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抓内鬼指南V1

互联网公司抓内鬼指南V1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96篇原创

 

1

 

老读者都知道我是做风险控制的。

 

对外,需要去对抗羊毛党,欺诈分子,以及技术攻击。

 

对内,需要去发掘业务设计漏洞,挑战业务方的设计,抓内部腐败。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里外不是人。

 

对外,老板会觉得不出问题的时候,养你就像养猪;

 

出问题的时候,养你还不如养猪。

 

这就像是做的最好的风控,是没有存在感的。

 

对内,那更惨。

 

业务方往往认为你是来找茬的,不配合你,然后还要甩锅,KPI只要不达标就是风控卡的太严,不给羊毛党留机会。

 

技术方往往认为你的需求优先级不高,但是占用研发资源很多。

 

而且给风控做东西不容易出PPT成果,于是需求Delay。

 

就连老板,也往往很讨厌较真的风控,因为很多靠从投资人那里骗钱过日子的公司,数据体系是一塌糊涂的,业务指标基本靠编,幸亏投资人也不怎么懂业务,只懂看三张表,不会看表内容设计与业务吻合度。

 

本来就是一个基于我看你顺眼的商业互骗行为,一个较真的风控,往往会让大家都尴尬。

 

所以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风控拿的不是工资,而是精神损失费。

 

如果说做风控什么最好玩儿。

 

我的答案是,抓内鬼,最好玩。

 

2

 

什么是内鬼?说白了就是拿公司的钱来给自己捞好处的人。

 

为什么抓内鬼好玩儿?

 

因为抓内鬼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扬眉吐气的日子,平时都是给研发和业务当狗。

 

对上,老板肯定是不允许除他和他亲戚以外的人来坑走公司的钱而且没有分给他,所以抓内鬼这件事情和老板的利益一致,并且挽回的损失都是老板的钱。

 

当然老板就是要搞数据骗投资人的除外,不过搞数据的时候,也得注意别让买数据的坑了。

 

对下,抓内鬼为数不多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和法律制高点来干的工作,毕竟盗窃公司财产于情于理都是无解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打算简单讲一讲,一个风控抓内鬼的简单思路。

 

这些思路其实是适合很多行业的,希望各位老板看了之后可以好好的研究一下自己的钱到底哪去了。

 

希望各位内鬼看了之后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操作水平,不要总犯常识性错误。

 

很多内鬼的操作真的是在侮辱人智商,比起和羊毛党相爱相杀,抓内鬼有时候都没有成就感。

 

希望各位投资人在投资尽调的时候,也多注意一些有技术含量的点,很多业务数据细节可能没法让你找到好公司,但是能找到雷。

 

内鬼,也是一门技术活。

 

3

 

先来谈一个最常见的领域,活动运营,也就是发券or补贴。

 

一家公司发出大量的优惠券,往往是期望于通过给用户让利的方式,来让用户在贪便宜驱动的心态下来进行交易,最终驱动GMV。

 

但是问题来了,发的券太少,其实用户是不积极的,这年头很少有人会为了一点点钱下大力气。

 

而发券太多,则用户过于积极,甚至积极到占了便宜就走,除非是再有相同级别的便宜,不然根本不出手。

 

发券可以说是业内的内鬼出现最严重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出现的损失,可以很轻易的归结到羊毛党身上,当然很多羊毛党和内鬼本来就是一伙的,投资人的钱,五五分账。

 

甚至我曾经出现过抓出来的内鬼一查,根本就是羊毛党头子来刺探情报应聘的。

 

这种专业精神令我动容,要是每个人都像羊毛党一样努力,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积极。

 

怎么去抓发券or补贴的内鬼行为,核心思路是,抓链路和关联度。

 

简而言之,关注这几个核心问题。

 

1发出去的补贴,到底被谁拿走了?

 

这里的谁,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组数据。

 

这组数据可以是一个收货地址。

 

可以是一个收款支付宝账号。

 

可以是一台手机设备。

 

可以是一个WIFI地址。

 

一个人,可以被拆出几十甚至数百种不同的数据维度,如果这些数据不具备唯一性,你就要意识到,这里面大有问题。

 

例如注册用户送话费,但是很多话费指向同一个手机号。

 

例如送实物,但是大量实物指向同一个区域的收货地址。

 

例如现金补贴,但是出现了大量相同收款账号。

 

例如天南地北的人出现了同一个ip号段,同一个网络地址,这属于猫池的基础特征。

 

你要清楚的知道,在拿补贴的人中,到底有多少是同一个人,发现无效补贴,是抓内鬼的第一步。

 

2这些拿补贴的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承接1,当你发现无效补贴,也就是大量相同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把相同数据指向的群体全都抓出来,然后做数据关联。

 

假如出现了一堆人用了同一个设备号,那么这个设备号的所有群体都要抓出来,然后,看与这批人的其他资料相同的人(例如支付账号,例如收货地址),也抓出来。

 

最终,形成了一个池子,这些数据会形成一张网络。

 

然后,在这个网络中,找到核心的数据交叉点。

 

然后,抓着这些点,开始研究链路。

 

3.这些被拿走的补贴,是经过了哪些链路?

 

承接3,一个用户补贴活动,从活动ROI计算,到卡券配置,到卡券分发,到卡券兑换,到财务实现(用户提现,财务记账),这一系列流程中,一定是会分归到不同的业务线的,你需要的是,理清楚这套链路,然后找到出问题的环节。

 

是在注册阶段就来了大量的黑号注册?

 

是在下单环节有人下了大量的相同产品?

 

是在支付环节就有了大量相同的支付ID?

 

是在发券环节出现了大量相同信息人领券?

 

是在物流环节出现了大量的地址改派?(很多羊毛党聪明到只留模糊地址,然后电话改派)

 

这套链路回溯,是做风控策略的核心环节,一般策略都是在回溯中提炼的。

 

4.补贴出自谁手?是否有人经常出现被薅?

 

抓内鬼开始了,从内部寻找关联,当然最好的结果是毫无关联,这说明不是内鬼,就是公司的水平不行。

 

一般抓业务内鬼的时候,典型的操作方法是把环节123的数据来撞内部人员信息。

 

例如大量的异常用户能够和内部某个同事之间产生关联,我就经常抓出来很多活动运营给一些群体定向派券,当然,这个要求每类券要有唯一的券ID。

 

例如异常地址中出现了同事的地址,常见于为自己的亲属牟利,我曾经抓出过活动运营给自己家人发大奖。

 

例如某些运营配置的活动和券,ROI和羊毛率总是和别人不一样,那就要重点监测了。

 

例如某些利益变现的时候,账户信息出现了内部信息。

 

至于如何合法获取这些数据,那就是凭本事了,我不教人使坏。

 

不过目前业内大多数公司的水平,只要学会用异常数据关联内部,差不多就能把内鬼抓出好几个了,然后通过面谈话术,可以抓住一条链子上的内鬼。

 

至于话术怎么诱导,那就不适合在文章里写了。

 

我还要维持纯洁善良的形象。

 

4

 

再谈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领域,数据采购。

 

数据采购一直是一个内鬼严重但是并未被真正重视的领域。

 

数据采购里面懂行或者不懂行,完全可以造成成本的天壤之别。

 

1.拉新

 

数据采购里面最初级的就是拉新,买流量,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买流量。

 

这个就要开始检测流量质量了。

 

买回来的流量,到底是活得,还是死的。

 

如果是死的,那要么渠道不行,要么买量的人不行。

 

如果是活得,那么要监控这些人是怎么活的,是不是只进行了大量相同的操作,就不动弹了。

 

如果是这样,那要么渠道不行,要么买量的人不行。

 

如果是活得,还活得很好,那么要监测,这些人最终给公司带来了多少的ROI。

 

拉新属于比较常见的出问题的地方。

 

拉新数据抓内鬼其实比较简单,就是监控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买来垃圾流量,为什么合作的流量渠道质量总是忽高忽低,为什么总是不小量监测就大量支出。

 

总会有一些人露马脚。

 

2.核身数据

 

核身就是核实身份的意思,一般代指核验信息真伪。

 

核身类数据我随便举几个例子,身份信息核验,人脸识别,银行卡三要素四要素验证,驾驶证行驶证核验。

 

这些数据属于很多互联网公司业务中的必备流程,一般业务流跑到某个节点的时候,必然跳出某些信息核验。

 

这里面,就有操作的空间。

 

第一是价格,由于核身类数据本身市场上能提供的供应商比较多,所以这个行业默认的规则就是为甲方的采购负责人提供一点回扣,例如合同上查一次3毛钱,但是实际上其中有5分钱以其他的方式给到相关负责人。

 

抓这些人很简单,那就是派另一个不对付的人去市场询价,然后替换供应商,然后从老供应商嘴里套词,因为利益受损,只要话术骚,很容易出现他们互相指责,然后就能抓出很有趣的东西。

 

价格造假都是比较低端的操作。

 

第二是要盘查业务必要性。

 

很多数据虽然价格没问题,但是其实在业务上是在空跑的,也就是本身这个支出就不该有。

 

例如人脸核验数据,分为2种计价模式,1种是与高清网纹照做对比,1种是与缓存的人像做无源1比1.

 

第一种超贵,第二种超便宜。

 

简单解释下,第一种是拿用户的新照片A,和权威照片做对比,一般是用在用户第一次核身。

 

第二种是拿用户的新照片B,和第一次缓存下来的通过核验的用户照片A来做对比,一般用在重复核身。

 

对于大多数业务而言,一般的策略都是新用户用1,从第二次开始持续用2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中小公司的采购负责人,欺负老板不懂,每次都用1,1的价格贵呀,自然利润空间也有。

 

数据是正常数据,价格是正常价格,但就是能吃。

 

第三是要盘查缓存使用情况。

 

要知道很多数据是没有实时性要求的,也就是不太会频繁变动。

 

随便举2个例子。

 

例如学历信息,其实理论上是至少每120天才变动一次的。

 

例如芝麻分,30天一变。

 

例如一些信用类产品,3天后者7天一更新。

 

假如业务中使用到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本身是业务必须要用的,但是数据的时效性要求不高,那就必须要有缓存策略来省钱。

 

就是第一次的时候调用某个产品,然后系统内部记录下第一次的调用结果,然后设置缓存有效时间,如果在第二次来的时候,还在有效时间内,那么不去调用三方接口,而是直接内部提供第一次的结果做业务使用。

 

很多公司抱怨数据成本高,不如查查自己公司采购的很多数据,是不是缓存机制没有设计好。

 

至于是水平不够没有设计,还是价值观有问题没有设计。

 

这就要好好设计设计了。

 

第四是业务必须数据有效性评估

 

刨除掉价格和缓存问题,但就某一个数据对于业务是否有效,都需要认真来思考。

 

假如我是做电商的,我买了一堆防黑产的产品。

 

在买产品阶段,我肯定是会严格的测试这个产品是否能够有效区分黑产用户以及对于业务的影响(准确率/误杀率),肯定是ROI划算的才买。

 

但是,但是。

 

在买了之后,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数据的有效性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只在购买前认真测试过,购买后是很少会再核验这些数据有效性的。

 

很多数据公司会在测试阶段给到最好的高成本数据,等到正式提供服务了,就把自己的数据源切到缓存或者低成本数据。

 

而甲方如果没有定期进行数据有效性双盲测试的话,很容易花钱买一堆没用的东西。

 

甚至,每次新加了全新的数据源的时候,都要和已有数据源做有效性比对,数据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时候还会互相影响效果,甚至是具有互相替代性。

 

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其实同样非常大,存在很多合理性放水的空间。

 

而很多时候数据有效无效,是风控说了算的。

 

你看,一个合格的风控,是连自己的同行都不信的,这真是一个残酷的行业,我要改行。

 

5

 

本次的内容就到这里了,这只是该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简单科普了一点点抓内鬼的思路,后面还会有其他的文章给到其他方向的思路,抓内鬼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与人斗,其乐无穷。

 

其实不管是抓羊毛党还是抓内鬼,核心原理还是从利益角度出发,只要存在利益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猫腻,这是人类本性的贪婪。

 

顺着利益链去抓,一定多多少少都有问题。

 

但是,很多问题其实老板都知道,只不过从老板的角度出发,从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很多时候,很多关键岗位的人,其实暂时容忍他们的谋私行为,对公司整体可能会有更多的好处。

 

不是说有问题就一定要抓问题的,抓大放小,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做风控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要学会洞悉一切,把信息都抓出来。

 

然后装傻。

 

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OK5LULW6fxKv88HSln23A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92篇原创

 

0

 

人人都说互联网改变世界,这话没错。

 

但我认为互联网改变的方式,是泡沫。

 

资金,资源,人才因为一堆概念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泡沫,然后泡沫破裂,大部分人失败,少数能够留下来的,会成为下一个世界的基石。

 

然后再有新的泡沫产生。

 

互联网的历史,就是泡沫浮起和破灭的历史。

 

1

 

1993年,美国白宫宣布开始提供“在线服务”,在场的记者面面相觑,不知 “在线服务”和“电话服务”有什么区别。

 

不久,联合国也宣布提供“在线服务”,后知后觉的新闻媒体猛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热点,开始四处探听“在线”的含义,“Internet”这个词一时传遍了美国,商界和媒体界开始观望这个新兴事物的发展。

 

1995年,后来的电商界巨头Ebay和亚马逊上线,电商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五个年轻人从日本商人孙正义那里搞到了钱,养活了1994年建立的雅虎;

 

大洋对岸,马云刚刚辞职,凑了2万块,创办中国黄页,后来他也去孙正义那里搞了钱。

 

但那年的明星并不是他们,而是浏览器。

 

那一年的8月9日,网景浏览器在纳斯达克上市,定价14美元,开盘后一路飙升至71美元,两个小时内,500万股被抢购一空,收盘价58.25美元。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网景浏览器

 

这家成立16个月未曾盈利的公司震撼了华尔街的投资人,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互联网就是未来,人们纷纷惊呼互联网将改变商业的模式。

 

虽然他们大多数看不懂这个东西。

 

这其实就跟罗老师告诉你虎纹鲨鱼会改变世界一样魔幻。

 

被誉为互联网圣经的美国《连线》杂志刊登了该杂志著名编辑凯文·凯利的一篇预测性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好消息是,你将成为百万富翁;坏消息是,人人都会成为百万富翁”。

 

从那时开始25年,再没有投资者会以利润来衡量一家科技公司。

 

从此刻回头25年,原来那是互联网送给世界的第一个泡沫。

 

2

 

1996年,雅虎公司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年多之后,其股票价格翻了64倍,总市值达到了450亿美元。

 

华尔街为之疯狂,全世界都在高呼: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

 

AOL、Amazon、Craigslist、eBay、一家又一家的互联网巨头横空出世,在风口上享受着暴富的快乐。

 

对那时的美国公司来说,建立公司先建一个主页是最时髦的事。

 

1999年,在美国上市的457家公司中,有308家来自科技行业。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科技公司占了6个。

 

许多公司千方百计的蹭互联网热度,在自己的公司名后加上“.com”,或者在名字里加上“I”“E”。

 

一个中学生,建立一个网页,就可以成为“账面上的百万富翁”。

 

华尔街的老牌投资人拧着眉头,不明白自己的估值到底合不合理,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模式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的计算模板。

 

模式或许会骗人,但飞涨的股票不会骗人,狂热的投机者享受着“打新”带来的成倍利润,鼓励着一家又一家“互联网创新企业”进入股市。

 

为了让更多的人连入网络,运营商甚至免费送电脑,只要你签署一份长期的网络服务合同。

 

这份狂热跨越大洋,传入了中国。

 

在那几年里,搜狐、网易、新浪相继成立,阿里、腾讯、陆续诞生。

 

但他们也不是那个时候的明星,他们只是初生牛犊。

 

1999年,号称中国第一的概念股“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从每股20美元攀升到67美元。

 

这巨大的成功鼓励了国内嗅觉灵敏的一批人。

 

泡沫年代,要抓住红利。

 

那一年,一个叫唐海松的海归成立了亿唐网,组建了一个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梦幻团队”,然后从美国著名投资商DFG和SevinRosen拿到了5000万美金的巨额投资。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当时互联网上所有已存在的业务,亿唐网全都要参一手,还高瞻远瞩的打起了用户心智的主意,把当时的70、80后定义成“明黄色的一代”,要让他们“看到黄色就想到亿唐”。

 

多年后,有另一家公司完成了这个理想,可惜这个颜色叫做 “美团黄”,黄色铺满大街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人记得亿唐。

 

亿唐意气风发的时代,花钱也大手大脚。

 

仅仅宣传费就砸出2000万,还自建代理服务器,烧着大量的带宽帮那时的国内网民浏览国外网页。

 

亿唐的团队更是生活奢华,出入高档公寓,享受特殊待遇。

 

据说亿唐公司的烤肉架,永远保持着让烤肉香喷喷的温度,那是20年前。

 

那年还有一家公司,名叫e国,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如果不是他们牛逼吹得太大,也许互联网电商的历史上会留它一笔。

 

e国的创始人张永青也是个海归,经历过美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他意识到美国的模式可以在中国复制,果断回国,建立了一个电商网站。

 

2000年的时候,e国出了一个服务,叫做“e国一小时”,宣称只要你在北京,我都在你下单后一小时给你免费送到。

 

在各种基础设施都才刚刚建立起来的时代,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壮举。

 

就是成本太贵。

 

e国这套玩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张永青毕竟是留过洋的,他参考了美国的零售网站Kozmo.com,这家网站就像现在的美团外卖,只要你想买,我就给你免费送。

 

可惜张永青回国太早,光看到了他们的商业模式,没有看到后续数据。

 

1999年,Kozmo收入350万美元,亏损2630万美元。

 

如果你回到2000年,在北京街头看到穿着红马甲,骑自行车的快递员,不要觉得快递小哥也穿越了,那只是e国太过超前的努力。

 

时代从来不是一个脾气好的人,你来早了,或者晚了,都会被他打。

 

3

 

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巅峰,纳斯达克指数在触顶5132点。

 

在一片狂热之中,出了三大件事,直接导致了当时互联网泡沫的磨灭。

 

第一件,是微软垄断案。

 

曾经打开了互联网泡沫时代的网景浏览器在微软的围追堵截下黯然退场。在退场的同时,网景对微软发起了最后的报复。

 

1998年,司法部宣布起诉微软垄断。

 

微软被调查垄断已经是日常,所以当时没有什么人在乎,但2000年4月,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宣布微软垄断成立,微软必须拆分,瞬间震惊了世界。

 

人们突然发现,巨头级的互联网公司也许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牢靠,判决一下达,纳斯达克指数狂跌,人们纷纷抛售微软股票。

 

后来,微软上诉成功,躲过了垄断命运,但人们对互联网的质疑已经无法停止。

 

第二件事,是一篇报道《Burning Up》——《烧尽》。

 

烧尽什么?

 

当然是投资人的钱了。

 

2000年3月,股市正在最高点,《巴伦周刊》刊出这篇报道,通过对207家互联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将会有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所有的公司都撑不过12个月,亚马逊也不例外。

 

并且,在股价下行+高管套现+投资风险厌恶上升+市场资金缩减+再融资市场的冷却,多重效应叠加下,这些公司不可能再次融资,最终将会面临行业的大洗牌,破产加重组。

 

这一报道彻底摧垮了人们的信心,纳斯达克指数开始动摇,并在微软垄断案落锤后立刻激化为恐慌。

 

1年的时间里,纳斯达克指数跌了80%,无数“账面上的百万富翁”重新变得一文不名。

 

这一波动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国内的泡沫,烧投资人钱的洋气公司们,也开始一文不名。

 

失去了外国资本的扶持,互联网公司瞬间被打回原形。

 

亿唐,无法盈利,无法继续融资,最后默默消失在了时代的海洋里。

 

e国,失去融资,无法支撑投入,只能消减业务,抬高价格,最终走向没落。

 

泡沫兴起的周期,不赚钱的公司,都要死。

 

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呢?

 

其实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次了。

 

在一片尸山血海中,新浪、网易、搜狐这门户三巨头抢在最后关头上市,获得了活下去的资格。

 

那一年秀的是一个叫李斌的年轻人,他看着大洋彼岸的巨大泡沫,产生了万丈豪情,大吼一声“再不创业就晚了!”毅然跳进互联网世界,建立了易车网。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刚进去,泡沫就炸了,易车网的员工从2000年的80人,3年跌到了连他自己都算上只有7人。

 

整个互联网圈,比李斌更了解泡沫的人,真的不多,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泡沫和破灭的共舞。

 

多年之后,当他看着自己扶持的摩拜被资本追逐,和对面正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的学生会主席,不知会不会想起当年7个人在办公室苦熬的日子。

 

后来摩拜的果断卖身,是李斌早年泡沫经历带给他的红利。

 

他,知道怕。

 

第三件事,是“安然丑闻”。

 

2001年,一家投资机构质疑安然的账目问题,安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表现一向很好,但这个专业的老板经过计算,认为安然根本没办法盈利。

 

调查过后,安然不得不承认自己做假账的事实,最后宣布破产清算。

 

安然死了,但安然戳破的做假账的事让人们产生了怀疑,人们用调查安然的方法去审视互联网公司,发现互联网公司中做假账的现象简直就是常态。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安然事件

 

1999年的互联网公司们用PPT去给投资人讲故事,骗到天量的投资之后就开始疯狂的扩张,扩张,扩张,等到数字好看的时候,做一个新的PPT,去骗更多的投资。

 

天使轮A轮B轮C轮直到纳斯达克。

 

烧钱换数据,但是不赚钱。

 

一切只是华丽的泡沫。

 

这一击彻底埋葬了心怀幻想者,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那曾经梦幻,让所有人目眩神迷的巨大泡沫,已经破碎了,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不幸的是,他们想错了。

 

人类唯一收获的教训是,人类从来不会收获教训。

 

未来就是历史的一再重演。

 

4

 

2000年的泡沫破碎,留下了一些后续的余波。

 

因为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留下了无数无人续费的域名,2000到03这段时间成了炒域名生意的红利期。

 

一群炒手时刻盯着自己看中的域名,一旦域名要到期续不起费,立刻24小时蹲守,第一时间抢注。

 

蔡文胜靠着炒域名换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来有了美图秀秀。

 

比他更出名的炒手,叫姚劲波。

 

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这个曾坐拥5000万投资的域名最终售价3.5万美元。

 

2010年,e国的域名被拍卖,1.74万元,无人问津。

 

后来,eguo.com的域名被58同城的CEO姚劲波注册,用来纪念十几年前就能在网上买可乐的日子。

 

网易被泡沫破碎的冲击打的流血不止,在02年惨遭停牌,丁磊一度想要卖掉网易,结果没卖掉。

 

马化腾拉不到投资,被日益高涨的成本逼疯,同样想要卖掉腾讯。唯一潜在的买家叫雷军,刚刚经历互联网泡沫的雷军觉得即时通讯软件并不能盈利,拒绝了这个送上门的好事儿。

 

实际上,泡沫破灭后,往往有机遇。

 

危险和机遇从来是一体两面。

 

个人站大爆发的时代,文字工作者们第一次走向了网络,各类型的小说网站此起彼伏,榕树下更网罗了一大批有名的人物,有号称网络文学三驾马车的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

 

1999年12月,“多来米中文网”以400万元人民币收购网易个人书站排行前20位个人书站中的16位,但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遇到了网络泡沫,横死街头。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这些当时统治网络文坛的顶级大牛改行的改行,不改行的走向线下,都认为网络不是久留之地,只留下一群有执念的顽固分子,依然赖在论坛上不肯走。

 

唐家三少、流浪的蛤蟆、树下野狐、宝剑锋……多年后,这些赖着不走的草根作者,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网文帝国,以及无人可及的个人造富记录。

 

你看,泡沫和机遇,总是一念之间。

 

一念生,一念死。

 

5

 

时间来到2004年,互联网泡沫的余波渐渐散去,互联网创业者又想到了新的idea。

 

2004年,web2.0的概念在美国被提出,成了互联网界的新宠。

 

隔年,web2.0进入中国,成为被热炒的概念,无数博客站跟风而起,创业者声嘶力竭的和投资人阐述web2.0时代带来的“用户自主生产内容”模式是多么美妙。

 

2006年国际互联网高层峰会上,李彦宏抬了抬眼皮,问了一个问题:web2.0怎样盈利?

 

他是知道泡沫破灭威力的人,无法理解这些新人们为何如此没有敬畏之心。

 

丁磊更笑言,web2.0做的再好也没有用,门户要抄过来用,只需要几分钟。

 

几年后,当微博和公众号、播客终于让个人内容生产者能够获利的时候,最早的那批炒作web2.0的公司和创业者已经灰飞烟灭。

 

这个小泡沫并没有引起波动,因为和后面的概念比起来,web2.0实在是小孩子过家家。

 

2007年,随着乔布斯发布苹果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正式到来。

 

新一轮互联网技术出现,新的泡沫也接踵而至。

 

但是泡沫刚出现的时候并不一定叫泡沫,可能叫风口。

 

2008年,团购鼻祖Groupon成立,在美国迅速网罗了一批用户。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被次贷债危机打的屁滚尿流的美国经济界急于一个新的增长点,各家媒体在Groupon身上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始鼓吹Groupon的商业模式,Groupon一跃成为新时代的独角兽。

 

2010年12月,Google提出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Groupon,惨遭拒绝。

 

我说的惨,是Groupon惨,他们失去了变现的最好机会。

 

在16个月内,Groupon把业务拓展到了45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之后他们的业务版图覆盖了49个国家的500多个城市。

 

当然,他们也来中国试过水,中文名叫“高朋”。

 

可惜在这里,美国互联网界见到了自己从没见过的的对手——一群疯子。

 

在Groupon刚刚兴起的时候,中国的山寨大师们就果断的模仿了Groupon的商业模式,开始建立自己的“团购”世界。

 

到2011年8月,我国团购网站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家。

 

为了争夺市场,红了眼的团购网站开始了一场互联网最大规模的混战。融资、广告、地推、补贴……无所不用其极。

 

5000家团购网站中,有资格参战的就有1700家,高朋赶在这个时候跳进了中国市场,被打的当场去世。

 

这场战斗最后生存下来的是美团,但活下来并不意味着胜利。

 

O2O模式并没有带来新的增长点,仅靠团购入不敷出,胜利的美团望着一片狼藉的战场,焦急的寻找前进的方向。

 

战场上没被打死,但是可能会被饿死。

 

但更多人已经疯了。

 

无数O2O公司如同被捅了窝的小强一样汹涌而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门洗车、预约美容、O2O婚礼、加盟汽修、亲子咨询、预定球场……

 

真正疯了的是资本。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着一份不成熟的企划书,就能敲定千万的融资,已有的企业纷纷在自己的业务里加上O2O的内容,生怕过了时。

 

熟悉的场面让一些经受过疼痛的人皱起了眉头,但却远不能警示捏着十几年前相同套路,高呼新时代已经来临的投机者前仆后继。

 

这种疯狂在2014年达到了顶点,引发了中国互联网O2O时代最盛大的决斗。

 

打车大战。

 

2012年,做打车APP的公司有30多家,到2013年,最头目的只剩下两家,一家叫滴滴,一家叫快的。

 

滴滴的老大程维曾经在阿里手下做事,但老东家马云却连同东家的东家孙正义投资了快的的陈伟星,好在深圳小马哥雪中送炭,送上1500万美金稳定了程维的信心。

 

2014年2月18日,滴滴打车决定给陈伟星抽冷子来一下狠的,滴滴打车宣布:乘客使用滴滴打车并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到20元不等的高额补贴,每天3次。

 

但这次突袭并没有让陈伟星慌乱,当天快的打车发表声明: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

 

然后直接在四城放话,“后续无论什么情况,只要对手调了,我们‘永远比对手多补贴1块钱’的政策都会自动快速生效。”

 

这一年,泡沫神针李彦宏登上了历史舞台。

 

早在之前的千团大战中百度就凑过热闹,然而只是浅尝辄止。

 

到了打车大战,李老师的心里开始痒痒:大家都是BAT,凭什么我不行。

 

百度接洽当时市场上第三强者大黄蜂。 

 

结果不久,大黄蜂迫于压力被快的吞掉,百度一地鸡毛。

 

没关系,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后面的路长着呢。

 

滴滴和快的杀红了眼,补贴不断升级,从一天烧掉1500万升级到一天烧掉一亿美金。

 

打车软件真的值得这么推吗?

 

大家都怀疑这个问题,但这不重要,AT已经动了真火,不在这个战场上咬死对手就不算完。

 

不是钱的问题,是面子的问题。

 

这个面子太贵了。

 

投资人的钱像流水一样砸进去,但却一直没能砸出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

 

腾讯和阿里对外宣称是利用打车软件把自家的线上支付平台推广开来,打车软件本身只是附属品。

 

死要面子活受罪。

 

就在战火如荼的时候,一个新的对手出现了:优步。

 

优步背靠Uber,是一家国际性的企业,体量远胜国内,虽然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表现了一定的水土不服,但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力。

 

为了防止被摘桃子,滴滴和快的不得不放下刀,先考虑另一条道路。

 

2015年初,滴滴和快的合并而成滴滴出行一跃成为中国打车界的龙头老大。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此时的Uber靠优步攻城略地,春风得意,一抬头,见到了刚刚经历血战后还在舔刀子的滴滴出行,Uber自认为自己是打车界的龙头老大,根本看不上滴滴快的这种区域性的地头蛇,当即就要开始下一轮大战。

 

烧钱这件事情,外国人更有经验,但国内巨头更疯狂。

 

2016年,滴滴出行宣布收购Uber中国,打车大战就此尘埃落定。

 

在打车网站生死搏斗的时候,新兴的O2O企业正在经历破产狂潮。

 

2015年初,拒宅网、找好玩儿、徒步狗旅行、果冻旅行等旅游O2O扎堆死亡,呵护网、36号教室、助考帮等教育O2O先后关闭,房屋网、程途网、亿言堂等房产O2O落寞而去。

 

O2O泡沫中粉身碎骨的投机者的墓碑,多的写不下名字。

 

但这却依然没有惊醒市场。

 

无数倒下的尸体让让生存者更加兴奋,人人都觉得自己会是挤掉泡沫剩下来的那个通吃的赢家。

 

2015年,美团和饿了么打响了外卖大战。

 

O2O业务难以盈利,外卖成为重要增长点,美团退无可退。

 

抢了先机的饿了么更不能忍受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葬送,双方战火一触即发。

 

那时的大学生和白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五块钱四菜一汤,十块钱满汉全席,为了争夺市场,双方已经杀红了眼。

 

这场外卖大战的规模超过人们想象,不知死活参战的几家无一不迅速的遭到制裁,被清扫出局。

 

哦对了,李彦宏老师又又又跳进来,百度外卖重金下场后被光速暴打,最后打包卖给了饿了么。

 

似乎人人都不觉得这样疯狂的补贴有什么问题,似乎一切价格战的终点都能靠垄断后宰割用户收回来。

 

最终,美团投靠腾讯,紧接着,阿里重启口碑并就注资饿了么,将这场战争延续了下去。

 

双方一对眼,又是熟悉的的味道,双方息兵罢战,放弃了独霸市场的野心。

 

泡沫结束后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外卖时代。

 

当看到穿着黄衣和蓝衣的外卖小哥穿街过巷,争抢着最后的送达时间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曾经有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外卖小哥穿街过巷,这不过是15年前已经有人做过的“创新”罢了。

 

泡沫之所以是泡沫,是因为它虚假。

 

但虚假并不仅仅是因为有人吹牛,也许是因为。

 

时候未到。

 

6

 

在O2O的战争热火朝天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许多不同的产业在各自的领域纵马狂奔。

 

2012年,罗老师创办了锤子科技。

 

罗永浩老师是截止目前国内真正的行业颠覆者。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他总能在别人飞机大炮打得火热的时候,推着自行车杀进来号称要颠覆行业。

 

从英语培训,到博客网站,到手机,到电子烟,到抗菌材料,别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他是爱一行干一行。

 

手机倒不是泡沫,不过罗老师自己本身就是泡沫。

 

那时候最大的一个泡沫,叫做互联网思维,似乎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要沾上了互联网思维,就能变得无往不利。

 

这一年,25岁的唐军用213万元巨资拍下了史玉柱的“天价午餐”,一年后,他的团贷网获得史玉柱巨人创投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互联网金融的泡沫开始膨胀。

 

2012年之前,网贷平台共50家,2012年达200家,2013年800家,2014年2575家,到2015年4月达1819家。成交额从2012年之前的31亿元,翻至2528亿元。

 

地铁站里换了一张又一张巨幅海报,一个又一个大明星开始为各类名字里带着“贷”的软件代言,P2P平台成了一时新宠,大量资金流入,补贴,营销,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人高歌:互金的时代到来了!

 

现在是2020年,P2P已经泯然众人。

 

2015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互联网的战场上风云滚滚,刀剑如林。

 

外卖平台的大战杀红了眼,新的概念却还在热炒之中。

 

那年最火叫做大数据。

 

在2015年,不管什么猫三狗四,都能跟你聊一聊大数据。

 

不仅是互联网公司,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被这一个概念泡沫包围:餐饮公司要搞大数据,服装公司要搞大数据,交通公司要搞大数据 ,连拍电影都要看大数据。

 

似乎大数据是一切的灵丹妙药,配合互联网思维食用,效果更佳。

 

那是流量明星最火的几年,那是一个只看数据,不问真实的年代。

 

各路创业者沉浸在大数据带来的掌控感中,以“科技”、“专业”自居,如同看着导航开车却不关心路况的新手司机。

 

机器学习领域,世界范围内最被尊敬的专家之一Michael Jordan (不是打篮球那个)教授曾经警告过世界,在他看来,大数据远远没到可靠应用的时候,那时的狂热只是一种虚假的泡沫。

 

那几年也是游戏业狂欢的时刻,2013年,国内手游用户总数达到3.1亿,较之2012年增长超过248%,2014年,手游创业团队有14000多个,《刀塔传奇》爆火之后,三个月内出现40多款山寨。

 

那时国内平均每个月上线一千多款手游。

 

当时的整个欧洲也只有1000个团队,除中国外,全世界加起来也只有6000个团队。

 

这些手游上线后却只有不到2%能够盈利,绝大部分都是一轮游,只是重复着期待土豪意外点进来,随手充几万的日子。

 

当时的手游界有一家公司,名字叫做恺英网络,创始人叫王悦。

 

但这家公司最出名的却不是他们的手游,而是他们买下的一款页游:

 

“是兄弟就一起来砍我!”

 

2012年,页游就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了中国网络游戏世界的重要力量,但那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页游能有多强,直到《贪玩蓝月》的出现,洗脑了整个中国,人们才惊奇的发现,页游竟然可以这么赚钱。

 

2015年,恺英网络借壳上市,到年底,恺英网络市值很快就突破了400亿。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34岁的王悦靠着66亿身家登上胡润排行榜,和他一起入选的人是滴滴打车的程维。

 

但页游的火爆只是昙花一现,数年后,王悦因涉嫌操作证券市场,身陷囹囵。

 

这边,游戏正在泡沫中疯狂。

 

另一边,大数据吹起来的影视泡沫正在催生新的事物。

 

因为视频网站正版化和网剧的模式的成功,视频网站对高质量电视剧集的需求达到了饥渴的程度。

 

大量的需求促使了大数据流量明星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了天价片酬和天价电视剧的出现。

 

2012网络剧单集版权几十万已经算是高价,到2017年已经达到几百万一集,《如懿传》要900万一集,《凉生》更达到了1000万一集。

 

为了凑集数,电视剧出品方开始拼命剪辑,尽可能的拉长篇幅,甚至用0.75倍速播放剧情。

 

这样“多点繁荣”的市场最终导致了新的概念产生:IP、联动。

 

在15到18年,大量的著名IP被复活改编,并进一步出现了影游联动,每一个IP剧都会伴随着同步的IP手游一起出现,到最后,腾讯甚至提出了泛娱乐的概念,将电影、电视剧、漫画、小说、游戏众多娱乐元素组合在一起打包出售。

 

娱乐业的泡沫爆破在2018年,随着娱乐圈税务问题被踢爆,影视业受到了沉重的伤害。

 

游戏的版号黑天鹅更是降维打击。

 

当一个行业承受不了黑天鹅的时候,那么之前的一切繁荣,都是泡沫。

 

7

 

2016年末,大数据公司纷纷走到了尽头。

 

曾被寄予厚望,让所有人都相信“数据就是未来”“数据指导一切”的数据科技公司成片倒下。

 

炒概念炒的太疯狂的投机者总是在吹泡沫的美妙感觉中忘记,玩数据虽然不要钱,但数据本身是要钱的,买不起数据,算法都是垃圾。

 

高额的成本,狭窄的应用,还有最后并不准确的数据结果,压垮了大量大数据公司。

 

2017年,30多家大数据公司被调查问话,大量数据接口关停,数据产品停售,部分公司开始优化。

 

到2018年,凛冬依旧,小型的大数据公司纷纷破产,投资人开始皱起了眉头。

 

直到那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技术再好,也只是镜花水月,没有数据和应用场景,大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巨头,才养的起,用得上。

 

但技术吹是不会停止的,在大数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概念也尘嚣日上,甚至一度万众瞩目,它叫VR,虚拟现实。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VR技术

 

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增长开始放缓,习惯了随便做个APP就能赚钱的互联网人感觉十分不习惯,他们看看电脑,再看看手机,突然之间想通了(他们认为的)真理:

 

没钱赚是因为没风口,没风口是因为没技术!

 

因为这个判断才有了2015年的技术爆发热,像什么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比特币,基本都是在这一年吹起来的。

 

而如何说服投资人?

 

空对空有难度,不如先从硬件开始,毕竟软件的发展也要依托硬件的承载。

 

机智的创新者抓住投资人,说自己创造了全新的硬件交互设施,智能头戴设备。

 

于是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必将成为未来的(互联网界都是这几个词)技术成为了一时热点。

 

只要找个程序员,开发个手机APP,转手就能卖钱的往事让大家都很激动,智能眼镜在他们看来是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崭新平台,一旦弄出来,他们就可以开发更多智能眼镜APP转手卖钱。

 

这引发了一阵智能眼镜热,HTC、谷歌、苹果相继宣布研发自己的智能眼镜,一大批创业公司紧随其后,在商场里摆满了虚拟现实体验店,各种虚拟现实论坛人员爆满。

 

国内一众虚拟现实概念股纷纷翻倍,相关产业也跟着鸡犬升天。

 

暴风靠着暴风魔镜,走上了神坛。

 

在那几年,智能眼镜被炒作成一种必将取代智能手机的全新设备,游戏、电影行业作为相关产业,起到了侦察兵的作用。

 

VR电影,VR游戏,成了被热炒的概念,甚至有人宣称“VCD是靠AV火起来的,VR也应该先做AV”!

 

但是,昂贵的设备,稀少的内容,短暂的续航,不方便的应用,还是压垮了虚拟现实行业,苹果号称要推出的智能眼镜无限跳票,HTC狼狈出逃,谷歌宣布冻结智能眼镜研发。

 

高成本,赚不到钱,不知道怎么盈利,不具备大范围普及性。

 

如同所有泡沫爆破时一样,大量中小型VR企业倒在了盈利的难题面前,甚至连扩大市场骗融资的资格都没有。

 

2018年,虚拟现实已成昨日黄花,泡沫破尽。

 

这时候,对,这时候!百度VR横空出世。

 

我觉得李老师可能只是想和罗老师争口气。

 

8

 

从2010年的千团大战开始,中国互联网已经迷信O2O太久。

 

砸钱扩张,独霸市场的美梦让每一个投资人都管不住钱包。

 

收益?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但O2O时代的终结者还是到来了。

 

2014年,当年在泡5玮炜的女记者找到了李斌,为一个叫陈腾蛟的汽车设计师牵线,陈腾蛟想要做一款炫酷的智能自行车,这个想法却没有打动李斌。

 

李斌顺着自行车的方向,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弄一种随处都能借,扫码就能走,骑一次一块钱,用完就能停的自行车。

 

李斌为这种单车起名为mobike。

 

陈腾蛟太过聪明,看出这就是正在成片生长又成片死去的O2O,认为这个项目没前景。

 

于是李斌看向另一边的胡玮炜,说:“他不做,那你来吧!”

 

当几年内后,胡玮炜身家过亿,成为公众号上反复刷屏的创业榜样的时候,很多人故意忽略了李斌的作用。

 

李斌那时正忙着做他的蔚来汽车,无暇关心共享单车市场即将到来的风雨。

 

戴维站到了摩拜的对面。

 

从小到大,戴威一直是胜利者,从班长一路做到北大学生会主席。

 

他在大学就提出了一个点子,校园共享单车,并予以实行,建立了OFO。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然而摩拜的横空出世打碎了他顺风顺水的天才人生,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实力夺回这一切。

 

O2O世界的最后决战就这么开始了。

 

2016年10月16日,走出地铁的上班族惊讶的发现,地铁旁边已经被黄色的自行车摆满了,旁边还有大量的人,将传单塞到自己的手里。

 

OFO展现了令人震惊的侵略性,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无限制的扩大了自己的版图,甚至将手从一线城市伸向了二线城市。

 

“小黄车”之名一时之间响彻了大江南北。

 

巅峰时,ofo的估值达30亿美元,平台日订单突破1000万,成为继淘宝、滴滴、美团之后,中国第四家日订单过千万的互联网平台,市场占有率达到52%,远超对手摩拜。

 

但52%毕竟不是完全拥有。

 

刚刚打完打车大战不久的资本杀红了眼,不停的向“共享单车”投钱,支持扩张,扩大投放。

从没输过的戴威更是咬紧了牙,誓要成为共享单车市场的绝对统治者。

 

烧钱!

 

烧钱!

 

烧钱!

 

烧死摩拜,就是世界之王!

 

戴维很疯狂,但资本逐渐清醒。

 

市场的第一第二,除非拉开绝对差距,52%的占有率是永远不可能消灭对手的,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就要合并。

 

就像当年的美团点评,滴滴快的,58赶集。

 

资本推动ofo和摩拜的合并,但戴威拒绝。

 

戴威不能容忍自己不能取得一场完美的胜利。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胜利,靠的是别人的资源。

 

资本不会为个人的执念买单。

 

9

 

共享单车的影响不止如此,实际上共享单车只是共享经济的一个缩影。

 

2016年,后来这一年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那时热衷炒概念的互联网界刚刚炒过了大数据,正在寻找下一个能够吹牛的点。

 

孙正义站在台前,宣布新的时代是共享经济的时代。

 

那时,在美国,以Uber、Wework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巨头如日中天,在中国,摩拜和ofo披上了“共享”单车的名字捉对厮杀。

 

跟风者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就是这花的画风有些不对头。

 

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共享玩具、共享宝马、共享撸猫、共享衣橱、共享男友……

 

2017年,共有190家共享经济平台获得投资,投资金额高达1159.56亿元。

 

但这些企业其实和真正的共享经济相差甚远,它们只是打着共享旗号的短期租赁服务而已。

 

这种租赁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从租录像带到租车,甚至网络游戏租帐号,模式早已有之,而仅仅把租赁变成线上租赁,就变成了所谓的共享经济。

 

换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向是泡沫掩盖自己本质的方法。

 

他们还是O2O那套,只不过不再称呼自己为O2O了。

 

但是泡沫总会破的,因为它毕竟只是换了个名字。

 

2017年末,ofo资金出现问题,押金排队直到今天都还有8位数,戴威狼狈不堪。

 

埋头于蔚来汽车的李斌抬头看看他,叹了口气,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2000年时那个执意要跳进大坑创业的自己。

 

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作价收购摩拜,那时的摩拜估值37亿,所有人都觉得李斌输了,斗不起,把摩拜贱卖了。

 

而李斌,可能看着那37亿的估值,冷笑着回想18年前那些一夜化作泡沫的巨头公司。

 

不过他自己也不太好,蔚来的现金流同样非常难看,所有人都在怀疑蔚来还有没有未来。

 

到了2018年底,一地鸡毛互联网领域终于惊醒了投资人:

 

大范围扩张,真的能回本吗?不能盈利的生意,还有什么用?

 

2019年,孙正义斥资百亿,寄予厚望的wework和Uber连年亏损,难以盈利,最终惨淡收场,一个上市当天股票跳水,一个IPO直接失败,市值蒸发一空。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人们对共享经济的最后幻想也不见了, wework为共享经济的泡沫埋上了最后一寸土。

 

很正常,原本就是个二房东,非得觉得自己是资本家。

 

该来的,终究会来。

 

10

 

泡沫带着光华破碎,转头又有新的泡沫浮现。

 

人们看着新泡沫的绚丽,又忘记了上一个泡沫破碎时的痛苦。

 

2020年初,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转眼又成了新的风口,无数大故事家在描绘着未来,无数投资人跃跃欲试。

 

那会是下一个泡沫嘛?不知道。

 

那会是下一个传奇吗?不知道。

 

就如同三十年来此起彼伏的泡沫中湮没的那些面孔一样。

 

人们期待着泡沫抽干后的那一点点黄金,全然不顾其中的风险。

 

他们的其实没错,因为泡沫和机遇从来一体两面。

 

这一次泡沫过后,是一地鸡毛,还是遍地机遇,总需要冒险家来以身犯险。

 

人们从来都没变。

 

30年泡沫,恍如一梦。

 

只是换了人间。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互联网30年,泡沫如梦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JVxNkcZdpbUBOYIejDk6Q

囧妈颠覆院线?别做梦了。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82篇原创

1

自从3天前写了《囧妈很无聊,但字节跳动很有趣》之后,就不断有朋友对我不认为囧妈会创造流媒体时代提出了疑问。

这篇文章,既是解答疑问,也是谈谈为什么。

老规矩,我谈行业的时候,只谈现实,只谈利益,只谈逻辑,不带情绪。

首先,免费看《囧妈》,我们应该感谢谁?

大多数网友都在感谢徐峥,是,但也不完全是。

作为观众,最要感谢的是字节跳动,因为他们掏了钱把片子买下来并且免费播放,6个多亿的真金白银砸下去了。

虽然他们买这个片子主要也是为了做广告,拉新,要流量,6亿刷爆春节的存在感也很值,但请大家看电影这个事实是存在的,这个有一说一。

这里问题就来了,字节跳动这次掏了这么多钱,并且免费请人看,并其目的不是为了搞什么长期流媒体,更不是什么支持艺术,而是一波流的广告和拉新需求,同时执行决策的大背景是春节档的唯一S级机会春晚已经被淘宝和死敌快手拿下了。

所以这是短期的战略决策,而非常态,这个大家要认清事实。

虽然这个决策非常漂亮,但免费请大家看大片这种事情,不会成为常态,至少,不可能高频来请。

为什么?

不是因为头条没钱,而是因为ROI(投入产出比)算不过来。

这次春节档还有疫情这个原因比较特殊,并且囧妈很适合去铺最下沉的一波市场,并且本身足够便宜,对,就是三巨头(囧妈,唐探3,夺冠)里最便宜的,所以拿来尝试一波电影拉新的效果。

如果最终的用户增长和用户留存(看了片就删的用户属于无效流量,没删APP但是也不怎么打开的,也是无效流量),不够满意,就没有下一次了。

而下沉用户的总量是有限了,通过囧妈吃了头汤,算是先行者红利,同样的招数第二次第三次,效果就没那么好了,所以ROI也一定会下降。

所以越往后,越不可能长期维持请人看片。

这就代表所谓的流媒体元年,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新势力巨头只是蹭一波流量做营销,你却以为人家长期搞。

这就和渣男只想和一夜情,你却动了真心一样尴尬。

2

刨除一波流这件事情,本身大片上流媒体的模式,在当前的技术水平(没错,就是技术水平不够)的情况下,不现实,完全不现实。

只有院线,才能承载大片模式,你看国外也是这样,Netflix这么NB,也没有干掉院线,而且人家做全球市场,也还是巨亏。

为什么只有院线才能承载大片?

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制作大片只有上院线才能回本,不是什么很无聊的垄断之类的,而是很简单的投入产出比。

我简单科普下当前的影视行业,可以更好帮大家理解这件事。

把整个影视行业划分开,大概有四个部分:投资方、制作方、发行方、院线。

投资方很简单,掏钱的,金主爸爸,有钱就是爷,酷爱空降个小三戏里圆梦,扯小鲜肉晚上陪酒,并不奇怪。。

片方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职位:导演、编剧、演员、摄像、灯光、场务场记什么什么的,他们的目的是把电影拍出来。

这里面又分成前期、后期,前期负责拍素材,后期剪辑、做特效、抠图换头,P个包子上去之类的。

发行方,负责把拍好的片子拿去卖,和影院撕片子的排片、档期、分成,因为他们同时要负责宣传影片,一般被称为宣发。

最后就是院线。

院线其实是电影院的管理机构,只不过总是和电影院一起出现,才成了电影院+院线的统称。

院线管理广大电影院,决定电影院什么时候放什么电影,电影院提供放映设备和场地,最后放映,收回票房,大伙分钱。

在《囧妈》卖给头条这件事上反应最激烈的就是院线,因为制片方拿了片子直接找平台卖钱,等于把院线丢下了,当然会引起反噬。

整件事里唯一一个受伤的就是院线,因为中国的电影体制并不严格,院线同时承担了部分发行工作,这些院线为《囧妈》上线投入了前期准备,做好了宣传,结果所有人都解套了,只有院线被抛下,你怪不了院线集体暴走。

然后被观众们的舆论暴揍。

3

一般人对影视圈的最大印象就是“洗钱”、“天价片酬”、“偷税漏税”、“垄断抬价”,这些印象让大家总觉得电影业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高收入行业,每个环节都很有钱,并且整天就想着祸祸观众。

实际上并不是。

影视圈的组成并不是只有大明星和煤老板,

靠这个行业吃饭的大部分人,就和我们一样是打工族。

很多人一天200块,管个盒饭,连保险都不给你交,过着有活吃饭,没活冥想的日子,很多辟谷的歪门邪道都是从影视圈流传出来的。

这些灯光、录音、剧务、场记、剪辑、道具、特效、宣传……依附在电影这个行业上生存,他们才是所谓影视行业的真正大头。

实际上就国内票房2019年一年才642.6亿的规模,整个行业的票房加起来都没字节跳动一家公司高,更别说和阿里腾讯华为比了,放在中国企业五百强里面,只能排到140名左右,你觉得他们真的很牛么?

院线看起来很酷,实际上活得并不光鲜。

因为电影院的运营成本非常高,单块屏幕的盈亏平衡点在100万上下,也就是说一块屏幕必须产出100万的票房影院才能盈利。

那么2017年单银幕年票房是多少呢?

103.20万元。

2018年呢?

101万。

懂了吧,电影院其实一直在亏本边缘徘徊。

繁华商圈顶商的地租,想想就知道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郑州万达的租金,每平方米要4万多,而一个放映厅的面积就超过100平。

这个成本摊下来,其实电影院大多是在给房地产打工。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万达是国内最大的院线之一么?

因为人家自家的商业地产项目,不要钱,这等于开挂。

那问题又来了,大家都看到电影院的扩张很快,肯定疑惑,为什么不赚钱还开这么多?

答案很简单,补贴。

电影院扩张本质上是靠国家补贴,新电影院只要健康运作三年,就能得到每个放映厅40万的补贴,去年年初,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要在2020年把银幕数量砸到8万块以上,给出了每家95万的补贴。

这些补贴搭配两年前的影视投资狂热,催生了大江南北的电影院。

其实道理就和为什么很多新能源车垃圾的一比但还是孜孜不倦的造车,而且亏本造车一样,你们其实都懂。

但问题是虽然规模跑上去了,但是本身不赚钱,这些过度扩张的电影院已经陷入煎熬,经过这次疫情的打击,很多中小型影院都不得不面临倒闭,大型院线也会身受重伤。

出来骗补,是要还的。

你看看那堆惨兮兮的新能源车企,是不是能理解了?

4

介绍完电影产业的情况了,我再次重申,互联网流媒体无法替代院线的核心原因是,投入产出比不足。

更直接一点。

养不起。

不要以为那些看到什么都想要“互联网+”的投资人会没想到电影这个娱乐业的大项目,很早之前,资本就尝试过用互联网来玩电影,他们的第一个尝试叫“微电影”。

10年前,微电影的势头就像猛龙过江势不可挡,被视为一个新的产业,到现在,你不主动找根本看不到“微电影”这个词,10年前的微电影热,最大的价值就是带出了一对筷子兄弟。

2014年,爱奇艺开始弄“网大”,而网大的质量……我不说大家应该心里有数。

是投资人不想拍有口碑有实力的网大吗?

嗯,真的是这样,不想拍。

为什么不想拍?

因为看到了预算单。

因为有口碑,有实力,特效棒=贵。

而现状是付费用户撑不起这个成本。

所以,贵=回不了本。

2015年、16年,大批资本涌入网大市场,但是网大却只有头部的几部作品才能盈利,6000部网大票房能过千万的不超过30部,盈利的只有10%。

执着搞网大的爱奇艺年年亏损,18年亏损90亿,裤子都快没了。

经过6年的发展,网大最高票房收入仅有5000万,5000万的票房放在院线电影里,哪怕小成本电影,都是不折不扣的扑街作。

靠5000万的收入养院线电影,怎么养?

去年春节档四天王:《飞驰人生》投资5亿,《流浪地球》5.3亿,《疯狂的外星人》宣发就3亿,《新喜剧之王》这种狂奔进场捞钱最后恶评如潮的也投了7000万。

怎么?难道有人想一直看《植入广告之王》?

直接在家刷微商朋友圈就行了,还不用花钱。

而且有一说一,人家的文案比大多数剧本都精彩,真的。

5

电影是什么样的艺术?

说实在的,电影是烧钱的艺术。

好电影是要砸钱的,砸钱做特效,砸钱做场景,砸钱更新服化道,《流浪地球》里军人的机械外骨骼,一件就要45万,这才显得很未来,直接吊打之前国产科幻片的奇形怪状的沙雕战甲。

全片特效镜头更有2000多个,按照好莱坞团队的开价,全片成本要3亿……美元,后来找了国内公司拼命压价,还是花了5000万美金。4.2亿的片子,3.5亿砸在特效上,才有了最后成片的近未来末世氛围。

特效为什么这么贵?第一是因为硬件,特效可不是个人PC能弄出来的,必须要用这种大型工作站才行,价格你自己感受。

囧妈颠覆院线?别做梦了。

这样的服务器,渲染1帧动画的时间也需要50个小时,而电影一秒有24帧。换句话说,渲染一秒的特效,需要50天。

那肯定没有几个剧组等得了这么久,就只能加机器,多几台一起渲染,这些服务器动起来,电费就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另一个就是人工,好莱坞的特效师大概分三级,普通特效师年薪4万美元,高级特效师年薪6万美元,特效总监年薪15万美元。

而美国大的特效工作室,轻易就可以架起1000人的团队,一年下来工资就是5700万美元。

像《复仇者联盟》这样的特效片,特效做2年是常事,价格你自己感受。

即使不算特效,电影烧钱依然如流水,像《唐探2》这样比较标准的大片,光人工费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因为在美国拍摄,一个群演一天就要2000块,而整个唐探2里到处都是充满了路人的场景,100个群演,一天就是20万,如果有台词还要加1万,主角三人被扒光而时代广场裸奔的一场戏就花了1800万。

这还只是群演费用,剧组的常备人员也是巨大的开支。最后能上杀青照的就有50人左右,本地雇佣的美国员工200人起步。

囧妈颠覆院线?别做梦了。

近300人一天下来,光是盒饭钱就要上万,租车,油钱,旅店,每一天醒来都在消耗,40天的流程就烧掉了3个亿。

这个过程里,每一个环节都能拿到钱,每一个环节都为最后成片的质量负责.

省钱?省钱你看到的就是网大了。

要是大家都限制自己去拍5000万以下成本的影片,很快特效工作室就都要解散了,因为他们剩下的唯一工作,就是思考怎么给劣迹明星换头。

一些人认为只要大家都上了网,发展发展,未来网络播放能够支撑几亿的成本,我只能说:大哥你想多了。

美国的Netflix能够成为线上电影之王,是因为他们的付费用户有1.1亿,会员费10美元一个月,换成人民币将近80块,那是每个月80亿啊。

如果中国的视频网站真开出这个价格,我保证,评论区只会出现一堆“网盘见”和“求种子”,以及“共享账号”。

国内当前的用户付费习惯,撑不起这个成本的。

就连Netflix,多年来也是亏得一塌糊涂,全靠现金流水撑。

而且现有的技术水平,根本不能防止盗版。

我租账号可以绕过你,我用设备录屏可以绕过你,我直接用浏览器缓存可以绕过你,我深知直接掏出手机对着电脑屏幕一顿拍,也可以绕过你。

更极端,一人买片,放个投屏,全家一起看。

更有极端点的,拉着小区邻居,公司同事一起看,你想1对1卖票,做梦呢。

别扯什么区块链,区块链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啊。

这是物理问题,人是对抗不了物理的。

那我们再反过来说。就算解决了盗版问题,谁散播盗版谁原地爆炸,网络播放回本依然千难万难。

像《唐探2》这样投资3.2亿,中小成本,适合小屏幕观看的轻喜剧,在网络平台就是无法回本的节奏,根本不可能创造34亿票房的奇迹。

首先,上了网络,你也不可能不宣传,完全期待口碑爆炸,宣传费用少算点,按8000万算,收回成本也要4亿。

算你便宜点,10块钱看一次,想要盈利就需要4000万人观看,但是会有这么多人看吗?

如果按照现在的会员收费模式,不同电影的成本就会被均摊,15块会员看30部电影,相当于一个人5毛白嫖,根本没法计算,更别说15块会员叫上全家一起看的羊毛党了。

Netflix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屏占时间,讲的是观众消耗在不同内容上的时间比,而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屏占时间都被短视频吸走,电影想在流媒体收回成本难如登天。

连死磕网大的爱奇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付费会员主要拉升通道是网剧和院线电影,网大,根本没人理。

头条6.3亿买《囧妈》,是一个特例中的特例,赶上春节,赶上撤档,赶上疾病,以后不会有人再掏这么多钱买电影的。

12集,带来大量流量和充值的《唐探》网剧,才1.2亿,电影这种两个小时就看完,没有粘度,没有流量,不好插广告的东西怎么在流媒体回本?

而且买电影肯定要买很多部,按一部6亿的买,买个四天王凑上熊出没,直接就是30亿。

要是头条里有谁脑子抽了提案以后每个季度要掏30亿出来买电影,张一鸣老师怕不是要先给他200块钱去医院挂个专家号。

这还只是一个档期哦亲。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唐探3咬着牙延期也要上院线了么,因为真的,找人接盘,无人愿接。

不上院线,血本无归。

6

院线不是“中间商”,院线是零售商。

你总不会以为超市剥削你了吧?总要有人把东西送到你面前啊。

打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旗号的人,都是想要自己来做这个中间商的。

干掉了零售商院线,谁来放电影?谁来卖片子?

当然是网络平台了。

那么,网络平台,这个新的零售商垄断了市场后,会干啥?

免费放给你看?

看我带有关怀的笑容。

其实现在网上一边倒的支持网络播放,只是对院线不满而已。

院线作为垄断方,控制排片,抬高票价,捆绑消费,早已让很多人感觉到不爽,这一次的争执只是一个爆发点,大家反的并不是院线,而是垄断。

唯一的问题是,在垄断这件事上,互联网才是真的轻车熟路。

首先靠低价优惠免费送,把人骗进来变成自己的日活,一旦干掉所有竞争对手,立刻原地翻脸,什么杀熟式加价,捆绑式广告,VVVIP……充分教导你什么叫“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现在肯花6.3亿买电影免费给你看,只是馋你的流量,要是院线真的被逼死了,两小时的电影估计能给你放一小时的广告。

尤其是一些认为“干掉了院线,节约了成本,就可以干掉天价明星,提高电影质量”的声音,我听了真是泪流满面,这是什么样的韭菜觉悟?拜托先考虑一下互联网和流量的关系吧。

流量明星就是互联网资本注入影视行业带来的产物,如果互联网播放平台占据了电影业的主导地位,他们会放弃流量模式吗?

砸制作成本,砸剧本砸导演,最后赌口碑爆炸?和大部分钱拿去宣传XX明星,ROI根本就不是一个段位嘛!

回忆一下曾经被长得一模一样的流量小鲜肉支配的恐怖吧,对于更加注重传播率而不是回头率的网络平台来说,特效、道具、剧本,所有东西都能省,唯独造话题的流量明星是少不了的。

真被流媒体占了主体地位,甜宠剧和沙雕剧就会统治电影世界,科幻?好吃吗?

垄断这件事,不管谁来做,都是王八蛋。

竞争的市场才是好市场,想想1块钱打车,5块钱满汉全席的日子。

不管是打车大战也好,还是外卖大战也好,两个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撕起来,我等平民才有薅羊毛的机会。

左薅薅,右薅薅,注意不要把一边薅死了,才是可持续发展观嘛。

干嘛非要急着站队啊?

骂死了一边,另一边也不会给你钱,反而会喜滋滋的涨价,成为下一代垄断包租公。

7

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当年中国刚有商业电影,人人都没有看电影的习惯,美国电影入侵很严重。

要想让国产电影起来,就要培养观影习惯,要让大家看电影,就要建电影院,电影院没钱就只能补贴,国家补贴了三十年,才迎来了电影市场的爆发。

院线模式虽然有众多的缺点,但却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不说最好吧,只能说是当前最现实的选择,因为只有院线模式,才能创造足够的收入,回报制片方。

你别看50%以上的分成听起来吓人,摊到全国10000家影院其实也没多少,反而制片方离了院线这个平台,根本找不到别的地方能够收回成本。

有院线几十亿的票房预期,才能有更多投资人投资几亿成本的大片,才能养得起一部电影上下游的各个环节。

在当前的中国,还没有任何其他媒体运作模式有能力吃下几亿成本的电影并保持盈利。

注意,我说的是吃下并且保持盈利。

你非得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把自己当成流量筛子,那我没话说。

改变是好的,但也要看尺度,刺激大了可能直接就嗝屁了,制片方、院线、线上媒体通过不断博弈建立起来的规则,在目前可见的时间内还是得维持。

强行去干院线,院线会受损,但不会被流媒体取代,你永远也干不掉院线,如果院线完蛋了,中国电影一定跟着完蛋,如果中国电影完蛋了,反而院线可以靠着放美国大片活下来。

不过,流媒体的兴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电影的模式,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界施加压力,这种压力会让电影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年电视和录像机刚出现的时候,美国电影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电视电影和录像厅差点逼死电影人,电影界努力适应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在能反复观看的媒体上回本是不可能的。

那之后,影院和导演进行了数次改革,让3D和IMAX成为了电影院的标配,观影体验和小屏幕拉开了差距,这才把观众骗回了电影院。

实际上,院线本质上卖的不只是电影,而是一整套观影体验,同样的片子,你在电脑屏幕和3D IMAX上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哪怕是和普通2D荧幕比,都不是一个档次。

而美国靠着本国院线的强大的票房回本能力,支持了非常庞大的电影体系,进而生产出一大批牛逼的带着价值观色彩的电影给到其他低发展水平的市场,这些电影真的是拿钱砸出来的。

这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所以我们国家才大力补贴电影院的屏幕,其实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哪怕是泡沫,也要补。

文化产业不能舍不得投入。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无脑支持院线,作为消费者,我们只支持自己的利益。

短期利益是有便宜的电影看,长期利益是有便宜且高质量的电影看。

只看便宜,不看高质量,同样是愚蠢。

为了应对流媒体的冲击,电影院也必须做出自己的应对,从垄断回到竞争,改良自己的观影体验,最起码那捆绑销售的爆米花就应该是见不到了。

电影院也应该做出让步,去讨好消费者,现在这个姿态我这种懂行业的都想打他们两下爽爽,是不行的。

对我们这些观众来说,有免费电影看,谢谢老板然后看就完了呗。

更进一步的,不必了。

韭菜担心镰刀和收割机大战谁会赢,就很荒谬了,谁赢了不是给你一刀?

趁着新挑战者蹦起来去砍老行业的既得利益者,赶紧冲进去捡掉下来的小钱钱,这不是很美味吗?

所以作为观众而言,应该是内心不站队,但嘴上两边骂,谁占上风骂谁。

哎,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且枯燥。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B8IJI8PCI2dhzDYmkJLQQ

囧妈很无聊,但字节跳动很有趣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80篇原创

1

这两天最热的事情除了疫情就是《囧妈》和院线的利益撕X大战。

在和字节跳动合作之后,欢喜传媒拿到了6亿多的现金,同时《囧妈》以及欢喜传媒一众影视剧全部上线头条系APP,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喝彩。

院线们不干了,宣发物料该投入的都投入了,现在你拍拍屁股不来了,还去找了小三,就算是渣男都得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吧。

观众的喝彩是肯定的,原本要花钱看的大片,不花钱就能看到,肯定会是喜闻乐见,就连提档的差评都被这次免费的好评所覆盖。

院线出于自身利益受损的抨击,也很正常,尤其是《囧妈》开个头之后,后面所有院线大片都在掂量这件事情,如果后面再有一批重量级片子跟进,那么院线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被挤压。

甚至有人评论说这将是中国Netflix的诞生,流媒体元年。

这一切在我真正看了《囧妈》这部片子后,我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从利益角度看问题的人,讲的话不一定对,但我保证有我的逻辑。

我认为这场闹剧中,只有字节跳动是唯一的赢家。

2

评估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口碑(影片质量)和票房。

并且口碑是和票房直接挂钩的,我们的观众的审美是越来越好的,这是好事儿。

影响票房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口碑是一部分,但是宣发和院线排片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白蛇》质量不俗,但是宣发和排片够不到,所以最终票房一般般。

这也是为什么宣发公司和院线可以拿到利润大头的原因,再牛逼的片子,不排,也是没用的。

但不能因此认为院线会刻意去打压好片子,不不不,不是说院线是什么好人,而是院线这么做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院线是乐意给质量好的片子排的,因为上座率好嘛,好片子大家都乐意过来看,哪怕卖饮料爆米花小吃也好呀,强行排一堆烂片,院线也要亏得上天。

严格来说,单部电影和院线本身的利益是不冲突的。

每年的春节档,院线每天的排片都会因为上座率的原因快速变动,一部片子一旦数据不行,立刻降低排片,这个大家都能清楚的看到,也不是第一个春节档了。

所以真正的冲突,是出现在不同质量的影片和同一个院线中,大家抢院线资源。

更直接的说,影片方有没有足够的信心从质量上碾压竞争对手,拿到院线最多的排片?

在看了《囧妈》之后,我觉得《囧妈》去抢院线资源,应该是拿不到优势的。

这部片子和徐峥老师过去一贯的水准比起来,确实稍微有点不太合格。

就这么说吧,在今年号称质量最强的春节档,即使没有撤档这件事情,我也不认为《囧妈》有能力拿到比《夺冠》和《唐探3》更多的排片机会。

从利益角度,《囧妈》去走院线这条路,可能是死路。

他们的主创也清楚,所以一开始《囧妈》才急着提档去抢跑一天吃下头汤,能吃多少吃多少。

《爱情公寓》大电影当初也这样。

简单来说,就是囧妈和院线的利益本身已经不一致了,因为有诸多大片环伺,弄不好保底都完不成。

囧妈非常,非常着急。

这是后续一切行为的大前提,利益破裂。

3

然后我们看字节跳动。

和《囧妈》谈价格的,不止一家,但其他几家的价格都出不到这么多,字节跳动的6亿多直接是等于帮片方拿到了完整的保底收入,至于现有的几个剧集播放权,只是交易添头。

字节跳动是很果断的,这个价格,确实有点高,按照囧妈的质量,很难回本。

为什么字节跳动这么果断拿下《囧妈》?

你要看看他们的对手在干什么。

整个春节期间,如果没有出现集体撤档与囧妈免费这件事情,互联网巨头们声量最大的是谁?

淘宝和快手。

他们和头条是什么关系?

淘宝中立,但快手是死敌,重点在快手。

他们在做什么?

与春晚合作。

与春晚合作是为了什么?

去下沉市场拉新。

春晚虽然一二线看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在整个下沉市场,春晚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通过春晚来拉新,是很有效的一件事情。

这招去年百度用了一次,留存率不行。

但短视频APP的特点就是恐怖的粘性和上瘾度,作为竞争对手,头条非常清楚这一点,只要有大面积曝光,就有用户增长,而且能留得下来。

但问题是,在竞标的时候,快手赢了,这就非常被动。

而且,而且,因为疫情的原因,大量的人将会在家看春晚,今年春晚的影响力将会是历年最强之一。

所以头条面临的问题就是,对手即将乘上拉新的火箭,自己还在原地。

所以买《囧妈》,非常符合头条的利益,哪怕贵,也要买,就像快手在春晚竞价的时候哪怕贵,也要压倒头条。

为什么?

第一,头条系的主要用户是年轻人,他们对于徐峥是非常认可的,而他们已经返乡,他们在看《囧妈》的时候,一定会顺手把头条系APP教给长辈,因为免费看大片是非常有效的推广策略。

2019年下半年抖音的定位战略明显在和快手接近,都是主打真实生活,这对于留存下沉市场用户非常有效。

同时,今年院线撤档,更多的人在家观影,可以强化第一条。

第二,囧妈片方的票房预期是三部大片(囧妈,唐探3,夺冠)中最低的,而且排片优势也是最不乐观的,所以价格也是最低的,6亿对于财大气粗的字节跳动而言,谈不上伤筋动骨。

尤其是考虑到防守,这个钱,没那么难批。

第三,如果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这6亿是一定赚不回来的,但是如果从拉新的角度来看,现在短视频APP拉新成本都到了100多元一个有效用户,只要能新增600万活跃用户,就可以承受,所以其实很划算。

这钱原本就是要砸给拉新渠道的,现在无非是砸给了另一个大渠道而已。

所以头条是值得赌一把的,再考虑到即使差评也只能评价电影质量,但对于头条请大家看电影,是只有好评的。

大赚特赚。

4

我认为,这次事件中,唯一的赢家只有头条。

欢喜传媒这么一搞,后面旗下的影片上映,都会面临院线的明里暗里的绊子,大片不是只有他们一家能搞。

至于很多人说什么开创了线上化流媒体,别逗了,优爱腾B站都是赔本的,即使是Netflix,都是赔本的,靠卖会员卖广告根本吃不回成本,这是业内常识。

他们或许偶尔吃下1部大片,但这不是常态,现在大家都是趁着还有热钱的时候尽可能买点版权,随着资金的进一步萎缩,他们下一步的资金流也会出问题。

不然为什么今年视频网站的吃相突然难看了?VIP之后又搞了VVIP?因为KPI太难了,资金流太紧了。

就连财大气粗的字节跳动也只买了最便宜的一部,而且还是带着拉新考量的,其他片子根本不可能卖出同等级别(按照保底直接结算)的价格。

另外现实是,真正的上亿美金的大制作,如果不靠院线卖票,根本回不了本,Netflix这么多年,也没干掉院线,因为靠着一次性的会费,不论如何都是亏的。

赚资金流,赚吆喝,但不赚钱。

电影制片方也不傻,干嘛不去拥抱新媒体,因为真的赚不到钱。

只有院线一部电影一次票的方式才有机会cover大片的成本。

欢喜传媒这次为了自救,强行吃下了第一口蜜桃,但之后的代价,或许需要很多年来还。

不过这和头条无关。

线下院线是输家,他们惹不起头条,整个国内电影票房一年加起来也就600亿,头条一年的营收都是千亿级别,而且头条是一家公司铁板一块,而院线是一堆公司,各有各的算盘。

这次的声明中,很明显的不敢惹头条,只敢谴责欢喜传媒。

就这样,还面临了舆论的反噬,属于无能狂怒。

淘宝和快手,也很尴尬,好不容易拿下了春晚,但是头条这么操作一通,非常漂亮的拿回了所有注意力,真的,非常漂亮。

为什么竞价的时候吃不过头条?

因为头条一开始就知道唯一的S级资源春晚已经没了,只有A级资源囧妈合适,并且如果操作得当,这个A级资源可以蜕变为S级,再加上用拉新成本的角度看问题,自然竞价的时候非常大方。

真正恐怖的是,头条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整条决策,干净利落,这个效率,所有巨头都要想一想,这个体量的公司还有这种效率,人家成功不是偶然的。

还有,直接通过高价(按保底比例给钱)来抬高门槛。

头条给了囧妈按照保底算基数的钱,其他家谈唐探3以及夺冠的时候,要不要跟?

不跟的话,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唐探3和夺冠?

如果跟的话,一笔超过10亿的且明确无法回收的钱,是否吃得下?

不吃,看着头条满堂彩心里难受。

吃,自己更难受,尤其是头汤被头条吃掉的情况下。

通过一部片子,一笔投放,同时完成了拉新,声誉提升,恶心对手。

《囧妈》本身很无聊,但字节跳动的一系列操作,真的很有趣。

更有趣的是,他们近半年开始发力游戏了,已经收购了好几家游戏公司,游戏的现金流,不需要我多言。

而这次游戏,也会随着囧妈去洗一遍下沉市场。

在这个大家都躺在家里无聊的春节里,头条正在发芽。

生命旺盛。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LHCxvzYlLAOy3udT7cDzw

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pornhub,被误解了13年!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本文来自公众号“金错刀”,TechWeb经授权发布

ID | ijincuodao

作者 | 周霜降

今天要说的话题,未满 18 岁的盆友,也可以进。
每天网上冲浪的人都知道,有一些网站很神秘,虽然几乎无人不晓,但大家都默契的闭口不提。
没错,说的就是Pornhub,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有着最牛的互联网公司之称。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这个网站有多牛逼?
2019年,这个神奇的网站收获了420亿次点击,日活跃用户达到惊人的1.15亿人次!
啥概念?超过加拿大、波兰和澳大利亚三国人口的总合。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仅线上广告营收就达到了60~150亿美元!
在P站上,视频上传量超过683万个。也就是说,如果每天连续不断的看,P站上的视频大概需要花费170年才能看完!
不得不说,P站在成人领域做出的成绩让人着实震惊,于是我们决定来研究一下这个色情网站的经营之道。
最后,得出一个总结:如果你只看到它的情色,那可就误会大了!

1

出圈利器:紧跟时代的热点王
为了照顾广大的读者,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P站。
2007年,Pornhub成立于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色情视频分享网站之一。
形式类似于YouTube,有几个特点:
免费看、随意上传,收入完全来源于广告。

Pornhub怎么火的?毋庸置疑,靠一些不可描述的内容。

虽然主营业务不可描述,但是他们极其不务正业。
1、搞娱乐的小能手:收集全网最火视频
P站是什么视频火就上什么,管他是不是黄色。
比如累计播放量超10亿的《亮剑》;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比如当代新晋土味网红奥利给;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比如当代鬼畜巨头蔡徐坤;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除了被封杀的鬼畜视频,相声小品、小品也一应俱全。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真香王境泽也活跃在P站的各个角落。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就连新闻联播、法治在线都有。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2、海量学习库:考研党的最爱
作为全球最大的色情网站,P站的正经学习资源丰富到令人费解。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不仅可以学一元函数微分学;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还给大家提供交流三角函数的作业题的空间;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还有整整96分钟的考研冲刺直播;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这些,统统不要钱。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每一个点进网页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而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们在P站干什么。
3、三观极正的吐槽王
P 站内容不仅与时俱进、团结友爱,它追热点的能力也是一流。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它的吐槽。
两年前,美联航强行拖华裔乘客下机事件发生后,P站官微对美联航破口大骂:“你XX连我一个色情网站都不如!”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在香港事件中,香港市民与暴徒对峙时被泼易燃液体,结果外媒报道中,称这名被烧的绿衣男子是自导自演,Youtube上的视频也被大量删除了。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于是,很多网友无奈之下把视频搬到了P站。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你只要来到P站,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在别处被和谐的视频,百无禁忌。
但有一类视频你在P 站绝对是找不到的,就是“儿童视频”。作为一个色情网站,该有的内容底线,P站是绝对有的。

2

成人网站中的口碑王
到现在,还以为P站只是黄色网站的人已经落伍了,P站和其他成人网站最大的不同是,它可以让你自豪地对身边人说:
我这不是在看片,而是在拯救地球!
为什么呢?

理由一:看片=种树

2015年,P站宣布了让地球更绿计划,每播100部片就给地球贡献一棵树,种树这波操作比蚂蚁森林还早。
等于你每看100部就能集齐一棵树,多环保。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理由二:看片=帮助大熊猫繁衍
2017年,P站又关心起大熊猫的繁衍问题。
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情难。为了引起雄性大熊猫的“性趣”,饲养员会给熊猫播放一些爱情动作电影。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但是,时间长了熊猫都看腻了。于是,P站鼓励用户穿着大熊猫的玩偶服并上传视频,
用户每上传一个视频,P站将捐出100刀给熊猫保护机构,这些视频每播放一次,P站将捐出一美分。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这下,又多了一个看片的理由,可以拯救大熊猫啊。
理由三:看片=保护海洋
有科学家预计在30年内,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将比鱼还多。
为提高人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P站拍了一部史上最“污”的公益视频。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在两人甜蜜的时刻,周遭全是触目惊心的污染镜头。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网站会根据视频的点击量,对海洋保护组织进行捐赠。
2016年,P站又在纽约搞了辆图上那种大巴,请来各种老师们,在车上帮路人做免费的乳腺癌物理检查。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后来,还发起“Save the Boobs”(拯救乳房)活动,人们每看30个相关视频,Pornhub就捐赠1美分给乳腺癌组织,以此提高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
Pornhub上的正能量还远不止于此:有人在这里为癌病患者筹款,有人在这里反对家庭暴力…越来越多的网友不再把P站当做难以启齿的成人网站 。
P站的口碑一路上扬,打破了其“低俗”的成人网站标签。

3

搞定用户的人性大师
如今,想看片的人越来越多,认真卖片的人越来越少。作为一家成人网站,Pornhub没有忘了自己的主业。
Pornhub 成功的主要原因,还是产品够硬。其对用户的心理研究,简直到了变态的地步。
1、中文翻译,解决入门难题
我们都知道,商业成人网站远远不止P站这一家,车速也有比P站快得多的,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没有中文,即使有翻译的也不给力。
但体贴如P站,招聘中文翻译。
中文母语,第二语言英语
优秀的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成人用语
每周工作15小时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2、精准匹配,P 站比你更懂你
几乎每一个逛成人网站的老司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于是,P站推出了一款叫做“成人视频识别引擎”的系统。
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去识别视频中的演员和场景,还能根据三围、姿势等标签进行归类,然后通过算法给用户精准推荐。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如今的P站可能比今日头条还要了解你的喜好。
找到了合乎口味的视频后,观看体验就极为重要了。
为此,P站在进度条上设置了热力图UI反馈,直接帮你筛选出最受欢迎的时段,方便老司机们精准定位。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用户需要更真实的体验,P站就建立VR频道。一改过去“我们生产什么,用户就会看什么”的模式,变为“用户需求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3、提供视障用户的专用版,扩大受众面

为了方便老年人或残障人士能够更好的欣赏视频内容,Pornhub还专门开发了针对视障用户专用的版本,让全盲或视障用户能够顺利访问网站。

在这个版本中,不仅会放大相关文本、图标,还特意上线了辅助字幕功能,进一步扩大了网站的受众面,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松愉悦的在P站上观看你喜欢的小电影。

但是,由于观看成人视频在许多国家文化中是一种禁忌,P 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还可以切换图标和文件名,“伪装”成一个正常的APP,这样就不怕别人看到了。

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狂揽1032亿!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被误解了13年!

结语:

过去,pc时代,成人网站为互联网贡献了大量的技术创新。

在线点播、点击广告、弹窗广告,包括在线支付、高速光纤和云存储技术的发展,一部分源动力都是来自人们的相关消费。

但如今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天下苦流量久矣,成人信息服务会走向何方?

从P站的例子可以看出,成人网站也是有可能登上台面的。

因此,不论什么行业,做什么产品,一定保持对用户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不断迭代创新的能力。

向来没有低俗的商业,只有低俗的价值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GcqpfRK5GnYGLttqeES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