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程院士李凯:有些人在骗钱。

美国工程院士李凯:有些人在骗钱。

一个大面积注水和造假的2020年上半年地产销售排行榜让我们的地产股这两天能连续大涨,大家你骗我,我骗你,挺好。

美国工程院士李凯:有些人在骗钱。

何以解忧,地产强国。

美国工程院士李凯:有些人在骗钱。

针对未来5年设立的科研项目,大多数方向很快会过时,会在国家层面上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极大浪费,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在骗钱。

 

美国工程院士李凯:有些人在骗钱。

  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李凯的回答略显直白:“不行。”

 

  他以运转了28年的“863计划”为例:近年来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20亿美元,但是在高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却找不到一个通过承担863项目产生核心知识产权并且占领国际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

 

  “如果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863计划是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是,如果从科研创新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它是失败的。”李凯说。他的评价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生颠覆性技术;第二,是否在某个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头羊地位;第三,是否通过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出很高的毛利。有人认为李凯定的标准太高,但李凯不同意:“这是世界工业界公认的标准,不是我的标准。”

 

  为了纪念《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出版100期,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海外理事,李凯系统梳理了这个思考多年的问题,应邀写了一篇长文《促进中国高科技科研创新的想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尖锐地指出当前教育和科研制度的弊端,尤其是科研制度将科研和创新混为一谈。虽然知道直言不讳地道出这样的结论会让一些人不快,可李凯依然坚持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因为“在科学与工程领域,想要成功,首先要实事求是”。

 

  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成功跨界经历,李凯对科研与创新的联系有深入的思考和亲身的体会。在接受专访时,李凯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你不实事求是,就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你要想真正前进,发现新知识、创新,必须实事求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你要衡量做得有多好,要同一领域的评价,而不是政府来评或者领域外的人来评。”

 

科研和创新不是一回事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增加科研投入。2013年,中国的科研支出达2580亿美元,虽然占GDP的比例还低于欧美、日韩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但科研投入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比美国少36%。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占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6.5%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36.5%。与此同时,中国也跃升为世界论文第一大国。

 

  一个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高科技创新的投入有多大效果?

 

  “如果向国际高科技界询问这个问题,大多数会回答:并不有效。”李凯说,根据科技部披露的数据,2011年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份额中,82%由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生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基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相当多的学者已经学会了如何把钱换成“纸”,也就是书面的论文,但是还不太擅长如何把书面的论文,也就是“纸”转换成金钱

 

  为什么政府在高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效果很差?为什么论文第一大国掌握不了“纸变钱”的游戏规则?在李凯看来,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科研与创新合二为一的政策,并对所资助的研究性项目提出不切实际的商业成功要求。

  “从表面上来看,科研与创新合二为一的政策对政府和宣传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其实这是混淆了科研与创新的基本概念。”李凯对第一个原因阐释道。

  以发明即时贴闻名世界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尔森博士曾经对两者给出明确的定义:“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

  “如果把金钱转化成金钱,就去华尔街,不需要找科研人员。”李凯直言。

  李凯认为,将科研资助与创新资助混为一体所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

  第一个明显问题是此举会带来两种激烈的冲突。李凯举例,一个受到资助的团队必须发表新知识来衡量他们的研究是否成功,但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以实现商业成功。这在知识产权保护还较弱的环境下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个冲突是大学会变成营利机构。当一所大学拥有了公司,它将成为产业界的竞争者。这样的利益冲突偏离了大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

  李凯认为,第二个明显的问题是要在2~3年内既要产出成功的科研成果又要实现成功的创新产品是不现实的。

  “即使不考虑发表论文,哪怕是拥有了一支有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工程师团队,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已经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这支团队是由没有产品开发经验的研究生新生组成的。”李凯说。

  这样的后果就是——很多团队转向做“反向工程”或“山寨”产品,却没有创造核心知识产权;很多聪明的研究人员开展影响力不大的研究项目,开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很多发表的论文或者只有一些小的改进,或者根本没有新的想法。

  然而,为了继续获得未来的经费支持,不仅每个团队都必须宣传自己的项目是成功的,而且经费管理机构也必须宣传他们资助的大多数项目是成功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863计划’资助了28年后,所资助的项目仍然是在‘追赶’而不是做真正的创新。”李凯说。

 

政府不要扮演风投的角色

  对科研进行5年规划的方式,导致资助的研究方向与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变化出现大量脱节,是李凯认为的导致政府对科研高投入却效率不高的第二个原因。

  也曾经有国内的科技部门主管官员向李凯咨询:我们要做5年规划,您在信息科学方面有什么建议?

  李凯直言:脱离5年计划。“针对未来5年设立的项目,大多数方向很快会过时,这会在国家层面上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极大浪费。”他实事求是地告诉这位官员,“任何人不知道信息技术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们不如拿一部分钱支持5年计划,更大的一部分钱支持不是5年计划的项目。这样支持的项目才有可能产生推动型的科研成果。”

  “当政府经费管理机构确定科研与创新方向时,他们认为这些方向将会对中国经济有利。但是,因为没有产品开发与管理的经验,他们也不了解市场需求。同样,一些权威科学家建议设立某些方向,多数科学家自己也没有创业经历,也不了解市场需求。”李凯说。

  在李凯看来,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计划的决策大多是由技术驱动的,而那些大型成功企业的决策是由市场主导的。”

  美国也曾经有过这方面失败的案例。美国政府设立一个叫“SBIR”的计划用来为技术转化提供种子资金支持。这个计划年度预算相当大,但成功的案例很少。科研与创新混为一体的一个弊端是“要求政府经费资助机构充当风险投资公司角色,但他们并没有遴选创业公司的经验”。

  李凯认为,对政府而言,“应该投资在科研上,而不应当扮演风投的角色。”

科研与创新分离的优点大于缺点

  当然,科研与创新分离也有缺点。资助研究的政府机构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研究成果商业化和创造就业机会的结果。但是,李凯说,科研与创新分离的优点大于缺点

  首先,这能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影响力巨大的新技术新发现,而不必担心商业化;其次,将科研与创新分离,创业人员与投资者也更可能成功;另外,因为他们没有短期成果的压力,政府的经费资助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来资助有大影响力的想法和潜在的颠覆性想法。

  李凯个人经历就验证了这一点。2001年,他选择“no paid leave”(即我们常说的停薪留职),暂时离开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学生也没带,就来到位于西海岸的硅谷创业。因为知道自己擅长技术而不擅长管理,所以他与几个合伙人从一开始就积极寻找了一名合适的CEO,并在摸清市场需求后,再找一批很好的人来做技术。

  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李凯还记得,做一个小的演示,用五千到一万行程序代码就可以解决了;2004年,第一个产品推出来的时候,需要30多万行程序代码;2011年,一个产品的程序已经是500多万行代码了。

  “谁来写两个数量级中间的东西?”李凯问,“只能是找最好的人。”而早在2004年,李凯公司的创新已经“颠覆了这个市场”。

  “如果我当时还坚持在普林斯顿大学,一边做科研,一边做公司搞创新,就是我们常说的脚踩两只船:可能一艘船比较快,就会掉到河里了;如果两边都做,只能让两边走得都不快。”李凯说。

慢慢来不是创新的态度

要取得科研和创新的成功,也必须改革现有的衡量标准。

李凯到国内的一些学校访问,发现他们在介绍自己的科研成绩时喜欢用同一个指标:科研经费。一所高校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在介绍学院发展时说:现在院里很好,科研经费超过亿元。

  李凯忍不住问:你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是什么?对方说不出来。李凯直言:我认为拿的钱越少,做出的成果越多越好。研究与创业类似,都应该追求用最少的钱做出有价值的工作,在硅谷一个只会拉风投而不能把企业做大的CEO没人愿意雇佣。他们说,你说的很对。只过了5分钟,对方又开始说某位教授做得有多好,拿了多少经费。

  文章也是国内高校介绍科研成果时一个常常挂在口头的指标。李凯忍不住自嘲: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定,博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文章的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毕业。

  李凯的建议是:政府不要设定统一的衡量标准来约束所有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下放权力给大学和研究所,要相信他们的判断力,并让他们自行制定合适的衡量标准。

  李凯有些着急:“863计划执行到现在已经有28年了,你可以说中国的事情要慢慢来,可是还需要多慢?慢慢来的态度就不是创新的,创新就要颠覆以前的事情。成功不是在一个受保护的市场里,而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相信如果这样的改革能实施,我们将会看到高校与研究机构培养出大批有天赋的科研人员和有才能的企业家。”李凯说。(中国青年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D8XElpHxTeHTPuj62D_8g

被老干妈颠覆的“营销认知”

被老干妈颠覆的“营销认知”

既然大家都在聊老干妈,我也聊几句

1、一个品牌,可以完全不做广告、不折腾、不刷屏,也能成为顶尖品牌。

2、老干妈懂得很多营销人不太懂的东西。比如线下渠道是快消品营销的关键之关键,比如经销商管理重要又重要,比如价格管控、比如动销速度等等。

3、产品是营销最重要的一环,你看4P的营销框架中,第一个就是产品。

4、很多挑战老干妈的新晋品牌,大概都没有做到老干妈的十分之一体量,给他们信心的是自己产品有所谓更好的食材、更好的味道,单这并不是你挑战老干妈必胜的武器。

你以为老干妈买不来更好的食材?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表述,你以为麦当劳做不出更好的汉堡吗?

当然可以,只是更好的汉堡不是这个价格。

5、人的口味会被驯养,就像山东的煎饼,武汉的热干面,安徽的臭鳜鱼,当地人交口称赞的口味,外地人一吃都皱眉头。老干妈味道好不好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有多少人习惯了老干妈的味道。

可口可乐自己推出的新口味都打不过经典口味,可见挑战经典口味有多难。

6、原来那些最热的联名、社群、私域、双微、直播,其实不做也不会急出病来。有恃无恐,可以穿越媒体周期的品牌,必有他们无法企及的壁垒。

7、出道这么多年,口味还是那个口味,logo还是那个logo,瓶子还是那个瓶子,很多人热衷的“品牌升级”老干妈都没有。当顾客对你没有创新的期待,这才是一个百年品牌好坯子。不变的行业,老大位子稳;快速迭代的行业,皇上轮流做。

8、一个品牌成为牛逼品牌的标志,就是别的品牌会把你的产品当成原料。比如奥利奥,比如可口可乐,比如老干妈,这在品牌概念里叫做“成分品牌”。

9、连腾讯都找不到老干妈正身,其他品牌想联名可能都是痴想。越不做联名,能量就越稀缺。

10、成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管理、运营、研发、渠道……,反正,如果只有一点能力或者某些优势就想着做成老干妈,醒醒吧。

本文作者小马宋,小马宋战略营销创始人

(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Bg2zM_Bok75WPzQLaDFPw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如果有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金子,想问你借钱,你借不借?

 

 01 

2020年真是一个魔幻的年份。

假消息、假捐赠、假财报、假成绩、假身份、假专利、假公章……弄虚作假的丑闻接踵而来。

如今,假黄金大案突然来袭。

一个手握83吨黄金的百亿富翁居然需要借钱?!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83吨黄金是什么概念?

一吨黄金是100万克,一克约400元,一吨价值4个亿!

83吨黄金值332亿!

这地球上明面身价超过300亿的人有500个,能拿出300亿现金的也许不到30个,能拿出83吨黄金的,也许就他一个!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上一个是萨达姆。

榜外有遗珠,民间出高人。

武汉金凰珠宝的老板贾志宏就是这样的神人。

目前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是1948吨,贾老板的小金库竟占国家储备的4%。

贾志宏的金凰珠宝是国内大型黄金首饰制造商之一,2019年营收163亿,远不如周大福、老凤祥,跟周生生相差无几,周生生的利润是5.86亿,金凰珠宝的利润是3.27亿。

现在贾老板一出手就是83吨黄金。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02 

想一夜暴富,还得学会变钱。    

        

凡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炒股!

贾志宏生于1961年,当过兵下过海。

不知道是得了哪位高人指点,贾志宏复员后去香港闯荡了6年。

1997年,贾老板从香港回来,据传带着炒股赚来的十几个亿!

如此神迹,叫他一声“贾股神”恰如其分。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回来后,正遇到央行转让湖北一家制金厂,贾老板果断拿下,从此开始了点石成金的逆天之路。

此时此刻,请称他一声“贾黄金”!

2002年,贾老板还只有一个黄金小作坊,这明显配不上他的野心。

这年他在江湖上呼朋唤友,召集了44位高人合伙成立金凰珠宝,又高价进口设备改造工厂。

到了2008年,金凰珠宝销售额暴涨100倍,开始冲击A股!

贾老板遭遇了失败!

这或许是贾股神第一次A股失意,但绝不是最后一次,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故事了。

 

 03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A股上市失败,贾股神立马转战纳斯达克,割起了洋韭菜!

或许贾老板的运气注定在海外。

2010年8月18日,金凰珠宝顺利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为7.95美元,此后股价一度高达71美元!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4个月后,这只股票跌破了发行价,此后10年,都只剩一个零头!

经营真金白银的公司,股票竟然不如经营汽水的公司?

爱钱如命的外国投资者原来不识货?

或许是发现自己斗不过欧美股神,贾老板决定重回A股。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这次他学聪明了,明着来不行,就偷偷借壳上市。

随随便便收购一家经营不善的A股上市公司,弄到壳,把资产装进去重组一下,最后改个名字,so easy !

不过,别人能这么干,我们未必能,贾老板更是万万不能。

事情还得从10多年前说起,当时贾老板拿金条去借钱,出借人急急忙忙拿着金条去拜佛,结果出了洋相:“你怎么能拿铜块欺骗佛祖呢?”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从此贾老板在当地风评日下。

2016年,贾老板举牌ST昌鱼被发现玩阴的,又遭遇了失败。

2018年,贾老板筹集70亿,誓要拿下控股上市公司襄阳轴承的三环集团。

可能是吃得太急,噎住了,“叒”遭遇了失败。

贾老板这70亿可不是从存折里划来的,而是拿着金条去找信托机构抵押贷款过来的。

或许他本打算控股三环集团后运作一番,拿到真金白银,一来还给信托,二来自己捞一把,三来还净赚一个带着上市公司的集团,爽歪歪。

真有这么容易吗?

 

 04 

不知道贾老板读没读过《论语》。

子曾经曰过:“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假如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或许从贾老板拿假黄金贷款,阴差阳错忽悠到佛祖头上那一刻起,他就被上天厌弃了。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贾老板举牌ST昌鱼时就被发现用2家公司运作,而且2家公司交叉持股、任职,明目张胆冲着壳来。

贾老板收购三环集团时,也没忘记搞小动作。

后来三环集团前领导落马,为三环集团做评估的两位评估师被判刑。

神奇的是贾老板依然逍遥自在!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他抵押了金子,贷了款,花了钱,最终既没有拿到三环集团的控制权,也没有拿回银子。

日久天长,还钱的日期可就到了。

他拆东墙补西墙,不仅没给补上,还把窟窿越搞越大!

最后一对账,不得了,他欠了200个亿,即将到期的就有160亿!

这160亿对应的抵押物是83吨黄金。

信托公司设置了70%的质押率,85%的警戒线,90%的平仓线。

时间一到,金凰珠宝还不上钱,那没得说,开保险柜重新查验金子后卖掉吧。

 

 05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当初抵押黄金时,金凰珠宝方、信托方、保险方浩浩荡荡十几人亲眼见证,全程录像,证明随机抽验的金子是真的。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现在开箱验货,发现居然是镀金的铜合金!

“贾黄金”变成了“假黄金”!

真是太浪费了!

83吨的铜,得镀多少黄金啊!

当年贾老板从纳斯达克杀回A股,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挽救湖北的上市公司,但是他四处拜山头,竟然没有一家湖北当地的银行、信托给他钱!

最后还是外地的信托公司见“金”眼开,合作愉快!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民生信托41亿、东莞信托34亿、安信信托19亿、四川信托18亿、恒丰银行约39亿元……

黄金进了银行保险柜,钱进了金凰珠宝的账户,长安信托及人保财险公司分别持有保管箱钥匙及密码。

黄金封存前经得起随机抽验,还有人保财险和大地保险提供企业财产保险,怎么会闹成这样?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黄金从一开始就是假的,还是封存后调包?

或许从贾老板对后续抽验的反应和保险合同条款中可以略窥一二。

 

 06 

“别了。”

这是贾老板给民生信托人员的短信里最后2个字。

今年5月,金凰珠宝在民生信托的6亿信托即将到期,后者要求开箱查验黄金以便出手。

这时贾老板百般阻挠,无果后发了诀别短信。

民生信托一验货,发现金子是假的!

民生信托这时候还不担心,毕竟还有保险公司呢,索赔就是了。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没想到保险公司更绝,人保说根据合同约定,只对火灾、爆炸、雷击、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盗窃、抢劫等6种原因导致的黄金“质量和重量不符合保单约定”承担保险责任。

简单说就是只保证有东西在那,而且没人偷没人抢没人破坏。

另外,人保还说了,信托公司只是受益人,要索赔也得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来,也就是金凰珠宝才有资格,闲杂人等一边玩儿去!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这情况,贾老板能去报案,能去起诉保险公司吗?

那岂不是自己勒紧自己脖子上的绳子?

事到如今,信托公司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民生信托就自己先垫付了。

假黄金骗局由来已久,2016年,就有一伙人拿着“金包钨块”的非标准黄金做质押物,骗取19家金融机构190亿元贷款。

其实假黄金检测十分简单,随机抽查融化检测即可,量大就多抽样,反正融了也是金子,亏不了!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多走几步就能避免200亿的亏损,信托少走的这几步路,可比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那一小步贵多了!

 

 07 

那这些信托公司为什么不多抽样呢?

其实这些信托公司根本就不用抽样。

谁他喵有83吨纯金,还需要找信托公司贷款?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直接卖掉黄金,或者直接带回采购单位——上海黄金交易所质押就行,何必找绕路找信托,还得多付利息呢。

这种操作风险极大,金凰珠宝也因此凑不够钱,误了收购大事,耽误了还钱,最终原形毕露。

另外,这些信托公司也不考察一下金凰珠宝吗?

一个年营业额只有160亿,利润只有3个亿的企业,哪来83吨纯金?

整个澳大利亚央行的黄金储备都没这么多!

再说了,整个湖北的金融企业都不敢放贷给金凰珠宝,不奇怪吗?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或许这些信托公司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局,只是没想到贾老板玩脱了,连累大家陷在沙滩上,潮水退去,大家都露出了最隐秘的地方。

早在去年9月,金凰珠宝就开始违约。

今年2月,东莞信托就验出了假黄金,然而直到5月份,民生信托才查验黄金,6月份才曝光,他们在等什么?

10月份到期的那些信托公司在等什么?

 

83吨假黄金,真的没人识破吗?

媒体评价贾老板“胆子大、路子野、口才好,并且黑白两道通吃”。

魔幻的生意场上,类似故事还在上演。

来源:老司机野驶(ID:lsjyeshi)作者:韭菜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Ss8aIEAlUMiB7VDR3As9w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本文共有 54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上周答应大家的选题,不拖了,这周就把它写出来。

 

也许并非所有人都感兴趣,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这是一张整体的纵览图,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由于任务管理之前已经写过很多次了,这次就不提啦。

可参阅:

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在于这三个清单

管理好时间的底层原理,全在这里了

 

下面详述。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1. 每日生活

先从「每日生活」开始吧。

我会每个月在笔记软件里新建一页笔记,如「2020.07」,用来记录这个月每一天的生活。

每一天,起床,打开电脑后,我就会同步启动笔记软件,打开这页「每日生活」。主要记录三种东西:

1)今天所做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间轴记录下,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

可以比较粗略,也可以很细致。像我就是以15分钟为一个「时间块」,简要记录下做了什么事情、用了多少个时间块。比如「写今天的推送 20」,就是花了20×15=5小时。

2)工作的思考和复盘。

单单记录「做了什么事」是意义不大的,重要的是,要把你在工作中的思考 —— 比如项目的进展、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一起记下来,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写完推送发出来后,具体的数据和反馈怎么样,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录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东西是暂且不用的、可以攒起来以后用……这些,都是后面工作中,宝贵的参考材料。

我会结合 KPT 复盘法,把它们记录在每一个具体事项的下面。

3)当天的碎片信息。

除了工作之外,每一天我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也很有必要及时记下来。

我会把这些碎片信息大体上分成两类:小的,记录在「每日生活」里;大的,另起一页,整理到「INK-P」的「Inbox」里。

举个例子:我产生一个想法,想写一个软件的使用心得,那我就会到 Inbox 里面另起一页,把它记下来,待我有空再去补充完善;但如果只是一句话,像「公众号又改版了」,这时另起一页就没什么意义了,我就把这句话直接记在「每日生活」里。

这就是「每日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个简单的示例: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当然,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式,你也可以视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上一些内容。比如:

  • 每日习惯打卡

  • 每日阅读记录

  • 每日量化打分

  • ……

诸如此类。

平日里,我在工作时,会随时开着笔记软件。当一项工作告一段落,切换到另一项工作的间隙时,我就把它记到「每日生活」里。一方面可以及时抓住工作中的所有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调整状态、切换思维。

这样,一天天写下来,等到写满了一个月,我就在这页笔记的顶部加上一段「每月精华」,把这个月最重要的输入、产出和大事记下来,方便我以后翻阅时,第一时间了解这个月的概况。

日积月累,这些满满的生活记录,就是你幸福感和充实感的来源。

————————

示例软件:

Roam Research(付费,英文,仅电脑版)

替代软件:

Obsidian.md(免费,英文,仅电脑版)

印象笔记(免费,中文,全平台)

OneNote(免费,中文,全平台)

Notion(免费,英文,全平台)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方面,我用的依然是自己践行了很多年的「INK-P 管理法」 —— 在笔记软件里建立4个笔记本,分别叫 Inbox、Note、Knowledge 和 Project。

1)Inbox:存放一切收集到的内容,以及现阶段我正在跟踪和关注的事物。

前面讲过,我的生活管理是以「每日生活」为核心的。那么哪些内容要放进 Inbox 里呢?答案是:值得「专门另起一页」的内容。

举个例子:我在写上一篇文章 令我受益颇多的9个微习惯 时,会想到:要不要写一篇文章,来讲讲我是如何记录生活的?那么它就值得我「另起一页」,因为我要在里面构思文章的思路、框架、脉络,简要写下文章的大纲和结构。

基本上来说,有三种内容,我会把它们从「每日生活」中拎出来,写到 Inbox 里面:

  • 我关注的、需要跟踪的新闻大事件;

  • 比较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点;

  • 一切灵光一闪的灵感和想法。

第一种,最典型的就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以及美国的乔治·佛洛依德事件 —— 这两个事件我都单独做了两个页面,用来跟踪事件的后续发展和最新消息。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每一天,都会被大量的新信息包围、淹没,如果不去主动筛选和跟踪你所关注的信息,那你就永远只能看到「媒介喂养给你的信息」。

只有主动去跟踪和记录事件的发展,你才能从纷纭复杂的信息爆炸之中,抽丝剥茧地提炼出事件的逻辑线、时间线,理解它的前因后果,不容易受到舆论引导的摆布。

(可参考我在 你是在生活,还是在活着? 中所写的「连续认知」

第二种前面也讲过了:譬如我在工作的间隙读文章,读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有兴趣想把它弄清楚,那我就会在 Inbox 里新建一页。这样,每次当我打开 Inbox 时,我就能看到:有哪些知识点是我近段时间刚挖掘到的、感兴趣的,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它。

第三种就更简单了。举个例子:昨晚我跟团队小伙伴开了一个周会,那么,会议上讨论的内容 —— 比如这周的进展、成果、问题,就记在「每日生活」里,因为它们是当天工作的一部分。

但是,周会上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想让大家去实践一下 —— 然而它还只是一个点子,欠缺打磨,那我就会把它另起一页,写到 Inbox 里面,然后安排给团队,让他们去讨论、搜集资料,再汇总给我。我再把这些信息放入这页笔记里面,分析它的可行性和收益-成本比,再决定是否推进。

简而言之:把信息从「每日生活」转移到 Inbox 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能够把它拎出来,不会被时间流淹没,得以让我们去跟踪它和完善它。

2)Note:存放已经完善好的信息,以备日后使用

Note 的作用,就是我们的资源库。简而言之:一切我们已经处理完毕,不会再去「大动」的笔记,就从 Inbox 转移到 Note。

举个例子:我读到一个知识点,就在 Inbox 里另起一页,以备完善。等到我查阅资料、理清逻辑,把这页笔记完善了,它也就不会再改动了。这时,我就把它从 Inbox 转移到 Note 里面。

而当我以后写作、做产品时,需要用到相应的知识点,我就在笔记软件里直接搜索,就能找到这页笔记。

基本上,一切知识卡片我都会放入 Note,它就是一个备用的资源库。

3)Knowledge:存放按照主题组织起来的索引

Knowledge 和 Note 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来说:Note 是内容,Knowledge 是主题。

举个例子:我在 Knowledge 中有一个主题,叫做「美食」。譬如我读到一家南京小店的推荐,写得很好,那么我就会建一页知识卡片,把这家小店写进去,放入 Note。然后,再把这页知识卡片的链接,更新到「Knowledge – 美食」里面。

再比如:我会在 Knowledge 里面存放所有的读书笔记。方法也是类似的:一句话的信息点,直接写下来;比较大的知识块,我就单独做一张知识卡片,放进 Note,再通过链接的形式,链接到这页读书笔记里面 —— 也就是相当于做了一个索引。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整体来说,Knowledge 的内容,我又进一步划分出了三个类别:

  • 主题笔记:比如「美食」「意识」「睡眠」「健身」……等较为高层次的主题,可以让我不断丰富和补充。

  • 读书笔记:前面讲过,不赘述。

  • 行动笔记。也就是我在  中提到的。我会不断去试验一些新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并把实践的感受和心得记下来,形成一页「行动笔记」。这样,当我想彻底了解某个方法时,只需打开这页行动笔记,就能够看到所有我的尝试和探索了。

4)Project:存放项目的必要信息

什么是 Project?简单来说:Project 就是带有「产出」属性的主题。比如公司的事务、课程的优化、新产品的构思……这些东西,我就都放在 Project 里面。

每一个项目我会单独建立一页「项目工作台」,划分为两大块:跟进和备忘。顾名思义:跟进,就是现阶段关于这个项目,我所有需要思考的事情,以及等待着我去做的事情。备忘,就是项目过去的数据和信息,它们也许是我暂时用不上的,但以后可能需要查到。

当然,一个项目一定会有大量的文档资料,绝不是一页笔记能涵盖的。所以我会新建一个子笔记本「项目资料」,用来存放项目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再链接到这页「项目工作台」里面。

同样,电脑里的文件,我也会按照项目分类存放好,再通过链接的方式链接进来。

这样,任何时候打开这页工作台,我就能一目了然看到所有需要我关注的事物了。

 

把 INK-P 汇总起来,就是下面这张图: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

示例软件:

Roam Research(付费,英文,仅电脑版)

替代软件:

Obsidian.md(免费,英文,仅电脑版)

印象笔记(免费,中文,全平台)

OneNote(免费,中文,全平台)

Notion(免费,英文,全平台)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3. 数据库

接下来聊聊我的数据库。

如文章开头的图片所示,数据库里面,一共存放4类内容。

1)阅读清单。

我的阅读清单主要使用 Notion 搭建。日常生活中,当我看到任何值得一读的文章、又没有空细读时,我就一键分享到 Notion 里面,等有空时再集中精读、做笔记。

浏览器端有 Chrome 插件「Save to Notion」,手机端下一个 Notion APP,就可以通过分享菜单很方便地分享。只需要把阅读清单的页面设置为 Database 即可。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Notion 的数据库其实就是一张大的表格,我建立了这些字段:

 

  • Name:文章的标题。

  • Address(URL格式):文章的链接。

  • Status(多选格式):文章的状态。我分成了「已读」和「重要」。读完的文章,标上已读;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标上「重要」。没有标的,就是还没有读过的文章。

  • Type(多选格式):文章的标签。方便我快速找到对应的内容,比如「美食」「投资」「商业」「编程」……

    这里着重提一下:很重要的一个标签是「研究」。我会把所有的论文、文献打上这个标签,这样,当我需要查阅文献时,筛选所有「研究」标签下的条目,就能一目了然。

  • Summary(文本格式):文章的摘要。方便我了解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Notion 有一个视图功能,可以保存不同的筛选条件,很方便。比如:我在阅读清单里面建了一个「待读」视图,筛选条件就是「所有 Status 为空的文章」。那么,只要打开这个视图,我就能看到哪些是我还没有看过的。

同样,我又建立了「重要」「研究」视图,方便我在不同的情景下切换 —— 这样就不需要经常手动更改筛选条件了。

当我有整段时间时,我就打开阅读清单的「待读」视图,一篇篇文章读下去;

读完一篇文章,如果觉得很好,就标上「重要」,否则就标「待读」;

如果文章有引用和参考的价值,就标上「研究」,然后写一段简单的摘要,方便我纵览;

从文章中获取到的知识点和想法,再回到前面知识管理里面,做成知识卡片,放入 Inbox、Note 里面。

 

这就是一整个阅读流程。当然,重点还是在于,你要真的能抽出时间,去整理那些一直被你「囤积」着的文章。

 

不然,再流畅的流程也是没用的。: )

2)生活的乐趣

这个数据库用来存放我读过的工具书、小说,看过的电影、纪录片,玩过的游戏,等等。

以读书为例:每读完一本书,我除了在「知识管理」模块下做完笔记,也会到这里新增一个条目,记录下这本书的信息。包括:

 

  • 书名、作者。

  • 平台:实体书还是电子书,电子书的话在哪个平台。

  • 已读/在读:还没读完的,标上在读;已经读完的,标上已读。

  • 已推:是否已经推荐给大家。这样就不会重复推荐了。

  • 打分:1为非常差;2为不推荐;3为勉强合格;4为有亮点;5为非常优秀。

  • 评价: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同样,朋友推荐的书和电影,打算找时间看的,我也会把它添加到这里,然后新增一个排序:已读的在底部,未读的在顶部。

这样,当我打开这页数据库,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我所有的「库存」了。

3)工具资源库

这个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各样的软件和工具,具体比较简单,就不多说了。

4)人际库

这个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接触过、认识的人,主要是职业、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我会留一个「记录」的栏位。有些比较熟悉的朋友,我也会用来记录他们的「大事」。比如某作家朋友声称今年内要出一本新书,就可以记在这里,多鞭策鞭策他。(认真地)

再比如某朋友跳槽了,从腾讯跳到阿里,也记一下,免得下次联络时犯傻……

————————

示例软件:

Notion(免费,英文,全平台)

替代软件:

Airtable(免费,英文,全平台)

Excel(不用解释了吧)

石墨文档(免费,中文,全平台)

腾讯文档(免费,中文,全平台)

OmniOutliner(付费,英文,仅苹果)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4. 数字花园

最后,简单聊聊「数字花园」。

这是最近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概念,比较小众,不过还蛮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简而言之,它的含义是,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你会发现,它的理念其实跟我一直以来的方法还挺吻合的。

也就是说:

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悉心筛选好的「种子」,避免自己的思维被垃圾信息污染。

广泛播撒它们,不要错过每一个想法,让每一个想法都有一片可供成长的空间。

悉心照顾种子,多为它们施肥、浇水,提供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想法,让它更加充实。

试着嫁接它们,在想法之间不断联想,把不同的念头和想法结合起来,看它们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旦开花结果,让它们成为花园里新的风景,来丰富你的大脑,不断更新你的思维模式。

当你孕育出一些有趣的成果,不妨把它分享给别人,向别人传达你的启发,让集体智慧得以增长。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  闲聊时刻  ——

 

1)新一期智识营刚开营,这周实在特别忙,今天算是偷个懒。

下周继续咱们的深度文章,不见不散。

2)之前一直在纠结,是否要写篇文章专门介绍今年大火的「双向链接」笔记模式。

但后来又觉得,涉及到软件操作的问题,一是喜欢的人恐怕很少,二是图文也实在很难讲清楚,还是要用视频更好些。

如果对双向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文章里提到的 Roam 和 Obsidian 两款工具,很有突破性。

我这两款工具同时都在用,因为都是很新的产品,想继续期待它们后续的发展。

大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留言一起交流。

3)这个生活管理系统可能比较庞大,文章也未必能讲清楚。

觉得哪里不清晰、有疑问的朋友,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喔。

也欢迎大家分享你的生活管理小心得。: )

 

4)可能有朋友会觉得: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生活简单一点不好吗?

 

这就见仁见智啦。我是觉得,每一天的想法、思考和信息输入,如果不能把它们留下来,让它们慢慢生长,萌芽,开花结果,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遗憾。

 

难得来世界走一遭,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饱满呢?

 

毕竟,生命如此短暂,不要错过美好。

 

THE END
–  晚  安  –

香港国安法精读与评述

 
22863图,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文章首发于猫哥的视界(maogeshijue),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原创 | 香港国安法精读与评述

 

30号晚11点,万众瞩目的香港国安法正式实施生效!

这里我先鼓掌!

因为这个法律读完之后太解气了,也大快人心。堪称360度无死角全覆盖,我看到一个网上神评论——“爸爸,就是你爸爸!”

下面是香港国安法的要点与解读。

执法机构

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国安法落地执行机构的有关规定。

1.特区政府设置的国安委。

国安委工作不受香港其他机构的干涉,工作信息不公开,法院不能对它司法复核——

评:国安委就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

国安委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下设秘书处(负责具体工作),由秘书长领导。秘书长由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评:没有规定这个秘书长一定是香港人。

国安委设置一名顾问,这个顾问由中央指派。

警务处、律政司下属国安部门负责人由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在征求驻港国安公署意见之后任命——

评:整个国安委班子成员都是可控的。

警务处维护国家安全部门可以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聘请合格的专门人员和技术人员——

评:去年香港废青发起“反送中”非法运动,现在求仁得仁,不用反了,“中”可以自己来了。

国安委的经费由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开支,并且不受香港法律限制——

评:指望通过卡财政预算来限制国安委的工作的企图就是妄想。

2.中央驻港国安公署

国安公署办案或者由行政长官申请,或者也可以自己申请,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就可以。

三种案子归国安公署管:外国介入复杂、特区无法有效执行、威胁巨大——

评:凡是国安委办不了,国安公署来办。

公署人员职务行为不受特区管辖,执行公务的时候不能被特区机构搜查与扣押,并且享受其它豁免——

评:排除任何组织与机构干扰国安公署办案的可能性。

国安公署办案负责立案侦破,由全国最高检在全国范围内指定检察院起诉,由全国最高法在全国范围内指定法院审判,整个过程适用内地的诉讼法,法律文书在香港有效——

评:啥也不说了,鼓掌!鼓掌!鼓掌!

 2  效力范围

然后是国安法效力范围。

任何人、任何组织在香港以及香港以外地区犯罪适用本法,不在香港犯罪,但是结果发生在香港也适用——

评:360度无死角!为违反国安法者,虽远必抓提供了法律依据!

哪些罪行是国安法管辖范围?

1.分裂国家罪,本条特点是不管有没有使用武力,教唆、给钱、其它行为等等都算。这个最高刑期是10年。

2.颠覆国家政权罪,包括严重干扰、阻扰中央机关与特区政府依法行使职责也属于这类。这个最高刑期是无期徒刑!

国安法出台之后,香港警方立刻赶制了港警紫旗,对废青的口号、旗帜、标语进行严厉的警告。

评:大快人心!

原创 | 香港国安法精读与评述

 

港警紫色警告旗

3.恐怖活动罪,包括破坏交通、纵火等等都算,这个最高刑期是无期徒刑!

4.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包括操纵、阻扰选举,呼吁外国对中国或香港实施制裁、发动战争(比如呼吁美军登陆香港)均属于此类。这个最高刑期是无期徒刑!

评:四项罪名有三项属于有行动犯罪,最高刑期是无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意思就是把牢底坐穿。

还有一种情况很有意思,我引用一下全文:

“通过各种非法方式引发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对中央人民政府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憎恨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评:我的理解这个“各种非法方式”包括修改教科书,在课堂上发表煽动性言论等等。

不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违反国安法规定,因任何原因不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可以驱逐出境——

评:比如有外交豁免权的人员,CIA苦心经营数十年的间谍与反华基地即将土崩瓦解。

最有意思的是第58条,我引用一下某个条款的全文: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合法拘捕后,享有尽早接受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

评:看到“享有尽早接受”的文字之后,我有一种想狂笑的冲动,把“尽快审判”描述得如此清新脱俗,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被国安法判定有罪的,不能参加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

  3  法官与追溯力

法官的问题。

香港国安委办的案件由行政长官指定本地法官办理,办理国安法的法官任期一年——

评:每年评估之后可以更换。

有危害国家安全言行的,不得担任国安案件的法官,即使担任也要被终止。

还有一条很关键: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非法官有充足理由相信其不会继续实施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不得准予保释——

评:这是对法院批准保释权进行约束,如果法官强行要准予保释,有啥事法官就要承担责任,甚至可能被终止审理国安案件的资格。

国安案件一般得公开审判,也可以不公开审判,是否公开审判决定权在律政司,如果有争议,由行政长官的证明书一锤定音——

评:是否公开审判,法官说了不算。这是防止有些重大案件如果公开审理,有些人可能会利用旁听的机会搞事。

关于追溯力的问题。

国安法没有单独提到追溯力,按照一般法律原则,这个法律就是适用于7月1日公布之后——

评:现在明白了为啥这段时间乱港分子作鸟兽散的原因了吗?

4  明天会更好

最后香港国安法神速通过鼓掌!

这个法律稳准狠,没有给港毒与境外反华势力留下半点操作空间。

凡是敌人能想到的,都有相关法律条款覆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一只如来神掌泰山压顶一样将所有港毒与反华势力直接碾压。

最重要的是,国家选择推出香港国安法时机选择真的是太好了。

我一直在想,如果香港早点把23条立法,就不会有这个香港国安法;

如果这些年香港某些人不是闹得太出格,也大概率不会有这个香港国安法;

某些人利令智昏,把国家的宽容当做自己可以放纵的理由,结果求仁得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活该!

相信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原创 | 香港国安法精读与评述

相关阅读:

  1. 自由贸易港的博弈:从香港、伦敦再到海南
  2. 香港暗战:阳谋VS阴谋
  3. 美国为什么要搞乱香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04Ha-SvU4Oppfeh4Uv0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