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通Django 3 Web开发》

manage.py:命令行工具,内置多种方式与项目进行交互。

asgi.py:用于启动异步通信服务

settings.py:项目的配置文件

urls.py:项目的路由设置,设置网站的具体网址内容

wsgi.py:全称为Python Web Server Gateway Interface,即Python服务器网关接口

创建应用XXX , pythonmanage.py startapp XXX

migrations:用于生成数据迁移文件,通过数据迁移文件可自动在数据库里生成相应的数据表。

apps.py:当前App的配置信息

admin.py:用于设置当前App的后台管理功能。

models.py:定义数据库的映射类,每个类可以关联一张数据表

tests.py:自动化测试的模块

views.py:视图文件,处理功能的业务逻辑

启动项目 python manage.py runserver 8001

内置的应用功能

admin:内置的后台管理系统。

auth:内置的用户认证系统。

contenttypes:记录项目中所有model元数据(Django的ORM框架)。sessions:Session会话功能,用于标识当前访问网站的用户身份,记录相关用户信息。

messages:消息提示功能。

staticfiles:查找静态资源路径。

中间件(Middleware)是一个用来处理Django请求(Request)和响应(Response)的框架级别的钩子,它是一个轻量、低级别的插件系统,用于在全局范围内改变Django的输入和输出。

配置属性MIDDLEWARE的数据格式为列表类型,每个中间件的设置顺序是固定的,如果随意变更中间件很容易导致程序异常

SecurityMiddleware:内置的安全机制,保护用户与网站的通信安全。

SessionMiddleware:会话Session功能。

LocaleMiddleware:国际化和本地化功能。

CommonMiddleware:处理请求信息,规范化请求内容。

CsrfViewMiddleware:开启CSRF防护功能。

AuthenticationMiddleware:开启内置的用户认证系统。

MessageMiddleware:开启内置的信息提示功能。

XFrameOptionsMiddleware:防止恶意程序单击劫持。

静态资源的配置分别由配置属性STATIC_URL、STATICFILES_DIRS和STATIC_ROOT完成

新增数据

get_or_create方法,若存在返回数据表已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数据新增

update_or_create方法,若存在,则进行更新操作,否则在数据表里新增数据

数据显示视图、数据操作视图和日期筛选视图。

数据显示视图

RedirectView用于实现HTTP重定向,默认情况下只定义GET请求的处理方法。TemplateView是视图类的基础视图,可将数据传递给HTML模板,默认情况下只定义GET请求的处理方法。ListView是在TemplateView的基础上将数据以列表显示,通常将某个数据表的数据以列表表示。DetailView是在TemplateView的基础上将数据详细显示,通常获取数据表的单条数据。

数据操作视图是对模型进行操作,如增、删、改

FormView视图类使用内置的表单功能,通过表单实现数据验证、响应输出等功能,用于显示表单数据。CreateView实现模型的数据新增功能,通过内置的表单功能实现数据新增。UpdateView实现模型的数据修改功能,通过内置的表单功能实现数据修改。DeleteView实现模型的数据删除功能,通过内置的表单功能实现数据删除。

日期筛选视图是根据模型里的某个日期字段进行数据筛选的,然后将符合结果的数据以一定的形式显示在网页上。

Django模板引擎的解析过程

使用CSRF防护功能,首先在配置文件settings.py中设置CSRF防护功能。

表单设有隐藏控件csrfmiddlewaretoken,隐藏控件是由模板语法{% csrf_token %}生成的

取消表单的CSRF防护,那么可以在模板文件上删除{% csrf_token %},并且在对应的视图函数中添加装饰器@csrf_exempt

取消整个网站的CSRF防护,那么可以在settings.py的MIDDLEWARE注释的CSRF中间件CsrfViewMiddleware

对某些请求设置CSRF防护,那么可以在模板文件上添加模板语法{%csrf_token %},然后在对应的视图函数中添加装饰器@csrf_protect实现

创建static文件夹 python manage.py collectstatic

如果将Django设为调试模式(DEBUG=True),那么项目运行时将读取项目的pstatic文件夹的静态资源。

如果将Django设为调试模式(DEBUG=True),那么项目运行时将读取项目的pstatic文件夹的静态资源。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作者 | 飞鼠溪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我自己主要看消费,消费里又主要看食品饮料,食品饮料这个板块,去年让人欲仙欲醉,今年让人不死不休。一个长期出大牛股的板块,一年之内,是如何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讨论这个问题,或者会有事后诸葛的味道,但多少聊胜于无。

按照计划,之前已经讨论过调味品(详细见《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调味品篇》),今天来讨论速食&休闲品。

之所以把速食和休闲食品饮料放在一起,主要是它们具备一些共同点,比如都是大行业,速食品是千亿级别的领域,而休闲食品饮料就更大,万亿级别。但进入门槛低,同时行业大归大,放到企业身上,却基本都是小企业。这与白酒、啤酒、酱油、乳制品完全不同。与巨大的行业空间相比,单家企业的份额都很低。

 

另外,这些领域品类众多复杂,所以谈市场份额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这样认为,对这个领域的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它面临的都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只要它有本事吃得到。

这样子,也就决定了,这两个领域没有什么好的行业格局,很难通过长期积累,形成客观条件的护城河,比如品牌,在这两个领域里,你说没用吧,也有用,但说到底有多有用,其实又就那样(当然,部分还是有客观条件的护城河)。

所以,对这个领域,关键看两点,一点是行业红利,如去年疫情的刺激所带来的行业红利,一点是管理层能不能打,我个人认为,这种大行业小企业的领域,对管理层的能力要求更高。管理层一旦不行,企业可能就此进入负反馈,直到倒闭。而类似白酒、啤酒、乳制品等,管理层即使不行,客观的护城河也能帮企业扛一扛,让企业扛到一位能力出众者,将它重新捞起。

了解这些特点后,再来看这个领域去年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两块有代表性的公司有安井食品、克明面业(我把它也视为速食品)、三全食品、桃李面包、绝味食品、盐津铺子、洽洽食品等。股价基本都是愁煞人的走势。

这里面多数会走成这个样子的共同原因是,去年疫情刺激需求大增,促销费用大减,从而导致利润有个较爆发式的增长,这本来是一个暂时性的,但资本市场却把这一刺激当永续来炒。典型如克明面业和三全食品,去年疫情原因,餐饮关门,年轻人又懒,就煮面煮饺子,我自己就煮了好几顿。

 

所以,去年克明面业,三全食品的营收增速非常快,N年没有这种增速了。

不仅营收好,由于需求激增,促销广告费用都省了,费用率大幅下降,这导致它们的利润皆翻倍的增长。受这些刺激,加上去年上半年流动性宽松,资本市场大大拔高了食品饮料的估值。

我们前面提到,这两个领域都是没有格局的行业,没有格局的行业,哪怕有不错的增速,在给估值的时候都要谨慎,因为增速很可能戛然而止,加上企业的永续性并没有那么强。当人从更长时间思考它们时,以这个估值没有几个人会愿意长期拿着。

 

所以当下半年疫情开始消退,杀估值就紧随而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身杀估值已经可怕,今年还碰上杀基本面,甚至杀逻辑。

杀基本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种原因是因为去年销售费用被节省了,但今年重新投出来了,费用率上升,本身利润率就低,费用率增加几个点,利润端的变化弹性非常明显。如克明面业、盐津铺子。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第二种原因是毛利率下滑,毛利率下滑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还好,只是原材料的上涨和失去疫情刺激后折扣的增加,如安井食品、三全食品,上半年毛利率均有不低的下降,即使剔除会计准则影响,下滑幅度也不低。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另一种就比较糟糕,是行业格局变差了,这个典型就是克明面业。所以克明面业跌到了比疫情前还低的水平,并不冤枉,因为企业的处境比疫情前变糟糕了。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第三种原因是流量端的变化,这个我在调味品里讲过。无论是销售端,还是营销端的流量都变得比以往更加碎片化了。而当前A股里的食品饮料品牌多数主要流量还是在传统渠道里,这些传统渠道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到上市公司业绩。这个详细提到这个原因的是盐津铺子,我觉得像洽洽食品这些都会受到这一因素影响。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这个影响也是一个偏中期的影响。在调味品篇里提到过,这种销售端和营销端的流量碎片化给传统食品饮料品牌造成的冲击,类似2010年开始的线上冲击商场进而冲击服装,这些食品饮料企业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玩法。

 

本来这两个领域大多数企业就不适合给高估值,去年拔了波估值,今年碰上基本面鬼故事,就是双杀行情。我们看估值不夸张的,去年业绩受疫情有负面影响,今年业绩恢复,如养元饮品,承德露露,今年股价就表现不错。

 

讲回大跌的公司,个人看法,这个里面,绝味食品只有杀估值,我目前没看到它有什么基本面鬼故事,同时它还算是有一定客观护城河的企业。

 

另外,安井食品,业绩主要是基数和短期的疫情扭曲效应,除去这些短期因素,它的基本面没有变差,并且成长逻辑也在。当然,基数效应会延续到三季度和四季度,现在还有50多倍的估值,倒不急于下手。

 

我个人的看法,食品饮料未来2-3年可能都没有牛市了,注意,我指的牛市是拔估值,成长的钱本身只要国运上升,企业努力,就是长期的大趋势。

 

没有牛市(拔估值)的食品饮料走势会是什么样呢?

 

比如我们看下洽洽食品,从2012年到2019年初,洽洽食品的估值基本没有上升,股价涨了吗?涨了,长期大势是上升的,但走的纠结无比,成长的钱就是如此。洽洽食品营收端的成长性其实比较一般,不会超过15个点,不过由于毛利率和费用率的改善,利润端自2018年以来有比较大的增长。但公司拔估值是从2019年开始,大幅拔估值是2020年。最爽的一段涨幅就发生在2020年。

 

展望未来的话,行业格局决定了,毛利率和费用率的改善不可能是无止境的,所以洽洽大概率要滚回15个点上下的增长。没有了拔估值的加持,它的走势就会像2012年-2019年一样。

 

食品饮料是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的——速食&休闲篇

我个人的看法,食品饮料上市公司还完去年的牛市债后,多数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就会这样匍匐前行,然后等到下一波拔估值的牛市。

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E0iHdRaj5apnHaYxCRsfg

教育无论怎么改都是怨声载道?睿智的大教授用三句话讲得清清楚楚

          

                (作者: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梅拾璎:那晚快12点了,我还游荡在一个接一个教育号之间,猛然发现了这篇文章,立刻倦意全无。分享给大家澄清认识。

我个人对中国教育改革现状的估计比较悲观。不能讲中国教育改革失败了,但至少现在是陷入困局了。我们花那么大力气,实际上效果不佳。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国家政策,很多情况都是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

问题出在哪里?就我个人观察来看,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摆脱困局,首先必须对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清理和辨析,弄清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实际上,中国教育改革很多时候是在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问题真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事实是不是存在?事实不存在,问题就是假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事实是存在的,但鉴别问题性质的时候搞错了。目前为止,至少三类问题是混淆的。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一类问题

把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

教育改革,尤其是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往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改革。
教育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也会在教育领域出现相应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很容易被混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出现了问题,也会在学校里面表现出来,我们却把这类问题当成教育问题去对待,用教育的方法去改变它——这是不可能解决的。
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不是投入、管理等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分层。
大量调查表明,凡是进入了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最后就进入了社会底层。不管你说职业教育有多光荣,人们都不愿意让孩子送去接受职业教育,道理就在这里。这种状况完全不是靠教育改革能改变的,而是要依靠社会阶层利益的调整。例如,通过立法建立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凡是国家级高级技工,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大学教授,那时候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还有现在社会议论最热的高考改革,许多人认为这是学生减负的好办法,这就是把学生负担当作一个教育问题去对待,试图用教育改革去改变。这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中国学生负担这么重,校长老师负担也这么重?很简单,这不是教育问题。
中国这么多人口,就业压力肯定大,同时现代化意味着产业对劳动力要求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社会保障机制没建立起来,找不到工作往往意味着你的基本生活会出问题。这就决定了老百姓必须通过教育来竞争饭碗。
强迫学校不补课不可能真的达到减负的目的,因为你禁止不了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即便你强行取消所有补习班,也无法禁止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加压。高考不分科、减少考试科目也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学业负担的根本原因是前面所说的两方面社会原因,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原因,不解除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剩下一门还是要累死学生。通过问题辨析,弄清楚学生负担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我们真正解决问题的前提。

第二类问题

把管理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

虽然教育改革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一般都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但教育改革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与教育问题仍然是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
实际上,即便同样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也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其性质、理论基础、活动方式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可以说是这类问题的代表。这类问题看似是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实则主要是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
稍微细致一点阅读马加爵事件的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开展相关教育也有益处,但这个问题本身主要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受到舍友那样的欺侮而又投诉无门,很多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可能进行极端的报复。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建立了有效的合约和投诉机制,学生入住宿舍即签订协约,知晓和承诺在宿舍哪些事情不能做,否则将受到批评教育乃至处罚,并知晓受到舍友干扰或欺侮可以去何处投诉,投诉后又能到迅速有效的解决,那么,这类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试想要是马加爵在第一次受到同学欺侮时就可以提出投诉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他和同学的矛盾就不会日积月累到须通过杀人来了断的地步了。

第三类问题

把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

有些问题属于社会利益分配的政治问题,需要政府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比如说,教育均衡也是个假问题。现在人们说到教育均衡,往往提到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不是这些宏观问题,而是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区学校不一样的问题。
实际上,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倾向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到“重点学校”的水平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学校办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将来成为自己想成为并能够成为的人。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目前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是很难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显然,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不是个问题,但因为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于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忽视,因而也就成了问题。但我们千万别忘了,它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别指望通过教育的方法来真正解决它。只有社会阶层利益调整合理了,各阶层都能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种所谓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所有办过教育的校长没有人承认教育能均衡,因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是不一样的,所以真正要做到的是学校多样化。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以前有一句流行的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也是错的,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进错了教堂的学生”。包括人们呼吁的“学生减负”,是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所有课都是负担吗?不是的,数学天才就认为数学没教够。老百姓心里的怨气需要用政策手段解决,但千万别指望说把学校办得都跟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样,不可能、也不应该。
总之,中国教育改革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现在最需要的是把问题搞清楚,厘清问题,进而再寻求解决之道,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ReK2s25DvrJFeyYpQKpJQ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更加惨烈!

九月,秋风秋雨愁煞人!
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销售的火爆、拍地的激进、政策的打压、企业的崩塌,这些过去往往三五年,甚至更长周期发生的事件,在半年的时间里粉墨登场!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各家房企的年中报纷纷张榜。
 
虽然各有各的难堪和风光,但还是发现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更加惨烈!

1

 

先来看看头部房企的表现吧。
 
恒大:许主席的操作始终在大气层外。
 
恒大最近的苦日子就不多说了。
 
8月31日,恒大公布中期财报,这么重大的新闻,竟然完全没有热度!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更加惨烈!
 
上热搜的是一个保交楼军令状签署大会,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各路吃瓜群众那还有闲工夫关注财报的数据,全去围观了。
 
房子能不能盖好,这后边再说,气势一定要先打出去!
 
许主席踌躇满志位列C位,见证了这次胜利的大会,辉煌的大会。
 
恒大的成绩究竟如何呢?
 
当然是惨不忍睹!
 
净利润下滑,从去年同期的147亿,下滑到104亿。
 
负债进一步增加,达到了1.96万亿。
 
你没看错,单位是万亿。
 
决定它生死的短期负债(一年内到期的):
 
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2400.49亿元,这是欠银行的;
一年内到期的其他应付款5824亿,这是欠各家供货商的。
债务合计8244.49亿元。
 
与之对照的是, 恒大目前账户存款1600亿元。
 
坦白说,恒大能否自救成功。
 
它的命运已经完全不在自己手中掌握!
 

2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白衣骑士这个称号,万科可谓当之无愧!
 
2020年下半年,泰禾集团陷入债务危机,万科响应号召,和泰禾集团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推进泰禾债务危机的化解。结果如何先不说,态度绝对没毛病。
 
2021年蓝光地产资金链断裂,又是万科与其接洽,接手部分蓝光的地产项目。
 
尤其是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万科完成了,对蓝光发展进军石家庄首个项目的收购。
 
6月30日,石家庄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资 1000万人民币,完成了投资人股权变更,成为了石家庄蓝光雍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
 
这是可是去年8月蓝光发展,用将近100%的溢价率拿下的热门地块。
 
万科这一波血赚!
 
腥风血雨中的恒大,同样少不了万科的身影。
 
在此次年中业绩会中,万科总裁祝九胜回应,万科确实和恒大过往就有一些项目层面的合作,但目前没有实质性的更多的合作。
 
无风不起浪,大家静静的等待就好。
 
或许有人会觉得,万科是在乘火打劫,趁机掠夺他人的优质资产。
 
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偏偏是万科,而不是其他房企?
 
市场经济,商业行为罢了。
 
即便如此成绩,在中期发布会上,万科总裁祝九胜提到稳字超过了20次,主基调都是在自我批评,降低市场预期。
 
祝九胜反复强调“在万科的认知里面,“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真相确实,根据半年报的的数据披露,万科实现营收1671.1亿元,同比增长14.2%。三道红线一条未踩,手里还握着将近2000亿的现金,公司净负债率都是在40%以下。
 
比你有钱,还更加努力,从白银时代走来,到高喊活下去,万科还是那个味!

3

恒大什么时候倒?SOHO 能不能跑?融创哪来的钱?
 
被誉为地产圈三大悬疑!
 
2014年,绿城遭遇资金危机,孙宏斌化身白衣骑士,以62.98亿港币收购绿城24.13%的股权。
 
2016年9月,孙宏斌以137亿元收购联想旗下42个物业项目。
 
同年用40亿收购金科16.96%的股权。
 
2017年,孙宏斌给贾老板输血150亿,拿下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致新三大板块。
 
2017年7月,孙宏斌以438亿元收购万达集团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
2019年11月,孙宏斌以152亿元总价,收购云南城投持有成都环球世纪会展及时代环球各51%的股权。
 
过去这么多年的收购事件,不免也有惨败收尾的结局,比如乐视的“下周回国”,尽管如此孙宏斌身上仍然被贴上了激进、狂人、并购王的标签。
 
甚至在2020年融创的年报业绩会上,孙宏斌发言宣称:
 
“新变局更有利大型房企,……,未来将会产生三家万亿房企!”
为什么是三家而不是四家、五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断。
 
碧桂园、万科、恒大谁又会掉队?
 
是不是认为,融创必定会成为三家万亿房企其中之一!
 
结果半年过去的,激进的孙老板却变得更加谨慎。
 
8月31日,融创中国2021年中期业绩投资人会议上。孙宏斌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压力”
 
“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是非常必要的,……,不一定你是头部企业就一定是头部,资源就都像你那边倾斜。”
 
“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会比较惨烈。”
冷静、克制、成为了融创追求的目标。
 
三条红线,肉眼可见的下降!
 
非受限现金短债比由2020年6月的0.61成功升到1.11.安全翻绿!
 
净负债率由149%降至86.6%,同样成功达标。
 
剔除预收款项的资产负债率(76%),距离监管要求也差距不大(70%
 
所有的这些指标,与其对应的销售额的增长和平稳的拿地节奏
 
融创上半年实现营业额968.2亿,同比增长23.9%。
 
新增权益土地储备1708万平方米,新增权益货值2135亿元。
 
压制自己的野心和克制自己的欲望,融创所图极大!
 

4

楼市的风向变了!
 
所有的头部房企都在降低市场预期,向上表决心,向下求平稳。
 
各位行业大佬的发言,同样相当的克制,向同行喊话,对政策表态。
 
“房住不炒”大旗之下,房地产行业正式告别了高增长时代!

 

降负债、去杠杆,“三道红线翻绿”已经成为地产行业的唯一目标。

 

谨慎拿地,人员优化,加大营销。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残酷。
 
究竟哪些房企日子会过得更难呢?
 
这是部分房企目前踩线数据: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更加惨烈!
——根据房企中期报告数据由贝壳研究院整理
 
在这张表中,我们看到不少落寞的身影,华夏幸福、富力地产、蓝光发展、中国恒大、绿地控股等等。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风险始终伴随着他们。
 
能否闯关成功,我们不得而知!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希望大家更谨慎的选择自己的购房计划。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dFMlNa_-CL_S5bvQx4z4A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伊利顺利通过“年中大考”,但未来的全球业绩校验才刚刚开始。


2021年8月30日,在即将到来的金秋季节,伊利交出了一份亮丽的财报。财报一经发出,股价在短短两天内上涨9%以上,在当前消费类股票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很显然,投资者对这份财报还算满意。
 
2021年的伊利,注定将载入自身成长史。这一年,伊利股份(600887.SH)极大概率将迈入千亿营收时代,并成为亚洲首个营收破千亿的乳制品公司,开启亚洲乳业后千亿时代。
 
伊利的好消息,还有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排行榜单。作为去年唯一进入五强的亚洲乳企,伊利今年再次登上全球乳业五强榜单,并且绝对优势不断扩大。
 
榜单前四名分别是法国乳业巨头、欧洲最大的牛奶及奶制品企业Lactalis、雀巢、美国奶农以及达能,这些都是产品遍布世界各地的乳业巨头甚至是综合性的食品饮料集团。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能与雀巢、美国奶农这类企业同台竞技,一定是优中选优的实力派。而伊利最新的财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565.06亿,同比增长18.89%,归母净利润53.22元,同比增长42.48%。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其中二季度单季收入291亿,同比增加8.4%,归母净利24.9亿,同比下降3.9%,在去年二季度高基数情况下,公司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伊利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处于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那伊利高增长秘籍究竟是什么?
 
01 大单品爆发,多元化业务增长迅猛
 
上半年伊利表现可圈可点,营收创下了近十年来最快增速,有分析认为,伴随着下半年消费旺季,全年有望实现近20%营收增速,达1150亿以上,相较于2014年539.59亿营收已经翻倍。
 
具体来看,伊利液体乳业务上半年营收实现营收424.07亿,同比增长19.65%,远高于国内液态乳品市场零售额同比增幅9%,同时液体乳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达75.33%;奶粉及奶制品营收76.27亿,同比增长14.83%,冷饮业务同比增长13.80%;其它项目(健康饮品)营收0.812亿,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伊利的业务整体看较为简单,当前业务板块主要包括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及其它项目。其中液体乳业务包括常温/低温白奶和酸奶,乳饮料等;奶粉及奶制品主要包括奶粉和奶酪两大部分,奶粉包括婴幼儿和成人奶粉,奶酪包括奶酪棒、黄油、芝士等。
 
其它项目主要是指伊利健康饮品业务,包括天然矿泉水、植物蛋白饮料等饮品,这也是伊利未来实现多元化全品类的重要一项。
 
总结一下,伊利业绩超预期主要在于主营液态奶业务快速增长,以及奶酪奶粉等多元化业务爆发式增长。这其中重点是高端大单品的快速增长。对于消费类行业来说,大单品对于企业营收极其重要,尤其是高端大单品。
 
目前伊利拥有“金典”“安慕希”“畅轻”“金领冠”“巧乐兹”等不同领域的经典大单品,上半年上述重点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7%。其中金典有机奶、安慕希、畅轻等高端单品市占率继续稳居细分领域第一。
 
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常温白奶增长30%以上,金典增长约40%,安慕希增长约10%。高端产品金典增长大约40%,这种表现不可谓不优秀。
 
同时低温奶业务表现同样不俗。其中如金典、伊利低温鲜牛奶销售增速超200%,市场份额提升了5.7%。
 
另外,奶粉,奶酪等多元化业务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推动者。其中奶酪销售额同比大增超两成;公司婴幼儿奶粉在母婴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35.2%,其中的金领冠系列珍护上半年增速达到37%,为该细分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品牌。羊奶粉和有机奶粉也取得了翻倍增长。
 
除了高端大单品、多元化业务表现优异,公司对成本费用的管控也是上半年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02 成本大涨,盈利能力依旧强悍  
 
在2021年上游原奶、油脂、纸箱、塑料等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得益于伊利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及供应链掌控能力,上半年伊利盈利能力依旧十分出色。
 
今年市场经济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上游矿产原材料市场的大幅上涨,包括煤炭钢铁有色稀土等资源品种,资本市场甚至已经按照元素周期表进行炒作。同样,乳制品行业也不例外。
 
在乳制品行业中,原奶价格始终是成本大头。原奶主要指的是生鲜乳,也是白奶、酸奶等液态奶的主要原料。下图是近三年来生鲜乳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价格自18年6月以来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震荡攀升状态。尤其是自去年年中以后,价格明显步入加速上升状态。
 
6月份,我国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4.27元,相对于2018年同期已上涨25.59%。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很显然,当下正是考验乳企供应链掌控能力的时候。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营业成本上涨了20.37%,但公司净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51%至9.45%,并创下近四年来新高,这还是在成本端不断上涨的压力下。
 
伊利在成本费用管控效果成果显著,更关键的,是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最直接体现是归母净利增速大幅超越营收增速,这也是近5年伊利半年报中首次出现。这说明公司产品竞争力强,消费者对高端化产品接受程度逐渐提高,这也是对品牌实力的认可。产品高端化和多元化业务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公司利润率。
 
同时公司营运能力也在增强。上半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36.62天,同比下降20.28%,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6.36天,同比下降15.09%。存货周转天数越少,意味着存货变现的速度越快,存货占用资金时间越短,存货管理工作的效率越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短,意味着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
 
上半年,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83.41亿,同比增长21.0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37亿元,同比增长70.27%。现收比、现净比分别为1.03、1.19,均大于1,也印证了上半年伊利盈利的含金量。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强劲的盈利能力也离不开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54亿元,同比增速达24.94%。以国内三大乳业巨头伊利、蒙牛、光明作对比,去年伊利研发费用率最高。
 
03 天花板论还为时过早
 
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竞争格局已然清晰。作为行业龙头,未来仍将受益于产品高端化、人均消费能力提升以及下沉市场的开拓渗透,天花板论还为时尚早。
 
从行业发展空间来看,对标海外,我国乳制品消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荷兰皇家菲仕兰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报告》,我国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40公斤,而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平均为300公斤,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同时根据天风证券研究结果显示,预计2021年乳制品市场为5403亿元,并预计2025年将达到7385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CAGR为8.5%,整体增长也将趋于稳定。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另外很重要一点,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当前中国的大多数乡镇村等下沉地区饮奶习惯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一者是这些地区消费者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同时受限于消费能力,对于价格在5元左右及以上牛奶品种消费意愿并不强。
 
据上海证券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农村地区人均消费量为6.9千克,对比中国整体人均21.2千克,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伊利将长期受益于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的提升。对于乡镇村等下沉市场,伊利拥有更多发言权。渠道尤其是下沉渠道布局也是伊利股份的绝对壁垒之一。
 
据浦银国际消费行业研报显示,到2020年,伊利全国有600多万个终端网点。得益于早期的全国“织网计划”布局,当前服务乡镇村网点达近109.6万家。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国家乡村振兴推进,以及农村消费能力提高,下沉市场仍然有很大增长空间。
 
产品结构优化也继续将为伊利带来新增量。其中:
 
从整个乳制品行业销售占比看,高端液态奶占比持续增加。根据天风证券研报显示,高端液态奶在全部液态奶中的占比自2015年的31.9%增至2020年的42%,且有望于2025年占比超过一半。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同时从销售增速来看,高端液态奶增速远高于整体乳制品增速。按种类计,根据天风证券研究结果显示,2015-2020年高端液态奶销售额CAGR为14.6%,同期乳制品销售额CAGR为8.5%,预计2020-2025年高端液态奶销售额CAGR将达到15.0%。
 
而伊利早已经将高端化作为自身经营战略目标。当前公司旗下已有超级高端单品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典”“安慕希”“畅轻”“金领冠”等高端大单品。分别对应白奶、酸奶、奶粉的高端化品牌。高端大单品对伊利营收增长贡献巨大,其中金典安慕希已经成为百亿级别单品。
 
以安慕希为例,自2013年伊利推出高端常温酸奶品牌安慕希以来,凭借其持续创新的口感风味、精准高效营销和渠道迅速崛起,从2015年销售额50多亿增长到去年250亿左右规模,而去年公司整体营收是968.9亿,所以安慕希绝对称得上是超级大单品。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安慕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市场份额在稳居细分领域第一的基础上继续提升1.8个百分点。
 
当然,安慕希的成功与常温酸奶市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5-2020年我国常温酸奶规模CAGR高达33.7%,市场规模接近550亿。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从伊利各产品线来看,低温牛奶、奶粉奶酪是未来增长主要看点。
 
低温奶也就是巴氏奶,这种特点是采用72-85℃左右的高温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和纯正口感。但特点是保质期较短,对牛奶储存运输条件要求较为苛刻。
 
当前我国巴氏奶规模相对较小。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我国巴氏鲜奶2020年市场规模达465亿,预计21-24年有望保持6%左右复合增速。截至2020年,我国巴氏奶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在液态奶中的产业占比仅为27%,相较于加拿大(99.9%)、美国(99.7%)、英国(99.5%)等发达国家,仍有三倍的提升空间。
 
今年上半年,伊利低温牛奶业务增长也非常快速,市场份额提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金典、伊利母品牌的低温鲜奶产品,增速超200%,远高于行业的增长。
 
奶粉和奶酪业务也是伊利未来发力的两大重要方向。
 
从奶粉业务来看,国金证券研究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奶粉行业市场规模为 1755 亿元,预计2020-2023 年行业复合增速为 7%。但当前我国奶粉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仍不高,行业竞争激烈。
 
伴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未来奶粉市场将会扩大,伊利奶粉业务也会面临较强增长机遇。
 
同样,奶酪业务未来增长空间也非常具有想象力。
 
奶酪是生鲜乳在发酵剂与凝乳酶作用下发生凝固、成熟制成,约10公斤的牛奶浓缩成1公斤奶酪,因此含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素有“牛奶的精华”之称。而随着近几年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消费者对奶酪产品认知的提升,很多家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小孩的奶酪食用习惯,儿童奶酪棒俨然成为新一代网红零食。
 
根据CLAL数据显示,日韩2019年人均奶酪消费量分别为2.7kg、3.2kg,我国2020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仅为0.28kg,长期来看,对标日韩,我国奶酪市场尚有10倍空间。预计到2025年,中国奶酪市场规模将达288-33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5.2%-18.6%,
 
凭借伊利强大的品牌力,该项细分领域未来增长空间非常大。据伊利方面披露,2020年,伊利奶酪产品总营收同比大涨812.56%。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伊利奶酪市场零售额同比大增两倍以上,增长继续保持迅猛势头。
 
04 被低估的乳业龙头?
 
出色的成本控制,大单品较快增长速度,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多元化品种较大的增长潜力,无疑都在向投资者释放一个信号:伊利仍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未来成长空间依旧可以想象。
 
从投资角度看,伊利加权净资产收益率2021年上半年为15.9%,同比增长2.62%,该数值创出自2012以来最高,如果全年净资产收益率按上半年两倍算,折合年化就是31.8%,同样也是最高。这样的收益率水平放眼A股也是屈指可数。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同时上半年每股公积金为0.39元,同比增长288.8%,而每股未分配利润为3.46元,同比增长22.87%,即使2019年承诺未来5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70%,但并不妨碍伊利现金流的沉淀。
 
另外,伊利中报每股盈利0.88元,同比增长44.26%,创出近8年新高。这个增速甚至于大于归母净利增速,有助于提升伊利的估值锚定。
 
从行业供需角度看,由于奶牛供给不足,需求持续增长,原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缺口,行业竞争(促销价格战)有望缓和,这也为伊利实现中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伊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强,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今年6月的定增也正说明伊利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2021年6月4日,伊利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130亿,主要用于液态奶、婴幼儿奶粉、长白山矿泉水产能扩产项目,分别为220万吨、3.7万吨、47万吨,同比去年产能增长了25%、17%、109%。还包括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及乳液新基地建设等。
 
而当前伊利总产能已经达到1394万吨/年,相比去年1312万吨增加了82万吨,资产合计887.73亿元,同比增长29.71%。随着定增项目陆续落地,未来营收净利大概率能保持双位数增长。
 
从伊利大力发展奶酪,矿泉水等健康饮品角度来看,未来伊利将凭借自身品牌渠道等综合优势做全食品类平台型公司。简单的说,伊利未来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国内某家企业,更多的是对标国外类似雀巢、强生这样的综合类平台公司。
 
以雀巢为例,雀巢奶粉、咖啡、高端水、宠物食品、冷饮等业务表现都十分出色。但这是未来伊利的远期目标,伊利设立健康饮品业务初衷也在于此,虽然当前这块业务占比还不大。
 
目前伊利滚动市盈率仅25左右,处于近十年来低位水平。从未来高端化、覆盖全食品类平台型公司角度看,当前伊利处于相对低估状态,随着伊利多元化业务业绩不断兑现,料将成为助推未来估值提升的核心“砝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tp4m51jNPLRlEaHFyp1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