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2013 年 1 月 13 号,万维网之父伯纳斯 · 李发了这样一条推特。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死了。

 

世界的漫游者们,我们失去了一位睿智的长者。

 

为正义而战的黑客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同伴。

 

父母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

 

让我们哭泣吧。
次日,著名的黑客组织 Anonymous( 匿名者 )黑了麻省理工旗下网站,纪念亚伦同时呼吁政府对计算机犯罪法律进行修订。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你可能之前并没有听说过 Aaron Swartz( 亚伦 · 斯沃茨 )

 

他是一位公认的天才,几乎终生都在为了普通人能更自由获取信息而奋斗,在政府的施压下,他没能活过他的 26 岁。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亚伦的故事。

 

亚伦是个妥妥的 80 后,出生于 1986 年年末,是个很牛 X 的程序员,但光看照片,可能看不太出来。。。

 

令人羡慕的发量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他父亲是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亚伦两三岁时就接触到电脑了。

 

那个时候,互联网的世界才刚刚起步,连图形浏览器都还没有,对于当时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件门槛较高,而且不那么有趣的玩意。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但亚伦这小屁孩还是沉迷上了。。。

 

其他小朋友都在捡树枝装绝地武士时,亚伦就拉上他弟弟本 · 斯沃茨一起用 Basic 语言写起了星球大战的问答游戏。

 

后来还用 MacIntosh( Mac 的前身 )和硬纸箱自制了台 ATM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一般人过万圣节都顶南瓜头,亚伦则怂恿他弟弟在万圣节装成他最喜欢的新电脑 —— 初版的 iMac 。

 

他弟弟还真就答应了。。。▼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随着小屁孩长大,技术越发精湛,动作也大了起来,他搞了一个知识分享网站:The Info Network。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对那些或晦涩、或冷门的知识有所了解,那为什么不到这个网站上来写一写?后面来的人可以阅读这些信息,并且修改他们认为不妥的地方。

 

所有人的知识,向所有人分享。

 

这个在现在看起来很靠谱的想法,当时遭到了他老师的奚落,“ 这太可怕了!你不能让随便一个人都来编百科全书 ”。

 

亚伦并没有被其他人的想法吓倒,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网站做了出来,这个网站跟现在的维基百科非常类似,但比维基早了五年~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这一年,亚伦 12 岁。

 

当然,真正的天才,不会只 开挂 发光一次。

 

14 岁,亚伦参与创建了 RSS1.0,这是个帮助用户跟便捷的聚合、阅读各种网页信息的工具,不少人至今受益。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15 岁,亚伦受邀为知识共享( Creative Commons  ) 编写代码!~ 

 

在传统版权中,作者默认拥有自己作品的所有版权,而在知识共享许可下,作者可以通过 “ 保留部分权利 ” 的形式,实质上放弃部分权利,与公众分享。

 

越多人 “ 保留部分权利 ”,互联网上的公共版权池就越丰富。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协同作业中,亚伦并非是蜻蜓点水般的参与,而是不可或缺的。

 

2002 年年底,他甚至被知识共享邀请,为 600 多名观众介绍他写的架构。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当时不少观众都被整懵了。。。

 

为什么会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来演讲?

 

啥?这小子干了这么重要的活??

 

卧槽,电脑屏幕竖起来我连这小屁孩的脸都要看不到了。。。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但在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大人们还真就在听这小屁孩的发言!

 

嗯,在干了这么多事以后,这哥们终于快成年了。

 

跟一部分天才的剧本一样, 17 岁的亚伦考入了重点大学,斯坦福,并且很快辍学。( 小孩子不要模仿,要模仿请先模仿亚伦考重点大学…  )

 

其实他高中就曾经辍过一次学,不是因为读不下去,只是觉得上学没啥必要,大概说法是:“ 我没有必要跟老师去学几何,我自己读读几何课本就懂了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后来他还接受过一次采访,赤裸裸鄙视了一下教育体制。。。

 

大佬发言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辍学后亚伦继续编程。

 

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 Reddit 的联合创始人,这个网站后来饱受欢迎,被杂志巨头康泰纳仕看上收购。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也顺便成为了百万富翁。

 

然而,就跟不屑于接受斯坦福的教育一样,亚伦也不屑于这堆钱,他仍然住很早之前租住的小公寓,穿着自己的破牛仔裤。

 

也许从头到尾,这个世界上能吸引他的就只有:网络。

 

2008 年,一篇《 游击队开放获取宣言 》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署名为亚伦 · 斯沃茨。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这篇文章有点小长,很精彩,想看的可以自己去搜原文。

 

这里差评君简述一下几个文章的重点:
1. 息就是权利,但信息被私有化了。比如你想要阅读最著名的科学成果,那就要给某个出版商一笔钱。

 

2. 哪怕是版权已经失效,进入公共领域的书籍,也被上了锁,成为公司赚钱的工具,即便是公共领域的资讯,公众也无法自由获取。

 

3. 我们需要资讯,无论它在哪里,把自己的成果以保留有限权利的方式公开,把版权失效的资讯归档上传,把那些公司锁住科学论文下载共享。

 

让资讯向第三世界的孩子们也敞开大门,而非成为第一世界精英大学的特权,让我们,为了资讯自由获取而战!
这个想法从道德角度无可厚非,但从法律角度,却有待商榷。

 

亚伦的悲剧,开始了。

 

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有个 PACER 系统,里面都是联邦法院记录文件,这玩意每页 8 美分。

 

但按理说,这些文件属于联邦文件,根本不受版权保护,呵呵~ 

 

美国政府拿本就属于公开领域的文件谋利,一年躺赚 1.2 亿美元左右。。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于是,亚伦就搞了一个程序,从 PACER 里面下载了 270 万份文件公开,让普通人不需要付费也能看!~ 

 

当局气炸了,指控亚伦是一个偷走他们数百万美元财产的 “ 窃贼 ”!

 

这件事情让 FBI 怼着亚伦做了两个月的调查,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但真正让他陷入困境的还是 JSTOR 事件。

 

2010 年末,亚伦故技重施,通过 MIT 的计算机网络从 JSTOR ( 一个数字图书馆数据库 )下载了大量学术期刊。

 

又㕛叒发现了,这次还拍下了证据。

 

当局发现后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有了证据,美国特勤局特工把亚伦给逮捕了。

 

联邦检察官指控亚伦犯有重罪,涉嫌电信欺诈并违反了《 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案 》,最高将面对 100 万美元的罚款和 35 年的牢狱之灾。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这些罪名被质疑过重,毕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亚伦想要拿这些文件商业化,而且当时主要受害者 JSTOR 也撤诉了。

 

但当局表示,现在黑客活动,电信犯罪这么活跃,我们需要杀鸡儆猴,亚伦,你看你像不像这只鸡?~ 

 

当局还找到了亚伦前女友,翻出了《 游击队开放获取宣言 》,作为亚伦想要进行犯罪的动机证明。

 

2012 年 9 月,联邦检察官将原本的 4 项重罪指控更换成了 13 项指控。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面对的麻烦越来越大。

 

2013 年 1 月 11 日,亚伦在布鲁克林的公寓里上吊自杀。

 

这一年,他 26 岁。

 

在亚伦被捕后,一个名为 Greg Maxwell 的人在互联网上分享了一个近 33G 的文件,里面全是来自 JSTOR 的论文,并附上了一封信。

 

信很长,这里还是简述下:
这些论文都是 1923 年前发表的,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是全人类公有财产,但 JSTOR 却对每篇文章收费 8-19 美元不等。这是对全人类的偷窃。

 

知识的自由传播是科学研究的基石,限制版权这一操作对于学术作品是不合适的。这些论文的作者也没有获得利润,获得利润的只有出版商。与纯粹的娱乐作品不同,能否自由使用学术成果将影响全人类。

 

我曾考虑用匿名的方式发布,以规避那些荒唐的罪名,但担心这一行为会被错误的归咎于亚伦,这让我的良心很不安,我对自己說,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冠上你自己的名字。
亚伦逝世数周后,一位十多岁的小朋友上了新闻,这个小屁孩在阅读了 JSTOR 里的论文后,想出了一种提早检测胰腺癌的方法,现在在进行早期测试。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如果成功了,无数人的生命可能会被延长。

 

这就是为什么,亚伦做的事情如此重要。

 

到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很多在线 “ 图书馆 ”,哪怕是在较为冷门古籍领域,也有人会进行资源整理归档,并且无私奉献出来。

 

这个在线古籍图书馆底部栏写了这样一句话 ↓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在为了信息自由这一理想奋斗,让无数普通人受益其中,如果亚伦泉下有知,应该会很开心吧!~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

thenextweb.com 《 Anonymous hacks MIT web pages in tribute to Aaron Swartz 》

rollingstone.com 《 The Brilliant Life and Tragic Death of Aaron Swartz 》

《 The Internet’s Own Boy :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

Michael Francis McElro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c.resource.org/aaron/army/index.html 

pamlin.net 《 Full letter from Greg Maxwell + some thoughts about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media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qpMBp__C09u8gnZ-zsvfA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大家可还记得之前知乎上市的时候,差评君还写了文章,分析了一波知乎的招股书。

其实当时留言里有很多差友并不看好知乎的商业模式。

毕竟,刚上市的时候知乎的月活用户有 B 站的三分之一,但是收入却只有七分之一。

他们的用户是典型的 “ 难付费 ” 的用户。

但是就在周一,知乎发布了他们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发展倒是非常不错

知乎的平均月付费会员数量为 400 万,比 2020 年第一季度增长了 137.8%;总营收为人民币 4.783 亿元,比 2020 年第一季度增长 154.2%。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要知道,虽然知乎的用户付费率没有那些短视频平台高( 当然,这样比也不客观 ),但是作为一个互联网社区,过了十年,还能有这种生命力,已经非常难得了。

现在,什么热点事件,甭管是科技领域,还是社会事件,游戏攻略都能在知乎上找到问题和回答。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看到 “ 新瓜 ”,先去看看知乎网友怎么说,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了。

所以,尽管外界之前对于知乎的用户付费率一直存疑,但是知乎却好像越做越红火了。

上古时期,有很多爆火的中文互联网社区:天涯、猫扑、人人、虎扑等等,但除了知乎和在体育领域极为垂直的虎扑以外,几乎所有社区都倒在了黎明之前。

对比其他互联网社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结局呢?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天涯社区,在当年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根据统计,当年上网的人,平均 7 个里面就有 1 个是天涯的用户。

也有很多的知名作者都是从天涯走出来的,就说写《 明朝那些事儿 》的当年明月,那当时也是在天涯最先开始连载的。

再比如说写《 鬼吹灯 》的 “ 天下霸唱 ”,也是在 2005 年开始在天涯连载的,还感谢过天涯的用户。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然而,到现在,天涯已经逐渐变得没落了。

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来了之后,没有跟上速度,快速出 APP 啊;再比如说,论坛这种模式不有利于内容的产出啊,等等。。。这些都是天涯没落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不赚钱。

这个不赚钱不仅是天涯不赚钱,更是天涯的作者不赚钱。

空有一个名声在这里,但是却没法变现,这就是问题了。

所以后来像是当年明月这样的有能力的作者,就跑到博客上去写,紧接着就出书了,彻底大红大紫。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知乎其实也遭遇过类似的问题,不说别的,就当年字节跳动作出来悟空问答的时候,就花了不少钱,挖走了知乎很多大 V。

但这些大 V 走是走了,可离开了知乎,又有几个混的比在知乎的时候好了?

虽然我们老能听见有人说知乎 “ 精英 ” 用户,但实际上,从文字社区的角度,知乎确实有着互联网难得一见的氛围。

 

这种氛围看着玄学,说来也简单,在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议里,知乎创始人周源说:

“ 知乎一直以内容为驱动来做用户和商业增长,该季度,知乎泛知识领域的 UV 同比增长 220%,微观经济学的同比增长超过 569%。” 

说白了,就是知乎的所有商业行为都是以内容为核心,现在每天在知乎看考研内容的人超过百万,用户习惯在知乎解决问题、学习知识,不只是图一乐,变现方式自然就丰富起来了。

反观很多互联网社区,往往空有一番流量,盈利模式却很单一:线上和信息流广告。

微博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可是这种形式不仅破坏使用体验,盈利也很费劲。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知乎也一样有这种广告,收入占比一度达到了 62%。

但是看过财报你就会发现,这一季度知乎线上广告收入占比直接降到了总收入的 45%。

同时,知乎的整体收入和利润率不仅没降,还提升了。

2021 年知乎第一季度的毛利润为 2.73 亿元,相较 2020 年同期增长 248.5%,毛利率则从 2020 年同期的 41.6% 提高到了 57%。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想必,知乎也意识到了,光靠广告这个收入,不是长久之计。

收入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知乎其他商业化内容的成功,比如知乎卖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这一季度收入 1.21 亿,就这一个季度的收入就达到去年全年收入的 89%,增长势头也很猛。

付费会员也成了知乎在广告营收以外的重头戏,在这一季度收入为 1.27 亿,同比增长 127%。

和当年天涯的模式不同,知乎会从零扶持作者,推出这样的盐选专栏,这种类似华语原创小说的作品在知乎非常受欢迎,眼光也不用拘泥于单纯的会员付费,而是携手做成 IP。

比如最近很火的的《 人性凶猛 》系列,据说知乎已经准备在今年下半年走出版,并且还联系了知名导演,准备上院线了。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说句实在的,知乎确实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平台。

我一直觉得,一个社区的发展越大,它就越接近这个社会本来的样子。

只是说,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个社区会根据人员的选择,做细微的调整。

所以我们能看到现在的豆瓣,是一个既有着文青搞同城活动,看小众电影,又有着八组饭圈每天八卦的地方。

所以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微博,是饭圈的主要阵地。

所以我们能看到人人网。。。哦不好意思,我们看不到人人网了,只有人人直播了。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这些都是互联网社区的人员主动选择的结果。

知乎其实也是一样,2018 年,我还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问题: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当时主流回答都是用爱发电,这看起来很理想化,但是并不健康。

现在你再看呢?适合创作?你可以搞盐选;表达能力强?可以开 Live;擅长为人答疑解惑?可以开通付费咨询;擅长评测,你可以做好物推荐。知乎想尽办法让创作者赚到钱。

看完知乎首份财报,我才发现它原来挺能挣钱

因为知乎明白这个道理,只有创作者赚到钱了,知乎才能赚到钱。

如果就像原来的知乎那样,做一个不赚钱,只是交个朋友的社区,早晚,一样会走到那些已经消逝的互联网产品的道路。

内容驱动的社区变现,本来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一个社区在它的发展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那条路。

对于 B 站,这条路可能是做游戏;对于快手,抖音,这条路则是电商带货。

那对于知乎而言,它最独特的地方,也许就是它在中文互联网社区独树一帜的社区氛围和强大的生命力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NlKW5_T_9V1f3s8B5_DBg

谁说写字不赚钱?

2020年8月,安徽小伙小郏来到了北京,在老家时,他是链家的房产中介,到了北京之后,他成为了水滴筹的筹款顾问。
 
要是早一年来,小郏的Title会是“志愿者”。2019年底梨视频卧底采访之后,模板化撰写患者故事,还随意填写募捐金额的“志愿者”们,变成了筹款顾问。
 
不知道小郏算不算赶上好时候,以前水滴筹和轻松筹在医院自由搏击的日子里,很多“志愿者”的月薪能超过1万,小郏这个筹款顾问,底薪是4000。
 
通过五天帮两个患者的考验后,小郏正式入职,早九晚六还有双休的日子里,他在北京西城区的几家大医院里扎了下来。
 
患者来自山南海北,小郏找帮扶对象不难,这比在链家卖房还容易些。他的名片夹甚至可以直接放在医院的电梯口,去医院里的小卖部提他的名字还能打折。病友们甚至给他起了个绰号:
 
夹总。
谁说写字不赚钱?
小郏们的工作方式和以前变化不大,只是公司的盈利模式变了。现在水滴筹最大的收入来源是:
 
保险公司。
 
扒依看过媒体报道,水滴筹创始人沈鹏的父亲1985年加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是中国最早一批在三四线城市卖保险的人,甚至沈鹏就出生在保险公司家属院。
 
刚刚成功上市的水滴筹,招股说明书里说,来自保险经纪佣金占总收入的9成。去年他们卖了144个亿的保险,佣金收入接近27亿。
 
由小郏们操刀的悲惨世界文案后面,就能看到水滴保的入口。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营销方式,8000万投保用户有接近6000万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谁说写字不赚钱?
以前,保险公司及代销机构要想获取这么大的流量,需要很多套路。比如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上大批量投放。现在,他们有了更好的渠道,比如水滴筹。国华人寿保险的总裁曾经说过,互联网保险让保险公司省了很大一笔渠道费。
 
但跟传统保险主推的重疾险不同,水滴保的主要产品是客单价比较低的医疗险。这类产品每年的保费少的只需要几百块,多的也不会超过一千。这些一次性产品贵在便宜,还很好的解决了阅读水滴筹文案人群的焦虑。
 
小郏们的文案现在变成了保险公司的蓄水池。渐渐地,蓄水池也不够用了,水滴筹的保单转化率从2018年的接近50%下降到了13%。要讲更大的故事,就必须平向外购买流量。
 
这三年,水滴筹营销费用翻了十几倍,暴涨到了20多个亿。
 
保险业的朋友告诉扒依,为了取得更高的销售成绩,水滴的保险销售甚至外包给了一些外部平台。那是更激进的领域,高额提成,团队发展,社区扩散,分级提成,就差那一句:
 
你听说过安利吗?
 
水滴筹最近上市了,尽管创始人们不断解释自己不是公益组织而是商业机构,但几天时间市值还是跌去百亿。
 
可能大家也终于明白了,无论他们再怎么说自己是保险公司,或者是互联网公司,核心竞争力还是文案和剧本。

谁说写字不赚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D-KIVay5vDF-JQJKBVJXg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关于假房源,最近还真碰到了


这是在看二手房的同事巧克丽丽,和中介的一段对话,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听真实录音:

“500万没有,你看到的价格都是做低的,实际上是560万”

“小区里面在卖的房子,一共就9套,99%的房源都是假的”

“图片也是假的,大部分用已经卖掉的房子,或者好长时间都不下架”

听到了么,现在中介利用假房源钓客户,竟然如此理直气壮


可想而知,虚假房源泛滥成灾,如今成了多么普遍的现象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这套房子500万,我头割下来给你!”
“还有这套565万的,上次看,明明就已经卖出去了啊!”

这是巧克丽丽看到一套虚假房源信息之后,恶狠狠对着手机屏幕说的两句话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这两句话,说明了现在虚假房源,最大的2个问题:


一个恶意做低价格、另一个循环使用已售出房源图片,为了钓更多的客户

最近巧克丽丽在看金桥的二手房,就在上周,她看到平台上的这同一套房子,价格是565万,而其他中介已经明确告诉她,这套房子已经卖出去了的前提下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网上一看,房子又在售了,图片也是一模一样,价格还便宜了整整60万


不仅如此,整个小区一共放出200套房源,中介告诉她其实也就9套在售,后来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段假房源录音

我们买房都多多少少遇到过假房源,在网上看到的二手房信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这似乎已经成了很普遍的事,中介态度也是嚣张的

但相比接下来的这些,巧克丽丽的经历,也只能算是平庸和普通


因为更嚣张的假房源,来了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什么都敢卖,就差卖上海东方明珠了


如果大家打开一些房屋平台,搜索以下几个关键字,一定会看到非常魔幻和反智的场景出现

大家都知道在上海的兴业太古汇,有一家星巴克甄选店吧,它是中国星巴克爱好者的打卡胜地,也是最大大大大的星巴克旗舰店

我有次路过,看到还特意拍了了来,因为它实在太有名了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比如你去搜索“星巴克独栋”,会发生什么呢

 

一搜我震惊了,竟然有超级多的中介,在售卖这一栋星巴克旗舰店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且不说房源是真是假,这么一栋星巴克,有好几个中介一起在卖,价格也是有高有低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这栋星巴克的面积,一会儿是2288平,一会是3889平,贵的卖2.7亿的也有,2.2亿的也有,便宜的卖1亿的也有,看的我都精分了…

并且房屋状态是:空置中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明明这家星巴克甄选,还在每天正常营业中得好好的啊


这时候,如果你再去搜索关键字“南京东路”,又会发生什么呢

比如,南京路步行街乔丹这栋楼正在卖,经营状态同样也是空置中,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个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上过历史课本的那种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南京东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能不能卖,咱们暂且不讨论,先看它的价格,只要3000万而已哦


比如,公司破产急售近南京路外滩沿街苹果旗舰店,不过这次房屋状态是经营中了,也只要2500万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但是,关于苹果旗舰店破产这事儿,请问有经过人家库克同意了么


还有,首付350万就可以买到外滩近南京路地铁口KFC连锁店,真心便宜,我都心动了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其实这还不止了,不论是星巴克独栋,历史优秀建筑,甚至是外滩万国建筑群,就差卖东方明珠了,无奇不有…


现在的虚假房源,夸张到了把人当作傻子的程度,你说嚣张不嚣张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看完那些优秀历史建筑正在被疯狂售卖,我去看了一下上海的那些豪宅们


你无法想象,上海一共有655套汤臣一品,可以拿来卖

 

昨天354套,今天655套,过了会又320套了….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一天之内,小区的房源数量的变化,就跟玩儿似的


说明其实根本就没有人在审核房源的真实性啊,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房源在售吧


一个上海顶级绝版豪宅,都是富豪们的核心资产,抛盘量这么大,想想都不合理啊


果然我又去别的平台上一查,在售其实也就
2套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再来看看这神奇的价格:400多平的9680万,怎么500多平就2个亿了,价格也是开玩笑的么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实际上,到底汤臣一品卖多少价钱呢,同样是433平,真实价格应该是一亿元上下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这样的假租房信息,让人感到发指

你能想象,竟然还有租金1500一个月的汤臣一品么


在租房频道,打开汤臣一品,我的钛合金狗眼,几乎都要瞎了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1350元/月住汤臣一品35平的大单间,压一付一,不是合租,还是整租

当我觉得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假房源总有机会刷新我的下限,999元合租汤臣一品,人生还需要奋斗么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因为我真的很好奇啊,就试着联系了一下,这套叫做“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放弃自己梦想”的汤臣一品豪宅的租房经纪人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信息不会有下文,电话也不会接


为的就是让你拨电话,等你打电话会发现房子价格是假的、图片是假的、房东也都是假的,信息也泄漏了,都是套路


然后从此你的电话,就会被各种不定时疯狂骚扰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关于假房源,中介极其坦诚,这也挺嚣张

根据中介自己的说法:99%的房源,都是假的

其实中介不免经常会被问到“房子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绝不会骗你说房子是真的

 

会直接告诉你:“姐,房子都是假的,这些都是用来钓客户的”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当你问他,平台上的房子有多少房子是假的,他们会直接说:


“我做中介,实话跟你说,我自己也分不清哪套是真的,哪套是假的。但你看到的99%,一定都是假的”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也许大概是被问了太多次,嚣张中,竟还带有一丝真诚,这也挺让人诧异


发布这些假房源的中介或者公司,包括购房者也都知道这些是假房源,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了太多太多次


假房源变成了秘而不宣,心知肚明的存在


我们看到的那么多房子,其实就是随意编辑上传的,只是为了用来吸引人点击拨打中介电话的,到处散播的虚假广告


这样的行为,到底是谁给他们的底气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一切都是因为游戏规则


有些卖房平台是靠流量端口费收费的,并不实际掌握房源,它们的客户说白了就是中介公司

他们需要很多很多很多中介,来上传很多很多的房源,才能赚到钱


受制于这样的盈利模式,如果严格监管,平台等于自己卡死了自己赚钱的喉咙甚至制定出来,一套纵容了中介无障碍在平台上传任何房源信息的游戏规则


等于说,平台给经纪人开小灶,上传房源,实行两套标准

“现在假房源都如此嚣张了么…”

个人发布,需要提交产权资料,但经纪人只需要填写房屋的产权信息,而无需上传使用真实的产权资料,也不需要房本


所以很多中介,才能够无障碍的上传任何房屋信息,当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这样的乱象也进入疯魔化状态


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将经纪人的违法成本降到更低,因为如果使用真实产权证件上传,被举报的话,是要被扣除保证金的


而中介花了钱买流量,必然会利益最大化

发布一套假房源,可以毫不费力的得到大大的收客效果,一个小区目前最便宜的房子560万,如果我上去发个500万的假房源,就可以快速接到比你多n倍的客户电话


此时如果这个小区刚好又出来了一套500万的房源,我就可以迅速邀约几十个客户到现场看房,提高成交概率

还有,对于房源变更速度的反应速度,也不一样


比如链家对房源变更信息反映速度是1-2天,甚至更快,其他平台7天才有反应,甚至更慢


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错误率高,这种数据导出后,就成了“死尸”,万年不更新,假房源信息越来越多

为了赚流量的钱,平台不想也不可能严格监管,确实从中赚来不少流量费,甚至还能上市,但苦的却是买房人

所以假房源是不是要这样一直嚣张下去了,还有没有人来管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V59nc4iPD5s01IvBhCW6g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Pornhub 在官网上自吹自擂:“每一天都有 1.3 亿人访问我们的网站。”

但就在去年,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冒头了。

它就是 OnlyFans。

OnlyFans模式跟Pornhub 完全不一样,它走的是粉丝订阅的平台、操作方式类似国内知乎上的付费解锁文章,

两者区别在于:OnlyFans 上让粉丝「付费解锁」的内容大多是成人内容。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很多网友肯定跟小编一样好奇,这网站是咋火起来?还能影响到Pornhub 地位?

简单的说OnlyFans就是一个以内容为载体的互联网社交软件,大家可以在上面发布照片或者视频,给自己的照片或者视频上锁,需要付费才能够解锁查看,至于价格可以由自己来定,单次/包月,丰俭由人……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如果只是这样肯定不足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个平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限制级的内容不做限制,于是这个平台就逐渐从一个内容社交平台发展成了成人网站。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这次,也是借着肆虐的新冠疫情OnlyFans才突然爆火。

疫情让很多制作成人影片的工作室停工了,色情行业的生产端遭受了极大打击。

隔离在家的消费者们需求却急剧增加,这让人们都涌向了 OnlyFans。

截止到去年 12 月,OnlyFans 已经有 9000 多万用户注册,100 多万内容创造者入驻。

我们熟悉的 P 站虽然免费,但视频质量都比较统一,作为观众偶尔看看还行,长期时间观赏还是容易腻的。

OnlyFans就不一样,创作者对自己上传的内容进行定价,介于 5 美元和 50 美元之间,订阅的粉丝付了费才能查看,可以月付、也可以次付。

粉丝们就能和创作者聊天或者互动,粉丝也可以花几百美元让创作者拍摄特定服装、特定场景色情片段。

部分创作者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的难度和出价的多少决定是否接单。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最后平台只会收取创作者全部收入的 20% 作为佣金。

18 岁的说唱歌手 Bhad Bhabie,仅在 OnlyFans 「露脸 」,6 小时就入账 100 多万美元。

在 OnlyFans 上,你不仅能找到许多叫得上名字的人物,还有很多明星,歌手、演员,到体育明星、音乐制作人等等。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那么在OnlyFans的内容创作者究竟可以赚多少钱呢?在 OnlyFans 2021 年收入前 15 名的“头部”们的收入,多则月入 2 千万美元,少的也月入 90w 美元……

好家伙,终于有人跟最大「成人网站」抗衡了!!

网友们深扒之后就会发现,这些TOP15基本都在别的平台上有超过百万的粉丝,通过在其他网站的内容引流,自己的粉丝们带到 OnlyFans 上来,把部分“白嫖党”转化成了付费用户。

同时,能在OnlyFans上赚到钱的也基本都是在其他平台上已经有一些粉丝积累的人。

对于其他人来说的现实却是热度最高的一批 “网红”们赚走了80%的钱,而大多数人在网站上的月收入还没超过145 美元(约 1000 人民币)。

所以,就像是OnlyFans的标语一样“让你的影响力得到回报”,这里的前提条件就是,你需要有影响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6DrHTyrJXrIL8sq_LoF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