在规模超5000亿元的K12行业,谁将成为最后赢家?

文章来源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
作者丨刘常科
经此一“疫”,在规模超5000亿元的K12行业,谁将成为最后赢家?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概念来自北美国家,原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阶段内的基础教育,现在普遍被用来指代基础教育。在本文中,K12主要指的是针对K12阶段考试与课业辅导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

前段时间,俞敏洪也表示,“这场疫情给新东方带来了严峻考验。上百万寒假班的学生面临不能上课的局面,如果全部停课退费,新东方只能关门大吉……” 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且市值超200亿美元的教育培训界“一哥”尚且如此,那些中小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境遇可想而知。

 

关于这场疫情带来的影响,行业内流传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曾预测,由于线下机构全面停课,现金流遭遇巨大挑战,6个月之后全国60%的中小型线下培训机构将会倒闭;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则认为,大量线下生源涌入线上后,竞争更为激烈,龙头企业会逐渐涌现,未来60%的在线教育企业将会倒下。但无论持何种观点,这些教育从业者的言论都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这次疫情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非同小可,或将重塑行业格局。 

 

线下教育培训机构要过三道坎

 

对线下机构来讲,在这次疫情中要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已经过去的寒假班,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很多线下机构在疫情前已经把学费收上来了,或者将教学搬到线上,这意味着退费不会太多。

 

第二道坎是春季招生,大部分机构几乎都颗粒无收。很多机构都已放弃做付费春季班,转做免费教育,希望能够把学员先留在机构中,减少流失率。

 

第三道坎是暑假班,或将大幅缩水。今年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暑期可能会大幅缩减,这意味着能收上来的培训费用也会相对较少。

 

经此一“疫”,在规模超5000亿元的K12行业,谁将成为最后赢家?

 

疫情之后,我认为线下教育培训行业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哑铃型结构:

 

哑铃的一端是那些大型机构,像新东方、学而思、朴新、卓越等,它们会收割市场,也会有很多学生重新回流到线下班场景里。

 

哑铃的另一端是那些小型或迷你型机构,或许就是一家小门店,或者几个老师联合开的一间工作室。这些主打本地生源的机构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疫情最受伤的可能是那些年营收规模在千万元到2亿元之间、现金流并不那么充裕的中小机构。

 

在线教育机构最大利好方

是大班课品牌

 

这次疫情相当于为在线教育按下了一个“快进键”,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被强制触网,且线上教学很可能要持续1-2个月。中国有1.9亿的K12在读人数,原来网络教育渗透率大约是10%,即1800万-1900万元左右。现在除了一些偏远山村,这个数字几乎变成了100%。  

 

疫情中最大的利好是在线双师直播大班课业态(主讲老师+班主任老师)及其背后的大班课品牌。也只有在线大班课机构能够在这段时间承接蜂拥而至的客流。根据知鸟研究发布的一个报告,学而思网校、猿辅导、作业帮等机构每家新增了约2000万新用户。

 

以新东方在线的东方优播为代表的小班直播课在这段时间表现一般,没有显著增长。小班课的业态本身决定了其短期内能够承接的学生数量有限。而在线一对一的教学需求略有提升,但这类课程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受到教师供给和客单价的影响,也未见大幅增长。

 

未来的K12格局:看好三类线上业态

 

此前根据有关机构的估算,2018年中国K12的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一对一大约占1000亿元,班课占4000亿元,线上线下占比分别为5%和95%。 

 

疫情之后,虽然会有不少用户回流线下,但仍会有约20%的用户留在线上。线下教学占比可能会从原来的95%下滑到80%。线上教学占比则会从5%上升到20%,预计到2021-2022年基本就可以达到这个规模了。如果按照2018年的市场规模来计算,线上班课将达到800亿元,一对一会涨到300亿元。

 

疫情之后,K12格局也会更加清晰。就线下K12行业来看,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业态。最早阶段是线下大班课,以新东方为代表;后来出现了线下小班课,这是学而思起家的核心产品;再后来又出现了线下一对一产品。

 

今天,我们发现线下大班课基本消失了,只剩下小班课和一对一两种业态,并且班型越来越小。因为相对于大班课,后两种业态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再看线上的演变:线上教学是从一对一开始的,因为线上、线下一对一教学效果的衰减度是最低的;而线上班课和线下班课由于上课场景完全不同、缺乏互动,衰减度比较高;随后出现的在线双师直播大班课是从录播课演化而来的。

 

未来,随着消费者的在线习惯逐渐培养起来,我比较看好下面三类业态:

 

一是在线双师直播大班课,这仍是未来很大的刚需市场。大班课的形态使得它能够匹配机构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并配以优质服务,相对能够提供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中国有20-30万家线下K12教培机构,但能够进入线上双师直播大班课领域的基本上也就10家左右。这10家如果均分800亿元的市场份额的话,每一家就是80亿元。考虑到进驻门槛比较高,我认为其他机构想再进来也非常难。

 

二是在线同城小班课,这种新业态来自于那些在疫情中留存下来、并具备了在线能力的线下教育机构,有些人也把这种模式称作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与线下融合)。这恰恰是巨头很难参与的领域,因为它是巷战,而不是坦克战或空战。这种小班课一定是同城的,而且很难做成全国规模,因为K12阶段的课业辅导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考情和学情。同学和老师均来自本地,可以与本地的线下门店结合,也更容易跟家长建立良好、密切的关系。我认为这个业态最大的价值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提供教学效果。

 

三是在线一对一。这种课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比较强,可以个性化地设置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刚需。中国现在做线上一对一的也只有掌门、轻轻、学霸君、三好、薏米等几家机构。为什么这么少?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一对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资本不感兴趣。但我相信这个观点很快会被改变,K12领域的线上一对一跟线下一对一是非常不同的,它形成规模以后一定是经济的,因为跨地域的组织教学供应链可以重构成本结构。K12领域的在线一对一跟少儿英语口语在线一对一业态不同,K12行业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要大得多,也更为刚需。

 

 

教育企业的核心在于教学效果和服务

 

在线教育企业的核心不是“在线”,而是教育和服务。这其中既有对技术的需求,又需要时间沉淀教学教研。所有组织体系的打造都需要时间积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熬”出来。

 

教育不是一般的To C端互联网产品,它对组织运营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轻轻教育,供给端有数万名一对一老师。这样一个庞大的供应链,如果没有几年的积累是很难打造起来的。

 

我认为,在线教育重构了教育培训行业的供应链体系。原来在一个地方开个学校,学生、老师都在当地,所以供应链基本上就在当地。但今天在线教育的供应链可以放在全国各地,比如学而思网校、猿辅导这些机构,它们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可能在西安、镇江、济南等地,让成本结构更加合理。

 

经此一“疫”,在规模超5000亿元的K12行业,谁将成为最后赢家?

 

关于K12行业的未来,我有三点思考:

 

首先,无论是线上和线下,K12行业的本质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是要给家长、孩子提供好的教学效果。价格在这个行业不是第一位的,好的效果才是。 

 

第二,要营造好的课堂环境。技术方面最起码要做到流畅不卡顿;此外,通过AI场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智能化、趣味化和互动性体验。

 

第三,要有好的配套服务。学习需要自律性,但是很多孩子做不到“自律”需要老师去“盯”他,形成他律,比如双师直播大班课配备的班主任角色,就是提供“盯梢”式的提醒、答疑、纠错等服务。

 

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企业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定位,锚定方向,坚决前行。教育培训企业可以做得“小而美”,也可以“大而全”,只要能够为客户提供好的教学效果,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K12行业处在一个需要长期耕耘的长跑赛道,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持初心,持续奔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t2ZJXYlMYK18LuRUwGdA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上篇《集体停课,教育培训业怎么办?》提到,目前疫情下,诸多培训教育机构面临集体停课,我认为的核心问题不是线上要替代线下,而是我们需要思考当下的“教-学”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未来,都是填鸭式,都是靠有限的师资,用更好的体验及环境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到老师想教的知识或技能而已。
 
这样的模式由来已久,且每次的教育及传递,都会面临效果递减的问题,规模越大,教学效果越不好,所以你才看到很多小班制、一对一教学、国际学校等等,而且都有明显的天花板,即规模就是上不去,新东方亦如此。
 
下面,我就提一下我认为的更适合未来的教育培训模式。
 
注意,以下都是我2020要督促疯蜜和失败复读班要实践的模式,非只是给大家纸上谈兵,我其实很讨厌坐而论道,基本上我写的都是我已经在做的或即将要做的,我做的基本上是我要写的,我没兴趣成为专家,我更愿意和大家一起躬身入局,一起边干边完善。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1 
从教学到训练
所谓教学,就是一方教,一方学,无论是知识、技能、线上还是线下,我认为这种模式不是不好,这是经过历史证明可能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但在新的形势下,还未必够。
 
我最近看了无数遍《我是特种兵》(1、2),包括最近疫情发展到现在,最后依靠的还是军方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立即到位,还能迅速拿到结果。

 

我就在想,为何军队这个群体的教育可以做的这么好,是什么模式和原因导致如此的效果。

 
研究后发现,他们用的教育模式从来不是课堂上的“教和学”,相反都是平时的大量“训练”,即在实践中、训练中体会和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就像你就是看再多遍如何游泳的理论课,都不如直接把你丢到游泳池里,你的求生欲会让你立即掌握很多基本动作,骑自行车亦是如此。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如图,你需要被别人教先迈哪只脚怎么跨过去吗?)
 
很多东西,都是体验式的实践科学,非理论和一教一学得来,更多是靠本能,靠实践,靠犯错,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往大了说,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人生成功手册,也没有这样的知识付费,如果有一定是骗子,成功和其他人的人生都不可以复制,更不可以学会。
总结:习比学更重要。
 
学而时习之,其实效率不高,效果一般;
 
应该改为:
 
习而时学之,效率及效果会更好。
 
尤其当下信息及知识泛滥的时代,实践(训练)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我想,论读书和学习,马云一定不如很多人,但人家在连续创业失败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及经验教训,不断在实践中成长,才最终认知和视野比我们更加的开阔,而非相反。
 
那些教战略教商业模式的教授,对包括竞争理论的开创者迈克波特自己的公司都破产了。
 
所以,请记住,我以为,当下教育培训应该从“教-学“为重点,转移到”训练“为重点上来。
 
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如果学生以训练为学习的最重要环节,其实他们对线下场所、线上面对电脑时长的需求将不会那么高,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课堂,比如他们学银行相关的知识,完全可以自己去银行营业厅去观摩、了解和实践,而非在课堂上看PPT或视频,他们做关于医疗相关的学习,最好的实践场景也是去医院。
 
训练为核心的话,就一定要去真正的“战场“。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2 
任务式训练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军队上进行训练时都有一个任务,比如说,从A点到B点,B点就是目的地,中间可能有各种障碍、困难、陷阱,没人告诉你如何过去,你得自己想办法,或者和队友一起想办法,任务只有一个,到达B点或抢占某某高地,方法、手段不限。
 
可我们传统教学呢,更多在给方法、手段,而不给任务,很多人做企业也一样,天天培训员工,如何打电话,如何陌拜,如何做好客服等等,都是战术,这个需不需要呢,肯定需要,但我想说,这些技巧类、基础性的培训、学习,他们”队友“(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切磋比你培训的更加有效,高高在上的你早就不在一线,屁股决定脑袋,别总告诉别人如何拿筷子这么简单且因人而异的事。
 
有人会说,老张你站着说话不腰疼,难道我们不告诉别人如何记单词,别人能学会英语、口语,能与人用英语对话,及写作文?
插曲一下
我是工科男,知道为啥会写作的吗?
因为我当初2006年创业,没有任何客户及资源,只能靠写文章让别人知道找到我,了解我的观点和营销专业能力,进而见面沟通成交客户赚钱生存,其实我的文字如果你仔细观察,没有任何生僻字及很有文化的句子,都是大白话,为何?因为我语文真的不行……可这妨碍我已经写了三本书,以及经常靠一篇文章就收上千万吗(有些人有些事,值得厮守十年),不会的,因为文字或文章是实现我目标的手段而已,我写文章从来不很久,有一说一,初心好、够真诚和善良,生意又靠谱,自然会打动人,声明:我没上过任何写作课。
 
言归正传,我一个开国际学校的朋友,我去考察和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纯英语教学,人人英语都很好,包括食堂的阿姨都英语很好,我很惊讶,我说我一定送我女儿来读,并好奇问他请了什么外教。
 
他笑而不语,直到我入股了才告诉我,其实没啥诀窍,那么偏的城市能有多少的师资力量,主要是靠一条规定:

 

 

在校只能讲英语。

 
什么意思呢,你想来这个学校上去,对不起,你只能用英语沟通,无论上课、体育还是吃饭、课间活动,是一个全英语沟通的氛围,再内向、再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来校不到3个月,基本都可以用英语沟通自如,他们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英语课(实际上有,但更多是话剧、舞台剧等各种表演性质)。
 
他们有教大家如何发音吗?
没有,因为你发音不正确,别人听不懂,你要么自己找到问题,要么听别人纠正你,一切都在实践中找问题,改善、学习,不对,是习-学。
 
你看,只要有一个清晰的、简单的,和“生存”有关的任务,大家的习-学的能力超越你我想象,我也从来没想过我一个工科男,写作竟然可以成为我的一个这么好的事业工具。
 
你的教育培训机构有无给自己的学生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任务?
 
原来,一个少儿美术机构,你的教学重点可能是,让大家如何画的更逼真;
现在,你们完全可以布置一个任务:比如说怎么用画画救助更多的流浪狗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可以让大家去找流浪狗,去观摩去了解,近距离了解它们的可怜以及生活,感受它们的感受,画出来的作品自然就有情绪,甚至更加真实,而非凭借想象在画画,这些作品亦可以唤醒大家多流浪狗的救助甚至领养,在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画画技巧以及着色、落笔、构图甚至文案等都可以在这次任务中接触到,并“自学成才”。
 
开启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而非给他们填鸭式的知识或所谓的技巧,是任务式训练的核心目的。
你看,任务式的训练是以结果为导向,而且是以自我实现为根本,和个人利益相关,更容易让人有主观能动性,至于用什么手法、手段、技巧,他们自会在过程中学会。
请大家务必记住这几个字:任务式训练。
任务式训练是我个人认为的效果最好的习-学方式。
 
各位可以想一下,你自己学校可以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什么,能够进行的任务式训练是什么,这至关重要,包括你自己的管理和经营,你可以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式训练是什么。
比如我,我就经常给自己一个任务:
能不能让对面的女孩主动加你微信。
这无关PUA,只是训练自己对人性、需求还有性格的判断。
 3 
任务1发布
既然“任务式训练”是我认为效果最好的习-学方式,那么我们就拿一个我2018年非常受欢迎,也非常契合2020企业经营现状的一个课程进行改造并实践之。

 

这原本是一个“现金流36计”的课程,虽然粗糙,但当时好评如潮,100多个人当中有33个人报名预约了现金流36计的轻咨询项目(3万/人),因时间太忙作罢,更被人民邮电出版社约了出书。

 

可我一直无动力完稿,原因在于:我越来越体会到,只是把它写成书,一则看的人未必多,看的人当中能够实践的更少,实际上创造的社会价值及企业价值很有限。

 

不是王婆卖瓜,我现在的状态如果这是一件不能真正创造社会价值及规模化利他的事,我无法产生多巴胺,无法很愉悦很开心的不知疲倦的做这件事,那我宁可不做。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现在好了,疫情之下,可以说每个企业都面临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如何创造充沛的现金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
 
我们原来2018年的方式就是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了大家“现金流36计”,可说实话,到底效果如何我们也不知道,因为大部分人在课堂上哪怕觉得再好再对再激动,但回到公司就忘了,还是惯性思维还是走老路,真正有改变的人很少。
 
今天呢,我们换一种模式,就是今天我给大家提到的“任务式训练”模式来进行习-学,我们总共有现金流36计,每一计我都会发布一个任务,对大家进行“任务式训练”,在实践中习-学,不能能有真正的收获,是真的可以与队友一起成长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现金流的增长。
 
你“学习”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企业成长,现金流源源不断,完成自己创业的梦想,现在好了,每一次的“任务式训练”都是以提升你自己企业的现金流为目标,“学习”只是手段,不再是目的和企业实际经营脱钩。
 
愿意参与的不妨报名,这次的任务一(总结36个任务)是:
 
收取12个月成本的预付费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为何是12月而非3个月朱啸虎已经替我说了,我不再赘述,我相信这个任务一定会有人完成,也一定会有人完不成,但完成与否都是收获,事后大家可以总结,及队友之间相互切磋,而非向我取经或要答案。

 

有人说,我们不是教育培训行业能不能参与?
其实所有行业都可以是教育培训业,保险教育、餐饮教育、旅游教育、酒店教育,教育培训可以+各行业,何况,预付费制也适合很多行业。
 
温馨提示:
你看移动联通、美容美发、健身儿童教育、甚至学校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水电费、网费、保险等本质上无一不是预付费,如何吸引别人预付费给你,促销或让利不是重点(虽然必须要有),最重要的是人家愿意和你捆绑发生长期关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zsgW9GaauSu03GDc9J0oA

300亿的留学前背景提升市场是一笔“小生意”吗?

在线国际教育改造下,新兴的留学前“背景提升”市场

在线教育发展至今,VIPKID、猿辅导以自身业绩和市占率,强势验证了整个在线教育的发展模式,加上政策对于线下教培监管的不断戒严,“在线化改造”在教育产业的各个细分赛道不断展开。

从最大最刚需的少儿英语、K12,到素质教育、启蒙早幼教、职业教育,再到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国际教育领域着重表征:传统的线下留学服务开启全面线上化的浪潮,留学前咨询、科研辅导、背景提升,留学后的课业辅导、职前规划、职业培训等等,留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面进入“线上改造”。

这其中,留学前“背景提升”是在线国际教育中的其中一个新兴服务,以C2C/B2C的商业模式,为留学预备军提供一整套的生涯规划方案或单个科研项目、论文文书或学科竞赛的指导,让学生具备申请名校更加有竞争力的“背景简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或学术功底。

其服务亮点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能够与目标院校或目标赛事的导师直接建立连接,在名校导师、机构老师及助教几方共同帮助下,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背景提升”训练;

二是强结果交付,即机构对用户服务的效果买单。由于训练过程本身动用了“重资源”+“重服务”,据现有此类机构提供的数据来看,基本上能够对用户“背景提升”的目标进行百分百交付。

为什么留学前“背景提升”这一小众细分市场会热起来?

  • 国内外留学环境变化,留学生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

一方面,国内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的出国人次与日俱增,仅仅通过托福雅思考试成绩,已经很难形成明显的区分度,国内海归人才市场较为饱和,竞争激烈;

另一方面,国外院校在录取留学生的标准上,开始更加注重中学及高中生涯的科研能力。以哈佛、伯克利、牛津等著名常青藤院校近两年的招生录取标准和全额奖学金评比标准来看,都在不断弱化成绩绩点,侧重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创新发明、导师评价方面的表现。

  • 80/90后家长教育观念和消费能力提升,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受追捧

这一点原因不多赘言,国内80/90后的城市新家长群体,既接受了相对完整的义务教育,整体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有所提升,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不希望孩子再走体制内同样的路,所以对于国际教育、创新教育会有更强烈的需求。

  • 政策利好,新高考改革对于“能力素养”的重视,切实在录取制度上有所落地

政策上的利好主要包含两点:

一是政策整体上对于所有课外培训的内容戒严,即禁止超纲超前教学,取消奥数杯赛,提升素养能力考察在语文、英语两门主学科中的比分。家长在学科辅导外开始寻找“能力提升”类的培训,需求决定供给,因此整体带动了数理思维、少儿编程、STEAM教育、科研教育等连片市场。

二是具体在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对于自主招生选拔标准进行了调整,弱化甚至逐步取消特长招生,降低五大学科竞赛成绩的比重,侧重于学生在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学术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这其实跟留学前“背景提升”、STEAM教育都有相当多的服务内容完全重合。

所以,原先留学市场的玩家直接拓展出“自招背景提升”“新高考学业规划”等业务,国内国外两块业务都做,业务规模直接拓展到整个“留学生”+“高考生”两大刚需市场;很多此前一直找不到交付出口、看起来非刚需的STEAM教育培训机构,也纷纷切入这一赛道,将原有的STEAM课程分别针对留学、自主招生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造。

政策驱动之下,市场新需求出现,各细分赛道玩家“跨界”涌入,一时间,“背景提升”市场火热。

目前的主要玩家

目前整个“背景提升”赛道还处于加速成长期,玩家主要包括四类,36氪此前曾作过具体介绍:

  • 专注做“留学前背景提升”中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辅导,如viaX
  • 从STEAM教育市场切入,拓展背景提升业务,如SA特优生
  • 从留学市场切入,拓展科研背景提升业务,如集思学院
  • 从新高考学业规划切入,做留学前、自主招生背景提升,如学业有方

现阶段“背景提升”业务的发展特点

1、高壁垒、高门槛的垂直细分赛道。刚刚提到“背景提升”的两大特色是强导师资源和强结果交付,这就对整个业务团队的“专业性”和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极高。

从36氪目前了解到的入局玩家来看,创始团队均出自清北、斯坦福、哈佛、伯克利等海内外名校,具备高学历背景、亲历并熟悉名校留学申请、自主招生全流程,拥有海外导师、学校及校友资源。

2、3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目前还没有公开研究数据对于整个“背景提升”赛道作出测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估算:如果仅仅按狭义来算,整个“背景提升”市场主要集中在300亿左右的留学市场,按广义来算,还包含千亿新高考市场、一两百亿左右的STEAM以及整个学科能力素拓市场。因此,每个玩家所处的市场规模及潜力,要根据所切的具体业务和所提供的产品来看。

3、高客单价、高净值用户。整个背景提升市场瞄准的用户主要在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注重孩子素拓能力培养的高知精英家庭。收费标准上,留学前科研论文、PBL科研项目在2-3万元,学科竞赛在1-2万元左右,而整个学业规划的背景提升方案则达到4-5万元,属于一次性高客单价服务。

4、个性化、非标的服务和运营。由于“背景提升”本身就依赖于在“个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方案定制,所以现阶段还大多停留在“一对一测试、咨询-个性规划-方案实施-结果交付”的“线下+线上”流程,不论是用户服务还是管理运营,都未能充分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

风险点及发展建议

VC层面:从现有数据来看,整个“背景提升”赛道的市场规模在教育产业中不算大,再加上现阶段的业务服务依赖个性化定制,因此被部分VC认为,市场潜力有限,难以规模化。一些投资人表示,只切单一垂直细分品类、且在可预期回报周期内无法拓品类、拓学龄的项目,会持保守态度。

政策层面:一方面,不论是留学还是整个国际教育,客观来看还是一种与“教育公平、教育普惠”相悖的“精英教育”,也是独立于基础“公立教育”之外的体制外教育。特别是如今低龄留学人次的快速增加,培训机构将大批优秀人才从小输送到国外,在教培方式上直接对接西方教育理念、制度、师资、人才考评方式等等,未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帮助高中生、大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实施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灰色地带”——是否代写代发、是否独立完成、是否存在导师推荐信作假、是否与目标导师、院校存在利益往来等等,未来都一定会纳入到国家越来越严格的教培监管体系当中。

建议:

1、从C2C到B2C,打磨标准化教研产品。刚刚提到,目前玩家采取的商业模式包含C2C和B2C两种,我们认为,如果想在该赛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获得VC认可,还是需要转变为B2C的模式,打磨师资、教研,输出标准化的教材、教学方案、课程产品。在这一点上,我们曾经介绍过ViaX的经验。

ViaX最开始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C2C的中介平台,只提供学术规划咨询和方案定制。但后来发现,学生因为接触不到优质资源和系统培训,很难将规划落实,人效低、结果交付差。

于是,ViaX将商业模式调整为B2C,开始打磨标准化教研、标准化服务,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制定难度分级。例如,在服务流程化上,从咨询到结果交付的四个月时间里,每个学生至少配备从学术顾问、班主任、助教、国外导师在内的四位老师,大体流程包括:

  • 学生向学术顾问咨询,生成个人学情报告,学术顾问根据学生目前能力基础推荐项目或科研选题;
  • 学生提报课题或选择导师研究课题,助教为学生匹配导师;
  • 导师开出文献及书单供学生学习,助教协助辅导;
  • 学生撰文并与导师在线沟通,助教协助沟通;
  • 学生输出论文,导师给予评价和推荐,助教联系发表。 

2、从“小而美”单一垂直品类拓展到“综合”和“跨界”。单一科研教育、学科竞赛的背景提升的确面临着市场潜力太小的局面,这也是一些VC保持审慎、持续观望的原因。但我们刚刚提到,“背景提升”赛道的可拓展性较强,针对升学、留学两大刚需市场的业务之外,还蕴藏着整个素拓类、能力提升类的市场机会,换言之,打磨出自身的品牌产品后,可将业务拓展到整个素质教育市场,将用户学龄段从高/大/研拓展至中/高甚至中/小,将用户由高净值分层拓展至中产和下沉市场。

3、联合留学机构、K12机构进行品牌合作,针对目标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加快市场教育。整个背景提升的市场教育才刚刚开始,所以获客成本还非常高,品牌溢价势能未能达到去cover健康UE模型的程度。整个在线少儿英语市场也经历了20年左右的市场培育,类似VIPKID这种在短短4、5年时间,依靠资本迅速完成市占的案例,在如今的资本寒冬背景下,也再不可能出现。

因此,这一赛道的玩家需要借助更加降本增效的方式培育市场,现阶段打法可以尝试品牌合作和精细化营。

一方面,背景提升业务可以与留学机构、K12辅导机构进行合作甚至品牌收购,为其解决出口问题。如新东方投资的集思学院,以及已经开始与培训机构尝试合作的ViaX,既可以为大的留学机构和K12机构提供高净值用户的数据,也可以将这类用户直接导流到留学中/后服务、学科培优辅导当中。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触达率更高的短视频做内容营销,结合社群裂变等方式进行精准营销,都可以取代传统高成本的硬广投放和SEO优化,提升获客效率

转自:https://36kr.com/p/5167320

翰林学院、NIESL、鲸帆、留海熊猫、小灰鸽

  • 5个早期项目主要为在线国际竞赛及学科辅导、留学前竞赛背景提升(ToB)、香港DSE升学考试培训机构、加拿大留学后综合服务机构、互联网留学服务C2C平台。

翰林学院

在线国际竞赛及学科辅导,Pre-A轮融资中

基本情况:创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上海,以AMC、物理碗、美国化学竞赛等,丘成桐比赛等国际竞赛作为切入点,做国际学校IB、A-level、AP 三大体系的国际课程辅导,现阶段以3-10人在线小班课为主,竞赛辅导客单价在1-2万,学科辅导客单价3-6万(平均2-3科)。

获客推广:获客主要通过口碑超过50%,学员战绩行业领先。在各类国际顶级赛事中,翰林学员都有领先的成绩。比如顶级赛事USNCO,翰林学员几乎包揽全国前五,所有学员均为最高级别Gold奖项。近几年最火的AMC数学竞赛中,AIME晋级率高达100%(一对一VIP学员)。除了C端获客外,翰林也为留学机构、背景提升机构及国际学校提供外包课程,输出竞赛辅导。     

差异化:1、对标国际课程辅导,差异化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1. 和唯寻偏英系相比,翰林目前课程研发专注于美系的IB/AP课程,将国际竞赛和国际课程与美国藤校结果导向挂钩。2. 和菠萝在线相比,翰林主要切高端学生,用高维吸引低维。

2、对标国际竞赛辅导类公司,翰林具备专业竞赛团队及全职师资100多人;创始团队为国家竞赛背景出身,拥有一定的海归硕博资源;目前正在和多家留学机构达成合作,成为赛事培训承包方。

团队:创始人于玺高一获国家化学奥赛一等奖,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三篇外文SCI论文,曾获西北大学、马里兰大学的全奖直博项目录取。2011年起从事教育咨询,学术圈资源丰富,是国内最早的国际竞赛培训从业者。联合创始人龙文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三年修完主学位。新加坡SM1全额奖学金得主,O level九科A1、A level PCME全A,年级第一。本科期间成立留学咨询工作室,学员100%获得美国名校offers。曾任职于高盛资管部门以及摩根大通通投行部,海外学生求职平台WSTCareer联合创始人,帮助上千名海外留学生拿到心仪的offers。

相关数据:2018年全年营收400万,2019年目标营收2000万。网站日均访问量5000,自今年1月开始,每月新增学员近100人。

融资规划:公司目前估值3000万元,计划融资300万元,主要用于拓展全职学科老师团队,提升教研和市场开发。

NIESL

留学前美国竞赛背景提升(ToB),头头是道天使轮,PreA轮融资中

基本情况:创立于2016年,17年9月正式营业,初期以美国低龄留学服务切入国际教育领域,目前该板块业务运营平稳、成熟。截止目前,与美国160多所高中建立合作关系,覆盖美国17个州(80%的中国留学生去这些州的学校),其中78.9%的学校Niche评级为A及以上,4所独代学校,8所学校在合作一年后给到NIESL预录取权,1所学校拿到正式录取权。

2018年起,NIESL相继开启了中美国际班合作办学业务及美国学科竞赛培训业务。

国际学科竞赛为自主招生、国际学校备考、出国留学三大升学管道的市场刚需,尤其是随着国内外升学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选购国际学科竞赛产品。目前,我们推出了国内外名校认可度非常高的AMC美国数学竞赛、丘成桐科学奖、HiMCM高中数学建模赛、NSDA美国演讲与辩论赛、物理碗竞赛、Brain Bee脑科学大赛等竞赛产品。

竞赛培训形式主要为在线小班授课,切中头部的B端机构直接输出竞赛辅导,目前已与精锐、新东方等留学机构、长沙、上海、西安等国际学校达成合作,供其采购教研、老师,打包课程在十万到二十万区间。2018年,培训学员摘得丘成桐科学奖生物竞赛全球银奖、数学竞赛全国二等奖。

竞赛师资教研:团队汇聚近百位海内外博士以及竞赛专家组成;其中 AMC培训团队由40位竞赛专家组成(70%+研究生以上学历);丘成桐培训团队由来自斯坦福、多伦多等20多位海内外博士或教授级导师组成。

教研上针对不同比赛建立相应的研发小组,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培训课程和教材,目前的进展是,AMC等竞赛教材已经迭代到2.0版本。BRAIN BEE 以复旦大学脑神经科学的副教授为顾问团队,研发相应地竞赛教材。

竞赛课程及服务体系:提供从为渠道定制化课程体系、独家评估测试体系、专业模块化授课方案、到助教导师双配置、 课后答疑 、定期家长报告和考试报名辅助等一站式服务。

竞赛相关数据:2018年营收几百万元,2019年计划营收一千万元。

项目亮点:销售渠道共享,项目运营分开。渠道成本低,销售成本分摊,产品越多,边际效益越低。

团队:创始人兼CEO陈宇飞,十四年留学行业经验,前启德北京创始人,前3W(北美高中)中国区负责人。COO盛前涛,复旦大学MBA,曾担任藤篮国际教育合伙人国内知名数学类竞赛专家。CTO曾信凯,上海交大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国内知名学科竞赛专家。其他联合创始人为海外名校海归背景,具备国际竞赛培训经验。

鲸帆

香港DSE升学考试培训机构,A轮融资中

市场背景:香港DSE(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是目前唯一以简体中文作答的全球升学考试。DSE本身是香港“高考”,2012年开始允许内地考生报名参加,DSE同时也是获得牛津、剑桥、耶鲁等全球280多所名校认可的资格考试。也就是说,内地考生如果想要出国留学,通过DSE考试就可以直入目标大学本科,无需额外面试以及考取雅思、托福等国际语言测试。

此外,DSE近两年受到考生热捧的原因还包括:与内地高中教育体系高度重合,充分利用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降低了考生转换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国内考生易出高分,整体考试难度相当于国内高一的水平;避开化学,物理等科目的专业英语单词,规避内地考生语言方面的劣势,发挥学科科目的优势。

项目基本情况:创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深圳,主营业务是DSE考试的线下小班课辅导,核心产品包括全日制名校保底集训、全日制本科保底培训和高三集训三类,客单价分别在10万元-30万元不等;增值服务包括升学服务、素质教育项目的背景提升、海外游学等。目前学生30人,截至今年2月,学员录取的名校集中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约克大学、雷丁大学等院校。

师资教研:目前有12位明星导师,多为香港TOP5大学硕士毕业。教研上和国内高考内容一致,综合来看,整体团队既擅长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授,也在雅思、经济、会计等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度。

招生获客:一方面和18所各省重点中学取得合作,在深圳和2所国际中学合作成立了教学校区。另一方面,以3万多元的培优素质课作为导流产品,包括100节线上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数学、通识或选修科目,如物理、化学、历史、经济等。

相关数据:2018年招生33人,合作国际学校13所;2019年计划招生300人,合作学校50所,营业额超过六千万。

留海熊猫

加拿大留学后综合服务机构,天使轮融资中

基本情况:创立于2018年,立足加拿大、为当地留学生提供从生活、学业、法律、医疗、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信息咨询和个性化服务,客单价定在3万元/本科四年,团队目前在加拿大10个主要城市设有办公室。

产品服务:主要包含生活、学业、就业移民、法律四个模块,生活方面如社会融入课程及实践、保险及安全保障、当地生活指南及相关服务,学业方面如个性化报课指南、留学生涯规划、文书辅导、语言培训,就业移民方面如职前培训、信用提升、移民咨询,法律方面如法律咨询和紧急援助等等。服务模式为线上+线下,线上主要完成个人信息收集、缴费、信息类咨询,线下进行1V1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招生获客方式:和留学中介合作,作为中介的售后服务。

项目亮点:1、具备较为坚实的品牌背书:和政府以及海内外院校都建立了联系。2、海外布局密集,总部设立在海外,目前BC省总部、加拿大全境已有10家分公司。3、团队经验丰富,整个团队拥有十七年留学经验总结。

小灰鸽

互联网留学服务C2C平台,天使轮融资中

基本情况:创立于2018年,通过“在线课程+在线问答咨询+在线服务”的模式提供留学前及留学后服务,平台上的讲师和顾问均为海外在校教师及留学生,针对国内留学备考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和授课。商业模式为“三方议价”,导师根据服务内容自主定价,平台将按照导师的背景监管服务价格,并收取20%服务费用。平台目前共有海外导师3000多人,注册用户数5.5万人。

师资教研:平台上的导师构成包括海外留学生、 职场精英、教授导师、 专家学者、留学从业者等,平台会对每一位导师进行资质审核和培训, 直到经验值以及好评度满足一定标准后,才正式开始1v1咨询服务。同时,平台基于导师输出的辅导内容,不断沉淀和打磨教研。

招生获客:主要包括通过新媒体平台、社群营销进行线上推广、通过品牌活动 “小灰鸽练习生“项目,国内 外的校园推广,讲座路演进行线下引流,通过小灰鸽全球合伙人打造留学KOL进行营销推广。

团队背景:创始人刘仁东07年开始从事留学教育行业,曾任国内知名留学教育机构的企业高管,14年在洛杉矶创立尚合学成留学咨询公司,15年创立彬彬国际教育集团,18年孵化小灰鸽项目。团队CEO孟庆东具备留学行业十余年从业经验,曾任国内知名留学机构的企业高,自身为连续创业者。产品运营总监杜文研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先后加入新东方美国本科留学事业部,NAAE美国留学后端服务部 从事留学相关工作 喜马拉雅留学类流量主播。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春天背后,都是洗牌。

 

在 2020 年这个最漫长的春节假期里,受疫情影响,线下教育全面停课。我们看到的新现象是,在需求端,用户经历了见多识广,变成了挑剔的、成熟的在线教育产品体验师,用「好评」、「卸载」决定产品的生死;而在供给端,海量暂时「告别」讲台的老师们,练就了线上新本领,以及,几乎所有幸存下来的线下教育机构都学会了「线上化」

 

疫情让线上、线下教育行业风云涌动。在教育机构积极自救,寻找新航道和新方向的同时,想分享一句来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话:「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

 

我们试图把时间轴拉得长一些,分析疫情究竟如何影响了教育行业,以及具备什么样特质的教育品牌、产品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

  • 疫情过后,教育行业的线上线下攻守之战里,谁是长期的受益者

  • 线下的教育机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何切入线上教育业务?

  • 线上的教育产品未来会如何进化?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 视频泛教育领域会出现下一个「得到」吗?

 

经过这一段时间跟行业专家、创业者的交流,我们先分享几个观点:

 

  • 疫情过后,肯定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但可能不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春天。在线教育市场涌入了更多新玩家,用户也更为成熟,整个市场的竞争比原来更为激烈。线下教育品牌掌握了运营线上业务的武器,优化全链条效率之后,反而比只做在线教育的品牌更有优势。

  • 以往线下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动力推动线上业务,疫情会加快线下机构在线化的速度。线下教育机构可能会通过同时提供线上、线下两类产品服务的方式,与在线教育公司比拼。

     

  • 在线教育品牌有三类进化的方式:优化供给端的成本结构和效率;通过 AI 等技术,动画视频、游戏等方式,提升需求端的体验;在收费教育内容上做创新,拓展收费类教育内容的外延。

 

希望能带来新的思考角度,欢迎你在文末分享关于教育的见解。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 01 /  

为什么说,现在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不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春天?

我们今天的探讨,从最近教育行业的一场「论辩」开始。

 

2 月 13 日,松鼠AI 创始人栗浩洋在员工会议上说:「6 个月之后,可能全国 60% 的纯线下中小教育机构都会倒闭,活下来成为第一重要的。」

 

2 月 20 日,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说:「在线教育发展到今天,现在是群雄逐鹿的时候。未来 1-2 年,头部在线教育企业会清扫战场,至少 60% 的在线教育公司会倒下。」

 

一位说线下机构会倒闭 60%,一位说线上企业会倒下 60%。到底,谁对谁错?

 

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对,教育领域的淘汰赛已经开启,不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

 

先看线上,我们可以说,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报告,今年春节后(2 月 3 日-2 月 9 日),教育学习类 APP 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比今年平日(1 月 2 日至 1 月 8 日)增长了 46%。教育学习微信小程序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在春节后比平日增长了 218.1%。此外,腾讯教育副总裁陈书俊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春节期间,使用腾讯课堂进行在线学习的师生人数整体增长了近 128 倍。

 

线上的春天,源自疫情期间线下培训受阻,所有人都被「逼」到了线上。不论是作为需求方的学生、家长,还是作为供给方的老师,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适应、尝试在线教育。所有挤进线上教育赛道的人,都能从中瓜分一部分流量。

 

这个春天不会是短暂的,因为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加速线上化,将是教育行业的长期趋势。

 

一方面,疫情期间从线上尝到了甜头的企业们,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块新战场,它们大抵会快马加鞭。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近日接受 36氪采访的时候说道,「之前预计要 3 年时间才能赶上线下的在线教育,如今全面提前」。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们的参与者们,不论是老师、用户、学生家长,经过疫情期间的「特殊培训」,对在线教育的认同度会提高,会比从前更愿意把线上当作线下学习的有效补充。

 

但是,疫情期间的这波在线教育小高潮所发生的原因(需求短时间内转移到线上),也为疫情之后激烈的「淘汰赛」埋下了种子。

 

毋庸置疑,疫情过后,用户的时间分配会回归正常。K12(学前至高中)教育的用户们,把时间交回线下课堂;职业教育的用户投入职场。因此,近期激增的在线教育流量大潮终会退去,流量可能比疫情期间锐减 5 到 10 倍。

彼时,谁会被淘汰,谁会被青睐?剩者中,又是谁能赢得更多份额,成为战场里的赢家?

 

在我们看来,线下最先被淘汰的,是抗风险能力小、没能撑到疫情结束,或者没能迅速转型线上的线下中小机构。这就是松鼠AI 创始人栗浩洋的观点,线下中小机构会迎来倒闭潮。

 

那么,这些退场的中小线下教育企业所腾挪出来的市场空间,会是谁的机会?

 

有三种可能性:纯做线上的教育机构 、既会做线上又会做线下的本地教育品牌 ,或者全国性的线下知名教育品牌。

 

我们认为,疫情过后,教育市场的集中度会更高。一个残酷的定律是,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龙头,即全国性的线下教育大品牌。

 

它们已经在线下完成了品牌积累,也有充足的师资、资金来支撑自己的体量,如果它们提前布局了线上,或者迅速发力线上,抓住了疫情下学生家长老师齐上线的特殊机遇,它们会是最会争抢新地盘的玩家。

 

生鲜行业的逻辑也类似。线下有强大供应链和品牌积累,且有线上运营能力的公司,能从疫情中脱颖而出,凸显竞争力。点击链接回看《疫情过后,生鲜、餐饮、食品的新格局 | 峰瑞研究所》

 

这样的起伏也曾发生在服装领域。如果你去研究天猫双十一历年的数据,女装品类排行榜靠前的位置,头几年几乎被茵曼、韩都衣舍等「淘品牌」占领;但最近三四年,第一名回到了优衣库等从线下起家、与「淘品牌」对应的所谓「传统品牌」手里,而且 Top 10 里的「传统线下品牌」也多起来了。线下起家的大企业,一旦反应过来,往线上调头,可以抢回曾经丢掉的份额。

 

然而,线下教育品牌转型线上,最难的在于决心。

 

从前,它们靠地面课堂活得很滋润,对于线上,它们「可以不在乎」,「可以不会」,也「可以不想会」。还有些人对线上教育的心态是,内心焦急但心生抗拒,认为它过于疯狂,或者过于「烧钱」。

 

但在疫情下,可以想见,线下业务占比越重的教育企业,转型线上的动力会越足。因为,不转,就面临着巨额退款,失去用户,失掉阵地。

 

因此,这一次,摆在它们面前的是,「不得不」线上。

 

发力线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它们迈出了这一步,并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效率,最终,它们会比纯在线教育公司有优势。

 

简单点说,它们比只会做在线教育的企业多了一条腿走路,能够嫁接更多线上没有的服务与体验。

 

它们也更容易成为用户的理想选择。试想一下,在教学内容本身、内容形态、师资力量、价格都相当的情况下,有两家教育机构供你选,一家是既能做线上线下的企业,另一家只有线上业务。作为用户的你,大概率会选能上能下、拥有强大品牌的双栖企业,因为它的体验多,服务多,能灵活满足你的需要。

 

一面是线下的教育大品牌们挤进线上,使得线上教育市场里的玩家和对手变多。另一面,是宅在家的这段时间,用户们用遍了各种在线教育产业之后,变得成熟,筛选产品的标准也更高了。

 

这两个变化,都会加剧在线教育领域的竞争,会淘汰掉一批缺乏竞争力的在线教育企业。这就是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的观点。

 

线下在攻,线上在守;线下的人长了新能力,线上的人却没有退路,这是目前在线教育领域的状态。混战逼得线上企业只能去做线下做不了的事。(在文章第二部分,我们会详细拆解)

 

那么,在线教育的既有领地里,谁会最先被挤出去呢?我们觉得,是那些内容本身和内容形态与线下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

 

比如,当下可能流量激增、面向多人、单次占用时间长的直播企业。它们是疫情之下不能去地面课堂的应急方案。本质上,它们只是把线下的教室变成线上的直播间,课程内容与线下可能差不多,体验感甚至比线下还差。最难保证体验的,是当前流量激增的在线大班课、中班课。因为人一多,就只能做单向传播,互动性也欠佳。

 

疫情之后,它们的处境会很艰难。一来,用户的时间分配回归正常,占用大量整块时间的直播不会成为第一选择。二来,用户尝试体验了各种直播平台之后,也会更快地品牌化,最终选择那些在线下积累时间长、优质老师多、用户口碑好的机构,以及有品牌效应的线上教育品牌。

 

所以,总体而言,目前虽然看起来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但是到头来,这个春天可能是完成向线上转型的线下知名教育机构的。在线直播、录播已经进入淘汰赛,同样迎来了春天的,可能是提供在线的技术服务,而不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

/ 02 /  

在线教育产品进化的三条路径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危机之下,藏有转机。

 

面对线下教育机构的猛烈进攻,线上教育企业可以如何进化,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线上教育要形成护城河,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结构性调整。我们看到的线上教育产品的进化路径有三种:

一,从供给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效率;

二,从需求端,把互联网特性利用到极致,提供线下难以带给用户的体验;

三,在教育内容上做创新,拓展收费类教育内容的外延。

欢迎有这些想法和特点的线上教育创业者们与我们交流、合作。)

 

先来看第一种路径。从供给端来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不同群体的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是教育供给侧的核心。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产品的成本结构、提高效率,则是更理想的状态。

 

以峰瑞资本投资的在线教育品牌洋葱学院为例。它把课程体系,拆解成很多小的知识点,并用互联网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变成中小学生能够轻松接受的 10 分钟左右的动画视频。虽然制作一次动画视频的成本比较高,但后续基本不占人力成本,可以供无限多的用户使用,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而线下却很难出现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产品。不论是小班课还是一对一精品辅导,在用户增加的同时,就不得不增加老师的投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一对一辅导产品市场,大部分企业都没法挣钱,因为增加一个学生,就得增加一位老师。唯二从一对一中挣到钱的新东方和学而思,靠的是规模优势。它们通过大班课吸引用户关注,过滤一次成本结构。当用户有了品牌信任度,体验过课程之后,再推荐一对一的课程。

 

在供给端优化成本结构,也有其他方法。比如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造一些工具类产品,包括词典、搜题。

如果这些工具类的线上运营方,能够同时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它们在获客成本结构上可能有优势。工具虽然可以低成本获客,但是转教育确实不易,不过也许会有成功范例。

再来看第二种路径。从消费端来看,用户在线上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能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更具互动性、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品牌。

 

洋葱学院利用技术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在线上创造了一种与学生的直接联系。它通过用户在线学习的行为,了解用户集中精力的程度,记录用户的学习结果,也能根据试题结果给用户调整课程进度和题目难度。它在实现了个性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效率。这些努力,在线下是很难规模化实现的。

比如,流利说用语音识别引擎部分替代口语陪练老师,提高用户自学英语的效率。

再举一个例子。乐器学习是一件枯燥严肃的事情,峰瑞投资的迷鹿音乐,以智能音频识别的方式完成了实时的音频交互和教学反馈。它让学习过程极具娱乐性和互动性,引发好奇,唤起探究。

 

峰瑞投资的移动互联网英语学习平台扇贝也一样。它根据用户对单词的熟悉程度,按照记忆曲线,安排用户的学习进度和内容。用户还能够通过单词对战的方式,跟微信好友通过玩游戏背单词。

 

不论是更好的交互,还是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这些来自线上的独特体验和服务,是在线教育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疫情期间,洋葱学院的日活跃用户增长了 6 倍,迷鹿音乐和扇贝的用户增长与收入也都创了新高。

 

提供高品质的在线教育服务,是有门槛的。即便线下教育巨头想快速跟进,也免不了踩坑,毕竟线上是新业务,在线教育平台们曾经走过的路,它们也得趟一遍。

 

除了优化供给端的成本结构与效率,以及改进需求端的体验之外,线上教育品牌的第三道路是,在收费教育内容上做创新,拓展收费类教育内容的外延。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充分发挥线上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然后把线下偏长尾的学习需求搬到线上。

 

以得到为例。你可以在上面跟着巴菲特学看财报,了解天文通识,也可以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皮肤、处理亲子关系。在线下,要就这些话题召集一群人开一门培训课,是件很难的事情。把它们搬到线上,难度则大幅下降。你甚至会惊讶地发现,许多我们以为的小需求,都有广大的受众。

 

是的,细分市场正在崛起。峰瑞投资的 Momself 搭建了 M-O-M 课程体系,覆盖「积极养育、自我成长、愉悦生活」三个女性最为关注的领域。它已经开发了多个受用户欢迎的产品,不仅有专门为妈妈群体设计的时间自由训练营、极简正念瑜伽课,还有亲子财商课、爱与性的实操手册等课程。

 

很多在地面课堂上没法正襟危坐去学的内容,在 K12 教育品牌少年得到上都能找到。在我们看来,它扩宽了两个外延:一,语文课部分,不是冲着帮孩子补习课文,而是用自己总结的新工具和模型,帮孩子习得结构思维和写作手法。二,阅读部分,不论是《哈利波特阅读课》、《少年宇宙课》,还是恐龙学家精讲 30 种恐龙的课程,它们更多地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拓展视野。

 

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和零售行业一样,线下教育机构批量上线的时候,也有线上教育平台开始去到线下,这会是条好走的路吗?

 

不难想到,线上平台去线下,能够丰富用户的体验。我们看到的挑战是,教育品牌从线上转型线下需要去思考:线上和线下业务究竟谁是谁的漏斗,谁是谁的补充,也需要去解决线下单位效率不高的问题。

 

/ 03 /  

四个开放性的问题

 

我们也想和你探讨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我们有初步答案(但是不太确定)。希望能与行业里长期浸润的创始人、行业专家交流请教。

 

1. 教育向来很难出平台,疫情过后,随着教育的供给增加,是否会诞生新的平台类的公司?

 

疫情改变了教育供给端的行为习惯,海量老师的本领都变强了很多。他们既会在线下教,也学会了线上服务,直播、录播等各种教学形态都不在话下。通俗点说,一个老师能当多个老师来用,满足不同场景的教学需要。

 

如果把老师的一类技能算作一个 SKU ,就意味着教育类公司的有效供给总量变大甚至翻倍了。

 

当有效供给增多之后,理论上对能同时玩转线上线下的平台的发展有益。以峰瑞参与投资的轻轻教育为例。它起初是以线下上门一对一为主的家教平台,后来转型为线上一对一教育辅导企业,它还自主创新做了教育质量控制。受疫情影响,供给与需求两端都在增长,且都能适应线上线下,轻轻教育这类互联网教育企业会获得更大的认可。

 

这和我们原来分析过的大润发的逻辑类似,它用一条供应链满足了到家、到店等不同场景的需求。(点击链接回看《生鲜零售——从二级市场学习早期投资》

 

但在现实世界里,教育领域向来很难出现平台性企业,因为不容易做好质量控制。那么,在你看来,这一次疫情大幅增加了教育的供给,会诞生新的平台型企业么?

 

2. 在下沉市场,区域化的线下教育品牌,会吃掉原来拥有流量的线上品牌的份额吗?

 

近年来,在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低线城市,分散在各地的线下教育机构占山为王,也有部分用户的教育需求,被紧盯下沉市场的线上教育机构承接。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报告,2019 年 6 月,超过 56% 的教育学习类 APP 用户分布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援引砍柴网在 2019 年 8 月的报道,在线学习平台作业帮的用户大部分来自三到六线城市,在人均使用时间最长的 10 大省份中,有 8 个省份属于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

 

新冠疫情给整个线下教育机构做了一次线上能力培训。我们的问题是,当散落在低线城市的区域化线下教育品牌,也开始有了线上能力,是否能够通过它的区域性影响力把流量抢回来一部分呢?

 

3. 教育领域,会出现新品类吗?

 

我们也在思考,教育领域是否会有新的品类崛起。

 

比如,近几年编程教育市场很火热,它会有可能吗?

 

编程教育的行业特性就偏互联网。目前编程教育的市场份额还小,没有成型的巨头;如果在线下做,机房建设等投入成本也很高。由此推测,如果编程教育领域能诞生新的、规模比较大的品牌,它可能来自线上。

 

4. 视频领域会出现下一个「得到」吗?

 

除了各类线上、线下教育机构之外,越来越多的内容型公司正在向教育公司转型,进一步拓宽教育的外延。

 

得到 APP 就是从内容型公司转向教育公司的典型。

 

得到的前身是「逻辑思维」。早期它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语音内容,后来又出了系统性介绍图书的内容,再然后,它做了得到 APP,推出系统性的线上专栏课程,现在又延展到线下的「得到大学」,覆盖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消费场景。

 

如果得到这类教育类公司最后证明,从媒体转到教育,是内容平台商业化的重要路径,那么其他想要转做教育的内容公司,要考虑的变量就是媒体形态和渠道的变化。

 

当年得到横空出世的时候,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它的在线专栏既不像公号内容,又不像传统的线下课程。

 

假如视频领域会出现符合视频传播形态的泛教育类公司,它可能是个新物种,既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线上知识付费类产品,又不像线下成型的、正在售卖的课程。否则,它面临的处境将是,在这两类竞品的夹缝中生存,很难突围。

 

/ 04 /  

教育的本质:生意之外,承载着社会价值

 

疫情之后,教育的生死淘汰赛 | 峰瑞研究所

教育产品终究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创造商业价值之外,它始终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的责任:提高素质,普及教育。因此,判断谁是好的教育机构,也看它们是否认可并践行教育的社会价值。

 

经过这次疫情,在线教育被强行普及,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下沉。在中国,教育最大的意义之一就是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下沉。这个目标大部分依靠在线教育来完成。

 

洋葱学院一直深信,教育要为弱势群体服务。疫情期间,洋葱学院把平台上的精品网课同步分享给多个线上平台与公立机构,免费开放给全国的老师及学生。

 

这不是它们的第一次公益尝试。过去 6 年,洋葱学院的洋葱助教行动项目,累计为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超过 3,500 所乡村学校的 40,000 名乡村教师免费提供了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支持。

 

同样在疫情期间,扇贝特地找来医学知识工作者,编选了医学类单词书,并把它免费开放给用户使用,希望在医学生和医者从医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峰瑞参与投资的少年得到,在疫情期间,精选了少年得到 APP 中广受好评的 5 门课,免费送给武汉的孩子。它还将少年得到 18 位名师奉献的视频课程,免费开放给全国的中小学生,直到他们正式开学。

 

很荣幸能与这些在艰难时期以自己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同行。我们投资教育相关公司时,会格外关注商业价值之外,它们对人的精神上的感召和引领。

 

本篇总结

1,疫情过后,是在线教育的春天,但不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春天。最大的机会可能是属于把所有武器都学会了的线下知名教育品牌。线上线下的融合会增加,当它们玩转了线上,就能从成本结构、整体效率等角度超越在线教育企业。

 

2,在线教育经过激烈的淘汰,最后能赢得用户的,是与线下产品及服务差异大,能把互联网的特性用到极致的平台。

 

3,在最像线下的教育产品里,用户会选最好的教育产品。除了大品牌,用户会选产品体验度高的,用户口碑好的。

 

4,我们也可以得到各个行业的通用逻辑:

首先,疫情让各行各业更快地线上化。

其次,在玩家们都学会了线上化,线上化不再是特殊能力之后,就看谁本质上效率更高,谁更好地解决了问题。

作为结果,武器多的人,长期竞争优势会更大。零售的重要武器是供应链,教育的武器则可能是品牌和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