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我们需要提防黑天鹅,但比这更紧要的,是灰犀牛,是房间里的大象。”

针对文娱内容行业的监管政策,在这个夏末如同狂风骤雨一般登陆。

上一刻,有人还在围观着在线教育培训行业的一夜覆巢,而此时,更需仔细盘点自家风险,在时代的巨浪中认清潮水的方向。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本文是为针对新媒体企业和企业新媒体的避险合规提醒,先讲三点:

1. 对于内容创作者不论是图文自媒体,还是视频、直播、音频(播客),都要在财经和娱乐这两个领域进行严格评估,检索过往历史记录进行适当清理,不讲过头话,不搞小动作,不要“跳绳”。

2. 对于MCN机构、直播机构需要迅速盘点旗下账号,有些商业模式必须壮士断腕,包括对“财商课”、K12校外教育培训、秀场等展开检视,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贪多贪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同时加强与本地政府监管部门和官方主流媒体的沟通,规避风险。

3. 对于品牌企业,特别是新兴品牌不要因为一味追求短期销量爆发而过度迷信“流量至上”,尤其是要拒绝“毒流量”、”审丑流量“的诱惑。无论是与外部KOLKOC网红主播合作,还是自建企业自有私域内容流量,都应该更加重视健康向上的品牌内容建设,例如科学、制造、环保等正向话题故事。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先是最值得业内百分百重视的三项官方通知行动:

2021年6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全面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各类有害信息。

8月25日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配套十条整治措施,从落实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管明星经纪公司、严禁呈现“互撕”信息、不得诱导粉丝消费、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等方面着手。

8月27日 ,国家网信办宣布开展清朗·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将封禁关停一批充当“黑嘴”、敲诈勒索、社会反映强烈的“自媒体”账号。

用一句人民日报社论中代表着强烈警告意味的话来说,这就是“勿谓言之不预也”。

前两项通知行动针对的是饭圈乱象,后一项通知针对的是财经自媒体乱象。叠加国家近期对于反垄断、资本、校外培训、个别明星的雷霆行动,已经足够让新媒体内容从业者从中辨认形势,争取不被时代抛弃。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事实上,已经有被“抛弃”的具体事例:

2021年8月18日,曾经的财经大V黄生被正式逮捕,事涉由其开办的”喜投网“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事宜。

2021年8月20日,一夜爆红的“高质量人类男性”徐勤根被央视网点名批评为“毒流量”,随后多平台封号。

2021年8月23日,继马薇薇、六六等微博大V疑因此前言论事涉吴亦凡而被封账号,微博粉丝数520万的“衣锦夜行的燕公子”也疑似受牵连,被平台以“发布时政有害信息”为由封禁。

2021年8月24日,曾经的时政大V卢克文被微信公众平台封号,事涉其在微博、知乎等平台上对恐怖分子拉登“渴望救国救民族”的赞赏。

2021年8月24日,同样也是一夜爆红的“风小逸”,在以“吃个桃桃”等被认为是“娘炮”的视频走红后,被抖音宣布永久封禁,理由是“长期渲染卖惨和宣扬不良风气、诱导未成年人打赏”。

2021年9月1日至9月2日,包括300多万粉丝大V“股社区”在内的上万个财经自媒体被微博处置,其中61个头部账号被永久禁言。

2021年9月2日,以”郭言郭语“走红网络的”郭老师“,抖音号、微博号相继被封。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当然,还有更多因为违背相关监管政策的中小账号被关停,包括前几天对冲甚至挑衅官方媒体舆论监督的蔡徐坤饭圈粉丝账号……

以上事例,有的是积案待审,更多的则是对应着网络监管部门对于违反公序良俗、恶意炒作、传播负能量、恶意唱衰等言行的严厉打击。

个人判断是,这样空前严厉的集中整治监管力度至少会持续到明年2月冬奥会期间。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形势之下,何去何从,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 财经自媒体需仔细对照规定自查,切勿打擦边球,如存在违规风险及时转型。

9月1日晚间,公众号领域的财经大号“招财大牛猫”(其微博即为当天早些时候被永久禁言的“股社区”)发文《一起向前看》,表示“学习了一下最新政策,要重新调整一下内容,也许有一个可能就是从此不写股评了,四处转转给大家写游记,或者就扯点生活闲篇”。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图源:“招财大牛猫”公众号

“招财大牛猫”这一表态,应该就可以视作断臂求生、亡羊补牢。接下来,包括那些曾经以“黑公关”敲诈勒索为商业路径的自媒体,相信会有更多财经号完成“转型向前看”的动作。

具体可参考2021年8月28日微信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财经类自媒体账号内容发布的公告》,根据监管部门整治要求精神,微信官方在公告中明确建议自媒体账号及时开展对照自查,并表示将对以下8类违规内容进行重点清理:

(1)胡评妄议、歪曲解读财经方针政策、宏观经济数据,恶意唱空金融市场、唱衰中国经济等;

(2)毫无立场、不加判断地转载搬运境外歪曲解读财经领域热点的报道评论等;

(3)散布“小道消息”,以所谓“揭秘”、“重磅”、“独家爆料”、“知情人士称”为名进行渲染炒作,甚至造谣传谣;

(4)转载合规稿源财经新闻信息时,恶意篡改、断章取义、片面曲解等“标题党”行为;

(5)充当金融“黑嘴”,恶意唱空或哄抬个股价格,炒作区域楼市波动,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6)炒作负面信息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威胁恐吓、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

(7)炒作社会恶性事件、负面极端事件,煽动悲情、焦虑、恐慌等情绪,借以推销所谓“财商课”、各类保险产品等;

(8)未严格履行身份认证程序,冒用滥用财经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专家学者等名义开办财经专栏、帐号等。

2. 文娱自媒体需加强对选题内容的把关,避免出现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等内容,避免恶意传播负能量。

众所周知,以文娱明星为内容选题的自媒体数量广泛,包括众多营销号。今时非同往日,监管部门对于整治饭圈乱象的决心非常坚决,文娱自媒体首先就要主动切断与饭圈乱象、劣迹艺人的利益关联,不要趟“浑水”,其次,要更加主动地站在弘扬正向娱乐的位置上。

至于以”小鲜肉“流量明星为主要选题对象的自媒体,“娘炮小鲜肉”的市场都快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除了财经、文娱类自媒体需要主动对标监管要求,其它类型的自媒体同样要领会理解监管精神,远离恶意炒作、恶意营销。

从去年8月到今年上半年,短视频博主“大LOGO吃垮北京”等自媒体账号就因“炫富”“浪费”多次被央视新闻点名,吃播、惨播、炫播等过去在短视频领域的高流量内容转而成高危雷区。

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相关通知,提到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其中也包括“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

同日 ,文旅部发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不得以打赏排名、虚假宣传等方式炒作网络表演者收入,“不得以语言刺激、不合理特殊对待、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需要提醒的是,“炫富”不行,“卖惨”也不对,更不能有意挑动地域对立、性别对立、社会焦虑,或者无端扩大攻击面,上升到体制。

9月2日,因为在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事件中刻意激化矛盾、进行地域攻击、挑起性别对立,甚至出现到不相干的话题内刷量控评、攻击全运会的非理性行为,就有近7000个微博账号被处置。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如果说普通网民的UGC账号并没有太大商业价值,但对于自媒体而言,是无法承受这样的风险的。

此外,带货主播还要注意克制夸大产品功效等虚假宣传言行,近日屡有相关负面曝光。包括战报,依靠“刷单”刷出来的高额战报,既是造假,也是炫富。

请记住,记录人民群众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才符合主流价值观。

4. 想要靠“审丑”、夸张低俗、虚假宣传快速蹿红、炒作变现的道路已经风险极高,一夜成名之际可能也就是寿终正寝之时。

毋庸讳言,类似“人类高质量男性”、“郭老师”这样依靠“审丑”“夸张低俗”而一夜蹿红的人在过去几年中并不鲜见,对一些素人而言,这条道路始终充满诱惑,也有一些MCN机构、主播机构就是瞄准这种所谓“网红”积极接洽签约,甚至主动培养孵化此类“网红”。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郭老师”账号被全平台封禁

接下来,请重新评估风险。

可以大概率预估的是,在某些以“低俗”、“玩剧本”、“打榜”而知名的平台上,此类网红将面临极大变数,监管部门和平台不会再纵容下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流行,不管他是以“脏话大师”还是以“东厂公公”的面目出现。而一个此类网红的被处置,也极可能影响到整个MCN机构、主播机构的资质和声誉。

5. 对于重视内容营销、内容流量的品牌企业来说,一是要主动拒绝与外部“毒流量”、”审丑流量“的合作,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企业自媒体、私域内容流量。

社交网络时代,内容对一家品牌企业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今天,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品牌企业都重视内容型组织的搭建。但是,就像企业需要重视产品品质一样,企业在内容上也要更加重视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品牌企业,特别是新兴消费品牌,在资本的压力下,急功近利,过于迷信爆款流量打法,唯销量是图,如果说鸿星尔克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么,哈啤主动与“人类高质量男性”徐勤根展开商业广告合作,就是一个教训,不仅转化堪忧,口碑形象也受损。

同时,品牌企业在加大自身私域内容流量建设方面,也需要防范意外事件出现。此前就有事涉明星饭圈争议事件的品牌,因代播代运营机构在直播间和客服对话中出言不当,引火烧身,更不用说,一些管理企业官方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的员工,因为个人喜恶,”公器私用“,在明星饭圈话题、社会争议话题中越位评论,得不偿失。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这一轮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监管整治案例中,有一些对平台处罚力度的抱怨。

如果说饭圈粉丝不谙世事,追着微博管理员甚至微博老总的账号口吐恶言,还算情有可原,那么,对于拥有商业运营经验的自媒体、机构和品牌企业来说,迁怒归咎于平台就是完全理解错了形势。

毫无疑问,这一波空前严厉的监管整治组合拳来自于国家意志,平台是指令执行方,或者是对照监管要求自检自查。此前,平台出于自身流量利益考虑,或许还有“手软”、“通融”之处,今天,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空间已经很小,甚至,平台也难以承受此间风险。

中央宣传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监管精神是相通而持续的,不要以为“禁止转移阵地”的要求只针对劣迹艺人,劣迹自媒体、主播同样在劫难逃,在一个平台被封号后就换个平台的故事今后很难存在,哪怕改名换姓。

平台和内容之间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关系,但这种繁荣只能建立在健康有序的主流价值观上。如果这是一个动物园,黑天鹅罕见,并不需要投入过多关注,更值得时刻牢记在心的是房间里的灰犀牛、大象,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9月2日,快手带货一哥辛巴在直播间怒怼平台后,账号遭遇封禁。虽然辛巴的此番言行未见得触及国家监管禁令,但是,在这个风口浪尖,平台显然已经有了更多理由和决心整治乱象,刻意激化矛盾、引导粉丝扩大攻击面,在今天都是高风险行为。

切记,不受控制的社会动员能力,国家不允许,平台其实也不允许。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结语

对于自媒体、机构和品牌企业来说,讲好正能量的中国故事,讲好构建美好生活的品牌故事,才是值得追求的方向,也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内容大航海时代,认清潮水方向,未来仍然可期。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HNMWOF8Yr8BgKgjKemsUw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在购房过程中,有一种产品,永远是不受市场影响的,或者说从它诞生之初,就和市场完全割裂了。

市场冷不冷热不热,它依然都能够逆势上涨

那就是小区的车位价格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不管附近小区的车位是什么价格,这所小区的车位价格,只和自身小区的车位配比相关。

 

而该小区的车位配比,又与它是否是豪宅、刚需,毫无关系。

有的豪宅,车位严重不足;有的刚需,车位反而稍微充裕一些。

车位的配比虽然和市场毫无关系,但是它们却导致了一个后果——有些车位越来越贵,甚至出现了天价,比如东方曼哈顿,它的车位配比太少,甚至达到了150万。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今天我们不只看这单个现象,而是通过更加丰富的数据样本,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上海的那些天价车位到底有多贵,以及它们都是怎么来的

 

01

先来跟大家普及一下,现在上海各环线车位平均价格是多少。

我通过中介大致了解到,内环内平均在60万以上,中内环平均在50万元左右,中外环平均在30万元左右,外环外普遍在10-30万之间。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上海车位价格地图

一般来说,车位的价格和房价是完全相关的。房子价格越贵,车位也就越贵,并且和环线也有一定的关系,内环内的车位最贵,中环次之,外环更次一级。

这些都是普遍的价位,然而有不少楼盘,在所处的区域内,价位达到了天价。

比如在全上海出名的,就是有着上海最贵车位之称的东方曼哈顿,它一直是上海车位天价的标杆和天花板。

历史价格也印证了中介说的这一点: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内环的价格虽然会比较贵,但像是150w这么离谱,它还是独此一家。

东方曼哈顿一共有1796户,但是车位只有444个,相当于车位比只有1:0.24,车位严重不足。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车位价格达到了150万的天价,真的是有点夸张,都已经超过不少豪车的价格了。

也因此,我有些好奇,其他车位配比不足的小区,是否和它一样,拥有着比较夸张的车位价格。

我寻找了一些位于中环内和外中环的小区,普遍品质在同板块内属于还不错的,来研究一下,它们的车位配比不足的情况下,车位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由于现在核验价的出台,很多二手房没有挂牌或者是转为后台可见,给统计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只能一点点找小区去问询,根据目前挂牌和过往的售出情况来做一个判断。

通过数据的选取,车位比对于车位价格有明显的影响,同样是中环内,车位配比越高,车位价格就越低,外环内也是如此。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数据来源于:链家

以上选取的这些小区分别位于中环内和外环内、靠中环线上。其中金沙雅苑(四期)的地上车位为700个只租赁,地下车位为200个,可以出售。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中环内还是外环内,只要车位比不足,都是比环线通常的车位价格要贵的。

而那些车位配比充足的,比例差不多1比1的,基本上都是环线的平均价格。

 

比如中环内的陆家嘴锦绣前城和静安府东区,都为中环内的均价50万元,租赁起来也比较容易。

这样的线性影响有多大,我们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

02

车位配比和车位价格线性的负相关度到底有多大?

先给结论:

在排除到特殊样本外,我们可以看到,车位比越低,车位价格增长也就越高,也就是车位要比平均车位要贵。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上面的数据。

车位比为小区车位和户数的比值,差价则为现在的车位价格和该环线的平均车位价格之差,增长则是指的比该环线平均价格,增长了多少。

可以明显看出,车位比和车位价格的增长是呈现负相关的。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随着车位配比越来越低,车位的价格也就越来越贵。
车位配比越是不足,缺口越大的小区,它们越比当前区域车位的平均价格要来得贵一些。
其中,虹桥中园由于车位比最为夸张,达到了惊人的0.28,导致停车位极为紧张,让车位增长得非常迅速,超过了外环内平均30万元的大关,达到了50万元。

金沙雅苑(四期)拥有2726户,而车位仅有区区的900个,足足有1826个缺口,这就让车位同样达到了50万元。

此外,那些被排除掉的特殊案例,并不是说它们不符合车位稀缺时,车位价格增长这个理论。

 

而是由于它们有各种特殊的情况,导致车位的价格增长,比普通的更快。

海上国际花园因为其别墅和公寓同在一起的缘故,整个小区也以大户型为主,对车位的需求也同样更多一些。

 

1:0.94的车位比,即使接近于1:1,也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同样会比平均价格要略高一些。

车位配比如此不足,也就难怪车位价格一直涨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小区的车位比这么低,导致出现了远超出普通价格的车位?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开发商对车位不重视,大量小区没有满足车位1:1的情况,导致现在的车位紧张。

浦西作为建成区,楼盘规划车位的时候都比较保守。有大量地段环境都很好的楼盘,包括豪宅,车位的配比都只有50%左右。

而我们需要的机动车停车位却是一直在增加的。

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

 

按照14亿人计算,相当于约每5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其中上海超过400万辆,上海市每年的机动车注册量还在增加。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根据上海市人大做过的统计,目前全上海的停车位缺口达到85万个,而且这个数字在每日增多

同时对于上海来说,如今的新能源牌照具有优势,现在在上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

新能源车需要充电桩,于是推动了对车位的硬性需求。人们不得不从租赁临时停车位变成了购置固定车位。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未来对车位的需求还会逐渐增加。

03

车位盲目投资并不可取。

好多人看到未来对车位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后,立马激动起来,甭管自己需要不需要车位,都想着买一个车位作为投资。

在这里,劝你冷静一点。

买车位的首要原则,是自己有车需要停靠,或者有未来打算买车有停车的需求。

其次,是考虑一下该车位的价格,到底适合不适合投资。

如果该小区的车位价格,高于平均价格,那我们可以看下它的车位配比是否不足,是否能满足该小区的车位需求。验证不足后,则可以进行购买。

如果该小区的车位价格持平或者低于平均价格,可以看下它的车位配比是否充足,验证了车位比充足后,如果自身没有停车的需求,那可以不用购买。

只有原始车位稀缺的小区(配比在1:1以下);以及高品质小区、豪宅小区内多车用户较多,车位配比不够充足

 

不能完美满足改善型业主需求(配比在1:1.2以下)的这些小区的车位才是稀缺的,有升值潜力的,可以投资的。

其他的小区,如果车位配比还行,是不太能够升值的。

现在车位配比不足的房子,主要是2005年-2010年开发的商品房。

 

后期新房市场上的车位配比已经相当充足了,尤其是浦东和一些新开发的板块,如大虹桥板块,车位配比则更是宽裕。

而一些偏远板块周边的公共租赁车位比较充足的话,即使小区内部的车位配比不足,也可以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

 

04

车位还要不要买

如果你要买房,并且有车或者想要买车,那建议还是购置车位自用

车位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带车位的房子也是中介优先推荐的房源。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不管怎么说,当你没有车位,开着车满小区找地方停,并且和保安发生争吵时,你才能体会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车位是多么的重要。

上海为什么有的车位是天价 

这时候如果你有了资金,也会想要去购买一个车位,一个是方便,另一个是说当你买了辆自己非常中意的好车,也会愿意去为停车位花钱,保护爱车。

所以天价车位的存在,其实都是供需决定的,只要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存在就是合理的,没有必要太过于大惊小怪。

以上为正文,来自初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ZfJQ2ygBGGdb5BQIkB6hw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来源 |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作者 | 猫哥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你爱吃的店,都出事了”

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近的餐饮界,那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前几天,市场监管总局处罚了一批涉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从小龙坎、华莱士到杨国福,就连奈雪的茶和蜜雪冰城也赫然在列。

他们都干了啥事呢?

说出来有点恶心。

比如说奈雪的茶,就被发现用被“污染”过的原料做饮料。芒果泥里混进了异物,按理说本该拿掉异物并尽量清除污染,结果人家把东西捡出来吹吹就继续用了。

至于小龙坎,则在选材、采购上栽了跟头。鲜鸭血不新鲜也就罢了,关键用的还是黑窝点、小作坊加工出来的诡异暗红色小方块,那玩意别说涮火锅了、看一眼都需要勇气。

不过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差不多六、七月份的时候,有记者卧底进了胖哥俩肉蟹煲的后厨。说是卧底,其实一点都不惊险——都不用诱供,那素材就像长了脚一样自己往摄像头里钻……

螃蟹,说是现宰现杀,但其实是头天晚上死的。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鸡爪,煮熟放一宿,烧水一热接着上。

土豆,变质发黑了也不怕,剜吧剜吧、剁吧剁吧,切成块了啥也看不出来。

在整个卧底的过程中,类似的食材、操作问题那是层出不穷,从螃蟹到鸡爪再到牛骨牛杂,老员工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差一点就能写出本《过期食材再利用百科全书》了。

杨国福麻辣烫也好不到哪去,洗菜池洗鞋、蟑螂随处可见、被老鼠啃多的食材继续用……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前两天,一个网红奶茶店的客户喝着喝着奶茶,喝出来个异物,他也搞不清楚是啥,发在网上咨询,专家说居然是蟑螂卵……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这又是临时工干的事吗?

其实,这些亲手处理过一批批过期、变质食材的普通人也不过是奉命行事——报损会被领导说,何苦去当那个注定没有好下场的出头鸟呢?

他们的领导——餐厅经理也是身不由己。

拿这次出事的肉蟹煲为例,一般大城市的门店多以合营为主,总部不光要占股、还要负责日常管理,成本控制更是要自上而下贯彻,今天少扔一点、明天就多赚一点。

如果是加盟店的话,那就更没办法了。

抛开那种乱七八糟的加盟骗局不说,各种正经牌子的套路也不少(戳链接阅读)加盟费、份子钱照收不说,秘方配料、桌椅板凳、甚至连设计图纸都得从总部高价购买,夸张点的开个店直接就奔二三百万去了。

开店的时候大包大揽,运营的时候可不就得精打细算?有的门店到晚上能剩下几十只螃蟹、几十斤鸡爪,洗吧洗吧拿去卖的话,还真不是笔小数目。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案。

在各个点评网站和社交平台之上,类似的投诉和差评也不算少见,但多数不了了之。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你说这些老板,刚开始的时候不也踏踏实实做起来的吗,为啥现在对自己的立身之本这么不在意呢?

都是钱闹的。

很多资金都在找好项目,吃饭是刚需啊,自然一直被关注。

早年间张兰做了个俏江南,好几个明星投资人给了钱,各种媒体各种吹,时不时就上封面,儿子娶了大s,虽然后来俏江南不行了,但现在一提张兰、汪小菲,动不动就是豪门……

只能说,豪门的门槛也是越来越低了,既然这么低,就有更多人想迈进来。

比如都是火锅,一度挺火的小肥羊后来没了踪影,但海底捞的张勇倒是当了好久新加坡首富,乡村基名头不大,但开的到处都是,真功夫这样的即便家里打翻天,但餐馆还是能正常经营。

等到了近几年,这个思路被贯彻得愈发坚决。

像什么黄太吉、雕爷都不行了,现在爆火的牌子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路子——和府捞面背后站着CMC、腾讯和众为资本,红杉资本投了马记永,IDG投了霸蛮米粉……

想要被资本青眼相加,那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点菜快、上菜快、翻台也得快。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来说,那就是——“中餐有厨师的我们不投”

有机会你可以去这些连锁店的后厨感受下,看看里面的灶台和微波炉到底哪个更多?尽管不同门店的装修风格可能各异,但搞不好提供料理包的厂家都是一个……

除了这个,今年还有一个新词被资方发掘,那就是“成瘾性”。

考虑到人类基因里对热量的狂热追求,高糖、高脂肪的奶茶冷饮烧烤芝士,以及富含咖啡因和酒精的商品往往更受青睐——今年餐饮业中10亿元以上融资事件有6起,均集中在茶饮、咖啡领域。

就算搞不定奶茶冷饮和咖啡,弄点酸菜鱼麻辣烫和火锅也不是不行,毕竟酸辣酥脆也是大多数人的心头所好,吃着吃着就上瘾了。

在“成瘾性”光明前景感召下,今年餐饮业的投融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截止2021年8月,中国餐饮行业投融资事件数86起,涉及到的投融资金额439.1亿元,超过2020全年的2倍。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既然这么多钱进来了,那问题也就来了。

融资了要对投资方负责、上市了更要对股价负责,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盈利压力,很多事干着干着就丢了良心。

一旦公司开始过度关注财务数据和股价,就势必会想方设法的降低成本、减少研发、提高毛利率,久而久之势必会栽跟头——

要么“偷工减料”,把菜价变得越来越高、或者把菜量变得越来越小;要么想办法搞菜品标准化,品牌自己下场搞供应链和中央厨房。

但其实所谓的中央厨房,其实就是个设了流水线的加工厂。

在工业流水线思路的指导下,中央厨房包揽了从采买、切菜到烹饪的全过程,这不仅能扩大生产规模、压缩生产成本,更能稳定菜品质量,做出各种各样易于操作的料理包。

又一个事关饭碗的行业,要被资本玩坏了…...

 

等运到门店之后,这玩意加热一下就能上桌,还费劲雇什么厨师啊?会烧热水、能用剪刀就行。

 

其实对店家来说,这只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一般非快餐类餐企的平均人力费用约占营业收入的22.4%,其中70%的成本来源于厨师;而厨房的损耗成本也不低,平均损耗率在5%至8%。

与其费劲吧啦地花钱培养厨师、承担成本,不如早早投身餐饮标准化、料理包和预制菜通通用起来,顺便还能多开点连锁店,兴许过几年还能上市敲钟。

只不过在行业升级的过程中,厨师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职业恐怕也会跟着逐渐消亡。再过上几年,可能大江南北的宫保鸡丁都会变成同一个味道——流水线味。

味道变了倒也罢了,用过期食材、从黑店进货、糟糕的卫生,老鼠啃过的东西卖给客户……

 

这种坏良心的店能有未来那也真奇怪了,搞不好,这恐怕又是一场膨胀迅速、崩盘惨烈的的资本狂欢。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jbpqq5Cju7B0kARozSHbw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原创:互联网君
来源:TOP互联网(ID:hulianwang-top)
最近,北京一位叫冯雪薇的女士面临住房被强制收走的困境。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冯雪薇的真实身份是国务院法制办外事司原副司长。
 
连国家官员都被套进去了,你很难想象这是怎样一个惊天骗局。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1
副司长住房被夺,以房养老让中产无家可归
 
把冯雪薇逼上绝境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以房养老”骗局。
 
以房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的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每月给抵押人一笔养老金,抵押人去世后,房子归保险公司所有。
 
这是国家正在施行的一项合法的养老政策。
 
但是,冯雪薇一个活在人世的公民,为什么房子要被收走了?
 
这事要从2017年说起。
 
当时,朋友介绍一家叫利合济民的投资公司,以房养老正是它的主业。
 
作为国务院工作人员,冯雪薇对这项政策早有了解,但是市场上做以房养老的公司很多,她打算观望和考察一下。
 
在国务院,她做过9年国际贸易法律师,受过专业逻辑思维训练,这一考察就考察了两年。
 
2019年,在业务员的撮合下,冯雪薇接受了这个项目。
 
于是,利合济民带着她去银行公证,全程仅用15分钟就将房子抵押给了第三方高某,高某借给冯雪薇560万人民币,作为投资利合济民的本金。
 
在他们三方签订的协议中,利合济民给冯雪薇的回报是6%的年化收益,每个月2.8万。
 
冯雪薇需要支付高某每个月1.5%的贷款利息,也就是8.4万。
 
为什么收益比支出少那么多,还要做这笔买卖?
 
因为利息不用冯雪薇负责,而是由利合济民承担。
 
也就是说,冯雪薇啥事都不用做,靠着抵押房子的贷款,每个月坐收2.8万。
 
多么美好而心动的故事。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刚开始,利合济民每个月会在固定时间将2.8万打到冯雪薇账户上,但几个月后,她就再也收不到钱了。
 
因为2019年10月,利合济民爆雷,董事长何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逮捕了。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后果:出资人高某也收不到利息了。
 
高某收不到利息,就只能找直接借款人。
 
很明显,冯雪薇无力偿还每个月8.4万利息。
 
怎么办?
 
她的房产抵押合同在高某那里,白纸黑字。
 
就这样,奋斗大半辈子的冯雪薇失去了住房。
 
和她一起无家可归的,还有这件案子的其余100多个受害者。
 
2
以房养老骗局越来越多
 
本来打算“以房养老”,没成想不仅养老金化为了泡影,就连房子也被骗走了。
 
这样的魔幻案件正越来越多。
 
北京一位王大妈将房子抵押拿到300万贷款,一家叫中安民生的理财投资公司告诉她,购买公司月月薪专门养老产品,每个月坐收12500元。
 
和冯雪薇一样,比高利贷还狠的贷款利息不用还,由公司负责,王大妈只需坐享房子贷款收益。
“让老人沉睡多年的不动产动起来!”
 
2019年4月,中安民生爆雷,警方刑拘88名涉嫌非法集资的公司高管,600多名受害者瞬间失去了房子。
 
中安民生描绘的“以房养老”蓝图,成为了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2020年3月14日,北京一位姚女士跳楼自杀,在她身上找到了一封遗书:
 
“对不起,我交友不慎,认识了大骗子左爱芳,虽然我选择这种不光彩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认为这样才能引起注意,还回大家的钱。”
 
姚女士卷入的同样是以房养老的骗局,涉案公司北京普伴投资理财。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短短几年时间,普伴涉案金额十几亿,成功套走800多套房,这意味着又有800多人要无家可归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一个地方,已知暴雷的房产诈骗平台就多达十几家,包括:
 
广艳彬案(80套)、赵海佳案(17套)、新元盛业案(400套)、普伴(177套)、中安民生(1150套)、国民信和(170套)、理房(450套)、融房(200套)、德源盛成(42套)、荣海鑫源(52套)、金涨(40套)、九舟(未知)、孟休与郭强志案(14套)等。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被骗房产之多、人数之众触目惊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巨型毒瘤。
 
东窗事发后,高管入狱、公司被封,但受害者一个个流离失所。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3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套路
 
按理说,被骗的受害者都是阅历丰富的老司机,有的甚至还是国务院副司长,怎么说也不至于被骗子们当韭菜割。
 
但魔幻事实却啪啪打了我们的脸。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是诈骗集团的高招。
 
第一招,不惜重本,千方百计撒饵
 
为了打消人们的戒备心理,骗子们早已不局限在几张传单上,而是祭出了生日会、免费旅游等高端配套,在温馨的气氛中杀人于无形。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做足表面功夫后,他们就以6%甚至高达10%的年化收益下饵。
 
很多受害者说手里没有钱,这时骗子们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没钱没关系,你有房吧,房子放在那里又不能生钱,如果把固定资产盘活,拿钱做投资,那钱不就自己跑起来了嘛!
 
第二招,打着国家政策的旗号招摇撞骗
 
除了大打感情牌,诈骗集团还非常善于伪装自己。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他们借用国家以房养老的政策,打着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老龄发展基金会的名义,对受害者实施诈骗。
15分钟骗走一套房:披着羊皮的以房养老骗局,正让中产阶段无家可归!
 
第三招,收益稳定,坐享其成
 
贷款几百万,利息比收益还高,这不值当啊!
 
诈骗集团巧设局中局:利息不用担心,我们替你还,你们只需坐享收益就行了!
 
当人们被“以房养老”洗过一次脑后,现在终于有人落实,于是一场过江之鲫的“盛会”就此诞生了。
 
环环相扣,只怕鱼儿不上钩,这就是诈骗集团设下的“以房养老”局。
 
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中,这种空手套白狼的骗局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搭载最新最潮的玩法,不断将魔爪伸向我们的生活,一不留神就会成为韭菜。
 
除了以房养老,还有P2P理财、分期返还、预付金诈骗……
 
那么五花八门的互联网骗局,有什么本质相同点吗?
 
当然有。
 
首先,骗局都是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逻辑,那些天花乱坠的承诺全部都是谎话,是全部!没有人能给你承诺!
 
其次,骗局没有商业模式,玩的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资本腾挪术。
 
那么以房养老局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复盘的时候我们发现,所谓的以房养老风口,目前还是一个不成型的市场。
 
朋友们千万不要被“风口”迷惑,那些躲在背后操盘的人,只有潮水退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参考资料:
中国经营报  《防不胜防!原国务院外事司副司长陷“以房养老”骗局 被强制仲裁夺房》
经济观察报  《“以房养老”梦碎中安民生迷局》
新京报  《中安民生”以房养老”骗局:600余老人或”房财两空”》
虎嗅网  《“以房养老”连环套骗局:他们如何陷入“钱房”两空困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DLDe9H75cQEb_n-5nViCA

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

来源 | 财经大健康(CaijingHealth)

作者 | 信娜

编辑 | 王小

“支架的型号不全,没法给病人做手术,只能等过段时间有支架了再放。”这是一位江西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在2021年碰到的最为棘手的场景。

这也是各地医院陆续出现的共性问题。自2021年初,心脏支架国家集采落地以后,“我们经常碰到心脏支架型号不全的情况”。安徽某三甲医院一位主任医生说。

共有10个品种的心脏支架、八家企业中标国家集采,也就是获得了全国公立医院80%的心脏支架市场份额。中标价从均价约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

然而,国家集采之后,上述安徽三甲医院几个月来一直面对的局面却是,一种心脏支架的型号用完了,反复给配送企业打电话,最后得到的结果还是,“没货,补不了,再等等”。

北京的医院也出现心脏支架缺货。北京某三甲医院医保相关负责人提到,集采之前,心脏支架的各种规格都非常全,想用哪个品牌,一系列型号的产品都有。现在的情况是,临床医生反映,经常出现支架型号不全的情况,进口品牌支架尤为突出。

无论南方、北方,突然供货不足,是国家集采出了问题,还是这八家企业觉得这个市场不香?

 

 

不能让病人等,医生只得自己想办法

“只要医院里有什么型号的支架,就用什么型号,现在都是这么操作。”一位广东省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发现,心脏支架基本供不了货,为了保证手术正常进行,医院只好采购此前没用过的支架,“相当于只要在国家集采名单里的支架,我们都进货”。

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一个产品,医生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才能熟悉操作。“否则做手术时,像生手,可能会增加手术的时间和风险。”上述广东心内科主任医生说。

同样,一位江西的同行碰到的情况也是,几例心脏介入手术里,总会碰上心脏支架型号不全。如果现有的不同型号支架实在无法派上用场,只能让病人先回家,等支架到货了,再来医院。

也不能总让病人等着,医生们只得想办法。遇到可行的情况,医生会将两个不同型号的支架搭在一起,变成所需要的更长的支架,植入病人体内。

医院一般都会提前配备不同型号的心脏支架。此前医院少了哪种型号的支架,只要打个电话,立马就有人送过来。上述广东心内科医生所在的三甲医院,心内科至少备了100多条支架,以满足不同情况需求。

有时候,同一医院当天的病人需要的可能都是同一个型号的支架,因此每个型号多准备一些,才有能力应对类似的突发情况。

“现在供货厂家有时干脆都不搭理我们。”上述安徽主任医生说,最捉襟见肘的时候,几个厂家的同一型号的心脏支架都用完了,“一个品牌的心脏支架用没了,另一个品牌还能顶上,如果两个厂家的货都没了,只能到处催,等下一次补货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时甚至要相隔半个月到一个月之久”。


多位医生都向《财经·大健康》表达了与家属、患者沟通时的压力,“我们实话说,支架没货了”,但有时患者、家属会质疑,是不是现在支架太便宜了,医生不愿意用。

上述江西医生和各地同行交流时,发现这是共性问题。一位北京的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直言,“缺货的情况持续很久,我们也和医院反映过,医保局也到医院了解过情况。”

 

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

图源 | pexels

作为集采的主导方,医保部门正在寻求解决方案。

一位天津医保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一次内部讨论中提到,每个月会对生产企业供货量、一二级配送企业配送量、医院实际使用量等做动态统计分析,最后可能会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价格降下来,企业没有动力了?

上万元的心脏支架一锤下来降到700多元,医生们的直观是,来做手术的人确实变多了。

上述江西医生的体会是,如果说去年一个月做50台手术,今年可能就要做70台。

河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上述内部讨论会上提到,心脏支架采购量增大。在河南一些大型医院前三个月的支架用量,已经超过去年一年的用量。

印度实行冠脉支架价格的限价后,其冠脉支架的总使用量曾提高12%,其中急诊中的使用量增加了61%。

“有的厂家直接通知我们,下半年就不供货了。”上述江西医生说。

厂家底气足,是因为有些品牌的支架早完成了全年自己的集采量。这次国家集采一共采购107万根合金心脏支架,这个量是根据去年中国心脏支架使用量150万个计算出来的,大概是去年使用总量的70%。

集采的规则是,如果医院报送需求的产品在中标范围,那么该产品意向采购量会全部计入中标产品的协议采购量。

如果医院需求的产品没在中标的10个品种内,那么医院的意向采购量中,至少10%的量要配给第一名中标产品,约90%由医院自选其他中标产品。

也就是医院需求量的80%,必须要在中标品牌中选,剩余20%医院可自由选择品牌。

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

上述江西医生所在医院,首选集采的品牌中医生之前用过的,更为熟悉的心脏支架,一般有三四种。一旦其中一家供应不上货,另外两家就得增加供货量,结果中选企业都很早完成了当年集采约定的供货量。

于是,一边是医院要增加支架采购量,另一边的厂家,有些却已早早完成集采约定的供应量。最终,心脏支架缺货了。

在上述广东心内科主任医生看来,有的心脏支架品牌完成当年的配额量后,“厂家就更没动力去做这件事儿了”。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医保相关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生产企业在完成约定的集采量以后,由于价格低利润薄,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再补货,这样医院就可能出现断货或者型号不全。

另外,集采10个中标品种中,有一些新品牌,“有一些品牌我们之前没用过,需要适应。没用过也就意味着没有历史用量,相对应的就没有给我们配额”。上述江西医生分析。

还有,之前不锈钢支架也用量颇大。2019年占心脏支架使用总量的34%,2020年1月—8月,使用量仍占到30%。不锈钢支架的优势是价格低。

当集采将合金支架价格压下来后,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提到,很多以前选择不锈钢支架的病人转而选用合金支架,这也会使集采中标的合金支架使用量增加。

有一些常用的心脏支架品牌实际上有能力供货,可遗憾的是没有被纳入集采。虽然还有20%的需求量,医院可以选用中标之外的品牌,然而,医院一般不会“冒险”采购。

“我们医院没有采购集采外的支架。”上述江西医生直言,集采外的心脏支架价格高,患者会质疑,医生是不是为了挣钱,故意不给用便宜的支架。

获选的八家企业供货压力由此也变大。《财经·大健康》询问两家供货厂家,但对方拒绝接受采访。

被快递耽误的手术

《财经·大健康》在调查中发现,医院心脏支架频现短缺,配送问题也是一个高频词。

向医院配送产品,有的厂家是统一配送,有的由中间经销商配送。国家集采后,产品的利润薄了,经销商被挤走,交由配送平台统一配送。

直白地说,快递送货出了问题。国信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曾提到,集采以后,渠道环节受到冲击最大,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上述广东三甲医院医生听说的配送价格是,一个支架配送费20元,“可能价格太低了,大家都没动力去做”。

国信证券分析,最终中标价预计低于多数产品此前出厂价,渠道部分经销商利润空间在较大程度上被挤压,主要转变为剩余物流配送角色。

一位心脏支架代理经销商今年退出了,因为“利润太薄,做不下去”。

天津医保采购中心曾调查过心脏支架短缺现象,发现2021年,集采一共签了107万根支架,到5月,各省采购量已经超过40万根。医保部门从生产企业手里拿到的一些数据显示,已经向市场中下发的心脏支架的量有八九十万根。

从这几个数字来看,生产厂家已经把货发出去了,也就是说,彼时在市场上流通着的支架已有40万根。

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提到,现在配送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原来会有更多配送企业,把心脏支架产品送到医院手上。医院日常使用多少,需要哪些型号的产品,这些配送企业都会提前为各个医院整理好并按型号配送。

“以前支架的中间利润还是可以的,这个价格包含了配送服务的功效,货如果最终没有到医院手里,这个价格是有变化的。”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说。

然而,集采以后,整体的价格降下来,利润缩水,这些企业的配送服务,就不像以前那么用心。这时候,一般都是医院自己牵头统计需要的型号和数量,再与配送企业联系送货。

从心脏支架采购的相关文件,到几次领导座谈会均已提出,要由生产企业选定的配送企业保证耗材供应。

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了解到,现在的一些情况是,厂家把货发到一批配送商手上,一级配送商没有及时转给二级配送,还有可能是转给了与医院合作的平台配送商。后者没有及时把货发出去。

不过,医生还是有疑问。上述广东心内科医生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很多做心脏支架代理的人都拿不到货。他从一位当地代理商了解到,和厂家预定了500或者1000个支架,最后只能给100个。

到底是厂家供货积极性低,还是哪个配送环节出了问题?

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说,会每个月跟踪数据统计,最终发现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不管是货压在哪一级配送商手里,还是生产企业没有生产供应足够的量,都会督促他们,保证供应。

(向雪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GGJVlAb1GZRFxLBjzZM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