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蠢蠢欲动 !

假期结束了,仔细梳理最近的市场风吹草动,最最应该关注的是耶伦不经意的一句“加息”,戳住了美股命门。

 

基于此很多人又开始深陷焦虑。

 

其实大可不必,看明白时下现实的人都清楚,天量的债务堰塞湖悬在美国国家信用头顶,目前激进的加息只会是阻力最大的那一个。

 

千年大水浇灌,全球所有史诗级泡沫的命,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硬。

 

甚至,造泡沫就是人类现代历史的本身……

 

懂得,自然懂。

 

 

1

 

 

 

最近有圈友问:“有没有能系统看清未来的书呀,让我看了之后,对未来脑洞大开,思路甩路人八百条街的那种?”

 

我拿起手机,认真敲下了下面一行话:

 

99%的书都是垃圾,请兄台们集中精力看《两次全球大危机对比研究》作者相关的所有文章。

 

很多人说我敷衍,抱歉真没空。

 

圈友们提问的动机,我很清楚。

 

这个世界,你之所以给别人弯腰,花时间,买课程,花钱去主动看书,把自己累的要死。

 

最终只有一个动机。

 

搞懂上面意图。

 

远的不说,从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三去一补一降”,注册制,国产替代化,上海的临港片区,东中西部遍地落子的自贸区,甚至十四五规划,以及展望2035年远景计划和最近刚刚召开的政治局大会……

 

读懂政策,读懂谁的政策?

 

上面,上面,还是上面!

 

不用装,不用藏,你就是想知道决定这个世界最大资源流向的那一批人,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干什么?

 

然后你看看能不能抓个10年10倍的机会,美美的阶层跃迁一下。

 

2000年买了腾讯的股票;

2008年买了深圳前海的房子;

或者5白块的时候买了几千块比特币,傻乎乎的拿到了现在。

 

泡沫,蠢蠢欲动 !

 

人生财富的10倍暴击,往往需要拥抱最硬的泡沫。

 

中国的房子和腾讯的股票,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一波人口红利支撑;而涨的六亲不认的数字货币,则源于群众对主权信用货币史诗级不信任。

未来科技先锋马斯克为什么力挺比特币又主动做狗狗币的盟主?

 

未来世界货币体系或许已经很难再重归“一元”,主权信用货币之外,可能还会有其它信用派生的方式存在。

 

这个世界的重塑权在金字塔尖,真正的实战派,操盘手的话才是真金白银!

 

就像1998年房改之后,如果你听懂了“加速农民市民化”这句话的含义,集中精力扑进房地产,搞房子,现在一定和你当年的同龄人拉开了巨大的距离。

 

同样的站在2021年这个节点,如果你看懂了“硬核科创突围”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那么就应该明白中国A在经济崛起中的枢纽地位,不可撼动。

 

2月中旬以来的调整,所有的恐慌看空,都显得十分短浅。

 

泡沫,蠢蠢欲动 !

 

不用怕,用不了多久,这3250-3350就是未来让你拍大腿后悔的位置。

 

 

 

2

 

 

 

2020年11月25日,一篇需要你打印出来反复看的文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泡沫,蠢蠢欲动 !

 

不要觉得枯燥。

 

你要的所有干货都在“炼狱般的苦难”之后,没有捷径。

 

划重点:请记住文章中的这句话。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核心资源。

 

不明白的话,咱解释一下。

 

这句话,既阐明了中国为什么能行,也将是接下来十年内,我们掰断卡脖子那只手的最大筹码。

 

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市场是人,技术优势,企业网红,品牌这些统统可以归为“物质积累”。

 

究竟是市场超大规模的人成就了“物质积累”,还是“物质积累”反过来是市场人的衣食父母呢?

 

HM们自以为很刚,结局其实很惨。

 

鹰酱纠集了一帮小弟来闹事,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揪住最弱的哪一个往死里揍。

 

打的一拳去,免得百拳来。

 

面对国际碰瓷者,你越怕麻烦惹事,它们越是蹬鼻子上脸。

 

专业碰瓷者,你今天敢在南海问题上服软,它们明天就敢躺在你家屋门口,说你挤到了它,集体诉讼让你赔钱。

 

千把人,几百条枪就敢闯天津卫的历史教训,真没过去几天,不能忘记,一定远离公知在你耳边的瞎嗡嗡。

 

独立自主的路,太怂是不行的!

 

 

 

3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需要串起来看。

 

北京上海深圳严打骗经营贷;

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给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提前划“红线”;

上海链家上万套二手房“消失”;

大会要搞学区房;

……

 

网贷的魔爪伸向大学生,骗经营贷用于炒房,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垄断扩张,二手房中介虚假房源的筛查,学区房涨的六亲不认,无非是旧的地产银行利益链不愿放弃走老路,依然想沉睡在债务包袱之上,再吃几口。

 

容易走的路,总是人挤人。

 

而国内最近这一系列的操作,都在指向对内的打破。

 

打破旧势力的反扑,打破资金继续往房地产挤的趋势,同时也打破,无良资本扩张继续向弱势的大学生和社区卖菜大妈。

 

就像网贷让大学生负债加杠杆这件事情,几乎是给中国经济埋下大雷。

 

第一把年轻人早早的透支掉,没毕业就负债累累的大学生那种闯劲和锐气早早的被消磨没了,另外大量的无信用大学生出现,跟美国当年让穷人加杠杆炒房又有什么分别?

 

一个社会的债务木桶崩盘,往往是从最弱的短板开始的。

 

泡沫,蠢蠢欲动 !

很多人说:“大学生加杠杆,经营贷去炒房,互联网平台仗着垄断干倒社区卖菜大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大国的池子里,债务相互嵌套,底层的穷人和富人是一个共生体,社会债务最弱的一环爆了雷,对于整个系统都将是灾难性的。

 

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就像前几年很多人不理解精准扶贫这件事的意义,东中西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本质上也是区域之间债务杠杆的差别,对于中西部的精准扶贫和转移支付,从全局来看,何尝不是一次国家内部的“社会降杠杆”操作。

 

拥抱效率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贫富分化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个代价所造成的风险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

 

美国的拜登直接开启印钞机,1.9万亿美元,直接打给底层,我们择选择了特色的转移支付,精准扶贫。都是在用自己最特色的方式维持“大厦系统稳定”。

 

路子走急了,钱是必须要花的,因为贫富之间的裂痕需要钱来粘合。

 

 

 

4

 

 

 

不破不立。

 

既然最近几年,压制炒房,增加他们的成本,挤压他们的获益空间,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垄断也是逐个打破,蚂蚁金服这么牛逼,现在也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银行金融机构,这一些列的打破既然已经发生,未来我需要立什么呢?

 

国内垄断被锤碎,是新巨头成长的前提条件。

 

阿里腾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代表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也结束了,未来能代表中国的企业或许已经开始发芽。

 

回到第二部分大佬文章说的那句话: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

 

如果说阿里和腾讯是互联网人口红利结的果,那么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的连接大概率只是其中的一小步。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三维的连接可能才是更大的全貌。

 

面对各个领域的卡脖子现实,追着别人的屁股,或者模仿都是无法逆袭的。

 

就像操作系统的全球垄断格局,一个后来者即使是重型装甲部队面对安卓和IOS严防死守的碉堡也是发怵的。

 

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为什么从一开始就瞄准着万物互联全场景系统去的原因,另起炉灶,提前在下一代投入,远远要比在别人传统优势的赛道跟人家拼消耗要智慧的多。

 

泡沫,蠢蠢欲动 !

 

过去20年手机和操作系统软件跟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超过70%,那么面对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未来与世界经济相关性超过50% 的新物种会是什么呢?

 

大概率与中国的系统集成化创新有着根本的联系。

 

碳中和逻辑下的全球能源革命,特高压超远程输送的技术能力,让中西部成为中国清洁能源的高地,生态多样性的高地,让全国资金从单向流向东南沿海,转变为东西部互通有无。

 

低延时的5G网络+人工智能对于各种“物”的赋能,一张全球最大的智能化万物互联成为新经济孵化最坚实的基础。

 

假设中国万物互联的底层操作系统最终只有一个,那么它的估值该有多少呢?

 

没有标准,但会成为新的标准。

 

从这个维度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这个枢纽地位必然还会加强,目前80万亿的总市值显然是支撑不了中国“另起炉灶”换道超车的。

 

资本市场这个新货币池子,加宽加深的速度仍会加快。从80万亿-300万亿的泡沫膨胀过程,必将又是一波“财富新贵”。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_QUq7JGxi3bf1PRILowGQ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来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前几天,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据说因为一个明星到少林寺参观,普通游客被限流。

 

游客就怒骂明星:“你算个啥东西呀?

 

事情曝光后,网络沸腾,无数网友表示气愤。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爆料视频中,大爷怒吼

 

后来有消息说,这个明星是喜剧演员杨迪。

 

不过,杨迪也很委屈,他表示,自己是参加当地文化宣传活动,才来少林寺的,全程都由活动方在操作,此次事件实属“背锅”。

 

虽然有了解释,但很多网友却不认同。

 

据说,这样的现象在少林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之前不少明星来少林寺,同样享受了VIP待遇,普通游客也一样被限流。

 

这种“包场”背后,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不正当占有,也是网友对这种“特权”的强烈反感。

 

特别是,一些明星出席活动,保安前呼后拥,随意呵斥和推搡观众。

 

宁愿得罪游客,也要为明星保驾护航,少林寺傻吗?

 

当然不是。

 

少林寺愿意给予明星那么多照顾,因为彼此有商业需要。

 

根源是,少林寺铜钱味,越来越浓。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现在说的少林寺,一般指的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也就是北少林,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而在福建的福州、莆田、泉州、宁德等地,都有各自的“少林寺”,统一被称为“南少林”。

 

其中泉州的南少林,据说是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相对在南少林中更有名些。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始建于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河南的北少林,始建于公元495年,是推崇佛教的北魏孝文帝为宣扬佛法,专门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修建。

 

只是那时的嵩山少林寺,在神州无数寺庙里,毫无存在感,既没有今天如雷贯耳的名气,规模也略显寒酸。

 

直至隋末唐初,当时的少林寺十三棍僧出山,其中以昙宗为首的武僧活捉了李世民的死对头王世充侄子王仁则,得到李世民赞许,特赐给嵩山少林寺良田千顷,这才让少林寺大放异彩,成为天下名刹。

 

从此,“昼习经曲,夜练武艺”,修佛习武成为了嵩山少林寺独特的传统。

 

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每逢国家有难,少林寺僧人都会提起棍棒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凭借一身过硬的功夫,屡建奇功,同时也传扬了少林功夫。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被焚毁前的少林寺一角

 

可惜在1928年时,军阀石友三率兵攻入少林寺,纵火焚烧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众多古建筑,许多珍贵的藏经也因此灰飞烟灭,令人惋惜。

 

经此一劫,少林寺一蹶不振。

 

千年古刹沦为废墟,周围荒草纵横,鸟兽横行,直至解放后才得以修缮,但依旧没有太大发展。

 

少林寺后来的火热,完全是由于一部电影。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到了1980年代。

 

那时,中国内地电影还在摸索中,但香港电影已是蓬勃发展,只是层出不穷的各类“大侠”故事,已让人兴趣索然。

 

这时,有人提出能不能将传说中的少林功夫拍成电影,“少林武僧”这样的题材从没有人拍过,一定赚钱。

 

恰好当时相关领导也和香港电影人提议,把正能量的传统武侠故事搬上荧幕,振奋下国人精神。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香港导演张鑫炎的响应,提出“要想让内地电影一鸣惊人,就必须动真格的”。

 

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1981年春天,武侠片《少林寺》正式开机。

 

同一年,18岁的安徽青年刘应成来到少林寺剃度,拜方丈释行正为师,法号释永信。

 

而这个青年,将会深刻影响少林寺的走向。

 

先回到拍电影。

 

这部片子规模宏大,演员中,有才18岁,却已蝉联五届武术比赛冠军的李连杰,以及“剑术大师”于承惠、“螳螂拳王”于海、“剑术冠军”王常凯等等武术高手,一共18人,被剧组称之为“十八罗汉”。

 

这部电影,说的正是少林弟子辅助大唐创立的故事。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1982年《少林寺》电影剧照

 

可当剧组到了少林寺,想现场取景的时候,却傻了眼:少林寺因为年久失修,寺内寺外杂草丛生,荒草都有一人多高;案台上的菩萨一个个东倒西歪,没精打采;就连庙里的和尚功夫,也不像想象的那般高深。

 

实在没辙的剧组,在少林寺只拍了若干镜头。

 

其他大部分的拍摄,实际上是在杭州中岳庙以及西湖周围拍摄完成的。

 

1982年,《少林寺》上映,举国震动。

 

单从票房上来说,《少林寺》国内公映时的票价只有3毛钱,结果却创下1.6亿票房的惊人纪录。

 

也就是说,观众总计超过5亿人次,是当时全国一半人口的数量。

 

《少林寺》也是内地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功夫片,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纪录,超过李小龙生前创下的530万港币最高纪录,甚至还打破了成龙在1980年创下的1020万港币的最新纪录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香港市场破华语票房纪录的影片

 

片子后来还被亚洲很多国家引进。

 

在日本,《少林寺》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在韩国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均是最卖座的功夫电影。

 

可以说,这部电影掀起了神州大地学武习武的热潮,捧红了李连杰等明星。

 

但最重要的是,电影更是让无数国人,甚至海外都知道:在河南,有个少林寺。

 

少林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默认为河南北少林。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电影《少林寺》成为激励一代人的功夫巨片

 

电影火热后,河南当地迅速整修了少林寺,很多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纷纷踏足,少林寺成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更成为河南旅游的一面“金字招牌”。

 

1987年,24岁的释永信在方丈释行正圆寂后,正式成为少林寺主持。

 

而释永信,有着不一样的头脑。

 

他主持重建法堂、钟楼、鼓楼等,还成立了“少林武僧团”进行全国巡演,进一步提高了少林寺的知名度。

 

也正是在释永信的不断努力下,少林寺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开公司办企业,还在商业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2009年底,有媒体报道,少林寺要上市了。

 

据说当时有协议,香港中旅集团、登封市共投1个亿,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其中港方占51%股本控股,少林寺门票经营权等以及景区资产被登封市作价4900万入股,占49%,年限40年。

 

消息传出后,网上一片哗然。

 

不过,释永信出面解释,“少林寺永不上市。

 

虽然上市风波过去了。

 

但少林寺商业帝国的开疆拓土,却没有停止过。

 

1998年,释永信以500万注册成立了河南少林实体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少林寺资本化运作的道路。

 

学的是佛教经典,念的是清心寡欲的经文,但围绕“少林寺”,也一样赚了个盆满钵满。

 

从武术学校到佛教用品、旅游、文创、餐饮、药品,甚至还有专门的网店“少林欢喜地”,这些产业既有自己开发的,也有授权合作的,内容包罗万象,产业链复杂到堪比娱乐巨头“迪士尼”。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整理的少林寺企业版图

 

对于普通人来说,少林寺赚了那么多钱,理应就不要在游客身上打主意了吧?

 

但实际上,大钱要赚,小钱也不放过。

 

门票钱就不说了。

 

早在2007年,新民晚报就报道:在少林寺大雄宝殿台阶下有个卖香处,有僧人专门负责。

 

这里卖香“明码标价”,最低400元一炷,然后是1300元、2600元、3900元不等,最高价位是10万元一炷。

 

还有网友说,在少林寺,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别人一般捐最少一千,施主您请随意。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十多年前媒体的有关报道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少林寺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主持释永信的质疑,也一直不断。

 

2015年5月,一篇署名“释正义”的网友公开举报释永信。

 

帖子内容很“劲爆”,不仅说释永信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还说他早被“开除僧籍”,且有情人有女儿,如今已当上外公。

 

随着舆论发酵,少林寺选择了报警。

 

官方最后给出的调查结论是,举报内容都是谣言。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释永信

 

2017年,网络上再次有人举报“释永信的七大经济问题”,指控他曾向前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鲁索要巨额财物,非法持有河南少林无形资产股份,侵占高香收入,购买多辆百万豪车、靓号等等。

 

最后的官方结论是,查无实据,全属造谣中伤,仅在内部财务管理上,还有一些需要整改的问题。

 

释永信面对各种质疑,也很委屈,表示虽然少林寺确实赚了不少钱,可自己的工资只是“每月700元”。

 

他解释说,每年大几亿的收入,大多用在了寺庙的维护和修缮上,其他还有僧人的工资、行政开支,以及各种大型的佛教典礼,哪怕有结余,也会将钱捐赠给相关慈善部门。

 

至于钱财的使用和支出,那更是有专门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专人监督,毫无贪墨的可能。

 

但也有人说,这位少林寺“大和尚”,出入豪车接送,身披的“云锦袈裟”价值16万。

 

不过,少林寺长袖善舞的功力,在去年,更是让人们大开眼界。

 

2020年9月,少林寺发布声明,否认和国货品牌“森马”有任何跨界合作,更以侵权为由,要求其下架所有标注“少林”二字的商品。

 

而人们也才发现,释永信所说的少林寺“无形资产”,绝非空穴来风,而且在各个领域注册和“少林寺”有关的商标,就有600多个。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属于无形资产一部分的少林寺注册商标

 

这笔“无形资产”实际估值几何,想要说得清楚,那也许只有靠上市了。

 

少林寺如果要上市,看似不可思议,却也不是佛门第一个吃螃蟹的。

 

佛门四大名山中,峨眉山早在1997年就登陆了A股市场;九华山三次冲击IPO,终于在2015年上市;普陀山也在冲刺上市。

 

所以,假如说少林寺真的要上市,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少林寺一路走来,从寂寂无名到成为世界闻名的佛门古刹,除了因为碰上了难得的机遇,也有现年58岁释永信的功劳。

 

只不过,曾经是落寞、清净的佛门。

 

今天是喧嚣、世俗之所。

 

对少林寺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END
河南少林寺的商业帝国:铜钱味,为什么越来越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TghaHcMSY0crFHJrB9a6g

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有什么区别?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点击查看 公司ipo上市大数据汇总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当然偶尔也会被收割韭菜
给予以上原因,上市公司承担的东西就会比非上市公司更多。
第一:得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状况。因为上市公司是面向公众的,不再是哪个老板或几个老板的个人公司。上市公司每年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大小事务都得公告出来。遇到大事,得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融资优势。为什么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想上市呢?企业老板想通过上市实现身价的暴增,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企业一旦上市之后,融资渠道就变得更多。不上市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大多都只能指望金融机构去借贷,资质不好的公司,银行还爱理不理的。公司上市之后,就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取相对廉价的资金,有上市公司的平台做背书,找银行贷款自然也不是难事。另外,企业一旦上市之后,通过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持续做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公司能上市而不上市,有两个原因:
一是公司不缺钱。目前的现金流非常充裕,自有资金完全可以应对再投资的需求;
二是缺钱,但不想以出让股份的方式筹钱,所以只好去银行借债了。比如华为、老干妈这些知名企业,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催促上市而因为有各种疑虑从而迟迟不上市的地方企业,都是这两种情况。
但一般来说,企业还是能够上市就尽量上市。因为企业再走到某一个阶段,几乎一定会面临资金问题。而银行的解决能力有限,著名的日本超市八佰伴就是因为只用公开市场发行短期债券的方式融资,而短期债券面临违约、银行又因为资金面紧张不批贷款,最后申请破产。

以债务方式融资,在债务到期很容易面临资金链紧张,再优质的公司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股权融资的好处在于,出让一部分股权换取来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就成为了公司的资产,这部分资金永远不需要清偿,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于发展公司的长期业务。
此外,一般来说股权融资带来的合作方,很有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且可以帮助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可以建立股东方之间的战略协同。以一部分股权换取公司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买卖就很值当了。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司产权流动性的不同。相比于非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股票)流动性是非常高的。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是没有什么流动性的。上市公司则不同,上市之后,他的股权其实是可以买卖的,并且很便利。在上市公司里,股权激励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手段,员工可能更乐于接受上市公司可以自由流动、变现的股票,而不是现金。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和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别的。上市公司在IPO时会首次公开发行融资,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者非公开进行再融资,还有并购时的配套募集资金,并且因为募集资金的对象范围大了,募资能力也是有增长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没有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融资综合费率是比较低的。
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增强了,相应的它决策自由性就减弱了。A股要求同股同权,规范履权。如果老板占股不够,公司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日常,很多决策还是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就会受到多方掣肘。
当然上市也是需要成本的。上市对公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主板下规范运营几年后才能筹备实现上市,上市之后更是要保持规范运营。这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毕竟之前通过各种合规、不合规的方式减免的税,不仅不能减免了,还有可能需要补回来。
当然上市公司因为讲合规,所以不如非上市公司自由,有些企业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财务,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人看到,也不愿意决策时让其它人指手划脚。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想上市,华为,老干妈,娃哈哈,这些名企都没有上市。
因此上市与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交易。上市后,可以一手一手高溢价交易,不上市公司只能大块大块打折交易。
那么为什么上市价格就会涨呢?这个其实是 A 股 IPO 给大家的错觉
在A股上市很少有破发的,这几年基本没有。反而是一上市就是三倍五倍的上涨,造富了千万人,很多公司上市了就不再想安心创业了,而是已经”功成名就”,于是编故事,蹭热点,抬高股价,最后清仓式减持。这就是当下 A 股的现状。
随着新股越来越多,市场承受不住了,未来肯定会有上市就破发的股出现,但不知何时会。当然相信我们 A 股会越来越成熟,终将见证超级公司的成长。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区别主要哪些呢?
一、融资渠道不同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几个融资渠道。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资,叫做IPO,都要出让一部分股份,获得新股东的资金。IPO得到的都是小钱,因为后边还有大头,就是可以不断地增发,每一次增发都能获得一笔资金注入。除了股票,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融资,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债,但是从比例来说,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要多得多。不上市要想融资相对不方便些,股票不能公开交易,只能定向融资,吸引力不如上市公司。
并且,上市公司并购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很多公司想上市较难,间接上市就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将股票变现,非上市公司变现难度大,且获得的股份回报,远远不如上市公司。
二、公司构架不同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董秘制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要按时披露信息。
三、对股东意义不同
大部分企业家,上市都是一个事业的节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家能力的认可。
1. 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上市前公司的股权集中在机构和个人手中,上市后一大部分股权就要上市流通,进行交易,其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谁买了公司的股票谁就成为股东,就算公司的拥有者之一。重大决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拍脑门儿决定,有董事会和股东会等,咱们大家商量着来。
2. 严格的信息披露,公司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从公司的基础信息,到重大决策,再到财务数据等等,必须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公布,这一切投资者都要知道。不过有个时间的问题,披露之前还是严格保密的。这也是为什么炒股的人拼命买内幕消息,投资者总想早一点知道,因为此类消息往往意味着超额收益。
3. 来钱方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资,一般来说都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借的钱有期限、有利息,是需要还的,还不上就处置你资产或者找担保人。而上市则是直接融资,融的钱属于长期借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还款期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讲故事、扩大规模,完全就是一条造富之路。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拼命的讲故事、扩大规模,以上市为终极目标(华为、老干妈这种不上市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体系,不具有普遍性)。
四、知名度不同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多品牌都是上市后打开知名度快速增长。如乐视,不上市前,它只是个小视频网站,上市后,它是一个有故事会讲 PPT 的知名公司!
END
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有什么区别?(讲的太透彻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5qlIJYMpyXVZtyK-UeQBw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来源 | DT财经

作者 | 何书瑶

已获授权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米筐投资立场

欢迎打开这本《2021国产青年爱钱调查报告2》之非诚勿扰版。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从单身到结婚
对收入的标准在不断提高

先来聊聊不同婚恋状况的人群,如何看待财务自由。

 

我们发现,不同人群给出的财务自由收入标准有这样一条规律,即单身人士心中的财务自由收入标准低于恋爱人士,恋爱人士的标准又低于已婚人士

 

17%的单身群体认为每月睡后收入(“睡后收入”指不需要努力工作就可以自动获得的确定的收入,如通过理财、收租等方式)达到0.5-1万元,就算实现了财务自由。在恋爱人群和已婚人群中,分别仅有12%和8%的人认可这一标准。更有高达4成的已婚人士认为每月睡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才算实现了财务自由。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如果有了小孩,大家对财务自由收入标准要求就更高,选择五万元以上的比例达到41%,比没娃的人群高出11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财务自由标准,不同人群对定义「穷人」的收入标准线也遵循了这样的“鄙视链”:即单身人士给出的穷人收入标准要低于恋爱人士,恋爱人士则低于已婚人士 。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相比恋爱和已婚群体,有更高比例的单身人士认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算是穷人。而有41%的恋爱群体和45%的已婚人群,将「穷人线」提到了月收入5000-10000元,相对单身更加严格。

 

建议恋爱、已婚人士别在单身朋友面前哭穷,不然你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凡尔赛。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标准更低的单身
却觉得自己更穷

虽然对财务自由和穷人标准线比较宽容,但是超过6成的单身贵族仍自封「穷人」。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恋爱、已婚人士。

 

时不时点一份豪华外卖犒劳自己、周末也出去浪一把,单身贵族们追求及时行乐,但这份快乐总让钱包干瘪。而当钱包变成两个,人们的「脱贫率」似乎上升了。认为自己不穷也不富的恋爱人群和已婚人群分别达到41%和50%,比单身人群的比例高出不少。还有8%的已婚人群,认为自己跟周围人相比,更偏向于富人。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不过,不管是单身、恋爱还是已婚,手里的金钱总是会有支撑不了欲望的时候。

 

除了房子使所有人感到钱不够花,不同人群各有各的「穷法」。对单身贵族们来说,最常在想要旅行时感到贫穷。处于恋爱的朋友,则为日常购物的消费升级头疼。尤其是一年一度男/女朋友的生日前后,大概就是他们号称自己“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了。

 

已婚人群最大的贫穷危机,则来自生养小孩。如今愈演愈烈的「鸡娃」大战背后,不止是父母精力的比拼,更是家庭经济实力的一场较量。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相对恋爱、已婚人群,单身人士就更多为自己操心了。分别有43%和34%的单身人士认为,自我成长和维持爱好的支出,会让自己感到贫穷。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恋爱、已婚人群。而仅有 27% 的单身人士认为贫穷感来自生养小孩的潜在支出。

 

作为一个属性稳定的单身人士,一定要学会吾日三省吾身:“是游戏不好玩吗?是学习不够累吗?为什么想不开要结婚生子?”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想搞钱
已婚人士淡定理财
单身主张多线并行

 

都觉得自己没钱,搞钱成为大家喊得最多的人生口号。而在搞钱不易的今天,打工人也成为当代人网上冲浪的统一马甲。调休连上六天班,打工人勉强忍了,但是工资变少绝对忍不了。

 

不过,不同婚恋状况的人,对打工赚钱的态度不一。

 

认为工资应与能力匹配的观点,在不同人群中拥有最多的支持。但在未婚人群尤其是单身人群中,这个听起来非常质朴的职场道理,并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尽管有40%的单身人士同意工资应与能力相匹配,但也有37%的单身朋友认为工资应该越多也好。

 

相比有孩子的人群,没娃一身轻的朋友也寄希望于工资越多越好。

 

但踏入婚姻、有了孩子的朋友,则对工资致富不抱太高的希望。他们中把工资看作是能力附加值的人数比例更高。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从具体搞钱手段来看,未婚人士倾向于节约和理财两手抓,已婚人士相比节约更愿意理财。

 

理财热之下,已婚和单身人群选择理财攒钱的都超过6成。恋爱群体中则有最多的斜杠青年,会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收入。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相比已婚人士,有更多的单身、恋爱人士表示维持完基本生活就攒不下钱了。赚钱就要忙工作,忙工作就有压力,有压力就需要购物……忙活了半天,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单身想把钱花在诗和远方
已婚人士则是房子和娃

人们都渴望变富有和财务自由,那么如果能够完全摆脱贫穷感,大家会怎么花钱呢?

 

对于有钱以后的畅想,单身和已婚人士之间的差异就很大了。单身贵族们希望把更多钱花在玩乐和自我成长,恋爱群体除了玩还惦记着房子。

 

相比未婚的朋友,已婚人士选择把钱花在房子和旅游上的比例更低,而有44%的人希望把更多预算投入到小孩身上。这一比例是单身群体的两倍多。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而有娃和没娃的人群,在对如何使用金钱上的差异就更大。我们发现有小孩的朋友,会花更多钱在养小孩和养老上。而没小孩的朋友,则更想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即便有更多钱,他们也仍然希望为自己的成长、爱好和消费升级投入更多预算。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对于单身和恋爱人群来说,把钱攒给下一代花实在不可想象。只有9%的单身群体表示会攒钱给下一代买房,近3成的单身群体更表示不想要下一代。但是在已婚人士中,表示会攒钱抚养下一代直到成年的人数超过一半,26%的已婚人群会攒钱给下一代买房。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当然,对于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来说,给孩子攒钱几乎是必选。85%的有娃人群表示会给孩子攒钱。大部分人在养娃之前做好了烧钱觉悟。对于他们来说,下一代的发展,才是最好的诗和远方。

 

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结语

以上就是不同婚恋状况人群金钱观的调查结果。

 

整体来看,单身人士一边潇洒一边哭穷,已婚人群显然在身上背负了更多来自下一代和养家糊口的压力,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为钱而过分焦虑。

 

单身、恋爱和已婚人群的金钱观差异,似乎仍是道出了婚姻作为契约的本质。

 

在主流观念下,结婚就意味着结成利益共同体,从此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事情需要两个人一起同意。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婚姻也就成为一种负担和麻烦。但是社会现实也决定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家庭相比一个人更具备抵抗生活风险的能力。

 

自由和安全感,就像一对仇人,难以两全。那么对待生活的悖论,我们不如放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萧伯纳老人家早就说了:“让想结婚的去结婚吧,让想单身的去单身吧,反正你们到最后都会后悔的。”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LJT2fpTEja-E5pWVWMlQ

硅谷震惊华尔街

原创:房东的ID
来源:房东看世界(ID:SEASFO)

由于经济复苏以及2020年一季度相对较小的基数,2021年的第一季度被众多投资者期待为最强财报季,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一季度大多数优质公司的财报都十分亮眼,以至于让我这个乐观派都觉得强到不可思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真理。我们今天的投资者更是幸运的,不仅可以享受科学技术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革新,还可以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财富效应。

财报震惊华尔街

本周,美国五大头部科技股(FAAMG: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脸书)和特斯拉都公布了过去这个季度的财报,财报数据都非常不错,几乎全超华尔街预期,下面我们以市值排序看看他们的表现。

(1)苹果

苹果在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了895.84亿美元的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净利润为236.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0%。

从结构来看,苹果的表现可以用全线爆发来形容,因为所有的产品线都是亮点,全产品线超预期,其中:

iPhone营收同比增长65%至479亿美元、

Mac营收同比增长71%至91亿美元、

iPad营收同比增长79%至43亿美元、

可穿戴设备营收增长25%至78亿美元、

服务营收增长27%至169亿美元。

而且从地区营收看苹果的业务也是全面增长,亚太区增长了94.2%、大中华区增长了87.5%、欧洲区增长了55.8%、日本增长了47.7%、美洲增长了34.7%。

值得一提的是,Mac产品线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惊艳的表现了,M1芯片是无可取代的重要功臣,它用少得多的能耗实现了比x86处理器强得多的性能,甚至让699美元的新iMac在处理视频的一些场景下胜过5999美元的Mac Pro,让轻量级的Macbook Air性能吊打16寸的Macbook Pro,这让很多生产力用户直呼牛逼。展望下一个季度,在全新iMac和iPad的支持下,Mac和iPad营收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硅谷震惊华尔街

2012年以来 iMac第一次重新设计 

机身厚度只有1.1厘米 这是一台电脑 不是显示器

多说一句,我自己今年也计划给苹果贡献两台电脑的营收,一台是全新设计的iMac(是现在的24寸还是下一阶段才发布的更大尺寸还在犹豫),另一台是备受期待的搭载M2芯片的16寸MBP。现在我自己移动和桌面用的都是一台2015年的MBP15,虽然已经六年了,但还是很能打,顺畅程度和刚买时一样,从不卡机从不耽误任何事,平时我也基本不关机,不用的时候就盖上显示器而已,它帮助我完成了很多很有成就感的事;我还有一台iPhone 7 Plus当第二手机使用,它也快五年了,但依然流畅好用…苹果的产品就是这样,让人觉得靠谱,而从苹果设备所能维持的最佳状态时长看,苹果的产品性价比也非常高。

总之,苹果是一家有创新基因而且非常有消费者品位的公司,他们总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好的产品,我对苹果未来的持续创新能力非常有信心。

(2)微软

微软是美国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市值1.9万亿美元。在2021年的第一个季度,微软营收417亿美元(同比+19%),净利润155亿美元(同比+44%),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都创出了三年来最快速度。微软这些年的成长主要靠云服务驱动,Azure也保持了年化50%的速度,智能云板块取代包括Windows和Office在内的个人计算机业务,成为微软最大的一个业务板块。

云服务是未来最好的赛道之一,对于巨头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个行业非常容易形成壁垒,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服务就越好,所以过去这些年全球前五大云服务供应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总比例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最适合巨头的赛道。

硅谷震惊华尔街

美国公有云市场规模

根据美国调查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提供的数据,未来美国公有云市场的规模还会加速增长。考虑到美国市场比其他国家启动的更早,意味着全球其他国家的市场潜力更大。

在现在的云服务领域,亚马逊的AWS是绝对的领先者,目前拥有约三分之一的市场,而微软Azure则是排名第二,而且在不断缩小和亚马逊的差距。相比AWS,Azure在PaaS、.Net兼容性、混合解决方案、学习简易度、软件融合等方面都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微软给了云服务最高的战略优先级,孤注一掷地投入云服务,微软正在利用自己在软件和服务的强大优势,从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向下给亚马逊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上不断施压,蚕食市场份额,未来Azure肯定还会越来越好。

硅谷震惊华尔街

前五大云服务巨头所占全球市场比例

除了高速发展的云业务外,游戏成为了微软新的增长点,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微软的游戏业务收入增长50%达到35.3亿美元;而在生产力和业务流程业务这种传统强项方面,微软也得到了15.4%的稳健增长。

总的来说,微软的营收不单一依赖软件、硬件、广告、服务中的任何一项,无论是营收来源、还是线上线下、2b2c这些营收场景,微软的营收结构都是FAAMG中最均衡的,而且也是唯一一家没有任何反垄断麻烦的公司。

(3)亚马逊

亚马逊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营收同比增长44%达到1085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20%达到81亿美元,长期以来亚马逊都是FAAMG五大巨头中最具有成长性的公司,而且单季度超1000亿美元的营收是所有公司里最高的,2021年第一季度是亚马逊连续两个季度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未来营收还会继续高速增长下去,亚马逊、微软、谷歌都具有在市值上超越苹果的潜力。

硅谷震惊华尔街

亚马逊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 1997-2020

未来亚马逊的营收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而利润的增长也才刚刚起飞

这次亚马逊财报的结构也非常不错,亚马逊不仅在电商和云服务保持绝对龙头地位,而且在广告业务上突飞猛进,在一季度,亚马逊的广告收入达近70亿美元,同比飙升77%,70亿美元的广告营收已经超过了YouTube。

亚马逊是美国和欧洲无可取代的头部电商,也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云服务供应商,占据全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谈到亚马逊,我们重点还是要看电商,毕竟亚马逊超过一半的营收来自电商。从欧美国家电商消费占总零售比重来看,亚马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2021年,中国电商占零售比重达到52.1%,但美国只有15%,法国和西班牙只有10%出头,在电商领域,美国和欧洲有很大的潜力,这使得亚马逊有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硅谷震惊华尔街

去年疫情以来,美国的电商占零售比重出现大幅跃升,在短短一个季度(第二季度)的时间里获得了过去四年的比重增幅。疫情不仅没有影响亚马逊的业务,反而加速了亚马逊的增长。

硅谷震惊华尔街

美国电商销售额占零售总额比重 2010-2020

(4)谷歌

谷歌的财报让市场感到惊喜,谷歌母公司Alphabet营收为553.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4%。净利润同比增长162%,达到179亿美元。

谷歌是当今世界的流量之王、广告之王,这家公司在2020年中受疫情冲击比较大,因为谷歌对广告的依赖很大,在最近一季度的553亿营收中,广告就有446.8亿。所以谷歌虽然是科技公司,但客户大都是传统行业和线下实体公司,甚至包括不少旅游相关的广告投放者,疫情对客户造成冲击,对谷歌也造成冲击,这使得谷歌成为FAAMG中2020年涨幅最小的一家,但进入2021年后,谷歌势如破竹,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涨了35%,市值达到1.6万亿美元。

硅谷震惊华尔街

谷歌2006年以来各季度营收数据(单位为10亿美元)

在往常年份 谷歌营收的增长非常稳健 但在2020年出现波动

可见疫情对谷歌的影响 也可以看到2020年三季度开始的强劲反弹

可以大胆地说,1.6万亿美元的市值绝对不是谷歌的终点,从单季表现表现看,谷歌的市值不需要太久就能站上2万亿美元了。因为谷歌的营收和利润与苹果、亚马逊不同,谷歌的业绩没有那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苹果和亚马逊都是在四季度相比其他季度强得多),谷歌在一季度单季中获得179亿美元的净利润(这还是在全球疫情没有完全恢复、云服务业务还在烧钱的基础上获得的),把这个单季净利润乘以4就是716亿美元,只要给30倍市盈率,谷歌市值将达到2.15万亿美元。

我在4月10日的公众号主题《言行一致强过夸夸其谈》中专门聊了一下谷歌,对谷歌有过展望,现在回头看是对的。

硅谷震惊华尔街

我在4月10日主题中的部分内容

谷歌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谷歌在过去几年的上涨对股票回购的依赖几乎为零,下一阶段谷歌将会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回购股票来回馈投资者。这次财报后,谷歌就批准了5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这有助于股价在未来一个阶段的稳定表现。

硅谷震惊华尔街

蓝色柱状图为谷歌流通股数量 (单位: 十亿)

(5)脸书

在谷歌财报惊艳华尔街之后,还没等脸书出财报,脸书的股价就已经开始涨了。这是因为脸书和谷歌在营收结构上高度类似:两者的主要营收都是广告。谷歌的业绩爆表,意味着广告市场快速回暖,脸书的业绩也会很好。

实际情况果然也是这样,脸书第一季度营收为261.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净利润为94.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双双大超预期。Facebook将收入的大幅增长归因于每条广告的平均价格同比增长30%,而且投放的广告数量增加了12%

脸书是全球社交之王,脸书拥有的流量资源也不亚于谷歌。坐拥Facebook、Messenger、Instagarm、Whatsapp这些必备的社交工具,脸书今天拥有全世界累计超过28亿用户。基于这些资源,脸书把发展自己的电商平台定位新的战略方向,目前脸书拥有Marketplace这个电商平台,用户可以直接通过Facebook进行商品买卖,这个平台每月已经有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了。

硅谷震惊华尔街

另外,脸书的电商模式将走出社交的特点,比如脸书将推出一个“创作者商店”,如果粉丝购买了创作者推荐的商品,Facebook将给他们提供佣金分成。我们上文亚马逊的部分提到,电商在欧美国家的比重还很低,处于一个刚刚起飞的阶段,这是一条很好的赛道,脸书很有希望在这条赛道上获得新一轮增长动力。

(6)特斯拉

特斯拉这份财报不像FAAMG一样超预期,但仍然非常不错。一季度特斯拉营收为103.89亿美元,同比去年大增74%;净利润4.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倍。在产量增加、产业链成熟的背景下,特斯拉每辆车的平均成本降到了3.8万美元以下。

从商业模式看,特斯拉现在还只是在初级阶段,靠卖车占领市场、获得数据、研发更好的软件和服务配套,未来的重头戏应该是以FSD自动驾驶为核心的一系列服务。特斯拉现在就是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绝对龙头,因为自动驾驶的背后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必须要大量优质数据去训练,AI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特斯拉现在拥有的数据量远超任何一个竞争者,而且这个优势是数量级程度的。

硅谷震惊华尔街

特斯拉FSD界面

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的背后不仅仅是新能源行业,还有想象空间更大的SpaceX,这家太空探索公司正在积极布局星链互联网(Starlink)、而且已经熟练地多次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甚至打算殖民火星。未来SpaceX和特斯拉很有可能强强联合,比如每辆特斯拉都可能连上Starlink,无论你开到哪里,都能享受安全、准确、高速的数据和定位服务。

硅谷震惊华尔街

NASA已经选择由SpaceX承担新的载人登月计划

SpaceX的Starship(星舰) 将用于载人登月 

长期来看,更领先的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与SpaceX的深度融合构成天地一体的生态,会是特斯拉相对其他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今天的马斯克有点像当年的盖茨和乔布斯,但他站在今天的时代基础上,能做的事比前辈们更多、更不可思议。

(7)其他科技公司

除了FAAMG和特斯拉外,其他龙头科技股的表现也非常惊艳。比如市值1500亿美元的高通在第一季度录得52%的营收增长和276%的净利润增长,单季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79.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财报一出,高通的动态市盈率直接将到19倍,这样的增速、这样的行业、这样的主宰者地位,你觉得19倍的估值是贵还是便宜呢?

市值1000亿美元的AMD和高通一样也是半导体行业龙头,AMD在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3%至34.5亿美元;在芯片需求猛增,数字货币大涨的背景下,五月份英伟达的财报可能会比AMD还要漂亮。

科技成长的天花板

在复盘过财报之后,我从另一个角度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那就是现在这些公司的股价和一年前相比的涨幅,与各自净利润与一年之前的增幅做了个对比。结果发现净利润的增幅都高于各自股价的涨幅,这说明这些公司的内生成长动力非常充足,股价本质是由业绩驱动的,这不仅仅是过去一年的状态,更是过去十年的状态。

过去一年美联储大水漫灌,科技板块因祸得福,在短暂的下跌之后迎来翻倍式的暴涨,很多人都说这是泡沫,说这是泡沫破灭前的疯狂,那么比股价涨幅还大的盈利增长又怎么说呢?这相当于一套房的房价上涨之后,租金涨幅比房价更多,租售比反而变得更加便宜了。

硅谷震惊华尔街

FAAMG和特斯拉股价和利润增幅对比

盈利增速快过股价涨幅,意味着公司的估值是在降低的,用盈利增长把估值压低,这或许就是去泡沫最好的方式。如果一家公司有如此强劲的盈利能力,那么美联储每个月购买多少债券、未来什么时候调整货币政策这些东西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投资股票的本质是投资公司,只要公司够好、增长够快,货币环境就成了细枝末节;反过来看,如果公司不够争气,那就算放再多水、利率降低到负数都换不来真正的牛市,日本和欧洲放水比美国狠多了,但过去十年资本市场的回报远远落后于美国市场,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像美国一样引领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批科技公司。

强大盈利能力和高速的增长背后是创新能力在驱动,就以苹果为例,如果没有A系列自研芯片和M1、如果没有自己趋于完美的系统和生态,苹果的iPhone、iPad和Mac就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是:创新和增长的天花板在哪里?这样的高速增长会不会有放缓和停滞的一天?

答案是当创新走完现有阶段后,更进一步的创新空间就会被打开。这就像开采石油,二十年前我看到一个说法说地球上的石油只够人类再用二十年,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石油不但没有用完,国际原油价格比2007年的一半不到,那是因为伴随老油田的开采,人类以更快的速度探明了更多储量,而且人类发展了更多的新能源。

微软CEO纳德拉在2020年10月有过一段表述,展望了科技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Today 5 percent of the world GDP is spent on tech, I think in 10 years’ time—in fact this COVID crisis may have accelerated it—that’s going to be 10 percent. In other words, we are lucky enough to be in an industry that’s going to double. The partner opportunity therefore is clear.”

“今天世界GDP的5%是用在科技上的,我认为在十年时间里-实际上新冠疫情可能加速了这个过程 – 这个比例将会上升到10%。换句话说,我们很幸运能进入这个将要翻倍的行业。因此,合作伙伴的机会是显而易见的。”

纳德拉的这段话有很大的信息量,他想说的是目前科技投入所处的阶段仅仅是初期,只占GDP的5%,未来十年要翻倍到10%。可就算到了10%也还是很少,站在十年后的今天看,未来还有很大空间。纳德拉的这段话也解释了很多人疑惑的问题:为什么过去十年美国GDP每年只增长2-3%,但美国科技股十多年来却涨了十多倍甚至几十倍?原因是他们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在快速提升,可能从过去的1%增加到现在的5%,另外美国科技巨头的营收基本上都来自全球。

毫无疑问,这些具有硬核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公司在未来至少十年里仍将有巨大前景、IT行业在未来至少十年仍将拥有高过其他行业的薪酬、而旧金山湾区和西雅图的房价在未来至少十年也会越来越高。

如今,谷歌在美国入门级软件工程师的全年package已经达到19万美元,你没看错,如果一个美国本科或硕士的计算机毕业生拿到谷歌的offer,一入职年薪就是19万美元,奋斗两三年升一级到L4,年薪26.6万美元,再奋斗两三年到L5就是35万美元;作为对比,高盛的商业分析师年薪是13.4万美元,两者的差距在未来还会继续拉大。

硅谷震惊华尔街

谷歌各级别软件工程师薪酬

硅谷震惊华尔街

高盛商业分析师薪酬

展望下一季度

这个季度的财报可以这样漂亮,除了公司业绩确实给力外,2020年一季度比较低的基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那个时候新冠疫情开始影响全球经济,但2020年二季度是美国和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冲击最大的一个季度,也是很多公司的至暗时刻,我们在七月份的下一轮财报季时,可能会看到比这一轮还要好的财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yU6ObrZcy4jVhHh8et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