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近日,法国巴黎大学Séverine Sabia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又要扎中年人的心了。

 

他们分析了近1万人长达25年的研究数据发现,中年人睡觉时间短与老年后痴呆发病风险升高有关。具体来说,与每晚睡眠时间在6小时14分至7小时的人群相比,低于该睡眠时间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升高63%相关[1]。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年人,是时候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了。

 

《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论文首页截图

 

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和睡眠研究学会的报告建议,18至60岁的成年人每晚至少睡足7小时[2]。不知道各位奇点糕的读者朋友们是否达到标准了呢?

 

一提到睡眠不足的危害,相信大家都能立刻想到很多,比如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除了增加上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睡眠时间过短或者过长可能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痴呆症的发病有关[4]。

 

然而,受限于多数相关研究纳入的参与者基线年龄在65岁以上,目前尚不清楚在中年人群(50岁年龄段)中睡眠时间与晚年痴呆症发病之间的关联

 

《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Séverine Sabia教授及其同事想要探索上面的问题。

 

他们采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基线(1985–1988)共纳入了10308名年龄在35至55岁之间的英国公务员,随后的每4至5年开展一次随访,以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该研究在2019年3月31日结束,总共获取到了5次随访数据(1997-1999、2002-2004、2007-2009、2012-2013、2015-2016)。

 

基于事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研究人员分别在50、60和70岁年龄段(±5岁)纳入了7959、7164和6516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自报的睡眠时间划分为3类:睡眠时间过短(小于等于6小时)、正常睡眠时间(7小时左右)和睡眠时间过长(大于等于8小时)。痴呆症病例通过关联3个国家级登记系统来确定。

 

《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研究流程

 

截止至研究结束时,50、60和70岁年龄段的研究人群分别经过了24.6、14.8和7.5年的平均随访时间。在仅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的Cox回归模型中,研究人员在全部年龄段的研究人群中均发现,更短的睡眠时间与更高的痴呆症发病风险相关

 

在上述模型中额外地调整了行为和健康相关因素后,研究人员仅在50和60岁年龄段的研究人群中发现,与睡眠时间在7小时左右的参与者相比,每天睡眠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与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分别升高22%和37%相关

 

《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不足是发生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本研究中,有6875名研究对象在70岁年龄段存活且未患痴呆症,并具有至少2次的睡眠时间数据。该子队列经过了7.4年的平均随访时间,有426人诊断为痴呆症。

 

基于此子队列的睡眠时间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6类睡眠时间变化的轨迹,包括持续的短时间睡眠、持续的正常睡眠时间、持续的长时间睡眠、由短时间睡眠转为正常睡眠、由正常睡眠转为长时间睡眠和由正常睡眠转为短时间睡眠。

 

对睡眠时间变化的轨迹进行研究发现,与持续保持正常睡眠时间的研究人群相比,持续保持短时间睡眠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升高30%相关

 

《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持续保持短时间睡眠者痴呆症发病风险依旧显著增加

 

随后,研究人员对65岁前无精神疾病史的参与者进行单独分析发现,在3个研究的年龄段人群中,较短的睡眠时间均与日后痴呆症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为了探究由于自报的睡眠时间而引起的测量误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对3888名被精确估算睡眠时间的参与者进行单独分析发现,与每晚睡眠时间在6小时14分至7小时的人群相比,低于该睡眠时间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升高63%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并未发现睡眠时间过长或持续的长时间睡眠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利用算法客观估计睡眠时间的参与者睡眠时间过短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升高相关

 

最后,研究人员基于逆概率加权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考虑缺失数据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些佐证分析的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大体上保持一致。

 

总的来说,该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发现,中年人睡眠时间不足与随后的痴呆发病风险增加有关,且该关联独立于社会人口学因素、行为因素、心脏代谢和心理健康因素。不过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任何有关睡眠时间过长或持续长时间睡眠所导致的危险效应,这与一般的睡眠时长与健康结局的“U”型关系不同。

 

作者在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在纳入研究对象的过程中,选择的参与者比一般人群的身体状况要更加健康,因此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此外,由于观察性研究的内在特性,作者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潜在的未被纳入进多因素模型中的混杂因素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由于痴呆症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且这类疾病对家庭和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对这类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在鼓励年轻人群改善睡眠状况的同时,也应当对中老年人群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给予同样的重视。

 

(希望老师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早点儿睡觉《自然》子刊:中年睡得少,老年易痴呆!长达2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睡眠时间少于6.23小时与痴呆症风险升高63%有关

 

 

参考资料:

[1]. Sabia S, Fayosse A, Dumurgier J,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in middle and old age with incidence of dementia. Nat Commun. 2021;12(1):2289. doi:10.1038/s41467-021-22354-2

[2]. Consensus Conference Panel, Watson NF, Badr MS, et al.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ciety on the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Methodology and Discussion. Sleep. 2015;38(8):1161-1183. doi:10.5665/sleep.4886

[3]. Liu Y, Wheaton AG, Chapman DP, Cunningham TJ, Lu H, Croft JB. Prevalence of Healthy Sleep Duration among Adults–United States, 2014.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6;65(6):137-141. doi:10.15585/mmwr.mm6506a1

[4]. Fan L, Xu W, Cai Y, Hu Y, Wu C. Sleep Duration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J Am Med Dir Assoc. 2019;20(12):1480-1487.e5. doi:10.1016/j.jamda.2019.06.009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PEQHqM-HKObSFv8-6i5FQ

泡沫,蠢蠢欲动 !

假期结束了,仔细梳理最近的市场风吹草动,最最应该关注的是耶伦不经意的一句“加息”,戳住了美股命门。

 

基于此很多人又开始深陷焦虑。

 

其实大可不必,看明白时下现实的人都清楚,天量的债务堰塞湖悬在美国国家信用头顶,目前激进的加息只会是阻力最大的那一个。

 

千年大水浇灌,全球所有史诗级泡沫的命,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硬。

 

甚至,造泡沫就是人类现代历史的本身……

 

懂得,自然懂。

 

 

1

 

 

 

最近有圈友问:“有没有能系统看清未来的书呀,让我看了之后,对未来脑洞大开,思路甩路人八百条街的那种?”

 

我拿起手机,认真敲下了下面一行话:

 

99%的书都是垃圾,请兄台们集中精力看《两次全球大危机对比研究》作者相关的所有文章。

 

很多人说我敷衍,抱歉真没空。

 

圈友们提问的动机,我很清楚。

 

这个世界,你之所以给别人弯腰,花时间,买课程,花钱去主动看书,把自己累的要死。

 

最终只有一个动机。

 

搞懂上面意图。

 

远的不说,从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三去一补一降”,注册制,国产替代化,上海的临港片区,东中西部遍地落子的自贸区,甚至十四五规划,以及展望2035年远景计划和最近刚刚召开的政治局大会……

 

读懂政策,读懂谁的政策?

 

上面,上面,还是上面!

 

不用装,不用藏,你就是想知道决定这个世界最大资源流向的那一批人,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干什么?

 

然后你看看能不能抓个10年10倍的机会,美美的阶层跃迁一下。

 

2000年买了腾讯的股票;

2008年买了深圳前海的房子;

或者5白块的时候买了几千块比特币,傻乎乎的拿到了现在。

 

泡沫,蠢蠢欲动 !

 

人生财富的10倍暴击,往往需要拥抱最硬的泡沫。

 

中国的房子和腾讯的股票,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一波人口红利支撑;而涨的六亲不认的数字货币,则源于群众对主权信用货币史诗级不信任。

未来科技先锋马斯克为什么力挺比特币又主动做狗狗币的盟主?

 

未来世界货币体系或许已经很难再重归“一元”,主权信用货币之外,可能还会有其它信用派生的方式存在。

 

这个世界的重塑权在金字塔尖,真正的实战派,操盘手的话才是真金白银!

 

就像1998年房改之后,如果你听懂了“加速农民市民化”这句话的含义,集中精力扑进房地产,搞房子,现在一定和你当年的同龄人拉开了巨大的距离。

 

同样的站在2021年这个节点,如果你看懂了“硬核科创突围”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那么就应该明白中国A在经济崛起中的枢纽地位,不可撼动。

 

2月中旬以来的调整,所有的恐慌看空,都显得十分短浅。

 

泡沫,蠢蠢欲动 !

 

不用怕,用不了多久,这3250-3350就是未来让你拍大腿后悔的位置。

 

 

 

2

 

 

 

2020年11月25日,一篇需要你打印出来反复看的文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泡沫,蠢蠢欲动 !

 

不要觉得枯燥。

 

你要的所有干货都在“炼狱般的苦难”之后,没有捷径。

 

划重点:请记住文章中的这句话。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核心资源。

 

不明白的话,咱解释一下。

 

这句话,既阐明了中国为什么能行,也将是接下来十年内,我们掰断卡脖子那只手的最大筹码。

 

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市场是人,技术优势,企业网红,品牌这些统统可以归为“物质积累”。

 

究竟是市场超大规模的人成就了“物质积累”,还是“物质积累”反过来是市场人的衣食父母呢?

 

HM们自以为很刚,结局其实很惨。

 

鹰酱纠集了一帮小弟来闹事,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揪住最弱的哪一个往死里揍。

 

打的一拳去,免得百拳来。

 

面对国际碰瓷者,你越怕麻烦惹事,它们越是蹬鼻子上脸。

 

专业碰瓷者,你今天敢在南海问题上服软,它们明天就敢躺在你家屋门口,说你挤到了它,集体诉讼让你赔钱。

 

千把人,几百条枪就敢闯天津卫的历史教训,真没过去几天,不能忘记,一定远离公知在你耳边的瞎嗡嗡。

 

独立自主的路,太怂是不行的!

 

 

 

3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需要串起来看。

 

北京上海深圳严打骗经营贷;

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给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提前划“红线”;

上海链家上万套二手房“消失”;

大会要搞学区房;

……

 

网贷的魔爪伸向大学生,骗经营贷用于炒房,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垄断扩张,二手房中介虚假房源的筛查,学区房涨的六亲不认,无非是旧的地产银行利益链不愿放弃走老路,依然想沉睡在债务包袱之上,再吃几口。

 

容易走的路,总是人挤人。

 

而国内最近这一系列的操作,都在指向对内的打破。

 

打破旧势力的反扑,打破资金继续往房地产挤的趋势,同时也打破,无良资本扩张继续向弱势的大学生和社区卖菜大妈。

 

就像网贷让大学生负债加杠杆这件事情,几乎是给中国经济埋下大雷。

 

第一把年轻人早早的透支掉,没毕业就负债累累的大学生那种闯劲和锐气早早的被消磨没了,另外大量的无信用大学生出现,跟美国当年让穷人加杠杆炒房又有什么分别?

 

一个社会的债务木桶崩盘,往往是从最弱的短板开始的。

 

泡沫,蠢蠢欲动 !

很多人说:“大学生加杠杆,经营贷去炒房,互联网平台仗着垄断干倒社区卖菜大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大国的池子里,债务相互嵌套,底层的穷人和富人是一个共生体,社会债务最弱的一环爆了雷,对于整个系统都将是灾难性的。

 

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就像前几年很多人不理解精准扶贫这件事的意义,东中西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本质上也是区域之间债务杠杆的差别,对于中西部的精准扶贫和转移支付,从全局来看,何尝不是一次国家内部的“社会降杠杆”操作。

 

拥抱效率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贫富分化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个代价所造成的风险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

 

美国的拜登直接开启印钞机,1.9万亿美元,直接打给底层,我们择选择了特色的转移支付,精准扶贫。都是在用自己最特色的方式维持“大厦系统稳定”。

 

路子走急了,钱是必须要花的,因为贫富之间的裂痕需要钱来粘合。

 

 

 

4

 

 

 

不破不立。

 

既然最近几年,压制炒房,增加他们的成本,挤压他们的获益空间,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垄断也是逐个打破,蚂蚁金服这么牛逼,现在也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银行金融机构,这一些列的打破既然已经发生,未来我需要立什么呢?

 

国内垄断被锤碎,是新巨头成长的前提条件。

 

阿里腾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代表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也结束了,未来能代表中国的企业或许已经开始发芽。

 

回到第二部分大佬文章说的那句话: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

 

如果说阿里和腾讯是互联网人口红利结的果,那么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的连接大概率只是其中的一小步。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三维的连接可能才是更大的全貌。

 

面对各个领域的卡脖子现实,追着别人的屁股,或者模仿都是无法逆袭的。

 

就像操作系统的全球垄断格局,一个后来者即使是重型装甲部队面对安卓和IOS严防死守的碉堡也是发怵的。

 

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为什么从一开始就瞄准着万物互联全场景系统去的原因,另起炉灶,提前在下一代投入,远远要比在别人传统优势的赛道跟人家拼消耗要智慧的多。

 

泡沫,蠢蠢欲动 !

 

过去20年手机和操作系统软件跟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超过70%,那么面对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未来与世界经济相关性超过50% 的新物种会是什么呢?

 

大概率与中国的系统集成化创新有着根本的联系。

 

碳中和逻辑下的全球能源革命,特高压超远程输送的技术能力,让中西部成为中国清洁能源的高地,生态多样性的高地,让全国资金从单向流向东南沿海,转变为东西部互通有无。

 

低延时的5G网络+人工智能对于各种“物”的赋能,一张全球最大的智能化万物互联成为新经济孵化最坚实的基础。

 

假设中国万物互联的底层操作系统最终只有一个,那么它的估值该有多少呢?

 

没有标准,但会成为新的标准。

 

从这个维度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这个枢纽地位必然还会加强,目前80万亿的总市值显然是支撑不了中国“另起炉灶”换道超车的。

 

资本市场这个新货币池子,加宽加深的速度仍会加快。从80万亿-300万亿的泡沫膨胀过程,必将又是一波“财富新贵”。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_QUq7JGxi3bf1PRILowGQ

张煜“忍无可忍再发声”:请求公开辩论!肿瘤专家们怎么说?

如果输了,终生剥夺行医资格也无怨无悔。

 

 

整理 | 韦晓宁 凌骏

 

时隔半个多月,“肿瘤门”事件当事人之一张煜医生再次发声,他请求卫健委给予机会,让他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并且最好在全国媒体公开进行。

 

这是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张煜医生再度发文,他在文中表示,所有发言均是他作为中国一名普通医生的个人行为,与他所在医院——北医三院无关。对于这次发声原因,他写道:“忍无可忍,必须发声”。

 

在本次的声明中,张煜特意提到了自己当日发声的初衷:

 

首先,我和陆巍医生素不相识、无冤无仇,为什么要反复指责和控诉,就是因为我认为他就是医生中的败类,非常卑劣的、对患者敲骨吸髓的那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奋力一搏,终于被媒体注意,被卫健委重视,我很开心,以为会得到圆满的结局:涉事医生被严肃处理,患者家属得到应有的赔偿,医疗不良行为得到监管。
他提到了自己对陆巍用药的看法:
 
“假如连陆巍医生这种胡乱的前所未有的五药联合治疗都是不违反原则的治疗,那么诱骗患者进行血液NGS测序和未经准许的生物免疫治疗都只是小问题了。
我觉得我不需要继续控诉不良医疗行为,反正将来任何肿瘤患者用任何不靠谱的药物都可以说是不违反原则,所谓指南、说明书和临床文献都可以丢到一边,因为不需要参考,医生可以想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拍脑袋想出的治疗也符合原则。”
最后,他提到了自己发文章的目的:
 
“我非常诚恳的请求卫健委领导允许我和专家团的全体人员进行一场媒体的公开辩论,主题是关于陆巍医生事件中是否违反医疗原则的问题。医学是科学,不是玄学,不会因为所谓专家团的意见就把黑的能说成白的。这个辩论我觉得很有用,可以向不懂真相的民众和受害患者的女儿马荣解释事情经过,这也是给她的一个交代。同时,这也是肿瘤知识科普的很好的机会,可能给非常多的肿瘤患者家属敲响警钟,了解肿瘤治疗中的诊治原则,并注意在诊疗过程中识别出什么样的医生是垃圾医生。
如果我输了,我请求卫健委吊销我的行医执照,终生剥夺我的行医资格,无怨无悔。
如果我赢了,我请求卫健委重新更换专家团,并对陆巍事件进行二次审查,期望得到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结果。”
“在这里,我再次呼吁医疗改革,严控医疗不良行为,同时请求更高层领导的关注,事关亿万民众,不可不察。我也请求更多人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国的医疗才会越来越好。”
张煜医生的这个请求,源自于4月27日上午,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局长在回答记者关于“肿瘤治疗黑幕事件”的提问中表示,经过专家和同行进行评议,认为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治疗的原则基本符合规范。
至于反映的如基因测序、基因检测的问题、NK细胞治疗的问题,国家卫健委也已要求上海市卫健委调查,如果发现有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的违法违规情况,绝不护短、绝不回避,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就在国家卫健委公布“肿瘤门”部分调查结果的前几日,国内一年一度的肿瘤界盛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召开的前一日,CSCO监事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接受媒体访问的文章《马军教授回复肿瘤医生爆料:因噎废食,是肿瘤治疗的倒退》发布,引起业内热议。
大会召开第二日,文章被删除。“医学界”与多位肿瘤医生交流,在陆巍医生治疗方法的合理性、医疗的偶然性及监管方面,他们匿名发表了不同看法。
这应该是个只限于学术层面的讨论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A:当事医生对这个问题的出发点,1000个人可能有1000个理解。他(陆巍医生)那个方案,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为什么会选一个内分泌药?因为甲胎蛋白升高。本身在肝癌里面有一段时间探讨比较热的,就是基础受体跟激素结合的信号,超脑通路可能会有异常的活化。(胃癌转移到)肝癌不是甲胎蛋白也高嘛,所以我猜可能陆教授得出一个方案,也确实是从患者的角度去出发。
我感觉总的来说大家对(陆巍)医生的做法还是有一些理解。可能有一些(与常规)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倾向于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不妥当的地方可能就是跟家属沟通没有很充分。确实普遍临床上暂时不会去推荐创新方案,毕竟这不是标准方案,这是不太妥的地方。
上海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B:我看了他(陆巍医生)用药和疗法情况,他的这个方案,说实话,上海的外科医生要挣那几个钱做什么?人家能看得上吗?人家出去开台手术不比这挣得多吗?
应不应该接受这样的药物治疗、到底有效性是什么样、对这个病人有没有用?大家一起来讨论,事情本应该基本停留在这个层面。这本是个学术通论,但问题到了社会上,就变成了道德层面的考核、医疗体制的考核,这是比较危险的。
黑龙江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C:我觉得这个医生(张煜)可能有些角度上有些偏激,绝大多数都患医生都是从患者角度出发,都是为了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甚至延长他的生存。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D:陆医生在治疗患者的时候,我相信他肯定是有一些依据和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的。我更希望是知道他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如何去思考,他跟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是怎么样。
有些情况,可能只有当事人才会更清楚一些。现在媒体的发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个医生,包括他日常的一些工作,包括他周围的环境,大家对他的一些看法,很容易会毁掉一个医生。
我觉得医患本身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患者健康。媒体或者其他各方面别有用心之人借机去攻击医生,会加深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最终受害的其实还是患者。
超指南治疗需要严格执行知情同意
广东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E:即使完全按标准来,也不能确保一定成功,比如外科肝切除,允许有3%的死亡率。医学就跟路上开车一样,事故率是有的,小心驾驶、按照规章行事也会有问题的。所以要和患者及其家属非常客观地去沟通“事故率”的问题,包括使用指南以外的方法的时候。
在临床当中,作为医生,我觉得有时候也很难,因为病人和家属的态度是会变化的,开始沟通的时候,他们也许抱着生的欲望,或者其他医院都不接收了,他们把宝全部押在你这个地方,最后没有达到期望值。
其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医生也不可能比全国的医生就高明了,沟通的时候还是要留有余地,因为医学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比如给你做一台手术,我觉得这个很好,然后现实中并发症来了,突然病人就没了,这种情况是不可预的。现在医患之间存在一种商品属性,病人觉得我花这么多钱,你就要给我这么多回馈,这是他们的想法,现实中很难做到。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A:无论是用药、包括检测、细胞治疗,有些方面国家没有建立规范,但是很多的临床研究报道,其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你完全按照指南,你就切断了可能起作用的方法。对一个晚期已经经过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能不能进行尝试?无论有效率如何,也有可能在个体上是有作用的。我觉得反正是不能一棍子打倒。
张煜医生的意思是好像陆巍医生有违普遍的治疗共识或者规范指南。但是我觉得怎么说,临床真实世界当中,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可以按照指南推荐去做的,会有个体化处理的方面。假如说你完全按照指南的话,很多患者可能在身体状况很好、还有治疗机会的时候你就得停下来了,岂不是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个特别绝望的事情?
还是要从比较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医生和患者,因为大多数我们的本质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患者要好,假如说你把本质的一个东西给切断了以后,哪个大夫又敢真心实意地去给你制定一个治疗方案,患者又从中会得到什么呢?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D:患者家属本身就有知情权,应该提供相关的一些信息,让他们对这些可以选择的治疗措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但很多时候可能患者跟医生的理解会有一些偏差,很多患者可能要的是明确的更好的方案,但在临床上不同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夫很难告诉你,是不是哪一个更加有效。
天津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F:(知情同意的问题)很不好解决,说实话在临床实践中病人也不知道那些规定,医生还是被动的,你能给他讲,你看国家有这个法规,你就这样用,那在临床中真的很好笑了,咱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给他讲这些。
医生创新精神不应被抹杀,但患者应量力而行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D:这个事情之后,所有医生可能都会去反思、慎思自己的用药和诊疗是不是规范。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如何结合确实一直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能不能根据不同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去做到精准治疗,包括探讨一些新的诊治方法和策略,是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问题。
天津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F:今后临床治疗上,大家肯定会更谨慎一点。我觉得这里也有好的地方,因为一定会存在不合理治疗的,管一管也是好事。但是对于整个肿瘤界来讲,有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那些胆大的你管你也管不了,但是胆小的会更胆小了。
这件事对医生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对病人也一定会有一部分的利益受损。尤其在目前敏感的情况下,没有标准治疗的这些病人,你怎么去跟他谈?特别是一些对相关知识不太了解的病人,他自己就会丧失(利用创新方法)治疗的机会。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A:中国的患者很多,有些人会把对生的渴求、体制方面的一些问题、花费的问题,一下子都转嫁到大夫的身上,产生一些碰撞。我觉得大家还是从善意出发来看待问题。网上很多攻击谩骂,我就特别想问,如果说大夫真的完全按照指南推荐去做,那多少患者的生命就更加处于无望之中?肿瘤大夫治疗的积极性,不应该被完全抹杀掉,最后可能毁的是这个学科或整个医疗的现状。
黑龙江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C:搞肿瘤的医生应该说指南是基础,是最根本的,我们每个医生都要遵守。但我们也应该有创新的精神,没有创新,患者的疗效永远不会提高。特别是对于非常难治的患者,进一步提高这些患者的疗效,使这些患者能够长期生存、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如果没有创新,这些都无从谈起。
张煜医生可能出发点是觉得现在的肿瘤患者花费太多了,确实是这样,很多的肿瘤患者得了肿瘤以后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我经常跟患者说一句话,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我们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我不主张患者家属卖房子卖地。恶性肿瘤的患者终有去世的那一天,我们活着的人怎么办?
所以可以参加研究创新、可以采取使用这些新药,但不是说使用传统的药物就不行。我经常跟患者打比方,大米、鲍鱼都能养活人,选哪个都可以,量力而行,这是最关键的。
来源:医学界
责编:凌骏
校对:臧恒佳
制版:潘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vAYnEpwiLW-TpRVbl_rWA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作者 | 维多厉害呀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有一种东西,每个年轻人都想拥有,买到它需要排队、摇号、本地户口,但它不是深圳的房;

 

也是这种东西,核心科技掌握在美国手中,我们不仅要高价购买,还时时面临断供的威胁,但它不是中国的芯;

 

这种东西,26岁一过就失去了购买资格,但如果23岁的你现在开始预约,很可能在排队的过程中就超龄了。

 

这个东西就是HPV疫苗。

 

它的“放苗率”极低,买爱马仕的包都没有这么高的门槛;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它与浪漫爱情息息相关,哈根达斯看了都直呼内行。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同样都是疫苗,新冠疫苗完全免费,要通过赠送米面粮油求着大家打;HPV疫苗几千块钱一针,需要找黄牛、去外地,求着别人打。

 

这究竟是HPV疫苗功效的扭曲,还是新冠疫苗口碑的沦丧?

 

本期《走进疫苗》,就带大家聊一聊科学。

 

本文将讨论:

· HPV疫苗如何被偷换概念变成了“防癌疫苗”

· 九价HPV疫苗是默沙东的摇钱树

· 换汤不换药的美国药企游说大法

 

 

1

HPV疫苗 ≠ 宫颈癌疫苗
“HPV疫苗是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这是对HPV疫苗最广泛的认知,也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乙肝病毒会导致肝脏的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但乙肝疫苗就是乙肝疫苗而已,不是什么肝癌疫苗。
这个比喻并不恰当,是因为宫颈癌是目前所有恶性肿瘤中唯一可以明确病因的癌症,而这个病因就是HPV感染。因此,不感染HPV病毒就不会得宫颈癌,这个是肯定的。
而之所以这么比喻,是因为虽然HPV病毒是宫颈癌的唯一诱因,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感染过HPV病毒,但自愈了。
最终发展为宫颈癌的前提条件,除了在上百种HPV病毒中感染到了10-20种高危型HPV之中的一种或几种,更重要的是——由于免疫力低下/吸烟/吸毒/不洁性行为等因素导致了持续感染、长年不愈。
感染高危型HPV病毒、经历上皮内瘤变I级、II级、III级还是没有自愈,最终发展为宫颈癌的过程,免疫力低下人群大概需要5-15年,健康人群大概需要10-20年。
而在这么多年中,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有极大的可能在病变还是上皮内瘤这种良性肿瘤的时候予以简单有效的处理。
在宣传HPV疫苗的文章中,大量的将宫颈癌定性为“女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威胁女性的第二大恶性肿瘤”。这多少有点耍流氓,因为将恶性肿瘤加一个“(仅)威胁女性”的条件,那宫颈癌不排在前三都说不过去。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数据来源:2017《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
 
2020年11月,世卫组织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将携手消灭宫颈癌。
具体的措施是在2030年前,让本国15岁以下女孩的HPV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0%、让35-45岁之间女性的筛查覆盖率达到70%、让所有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可及性达到90%。
早在HPV疫苗诞生前的1988年,英国将宫颈癌筛查纳入了国民保健计划。到2005年,英国的宫颈癌发病率从1986年的万分之1.5,下降到了万分之0.87;美国在过去30年因为宫颈癌筛查的广泛开展,宫颈癌发病率也下降了50%。
简单来说,对于早期发现就能有效治疗的宫颈癌,即便没有HPV疫苗,光是筛查也能达到有效的预防。
“疫苗+筛查+治疗=消灭宫颈癌”,怎么到了营销号那里就变成“接种疫苗=不会得宫颈癌了”?
更离谱的是,营销号、黄牛、小红书KOL齐上阵,直接造出一个新公式 ——
打HPV疫苗=打九价HPV疫苗。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了解过HPV疫苗的读者应该对“价”这个字并不陌生。“价”字是用来标明不同的HPV疫苗对病毒覆盖数量的不同。
二价疫苗主要覆盖2种高危型HPV病毒(16型和18型),这2种病毒引发了80%左右的宫颈癌;四价疫苗覆盖4种病毒;九价疫苗覆盖9种病毒,能预防90%诱发宫颈癌的高危病毒感染。
虽然——“啊~九价,你比二价多七价~”——可是一针1300(有价无市)的九价比一针600的二价,在病毒覆盖率上其实也只提高了10%。
虽然你可以不考虑性价比,为了这10%多排好几个月的队、多花好几千块钱、在以前甚至还要冒着跑去香港7000块打一针盐水的风险。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香港政府一站通
可这提高的10%,甚至不是90%到100%的10%,只是80%到90%的10%。
且不说像所有的疫苗一样,HPV疫苗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哪怕是9价疫苗,或者是已经在研发中的11价、14价“内卷”HPV疫苗,也无法做到对所有高危病毒、病毒亚种的全覆盖。四价及九价疫苗增加覆盖的病毒亚型主要是针对其他良性湿疣的预防。
也就是说,二价以上的HPV疫苗,就预防宫颈癌的效果来说,边际效益呈几何级数的减少。
更甚,过度宣扬HPV疫苗的防癌效果,反而会使接种过的人放松警惕,不再重视定期筛查,将10%的隐患放大了不知多少倍。
上周,全国普及宫颈癌筛查初步成果上了热搜,但很显然,被“九价疫苗是唯一/最有效的预防办法”误导的人不在少数。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新浪微博
如果是出于营销的目的而非单纯的无知,将“HPV疫苗”偷换概念变成“宫颈癌疫苗”,更是其心可诛。
在世卫组织拟定的消除宫颈癌的三项措施中,压根没有提及“接种九价HPV疫苗”。
让民众困扰的“为什么国家大力推行接种,却又一针难求”更是个大误会 —— 由于低龄女性比成年女性对疫苗的免疫反应更强,专家的建议从来都是“尽早”,从未鼓励过人们追求“高价”。
同时,为了消除“HPV疫苗防癌”的误会,许多医学背景的自媒体也一直在提醒接种过的人群务必不要忽视定期筛查。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新浪微博
从需要摇号、中签率不及3%(2019年2月深圳摇号结果),到偷梁换柱的“宫颈癌疫苗”,再到“一针难求”、“惊!救命疫苗被美国卡脖子”等类似标题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人们对九价HPV疫苗的认知已经明显偏离事实。
把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包装成“能救命”,再制造出“一针难求”的行情,不过是营销号和黄牛为了流量、为了利益,利用信息不对称征收智商税的传统技艺罢了。
比起国家或考虑纳入免疫计划的二价疫苗,大家趋之若鹜的九价疫苗,基本可以定位为商品疫苗中的奢侈品。
 

2

你血管里的默沙东
2006年,美国默沙东研发出了首支HPV疫苗(四价),并通过FDA优先审批率先登陆美国市场,以“Gardasil”商标面世,进入中国以后译作“加卫苗”或者“佳达修”。
08年,德国医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并证明了HPV病毒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PV疫苗的研发和审批,一夕之间像打了鸡血一样加了速。
09年,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以“希瑞适”(Cervarix)商标(在中国也叫“卉妍康”)推出的HPV疫苗(二价)终于得以在美国上市。
2016年,GSK的HPV疫苗先于默沙东获得了中国的上市批准。对着中国市场磨刀10年,终于可以开宰了。
没有对手的GSK,把在美国售价100多美元的二价HPV疫苗,定价为5000多人民币,而在香港地区,也要3000多港币。
2018年,在国产二价HPV疫苗即将完成审批之际,默沙东的九价HPV疫苗在海南完成了中国内地的首例接种。
目前国内市场上可以接种到的HPV疫苗就是这么几种:
万泰生物的国产二价、英国葛兰素史克(GSK)的进口二价、美国默沙东的进口四价、美国默沙东的进口九价。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默沙东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有点高,不仅是HPV疫苗的半壁江山,也是全球九价HPV疫苗的垄断商。
默沙东还有个名字,叫美国默克,是为了区别于德国默克。德国默克是1668年成立的“老字号”,1891年,默克家族的后人乔治·默克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
1917年,二战进行到白热化,美国将默克美国分公司作为敌方资产予以没收,德国总公司持有的80%股权被进行了公开拍卖。家族企业岂能落入他人之手,乔治·默克一咬牙,给美国政府捐了300万美元,把公司买了回来,但附加的条件是美国默克不能再与德国总公司有任何关联。
从此,美国默克成为了与德国默克毫无关联的独立公司。1953年,美国默克与美国疫苗公司沙东药厂(Sharp&Dohme)合并,成为了今天的默沙东。此后,这个公司除了在北美仍可被称为“默克”,在北美以外的地方一律得叫“默沙东”。
虽然默沙东在中国并不是个人尽皆知的名字,但毫不夸张的说,默沙东几乎在每个中国90后个体的血管中流淌。
80年代末,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总携带者的1/3,是全球乙肝肆虐最严重的国家。
1989年,默沙东以700万美元的极低价格——几乎可以算是无偿——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了中国。时至今日,中国婴儿一出生就要接种的乙肝疫苗仍是采用默沙东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
当然,这个故事也并不完全像宣传的那般被人道主义的光环所笼罩,默沙东从最早的100美元/人(三针),经历了数轮谈判,价格仍然远超过中国老百姓可以负担的程度。而中国政府肯定没有一直耗到它降价的耐心,随着谈判的进行,1973年就开始研制的国产血源性乙肝疫苗上市了。
只是国产疫苗成本高且安全性低,无法调动民众自发接种的意愿,中国的乙肝病毒防疫进程起步即僵局。
最终,默沙东选择用大爱,叠加一丢丢对中国患者失去对默沙东用药依从性的恐惧,打破了这个僵局,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时任默沙东董事长兼总裁的瓦杰洛斯16年访华,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手拿最新一批乙肝疫苗合影
30多年后的默沙东,等来了中国市场的“报恩”。
目前默沙东的两棵摇钱树,正是在中国市场强劲需求的浇灌下开枝散叶。
2020年,默沙东在中国的销售总额超过35亿美元,虽然只占集团总销售额的7%,但13%的增速超过全部其他市场。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默沙东2020年年报
默沙东的第一棵摇钱树,是可以用于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PD-1抑制剂“可瑞达”,俗称“K药”。由于在肺癌一线治疗领域更为突出的效果,K药成功逆袭了曾经在PD-1市场一统天下的、更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研制的“O药”欧狄沃。
目前,K药单品种的销售额对默沙东营收贡献高达1/3,同时也是公认的“药王”。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可惜,默沙东在14年推出“K药”并大获成功之后,就再没有拿出过有高度竞争力的产品,曾经的明星产品顺尔宁、舒降之、保列治均已过了专利保护期,更是让默沙东雪上加霜。
面对专利断崖惨状,默沙东在去年2月5日宣布拆分,将其女性健康产品、成熟产品和生物仿制药产品剥离出去,成立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
以K药为代表的肿瘤产品、HPV疫苗为代表的疫苗产品、动物保健等五个总销售额占默沙东总营收65%左右的业务将保留在默沙东公司。
毫无疑问,默沙东的第二棵摇钱树——九价HPV疫苗,将成为——虽然也可以说已经是——默沙东增长的第二支柱。
九价HPV疫苗早已纳入多国的免疫规划项目(四价已退市),直接送进校园,供9-14岁的少年儿童(男女皆可)免费接种。即便是成年人,接种HPV疫苗大部分医保也可报销,自费三针的价格在400-500美元。
而九价疫苗目前在国内是4000块钱三针。按中国内地规定的16-26岁接种年龄,中国适龄女性可能超过3亿。即便如此,2020年上半年九价HPV疫苗的签发量仅为215万支,这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
可见,默沙东在HPV疫苗扩产能方面出乎意料的保守。
供需严重失衡,还不扩产,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默沙东拿不准这个疫苗的需求是不是稳定。这并不是什么饥饿营销,只是默沙东的权宜之计。
一方面,虽然老百姓不买账,国产二价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指标都已与进口二价相当,九价上市也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恐怕默沙东也深知,随着有关HPV病毒与宫颈癌教育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一旦被纳入中国免疫规划,接种年龄上限在45岁的国产二价会接手绝大部分的中国市场需求。
而这也间接的证明了,默沙东对这个产品并没有一种“我贵,但我好”的信心。
辅助治疗癌症的K药、预防癌症的HPV疫苗,虽然前者“救命”的意味更浓,但二者在小某书上的关注度和画风截然不同的程度,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个院子里并排栽种的两棵树。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小红书
 

3

游说、贿赂的“黑历史”
HPV疫苗与乙肝疫苗的原理雷同,通过重组基因表达蛋白合成病毒样颗粒,简单来说就是“山寨”HPV病毒,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等到真的病毒入侵,抗体已等候多时,可以立即发挥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疫苗有利无害。当然,几乎所有的疫苗都存在一定概率的严重不良反应,但总的来说,HPV疫苗最大的风险就是免疫无效。
但是在免疫无效的情况下,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并最终演化为宫颈癌的过程中,只要通过筛查发现,有极高的治愈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HPV疫苗06年面世、07年就申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却整整过了10年才获得《进口药品注册证》的原因。
根据当时我国药品进口审批的要求,HPV疫苗需要作用于对照组,来证明它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但感染了HPV病毒而最终演化为宫颈癌,除了概率小,甚至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HPV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只能证明疫苗诱导了持久的抗体应答、HPV抗体阳转率接近100%。也就是说,HPV疫苗可以阻断HPV病毒持续感染、HPV病毒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两点都可以通过临床试验证实。而“HPV疫苗可以抑制宫颈癌的发生”,只是上述两个结果推出来的、仅在理论上成立的结论。
九价HPV疫苗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的2014年,中国国家食药监总局接受了《预防HPV疫苗试验的主要终点专家小组报告》的意见,改变了对HPV疫苗有效性的标准,将最短6个月内没有持续感染,作为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指标来评估疫苗有效性。
在修改了审批标准后,HPV疫苗终于登陆中国内地。
但中国内地迎来的第一个HPV疫苗的提供商,正是曾经在中国深陷“贿赂门”的葛兰素史克。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人民网
2013年7月,公安部通报,已查明葛兰素史克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各种手段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被立案侦查的4名高管也是“各司其职”:政府事务部负责与政府职能部门拓展关系;公共事务部负责通过媒体塑造舆论以影响政府决策;商务发展部,主要和各地医药批发公司、物价部门打交道;法务部则负责擦屁股。
不过,别说GSK,在它之前,强生、瑞辉等跨国药企都曾在中国爆出行贿丑闻,而别说跨国药企,医药行业在中国也是最易滋生商业腐败的行业。
在13年的采访中,据“一位不愿吐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跨国药企甚至比政府部门的官员更清楚审批权力的布局情况,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也远超国内药企。
当然了,GSK的这个“黑历史”跟之后上市的HPV疫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过,默沙东的“黑历史”却是直指九价HPV疫苗——美国德克萨斯州州长在2007年2月发布了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全州12岁以下女孩必须接种HPV疫苗。该命令发布2个月后即被立法机关驳回,并没有生效。
但在2011年9月进行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会上,“茶党女王”米歇尔·巴克曼公开控诉竞争对手、德州州长里克·佩里为药企“开绿灯”。
米歇尔声称,默沙东的首席说客是州长的前幕僚长,默沙东向州长提供了很多政治用途捐款。佩里反驳称,自己筹集的3000万美元中确实有5000美元来自默沙东,并讽刺道:“如果你认为我可以被5000美元收买,那我觉得你在羞辱我”。
但是根据监察组织德州公共正义(Texans for Public Justice)给出的报告,默沙东从2001年起为佩里的竞选活动捐款共计2.85万美元,并在2006年向支持佩里的共和党州长协会捐款37.75万美元。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图源:CNN官网
无独有偶,GSK自2001年以来也为佩里的州长竞选提供了与默沙东相同金额的捐款,2006年后向共和党州长协会捐款总额甚至是默沙东的4倍之多。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列举这两庄黑历史,无非是想说明,对于制药业来说,救民于水火是手段,做生意才是目的。
给无益甚至有害的药物开绿灯,政府与药企这对狼狈承担五五开的责任,这毋庸置疑。但对于HPV疫苗这种“薛定谔的有益”,当舆论、媒体、KOL的声音盖过了专家、甚至政府,理应让老百姓重新审视这个药物背后的利益关系。
 

4

尾声
在微博搜索“HPV疫苗”、“宫颈癌”等词条,大量的民间声音都在传达焦虑、甚至愤怒,仿佛在临近26岁的这两年没能接种到九价HPV疫苗,宫颈癌就会来敲门。
HPV疫苗有没有用,有。有条件接种要不要接种,要。接种后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不是。没有接种有没有救了,有的是。 
下图为2018年国际癌症检测组织预计的年龄标准化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颜色越深的地区发病率越高,中国甚至连中风险都算不上。
为什么我说九价HPV疫苗是智商税?
而即便在中国,宫颈癌发病率高的地区也以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为主。图文并茂的分享去香港成功接种九价疫苗的经验,对降低中国的宫颈癌发病率好像并没有什么帮助。
创新药从来就是一门生意,HPV疫苗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商品疫苗”。
在了解到所有背景后,依然拒绝国家计划纳入免疫规划、已在部分地区试点免费接种的2价疫苗,只想要高价求得进口9价疫苗。这大概相当于,怕渴死的你拒绝了别人送到眼前的一杯免费的水,你只想再排5个小时的队,买上一杯茶颜悦色。
那我也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W511IY3vNQGQG8be_dWWA

为啥你买的股票,总是不涨反跌,而且越跌越狠?

作者:付一夫
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ID:SIF-2015)

价值投资理念通常强调两大原则:一是低价买入,二是长期持有。

具体而言,由于股票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因而投资者应该学会发现那些价值被市场低估了的公司,在其股价处于低位时出手,“以40美分的价格买入价值1美元的东西”,然后坚定地长期持有,获得丰厚的回报自然水到渠成。就像在1988年,巴菲特重仓买入可口可乐时,市场普遍质疑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何在,接下来他又多次增持。10年后,可口可乐市值涨了10倍,足足给巴菲特带来了100亿美元的巨大收益。

现实中,像“股神”那样信奉价值投资并采用类似做法的人不在少数,然而结果却是,手中的股票价格不涨反跌,而且还越跌越狠。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标准的蓝筹股花旗银行股价从55美元一路下跌,很多人觉得是时候抄底了,便大举买入并持有,期待股价反弹大赚一笔,怎料股价一跌再跌,一度只剩下1美元,无数盲目的投资者都损失惨重。

明明遵循了价值投资的两大原则,为何却亏得一塌糊涂?答案便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价值陷阱。

1

何为价值陷阱?

价格终将向价值回归,是价值投资能够成立的最底层基础。然而,很多人本以为买到了足够便宜的股票,入手后却发现价格还在持续下跌,并没有出现价值回归的情形。更有甚者,很多人没有及时止损,仍在盲目地坚定持有,结果却“坚守了不该坚守的”,到头来只能是蒙受巨大亏损。

这便是所谓的“价值陷阱”,即投资者买入了表面上估值很便宜,但实际上却很昂贵的股票。

放眼历史,无论是美股市场还是A股市场上,都出现过许多价值陷阱的现实案例,黑莓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苹果和安卓手机大行其道之前,黑莓也曾是商务智能手机的领头羊。凭借着邮件快速推送、高度的数据安全等优势,黑莓手机自2005年前后开始异军突起,随后几年一度占据美国手机市场的48%,很多商务人士与政要议员都将黑莓视为首选品牌,公司股价也在2007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值。

随着时代的变化,手机用户早已不满足于收发邮件等基本功能,而是更加追求拍照、游戏、影音等娱乐属性的服务。不过,黑莓对此却不以为意,仍然我行我素地坚持原有定位,即便是后来iPhone横空出世、安卓手机百花齐放,黑莓公司管理层依旧不为所动。殊不知,黑莓倔强的坚守,让自己在智能手机大变革的关键节点落后了一大步,公司股价更是急转而下,2013年甚至开始出现亏损。尽管后来,黑莓高层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采取了“放弃全键盘设计、转投安卓阵营”等措施来试图挽救颓势,但还是无力回天,最终在2016年10月,黑莓官方宣布正式停止研发和生产智能手机,一代巨头轰然倒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2009年期间,黑莓的市盈率由80倍下降到11倍左右,公司估值正是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如果此时由于低估值而选择买入黑莓的股票,那么就成了陷入价值陷阱的典型——公司股价此后一路向下,再也没能重现往日的辉煌(见下图),而入场的投资者也必将会血本无归。

为啥你买的股票,总是不涨反跌,而且越跌越狠?

除了黑莓,美股零售板块的西尔斯百货也是价值陷阱的代表之一。

纵观120多年的经营历史,西尔斯百货的辉煌时刻数不胜数,年营收规模曾经占据美国GDP的1%,并一度登顶全球最大百货零售商的宝座。然而近些年,在亚马逊等互联网零售商的冲击之下,西尔斯的经营业绩每况愈下,接连亏损的同时还负债累累,公司市值缩水近300亿美元,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投资者若是买入了西尔斯的股票,恐怕只会哭晕在厕所。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陷入价值陷阱的公司,无论股价多吸引人也不应该买入。只因其股价往往会只跌不涨,收益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2

究竟什么样的公司容易陷入价值陷阱呢?总结起来,大体包括以下三类。

其一,景气度处于下行周期。

如前文所述,公司低估值有可能反映的是行业未来景气度的下行,故而处在景气度下行行业的公司往往会存在价值陷阱。导致行业下行的因素可能有二:

一则,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行业永久性衰退。典型如胶片机时代的王者胶卷,由于未能抓住数码相机的技术变革而黯然没落,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跌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时间里蒸发了99%。前文提到的黑莓与西尔斯百货亦属此类。

这一类公司,未来的利润大概率会逐年走低甚至消失殆尽,即使市盈率再低也不该买入。所以价值投资者对于技术变化较快的行业务必要高度警惕。

二则,行业本身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并且正处在下行区间。代表性的周期性行业包括钢铁、煤炭等大宗原材料,以及工程机械、房地产、水泥、航空、船舶等等,其特征表现为产品价格呈周期性波动,致使公司股价也随着行业周期的兴衰而涨跌。

具体来说,当行业处于周期顶部之时,强劲的盈利会让市场普遍认为公司估值偏低,但实际情况却是,最强劲的盈利往往也是最难以持续的,此时的“低估值”很可能反映了未来盈利水平的下行,此时买入反而容易亏损,若是赶上了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行业低迷期,投资者恐怕就要被长期套牢。诚如彼得·林奇所言,“周期股应该高 PE时买入,低 PE 时卖出”。

不过,这类价值陷阱后期还会随着行业周期的变化而修复,比“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行业永久性衰退”自然要好得多了。

其二,竞争格局出现恶化。

通常来说,当某个行业步入成熟阶段后,竞争格局将会加剧,行业集中度也会不断提升,行业的龙头公司在品牌、渠道、客户黏性、经营成本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并将逐步蚕食行业内其他中小公司的市场份额,而其他中小公司的业绩也将会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

此时,市场常常要赋予这些中小公司较低的估值,然而一些投资者会因为龙头公司出色的表现,误以为这也是买入中小公司的好时机,却没有意识到,中小公司的低估值恰恰是其处于竞争劣势的反映,“老大和老二竞争,受伤的却总是老三老四”。既然如此,那么股价想要实现逆势增长当然是难上加难,而这也是价值陷阱的又一种表现。

其三,公司内部治理出现问题。

除了宏观及行业层面的影响之外,公司自身的问题也容易造成价值陷阱。事实上,那些陷入价值陷阱的公司,背后或多或少都存在内部治理问题,要么是战略决策失误,要么是公司财务造假。例如曾经被无数机构和股民视为大白马的乐视网,却因为财务造假而致使股价一蹶不振,即便是一些企业家接手也无济于事,无奈最终被深交所摘牌,几十万股东都损失惨重。

上述三类价值陷阱虽然诱因不同,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公司基本面以及未来盈利预期的持续恶化。

从根本上讲,之所以会有价值陷阱,是因为股票的“便宜”并非源自于公司价值被市场低估,而是公司竞争力的持续下滑使其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股票价格一路下跌自然也就在所难免,正应了那句老话:“便宜一定有便宜的道理”。

至于那些持有此类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只能说是他们在买入前误判了公司的价值。比如,某投资者认为一家公司的股票真实价值为100美元,于是便在60美元时选择买入。但事实证明,股票根本不值100美元,甚至还远低于60美元——以60美元买入了价值几美元的股票,显然是买得太贵了,这也称不上是价值投资。

3

如何才能避开价值陷阱?相信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既然价值陷阱源于公司基本面的持续恶化,那么应对价值陷阱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回归基本面研究,尤其是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现金流情况进行深度研判。

洞悉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几何,是避开价值陷阱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便需要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视角来加以分析:

宏观层面,要对公司所在行业的景气度以及所处周期位置进行考察,行业的走势将直接影响到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速;

中观层面,要对行业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因为竞争格局的变化会在公司的毛利率上有所体现,而公司在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变化,同样会导致其毛利率的提高与否;

微观层面,要特别关注公司的ROE(Return on Equity,净资产收益率)——这也是巴菲特最重视的一个指标,它衡量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过,我们更应该考察的是公司历年ROE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原因在于短期的ROE提升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这有可能是依靠加杠杆等方式驱动的。此外,还应该时刻跟踪公司的战略决策与业务变化,这或许会关乎到未来公司的基本面走势。

除了盈利能力外,现金流状况同样非常重要,它堪称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巴菲特看来,现金流是估算企业内在价值的最重要变量,“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本质上都是所有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以适当的利率进行折现的现值”,“现金流就是氧气,伟大的公司必须具有充沛的现金流”。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家公司的现金常年为正并且颇为充沛,其财务状况便可认为是非常健康的;可若是现金流常年紧张,那么这家公司便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况,一旦遇到外部冲击便岌岌可危。

如何评判现金流情况呢?一般的做法是采用“净现比”这一指标,即计算公司历年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常年大于1,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两者都为正,则反映出公司创造的净利润全部可以以现金形式实现,现金流状况较好,这样的公司基本面也不会太差;如果该比值常年小于1,则是一个消极的信号,表明部分净利润是以债权形式实现的,存在着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持续产生现金流的问题。

另外,资产负债率也是常用的指标。如果一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该公司财务风险相对较大,可能导致现金流不足,未来的盈利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公司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甚至还可能引发破产危机。

价值陷阱并不可怕,只要能够避开它,投资就可以变得很轻松很从容。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对于心仪公司理解足够深刻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这或许也再度印证了那个永恒的真理: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投资更是如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HIquhFcdj6eZU0eWuO9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