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 来源: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必读系列丛书之《自我发现与重塑》,2015年中信出版社出版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1月23日,著名的管理思想大师、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因病逝世,享年67岁。

 

2010年,已被诊断出患上淋巴癌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受邀为哈佛大学毕业班的学生做演讲。演讲时,克里斯坦森坦诚分享了对人生意义的感悟——“衡量我们的人生,不是用金钱,而是我可以帮助多少人,变成更好的人”。

 

我接到了当年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安德鲁格鲁夫(Andrew Grove)的一个电话,他问我是否可以谈一谈我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可能在英特尔起到的作用。

 

于是我飞到硅谷和他们见面,到了以后却被告知只能用10分钟的时间来阐述我的研究(破坏性模型)对英特尔的意义。

 

我坚持必须用完整的30分钟时间来解释这个模型,包括描述这个模型的来源——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钢铁行业)中总结出来的。

 

我讲了Nucor公司以及其它小型钢铁厂是如何通过先进入最低端市场——钢筋条起步,然后进入高端市场,击败了那些传统钢铁厂。

 

当我说完了这些故事,格罗夫就开始条理分明地阐述英特尔公司为进入低端市场、推出赛扬处理器的战略。

 

事后我无数次想起这件事,如果当时我直接告诉格鲁夫对于微处理器业务该如何考虑,我估计就被否了。

 

但是,我只是教他如何去思考,然后他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与彼得·德鲁克、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同为管理学界的大师,每一位都受到了管理者的推崇与尊敬。

 

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从此,当人们问我觉得他们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我很少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

 

我会借助我的某个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然后描述在另一个不同的行业中这个模型是如何应用的。

 

然后,一般问我问题的人就会说:“好吧,我明白了。”接着,他们就能比我更有洞见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了。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我在哈佛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帮助我的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好的管理理论,以及它是怎样构建的。

 

在每一章,我们带着不同的模型或理论视角观察一家企业——应用它们来解释这家企业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并审视什么样的管理行动可能产生希望得到的结果。

 

现在,在最后一天的课堂上,我要求我的学生们把这些理论的聚焦镜对准自己,并针对下列三个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

 

第一、我怎样确保我在职业生涯中会快乐?

 

第二、我怎样确保我和我的配偶及家人的关系将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源泉?

 

第三、我怎样确保我一定不会进监狱呢?

 

尽管最后一个问题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并非如此。

 

我当年罗兹学者班32个同学就有2个进过监狱。安然(Enron)的Jeff Skilling也曾是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他们都曾是很好的人,但他们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把他们引上了歧途。

 

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幸福论认为,人生中最有力的激励因素不是金钱,而是那些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成长的机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机会、以及成就被认可的机会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我成为学者前,自己经营着一个公司。有一天,我想象着,我的一个经理早上踌躇满志地来工作,10小时后带着不受赏识、沮丧的感觉开车回家。我在想,她这种感觉会怎样深深地影响她与孩子们的相处。

 

然后,我的想象快进到了另一天,她带着更好的自我感觉回家——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因做成了很有价值的事情而被认可,以及在某个重要项目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在想,这又会对她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我的结论是:如果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职业。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学习和成长,来承担责任并因成就而被认可,以及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越来越多的MBA学生来商学院时,以为从商就是买卖与投资。这是很不幸的。做生意并不能带来那种通过塑造他人而得到的深深的回报。

 

我希望学生们在离开我的课堂时能明白这一点。

 

为你的人生制定战略

 

对第二个问题,有一个管理理论可作参照。这个理论的首要观点是,一个企业的战略是由管理者投资的项目类型决定的,如果不能非常娴熟地管理一个企业的资源分配,那么由此引发的一切将会与管理预期大相径庭。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我那些1979年毕业的哈佛商学院同班同学的命运。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聚会的时候都是不幸福的,离了婚,与他们的孩子也很疏远。我向你保证,他们中没有一个在毕业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要离婚或是疏离自己的孩子,然而却有大量的人这么做了。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当他们在决定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才能与精力的时候,没有把自己人生的目的放在前面或置于中心。

 

我告诉我的学生们,学校将是他们深刻考虑这些问题的最后机会,因为人生只会变得越来越严苛。

 

对我而言,对我的人生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一直是很重要的。但在我真正理解这个目标之前,它确实是我不得不长期苦想的一个问题。

 

当我还是牛津大学的一个罗兹学者(Rhodes Scholar)时,我的学术研究艰难到不可理喻,甚至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额外一年多的工作量。但我仍然决定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来阅读、思考。

 

我曾经很矛盾,我是否真得承受得起从我的研究中抽出那些时间,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并最终明确了我的人生目的。

 

如果我还是每天花那一个小时去学习掌握那些经济学知识,我才是真的浪费了人生。

 

我每年用到那些经济学知识只有几次,而那些关于人生目的的知识每天都要用到。那是我学到过的唯一最有用的东西。

 

如果不愿花时间去搞清楚这些,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必将在人生的怒海狂涛中饱受摧残。

 

分配好个人资源

 

一个人的资源包括他的时间、精力和天赋。而如何支配他的个人资源,将最终影响他生活策略的形成。

 

我有一堆事情来争抢我的资源——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培养优秀的孩子、在事业中获得成功……等等。

 

所以,我的问题和公司一样,只有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能。对于这些我都要追求的事情,我该如何分配?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与太太 克丽丝丁·克里斯坦森(Christine Christensen)。

 

不同的选择可以使你的生活走向和预期不同的方向。有时候,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

 

但如果错误地支配了你的资源,那么产出将会很糟糕。正如我那些将精力投入空虚与不幸之中的同学,他们犯的错误就来源于短视。

 

当那些很想获取成就的人——包括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有额外的半小时或多余的一点精力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它分到最能体现成就的事情上去——事业。

 

与此相反,投资于与配偶和子女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通常并不能立即展现同样的成就感——孩子可能每天做错事,恐怕要等到20年后你才能自豪地说:“我培养了一个好儿子或好女儿。”他们也可以忽视夫妻之间的感情,好像一天天的也看不出在变糟。

 

这些人往往不自觉地就把个人的资源过度投资于他们的事业上,而忽略家庭。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与家人的亲密和睦的关系,才是他们快乐的最强有力的也是最持久的源泉。

 

营造一种文化

 

有一个重要的模型被称为合作工具,其基本意思就是,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并不总像是某些人吹出来的那样,敏锐地洞察迷雾重重的未来并勾勒出企业所需的航向调整是一码事,而说服那些没有看到未来变化的员工,让他们齐心协力把企业带向那个新的方向,却完全是另一码事。

 

知道“使用什么工具能带来所需的合作”是一种关键的管理技巧。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这个理论把这些工具排列在两个维度上——组织成员对从他们加入企业想要得到的东西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对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认同程度。

 

如果在两个坐标轴上都是低认同,你需要使用“权力工具”——强迫、威胁、惩罚等等来确保合作。很多企业都是从这个象限开始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创始的经理团队,在规定什么必须做以及怎样做的时候都要扮演这样一种独断专行的角色。

 

如果员工在一起工作完成这些任务的方式反复这样持续,共识就开始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Edgar Schein认为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建立文化的机制。

 

最终,人们甚至不去考虑他们做事情的方式是否会带来成功。他们通过本能与责任去接受优先顺序,遵循工作程序——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营造了一种文化。

 

文化,以一种不可言传但却不可抗拒的方式,决定着那些已经证实的、被接受的行为方式,而组织成员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应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文化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规定了优先顺序。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工具。

 

父母们能够使用的最简单的能带来孩子们的合作的工具就是权力工具。但是也存在一个时点,在十几岁的时候,权力工具就不再起作用了。

 

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拥有很强的自尊与信心,以使他们能解决困难的问题,那么这些素质是不可能在高中时期突然实现的。你必须把这些东西设计进你的家庭文化之中——你也必须从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些事情。

 

就像员工一样,孩子们是通过做困难的事情并学习怎样做才有效这样一个过程来建立自尊的。

 

避免“边际成本”的误区

 

在金融学和经济学中,当我们评估每一项投资的选择时,我们必须忽略“沉没成本”和“固定成本”,而以不同选项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为基础来做决策。但这个金融经济对投资的评估理论,往往可能误导企业。

 

如果将来会完全与过去一样,这个理论就没有错。但如果未来和过去是很不同的(并且一般情况下都如此),那么就不应该用这个理论了。

 

这个理论解答的是我和学生们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怎样过一种正直的生活(不坐牢)。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人们往往无意识地把“边际成本”的理论用于我们个人生活的对错决定中。我们脑子里常有一个声音会说“虽然我知道按照一般的原则,大多数人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但是在这个特别的、情有可原的情况下,仅此一次,没问题。”

 

人们往往认为这“仅此一次”的边际成本非常低,这种想法像吸盘一样把人吸进去,而根本不曾看到这条路最终通向何方,以及这个选择最终包含的全部成本。

 

在所有形式的不忠实与不诚信里面,它们辩解的理由都是边际成本经济学,“就这一次”。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决定。其实100%地去坚守你的原则,要比98%地去坚持来得容易。

 

从理论上讲,你肯定可以只在某一次越过界线,然后以后再也不那样做了。但是,你若抵抗住了“在这个特殊的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就这一次,没有问题”的诱惑,你将受益无穷。

 

因为,生命是一条充满未知的河流。假如你越过这道防线一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可能将会一次又一次地越过这道防线。

 

就如我过去的一些同学所做过的那样,你一定会后悔你最终得到的结果的。

 

你必须给你自己的原则做个定义,然后以你的原则为基准,给自己划一个安全的防线。

 

记住谦逊的重要性

 

所有谦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着很高程度的自尊自信。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并对自己感觉很好。

 

“谦逊”不等同于自我贬低或自我嘲弄,而是一种你对他人的尊重。从这种形式的谦虚中,总能自然地产生好的行为。

 

纪念克里斯坦森:怎样衡量你的人生?

 

把“谦逊”带入社会是那么的重要。当你刚刚进入一个顶级研究生院的时候,几乎所有你所学的都来自于那些比你更聪明且更有经验的人:父母、老师、老板。

 

而当你离开了哈佛商学院或任何其他顶尖学府后,你会发现你每一天打交道的人们,那些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没有你聪明。这时,如果你认为只有从比你聪明的人那儿才能学到东西,那么你就把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大大缩小了。

 

总而言之,只有你真正自信时,你才可能谦卑。当我们看到一些人以一种攻击性的、傲慢的、损人的方式对待他人时,他们的行为其实是自卑的体现。他们需要贬低其他人,以此来使自己感觉良好。

 

选择正确的标尺

 

去年我被诊断出得了癌症,我必须面对我的生命将可能比我预期的要结束的早一些。感谢上帝,现在看来我可能幸免了。但这段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不同的见地。

 

我很清楚,我的见解已经为那些应用了我的研究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我知道我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我面对这场疾病时,有趣的是,看看那些影响对现在的我而言是多么的不重要。

 

我总结出,上帝衡量我的人生的尺子并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经影响过他们人生的人们。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用的方式。别去操心那些你将取得的个人声望,去操心那些通过你的帮助能变得更好的人吧。

 

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一个建议: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9zFfYX5W-C1eP4eB-scA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克里斯坦森: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1月23日,被誉为“创新大师”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7岁。
 
作为“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开创者与奠基者,克里斯坦森教授曾两度获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在世管理思想家称号。
 
众多企业家,包括比尔·盖茨、乔布斯、贝索斯等知名科技巨头,均表示受到了他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深刻影响。
 
而我们对于克教授最好的缅怀,即是传承。
 
混沌大学将持续接力创新研究,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将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创新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一流企业家与前沿创业者。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在《顶级智慧de至简应用》一文中,表达了对克里斯坦森教授的敬意:
 

 

感谢克里斯坦森,他提出的颠覆式创新理论,让科技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生存的必需,不创新,必然灭亡。
 
他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成熟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似乎总能引领行业潮流,但在面对低端破坏性创新时,却往往丧失其行业龙头地位。
 
并不是比巨头更好的技术颠覆了巨头,而是比巨头更差的技术打败了它。

在此,混沌大学特别免费开放李善友教授在创新学院开设的“颠覆式创新”专题课程,供大家体验与学习。(登陆混沌大学APP即可免费学习)
 
而今天的分享,混沌君精选的是李善友教授对克里斯坦森教授颠覆式创新理论的系统讲解,其中的一个重要洞见是——
 
并不是比巨头更好的技术颠覆了巨头,而是比巨头更差的技术打败了它。
 
在当下,这个略带宿命式的观点已不只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希望今天的你能从中体会到新的味道。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到底是什么颠覆了巨头?
 
很少有初创企业进入的是无人之地。
 
大多数初创企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如何与已在的巨头错位竞争?
 
答案就隐藏在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理论当中。
 
一般而言,技术曲线是一条S曲线,所谓技术的连续性创新就是沿着技术曲线持续改善原有的产品性能,在既有价值观和KPI的标准下变得更好,它通常定位于主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第一条曲线技术到达极限点时,只有第二曲线创新才能跨越极限点。重要的是,这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第二曲线:
 
①正向非连续性

 

②反向非连续性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在克里斯坦森之前,主流思想界默认的是上边这条曲线更好,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但克里斯坦森的洞见是——
 
成熟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创新(正向非连续性)时似乎总能引领行业潮流,但在面对低端破坏性创新(反向非连续性)时,却往往丧失其行业龙头地位。
 
就是说,只有反向非连续性才具有颠覆性。
 
并不是比巨头更好的技术颠覆了巨头,而是比巨头更差的技术打败了它。
 
而这一洞见也被定义为颠覆式创新,它的特点是:
 
1. 颠覆式创新产品的性能通常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
 
2. 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更方便消费者使用。
 
想一下,所有想做比携程更高端产品的酒旅行业都输了,但是美团采用更方便、更便宜的东西,反而低端颠覆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所以,克里斯坦森说,当需要制造出更好的产品,找到更优质的客户,卖出更高的价格时,领先企业采取渐进性创新战略,总能胜人一筹;但当面临挑战,需要将更简单、更便利、更廉价的产品销售给新客户群或低端客户群时,新兴企业采用破坏性创新战略,往往更容易获胜。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为什么颠覆式创新胜率更高?
 
来看看如下竞争胜率,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你一定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让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用脑子跟人家做竞争。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初创公司在颠覆式(破坏性)创新中胜率这么高呢?
 
原因在于:初创企业在这里面有个不对称优势,即技术和市场组合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力量,叫右上角迁移力——
 
以下是两条往上的曲线,第一条曲线是市场方面用户的需求,每年都在提高,第二条曲线是技术的供应方曲线,进步速度也在不停地加快。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两条曲线都在向右上角迁移,秘密是什么?
 
克里斯坦森发现,这两条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技术的斜率更高,就是说,技术进步的速度会超过市场需要的速度。这正是整个颠覆式创新理论的逻辑奇点。
 
相应的,这个理论的应用边界是什么呢?凡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追不上市场需要速度的领域,就不适用了,比如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就不适合。
 
此外,你还必须警惕一个效应——性能过度效应。
 
技术越好,就越了不起吗?不。
 
如果你性能越好,可能反而把你逼入某种窘境。
 
举个例子,一个汽车公司的研发费用,是花在性能从60%提高到90%,还是花在从90%到98%呢?对大众市场而言,它需不需要90%以上这一部分性能?根本不需要的。这个高端产品对大众市场来说,性能过度了。
 
所以,如果你是个新兴的企业,会有两个选择:
 
①你提供最好的技术,去跟现有的巨头抢最好的客户;
 
②去识别一个未被满足的低端大众市场。
 
显然,第②种选择更明智,想想拼多多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们总以为高端市场大,或者中产阶级市场大,其实大众市场、低端市场远比那些,要大太多太多。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进行低端颠覆的两步关键
 
要实现低端颠覆式创新,有两个关键步骤:
 
①需求:识别未被满足的大众需求(低端、边缘);供给:引入新兴技术和产品(更方便、更便宜)。
 
②供给:技术和产品连续性迭代进步(护城河);

 

如果想取得持久成功,必须不停提升技术能力,夯实竞争力。“从低端切入,不等于永远低端”。
 
举个例子,华为早年要比联想低端很多很多,但很了不起的是,华为即使在给员工打白条的时候,都拿出钱来做研发。要知道,华为的研发费用一直占总收入的10%,也就是说,当它真的把技术变成护城河拉起来时,才有了华为的今天。
 
再比如日本的汽车产业,韩国电子,都是从低端起步,然后又在第二步供给侧走上去了。
 
就是说,起势起在流量侧,最后夯实胜利的时候,还是要靠供给侧。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低端颠覆式创新逻辑图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可以帮你完整地看到一张低端颠覆式创新的逻辑图。
 
生物学家研究遗传,他们特别喜欢一种动物叫果蝇,为什么呢?因为果蝇繁殖的快,几天就一代。
 
同理,硬盘行业也有同样的特征,从1976年到1995年,20年,中间迭代了6、7次,代际传承的更迭速度非常快。此种情形之下,更迭时的pattern就显现出来了,非常有趣。

 

在20年的硬盘行业史里面,连续性技术出现了111次,突破性技术6次,破坏性创新技术,大概是5次。然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呢?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当 111次连续性技术创新出来的时候,大公司赢的概率100%。就是说,所有小公司面对大公司主场去做,全都输了;而在6次突破性技术里面,大公司赢的概率是多少?100%,太吓人了。
 
但是,在5次的颠覆性创新里,大公司赢的概率是多少?0。
 
所以,这个案例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是,作为初创企业,你到底应该在哪一个领域去竞争。
 
再来看,1975年左右,当时市场上的客户是大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的主流厂家是IBM,给大型计算机提供硬盘驱动器的主流企业,是14英寸硬盘的供应商,叫数据控制公司,数据控制公司占了硬盘里边60%-70%的份额,IBM占了大型计算机里60%-70%的份额里,两家合在一起,几乎把市场垄断了。
 
所以,这哥俩儿就以为江山永固,世界不会改变了。
 
后来,数据控制公司里有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新的8英寸硬盘,性能要比原来的14英寸硬盘更差,但是,它有一个优势—“体积变小了”。
 
不过,这种硬盘对IBM根本没意义。
 
于是,那个工程师就出来创业,撬动了另外一类新兴的市场即“小型机市场”。而从14英寸到8英寸,这个转折,我们将其命名为颠覆式创新。
 
一定要记得克里斯坦森的那句话——
 
技术无所谓颠覆,市场无所谓颠覆,技术和市场的组合才具有颠覆性。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精彩,小型计算机的市场需求速度是每年进步20%,而其技术进步速度是每年40%。
 
从低端切入,并不等于永远在低端,而是在不断进步,直到有一天,它能够满足大型计算机需要时,就毫不留情把14英寸硬盘全部淘汰了。
 
真实的历史进程是,在传统企业当中,2/3从来没有推出8英寸硬盘,1/3即使推出了,落后两年之才推出,最终原有的14英寸硬盘制造商,全部被淘汰出硬盘行业。
 
注意!并不是14英寸硬盘的技术被淘汰掉,而是拥有这个技术的公司都被淘汰掉了。
 
第一条曲线越成功,你越转不到第二曲线来。
 
接下来的故事更令人唏嘘,8英寸硬盘制造商赢了,但几年之后,同样的pattern又出现了,8英寸硬盘制造商的一位工程师,又发明了一种新的5.25英寸硬盘,但同样不被小型机客户care,人家想要的是性能提升,而不是体积变小。
 
于是,这个工程师也单独创业,从而撬动了台式机市场。台式机每年市场需求进步速度是25%,而其技术进步的速度高达50%。
 
这直接带来了两个黄金时代:
 
①个人电脑刚出来的5年时间,它生产出来计算机的数量,是过去30年的总和;
②它后来满足了小型机的需求,之前的价值网全部被淘汰掉。
 
事实上,率先进入新领域的多是新公司,成熟企业进入时间平均落后两年,原有4家主要厂商,只有一家进入,而且是在远离总部的一个独立部门进去了。
 
发人深省。当8英寸硬盘制造商英雄一般地颠覆了14英寸硬盘制造商时,他们自己却又被5.25英寸硬盘制造商彻底颠覆了。
 
而后面的故事还在延续,3.5英寸,对应上了笔记本电脑,又把先前的价值网给颠覆掉了,一声叹息!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又被后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如果说底层的力量,人和事背后的那个pattern,你挖掘不出来,领先者就是会被颠覆。
 
案例启示:
 
①结合上面的案例,你可以完整体会下这张低端颠覆式创新逻辑图。
 
这个理论的最小模型就是右上角迁移力,市场的需求在进步,它应该倒逼你进步更快,你才有机会,并且是唯一的机会。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②要有长远眼光,要特别关注指数思维。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我们总是高估在一年或者两年中能够做到的,而低估五年或十年中能够做到的。技术的力量也正呈指数级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

 

它始于极微小的增长,随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长。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指数级的,一开始微小的增长,其后是不可思议地爆炸式的增长,这就是马云说的那句话,一开始你看不上,看不起,后来就追不上了。
 
所以,一定要特别警惕欺骗性的失望区。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如果你是个投资人,对你的考验就是周期性的考验,你能不能在这个破局点出现之前,看到一个单一要素发生10倍速变化,即使其它要素发展的很慢,但你依然相信,那个要素能够带来巨大的战略转折点。
 
对创业者也是一样,当所有人都说你是个傻子,只有你看到了某个单一要素10倍速变化,你能不能坚持?
 
这个时候,能给你勇气的是什么呢?
 
没有任何人能给你力量,只有对理论的相信,只有你相信的力量,才有可能帮你度过这件事。
 
反之,如果这时候你没有理论的力量,不是用第一性原理式的思考方式,而是一种从众思维,你所有的员工都看不上你,所有的客户抛弃你,所有的媒体人骂你,投资人也不给钱给你,你受得了嘛?根本受不了。
 
记住,被别人低估的那个时刻,将来回过头来看,也许恰恰将是你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关键是你能不能顶得住。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致敬克里斯坦森
 
作为影响全球企业的管理大师,“颠覆式创新”理论为无数的企业家带来了关于企业经营和创新的思考。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作者序里有这样一段话,或许能为大师的一生做出诠释:
 
致敬颠覆式创新之父: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
 

 

我不能承诺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任何简单的答案,你自己要全力以赴才能找到答案。我花了数十载才找到解答,但这也是我生命中最值得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里的理论可以在你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帮助到你。这样,最后你在回答“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你将如何评价你的人生”时,就可以信心十足地给出确定的答案。(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ehfLVEC2FKBRHUPfecm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