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不是中国YouTube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B站不是中国YouTube,B站也不必是中国YouTube。

 

5月底B站发行可转债电话会,老外问陈睿,

 

“B站是中国的YouTube嘛?”

 

陈睿当时回答的大意是:

 

-在中国,B站是最像的:

  • 容足够丰富多彩

  • 好的内容创作者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但是B站没有模仿过YouTube

  • 从2006年开始YouTube就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是基础设施,有谷歌导流,广告议价上一直是最高的

  • B站是10年时间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也有自己独特的社区

 

-B站未来能做YouTube做不到的事情

  • 更丰富的商业化,YouTube主要是广告变现,B站现在和未来都不是

  • B站不做贴片广告,移动时代不再需要看广告来等待视频加载

  • 国情不同,中国年轻人特别愿意为线上娱乐和优质内容付费

 


 

牵扯到一个月经贴话题,谁才是中国YouTube?

或者说中国是否会有YouTube。

 

B站的产品面试题就有一道,你觉得现在B站跟YouTube有什么差别,或者说你觉得B站距离YouTube还差什么?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中国的YouTube,从用户生态来说,肯定是B站更像。从技术和商业来说,字节系的产品更像。

 

但今天来看,有可能中国的YouTube就是个伪命题,就像中国为什么没有Instagram一样。其实ins起来的背景就是twitter当时不支持发布图片,但中国的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都是很多图片的。

 

同理,YouTube的用户需求被不同产品满足了。可以按照时长x横竖屏x主分发逻辑来做分类,15秒和一分钟内的竖屏内容在抖音快手,3-10分钟的横屏视频在B站西瓜,小时级的版权内容在优爱腾。

 

首先,我们看下YouTube在美国是什么。YouTube是“视频基础设施”,用户上传、分享、观看和搜索视频的第一平台。从2006年开始它就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再加上背靠谷歌,它的广告议价能力一直是最高的。 

 

Youtube现在20个亿的月活,中国之外所有安卓手机都内置YouTube,YouTube已经超过Facebook成为全球流量第二大网站。对于美国之外的地方,之前作者是没有任何选择的(现在有了Tiktok),他只能用YouTube,因为他很早就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而且B站+西瓜+优爱腾的广告主数量都不如背靠Google的YouTube多。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另外,YouTube有成熟的向内容创作者分成的广告机制,形成完整商业闭环。创作者分55%,YouTube45%。YouTube Partner发起人之一的乔治·斯特罗姆波罗斯称:“YouTube 想确保自己可以成为新晋创作者的大本营,他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吸引大众的眼球,还有机会得到一些收入,YouTube甚至可以支持他们全职投入创作。”

 

但B站很早就说不放前置广告了,UP主目前赚钱跟公众号的自媒体非常像,不走平台,恰饭都是靠自己接广告。

 

这里延伸开来,就是陈睿说的,B站的商业模式其实跟YouTube完全不一样的,因为YouTube核心收入是靠广告,B站不是。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比如B站的收入大头也是游戏,比如8亿收购LOL直播版权、去签游戏主播和投资国漫,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可转化的游戏用户。去年在主站之外组建了一个新的OGV事业群,主要做大会员相关的版权采买、综艺和国创自制,主要就是文化消费以及衍生消费。再加上游戏和直播,B站都是偏向于用户直接对内容付钱的模式。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YouTube也走高级会员,从2016年2月开始,衍生出两个内容品牌:

  • YouTube Red Original Movie原创电影,主要生产长度在90-120分钟左右的电影内容

  • YouTube Red Original Series原创剧集,生产电视剧、综艺、真人秀、动画等10-50分钟的内容

 

从原创剧集的内容品类和内容时长来看,娱乐内容占比达到50%以上。但整体内容质量偏低,剧集平均投资在几十万美元,“五毛”特效众多,跟B站相比官方对好内容的信仰和投入明显是不足的。

 

再看B站运营最好的几款游戏,FGO、碧蓝航线、公主连结,都是跟产品非常匹配的强ACG属性。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第三点,B站是一家还将PC叫做主站的公司,PC和移动是两个产品。PC主站最大的几个区都是有各自的队伍,首页内容放什么以及顺序都是有讲究的,就像当年的新浪搜狐门户的浪首狐首一样。

 

B站不是中国YouTube

 

YouTube的产品理念则是移动优先,桌面端是移动版的从属,PC端同移动统一。即以前手机版是“缩小的桌面网页”,现在桌面版是“放大了的手机App。“不应该为不同的屏幕规格创建不同的产品,而是使用一种统一的设计方法开发一款可以跨多种屏幕的产品。”

 

B站跟YouTube这种PC移动的不同处理,又是跟B站有非常硬核的核心用户群和社区文化相关,YouTube是搜索引擎是基础设施但不是社区。

 

由此延伸开去,两家公司人数(YouTube2000人,B站5000人),人员构成(B站用爱发电人员更多),人均效益(谁去翻下财报)差别都是非常大的。

 

B站不是中国YouTube,B站也不必是中国YouTube。

 


朱星宇对本文有贡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yKInjunP2CIRZFguap9Yw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最近几年,直播是越来越火了。

 

从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朱广权,到企业家罗永浩、梁建章、李彦宏、张朝阳,再到刘涛、陈赫、汪涵这样的明星艺人,都急匆匆得加入战局。

 

卖的东西也很杂,从吃的到用的再到玩的,甚至还有能上天的火箭,真的那种,单价4000万。

 

只要市场上能看到增量,抢蛋糕的人就肯定不会缺席,尤其是对在线直播这种造梦工厂来说,几乎看不到天花板——

 

2019年直播用户规模则为5.01亿人,2020年可能达到5.24亿人。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一些大券商的研报也把直播的上限拔高到了新高度:2019年电商直播的行业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2020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借助发达的直播平台,那些自带流量的话题人物不断得创下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比如入行没多久就迅速跻身带货上亿俱乐部的董明珠——

 

从23万到3亿、7亿,再到了6月1日的四场直播65.4亿,那些嘲笑董小姐“和薇娅之间差了10个李佳琦”的人都傻了眼。

 

但更多的人却对董小姐的信誓旦旦提出了质疑,这个战绩太诡异了、诡异到几乎所有人都质疑格力经销商在刷单。

 

说实话,现在一个大主播一晚上不卖出过亿的东西,战报都不好写。但这东西真的这么好使?

 

02

尽管因销量的真实性而备受质疑,但董小姐的“网红”特质还是给格力带来了不俗的热度。甭管是吹捧还是质疑,实实在在的热搜就摆在那里。

 

如果换个没啥存在感的老板上去,可能还不如花钱请专业的主播带货,如果能找到李佳琦、薇雅这样的头部大佬,不管是四千万一发的真火箭,还是纯电动的保时捷跑车,上了架差不多都能秒空。

 

效果自然没得说,但花销也是真的大。

 

早年网上流传过一份各平台头部主播的推广报价,上面的天文数字让人乍舌——不光百万粉大V的公号头条价值不菲,微博、抖音、小红书的KOL报价也都不低,一条广告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

 

如果嫌个性化定制的广告太贵,也可以在数小时的直播里占个小坑露脸。不过也未必能便宜多少——

 

之前就有媒体爆料过,李佳琦直播的坑位费算下来是23-42万,罗永浩直播的坑位费差不多是60万起,像前几天挺火的在线教育产品更是谈到了120万的天价……

 

这还只是“无责底薪”,不保量的。

 

当然也不怪大主播们任性,直播间里寸土寸金,商家们哪天不是拎着钱排着长队等“临幸”。别说只付佣金的合作模式谈不下来,还得拿出全网最低的折扣力度,要不然分分钟被主播下架。

 

去年11月份的时候,百雀羚就在直播中被李佳琦团队临时换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在不同主播直播间里的折扣力度有点出入,既然给不到全网最低价,那就只能跟网友说拜拜了。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像薇娅就不太在意坑位费这个东西,但定价权却不能放手。比如一个产品市场价是300元,直播中哪怕定价80元也得照卖,事后再分出去一半销售额,当天直播完当天结,商家还得承担退货的钱。

 

有人算过一笔账:直播前要交坑位费、直播中要给折扣、直播后又要付分成,扣掉商家自担的打包、运费和税费,哪怕一场直播卖出上百万,最后也赚不了多少钱。

 

03

即便是熬过了主播们的层层盘剥,大出血的商家们还得打起精神跟“水军”作斗争。

 

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直播带货的风口,主播们的收入也跟着人气一起水涨船高。在这个以粉丝基数和直播人气为定价参考的时代,各大平台的头部KOL们的粉丝加起来都快赶上中国总人口了。

 

4月底,董明珠的直播首秀有431万人观看;而一直被调侃“过气网红”罗老师,则在首播的那天吸引了4800万寂寞的灵魂;最夸张的还是薇娅,5月21日还创造了累计观看人数1.17亿的纪录……

 

可是在火热的人气背后,也有着不小的水分。早在直播兴起之前,就有不少“专门”的公司和团队在做水军生意了。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比如在微博上,就经常有私信叫卖加粉服务的老哥,不光有头像雷同的哑巴克隆人,还至有自创严肃文学的AI大文豪!毕竟平台算法日益严苛,即使是机器人也得更努力才能糊口……

 

等这几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火起来后,这些团伙紧随其后,成功开拓了新的业务殖民地。真人活粉、点赞评论、甚至直播间里“老哥666”类的互动都能明码标价,价格也很亲民。

 

如果你信不过这些打着第三方旗号的流量黄牛,贴心的官方平台也有自己的推广服务。

 

比如某音就可以付费开通直播加热的相关工具,某手也很早就有类似的操作。即使你不舍得花钱,平台也偶尔会赏你一些没有作品、用户名奇怪的哑巴粉丝,可能是一种让用户愉悦的隐性福利吧。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平台会让你变强,充钱则可以变得更强!

 

在这些刷量机构的帮助下,主播和MCN机构的身价水涨船高,但带货效果就一言难尽了。有的机构推荐的网红主播看似有三四十万的粉丝量,但实际直播时,对商家的转化率基本为0。因为这里面统计的小手段很多: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不论折扣多少,统统都按原价算,甚至人人“大跃进”、家家“放卫星”,浮夸得厉害。

 

还有一些中小机构的主播做的更绝,先靠买粉、刷量把人气做上去,转头就开始接广告。等到直播的时候,热度靠雇水军维持,连销量则伙同自己人造假——直播后退货率70%,能赚钱就怪了。

 

04

在不同类型造富神话的感召下,带货主播的数量也开始了爆发式增长。

 

2019年,淘宝直播平台主播人数规模达到了20000人,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增长了233%。在这个趋势下,2020年主播的增长可能会更加恐怖。

 

除了遍布全国各地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大集团作战的MCN机构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2019年MCN机构有一波井喷式爆发,数量一举突破了20000+,要知道2017年的时候只有1000多家,增加了十几倍。

 

在一些商品流通方便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成规模的网红直播电商村,比如离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只有2.2公里的北下朱村。靠着多年的积累,这里几乎聚齐了打造一个带货主播的全部元素:

 

手机支架、补光灯和麦克风等全套设备在街边小店随处可见;

 

货源也很充足,不光有市面上所有的网红爆款产品,而且更新换代特别快,只要头部主播直播间里卖火了一样东西,这里很快就能出现仿品,当然也更便宜;

 

场地就更好找了,村子里分布着99栋商住楼,每栋都有五层高,一、二层商铺,三至五层住人,地下一层则是不用担心扰民的直播间,租一年差不多2万,都快赶上隔壁村的铺面了。

 

虽然集齐了“人、货、店”三要素,但也不是所有怀揣暴富梦想的淘金客都能满载而归。

 

很多人的想法很简单,货源充足、邮费便宜,每天晚上在直播间里送出去一二十个,做做活动、请大家转发直播间,等涨了人气后再给大家提供目前市面上爆款,最终肯定能一点点做大。

 

可实际情况往往与计划大相径庭,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市场。

 

每天早上9点起床开店,同时选品、上架,每天晚上8点关店开始直播,直播2个小时,直播后要做一个直播总结。

 

虽然每天都要忙到凌晨2点才能休息,但大部分人的直播间却依然门可罗雀——经过头部大佬和腰部主播的层层盘剥,这些连腿部主播都算不上的人连汤都喝不上几口。

 

几个月卖不出一件东西是常有的事情,即使签了MCN机构也不代表着旱涝保收,有的野生小主播最低谷时,一个月除底薪之外只拿到468元的提成。

 

在非人般的作息时间摧残下,很多人坚持不到一个月就走了,空出的地方往往很快就能补上新鲜血液,主播一茬又一茬,只有本地的房东们稳坐泰山。

 

不过也有人摸索出了真正的捞金秘诀,那些坚持不下去的小主播,有的回到老家做起了直播带货培训,有的留在了北下朱做培训——

 

从收费几百元的百万主播传承班,到收费数千的百万流量主播课程,再到动辄上万块的百万变线主播课程,搞直播没挣到钱,靠搞培训挣到钱的却大有人在。

 

除了直播做不下去的“主播逃兵”,还有不少当年的微商导师也加入了进来,话术也是当年的那一套东西——

 

这么赚钱的生意当然少不了搞传销的老前辈了,交几百块的培训费,就能获得一份价值5000元的一对一培训机会;成为’导师’的代理,拿货价格至少比别人低20%。

 

“我教的这些直播基础技能不一定确保学员能成为直播带货的大V,但没有这些直播基础技能你与带货大V根本沾不上边。”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当河里的鱼越来越少,还能赚到钱的就只剩下河边的渔具店了。

 

一个“万亿”大泡沫要来了……

撰文| 关雎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HFJzQjV9mmRtcrnfP1bJA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作者 | 傅斯特

前不久,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罕见地站在补光灯前,打开抖音直播开始连麦,屏幕另一头,是此前在新东方工作了18年的名师李旭。
 
一边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教育帝国的掌舵人,一边是抖音粉丝200万的网红老师,联结两人的正是短视频+在线教育。
谁能想到,一场疫情让这两个大家津津乐道的风口发生了化学变化。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短视频,知识传播从来都是精英化的。然而现在,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师出现在镜头前,把讲台摆在更大的空间。
无论是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唱歌、表演的杨家成,用风趣幽默形式带大家赏析古文的诸葛学堂杨老师,还是用讲段子形式拆解化学原理的向波,都是短视频不同寻常的打开方式,堪称一股清流。
它甚至正在改变世人对于手机“娱乐至死”的哀叹。
当玩物也能励志,一个新的教育时代正缓缓朝我们走来。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短视频+教育风口正劲
“你在上自习的时候,奋笔疾书地写作业,突然感觉不对,吃了红薯,气沉丹田,怎么办?”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想不到,化学课可以这样上,可以这样有趣。
这一提问出现在“向波老师”的抖音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学习甲烷、氨气、硫化氢等知识点,向波把日常生活中最隐私的“屁”当作教学案例讲了出来。
这是他“万物皆化学”系列中的一个短视频,目前点赞超过183万。评论里不乏声音表示:“如果有这样的老师,高中的学制可以延长到4年了。”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网红”之外,向波还是四川广元中学的一名普通化学教师。几分钟的短视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走出了四川广元,走向了全中国,成为手机前千千万万“学生”的向老师。
因为被认可,“手机中的化学”、“美白中的化学”等极具生活贴近性的化学网课应运而生,生活化的选题,趣味性的讲述,知识密度高的专业化内容,这些因素让向波收获大量家长和学生。
 
迄今,向波在抖音上共发布了136个教学视频,收获了3560万个赞和592万粉丝,其中,不知道有多少是曾被课堂浇灭的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名师们燃烧自己,能成就的毕竟有限。

 

在线教育与短视频的新风口,再加上一些专业MCN机构的入局,正在把有限变成无限。

101名师工厂就是一例。它是国内首家孵化泛教育领域网红名师的MCN机构,今年1月才正式成立,主要为旗下KOL提供全站式内容制作及经济服务。创办人覃流星此前当过老师,做过大V,干过运营。他认为:短视频可能是有史以来普通老师崛起的最佳机会。
在all in “短视频+教育”的赛道上,覃流星迎来了他万万没想到的成绩:3月初拿到天使投资,Pre-A也将在近期敲定。
三个月,融资两轮,估值一亿,而且还是在疫情期间,这速度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覃流星第一个操刀的案例是“大白外教英语”,36天即在抖音平台斩获100万粉丝,成了抖音粉丝最多的外教老师。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此后,他一再刷新记录,“旭哥讲英语”5天爆涨100万粉的成绩,更是打破了短视频平台的记录。
好内容、好讲师遇到了好的机会。
例如“旭哥讲英语”的作者李旭,曾是覃流星在新东方时期的培训师,被称为新东方20周年功勋教师、每年跟着俞敏洪老师全国演讲。他说,如果各个学科头部老师之间自发组合形成团队或课程,极有可能在整个互联网教育掀起一场革命。
截止目前,101名师工厂旗下签约近400位老师,单个账号最高粉丝量超过700万,旗下账号平均涨粉50%,覆盖粉丝总数在教育MCN里排名第一,并已跑通轻量化变现模式。
商业化之外,覃流星还肩负着普惠的使命。5月30日,覃流星在朋友圈写道,“李克强总理说‘有6亿人的月均收入仅1000元’,而我们101名师工厂就是要为这些家庭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们的使命!
紧跟其后的,还有撒下流量雨的短视频平台。
随着教育生态的扩张,抖音、快手纷纷调整重心。这一边,快手宣布额外提供 50 亿流量助力免费优质教育内容的传播。那一边,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共同发起“学浪计划”,共同投入百亿流量扶持教育创作者,打造全民移动课堂。
此外,公立学校也开始加入这个趋势,上线教育专区,借着“停课不停学”,争抢在线教育的这波风口。
对教育行业来说,短视频有利于解决投放成本水涨船高、微信红利消逝后的获客阵痛。
 
毕竟,在课程体系、品质趋同的当下,日活惊人且足够“下沉”的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它们争夺流量的主战场。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凿深护城河,强者无畏
 
不得不说,短视频布局教育领域颇具前瞻性。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2年,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5400亿元。其中,K12教育市场预计将达到790亿元,其在线渗透率预计将从2019年的15.7%提升至2023年的40%左右。
面对这样的风口,短视频又怎会放过?
抖音最近推出的学浪计划就关注到了这一点,也给教育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抖音公开表示要打造5位粉丝数超千万、550位粉丝数超百万的在线名师。为此,抖音与头条、西瓜几大平台给予百亿流量扶持,助力创作者“被看见”,让优质教育内容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播,真正地实现普惠。
具体执行层面,学浪计划将通过“入驻奖励”“上榜补贴”“加油包”等多种形式给予教育创作者流量扶持,帮助其解决冷启动和曝光不足等问题,让更多优质教育内容“被看见”;同时注重原创保护、认证通道,帮忙教育创作者C位出道。
另一方面,抖音愿意免费成为那些传统教育者的MCN,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助攻那些不擅长线上运营的教育创作者,帮助他们生产有传播力的好内容,帮助这些教育创作者变现,让好内容获得好回报。
并且,押上重注的抖音对教师和教育机构来说,是妥妥的价值洼地。
相对而言,抖音拥有更高的日活和相对更适合发展线上教育的氛围。
其一,单按用户基础来看,抖音是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日活超4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60分钟。从2016年成立至今,抖音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呈席卷之势。
2017年初,抖音的日活DAU还只有几十万,在快手面前还有些小巫见大巫。次年6月,其DAU达到1.5亿,一举反超。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之后更是一路高歌。2019年1月,2.5亿;2020年1月,突破4亿。如果你用这几个数据画个图,你会发现它几乎是一条上扬的直线。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再对比抖音每个时期的日活和月活,你会发现每两个当月打开过抖音的人,就有一个是天天看抖音的。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日活/月活=用户粘性
翻看各大APP榜单上的数据,只有微信、QQ和支付宝拥有这样的粘性。在深耕教育后,如此巨大的流量,远远强过传统获客时好几沓传单和数小时收效甚微的地推。
其二,用户画像上,抖音也更具前景。至少在教育领域,抖音更容易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其平台属性更注重内容驱动,更容易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价值。
根据权威报告,抖音的用户画像中,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约45%,一二线城市的产品定位十分明显,三四城市抖音用户主要是潮流跟随。快手则以低线城市为主,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最高,达到42%。
短视频用户之多、下沉之深,未来能让只关注一二线城市的教育机构们,挖掘到更多泛教育领域的需求,从私域转向公域。
毕竟,短视频通过算法推荐聚集起来很多细分品类,这些量也并不小。如果平移到教育行业,每一个生活兴趣爱好、职业和生活技能,其实都对应着一种教育,这是短视频的魔力,先知先觉的人已经开始探索尝试。
抖音年初公布的《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已经有1489万个知识视频,每条知识视频触达近10万人次。这数量,已经不算小众。
最后,抖音更有平台优势。
抖音从“潮、酷”音乐短视频出发,从头部往下辐射。一些观点认为,其核心能力之一便是以推荐技术做个性化分发,在输出教育内容层面更有潜力,同时具备容纳PGC(专业生产内容)的更好生态,这点对助推严肃教育视频逐步壮大,有着不可低估的优势。
 
因此,在争夺这届年轻人上,抖音显然更有不可低估的优势。
风口搅动,这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一次机会
视频虽短,教育很长
曾经,在很多人都不看好短视频有诞生严肃教育内容的土壤,认为这样的形式只适合抖包袱玩段子,或简单的画面刺激。当短视频强行来讲教育,会不会只能产出管中窥豹的内容?

20年前,古巴曾进行了让孩子接受公平教育的改革。方法就是集中全国名师制作教学录像带,所有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录像带上课加本校老师辅导。

 

和古巴的做法相比,短视频是一个更丰富的生态,集成了录播、直播,也能够推出付费课程和电商等等。


突然起来的疫情,让短视频的教育价值被推至台前。已经有更多学生、家长发现了在线教育的价值。

 

众所周知,对线下教育者来说,今年是难熬的一个春天。
 
一些老师们主动或被动地走下讲台,走到镜头前,做起了“演员”。演学生、演家长、演学霸、演学渣、演路人,无所不演;讲段子,说rap,脱口秀,唱惊雷,玩换装,秀才艺,什么梗火模仿什么。尽可能将知识以最有趣味、最没门槛的形式为潜在学生所乐见。
网红老师之外,还不乏易中天、戴建业这类资深教授,他们在短视频中扎扎实实讲好知识,同时兼具传播性。像易中天口中的曹操动辄“开party”,戴建业描述的杜甫正事不干、跟着李白“采仙草,找仙人”,通过一些接地气的语言,解构了古书中那些离我们遥远的风云人物。

短视频或许能够为中国教育引来一些清流。

 

比如,让教学者从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互动型课堂的组织者;让学校更注重育人,而非表面层次的解惑。

相比选择路径依赖的老师,抖音上的老师们会更多元、更有特色、更注重趣味性。作为日活型的平台,抖音有更多触点,用户年轻化,与在线教育的潜在用户也能高度契合。
从接受教育的潜在人群来看,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非移民,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再只限于学校,而教学也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舞,而是与学生的共舞,新的教育场景正在涌现。
因此,在边界模糊的时代,好老师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在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延续几千年后,短视频以新的姿态出现,展示了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当如何操作。
整体来看,知识传播即时化、知识呈现人格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复杂知识通俗化是主要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短视频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角度。
学浪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应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希望通过学浪计划,在抖音、头条和西瓜打造触手可及的全民移动课堂。”
视频虽短,教育却是漫长的事业,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未来短视频要去什么地方,没有人能准确回答。
但能肯定的是,短视频会触达更多父母,更多好学敏思的孩子,更多的老师。毕竟,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兴趣被不断激发的过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p42AetSdoxy-8KDIqT0Yw

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的「学浪计划」

活动介绍

做教育!没流量?来这里!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抖音三端联合推出「学浪计划」,为教育创作者提供百亿流量,助力教育创作者C位出道!

活动时间

2020年5月28日-2020年12月31日

第一期:2020年5月28日-2020年6月30日

内容要求

教育全领域教程教学、经验分享等,如:

  • K12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学科知识、题目讲解、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升学考试等
  • 编程软件:IT技术开发类原理、IT技术类教程与技巧分享、平面/影视/动画设计类教学、办公软件类技巧教学、办公软件类技巧讲解、办公软件使用方法与经验
  • 高等教育:大学专业相关课程及考试类、考研、留学、四六级、求职职业考证类、语言学习类、外语教学、方言教学

奖项设置

1、优质创作者榜单——冲榜赢百亿流量

  • 报名成功后,每月发布≥5条原创教育类视频,标题带有“学浪计划”,即有当月评选资格。
  • 专业榜:面向全体教育类创作者,每月评选15名,奖励——30w加油包+要闻推广1次+官方账号转发+专属海报。
  • 新秀榜:面向榜单评选当月新注册的教育创作者,每月评选15名,奖励——20w加油包+官方账号转发+专属海报。

2、优质合集榜单——发合集得万元加油包

  • 报名成功后,每月上传并完结原创系列课程视频(且需要按要求组建为合集),将获得“系列课程完更奖励”。
  • 以单个课程合集统计,合集质量优质且视频数≥5且<10,可获得1w加油包
  • 以单个课程合集统计,合集质量优质且视频数≥10且<25,可获得2w加油包
  • 以单个课程合集统计,合集质量优质且视频数≥25且<50,可获得5w加油包
  • 以单个课程合集统计,合集质量优质且视频数≥50,可获得10w加油包

参与方式

1、优质创作者榜单——冲榜赢百亿流量

  • 第一步:(必填!!!!)填写「学浪计划」报名表。表单链接:https://wj.toutiao.com/q/20396/cdG4754f/1e61/
  • 第二步:活动期间,每月发布≥5条原创教育类视频,标题带有“学浪计划”,即为参赛成功(建议加在标题尾)
  • 头条号后台:在头条号后台(mp.toutiao.com),西瓜视频板块,创作活动下点击#学浪计划#活动链接,通过右下角【发布视频】参与活动。
  • 手机移动端:在西瓜视频APP“我的”页面-右上角点击发布 – 上传标题带有“学浪计划”的视频即为参赛成功(建议加在标题尾)

2、优质合集榜单——发合集得万元加油包

评选规则

1、优秀作者榜单——冲榜赢百亿流量

报名成功后,创作者每月发布≥5条原创教育类视频,标题带有“学浪计划”,即有当月评选资格。

  • 每月按照投稿量、播放量、互动数据、内容质量、站外影响力等综合评选出专业榜和新秀榜单,给予相应奖励。
  • 专业榜:面向全体教育类创作者,每月评选15名,奖励——30w加油包+要闻推广1次+官方账号转发+专属海报;
  • 新秀榜:面向榜单评选当月新注册的教育创作者,每月评选15名,奖励——20w加油包+官方账号转发+专属海报

【有效视频条件】

  • 投稿视频需要围绕知识主题进行创作
  • 视频时长≥3分钟的知识类横屏视频,横屏拍摄,画面清晰
  • 投稿标题中带有活动主题“学浪计划”
  • 视频必须为原创,抄袭作品一经发现,将取消获奖资格
  • 投稿须符合《视频原创标准》、社区和审核规范
  • 投稿不得包含商业推广信息,不得打色情低俗擦边球,不得标题党、封面党,不得刷量

2、优质合集榜单——发合集得万元加油包

报名成功后,每月上传并完结原创系列课程视频(且需要按要求组建为合集),将获得“系列课程完更奖励”。

  • 按月为维度公布获奖名单,获奖合集数量不限。
  • 奖励设置为梯度奖励,将按照教程内视频数量计算。
  • 合集内教程视频需是优质视频合集,最终会由西瓜知识运营评定是否符合优质合集标准,如知识点或题目讲解专业性强,有一定思路和方法为优质合集标准,而“念题式”讲解不算优质;优质合集标准可查看下方。
  • 同一作者若有多套课程合集符合要求,最高3个合集可计入获奖。

【有效教程合集条件】

  • 视频需是教学性质的知识分享,教程内的视频之间有一定关联性
  • 为免费教程(付费专栏不参与本次活动)
  • 同一教程合集内,视频数≥5,且单个视频的时长≥3分钟
  • 教程合集创建时间必须在当月,教程必须在当月最后一天前完结(如6月份参加评选,合集创建时间必须在6月1日-6月30日之间,教程必须在6月30日24点前完结
  • 投稿须符合《视频原创标准》,非原创不符合奖励标准
  • 教程不可以带其他平台水印、二维码、LOGO等导流信息
  • 个人和机构作者均可参加,同一个作者参加活动的课程合集不限数量,但数据统计以合集为单位,符合标准的课程合集均有获奖资格。

【优质合集的标准】

(合集玩法:https://www.toutiao.com/i6739767784936309252/)(优质合集标准:https://doc.ixigua.com/docs/358/37886/

奖项公布时间

  • 每期活动周期为1个月,活动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公布获奖名单;
  • 请关注官方账号@西瓜教育,获奖名单通过@西瓜教育公布

公众号没有未来

你以为公众号是文创行业,回头一看,现在已经做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大家好,我是公众号作者馆长。
 
这两天微信公众号领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文化类排名第一的公众号「至道学宫」被封禁。
 
虽然我时常嘲笑懂王,也写过关于美国人「反智」的内容。但比起「至道学宫」骂美国的功力,我只能算个弟弟。
 
比如他在文章里猜测美国人把尸体拿去做汉堡
 

公众号没有未来

学英语会变傻
 

公众号没有未来

以及美国为何这么怂
 

公众号没有未来

这个号奇葩言论还有不少,诸如「鲁迅是文盲」「火箭技术来源于窜天猴」等等。正是这样一个以谣言为生,几乎是邪教的公众号,却稳坐文化榜第一。
 
在微信封禁这种奇葩大号的同时,这几天我朋友圈相继开始转发一些公众号退出和停更的消息。
 
跟至道学宫不同,这些公众号在我眼里普遍有着不错的内容。即使粉丝数和阅读数算不上顶流,也拥有相当稳固的粉丝群体。
 
根据我向一些从业者朋友打探的消息,这些公众号关停的原因很简单:接不到广告,没钱养活团队了
 
这不会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整体流量下降、朋友圈使用频次降低、广告主预算减少和视频化冲击等原因,公众号已经陷入内卷化中
 
 
 

公众号没有未来

 
这两天很多自媒体都在讨论一个词叫「古典自媒体」,专指那些没有选择转型视频,去赶风口,而是坚持图文创作的自媒体。
 
不得不感叹现代人的造词能力,几年前公众号还是各大媒体人的新出路,条漫形式的火热也就一两年的事情,到今天图文内容就被打上「古典」的标签了。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号的数据整体是在下滑的,打开率持续走低已经是业内共识。即使没有详细数据去做支撑,微信用户也能感觉到,自己主动打开公众号的次数已经很少了。
 
对于这些现象,一般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是鼓吹「公众号已死」
 
反正这几年在营销行业,但凡旧模式受到新模式冲击,总有人马上跳出来喊「xx」已死。比如什么4A已死、KOL已死之类的。
 
事实证明4A根本没死,KOL照样挣得盆满钵满。
 
讲4A已死,KOL已死的人,其实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自觉站在了MCN和KOC的新浪潮中,所以必须喊出点动静来。
 
所以一般说旧模式已死的人,往往是刚刚入驻新模式的人,有趣的是,这些人普遍是两边都干的没什么起色的。
 
打比方喊公众号已死的,理由无非是短视频或者长视频薅走了用户看公众号的时间,所以呼吁大家赶紧跳入视频这一片蓝海。
 
这些人最多是看到了别人视频自媒体的成功,而不是自己真的上手去做了。我认识在视频领域做得不错的人,从没有谁敢说「公众号已死」这种话的,相反还认定公众号、图文内容是另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形式。
 
第二种说法,是「不是公众号已死,是你的公众号死了」
 
这也很好理解,这些人会觉得公众号的流量下滑是自然状态,头部账号依然活得不错,做不好是你的能力问题。
 
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思。
 
可惜这个说法也说不通。根据《微信公众号 10w+ 数据报告》显示,88.5 万个微信公众号,一天才产出 200 篇左右的原创 10w+,原创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头部账号中。
 
另外整个 2019 年的刷屏爆款也肉眼可见地减少。像去年崛起的卢克文和半佛之所以被看做黑马,正是相对于整体环境趋冷而言的。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是卢克文和半佛。
 
对文创行业这个大领域来说,比较健康的生态通常是拥有海量的腰部内容作为支撑。嗯…腰在哪儿都是很重要的部位。
 
更重要的转化率显著变低了,前几年做出 10w+ 可能还能涨一两万粉,现在能涨几千粉就不错了。
 
在大环境的变化下,把做不好完全归咎于「能力不够」是武断的。这就像你责怪今年应届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不够优秀一样。
 
 
 
公众号没有未来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内卷化(involution),这个概念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
 
吉尔茨发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的劳动投入,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这种高密集的投入并没有带来成比例的产出,出现了劳动收益边际递减的现象
 
这放在现在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上再合适不过了。
 
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见顶,微信的增长放缓。但是公众号作为目前最好的图文内容平台,相对门槛较低,依然有大量怀揣自媒体梦想的人涌入其中。
 
为了互相之间抢夺用户,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更新频率。因为做过这一行的人都知道,「爆款」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比之下依靠日更维持日活,说不准哪篇触碰到大众G点然后一飞冲天更为实在。
 
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想做公众号的人来讲,创作能力、文笔都可以往后排,持续输出和更新频率才是排第一位的。
 
但事实是很矛盾的。像微博、小红书这样只需一两百字文案的平台,做日更很容易。而公众号这种长文平台,一个人想要做到日更就很困难了。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热点,都很难支撑起这个频率,更何况但凡是个创作者,总有那么几天不想写,甚至写不出来的时候。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成功公众号,几乎都是团队运作。2018 年以后,想要依靠个人力量写写公众号,然后接点广告挣点外块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公众号环境已经与这句slogan完全背离了,因为个体产量实在有限,面对团队化作战的正规军,除了早期就入驻公众号,拥有先发优势的大V,或者现实中的名人外,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公众号多了,竞争压力上升,为了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更多人员。这还不算,单一的公众号也无法满足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需求了。成熟的创作团队一定会去做矩阵,孵化更多账号,同时争取接更多广告来存活。
 
问题是广告主就那么多,近几年各大品牌的营销预算又在缩减,最后内卷也就不稀奇了。
 
你以为公众号是文创行业,回头一看,现在已经做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而且回头细想一下,如果拿掉公众号的slogan,谁也不清楚「公众号」应该怎么定义。一开始大家把它看做是微信的QQ空间或者手机上的博客,但在微信巨大流量的扶持下,公众号的作用和发展一定不是当初想象中的样子了。
 
公众号成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平台。如果把它看做记录生活的工具,显然相比微博、小红书来讲重了一些。经过七年的发展,公众号已经牢牢和商业绑定在一起。
 
胡辛束、黎贝卡、同道大叔等等公众号的发家史,刺激了一批批自媒体人前来淘金。但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微信从不插手到创作者的商业问题中。微博、抖音、小红书乃至如今的知乎,平台都在极力地规范广告,并从中和机构分账,公众号没有这个问题,也绝不会出现公众号MCN这种产物。
 
 
 
公众号没有未来
 
但这种完全放任自由的内容分发模式未见得就是最好的。有些人说微信公众号正在「精英化」,死掉的都是些劣质内容。
 
我认为恰恰相反。
 
我们过去做用户对内容偏好的分析,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用户最喜欢的内容就是八卦和性擦边。在公众号不断内卷的过程中,诚然淘汰了一批劣质账号,但更多的,小而美的账号死去了。
 
读者是不诚实的,每个人在人前都想尽量体现出自己的品味,但私下里乐意看什么就是另一回事了。自媒体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取标题,你去采访100个人,其中九十多个都会说自己对标题党深恶痛绝,但事实证明,标题党就是效果好。
 
同理还有公众号的一些创作技巧。典型的如咪蒙,骂的人似乎很多,但看的人更多。还有像至道学宫这种公众号,你知道里面全是阴谋论,但它是排行第一,至少在公众号技术层面来讲,他们就是业界翘楚。
 
事实上咪蒙的徒子徒孙已然开枝散叶,利用这些方法论又运营出不少大号。这类公众号从不会社会性死亡,只有因为触犯了某些规则,或者引起较大争议时,被官方封号这一种可能。
 
倒是一些心心念念想做比较深度内容的公众号,面临的风险更大。
 
好的内容往往需要时间去打磨,提高更新频率一定是以降低内容质量为代价的。你花三个月时间找素材做的内容,和花两天时间做的内容,在信息密度上就不可能是一个量级。
 
同时小而美的公众号并不代表需要的人员更少,相反可能需要更多的轮换文案,和更优质的设计师、策划等等。许多人辞职满怀希望投入到公众号的大军中,即使把号做出一定体量了,但由于领域太小众,广告商不青睐,团队运转都很艰难。
 
再加上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杠,和时不时来一个举报,团队的心态一般就崩了。
 
这两年流行条漫,以GQ为首的一批公众号,通过条漫积累了大量粉丝,以至于去年又被冠上「条漫元年」的称呼。
 
条漫这种形式的本质是,在图文内容这种模式上,提高了图的占比,降低了文的比重,阅读上变得更轻量化,但在内容深度上没有带来纵深,相反会折损一些信息密度。
 
因为这种形式的成功,一窝蜂的自媒体人开始跟风,内容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比如常用的题材就是地域类,从深圳到东北,条漫已经把里里外外聊了个遍。
 
当然只要不被封号,自媒体就没有标准意义上的「死亡」,毕竟只要账号还在,无非就是精简团队,然后降低更新频率的问题。只是面临内卷化,走到这一步的公众号,最多的选择还是停更。
 
微信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些情况。无论是升级「在看」还是试水付费阅读,都是拯救公众号的举措。
 
破除内卷化,仅仅是调整小功能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视频号或许正是微信思考的一个方向。不过显然他们内部还没有想清楚视频号的定位,目前来讲视频号还太过粗糙。
 
你要说这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跟朋友圈一样,但搬进来的大多还是自媒体。如果是自媒体入驻,似乎又很难跟快手和抖音打出差异化。更重要的是,既然微信已经手握公众号这样一个生态,如何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才是问题。
 
在此做个预言,我们早晚会看到微信长视频的一天。
 
公众号已死的言论不必当真,图文内容不会死,人们永远有看文字长文的需求。更何况即使互联网整体红利见顶,微信依然是移动端的最大流量入口。只要掌握着这个宝库在,微信在任何内容形式上,都比其他玩家具备更强大的先天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同意腾讯所谓「背水一战」的说法,在没有颠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形态出来之前,腾讯都不会走到背水一战的地步。
 
当然就此忽视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也是不智的,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双重夹击,在侵蚀公众号的生存环境,也是不争的事实。小而美的公众号死掉了,个人创作者退出了,头部账号尚能自保,像至道学宫这样的公众号,还会出现多少呢?
 
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不要设计那些你甚至不愿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微信是一个熟人社交,我认为每一篇转到朋友圈的文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公信力作为推荐,是在跟自己认识的亲戚朋友说,这篇讲得很好,(即使是广告也)值得一看。相对的,滥用自己公信力的人一般会被屏蔽,比如我就屏蔽了很多不想看到的内容。
 
所以自媒体的底线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让你的读者不羞于转发,防止其转发以后被「打脸」、被屏蔽,不至于被反转后删除,不因关注你被耻笑。你是你读者品味的象征。
 
希望每一个自媒体都能做自己想做的内容,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
 
共勉。
公众号没有未来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BiNeanfXjRrPdf8_LWB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