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在哪?

◎作者 | 杨弃非

◎来源 | 城市进化论(urban_evolution)已获授权

谁是下一个“亲密朋友”
近段时间,长三角轨道交通动作频繁。
在江苏,两天之内3市开通新线路——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与徐州轨道交通3号线同日开通运营,后一天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初期运营。作为“后备军”,南通也有望在明年实现轨道交通零的突破。
邻省浙江也没闲着。几天前,杭州地铁迎来“三线齐发”。作为两条按地铁模式运营的城际铁路——杭海城际铁路联通杭州1号线和嘉兴海宁,杭绍城际铁路联通杭州5号线和绍兴1号线。
纵观此轮发力轨道交通的城市,除徐州外均位于上海大都市圈范畴之内。待在南通地铁开通后,上海大都市圈内除湖州、舟山两市外,均将拥有轨道交通的基础。
跨市轨道交通的加速铺开,让以“地铁模式”推动上海软性“扩容”成为新的可能。根据不久前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加速建设的市域(郊)铁路,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的重要一环。
以轨道交通给城市带来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将会延伸到哪里?
 
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在哪?
2010年广佛线开创跨市修建地铁的先河后,有关地铁突破市域的探索开始在各地酝酿。
上海很快跟进。2013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工程开通运营,上海地铁首次走出城市边界,连接至江苏昆山。这也意味着,中国首条跨省地铁就此诞生。
地铁带来的协同效应颇为明显。根据2019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钮心毅团队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在参与调研的1.45万上海市域跨城通勤样本中,有12328人来自苏州,占总人数的85%,而来自昆山的则占到苏州的77%以上。花桥正是跨城通勤热度图中颜色最深的区域。
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在哪?
图片来源:《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然而,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跨市地铁并没有进一步铺开。直到今年初,国内才迎来第4条跨市域地铁——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葛店位于鄂州,是与武汉一体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
在外界看来,上海有加快推动跨市地铁的需求。
如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指出,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绝不只是地铁跨省运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会带来城市和城市之间“边界”的变化。换句话说,“与江苏连通,对上海有好处,但是目前没有人有动力去推动这件事情”。
局面以另一种方式打开。
2012年由既有金山铁路支线改建的金山线,是在国内率先实行公交化运营模式的市域快铁。与一般的铁路不同的是,其能与其它地铁线、公交便捷的“一卡换乘”,几乎与市内地铁没什么区别。
几天前,上海继机场联络线之后的第二条新建市域铁路嘉闵线正式开工。嘉闵线在规划期间就已安排了跨市路径——
据去年苏州太仓和上海嘉定区等多地官方消息,嘉闵线北延线将大概率延伸至太仓。这或将是第二条以地铁模式连接上海和苏州的轨道交通线路。
 
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在哪?
图片来源:苏州日报
根据去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除嘉闵线(含北延线)外,上海17号线西延线和金山至平湖线亦被纳入规划。后两条线均为上海连通嘉兴的市域线,后者则是在原有金山线基础上延伸。
通过市域铁路,上海的地铁网开始向江苏、浙江两省进一步拓展——
目前,嘉闵线对接江苏的苏锡常都市快线已被纳入讨论范畴;而此前,嘉兴传出将修建海宁至嘉兴城际铁路,连接杭海城际铁路和沪嘉城际铁路,是否以市域铁路形式尚待确认。
总体上看,从上海发出的两条地铁放射线格局已初具雏形。
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在哪?
有关上海软性“扩容”的讨论2016年就已出现。
在当时对外公开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草案)》中,提出上海将构建与江浙多市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为国内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的区域辐射力毋庸赘言。
早在1982年,国务院曾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在上海牵头下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早期探索。
更受关注的是,2008年以来长三角城市建立的“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并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设在上海。
 
通过不同机制,上海的资源和经验不断向外输出,提高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整体“水位线”。
但行政壁垒限制了上海的进一步“外溢”。如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曾说,一线城市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和有限的城市容量矛盾凸显,为解决“大城市病”,这几年陆续开始向外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但囿于目前行政规划的限制,这种扩容的过程当中也遭遇了诸多难题。
轨道交通充当了破圈“先行军”的角色——
以珠三角为例。去年广东省政府发布一则消息,新修编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已预留地铁18号线北延至清远的通道。
在此后交通部发布的另一份文件中提出,通过1至2年时间,启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深惠城际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
换言之,在广深牵头下,轨道交通在珠江口沿线几乎组成“闭环”。【猜你想看:广深牵头,在大湾区“划个圈”
但比起“划线”更重要的是,珠三角探索在突破城市行政边界的交通一体化领域展开先行先试。
去年4月,珠三角城际铁路线网优化的专题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其中包含了大湾区地铁城际一体化运营、互联互通技术标准及改造工程、一体化生产力设施布局等三个分项专题研究。
根据当时发布的公告,研究将针对城际铁路和地铁在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差异,消除互联互通限制,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
而更早前,广东省政府就委托广州地铁集团承接珠三角城际铁路运营,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跨省协同问题。根据此前规划,“上海大都市圈”首要任务之一正是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由此观之,轨道交通领域也将是破题长三角协同发展、以及上海软性“扩容”的关键。
软性“扩容”,上海的最远边界在哪?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在拉近空间距离之外,地铁还能进一步拉近不同地区之间的心理距离。
已开通的两条跨市地铁线路显示,公交化的运营方式、便捷的换乘体验、甚至一卡通等配套服务,为乘坐者带来了两座城市“合二为一”的心理感受。
更重要的是,在基础设施率先“破圈”之后,还将带动相应的管理一体化的问题,在承接产业溢出、对齐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促使城市间拥有更多“共同话题”。
这些更深层次的作用也是城市关注的重点。在分析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就指出,在地铁推动串联起都市圈的基本交通骨架后,功能、空间、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要一体化考虑。
但以跨市地铁的现有发展进度,似乎难以支撑城市的远大目标。
以佛山为例。尽管开通已超过10年,广佛线仍然是佛山投运的唯一轨道交通线路,已全线贯通的“第二广佛线”尚在等待开通。
而早在广佛线投运第二年,佛科院道路与交通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曾小明就曾表示,
从轨道交通发展内在来说,轨道交通要成网,这样它的功效才更到位,才能更好发挥大容量、快捷的功能。只有一条线,很难发挥其潜在功能。
单线运营的尴尬同样存在于昆山。2018年,作为苏州市域线,昆山首条地铁S1线开工建设,预计该线路到2023年底开通试运营。这意味着,此前仅通到花桥的地铁线路将有望进一步延伸。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扩圈”,或许将首先在江苏实现。
比较两省在上海地铁延长线上的城市,在浙江,最靠近上海的嘉兴仅有一条杭海城际铁路,承接上海地铁连接所带来的更大经济社会效应尚需时日。
相较之下,在江苏,苏州已开通5条轨道交通线路,较少的常州也有2条。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将有序推进无锡、常州等具备条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苏南城市再度成为核心区域。
同时,随着南通获批建设新机场,被坊间视为“上海第三机场”,连接南通新机场到上海的北沿江高铁亦被确定线路。
随着南通轨道交通明年“破零”,苏州和嘉兴之外,能否吸引来上海地铁走出市域范围的第三条射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Eh-8QD8pDWMG1QVTi7-Qg

“双减”后的魔都鸡血市场全解析

昨天的文章我们提到了以后的鸡血市场规模大约在10万左右,这里的数字基于新政后的自招人数和名额分配路线的人数预估。

引起了家长的疑惑,如果每届真的只有这个数量的学生需要倍优,或者说需要外餐机构学一些超纲内容;那么自己家孩子适不适合走这条路,有没有必要学那么多不必要的课程就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拿高考举例,以下是2020年5万+高考生中通过综评或者0志愿等其他方式拿到11校高校门票的数据。 合计约2100人左右。

“双减”后的魔都鸡血市场全解析

(数据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错漏请轻拍)

什么概念呢?就是他们在高考以外又进行了一轮符合高校要求的额外的综合评价测试。

除掉清北的160个顶级中的顶级选手不谈,大家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交复在上海招生的1600个学生中,约1300人录取人数在综评部分。这1300个牛蛙需要参加完高考以后额外附加综合课程内容。

这1300学生占交复录取人数的80%,占整个综评人数规模的57%左右,主要以四校+七宝提供生源(合计提供634人,占比48%);四校附属提供151人,占比约12%;八校除七宝中学外,提供206人,7校合计占比16%。

如果我们拿高考综评录取的人数和中考自招的人数进行大致对比的话,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数字基本是吻合的。

其中

四校根据自招新政,65%的生源来自于名额分配,35%的生源来自于自招加裸考。这里教委原文的大致意思说:自招人数的红线在15%,四校可以有部分上浮。

虽然至今没有任何新的政策和关于四校自招的更新消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每年四校的招生人数做大致的预估,得到数据如下:

四校每年招生1450人左右,其中名额分配占65%,约940人

如果四校严格按照15%的自招红线招生,那么预估自招门票220张。

如果四校把自招人数上限上浮到30%,只留5%给裸考,那么预估自招门票430张。

同样的,四校附属和8校每年招生3600个。按照新政,自招人数严格按照15%的红线走的话,预估人数在540个。

把以上数据合计,我们得到的数据如下:

“双减”后的魔都鸡血市场全解析

 

也就是说每年除去初三6月的中考裸考外,新政后能通过自招进入牛校的人数约在800-1000人左右,通过名额分配路线进牛校的人数大约在2700-3000人左右。

很多家长说,鱼妈,我才小学。我进来看看要不要补课,怎么补?你给我看中考数据,高考数据是不是太远了?

但是我想说,如今小升初摇号,即便有一些不一样的渠道,渠道也越来越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升初战场几乎只对部分神牛小群体有一定意义。

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小升初的考级关卡已经取消。提前了解现如今的中考高考政策,会给自己相对明确的学习路径和学校目标。

如果四校、四校附属、八校不扩招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的自招门票按照上面计算的总数约在800-1000张左右,占未来每届约15万中考人数的0.5%。

那么大家就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们的孩子究竟在不在这0.5%里面?

如果不在,那么花大精力大价钱鸡血奥数超前英语的意义在哪里?

四校的自招或许需要奥数竞赛水平的孩子,但是人数相对有限,竞争内卷严重。为了拿到不足500张的自招门票,孩子除了数学以外,更加需要语文英语物理等科目的强力加持。

要知道,她们在鸡血这些额外内容的前提是中考手稳超高分,提前完成部分高中学习内容为基础的。

以往这个人群可以通过周末,暑假进机构补习班弯道超车来完成鸡血晋级。

现如今,根据“双减”政策,她们必须在平时完成校内作业的基础上完成机构课程。周末必须靠自己自学来完成超前任务。

部分人可能有家长加持。绝大部分学生必须靠自己来解决。碰到难题以前有作业帮,小猿搜题,机构老师可提供支持,现在就基本只能靠盲打自学了。

在这里,我诚心呼吁大家,给这群孤独上路的孩子一点空间,不要老盯着她们各种八卦,各种莫名其妙的举报,人家不过是读点书,比绝大部分走中考裸考路线的孩子来说

除了中考九门,要额外多搞5门高中

以前可以外餐机构,现在基本只能靠自学

自招门票数量还被砍了一大半,出口极其狭窄

竞争内卷压力巨大

他们的考学道路绝大部分走中考裸考+名额分配道路的学生来的艰险的多。

 

如果说以前的考学是高速公路飙车竞赛,比谁的马力强,外挂牛;那么新政以后,直接进入丛林越野攀岩模式,除了学习能力外更需要超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恳请大家把重点放在自己学业上,良心竞争,切勿相互踩踏。”双减”以后,大家都已经回到了原点,不要再次内部倾轧、相互伤害了。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以上是题外话,除了为了4校自招门票的强内卷军备竞赛外,八校自招的孩子和四校附属自招也需要超前学习,只是内容和难度相对较低。

再下一档,各个市区重点学校自招的难度相对有限,仅在中考裸考的基础上,适当拓展。

所以,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和信心,对于处于头部的牛蛙群体来说,未来的考学道路还是异常艰辛的。

那么,大家就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来认真思考自招的9+5的模式(9门中考+语数英物化5门超前,根据双减政策,没有机构加持)的孤独上路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而对于绝大部分没有必要选择这条路线的家长来说,安心排队跟着国家政策进学校认真完成9门学习,一样可以在中考阶段凭裸考成绩和名额分配拿到宝贵的八校、四校附属乃至四校门票。

显然也是好事!

如果拿现如今牛蛙群做的学习程度统计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小学每届鸡血人数约1.5万人(奥数在读,英语在读),和总体高考进入双一流,中考进入每个区的市区重点的人数大致相当。

小学阶段数学进入各个机构高端班,英语提前学到中考的人数约2000-3000人,和中考名额分配八校+四校附属,高考综评人数大致相当。

小学阶段数学进入各个机构顶级班,英语进入高中甚至完成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在600人,和自招拿到四校门票,综评进入交复和清北的大致人数相当。

那么,在赛道已经逐步清晰的当下,未来需要走怎样的道路,全在于孩子和各自家庭的自我定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RlcyhXD-0fEF5vK_Aq2bg

2021年上海各高中综评录取人数总表!

 

注:以下数据经人工统计完成,旨在数据分享,不对任何高中做出评价。若有错漏,欢迎指正。

 

2021年上海高中11校综评录取人数总表

2021年上海各高中综评录取人数总表!

 

2021年上海高中复交综评录取人数总表

2021年上海各高中综评录取人数总表!

2021年上海各高中综评录取人数总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ylb5PTlBL_uOhhb6PDGA

2021上海本地高校本科投档分数及排位表!

目前上海高考政策是3+3:语数外三大门各150分满分,另外小三门从物、化、生、史、政、地中选择三门记入高考总分
 
小三门单独参加等级考,获得满分为100分的原始分后,按照分数的排位比例划分等第。
 
2021上海本地高校本科投档分数及排位表!
 
高校把自己的各个专业打包成若干个专业组,并根据专业组的特点设置小三门选科要求比如大部分的理工科要求必须有物理,而文科类专业大部分是不限专业。
 
因此,小三门的选择会很大程度影响高考专业选择,甚至间接影响到人生职业规划。
 
关于小三门,其中生物和地理在高二就可以参加等级考,前提是合格考通过了。坊间过去两年一直有传闻要禁止高二的生物、地理双选,不过仅仅是传闻,这个目前暂无政策规定。
2021上海本地高校本科投档分数及排位表!
2021上海本地高校本科投档分数及排位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Rxq7qoQgz0nvVfbxYRY3w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2021年的中考已尘埃落定
高中开始新一轮的征程
 

之前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

今天来我们就2021年平行志愿的分数线,为大家制作的一系列分析表格,供大家参考,了解在平行志愿分数线下全市以及各区的趋势。

 

首先大家先来看一下上海全市排位前100名的高中,以及2021年与2020年的得分率,以及排位变化

1、四校、四校分校和八大依旧名列前茅。

2、2021年,华二宝山、位育中学、上师附闵行,曹杨二中这几所学校较2020年的排位有大幅提升,冲进前20。

其中最为亮眼的属华二宝山、位育中学、上师附闵行这三所学校。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不招收平行志愿的高中学校,表格中均未出现。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各区录取分数线比较:
1、闵行、徐汇,嘉定三区录取平均分较高,竞争压力相对也大。
2、静安,黄浦好学校多,但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接下来,我们就各个区做一下具体分析:
   宝山区:
华二宝山今年排位较去年上升12位,表现非常优秀。
今年排位第四的交大附中坐落于宝山区,所属部属委。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崇明区:
虽说该区竞争力不大,但是这几年进步也非常明显。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奉贤区:
本区高中较少,因为该区初中实力也很一般,所以竞争力也不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虹口区:
区内学校较少,每年的考生人数也较少,本区高中的梯度也相对合理,总的来说中考压力不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黄浦区:
之前我们所聊过的躺赢性考区,初中教学质量高,高中优质学校资源丰富,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比较合适的选择。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嘉定区:
考生不少,但是优秀学校数不多,有一所四校分校撑场面。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金山区:
和楼上嘉定区差不多的情况,由一所老牌市重点“撑门面”,公办的区重点、一般高中数量都比较少,民办体制外偏多,不过区内考生人数也少,勉强可以自我消化。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静安区:
虽然由于两区合并考生人数激增,但市重点有7所,录取平均值也相对较低。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闵行区:
学生多质量高,学校少,竞争压力较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浦东新区:
今年排名第三的华师二附坐落在浦东新区,所属部属委
本市考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区,但是重点高中数量不多,本区竞争压力很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普陀区:
总体来说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考生人数也不是很多,本区竞争压力不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青浦区:
本区高中资源有限,大部分一贯制民办学校偏向体制外。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松江区:
本区有刚建成的上外云间,和正在建设当中的华二松江,未来可期!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徐汇区:
2021年依旧排名第一的上海中学校址在徐汇,虽然所属部属委,单给本区的名额会多一些。
教育强区,华育、大西、小西这些优质民办初中都是面向全市招生,生源有所保障
近期话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HyJh_bpI315Ozz8V9p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