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价引爆行情,新能源汽车ETF或成布局板块首选

特约 | 梁杏

 

2020年,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政策利好不断,销量屡创新高,板块投资热情高涨。新年首日,中国国产特斯拉Model Y正式发售,降价幅度大超市场预期,预计国产特斯拉销量将加速释放,核心产业链有望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板块也再度迎来大涨。

 

 

特斯拉降价引爆行情,新能源汽车ETF或成布局板块首选

国产Model Y降价

新能车热度不减

 

根据特斯拉2020年三季度公告,上海工厂Model3年产能已达到25万辆。ModelY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初实现量产。由于和主流燃油车品牌主力SUV车型相比,国产ModelY低价高配,因此分析师预测2021年该车型产销均有望接近25万辆。

 

国产特斯拉ModelY降价,首先会加速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进程。由于2019年的补贴退坡政策和2020年的疫情,新能源汽车不管是销量增速还是占比,都在2020年一季度跌落到一个低点。此后,中央和地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仅补贴退坡幅度放缓,还明确2021-2022年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已由2月的-76%暴涨至11月的110%,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也由不到5%提升到了7%以上。此外,中汽协预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0万辆,同比增长约38.5%。

 

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在2025年前新能源汽车销售将占新车销售总量的20%,据此测算,假设汽车销量不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未来几年有望保持30%以上高增速,长期发展空间具备较高的确定性。而国产特斯拉ModelY降价推出,有望继Model3之后打造新的爆款车型,从而加速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

 

其次,虽然国产特斯拉ModelY降级可能会使整车的竞争加剧,但对中上游而言则是全新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为锂钴等金属原材料,中游主要为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系统,下游为整车制造。目前特斯拉零部件国产化率接近70%-80%,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等均由A股上市公司提供。

 

因此特斯拉国产化打开了A股产业链中上游企业业绩的增长空间。从新能车ETF跟踪的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来看,中上游权重占比超80%,在特斯拉国产化进程中充分受益。2020年,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归母净利润增速也由一季度的-38%上升到了三季度的45%。虽然指数目前PE估值水平较高,但随着业绩的释放也从200倍以上的高点回落到180倍附近。中长期来看,高成长确定性下和高景气度下产业链的高估值或将成为常态。

 

 

特斯拉降价引爆行情,新能源汽车ETF或成布局板块首选

指数化分散布局分享产业链价值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高估值也意味着,个股的波动会比较剧烈。对于投资者而言,比较难把握配置的节奏。另外,随着核心技术的更新迭代,个股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例如中国特色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正在打破长期以来全球市场上三元电池唱独角戏的局面。

 

后续或将有更多国际车企对磷酸铁锂电池产生关注,有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储备的企业又将占优。因此通过指数基金来逢低布局,避免单一个股配置,分散个股风险,分享产业链成长带来的价值,相对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成立半年以上的新能源主题基金共有24只,其中有17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和7只被动指数型基金。截至2021年1月7日,2020年下半年以来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68.07%,而被动指数型基金则为82.44%。

 

对于看好新能源或者具体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者而言,被动指基尤其是费率较低、交易便捷且仓位可以接近100%的ETF,或许是更优的投资工具。

 

考虑成立时间,附表统计了7只被动指基2020年3月20日以来的收益率。可以发现,整体上场内ETF的表现要稍好于场外基金。

 

特斯拉降价引爆行情,新能源汽车ETF或成布局板块首选

 

(本文已刊发于1月9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基金、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eLPJn55MRm8xKXtva0e4Q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 欢迎探索:

行行查(行业数据库):www.hanghangcha.com
乐晴智库(研报精选):www.767stock.com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近日,特斯拉公布2020年生产和交付数据。2020年特斯拉全年共生产了509737辆,这是其首次实现年度产能超过50万辆;2020年全年交付了499550辆,较2019年的36.75万辆增加了36%,但与年初定下的50万辆交付目标还有一线之差。

在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表示,受益于“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在朝着年产100万辆电动汽车推进,未来Model 3和Model Y的产能将达到约50万辆。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图片来源:特斯拉中国官网

目前全球共六家工厂,布局美国3座、中国1座、欧洲2座,还有两座待建工厂。欧洲的德国柏林工厂最快将在21年Q1末开始生产新版ModelY,自制电池厂进度落后于整车厂。特斯拉德州奥斯汀工厂已开始建设,最快21年6-7月投产,主要生产电动皮卡、卡车Semi。

特斯拉计划在全球共建设10-12座超级工厂。

德意志银行认为,2025年或成为特斯拉的“突破之年”,预期2025年特斯拉营收将达到940亿美元,汽车交付辆将超过200万辆。不过,短期预测仍然取决于特斯拉产量和需求增长,特别是取决于特斯拉在德克萨斯州和德国的超级工厂建造进度。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特斯拉供应链分为量产传统零部件、量产创新零部件,以及北美创新零部件三大类。

这其中,由于有着传统燃油车领域的丰富经验,自主品牌在传统零部件中的底盘、悬架系统,玻璃,内外饰总成等领域均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配套能力和基础。成熟的配套经验、充足的产能供给、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成为了这类公司突破特斯拉的核心能力。

国产化率较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车身底盘、内外饰等传统零部件以及汽车电子中的硬件部分,在电机电控、控制芯片和系统软件等电动车关键零部件方面国产化进度暂时较慢。

在已经供货或者达成供货协议的供应商中,单车配套价值较高的有宁德时代(4.8-6万元)、华域汽车(1.5-2万元)、拓普集团(约6000元)、凌云股份(约5000元)、均胜电子(3000-4000元)等。

由于汽车产业链多数零部件运输成本较高,国内采购更有优势,因此,特斯拉在国内的畅销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销售提升。研发实力强、规模优势较大的电池、电池材料、热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龙头企业将会陆续进入特斯拉供应链,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和产品溢价。

特斯拉产业链公司梳理: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图表来源:山西证券

特斯拉三电系统供应链

三电系统是电动车较燃油车最具差异性的零部件环节之一,在电动车中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一旦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将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同时不容易被其他厂家所替代。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图表来源:平安证券

三电系统 — 电池材料

松下与特斯拉共成长

特斯拉电池一直由松下供应,Roadster主要采用钴酸锂18650电池,其余均为NCA电池,2013年二者签订合同额70亿美元。2017年下半年特斯拉与松下合资建设的Gigafactory投产,生产圆柱21700电池(不是单纯采购),配套Model3。

21700使用硅碳负极(3.5%),电池容量提升55%至4.8AH(18650为3.1AH),系统能量密度提升10%至165wh/kg,系统成本下降20%左右至0.15美元/wh。

此前特斯拉由松下独供,但2020年特斯拉引入LG,宁德时代作为南京工厂供应商,松下份额降至70%;松下碳酸在挪威建立电池厂,预计后续有望配套部分欧洲工厂。

上海工厂:LG暂为主供,21年有望翻番

LG目前为上海工厂主供,配套Model3长续航及ModelY,21年有望翻番。

此前M3均由LG配套,2020年10月起,标准续航版本逐步切换至宁德时代铁锂版本;国产MY初期也由LG配套。2020年LG为上海特斯拉配备了10gwh产能,基本满产。

2021年上海特斯拉将辐射欧洲、东南亚,整体产量有望达到40-50万辆,LG有望配套20-30万辆,对应动力电池需求超过20gwh,同比翻番。

LG材料国产化程度高,国内龙头充分受益。相较于松下封闭的供应体系,LG南京采购供应商多为国内厂商,如恩捷、天赐材料、科达利、翔丰华等龙头厂商。

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合作紧密

国产铁锂版标准续航M3已量产,21年预计15万辆以上。20年2月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签订采购协议,9月正式开始供货磷酸铁锂电池,装配国产标准续航版Model 3,带车带电量55kwh,21年有望配套15万辆。

21年三元有望切入国产三元Model 3和Model Y。宁德三元电池同步送样测试,Q2-3有望正式进入MY供应链。后续在国内市场宁德有望成为主供。

同时,电池环节中的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结构件等电池材料二级供应商也有较高的单车配套价值和壁垒。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图表来源:平安证券

三电系统 — 热管理系统

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在于电池,电池的性能与热管理紧密相关,特斯拉作为热管理设计的先驱,开拓了热管理零件整合,结构创新的设计思路。

热管理系统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每款新车都会更新迭代。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Model3 热管理系统图

ModelY的热管理系统引入了全新的热泵系统,结合零件集成和结构创新,成为了现有车型中最紧凑的热泵。

三花智控在R134A和1234YF冷媒上,有着统治性优势。三花智控的阀体是热管理中最优质赛道;克来机电布局的领域包括管路和电子膨胀阀,其在二氧化碳领域研发实力较强;奥特佳主要做热泵方案和模块,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集成能力上。

 

 

三电系统 — 电驱动系统

特斯拉在中国售价下探至25万元(补贴后)以内,将对零部件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依托中国成熟、高效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大量零部件料将国产化、本地化供应。其中:旭升股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宁波华翔、华域汽车、岱美股份等单车价值量较大。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汽车电子

除了三电系统外,汽车电子也是电动车相对于燃油车的价值增量点,能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国产供应商具有较高的壁垒,并且可替代性较弱,其业绩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

目前国产供应商供货的产品以硬件为主,ADAS/FSD等软件控制部分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特斯拉自己手里,供应商壁垒较高,想要突破有较大难度。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特斯拉自制电池:22年后进入量产阶段

特斯拉20年电池日公布,圆柱大电池的直径和高度分别为46mm/80mm,通过激光技术把极耳去掉,电池流通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能量增加5倍,功率提升6倍,续航增加16%。无极耳可连续生产,生产线的速度提高7倍,预计量产后成本下降14%。后续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以上。

特斯拉有望将大规模采用国内材料供应链,其中天赐已与特斯拉签订供货合同,后续其他环节或有更多合作与订单落地。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

特斯拉具备“创新基因”,以电动车作为出发点,三电技术保证了车辆性能,搭载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进一步实现整车OTA,并通过OTA逐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在此过程中,特斯拉不仅仅卖车,还实现商业模式转变,提供FSD选装等服务,规模效应明显。

与传统车相比,特斯拉在制造、规模上落后,而这也是下一步特斯拉成长要解决的,包括加速产能与新车型投放,打开更大的市场。

特斯拉供应链全景梳理图片来源:特斯拉官网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在报告中写道,“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特斯拉仍然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处于最佳地位的公司,原因在于它的人员、技术、商业模式和资金来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传统竞争对手都承受环境责任的压力之际,特斯拉无需纠缠于过多环境责任。综合考虑,我们相信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利地释放经常性移动服务收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psv7g2kLdF5qhSbu1kHpQ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作 者 孙鸣远
来 源 Faster发车

正文

 

今年北方的冬天格外冷,尤其对于一些电动车车主而言。

 

伴随着电动车销量逐渐升高,市场接受度不断增加,电动车车主们刚刚准备摘掉被嘲笑的“电动爹帽子”,又被凛冬的寒冷给“扶正”了一些。

 

这不,前几天一位网友声称,自己驾驶的比亚迪汉EV在经过多次冬季试验后,发现充满一次电后的实际续航仅有230公里,远远低于官方宣传的600公里续航,几乎缩水了三分之二,甚至还发生过剩余续航突然断崖式减少的情况。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图/新浪财经)

 

甚至有网友拿出当初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时的官方PPT来调侃:“按照柱状图比例,百分比显然是100%、70%、40%、40%,做PPT的人还是诚实的。”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事情在网络上发酵一阵后,比亚迪给出的官方说法是“车主存在原地怠速用电并且开空调的情况”,导致实际续航大幅“缩水”。

 

无独有偶,搭载着同样磷酸铁锂电池的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以及搭载着磷酸铁锂的五菱宏光MINI EV也有车主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很显然,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同一个东西——磷酸铁锂电池,那么这个去年被誉为将能击溃三元锂电池的“英雄”,怎么突然不行了呢?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磷酸铁锂电池的原罪

 

LFP(磷酸铁锂电池)最早是由古迪纳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发明的,于1996年德州大学代表古迪纳夫实验室向美国申请了专利(WO1997040541)。不过之前日本NTT公司曾派遣一位研究员冈田协助古迪纳夫研究,后在2015年抢先在日本当地于1995年注册了专利,后续各个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利益,导致LFP专利几乎形同虚设,很多国家都有生产制造能力。

 

所以其实LFP的规模化量产和应用于电动车已经很长时间了,只不过之前都是搭载于公共交通系统的车辆。

 

而LFP之所以突然被乘用车消费市场所关注,是源自于去年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交锋,也就是比亚迪公开了一段视频,用针刺实验证明了“刀片电池”(LFP的一种特殊封装形式)远比三元锂电池要安全很多、比方型磷酸铁锂电池安全,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争议。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三元锂电池针刺实验,未说明哪种三元锂电池)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方型磷酸铁锂电池针刺实验)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比亚迪“刀片电池”针刺实验)

 

的确,LFP相比于三元锂电池有不少优点。

 

首先,磷酸铁锂的循环性能好,即循环寿命长。锂电池电量衰退的原因有很多,但与正极材料相关的主要是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结构“晶格塌陷”,造成结构破坏,从而使得一部分正极材料失活。

 

但磷酸铁锂化合物从分子结构上相较于镍钴锰化合物稳定很多,NCM分子是类似“千层饼”形状,锂离子从两层之间流动,而LFP分子则是“橄榄石”形状,锂离子游走于三维结构缝隙中。即LFP分子结构中即便锂离子“离开”,剩下类似FePo4的结构也相对稳定,而NCM则相对不稳定。(三元锂电池循环寿命在1500~2000次左右,磷酸铁锂则能到4000次左右)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NCA虽然分子结构与NCM稍有不同,但是存在的问题与NCM差不多)

 

虽然早期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其结构原因,充放电效率较低(形象的说法就是由于结构稳定导致锂离子活动自由度不高),但随着包碳技术(法国世界级锂电科学家米歇尔·阿尔芒发明,并后来与古迪纳夫一起申请了专利,MichelArmand),以及纳米化材料工艺的技术,现在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功率(即性能)不比三元锂电池差。

 

其次,LFP安全性高。磷酸铁锂化合物本身的分解温度在700~800度左右,远高于三元锂化合物的200~300度,所以理论安全性高很多;且三元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时,会释放氧气,从而进一步加剧反应剧烈程度,而磷酸铁锂化合物中P-O键稳固,难以分解从而杜绝氧气形成,避免连锁效应。

 

但是,之所以磷酸铁锂一直没能应用于乘用车市场,根本原因在于LFP有几个“原罪”。

 

首先,LFP的能量密度较低。单电芯目前最顶端也就刚摸到三元锂电池的一般水平。原因在于相比于三元锂来说容量低(单位Ah),且电压低(三元大多在4V以上,磷酸铁锂在3.4V左右),能量即是容量乘以电压(单位Wh)

 

其次,最要命的是低温性能差。原因在于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化合物)本身为绝缘体,相比三元锂电池电子导电率低,低温下导电性更为差,致使电池内阻增大,受到极化影响大。即便在加了纳米碳导电剂改良后,虽然有所缓解,但仍未能解决低温的电压降低导致的可用容量降低的问题。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LFP在不同温度的放电情况)

 

换句话说,尽管目前的电池技术使得LFP的电池的低温表显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因为低温导致大幅降低可用容量。

 

最后,测量电量(SoC,State of Charge)较难,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压在放电时前半段非常稳定,到低电量时会突然掉电压,所以如果BMS(电池管理系统)做的不好,很可能剩余电量出现突然断崖式变化。由此导致的问题不仅仅是使用端的不方便,更多的是如果无法很好检测电芯数据,则更加无法良好的管理充放电策略,从而使得电池寿命减少甚至发生锂枝晶现象导致短路。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所以LFP拥有相比于三元锂电池安全性更高、循环寿命更长、高温环境下性能更好、造价低的优点,使得非常适合公交车、市政车辆等纯电动车型。并且由于公交车体积庞大,并不在乎磷酸铁锂电池的低能量密度,可以利用装载体积庞大的电池包,并且公交车行驶卢路线相对固定且不会很长,所以续航数的波动影响也不大。

 

但是对于乘用车而言,磷酸铁锂电池的这些缺点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长久以来都没有应用于乘用车。

 

不过,比亚迪通过改善LFP电池材料和“刀片电池”的电池包结构,提升了单电芯和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摆脱了“短续航”的诟病。但是关于其他LFP天生的缺点,尤其是LFP冬季续航表现时,比亚迪给出的解决办法却多少有些含糊:“材料的性能有所提升、配合热管理系统的加热,已经解决了该问题。”

 

LFP材料的性能提升大概率没什么疑问,但是热管理系统的好坏就值得商榷了。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电池不背全部锅

 

目前所有量产纯电动车中,采用的锂电池无外乎NCA(镍钴铝三元锂电池)、NCM(镍钴锰三元锂电池)、LFP(磷酸铁锂电池)这三种,但无论是哪种锂电池,其实都会受到低温的影响,只不过相比于三元锂电池,LFP天生受影响程度较大罢了。

 

因为目前大部分锂电池,不仅正极材料会产生影响,低温也会影响负极材料和电解液,低温会导致电解液粘稠致使锂电池内阻增加,以及负极材料极化严重致使锂离子沉积、镀膜现象等,导致可用容量下降,放电速率下降(性能)

 

也就是说在不加任何外部辅助设备情况下,原生状态下任何锂电池都会随着低温降低可用容量,即减少续航。

 

所以各家厂商都会在电池包结构中加入热管理系统。

 

低气温下,利用空调系统的制热系统,通过消耗电能对电池进行升温,一方面恢复电池充放电性能,另一方面防止低温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恰恰问题就在这,低气温下,除了电池需要加热之外,车内的乘员同样也需要热风系统,而这就是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的元凶。

 

目前国内大部分纯电动车的制热系统都是PTC加热,能效比为1,以3000W的功率考虑,那么满功率开启热风一个小时,即消耗3kWh电量,这对于百公里仅需不到20kWh的纯电动车而言,无疑是“奢侈消费”。

 

当然也有一些纯电动车,例如日产Leaf、现代Kona、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采用了热泵系统,0度以上能效比为3左右,基本能节省2/3左右的加热能耗,不过就是当温度将至零下20度以下时,热泵能效比也就降至1了,与PTC并无差距。

 

不过各家的热管理系统存在诸多差异(PTC制热与热泵制热系统区别,热管理合理性和效率等),最终导致的节省程度不同。

 

比如利用电机、电路板等多个热源进行统一管理,一方面给该需要降温的部分降温,另一方面将热量有效利用起来,传送给需要加热的电池或者驾驶舱。所以低温对能耗的影响,其本质上还是热管理系统的技术先进程度的高低。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比如Model Y采用的“章鱼八通阀”就是将多个部分的热管理高度集成化,以实现极高的热量管理效率)

 

注:低温度下,纯电动车在刚启动时,由于电池需要加热、电机和电路板也还未产热,所以导致该阶段耗电量会很高,行驶一段后才会恢复正常电耗。例如同事的Model 3冬季短路途行驶的电耗甚至高于120km巡航的电耗。所以在EPA标准中,刚启动阶段的行驶工况电耗,会乘以0.33的权重计入。

 

电动车能耗之所以对制热系统如此敏感,是因为相比于燃油车来说,电动车所携带的能量着实有些少的可怜。一升汽油携带的能量相当于8.9kW·h,一辆普通的燃油车油箱大小约为60升左右,换算成电力约为534kW·h,而目前市场上纯电动车搭载的电池包一般在30kW·h到100kW·h之间,对比之下,燃油车携带的能源大概是纯电动车的5~18倍之间。

 

与此同时,燃油车使用能源的综合效率可能仅有20-30%左右,而电动车则有80%左右。即燃油车加热采用的是浪费掉的发动机热能,并不怎么影响油耗,倒是电动车的加热系统是实打实来自“用于行驶
”的能源。由此导致了开启空调后,会对续航产生巨大影响。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举个例子,根据AAA测试报告结果显示,零下7度开暖风的续航情况,2018款宝马i3续航下降46%,2018款雪佛兰Bolt续航下降47%,2018日产凌风下降32%,2017款Model S续航下降38%;零下7度不开暖风情况下,四款车续航下降则分别为14%、10.4%、10.8%、11.1%。

 

注:上述四款车型中日产凌风和宝马i3搭载了热泵系统,其他两款均为PTC加热;另外上述四款均为三元锂电池。

 

足矣可见除了温度对电池本身性能影响外,热管理系统对续航影响程度之大。

 

也就意味着,低温情况下纯电动车的续航表现,电池化学材料本身的影响是一方面,整车的热管理系统的能效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目前电池技术的限制下,车辆在冬季的实际续航“缩水”情况除了看电池不同外,重点还要看各家在热管理系统中下的功夫。

 

因为无论采用什么电池,只要热管理能够将电池迅速恢复最佳工作温度,那么电池的表现是差距不大的。所以从技术角度上说,如果热管理系统做到足够好,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能保证差不多的低温续航表现,不同车型之间的差距就在热管理系统上。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迷茫无助的消费者

 

其实厂商都知道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不佳,但就连马斯克也明确说了,之后基础款车型都会采用LFP电池,原因就是成本低。

 

成本降低就能使得售价更低,间接使得产品性价比提升,直接结果就是销量的增长。11月份新能源车辆销量前四名中,除了Model 3有磷酸铁锂和NCA两种版本之外,其他三个都是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这不,就连小鹏G3的磷酸铁锂版本也通过了工信部认证,即将推出市场。

 

但问题是,广大消费者并非个个都是电动车专家,他们不明白不同电池、不同热管理系统对续航的影响程度,也不会懂为什么“标称续航”与实际续航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甚至哪怕在温度非常合适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电动车续航也与宣传续航之间也存着差距。

 

宣传续航数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来测试的结果,即稍微细心的人会发现,完全相同的一款车型,在不同地区的续航各不相同。

 

由于不同标准中对测量电动车续航的严格程度不同,所以测试结果各不相同。以续航数值来看,NEDC>WLTP>EPA。换算方式为NEDC续航数乘以0.7差不多为EPA续航数,WLTP续航乘以0.9差不多为EPA续航(估算值,并不绝对准确)。不过即便是最为严苛的EPA续航数,其实也会与实际续航里程有差距。

 

注:中国采用的是NEDC标准(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欧洲驾驶循环),欧洲采用的是WLTP(Worldwide Harmonised Light Vehicles Test Procedure,欧洲提出的轻型车测试循环)标准,而美国则采用的是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美国环境保护总署)标准。

 

可谓是“宣传仅为参考,一切以实际为准”

 

如果仅仅是宣传续航和实际续航不符也就罢了,其实表显续航中也有“古怪”。

 

首先,如果厂商懒省事,就直接将NEDC测试结果设定为最大值,或者添加WLTP续航数为备选项,然后根据测量剩余电量百分比,对表显续航里程进行变化。所以用户感知到的就是实际走的里程,明显小于表显减少的里程数。在这种模式下,每次充满电,表显里程数都会基本保持一致

 

注:其中比较特别的只有特斯拉,采用的EPA续航测试结果为表显值,所以很多车主拿到车后表显里程就与中国官网上宣传的数据相差很多。

 

其次,稍微用心的厂商,表显里程并非为固定值,会根据近期车辆使用情况,计算一个相对平均值,对表显续航进行调整。比如近期一直激烈驾驶,充满电后表显续航就会少于一直平稳驾驶。这样做的好处是让用户更加直观感知以自己驾驶习惯还能行驶多少里程。但由于用户并不了解这个原因,就会导致让用户产生电池衰减或者续航“缩水”的错觉。

 

除了专家或者以这些信息为生的汽车编辑,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很难了解或者理解上述这些信息。

 

由此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车主对实际续航的认知就如同“薛定谔的猫”,“量子态”的实际续航让用户完全捉摸不透自己的真正自由活动范围能有多大。

 

更别说在冬天低气温下,“缩水”的续航不仅会让用户活动范围减小,还会连带产生充电排队等诸多更多的麻烦。

 

以限牌城市北京为例,全北京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在40多万量左右,而目前全北京充电桩(快充、慢充)统计数量仅为20万个,即便抛去一部分“换电”的出租车,仍有大量运营车辆每天都需要充电,这就会直接导致充电桩不够用。

 

当然,无论从驾驶体验和使用成本角度,还是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纯电动车是大趋势这无可厚非。但是不完善的测试标准、厂商的技术差异、充电设施的数量不足,都在真真切切地“冰冻”着电动车主的内心。

 

如果你身处南方城市,那么恭喜你,你只需要考虑低温性能之外的“麻烦”就行了;而如果你身处北方城市且在限牌城市,那么很不幸,在购买电动车之前,请认认真真的做点功课,不然你就有可能是充电桩旁边那个最靓的“军大衣哥”。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凛冬的寒风,吹开了电动车的遮羞布

转自:

新能源汽车系列一: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新能源汽车系列一: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编者按: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变的一年,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变革,而疫情犹如一场洗礼,激发了行业的市场化原力,并获得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认可。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9日国常会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10月2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35年燃油车全部为混动。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为此,格隆汇倾心推出#新能源汽车#系列,带领读者深入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投资机会,更好地读懂新能车、下注新能车。

本文是本系列第一篇

作者 | 南方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www.gogudata.com)

2020年至今收益能打败90%以上投资者的,一定不乏押注了新能车,从几家重要龙头企业的三季报预告来看,三季度迎来复苏,四季度普遍是新能车销售旺季,行业预计4季度新能车产销数据将会迎来全面发力增长。

如果你错过了“苹果”,希望你不再错过“特斯拉”,因为这是中国最有可能弯道超车的赛道。

现在新能车正值全球快速扩张阶段,以欧洲和中国市场为盛。下游的旺盛需求向上传导到中游核心零部件和上游原料,行业也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

本文就分上下两篇,简要讲讲新能车为什么是最有可能弯道超车的赛道?哪个产业链环节最有价值?

1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二战以前,美元的地位等同于产量稀有的黄金,成为世界流通货币,二战之后,因为美国的无节制印钞,导致黄金贬值,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后因为美国要求全球石油交易都用美元,美元跟石油挂钩,美元重回世界货币地位。

没有哪个国家不需要石油,有多依赖石油,就有多依赖美元。我国是全球石油消耗第一大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也难以独善其身。

今年3月美联储开启的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美联储可以无限制印钱。因为世界货币都是和美元挂钩的,这就意味着其他货币都得贬值,我国也是美元最大的债权国,他找我们借钱,我们不能不借,不借,对方就印钱,让手里的人民币贬值。这也为啥说,只要美国一印钱,全球就得来买单?

所以能源结构多元化,找到替代石油的能源,其战略意义不仅仅是环保,而是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电动替代燃油是大势所趋。

2010年起,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力挺新能源,把它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2

“从补贴市到引狼入市”

 

国家为啥要斥巨资补贴新能车?

就拿整个汽车产业来说,中国一直是落后于欧美,以燃油车为例,当时为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对外开放了汽车市场,采取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几十年过去,市场给别人了,结果全球知名汽车品牌中,没有一家是中国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作为最好的弯道超车机会,如果不直接砸钱搞技术,就真的又没机会喝汤了。

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元年,之后政府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新能车发展规划和补贴计划。

2010年,政府针对插电和纯电制定了具体的补贴标准,补助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意味着在之后的每年都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退坡一定标准。

2015年,新能车爆发式增长,产业链所有企业都分享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

2014年到2016年,动力电池企业从81家增长至155家。

补贴刺激发展,但也同时滋生骗补。国家再次出手管治,将补贴额度下调,预拨制调整为清算制。补贴周期拉长,补贴门槛提高,导致一部分新能车企业死于资金链断裂。

2016年到2018年间,新能车企业锐减50多家。

2019年,国家宣布取消地方补贴,国家补贴退坡,断崖式下跌的补贴使得一批企业又倒闭在汽车寒冬中。

于是,补贴政策再次调整,一方面放宽补贴方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又提高补贴的技术门槛、降低补贴金额。

一边喂草一边扬鞭,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年车企的日子是否如意。

2020年,受疫情影响,政府再次延缓了补贴退坡政策,将补贴延长至2022年底。

可以看到,新能源补贴其实是有门槛的,尤其是技术门槛。在能耗、续航里程、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上设置门槛,并且逐年提高。目的就是倒逼新能源车企加快技术进步和优胜劣汰。

但也能看到,光靠国家贴钱仍然是不够的,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续航里程、整车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等痛点。

另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引进更优秀的对手。

新能车的标杆企业就是美国的特斯拉,中国引进特斯拉,不仅开放了中国市场,还给了上百亿的低息贷款和补贴。

引狼入室就算了,还要养狼?

当然是帮忙解决补贴解决不了的事情——帮中国培育特斯拉。

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特斯拉在中国的国产化率在2019年要达到30%,2020年要达到100%。

国产化率的提高,势必会带动特斯拉在国内的配套厂商的发展,像极了当年引进苹果,把一批批代工厂培育起来后,苹果产业链的各位龙头们也逐渐支撑起华为、小米这类国产手机品牌做大做强,成为国产化替代的希望。

而引进特斯拉也是这样一个路径。引狼入市就是让各家企业在成本、性能、安全性、里程等方面进行你追我赶。最终留下那些技术实力强,同时具备成本和规模效应的企业。

新能车产业也逐渐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走向健康发展的一个状态。

 

3

“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
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这句话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于宁德时代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地位的描述,虽然是说的自己,但其实也能代表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地位。

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上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球第一,并拉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与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初步建成。

传统汽车构造主要分为发动机、车身、底盘和电气设备四个部分,新能源车没有发动机,取而代之的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零部件占据了总成本的约60%。

新能源汽车系列一: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三电技术作为电动汽车的制高点,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爬坡、加速、最高速度、续航里程等主要性能指标,根据各路券商分析师的分析,未来汽车升级的看点主要也是“三电系统”和智能化服务的升级。

相较于燃油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均被外资厂商垄断,新能车的三电系统都有大型厂商崛起,给国内配套厂商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电机驱动系统是行驶过程中的驱动系统,相当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其性能决定了汽车的加速、爬坡能力以及最高车速等。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汽车电机产业链,在电机的功能密度、高效驱动范围等关键指标方面与国际差距不大。

据“汽车与配件”报道,在我国新能车电机配套供应商中,自主品牌一直占据绝对份额。2018年时,我国驱动电机自主配套比例达到95%以上,新能源公交、纯电动卡车、纯电动物流车等领域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

电控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控制器(BMS)三部分,其中,新能源整车控制器、BMS相对成熟,电机控制器技术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核心零部件IGBT 90%以上依赖进口。

新能车的动力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而驱动电机需要交流电,IGBT是转换开关,决定了电能转换效率。它占电机控制器成本约1/3,占电机整体成本15%到20%,目前IGBT的核心技术大多被欧美及日本厂商所掌控,我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IGBT国内第一是斯达半导,2018年,它的IGBT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只有2.2%。

汽车级IGBT技术国产化,被给予了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较高期望。

三电之中,电池为重。动力电池基本可以占到整车成本的30%至50%。高成本占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动车的普及。以特斯拉Model 3的三电为例,电池、电机、电控分别约占生产总成本的38%、6%、6%。

在电池领域,全球竞争格局是中日韩垄断。以2019年的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来看,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是一超多强,进入TOP1分别有宁德时代、比亚迪、AESC(被远景收购)、国轩、力神,一共5家,占据一半的席位,市场份额为45.1%,改变了以往汽车业“西强东弱”的格局。

新能源汽车系列一: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其中,全球动力电池一哥在近年,不是比亚迪,就是宁德时代。

在三电领域,国内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是比亚迪,不仅做电池,也做电驱动、电控系统,也攻克比较难的IGBT的设计和制造。

新能源汽车系列一: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在国内市场,比亚迪分别享有国内电池第二、电机电控第一、BMS第一、IGBT第二(斯达半导第一)的市场份额。

目前在新能车方面,比亚迪的新能车出货量排国内第一,旗下的“汉”更是比肩特斯拉的M3。根据头豹研究院报告,从新能车整车的性价比、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技术、自动驾驶功能、供应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比亚迪汉与特斯拉M3、小鹏P7比较,比亚迪汉综合竞争力位列第一。

新能源汽车系列一:芯片被禁了可能补不上,电芯被禁了我们能补上

作为国内新能车最靓的仔,比亚迪有种“有望弯道超车、对标特斯拉”的市场预期在。

关于比亚迪,我们也曾出具了系列分析文章《进击的比亚迪!》《比亚迪为什么是新能车ETF的大哥?》

相较于目前受制的芯片,半导体行情疲软,新能车行情却被引爆不是没道理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UnjkN905ISWx8qBclfShw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连一席 郭双桃

 

导读

 

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演了一幕冰与火之歌,行业分化加剧。一边是通用、福特等巨头陆续裁员,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传统车企抱团取暖,另一边新势力代表特斯拉国际化加速、年销量近40万、同比增长50%。一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销量首现负增长,另一边德国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

从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第一台现代汽车以来,汽车产业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如此多技术变革的交汇点,涉及能源、交通、通信、计算机等诸多行业。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开启,百年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大洗牌。

 

摘要

 

变局之一:特斯拉等新势力崛起,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跨界进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核心价值链重构,部分OEM未来或沦为代工厂。1)格局重塑: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利用自身的先发优势和互联网基因,正不断抢占传统车企市场份额。2019年1至11月特斯拉Model 3北美市场的销量达到12.8万辆,超过同级别宝马2/3/4/5系销量之和(10.4万)、奔驰C/CLA/CLS/E系之和(9.5万)、奥迪A3/A4/A5/A6之和(7万)。另一面,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陆续裁员,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和PSA(标致雪铁龙)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传统车企抱团取暖与新势力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2)价值链重构: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做蛋糕可能是传统车企,而吃蛋糕的可能是新势力。全球最大的车企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设立了“Digital Car&Service”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丰田公司宣布,丰田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曾经的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谷歌等。谷歌、高通、英伟达、华为、阿里、百度等巨头已通过合作、授权或供应商等身份等嵌入智能驾驶细分环节,未来可能占据行业重要的价值点。部分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只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沦为代工厂。
 

变局之二:当今欧洲、日韩等国政府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一次次验证十年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前瞻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中国汽车人离汽车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近过。然而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并于12月30日实现交付,Model 3补贴后售价低于30万,面对这条“鲶鱼”,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能否守住先发优势?1)欧美日韩通过顶层设计与车企自下而上推动电动化转型:2019年4月,欧盟发布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2019/631文件》,挪威、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分别为2025、2030、2040、2040、2040年,发展新能源汽车成唯一出路;德国已立法确认境内电动车补贴不降反升,售价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车补贴由4000欧元提高至6000欧元;车企加大投入,大众将原计划到2030年生产的电动车数量从1500万台增加到2200万台。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补齐短板,将先发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和品牌优势:2019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6.3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6.9%,远高于欧盟的20%,三电系统、充电基础设施等产业链配套初步形成;1-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车企中,自主品牌占据4席(比亚迪、北汽、上汽、吉利)。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大部分依靠内销,2019年1至9月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畅销电动车型无一中国品牌。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如电控核心零部件IGBT器件和图像处理芯片。2018年全球IGBT市场中德国、日本、美国分别占比34.3%、7.2%、24.9%;图像处理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和Mobileye(被英特尔收购)垄断。

 

变局之三:汽车产品属性更加多元,汽车将成为软件定义的智能移动终端。1)硬件变革:一方面,电池、电机、电控将取代发动机,汽车动力总成面临百年来最大变革;另一方面,智能网联将提升对于整车感知、交互与决策的需求,传感器、中控屏、芯片将成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2)软件变革: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由分布式向类似于智能手机的集中式架构(底层操作系统、芯片SOC)进化。软硬件解耦,既实现硬件标准化,又实现软件可重复开发利用,大量减少内部冗余。未来将出现汽车界的iOS与Android之争;3)服务与生态变革:智能网联汽车可以在生命周期内通过OTA空中升级持续更新应用,界面交互将赋予汽车更多应用场景——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司机将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而车联网技术使汽车随时与办公室、家、公共设施相联,实现远程控制。汽车将成为各种服务和应用的入口。

 

 

面对汽车业百年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换道超车”需要政策与全产业链的通力配合。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引导电动化转型:在公交、物流、出租等公务领域先行试点燃油车禁售,鼓励部分大气污染重点治理区域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优先试点燃油车禁售,明确网约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要求。

2)鼓励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对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对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扶持;统筹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各方力量对电池材料、核心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3)加强电池安全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平台等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事前监管;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测试,加强事中监管;建立追责制度,加强事后监管。《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年5-8月发现的79起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中,接入监管平台事故车辆有47辆,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已被监管平台预警。

4)发展扶持新能源二手车市场:车主由于社会关系、经济条件、家庭人口的变化,一般换车时间3-5年。传统燃油车3年残值率在70%左右,新能源车3年残值率在30%左右,贬值太快,试错成本太大,很多消费者都不敢购买新能源汽车,观望情绪浓厚。

5)加快私人充电桩建设,鼓励推广社区智慧充电:充电难是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截止到2019年11月我国公共充电桩49.6万、私人充电桩67.8万,距2020年目标完成率分别99.2%、15.8%,私人充电桩建设远不达预期。对小区电网负荷冲击较大是私人充电桩建设缓慢重要因素;推广社区智慧充电可有效实现削峰填谷,降低电网负荷。

风险提示:产业链成本降幅不达预期、数据统计口径不同等。

 

 

目录

 

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建立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

2  政策端:各国加快电动化转型,欧盟最积极、中国次之、日本随后、美国最保守

2.1 各国电动化总体规划

2.2 中国:补贴加速退坡,双积分接力构建长效驱动机制

2.3 欧盟: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电动化转型成唯一出路

2.4 美国:需求侧税收减免,供给侧积分驱动

2.5 日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双核推动

3  需求端:中国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3.1 分地区:中国占比过半、欧盟占比两成、美国排第三

3.2 分技术:全球EV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4  供给端:中、欧市场被本土品牌统治,美国特斯拉加速全球化

4.1 分企业:TOP20车企中国占10家,特斯拉扩大领先优势

4.2 分车型:特斯拉Model 3一枝独秀

4.3 技术储备:BEV专利中美日韩合占九成,HEV、FCV专利日本一家独大   

5  产业链配套:日本最齐全,中国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欧盟、美国电池环节缺失

5.1 三电配套:日本齐全,中国电控IGBT严重依赖进口,欧美缺乏动力电池企业

5.2 充电桩:车桩比中日欧较接近,美国偏低

6  展望:百年汽车大变局,守得云开见月明   

正文

 

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建立一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

2019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过半,增速远超海外。据中汽协统计,2019H1国内新能源乘用车(EV+PHEV)销售56.29万辆,同比增长57.75%。据Markline统计,2019H1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售42.13万辆,同比增长24.50%。2019H1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售98.42万辆,中国占比57.19%,超过一半,增速较国外高33.25个百分点。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最高,远超欧盟、日本。据中汽协、ACEA、Markline等机构统计,2019H1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乘用车分别销售1012.70、818.36、259.38、228.5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56.29、19.78、13.65、1.73万辆,各占比57.19%、20.10%、13.87%、1.76%;对应新能源车型(EV+PHEV)渗透率分别为5.56%、2.42%、5.26%、0.76%。日本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较低是因为:HEV车型较多,据经济产业省披露2018年日本市场HEV占比31.84%。美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较高是因为:乘用车占比低,据Markline披露,2019H1美国乘用车、轻卡分别销售259.38、584.47万辆。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特斯拉、比亚迪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远超其他车企,美国、日本车企电动化转型步伐较慢。分车企来看,2018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除特斯拉100%、比亚迪47.6%外,其他车企皆低于10%;其中北汽、沃尔沃、宝马、三菱、上汽超过2%,通用、福特、丰田、本田等不到1%。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  政策端:各国加快电动化转型,欧盟最积极、中国次之、日本随后、美国最保守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诞生初期难以在成本、技术上与传统燃油汽车进行竞争,其前期技术积累、市场导入期间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美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等都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升和市场推广。

2.1 各国电动化总体规划

新能源汽车总体规划分为两类: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

1)燃油车禁售:挪威最激进,英法随后、日本保守,中、美、德暂未出台文件。从各国官方披露来看,挪威、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日本分别为2025、2030、2040、2040、2040、2050年。中、美、德暂未公布国家级燃油车禁售时间表:(1)中国:2019年8月工信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936号建议的答复》指出,未来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开展城市公交出租先行替代、设立燃油汽车禁行区等试点(2)美国加州民主党议员Phil Ting于2018年提议2040年实行零排放,后不了了之;(3)德国:德国联邦参议院于2016年投票决定从2030年开始禁止欧盟销售汽油或柴油动力车辆,后无进展。

2)发展目标:挪威最激进,中国、欧盟次之,日本、美国最保守。从各国官方披露来看,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挪威2025年100%、欧盟2030年35%、中国2025年25%、日本2030年20-30%,美国加州电动化转型较为积极,但是到2025年也才15%,远低于其他国家。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2 中国:补贴加速退坡,双积分接力构建长效驱动机制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全方位激励政策,从研发环节的政府补助、生产环节的双积分,到消费环节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到使用环节的不限牌不限购,运营侧的充电优惠等,几乎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其中补贴政策与双积分政策对行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2.1财政补贴:加速退坡,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

截至到2018年底,中央累计财政补贴662亿。据财政部披露,截止到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334.35亿元,之后2016、2017、2018年分别为123.33、66.41、137.78亿,截至到2018年底,累计中央财政补贴661.87亿元;按照公安部披露的2018年底新能源汽车261万的保有量数据,车均补贴2.54万元。

财政补贴自2017年开始明显退坡,2019年加速退出,2020年后完全退出。从2013年至今,工信部联合其他部委先后发布6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通知文件,4次调整财政补贴标准引导市场走向:1)退坡力度加大。以150≤R<250km纯电动乘用车为例,相比2013年,里程补贴标准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分别退坡5%、10%、10%、28%、52-70%、100%,逐年加大;且规定从2017起地方补贴不得超过中央50%;2)鼓励高能量密度、低电耗技术。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例,2013-2016年财政补贴只考核续航里程,2017、2018、2019年分别增加了百公里电耗、能量密度、带电量三项指标;3)补贴转向运营端和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11月四部委印发了“关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逐渐将地方财政购置补贴转向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2.2双积分:接力财政补贴,供给侧构建长效驱动机制

双积分发力于供给端,既有节能油耗、新能源汽车积分占比的硬性约束,又有积分交易、转让的价格信号引导,将在后补贴时代对促进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7月9日,工信部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相比2017年版,主要体现出三点变化:

1)传统燃油车油耗趋严,鼓励发展低油耗车型。新《积分办法》将传统燃油车测试方法从NEDC调整为WLTC工况,中汽中心数据显示其油耗将较NEDC工况恶化10.6%。此外,燃料消耗量目标值下调10%左右。2)NEV积分下调,比例要求提高。新《积分办法》要求,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积分比例分别为14%、16%和18%,逐年上调2%。此外,单车积分公式变化,同等技术条件下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积分减半。积分上限做出调整,纯电动、燃料电池和插电混动积分上限分别调整为3.4、6和1.6分,较当前办法变动-32%、+20%和-20%。3)NEV积分允许结转,延续中小企业考核优惠。之前由于NEV积分无法结转,削弱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性。新《积分办法》允许19年NEV正积分等额转接,20年正积分按50%比例结转,一定程度上增加NEV积分结转与交易灵活性,助推传统车与新能源车同步发展。

新办法将推高新能源积分价值,托底新能源汽车增速,为行业长期发展保驾护航。合理假设情况下,新NEV积分政策可提升2021、2022、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70、75、80万辆左右。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3 欧盟: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电动化转型成唯一出路

2019年上半年欧盟范围内乘用车总销量818.36万,仅次于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9.78万辆,全球占比20.10%;且主流车企大众、宝马、奔驰、奥迪等都在欧盟,欧盟在世界汽车行业举足轻重。

2.3.1碳排放解读:降幅大、缓冲短、测试严、罚款重

2019年4月,欧盟发布《2019/631文件》,规定2025、2030年新登记乘用车CO2排放在2021年(95g/km)基础上分别减少15%(81g/km)、37.5%(59g/km)。相比之前标准,新政策更加严格,体现在以下四点:

1)目标值降幅大:2021年开始采用新测试标准WLTP,乘用车排放不得高于95g/km,2025年、2030年分别在2021年基础上减少15%、37.5%。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披露,欧盟乘用车企实际碳排放从2001年169g/km下降到2018年121g/km,年均降幅仅1.9%。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缓冲期更短:新规定只有1年缓冲期,2020年需达到2021年目标95%。之前2015年目标最早于2009年提出,采用渐进导入制,2012、2013、2014年新车达标比例分别为65%、75%、80%。

3)测试标准更严:2021年开始执行WLTP测试标准,相比NEDC测试标准而言,WLTP测试标准测试距离长、周期多、速度快,更接近实际。根EEA发布的2018年欧盟乘用车测试数据显示,WLTP标准下乘用车碳排放相比NEDC平均高出21%左右,主流车企测试结果显示高出15%-24%。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罚款力度更重:2018年根据碳排放具体值分阶段处罚,但是从2019年起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处罚,每超标1g/km罚款95欧。2018年欧盟范围内注册新乘用车碳排放平均值121g/km,销售1562万辆;假设2020年碳排放和销量保持不变,需要罚款(121-95)×1562×95=385.8亿欧元。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3.2车企应对:电动化转型成唯一出路

供给端:面对如此高额罚款,改进节能技术效果有限,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唯一选择。2018年欧盟范围内新注册乘用车,其中汽油车、柴油车、轻混、HEV、PHEV、BEV分别占比57%、36%、0.4%、3.3%、1.0%、1.0%,碳排放依次递减。据EEA披露,2018年欧盟范围内注册HEV乘用车平均CO2排放94.2g/km,仅满足2020年要求,不能满足2025、2030年标准。所以主流车企短期会加大HEV布局,中长期发展PHEV和BEV成唯一选择。

需求端:欧洲人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更高,其燃油经济性更强。相比中国,欧盟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有几大优势:1)欧洲人环保意识强,偏好紧凑型车新能源汽车接受度高,2018年欧盟A00、A0、A型小轿车合计占比41%;2)欧洲推广电动汽车经济性更强,按照纯电动乘用车电耗每100km消耗15kWh,工业/居民用电各50%,乘用车汽油车、柴油车占比60%、40%,每100km耗油7.5L计算,使用纯电动车每100km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车企可分别节约4.04、5.97、5.61、6.83、9.93、9.03美元。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4 美国:需求侧税收减免,供给侧积分驱动

美国推广新能源汽车政策主要有五个:税收减免CAFE(CorporateAverage Fuel Economy)标准、GHG(Greenhouse Gas Emissions)标准、先进车辆贷款支持项目ZEV(Zero-Emission Vehicle)法案前四者是联邦层面推行,ZEV是州层面;ZEV最早由加州制定和推行,后被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马里兰州等九个州采用。

“先进车辆贷款支持项目”旨在为研发新技术车企提供低息贷款。2007年美国能源部发布的《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 》第136条,宣布在美国境内推行“AdvancedTechnology Vehicles Manufacturing (ATVM) direct loan program”,为研发新技术车企提供低息贷款。据美国能源部DOE披露,日前该项目已向美国车企投放80亿美元低息贷款,其中特斯拉、福特、尼桑分别于2010、2009、2010年获得4.65、59.0、14.5亿美元低息贷款支持。

2.4.1需求侧:税收减免与电池容量挂钩,车企累计电动车销量超过20万后,每半年减半

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Energy Improvement and Extension Act》,之后经2009年《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和2013年《American Taxpayer Relief Act》修订后执行至今。税法规定,自2009年12月31日后新购置符合条件的PHEV、EV汽车,可享受相应税收返还,返还金额:1)动力电池容量0<x≤5kWh,税收返还2500美元;2)动力电池容量x>5kWh部分,每增加1kwh税收返还增加417美元,最高上限7500美元。3)对于新能源汽车在美国累计销量超过20万车企,其接下来的两个季度新车税收减免降低50%,随后两个季度再降低50%,之后取消。

为抵御税收减免冲击,2019年1-7月特斯拉四次降价。以特斯拉为例,其2018年底在美国累计电动车销量超过20万辆,从2019Q1开始,其单车税收减免从7500美元减少到3750美元;自2019Q3开始,其单车税收减免从3750美元减少到1875美元;2020Q1税收减免取消。为抵御税收减免下调带来的购置成本增加,特斯拉分别在2019年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2019年7月四次降价。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据特斯拉财报披露,2019Q3公司汽车销售毛利率21.78%,单车毛利11525.77美元,税收减免占毛利比重16.27%,税收减免取消后,预计降低毛利率3.54个百分点。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4.2供给侧:多重积分制度驱动车企电动化转型

供给侧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主要有CAFE标准和GHG标准两种;州层面主要有加州制定并推广的ZEV法案。

1)CAFE和GHG标准:2010年5月,奥巴马要求美国环保署(EPA)和美国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根据《Clean Air Act》和《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推行国家级2017-2025年轻型车项目,以提升CAFE和降低GHG排放。其中,EPA负责制定2017-2025年GHG标准,NHTSA负责制定2017-2025年CAFE标准。GHG政策第一阶段“2017-2021”标准已颁布,第二阶段“2022-2025”标准,因2018年4月2号,特朗普政府指责过于严苛,影响就业,需重新修改,新版本暂未公布。CAFE政策第一阶段“2017-2021”标准已颁布,第二阶段“2022-2025”标准中期评估中,暂未公布。CAFE与GHG相似处颇多:1)皆采用积分制,GHG排放低于目标值可获得正积分,反之负积分;2)其标准值皆是分车型、参考汽车占地面积“Footprint”为参考。以GHG标准为例,其2017-2021年乘用车目标值曲线如下,对于不满足GHG标准的车企,根据《Clean Air Act》第205条款,最高可单车罚款37500美元。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GHG标准采用积分制管理。EPA每年发布年度各车企GHG报告,对各车企积分进行公示,产生负积分的企业需要购买GHG正积分进行冲抵。GHG积分=(GHG目标值-GHG实际值)×产量×全生命周期里程÷1000000。其中全生命周期里程:乘用车为195264英里;积分单位:Mg(megagrams兆克)。假设:车企A年产50000辆乘用车,各车型产量分布如下,则计算可得该年实际积分为:478396.8Mg。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ZEV法案:19世纪60年代美国公布《Clean Air Act》,并赋予加州制定排放相关标准的权利,此后加州空气委员会(CARB)在1990年首次公布了“Zero-EmissionVehicle”(ZEV)法案,提出到1998年零排放车占比不低于2%,到2001年不低于5%,2003年不低于10%的目标。之后经过1996、2001、2003、2008、2013年等多次修订,并于2016年再次修订,成为最新版本,规定如下:

(1)最低比例:在加州汽车销售超过一定数量的企业,据其在加州生产的汽车总量,每年必须至少生产一定数量ZEV车型,ZEV车型数量=参考汽车产量×最低比例要求。参考汽车产量:该汽车生产商前2-4年在加州生产的所有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的平均值。如2019年参考产量为2015、2016、2017年的平均值。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及以后,最低比例要求分别为4.5%、  7.0%、9.5%、12.0%、14.5%、17.0%、19.5%、  22.0%。

(2)ZEV积分公式:CARB根据下表所示积分公式计算各企业ZEV积分,并进行年度公示。根据《Health and Safety Codesection 43211 civil penalty》条例,对于不满足ZEV积分要求的公司,每个ZEV积分罚款5000美元。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据特斯拉披露,2010-2019Q3特斯拉累计积分销售收入21.68亿美元,其中2016、2017、2018年,ZEV和非ZEV积分收入分别为2.15、0.87,2.80、0.81,1.03、3.15亿美元。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5 日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双核推动

作为资源匮乏、能源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国家,日本很早就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应用,2009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EV /PHV 城市”倡议,在18个地区建设电动汽车示范区,由点及面推动EV/PHV全面普及。对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集中在战略规划、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三个方面。

2.5.1总体规划: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20-30%

2020年、2030年新能源汽车分别占比15-20%、20-30%。2010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下一代汽车战略2010》,将下一代汽车定义为: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燃料电池汽车(FCV)、清洁柴油汽车(CDV)等。并首次公告发展目标:到2020年,下一代汽车将在新车销量中力争达到20%~50%;到2030年,下一代汽车将在新车销量中力争达到50%~70%,并沿用至今。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5.2财政补贴:电动车CEV补贴与纯电续航里程挂钩

新能源财政补贴由经济产业省主导,分为四类:1)节能车补贴;2)CEV(CleanEnergy Vehicle)导入补贴;3)充电设施补贴;4)加氢设备补贴。其中节能车补贴于2012年9月废除,被CEV补贴取代;加氢设备补贴主要针对氢燃料电池,充电设施补贴主要针对充电桩,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推动力在“CEV导入补贴”。2012年6月日本举行行政评议会审议了“CEV导入补贴”,并制定具体路线图,实施机构为隶属于经济产业省的“新一代汽车振兴中心”,最新规定如下表所示,电动车补贴与纯电续航里程正相关。并要求:1)消费者获取CEV车辆补助后,必须持有该车3-4年,如果不得已需要卖出须提前向中心申请;2)公式计算结果补助金不足15千日元的,不给予补助;3)当EV/PHV与汽油车的价格差缩小至50万日元,且年销量增加至10~15万辆时,将不再作为补贴对象。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5.3税收减免:新能源汽车一律免征购置税和车重税,新注册新能源乘用车绿色税减免75%

国土交通省从税收端发力,为促进节能环保汽车的普及,日本自2009年4月起开始实施“环保车辆减税”和“绿色税制”政策。“环保车辆减税”主要分为购置税和车重税两种,标准每年有细微调整,最新规定:所有新一代汽车包括: HEV、BEV、PHEV、FCV、CDV,无论是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中型商用车、重型商用车,一律免征汽车购置税和车重税。相比“环保车辆减税”税制而言,“绿色税制”是根据汽车排量标准征税,对低油耗车型减税,对高油耗车型加税。最新“绿色税制”规定:所有新一代汽车包括:HEV、BEV、PHEV、FCV、CDV,新注册乘用车绿色税收减免75%。

 

3  需求端:中国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3.1 分地区:中国占比过半、欧盟占比两成、美国排第三

2019H1新能源乘用车全球份额,中国五成、欧盟两成、美日共两成。据中汽协披露,2018、2019H1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105.3、56.3万辆;据IEA、Markline披露,2018、2019H1美国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36.1、13.7万辆;据ACEA披露,2018、2019H1欧盟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30.2、19.8万辆;据经济产业省、Markline披露,2018、2019H1日本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18.4、7.4万辆;据IEA、Markline披露,2018、2019H1其它地区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18.4、7.4万辆。按照上述统计, 2019H1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其它地区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分别为56.9%、13.8%、20.0%、1.8%、7.5%。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欧盟增速持稳,中、美增速下滑,日本持续负增长。据中汽协、IEA、ACEA等机构统计,2018年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其它地区同比增速分别为81.9%、82.2%、42.2%、-34.4%、40.6%;2019H1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其它地区同比增速分别为58.6%、27.9%、37.9%、-29.1%、23.1%。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2 分技术:全球EV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019H1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EV占比3/4,份额持续提升。2019H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据中汽协披露,中国EV、PHEV分别销售44.0、12.3万辆;据ACEA披露,欧盟EV、PHEV分别销售12.5、7.2万辆;据Markline披露,美国EV、PHEV分别销售10.6、3.1万辆,日本EV、PHEV分别销售1.1、0.7万辆,其它地区EV、PHEV分别销售6.2、1.2万辆。按上述统计,2019H1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EV、PHEV分别销售74.4、24.6万辆;EV市场份额从2014年58.4%提升到2019上半年75.2%。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9H1全球市场PHEV增速下滑,欧美EV、PHEV增速分化严重。2019H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据中汽协披露,中国EV、PHEV同比增速分别为69.9%、28.0%;据ACEA披露,欧盟EV、PHEV同比增速90.9%、-6.9%;据Markline披露,日本EV、PHEV同比增速-27.7%、-31.1%,美国EV、PHEV同比增速68.0%、-29.5%,其它地区EV、PHEV同比增速52.7%、-37.6%。按照上述统计,2019H1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EV、PHEV同比增速分别为68.7%、-0.8%。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  供给端:中、欧市场被本土品牌统治,美国特斯拉加速全球化

4.1 分企业:TOP20车企中国占10家,特斯拉扩大领先优势

特斯拉、比亚迪市占率均超过10%,北汽、上汽、宝马市占率均超过5%。据EV Sales披露,2019年1-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TOP20车企销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特斯拉、比亚迪、北汽、上汽、宝马、尼桑、吉利、大众、现代、丰田、起亚、三菱、雷诺、奇瑞、长城、沃尔沃、广汽、长安、江淮和雪佛兰,其中中国10家、美国2家、日本3家、欧盟3家、韩国2家TOP20对应销量为中国75.51万、美国33.65万、日本17.50万、欧盟23.26万、韩国11.65万辆;TOP20对应市占率为中国38.88%、美国17.32%、日本9.01%、欧盟11.97%、韩国5.96%。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2 分车型:特斯拉Model 3一枝独秀

TOP20车型中国占有9席、欧盟占据5席、特斯拉全系上榜、Model 3一枝独秀。据EV Sales统计,2019年1-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TOP20车型销量从高到低依次为:Model 3、EU系列、元/S2 EV、Leaf、欧蓝德 PHEV、宝骏 E系列、530e/Le、Zoe、Kona EV、宝马i3、唐 PHEV、eQ EV、PriusPHEV、Model X、比亚迪e5、帝豪 EV、e-Golf、荣威 Ei5 EV、欧拉 R1 EV、Model S;对应销量20.80、7.43、6.08、5.38、3.86、3.73、3.68、3.52、3.30、3.06、3.00、2.96、2.87、2.86、2.84、2.73、2.54、2.35、2.26、2.05万辆;其中中国9款,美国3款,日本2款,欧盟5款,韩国1款。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欧市场被本土品牌统治,美、日市场以本土品牌为主,德系为辅。从地区来看,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国本土品牌占据绝对地位,TOP10占有9席;美国本土品牌为主、日系品牌为辅分别占有6、2席,特斯拉 Model 3一枝独秀,市场份额46.52%;欧洲本土品牌占据绝对地位,TOP10占有7位;日本本土品牌和德系不相伯仲,TOP5分别占有2、3位。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3 技术储备:BEV专利中美日韩合占九成,HEV、FCV专利日本一家独大

专利是技术实力的象征,也是企业前瞻性布局的体现。2019年10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发布《新能源汽车全球专利观察》报告指出,到2019年7月全球各国,在BEV车型方向专利件数占比分别为:日本26%、中国25%、韩国20%、美国18%、德国4%、法国1%;HEV车型方向专利件数占比分别为:日本52%、中国4%、韩国6%、美国16%、德国12%、法国4%;FCV车型方向:日本54%、中国2%、韩国8%、美国19%、德国7%、法国3%。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日本新一代汽车HEV占据统治地位。日本由于发动机技术领先,发展HEV有天然优势,故将HEV纳入新一代汽车体系,与EV和PHEV共同发展。据日本汽车销售联合会(JAMA)披露,2018年日本乘用车新车HEV、EV、PHEV、FCV、传统车销量分别为92.18、1.46、1.88、0.06、193.97万辆,分别占比66.99%、31.84%、0.65%、0.50%、0.02%。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5  产业链配套:日本最齐全,中国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欧盟、美国电池环节缺失

5.1 三电配套:日本齐全,中国电控IGBT严重依赖进口,欧美缺乏动力电池企业

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1)电池:据SNE Research披露,2018年全球TOP10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CATL、松下、比亚迪、LG化学、AESC、三星SDI、Farasis、国轩、力神、亿纬分别为:21.3、20.7、11.6、7.4、3.7、3.0、3.3、3.2、2.8、1.9GWh;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分别占比49.2%、21.4%、10.7%,合计81.3%。2)电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披露,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机市场,美国、日本、德国分别占比34%、16%、13%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车用电机基本实现国产替代。3)电控IGBT:IGBT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核心零部件,据英飞凌年报披露,2018年全球IGBT领域,英飞凌、三菱、富士电机、安森美、赛美控分别占比28.6%、15.2%、9.7%、7.2%、5.7%;按国籍分,德国34.3%、美国7.2%、日本24.9%;2018年我国IGBT领域进口依存度约 90%。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5.2 充电桩:车桩比中日欧较接近,美国偏低

截止到2019年11月,据中汽协、中国充电联盟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385.5万辆、49.6万个,对应车桩比7.77:1据ACEA、欧盟替代燃料瞭望台统计,欧盟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135.0万辆、17.3万个,对应车桩比7.78:1据Markline、美国可替代燃料数据中心统计,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141.2万辆、7.5万个,对应车桩比18.88:1截止到2018年12月,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披露,日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3.6万辆;据新一代汽车振兴中心披露,充电桩保有量3.8万个,对应车桩比6.15:1

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6  展望:百年汽车大变局,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前百年汽车产业处于三股变革力量的交汇点:

变局之一:特斯拉等新势力崛起,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跨界进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核心价值链重构,部分OEM未来或沦为代工厂。1)格局重塑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利用自身的先发优势和互联网基因,正不断抢占传统车企市场份额。2019年1至11月特斯拉Model 3北美市场的销量达到12.8万辆,超过同级别宝马2/3/4/5系销量之和(10.4万)、奔驰C/CLA/CLS/E系之和(9.5万)、奥迪A3/A4/A5/A6之和(7万)。另一面,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陆续裁员,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和PSA(标致雪铁龙)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传统车企抱团取暖与新势力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2)价值链重构: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做蛋糕可能是传统车企,而吃蛋糕的可能是新势力。全球最大的车企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设立了“Digital Car&Service”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丰田公司宣布,丰田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曾经的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谷歌等。谷歌、高通、英伟达、华为、阿里、百度等巨头已通过合作、授权或供应商等身份等嵌入智能驾驶细分环节,未来可能占据行业重要的价值点。部分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只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沦为代工厂。

变局之二:当今欧洲、日韩等国政府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一次次验证十年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前瞻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中国汽车人离汽车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近过。然而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并于12月30日实现交付,Model 3补贴后售价低于30万,面对这条“鲶鱼”,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能否守住先发优势?1)欧美日韩通过顶层设计与车企自下而上推动电动化转型:2019年4月,欧盟发布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2019/631文件》,挪威、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分别为2025、2030、2040、2040、2040年,发展新能源汽车成唯一出路;德国已立法确认境内电动车补贴不降反升,售价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车补贴由4000欧元提高至6000欧元;车企加大投入,大众将原计划到2030年生产的电动车数量从1500万台增加到2200万台。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补齐短板,将先发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和品牌优势:2019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6.3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6.9%,远高于欧盟的20%,三电系统、充电基础设施等产业链配套初步形成;1-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车企中,自主品牌占据4席(比亚迪、北汽、上汽、吉利)。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基本依靠内销,2019年1至9月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畅销电动车型无一中国品牌。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如电控核心零部件IGBT器件和图像处理芯片。2018年全球IGBT市场中德国、日本、美国分别占比34.3%、7.2%、24.9%;图像处理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和Mobileye(被英特尔收购)垄断。

变局之三:汽车产品属性更加多元,汽车将成为软件定义的智能移动终端。1)硬件变革:一方面,电池、电机、电控将取代发动机,汽车动力总成面临百年来最大变革;另一方面,智能网联将提升对于整车感知、交互与决策的需求,传感器、中控屏、芯片将成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2)软件变革: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由分布式向类似于智能手机的集中式架构(底层操作系统、芯片SOC)进化。软硬件解耦,既实现硬件标准化,又实现软件可重复开发利用,大量减少内部冗余。未来将出现汽车界的iOS与Android之争;3)服务与生态变革:智能网联汽车可以在生命周期内通过OTA空中升级持续更新应用,界面交互将赋予汽车更多应用场景——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司机将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而车联网技术使汽车随时与办公室、家、公共设施相联,实现远程控制。汽车将成为各种服务和应用的入口。

在经历补贴退坡的阵痛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迎来海外巨头的正面竞争。特斯拉从2018年10月17日官宣拿地,到2019年12月30日首批交付,仅用了14个月不到,国产化步伐迅速。按照最新Model 3国产版补贴后29.9万的售价,考虑到2020年财政补贴下滑以及产能提升后规模效应,预计2020年国产 Model 3大规模交付价格在26-28万左右,将在高端市场对本土品牌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汽车业百年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换道超车”需要政策与全产业链的通力配合。我们建议:

1)进一步引导电动化转型:在公交、物流、出租等公务领域先行试点燃油车禁售,鼓励部分大气污染重点治理区域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优先试点燃油车禁售,明确网约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要求。

2)鼓励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对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对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扶持;统筹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各方力量对电池材料、核心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3)加强电池安全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平台等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事前监管;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测试,加强事中监管;建立追责制度,加强事后监管。《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年5-8月发现的79起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中,接入监管平台事故车辆有47辆,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已被监管平台预警。

4)发展扶持新能源二手车市场:车主由于社会关系、经济条件、家庭人口的变化,一般换车时间3-5年。传统燃油车3年残值率在70%左右,新能源车3年残值率在30%左右,贬值太快,试错成本太大,很多消费者都不敢购买新能源汽车,观望情绪浓厚。

5)加快私人充电桩建设,鼓励推广社区智慧充电:充电难是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截止到2019年11月我国公共充电桩49.6万、私人充电桩67.8万,距2020年目标完成率分别99.2%、15.8%,私人充电桩建设远不达预期。对小区电网负荷冲击较大是私人充电桩建设缓慢重要因素;推广社区智慧充电可有效实现削峰填谷,降低电网负荷。

 

恒大研究院“汽车百年大变局”系列研究

1、《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报告:2019》,2019年12月19日

2、《中国动力电池发展报告:2019》,2019年11月10日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19》,2019年9月22日

4、《特斯拉深度报告:用软件定义汽车》,2019年5月15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AalAEmBCiQU5kp7eKXx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