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这事能上新闻,本身就是一个新闻。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最近,江苏兴化市有个事挺有意思。

 

今年2月,一家塑料制品企业到兴化市投资办厂,4个月里被当地一个前科长吃拿卡要5次,涉及金额2.1万余元。

 

注意,是涉及金额,不是进入前科长腰包的金额。

 

斯基仔细看了看这些金额,其中有3000块包了红包给了2个评审专家,1600块替两位专家支付了路费,还有360块付了住宿费。

 

还有3000块,用来请了2个专家还有科长一行9个人吃了一顿饭。

 

说实话,餐费人均300块,对老百姓来说也不是普通消费。但毕竟斯基是在网上见过大场面的人,2018年,斯基就跟几亿吃瓜群众见识了一张41万的结账单。

 

这么一比较,人均300块那就是良心价了。

 

当年的41万账单出自上海“西郊5号”的饭店,用餐人数为8人。埋单的人大气,饭店也大气,结账的时候给抹了零头,一抹就抹掉了斯基一个月工资。

 

兴化这件事上了央视,有吃瓜群众说,这种小贪居然也要靠央视曝光才被揭发。斯基不允许你们这么说,这个事其实很有代表意义。

 

代表什么呢?这件事都能上央视,说明可以上央视的大老虎越来越少了。

 

要知道,以前我们的科长可不是这么吃拿卡要的。

 

2015年的时候,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城管局户外广告管理科的丁科长38岁。

 

丁科长职位不高,但手里的权力还是不小的。当地那些户外广告都要“户外广告设置许可证”,能不能拿到证都是丁科长说了算。

 

2013年,当地进行文明城市宣传,要制作一些户外广告,丁科长就安排自己认识的广告公司做。

 

实际花了8万多,丁科长让广告公司老板开了22万的发票。这种套路,丁科长玩得很溜,前前后后骗了200多万元公款。

 

 

这笔钱还不是丁科长贪污的大头。丁科长带自己的娃出去吃饭,会喊广告公司老板们来付钱。看来丁科长培养娃也有一套,言传身教。

 

有一次半夜,丁科长在家通宵打游戏,但因为没有及时交电费停电了。

 

大半夜的,让丁科长这样有身份的人亲自去交电费,也太没面子了。这个任务又交给了广告公司老板。

 

3家广告公司老板前前后后孝敬了丁科长400多万。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丁科长这种前前后后也才收了600多万的,并不算夸张。

 

要知道深圳南联社区的周主任,一开口至少得2000万。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2011年9月,南联社区有个小学片区旧改项目,周主任给一家叫天基的公司提供了帮助。后来,天基又把项目转给了另外一家大房开,一转手获利20多亿元。

 

周主任就跟天基公司要好处费去了。

 

人家问他:

 

500万元够不够?

周主任给对方算了一笔账:

 

听说你卖了20多个亿吧,才给我500万肯定不够。最少也得2000万。

周主任的涉案金额那是大了去了,超过了5000万。一般像500万这种小单子,他都不记得。

 

据说,500万元对他来说并不是大数目,只是“一般的数目”。

 

贪归贪,不过周主任还是一个直肠子的人。该给多少,人家打开了天窗亮给你看。遇上这样的人,那都算运气的。

 

之前黑龙江有一位李副市长,从来不会跟人家主动要钱,但他会通过其他方式告诉你:

 

如果不拿钱是办不成事的。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市长会委婉地跟你说,这件事“不好整”“麻烦”“有难度”。

 

当然不是给了钱,人家李副市长就能把事给你办成了。如果这钱给得不到位,没有达到李副市长的心理预期,那么你的事照样也是办不成的。

 

以前对这种现象,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叫“卡拉OK”。

 

先卡住你,但也不卡死你,拉高你的成本,拉长你的时间,等着你“觉醒”“明白”“自觉到位”,然后一切“OK”。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曾经的湖北省首富兰老板,就说过:

 

在落后地方,老板再大,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好多年前,海南的邢老板制作了一张“行政审批长征图”。他用了5页的A3纸张,记录了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的过程。

 

这些人为啥不敢嚣张了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全程最少需历经272个审批日。

 

要知道,盖一个章背后可能就意味着,老板们要进一座庙,要拜一尊菩萨,要烧上一炷香。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已经是过去时了。你看看兴化这件事就告诉我们,现在要上央视,这类新闻素材都不够用了。

 

这类新闻素材少,其实也跟线上审批,把小微权力智慧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像现在一些涉农补贴、涉农政策都被搞到了一个小程序上。农民不仅可以查询自己涉农补贴到位情况,同村其他人种了几亩地、领了多少钱也看得见。

 

还有村干部的津补贴、报销的单据这些以前看不到、问不清、查不到的信息,在小程序上也能看到。

斯基所在的浙江,这方面做得还是很到位的,搞得大头一直想把户口给整过来。大头的老家在中部某县,他因为看不上老家“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那些破风气,心心念念想摆脱那个地方。

 

好了,等到要迁户口的时候,浙江这边全程线上操作就行,就老家那边破事一堆,还非得亲自回家一趟才给办。

 

斯基觉得,这类小程序就得跟“反诈”APP似的被全面推广,干部们挨家挨户推广,让每一个人都用起来。

 

当然了,这件事属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干部们能不能像推广“反诈”APP一样鸡血,是另外一码事。

 

而且,也要像农村推广“垃圾分类”一样,搞积分制,让大家也学会“腐败”垃圾分类:哪些干部犯错了是可回收的,哪些干部犯了错是不可回收的?

 

这些小程序应该经常迭代,搞完1.0搞2.0,搞完2.0搞3.0,总之功能越全面越好。不能花了大代价搞小程序,搞一阵子面子工程就不用了。

 

以前有位大人物就说过:

 

如果小干部比大企业家还神气,那是不正常的。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bIGx37NMKu7ZygOnnl–g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 作者|李秋涵

♪ 编辑|魏佳

♪ 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

以前向朋友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忙忙要指着一栋楼,数哪一扇窗才是自己的家。现在,回村生活以后,她只需要一抬手指向路边,说“那是我家,旁边有草有树,还有花”。 

90后忙忙的生活,和很多年轻人不一样。 

大学毕业后,忙忙做过室内设计,创业开过6年甜品店,现在,她没有在写字楼里上班,而是回到老家安徽,在农村种地。

忙忙的一天是这样的。 

凌晨五六点自然醒,去地里干农活,赶在上午10点大太阳之前,忙完回家。中午睡午觉、看书、做兼职,下午4点要准备给地里浇水、施肥,然后就到了做晚饭的时间。村里过了晚上7点就开始熄灯了,晚上9点前,她也一定是要睡觉的。她调侃,“我们村很卷,邻居们凌晨4点就起床干活了”。 

提到自己的收成,忙忙的语气更轻快了,“我的辣椒是全村种得最好的。”靠着种地,她吃上了辣椒、茄子、南瓜、冬瓜、葫芦、玉米、芋头等等,品类多到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关于土地,人们常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对于中国人来说,土地是特别的存在,它一言不发,包容万物,可以是失意者退居乡野的后盾,也可以是成功者喂马劈柴的理想之地。 

世界变幻莫测,越来越多人抓不到生活里的确定性。工作压力大,城市生活疲惫,年轻人对曾经想要逃离的农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很多人都幻想过回家种地,过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但大多只是停留在幻想阶段。卷不动,躺不平,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但的确有一群年轻人,选择了逃离城市,回到乡下,过起最原始的农耕生活。 

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真的过上理想的生活了吗?我们和他们好好聊了聊。

回乡生活的A面:夕阳好看,雨声好听

忙忙是去年中秋后,才彻底决定回家种地的。

创业6年连轴转,原本就有家族遗传病的她,身体彻底累垮,2021年严重到尿血,肌酐高、血压高、颈椎病,半年胖了30斤,家里人都很为她担忧。选择回乡种地,是她自救的一种方式。

忙忙种地是认真的。

没有经验,最开始她专门买了几本教种地的书,例如《家庭有机小菜园》《新手种菜零失败》,后来她觉得自己多此一举,村里人都是种地专家,每一个都能给她“实地指导”。

而且这些老师们会“不请自来”。

村里人口不多,常住的不超过20人,来了一个年轻人种地,是新鲜事。从3月份挖地开始,每天都有人来围观忙忙种地,像是来“检查作业”,会边看边告诉她,哪些地方干得不好。

一开始,她的姿势就不“地道”。村民老师说,“锄头要竖起来,要把地整个挖松,不是只挖表面”,栽苗的时候,忙忙不知道两颗辣椒的间距应该是多少、洒种子应该洒几粒,也都仰仗着村民老师们的“指教”。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忙忙种的黄瓜、辣椒等 / 受访者供图 

等菜地都种满之后,邻居夸她,没想到干得有模有样。听到夸奖,忙忙说自己会“膨胀”,干得更起劲。

疫情后,选择“回家种地”的人不少。根据农业农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

93年出生的张树生也是其中之一。

累、疲惫、卷,年轻人回乡前的经历,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各有各的苦闷。

2016年从新闻专业毕业后,张树生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月薪只有4500元。经常加班,遇到要交方案的前一天,还得通宵工作,才半年就得了胃病。

离开广州回乡之前,他最后一份工作月薪到手9000元,一个月刨除生活成本,只能存一两千块。他每天上班得换3次交通工具,先坐公交车,换乘地铁,再换公交车。有一次广州台风天,他坐不上公交车,也打不到车,花了三四个小时才回到家。

职业天花板低,城市生活看不到头,2020年疫情后,张树生选择了回乡。现在,他在福建老家种茶、制茶、做电商,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身体也养好了很多。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张树生在村里的晒茶日常 / 受访者供图 

相比于逃离城市,90后倩倩回到农村,更像是以创业的方式,选择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大学在杂志社实习,由于工作压力大,开始大量脱发,花了6年才养好。后来她找工作,就专门找轻松的,做过会计、行政,开过花店。

2020年,她和家人在距离成都30公里的地方,租了一片地做农场,举家搬到了这里。

她告诉深燃,即便是开花店,她都被焦虑困扰。“会在内心攀比,暗自和别人较劲”,比如,自家卖柠檬树,其他家也开始卖,她做伴手礼,竞争者也很快跟上,这都让她感到慌张。

但这样的焦虑在做农场后就消失了。

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奶奶一给她打电话就哭,说倩倩从小就帮他们干农活,现在长大了可以轻松一些了,为什么又要种地?她解释,其实自己没有那么累,公公婆婆帮忙分担了很多。

她最喜欢锄草。锄两平米,用了5分钟,到下一个四平米,她想,能不能用8分钟?结果只用了7分钟,她会因为快了这一分钟而高兴。有一次,她朋友来,两人一起锄草,歘歘歘,两人都笑起来了,“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割就可以。这是大部分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最近有人建议她,想办法提高农场的竞争力。意识到有焦虑情绪产生后,她会马上把心绪拉回来,提醒自己,那样的话,跟之前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

回乡种地的年轻人,初衷就是想远离压力和焦虑。现在,忙忙养了一只猫,还领养了一只小狗,这是她在农村最亲密的朋友。

“每天的夕阳很好看,雨的声音很好听,猫靠在我旁边睡觉。”忙忙说,她觉得中国人的浪漫,最后就是回归田和地,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满足。

 

回乡生活的B面:诗意没有,孤独更多

乡间生活的确可以很诗意,但这不是全部真相。

不论怎么美化,自己动手种地还是不容易的。

忙忙说,第一个难题就是挖地。一垄地很长,锄头又很重,一开始,挖到四分之一她手就酸了。第二个难题是锄草。地里的草长得很快,一下雨就疯长,她得不停锄,这边刚锄完,另一边又长起来了。顾城在诗里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每次这个时候,忙忙都会在心里吐槽,哪有那么诗意,“草是除不完的”。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忙忙带姑姑外出看病,半个多月后,地里长满了杂草 / 受访者供图 

这种真正种地的苦,能承受的年轻人并不多。

张树生老家是白茶的核心产地,当地农民都以采茶为生。他们家就是茶商,自己采摘、制作,通过直播采茶的过程售卖产品。他采过茶,特别辛苦,现在干脆请工人干,爸爸制茶,他在网上做推广,只是偶尔采采茶,帮爸爸搬搬茶叶。

回乡生活了两年的菜菜说,虽然回了农村,但是对于种地,她也只是偶尔的消遣。毕竟,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不是谁都能坚持的。在乡下生活,“就连忍受蚊虫,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倩倩也表示。

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真实的回乡生活是,爸妈在家,吃饭不用愁,地有人种,可以安心休憩,基本生活可以满足。但缺点是,这里蚊虫多,没有外卖,没有社交娱乐活动,甚至也没有可以说得上话的人。

张树生现在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去山里直播采茶或做讲解,然后去镇里发货。

张树生说,在城市生活很孤独。工作太累,回到家就不想动了,平时也很少有机会认识新朋友,熟悉的同事离职后,很多人就没有了联系。让他没想到的是,回乡后的生活,更孤独。

有一次,他和堂妹一起骑电动车进山里采茶,在一个急转弯处两人摔了下来,痛得爬不起来。乡下人烟稀少,好不容易路过一个人,问他们,“你们是被撞了,还是摔了?”,他回答,“是摔了”,对方就走了。躺了五分钟,他们忍着疼靠自己爬了起来。后来才知道,当时摔断了一根肋骨。

他们老家是一个落后的村子,晚上8点天一黑,路上就没有人了。镇上也没有同龄人,他平时能说上话的,只有爸妈和快递员这三个人。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久不下雨,茶树被晒干,张树生担心明年茶减产 / 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他很庆幸自己回乡后不用社交,但后来,他发现自己需要社交。去寄快递的时候,他会特地多和快递员聊会儿天,偶尔去和隔壁镇的同行交流,也会隔几天进一趟县城,吃点好吃的。

除了孤独,回乡让张树生头疼的,还有父母的催婚。在大城市工作时,只有过年回家被催一催,但回到家乡,这已经成为了父母挂在嘴边的大问题。

家里人给他介绍了两个相亲对象,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公务员,都是见了面后就没有了下文,张树生觉得,跟她们没有共同话题。但父母还是急,吃饭的时候,他们总能把话题转到婚恋上,张树生一反驳,就会吵起来。就在上周,他和爸爸就又差点因为催婚的事吵架。

回到乡下,生活的确轻松了,但习惯了多年的城市生活后,他已经难以融入乡下的生活环境,和父母也存在观念上的代际差异。同样的问题,也折磨着类似的回乡年轻人们。

张树生家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很绿很无聊”,对着山里的花草树木,他拍了一张照,发了一条朋友圈。

不论AB面,回乡之前先想好收入

回乡种地的年轻人,有一个共识是,靠种地能让吃喝不愁,但是维持不了所有的生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和深燃交流的几位回乡种地年轻人,在做出回乡决定前,已经为自己想好了出路,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忙忙说,在乡下生活花销小,一个月几百块就够用,但她身上承担的其他开支并不少。她有房贷,加上长期吃药,每个月有1.3万元的固定支出。并且因为连年看病,积蓄也很微薄。

回乡后,忙忙的甜品店也还是开着的,只不过交给了合伙人打理,每个月的利润分成,是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幸运的是她家里还有祖产,在老家有37亩山,山上长了很多竹子,虽然卖价不高,但砍一次竹子卖掉,去除人工成本,剩下的钱负担她一年的吃喝,没有问题。

除此之外,她还学了摄影,接了相关的一些兼职,也有一些零碎的收入。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苗栽好了,忙忙用浇水泵给地里浇水 / 受访者供图 

张树生提到,自己会辞职回乡,很重要的原因是,依托于老家的白茶产业,当时自己卖茶的副业,赚得已经比主业多。

他还在广州上班时,疫情后直播带货迅速发展,他也试了试,一天直播10小时,和姐姐合作,一个播白天,一个播晚上,坚持了快半年,第一个月靠直播赚了8000元,后来副业月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

回乡前,他已经积累了一些客户。现在,他每个月开销不到1000元,收入两三万元,张树生的存款已经有6位数。

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回乡生活,很多人选择了创业。根据深燃观察,比较常见的有三种,结合当地资源做电商、开农场、做自媒体。 

但不论哪一条,都充满挑战。

比如开农场。一开始倩倩就是抱着创业的心态来的,农场是客人采摘、野餐的场地,也会办一些活动,提供商业拍摄等。

起初,她只打算投入20万。19岁上大学之前,倩倩就一直在老家种地,种花种果树都不是问题,她以为不用人工成本,预算怎么也够了,但没想到,隐形的花费比想象的多。比如为了免除种植的后顾之忧,她最开始就做了农场土壤改良,起初以为花10万元就能行,但后面发现,花了10万什么都没有带来改变。考虑各种成本,当地卖5块钱一斤的小番茄自己得卖25块一斤。

为了维持农场,她只好卖了市区的房子。到现在,三年里农场已经花费了近60万。这还是在中途没有遇到天灾的情况下。没有经验的人做,只会更难。最近成都高温,也影响了农场的生意。

让她气恼的是,有客人问,这个农场花了多少钱,她很认真的回答了数字,“60万”,客人笑了,说“给我5万,半年就给你弄成这样”。

做自媒体也不容易。32岁的桑桑老家在云南的一个小乡村,去年裸辞后,她选择回家做乡村自媒体,计划做出流量后就做土特产带货。但回来才发现压力不比城里小,经常会焦虑得睡不着。

她启用了一个小有粉丝的老账号,播放量最高的有12万,最低的只有4000。数据能影响她一天的心情,早上出门做农活前,数据少,她心情沮丧,做完回来发现流量上来了,又变得开心。一开始剪辑的是长视频,发现没人看,流量少得让她想放弃,做短视频账号流量正常后,又担心账号会这样一直不温不火。

一位回家种地的博主告诉深燃,他的自媒体粉丝近万,做了两年,只接过一单广告。

做电商也不容易,那是一整套体系。张树生的电商生意也是得益于在回乡之前大半年做的尝试。

农学专业毕业、从事农业工作五六年的专业人士李飞告诉深燃,回农村创业,首先要想好模式和定位,“很多人对农业不了解,听到老人说’不好好读书,就回去种地’,就以为种地简单,实际上不是的,从种植到收成,任一环节出问题,庄稼可能就全军覆没”。 

他见过很多回乡创业,尤其是做农场的人,都低估了难度。有的房地产老板包一块地做种植,租金一年十几万,认为投入不高,“但实际上,种植的作物要盖大棚,算下来要投入100多万,第二年产品做不好,第三年就做不下去了”。

种地是极需要时间成本的。“做第一年,可能没有遇到病虫害虫。第二年遇到了,得找人请教,这时候才知道要怎么提前预防。第三年提前预防了,流程又要再走一遍,一季就是半年,基本功不扎实,就可能踩坑,要花很多钱”,李飞提醒。

最大的敌人,不是收入来源

和回县城躺平不一样,回乡还要担心和现代化的城市脱节,如果有一天,想要重回职场怎么办?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解析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不同时提到,“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抛离乡土社会,年轻人再回归乡土,在不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是否又还能适应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

在种地几个月后,忙忙就有了担心和社会脱节的危机感。互联网可以联通一切,在乡下了解世界并不困难,但联通不了职场的变化,这是要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切实感受到的。

不工作真的可以吗?

她所在的村里,有一个电商基地,一对从安吉县来的夫妻在做茶叶生意,她常去和他们聊天,了解一些别人的创业故事。她主动找到一个电商公司做兼职,给他们写文案和做策划。

她提到,这和以前工作时的心态不同。以前工作需要稳定的输出,而现在是希望让自己维持学习的状态,随时了解社会需求是什么,外界对于职场人的要求是什么,保持自己和职场的匹配。

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治愈了,也迷茫了

今年春天雨后,张树生随手拍了一张茶山 / 受访者供图 

张树生也提到,在回乡前,他就担忧过如果自己的职场经历中断很久,同时回乡的生意做不起来,要怎么办。不过他想,自己回乡做电商,就负责了直播、客服、文案、产品拍摄各个环节,这个经历,对未来进入电商行业求职,也会有帮助,这才让他安心了一些。

为了开农场,倩倩卖了房。但她强调,她不想给人“破釜沉舟”返乡的误导。后来,他们在一个地段相对偏远的地方又买了房。开这个农场,程序员老公没有参与其中,还是维持着正常白领的上班生活。即便未来她放弃农场,“有了这些经历,哪怕去花店打工,也能找到工作”,倩倩说。

他们都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从种地出发,他们或将当地农产品和电商相结合,通过创业开辟出新的收入渠道,或让自己以另一种方式保持工作状态,让自己有一个了解职场世界的窗口。

那么,就不焦虑了吗?

现在,张树生靠茶叶一个月收入两三万元,远比上班时多,但他说,自己会因为虚度时间而感到焦虑。 现在是茶叶生意的淡季,张树生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他每天做的就是玩手机,放空自己。茶叶生意稳定但没有了挑战,他感觉自己躺在舒适区里,圈里很舒服,但有瓶颈,自己没有力量往上走一步。

最近,他终于找到一个让自己不那么焦虑的方法——看书。玩手机有负罪感,但看书不会,这让他觉得自己在学习,能安抚潜意识里的焦虑。

忙忙也焦虑过,这也是她去电商公司做兼职的原因。她意识到,人是因为有新的输入,内心才不会觉得空洞。她认真学种菜,学拍短视频,学习新的领域的内容。她是建筑专业毕业,还想过要不要考一个证。

在城市和乡村都生活过后,张树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哪里都有生活的矛盾,只是在不同地方,主要矛盾变了。

以前在广州时,他一个月精打细算也存不下钱,生活的主要矛盾是想多赚钱。现在回乡,赚的钱够开支了,主要矛盾变成了该怎么让自己不空虚。

他意识到,不论是在城市生活,还是回乡下发展,都只是一条路,不是人生的救命稻草。“如果当成救命稻草,一旦选择失败了,人生会变得很无望,回乡可能就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果疫情结束,你最想做什么”。当时忙忙写下答案:“我想回到乡下老房子去住,种月季,养一只狗狗”。如今,这样的生活实现了。

忙忙觉得,自己回农村种地的前提是,她有能在城市生活的资本。归根结底,生活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而是要权衡好自己的内心。

“你焦虑的话,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去解决它,去做。到哪里生活,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忙忙说,“回农村,不应该是逃离城市回农村,如果是这样,你也会有一天,逃离农村回城市”。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鸟鸟、桑桑、忙忙、张树生、李飞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blzGOP3M2FohZVQN6-kRw

不想面对的一幕,终于来了……

“卖掉大城市房,回老家县城躺平,逍遥过一生……”
昨天我去楼下吃烤鸭,店老板端着鸭子兴致冲冲跑来问我,这样操作是否可行?
我问他为啥要这样做。
他说疫情这几年搞的创业心态都没了,店里连续亏了大半年,月供加上刚生老二,压力山大。
随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他说算了几天的账:
北京有一套价值600万的房子,卖掉以后,花100万全款从县城买套“豪宅”,剩下的500万,也不敢做什么理财投资,直接都存到银行吃利息。
按照现在2%左右的存款利率,一年的利息大概有10万左右,这个钱放在我们那小县城,就是高收入,吃香的喝辣的,随便整。
最后他跟我说,这几天还从网上学到一个新词,叫什么来着,“现金为王”,感觉自己悟到了:
现在大家都抢着存钱,提前还贷,“安全就是赚钱”。
 
感觉自己的这个想法没毛病,就是想跟子木老师求证一下。
乍一听,好像还真有那么一点儿道理。
我望着店老板深邃的眼睛,连连点头,真的很难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帮他解决目前的困境。
 
不想面对的一幕,终于来了……
纵使这鸭子烤得再好吃,葱丝儿切得再细,酱调得再地道,经济不行,上不了座,难免一丝悲凉气息涌上心头。
“这样当然没问题,但是,我还想给你讲个故事,你再决定也不晚。”
于是我拿了半根黄瓜,蘸了老板特制的黄豆酱,聊起了那些年。
01
其实每当经济不景气,都会有人想逃离北上广深,尤其是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年人。
大都市的繁华夜景见过,纷纷扰扰的市井生活体验过,高科技与最前沿的时尚也略有耳闻……
但人到中年,最实际的,像是余华的那本书名:“活着”,准确说,是如何更好得“活着”。
我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那时金融危机,北京的生活很难,人们充满恐惧,甚至都把钱取出来放进衣柜底,恨不得上三把锁子,更别提消费。
大街小巷的小酒馆、餐厅倒闭的也有很多。
一个在北京混了些年的朋友老张,当时的选择就是回内蒙老家,他当时也跟我们算了一笔账:
北京的房价均价在1.2万每平米左右,他那套房子不小,大概能卖150多万。
他回到老家,20万买了一套步梯房的三楼,又花了30万盘了1套商铺,剩下的100万全部存进银行。
那时候存款利率不低,大概在5%左右,一年的利息收入大概在5万左右。
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你知道2008年一年赚5万,在县城是什么概念吗?
那时候他们老家县城,饭馆服务员的工资,一个月大概在800元左右,上班的公务员家庭,做生意的中产家庭,一年收入超过5万的,寥寥无几。
老张靠这套房变现,成了“人上人”,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夹着棋盘,挑战全县城的象棋高手,并给自己起外号:
 
“独孤张”。
象棋封顶后,又买了台电脑,下了个QQ大厅,挑战全网无敌手。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都明白了。如果把时间定格在2008年,这也许是一个挑不出任何问题的选择,堪称一绝。
可惜,经济不是静态的,每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更像撕掉日历一样,它是动态的,指数化的叠加。
老张遇到了最大的敌人,“通胀”。
通胀加速了货币价值的衰亡,购买力被迫贬值。2008年,一年5万,是人中龙凤,但在今天,一年5万,能做什么呢?
我从脑子里过了一圈,感觉就能出去玩几趟吧,普通人家娶个媳妇儿,彩礼钱都算不上。
记得见老张最后一面的时候,是2020年时,他来北京看孩子,约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吃饭。
孩子毕业后就执意想留在北京工作,不想回去,饭场上的老张,边喝酒边骂自己,回忆起了这几年:
老张吃了银行几年利息后,发现不对劲,又买了几套县城的房子,用来投资。
现在这几套房子虽然涨了,但涨幅微弱,基本加起来,也就只能卖个150万,连给孩子在北京付个首付都够不上。
他自己痴迷象棋,一直无所事事,老婆开了一个烟酒店,赚不到钱,只能勉强培养学艺术的孩子上学。
当年比他混的差的几个朋友,现在他已经很难追上了,更别说孩子辈的格局和眼界。
一个是内蒙县城,一个是北京大都市,又怎么能比呢?
02
故事讲完了。
烤鸭店老板有点儿懵,若有所思。
 
几分钟后,突然问我,未来钱还会像这样贬值吗?到底什么是个头。
钱贬不贬值,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去决定的,而是经济周期。
所有经济体,无一例外,都是用货币超发来对冲危机。
金融危机,印钞票;疫情,印钞票:战争,还是印钞票。现代货币体系决定了“钱变毛”的历史规律,是无法逃避的。
 
不想面对的一幕,终于来了……
按照字面上,我们的通胀率大概维持在2—3%左右,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健康,如果按照这个数值计算。
2000年,武汉的热干面5毛钱一碗,而现在,价格应该是9毛多。
 
但实际上已经涨到了5块钱,加几片牛肉得上13块钱一碗。
当年的大米价格大概在0.8元一斤,现在价格已经涨到了3.6元一斤。
很多人喜欢抬杠,你看当年大哥大手机1万来块钱,而现在智能手机,1000元都能买个差不多的。
 
不想面对的一幕,终于来了……
但很多人没想到,当年的全球智能技术有多么匮乏,大哥大的原材料和造价奇高。
那时候能玩得起这玩意的,基本在社会上的富豪,大哥大是超高端设备,比现在的苹果手机都稀缺。
稀缺和通胀是两层含义。
真实通胀率,我已经跟踪了很多年了,整体大约在7-9%之间,这意味着,你什么都不做,钱都会以这个速率贬值。
现在的10万,在三十年后,只能剩下3万。
是不是很焦虑,没办法这就是现实,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跑赢这个大盘。
幸福源于对比嘛。
钱越少的人,感知越低,但对于几千万资产以上的大户来说,这比割肉都疼。
看到这里你也明白了,这两年,富人为何都在疯狂买入一二线城市超级地段的豪宅。
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接下来通胀只会更严重。
所有国家都有一个规律,中国也是这样,一旦危机来临,M2首先就会率先猛涨起来,08年这样,15年这样,2022年还是这样。
不想面对的一幕,终于来了……
查一下数据就知道了,今年7月M2增速高达12%,创下自2016年12月以来的新高。
两位数增长,意味着大通胀时代已经逼近。
其实08年和15年,我们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胀,不过这两波上涨都被房地产兜住了。
庞大资金流入“蓄水池”,降低了人们对于其他传统商品物价的感知力。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骂房价太高,但有没有换个思路去想,如果房价干脆摁住不涨,大水冲到市场上,是否还能承受住。
高层在这个现代货币体制中,一直维持的策略是,“保民生”:
人们可以买不起房子,但猪肉不能不吃,水果、蔬菜、粮食不能断供。
 
不想面对的一幕,终于来了……
现在在千方百计的救楼市,一来为了房地产能拉动经济,二来想让房地产继续做蓄水池,否则按照目前的M2增速,很难不出问题,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
03
最后我跟烤鸭店老板说,想逃离北京,没问题,但一定要记住跟你博弈的,不仅有“经济”,还有“岁月”。
如果想逃离这一切,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继续努力开店,贩卖劳动力,跟紧经济大盘,熬到复苏。这种方法虽然很苦很累,但也有个盼头。
其二是,持有核心资产跟着升值,这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唯一能对抗通胀的方式。
北京熬不下去,起码也要退守到老家的省会城市,千万别在这个节骨眼回到小城市或者小县城。
这些地方都是用来养老的,不是用来自保的,更不是用来奋斗的,每一轮通胀周期都会血洗这片悲鸣之地。
于今,全国财政受阻,叠加放水预期,也是从上到下的一场收割运动。
 
小城市公务员发不起工资,公交系统瘫痪,小银行无法刚兑,才刚刚开始,经济下行,一切垃圾债务都会强制爆破出清,这时候千万别头铁去当炮灰。
总之,躺平也需要技术,小心躺在电闪雷鸣的山岗之上,那便真成了烤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jZAMoqRYRwcgIF9wPY2Sw

狂热褪去!两年前那一批网红店,开始破产了!

 

作者 I 杨文静 周佳丽

报道 I 投资界-野性消费吧

 

网红折扣店率先倒下了。

 

从天眼查获悉,折扣店品牌Boom Boom Mart 繁荣集市(下称:繁荣集市)母公司——上海嘣嘣喵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与供应商的一场合同纠纷诉讼中表示,因业务已停顿,没有现金流,准备申请破产。

 

狂热褪去!两年前那一批网红店,开始破产了!

 

成立于2020年,繁荣集市从上海起家,主打临期商品,即以大折扣优惠售卖快过期的消费品,短短一年迅速开出超20家门店。2021年初,繁荣集市还曾官宣了一笔融资。然而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繁荣集市经历短暂风光后极速陨落,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随着新消费投资集体放缓,曾被VC追捧的临期商品赛道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2020疫情初期商品滞销,带火了第一波临时商品连锁店,这里甚至跑出估值15亿美金的独角兽,一众知名VC都挤满了赛道。如今喧嚣散去,折扣店的淘汰赛打响了,繁荣集市的倒下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1.  主打临期商品,一举融资两轮
现在面临破产了

 

繁荣集市的诞生始于一个偶然。

 

2020年初,疫情来得猝不及防。零售行业遭受重创,繁荣集市创始人范智峯的公司大批量裁员,裁到最后只剩6个人,这时,做线上尾货批发生意的顾晓健同样遭遇裁员。于是,顾晓健与范智峯合计,索性将尾货抛售清仓,各自解散两个团队。

 

范智峯把便利店的货架撤下来,改造成有着街边折扣店氛围的堆头,又在私域群里发起清仓预告,打算把尾货一次性便宜甩卖。没想到,便宜的折扣品牌大受欢迎,营业第二天门店外就排起200多人的长队。

 

不出两日,门店的日营业额就过了10万,两人忙得不可开交。疫情期间找不到人手,范智峯拉上全家来店里帮忙,甚至连丈母娘都叫了过来。这样的“盛况”持续了10多天,原本计划解散的两个团队奇迹般活了下来,也正是在这时,范智峯和顾晓健发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主打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好特卖”诞生。

 

不久后,范智峯依托于这一模式,在2020年8月份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

 

狂热褪去!两年前那一批网红店,开始破产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视频截图

 

在创业前,范智峯职业经历丰富。从公开资料看,2010年,范智峯从同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进入了汽车美容行业。此后的十多年间,范智峯分别任职于美车堂、东方汇等五家不同的公司,接触过汽车、物流、电商零售和供应链、O2O运营等行业。

 

不同行业的任职经历让范智峯拥有更敏锐的嗅觉。繁荣集市采取加盟模式,消费者定位为15-35岁女性。门店将折扣与“国潮”结合,极具二次元风格,因此成为网红打卡点,迅速吸引了大批顾客。而繁荣集市的营销开支也十分高昂,范智峯透露,基本上一家店每月有4万元左右的营销费用。

 

狂热褪去!两年前那一批网红店,开始破产了!

 

2021年3月,繁荣集市官宣了第一笔融资,来自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的挑战者资本,融资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此外,未官宣的融资还有创立之初,以沫资本投了天使轮。

 

唐彬森为繁荣集市带来的不止资金,还有与元气森林的长期合作。此外,繁荣集市还与活力28、奶酪博士、好望水、王小卤、拉面说、食族人、王饱饱、食验室等不少网红消费品达成合作。

 

融资与大牌产品的加持让繁荣集市一时间风头无两。成立一年,繁荣集市累计开出20余家门店,营业额突破1.5亿,范智峯计划在2022年发展60余家门店,并预计到2023年在全国超过1000家门店。他曾立志,要让繁荣集市做中国的唐吉坷德。

 

在2021年11月的招商公告中,繁荣集市甚至还透露了IPO计划,公告表示,公司上市后将按照3年加盟保证金和一次性货品保证金的3倍,回购前50家加盟门店。

 

狂热褪去!两年前那一批网红店,开始破产了!

 

然而,加盟商们还没等到上市,繁荣集市就在2021年下半年传出寻求出售的消息。尽管公司并未承认,但负面消息并没有停止。

 

今年3月开始,繁荣集市被各家供应商的官司缠上,所属公司上海嘣嘣喵科技有限公司多次列为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范智峯也被限制消费。目前,繁荣集市公开的司法纠纷已经至少15起,案由多为“买卖合同纠纷”,公司拖欠了多家供应商的货款。

 

2022年7月,一则关于“买卖合同”的一审判决书中,被告方上海嘣嘣喵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因业务已经停顿,没有现金流,被告准备申请破产”。两年不到,繁荣集市即将走完它短暂的一生。

 

 

 

 2.  年轻人“薅”出一个万亿市场
VC/PE曾大举进入

 

这是一个迅速兴起,又迅速沉默的消费赛道。

 

范智峯创立繁荣集市的2020年,正是折扣店品牌爆发的一年。此后,爱折扣、小象生活、嗨特购、奥特乐等无数品牌雨后春笋般冒出,在短短两年间,折扣店迅速扩张,这也正是VC/PE大举进入的两年。

 

2020年6月,刚创立不久的好特卖就拿下了金沙江创投、云九资本、日出资本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是顾晓健与范智峯联手创立的品牌,二人创立好特卖之前,品牌的前身面向B端,是专门运营临期食品批发零售的“推推购”。

 

同样是从尾货甩卖中获得灵感,好特卖走了一条与繁荣集市不同的道路,做硬折扣店。目前,好特卖已经与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并拿下了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金沙江创投等头部机构。

 

2022年2月,更加下沉的新型硬折扣连锁“奥特乐”获得由创新工场领投、无界资本跟投的近亿人民币A轮融资,奥特乐将成都作为大本营,选址多为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此前,这家公司已经连续获得联想创投独家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

 

此外,还有折扣牛、爱折扣、嗨购猫、叁省货仓等不少折扣品牌均在成立或转型一年前后拿下融资,投资方不乏红杉中国、梅花创投、钟鼎资本等知名机构。不难发现,这些折扣店都成立于2020年与2021年前后,融资也都集中在2021年到2022年前半年。

 

这段时间里,新冠疫情使得各大品牌滞销严重,不少临期产品无法再被送上货架,折扣店在此时迎来了爆发性增长。简单地说,疫情带火了临期食品,而临期食品又带火了折扣店。

 

临期食品,顾名思义就是濒临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产品。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市场产能过剩导致的库存积压。2010年以前,临期食品只通过小卖店进行小规模的销售,后来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逐渐发展出直营店模式,后疫情时代,临期食品迎来了爆发。

 

而在消费端,一系列裁员、降薪事件使得年轻人的消费意愿趋于保守,薅大牌临期产品的“羊毛”,既能够用少量的钱买来奢侈感,又满足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因此,折扣店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年轻消费者。除了折扣店里常销售的临期食品外,大牌化妆品小样、零食边角料同样受到年轻人热捧。

 

投资人注意到年轻人的消费变化。上海证券数据显示,2021年,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快速增长至31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401亿元。而从整体来看,2021年,我国折扣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62万亿元。

 

狂热褪去!两年前那一批网红店,开始破产了!

 

这门生意同样吸引了互联网零售巨头。2021年10月,盒马鲜生悄悄在上海开了一家生鲜奥莱店,产品多为生鲜易耗品或临期食品;3个月后,苏宁首家折扣超市在马鞍山开业,宣布将往江浙沪蔓延,并计划在2022年开出100家门店。

 

狂热一直持续到今年前半年。2022年5月,来自成都的邻食魔珐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邻食魔珐创立于2021年,创始人冯辉曾是原永辉云创战略合伙人,有多年连锁经营管理的经验。成立仅两个月,邻食魔珐就在四川成都开出了近10家门店,目前单店SKU达1000-1500。

 

此外,2022年6月,来自于江苏的新型折扣商“小象生活”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弘励创投、青松基金、喜大资本;同月,险峰K2VC、starVC、高榕资本、天使投资人王刚、蓝图创投投了又一新兴品牌“嗨特购”的Pre-A轮融资。

 

然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个月后,好特卖被曝因销售过期巧克力被罚7000元,一时间临期食品的品控问题站上风口浪尖。食品变质、包装破损、山寨产品,或一些从未见过的品牌被摆上货架,产品“价廉”物却不美,反转立即上演。

 

与此同时,折扣连锁店在短时间内暴增,在大量宣传促销下,因疫情而压滞的临期尾货很快面临告罄。当需求大于供给,开在风口上折扣店无法像此前一样拿到低价货源,供应端成了最不确定的因素。

 

当狂热褪去,总有人会停下来冷静思考,临期折扣这一商业模式也受到了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质疑。

 

 

 3.  VC收紧钱袋子
新消费淘汰赛开始了

 

这是一门长久生意吗?

 

“临期食品这个行业早在一年前就不存在了,怎么到现在还有人要进入呢?真是人傻钱多啊。”今年年初,曾从事临期食品创业的老炮娄春彬在其抖音号上连发多条短视频,用自己的创业血泪史“科普”起了临期食品行业,并发出了如上感叹。

 

用他的话来说,2019年以前的临期食品行业还是很赚钱的,但现在入局者这么多,最大的难题就是货源没了,毛利也是非常低。曾想加盟临期折扣店的创业者王攀在实地考察后被劝退了:“去年夏天在天津廊坊转了一圈,发现临期食品基本都是网红食品的山寨杂牌,感觉不靠谱。”

 

投资人也保持观望态度。长三角一家PE机构的消费投资人李星透露,2020年赛道开始火热之时,他也曾调研过不少临期食品店的项目,但最终都没有出手,“我实在没看懂临期店为什么火,零售生意要做起来并不容易,更别说尾货零售了,行业供应链本来就不稳定,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合规问题。”

 

目睹一家家折扣店关门、撤退,消费VC投资人肖昀回忆,前两年在一次项目投决会上,团队也曾汇报过某家知名临期折扣品牌,但该项目最终被否决了,“现在这些折扣品牌拿了资本的钱扩张,把收货价炒起来,就这样还不一定能拿到货,只能卖标品,结果就是个便利店模型。”

 

而当赛道内的玩家将尾货零售进行品牌化,并纷纷开放起了加盟,肖昀笑着调侃道:“我闻到了浓浓的韭菜味道。”

 

但相信的人依然认为这是一门值得做的生意。嗨特购联合创始人赵蓬在6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曾表示,折扣品牌绝对不是一时的风口行业,而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行业。在他看来,这个行业的消费具有年轻性、广泛性以及潜力性。

 

放眼全球折扣品牌市场,美国有TJMAX,德国有奥乐齐,日本有堂吉诃德,当新消费的风在中国这片土地吹起,每一个做折扣店的新消费品牌都信心十足地说要打造中国的“TJMAX、奥乐齐、堂吉诃德”。

 

但非稳定需求的中国折扣江湖,大概率容不下那么多玩家,一如繁荣集市的结局,新兴折扣零售赛道迎来了第一次大洗牌。

 

这样的一幕不只发生在折扣零售赛道。如我们所见,当VC/PE勒紧了钱包,新消费的泡沫开始破裂。昔日喧嚣不再,那些单店动辄上亿元估值的网红品牌又能撑多久呢?

 

*文中王攀、李星、肖昀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wO-MD_Onao6mOyHjMJtCw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1  酷热难耐的夏天

今年夏季的热浪让很多人都猝不及防,国家连续发布多次高温预警,全国多地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

在这个酷暑的季节,重庆无疑是全国最难过的城市。

8月以来,因为连续一个月四十几度极端高温气候,重庆已经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33个区县、585个乡镇面临吃水困难,就算是过去水量充沛多次产生洪涝灾害的嘉陵江也有多处露出河底浅滩。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8月上旬,为了给重庆极端天气降温,重庆方面调集了107门高炮,96台火箭炮,储备了1万多发高炮弹、900多枚火箭弹准备实施人工降雨。但是预备人工降雨的解放军炮兵部队脖子都仰酸了,也没有看到天空有啥云朵!人工降雨计划化为泡影。

因为极端高温天气,居民用电负荷大幅度增加,偏偏因为河道干涸,水力发电锐减,这么一进一出就让重庆电力出现巨大的缺口。为了保民生,重庆工厂基本全部停工,机关单位空调限制只能设置在26度以上,对于办公园区则实施每日强制性断电2小时。

与重庆毗邻的四川更惨,过去四川是著名的水电大省,每年水力发电多得用不完还要支援东部地区1000亿度电,但是现在河流干涸,四川水力发电直接腰斩,偏偏四川水力发电占比高达85%,这下四川电力缺口就太大了。

虽然国家电网调动12省的发电车全力支援四川,但是一共就44台发电车,生产的电力勉强够4.4万台1.5P空调使用,这点电力即便是对成都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估计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但是,还有一个坏消息估计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如果站在未来的立场,今年可能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整个地球正在进入变暖的地质周期,而工业化与现代生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让这个变暖的地质周期大大提速,而且制造出更多的极端气候。

2  全球进入变暖周期

1972年,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发表了著名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不要觉得古代没有温度计就没法掌握当时的温度。中国是有5000年灿烂历史的伟大国家,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各类历史、地方志记载,竺可桢院士创造了倒推古代气温的物候学。这个物候学的研究结论后来也被更为严谨的地质同位素测试结果所验证。

根据竺可桢院士的研究,中国近3000年气温变化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曲线。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这个图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一般都是中原政权比较强盛,国家也基本保持统一的状态;而气候比较寒冷的周期则动荡不安,中原政权容易陷入分裂。

在气候从温暖周期逆转向下之后,差不多就是改朝换代的时期。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在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气候温暖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产出增加,自然社会稳定,国家强盛;而气温下降,则农业产出减少,自然社会就动荡不安。

过去改朝换代之后,新的皇帝往往宣传自己是天命所归。从气候变化周期来看,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荡不安,恰好这个时期正是气候变冷,但是当宋朝建立之后,气候恰恰就进入变暖周期。

然后宋朝干了一半,气候就迅速进入变冷周期,所以北宋灭亡,赵构也只能建立一个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蒙古人干掉了南宋,但是也只支撑了不到百年时间就灭亡,原因是整个元朝在气候上都属于变冷周期,每年农业产出都在减少,要维持这样的局面确实太难。然后就是朱元璋崛起,明朝建立之后,气候也恰恰开始变暖。

明末是中国历史上最冷的时代,小冰河恶劣的气候对于农耕文明的执政者简直就是无解的难题。1646年北京陷落,然后就是满清入关,恰恰也是这一年,小冰河时期结束,中国开始进入变暖周期。

目前我们身处的就是这个地质变暖周期,2006年大致就达到过去3000年的平均温度线——23度左右。未来平均气温最差也是达到宋朝水平,提高到24度左右,但是更大概率是达到周朝水平,也就是25度左右。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平均气温增加1—2度好像没多大问题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的地球有70%的面积是大海,庞大的海洋对于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大家想一想,能让全世界的海洋整体温度提高1度,这是多么大的热量辐射,在这样的热量辐射下,陆地将承受多么大的热浪?

最为重要的是,地球不同地区温差是非常巨大的,靠近海边有这么一个庞大的自然空调调节,平均气温增加1度不会那么明显,如果是内陆地区就惨了,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增加1度,对于内陆地区可能就是增加7—8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增加十几度!

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度也是同理。

给两个中外的案例。

根据瑞士资讯网报道,1850年以来,瑞士平均气温增加了2度左右,带来的结果就是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体积融化了60%。如果未来按照过去的气温上升速度不变,瑞士境内1500座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将有50%在未来30年消失。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中国周朝气温比当下大致高2度左右,然后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生态与当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比如河南省在周朝就盛产大象,河南简称豫就是描绘一个人牵着大象的画面。

在周朝河南省的自然生态与现在的西双版纳差不多,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除了大象还盛产老虎、豹子、犀牛等物种,先秦文献就有周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而现在的河南省哪里还有半点森林的影子?

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的江南鱼米之乡在远古时期过于潮湿而炎热,对人类生存太不友好了。

本来即使是地质变暖周期,全球气温也是缓慢上升的。整个20世纪与19世纪相比,全球平均气温也就是上升了1度左右,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对原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突飞猛进,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惊人的水平,直接结果不但导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而且屡屡出现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

比如在中国今年夏天就出现多地连续40度以上高温,加拿大则突然出现49.5度的极端高温直接热死130多人,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出现40度以上高温,要知道加拿大与欧洲国家因为纬度比较高,过去夏天一般也就30度左右,是非常凉爽的地区,今年夏天也被极端气候突袭了一把。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来源:观察者网)

假如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1度,达到隋唐时期水平,会是什么情况?

首先对农业生产是重大利好(不考虑极端气候)。隋朝时期,因为气候温暖,稻谷产量大增,仓库都装不下,还不得不兴建大量谷仓来储存,所以后来隋末农民起义,只要打下一个大谷仓就可以让十几万人吃好几年。

有史料记载,在唐朝建立60年之后,还没吃完隋朝留下的稻米。

到了唐朝,一亩地稻谷产量可以达到600多斤,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普及改良过的种子以及大规模使用化肥之后才超越。你看看,人类通过工业革命开金手指才勉强超越大自然气温增加1度的效果。

所以未来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度,那么我国西北地区大片的荒漠将变成绿洲,耕地面积增加几十万上百万平方公里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我国每年进口一亿吨粮食,未来粮食不用进口了,搞不好还有大量富余可以出口。

除了粮食之外,水果种类数量也会大幅度增加。我们都知道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典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吃的荔枝很多是从河南运过去的,唐朝的河南不但盛产荔枝,而且河南的交通条件远比广东更好,从河南运送荔枝比从广东方便多了。

虽然高温对农业生产是利好,但是对于普通人就不那么友好了。

唐朝建都于长安(现在的西安),现在的西安夏天是比较凉爽的,但是在平均温度比当下高1度的唐朝,夏天则非常炎热。

诗人杜甫就作诗描绘陕西地区的酷热,白天是这样: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都热死了,池塘也干涸了,鱼儿在泥巴上死去;

夜晚作诗一首再道: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不日又写诗表示热得饭都吃不下去了: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相比杜甫,李白就洒脱得多,他在《夏日山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好吧,大诗人李白直接选择裸奔,跑进青山绿水中吹风乘凉。

到了宋朝,平均气温比当下高1.5度左右,也就是比唐朝高一点点,那个时候夏天对于老百姓就是一场灾难。

《宋史·五行志二》如此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草木枯死,泉水枯竭,可以想象热到什么程度。

这还没完!

因为泉水枯竭,所以河流也干涸了,水成为稀缺品,根据史料记载——

“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穷苦人家因为买不起如此昂贵的水喝,所以渴死者甚众。

宋朝的首都在河南开封,开封的水都卖到“斛水百钱”,更南方的南京地区更为炎热,所以著名诗人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任职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称)报备,结果一到南京是活活热死了。搞得李清照悲戚不已,留下了千古绝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但凡当时有个空调,李清照怎么可能守寡呢?当然也就不可能留下传颂千年的绝美诗篇。

如果未来平均气温升高2度,达到周朝的水平,那已经不能说未来气候有多热了,这已经足以导致全球地缘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极冰川基本会全部融化,南极大部分会融化,海平面会整体提高2米,大部分沿海城市会被淹没。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至于中国,大概就是整个北方地区变成另一个西双版纳,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很多不毛之地变成鱼米之乡,而南方地区则比较惨,夏季温度上50度稀松平常,极端情况下上60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常情况下,地质周期变暖是非常缓慢的,一般要让地球平均气温升高2度至少也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周期,怕就怕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没有节制,直接导致全球变暖周期大幅度提速。

最近几年就是明显的例子,极端天气来得过于频繁,百年未见的旱灾、水灾、雪灾一茬一茬的来,都不带停息的。

我看到了一个数据,现在还没查到可靠的资料证实,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下,最近5年据说全球平均气温整整上升了0.5度!这个数据太惊悚了,希望不是真的。

 历史上的极端旱灾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气候温和缓慢上升对于农业生产是利好,但是怕就怕遇到极端气候,比如连续高温无雨,那对于农业生产就是极大的利空,因为这种情况一般就会出现大规模旱灾,农业生产基本就是颗粒无收。

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极端天气非常常见,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 》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所以最为常见的还是旱灾与水灾

旱灾是遇到极端高温气候,这个高温气候直接导致我国上游高山的冰川快速融化,溶解的冰水大致就是到9月之后从长江、黄河上游一直传导到中下游,导致大型的水灾。

古代历史对旱灾记载往往惜字如金,但是短短的文字中藏着最为残酷的真相。

我们来看几条对旱灾的历史记载。

《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这是记载商朝成汤时期(前1766-1760年间)连续7年的旱灾,这场大旱灾的结果就是很多老百姓子女没有了。

为啥这些年幼的子女会失去生命?

这当然有很多是缺乏食物饿死了。但是史官为啥专门强调“民有无子者”?

我觉得真相可能更为残酷,在严重缺乏食物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交换自己的子女吃掉。

然后是汉朝的。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人相食”不用解释了吧?

隋朝的记载。

“开皇十四年(594年)年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及百姓就食洛阳”。

因为旱灾,粮食连皇帝与百官都不够吃了,还要专门跑到洛阳去吃饭,大家想一想老百姓是啥情况?

从唐朝之后,对旱灾的记载就越来越详细,但是有一个记载基本与旱灾的如影随形,这个词语就是“人相食”。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朝之后,关于旱灾的史料越来越详细与丰富,然后我们就能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所以,在后来爆发大旱灾的地区是很恐怖的,因为人行走在这些地区看到的画面是这样——

所有的田野都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一根青草,村庄也静悄悄的,听不到狗的叫声,人也看不到,因为饿死的人的尸体都被饥民分食吃掉了,只有在坟地里才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狗,一只只长得膘肥体壮,两眼通红恶狠狠看着孤独的行人,一看就是专门啃食死人尸体的野狗群。

活脱脱一副人间地狱的场景。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我们现在遇到的极端天气如果是在古代早就爆发大规模旱灾了,同样会死人无数。但是在现代的中国,即使高温最为严重的川渝地区,我们却依然能有充足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最多是电力有缺口,居民空调用电不能完全保障而已,不论是与古代相比,就算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也好得太多。

落后国家遇到极端天气就是大旱灾,死人无数。

1983—1985年非洲大旱灾饿死5000万人,2009年印度大旱灾穷人只能每天吃一餐。今年这个极端天气,非洲与中东国家是有很大概率出现大旱灾大饥荒的。

发达国家遇到极端天气也很麻烦,电力缺口远远超过中国。

今年夏季欧洲主要国家电力价格都大幅度上涨,法国电力价格达到2.86/度(换算人民币价格,以下都是),是过去五年平均价格的5倍多;德国电力价格涨到3.76/度,是过去五年平均价格的4倍多;英国最为惊悚,电力价格涨到80/度,是过去五年平均电力价格的50倍!这样夸张的价格,就算是不断电估计也没几个家庭用得起。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来源:华尔街见闻)

4  如何解决缺电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极端气候是最难预测也是最难应对的。

我国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力发电占比在15%左右。四川更是水电大省,水力发电占比在85%以上。过去四川常常因为发电太多用不了而大量弃电,但是今年恰恰就是四川缺电非常厉害。

为什么?

媒体简单的把原因归结为高温导致河流干涸。

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我与电力系统的朋友交流才知道,由于预测今年夏秋可能出现暴雨,二季度长江的水电站都把水放完了,所以才出现长江电力二季度发电暴增60%,电力多得用不完。

但是7、8月不但暴雨没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反而出现连续干旱没雨的极端天气,所以7、8月整个长江流域(含支线河流)发电量锐减几乎腰斩。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三峡大坝185平台蓄水平面

这种情况也不能怪预测部门。

天气预报特别是超过一个月以上的预报本来就是预测一个概率,出现小概率事件不是人力可以解决的。

如果夏秋季出现暴雨,那么之前的操作就是避免了可能的大洪灾,挽救经济损失无数,但是极端干旱天气出现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2021年我国电力生产结构是这样,火力发电占比71%,水力发电占比15%,核电占比5%,其余就是光伏、风力发电,除了火力发电、核电之外,水电、光伏、风力发电都是看天吃饭——所以常常出现电力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要解决这种问题,特别是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光伏、风力发电,就必须解决电力储能的问题。让日常富余的电力可以储存起来,在电力有缺口的时候再释放出去。

但是电力储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一方面需要技术性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电力储存设施——这些都需要时间,只要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建立相当规模的电力储存设施(相当于电力仓库),那么即使出现极端气候,我们也能应付自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x8JeZ9Yz-gfZswDyn1L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