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食论”火了,短视频创作者尴尬了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吴娇颖 聂菲 苏琦
编辑 | 金玙璠

“个性化分发真的太厉害了,你喜欢猪食,你看到的全都是猪食,没有别的了。”
“那些外放洗脑短视频的人像傻子一样。”
腾讯和字节跳动又吵起来了。起因是6月3日,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腾讯副总裁、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称,部分低智低俗短视频就是简单洗脑式的重复,潜移默化冲击用户观念,拉低用户心智,尤其是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一观点被外界称为“猪食论”。
 
不在场的抖音迅速反击,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发文称:“这位腾讯高管可能不知道,号称已经拥有数亿用户的微信视频号,是目前唯一一家没有按要求上线‘未成年模式’的短视频平台。腾讯大力发展短视频的同时,一直在攻击短视频行业。”
 
暂且不论腾讯为何觊觎短视频这块蛋糕,做了微视,玩起了视频号,却张口得罪了视频分发平台、监管者,还得罪了部分用户,遭网友嘲讽,“吃不到的葡萄,就说是酸的,抢不到的蛋糕,就说是猪食”,与此同时,也将短视频创作者推到台前。
 
开菠萝财经和四名短视频创作者聊了聊,他们中有人同意“猪食论”,发现美女大长腿的账号天然有流量,专业视频“没人看”、起量只能靠投抖+;既然要考虑商业化,就要做大众粉丝,那就必须适当“下沉”;另一派认为短视频不是原罪,“俗”也可以有创意、有深度……事实上,迎合不迎合、妥协不妥协,是每个短视频创作者正在面临的难题。
 
“猪食论”火了,短视频创作者尴尬了

大长腿美女账号不担心起量

知识类博主只能靠投抖+

阿成 | 23岁 泛财经短视频博主
 
辛辛苦苦工作一天,谁愿意下班后还要去看需要动脑、枯燥无聊的视频呢?看短视频只不过是图一乐。郭德纲老师曾说过,听相声就是为了放松、图乐,想要学点什么就上学去
 
公共场所语音外放看洗脑短视频的人确实非常讨厌,特别是那段哈哈哈笑的土味音乐。不过,一打开自己的账户,发现外表光鲜靓丽的我,刷到的也是这些,只不过刚好戴了个耳机
 
我比较常用抖音刷短视频,因为快手一个视频一句“老铁”让我感觉不舒服。近期看过最低智的短视频就是一些小三上位、家长里短、朝奇怪方向发展的剧情类短视频,只要第一个镜头从美女的大长腿往上拍的,点赞量都非常高。最讨厌的是殷世航、套路璐、郭老师这样的土味网红,殷世航天天在直播间吵架,骑驴求婚,把自己当“跳梁小丑”,怎么哗众取丑怎么来,但难以否认的是,即使殷世航直播间被封630年,依旧赚得盆满钵满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我的女朋友,她非常喜欢郭老师,一个在镜头面前蓬头垢面、龇牙咧嘴、大声尖叫,露着胖肚腩跳舞,放屁、闻臭脚的人,在我眼里就是极其低俗的存在。但她的视频在抖音有34亿次的播放。
 

来源 / 视觉中国
一直不理解审丑文化的我,有天打开澎湃新闻巴以冲突连麦直播间,发现郭老师也在,还带来了大批粉丝。连麦的专家都感叹“很少有网友关注国际时政、军事,郭老师的影响力这么大啊,来了之后,好多网友欢欣鼓舞,给直播间带来了很高的人气。”
 
郭老师当时的一句话让我对她彻底改观,“平时我就老看这个新闻,因为关注我的集美们(姐妹们)都是大学生和中青年学生,应该多听新闻,多做一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
 
我做的是泛财经视频,最初想以B站为主阵地,认为B站的受众群体素质相对较高,内容也比较专业,结果发现根本没人看,而且B站没有很好的起号优势(知识类的),所以深耕抖音,但运营效果一般。抖音对新号的扶持力度很低,知识类博主起号很难,只能靠投抖+,而美女、帅哥、大长腿的新号反倒不需要担心起号问题,天然有流量
 
低智的视频多了,会挤压流量池。于是在内容制作方面,我更注重接地气、尽量让用户听得懂,选题也更倾向于商业八卦故事、蹭热点。
 
总之,有人爱看长腿美女,有人爱看商业财经,如果你是个长腿美女,口齿清晰,还懂点财经,那就再好不过了
 
“猪食论”火了,短视频创作者尴尬了

迎合也要有原则

我是八成坚守底线、两成适当妥协

Eric | 33岁 知识类博主
这位腾讯副总裁用“猪食”这个词,形容的不是所有短视频,限定的是低智、洗脑的短视频,虽然“猪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我是同意的,的确有很多短视频既没有营养,还浪费用户时间,流量反而很高。
得先定义什么叫低智洗脑短视频,我认为主要是两类,一类指没有科学依据、危言耸听的内容,不明真相、辨别能力差的人,就会信以为真,甚至把它当作判断标准,比如“XX吃多了就会得癌症”等言论。另一类以情感类居多,比如讲女人就应该如何,男人不应该怎么样,毫无道理可言,但讲的都是老一辈人爱听的话,轻轻松松就能十万加,像我妈妈那个群体就会点赞,还会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把这些当作衡量婚姻甚至人与人关系的标准
拿我们自己举例,我们是一个知识类短视频账号,最初的内容定位偏专业一些,但发现受众是少数人。我们讲特斯拉这种公司的选题,讲它的问题,认可的评论就会更多,讲这家公司为什么成功,就会有大量diss我们的评论。
来源 / Pexels
一个头部短视频平台的运营给我们的建议是,“要更下沉一些”。但我们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想产出优质、在形式和内容上科学严谨的内容,另一方面势必也要为商业化做打算,既要兼顾垂直粉丝,又要做整体的粉丝量。
话说回来,迎合平台的受众,我觉得是所有短视频创作者必须会做出的选择,但要有底线。
 
前几天,华为更新了鸿蒙系统,国内其他手机厂商都没有表态,有几个博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上来就非常狠地骂了那些不表态的厂商,甚至上升到“不用鸿蒙系统就是不爱国”的程度,点赞和阅读量非常高。这种就是用户想听什么他们就讲什么,他追求的是流量,可能就昧着良心说话。
但作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我们要坚持的是80%要坚守底线,另外20%做适当的妥协。而且这种妥协不是一味的、盲目的、低质地迎合,而是尽量选择更多用户愿意看、愿意讨论的选题,再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猪食论”火了,短视频创作者尴尬了

短视频不是“原罪”

“俗”也可以有创意和深度

赛斯克 | 34岁 文化类自媒体博主
我目前创作的算是中长视频,暂时计划是深耕B站,也会分割成短视频分发在快手等平台。
前段时间东北鸡架因为沈阳疫情流调情况意外走红,我创作的相关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几天时间超过8万。这个数据并不意外。我做公众号时,很多选题是80后、90后的集体文化记忆,据我观察这类内容在B站也很受欢迎,比如《猫和老鼠》《灌篮高手》的解读,甚至《编辑部的故事》最近都有百万级别的爆款诞生。
不过我知道B站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制作内容时还是会顾虑,我讲的东西他们是否感兴趣、是否能理解。相比写文字,做视频会刻意玩一些梗,活跃气氛,呼吁大家发弹幕
“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这个说法,如果是单纯炮轰短视频的话,十分可笑。腾讯近些年也倾尽资源去做短视频,现在老板回过头炮轰短视频,这是在否定过去的自己吗?
“公共场所语音外放看洗脑短视频的人,像傻子一样”,这个就更站不住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公共场合外放”,难道外放长视频、外放叮叮咣咣响个不停的抗日神剧就不像“傻子”了吗?即便外放的是贝多芬,也会打扰到需要安静的人。
同微型漫画、微博一样,短视频也只是传播信息的一个载体而已,只不过它天然适合输出碎片的、休闲的、娱乐的内容。至于它传递的东西是优质还是劣质,关键还是看创作者本身,不能说这个形式带着“原罪”。
来源 / Pexels
有些人觉得很多短视频低俗,而我对低俗的定义,关键不在于“俗”,而是恶俗。恶俗的本质就是把坏的包装成好的,把劣质的包装成优质的,把捆绑个人、压抑人性的东西包装成正义的、不可批判的。这样的内容很令我厌恶
而“俗”,也可以是相当有创意、有深度的内容。比如东北老四的,当然是俗的,但却反映着人情世故,体现着老四的幽默与观察力。这样的视频,流量很高,也没什么坏处。
就这几年而言,我觉得最洗脑低智的是煽动集体情绪的视频。这比一般的伪科学还要难以应对,因为被裹挟其中的人,往往信奉“立场大于一切”,而让理性、逻辑与客观事实完全失效。
至于平台,不同的平台对内容有引导与倾斜。从我自己的观感来说,快手直接反映大众生活和搞笑的内容偏多;抖音意图打造一种现代商业社会精致“景观”的内容多;B站比较杂,各种风格都有,可能年轻人和二次元爱看的比较多。
的确,很多人刷短视频习惯之后,思维模式会受到影响,接受深度内容的能力下降,但我觉得这也是个人选择问题。当然,我也支持对短视频弊端进行充分的批判,让更多人认识到其中的不足。
作为创作者,怎么应对平台的个性化分发,我能想到的还是在故事性、趣味性、新奇性上做文章。
 
“猪食论”火了,短视频创作者尴尬了

深刻是流行的天敌

低俗是一切内容的天敌

龙东平 | 35岁 连续创业者、短视频玩家
 
低俗短视频其实非常普遍,腾讯这位副总裁挺直接的,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在我的体感里,特别低质、洗脑或恶俗的视频,抖音要比微信视频号更多一些。因为视频号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交传播,用户都是个人微信上的一度或二度人脉,大家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相对收敛。但抖音依靠的是流量池的玩法,为了把用户留住,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同时,由于个性化推荐的机制,你越刷低俗的内容,算法越会给你推荐。一些自制力和认知力还不够强的青少年,会在这样的视频前做停留,机器会频繁给他们推荐,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平台在拉新或冷启动的时候会放任这样的视频,先放水养鱼,等到平台成长起来,在舆论压力和监管力度之下,这些内容的生存空间应该会越来越小。官方也一定不希望平台上全都是这些垃圾视频。
 
之前我一直在做视频号,输出创业感悟和方法论,最近我开始研究抖音号,把视频号里的部分内容搬到抖音上,明显感觉到,同样的内容很少人看。我深深地理解了那句话——深刻是流行的天敌,我的这些感悟注定不会流行的,可能创业的人才会有共鸣
 
来源 / Pexels
这其实也是很多干货类内容创作者的通病。一方面是顾及到面子问题,认为自己一旦把内容写得很浅,朋友们会怎么看我?另一方面讲得太深刻,受众又会变窄。
 
最初我很矛盾,后来就释然了。我现在的态度是,因为平台有平台的规则,流量有流量的性格,既然选择了这个平台,就一定要研究它的玩法和规则,包括互动率、完播率、5秒吸引规则等,试图骗过推荐算法,但我不会突破底线,因为低俗是一切内容的天敌
 
我不会一味把抖音当成是一个纯娱乐的平台,而是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在里面发布,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一定能够触达那些跟我价值观相近的,对我的内容有同感的人。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猪食论”火了,短视频创作者尴尬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txULgeAbOJ2Mr_UiBQw4w

 

情歌U盘,太暴利了!

要说到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音乐肯定是非常重要一方面。
 
正如大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听《鸡你太美》这种淫词艳曲,
 
而站在年轻人这一边,晚上霓虹灯亮起,广场传来:“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
 
他们看着楼下载歌载舞的大爷大妈,恨不得往下面丢几颗原子弹,以求得世界和平。
 
同样,在听歌方式这一块,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情歌U盘,太暴利了!
 
01
 
在我们网上冲浪技巧已经炉火纯青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群蹒跚学步的中老年群体。
 
我们早已习惯用网易云、QQ音乐播放音乐,而中老年人听歌方式靠的却是抖音、快手。
 
岁月不饶人,他们身体的荷尔蒙早已经被掏空。
 
摇滚朋克对他们来说不再有半点激情,嘻哈电子更不会有丝毫激进。他们只喜欢年轻时听到的经典情歌。
 
情歌U盘,太暴利了!
 
这些专注于服(shou)务(ge)中老年群体的自媒体,在抖音上推出了一大堆情歌账号,诸如“怀旧情歌”“经典情歌”“情歌对唱”等等。
 
它们粉丝从几千到上百万不等。
 
这些账号运营方式极为简单,首先截取一些经典的电影或者演唱会片段,然后再配上一小段音乐,一个短视频就制作完成。
 
基本上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按常理来说,这类情歌号想要盈利其实是非常难的。
 
首先这类账号基本是靠搬运,没什么用户黏性。
 
况且目标用户还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买菜为了便宜两毛钱,可以费劲嘴皮子砍半天价的那群大爷大妈。
 
而实际上,如果做到一定规模后,这类情歌号想要赚钱却极为简单粗暴。
 
它们主要盈利模式靠的是贩卖一个叫做情歌U盘的东西。
 
所谓情歌U盘,跟普通U盘的区别在于,它内置了一大堆符合中老年群体口味的经典歌曲
 
为了更加了解这一行的情况,我通过一个抖音情歌号的主页,加了一个叫波哥的人。
 
情歌U盘,太暴利了!
 
他目前售卖的情歌U盘有两种,一种是16G的,另一种是32G的。
 
其中16G的U盘包含音乐900首,售价99元;而32G的U盘有1900首神曲,售价139元。
 
情歌U盘,太暴利了!
 
这个U盘有多暴利呢?我在1688看了一下,这种同类型的16G的USB2.0的U盘,只需要13.5块就能买得到;而32G的也只不过只要16.6元。
 
但是,一个平平无奇的U盘,加上这一堆拷贝过来的音乐之后,价格就能翻7倍。
 
情歌U盘,太暴利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一天究竟能卖出多少个U盘?
 
由于他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更新买家的物流信息,于是乎我盘点了一下,单是6月3号这一天,就有56人下单。
 
情歌U盘,太暴利了!
 
不讨论这个物流信息有没有水分,我按照一个u盘盈利80计算,这个波哥一天下来至少赚了80X56=4480元。
 
除了贩卖情歌U盘,这些情歌号还有另外一种营收方式,那就是有偿收徒。
 
老黑我随后又加了另一个人的微信,询问他课程事宜。他跟我说学费1680,一对一教学,包教会。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按理来说,如今的网络流媒体服务已经非常发达,你想听音乐直接去APP找个歌单,循环播放它不香吗?
 
为啥还要花这个冤枉钱。
 
不过,购买音乐U盘的显然并不是年轻人,所以不能以我们的平常的脑回路思考问题。
 
首先,智能手机对于老一辈来说,还算是一种相当高科技的产品。
 
不少人连微信聊天都费劲,更别提去音乐应用查找自己喜欢的音乐了。
 
而U盘这种东西,即插即放,相当无脑。
 
并且,一个小小的U盘,里面居然包含了上千首自己喜欢听的音乐。
 
对于他们的震撼,无疑相当于早年乔布斯从裤袋里掏出一个iPod。
 
情歌U盘,太暴利了!
 
02
 
对于音乐这一块,一直以来都是智商税的重灾区。
 
老黑我年轻的时候,曾混迹过一段时间HIFI圈子。
 
在平常烧友交流会上,那些大佬开口闭口都是这种话:
 
这条耳机解析力还可以;动圈调音听起来居然有一股动铁味;人声不错;高音有点塌,不如加1000上森海塞尔的XX;手机推不动,得上台放。。。
 
他们颇有兴致地装完逼后,结尾还不忘记带上一句:“老黑,你觉得呢?”
 
我只能没好气地说:“好看吗?好看就是好塞。”
 
在这种玄学圈子中,我总有一种自己得了耳聋耳鸣晚期的错觉。再加上这是一个相当烧钱的爱好,实在扛不住造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情歌U盘,太暴利了!
四舍五入就是一套楼
 
很多产品冠以HIFI之名,收割着那些被参数忽悠瘸了的发烧友。
 
而放在这里,音乐U盘收割的则是对于音质貌似有那么一丢丢要求的中老年群体。
 
这类所谓的音乐U盘,车载U盘,在淘宝上非常泛滥。
  
老黑我截了几张图,带你们欣赏一下他们连广告法都不放在眼里的商品文案。
 
在杜比3D立体声还玩不明白的时候,没想到情歌U盘早已经实现了科技的跃迁,它们一出手就是7D音质。
 
情歌U盘,太暴利了!
 
一个小小的U盘,里面包含了数不胜数的黑科技,比如说黑胶芯片、HIFI音质、有专业调音师负责调音等等。
 
甚至不用换音响就能改善汽车音质,低音劲中音准高音甜。
 
这几个黑科技,每一项单独拎出来,都能给国家贡献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更骚的是,他们的黑科技不挑食,适用范围极强。
 
不管你是自行车、摩托车,面包车,甚至是手扶拖拉机,只要你车上有个USB口,都能使用他们家的U盘。
 
情歌U盘,太暴利了!
 
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吗?
 
众所周知,U盘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存储设备,而音质则受到音源、解码、播放设备等影响。
 
U盘跟音质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它们的文案中,居然还有脸说提升50倍音质。
情歌U盘,太暴利了!
其次,一个16G的U盘内置了上千首音乐,我们简单算一下就知道,一首歌死撑也就不过10M,一看就知道是普通的MP3格式
 
用端木磊的话来说,“听这玩意简直就是往耳朵里倒垃圾。”
 
情歌U盘,太暴利了!
 
可能有些人在想,“道理我都懂,可是这破U盘的音乐听起来就是得劲,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先放知乎用户的一段话。
 
情歌U盘,太暴利了!
 
U盘的音乐,先是加一波混响,又或者直接就是DJ版本。
 
摇滚+土嗨,能不上头吗?
 
03
 
由于前面貌似有点像广告,老黑我得声明一点就是我并不鼓励别人从事这一行。
 
这个所谓情歌U盘,就跟那些保健品、养生床垫一样,纯粹是收割智商税的玩意。
 
况且,盗用别人的音乐作品盈利,会侵犯创作者的版权,一不小心就会牢饭吃到饱。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学一波其中的方法论。
 
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边际成本,指的是一个产业一旦实现规模效应,后续的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甚至趋向于零。
 
这一点在互联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情歌U盘,太暴利了!
 
比如说,王者荣耀一个皮肤卖9.9元。前期皮肤的制作需要美工、运营等部门的协作。
 
不过后期不管是卖出一个又或者是卖出一万个皮肤,成本都几乎一样。
 
情歌U盘同样如此。
 
前期在网络上收集一波音乐资源,后面要做的只是拷贝音乐然后发货,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这便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体现。
 
对了,差点忘记本文重点,
 
音乐U盘垃圾,多关心关心老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1gDuZZHNK7Md_zP5i9Zig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作者:圆圆

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前几天,国家监管局扔出了一张250万的顶格罚款。
罚的不是山寨假货、也不是无脑吃播,而是这两年被吹上天的网红行业——在线教育。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巅峰时期,有玩家只用7个月就吸金32亿美元,10家机构在2个月就敢花掉100亿打广告。
甚至有专家预言,“只有在线教育可以实现教育公平”、“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听上清北名师的课”。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可还没等改变世界,在线教育已经自顾不暇。
倒闭、卖身、裁员、造假……有的机构仅1个季度的净亏损额就接近10亿元。
某些机构裁员比例高达50%,堪称行业生死转折点的史上最大裁员。
自3月以来,央视已停止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就连前几天筹划上市的企业也收起了IPO申请书,绝口不提这茬。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原来宣传的有多猛,现在恨不得有多低调。
烧光百亿的在线教育,这些年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4个广告牌,在线教育占3个
 
在线教育的火,是一种“哪怕与你无关,也要闯入你的生活“。
 
当你出入电梯: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当走在地铁里或者在公交站等车: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甚至在看电视的时候,也能看到在线教育的影子: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根据Tech星球报道得知,2020年的‘瓜瓜龙英语’每天在抖音上的推广投放,就大约在150-200万元之间”。
据各大在线教育平台财报显示,仅三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2020年2月至11月的营销费用就超过100亿,相当于“烧”掉了4个蛋壳公寓的市值。
总结起来就是:研发精打细算,营收疯狂砸钱。
敢如此任性烧钱,是因为来钱实在太容易。
仅就2020年12月份,头部三家就获得了52亿美元的融资,把这个钱投给戴威,账上欠的押金都能还一波人的了。
而回顾2020年整一年的融资金额,更是高达680多亿元,看到资本如此慷(hao)慨(pian),很多人也踏入其中。
 
2019年5月,腾讯正式成立腾讯教育;字节跳动自2018年陆续推出在线英语产品AIKID和GOGOKID,2019年收购了在此次疫情中才被多数人所知的清北网校。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一边是有人给钱支持,一边是线上线下营销砸了个遍,还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家长报班续课,在线教育一时间风头正盛。
最夸张到什么程度?
就连招聘软件上,在线教育都在疯狂挖人招人,而薪资也很可观,那时候在北京海淀吃个饭,都能碰见旁边桌上有一个人是做在线教育。
可是日子开始不那么好过了。
2019年10月,朗播网、学霸一对一、理优一对一相继停止运营;
2020年初,学霸君被爆出欠薪、拖延退学费等负面信息;10月19日,优胜教育被传崩盘,拖欠员工工资、学员退费困难;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在线教育机构从一个风口飞扬的猪,变成了另外一个P2P。
回顾这些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前期疯狂烧钱、圈钱的雷,早就埋好了。
而这才是引爆整个行业的最大隐患,看起来光鲜无比,做着教育之类的工作,实则背后积攒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太多。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名师骗局:
清北毕业还是职业演员?
 
在线教育的模式很好,体验却很糟。
所谓“在线”,严格说比传统教育等更精准地聚焦了一些学生的痛点,父母没时间教、小县城师资力量差、线下辅导班太贵…
然而在9.9名师课体验尝鲜后,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1、清北毕业名师,薛定谔的实力
 
在线教育平台的师资,个个毕业于清华北大,甚至是在教育行业耕耘多年的权威讲师。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实际上,深得消费者信任的这些名师,里边水很深。
 
有时他们是无证上岗。
曾在“学霸君”任职的一名老师告诉中青报记者,机构对教师资格证并不在乎,只求本科就行,对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他只经过一轮远程试讲就通过了招聘程序,开始授课。
 
甚至潦草到有时用微信语音讲课。
那些被称为优质外教老师的背后,实则学历成谜,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美其名曰:纯正本土。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还记得前段时间名师撞脸的尴尬吗?
 
在A机构,她自称“做了一辈子小学数学老师”。在B机构,她又成了一名“教了40年英语的老师”。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这样的师资水平,很难不让人猜忌,其名校背景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2、贼船好上不易下,退费难上天
 
报班一拍脑门,退课却难如登天。
针对家长的不满退课,很多机构甚至有专门的应对话术。
据中青报采访,这些机构先用“学习不能速成“作为基调,之后再用”孩子的成功不是只通过成绩决定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家长产生“学不好一定是没报班”的错觉。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最后再拿着学生试卷,一步步具体分析,和家长建立信任感,这种掏心窝子的情感营销,最容易击垮家长心房,几乎都能被劝回。
 
这个“话术”宝典中还举例了很多情况。
比如“现在续费还太早了,我们还没上几节课,看不到效果,之后再说”“孩子基础太差准备报个一对一”“上课时间不合适,不一定能看直播,学习效果没办法保证”“孩子管不住自己学网课不专心,有时候会玩手机玩游戏”……几乎涵盖了家长不续班的所有理由。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但无论你有怎样的理由,他们都能找到话来说服你,躲也躲不掉。
3、互联网的拉新引流,才是真正杀手锏
在线教育的乱象远不止这些,包括营造的低价营销策略,从999元一节的课,变成89、甚至9.9,这背后不是真的优惠,而是利用熟人拉新的方式,给予的一定折扣。
 
可一旦成为老学员后,再续费时每门课程从原来的十几元变成了几千元。
 
几个回合下来,家长已经累的精疲力尽。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就是奔着提升成绩去的,结果发现老师不行,孩子也耽误了,这才是在线教育最大的失职。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别让教育,
牺牲在互联网巨头的厮杀之下
 
在线教育,本来不应该这样。
2020年的一场疫情,教育部下达了“停课不停学”的倡导意见,意在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孩子们在网上学。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随着后续网络授课模式兴起,在线教育机构越来越受欢迎。
 
当时很多家长为了紧跟学习进度,给孩子报班网络课程。
 
一位给孩子报名了线上数学、语文和英语课的家长透露,在线教育还是有很好的地方,比如不合适可以随时更换讲师,还能节约外出时间成本。
 
但劣势也很明显。
 
拿年纪小的学生来说,要求端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听课,实在不是件易事,而且遇上互动的环节,隔着屏幕还是觉得交流有障碍,效果达不到预期。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另外一些年纪较大的孩子,在使用教育机构app时发现,许多解答不出的题目随后一拍,传在网上就能知道详细答案,一来二去,学生根本不会思考,遇见不懂的直接求助题库。
 
许多家长因为这一点,不知道删除了多少遍孩子手机上的app。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如果说这些后果还是可以改正的话,那么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坐姿不正确造成的视力下降和身姿问题,纯属不可逆的损害。
 
这也是为什么刀哥开头所说的,在线教育早该由官方伸手管一管了。
 
这几年来,在线教育机构除了爆雷倒闭外,一些擦边球也没少碰。
 
2018年10月26日,北京扫黄打非部门查处互动作业APP违法违规行为,查实“互动作业APP”存在低俗色情互动信息”,向未成年学生推送含有性暗示的低俗小说与文章;
 
2020年7月,“学而思”网校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等突出问题;
 
而对于家长而言,在线教育是一块可以改变孩子命运的屏幕。
 
曾在2018年,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推文,刷爆朋友圈。说的是通过视频直播教学,云南等248所贫困地区中学,和重点中学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实现共享教育资源。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而回到K12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同样的意义。
 
虽然无法保证绝对公平,但它突破了时空障碍,让一部分人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
 
另外也对学习的自律性与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高效率地学习。
 
而这次强力整顿,无疑是在为线上教育紧螺丝,便于更好的运转。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结语:
 
互联网擅长造神,更擅长毁神。
2020年12月底,学霸君被爆料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两百余人失业,学校教师工资拖欠不发,数十万家长缴纳的学费无法退还;
海风教育、51Talk都发生过退款无门的问题。
烧光 100 亿,上百家接连跑路,比直播还疯狂的行业,口碑快崩了?
2020年,至少有近100家教育培训机构出现经营异常,倒闭或者跑路。
这25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融资超500亿元的赛道而言,并不算多。
但顶格罚款背后意义相当致命——
前端贩卖焦虑,吸引家长花钱报班,背后有资本下注,疯狂营销,这让暴雷、裁员、诈骗、破产,这些原本不该跟教育挂钩的词,一次次荒诞的出现在这个行业。
互联网改变教育,但不能徒有在线,而无教育。
教育本不该成为互联网巨头、抢地盘冲流量的牺牲品。
韭菜也最不该割到学生身上。
Ref:
中国青年报《在线教育成乱象:营销成主业,“授课”变“售课”》
《起底在线教育乱象:“话术”+“套路”收割家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tUsm_g4yC8ibH5ZLbM1wQ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在外卖行业中,随着美团、饿了么的外卖成本越来越高,市场逐渐形成了低价外卖的空白区。然而,低价外卖的关键在于何处?而低价外卖平台的搭建,一定程度上可以投射到聚焦于下沉市场的拼多多身上。本文作者发表了他对低价外卖市场行业发展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全文共 9219 字,阅读需要 20 分钟

—————— BEGIN ——————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可能第一反应是,反垄断是不是主要的原因?

反垄断首先是禁止二选一等行为,让市场更加自由的竞争,更关键的是造成了诸多连锁反应,比如说骑手社保问题,可能对整个外卖行业造成打击。

外卖市场的格局有了更多的变数。

但其实早在反垄断之前,这个苗头就已经隐隐出现了。反垄断或许是一个催因,但是这个催因具体能够起多大的作用暂时还不完全明朗,而就算抛开反垄断来看,一个拼多多式的机会或许也已经在外卖市场开始酝酿。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式的崛起

到底是怎么回事

拼多多的崛起是历史必然,因为微信崛起了,一群【待电商】的人群诞生了。

凭借着熟人社交网络效应和跨越年龄阶层、简单、自然、人性的产品设计,微信将众多下沉市场的用户囊括其中。

借助微信关系链的传播,互联网有了低成本、大规模触达这部分人群的能力,而微信支付的成功让这部分人群有了进行网购的基础。

这一群【待电商】的用户,缺的只是合适的商品和参与方式。

合适的商品指的是相对他们平时接触到的线下渠道,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更低价或者同等价格的情况下质量更好的商品(更多是前者,价格感知会更直观),以及他们平时没有接触到的低价新商品(电商品类丰富度远胜于线下)。

参与方式指的是将这部分下沉人群拉入网购的方式:你是让他们在微信里面完成网购,还是需要去到另外的应用?你是想让他们主动搜寻,还是直接推送到他们面前……

阿里曾经在拼多多崛起前,直接使用补贴让下沉市场的人群下载使用淘宝网购,但宣告失败了。

这里补贴并非是说无效,再大的偏见都能被更大的利益给扭转(比如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真香”),主要的问题是阿里让下沉人群参与网购的成本过高。

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用淘宝去网购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操作、信任等成本。尤其是很多老人,微信里面有的才会去用,熟人推荐的才敢用,就会造成这部分人群获客成本过高,可能会超出他所贡献的价值;再加上阿里当时全力打造天猫商城,所以并没有多么重视这块。

所以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手在“成全”拼多多。

除了之前不太重视下沉市场之外,阿里还有两个成全:

第一是主动放弃低价白牌的心智,全力打造天猫商城跟京东拼一二线的消费升级,流量、机制和政策等倾斜加速了白牌商家流向拼多多;

第二是为了避免管道化——成为微信的货架,而主动切断跟微信的联系,从而也切断了能低成本高效触达这部分人群的渠道。

京东虽然坐拥微信九宫格,但只是单纯当做一个广告位,并没有能够深刻洞察到微信关系链更多的作用,所以也没办法充分利用微信的流量。

更重要的是:京东虽然现在针对下沉市场推出了“京喜”,但是当时它根本不考虑这部分市场,只考虑一二线的消费升级,所以京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不是下沉市场的玩家。

阿里和京东对这块市场的忽视甚至是决策错误,是造成拼多多能够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而拼多多自身也争气。

一方面承接被淘宝洗出来的白牌商户,提供低价的白牌商品;另一方面通过拉人拼团、砍价等机制设计,既充分利用了微信的关系链,又非常简单易参与,有效地触达和转化了这部分人群。

这就是拼多多的崛起。

它崛起的本质是:有一部分人群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而拼多多找到了方式去满足。

其实它做的是蓝海市场而不是红海市场,这也是大家疑惑:明明电商已经红得不能再红了,拼多多却还能这么快崛起的原因(现在拼多多推品牌和高价商品,反攻一二线消费市场才是做红海市场)。

而目前外卖行业是否也这样呢?是否出现了造一个拼多多的机会呢?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外卖市场是否已具备条件

毫无疑问,外卖会越来越贵,是否会迫使时间不敏感而价格敏感的用户选择更多去堂食呢?是否造成一个低价外卖的空白区?

其实这里的对照是不完全准确的,我们对比的不仅仅只是外卖比以前变贵了,更要对比的是外卖与堂食的差价。

如果堂食与外卖的涨价是同步的,那么外卖涨价可以主要归因于商家房租、原料、人手的费用增长;如果外卖涨价远大于堂食,那么主要原因就是开展外卖的成本变贵了。

而这个开展外卖的成本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骑手成本和平台成本。在中国,这两个成本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因为美团和饿了么都建立了庞大高效的配送团队,中国的外卖主要靠平台在配送。

如果对照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和当前外卖这么低的变现率,我们可以得出单骑手成本和平台成本势必会不断增长,直到涨到一个临界点,中国目前距离这个临界点仍然还有段不小的差距。

但是这并不能就得出单笔订单的外卖成本就一定会变贵,这里还要看订单规模(或者说订单密度)和配送效率。

单笔订单开展外卖成本=单笔配送成本+单笔平台成本=(总配送成本÷订单数)+(总平台成本÷订单数)=(单骑手成本×骑手数+总平台成本)÷订单数

为了方便比较,最后单笔订单开展外卖的成本就展开成了四个因素,分别是正相关的单骑手成本、骑手数量和总平台成本,还有负相关的订单数。

而骑手数量也是取决于订单数和配送效率,在相同配送效率下,订单数越多,需要骑手越多;在相同订单数下,配送效率越快,需要骑手越少(效率越高,越可以用更少骑手送更多订单)。

总体而言,订单密度变高和配送效率变高都可以降低单位配送成本。

现在,单骑手成本和总平台成本在增长,但是订单数和配送效率的增长却有可能跟不上。

整体上来看,外卖市场的用户增量已经慢慢接近天花板,单用户也已经慢慢渗透到下午茶、宵夜,所以订单规模的增速会越来越不乐观。

至于配送效率,可能已经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慢慢接近最大化了,通过优化配送效率来降低配送成本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首先是外卖订单密度不增加,规模效应无法继续增大来摊低配送成本;而就算还能增加,单区域的规模效应在短期内迟早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因为外卖在配送这块的规模效应不是全国性的,甚至不是城市性的,而是更小的区域性的,规模效应会比较弱。

其次,通过算法学习、更合理的派单、规划路线等技术手段来降低单笔订单的配送成本也会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因为线下的约束条件短期内是很难依据平台的意愿去改变的,尤其是交通这些。

所以靠优化配送效率来大幅降低配送成本已经很难了。

另外,美团虽然用快驴来深入餐饮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的效率,降低餐饮商家的成本,但这块的成本是原材料等成本,同时可以作用于外卖和堂食,很难说因为这个就会拉大外卖和堂食涨价的差距,而且这块节约的成本最终有多少能够流入商家的口袋里面尚且还不清楚。

所以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外卖成本肯定是越来越高的。

第一是外卖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增速越来越慢,订单规模增长慢;

第二是配送效率慢慢接近最大化,成本降无可降,而人力却越来越贵,除非不再使用人力来送餐,而是用机器来取代;

第三是外卖平台到了极为成熟的阶段,变现的压力越来越大。

拿美团来说,除非社区团购业务成功,否则最核心的外卖业务势必会不断承压变现。

目前更是处于社区团购的早期阶段,投入巨大,作为核心业务的外卖就更要贡献利润了。

外卖成本变高,推动外卖与堂食的差价变大,这个时候哪些用户会选择继续留在平台、哪些会选择线下其实主要对比的是用户类型和场景,外卖与堂食的差价如果大于外卖给用户的增益(可选择变多、避免排队、节约时间精力、懒等),用户可能就会选择线下堂食。

而用户收益往往是主观感知,时间不敏感、价格敏感型用户感知的外卖的收益远不如他们感知到的价格强,差价变得越来越大的话,这部分用户很可能会越来越多的放弃外卖这个场景,而选择线下。

这里面就会形成一个低价外卖的空白区,这个空白区会随着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成本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外卖整体涨价并不代表就没有局部的机会。就像整体上,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但依然有下沉电商的存在,仍然有庞大的下沉人群存在,本地生活也依然存在这个空间。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低价外卖的关键

我们已经知道存在着低价外卖的空间,但是要如何满足这块的需求呢?

关键可能在于那些类似于电商“白牌商家”的低价餐饮商户,这些商户因为清晰的定位、成本控制和盈利方式而成为线上化外卖的重要甚至核心玩家。

美团和饿了么的崛起,其实是加剧了餐饮行业的分化。

过去,餐饮主要是堂食、是线下流量,那么商家就不可避免的要租个好地段、大点的地方,房租成本就会很贵(甚至成为了餐饮成本的大头),那些主要靠外卖的店铺是比较少的。

而外卖平台崛起,线上有了流量,且这个流量越来越大,甚至成为某些店铺的主要营收来源,有些商家干脆放弃传统的堂食店,专心弄外卖。

那些“幽灵厨房”和“流量店”就是这么诞生的。

幽灵厨房几乎完全放弃堂食,专攻外卖。它们选择偏僻的地方,租用比较小的场地(甚至只有厨房),选择比较差的条件设备,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开展外卖活动。

流量店则是薄利多销,靠跑量来赚钱,也可以卖得比较低价。

如果是这两种类型叠加,既大量降低开店成本,又靠薄利多销,那么外卖的价格就可以做得更低了。

低价外卖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美团上80%的订单是靠20%的商家在提供的,而这20%的商家就是这些低价外卖。

要打造低价外卖平台,估计要先去争取这部分低价商家的加入。

美团现在正好在打击这些低价店,或者说降低这部分交易在整个生态中的交易权重,比较直观的表现是:

  • 提高营销价格,商家营销成本增加,获取流量的成本变贵;

  • 提升佣金率,商家单笔订单可变成本增加,而这个一般是开展外卖活动成本的大头。

而比较隐晦的打击则是限制了低价外卖的配送范围。

这个限制自然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下令,而是通过改变规则来实现,在平台治理中,使用市场行为来调节。

具体是,美团现在正在全部自营城市推行新的配送抽佣政策,精细化配送佣金的计费模式,将原来的履约服务费精细化为距离、价格和时段这三个因素(主要还是距离和价格),距离越远,配送费越贵;价格越高,配送费越贵。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美团新的抽佣规则

在这个计费模式中,佣金高低由配送成本和利润空间共同决定,对高成本和高利润收更多税:距离远的往往配送成本高,价格高的往往利润空间也高。

乍看之下,是对低客单价的外卖更有利的——因为对高客单价收更多钱。但是实际上却可能是更不利的。

我们应该跟过去做对比,看看商家的抽佣是更低了还是更高了。

比较明显的是:近距离的外卖,无论客单价是高还是低,相比较过去抽佣比例可能都变低了;而随着距离变远,抽佣都会变高;到一定距离后,抽佣比例就会超过之前;而距离继续变大,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商家就不愿开展外卖了——因为不赚钱了,甚至会亏损。

低客单价外卖因为金额基数小,边际变化幅度大,每增加一公里的配送距离,增加的抽佣率都远比高客单价的更高,又因为利润空间也小,所以可能会远比高客单价更快达到距离临界点。

低客单价的配送范围就被限制住了。

新规下来后,很多低价商家直接将配送范围改成3公里范围内。

但是配送范围大小会影响到你的自然流量,将配送范围缩小后,订单量也会变少。例如过去一百多单可能就变成了七八十单;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只能去加大营销投入,买更多流量,或者在远距离外卖上提高客单价(远距离变成了高价外卖),自然而然,就打击到了整个低价外卖在整体生态上的交易权重。

乍看之下的判断错误是因为我们直接对比了低客单价和高客单价在同一个时间点的数值(也就是静态对比),但其实我们要判断的是低客单价外卖的处境是否恶化了、是否相对而言更有利高客单价外卖了;所以选取的是它们的变化趋势做对比(也就是动态对比),依据变化趋势,最可能的就是低客单价变少,高客单价变多,所以整体更不利于低客单价外卖。

平台在抽佣上,其实一直是倾向于优惠低价外卖的,只是这个优惠变多还是变少的问题。

过去抽佣固定,不按距离收费,远近佣金都一样,势必会导致一些不公平,因为距离远近的配送成本是不一样的,远距离外卖的成本被近距离分摊了。

而现在细化后,大家就按照骑手成本来付费,虽然比较公平,但其实是相对不利于低客单价外卖的。

低客单价外卖又因为利润空间小,所以只能涨价,但是它的受众对价格又更敏感,导致提价难;高客单价则反之,利润空间大能够承受涨价,另外受众价格敏感度也比低客单价低,也可以更容易提价。

低客单价外卖就被打击了。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美团的调整

对手的机会

美团这么做当然不是说故意去打击这些低价店铺,更多只是因为目标调整。

进入存量争夺后,外卖不再只是单纯的流量业务,高频刚需的外卖不仅仅只是为其它相对低频的业务导流就可以了,它也需要承担更多平台的变现了。

变现主要是两方面,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而这其中涉及到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的演进,更涉及到交易结构、用户和商家等整个外卖生态的调整。

过去,订单无论远近、平台成本是高还是低,佣金率都是一样,这造成了高成本的订单将自身成本转移给了低成本的,平台更多是宏观调控,保证整体收入大于支出,对其中结构不做调整。

这里占便宜的就是低客单价的外卖,据披露,美团一笔订单的平均成本是7块多,很多低客单价外卖收到的佣金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基本上是送一份赔一份。

现在,平台更加关注每笔订单的成本结构,不再做亏本的订单,所以调整了运费佣金政策,订单的配送成本更多要商家自己承担,进而降低赔钱订单的比例,提升赚钱订单的,也使得商家关注到配送距离和订单成本的关系,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而提高收入,就是我们熟知的涨佣金和提高客单价,但这其实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真正重要的是消费者和商家的结构调整。

美团外卖的收入分成交易佣金和营销收入。

占据大头的交易佣金=订单总数×单笔订单平均收入(单笔订单收入=客单价×佣金率)。

在这里,单独提高佣金率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涨客单价才是核心。

一方面是客单价直接跟佣金挂钩,客单价高,佣金也高;另一方,客单价高往往利润空间也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承受,佣金率和营销费用等才能再提高。

而支撑高客单的肯定不再是原来那些幽灵厨房、流量店,而是有品质、有品牌的商家,消费端也不再只是原来要低价的用户,而是对品质、品牌有更多要求的用户。所以消费端和商家的调整是必然的。

这个调整又关系到营销收入,只有当这些具有强购买能力、对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在平台上,平台营销价格才能涨起来,因为这时候平台的广告用户(就是要在平台上营销的商户)不再只是低价商家,还有这些品牌商家,低价商家是没有足够利润支撑做营销的,但是高客单价商家可以,而高客单价商户的精准目标群体就是这些消费者,对只要低价的用户营销显然是不划算的。

而广告和营销又是释放利润的重要部分。

所以用户和商家的结构调整才是真正支撑美团提高客单价、变现率和释放利润的关键,这不是简单的订单金额的调整,而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以我们看到,美团不断去攻克KA(重要)商家,去提高营销价格,某种程度上,美团在走餐饮“天猫化”。

跟淘宝打造天猫一样,美团的调整也有得必有失。

首先是时间不敏感、价格敏感用户低价外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则是低价商家订单变少,业务量不饱和,寻找更多平台的意愿变强。

可以说,美团正在重蹈淘宝的覆辙,亲手将这部分消费者和商家排除在自身的体系之外。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降低开展外卖的成本

当然,要打造一个低价的外卖平台,除了争取到这部分低价的商家之外,更关键的是要降低商家开展外卖的成本,要保证这块的总成本比较低。

开展外卖的成本主要由配送成本和平台成本构成,对于一个新平台而言,可以先暂时不考虑盈利(省掉平台成本),也可以效仿拼多多,流量向低价订单去倾斜,以此来省掉商家营销(获取流量)的成本,但是配送成本是省不了的,这块要怎么降低呢?

估计只能靠降低配送速度来达成。

美团和饿了么没办法通过提高配送效率去降低成本(同样人力送更多订单),因为配送效率已经特别高了,优化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其实可以通过降低配送速度去降低成本。

因为同样效率下,配送时间延长,同个骑手也可以送更多订单,这点对峰谷明显、高并发的外卖尤其适用:高峰期订单高并发,为了保证速度,要增加更多人手去送餐,但是增加的部分在非高峰期却有大量的运力闲置。

但降低配送速度会涉及到用户服务体验的问题——要降低用户对配送的期待、延长配送时间,也就是改变配送的目标,在新目标下达到一个更差用户体验和更低配送成本的新稳态。

这是美团和饿了么在当前仍然存在这么激烈的正面竞争的情况下没办法去做的。

它们这么快的配送速度其实是竞争催生出来的,配送是它们能够从残酷的O2O外卖大战中杀出来的利器,但是他们现在仍然没有达到一家彻底垄断、仍然还有外部正面的竞争压力,再加上它们平台上的核心用户也已经被养的越来越刁,一旦放慢,核心用户可能就要流失了。

尤其是现在要提高客单价、往高端走,配送速度自然不可能再降下来了。

但是这个低价新平台可以这么去做,或者说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去这么做。

首先,就算是在同样的配送成本下,新平台的配送速度和效率几乎也不可能比美团和饿了么更高,因为要达到它们这么高的效率需要规模、技术、数据和管理等都达到才可以。

其次,新平台相比较美团和饿了么不具备其它任何核心优势,只有低价,只有把低价做到极致(就像刚崛起时的拼多多),牺牲配送速度可能是在所难免的。

这些低价外卖的客户群会不会买账就需要实际去试了。我倾向于是可以的,当初拼多多崛起的时候,物流效率也是不敢恭维的。

当然,电商和外卖自然不一样,外卖需求时效性远远强于电商,毕竟用户就餐的时间是固定的,前者是小时达甚至分钟达,后者是按天达。

但是外卖的需求时效性再强也有一定的区间范围,究竟是按分钟还是按小时?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么便利快捷的外卖,所以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目前是美团和饿了么的配送效率过高了,在这样的配送成本下,平均配送时间在二三十分钟是很恐怖的,但是你说要延迟到一两个小时对于这些用户可行吗?

有可能是可行的,便宜嘛(当然这也意味着消费者也要多点计划性、提前下单)。

低价外卖为了减少配送成本或许可以对应更差的配送和服务。

当然,并非说一定要配送成本降低多少,也并非以上说的每个成本都要降,只要总成本远小于美团和饿了么即可。

成本和低价在这门生意中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拼多多的成功,很大部分也要归因于对整个零售成本的降低。

对于那些下沉市场的用户而言,拼多多取代的是他们平时接触到的线下渠道;这些线下零售,从工厂到这些下沉受众的终端,商品要经过太多的流通环节,拼多多直接省掉了中间的环节,使得整个供给扁平化,极大降低了终端的价格。

再借助拼团、砍价等手段,薄利多销,就可以进一步压低整个成本。

另外还有快递成本,拼多多刚开始时的快递体验简直一言难尽,但是它就是量大、便宜,几块钱包邮的都可以,这是非常恐怖的成本控制。

低价外卖要成功,势必要在成本层面去想办法。

在外卖市场造一个拼多多

新平台的其它情况

当然,以上这些都需要去验证,理论转化为具体成功的商业模式,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除了以上分析,有些情况也需要去注意:

NO1. 歧视策略

美团和饿了么提高整体客单价,并不代表就完全放弃低价,在现在以算法和精细化运营为主导的时代,更有可能采取的是价格歧视的政策,对价格敏感用户进行补贴和匹配低价外卖,对高客单价用户少补贴或者不补贴。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大数据杀熟。

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低价外卖只是针对美团或饿了么流失或者潜在不满足的用户,那么这个池子可能未必会有多大——因为虽然外卖价格越来越贵,但是用户的懒惰性、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放弃有时候没那么容易,会存在这么一个反作用力来部分抵消价格敏感性。

在这种情况下,更关键的是要找到一群【待外卖】的人群(类似于拼多多崛起时针对的【待电商】人群),但是这部分人群在目前的情况下究竟还存不存在,存在多少都有待去验证。

中国目前已经有5亿的外卖用户,这可能是外卖用户的极限了。

外卖在用户端的天花板肯定要远远低于电商的。

电商是全国性的,不依靠本地商家发展;外卖则是区域性的,要依赖本地餐饮商户,像农村这种地方电商可以到,但是外卖要如何发展?这些区域三餐就是靠自己做,或者赶去集市买,餐饮商家隔着很远,配送成本过高(这方面类似于美国,很多地方都地广人稀,所以美国没有发展的像美团这么大的外卖平台),这部分人群又是价格敏感用户,所以外卖跑不通,美团用社区团购来覆盖这里,而不是外卖。

但如果没有新的外卖人群,只针对原来外卖平台的用户,那么这个天花板不仅可能比较小,而且还非常难做。

低价用户粘性低,哪里便宜用哪里,他们切换用回美团和饿了么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美团和饿了么就可以打价格战耗死新平台。

所以要预测一下对手什么时候能够反应过来,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成长。

拼多多能够崛起是因为对手刚开始看不懂、不看好,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拼多多已经成为庞然大物,无法阻挡了。

显然,美团和饿了么如果复盘过拼多多这么经典的商业案例,势必会更加警觉,留给新外卖平台的发展时间不会这么多,尤其是外卖领域最强大的美团就在微信体系里面。

NO2. 饿了么成为外卖的【拼多多】

原本美团和饿了么是直接正面竞争,两者提供的核心价值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更多的商家和更快的配送。

但是双方目前的市占率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美团市占率在已经高达三分之二的情况下竟然还进一步扩大,反观饿了么连维持都很费劲。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饿了么可能会在正面竞争中彻底败退,转而寻求跟美团更差异化的竞争,低价外卖的需求由饿了么来接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情况是无法预测的,具体会怎么样,要实际创业者躺过才知道,就像所有人都觉得电商格局已定,拼多多却莫名其妙杀出来一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

PS:本文不作为创业、投资参考。

视频号推荐

—————— / END /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S3qlttZQp2ongX7iYdbpA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前段时间比特币的暴跌,让华尔街的很多分析师不知所措。有人担心,比特币崩盘,会不会带崩华尔街?
 
更早之前的美债收益率上涨,也让很多人惊慌不已。市场普遍担心,美联储将会收紧流动性,美股连续几天暴跌。
 
已经连续上涨了十年的美股,现在的状态就是:“总有人想害朕”——任何一根不起眼的稻草,似乎都可能让这只吐着泡沫的骆驼垮掉。
 
美股是全球股市风向标,港股和A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它的波动影响。牛年春节前,三大股市齐心协力一把冲到了高点,但春节后扭头向下,上演“崩盘式下跌”行情,直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
 
比如,去年股价涨上天的新造车企业,现在全都熄火了。2月春节后至5月底,特斯拉股价跌28%,小鹏跌39%,蔚来跌43%。中国科技巨头在反垄断的重拳下瑟瑟发抖,阿里跌21%,拼多多跌35%,美团跌38%,百度跌38%。在线教育更是集体腰斩,好未来跌51%,新东方在线跌50%,一起教育跌70%,高途跌77%。
 
唯一可圈可点的是A股。刚过去的5月,A股公司的股价涨势如虹,宁德时代市值首破万亿大关。但与此同时,二八分化依然明显,很多公司还在缓慢回血中,相比春节前的高点还差很远。
 
然而,从去年就开始的这一轮轰轰烈烈的上市潮,完全没有消停的迹象。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猫阿狗都来上市,甭管是骡子是马,都要牵到股市里来溜溜,然后,经历一番股价暴跌的毒打。
 
深燃统计发现,2021年初至今5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39家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其中有12家在上市当天破发,截至5月底,有25家的股价处于破发状态,占比64%,最大跌幅高达43%。港股新上市的51家公司中,也有超过一半还是破发状态,最大跌幅达57%。
 
热闹的上市潮背后,是毫不留情的破发潮。在这个价值投资被挑战、投机客横行的时代,上市公司上演一出大乱斗。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集体上市,集体破发
2021年依然是上市大年,主动寻求上市的公司络绎不绝。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5月31日,今年美股共有943家公司上市,其中有39家是中概股。港股新上市公司有51家,A股有196家。
 
很多我们熟悉的公司,都是在今年上市,其中不乏明星项目。比如,悦刻,电子烟品牌第一股;快手,短视频第一股;怪兽充电,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知乎,中国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水滴,水滴筹背后的公司……
 
这些公司上市的热情很高,很多却贴了资本市场的冷屁股。
 
数据显示,今年39家新上市的中概股,接近1/3在上市当天股价就破发了,这其中就包括水滴、怪兽充电、知乎、第一高中教育、洋葱全球等,水滴公司上市首日跌幅更是高达19.2%。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上市首日股价破发的部分中概股(2021年涨跌幅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
 
港股也不例外。上市首日收盘,宋都服务跌36%,久久王跌26.7%,广联工程跌22.2%,朝云集团跌13.2%。上市公司数量冲向新高度,破发的幅度同样跌出新高度。
 
唯有A股,堪称全球股市中的一股清流。今年196家新上市公司,截至5月底相比发行价,没有一家公司的股价是破发的。相反,很多公司随随便便都是股价翻3倍甚至5倍。比如5月17日上市的两家公司睿昂基因、亚辉龙,股价分别涨了5.9倍、3.6倍,5月21日上市的三孚新科、奥精医疗,股价分别涨了2倍、5倍。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A股上市股价暴涨的公司(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
 
所以,在IPO这个环节,破发是属于美股和港股的,A股只有暴涨。
 
港美股过去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首选。去年市场情绪高涨,只要是还不错的公司,上市首日股价基本都能收涨,赚钱效应吸引散户积极参与新股打新,有一些人甚至开几十个账户同时操作。但今年的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破发潮下,散户打新赚钱很难。
 
不只是新股在上市首日股价下跌,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在今年股价也大幅回撤。
 
在港美股的所有上市新经济公司中,股价腰斩(跌幅超过50%)的中国公司有26家,跌幅排第一的是物农网,今年股价跌去了81%。排前五的有三家是今年上市,一家是去年12月上市。它们踩在了全球股市下跌的时间点上。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2021年股价下跌最多的20家新经济公司(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
 
图中股价暴跌的公司,大部分都有高争议的特点。比如物农网,这是一个号称“C2F模式”的电商平台,股价一向就是暴涨暴跌;还有比特数字,这家公司原来叫点牛金融,号称“中国车贷第一股”,P2P行业被整顿后一度濒临退市,却在2020年股价涨了54倍,结果今年跌去了61%;再比如雾芯科技,这是中国电子烟龙头,而电子烟是高争议行业;还有改名高途的跟谁学,之前被做空多次,一直被外界质疑。
 
在大行情整体下跌的2021年,上市破发和股价暴跌成了关键词,头部的明星公司跌倒,那些裸泳的公司则被狠狠拍在了沙滩上。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巨头轮番挨打,教育公司暴跌
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过去这5个月,应该是中国互联网巨头最紧张的一段时间,在反垄断的重拳下,巨头轮番挨打。
 
先是在去年底,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由此拉开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序幕。随后,阿里股价应声而跌。与此同时,阿里、阅文、丰巢分别被顶格处罚50万元,原因是阿里收购银泰、阅文收购新丽传媒、丰巢收购中邮智递这三起案件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
 
今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调查结果,对阿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
 
5月,阿里系的社区团购平台“十荟团”,又一次因不正当价格行为,被市场监管总局作出150万元顶格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
 
在反垄断的大背景下,阿里不是唯一。美团也在4月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外媒报道称贝壳找房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但贝壳辟谣说这是假消息。
 
现在的监管环境,对互联网巨头而言,可以用风声鹤唳来形容。谁也不知道,反垄断的重拳接下来会打到谁身上。
 
互联网巨头股价的大幅上涨,结束在2021年。2021年1月初到5月底,中国市值最高的前十大上市互联网公司,股价上涨的只有腾讯和网易,拼多多跌30%,蔚来跌21%,京东跌16%。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中国十大上市互联网公司市值及股价表现(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
 
过去这近半年时间,中国创投圈的另一个大事件是,学科类课外培训和在线教育遭遇史上最严监管。从年初要求教育广告合规,到预收费规范,再到双减政策、教育培训机构不许上市的传闻,监管重拳砸向教育培训行业,资本加速撤离。
 
中国的课外培训教育公司,大部分都是在美股上市,如今纷纷开启股价暴跌模式。深燃统计发现,从年初到5月底,股价跌幅最大的30家中概股中,有9家是教育公司,占比近三成。跌幅前十,教育公司占四席。
 
其中,朴新教育跌67%,高途(即跟谁学)跌64%,一起教育跌62%,精锐教育跌62%。教育龙头新东方和好未来,也分别跌去45%和44%,快要腰斩了。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中国教育公司股价跌幅(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
  
高途、作业帮等多家头部在线教育公司都传出了裁员消息,教育行业史上最大裁员潮正在酝酿中。
 
更重要的是,这或许还只是开始。现在行业里的从业者都在等待一份重要文件的落地——“双减”。双减指的是教育监管部门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份文件已经传闻许久,但一直没有正式发布。
 
5月19日的时候,有传闻称北京海淀教委开会,要求培训机构暑期不允许开课,学科类和素质类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上市,教育培训机构不做任何广告,这则消息带崩了当天的教育股,新东方、好未来跌超17%。虽然后来传闻被辟谣,但市场还是战战兢兢。
 
暴风雨即将来临,这导致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教育行业成为今年股价下跌最多的行业。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互联网大乱斗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对深燃说,今年他的投资策略比去年保守很多,市场上依然钱很多,IPO也很多,但今年赚钱明显要比去年难,因为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股价下行是一方面,流动性收缩是更重要的原因。流动性泛滥,是去年推动股市大涨的催化剂,但现在这个推动因素正在消失。
 
水温变化的传导有一定滞后性。对于创业者而言,如何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为公司募得足够的资金,才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即便市场已经转冷,还是有很多公司接二连三提交上市申请。
 
截至5月底,已经正式提交了上市招股书的公司,有奈雪的茶、哈啰出行、Soul、BOSS直聘、满帮集团、掌门教育等。其中,满帮集团是货运物流行业的隐形巨头,在提交招股书前两次被监管部门约谈。掌门教育所处的行业是K12在线教育,正是今年被大力监管整治的行业,因此业内也有“抢跑上市”一说。
 
正常的IPO之外,SPAC模式上市正大行其道。SPAC模式简称借壳上市,在美股非常普遍,也被称为垃圾股的摇篮,往往在资产泡沫极其严重时大为流行。就连贾跃亭创办的电动车公司FF,也选择了SPAC模式,目前距离登陆美股仅剩临门一脚。
 
高临咨询(Third Bridge)访谈的一位专家统计数据发现,SPAC从发起到上市交易到找到标的物合并,2018年平均需要22个月左右的时间,2019年缩短到16个月,2020年则只需要8个月左右。资产端反向并购借壳上市之后的时间大大压缩。
 
这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另一条登陆资本市场的捷径,助长了股市的火热氛围。即便是新股IPO破发潮来袭,还有SPAC这种更为便捷而隐秘的方式可以选择。
 
一边是史无前例的IPO大潮,一边是汹涌而来的破发潮,今年的港美股市场,呈现出一种割裂的局面,互联网公司上演“大乱斗”。
 
或许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一位教育行业的投行人士对深燃说,他正在考虑转型,随着中国对教育培训行业的整治进程推进,他认为未来教育公司IPO会越来越难,这让他最擅长的IPO承销业务失去市场。
 
一位接近国内某互联网巨头的人士对深燃称,反垄断的战役打响后,这些上市的互联网巨头左右为难。一方面得拿出过硬的业绩,向投资人传递信心,不至于股价太难看,但同时又不能过度“秀肌肉”,尤其是不能拿市场份额说事,要不然会被监管部门盯上。
 
上市不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巨头也不再无所顾忌地攻城略地。但无论如何,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伟大公司,最终一定能穿越这些不确定,回归真实价值。
就算上市会破发,互联网公司也想“赌一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KJDnRyvo7zdGZlQ51r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