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

叶开老师是手手君的师兄,曾任《收获》副编审,文学博士,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出版过许多这方面的知名论著。他的女儿毕业于上海的一所顶尖双语学校,现在在世界名校就读。北上广深许多名校都邀请叶开老师做过讲座,深受高知家长的欢迎。

复习链接——

在6-10岁时记住三个关键词:幻想类/纯文字/多包容,语文高级思维的底子就打好了!

孩子10-14岁时的阅读和写作策略,要契合“探索期心理特点”!这篇讲得太好了!

许多老母亲都说,直接上书单吧!正好当当双十二大促开始了,问叶开老师有没有书单推荐。
哈哈,有的!叶开老师曾以一个专业文学工作者及一位父亲的担当,以严苛的标准(看作者、译者、出版社、全本等)遴选了一份书单,非常出色。
其实,我们曾经刊发过这篇书单,这几年叶开老师又陆续更新,所以手手君把更新整理版今天集中刊发,正好当当优惠码也帮你们找来了,贴在文末,完美!
大家还可以关注叶开老师的公众号:儿童阅读(ID: bigtiger8888)!

01

低幼读物

适合大班到二年级

1、台湾朱德庸的《绝对小孩》,共两册,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我女儿当时对里面的短小隽永的故事非常有兴趣,她已经读得滚瓜烂熟了,常常脱口而出给我们讲一则,五毛和披头这两个小盆友实在太搞笑了,主要是朱德庸先生比较搞笑。
2、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全集》,译林出版社有一个洪佩琦着色版。
卜劳恩画笔下的父与子,各种令人感慨,各种令人回味无穷。
3、《贝贝熊系列丛书》(英汉对照),(美)斯坦·博丹简·博丹绘著,张德启等译,新疆少儿出版社出版。
该书号称是“美国孩子行为教育之父兰登书屋全球畅销图书”,第一辑三十册,第二辑二十册——我的天,总共有五十册!我自己只翻过第一辑。这套书确实是寓教于乐,并且有很多实用常识的介绍。
4、《丁丁历险记》二十二册,(比利时)埃尔热编绘,王炳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这套书不用介绍了,男女老少都合适,从六岁读到六十岁都没问题。丁丁和他的好伙伴小狗白雪的环球冒险令小朋友心潮起伏啊,还有那两个孪生兄弟笨蛋警察汤姆森和汤普森的搞笑,阿道克船长的古道热肠自吹自擂,卡尔库鲁斯教授的固执和有趣,都令人记忆深刻——不过,这些都是我脑子里的老黄历了。
5、《古利和古拉》(七册),(日)中川李枝子文,山胁百合子图,季颖译,南海出版社出版。
适合三到六岁孩子阅读的图文本,据说在日本超级畅销,田鼠古利和古拉一天到晚无忧无虑的,脑子里想的只是做好吃的,吃好吃的。
6、《猫和老鼠》连环漫画系列(十四册),(美)汉纳-巴伯拉作,洪叶译洪佩琦马力编,译林出版社出版。
这是真正的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银河系最最最不朽之巨作。一千年以后有谁会看连环漫画,这套一定是首选!
7、《德国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集》(全两辑),(德)史夫拜因编,李蕊、芦力军译,海燕出版社出版。
这里面有趣的故事太多了,都很短,适合父母给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我一想到里面的《绿草头发》等精彩的作品,就忍不住要笑出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要给女儿读里面的故事,于是我就记住了。
8、《神奇校车》,(美)乔安娜·柯尔著,(美)布鲁斯·迪根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蒲公英童书馆策划。
这套书结合了科幻、科普、想象等各方面的特点。绘本中,孩子们通过一种特殊的神奇旅行方式,进入了不同的世界,从而接触到、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而这些有趣的特别知识是从普通的书中不能看到的。
9、《彩绘法布尔昆虫记》(全五册),(日)熊田千佳慕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蒲公英童书馆策划。
法布尔的《昆虫记》为经久不衰经典,可以说是科普经典,也可以说是散文经典,进入了散文经典行列。汉译本完整版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国内还有各种各样的节选版,以及各种各样的低幼绘图本。
这套图画书是日本绘本大师熊田千佳慕先生,花费一生的精力,饱含热情与向法布尔先生致敬的情感,精心绘制一套图画书。书中的每一幅插画与原画的大小完全一样,细腻的线条,精致的构图,丰富的色彩,逼真的画面,熊田千佳慕令人赞叹的绘画技巧和写实本领在这本《昆虫记》中有精妙体现。
这套书一共五本,分别描述了花金龟、圣金龟、大孔雀蛾、节腹泥蜂、隧蜂、黄翅飞蝗泥蜂、螳螂、菜粉蝶、蝉、蜣螂、菖蒲上的象鼻虫、绿步甲、甲虫家族、椿象家族和直翅目家族等。每一幅画和每一段文字都充满着作者对法布尔先生的敬意,也体现了作者跟昆虫融为一体的境界。
10、《铃木守的鸟世界》(全四册),(日)铃木守文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亦为蒲公英童书馆策划。
与自然为一体,与山、川、河、林、湖为一体,这在一名充满自然真情的画家笔下,可以展现出恬静、安闲的气息,而这正是急促时代急促生活中所缺乏的情感。我在一次讲座中说,哪些人会重返记忆深处、重返过去探访童年呢?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四季变化不停的自然,都有一条河,一个湖泊,以及彩色的梦想。这样的人长大了,如果不忘初心,就是铃木守等类型的艺术家吧?
11、《旅之绘本》(全六册),(日)安野光雅著,新星出版社出版。
日本人与中国人同为东亚文明系,但日本人自从一八六〇年明治维新之后,他们对欧洲文化的学习,就达到了发疯的程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音乐、绘画、文学等各方面,日本都能谨守传统,而融会贯通,产生了极其特别的欧亚混杂文化系。
对欧洲,在亚洲各国中,大概没有人能比日本人更加热烈地爱着、呈现着了吧。记得看宫崎骏系列动画时,不断产生的就是这种感受: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以欧洲文化和欧洲风光为背景的。同样,安野光雅画笔下,欧洲和美国,也似乎有一个纯净、甜美的记忆,正适合天真、活泼、浪漫的孩子。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02

初级读物

小学二三年级

这类书以文字为主,内容相对短小有趣。有些孩子二年级就能读大部头了,根据能力和爱好,可自己作调整。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1、《冒险小虎队》三十册,(奥地利)托马斯·布热齐纳著,陈一平邵灵侠等翻译,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
这是专门献给侦探迷的巨作,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密码破译,投毒奇案等,都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据出版方说2007年就在中国大陆卖出了近一千三百多万册。男孩子喜欢,我女儿一度也很喜欢,还拿书里夹着的什么仪器显示隐藏的秘符。
2、《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五册和《小淘气尼古拉绝版故事》五册,(法)戈西尼编文,桑贝绘,戴捷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这套书是我女儿最喜欢的系列之一,尼古拉这家伙跟瑞典那个淘气包埃米尔有一拚,都是儿童文学中又善良又淘气又可爱的角色。总之,翻开看就是了。
3、《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蒂皮·德格雷著,黄天源译,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奇书,小女孩蒂皮跟随野生动物摄影师师的父母亲在非洲大草原生活,和狮子、大象等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亲近大自然,以自然为母,这本书说得更加亲切动人。这本书字数不多,但故事不出奇,所以我不放在第一类低幼读物里,希望在孩子有一点理解能力之后再阅读,更有效果。
4、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七卷本《哈利波特》,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套书精彩绝伦,非常适合七八岁的小孩开始阅读,我碰到过的朋友们中,大凡是不爱阅读的孩子,只要看了我推荐的这套书,没有不喜欢的。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书籍,可以一直读到高中。连我这样的中年老爸,都超级喜欢读。
——没有小孩不喜欢魔法,没有小孩不热爱冒险,没有小孩不喜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这也是最好的励志书:七大厚册的《哈利波特》,中译本加起来超过三百万字。这么厚的书都读过了,再读其他的什么书不都是如履平地?
——延伸阅读:《诗翁彼豆故事集》,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写给哈利波特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
5、《林格伦作品集·美绘版》(全九册),(瑞)林格伦著,李之义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我反复推荐林格伦的作品,只因这些儿童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只有她能讲得出来。我们一讲,就俗了。我曾写短文推荐过《绿林女儿》、《淘气包埃米尔》、《吵闹村的孩子》三本,另外六本也值得细细品读:《长袜子皮皮》(我读过)、《疯丫头马迪根》、《米欧,我的米欧》、《小飞人卡尔松》、《大侦探小卡莱》、《狮心兄弟》(后面这几本是女儿推荐的,说都好)。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6、《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程玮译,长春出版社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本。这本书过了版权期,各种版本不下几十种,实在眼花缭乱啊。我推荐的是儿童文学家、现居德国的程玮译本。
《小王子》是少儿文学圣经,我这样的大人也读得不亦乐乎。2014年5月10我在广州天河图书馆和一些小学生一起读这本书,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小朋友们都抢着举手回答问题,或者问问题。归根结底,小王子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最大问题。小王子星球,就是我们梦想中的星球。
那个小小的,有两座活火山的小王子星球,就在天空中某处,照亮我们的梦想。
7、《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国)刘易斯·卡罗尔著。
中国译本和改写本太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也不知道推荐哪个译本才好。我推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名家名译文学馆”译本,著名翻译家王永年译。这本书要多读两遍,才能感受其中的奥妙:为什么故事中会突然出现一些奇怪的情节?因为这是在梦中嘛!壁虎小弟被爱丽丝的巨大胳膊肘吓得掉下来的情节,记得我女儿四岁时,听得乐不可支。
——延伸阅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王永年翻译。
8、《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洛迪著。
说谎就会长鼻子的木偶人匹诺曹谁不知道?我犯愁的是推荐哪个版本比较好——我总为此犯愁——现决定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过一个徐力源翻译的“世界畅销儿童名著”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出版,任溶溶翻译的“任溶溶经典译丛”本。
9、《新木偶奇遇记》,(奥地利)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著,蔡鸿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女士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她的幻想小说在德语世界广受欢迎,总销量超过一千万册,她创作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是现代德语儿童文学作家中的杰出代表。我个人最喜欢克里斯蒂娜女士的幻想小说《脑袋里的小矮人》、《可爱的魔鬼先生》和《冻僵的王子》,另外,她的《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和《幽灵大婶罗莎·里德尔》也值得推荐。
10、《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南海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入选了“新课标推荐书目”,连续八年雄踞畅销榜,我觉得不必多说什么了。我觉得老师和家长更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并且要用心地看,要弄明白为什么一个好多学校都要赶出门去、差点没有学校可上的淘气的“小豆豆”,居然在进了小林校长开办的“巴学园”之后,变得喜爱上学了。
这本书可以跟美国动画巨片《功夫熊猫》对照着看,互为印证,才能明白教育的真谛,乃是真正尊重小孩子的个性,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这本书写得只能说是中等,不能因为它销量巨大,就要看成是多么优秀的作品。
——延伸阅读《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其他延伸的黑柳彻子作品,适可而止,不读也罢。
11、《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
寓言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小孩子不太容易读得进去。大家注意选全译本,不要选改编本。重点选择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版本。
12、《绿野仙踪》,(美)弗兰克·鲍姆著。这是儿童文学经典,在全世界都家喻户晓,中译本也不计其数,但大多不是全译本。
值得推荐的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马爱农译本、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陈伯吹译本。现在有一套文汇出版社约请一批翻译者集体翻译出版的全译本《绿野仙踪》(十四册),我还没有看过,不知道翻译质量如何,供大家参考。
13、《小鹿斑比》,(奥地利)萨尔腾著,孙晓峰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迪斯尼曾据此改编拍摄过动画电影,真是可爱极了。
14、《小熊温尼·普》,(英国)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著,文培红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或长春出版社潘缦怡译本。
百亩林的故事,已经成了我们人类心灵的寄托地了,当然,首先是小熊温尼、跳跳虎、瑞比兔等动物们的世界。
15、《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先生译,这个是经典中的经典,不用太详细介绍了。编排上,也基本上可以由浅入深地阅读。到后半部,有些童话带有黑童话色彩,但也不必担心。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都出过全集;另有石琴娥女士翻译的湖南少儿出版社版、任溶溶先生翻译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版。
16、《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兄弟编,曹乃云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年出版。
这本书基本上可以说是定义了何为童话的杰作,很多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不读这部童话,就不能真正懂得西方文化的奥妙。你想想,有多少人改编过《白雪公主》这部不朽的童话啊?

17、《意大利童话》(上下),(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吕同六张洁主编的《卡尔维诺文集》中的分册,马箭飞等翻译。

我在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卡尔维诺这位了不起的意大利现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也有不计其数的拥趸,包括很多专业专家,都极为痴迷他那些像宇宙一样广博、又像迷宫一样复杂的作品。
很多人却不知道,卡尔维诺还花很多年的时间来搜集和重新改写了散落在意大利各地的童话故事。经过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天才的改编,这些故事具有了现代的寓意,在文学审美等价值上,一点都不下于《格林童话》。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18、《吹牛大王历险记》,(德国)拉斯伯、毕尔格著,谭旭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看了这本书中的敏豪生男爵的吹牛故事,就知道什么叫做满嘴跑火车了。看来,吹牛这件事情,东西方很有共同点。还要指出的是,这位男爵的吹牛不是为了骗钱,不是为了害人,所以,他吹牛,我们听,无妨。
19、《天上掉下个大蛋糕》,(意)罗大里著,任溶溶译,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说因为核弹爆炸产生了能量变异,本来应该是摧毁一切的核爆炸和核辐射,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蛋糕,落在小镇上。孩子们都出发去探险,发现这真是一个味道好极了的大蛋糕,而且够全镇人大吃特吃很久了。
20、《猫武士》(全六册),(英)艾琳·亨特著,赵振中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动物奇幻小说中的佼佼者,看着消遣吧,小盆友都超喜欢。艾琳·亨特是一位对猫情有独钟、并且着迷于原始丛林世界的作家。在对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充满敬意的同时,区琳也热衷于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细腻的笔触将动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03

中级读物

四年级-初中

这类书知识性强,视野更开阔,适合四年级到中学阶段的学生阅读。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1、《纳尼亚传奇》七卷本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
既然在初级阅读书目里推荐了《哈利波特》,那我就不得不马上推荐给J.K.罗琳提供最大灵感的这套七卷本幻想小说了。当别人问J.K.罗琳《哈利波特》准备写多少部时,她回答说:七部。那就是《纳尼亚传奇》的卷数。
这套书的作者C.S.刘易斯是牛津大学的教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常常和另外一位教授托尔金在牛津大学旁的一个小酒馆里聊天。现在这家小酒馆已经是热爱幻想小说者的圣地,因为诞生了两大套奇幻小说啊。
2、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译林出版社出版。
跟《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相比,《魔戒》相对比较深奥,对不懂得其中奥妙者来说,长篇大论的介绍显得比较枯燥,推荐给中学生阅读。最好先读前两种,懂得一点魔法和幻想的来龙去脉,并且培养了阅读的耐心之后,再读这套书。如果有阅读《圣经》或者《圣经故事》的基础,阅读《魔戒》会心领神会。
3、《鲁滨逊漂流记》,(英国)笛福著,鹿金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
鲁滨逊这个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人在人的社群中生活是容易的,但要独自面对整个蛮荒世界,所有的生存工具和食品,都需要自己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这是真正的原始社会的景观。而现代文明人进入的这个史前世界,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但不改变的是他的个人勇气和生存的坚韧。
4、《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双语版),(美)马克·吐温著,秋帆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这小家伙,认为在密西西比河的竹筏上生活,可比什么地方都滋润快活。至今,美国的学校都为这本书争论个不休,因为里面有大量像“negro(黑鬼)”这样特定历史时期的侮辱性字眼,有很多州都禁止把这本书选入教材。但这本书,却把密西西比河这条神秘大河的风光,描写得令人心醉。并且,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最早在文学作品里表现出对黑人的深切同情。
5、《希腊古典神话》,(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曹乃云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延伸阅读,法国马里奥·莫尼耶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色的传说》。要读懂西方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有两个重要的阅读基础:《圣经》故事和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6、《波希杰克逊系列》(全五册),接力出版社出版。
可以称为“新神话冒险小说”。小说写希腊神话中各大主神们都与普通的人类女子育有半人半神的后代,波西杰克逊就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神的子女具有父亲的神性,也有母亲的人性,他们在人间,注定要发生很多事情。
7、《丛林之书》,(英国)吉卜林著,文美惠、任吉生译,长春出版社出版。
此书另有曹元勇译本,华夏出版社出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女儿也很喜欢这本书。在她晚上睡觉时,我从头到尾给她读出过好多遍。据我的经验,文美惠这本最合适读出来,可见翻译得最好。狼孩莫格里、岩蟒卡、狼兄弟、猴族、大象,多少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啊。我们国内写动物的作家,连抄他都抄不好。我很简单地反问一下:你们也写动物小说,从小到大跟动物相处过么?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8、《白海豹》,吉卜林著,勾承益翻译,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个美丽得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海洋浩瀚,白海豹为了寻找一个梦中的世界,而漫游在太平洋上。最后,他在海洋中最笨的海牛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海豹的天堂……
9、说到动物类儿童文学作品,还要说到我女儿极喜欢的《黑骏马》(英国)休厄尔著,马爱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
10. 《基地七部曲,(美)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的经典作品,开创了一个银河世纪的庞大想象,而其实他是从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的那本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得来的灵感。美国的科幻巨片《星球大战》以此为蓝本。
11. 《漫游太空四部曲》,(英)阿瑟·克拉克著,郝明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国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的经典作品,从遥远的时代说起,而文明可能是被更高智慧培育的结果。其中第一部《2001漫游太空》由美国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拍成同名影片。

04

中学书目

初中-高中

这部分推荐书目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有各种类型的书,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科普等,不单是虚构类作品。以下只是部分书目。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1、《汉字王国》,(瑞典)林西莉著,李之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这本书图文并茂,选取两百多个与人类的生活有关的汉字进行细致讲解,并附有文字演化图。小孩可以摹写其中甲骨文金文,感知汉字的结构和方法。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来源和变迁都写得极其详尽,通过这些文字来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读者加深对汉文的理解。学习汉字,我一直力推林西莉这本著作,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来阅读。
延伸阅读:《汉字百话》,(日)白川静著,郭威译,中信出版社出版。
2、《流沙河认字》,流沙河著,现代出版社出版。
相比林西莉西式考证和推演,并联系日常生活具体展开的方式,流沙河先生以自己深厚文字修养为基础,从汉字本身出发,对汉字的源发、构成、变化娓娓道来,是加深汉字理解的最好学本。流沙河先生学识广博,举例丰富幽默有趣,不乏反讽,但又能倏然而止,留有余味。
“说文解字”类的书目前跟风出了很多,我认为林西莉/流沙河组合够了。个别有天赋的学生,自己会去找更多专业的书来看。
3、《书于竹帛》,(美)钱存训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所得良多。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书写材料对写作有决定性影响。在汉文字出现的早期,大概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人们把文字与符号镌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用来记录占卜的内容,祈祷的内容和战争内容,这类文字称为甲骨文。还有些文字时铸在各种王家公侯所特质的青铜器皿上,称为金文。这些承载文字的材料都极其珍贵,而且面积有限,所以所刻写的文章都极其精短。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4、《唐诗百话》,施蛰存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唐代辉煌灿烂,唐诗辉煌灿烂,唐代风物辉煌灿烂,对唐代的想象辉煌灿烂。谈起唐朝,有无数大词可以堆砌,虽然现实唐朝多有宫廷政变、兄弟倾轧、大臣冤死、血腥征战,但千年历史烟尘弥漫之后,剩下来只是美好的记忆。
在唐朝盛典中,诗歌起至重作用。当年朝廷取士,诗、赋各一。钱起科考作《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结尾句大受主考官李暐赞赏,而一句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看诗不分明》,潘向黎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出版。
潘向黎是我一向喜欢的知识型女作家。她在《新民晚报》上的相关专栏文章结集于此,成书以来极受欢迎。她这些文章篇幅短小,信息量大,巧举轻重,于“不分明”中得条理。我喜欢这书的名字——“不分明”取自《子夜歌四十二首》“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字里行间弥漫着江南的烟水气。
潘向黎解题说,人生在世,黑白要分明、爱憎要奉命,赏罚要分明,但看诗可以不分明。现在的日子太忙太紧太实用了,有时让人觉得活得有点可怜。背对潮流坐下来,静静地读古诗,那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
跟着潘向黎读诗,也不必过于“分明”,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和作者一起品味其中的情境、奥妙。潘向黎选取自己读来印象深刻、思想绵远的作品,加以细腻文字分析:让一个诗人在我们心中活着的,往往不是大节,而是细处。
6、《玄奘西游记》,朱偰著,中华书出版。
这本《玄奘西游记》的作者是1932年获德国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原国立中央大学经济学教授、系主任、后人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系主任的朱偰先生。据介绍,本书原构思于1954年,1957年8月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朱偰先生学贯中西、丰识厚泽,考据严密,叙事动人。他以章回体的方法,把玄奘去往西天取经的艰苦和在印度的漫长游历娓娓道来,文字简明、洗练,其中或蕴有朱偰先生自己的西去求学的栩栩经验,读来深有所感,极有所得。我读完仍对其中写到玄奘遭遇劫匪后竟能以个人的智慧和修养感化匪徒的情节、对其中影响深远的无遮大会也影响深刻。
一份陪孩子从3岁到18岁的书单,选对作者、译者和版本很重要!当当双十二大促优惠码也来了!
7、《银元时代的生活史》,陈存仁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陈存仁先生是中医药学家、编辑家及专栏作家,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学习勤奋,善于理财,行医编书经营之余留下大量日记,对前上海历史记录具重要价值。香港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亦聘请陈存仁先生做顾问。
读这本书,可以对已经变成收藏品的银元有生动认识,可以对上世纪处上海开埠不久时期的生活形态,人物活动,历史变化,城市生成,有鲜明印象,还可以纠正中学生历史课程中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化和贬抑化偏见。
8、《被误读的远行:郑和下西洋与马可哱罗来华考》,陈存仁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读这本书,可以知道,两万多人的郑和庞大船队构成不仅有大量士兵,还有很多缝补的妇女和中医,还有各类技师,实际上是一个生活着的流动世界。
9、《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版。
这本历史书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纪传体手法,写一个在历史书上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发生的各种令人不安的事情,这些事情围绕着首辅申时行、学者李贽等人而发生,暗示着强大的明朝已经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裂缝,但身处其中的人都浑浑噩噩。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以及后来对张居正的清算等,都是明朝出现了尖锐矛盾的一种标志。
黄仁宇教授是著名的华人学者,尤其以“中国大历史”观的研究与发挥著名,《万历十五年》以见微知著的方法,揭开明朝那种高度集中的中央皇权统管的社会结构,表明看起来牢不可破,但一出现缝隙,大厦将会倾覆。
我在大学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基本是目瞪口呆,完全改变我对历史、对人对事的僵化理解程式。我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图书馆二楼阅览室一边读这本书,一边以书中写到的李贽为主人公写一篇小说习作。读时心痒难耐,快到阅览室打烊了,心急如焚。
为能第二天一口气读完,我使了一个不光明的伎俩,把这本书藏在了外国文学书架上,第二天一早第一个冲进阅览室里把这本书抢到手里,占了靠窗位置接着读下去:“1602年,李贽在狱中以剃刀自刎,死后,被称为牺牲自我。”
有人说这本书是改变中国三十年的巨著之一。
10.《中国通史(七册),(台湾)傅乐成主编,九州出版社。
了解中国历史,又不想仅仅知道一点帝王将相的家事,还想懂得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思想的变化,还想文字优美,通俗易懂,这部合适中学生。
11. 唐代的外来文明,(美)爱德华·H·谢弗(薛爱华)著,田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物质文明的输入以及对这些物质的丰富文化想象出发,来研究唐朝的文明状态,这种新颖的角度,让这本著作不仅具有丰富性、权威性,还有生动性、可读性。
12. 动物农场,(英)乔治·奥威尔著,傅惟慈译,十月文艺出版社。
农场里的一只猪如何成为一名独裁者?奥威尔这本书值得中学生早些阅读,对人类历史尤其是当代史的认识,有警醒功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H1ZtvqntHeeIdKN0rpZ9A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效果立竿见影

来源 | 头条号-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效果立竿见影

自从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跟他只要一说话,就会吵架。

 

尤其在说到学习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欢而散。

 

我看不惯他都初二了,身上还有一堆影响学习的毛病:

 

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有机会就抱着手机看;

喜欢拖延磨蹭,写作业效率不高;

对成绩不上心,别人还说不得,一说就吹胡子瞪眼;

 

……

 

就这样,在我管教,他不听——我更加用力,他更不服的恶性循环中,期末考试迫在眉睫。

 

就要考试了,儿子的成绩却不断下降。

 

班主任给我发来微信,让我多跟孩子沟通,多用点心,努努力。

 

可一谈学习,儿子就特别反感,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那天,在是先学习再看手机,还是先玩会儿手机再学习的话题上,我和儿子互不相让,激烈对峙起来。

 

我要求儿子必须先把今天所有的学习任务完成,剩下的时间再放松;

 

可儿子坚持要先看手机,说我“毛病多”、“别扭”,就是喜欢干涉他,见不得他舒服。

 

儿子的情绪在争吵中失控,开始口不择言。

 

我一气之下,狠狠扇了儿子一个耳光。

虽然事后我后悔了,也跟儿子道了歉,可儿子却彻底对我封闭了心门。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从那天之后,只要我一对儿子开口,不管是叮嘱他吃饭穿衣,还是学习,儿子都会很不耐烦地关上房门,什么都不肯跟我说。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和学习状态下,儿子的成绩也越来越差。

 

那段时间,焦虑的情绪让我彻夜难眠。

 

我想不通,为什么小时候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儿子,现在却我说一句,他顶一句。

 

再这么下去,我俩快变成仇人了不说,儿子的学习也彻底废了!

 

面对这个“油盐不进”、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我到底该怎么教育他,如何跟他相处?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效果立竿见影

后来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和我说,我要学着把自己从当下的母子关系中退出来,日常相处只需提供基本的保障:吃、喝、住、行。

 

也就是说:

 

“从现在开始,你别把他看成是你的亲生儿子,也别把自己看成是他的亲生妈妈。”

“你把他当成是朋友家的孩子,拜托你照顾。”

“你会怎么对待朋友的孩子,就怎么对待他。”

 

试着执行了两个礼拜后,我竟从儿子身上看到了无法想象的改变。

 

首先,面对儿子下降的成绩,我不再像往常那样发脾气,指责儿子不用心、不努力。

 

而是态度平和地询问原因,聆听他的计划。

 

如果有需要我帮助的,比如报线上课,买资料等等,我就全力支持;

 

如果是我解决不了的,就交给儿子自己处理,我绝不催促干涉。

 

其次,放下对儿子密不透风的全方位包办。

 

那天,因为突然降温,我在路上吹了风,一回家就开始发烧。

 

要是过去,哪怕再不舒服,我也会挣扎着给儿子准备好营养丰富的晚餐。

 

但是为了儿子能够变得更好,我放过了自己,也放下了对儿子无时无刻的监管。

 

反正一顿饭吃不了四菜一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里有很多吃的,儿子也饿不着。

 

儿子回家后,丝毫不在意没有准备好的饭菜,而是急急忙忙地给我找起了药。

 

倒了水,看着我吃完药,又告诉我,想吃东西了告诉他,他给我下面条。

 

然后,自己抓起两个面包,就回房间学习了。

 

这一幕让我感慨很深。

 

其实,儿子的内心还是那个像小时候一样,是个喜欢关心、照顾妈妈的小暖男。

 

可为什么我要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把他逼丢呢?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冷战的气氛彻底被打破了。

 

逐渐的,我说的话,儿子愿意听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从厌学、逆反到积极、融洽,儿子的变化让我无比喜悦,但我明白亲子关系转变的背后,其实也蕴含着接下来我需要持续调整的两个方向。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效果立竿见影

 

 

  • 第一个方向:

 

从不停地跟孩子发脾气、讲道理,到平和,接纳的相处方式。

 

很多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都在两种常见的方式中反复横跳:

 

先是见缝插针地跟孩子讲道理;

 

如果孩子不听,或者效果不好,家长就开启指责模式,对孩子发脾气。

 

可不管是哪一种,最后都无法换来父母想要的结果。

 

这是因为,人和人沟通时,说的内容只占交流总效果的7%,剩下的全部由你的语气和态度来决定。

 

当父母跟孩子沟通时,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失望的、生气的,声调听起来是尖锐的、斥责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噪音和怒意。

 

哪怕父母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道理也十分正确,最终都起不到任何效果。

 

孩子最多说一句:“好,知道了!”其实根本没有听进去。

 

我想起了之前自己跟儿子沟通的场景,通常都是这样的:

 

我先是对儿子的状态感到不满,于是开始催促、说教,他充耳不闻;

 

儿子的对抗状态让我感到生气,于是提升管教力度,开启指责、训斥模式;

 

儿子烦了,嘶吼着“出去”、“能不能别来烦我”、“你别说话了!”……

 

现在想想,儿子的逆反心理,其实是被我错误的沟通方式给激发出来的。

 

每天我一看见他,三句话就开始问学习,哪怕吃饭的时候也是如此:

 

“吃完饭赶紧写作业,别磨蹭。”

“得抓紧了,你心里得有紧迫感,马上就初三了。”

单一、匮乏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每天从早到晚,感受到的只有质疑和说教,耳朵里被灌满了分数、学习,承受了太多负能量,躲无可躲。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父母的“讲道理”和“发脾气”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摧毁亲子关系。

 

这时候,如果家长能放下焦虑的心态,采用平和的语气和神情来面对孩子,就能发现,道理和暴力换不来的,包容和接纳却可以。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 第二个方向:

 

从眼中只有考试成绩,到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有一个“水管理论”,可以借鉴到亲子关系中来。

 

即,想要水顺畅流动,首先要确保水管是通顺的。

 

同样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是水管和水。

 

如果亲子关系亲密、和谐,那么父母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

 

如果亲子关系紧张、对立,那无论父母开口说什么,孩子都会排斥。

 

只有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有作用。

 

图片来源:电影《比海更深》

 

以前,在接儿子放学的路上,我总会利用这半个多小时,见缝插针地教育儿子。

 

叮嘱学习习惯,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说教好好学习对未来的意义……

 

常常换来儿子不耐烦的一句“能不能让我安静会儿!”

 

现在,这路上的时间,我只跟儿子无目的地闲散聊天。

 

有时候说说自己在单位遇到的难事儿,让儿子帮我拿拿主意;或者家里什么电器该换了,选什么品牌,问问儿子的意见。

 

让我感动的是,走在路上,儿子还会主动来帮我拎东西了。

 

在跟儿子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观察和主见,也能头头是道地分析出原因。

 

原来,我的孩子其实挺优秀的,只是当我把注意力锁定到学习成绩上时,自动忽略了他身上的闪光点。

 

当我放下了“功利”的唯成绩论,而是全面地接纳儿子时,儿子也放下了戒备心理,母子俩关系越来越融洽。

 

我深深地意识到,孩子对于被看见、被接纳、被认可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见了孩子的缺点,关注如何让他纠正、改变。

 

却忽略了孩子身上的亮点,忘了及时给予鼓励和夸赞。

 

而想要走入孩子的心,发挥父母的影响力,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他想要的认可和尊重,给他信任和成长的时间。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效果立竿见影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

 

自大、执拗的家长,只会不停指责孩子,却从没想过是自己不懂教育,导致亲子关系断裂;

 

而清醒、智慧的父母,在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之后,会积极学习,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去治愈孩子,改善关系。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记得一位亲子教育专家说过:

 

“亲子关系,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依托的关系。这个关系破坏了,孩子将来真遇到什么事情,家长会撑不起来。

因为孩子不会找家长诉说,家长想帮忙却帮不上忙,那才是我们做家长的失败。”

 

当我们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朋友托付给我们的“任务”时,反而会惊奇地发现:

 

放下控制,孩子会在自由中自发成长;放弃批判,孩子会在欣赏中进步。

 

父母的身份,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但想做好这个角色,却需要我们一生的修行。

 

现在,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省改进,不仅和儿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也一步步唤醒了他内心对学习、对人生的热情。

 

也希望和我一样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焦虑的家长,都能做出改变,让孩子自由热烈地成长。

 

共勉。

作者简介:文章转载自头条号-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rWKrWOO6IJhd9MA6laB1A

读书:梅拾璎《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当一个孩子内驱力十足的时候,自律这种我们原本以为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达成的状态,早已成为内驱力的附加值,且已根深叶茂了。

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若一直依赖于外部评价或物质奖赏来产生成长动力,其本质和训练马戏团的小猴子并无差异。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塑造其内驱力,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动作,而非仅仅是表象动作。

对某一兴趣持久的迷恋和探索才是热爱。

在孩子的未成年阶段,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没有唤醒孩子内心对知识真正的渴望,再好的物质条件也难以点燃他们内在的小宇宙。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是个长期的过程,哪怕家长非常用心,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以上

孩子什么时候听话?一定是自己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满足之后,感受到家长浓浓的爱意,在日复一日的贴心关怀和爱的浸润中,他开始喜欢上自己,开始爱这个世界,开始向外探索,开始想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之后,才有学习的后天动力。这种后天的动力加上人类天生爱学习的原始动力,便成就了学习的内驱力之一。

当孩子在聚精会神做自己最喜欢最陶醉的事情时,你一定要平心静气地等待;当他在一个合适的节点上终止时,你再心平气和地说你的想法,孩子才可能会听。

阅读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你去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总能发现孩子对某一个学科的一点兴趣。发现某个兴趣点后,跟着这个兴趣点,再去引导孩子高质量完成作业,孩子很可能因此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表扬,以及周围同伴的认可。这种宝贵的外部助推力,就为孩子下一步形成学习动力提前打下了基础。

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想方设法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让孩子看见你是一个努力、上进、积极甚至追求卓越的人,让他看见或感知父母为做好本职工作付出的汗水、心血、时间和努力。这样就给了他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努力工作的状态令人愉快,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让自己骄傲。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能否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其次,家长本身要给孩子做一个学习方面的榜样。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学习是需要信心的。孩子一旦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信心和成就感,相当于在他心里安装上了自主学习的发动机,他追求更大成就感的动力会被激发出来,自我驱动力形成,一切才水到渠成。

孩子作为一个从无到有的生命,是与生俱来自带好奇、天然具有学习和成长的巨大热情的,哪怕作为生物体基于生存适应的本能而进化出来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也不可小觑。作为家长,对于孩子这种自发的、不可遏制的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只要尽量少破坏、多呵护就好。

朱光潜认为:“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

一、爱孩子,无条件地爱,促使他建立自我意识

二、理解孩子的“浪费”时间

三、扩展孩子的涉猎范围和领域,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

四、尊重孩子,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存在

五、敢于放手

六、助推

教育最难完成的任务,就是让人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一个儿童,一个人,有了一片自由的天空,被宽容对待,被合理要求,被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有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沉淀、探究、深挖,兴趣勃发,后劲无穷。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主要诉求,在婴幼儿时期是被父母及时满足,到了儿童时期,则变成了自由探索,不被评判和打扰。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打扰他们,不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他们。

孩子的内在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目标不明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自制力不会苏醒。而这种自制力的种子需要自由的土壤。当他完全受约束、受强制的时候,他的自制力种子得不到阳光、空气和水分,得不到培养,只能沉睡。

越自律越自由是成人的逻辑,而孩子的逻辑是从自由通往自律,学习的内驱力正是从中生长出来的。

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是几个理念、几个行动就可以完成的,难在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赞赏,每一个嘲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所以,做了父母的人,必须时刻保持自省。

优秀孩子与普通孩子的区别主要在于一点:孩子内驱力觉醒的时间。

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要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让他自由自发地认识世界,在温厚人情的孕育下触摸和感受世界。

父母的育儿智慧,就是看你能否能养育一个获得安全感、善于感知爱、感知幸福并勇于追求幸福的人。这一切的获得,都来自一个安静、舒适、友爱和充满生命力的家。

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低年级。从四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让教育回归生命,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

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刘丹所说:首先是家长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丧失了安全感;其次是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家长不能明确知道自己千辛万苦培养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制胜未来。

把控孩子只能导致孩子逆反,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只有从根本上尊重、理解他,把自由和自主还给孩子,并给予要求和规范,他才能真正地自觉、自律,获得良好的成长。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多年积累的学识、思考、素养、才情会继续裂变、发酵,酿成一坛醇厚的思想美酒,一种坦然自若、志向高洁的精神气质,向四周发散,没有怨言,没有愤怒,没有戾气,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诗意和审美,优雅与高贵。

阅读使你得到的知识和感悟系统化,呈现一个生长的态势,使人的思想和学识之树枝繁叶茂。

阅读的过程,就是跟一个伟大的心灵和宽广的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融化和调适,我们的行为会随之改变,周遭的世态人情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不同,它会变得开阔、丰富、美丽和多情。最低限度来说,阅读总能让我们从书中得到勇气、向往、希望和力量,来抵御世间的嘈杂,引导内心平静和自足。

儿童就是在一次次的简单重复里获得快乐和安全感,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成长。

反复阅读一本书,不但顺应了儿童的心理和个人的性情,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反复看的那些文字、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那些精神,甚至写作手法,都在重复中化作流动的血液,永远与他们成为一体了。

读书的目的不在快和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真正的杰出者,总是可以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这是需要持久性和忍耐力做保证的。而这,恰恰需要一个好的体力和健康的身体。

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

卢梭 《爱弥儿》

约翰·缪尔的《夏天走过山间》,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利奥波德的《荒野的呼唤》,

维塔里·比安基的《森林报》

读书: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

如果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孩子跟父母对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动的、隐秘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起冲突,但他的内心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

……长期生活在“面无表情”或更糟糕、充满愤怒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肯定是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能用一个拥抱弥补的。

当今社会,要让自己一无所有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比这更难的,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比如,我们心里总会充满焦虑和惶恐,觉得迟早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天天在耳边念叨“你要完蛋,你要完蛋”。

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完整和强大,就无法体会到家庭带来的乐趣,也体会不到弥足珍贵的小确幸。那样的人,不论跟谁在一起生活都不会满意,毕竟对方不可能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是只为你打造的。如果有人真愿意为你解决所有的烦恼和困难,他会生活得很累。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感受,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当父母误以为教育孩子是简单体系,用机械化的模式来应对时,孩子的生命力就会被扼杀掉。

当父母把教育孩子理解为机械化的模块知识组合时,孩子的生命力就会被我们扼杀。求知已经不再是求知本身,而是为了获得一个东西:获得一张文凭、一种奖励,或者让父母有面子。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再也不会爱上求知这件事。

在生活中,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来自外部的规范时,孩子就没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了。因为他所有的行为举止,只源于明确的指令和规定,他没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无从谈起自信和独立的养成。

我相信翻开书来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如果了无生趣,一个人不可能买来一本书,一页页地学习。一个人能学习,证明他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也证明他内心有足够多的能量。

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错误,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行为是父母的责任。起初要告诉孩子,或者严厉地表态:“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做这件事,我要跟你好好谈谈这件事。”谈完事情之后,一定还要再说一句:“虽然爸爸今天批评了你,但是爸爸永远爱你。”

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积极地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勇敢地表达爱,表达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才能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有一段话,大意是:所有的失败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

“大不了一起死”就是没有把自己生命的价值感给调动起来,让自己被仇恨带着走了。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模式。

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这件事做得很好,照顾到了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孩子为家庭做的贡献。

一个人如果有自我约束力,就不会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自己偷偷摸摸去做一些事,因为他具备足够高的自尊水平。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艰难,感觉到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好一点儿,给他一点儿美好,表达出内心对孩子的真正期待,而不是用讽刺和挖苦对待他,他就能感知得到,并且能立刻做出改变,这叫作“帮孩子建立价值感”。这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难,只要不怪里怪气地讲话就好,只要不指桑骂槐地讲话就好,只要不错误地用“只有给孩子压力,他才能‘出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就好。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所著的《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讲到一个特别大的谎言:家长对孩子说,“只要你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这个谎言会导致孩子的人生变得非常平庸。

微软的文化不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学习型文化。要用成长型思维来描述新文化,这种文化是关于每个人的,任何具有这种态度和思维的人都能摆脱束缚,战胜挑战,进而推动各自的成长,并由此推动微软的成长。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要学会三条: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第三条,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

我们要学会:第一,和焦虑相处。知道焦虑并不纯然是一件坏事。第二,用做事来应对焦虑。第三,做事之后多看到自己进步的部分。这样,你才能活得越来越轻松、愉快、自在,才知道学习是有用的。

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人靠霸凌能够有所成就,霸凌是一个明显错误的方向。做一个好人就好了,慢慢地,找到“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互相结成新的战略联盟关系。

小孩子有一个特点是有了正面反馈,他就会愿意运动。小孩子都挺怕挫败的,干一件事挫败了以后,就觉得不好玩了。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爱和边界都是要有的。在建立边界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原动力首先是要不遗余力地表达爱,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支持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次,让孩子建立价值感,让他感受到他为家所做的贡献,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他在努力地进步,别人能够看得到。最后,要帮助他理解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

当一个孩子伤心、绝望,被伤害后内心特别痛苦的时候,他需要的是聊天、关爱、鼓励,要有耐心。

首先,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其次,这个孩子要有价值感,他要知道自己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能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正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提及的图书与电影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电影《弱点》(The Blind Side)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读懂孩子的心》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Fathering from the Fast Lane:Practical Ideas for Busy Dads)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Death)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情绪急救:治疗失败、拒绝、内疚等因素导致的各种日常精神伤害的实用策略》

《解码青春期》(The Grown-Up’s Guide to Teenage Humans)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简·尼尔森(Jane Nelsen)——《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感受爱: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

《终身成长》(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钝感力》,作者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

《不管教的勇气》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教育部答复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教育部答复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教育部网站9月23日公布对“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显示,根据规定,外语课时占比为6-8%,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育部答复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答复全文:

 

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用英语教学降下来的时间,去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什么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设计。2021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中小学课程形成了以统编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学科结构安排。

 

2.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为重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落实《指南》要求,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教材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语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有汉字、书法、传统节日等;道德与法治鼓励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等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注重通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都江堰工程、“四大发明”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剪纸、皮影、年画等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体育与健康专门设置“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课程内容;物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铁器制造技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中编排《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著名篇目;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礼记》《荀子》《格言联璧》等古代典籍,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努力学习;历史教材中通过介绍引用《史记》《汉书》等,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普通高中语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教材中通过引述“邯郸学步,失其故行”的典故,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美术必修课程要求理解中国优秀传统书画和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创作观念及文化内涵,并能够综合运用;物理必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认识和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此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验。

 

3.马工程重点教材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戏曲史》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结合各学科实际,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中华优秀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宝贵经验。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考。重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近年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

 

二、关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和“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的建议

 

1.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2.根据中央要求确定外语考试比重。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现阶段外语统考安排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中小学课程培训及实施指导,组织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和高校教材管理办法等落地实施,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ETDL5vxkxqJPiPtOk8c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