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一个领域?

作者 l Lachel   编辑 l 易小飒 

来源 l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以前分享过不少跟学习相关的文章,但大都是集中于某个点,欠缺系统性。
今天这篇文章,想把「学习」这个问题,系统性地梳理一下。尤其适合新接触某个领域的同学,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你快速入门。
超详细!如何自学一个领域?这篇文章讲透了
01
  框架:
初步了解一个领域
解决what、why、how三个问题
 
 
不少朋友问过我“刚刚入门一个领域,什么都不懂,怎么学?”,我的回答永远都是一样的:
 
一定要先从搭框架开始。
 
什么叫搭框架呢?
 
简而言之,就是给你的大脑一个铺垫,让它准备好,告诉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大量吸收这个领域的知识,请做好理解和储存它们的准备。
 
举个例子:
 
当你撰写一份策划方案、报告时,你第一步是不是先有一个整体构思,列一个大纲:我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接下去才开始动手?
 
学习也是一样的。
 
如果缺少了框架,你所有获取的知识,就只是碎片信息而已。它们会孤零零地漂浮在记忆里,难以稳固存在,也难以被你所调用、组织、整合。
 
那么,如何搭建框架,令我们的学习更加体系化呢?
 
我建议的方法,是去搜寻这个领域相关的经典教材,大约3-5本,整体读一遍。无需一字不漏地精读,这太花时间了。大致翻一遍、通读一遍,就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思考和回答这三个问题:
 
What:这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常用的术语?
 
Why:这个领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进展到哪里?
 
How:这个领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有哪些被广泛承认和应用的基本成果?
 
举个例子。

很多读者问「如何入门心理学」,我总会推荐几本大部头,像《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很多人看到就会开始打退堂鼓:“好几百页,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至少得看一年吧……”
 
其实你需要一页页把它们读完吗?当然不需要,也没有必要。
 
你先读一下前两章,对它们的起源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大致翻一下其他章节,了解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分别研究什么、目前有了哪些主要成果;再着重看里面加粗的、或是章末拎出来的术语,大致理解它们的意思。就可以了。
 
再比如学习哲学,你没有必要一页页去翻完《大问题》《西方哲学导论》,你要做的是:
 
整体通读一遍,了解哲学的起源是人对自然的怀疑,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
 
比如近代哲学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影响,思辨的核心从宗教转变为人文,开始引入成熟的逻辑学、科学,开始变得多元化等等,就可以了。
 
这个阶段,你要做的是什么呢?
 
是博观约取,在心里建立起一幅图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作者的脉络」里面,而是要以你心里的图景为主,缺什么就补什么。
 
这在心理学上面,就叫做「图式」。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基础。
 
比如:
你翻完了一本书,知道哲学研究的一个问题是认识论,但你不清楚什么叫认识论。
 
那就再翻到相关的部分多看几遍,或是把书里所有提到认识论的内容整合起来。不必细究每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每个结论是怎么推出来的,知道它大概指什么即可。
 
这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把这幅图景补全。一旦成功建立图景,它在你未来的学习里,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02
  概念:
快速定位存在疑惑的点
搜索信息逐个击破
 
 
搭建完框架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去把它精细化、补充完善。
 
在搭框架的过程里,你一定会碰到许多术语和概念,停留在「似懂非懂」的程度,很有可能存在偏差。到这个阶段,是时候把它们攻克掉了。
这个阶段,你要采取的方法,就不仅仅局限在经典教材里面了,而是广泛地搜索。
 
比如,学习哲学,你看到一个术语,叫「质料」,翻了一下,发现来自亚里士多德,但书里因为篇幅原因没有详述。那么,你就要自己去搜索这个术语,想办法把它弄通、弄透。
 
你可以去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导论、解读,翻到相关的部分,尝试着理解它准确的内涵;可以找书,可以在网上搜索,可以看公开课……不拘泥于一切形式。
 
你要做的是:快速定位到你存在疑惑的概念,用尽可能多的信息去攻克它。
 
在这个过程中,你多半又会碰到新的概念,那么,不妨继续顺藤摸瓜,循着「质料」出发,把相关的概念都纳入进来,一起理解清楚。
 
很多朋友常见的困惑是:我怎么控制这个「度」呢?怎么避免自己不断延伸、跳转,陷入新的「概念海洋」里面?
 
我的建议就是:
 
时时刻刻在心里自问一遍:“我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如果可以,并且不涉及新的概念,那就说明是时候停下来了。
 
要时刻记住,自己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以目的为导向,给自己划定「边界」。
 
一旦你认为自己足够理解了一个概念,就将它放回到框架里,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它,看是否通顺、合理。如果是,那很好,继续寻找下一个概念,以此类推。
 
慢慢的,当这些概念都弄通透了,你的整个框架,也就更加准确了。
 
03
  网络:
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自己的体系
 
 
到了这一步,你就算是正式开始入门了。
 
经过框架搭建和概念澄清,你会发现,之前看不懂的东西,似乎能够大致理解了;之前想当然的地方,原来是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之前觉得模糊的问题,也似乎有了一些思路了。
 
那么,这个阶段,就可以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听课、学习了。
 
什么问题呢?
 
始终带着「联系」的思想,时时刻刻思考:我学到了一个什么知识点?它可以跟别的什么知识点联系起来?如何构建这种联系?
 
这才是学习的核心:知识的本质永远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之间的联系。
 
正是这种联系,涌现出了超越单个信息点总和的「系统性」。
 
如何思考「联系」呢?
 
我自己常用的方式,是把每个知识点看作一个「知识元」,它有三个突触,分别是what、why和how。
 
  • What:话题,结构,类别
  • Why:原理,原因,起源
  • How:应用,解释,结果
举个例子。
 
你读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你发现,他是在解释「自我」—— 那么,就可以把它跟「自我」联系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你也许会读到丹尼尔·丹内特的「多重草稿模型」,你会发现,他从脑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自我」观念。那么,同样把它跟「自我」联系起来。
 
这时,你会发现,围绕着「自我」,「我思故我在」和「多重草稿模型」产生了某种联系。
 
什么联系呢?显然,后者是在反驳前者,提出了一种非实体的、分布式的「自我」。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两者,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
 
进一步,你还可以去思考:为什么他们的观点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如果你把笛卡尔放回之前建立的「框架」里,不难从宗教和本体论去找到他思想的根基:他的身心二元论,本质上是一种对宗教和科学的调和——那么,你又可以从why出发,去延伸下去。
 
同样,关于丹尼尔·丹内特的理论,从why出发,又可以延伸到脑科学、认知科学……
 
像这样,把浩瀚、繁多的概念节点组合起来,就能够组成一张网络。一张覆盖了种种学科、领域,从底层和表层,巨细靡遗的庞大网络。
 
这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04
主题:
聚焦单个“局部网络”
加深认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自我」这个概念上,会怎么样呢?
 
你也许会想到「我思故我在」,想到「多重草稿」,想到休谟的「自我不过是一连串印象的集合」……
 
这些被你嵌入知识网络中的节点,会全部显现出来,映入你的视野。
 
那么,你不妨去思考一下:
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能够如何整合起来?他们的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点和共同点?
 
这就是「主题」——聚焦到我们庞大知识网络中的某个细节,去拎出一个「局部网络」
比如,「证实偏差」和「信息茧房」,是同一个领域的知识吗?其实不是。前者属于心理学,后者属于传播学。但没有关系。在「偏见」这个主题下面,它们就是互相补充的。
 
这就是「主题」的力量。
 
围绕一个主题,你可以把一个复杂的、抽象的过程提炼出来,变成一个新的节点;你同样可以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点放到一起,按照它们内在的相似点和共性,去总结出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结论。
 
举个例子。
 
如果说知识网络就像一栋房子,那么「主题」,就是你在这栋房子里面,可以进行的种种活动:聚会,工作,吃饭,看电影,等等。
 
这些种种主题,就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05
  迁移:
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要学会应用
 
终于说到了迁移。
 
如果说前四点,都属于「知识的积累」;那么到这里,就正式进入了「知识的应用」
 
什么叫迁移?
 
它的意思其实就是:把旧的、已知的规律、模式,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上面。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理解和拆解外部情境的能力。
 
比如这个问题:博物馆着火了,你应该救一幅名画还是救一只猫?
 
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透过表象去思考它的实质: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一个两难选择。
 
两难之处在哪里?一端是价值(名画),一端是道德(生命)。
 
那么,你或许就会发现: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被说滥的「电车难题」的变体而已。
 
再进一步,当我们面临道德和价值的两难抉择时,应该如何思考呢?我们不妨求助于伦理学。
 
伦理学有两个观点,分别是目的论和义务论。前者着眼于事物的「效用」和「价值」,后者着眼于行为的动机和行为本身,只要出发点是善的,行为就是善的。
 
那么很显然,把伦理学的知识迁移过来,我们就会知道:这类两难问题并不存在答案。但透过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做的是,反思自己的立场和观念。
 
比如,你是一位功利主义者,那么不妨想一想:你真的能接受一条生命在你面前消失吗?你是一位义务论者,那么不妨想一想,你的行为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吗?是否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预?
 
当然,如果你用别的知识去迁移,那得出的可能又会是别的结论。
 
这就是一种迁移。具体来说,就是三步:
 
1.在前四步积累知识时,为知识预留出「接口」;
 
2.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通过对问题进行拆解,找出它背后的核心;
 
3.把问题核心跟「接口」做对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应用到新问题上面。
 
同样,假如你在学习编程,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
 
就是对你想实现的效果去「拆解」,把它们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流程、模式,描述出来,再对应到自己积累的编程知识,去「调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假如我想在一群人里做一个「一对一匹配」的小活动,可以如何来拆解这个问题呢?
 
不妨思考,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使到相似的人尽可能地匹配上。那如何让电脑理解「相似」呢?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不理解语言的,它只能理解数字。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数字,来实现「相似」。
 
那么,一个简单的思路就是:
我们事先定义出若干个分类,再让参与活动的人做一个问卷,依据问卷结果,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分类里面(给每个人贴上一个1、2、3……的标签),再在同一个分类里随机选取。
 
进一步你会发现,这其实跟推荐系统的算法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推荐算法的输入,换成了各种各样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算法复杂了很多。
 
简而言之,结合这几个例子,我们有哪些进行「迁移」的方法呢?
 
第一,类比。
 
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跟哪些旧的问题、我们已知的问题相似,可以进行模仿和类推。
 
第二,黑箱。
 
不妨把这个问题视为一个黑箱,去思考: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
 
第三,抽象。
 
不妨去掉具体情境,试着把它泛化、抽象化,提炼出它的结构和骨架,思考,它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06
  模型:
真正的高手
都懂得构建自己的方法论
 
 
当你进入「迁移」的阶段之后,下一步,就是不断去练习。不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情境,练习拆解和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慢慢发现:
 
许多新问题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它们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套知识模式去迁移解决。
 
这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模型」
 
这也是很多人缺乏的能力。
 
他们或许知道怎么迁移,也不缺乏练习量,但缺的是,从解决问题的经验中,进行高层次的总结归纳、抽象出「模型」的能力。
 
许多我们所说的「专家」和「聪明的人」,其实比我们厉害的,也正是这一点:他们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量的储备——那些都是静态的。他们的长处,是拥有大量的「模型」积累。
 
你会发现面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总是能够很快把它进行拆解,并调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这就是模型起到的作用。
 
比如,我在第5点举的例子「救画还是救猫」中,用到的措辞是「这类问题」—— 这其实就是一种「模型」。
 
再比如,我以前经常提到「动力-阻力」模型。这个模型有哪一本书提到过吗?其实没有。它完全是我原创的。
 
但是,通过这个模型,我就可以把许多相关的知识浓缩起来,去处理一系列跟决策、行为、习惯、政策……等等相关的问题,更好地思考它们和解决它们。
 
我常常说,要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方法论。模型就是自己的方法论。
 
你所有的知识,都是这个世界上已有的、已知的,唯有这些通过你的经验和实践,所得来的浓缩的「模型」,才是真正专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你会发现,模型跟主题非常像。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主题是对内的,是你围绕知识网络中某个节点,所展开的一系列「解释」;而模型是对外的,它是将主题迁移到一系列情境上面的结果。
 
简而言之,模型的本质就是主题+情境;主题聚焦于「为什么」,而模型聚焦于「怎么做」。
 
当你能够打通前五层,并且从模型的角度看待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专业」的领域了。
 
07
  更新: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
才能保持生命力
 
 
最后一层,是更新。
 
学无止境。
 
一个框架搭建起来,一个知识网络构建起来,它始终是「过去」。但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你必须时刻去更新它,去更新旧的节点,更新节点间的联系,才能让你的知识网络保持生命力。
 
如何更新呢?
 
这里,就是碎片信息的作用了。我会在生活中,去看各种各样的网站、博客、杂志,看一些不长的、专注于某个点的文章,并用最新的结论和观点,去覆盖和修正我的旧观点。
 
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的旧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我也会去想办法「寻找共识」,找到自己观点的不足和残缺点(正),把对方的观点整合起来(反),以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合」。
 
这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升级大脑操作系统的过程。
 
但很多人在这一层,也特别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封闭心态。
 
许多人会把不同的观点,当成是对自己的攻击,从而下意识地启动防卫机制,来维护自己的正确、稳定。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只有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保持生命力。
 
当你的内心变得封闭,当你关上了接纳和共识的大门时,你才是真正地变「老」了。
 

08
不追求绝对正确
只追求比过去的自己更好
最后,简单提几个大家常见的问题。
 
1)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好像没有框架」。实际上,框架是一定存在的。你之所以觉得「没有框架」,只不过是因为它没有被你意识到而已。
 
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什么结果呢?框架不完整,不准确,支离破碎。从而导致,你对新知识的接收和储存,也是破碎的。
 
所以,把自己的框架「显式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2)这套理论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学习。只不过对不同领域的学习而言,每一层次的比重会有所不同。
 
比如,偏理论型的知识领域(比如哲学、历史、艺术),框架-概念-网络-主题的占比可能会重一些;而偏实践、技能型的知识领域(比如编程),框架-概念、迁移-模型的比重就会大一些。
 
3)大多数人的问题是什么呢?被动学习。
 
什么意思呢?打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忙着去思考「作者讲了什么」「书的结构是什么」,全盘照收;听一门课,忙着把课程结构、脉络梳理出来,然后去记忆和背诵……
 
这样有用吗?也许有,但不大。你只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而已。学再多,你也只是在复述,很难真正能够「运用」。
 
不要觉得跟着别人走就是捷径。学习没有捷径。
 
4)很多人在前几层的时候会有困惑:可是,我怎么知道我搭的框架、理解的概念是否正确?万一错了呢?
 
其实不必过分担心。一方面,框架的搭建、概念的理解并非源于臆测——你是要查阅资料来攻克它们的。这一点可以保证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稳健的系统。框架和概念共同组合,彼此作用,如果偏差过大,那么这个框架一定是有内在矛盾的,也很容易被我们所发现。
 
最后,无需追求100%的正确,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后面的学习中,时刻去检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就可以了。
 
我们要追求的,永远不是「绝对正确」,而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好」。
 
最后,再回顾一下这张图。
超详细!如何自学一个领域?这篇文章讲透了
 
2021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希望能为你接下来的半年,注入一些动力。一起加油。
 

作者简介:Lachel,认知思维专家,多个跨界品牌创立者,虎嗅、36氪特约作者,致力于让更多人学会深度思考。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本文配图来源自《律政俏佳人》。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j-MGJOpS1XNk6UHAdIdPg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 号称终极学习法的「费曼技巧」,你听过吧?是否也曾用过?但你是否知道,这个学习方法,只是其他人借费曼之名用于宣传推广的一个伪概念,费曼本人对这个概念并没有正式的说明与诠释。有什么证据吗?又是谁自创了「费曼技巧」 这个术语呢?来看开智课程教练古严的分析~

作者丨古严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当我们面对一个术语的时候,首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知识的源头」。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比如当我们在知乎看到上面这则「费曼技巧」高赞回答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呢?

第一步,不是去尝试理解与吸收消化,而是要搞清楚它的来源

来源分两种:

  • 价值程度

  • 源头知识

价值程度的探寻决定这个术语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源头知识则帮我们探寻到最原始的知识点,防止被误导。

1、价值程度

费曼技巧用了「费曼」这个人的名字,那么:

  • 费曼是谁?

  • 他所取得的成就到底如何?

  • 他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吗?

 ① Google 学术查询 

我们可以去 GoogleScholar 搜索下费曼的成就: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可以看到,费曼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与量子电动力学上,被引用最高的是他的论文与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

在量子力学排名上,费曼目前第五: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在量子电动力学排名上,费曼排名第一: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而经过 Wiki 搜索发现,费曼于 1988 年去世,换言之这个数据是在费曼去世 32 年还拥有的成果,可见相当不易,侧面证明了费曼属于大牛级别。

 ② Wiki 搜索 

Wiki 上关于费曼的专门介绍

从中进行信息抽样来发现费曼的牛:

  • 196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被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之一;

  • 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领域的先驱;

  • 15 岁,自学了三角学、高等代数、无穷级数、解析几何以及微积分;

  • 参加费曼第一次研讨会的人包括爱因斯坦,沃尔夫冈泡利和约翰·冯·诺伊曼。

 ③ 豆瓣书目证据 

再来看看豆瓣中与费曼相关的书目评分: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综合 14 本的评分,平均分为 8.92(剔除一本没有评分的香港出版的《理性边缘的物理》),Top3 平均评分人数 1791 人,费曼的书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综上可以预测,对费曼本人的作品花时间去研究是值得的,他是一个跨世纪的牛人。

2、源头知识

通过源头知识的寻找,有助于帮我们找到最底层的信息来源,我们先来搜索一下费曼技巧的最原始出处。

 ① 正规网络抽样 

通过 Google+ 英文(the feynman technique),第一页的显示内容可以大概率给到我们很多启发: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相同点?

最直观的结果显示,搜索 the feynman technique 显示 Top5 全部是个人的博客/平台文章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尝试点击打开上述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直接对费曼技巧进行的解读与分析,而对于其来源并无任何介绍与说明: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按理来说,以费曼本人命名的技巧,应该有正式、合规的官方解释,但这些博客文章对费曼技巧的解析方式基本相似。所以,我们再以费曼的名字来搜索一下,第一个就是 Wiki(Richard Feynman):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我们着重就费曼的Wiki综述和目录中的「教学方法」与「外链引用」作为详细信息收集源去抽样:

1)综述中提到一个「Feynman diagrams」(费曼图)

通过抽样发现,无论是费曼图还是里面提到的费曼法则(Feynman rules)这样看似与费曼技巧相关的内容,其实与技巧都并无关联,而是谈及的物理学的专业内容: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2)费曼的 Wiki 页面中的教学方法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该部分主要强调费曼的两个观点:

  • 缺乏应用的学习方式无效

  • 反对死记硬背的态度

Wiki 中介绍费曼教学方法的说明中,并无「费曼技巧」一说。

3)外部链接中提到两个与费曼相关的网站

  • http://www.richardfeynman.com

  • www.feynman.com

打开这两个网站,尝试从一级二级目录中进行信息抽样,但均未发现里面有关于「费曼技巧」的专门阐述。

到这里,知乎上高赞的答复自然有了疑问:

这么多人认可的答案,为什么在费曼官方网站没有任何说明呢?

 ② 费曼技巧中的有效点与关联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费曼技巧是一个他人他创的概念。

这里需要两个关键点:

第一,费曼本人对于当下流行的费曼技巧中涉及到观点或方法的证据支撑;

第二,费曼技巧共识之间的有效关联。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点,即费曼技巧这个术语里面的合理之处。即:

针对目前费曼技巧呈现出来的「共识」中,有哪些地方与费曼本人曾经表述的观点或态度一致的呢?

先来看看从知乎高赞答案中梳理出来的费曼技巧共识:

  • 选择一个概念

  • 跟小白解释这个概念

  • 遇到问题重新学习

  • 解释尽量简化和比喻

可以尝试从费曼相关的素材中寻找响应的支撑证据:

1)「向小白解释这个概念」的原始证据

证据 1

Richard Feynman was once asked by a Caltech faculty member to explain why spin one-half particles obey Fermi Dirac statistics.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he said, “I’ll prepare a freshman lecture on it.” But a few days later he told the faculty member, “You know, I couldn’t do it. 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 understand it.” (Excerpt from the book Six Easy Pieces)

理查德 · 费曼曾经被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教员问及为什么自旋半粒子服从费米 · 狄拉克的统计。面对挑战,他说: “我会准备一个新生讲座。” 但是几天后,他告诉教员,“你知道,我做不到。我不能把它降低到大一新生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真的不理解它。”

—— 加州伯克利大学 berkeley.edu 页面

加州伯克利大学页面中谈及到了费曼对于降维解释知识的点,看似符合「向小白解释这个概念」的要求,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费曼说的是「freshman level」,即大一新生的水准。

换言之,加州理工学院大一新生也是有相当高的入门水准的!

我们简单在加州理工学院官网查询一下它的入学门槛: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2019 年录取率 6.4%

再来看看加州理工大学Wiki页面中介绍其地位: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据 2015 年波莫纳学院的一项研究,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比例在美国排名第一

针对这么牛的大学这么高的入学门槛,费曼还表示并不能针对大一新生解释他的相关概念,可见费曼要讲述的这个知识难度之深!

而反观国内的知乎中的各位高赞解释,将费曼口中的「freshman level」变成了什么级别了呢?

证据 ①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https://zhuanlan.zhihu.com/p/88209825 


证据 ②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85936/answer/731163030 


其他证据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知识的运用与解释都是有边界的。

任何概念与术语都需要一定的先行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必要的先行知识,就不可能将其理解清晰,而诸如上述国内各大学习大师将费曼口中的 freshman level 擅自进行降维理解普及为「小孩、老太太」,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但这个不重要,对于我们而言,对于常见的术语,是否更需要足够构建一丝警惕?建立自己的知识构建基础技能,防止被看似有效其实误导的知识污染!

证据 2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费曼手札》 P512 ☆ 费曼发表此文与《工程与科学》期刊第 28 卷第 6 期, 1965 年 3 月号

这是费曼针对低年级课本的描述,又是证明「向小白解释这个概念」的一个反面例证。

注意,费曼这次的观点是「由高(大人能理解)到低(一到八年级学生)」而非由低到高!再次将知乎等平台渲染的降维理解打脸。

2)「遇到问题重新学习」的原始证据

暂无

3)「解释尽量简化和比喻」的原始证据

证据 1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发现的乐趣》 P3


证据 2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别闹了,费曼先生》 P100

综上可以发现:

所谓的「费曼技巧」,其实将费曼过去在不同平台谈及到的方法进行了一次随意的拼凑组合。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四步曲的关联,即这四步之间真的是有明显的关联程度吗?

我们依然以寻找知识源头的方式去查找相应的鲜活证据,即:

 ③ 作品集抽样 

通过上述两个专业网站+豆瓣搜寻费曼的相应书目,从他述(讲座口录+他人转录)+书信(费曼本人书信)两个基于费曼本人的鲜活证据去收集与费曼技巧相关的内容,经过整理如下: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可以看到,事实上,费曼对于学习,其实并没有一个像「费曼技巧」这样的综述,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展开。

换言之,费曼本人对于学习的态度与观点,是一种基于全局学习的概念而并非像网上盛传的四步曲。而事实上,学习的有效性,并非简单基于知乎各大高赞答案中的「降维、理解、简化」这样单一。

所以这时候可以看到,费曼本人对于「费曼技巧」这个概念并没有正式的说明与诠释。

由此可以推测:

所谓「费曼技巧」,其实是其他人借费曼之名用于宣传推广的一个伪概念。

 ④ 费曼技巧的自变量证据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费曼技巧」的含金量了。不过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作一次验证,即:

假设费曼对于他推出的这个技巧自认为是有效的,那么它会带来哪些影响或结果呢?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我们可以预测的第一个结果就是,费曼自认为很会教学生。

因为费曼技巧的几个部分都是针对学习与教,若真的有效,费曼当然会对自己教学的方式有很强的自信心。而费曼真实的表述是怎样的呢?

我们依然从收集鲜活证据来验证:

证据 1

费曼自认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热爱」而已。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证据 2

费曼认为教学应该不拘一格,并没有固定的定式。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由此可见,费曼对于教学与自我的定位,与知乎等平台推荐的费曼学习法背后的定位相左。

 ⑤ 谁「自创」了 费曼技巧  这个术语?

费曼本人并没有推出「费曼技巧」,那么,到底是谁自创了这个概念并用来宣传呢?

回到 Google 搜索的首页结果,我们其实还发现一个 PDF 方式显示的文件: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我们先打开这个 PDF,看看里面的阐述: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可以看到,其中斯科特·杨(Scott Young) 提到了the feynman technique 这个术语。

Scott Young 是谁?

从其官网(https://www.scotthyoung.com)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基于学习研究推广者。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多本他的书籍: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在斯科特·杨(Scott Young)的书籍 Learn More Study Less(中文版《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恰有提到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从亚马孙网站上查了一下该书英文版的发行日期为 2013 年 11 月,再回过头来看 Google 上搜索到的与费曼技巧相关的网站及相关内容并没有早于这个时间点。

所以我们目前可以推测出,「the feynman technique」这个概念,大概率是由斯科特·杨(Scott Young) 用以实验或宣传自己的学习之道而自创的一个术语。

而国内外大部分学习者,看到基于费曼命名的技巧,就自动采取了默认信赖的选择,转而直接去学习、细化、甚至践行这个学习之道。

更有甚者,国内还有专门的机构建立了基于「费曼技巧」的付费课程。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热爱学习的朋友们,在为这些看似科学的 XX 学习方法付出时间、付出费用、付出注意力的时候,殊不知,该技巧其实从本源来讲,就是有问题的。如艾尔菲·科恩 (Alfie Kohn)所言:

颇有影响的观念都会表达得体且具有说服力。对此,我们有时候不能不佩服,但有时候又得防范这样的观点掌控自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VqDqDyUmPcL9MBf2WOn-w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请原谅我把这本书写得如此之厚,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和能力,把它写得更薄。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大二的时候,不知道什么狗屎运。

突然就和朋友决定了写作。

我当时还不知道,它将给两年后的我带去多大的成长。

那时就是单纯的想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多加上个人IP的传播。现在看来,IP是由时间、运气和能力决定的,但是成长才是最大的意外之喜。

后来接触的东西多了之后,我才明白这叫输入输出,输入帮助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再后来,我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它的背后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

从此,我就在心里做了个决定,我要写一辈子。

经常会有读者来询问我的五维学习法,其中一维就是这个费曼学习法(有的人叫它费曼技巧)。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这个东西,模型君曾在很久很久以前写过。

那个时候还没有思维模型专栏,写的也比较浅,当然,那时对费曼学习法的认知也比较浅。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

Google创始人都在推崇的超级学习法mp.weixin.qq.com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今天模型君重写这个模型,希望能给你更多思考。

首先,提到费曼,就不得不提一提创造这个方法的人——理查德•费曼,这个大名鼎鼎的人,在我输入输出这两年里,不断的闯入我的世界里。

似乎牛逼的人,都接触过他的思想,并获得过启迪。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他到底有多牛?

据传13岁就学完微积分;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24岁就加入马哈顿计划天才小组,一起研发原子弹,想想人家那时也就比模型君大一岁;33岁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费曼因其幽默生动、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47岁获得诺贝尔奖。

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极力推崇他。

但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幽默风趣,重要的是,他在教育上面给我们的启迪。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那重点来了,那个启迪是什么呢?

就是费曼学习法。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有个故事不知道你听过没有。

在一列开往北京方向的火车上,有一位农民父亲,他的女儿三年前上考上了清华,儿子也在今年上了北大。

有人就好奇的问他:“你把两个孩子都拉扯进了象牙塔,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啊,说出来我们听听呗。”

农民父亲挠挠头,憨厚的说:“我这人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绝招。只是觉得孩子上学花了那么多钱,不能白花了,就让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把老师在学校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问老师。这样一来,花一份的钱,教了两个人。”

“奇怪的是,孩子学习的劲头特别强,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他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清华北大……”

其实这位父亲所用的,就是费曼学习法,只是他没意识到而已。

而方法、规律这些东西确实很神奇,有时候你可以不自信,甚至不知道,但只要踏踏实实去做,该你收获的时候,一分也不会少给你。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习费曼学习法?

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通常都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觉得自己总是在不停地看新东西,但是实际上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会使用,甚至记不住概念。

而费曼学习法,就是以教的方式,逼迫你自觉,甚至是开心的完成有意识的主动学习。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它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自从模型君知道了费曼学习法之后,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不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而已嘛,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能量?

有个解释是学习吸收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不知道怎么调查,得出了一个结果。

我们的学习分为两类: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包括:听、看、听+看(图像)、示范,吸收效率依次为5%、10%、20%、30%。
主动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做中学(实操)、教给别人或马上运用,吸收效率分别为50%、70%、90%。

模型君注:我专门去百度了这个学习金字塔,目前并没有被证实出自哪里,而且没有相关论文。所以这个具体数字很可能是错的,但是并不影响它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这个是存在的,两者效果确有不同。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可是为什么教这个步骤如此有魔力呢?

这就没人告诉我们了。

后来模型君在写了100多篇干货之后,慢慢感悟到这个教的意义,这个意义后来校园君也听吴伯凡提到过同样的理论。

这个意义其实一说你就懂,就是表面上看,你是在教别人,其实你是在以教的方式“逼”自己查漏补缺。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模型君有两个特别要好的哥们,每次只要我有什么大的感悟,就会把他们拉出来,跟他们分享。

可是这个分享的过程,其实特别尴尬。

因为每次我明明有很强的表达欲,明明感悟非常深刻,可是每次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却总是结结巴巴,表意不清楚。

还好朋友心有灵犀,每次稍微点一下就能立马get到我想说什么。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可是痛苦的是,我其实还有超级多的东西无法表达出来,朋友只能get到我说出来的东西,却无法猜测我更多没说出来的东西。

出现这样的结果后,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种是我当时重新梳理逻辑,重新思考那件事背后的原理,或者朋友提出问题帮我反思;另一种是,我回去之后重新整理,重新用思维导图梳理一遍思绪,今后去搜集完善。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做查漏补缺。

但是吴伯凡讲得比我深刻很多,他说当我们学完一个东西之后我们以为我们懂,其实我们只是摸到了皮面,皮面之下还有大量的东西我们不知道。

这些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叫做“盲维”

这些盲维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契机,没有你的主动,是永远不会被你所知道的,只有在你运用她去做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东西怎么不对?

这时你才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吴伯凡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学东西就像讲PPT。

PPT上只有只言片语,如果我们讲的时候发现自己不会说,就会直接跳过去,而观众也不会知道。

这种遇到盲维就直接跳过,直接忽略过去的做法,可不就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状态吗?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但是当我们在教别人的时候,就会从PPT模式切换到文字写作模式。

就像模型君此刻,我需要对我写下的每个字自圆其说,如果逻辑上说不过去,知识上存在漏洞,你们读到了一定会提出质疑,甚至直接否定,这都写的什么狗屎。

这种压力,会把我直接押到刑场上,让我直接面对我的漏洞、盲维。

就像前面关于费曼、关于学习金塔理论,其实我是存在盲维的,所以我不得不去查大量的知识点,然后才能继续写作。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就是费曼学习法以教促学的底层原理,当你要把一个知识教给别人的时候,会打开一系列开关。

1、首先,你会打开一个保护开关。

你需要保护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或者必须要能够自圆其说,在你的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时候,你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库。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 然后,会打开你触类旁通,或者说融会贯通的开关。

之前有小伙伴问我,感觉你知识量好大,一篇文章里面往往贯通了大量的知识。

其实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好吗?

因为,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我只给你拎出来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很多时候,读者是很困惑的,逻辑上也说不通。

如果我必须把一个东西讲到小白都能懂得地步,就必须逼迫我去思考怎么才能把这个知识点讲得geng 清楚。

这个时候,就必须触类旁通,用知识来解释知识了。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3、接着,会打开你主动学习的开关。

刚我们提到了教属于主动学习,为什么呢?

因为你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把对方讲懂;如果要把对方讲懂,我得让他明白最重要的点的是什么;这个点好像我也有点没懂,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这种自我拷问,甚至会去查大量的资料,恶补,这就是在做主动学习。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4、最后,打开你的重要性开关。

当你在跟别人讲完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哪些东西其实不重要,哪些东西才是重要的。

比如,你看对方完全没兴趣听你讲,你就会做调整,知识就是这样被检验出来的,最后留下来的,就是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上次我和朋友聊到那个外并的时候,就是那样,聊之前我有很多想法,聊完就知道有的东西其实不重要,有的东西应该被郑重捡起。

以上,就是费曼学习法为什么厉害的真正原因所在。

它以教促学,帮助你拷问自己,查漏补缺。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怎么使用费曼学习法?

关于怎么做,我看网络上有很多文章,都写了四个步骤,我以前写的也是四个步骤。

但是实践这么久,我发现,其实有的步骤根本就是废话,占你大脑的内存。

所有的过程,模型君把它抽象为两步:一、输出;二、简化。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输出?

模型君说我有五个维度的学习,以前我是把输入输出跟费曼学习法分开的。

因为我感觉输入输出操作性更强一些,但是这种把它们分开的做法其实是种冗余,输入输出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以输出督促自己学习,查漏补缺。

所以,没意外的话,我会不再写输入输出了。

回到主题,输出其实就是在把一个东西教给别人。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我大二的时候,在得到听过一门《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课程。(得到的老师据说标准是必须是行业的标杆)

作者讲到他多牛多牛,学了什么什么东西,他的终极秘密就是——学完一个东西,把它制作成课程,放到网上卖钱。

这个东西模型君印象超级深刻,因为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课程,输入完就立马输出,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完一个东西把它做成视频课程,这个成本有点高,可能大部分人做不到。

那么其实你可以用模型君的方法:每次有大的感悟就跟朋友分享;把它们写成文章。

前者适合学一些感悟上的东西,比如模型君有一个情场老手的朋友,后来我学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课程时,就跟他交流。

当然分享最多的还是微笑和Benny,但凡有大的感悟,必跟他们分享,这个过程我收获不少。

最感谢的还是写作啦,这个东西不像跟朋友分享,你几乎可以用它来学任何东西。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Spenser在《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投资》里有个观点我是极为赞同的。

他说,他通过写作从金融菜鸟摇身一变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而且获得了自己的IP,实现了财务自由。

婉宸之前跟我说,她打算开个公众号写经济学方面的东西,我是极为支持的,因为这背后的费曼学习法,会让她很快成为专家,远远的走在同学的前面。

不论你是做销售的、HR的、科研的、管理的……你都以通过写作来快速高质量的精进。

而且说不定,还能打造你的个人IP哦。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二、简化。

什么是简化?

费曼说「我要是不能把一个科学概念讲得让一个大学新生也能听懂,那就说明我自己对这个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的。

许多人会倾向于使用复杂的词汇和行话来掩盖他们不明白的东西。问题是我们只在糊弄自己,因为我们不知道也不明白。

当你自始至终都用孩子可以理解的简单的语言,那么你便迫使自己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该概念,并简化了观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你努力,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其实很难做到。

因为,要把一个东西从复杂回归简单,并不是在降级,而是在升维。

想起一个作家说的话:“请原谅我把这本书写得如此之厚,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和能力,把它写得更薄。”

他不是在装逼,要把一个东西简化,他的认知必须提升一个维度。

首先他必须完全明白这里面所有的概念,其次还要能抓住那个核心。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思维模型,是第一性原理思维

这点,思维有了模型的小伙伴,应该比其他人更深有感触,因为我们每周一都在做这样的事。
所以这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求你不断用简洁的语言去解释一个东西

也就是用思维模型,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去抓住一个东西本质,然后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两三句话就道出一个事物的本质。

结合起来,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去教人东西,去写作,去录成课程。

但是语言,也要接地气哦,记得,要讲到一个小学生都能懂才算是真正的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费曼学习法的思维导图献上

 

你对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读者“二熊”的感悟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读者“酒徒”的感悟

 

费曼学习法:为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法,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读者“维京萌萌小海盗”的感悟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88209825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的学习方法?

今年我开始写作公众号,一方面是认识到了个人IP的长期价值,如果有自己的个人IP,那么不上班也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被动收入,另外一方面是认识到了费曼学习法的价值,通过输出内容来倒逼自己深度学习。

 

首先,不管是投资还是创业,这两者都是高风险的活动。

看看欧美那些股神,风光的时候很风光,惨的时候裤子都能输掉。

 

例如我之前写过文章,提到西班牙股神弗朗西斯科·加西亚·帕拉梅斯(Francisco García Paramés),管理的资金资产规模最高达到65亿欧元,从1989年到2014年25年的投资业绩是30倍。但是这个股神这几年却赔惨了,旗下基金净值都是0.5上下,也就是净亏损接近一半。

 

美国股神之一,投资回报曾经超越巴菲特的比尔米勒Bill Miller,在2008年金融危机抄底金融股,结果抄的公司都倒闭了,业绩暴跌,股神跌下神坛。

 

创业的例子就更不用多说了,那么多牛逼的大公司,都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中小公司更是朝不保夕,没有几个能活很久的。

 

相比较而言,自媒体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本,投入最多的只是时间,但是生命周期却可以维持很长,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商业模式。

 

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早就已经实现全球创猎的商业模式,哪里有机会,哪里适合生活,就去哪里生活,成为数字时代的游牧民族(Digital Nomad)。

 

很多人去泰国享受生活,但是依靠网站,博客blog,youtube频道等,服务全世界的客户,照样一年收入几十万,上百万美金。

 

肉身可以脱离任何国家的束缚,这是最终极的自由。

 

 

其次,不管是投资和创业,最关键的是掌握正确思维方式。

如果思维方式有太多的漏洞,那么迟早“凭运气赚的钱,凭实力赔光”。

看看国民老公这几年的投资。

 

自媒体是帮助我们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模式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

 

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18-1988年)提出的学习方法。

费曼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费曼是曼哈顿计划天才小组成员之一。二战扔到日本的原子弹,就是他们研发出来的。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的学习方法?

 

「费曼技巧」包括四个核心步骤。

1、选择一个概念

2、讲授这个概念

面对这个领域的菜鸟,试图解释清楚这个概念。

3、查漏补缺

当无法解释的时候,回头找答案,最终把这个概念解释出来。

4、简化语言和尝试类比

尝试用简洁词语来解释,或者用别的东西来类比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简单的说清楚,那就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这也正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所在。

 

通过输出内容来学习,才能更好的学会任何东西。

学着学着,发现水平变高了,而写的文章竟然也收获了很多粉丝,一箭双雕。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的学习方法?

就拿我自己举例,在写公众号文章的过程当中,逼得自己去查资料,去深入学习。否则,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原创性,没有深度。

 

譬如,这几天我在研究快递行业的资料,就很有收获。

我一直试图搞明白顺丰快递和中通快递未来究竟谁更有前途。

虽然现在看起来顺丰更风光,但是未来一定是如此吗?

我自信已经发现了一个关键点,这个点似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当然,这个关键点也不是我自己单独发现的,是学习中通董事长的演讲内容时才想明白的。

行业龙头的创始人或者操盘者基本都是行业里最精英的人物,他们有时候一句话透露的信息,我们要是不具备足够的行业知识,是根本理解不透的。

 

如果我不写公众号,也许我就不会这么深入研究快递行业了。

因为我之前研究过快递行业,感觉很复杂,变数很多,看不清楚。

那就把它排除在能力圈之外,不去投资算了。

但这其实是偷懒的做法,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再回头来谈谈我的公众号定位。

为什么我要同时写作投资和创业的内容?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的定位不够专注。

炒股的人没兴趣看创业的案例,他们只想看到一个股票涨还是跌的结论。

创业的人又觉得炒股的人很无聊,都是外行在瞎想,商业实操才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已经说过我写作有帮助自己学习的目的,而投资和实业都是我关注的内容。

其次,我认为很多炒股的人太急功近利,只想知道股票涨还是跌,不想学习背后的商业本质,这是走不远的。

 

就像我已经写了两篇“点石成金”案例,都是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商业案例,只可惜看的人寥寥无几。

 

第一个点石成金案例,主要介绍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谁都知道,可是又有几个人懂得在日常生活和商业运作里去实践?

就像案例里那个美国潮牌电商的创始人,辛辛苦苦把公司做成美国最大潮牌电商,到头来还是欠一屁股债破产倒闭。

如果他真正懂得应用二八法则,那么他就不会一味的烧钱拉新客,他会懂得维护老顾客的价值,自然也就不会倒闭了。

 

看了这个案例,创业的人可以懂得二八法则的真正商业价值。

那么投资的人难道看这个案例就浪费时间吗?

 

下次如果碰到两个某个消费品行业的上市公司,规模都很小,财务指标都不够好,达不到价值投资的标准。

但是如果你深入调研,发现其中一个公司的部分客户忠诚度特别高,而公司也懂得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套路,那么你就可以推断,很可能这个公司会成长壮大。

如果另外一个公司只是盲目烧钱拉新顾客,那么你就可以推断,也许公司以后会碰到麻烦了。

 

财务指标总是滞后的,而商业本质才是一个行业或者公司变化的根源。

如果通过学习各种商业案例,能够比别人提前一步看清公司管理水平,那么投资业绩会不会比只懂得看财务报表的呆会计好呢?

 

再比如,第二个“点石成金”案例,介绍的是美国啤酒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商业案例之一。

如果是创业者,看了这篇文章,就更应懂得如何去挖掘消费者需求

因为没有抓住真正的消费需求痛点,即使是发明了一个很有前途的产品却没有能力把它发扬光大,多么可惜?

对于投资者,下次看到一个消费品牌在推新品类的时候,会更懂得判断这个品类是否有商业前景。

可能这个新品类骂声一片,很多人都不看好。

那你自己去调研,发现某些城市这个产品反而挺受欢迎。

也许你自己和消费者聊天,获取到真正的痛点需求,从而比任何行业分析师,甚至比公司管理层更加清楚这个产品的商业前景。

 

最牛逼的投资就是要比公司管理层还要看得远,看得深。

就像腾讯的大股东MIH,如果没有实业经验,它能有那个眼光入股腾讯并且长期持股到现在吗?

正是因为MIH自己在非洲已经把互联网业务都实践过一遍,只是因为非洲国情没有成功。

通过实业MIH深深懂得了互联网的商业价值,甚至可能比马化腾更懂。

 

我相信,房地产在中国已经基本到头了。

中国经济随着老龄化,加上内循环,未来两极分化会更加迅速。

很多行业会步入完全的存量博弈,只有龙头公司才可能踏着别人的尸骸前进。

股票市场已经是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资产。

当然,中国股票市场因为没有注册制,高估的公司太多了,可以说地雷数不胜数。

想靠投资股票赚钱,难度也是越来越大了。

投资A股赔钱的概率会远远超过赚钱的概率,除非你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商业洞察能力。

如果想改变命运,学习再学习,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的学习方法?

引用我最敬佩的人之一,美国著名影星、加利福尼亚州前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我一直把世界看成自己的课堂,我可以从中汲取经验、聆听故事,
为我的前行之路添加燃料。我希望你也能够这样做。
你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认为自己知道的已经足够多了。
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永远!“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62466870

张一冰│ 无论身处何方,请相信学习的力量

 

 

1. 

1968年,一个18岁的少年从上外附中毕业后,来到上海浦江电表厂当学徒工人。

 

在那个动荡而迷茫的年代,他的工友们下班后就聚集在一起抽烟喝酒哈牛皮,但这个小学徒没事就捧着本英汉字典和几本英文名著,眉头紧蹙,凝神思考。

 

工友们笑话他,你整天嘴里叽哩哇啦说鸟语能有鸟用呢。确实,那个时候,中美关系依然处在冰点,就是学点俄语也比学英语看上去要实用点。

 

后来,工厂里来了点英文材料,全厂只有那个小学徒能看得懂,因此,小学徒在领导眼里位置自然重要点了,但也不过如此。

 

再后来,地方政府有个机关急需英语翻译,有人推荐了那个小学徒,人家一调查,英文水平好像还很了不得,就把小学徒调走了。

 

再后来,中美关系在1972年解冻,急需英语人才,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有关部门将散落在社会各地的原北京、上海等地外语学校的学生,经过选拔后调集到外交部培养。

 

时过境迁,很多曾经的外语学校高材生早已经把学过的英语还给老师了,但这个小学徒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把学到的还给老师,还靠着自学,把英文水平硬是给提升了一大截。所以,顺理成章,他得到了到外交部集训的机会。

 

因为英文能力突出,又在当年以中学生身份被选派到英国进修,丝毫不输给那些和他一起出国深造的大学生和机关干部。

 

再后来,中美关系全面恢复正常化,邓小平会见老布什总统。

 

那一天,浦江电表厂的那些工友们在黑白电视机上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也在邓小平和老布什总统后面看到了他们的小学徒:他已经是外交部的一线翻译了。

 

再后来,他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代表泱泱大国,纵横捭阖于国际事务的惊涛骇浪。而前不久,在中美阿拉斯加高级别会谈中,面对美方的无礼和失礼,他滔滔不绝,坦然陈词,一口气脱稿讲了16分钟。最后,义正辞严对美方说: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对的,你猜对了,这位电表厂的小学徒,就是中国外交部前部长杨洁篪,那个在电表厂4年期间,依然捧着书本忘我学习的小学徒。

 

假设,在他人生宝贵的4年,他也像其他工友一样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可能会多一个技术精湛的电表工,但失去了一个代表中国和世界斡旋的外交部长。

 

 

2.

30岁左右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了一本叫《逆风飞扬》的书。现在看来,这是一本鸡汤味浓浓的励志书籍,但给那时坐吃等死的我一顿棒喝,一剂强心针。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很多人觉得这件事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生活还是在按照既往的模式有条不紊的前进着。

 

但在北京宣武区的一家医院里,有一个小护士的心开始躁动不安起来。她冥冥中觉得,祖国的对外开放对她可能是一个机会。

 

她也说不清楚这个机会是什么,但她感觉到不管怎样,她得先把英文学好,对外开放嘛,总得需要懂英文的人才。

 

在她的小姐妹们急着找对象的时候,她悄悄开始了英文自学之路。

 

后来,在她的室友护士终于为找到了一个北京肉联厂车间主任的模样英俊的男朋友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她也终于通过了英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5年,IBM在中国长城饭店进行招聘面试。她揣着简历,勇敢的推开了长城饭店的旋转门。在她走进富丽堂皇的大厅的时候,她对自己说了一句话:从今以后,我不让任何一扇门将我挡在外面。

 

她从此进入了IBM,并且一干就是12年,从一个仓库保管员,直至IBM华南区总经理。

 

再后来,国际猎头公司找到她,说微软公司有意向和其合作,并且,将由比尔盖茨亲自面试。

 

在北京面试现场,比尔盖茨求贤若渴,只说了一句,就打动了她:

 

微软大中华区CEO一职一直虚位以待,就是为了等你!

 

她被打动了,经过痛苦的思考,她决定给自己一次挑战机会,出任微软大中华区CEO

 

她就是吴士宏,一个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医院走出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护士,靠着自己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人生突破。

 

我在读到她的自传的时候,正处于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那时想去经商,又想去读书,又想在总公司好好发展争取干个下属公司总经理,又想回到新闻媒体,又想出国移民,甚至,偶尔的客串又让我觉得当个婚礼司仪也挺好的。

 

总之,我的脑子里每天夜晚都被无数个不着边际的梦想折磨着,但我在看过吴士宏的自传之后,我决定:我不去想我最后去哪了,我先把目前的每一天都用来好好学习。

 

事实证明,我在30岁左右的时候没有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己,没有在灯红酒绿和莺莺燕燕中一沉到底,而是开始我人生的第二次自主学习,这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

 

我因此感谢吴士宏,和她的鸡汤书《逆风飞扬》。

 

 

3.

大学的一个小师妹,留着神清气爽的齐耳运动头。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们一起在外语角练习口语。那时候,小师妹刚上大学不久。

 

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外语角,聊天的主题无外乎就是天气、专业,还有梦想之类的。

 

小师妹个头不高,仰着头对我说it is drizzling。我楞了下。

 

在后来的聊天中,她又说了些让我很吃惊的词汇,我就断定,这个小师妹不简单。

 

小师妹说是大学生,但也是刚上大学,英语水平也就是高中水平,但居然知道drizzle之类的高大上词汇(在当时看来确实高大上),我肯定小师妹是看了不少高中英语之外的英文书的。

 

我那时已经上了一年多的大学了,也疯狂地学习了一年多的英文,背了一大堆有用无用的英文单词。在第一次全校英语竞赛中,我得到了第二名,成绩就比英语专业四年级的一个女生低了几分。我狭隘地认为,小师妹将是下一年英语比赛我的强劲对手。

 

后来比赛的事情我记不得了,但知道小师妹四年大学就是躲在女生宿舍苦练英文。

 

永远的素面朝天,永远的齐耳运动头。

 

外语系的女生,总是大学男生追逐的焦点,但小师妹四年大学就是没有谈一场恋爱,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后来,小师妹大学毕业后考入了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英文翻译室。

 

再后来,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小师妹坐在参加上海财富论坛的江主席的后面,看到了小师妹坐在温总理边上做记者招待做翻译,小师妹还是留着齐耳运动头。

 

再后来,因为年龄的原因,小师妹不再承担一线翻译工作,但依然在外交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最终做了驻某国的全权大使。

 

从一个偏隅一方的小县城走出来,直到驻外大使,小师妹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坚持不懈的学习最终能产生多大的力量。

 

 

4.

我知道你会说,你别尽跟我扯这些大的。那好,我说点小的。

 

我父亲是我爷爷的独子,在该读书的年龄国内在打仗,我父亲就跟着我爷爷炸油条。

 

到了我父亲虚岁19的那年,政府动员我爷爷让我父亲去参军。我爷爷舍不得,就想到了个点子。

 

我爷爷火速把我父亲送到了当地一个小学,应该说是个草台班子小学,全校分两个年级上课。

 

然后我爷爷对政府说:我儿子现在是名学生了,你总不能让一个学生去参军吧。

 

就这样,我虚岁19的父亲开始正式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

 

全校就两个班,大班的孩子有时候会欺负小班的孩子(我父亲在小班),然后小班的孩子就会恶狠狠地对他们说:你们敢跟我们搞啊,告诉你们,我们班有个大个子,能搞死你们。

 

我的父亲人高马大,但每天和一帮10岁不到的孩子混在一起,多少有点难为情。更难为情的是,他学习还学不过人家。

 

说是学习,就是认字。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了写了大大的“人”字,然后让我父亲站起来回答是什么字。

 

我父亲认真思考了很久,然后认真地大声回答:牛角。

 

全班哄堂大笑。也难为了我的父亲,黑板上的“人”字确实和牛角长的很像。

 

打那以后,我父亲坚决不去上学了,但我爷爷说你必须要去上,等征兵风头过了再退学。

 

我父亲就这样又在学校呆了几个月,最终,他的人生最高学历是:小学半年级毕业。

 

我父亲不是不想认字,就是那么大个子坐在教室里和一帮小屁孩混在一起实在难为情。

 

他从学校退学后,跟着我们村子里一个从部队退伍回来的王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学习认字。

 

他有时候会给王老师买7分钱一包的丰收牌香烟,然后王老师就教他认识一些字。因为虚心好学,我父亲最后居然可以勉强看懂《人民日报》上的大部分字了。

 

也因为他认识一些字,他后来被上面的工作队看上,当上了大队会计,后来当了副书记,并以火箭般的速度最后官至某县某公社某大队的大队书记。

 

但因为能看懂报纸,我父亲多少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在乡里乡亲中,算是个文化人了。所以,他对我的要求也是不求以后考大学吃皇粮,但要多认识字,要会算数懂算账。

 

我初二时候坚决要求退学。我对父亲说你给我买个自行车,我贩老鹅到南京卖,一天可以挣个几十块钱(我记不得是哪个好心人告诉我这个生财之道的)。

 

我父亲说你骑自行车到南京,两天晒下来,脸就晒成猴子屁股了。

 

我清楚记得我有一次我直接把课桌扛回家已表明我坚决不读书了的巨大决心(我上初中时候是自己带课桌到学校上课的),我把桌子往家里一扔的同时,我看见父亲随手抄起一把镰刀向我砍来。

 

我拔腿就跑,并不时回头。那把镰刀,在明媚的阳光下寒光闪闪。

 

我从此再也不敢和父亲提退学的事情了,当然我不久后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并且从此发奋读书。

 

我有时想,如果不是父亲读过一点书,在我提出要退学的时候,他是否也像当时其他很多农村父亲一样暗自窃喜:毕竟,家里多了个农活帮手,也少了个白花钱的主。

 

如果那样,你们也看不到我今天在电脑上打的这些字了。

 

  

 

5. 

说到学习,你可能认为那是大学毕业之前的事情了,甚至是上大学之前的事情,我都这个年纪了,还学习个毛啊。

 

但学习从来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它本来就应该是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的。

 

我曾说过,现在最需要学习的是学生,但更需要学习的是父母。

 

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基本上还是按照当年父母教育我们的那一套东西在教育子女,但现在的子女,和我们那时做子女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你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跟你讲话了。你可能不理解,但我非常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他能和你说什么?你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话,饿了吗渴了吗记得穿条秋裤出门注意安全,除此以外,你们有几个和孩子进行过深度的对话。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懂的东西不知道要多少倍,但我们只是感叹,我们从来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接近他们。

 

孩子的学校要求读《追风筝的人》,你为什么不能抽点时间去读一读,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阿米尔少爷和哈桑的爱恨情仇呢。如果,你加上你作为成人的理解,并且带入你曾经历过的类似体验,我相信你的成人的视角会给孩子带来更丰富的阅读感受(这也是我的人文阅读课,我鼓励家长们和孩子一起上的原因之一吧)。

 

你说我就是大老粗一个呀,你讲的这些高雅的东西我也搞不懂。不是你搞不懂,是你懒,是你不想走出你的舒适区,你宁愿花时间去追韩剧,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好好读一本书。

 

所以,这十几年来,我们家一直没有放电视机。

 

不管时事政治,还是文学历史,建议你找一个切入口,一个猛子扎进去,大量阅读,并且在喜马拉雅等APP里听相关的专家解读,一年下来,你这个专题里的内容就谙熟于心了,你和人家聊天时候就多了点谈资了,你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在TA面前的气场就慢慢靠近28了。

 

说真的,不读点书,你喝多了怎么和人家吹牛逼。

 

当你的领域不断拓展,你和孩子的共同话题慢慢就增多了。因为话题多了,你和孩子的关系就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

 

所以我讲座时候经常对家长们说: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把自己活成一道闪电。

 

 

6.

我觉得我今天不小心写多了。

 

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东西就是你砸在脑子里的东西,大风吹不走洪水冲不掉。

 

每天学习一点点,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比存在银行的数字更让人踏实。

 

我这一生,没有大富大贵,没有碎银几两,但一直也没有多么慌慌张张,说到底,我脑子里还是存了点东西,随时可以变现。

 

大不了混不下去,我在学校门口摆个桌子,上面插个牌子:张老师手把手教你学英文啦,一小时50块。

 

以我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存,我想这个生意应该很火爆。

 

但你还不教那么长时间,我每天就教两个小时后就收摊,扛着小桌子回家。然后我用一百块买上一天的菜,然后做饭学习去了。

 

我有时候心烦的时候,还真特么希望有一天能混成这样。

 

很对不起大家,这样一篇高歌猛进的文章,居然我给安了这么一条垂头丧气的尾巴。

 

那我还是给大家接上个光明的尾巴吧:

 

我年轻时候一直很努力,如果你问我我的青春里有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我想还是有的,那就是:

 

在我光芒万丈的青春岁月里,我本来是还可以再努力一点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A1_3Sd3lN75020zVusd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