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高校招生人数及占比变化

父母自己当年的“高考记忆”,是阻碍理性教育选择的一个重大因素。所以我这个系列将完整细致得做一次20年间上海高考变化的数据分析,以便各位在审视当下上海教育格局的时候,脑中能理性锚定自己当年的经历。

前文回顾:

本地高校办学变化及分数排位变化

文章中数据来自以下书籍: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高校招生人数及占比变化

今天这篇,直接来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各本地高校在上海招生数20年间的变化。

光比较裸招生数变化还欠缺统计对比意义,因此我在下表中还把20年前后的招生数除以该年上海高考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得出比例,并将比例做了计算。

上图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高校招生人数及占比变化

和诸位读者的体感几乎一致。

招生数占比减少,是无论如何都让人心情不愉快。这背后有很多理由和政策限制,但是作为一个上海人来说,这让人很不舒服。

具体到各档,复交的S档中,两校本部招生占比都有微增,但是两校的医学院缩招很严重。

一医二医在合并前,上海生源的比例非常高。其中二医作为上海地方市属高校,合并前本地生源的比例更高。

两所医学院的合并故事,以及20年间缩招的具体专业细节,我们后面再提。

A档的同华财三所高校,是20年间招生下降幅度最大的。其中又尤以同济大学的减招为上海人所诟病。

上海高校中,复、交、同、华、财、外、东华、华理八所为部属高校。部属高校由教育部出资,属于全国人民。上海仅对就读这八所学校的上海生源按人头给予财政支持。

既然属于全国人民,那么不能在招生环节对所在地太过倾斜,是一个合理的政策。从本文分析的起点2001年前后,教育部就在力推降低部属高校所在地生源比例。

这项工作在全国各地做得“有好有坏”。比如浙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哈工大等,本地生源占比至今任有50%左右。

而上海的985高校比例都在20%以下。本段的主角同济大学,这个比例为最低:10%。

而教育部的要求,是降到30%以内。

这里引用2007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裴刚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的一段原话:“同济是全国的同济,我们当然希望多在外地招生。其实为上海服务并不是简单地在上海多招生,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可以留在上海为上海服务。上海市以外的生源越来越多,这样也可以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聚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我的读者里面也有当年收益于此而来到上海,成为上海人,以上海为家,为傲。

因此这是一段绝对正确的话语。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看到这段话,脑中所有的理智和经济学都会被抛到一边,只想揍这个人,和采访他的记者。

同华财各自的具体专业缩招情况我们到本系列后续文章再讲。

B档六所高校(上外、华理、海医、华政、上大、东华中)整体招生占比下降幅度小了很多。

上外和华理一直安安静静承接着上海冲击本地985级别高校未果的文科和理科生。两所学校20年间招生占比几乎没有减少。

上面最后这句,字打完我眼眶有点湿润。

我始终觉得这样的优等生,背后实际上是在获得上海政府更多的支持的。希望的确如此。

海医伴随着2017年从二军大改名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开始招收非军籍生。军籍生从入学开始就是军人,免学费,毕业后服从分配(略有一点点双向选择的余地,长海长征东方肝胆)。

非军籍生自费就读,毕业后自谋出路。深化军改的一个产物是军队文职人员这个新类别(聘用制合同工,面向社会招生)。部队院校的非军籍生毕业时有较高可能成功应聘军队文职人员。

上面这两段话对应到普通医学院,就是在说你从医学院毕业,要拿三甲医院的编制几乎不可能。但是没编制合同工先干起来,那是可以的,职业生涯其实也挺稳定。

所以加上非军籍生,海军医大成为了20年间招生比例扩大最多的一所本地高校。这当然也和二军大当年招生人数实在太少有关。

华东政法大学是B档里占比增长幅度最高的院校。G大看了下20年间这所学校的各专业招生占比,前后一致,都以法学为绝大头,并没有盲目扩展到其他专业。

所以各位以后在看到类似华政就业率不好的时候,还请多给理解和支持。

上海大学。

上大啊上大,你让我从哪里开始说。

如果部属高校因为国家政策限制而减少本地生源是一件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情,

上海大学作为市属高校,100%由上海财政支持,由上海纳税人掏钱养的高校,上海教育的长子,浓眉大眼的,也能背叛革命的吗?

上海2021年本地生源的占比大概是40%。这个比例甚至低于部属高校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比例,也低于部属高校中山大学在广东的招生比例。

在完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做出这个选择,我只能理解成这是上大的主动选择:上海的生源,已经无法支撑上海大学世界级高校的梦想了。

减少上海招生数量,一方面可以用来招收外地生源。上海大学会这么做,那就说明外地生源的确优于上海生源。

同时本地招生占比减少后,本地的分数也上去了,一箭双雕。

但是上大咱们能再讨论下这事么?八大中位数才能进上大,你确定八大中下的孩子你都看不上了么?

本档还有一所部属高校东华大学。他在上海的大幅减招,可能是长期被上海考生和家长冷落的结果。

C、D两档的高校招生占比基本上都是上升的。这使得上面这22所高校加总的招生人数占比在2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

然而C、D两档的扩招,无法掩盖S、A、B三档的减招。

这很不好,很不好。

今天的细致数据整理,还让G大发现C档里面的上海理工也缩招的厉害。我们回头一起分析下这所学校的专业情况。

聊以慰藉的,是2001年以来上海新增的高校,让上海的本科率相比20年前翻倍有余。

文章末尾,我把新学校一起算进来,出一版2021年全部上海本科高校的招生数和占比: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高校招生人数及占比变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zlNbK84Kezp3QBEL4qp6g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G大在做咨询和日常与读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父母自己当年的“高考记忆”,是阻碍他们做出理性教育选择的一个重大因素。

我的长期读者经过我的不断沟通,现在至少知道上海大学很难考。然而这种浅层认知,一到制定教育策略时,就又会被各种“高考记忆”所干扰。

所以我一直想完整细致得做一次20年间上海高考变化的数据分析,以便各位在审视当下上海教育格局的时候,脑中能理性锚定自己当年的经历。

我在2年前曾经写过一篇《现在上海考大学比我们小时候难很多这种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引起了很多共鸣。文中的一些数据表格至今仍在多处被引用。

那篇文章今天看起来略显粗糙。所以G大打算细致做一遍数据梳理和分析,重新写一遍这个话题。

带着上述想法,我一头扎进了故纸堆。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这会是一个系列文章。本文作为开篇,先把20年间上海本地高校的一些变迁描述清楚。

截止2021年,上海招收文化生的本科层次高校共计43所。这个数字在20年前是22。

要厘清这20年间上海高考的变化,我们要先从上述这翻倍的院校数量讲起。

在2021年招生的43所高校中,有18所在20年前就存在,且未改过校名: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2001年是第一次以这个名称招收本科生。在此之前,该校的名称是上海医科大学。

音、体、戏三所高校虽然列在上表中,但他们在2001年不招收文化生,仅招收相应的艺术、体育生。

二工大在2001年时为专科办学层次高校。

43所中有8所本科层次的高校在20年间更改了校名: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二医大是2005年“合并”入交大的。

一医、二医各自合并入复旦和交大以后,目前都保留了相对独立的财政、办学、招生。这里面的八卦和曲折,我们在本系列后续文章中一并讲解。

二军医大于2017年随着深化国防改革而更名为海医大。

其余六所都是从学院升级成大学。

下面这类的9所高校,在2001年为专科级别高校,后在20年间升级成本科级别的院校: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和2001年相比,目前上海高考本科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我们在本系列后续文章会给出具体数字。

对本科率提升贡献最大的,是上面这个类别的高校。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个类别里的高校很陌生,完全在认知边界以外。这很正常。

最后一类,是20年前根本不存在,完全新设立的本科高校: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上科大和上纽大是两所新贵,目前已经跻身上海头部高校的行列。

天华和贤达,是目前上海本地仅存的两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指民间资本和公办高校联合,依托公办高校的名称和办学资源,所建立的民办高校。

在过去的20年间上海曾经兴办过5所独立学院。除了上述两所以外,表中的视觉艺术学院,曾名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该校现在已经完成改制,成为完全民办高校。

另外还有两所已经停办的独立院校: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以及同济大学同科学院。其中前者在南汇的校址已经成为遗址探险的热门目的地。

据各种线索显示,目前尚存的两所独立院校,也将很快完成转制并改名。

上图中还有两所定位在职业本科的高校:中侨和立达。职业本科教育也是我们这个系列后续会重点展开的一个知识点。

最后一所是意欲仿照美国文理学院定位成高端精英小班化的兴伟学院。

20年间上海的本科高校浮浮沉沉。作为考生用高考分数投票投出来的录取分数线,也因此产生了部分变化。

下图我们先直接对比22所2001年和2021年都在本科文化生批次招生的高校,感受下他们的录取分数线变化: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具体的分析和八卦在系列后续文章中再展开。本文仅停留在让各位看看热闹,并和自己的观感做个比较的层面。

最后放一张带2021年全部本科高校的对比图:

上海高考20年间变迁:本地本科高校办学及分数线排位变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UOx-KKYIeERR-kOIM5Orw

2022新初三看上海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今天继续来看静安和杨浦两个区域的中考概况。

 

从2022年的中考人数来看,静安和杨浦在16区中属于中游人数,今年也均有所上涨,静安区5936人,相比2021年,增长率约为18.7%;杨浦区参加中考人数5500,相比2021年上涨1300人,增长率在31%。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PART
01
先来整理静安区概况:

 

高中汇总: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静安区共有7所市重:市西、市北、育才、新中高级、六十、华东模范、回民

8所区重:风华、民立、久隆模范、彭浦、市一、闸北八中、七一、田家炳、

特色高中1:上戏附中

普高5:向东、民办新和、上大市北、民办风范、民办杨波

 

中招概况: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如图所示,静安2022年自招计划255 ;名额到区计划362 ;到校计划839 ;统招计划3132 ,中招总体计划4588人,相比2021年的2724人,扩招率约达68.42%,占比区内考生人数约为77.29%

 

静安区名额到区计划中有70个四校名额,40个四分,77个八大,仅次于浦东、闵行和徐汇,排在全市第四位。今年收获到校计划最多的是风华初级,共83个,其次是市西初和市北初,分别有63个和58个到校名额。

 

平行志愿两年对比: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从表格上直观看,静安区除市西、市北两所区属市重点,民办普高宋庆龄、燎原、上外西外五所学校分数有涨幅外,剩余高中平行志愿分数线整体下降,其中久隆模范降幅22分,在区重中属降幅较高的学校。

 

总结:

2022静安考生虽然上涨了1300多人,但计划上有扩招,分数线也相对友好,可以说区内很大一部分考生基本不愁没有名额拿。并且今年四校平行志愿名额每个区都有投放,静安区斩获上中最低录取分数线714分,与最高分数线的分差在10.5分,“中考快乐区”名不虚传。但“快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牛娃学霸来说大概率不会偏安一隅,而是选择拓宽路径拼一波外区牛校,这也导致静安尖子生源会有一定的流失。

 

PART
02
再来说杨浦区:

 

高中汇总: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杨浦区内有3所市重:控江(八大之一)、杨浦高级、同济一附

1所特色普高:“工程素养”为特色的上理附中

1所普高:复旦二附(复旦大学子弟学校,不对外招生)

“四校”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两校也均在杨浦,这个阵容搭配,足见教育高地南徐汇、北杨浦不是说说而已。

 

2022中考概况: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杨浦今年自招计划240 ;名额到区计划347 ;到校计划623 ;统招计划2629 ,中招总体计划3839人,相比2021年的2479人,扩招率约达54.8%,占比考生人数约为69.8%

 

复旦附中投放在杨浦的名额到区计划45个,为全市TOP1,四校到区计划96个,排在全市第四位,同时收获四分名额34,八大名额53。今年上音实验和铁岭中学收获到校计划最多,均为44个。

 

平行志愿两年对比: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今年在平行志愿上的分数线各区头部重点校均有上涨,竞争激烈,杨浦区也不例外,市重点的分数全线上涨,民办普高中也有两所学校分数在杨浦区的涨势很猛,分别为安生涨了50分,上外西外上涨29分。

 

总结:

杨浦中部教育资源丰厚,且区重+普高分数普遍偏低,也是属于普娃相对友好的区。中上及尖子牛娃选择较少,虽然区内有四校中的两校复附、交附,但都属于全市招生,且难度很高。学霸除了控江、交附、复附没有其他选择,拼自招和名额分配的学生较多,然而今年自招又大幅度缩水,大多牛娃咬牙冲击外区牛校,高考拼复旦、同济、上财。

 

注:文章中数据均来自网络,手动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LhvJqjYvIT5D7A6vrVpLA

关于上海中考一模考

 
一直有人说一模考全部全部取消了,不考了。
在这里小奥老师提醒大家,不管官方组织一模考与否,咱们同学们,一定要把一模当作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因为,一模,二模,是中考三轮复习的重要节点,简单说,一模前,是第一轮总复习,二模前,是第二轮总复习,中考前,是第三轮冲刺。在裸考成绩越来越重要的新政策中,一模依然非常重要。中考如此,高考也如此。
到了每年一模考的时间,初三第一学期期末,每年1月初,不管官方有无一模考,抓得紧的学校,自己肯定会有一模性质的考试,即使学校没有,同学们自己也要拿往年的一模卷,对自己各个学科,做一个全方位的测评。

Part 1 .  一模考简介

上海中考之前,各区县会组织本区学生进行二到三次模拟考试,用以检查学生对初中三年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对各区县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综合评定。其中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期末1月初(每年10号左右的)模拟考试,是一模考。第二学期4月下旬的是二模考试,三模考试临近中考(一般来说三模的意义不大)。
简析一下一模考:
一模时间:1月初(一般1月10日)左右
考试范围:上海各区自主组织进行
参考学生:各区内所有初三学生
考查内容:初三上为主的初中所有知识点
三次模拟考试,尤其以一模考最为重要。俗称,一模是金,二模是银,三模是铜。一模考又是各大市重点高中提前预录取,也就是自招的重要依据。 
一模考,对于上海中考考生,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中考。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要通过一模拿到名校高中自招的资格。而学的薄弱的同学,一模考出问题考不好了,说明基础很有问题,后面的时间又不多了,得好好努力狠狠地加把劲了,否则,上不了高中的危险性也有。同时,自己再去针对性地提高,也就有了具体的方向和重点。

Part 2 . 一模考的重要性  

1、与考市重点高中自招密切关联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一模考是市重点高中自自招的重要参考依据。
先来看看与自招有关的几次重要考试:
具体地说,每个区一模考的前4%左右(这个比例每个区具体有差异)的学生,会有机会参加四校的冬令营(初三寒假期间)和后面的自招考试活动。
每个区一模考的前30%左右(这个比例每个区具体有差异)的学生,才有机会拿到市重点高中发出的开放日活动,也就是自招考试。
【在这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日(即规模最大录取人数最多的自招考试),是同学们自己在市重点高中官网先报名,市重点高中经过筛选,发邀请给符合初步筛选条件的同学去参加,一模考就是非常重要的筛选依据。简单说,即一模考成绩在本区区排位靠前的同学,才可以去参加自招考试。不是学生自己想去就能去。】
那么,在上海16个区,各区一模考大概考到排名多少,才会被邀去参加自招的考试?
可参考下表,现在即使有一模考,官方一般也不会公开公布一模考的排位。下图是前几年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从今年2022年中考人数激增至近11万,但是同时高中扩招的人数比例却远远没有中考参加人数增长的比例,那么,下图的数据比例相对来说大概率只会更低:

各区一模排位表(仅供参考)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
2、区教研员、中考命题人命题,一模考试对中考的导向性
一模考试的难度是大于二模和三模考试的,比中考试题也要难。
一模、二模考试为各区教研员独立命题(这其中有些人本来就是直接参与过中考命题的人)。命题的方向无外乎往年中考的热点,今年中考的方向,所以每年的一模考对每年的中考,是有导向作用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两次模拟考试查缺补漏,也可以对中考热点进行一个大概的把握。区教研员有可能成为中考试题的命题者,所以建议考生,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最好将各区的模拟考试题都过一遍。
也就是说,一模考试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当年中考的大致方向和总体趋势。
所以,无论对于成绩整体靠前冲击四校八校优质市重点的同学,还是对于成绩一般保底市重点、区重点的同学,亦或是成绩令人堪忧,担心考不上高中的同学,一模考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试金石和反观镜子。非常重要!
稍显夸张地说,一模考考砸了,除了那些平时成绩优异,一模考发挥失常的好学生,多数学生的整体成绩如果很一般,后面还能有翻盘的机会,这可能性肯定是有的,但是压力会非常大,这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的经验教训。因为整体的成绩水平就在那个档位,后面的时间又不是很多,而且是接二连三的考试时间和其他事务,时间更紧,以及心理上的压力也随着中考日期临近而与日俱增。
3、中考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海新中考的志愿是在考试后,出分前填的,那么同学们就需要去估分,判断自己的成绩,大致对应的学校档位。无论对于自招的择校,还是名额分配的填报,都要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那么一模、二模、中考,三次考试的成绩,总体去看,显然更科学、稳妥。
4、一模考的考试内容涵盖范围广,是重要的一次检测
前面也提到了,一模考的导向性。一模考的内容是初三上为主的初中所有知识。所以,一模考结束后,是各位同学进行自我反视的一次重要机会。
每位同学对自己初中四年所学的内容,语数英理化,各个科目:
到底四年里学的怎么样?
学了哪些知识?
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框架体系?
哪里有问题?
哪里是自己的优势,哪里是自己的短板?
接下来怎么去进行查漏补缺的第二轮总复习?
怎么样才能既可以打好基础、梳理好知识体系又能兼顾一模考的准备与应考?
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是要想清楚,不仅要想清楚,而且还要有一个可落地的可执行操作的可行性方案,去做好一模前的总复习以及一模考后的总体复习计划。
更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测评,以及后面科学的计划和安排!

Part 3 . 一模考备考复习建议 

  1、数学  
一模数学内容在考纲之内,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占据65%~75%,由几何基础、函数基础、代数基础、概率与数据统计等构成;中档题目占据15%~25%的。压轴的难题占10%左右,主要是数形结合的题,即函数与几何的综合考查。
  • 试卷结构

    150分制

    1-6 选择题,占16%  

    7-18 填空题,占32%   

    19-25解答题,占52%

    其中,24题为数形结合压轴题,25题为数形结合压轴题 

     

  • 试卷和中考对比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仅供参考,点击可看看大图)

     

  •  必考知识点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 答题技巧

    审题很重要    

    一定要看清楚题目已知条件和求解信息,特殊条件划上横线,然后针对题干要点逐一解题。

    格式很重要  

     几何证明、计算说理题一定要条理清晰,不要跳步骤;压轴题计算部分在草稿纸上进行,但是分类讨论一定要清晰呈现。

    化难为易的分析技巧   

    对于难点问题,不要慌,逐一条件分析转化,再综合信息分析转化;完全没有思路时,回归知识根源,发散思考相关技巧和方法。

     

  • 备考复习

        第一方面:先形成知识框架和结构体系,做到胸有全牛。这样的好处是不管学到哪里,都很清楚知识点的进度和节奏,做到有条不紊。
        第二方面:时刻明确考情。即清楚自己的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对于一模考和中考而言:考不考?怎么考?难度会考到什么程度?
        第三方面:反复演练。不要觉得听懂了,理解了就抛在脑后。要清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也只有在前面两个基础之上的刷题演练,才有实际的、针对性的意义,因为你清楚整个知识有哪些,那些是考点,那些是重难点。
        否则,盲目的刷题,会的刷一遍就会,不会的刷一百遍也不会。
  2、英语  
英语一模考的整体难度约是6:3:1,而中考的整体难度比例是8:1:1,所以,一模考的难度比中考难。
而英语的考查,主要还是分成三大部分:
  • 听力部分;语音语法词汇;阅读与写作

其中的难点,每个同学情况不一样,但主要的大家都觉得难的是阅读理解的完形填空及其首字母填空作文拿不了高分。
问题一直一样,很少的同学才可以彻底解决。
此前给大家进行中考英语的解析及其复习建议里提到过,在此依然适用,供参考:
  • 完型填空的答题方法

做完形填空,奥孚培优考试研究院的考试建议,先通读文章,再去挨个看每个选项。这样,基础好的同学,有些空是能猜得出来的,通读完看选项,干扰选项的干扰程度会大大降低。通常我们的老师授课时,也是这样我去训练的。因为中考的完形填空,考查固定词组搭配的并不多。
  • 作文的写作训练,当然也是很有章法的。例如,

一是建议尽量写偏议论文的小文章,逼格自然高一线。开头一句,中间2小段,结尾一句话,结构不但好把控,而且很清晰。平时训练也好着手。
二是,用词方面,用几个高级词汇,例如,用到people,建议改用individuals,用到一般来说、常言道、人们认为,不建议用often、always,尤其在文章开头或者句首,建议比如Generally speaking,或者 In general,或者Ordinarily .再如,用到in my opinion时,建议改用From my personal sense,或者From my personal view .诸如此类的很多,完全可以在平时提前做好准备积累好。
三是,多套用几个从句,从句中夹杂着被动语态和完成时态,如有需要再加个倒装进去,这样的句子不需要太多,有一两个足矣。
四是,多准备一些作文的模板和框架,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中考作文常考的主题,就是那几个,每个主题,都备几篇,多写多练。
  • 关于记单词

建议备考时以中考英语考纲词汇为主。中考考纲词汇数量在接近2000左右。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背高考考纲词汇。记单词,主要还是多背多记,谐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词根词缀记忆法,都可以尝试。
总而言之,记单词,本身是个痛苦的事,最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无他。一句话,不懒,就有效果。
  • 关于阅读理解(照着做,绝对提分)

建议选个高质量的阅读理解书(最好是往年一模卷真题),可以不要试图直接去做后面的题目,而是每周详细精读至少2篇,逐字逐句弄懂,把长难句子,看看解析,句子结构理解透彻,每做完一篇,回头再每天早上读一至两遍,读通顺了。读的时候,重点体会文章的文意、语感、长难句等处。
这样大概做至少30-50篇左右,阅读理解会有质的飞跃。整个英语的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基础好,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尝试用此方法,去做高考一模阅读,那自然也要背高考词汇了。关键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语文  
通常,我们在语文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经常会去问老师”我们家孩子语文不好,该怎么办?”十个老师里,会有八九个老师会语重心长地说 “语文么,要多读多看多积累”
我们乍看之下没问题,细思,却有问题:
【情景一】如果把语文当作语言和文化的学科来看,那么语文要多积累,是没问题的,因为,语言文化的学习,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就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慢慢沉淀。
【情景二】如果把语文当作应试提分的结果来看,语文要多积累,显然是一句无用的话。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继续问: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难道是我把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唐诗宋词三百首诸子百家全部背下来?抄下来?那我三年级可以积累,初三、高三也可以积累,三岁,三十岁,六十岁都可以积累,我积累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样一想,逻辑的问题就出来了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对于应试提分的语文学习,要清楚:
  • ️考什么我们就积累什么,考什么,就是考点。

  • ️怎么考,我们就怎么积累,怎么考,就是命题人出题的规律,和阅卷人,评分的标准。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只有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积累才有针对性,才有效,才能提分。
具体每个知识点怎么学,每个题型怎么做,技巧方法是什么,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Part 4 . 一模考砸的后果  

1、自招,会影响很大
2、影响初三最后总复习时的学习心情与整个状态。
3、如果是概率性的发挥失常则已,如果不是,那么说明你初中的知识学习,基础和能力有很大的问题,需要及时去巩固和提高。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方法+努力=成功
好老师+好课程+扎实的过程=好成绩
祝大家都能进自己心仪的名校!
上海中考一模考不重要了?都取消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mfmXzwM1TRcaA2tq9mC4Q

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最近几场秋雨,洗刷了酷暑的燥热,而伴着这场金风,复旦交大也为沪上高中校频送凯旋之音。

前段时间我们给大家报道过复附三兄弟、交附闵分等等学校高考喜报情况,感兴趣的戳这里回顾。

今天我们又为大家整理出来4所学校,分别是:上中、七宝、控江和晋元,我们先上总图: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空格部分为未公布)

今天一共收集到4所学校的升学喜报,我们一一看过去:

上海中学

四校之首的上中一向低调,每年去往清北复交的人数不胜枚举,但对于具体数据的公布却非常低调。
 
今年我们发现上中在官网公开了2022届录取复旦的情况: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今年上中录取了104个复旦,比嫡系复旦附中少8人。
 
当然了,上中本就志不在复交,大多都去往了清华和北大。

七宝中学

八校之首的七宝中学近几年高考成绩比肩四校,今年学校在官微晒出喜报: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七宝今年共有66名学子进入复旦大学深造。
 
而就在今天下午,七宝再次晒出交大录取喜报: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七宝今年共有83人进入交大继续深造。
那么这个成绩在七宝中学近3年的毕业生成绩中表现如何呢?
我们将近3年七宝录取复旦情况汇总如下: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由近3年来七宝中学的复交录取情况可以看出,去年是七宝的高光时刻,复交录取达到了158人。
 
今年表现稍稍逊色去年,但整体七宝实力仍然非常在线!

控江中学

2022届共有21名控江学子通过强基、综评、提前批、普通批进入复旦大学求学。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晋元中学

晋元高级中学近日在官微中公布了一则高考数据: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今年晋元共有15人考入复旦交大,双一流录取率高达60%。

以上就是目前统计到的部分高中校的复交喜报录取情况,对于还没有发喜报的高中校,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今年的综评录取情况作为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综评只是综评录取,不代表学校最终录取:

2022届复交综评录取

我们上次整理了四校、四分和八大这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学校复交综评录取情况发现:

 

四校(含分校)+八大分走976个名额,沪上75.5%的复交综评名额已经没有了。

四校+七宝拿走了653个名额,也就是49.85%的名额,剩下分给其他八校和四校分校瓜分。

 

全上海还剩下1/4的名额,留给市重点和区重点学生,所以说能进复交的学生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四校+七宝,后面能进复交的学生大多凤毛麟角。

 
用饼图表示如下: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但是大家上次留言表示更关心具体每个学校的复交综评率,我们这边按照各个学校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算出大致的复交综评率供大家参考:

第二波!2022复交喜报汇总!6校复交综评率超30%!

表格数据总结如下:

有这么6所学校:

交附闵分+交附嘉定+四校

是2022年输送复交学生的主流,复交录取率在30%以上。

七宝、上实、华二紫竹、复附青浦位列前10,表现稳中求进。

后面希望这些学校也能继续更新喜报,我们也会继续给大家带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qYVBCuU6Uwng0uc78vK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