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1  酷热难耐的夏天

今年夏季的热浪让很多人都猝不及防,国家连续发布多次高温预警,全国多地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

在这个酷暑的季节,重庆无疑是全国最难过的城市。

8月以来,因为连续一个月四十几度极端高温气候,重庆已经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33个区县、585个乡镇面临吃水困难,就算是过去水量充沛多次产生洪涝灾害的嘉陵江也有多处露出河底浅滩。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8月上旬,为了给重庆极端天气降温,重庆方面调集了107门高炮,96台火箭炮,储备了1万多发高炮弹、900多枚火箭弹准备实施人工降雨。但是预备人工降雨的解放军炮兵部队脖子都仰酸了,也没有看到天空有啥云朵!人工降雨计划化为泡影。

因为极端高温天气,居民用电负荷大幅度增加,偏偏因为河道干涸,水力发电锐减,这么一进一出就让重庆电力出现巨大的缺口。为了保民生,重庆工厂基本全部停工,机关单位空调限制只能设置在26度以上,对于办公园区则实施每日强制性断电2小时。

与重庆毗邻的四川更惨,过去四川是著名的水电大省,每年水力发电多得用不完还要支援东部地区1000亿度电,但是现在河流干涸,四川水力发电直接腰斩,偏偏四川水力发电占比高达85%,这下四川电力缺口就太大了。

虽然国家电网调动12省的发电车全力支援四川,但是一共就44台发电车,生产的电力勉强够4.4万台1.5P空调使用,这点电力即便是对成都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估计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但是,还有一个坏消息估计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如果站在未来的立场,今年可能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整个地球正在进入变暖的地质周期,而工业化与现代生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让这个变暖的地质周期大大提速,而且制造出更多的极端气候。

2  全球进入变暖周期

1972年,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发表了著名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不要觉得古代没有温度计就没法掌握当时的温度。中国是有5000年灿烂历史的伟大国家,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各类历史、地方志记载,竺可桢院士创造了倒推古代气温的物候学。这个物候学的研究结论后来也被更为严谨的地质同位素测试结果所验证。

根据竺可桢院士的研究,中国近3000年气温变化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曲线。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这个图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一般都是中原政权比较强盛,国家也基本保持统一的状态;而气候比较寒冷的周期则动荡不安,中原政权容易陷入分裂。

在气候从温暖周期逆转向下之后,差不多就是改朝换代的时期。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在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气候温暖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产出增加,自然社会稳定,国家强盛;而气温下降,则农业产出减少,自然社会就动荡不安。

过去改朝换代之后,新的皇帝往往宣传自己是天命所归。从气候变化周期来看,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荡不安,恰好这个时期正是气候变冷,但是当宋朝建立之后,气候恰恰就进入变暖周期。

然后宋朝干了一半,气候就迅速进入变冷周期,所以北宋灭亡,赵构也只能建立一个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蒙古人干掉了南宋,但是也只支撑了不到百年时间就灭亡,原因是整个元朝在气候上都属于变冷周期,每年农业产出都在减少,要维持这样的局面确实太难。然后就是朱元璋崛起,明朝建立之后,气候也恰恰开始变暖。

明末是中国历史上最冷的时代,小冰河恶劣的气候对于农耕文明的执政者简直就是无解的难题。1646年北京陷落,然后就是满清入关,恰恰也是这一年,小冰河时期结束,中国开始进入变暖周期。

目前我们身处的就是这个地质变暖周期,2006年大致就达到过去3000年的平均温度线——23度左右。未来平均气温最差也是达到宋朝水平,提高到24度左右,但是更大概率是达到周朝水平,也就是25度左右。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平均气温增加1—2度好像没多大问题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的地球有70%的面积是大海,庞大的海洋对于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大家想一想,能让全世界的海洋整体温度提高1度,这是多么大的热量辐射,在这样的热量辐射下,陆地将承受多么大的热浪?

最为重要的是,地球不同地区温差是非常巨大的,靠近海边有这么一个庞大的自然空调调节,平均气温增加1度不会那么明显,如果是内陆地区就惨了,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增加1度,对于内陆地区可能就是增加7—8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增加十几度!

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度也是同理。

给两个中外的案例。

根据瑞士资讯网报道,1850年以来,瑞士平均气温增加了2度左右,带来的结果就是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体积融化了60%。如果未来按照过去的气温上升速度不变,瑞士境内1500座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将有50%在未来30年消失。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中国周朝气温比当下大致高2度左右,然后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生态与当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比如河南省在周朝就盛产大象,河南简称豫就是描绘一个人牵着大象的画面。

在周朝河南省的自然生态与现在的西双版纳差不多,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除了大象还盛产老虎、豹子、犀牛等物种,先秦文献就有周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而现在的河南省哪里还有半点森林的影子?

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的江南鱼米之乡在远古时期过于潮湿而炎热,对人类生存太不友好了。

本来即使是地质变暖周期,全球气温也是缓慢上升的。整个20世纪与19世纪相比,全球平均气温也就是上升了1度左右,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对原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突飞猛进,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惊人的水平,直接结果不但导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而且屡屡出现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

比如在中国今年夏天就出现多地连续40度以上高温,加拿大则突然出现49.5度的极端高温直接热死130多人,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出现40度以上高温,要知道加拿大与欧洲国家因为纬度比较高,过去夏天一般也就30度左右,是非常凉爽的地区,今年夏天也被极端气候突袭了一把。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来源:观察者网)

假如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1度,达到隋唐时期水平,会是什么情况?

首先对农业生产是重大利好(不考虑极端气候)。隋朝时期,因为气候温暖,稻谷产量大增,仓库都装不下,还不得不兴建大量谷仓来储存,所以后来隋末农民起义,只要打下一个大谷仓就可以让十几万人吃好几年。

有史料记载,在唐朝建立60年之后,还没吃完隋朝留下的稻米。

到了唐朝,一亩地稻谷产量可以达到600多斤,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普及改良过的种子以及大规模使用化肥之后才超越。你看看,人类通过工业革命开金手指才勉强超越大自然气温增加1度的效果。

所以未来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度,那么我国西北地区大片的荒漠将变成绿洲,耕地面积增加几十万上百万平方公里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我国每年进口一亿吨粮食,未来粮食不用进口了,搞不好还有大量富余可以出口。

除了粮食之外,水果种类数量也会大幅度增加。我们都知道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典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吃的荔枝很多是从河南运过去的,唐朝的河南不但盛产荔枝,而且河南的交通条件远比广东更好,从河南运送荔枝比从广东方便多了。

虽然高温对农业生产是利好,但是对于普通人就不那么友好了。

唐朝建都于长安(现在的西安),现在的西安夏天是比较凉爽的,但是在平均温度比当下高1度的唐朝,夏天则非常炎热。

诗人杜甫就作诗描绘陕西地区的酷热,白天是这样: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都热死了,池塘也干涸了,鱼儿在泥巴上死去;

夜晚作诗一首再道: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不日又写诗表示热得饭都吃不下去了: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相比杜甫,李白就洒脱得多,他在《夏日山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好吧,大诗人李白直接选择裸奔,跑进青山绿水中吹风乘凉。

到了宋朝,平均气温比当下高1.5度左右,也就是比唐朝高一点点,那个时候夏天对于老百姓就是一场灾难。

《宋史·五行志二》如此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草木枯死,泉水枯竭,可以想象热到什么程度。

这还没完!

因为泉水枯竭,所以河流也干涸了,水成为稀缺品,根据史料记载——

“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穷苦人家因为买不起如此昂贵的水喝,所以渴死者甚众。

宋朝的首都在河南开封,开封的水都卖到“斛水百钱”,更南方的南京地区更为炎热,所以著名诗人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任职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称)报备,结果一到南京是活活热死了。搞得李清照悲戚不已,留下了千古绝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但凡当时有个空调,李清照怎么可能守寡呢?当然也就不可能留下传颂千年的绝美诗篇。

如果未来平均气温升高2度,达到周朝的水平,那已经不能说未来气候有多热了,这已经足以导致全球地缘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极冰川基本会全部融化,南极大部分会融化,海平面会整体提高2米,大部分沿海城市会被淹没。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至于中国,大概就是整个北方地区变成另一个西双版纳,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很多不毛之地变成鱼米之乡,而南方地区则比较惨,夏季温度上50度稀松平常,极端情况下上60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常情况下,地质周期变暖是非常缓慢的,一般要让地球平均气温升高2度至少也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周期,怕就怕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没有节制,直接导致全球变暖周期大幅度提速。

最近几年就是明显的例子,极端天气来得过于频繁,百年未见的旱灾、水灾、雪灾一茬一茬的来,都不带停息的。

我看到了一个数据,现在还没查到可靠的资料证实,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下,最近5年据说全球平均气温整整上升了0.5度!这个数据太惊悚了,希望不是真的。

 历史上的极端旱灾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气候温和缓慢上升对于农业生产是利好,但是怕就怕遇到极端气候,比如连续高温无雨,那对于农业生产就是极大的利空,因为这种情况一般就会出现大规模旱灾,农业生产基本就是颗粒无收。

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极端天气非常常见,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 》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所以最为常见的还是旱灾与水灾

旱灾是遇到极端高温气候,这个高温气候直接导致我国上游高山的冰川快速融化,溶解的冰水大致就是到9月之后从长江、黄河上游一直传导到中下游,导致大型的水灾。

古代历史对旱灾记载往往惜字如金,但是短短的文字中藏着最为残酷的真相。

我们来看几条对旱灾的历史记载。

《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这是记载商朝成汤时期(前1766-1760年间)连续7年的旱灾,这场大旱灾的结果就是很多老百姓子女没有了。

为啥这些年幼的子女会失去生命?

这当然有很多是缺乏食物饿死了。但是史官为啥专门强调“民有无子者”?

我觉得真相可能更为残酷,在严重缺乏食物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交换自己的子女吃掉。

然后是汉朝的。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人相食”不用解释了吧?

隋朝的记载。

“开皇十四年(594年)年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及百姓就食洛阳”。

因为旱灾,粮食连皇帝与百官都不够吃了,还要专门跑到洛阳去吃饭,大家想一想老百姓是啥情况?

从唐朝之后,对旱灾的记载就越来越详细,但是有一个记载基本与旱灾的如影随形,这个词语就是“人相食”。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朝之后,关于旱灾的史料越来越详细与丰富,然后我们就能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所以,在后来爆发大旱灾的地区是很恐怖的,因为人行走在这些地区看到的画面是这样——

所有的田野都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一根青草,村庄也静悄悄的,听不到狗的叫声,人也看不到,因为饿死的人的尸体都被饥民分食吃掉了,只有在坟地里才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狗,一只只长得膘肥体壮,两眼通红恶狠狠看着孤独的行人,一看就是专门啃食死人尸体的野狗群。

活脱脱一副人间地狱的场景。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我们现在遇到的极端天气如果是在古代早就爆发大规模旱灾了,同样会死人无数。但是在现代的中国,即使高温最为严重的川渝地区,我们却依然能有充足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最多是电力有缺口,居民空调用电不能完全保障而已,不论是与古代相比,就算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也好得太多。

落后国家遇到极端天气就是大旱灾,死人无数。

1983—1985年非洲大旱灾饿死5000万人,2009年印度大旱灾穷人只能每天吃一餐。今年这个极端天气,非洲与中东国家是有很大概率出现大旱灾大饥荒的。

发达国家遇到极端天气也很麻烦,电力缺口远远超过中国。

今年夏季欧洲主要国家电力价格都大幅度上涨,法国电力价格达到2.86/度(换算人民币价格,以下都是),是过去五年平均价格的5倍多;德国电力价格涨到3.76/度,是过去五年平均价格的4倍多;英国最为惊悚,电力价格涨到80/度,是过去五年平均电力价格的50倍!这样夸张的价格,就算是不断电估计也没几个家庭用得起。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来源:华尔街见闻)

4  如何解决缺电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极端气候是最难预测也是最难应对的。

我国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力发电占比在15%左右。四川更是水电大省,水力发电占比在85%以上。过去四川常常因为发电太多用不了而大量弃电,但是今年恰恰就是四川缺电非常厉害。

为什么?

媒体简单的把原因归结为高温导致河流干涸。

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我与电力系统的朋友交流才知道,由于预测今年夏秋可能出现暴雨,二季度长江的水电站都把水放完了,所以才出现长江电力二季度发电暴增60%,电力多得用不完。

但是7、8月不但暴雨没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反而出现连续干旱没雨的极端天气,所以7、8月整个长江流域(含支线河流)发电量锐减几乎腰斩。

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三峡大坝185平台蓄水平面

这种情况也不能怪预测部门。

天气预报特别是超过一个月以上的预报本来就是预测一个概率,出现小概率事件不是人力可以解决的。

如果夏秋季出现暴雨,那么之前的操作就是避免了可能的大洪灾,挽救经济损失无数,但是极端干旱天气出现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2021年我国电力生产结构是这样,火力发电占比71%,水力发电占比15%,核电占比5%,其余就是光伏、风力发电,除了火力发电、核电之外,水电、光伏、风力发电都是看天吃饭——所以常常出现电力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要解决这种问题,特别是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光伏、风力发电,就必须解决电力储能的问题。让日常富余的电力可以储存起来,在电力有缺口的时候再释放出去。

但是电力储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一方面需要技术性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电力储存设施——这些都需要时间,只要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建立相当规模的电力储存设施(相当于电力仓库),那么即使出现极端气候,我们也能应付自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x8JeZ9Yz-gfZswDyn1Lmg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2003年下半年,刚刚战胜疫情的中国,迎来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拉闸限电。
在武汉,8月1号这天的气温突破百年记录,汉口一所变电站因为负荷太高而跳闸起火,20万居民受影响;在上海,近1000家企业限电,而市区的景观灯光从7月30日后晚上十点前便不再点亮。
在南京,北河口水厂发生电路意外事故,造成城区大面积停水10小时,市长亲自出面道歉;而即使工业欠发达的广西,也从10月份开始出现供电紧张,到10月中旬已经拉闸限电2146次。
在2003年6月份,据统计有16个省市采取过限电措施;8月份,这一数字变成了19个;到年底,总共已有22个省市拉过闸;而到2004年1季度结束的时候,这个数字进一步上升到了24个。
2003年下半年的拉闸限电,跟2003年上半年的疫情爆发一样,虽然性质不同,但都算波及全国的公共事件。
很多伏笔从那时已被埋下:2003年中国重化工业进程启动,经济进一步起飞;两大电网和五大发电集团刚刚完成重组,电力投资即将狂飙猛进;而煤老板们的黄金十年,就是从这时拉开了帷幕……
时间兜兜转转到了2021年,无论是疫情,还是限电,都有了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2003年到2021年,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发电量从03年的1.91万亿度飙升到去年的7.42万亿度。但同时,一些让历史出现轮回和重复的机制也延续了下来:煤电博弈。
而回归到发电这个“古老”行业,里面的玩家虽然都是老百姓眼里的巨无霸,但如果用纯商业角度审视:中国的发电企面对上游的资源品周期和下游的价格管制,其地位完全无法跟“躺平赚钱”的西方公用事业相提并论。这种“夹心层”的地位反过来又会大幅异化其商业行为。
因此,拉闸限电的幕后真相显然不在“大棋党”的臆测里,也不能简单地用“双碳”和外需来解释。其真正答案可能并不像网友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可以用很简单的商业或投资术语来解释:资源周期、价格管制、煤电博弈,以及火电的商业模式。
所以火力发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这一次拉闸限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篇文章试图回答的问题。
01
电荒往事:三次限电的三种逻辑
电荒在中国其实并非稀缺事物。进入到2000年之后,中国加上这次一共发生过三次影响比较大的“电荒”。
第一次“电荒”发生在2002年到2004年,也即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电荒。这次电荒的根源,还要追溯到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
当时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对外出口大幅度下滑,电力需求增速从90年代初的11%下降到了1998年的2.1%。但整个90年代,国内发电装机的增速始终维持在7-10%之间,各省份都在狂建火电厂。
因此,到了世纪之交的2000年左右,中国会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过剩,发电机组利用率大幅下降,以至于政府开始鼓励全民用电,更让不少地方电力局以及媒体高呼“拉闸限电有望成为历史”。
同一时期,钢铁、石化等重化工耗电大户成为国企改制重灾区,为了解决发电机组利用率下降的压力,加之电力系统改革来临,当时还催生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三年不建电厂。
话说得有多满,翻车时就有多尴尬:2003年开始,中国重化工业出现爆发式加速增长,四大高能耗行业占据了全社会用电量25%以上,电力需求增速飙到15%以上,让决策层都多少有些始料未及。
一边是供给萎缩,一边是需求暴涨,导致的结果就是20个省市先后拉闸限电,缺电地区覆盖了除东北电网外几乎所有大区电网,在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全年”持续性缺电“和”随机性缺电“。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2004年的媒体报道

当然,证券交易所并没有被拉闸限电,2003年A股市场上钢铁、石化、汽车这些高能耗行业板块反而出现了一轮激情四射的上升行情,成为股民嘴里津津乐道的“五朵金花”。
第二次“电荒”发生在2011年:当年4-5月以及9-10月,多个地区出现缺电状况。华东在一季度出现明显电力供应缺口,华中在二季度干旱气候影响水电供给的情况下,也进入电力供应紧张状态。
“十一五”期间,我国首次实行“双控”目标,对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总量进行硬性约束,要求能耗强度在五年间大幅下降20%。2010年恰好是“十一五”收官,在能耗强度目标的硬性约束下,很多省份在5月开始拉闸限电狂冲KPI。
考试前一天才通宵复习,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2011年,“十一五”考核结束,产能被压制的制造业开始“报复性用电”,本就位居高位的煤价连续经历了两轮上涨,火电企业成本激增,越努力越亏损的火电企业决定冷静一下,通过减少供应以换取市场话语权。
最终在2011年,发改委两度上调电价,火电企业总算是守住了亏损底线。随着此后煤炭价格下行,第二次限电宣告终结。
和2002年纯粹的供需关系错配导致的限电不同,2011年的电荒第一次出现了政策因素:十一五末期的能耗压力造成了罕见的“淡季电荒”。另一个影响电力供应的核心因素——煤炭价格,也在这一轮的电荒中刷足了存在感。
而从今年初夏开始到近期大规模爆发的限电,原因和2011年的电荒有一些相似之处:
一方面,今年是双碳目标的开局之年,对于能耗双控目标的执行力度大幅提升。今年5月和8月,发改委都以报身份证的方式点名批评了能耗不降反升的省份。一些地方前期指标用完,只能假期前一天赶作业。
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伴随全球通胀持续上行,火电企业再度陷入越努力越亏损的境地。而在能耗双控背景下,煤炭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高位、煤炭库存降至历史低点,地方煤炭项目的审批也更加严格,再度加大了煤炭供应压力。在发改委通报名单里,宁夏、新疆、云南、陕西都是产煤大省。
曾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去哪儿了?要知道在过去几年,以火电、水电、核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投资额持续走低,高碳排的火电下降最明显,而风电和光伏的装机自2012年后大幅提升,电源装机占比从6%提升到了目前的24%。它们顶不上吗?
的确顶不上。从数据上看,我国目前对火电的依赖依然比较严重:火电装机占比虽然降到了56.6%,却贡献了71.8%的电力供给;而风电和光伏装机虽然有24%的占比,但发电量仅占总体的10%左右。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总结下来,全球大放水叠加碳中和的政策推动,促成煤炭库存锐减价格上天,加上气候反向助攻导致水电产能受限,共同促成了当下的大规模限电。
相比火电,其他的电力来源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比如光伏只能白天开动;风电受风力大小影响,功率波动很大;水电则受气候影响;抛开碳排放因素,只有火电能够保证稳定性与可控性。
今年3月,丁仲礼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谈到我国目前对火电的依赖:“非碳能源占比的提升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根本上还是要由技术进步所驱动。煤炭作为主力能源,还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主导较长的一段时期。”
那么,为什么电荒还会周而复始的出现?一切的答案,就藏在“周期”里。
02
行业密码:逃不开的逆周期
贯穿中国火电行业发展的最大命题,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市场煤、计划电。
煤炭作为工业能源和大宗商品,定价早早完成了市场化;电力作为公共事业,电价多少要服从“看得见的手”指挥,但电力同时又是商业机构,自身盈利又被“看不见的手”影响。过去近20年里,煤电双方无数次明争暗斗,大多归因于此。
火电企业赚钱与否,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利用小时数上网电价煤价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利用小时数可以简单理解为发电机组的运转时长:因为电力只能即发即用,无法大规模储存,但用电需求却有峰谷效应,所以电厂既要准备好产能应对高负荷,又不能时刻把产能开满造成浪费。因此,火电厂闲置的产能越少,对应的收入就越高。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装机量已经考虑了高负荷,为什么还会出现供应紧张?这是因为如果备用容量过多,对火电厂的收入冲击会过大。所以相关行业规章规定,“总备用容量不宜低于最高负荷的15-20%”。
煤价则是决定火电厂成本的核心要素,煤炭往往占发电成本70%左右。上网电价则可以简单理解为电厂发电的出售”单价“,对火电厂来说,自然是煤价越低、电价越高、产能开的越满越好。
但问题在于,煤价多少、电价几何、机组开多久,都不是火电厂自身能决定的。而相比煤炭价格的频繁波动,电价虽然也会调整,但总体比较稳定,这就造就了火电行业最大的特征:逆周期。
即火电厂的盈利状况,几乎完全依赖于煤炭价格的涨跌周期。换句话说就是:火电厂发财的时候,往往也是煤炭企业哀鸿遍野的时候;而煤炭企业吃肉的时候,就轮到火电厂吃翔了。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代表火电厂的橙色阵营和代表煤炭企业的黑色阵营,双方的盈利能力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公用事业行业8%-10%的收益率,在火电行业完全失效。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历史上看,煤炭的产能周期大概在4-6年,从下游需求拉动煤价上涨,到大量新煤矿建设投产,煤炭供给增加,煤价随之步入下滑阶段。2007年到2013年就是一轮标准的煤炭周期,火电企业伴随煤价涨跌,走完了一轮从吃屎到吃肉的轮回。
很多行业都有周期性的特征,其中的企业也难免今年吃肉明年吃屎,但由于电力自身公共事业的属性,一旦企业经营不稳定,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这显然不是决策层希望看到的。
2016年后,煤价开始新一轮上涨周期,改委牵头发文,将动力煤价格划分为绿色、蓝色、红色三种情况,一旦煤炭价格波动达到6%以上,看得见的手就会出马。
当时,发改委将政策期限限定在在2016-2020年之间,因为按照以往的规律,2020年应当是产能周期的拐点,轮到火电厂端起碗来把肉吃,结果没想到2020年遭遇疫情黑天鹅,2021年又赶上双碳目标开年,煤价不但没降,反倒坐上火箭。
在本次大规模限电前,就有11家火电企业联名给北称北京城管委上书,称京津唐电网燃煤厂成本已超过盈亏平衡点,与基准电价严重倒挂,部分企业已出现资金链断裂[3]。

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每一次煤价上涨,火电企业联名上书,都会掀起一轮涨电价的呼声。但电价怎么涨、涨多少、谁说了算,背后是一场长达20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

03
煤电博弈:下不完的大棋
2004年,发改委发文开启了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大幕。改革的核心是“煤电联动”——即根据电煤综合出矿价格为基础,通过公式划定上网电价,同时规定电力企业要自行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
在这之前,中国电力行业已经完成了”政企分开“和”厂网分离“两轮改革。和中国的很多改革一样,电力行业在2004年正式摸完了所有石头,开始进入“深水区”。
2004年6月,发改委首次核定标杆电价,在2020年煤电联动被浮动电价替换前,全国性的电价调整一共出现了12次,其中8次明确与煤电联动制度挂钩。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煤电联动的初衷,是通过行政手段响应煤价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价与煤价“一个计划一个市场”的症结。但问题是,煤电联动本身就是一个“事后调节”的机制,加上政策规定了不少于6个月的“联动周期”,相比快速波动的煤价,电价的调整频率还是太低。
这也导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现象:煤价进入上涨周期,火电企业便开始集体哭穷,上书中央“呼吁煤电联动”。煤价步入下跌周期,舆论又开始对电价发难。
2008年煤炭价格上涨,恰逢煤炭市场化推进,价格基本放开,加之2003年电荒后大量电力项目开始运转,火电企业亏损严重,随即呼唤联动。随后发改委在7月和8月联动两次,但相比全年50%的煤价涨幅,联动幅度杯水车薪。
金融危机后,煤价持续高企,火电企业普遍连亏4年。2011年,发改委卡准周期连续三次联动,依然难解火电亏损。结果2013年后煤价下行,火电又迎来大丰收,呼吁电价过高的声音此起彼伏。2014年后,发改委再度掏出联动大法砍电价,2016年后,煤价又一次上行,煤电博弈重新上演。
彼时煤炭行业经过一轮供给侧改革,议价权随着行业集中度上升而加大,又撞上2015年煤电联动制度修订,火电企业期望中的“涨电价”落空。
2016年12月,华能、华电、大唐以及国电在内的4大电力央企,就曾以电煤价格超出企业成本为由,联合向陕西省政府提交报告,希望政府上调电价。2017年3月,包括四大电力央企在内的七家火电企业又联名上书宁夏经信委。
煤企大都是地方企业,而发电集团大多数是央企,这又给煤电对狙笼罩上了一层央地关系的隐喻。
煤电联动诞生之后的十多年里,两个行业的博弈伴随着煤炭价格周期周而复始的上演,自始至终没能解决火电“逆周期”的问题。所以说要想明白一些道理,还是要看合订本。
而在2015年后,中央层面开始推动清洁能源上马,火电被打成过剩产能;同时期,降低工商业用电成本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煤电联动机制自然也要顾大局识大体。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电价在煤价上涨的背景下连续下调,煤电联动机制名存实亡。
2019年,煤电联动机制被正式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浮动范围为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超过15%,赋予了火电企业更高的定价自主权。
但人算不如天算,疫情之后大宗商品涨价,加之能耗“双控”背景下,煤炭库存降至历史低点,导致的结果就是煤价涨上天,终端电价没调整,火电厂发一度亏一度。
从数据上看,今年的用电需求增速中枢在7%~8%之间,虽然处于相对高位,但2018年的全年用电增速同样达到了8.5%,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限电的情况。
两年的区别,就在于煤炭价格的上行和中央层面的能耗“双控”,由于前期指标过早用完,临近新的能耗双控指标考核,导致地方采取见效快、一刀切的停电停产措施。
其实,这一次的限电在去年冬天就展露端倪:去年12月,浙江省提议合理使用灯光照明,三楼以下停开电梯,随后,湖南、江西、内蒙等多个地区先后出台限电举措;今年5月,广东十几个城市启动了有序用电,大部分制造企业被要求错峰用电;7月,河南限制电煤外销,部分工厂限电停产。
站在民生的角度,电力是拱卫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压舱石”,大规模的供应紧张很容引起连锁反应;站在商业的角度,自带周期属性的生意多半是苦活累活;但如果站在投资的角度,每一次煤电的周期错配,似乎都蕴藏着投资的机会。

遗憾的是,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即便是翻云覆雨的顶级大佬,在火电行业的投资也是全身而退的少,阴沟翻船的多。

04
火中取栗:不要在没有鱼的地方撒网

席慕蓉说,青春是本仓促的书,流着泪一读再读。在A股,申万火电指数是一个充满误会的指数,无数投资者都吃过它的苦。

由于火电”市场煤、计划电”的机制,煤价随行就市,但电价长期被限死。这就导致行业长期处于盈利有上限,亏损无下限的特征。自1999年该指数发行以来,可以说是只有周期,没有成长,长期原地踏步。

07-08年、14-15年两轮过山车行情,参与的投资者大多数时候都摔得鼻青脸肿,大家可以参考下图。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哪怕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买火电股,想挣钱也不是那么容易。A股有两位著名的火电投资者:邓晓峰裘国根,一位是高毅的明星基金经理,一位是重阳投资的创始人,均为业内公认的投资大师。

但他们对火电的投资,似乎也不是特别顺利。

邓晓峰屹立A股十余年,历经几轮牛熊,业绩始终稳定在市场前列。回顾邓晓峰过去的几次经典投资案例,基本都是买在不露锋芒的拐点处。这既是由大资金的规模属性所决定的,也是因为邓晓峰注重长期回报的投资风格。

在2015年和2017年的两次采访中,邓晓峰详细拆解了自己若干经典投资案例的具体逻辑,其中就包括了在2011年的火电布局。

从2011年开始,邓晓峰开始坚定地布局国电电力等火电股。他认为电力的需求没问题,但煤价太高吃掉了发电企业的利润。2011年国家开始执行紧缩政策,固定投资开始退潮,煤价迟早要跌。

既然煤煤价要跌,那么火电肯定有机会。邓晓峰进一步给出了三大逻辑:

1、发电企业效率都很高,因为长期煤价很高,电价受限,内部已经把各种挖潜的办法都用上了;

2、供需会改善,因为电力公司持续亏损,投资长期不振,而电力需求却是与日俱增的,在2010年之后还有钱去投电厂的,就只有神华了;

3、电力公司杠杆上的很满,又都跌得很惨,一旦行业回暖,全行业的回报率会恢复到非常好的水平。

因此邓晓峰认为“电力行业的春天正在到来,机会来临时要用盆接,不能用针顶。”

我们研究了邓晓峰当时的持股,发现其配置最多的火电股是国电电力。不过在我们尝试拆解国电电力这笔投资的具体盈亏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邓晓峰管理的博时主题行业和社保一零三组合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布局国电电力,在2014年一季度悉数离场。如果按当季平均成交价计算,邓晓峰动用了十亿级别的资金,但历时两年多,只赚了一千多万。

更让人感叹的是,在邓晓峰离场后,国电电力反而迎来了一轮翻倍暴涨(主要是受益2014-2015年的牛市),把大佬安排的明明白白。

事先声明:这种计算略显粗糙,邓晓峰离场彼时也有即将离职的影响。但事实就是,邓晓峰2011年对国电电力的这轮投资实际上没有赚到太多钱,属于典型的“逻辑性感,结果骨感”。

坚定的价值投资者裘国根也很热衷于买火电股,其投资哲学的精华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不要亏损!不要亏损!不要亏损!重阳的这种投资风格天然地让他们对公用事业股更为关注,尤其是火电股。

重阳首席投资官陈心就在采访中拿火电举例:

在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有比较稳定增长和估值的行业。但在我们的市场里,则以两三年为一个周期,上下波动非常剧烈。好的时候把它捧上天,烂的时候,尤其在香港市场一些火电股便宜得一塌糊涂。但这个行业是不可以没有的,这个时候往往是买这类股票最好的时点。

裘老板和重阳显然对火电行业”市场煤、计划电”的特征也洞若观火。

自2018年2月开始,裘国根及重阳集团大手笔布局港股华能国际电力,连续12次增持,动用资金超过26亿人民币。然而华能国际电力此后三年的股价却走了一个深v,在今年股价大涨超过65%的情况下,重阳却依然没能赚到钱。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裘国根和邓晓峰都算是机构投资者中的佼佼者了,对周期行业的理解都属于业内顶级水平,但两家大佬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可见火电行业实在是凄苦。

有意思的是,两位大佬都在水电股上赚过大钱。邓晓峰在国投电力单只股票上赚过20亿,裘老板就更不用说了,投资长江电力已成为A股传世经典,盛传重阳研究员转正的条件就是算清楚长江电力的现金流。

相比水电,火电最大的基本面就是其商业模式的缺陷:这始终是个成本、定价、产量都不由企业控制的行业。想要在火电股里火中取栗,不如想想那句名言:不要在没鱼的地方撒网。

05
尾声

一个产业现象问题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产业的结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阳谋、大棋论和推背图。

中国在电力领域有没有深谋远虑的布局?有的。但具体到拉闸限电,还是要回归产业本身的特点去分析,所谓“定价权争夺战”、“倒逼出口企业涨价”这种为了减肥做截肢的论调,的确是在牵强附会。

煤电博弈、资源周期、电价管制、火电的逆周期属性等行业特点,是导致历次电力供需周期的核心原因,包括这次。而外围的进口煤炭下降、外需增长、双限只是加速了这个周期的运转。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中国每一次的大型公共事件,往往都会成为改革的契机。

2003年电荒之前,国内普遍认为依靠三峡和滇黔的西电东输供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已经足够。但大范围供电紧张后,决策层意识到发电投资的不足,加快了发电项目的审批进度。

彼时,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的格局刚刚形成不久,做大规模意愿正强,一轮火电投资的高潮期就此到来,这保证了2003年之后的经济起飞,也顺便让一批煤老板成为全国人们羡慕的对象。

而2011年“淡季电荒”后,尚未被终止的煤电联动机制随即迎来大调整,能源结构转型被提上日程。而这一轮的拉闸限电,也必然会促使产业界与决策层,重新审视国内能源结构的方方面面。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其实处于一个“未立先破”的局面:即传统能源投资下降、新型能源投资加速的切换已经完成,但对应的能源供给的切换还没有完成。而一些地方“运动式”的减碳,又将这个切换过程中的缺陷暴露了出来。

今年3月的采访中,丁仲礼院士就曾谈到这一点:

未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增加,虽然说2030年要碳达峰,但不意味着现在就不能新增任何煤炭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上,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应该为了追求某些指标好看,或者为了达标而去搞“一刀切”。

丁院士其实很明确的阐述了一个道理:在涉及到关乎亿万老百姓生活的领域,要警惕“一刀切”或者“运动式”的搞法。而在社会舆论经常渲染“大是大非”的当下,尤其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

实事求是,其实就是最重要的“大是大非”。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

[1] “煤电顶牛”历史重现,宁夏煤电博弈内情,界面新闻

[2] “煤电顶牛”矛盾再升级,中国能源报

[3] 11家煤电企业上书“哭穷”:无力完成北京地区电力交易,中国新闻周刊

[4] 专访丁仲礼:实现“碳中和”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技术迭代为前提,中国新闻周刊

[5] “电荒”往事——兼议目前电力股投资机会,光大证券

[6] 行业风火轮:十年电荒,卷土重来,东吴证券

[7] 供给才是主导本轮“电荒”的原因,国泰君安

[8] 以史鉴今,火电王者归来,华创证券

[9] 火电行业研究框架:周期依旧在,尚待格局改,英大证券

[10] 当前时点我们如何看火电V:市场电: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华泰证券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hht4zx_3we82xFRSKAoNg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导语

本轮缺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

来源:知乎南小鹏

最近,各地限电的新闻,上了头条,对此的分析也不少,有说是“碳中和”导致,有说是不进口澳大利亚煤矿导致。

但大部分都是纯文字分析,数据分析偏少。

所以,花了点时间,拉了些数据,供大家参考。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先说结论,本轮缺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

源于全球能源结构,过快、过早向绿色能源调整,传统能源投入不足。随着突发疫情,能源供需节奏被打乱,加剧供需矛盾,造成全球性的缺电。

而且,该现象,中短期无解,尤其到了今年冬天的用电高峰,会更突出。

先从国内电力供需来看,中国火电产量(供给),今年(紫线)相比往年是增加的,今年增加的还比较显著。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但是,相对于用电量(需求)而言,增幅并不够。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而用电的大头,正是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

因为中国从较早从疫情中恢复,又是目前几乎唯一的生产大国,所以工业用电,增长明显。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这里还要补充一个细节,今年5月,全国关停了数字货币挖矿,当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耗能。

Digiconomist 的比特币能源消耗指数预计,完成一笔比特币交易需要耗费1544 千瓦时电量,这相当于美国普通家庭约53天的电量。

剑桥大学今年2月的一项分析显示,比特币挖矿消耗的能源超过了阿根廷,可位居能源消耗国前30名。

其实,当时这个政策,就是对下半年缺电有了预判。毕竟每年的用电高峰,集中在夏季和冬季。

对于我国火电而言,发电所需的动力煤,去年以来,消费量持续在高位,甚至年初创出了历史新高。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这也使得动力煤的供需缺口问题,尤为突出。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那这个缺口是如何造成的呢?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放弃从澳洲进口煤炭。

可只要看下中国动力煤进口数量,就会发现,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但的确没啥增长。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动力煤进口长期占国内使用量的5%-10%,澳大利亚占其中的50%,今年以来,国内通过扩大印尼(同比增加19.8%)、哥伦比亚(同比增加163.9%)、俄罗斯(同比增加79.8%)、南非(首次进口,占总进口量9.6%)等国的进口,抵消了相当部分澳洲的空缺。

所以,这并不是主因。

真正的主因,在于过去多年,煤炭价格长期低迷,给煤炭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还记得去年底,河南永煤债券违约的事不?当时多少煤企,都命悬一线。

可没过几个月,就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超级周期。

而在当时,煤企连债都还不上了,投入也减少了:

现在煤价突然爆发了,产能岂是说增就马上能上来的。

实际上,海外也是一样。

全球动力煤价,也是从年初开始,一路飙升。

欧美火力发电的主力天然气,涨幅一点不比煤炭逊色:

背后原因,和中国也类似:

年初以来,欧美电价持续大幅上涨,欧盟电价更是较1年前高出1倍有余。

截至7月,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电价,分别较1年前大幅上涨166%、167%、170%、134%。

美国居民用电高达13.9美分/度、创历史新高。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就其原因,也是能源结构问题,欧洲是新能源占比,增加最猛的,天然气持平,煤炭大跌。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美国相对而言现实了点,煤炭大跌,但跌幅由天然气承接了。所以电价上涨的幅度,低于欧盟区。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不过,考虑到全球天然气产能持续下滑,今年冬天,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而新能源,欧洲的风电在超高压天气下,直接歇菜了: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美国的水电,今年也挂了:

按这个趋势,欧美今年冬天,高天然气价格下,“最贵的冬天”,已成定局。

回到国内,因为国情特殊,国内电价这几年,一直压着没涨。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当前煤价,对于电厂而言,意味着发电就是亏钱。本来电力就供不应求,还不赚钱,难啊。

所以,按照当前这形式,限电预计还会持续一阵子,到明年开春,都不一定能彻底恢复。

但对于经济的影响,不会小。

一方面,工厂停产,中下供给出现缺口,会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中下游就业人口的收入,消费更惨。

所以,熬吧,控制好支出,别乱贷款。也控制好钱袋子,别乱投资。周期商品波动太大,并不适合家庭理财。

看看上半年飙涨的铁矿,腰斩只要3个月。

限电只是开始,全球最贵的冬天即将来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BCmbMjl4cOM3SBnfuDOZQ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作者 | 墨羽枫香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今年,白酒医药黯然失色,而传统周期性的行业,诸如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电力却领涨大市,被主力持续追捧。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7月底以来,电力指数大涨近30%,尤其是煤电成为市场绝对的明星。诸如,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国电电力分别大涨82%、51%、33%。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当然了,把时间维度拉长,风电、光伏为主营的新能源发电企业涨势更为喜人——从去年5月底算起至今,龙源电力大涨392%,大唐新能源大涨458%。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普普通通的电力公司,过往是被主力抛弃的,被散户遗忘的,但近来不知不觉却为聪明投资者带来了足够的惊喜。不过,电力行业内部自然有分化,风/光电力企业涨幅明显要高于煤电、水电。 

                    

                   

1

煤电发飙

       

今年上半年,煤电企业亏损面明显扩大,部分发电集团煤电企业亏损面超过70%、煤电板块整体亏损。股价也不温不火,华能国际在8月大涨之前,较年初还大跌12%。

 

业绩亏损,股价低迷,主要逻辑是上游原材料——煤炭价格大幅暴涨焦炭2201、焦煤2201期货从今年3月以来,涨幅超过77%、110%。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煤炭价格持续走高,让下游的煤电企业受不了,对于涨电价的呼声越来越高。8月30日,11家发电企业联名请示上调交易电价,重新签约北京地区电力直接交易2021年10-12月年度长协合同。31日,上海取消电力市场价格暂不上浮规定,打破过去几年电价“只降不涨”惯性。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而在今年8月,蒙西、宁夏等地陆续放开了火电电价上浮交易限制,允许煤电交易价格在基准价的基础上可上浮不超过10%。

 

地方放开电价上浮机制,除了煤电企业亏损面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今年5-7月,电荒卷土而来,尤其是南方电网覆盖的广东、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另据券商分析,今年冬天预计拉闸限电现象还会加剧,可能比去年还要严重。

 

供给端,干旱天气对水力发电造成影响。此外,煤炭价格高居不下给火电企业带来成本压力,导致供电能力下降。

 

需求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结构上来看去年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服务业用电量下滑幅度最大,今年以来的反弹也最强,第三产业的用电需求大增导致第二产业出现电力供需缺口。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当前,电力供需紧张叠加高煤价的形势有望推动电价机制改革提速,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市场也在预期允许电价上浮的政策有望在更多省份陆续推出,自然有利于煤电业绩企稳。要知道10%的电价上涨能够覆盖约100-150元/吨的煤价上涨。这是煤电企业近期一改颓势,大幅飙涨的重要逻辑。

                      

               

2

风电光伏逻辑

       

煤炭因为供给端出现了重大缺口,煤价在中短时间内还将保持高位状态。煤电企业因为电价端有一些放松有所对冲煤炭大涨,但业绩还是很难拿得出手的。股价经过一波大涨之后,其实缺乏继续大幅上攻的基本面逻辑。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然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不一样。

 

水、风、光是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的直接利用,除了部分地区的水电企业需要支付水资源费外,并不需要支付“原材料”费用,且不用担心涨价的问题。

 

成本端主要有固定资产折旧、人员、运维等费用。诸如,风光发电龙头三峡能源最近3年固定资产折旧在营业成本中占比80%以上,水电龙头长江电力、华能水电固定资产折旧则保持60-70%。

 

对比来看,水、风、光发电的商业模式会比煤电要好得多。这也给我们投资电力行业指明了大方向。

 

过去几年,风电与光伏发电发展非常迅猛,早已经成为国内第三、第四大发电类型。2020年,装机容量结构中,火电12.45亿千瓦时,占比56.6%,水电3.7亿千瓦时,占比16.8%,风电2.8亿千瓦时,占比12.8%,光伏2.5亿千瓦时,占比11.5%。

 

2020年,全国发电量中,火电5.17亿千瓦时,占比仍然高达67.9%,而风电和光伏占比仅为6.1%、3.4%。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当前,火电不管是装机量,还是发电量均遥遥领先其他发电类型,但趋势是不断缩小,水、风、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将持续瓜分煤电市场。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0》,“十四五”期间,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新增总装机的70%以上。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量的50%以上。

 

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在今年6月表示,我国电源装机结构不断向清洁化方向调整,新能源装机2060年超过82%,煤电装机需在2025年后持续下降,2060年仅保留约0.7亿千瓦时,占全国装机总量的1%。煤电发电量同样如此,煤电发电0.22万亿千瓦时,占比约1.4%。

 

过去5年(2015-202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平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6.6%、43.1%,发电量年均增速达到 20.2%、45.9%。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新能源发电电量将在未来长期处于爆发状态,但电价也随着技术成熟逐步下行,并最终实现了平价上网。

 

从2014年底开始,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在I类、II类、III 类资源区均下调2分/千瓦时。其后4年,降低了4次。光伏发电也一样,从2013年开始下调了7次标杆/指导电价。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到了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即中央财政不再进行补贴。

 

除了抢食煤电大蛋糕外,社会用电量还有增量蛋糕。据中电联预测,预计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为9.5万亿千瓦时以上,5年年平均增速超过4.8%。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总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赛道长期是向好的,且增速非常快,孕育着不小的机会。 

                            

               

3

潜在机会

        

2020年,中国风+光装机容量TOP6分别为龙源电力、三峡能源、华能新能源(私有化)、中广核、华电福新(私有化)、大唐新能源。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前6大龙头中,三峡能源增长势头更佳。2020年,新增装机近500万千瓦,远高于其他5家,不过因为新投产机组运行时间短,去年发电量仅高于大唐新能源。

 

再看过去5年,三峡能源装机容量、发电量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 22.3%、31.2%,而其他5年最高装机增速只有15.4%(中广核),发电量增速最高为20.7%(华电福新)。

 

公司毛利率方面,三峡能源、华能新能源、中广核要明显高于另外3家。其中,三峡能源2020年毛利率高达57.3%,高于华能水电的52.4%,略低于长江电力的62.6%。

 

净利率方面,三峡能源为TOP6 最高,为34.83%,远高于装机量NO.1的龙源电力(19.79%),低于长江电力11%。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ROE对比来看,2020年中广核电力高达10%,其次是三峡能源、龙源电力,分别为8.62%、8.19%,但都小于长江电力的15.3%。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通过以上核心数据对比可发现,长江电力、三峡能源的盈利能力相对最强。当然,市场也给予了昂贵的估值水平。单就风/光龙头来看,三峡能源高达39.77倍,远高于龙源电力的19.5倍和大唐新能源的14.92倍。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除了以上龙头外,风光装机量前20的运营商还有单独做光伏发电的细分龙头,且光伏装机量、发电量的增速相较于风电更快,其实孕育着更大的机会。

 

此外,核电也是高效的清洁能源,经济效益好,受政策扶持,长期增长潜力也是不错的,也有不错的投资机会。但核电有黑天鹅风险不能不防,就是核安全。据媒体7月底报道,台山核电厂1号机组少量燃料破损,决定对其停机检修。

4

尾声

        

综上分析,煤电是真正的传统行业赛道,并没有中长期的配置价值,而水风光发电赛道长期向好,龙头们具备良好的增长潜力。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尤其是风光发电赛道龙头经过中期维度的持续暴涨,估值已经明显溢价。比如风光装机量最大的龙源电力,当前PE19.51倍,远超过去5年平均的11倍估值。

 

煤电超级行情:鱼身还是鱼尾?

投资也很现实,好赛道好公司,往往很难有好价格,如何择时,因人而异。当下而言,对待市场敬畏之心不可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FgjMd3zSYQdx3T_whalsA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停更快半个月了,我一直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忧心忡忡。
 
几天的一个夜晚,我盯着天花板的灯出神,脑海里突然涌现出一个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还有多少亿人没用上电呢?
 
有一部纪录片《Powerless In India》,讲在印度坎普尔这个地方,电力长期短缺,管理极度混乱,“偷电”的现象极为猖獗。
 
给两张图,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电工看了“头皮发麻”: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在这个荒蛮的电力王国,诞生了无数的“偷电大师”。
 
只要一把钳子,“大师们”就能撬断整个街区的电,如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给自家带来光明。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Loha,就是当地备受欢迎的“偷电大师”:
 
扛起老虎钳,他就是电线杆子上唯一的王。
 
人称雷电法王、窃格瓦不拉,不偷电瓶只偷电。
 
Loha的拿手绝活就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徒手拔高压线”,故意把变压器弄短路,然后和电线们纠缠出四射的火花: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等到真正的电工跑来修变压器,把电断掉的时候,Loha就会趁机偷偷跑到另一边接线偷电: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即便这么做很危险,但是仍然没有打破坎普尔人偷电的执念:
 
首陀罗的电费,就该由婆罗门和刹帝利买单!
 
城市罗宾汉,劫富济贫了属于是。
 
在和贪污腐败落后的电力公司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还磨练出了大批“优秀”的野生电工,男女老少都成了玩电的好手: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这里,只有穷人和卑贱的首陀罗偷电吗?
 
错了,高种姓的有钱人一样会偷电,就算你是人上人婆罗门也不一定能用得上电: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当然了,人上人多少还是会有点优待,“VIP”可以非常尊贵的获得一天“18小时”不断电的尊贵待遇: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至于“穷IP”地区,一天能蹭着用几个小时的电,就是一种施舍和恩赐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一阵恍惚,看着房间里亮了半个晚上的灯,想起一个问题:
 
生活在中国的你我,已经多久没有经历过一次停电了?
你可以把这个数字打在评论区,告诉大家。
 
1
 
24小时不断电,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儿。
 
但是 ,把这件小事放大到将近1000W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放大到14亿人口身上,放在全年365天, 8760小时不间断的稳定供电上。
 
它就会变成一件无比艰巨的事情。
 
一直肩负着这个艰难任务的角色,是我们国家的电力系统。
五大电力公司(华电,华能,大唐,国电,国电投)主要负责发电,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主要负责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也就是输电和售电。
 
当你深入了解这套系统之后就会发现,他们面对的挑战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同时,他们的实力也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和想象。
 
当人们提到最牛的科技企业,会下意识想到华为,大疆,京东方…
 
但实际上国家电网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仅从发明专利上看,近五年国家电网专利数高达两万多件,在名单中稳居第一: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国家电网供电人口超过11亿,覆盖全国88%以上的地区,如此之大的供电规模,而它城网供电可靠率竟然可以做到99.970%。
 
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 国家电网农网的供电可靠率仍然却达到99.843%。
 
这意味者,即便是那些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交通闭塞的大山里的人们依旧可以用得上便宜,可靠,稳定的电力。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这个时候,再去反观印度的供电水平,差距很容易就体现出来了。
 
让更多人想象不到的是,国家电网同样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根据官网的数据,仅仅2020一年的营收就超过26000亿元。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那些号称“印钞机”的互联网巨头,连他营收规模的一半都达不到,并且国网还常年徘徊在《财富》世界500强前五,今年还一举夺回第二名的王座: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同时,我们的电力系统也是全世界最稳定的国家之一。
 
今年7月,夏季用电高峰期,全国有将近11个省份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日用电负荷更是一度突破了1亿千瓦时。
 
这意味着,我们光一个省的用电负荷就已经超过了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
 
如此艰巨的供电挑战,我们的供电系统硬是扛下来了,甚至大多数被保障的很好的人,都未察觉,自己已经渡过了一场严峻的“供电挑战”。
 
2
 
但往回倒几十年,我们整个国家的电力系统远不是今天这般模样。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发电量才只有43.08亿千瓦时,而那时美国的发电量已经达到2961.24亿千瓦时,将近是我们的70倍。
 
直到1960年,我国的发电量才突破500亿千瓦时的关口,但是仍然被美国远远甩在身后。
 
那时,我们在电力领域还只是个稚嫩的后来者,只能一边自研技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勒紧裤腰带从国外买进口设备借鉴学习。
 
很多国际企业设计的时候压根本没把国内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导致很多进口产品经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不仅价格昂贵,甚至连求助的时候,人家根本懒的搭理,需要经过多次交涉对方才能勉强同意,非常的憋屈。
 
可是落后就要挨打,技术不行,只能受制于人。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我们无数的科研人员只能硬着头皮啃,边学边干。
 
2002年,国家电网成立,经过多年艰苦研发,2011年一举掌握了此前一直在国际巨头ABB、西门子手中的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2004年,国家电网又启动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
 
作为世界公认的高精尖技术,美日这些发达强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科研攻关,但各种现实困境下,始终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那时,国际上没有几个人能觉得我们能搞成。
 
在他们的偏见中,整个输电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过是他们拙劣的模仿者,每一步都只能跟在他们身后:
 
330千伏工程,我们慢了20年;750千伏工程,我们慢了40年。
 
而特高压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面对我们国家极不均匀的资源分布——可发电能源大部分都集中在西部和北部,但电力负荷的大头又主要在中部和东部。
 
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力系统能够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地输送电力。
 
为了实现全国通电,我们国家从无到有开始攻坚,硬是把特高压输电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
 
2009年,世界第一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一南阳一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
 
这意味着,在特高压输电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西方国家的前头。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此后,我们的电力系统更是走上了一条“开挂”的道路。
 
国家电网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并且从2010以来牵头制定了84项国际标准,让中国标准变成了世界标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从此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领域,想要更好的掌握,就必须要学习中文
 
甚至由于我们的技术过于先进,在电力领域,我们国家很多专业的大学生根本不需要出国学习,反而是其他国家的学生得到我们这儿留学。
 
国家电网更是走出了国门,投资运营了包括巴西、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
 
2015年启动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更是成为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海外的一张金色名片。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是我们的国家电网系统最厉害的地方。
 
3
 
今年2月,美国遭遇暴风雪侵袭,寒潮席卷得克萨斯州,造成当地大面积停电。
 
极端天气,本是天灾,但是,接下来他们却搞出了更大的“人祸”。
 
在数百万人受到断水断电影响的情况下,当地的电费却跟脱缰的野马一样疯涨了200倍,达到了65块钱一度。
 
更离谱的是,面对市民的责难和抱怨,美国科罗拉多市长却发了一篇小作文,总结一下就是:
 
政府不欠你们的,供电局不欠你们的,没水没电只能说明你是个弱者,只有强者才配生存!
 
至于救援?
无利可图的事情,谁会去做呢?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为了生存,得州人民用尽手段,没暖气就点燃气灶取暖,没燃气灶就找木头烧火,水龙头被冻结,没有水就煮雪止……
 
即便如此,仍然有数十个市长口中的“弱者”倒在了这场寒潮中,再也没能站起来。
 
这些惨剧,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本质导致的,电力,在资本眼中,根本不是什么公共服务,而是牟利的工具。
 
灾难来了,怎么能不趁机大赚一笔呢?
 
所以在得州,才会出现那种富裕地区灯火辉煌,而低收入地区连续几天断电的魔幻景象。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这就是资本的逻辑:谁给的钱多,我就先给谁用。
 
但是,同样遭遇极端天气,这个世界上却还存在另一个答案。
 
4
 
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特大冰雪灾害席卷南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电网遭到严重破坏,电力中断,多地交通停运,1亿多人受灾。
 
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好年,电力系统中无数的电力人顶着寒风暴雪开始抢修线路。
 
从天寒地冻、杳无人迹的旷野,到空气稀薄、寒风凛冽的高塔,再到崎岖险峻的深山老林,他们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跋山涉水,实施作业。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为了尽快恢复通电,很多电力人员每天都要工作十几小时,饿了就啃口饼干充饥,累了就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在偏僻地区抢修的工人更是连喝口热水都困难。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力人员以血肉之躯对抗严寒,硬是让电网重新恢复了起来,让无数遭灾的普通人得以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和一家人团聚,过上一个温暖明亮的新年。
 
但是,天灾无情,那场冰灾也夺走了很多电力人的生命。
 
1月26日,长沙的43号铁塔不堪冰雪重负坍塌,当时正在高塔上进行人工除冰作业的三位电力人不幸遇难。
 
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只是千千万万电力人的一份子。
 
但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电力人坚持不懈的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让我们过上了夏天吹着空调,吃着冰棍,连着网络,在漆黑的夜里,一伸手就能看到光的“普普通通的日子”。
 
我们眼中这些“岁月静好”的普通日常,背后是他们穿过了高山雪峰: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越过了疾水湍流: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征服了寒风高塔: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
 
他们肩挑背扛,一次次加班加点抢修线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各种极端环境里,只是为了保证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上稳定的电。
 
他们和我们一样,不过也只是肉体凡胎,却撑起了我们这个国家,14亿人的光明。
 
我们整个国家的电力系统,最厉害的是什么?
 
不是什么国际话语权,不是那几万亿的营收,也不是那几万项发明专利,而是电力系统中,那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和你我一样,却为供电事业奉献了热血和青春的电网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lcn61NDyxiJmyznvL4SEg

你,多久没遇到“停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