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梅拾璎《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当一个孩子内驱力十足的时候,自律这种我们原本以为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达成的状态,早已成为内驱力的附加值,且已根深叶茂了。

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若一直依赖于外部评价或物质奖赏来产生成长动力,其本质和训练马戏团的小猴子并无差异。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塑造其内驱力,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动作,而非仅仅是表象动作。

对某一兴趣持久的迷恋和探索才是热爱。

在孩子的未成年阶段,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没有唤醒孩子内心对知识真正的渴望,再好的物质条件也难以点燃他们内在的小宇宙。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是个长期的过程,哪怕家长非常用心,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以上

孩子什么时候听话?一定是自己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满足之后,感受到家长浓浓的爱意,在日复一日的贴心关怀和爱的浸润中,他开始喜欢上自己,开始爱这个世界,开始向外探索,开始想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之后,才有学习的后天动力。这种后天的动力加上人类天生爱学习的原始动力,便成就了学习的内驱力之一。

当孩子在聚精会神做自己最喜欢最陶醉的事情时,你一定要平心静气地等待;当他在一个合适的节点上终止时,你再心平气和地说你的想法,孩子才可能会听。

阅读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你去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总能发现孩子对某一个学科的一点兴趣。发现某个兴趣点后,跟着这个兴趣点,再去引导孩子高质量完成作业,孩子很可能因此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表扬,以及周围同伴的认可。这种宝贵的外部助推力,就为孩子下一步形成学习动力提前打下了基础。

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想方设法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让孩子看见你是一个努力、上进、积极甚至追求卓越的人,让他看见或感知父母为做好本职工作付出的汗水、心血、时间和努力。这样就给了他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努力工作的状态令人愉快,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让自己骄傲。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能否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其次,家长本身要给孩子做一个学习方面的榜样。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学习是需要信心的。孩子一旦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信心和成就感,相当于在他心里安装上了自主学习的发动机,他追求更大成就感的动力会被激发出来,自我驱动力形成,一切才水到渠成。

孩子作为一个从无到有的生命,是与生俱来自带好奇、天然具有学习和成长的巨大热情的,哪怕作为生物体基于生存适应的本能而进化出来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也不可小觑。作为家长,对于孩子这种自发的、不可遏制的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只要尽量少破坏、多呵护就好。

朱光潜认为:“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

一、爱孩子,无条件地爱,促使他建立自我意识

二、理解孩子的“浪费”时间

三、扩展孩子的涉猎范围和领域,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

四、尊重孩子,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存在

五、敢于放手

六、助推

教育最难完成的任务,就是让人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一个儿童,一个人,有了一片自由的天空,被宽容对待,被合理要求,被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有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沉淀、探究、深挖,兴趣勃发,后劲无穷。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主要诉求,在婴幼儿时期是被父母及时满足,到了儿童时期,则变成了自由探索,不被评判和打扰。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打扰他们,不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他们。

孩子的内在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目标不明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自制力不会苏醒。而这种自制力的种子需要自由的土壤。当他完全受约束、受强制的时候,他的自制力种子得不到阳光、空气和水分,得不到培养,只能沉睡。

越自律越自由是成人的逻辑,而孩子的逻辑是从自由通往自律,学习的内驱力正是从中生长出来的。

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是几个理念、几个行动就可以完成的,难在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赞赏,每一个嘲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所以,做了父母的人,必须时刻保持自省。

优秀孩子与普通孩子的区别主要在于一点:孩子内驱力觉醒的时间。

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要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让他自由自发地认识世界,在温厚人情的孕育下触摸和感受世界。

父母的育儿智慧,就是看你能否能养育一个获得安全感、善于感知爱、感知幸福并勇于追求幸福的人。这一切的获得,都来自一个安静、舒适、友爱和充满生命力的家。

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低年级。从四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让教育回归生命,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

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刘丹所说:首先是家长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丧失了安全感;其次是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家长不能明确知道自己千辛万苦培养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制胜未来。

把控孩子只能导致孩子逆反,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只有从根本上尊重、理解他,把自由和自主还给孩子,并给予要求和规范,他才能真正地自觉、自律,获得良好的成长。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多年积累的学识、思考、素养、才情会继续裂变、发酵,酿成一坛醇厚的思想美酒,一种坦然自若、志向高洁的精神气质,向四周发散,没有怨言,没有愤怒,没有戾气,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诗意和审美,优雅与高贵。

阅读使你得到的知识和感悟系统化,呈现一个生长的态势,使人的思想和学识之树枝繁叶茂。

阅读的过程,就是跟一个伟大的心灵和宽广的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融化和调适,我们的行为会随之改变,周遭的世态人情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不同,它会变得开阔、丰富、美丽和多情。最低限度来说,阅读总能让我们从书中得到勇气、向往、希望和力量,来抵御世间的嘈杂,引导内心平静和自足。

儿童就是在一次次的简单重复里获得快乐和安全感,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成长。

反复阅读一本书,不但顺应了儿童的心理和个人的性情,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反复看的那些文字、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那些精神,甚至写作手法,都在重复中化作流动的血液,永远与他们成为一体了。

读书的目的不在快和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真正的杰出者,总是可以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这是需要持久性和忍耐力做保证的。而这,恰恰需要一个好的体力和健康的身体。

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

卢梭 《爱弥儿》

约翰·缪尔的《夏天走过山间》,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利奥波德的《荒野的呼唤》,

维塔里·比安基的《森林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