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85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

导读

今天小编特别统计2022年985高校在上海地区招生人数(不含艺术类、体育类、强基计划以及特殊类型招生),同时,小编也统计了985高校2021年的普通本科批录取情况,以供同学及家长填报志愿参考。

 

2022年985高校在上海共计招生3431人(不含艺术类、体育类、强基计划以及特殊类型招生,其中综评(1701人)、北大清华零志愿(53人),提前批(180人)、普通批(1497人)。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招生计划有变动,请以上海教育考试院和学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2022年985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

2022年985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frMQmpHRKBSMJEaOSbzcA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今天小编特别统计2022年211高校在上海地区招生人数不含艺术类、体育类、强基计划、特长生以及地方专项),同时,小编也统计了211高校2021年录取情况,以供同学及家长填报志愿参考。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变动,请以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2020年211高校招生概况

注:所有的985高校也是211高校,下表中的211高校一栏不含985高校人数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1、2022年211高校(含既是985又是211的高校)在上海共计招生7704人不含艺术类、体育类、强基计划、特长生以及地方专项),其中综评(2217人)、北大清华零志愿(53人),提前批(271人)、普通批(5163人)

2、2022年985高校在上海共计招生3431人不含艺术类、体育类、强基计划、特长生),其中综评(1701人)、北大清华零志愿(53人),提前批(180人)、普通批(1496人)

2022年211高校分批次招生人数汇总
注:
1、不含既是985又是211的高校,既是985又是211的高校具体情况见2022年985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
2、不含艺术类、体育类、特长生以及地方专项。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综合评价批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本科提前批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本科普通批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2022年211高校上海地区招生人数汇总!共计招生7704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8G8g11o6VzAMSrygWr2Aw

中考世俗化,高考科举化,教育全面进入养蛊模式!

最近有几件事,可以放在一起看的。
围绕易烊千玺上了好几个热搜:

1、考国家话剧院,又不正常上下班,侵占普通人的编制。

2、易烊千玺从怀化代管的洪江市中考考上长沙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侵占了。

当我们排除表象回归本质,会发现从根源上来说,这是一个大众认知中的既得利益者和普通人争利的事件。
大众认为,普通人已经这么难了,你是明星,不愁钱,不愁工作,为何也来占编制的坑。你是明星,有知名度,从而会有更大的几率取得编制。
这个时候,不管国家话剧院具体的制度是什么,但大众从情绪上已经认定了易烊千玺一定会被录取。因为易烊千玺和话剧院已经被大众天然的划定为同一个系统内的人,自己人一定会先用自己人。
中考也是这个逻辑。你参加中考时,已经是明星了。所以天然的就具备了特权,会被普通人更容易上重点高中。
问题在于,你已经获得了利益了,为什么还要和普通人抢重点高中的名额?
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明星进入编制,或者中考特权之类的事件,基本每年都有,基本每年都层出不穷,为什么偏偏今年如何火爆,接连上热搜,和安倍晋三枪击案并驾齐驱。
所以,这又不是单纯的特权争利事件,背后还有其他的东西。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舆论的本质。
舆论是有强大的生产力的,话语权本身就是强大的产能。当一个群体掌握了这个巨大的产能,那最终一定会为群体本身的利益来服务。
当我们复盘眼下最热的两类新闻,似乎一切的理顺了。
第一个新闻是年轻人就业。
前一段时间,最火的新闻是,清华大学基础物理学毕业生当网管。还有就是各种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当小学老师,各种985进街道办等等之类的新闻。
这背后则是众所周知的1076万大学毕业生,以及年轻人的失业率史上最高的剪刀差。
中考世俗化,高考科举化,教育全面进入养蛊模式!
年轻人就业有三大集中池:教培、房地产、互联网。它们不仅收入高,也基本维持了大学生的体面。很多年来,都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最好的跳板。
但自从去年被集体打残之后,年轻人的根据地忽然没了。
社会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集中吸纳、批量进入社会的年轻就业群体。
以互联网公司来说,正常的大厂上班是35岁,过了这个年龄就凭借资历去创业,或者往下一级的中小型公司下沉;同时大量的新人来补位。
这是一个相对完美的就业循环。但是现在,这个循环被阻断了。
三大集中池全部在做减法,毕业新人和中年人,开始在同一个没有增量的就业市场展开竞争。
这必然是一场恶战,天怨人怒。
更大的问题是,目前来看,2021年还是未来数年中大学毕业生最少的一年,也可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
中考世俗化,高考科举化,教育全面进入养蛊模式!
第二个新闻是中考简单化。
有两个段子,一个发生在北京,一个发生在郑州。
海淀区中考满分660,一同学650分的家长,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因为海淀区仅655分以上(不含)就有517人。全区前2000名的分界线卡在了651分,即失分率不超过1.3%。
郑州今年中招满分600,有人考575分,想着可以横着走了,结果是班里倒数第二。
这导致中考简单了,反而很多家庭更加焦虑了。因为上好的高中更难了。
以前可以堆小班,堆一对一,堆各种补习拉起来的成绩差距,现在一筹莫展。
高考越来越难,中考越来越简单,教育陡峭化已是必然的趋势。
这背后的逻辑是:
从去年的打击教培,到课程减负、考试减负。减轻学生负担和减轻家庭养育学生的负担,双管齐下。
但是,虽然政策已经严令执行,依然挡不住私教、一对一市场的火爆,这些是根本无法禁止的,反而变相增加了课外学习的成本。
于是,中考庸俗化之后:
1、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再无鸿沟,差距越来越小。
之前的规律是,课堂只讲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深度学习全部要进课外补习班,甚至重点高中的录取成绩直接参考的就是学生在补习班的成绩,你说孩子能不补课吗?
现在好了,你不需要补课了,直接把题目搞简单了,皆大欢喜。你只要认认真真把课本读会了,答题认真仔细,就行了。
2、对学区房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很多时候,买重点中学的学区房,是为了上重点初中,从而也和重点高中更近了一步。
中考简单化,基本磨平了初中阶段的学校差,因为大家的成绩都差不多。
而好的高中,基本全是靠掐尖录取高分学生,现在我把题出简单了,就按着书本出题,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让你掐谁都不好使。
这最总会导致,普高的生源也逐渐优质起来。这就直接缩小了名校和普高的鸿沟,平衡了名校和普高的生源。
这两年,楼市调控一个很核心的层面,就是对学区房的整治,从多校划片,中考庸常化,这每一次对学区房都是打击。

但另一个角度,今年的高考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难度。

高中是和初中完全不一样的教育体系。如果说初中出成绩基本靠补习班,那么高中基本靠学生的能力。
中考庸常化,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中,然后在高中的过程中,逐渐拉开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拉开,决不能是像初中一样的填鸭式补习,而是必须靠学生本身的能力。
这样才能达到选才的目的。
但是这种逻辑和以往近20年的教育逻辑完全不同。
我们正在转向西方式的培训体系:
就是通过个人的才智和力量,在创造中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社会共识的价值观。
毕竟,我们已经知道了,如果能够最大限度释放个人的内在潜质,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是有可能达到怎样的巅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sZNXLI2z8RJzqxUjLjU2w

2024年将全面取消艺术特长生,艺考生还有机会吗?

一直以来,“艺考”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有钱、走捷径、成绩不好的代名词……然而只有亲身经历的艺考生才知道,“艺考”这条路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

PART

01

艺考生文化课门槛逐年提高

自2020年以来,艺术类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原来本科第二批分数线的65%提高到了70%,并且在《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中明确提出,很多高校不再组织美术类、设计类校考,承认统考成绩,也就是说,文化课成绩对于艺考生考入高校愈发重要。

2024年将全面取消艺术特长生,艺考生还有机会吗?

据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介绍,今年上音招生的文化课自划分数线会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逐步提高至各省市普通类专业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此外,全国有多所高校撤销了73个艺术类专业,这也意味着,艺术生可以报考的专业缩减了很多,竞争也越发激烈。

PART

02

艺考特长生

将在2024年全部被取消

除了艺术生面临文化课高分难的问题,艺术特长生也将在2024年全部被取消。

在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2024年起,高校将停止高考招生环节中的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改为从校内选拔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加入学校艺术团。

2024年将全面取消艺术特长生,艺考生还有机会吗?

也就是说,从2024年以后艺术特长生只能从参加过高考,并且进入该校,通过遴选环节而产生。

此前,全国共有54所被教育部批准具有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资格的高校。

2024年将全面取消艺术特长生,艺考生还有机会吗?

虽然,2022年、2023年暂时不会取消艺术特长生的选拔规定,但自2020年以后,包括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都相继发布通知,停止高水平艺术团招生。

PART

03

面对激烈的艺考环境,

艺考生还有机会吗?

面对取消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政策,很多艺术生包括家长看后都非常恐慌。事实上,全面取消艺术特长生,可以给所有喜欢艺术、热爱艺术的学生同等参与报名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去加入艺术团,同时,这样也可以避免那些一味“靠特长”进名校的功利考学现象。

PART

04

面对竞争激烈的艺考环境,

艺考生该如何蓄力冲刺呢?

如果是正处于2022年、2023年过渡期的艺术特长生则需要保持积极心态,根据个人的学习计划安心备考。

而如果是2024年以后准备向艺术方向发展的考生,也不用过于担忧,因为在这之后要取消的是艺术特长生而不是艺术生,所以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用心准备文化课才是理智的选择。

另外,这里还需要提醒艺考生的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很多拥有校考资格的院校会采取“省级专业统考+独立组织校考”相结合方式进行招考。因此今年的艺考生在报考专业时,一定要明确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是否在所在省(自治区)的统考专业范围内,如果明确这一点,那么考生就要根据院校相关要求,按时参加省级统考。

最后回到文章标题,2024年将全面取消艺术特长生,艺考生还有机会吗?答案肯定是有的。

事实上,像很多西方国家的高校并不会因为学生擅长艺术而降低分数破格录取,因为他们的很多学生从初、高中就已经参加各种等级乐团,一般的孩子基本都会两种乐器,例如钢琴、管弦乐器。

取消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政策,看似把艺术生的路变“窄”了,实际上却让艺术返璞归真,给真正热爱艺术,专业够强,文化水平较高的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ovFg6Ge0es4XPOZ2KRgLQ

关于取消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政策,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下方留言。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学霸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人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

1.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2.那些认为科举给了寒门弟子机会造就了社会公平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古代农耕社会下,能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的人,普遍来自士绅阶层,他们的家庭条件比绝大多数人优越太多了。所谓的寒门弟子,也是和皇亲国戚相比的。把科举理解为现在交百十块钱就能参加的高考,实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了。

3.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为防失联,请关注下方 备用号,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