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再也救不了李佳琦

2017年,付鹏辞掉店长的工作,陪李佳琦离开南昌到上海闯荡事业。
 
在直播间里,他作为一个“小助理”,为有话直说的李佳琦圆了很多场。
 
李佳琦说付鹏爱怼他,付鹏说,我不是怼你,我是救你。
 
李佳琦走红后,付鹏经常被粉丝攻击,终于离开了李佳琦直播间。
 
这一次李佳琦直播翻车,有人对付鹏说,这泼天的富贵轮到你了。付鹏什么也没有回应。

 

李佳琦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妈妈要做几份工才能维持家用。九岁那年,他跟着妈妈到岳阳市一个大广场上看放烟花,人潮拥挤,还飘着毛毛雨。小小的李佳琦指着别的小朋友说,他们都坐在家长的肩膀上。

 

妈妈身材瘦小,强撑了两次想把李佳琦背起来,差点摔跤。李佳琦连忙跳下来,说:“我不看了!我们回家看电视,电视里还看得清楚。”回家路上,妈妈悄悄摸了眼泪。

 

有人劝她再嫁,但男人都嫌弃李佳琦这个小拖油瓶。几年后李佳琦上了初中,妈妈肩上的担子才轻了一些。他读书认真,还热爱交朋友,说服力很强,每次推荐什么好吃的,都会在班上掀起一阵风潮。

 

“我跟你说我吃了一个很好吃的鸡爪,那个鸡爪不用你去咬,你把它放在嘴巴里抿一下就化开了。”

 

“那个咸菜饼干酸酸甜甜的,刚刚咬下去的时候很脆很脆,里面很糯很糯,你们下课一定要去买来吃。”

 

上了高中,母亲让他学习民族舞蹈。李佳琦筋很硬,拉不开,经常跳舞痛到哭。一遍遍练习踢腿,费了好大劲才终于把脚掰到耳边。

 

多年后他回忆这段时光,说:“我能一连直播六个小时,那种耐力是当时跳舞练出来的。”

 

他考上了南昌大学的舞蹈系,要两万多的学费。妈妈说:你给爸爸打个电话吧。

 

那个男人多年以来没有给母子俩经济帮助,甚至一个电话也没有。

 

李佳琦听了妈妈的话拨过去,爸爸没好气地说:“我也没有钱,谁要你学舞蹈的?谁同意让你学这个专业的?”挂了之后,李佳琦发过去一个信息:我以后不会认你是我爸。

 

老家的习俗是考上一本要办一个升学宴。李佳琦在宴席上说:“我要那些因为我看不起我妈妈的男士后悔。我要让我妈妈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李佳琦揣着妈妈东拼西凑的学费来到南昌。大学有一堂辅修课叫作彩妆。学跳舞的人要给自己化妆,用妆容去辅助整个表演。

 

很多男生排斥,但李佳琦特认真。他还是宿舍唯一用护肤品的男生,冬天早起练功,同学们觉得洗脸太冷,两个手指头蘸水湿一下眼睛就出门了。李佳琦会早起半小时,把自己收拾干净好看。

 

系主任说:“我觉得你特别有这方面的天赋,你以后要是当化妆师,会非常有潜力。”

 

大学后两年李佳琦经常到外面实习,舞蹈老师、年会编导、酒水推销员,还卖衣服和化妆品。

 

相比在舞蹈领域里长久做下去,李佳琦觉得化妆品导购更适合自己。妈妈一开始不理解,但还是尊重儿子的决定。

 

“佳琦从小就特别喜欢色彩,三四岁拍儿童照片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化妆师在眉心上点一个红点。”

 

▲ 图源:网络

 

李佳琦在柜台向女孩们推销口红,女孩觉得别人使用过的口红脏,不想上嘴,李佳琦直接往自己的嘴唇上涂抹。“涂在手背不如涂在嘴巴上感觉直观”。

 

很少有男导购会这么做,女孩很惊讶,也更愿意下单了。

 

2016年11月,欧莱雅在全国员工里挑选了200人参加直播候选,最后选出来七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还在实习的李佳琦。一段时间后,其他六个人都回到线下,只有李佳琦坚持线上这条路,还成了美ONE签约美妆达人。

 

他觉得在线下卖东西,一天八小时可能只可以和十个人分享东西,但到了线上可能会有上百人,效率更高。

 

他给自己设定了每天播六小时的目标。第十九天时,朋友们催他出去吃饭,播到五个多小时他提前下播了。同事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你说的事情做不到?

 

第二天李佳琦把“第十九天”拨回“第一天”开始算,这次足足做了三十天。

 

不久后他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发烧到四十度,一周都没完全退烧,一下子瘦了二十多斤,像骷髅头一样。

 

妈妈说这个工作太累,不要做了,回来家这边找个公务员工作。六个小时的直播也只有一千多个人在看。老家比较轻松,消费也不高,李佳琦头一次动摇了。

 

病好了之后,李佳琦把简历给了妈妈,准备回老家面试。就在下了决定后,他出于惯性打开电脑又开始直播,不知道为什么,往日平均一千多观看,那天竟然到一万多人。

 

他问老板有没有给他买流量。老板说我们公司一年才赚十多万哪有钱买流量?

 

原来是平台监测那两个月李佳琦做的内容很好,他会教大家化妆的技巧。顾客停留时间长,平台会在下一次直播的时候给更多流量。

 

“万一我那天没直播了,那可能就什么都没有了。”

 

观看李佳琦直播的人数一直在翻倍,涨到一场几万人。一场直播下来,李佳琦心跳砰砰直响,手一直在抖,下播后说:“像跑了马拉松一样爽。”

 

晚上他会把六小时直播在梦里一模一样重复一遍。“我害怕一觉醒来所有数据都变回跟之前那样。以前一个月工资才三千,现在一天可以赚五千。”

 

有一些名气后,李佳琦遭到身边亲戚朋友的质疑。妈妈说:“他没有偷,没有抢,他用他的专业工作去获得一些收入。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

 

李佳琦几乎花光了直播赚来的第一桶金,买了大学承诺自己一定要买到的一辆车,想带上小狗到大城市上海闯荡。

 

朋友付鹏辞掉了店长的工作和李佳琦一起出发。

 

 

 

上海的房子是老板租的,李佳琦账上只有两千块,和付鹏每天点最便宜的外卖。努力工作一个月,他们才给自己一天时间去逛街。

 

在上海工作的第一年,李佳琦被邀请参加淘宝盛典。他以为自己会被颁发一个“最佳新人奖”,早早盛装出席,公司两个老板还陪他一起去。

 

他在下面坐着,看身边一个个人上去领奖,有人领了好几个奖杯。李佳琦一个奖都没有,最后很沮丧地走出会场,老板还反过来安慰他。

 

李佳琦跟老板说:“既然我来了上海,既然我认定了做直播这个事情,你等着,给我一年的时间,我明年不拿top主播,这个事情我就不做了。”

 

付鹏作为直播间的“小助理”,帮李佳琦一起介绍产品,烘托气氛,没人评论时他就自己往上刷评论。

 

一次他在微博发“为什么要来上海”的配图,写了一句“因为这里有我爱着的人呐”。

▲ 图源:网络

 

李佳琦更卖力地工作,一年做三百多场直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介绍产品的时候过于用力,但这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我们团队没有人写omg这个东西特别好用、涂上它会变成小精灵的嘴巴。这都是我看到那个东西当下,内心会有的真实情感。”

 

与此同时,他声带受损严重,唱歌都不在调上了。

 

他说:“不要心疼李佳琦,保洁阿姨冬天还去外面扫地呢,她的手更痛。”

 

在他的记忆里,到上海之后一年比一年睡得晚。第一年直播完临晨两点可以睡,第二年三点,第三年四点,后来是五六点,甚至是天亮。

 

有一次要拍封面,要求临晨五点就要出发去拍照的地方。临晨两点李佳琦才到那个城市,立马躺到床上闭上眼睛,他想洗澡清醒一下,在卫生间用手撑着墙,水不停淋在身上,他却站着睡着了,等醒过来已经是半小时之后。

 

在他的直播里,国产品牌花西子越来越受欢迎。

 

“妈妈那个时代可能国外品牌更吃香,但现在女生消费思维变了,更信赖国货了。”

 

赚到大钱的李佳琦终于可以带妈妈到上海恒隆、久光商场买衣服。“妈妈我买的衣服你穿啊,这是我用劳动得到的财富,你可以享受的。”

 

妈妈说:“妈妈穿的又不差。一个包包几十万,没有必要。”

▲ 图源:网络

 

2018年9月,李佳琦挑战“30秒涂口红最多人数”吉尼斯世界纪录。口红不能有一点超过唇边,也不能有一点没有涂到。他准备了两份发言稿,一份挑战成功的,一份挑战失败的,最后他成功了。

 

同年双十一,他和马云pk卖口红,战胜了马云。在直播时代的风口,他成为了万千人追捧的对象,但他在直播间一直强调“理性消费”。

 

“你的面膜用完了再来买,你家屯了100片面膜了,你还来抢这个面膜干嘛?”

 

“你有多少钱,你就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有什么样的经济收入,你就活成什么样子。用平价的东西,不是可怜也不是丢脸,或者当你的经济条件非常好的时候,你可以去买大牌,这是你的选择。当你还用爸妈的钱,当你还在为买一个包包吃一个月的泡面时,去节省很多不应该节省的营养时,我觉得这个不对。”

 

他痛恨浪费,有时同事来家里聚餐,吃了一口小零食、喝了一口水就放在那里。他说:“在你的水瓶上写你的名字。喝不完就带回家。”

 

2019年10月23日,李佳琦在直播里推荐一款不粘锅,用煎蛋做示范,当场就粘锅了。

 

他打圆场说是小助理付鹏没有放油才导致粘锅,但网友说自家的锅不放油也不粘锅。

 

李佳琦第一反应是害怕和惊恐,下播后他找到问题在哪里。

 

不久后他对外澄清,家里阿姨使用这款锅两三个月都没有粘锅,按照说明书它需要先过一遍水再使用,不然第一次使用确实会粘锅。

 

之后,他还上了《吐槽大会》。“不是锅的锅,是我的锅,我让这个锅背锅了。大锅,对不起。以后我一定更加努力,以最真的方式推荐产品,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粘就是粘,就是粘我也要表现出来,万一有人就喜欢粘锅呢?”

 

接下来面对生活类的产品,李佳琦增加了专业的同事检测。这一次翻车没有让李佳琦一蹶不振,还入选了本年度的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2020年,李佳琦在直播间吐槽爱马仕的口红包,嫌弃它又小又贵。“这就是小时候自己做的那个。”

 

小助理打圆场:“他们家就是手工出名的。”

 

“这就是用不要的皮,做不了包包的皮。”

 

“不是的,爱马仕只会用全世界最好的皮。”

 

“4000块可以干很多事情。我可能这辈子没办法get到它的点,我可能没那么时尚,没那么高级。”

 

付鹏不希望伤害李佳琦和品牌方的关系,但逐渐也招惹了很多李佳琦粉丝的反感,有人攻击他的外貌和专业能力,请他离开李佳琦直播间。

 

某次直播里一个“挚爱粉”攻击付鹏,付鹏难受,李佳琦当场把“挚爱粉”怼了回去。

 

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是想帮小助理说一句话,于是没有跟团队任何人打招呼,深夜五点钟发了一条微博。

 

“以前我觉得别人不喜欢你,应该只是轻描淡写地评论几句。但是刚刚认真翻了2个小时,我真的被震惊了,我没有生气那些不喜欢我的人对我的评论。毕竟我是李佳琦,我要承受这些,我只是觉得挺对不起付鹏。”

 

之后,他还在节目上回应这件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让这个直播间快乐,而不是他骂了李佳琦一句,然后我的粉丝把他骂得遍体鳞伤。”

 

也是这一年,杨幂来到李佳琦直播间。 吃溜溜梅的时候,李佳琦开了黄腔,“口活不好真的吸不出来。”杨幂尴尬说:“什么东西,什么意思啊。”她还请付鹏救场,“你要不要尝一下?”

 

一起试吃溜溜梅选品原材料时,李佳琦露出了酸到牙齿的表情,杨幂作为代言人一直维护品牌形象。小助理试吃了一个,摆出还好的手势,并在一边夸杨幂给的果冻很好吃。

 

但后来,付鹏还是离开了李佳琦直播间。他们的狗也分家了,李佳琦的狗狗要不停地学习、做公益,而付鹏的狗狗经常到沙滩上玩。

▲ 图源:网络

 

李佳琦的身边换了许多人,直到比较固定下来的女助播旺旺。很多人开始怀念付鹏,觉得旺旺虽然也很有梗,但直播间回不到当年的感觉。别人把李佳琦当老板,只有付鹏不一样。

 

李佳琦因为跟杨幂直播再次受到粉丝的批评,但风波过去,这几年他依然是直播界的一哥。

 

疫情尾声复工直播时,人数格外多。一条热搜写着,我的人间烟火气回来了。“李佳琦都回来直播了,我相信这个疫情会好了。”

 

对于自己的成功,李佳琦说,“我很感谢这个时代,我想做的一切事情我都可以不顾一切去做。”

 

今年9月一场直播里,有弹幕说花西子越来越贵了,李佳琦很不耐烦。

 

“眉笔一直是79,国货品牌很难的。”

 

“有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好不好,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很多人受到了冒犯,李佳琦因为时代的红利草根逆袭,但如今的大环境早不是努力就能涨工资。

 

在后一次直播里,李佳琦做出了道歉:

 

“如果你是我的挚爱粉都不理解我的感受的话,行,对不起,对不起好不好,你是我的挚爱粉,你都不理解我刚刚说那句话的意思。”

 

“我可以不用工作,这是我坐在这最后的意义。你们想让我多陪一会儿,那我们就坐在这,唯一的意义了,我跟你们说,真的,头疼到死掉每天坐在这……第一个,公司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同事需要培养,然后就是你们。你们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不买,但李佳琦不可以不播。”

 

大量粉丝脱粉,花西子口碑一落千丈。有人跑到付鹏的微博下面,说这泼天的富贵轮到他了。但付鹏什么也没有说。

 

 

一次李佳琦在卖碧柔的防晒,说它只防晒老不防晒黑,只防uva不防uvr。

 

付鹏圆场,不是这个品牌全部都这样,是这款嘛。

 

李佳琦说,那大家都卖这款啊。小助理现在脑子就是很有问题。他现在很喜欢怼我。

 

付鹏说:“我不是怼你,我是救你。”

 

在付鹏离开前最后一场直播,他问:“你还记得我们第一场直播多少人吗?”

 

李佳琦说:“只有几百个人,所以我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啊。”

 

“第一场直播多少人?”

 

“200人。”

 

“不可能,明明只有79人,哈哈哈。”

 

在这一次翻车直播里,李佳琦说:“这么多年就是79块钱。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这个价格。买一支送两个替换装。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些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好不好?”

 

旁边的助理旺旺瞪大了双眼,不知道如何才能圆场。

 

网友问:当年你上大学拿不出两万的学费,是因为你和妈妈不够努力吗?

 

这条评论被删除了。

 

过了两天,李佳琦正式道歉:

 

“我本就是一个彩妆柜台推销员,深知大家的工作都是辛苦和不容易。”

 

“我会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会想清楚当时为什么要出发。”

[1].《李佳琦专访》,可凡倾听

[2].《李佳琦专访》,鲁豫有约

[3].《李佳琦专访》,杨澜

[4].《李佳琦翻车记》,萝严肃

*图片来源:网络

-END-

本文作者 | 傅尔曼

转自: 往事叉烧 https://mp.weixin.qq.com/s/7OVltwDMJMDQxvhjLtIlYA

李佳琦正沦为淘宝“弃子”

李佳琦“眉笔事件”已经发酵好几天,我初是惊讶于,刚刚起苗头时,淘宝公关部门没有任何动作。火势越来越大,再后来,谁也压不住了。
别忘了,我2021年的双十一前夕,写了篇《李佳琦杀死双十一》,没活过 12 小时就被公关势力删除。李佳琦方后来否认过删帖,那就是淘宝 PR 干的了吧……但这次,为啥不全力以赴扼杀眉笔事件于萌芽,保一保今年双十一呢?
我想答案应该很明显了:戴珊治下的新淘宝,正在有节奏的“抛弃”李佳琦。
最近几天刚刚“净身离职”的逍遥子,在任阿里 CEO 的这些年,归属于他独创的突出功绩应该有三件事吧:1,亲手带大的天猫继续做大做强;2,创立盒马鲜生新零售体系;3,开创以李佳琦薇娅为代表的淘宝直播;
但目前看来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在逐步切割这些逍遥子的“政治遗产”:几个月前公开说战略将“回归淘宝”,新淘天一体策略,淡化原来的“精英化天猫”,重新草根化,接地气;而盒马鲜生也不再被输血,而是切出去自负盈亏,并不在六大业务集团里;直播方面,薇娅属于不可抗力消失了,硕果仅存的李佳琦,目前正逐渐沦为“弃子”。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至少和二十位淘宝的中层聊过天,尤其不少是非常资深的“老淘宝人”,无一例外,他们都一致认为李佳琦是淘宝的“一颗肿瘤”——肿瘤者,就是把肌体的营养据为己有,吸血一般自顾自疯狂生长,肌体虚弱不堪。
但为何不切割“肿瘤”呢?答案基本都是:流量变现压力大呀!淘宝的流量本就饥渴缺乏,而李佳琦的流量变现能力最好,ROI 最漂亮,销售额显得更高,有面子……眼瞅着一个李佳琦切走了40%分成,成为最大赢家——多说一句,外界谣传的化妆品 80%分成比例纯属瞎扯,以雕爷这个行业内人说的为准好吧:化妆品79 元销售额的话,李佳琦方大约拿走 40%,也就是 31.6 元,归李佳琦,噢,对了,每一个单品,无论卖掉多少,还得额外交 5~8 万元左右的“坑位费”……(所以国产品牌确实难,包括花西子也一样石头里熬油供养主播~)
但这次,不仅仅是李佳琦的危机,而是所有头部主播们的危机:40%或以上的抽佣再加坑位费,实在是太TM高了……你想想看:一支眉笔哪怕仅 7.9 元,或79,790,无论贵贱,它得养活一整条“产业链”上的无数人,从原材料到内容物、包材代工厂,花西子也有无数部门的人得养,庞大的淘宝体系也无数人熬天熬地的干,再到庞大物流养活的各种干线支线快递小哥用命去送货,以及海量的基础设施重资产投入……最后大家一结算,这边平摊下来得几千上万人,拿走“产业链”总值的60%一分一厘去分账,承担各种增值税和五险一金,研发风险,库存风险,设备折旧损耗,退换货和种种售后服务……那边李佳琦小嘴叭叭一动,“猪猪女孩们,321上车!”一个人拿走“产业链”总值的 40%,然后他还抱怨他死了……&~■%✦》○♢€@
这就叫“贪天之功”。(我知道这词,是源于一百多年前,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从黄花岗到武昌起义,一代人前赴后继用生命推翻满清,结果一看,我艹!袁世凯当皇上了!“贪天之功”~)
乔治·吉尔德在《后资本主义生活》一书中,把企业主分为两种:一种叫企业家,一种叫“套利者”。企业家的核心是“想象并创造”,比如乔布斯“想象出”下一代手机,iPhone 的横空出世,催生出移动互联网,那是创造了多少就业?多少高薪职位?没错,苹果“杀死”了诺基亚,摧毁了不少功能机时代的职位,但创造出十倍甚至百倍的新职位。
马云也是,网购的兴起,当然“杀死”了很多夫妻老婆店实体小店主,但创造出来更多和网购相关的职位,甚至用赚到的利润,下注未来,早在 2009 年王坚和曾鸣压上所有信誉下赌注(他俩被称为阿里云的爹和妈,毕竟当时内部反对声音是主流),虽烧钱无数,但成功缔造出“阿里云”这个世界第三的云计算平台。(至少你得承认,云计算领域无论软硬件,今天没被“卡脖子”,马云功劳极大。)
至于 Open AI,山姆·奥特曼这位颠覆者,才养活一个百人团队,眼前看,也正在“杀死”无数普通岗位,但拉长来看,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必将创造出更多全新岗位,而且很可能还是高薪岗位。
以上这些是真正“企业家”,所谓“不破不立”,“杀死”许多岗位的同时,创造出更多岗位,或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
而“套利者”则不然,比如许家印,运用高超“财技”,贷款天量,然后疯狂囤地,造出质量平平的房子,誓死炒高房价后,再进入下一轮囤地,这个过程中,还疯狂拖欠各种供应商货款,占压农民工工资,一样属于“产业链吸血”——然后,高房价会抬高很多营商成本,间接“杀死”很多岗位,却并未创造出新岗位。
经过以上这么一说,恐怕你也发现了,李佳琦本质上也是个“套利者”,趴在产业链上吸血。去年一年李佳琦一人净赚 18 亿利润,本质上就是“杀死”了原来靠这 18 亿活下来的36万个人的月薪——如果月薪是 5 千元的话。
数以十万计的这些人和背后家庭,相对“低收入、低效率”,但原本也能凑合活着,可能是个小微网红,可能是个小广告主,可能是个小卖家……李佳琦效率太高了,“毁灭你,但与你无关。”
问题在于:这个过程,只有破,没有立,只有消灭岗位,不曾创造一个新岗位;而且我刚才说的那个重点:产业链上成千上万人分不到 60%,李一个人拿 40%以上……吸血吸到贪天。
其实淘宝已经是反应速度最慢的平台,快手那边,辛巴家族一直在被平台打压,份额一降再降;而抖音则更狠,谁也别想一家独大,这不,东方甄选才刚刚做大一点,流量上就各种卡脖子,甚至动辄找借口封店几天,让俞敏洪冷静冷静……拉长来看,“消灭头部主播”,是一场历史必然:
一家独大的主播,就有无以伦比的“议价权”,能拿到最低价格同时还能把平台流量最大化变现,属于“正反馈循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貌似主播和消费者赢了,但品牌方和平台方都输了呀!品牌方所代表的产业链失去定价权,平台方失去流量分配权,这就构不成“纳什均衡”,后两方有着极大动力去打破这一局面。更何况经济学意义上的“负外部性”。
大草原上,狮子是食物链顶端没问题,但你狮子总不能会飞吧?!否则将没有一只羚羊跑的过你……好吧好吧,你们狮子家族会飞也就算了,还打算像老鼠一样下崽?一个月一窝,一窝七八只……那生态系统可就很快崩溃了。
所以,接下来各个平台,都会不断统一思想,“消灭”头部主播,各种奇奇怪怪举动“流量卡脖子”他们——流量少点,销量就下滑点,就无法胁迫品牌方最低折扣,没了最低价,消费者就买得更少点……负向循环开始,生态重回稳定。
平台的方向,应是令大量中腰部主播活得滋润(但不能发大财,动辄一个主播超过93%的A股上市公司利润就太扯啦),大量小主播速生速死、生生不息。但没有超级头部,就健康了。
因为大量中腰部和底层互相竞争,有生有死,才能把流量分配权重新回到平台手中,(你以为淘宝不眼馋被李佳琦切走的 40%巨型份额吗?)而且,只有几百上千个中腰部主播竞争,品牌方也才有选择和议价空间,把疯狂的 40%以上分成慢慢降下来。
更关键的是:充分竞争起来,才能养活更多小团队呀……为今天可怜的就业率解解渴。
最后补充一个事儿,我前几天中午,在我家楼下小区,看到一个美团外卖小哥,奔走着送餐,但步伐奇特,细一看,应是个脑梗后遗症,一只手佝偻在胸前,头有点歪,走路总是右脚先迈再左脚跟进……四十多岁模样,很可能这份收入是养家糊口的刚需。我当时莫名鼻子一酸,突然觉得,很感恩,我何等何能,赚钱比他轻松太多,而同样是中国人,他却用着如此艰辛的方式赚微薄收入,大太阳下汗流浃背,有恙之躯却拼命如斯。我想,我们任何人都没权力说数以亿计这样的低收入者不努力、不勤奋。
中国需要更多黄仁勋那种“真企业家”,把一张 AI 显卡卖出天价,全世界都跪求着排队买,超高的溢价造就无数高收入者,高科技带动的产业链上,有海量年入百万的员工才能负担得起那位“大学老师送外卖”文章里说的,欧美一单外卖三五十元配送费,让普通人也赚有尊严的好收入……可万一中国的中产阶级再消灭一批,连 6 块钱配送费就都没人出啦。
而大量“套利者”冒充企业家,恰恰就是以牺牲中产们的岗位为代价……一个人每晚动动嘴巴,就拿走 40%以上畸形比例分成,那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边成千上万人才分不到 60%,怎么可能有涨工资呢?企业没利润,怎么能增加雇员呢?畸形结构中,打工人真的是再努力也没卵用啊……
所以我相信,“套利者”超级头部主播,拉长时间看,“趴在产业链吸血”必然是短暂的……虽然短暂,也赚了普通人几百辈子的钱了。只是,当意识到(包括我在内也自省)自己比平均值多赚了不少时,要时时告诫自己:
很可能 99%原因只是我们运气太好罢了。

转自: 雕爷 https://mp.weixin.qq.com/s/scLUhrUkBjNoDt2qCynRTA

蓄势回暖的公有云

我将这次严冬视为机遇,如果我们能耐寒到零下20度,那零下19度就是老天爷在帮我们筛选同行者。本文标题的蓄势回暖,不仅是暖行业暖公司,同样是在复燃起诸位英雄的雄心壮志。

蓄势回暖的公有云

来源  /   云算计  (ID:gh_0068c4e23a81)  

作者 /   曹亚孟

 

去年我写过一篇公有云成本危机,现在各大云2022上半年业绩张榜公布了,下半年业绩也基本确定了,朋友们都建议我再写篇文章做些分析,并向我提供了不少趣事风闻。

 

这种增收迟滞是云厂商和从业者固本培元的好机会;在营收迟滞的寒冬下,冰天雪地的火热战场更能锻炼出铁军硬汉。

 

注:我了解国内从做云到卖云的全系列从业者,但我不了解海外同行,当我分析市场行业类云计算趋势时,默认都是说的国内云。

 

01

公有云必然营收迟滞

 

云行业营收上限和增速,主要看资源池的成长速度,次要是发掘未上云的业务,第三看公有云的平均行业毛利。

 

2019年至今,这三个方向都不太乐观,公有云营收增速逐年降低(环比增长低于10%)是必然趋势,各大云的战略规划部、市场营销规划部在去年就高频示警了。

 

1.1 公有云营收的绝对大头是IaaS资源池,服务器、机房和带宽是客户必须付费的硬核成本,这些源头供应商的出货疲软代表着社会对IT资源的需求疲软。

 

  • 今年服务器、机房和带宽的营收环比增速都在10%以下,源头供应商都在业务困顿,下游的云厂商就没什么增量。

     

  • 云厂商最怕源头供应商降价,这会导致营收塌方。比如AMD和ARM硬件占比越来越高,就代表公有云上在售的Intel CPU在贬值。我对带宽和机柜也不太乐观,我在《东数西算科普分析》中就提出个尖锐问题,为了吸引客户,应该是东部节点涨价,还是应该西部节点降价?

 

1.2 云厂商在2019年之前普遍保持50%-300%的增速,最重要的外因是“上云客户的比例很小”,公有云对客户自建数据中心有碾压性优势;但现在已经没那么多白送白给的优质客源了。

 

  • 在2018年Q3,某咨询机构发布报告,“现在50%的服务器卖给了云厂商”。现在已经过去4年多了,而服务器的折旧归零时间一般是5年,没多少新客户等着云厂商去降维收割了。

     

  • 在2018年以前,除了CDN之外,云厂商相互抢单的力度不大,大家主要是开拓新客户,相对轻松实现营收翻倍。但到了2019年,各云销售相互抢单就抢成了奇景,行业平均增速却降到了50%以下。

 

1.3 云厂商既然追求大额营收,产品服务也没有差异,那就只能跟客户降价谋求营收增加,但集体踩踏就会增收失败。

 

  • 很多商业常识都有类似的“不可能三角”,我认为云计算的不可能三角是“大额营收”、“高额利润”、“产品通用性”。

     

  • 云厂商追求大额营收是个思维惯性。2018年之前全行业持续营收翻倍,海外领袖率先实现高额利润,这些粗放扩张的经验过于甘甜,就算云高管想质疑这条路,从投资人到员工都会给他撤火造反。2019年云行业开始降速但降的不够狠,被当做偶然现象忽略了;2020年居家办公给云行业加了一把火;云厂商能在2021年开始反思调整已经非常机敏了。

     

  • 几个大云都是互联网和软件出身,对于“产品通用性”有着痴迷崇拜,生产实操中的各种事故,也加深了这一印象。我不认可这种偏见,但我也承认,“机械死板的产品通用性”能更简单的做好基本的品控。

     

  • 此时云厂商想业务增长,就只有降价促销这条路了,因为云资源空置是归零亏损,此时就出现了囚徒困境。如果A厂商降价抢走B厂商的客户,B厂商只能降价抢了C厂商的客户,最终让“不参战保利润”都成为奢望。但是所有人都降价就等于没降价,单价萎缩总量微增,总营收不萎缩就不错了。

 

蓄势回暖的公有云

 

02

没有盈利就没有经验和逻辑

 

2019年至2021年是大家做云计算最憋屈的一段历史,无论是高管还是员工,无论是称职精英还是生存主义者,无论是IaaS云还是PaaS云,每个从业者都活的焦躁死的随机,每个云厂商的公开财报和向上汇报都饱含着逻辑混乱的失望茫然。

 

2.1 这个错误的管理惯性,对云厂商最大的伤害就是,从高管到中层到员工,带歪了每个人的能力考核标准。

 

  • 无论你研发服务有多好,总不如友商烧钱做低价;无论你销售做局有多棒,友商总能用低价无脑搅黄,很多云工作陷入了宿命论看运气。

 

  • 内部员工评座次也是谁的营收更高就能坐沙发上喝酒,谁的营收较少就蹲墙角喝汤,但产品难不难做、项目好不好谈和营收并不是强关联。

 

  • 所有的担责中层都知道,业绩完成率和公司分配资源的肥沃程度强关联,个人能力也很重要;但在这个只考核营收数字的扭曲环境下,员工的个人能力被无限缩小了,云员工越来越依附于领导。

 

2.2 销售额无法新增只是个焦虑,而大量库存空置带来的亏损就是火烧眉毛了。

 

  • 空置资源没有客户收入,但肯定有硬件折旧,大概率在机房上电、还可能亏带宽保底,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亏损。产品线未上缴公司的毛利都亏损了,公司级的净利就是镜花水月了。

 

  • 产品线在进行海量资源建设和超低折扣审批时,都会要求销售和客户承诺绝不迁走造成资源空置;但是受限于当时太想要营收了地位不平等,都是些毫无约束力的口头承诺。现在很多长周期大合同终于开始做风险评估,开始签署强约束索赔条款,开始找银行出保函。

 

  • 无论是大小厂互刷营收,还是着急促销草率签署无约束合同,都会遇到烂账,甚至内鬼会参与给公司做局行骗。我见过多个集团反腐邮件,各种烂账上亿、伪造合同、行贿记录都不算稀罕。

 

2.3 因为只要营收不要利润,国内各大云这些亏损运营没带来多少经验,甚至在阻碍苦练内功和技术升级。

 

  • “此路不通”不代表“另一条路可行”,真正的问题是“还有哪条路”,云厂商选择了最烧钱的学习路径,但烧钱不等于积累正确经验。

 

  • 一群精神上自诩是科技公司,但身段上跪舔客户的公司,无论产品研发还是市场销售,都没有科学的员工考核和资源分配体系,烧钱培养的亲兵嫡系到底是干将还是福将?就算我们学会了“有效率烧钱”这个关键技能,接下来云厂商要转型不烧钱了啊?

 

  • 因为云厂商运营了几百万台服务器(含内部上云),肯定能培养出来一堆资源运营高手,我一直将资源运营能力视为未来云厂商的核心工作。但是因为“配合营收”的运营管理比重过高,我们也很难识别出“清晰收支”和“稳妥省钱”的运营人才。

 

  • 所有云产品研发都是面向工资编程,高职级大权限岗位都在高营收产品线。比如云高管总想做PaaS做高质量营收,但是PaaS云按量付费就是研发慢来钱也慢;就算高手愿意去冷宫深造,总监们也天天把这些专家揪出来做故障处理和项目救火。

 

03

公有云必须回归商业本质

 

危险的背后就是机遇,因为国内几大云普遍营收放缓,外部评估体系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变化,云厂商终于可以重塑认知,按照运营正常公司的方法去运营

 

  • 人生一大幸事就是“我们都不行”,国内几朵大云营收增速都低于预期,烧钱换增长的战略彻底破产;云厂商拒绝烧钱就并不丢人,甚至谁转头更早更彻底,哪家云的管理层就更有远见卓识。

     

  • 人生一大不幸就是“我们都不行但他们都行”,同期海外两大云的营收增速并不慢,而且人家是盈利增长,这就让国内全体云从业者都有点尴尬。

     

  • 外界开始按照正确的方式评估云厂商,摒弃“行业上限极高、日后必能暴利”“扩张太慢了不想投你”、“集团只看营收增速”这类鬼话,放弃“只看营收不看质量”的简单粗暴评价,评估一个公司值不值得投、一群管理者是否称职本就是个复杂的工作。

     

  • 正常公司就是踏实做生意,把握好自身核心优势,靠产品质量和技术先进性获得客户毛利,靠内部高效运营保持净利,少用营收数字谈江湖排位,多多上缴净利回报投资人。

    

这段内容不是个人妄言,我有些圈内朋友的真实反馈,但需要脱敏不便展示曝光。经过朋友推荐,我找到了一些公开外宣的参考资料:

 

  • 张建锋在2022年阿里云峰会表示,最重要策略是“B2B”,也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新闻稿对实操细则描述的不够详细,但我相信我们说的回归本质没有本质的区别。

 

  • 汤道生在2022年做了次《对虚假繁荣的业务说不》的专访,这篇文章举了很多细节例子,比如战略上放弃盲目营收,提高资源自用率的实操方法,比如要做PaaS云(高软件附加值云产品)及硬件创新研发投入,都是对我前文内容的认可复述。

 

04

执行层要及时调整方向

 

云厂商管理层都在探索“回归商业本质”的增长模式,期望做个良性增长有竞争力的云计算公司。

 

这种管理意志传递到执行层需要时间也有阻碍抗拒,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阻碍变化的倒霉蛋,我们一起来推演执行策略的变化。

 

首先,有优势资源换取营收,有精英执行团队去获得营收的云计算企业,应该继续做营收,没有人讨厌高质量营收。
 
  • 比如受惠于东数西算等政策的运营商肯定要发挥资源优势,其他公有云也会买你们的资源甚至裸金属服务器;比如某公有云因亏损裁员,但清点人头时发现有几个盈利超纲的事业部,那就还给他们扩编。
管理层到执行层,谁也不能以追求营收为幌子做亏损订单,亏钱的营收谁都会做,不需要高薪养着你,烧钱追求垄断更是不可能成功。
 
  • 比如我就有朋友和渠道,用5个亿的成本去刷出来40亿的无利润营收,很多IDC/CDN/行业云都需要冤大头提供垫资、发票和资质,99%的概率不会出坏账,但出坏账你也别找我。
 
  • 我在2018年就写过《云垄断是个蠢算计》,但当时政策反垄断的靴子还没落下,我对生态上云的见识也比较浅,所以没有继续深究。
 
从“把收入搬进来再说”到“认清该扮演的角色”,云厂商会对业务、对产品做减法,做减法需要动脑剁手,但做减法能聚焦思路和减少噪音。
 
  • 对业务做减法,从产研到销售都知道公司的优势在哪些领域,优势领域可以强势要营收,对没优势的领域应该补内功而非碰运气。
 
  • 对产品做减法,就是给产品团队减负。我写过一篇《云产品的管理分类》,一些云产品从“主力营收型产品”退到辅助位置上,虽然获得的资源少了,但是也不用承担过多压力,管理层和销售同事也能收回关注度。
 
  • 战略性亏损的订单当然可以做,但绝对不能为了凑销售数字去做这类订单,对于确实没竞争力的项目,资源到期就清退业务。

 

05

提高云资源运行效率的实践

 

提高资源运营效率就是用更少的硬件承载更多的云业务,从基础设施管理和产品管理的维度,加快建设速度、减少资源浪费,可以显著改善云产品的毛利润。

 

我之前结交了一些做资源运营的朋友,他们给我的实操案例,让我惊讶于各云这么肆意浪费,居然还能硬撑这么久,公有云大行业果真是风口够大命真够硬。

 

5.1 做资源池的勤俭持家活动

 

资源池运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执行层做点颗粒归仓和勤俭持家,举手之劳就能降低大量成本。我举几个近两年一度人脉亲自参与的例子:

 

  • 某云一个核心节点,带宽连续两年亏保底,但该节点的客户自然错峰复用率很高,每次统计节点盈亏都是带宽有足额盈利。今年要新接入大客户时定点核实带宽资源,他们才发现因为这个疏忽总计浪费了数千万。

     

  • 某云因为财务流程拖沓,撤销节点等动作经常要等三个月才跟供应商结算费用,于是供应商就按照行业惯例扣押服务器等收到尾款。最近该云发现用服务器当抵押物太吃亏了,果断把抵押服务器改成了打欠条

 

5.2 跨产品线合用资源和精细算账

 

云厂商各产品线本就存在能合用的资源各自采购的毛躁浪费,也有一些产品线长期替其他产品线和兄弟部门背成本。

 

  • 跨产品线合用资源,最通用不敏感的还是汤道生的专访,文章中直接举例他们公司CDN部门用大量下行带宽,DDOS部门用大量上行带宽,然后两个产品线牵手你用上行我用下行带宽。虽然双方业务不是100%互通兼容,但能共享个10%的带宽就能收回大量成本。

 

  • 我在两朵云听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案例:集团内部上云大客户,平时拿云资源都是超低折扣,现在云部门扛不住想涨价,但兄弟客户也不富裕。于是双方做了个妥协,部分业务只用低优先级资源,只在非高峰时段启动这些容器和主机;就这点小动作,云平台节省了上万台服务器。

 

  • 注意上文是“合用资源”而非“复用资源”,“精细算账”而非“精细运营”,这只是一些简单决策,还有很多精细运营工作等待从业者深挖。

 

5.3 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技术创新一直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是削减冗余开销资源、用更便宜的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这一块内容偏专业,我解释内容为主,举例为辅。

 

  • 技术创新可以将各种不能直接产生营收的、后台支撑和容灾冗余的资源削减到最少。比如CDN研发通过技术革新减少了LVS服务器和缓存服务器的用量,节省了全产品线3%的成本,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 技术创新可以用便宜的资源达到相同的服务效果,比如视频会议是用三线带宽取代BGP,用av1、h265等编码技术压缩带宽,保持了相同的通话品质;再比如用FPGA卡加上自研或外采的软件,在特定场景比使用CPU/GPU的成本低很多。

  • 云产品提高软件健壮性,简化维护开销,做一个容易部署也方便伺候的好服务,运维团队就能减少对冗余资源的预估投入,让预留服务器、维护窗口期和维护复杂度都大为减少。但这些例子从内行来看是在补缺而非创新,某些平台软件写的那么烂,上线交维就是在坑运维

 

6. 清理低质量客户

 

我始终认为不让赚钱的就不是客户,倒贴钱的项目要他们尊重我们。各大云烧钱求你们来压仓就是为了冲营收和融资估值,现在曲终人散两不相欠。各云大佬现在反复强调“有质量的营收”,就是说要清理低质量客户。

 

  • 最常见的低质量客户就是报价即亏损还要长账期的项目。比如从2019年几个大云就减少CDN亏损项目,清理力度逐年加深;套用朋友的原话,“戒断低价CDN营收,这比戒色容易比戒烟难,但领导举起枪我就能无欲则刚”。

 

  • 另一类低质量客户就是业务侧和采购侧强压着技术执行层用本司产品,然后技术部门天天投诉月月索赔,这种客户一般是生态上云伙伴或者客户内斗夹板气,销售没搞好关系(甚至有恃无恐的瞎搞关系)导致维护成本极高。

     

  • 很多客户换了个新供应商就没那么难伺候了,那为什么不恩惠一下默默奉献的旧供应商哪?烧钱和跪舔果然换不来客户尊重。

     

  • 确实有一种公有云活该亏损的项目,就是自家后端能力太差,导致自家成本相比客户和友商都高很多,这种亏损赖不到销售和客户,或者更换技术,或者放弃产品吧。

 

07

过去客户的感观技术竞争力

 

云厂商过去只能跟友商打价格战,那就说明客户观感的技术水平其实差不多

 

  • “差不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所有云厂商的技术都是满分,一种是所有云厂商的的技术实力都被客户误会了。

     

  • 和云产品打价格战的也有创业团队、企业自身技术团队、开源和商业软硬厂商,客户也经常发现云供应商某些技术能力还不如自己。

     

  • 我恰好认识几个有竞争力的产品团队,他们卖东西利润挺好也不窝囊,他们的营收痛点是客户能出多少钱,不怎么关注友商报什么价。

 

云厂商毕竟是高科技公司,只是在需求蜂拥、销量暴增的浪潮冲击下,暂时迷失了方向。如今云厂商们需要在寒冬蓄势战略调整,想做有质量的云资源营收,想做有利润的云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就必须提高技术竞争力。

 

08

云厂商在软件上做创新

 

云厂商最擅长的还是软件创新,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框架等核心软件进行技术攻坚,然后融入PaaS云做产品变现。

 

  • 云厂商早就看上了以IOE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软件业务,这些存量软件业务获利颇丰但产品进化略显迟缓;只是云厂商更愿意变买为租将其称为PaaS云。当年IOE卖得贵是全球程序员很少、技术稀缺、客户没得选,现在云厂商的优秀程序员更多,去IOE不仅是口号更是有利益的行动。

     

  • 几个云自研的异构数据库或者大数据服务,销量总额不大,但利润占比颇丰;通用关系型数据库,客户也愿意使用超越开源版的额外功能;操作系统和开发框架暂被开源免费挡住了软件营收,但服务营收还可以收费;三大云厂商都有自家的操作系统,我的一个朋友也在做自研操作系统。这一块产品具体举例就像做广告了,所以我做的都是泛指。

     

  • 什么样的技术攻坚是成功的?就是客户愿意像当年给IOE付费一样,愿意给云厂商按照软件授权、付费服务等形式付费,让这个云产研团队在某一年实现收支平衡,并连续多年能一本万利回收成本。

 

09

云厂商做硬件创新的展望

 

面对巨大的硬件资源池,云厂商最终肯定要对硬件的定制化和国产化进行技术攻坚,抢到IaaS云资源的核心收益。

 

  • 开篇我就说过,云行业营收最主要的构成就是硬件+机柜+带宽三大IaaS资源组件。云厂商不能碰带宽和发电,但可以自研硬件和节电技术,把这些IaaS云的核心收益抢到自己碗里来。

     

  • 海外友商在自研硬件上收获颇丰,各大云现在的核心研发实践方向就是ARM、FPGA和智能网卡,现在只走到了硬件定制和对接数据平面的地步,硬件长征的终点是CPU和GPU等等最贵的设备的全面国产化。

     

  • 云厂商做硬件研发的优势不是了解客户需求,那点认知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云厂商做硬件研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用操作系统、分布式云服务、资源冗余、服务补救等多种手段给新兴硬件充分的试错空间。

 

10

个人心得的唠叨回顾

 

在本文文末,我还要借着几篇旧文,对这个蓄势回暖的公有云行业唠叨几句,其实这几句唠叨在公有云成本危机文末也出现过。

 

10.1 任何行业都是内行微操看衰但外行宏观看涨,希望各位更理性的保持对云计算行业的信心。

 

  • 几个公认的朝阳行业,他们也都是云计算用户;我从他们的私下反馈得知,做一行恨一行,他们的行业也是一地鸡毛群魔乱舞。他们犯的错误没我总结的那么低级和深刻,但从业者的个人收益并没有做云计算这么高。

     

  • 我一直看好云计算,就是整个行业有如此多的决策失误和执行糊弄,但行业还能蓬勃发展。客户需求又贵又硬,人才逐渐聚集到云厂商,整个云行业遇到的短暂寒冬,应该用蓄势回暖来形容。

 

10.2 云计算对从业者的能力眼界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评估自己到底是“干将”还是“福将”。

 

  • 如果行业默认增长率是100%,干将和福将差距不大;如果行业默认增长率是10%,有些朋友就别勉强自己了。我是成年人,我很羡慕你们的好运气,也理解部分朋友为了生活只能硬扛;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几年大家已经碰壁,还请未雨绸缪。

     

  • 对于干将强人来说,我写了一篇《欢迎甲方跳槽到云厂商》,无论你产销研,这篇文章都有跳槽做云的好建议。我将这次严冬视为机遇,如果我们能耐寒到零下20度,那零下19度就是老天爷在帮我们筛选同行者。本文标题的蓄势回暖,不仅是暖行业暖公司,同样是在复燃起诸位英雄的雄心壮志。

     

  • 投资人和集团董事会,勉强也算云行业从业者,前文我就呼吁,现在没有了“只看营收增长”的简单评价方法,评估一个公司值不值得投、一群管理者是否称职本就是个复杂的工作。

 

10.3 特大号在2018年对AWS CTO做过一次专访其表述内容都是明牌分享战略经验。我们当初没认真看,或者看懂了但不知道怎么执行,确实挺可惜的。我摘录几句经典内容分享出来:

 

  • 公有云行业绝对不是赢家通吃的局面。

     

  • 降低技术选择风险的方法——你只提供客户需要的功能

     

  • 明确拒绝并行开发多手准备这种技术“押宝”的办法。

     

  • 以客户为中心,密切与客户合作,发现客户的痛点,解决客户的痛点。

    

10.4 我个人始终有个期望,中国云厂商以一种带着理想,不同于美国公司的方式走向世界。

 

  • 我看创新者的窘境最大的感悟是,过高的毛利润同样是企业发展的毒药,掩盖了很多效率和创新问题。如果把云厂商的融资看做特殊收入,云厂商同样也被暴利害得不轻。

     

  • 我一直认为1980到2010年,以IOE为代表的美国IT业,是少数人利用计算机知识垄断,对世界人民的歧视和剥削。如果我们攻克了软硬件难题,中国云厂商实现了远超海外友商的技术,中国IT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复制外国同行的高毛利,而应该走物美价廉的中国创造之路。

     

  • 当我们将毛利降低到合理范围内,仍然可以压缩成本获得相对高净利,这套高净利运转体系才是云厂管理层的核心竞争力。搞通信和基建的那些成功企业,他们就是顺着这条路走了几十年,他们的技术已经比海外先行者更好更强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BR_ZM9vZa_GWkrwxZ2atQ

腾讯这一年来

腾讯这一年来文/乔令
毫无疑问,这一年来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调整至今还难言见底,流量王腾讯持续86周的调整,市值跌去了60%。
重新审视腾讯的基本面,依然掌握着互联网最多的用户,依然是社交关系的绝对巨头,依然是全球最赚钱的游戏公司,金融支付、直播文娱等领域都建立了绝对的优势,视频号也在加速渗透。
但不得不说,腾讯短期也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流量见顶之后的增长问题;游戏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疲软阶段;最为直观的是和平精英、英雄联盟等主力游戏的收入疲软,以及游戏出海增速下滑,包括广告收入的下滑等。
当然,让二级市场最为担忧的还有港股流动性问题,以及大股东Naspers 的无限期减持计划。
01.大股东减持
 
6月27日,腾讯发布大股东减持计划,计划每天出售平均成交量3%-5%的腾讯股份,本次计划不设置期限,没有目标金额。而到了9月8日,大股东的持股已经从中报的27.65亿股减少至26.93亿股,期间减少了7284万股,即减持的股份数。
或许是出于维护股价的目的,也或许是真的觉得符合价值的逻辑,腾讯年初到现在回购了6278.44万股股票。6月27日之后腾讯回购了4668万股,回购数量低于大股东减持数,因此腾讯股价期间跌幅超过27%。
关于大股东减持,主流的说法是为了回购本公司的股权,但我还是觉得是为了回避港股的不确定性风险。
港股一直以来都是外资定价,跟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一样,都叫国际资本市场,香港和纽约本质上来说就是同一批人在做交易。
具体是哪些人呢?国际市场的主流机构,比如主权基金、养老金,基本都是美元机构投资者,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
以机构为主的市场(韭菜少),通常来说估值很难有溢价,港股估值溢价的锚实际上是美股。逻辑很简单,纳斯达克能炒出40倍的估值,港股才会跟风上涨,而美股很少出现这样的行情,这是港股长期低估值的原因。
南下资金几乎没啥话语权,因为规模太小,而且南下资金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资本门槛已经限制了大量的散户进场(科创亦是如此)。
美联储加息,美元进入升值周期,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抽身回流美元几乎是明牌的操作,再加上整个互联网行业铺天盖地的利空,Naspers有无数个减持逻辑。
本身MIH这几年套现的就比较频繁,而且每次套现都是精准逃顶,2018年3月23日以405港元卖掉了1.69亿股,套现约770亿港元,减持后腾讯股价跌幅超过40%。
2021年4月8日,又以595亿港元卖掉了1.92亿股,套现约1142亿港元,减持后腾讯股价跌幅超过50%。
无论怎么看,大股东这两笔交易目前来说都是正确的,目前大股东手里还有28%的股份,如果持续减持的话,腾讯股价还会继续承压。
02.游戏基本面
游戏行业的双寡头格局已经非常清晰,国内市场前两家占据了77%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腾讯57.76%,网易20.81%,按收入来看,腾讯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游戏厂商。
互联网行业有流量的都想做游戏,包括美股的那几个科技巨头,谷歌、亚马逊都曾大力布局游戏,但是最终都没有做出特别优秀的作品,苹果公司在2000年以后也基本放弃了游戏(还是收过路费香),微软直接花687亿美元买下了动视暴雪(DOTA)。
有流量的平台型企业只有腾讯跑出来了,因为腾讯手里掌握着超过10亿的社交关系网。
一款游戏的成功,除了前期的流量输入,后期的关键是用户留存,而腾讯生命周期长的游戏其实都不是简单地休闲娱乐,更多的是代入了社交关系。
在腾讯的游戏发展史上,有两次拐点至关重要,一次是对拳头公司(Riot)的收购;一次是吃鸡游戏的成功。
2011年腾讯以16.79亿元收购了70.44%的Riot Games股权,这笔收购后,腾讯对拳头的持股达92.78%。
拳头公司也为腾讯带来了霸屏PC端长达十年的优秀作品《英雄联盟》,对的这款游戏足足火了十年,90后的青春。
以英雄联盟为基础,腾讯内部也研发出了移动端最火爆最赚钱的《王者荣耀》,巅峰时期的DAU(日活)1.4亿。
2017年蓝洞的一款吃鸡游戏火遍全球,当时所有的游戏公司都在争抢首发移动版。网易最为迅速,当年9月份公测,11月份就正式上线PC和移动端,差不多半年后腾讯才正式上线《绝地求生之刺激战场》,也就是后来的《和平精英》,连同王者荣耀,两款游戏直接稳住了腾讯在手游领域的地位。
从业绩情况来看,2017年也是腾讯收入利润双高增长的一年,收入2377.6亿,同比增长56.48%,净利润直接从410.95亿上升至715.1亿,同比增长74.01%,这是腾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腾讯这一年来数据来源:IFind
基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以及英雄联盟的成功,腾讯更加意识到了原创制作的重要性,腾讯开始全球收购游戏厂商以及优质工作室。
近十年以来,腾讯参与大大小小的投资超过1200笔,收购的游戏业务遍布世界各地,仅9月份就有多笔海外游戏厂商的投资。9月23日投资了新西兰游戏开发商Digital Confectioners,9月7日投资了英国游戏研发服务商Guillemot。
这种大网捞鱼的模式,只要有一款现象级的游戏诞生,就有可能推动腾讯进入下一个五年甚至十年。
在内容和分发渠道上,最为核心的是流量,也是运营,很多厂商的原创能力很强,但是优质的作品最终都因为运营以及渠道问题石沉大海,而这正是腾讯所擅长,即护城河。
 
03.广告的基本面
 
广告本质上是流量变现的生意,对于腾讯来说,微信所连接的是12.99亿用户的社交关系网,而社交用户最大的优势在于粘性高、活跃度高。
短视频虽说对广告业务有一定的冲击,但于腾讯来说,广告业务似乎并未充分变现,而视频号的加入后,相信三季度、四季度这样的数据会有所改观,毕竟视频号日活已经高达4.5亿。
我们能看到短期整个互联网广告行业的滞涨,PC端的百度已经江河日下,电商领域的阿里也开始疲软,腾讯广告下滑最为明显。二季度腾讯广告出现了18%的下滑,媒体广告的下滑甚至达到25%,而机构之前一度认为会高于30%的下滑。
广告本质上是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企业盈利能力变弱,相应的费用支出自然会压缩,包括头部互联网公司上半年也一直在强调如何降本增效,分众的腰斩足以说明行业的蛋糕在萎缩。
但这始终是宏观层面上的问题,经济是有周期的,低谷期持续的时间没法判断,但腾讯以社交关系网所建立的行业壁垒是可以确定的。
04.腾讯的新故事
 
2018年1月份,腾讯股价最高冲击456.4港元(前复权),创下历史新高,当时的市值高达4.38万亿港元,市场一致认为最终会冲击6万亿,但很快腾讯迎来了调整,三年后我们才看到7万亿的腾讯。
而带动这一波估值上涨的核心是全球核心资产的抱团上涨,叠加疫情后美联储开闸,以及疫情增厚了互联网公司的业绩增长,比如谷歌收入增速41.15%,是近十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2022年是美联储开始收紧的一年,再加上过去一年的高基数,以及全球复杂的经济环境,即便是动视暴雪,上半年净利润增速也下滑了54.88%,亚马逊直接交出了2015年以来的首次亏损成绩单。
基于腾讯这几年的海外扩张,以及稳健的基本盘,宏观环境一旦扭转,腾讯将重回升势,同时未来可能诞生的元宇宙也具备无限想象。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3hBKSSeI1hKVZ0ZVPkmpw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安卓难禁,苹果也不容乐观。

撰文 | 李欢

编辑 | 赵晋杰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本来想注册“嘀嗒出行”的北京车主王晓琳,最近被一款名叫“滴答顺风车”的换皮APP给骗了。

今年8月初,她第一次使用“滴答顺风车”,被强制收取了9块9的车主认证费,最后不仅没有注册成功,连对方客服电话都没能打通。

当她将个人遭遇发到黑猫投诉平台上后,才发现受骗的不止自己一人,更有用户称自己被诱导购买了两年588元的VIP会员。

购买了588元VIP会员的陈鹏表示,“苹果和各大安卓商城都上架了‘滴答顺风车’,从标识和文字以及应用介绍,都碰瓷嘀嗒出行。”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如滴答一类的所谓山寨APP,正是通过盗用正版APP的图标和名称,来侵害用户权益,从而谋求非法获利的应用软件。

山寨APP的危害,并不亚于木马病毒。

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告诉盒饭财经,这些出现在诱导链接中的山寨APP,与正版APP具有高度相似性,一旦下载,容易很隐蔽地违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尤其是通讯录和行踪轨迹等。此外,山寨APP也经常频繁弹窗提示兑奖、扣费等,进而实施金融诈骗。

作为山寨软件过滤器的应用商店,尽管近些年来不断在提高审核能力,但仍然难以避免其成为山寨软件的重灾区。

仅去年一整年,苹果App Store就封杀了6.35万个盗版APP。凭借封闭生态,安全系数更为强大的App Store尚且如此,更开放的安卓系统,在海量的山寨软件面前,面对的无疑是一个更复杂的治理环境。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互联网领域,一直是山寨APP泛滥的重灾区。

2018年社交电商风起云涌之际,拼多多成为卷入“山寨漩涡”的明星公司,身后尾随了一大批山寨APP。它们与拼多多仅一字之差,如“平多多”“品多多”“聚多多”等。在早期运营中,这些真假难辨的名称,足以迷惑住偏远地区用户群,老龄人口更是受骗的高危人群。

除了名字,山寨APP连经营模式也模仿。比如,一款名叫拼趣多的高仿软件,试图模仿社交电商,但设计出的拼团购,单人也能下单,“拼团购”功能形同虚设。

但在用户活跃度上,拼趣多还是扑棱了两下。据拼趣多官方资料,自2017年7月9日正式运营以来,平台已累积接近两百万用户量,月均流水接近500万。

生命力顽强的高仿APP们之所以层出不穷,也与背后技术门槛不高有关。

盒饭财经发现,一些科技公司在知乎上会做广告宣传,称自己有类似于抖音的短视频APP源码;B站上,更是能直接搜到“仿抖音快手”的各类开发教程。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制作山寨软件,在黑产市场,早已暗中形成了一条隐秘而稳定的产业链。

对于成熟的山寨软件开发者来说,几天时间内就可以做出一套前端框架。服务器、源代码、域名、服务商这些内容的创建,通过网上租赁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像一款苹果应用商城里上线的借贷类APP,有的黑产从业者报价5500元,能达到1:1级别的复制,但这并不包括后续每月的运营费和其他费用。假如仿冒一些上市公司的软件,报价甚至高达近三万元,20天就能完工。

如果想要让这些仿冒APP成功上线苹果或者安卓的应用商店,只需要在完工后支付相应的费用即可。

在捞钱的套路上,山寨APP也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一款成本极低的山寨软件,只是顶着与正版极其相似的名称和图标,仅仅通过替换正版软件的广告商、收集用户隐私这两种方式,就能赚取巨额的广告费、窃取用户数据完成诈骗。

苹果App Store上甚至专门出现了一类奉行“免费订阅+订阅扣费”的诈骗软件。

比如一款不起眼的“PDF阅读器”,一度是美区Mac App Store里下载量最大的APP。这类小体量的APP诱导性极强,用户安装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页面会弹出一系列欺骗性十足的按钮,三两步就能误导用户订阅,当免费试用期过了之后,“订阅”就开始悄悄地扣费了。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为了让更多用户看见然后订阅,很多山寨软件往往还会通过刷下载量和评论的方式来提高曝光率。

今年2月底,软件开发者凯文 · 阿彻(Kevin Archer)发现,自己开发的“Authenticator-2 Factor app”软件被一款俄罗斯软件山寨了,“Authenticator-APP”,它的名字与正版十分相似。

这款山寨软件要求用户在初次使用时,就得在应用商店进行评价为其增加软件热度。

而且,Authenticator-APP同样采取“订阅制”,一旦用户忘记取消订阅,每周就要支付3.99美元的订阅费。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无数山寨APP,暗藏在很多来源不明的链接和应用商店里。每年监管重压之下,都会对这些危险软件,进行一波集中清理下架。

但由于很多APP的开发技术是开源的,山寨APP在网络空间中,很容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也直接造成安卓应用商店成为山寨软件滋生的“沃土”。

王源告诉盒饭财经,因为安卓系统具有开放性,“山寨”APP容易出现在安卓系统的手机中,而监管对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进行“点名”“下架”行动中,也主要是针对安卓系统的APP。

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于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4.2万个仿冒APP受到排查打击,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

更重要的是,山寨APP数量,还会随着正版软件的热度水涨船高。

360公司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曾介绍,当一款正版APP数量超过5000万时,市场上至少会尾随700种各式各样的山寨货,而低于10万的APP身后也会有二三十个“盗版”跟随。

在应付猖獗的山寨风险软件这一点上,苹果App Store同样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2014年8月,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在日常安全监控中,发现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暗藏着一款山寨版陆金所官方应用。

这个盗版软件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误导用户,陆金所要求苹果下架侵权隐患APP,但没有得到苹果的正面回应,3个月后,陆金所直接向美国北加州旧金山地区法院递交了起诉状。

事实上,苹果商店中出现虚假山寨软件并不是新鲜事,比如,曾经出现的《Temple Jump 》《Plant vs. Zombie》,就分别模仿了《Temple Run》《植物大战僵尸》。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想要彻底治理山寨APP,目前仍是一道难题。

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加强了应用商店的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审核、数据安全责任。

为了解决安卓系统开放性带来的APP审核标准不统一难题,隶属工信部的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特意研发了一套“APP签名服务系统”,用于构建统一的APP认证签名体系,从APP各个环节中提升可溯源性,并推动解决APP的仿冒问题。

截至目前,包括快手、快手极速版、360手机助手、华为、小米等已纷纷接入了“APP签名服务系统”。

只要软件的APP签名能经受住考验,就证明这款APP是可靠的。换句话说,APP签名服务系统解决了APP的签名问题,让正版APP获得一份难以被伪造的数字证书。

想要获得这张证书并不容易,因此山寨APP入门门槛自然被拔高了。

在App Store中,决定一款软件能否被下载,则是由苹果一个叫做App Review的团队决定。

泛滥的山寨APP,仍在换皮重生

最初,这个审核团队只有三名审核员,负责审查全部的应用。但要知道的是,App Store在2008年刚推出时,仅仅只有500款应用。

2019年左右,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应用审查团队增加到了300多人。而这时,苹果应用数量已经增长到200多万。

对于坚持人工审核的App Store来说,这是一项耗时的工程,几百人的审核团队处理着成千上万的可疑软件,审核资源仍会显得十分紧张。

据CNBC报道,苹果每个审查人员每天需要完成50到100款应用软件审核,每款应用软件的审查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

在苹果App Store上架或更新应用,有40%被拒绝的概率。但如果遇上像素级模仿正版的盗版软件,再加上审核人员审核每款软件的时间有限,还是让很多山寨软件成了漏网之鱼。

王源告诉盒饭财经,中国网民基数大,APP数量范畴庞杂,加之网民防范意识不强,这些都是山寨软件在治理中会遇到的困难。更重要的是,APP开发成本低、变化快,很多底层技术是开源的。即使被下架,很快就可以“另起炉灶”。

想要真正扮演好山寨软件“守门人”的角色,应用商店还需要解决更多的挑战。

参考资料:

1.三易生活:《山寨APP这个难题,现在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2.《人民日报》:《互联网上开放才能摆脱“山寨血统” 》

3. ifanr:《苹果这个神秘团队,掌握着 App Store 200 万款应用的「生杀大权」》

4. 纵融新媒体传播:《这些app竟山寨“拼多多”,拼团模式已经被玩坏了》

5.新浪科技:《苹果:App Store去年下架160万个“风险”App 阻止欺诈交易近15亿美元》

6.站长之家:《细数山寨App的三宗罪:插广告、偷流量、还骗钱》

7.新浪数码:《应用开发者吐槽苹果App Store:山寨应用仍不断出现》

8.成都商报:《调研报告:平均每个APP有92.7个盗版》

9.第一财经日报:《苹果商店暗藏山寨App》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