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再大的规模,都是这些足够小的市场拼图而成,10万亿的吃货生意,并没有字面意思那么容易挣钱。

作者|黄晓军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网络

关于对中国吃货的讨论,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德国的街道,曾因小龙虾太多而交通瘫痪,而这个物种入侵中国后,却被吃到靠人工养殖延续种族。
丹麦的水域,曾被生存能力强大的生蚝搞得一塌糊涂,但来到中国后,却成为了夜宵烧烤摊的抢手货。
非洲的罗非鱼,过快的繁殖速度,让这个物种在当地泛滥。而来到中国后,大家念叨的是它富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成为国人口中的“白肉三文鱼”。
这些吃货,在中国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美团报告显示,2020年餐饮市场突破4.6万亿;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休闲食品销售规模超过1.4万亿;再加上2万亿酒市场、2万亿水市场……
不经意一算,10万亿,骇人听闻。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周期
铁打的吃货,流水的席

按理说,中国最资深的吃货是北京人。
50多万年前,北京人就开始用火烧烤食物,这也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开端。历经周代“八珍”、汉唐洋货,以及明清的奢靡之后,王室吃货逐渐向大众人群延展开来。
这其中,传统餐饮代表老字号,成为大众吃货向往之地。
1864年,同治三年。北京前门一个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虽在闹市之中,却无奈生意惨淡。倒闭之时,街边一个做生鸡鸭买卖的贩子把它盘了下来,说是要做宫廷御膳挂炉烤鸭。
为改掉之前这间店的霉运,这个老板将新店名与旧字号倒了过来——“全聚德”由此得名。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此后100年,全聚德的生意爆棚。据资料记载,1949年2月1日,最先率部进城的解放军41军政委莫文骅将军,在全聚德宴请英国记者阿兰,向国际社会传递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
2月10日,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杰出贡献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傅作义,邀请解放军北平警备区司令员程子华,在全聚德共进晚餐。2月12日,程子华又在全聚德回请傅作义,笑言“再吃和平鸭”。
这三次将军宴成为全聚德在新中国时代的强大背书。后来,就连周恩来总理,也曾光顾了27次的全聚德。
但到1987年,这一格局被洋快餐打破。
距离全聚德不远,肯德基前门店开业,3层1000多平方米的快餐店,人满为患甚至需要公安维持秩序。据称,开业当天肯德基卖了30万元,相当于普通人300个月的工资。
那个时候,肯德基汉堡4.5元、吮指原味鸡套餐7.5元,而全聚德一只烤鸭的价格是8~10元,葱酱料每份0.2元。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1990年,麦当劳也在深圳开出第一家门店。这两个品牌的到来,让美国流行的标准化连锁经营模式,开始被老字号们所关注。
到1994年,全聚德与深圳宝安集团、上海新亚集团等一起合作成立了全聚德股份公司,并引进连锁模式,做起了全国化的生意。
但这个老字号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传统餐饮行业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
1995年底,麦当劳落户南京夫子庙。人们原以为它将与马路对面的肯德基,打一场遭遇战。谁知,半路杀出了一支“地方军”。
夫子庙一带的“六凤居”“永和园”等传统餐饮,模仿洋快餐改进就餐环境,很快就赢回了中国百姓的光顾。
当年,中国快餐业网点已发展到28万家,专业快餐公司400个,加盟连锁店超过2000家,快餐年营业额达300亿元,约占餐饮业营业总额的1/4。美国食品工业协会国际部的调研更是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快餐市场,每天约有2亿人要吃一次快餐。
这段时间里,乔赢在河南开出了中式快餐连锁红高粱,蔡达标在广东创办了真功夫,潘蔚在香港搞起了味千拉面,李红也在重庆开了第一家乡村基。
快餐成为新餐饮世代的排头兵。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如果上升到商业逻辑,这一品类转换可以称为“行业周期”。7月14日-15日,第一届“美味中国”高峰论坛在上海开幕。联合主办方、弘章资本的创始合伙人翁怡诺就表示,周期性反映了领域波动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分成长周期和短周期,总体能够跨越时间维度的就是超级大生意。
当然,这里面最超级的生意,应当是白酒。1988年价格放开后,茅五洋泸等白酒品牌快速提价,一直至今统领着二级市场的K线走势。
吃货的生意,更多还是周期的生意。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新物种
年轻一代吃货的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吃货经济的第一个周期转折点。这不只是因为快餐引领了连锁化和标准化的到来,还在于填充了吃货们更为细分的需求。
从翁怡诺的逻辑中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价格带。
翁怡诺曾举例,快餐型的东西可能是20块钱,加了15块钱的客单,就形成了新的价格带,即休闲快餐。
客单80元的休闲餐,如果再往下打15元至55-60元,就出现另外一个价格带的竞争——翁怡诺称其为快休闲餐,翻台较快。
另一个是场景,也被形象地叫做餐饮五道口。
五道口即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翁怡诺称,从商业模式设计看,你占了五道口里哪几道,占的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在这样的逻辑下,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涌现出了不少为吃货所青睐的品牌。比如1989年成立的达利食品、1990年进入大陆的统一、1992年崛起的徐福记、1993年创办的的喜之郎、1994年开张的海底捞……
只是2010年前后,这些一度流行的品牌,慢慢成了年轻人口中的传统品牌。
这一年,3Q大战拉响了PC时代最后的战役,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拉来了序幕。而第一批生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的90后也同时走向社会,向外界展示了这一代在消费市场的特立独行。
年轻的吃货们,都追过哪些品牌?
在客服窗口叫主人的三只松鼠,在瓶子上写鸡汤的江小白,在微博微信上发爽文的雕爷牛腩,以及当下火热的自嗨锅、莫小仙、贝瑞甜心、三顿半、钟薛高……
他们有了新的成长逻辑。
首先是人群导向。在寡头割据的酒行业,江小白、贝瑞甜心从低度酒切入,迎合了轻松饮酒的年轻一代,甚至是聚焦到近乎软饮的年轻女性。
莫小仙、自嗨锅等速食品牌亦是如此。2.6亿年轻单身人群,一人食场景逐渐成为新常态,包括方便速食在内的“一人食”商品销量,在天猫年度同比上涨30%。
人群背后线上的消费者沟通。极光大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网民人均安装56款App,日均使用手机4.7小时。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原本的杂志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都开始搬到巴掌大的手机屏幕了。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这些“杀时间”的App成为众多品牌的投放高地。
以吃货们追逐的新式产品——代餐为例:代餐奶昔品牌WonderLab,在小红书的笔记已经达到1万+。
通过PGC信息流与大V达人UGC内容的融合,匹配“喝不胖奶茶”“那个好喝的小胖瓶代餐”等关键词输出,WonderLab吸引了一大批想减肥又不想动、想节食又想喝奶茶的95后女性一族。
此外,这个品牌还开启了oCPM智能投放,直控下单目标优化,保证广告第一时间利用反馈数据去匹配目标用户。
数据显示,WonderLab的广告相比行业其他广告提量20%,提效30%。
WonderLab火热的背后,当然还有另一个逻辑:健康。
京东数据显示,2020年,“95后”养生消费增长超2倍;阿里数据也显示,近3年来,“90后”已成为线上购买传统滋补营养品的中坚力量。
啤酒加枸杞,可乐泡党参,年轻一代的朋克养生助推了餐饮食品的健康化进程。
以王饱饱、好麦多为代表的麦片零食崛起,以咚吃、好色沙拉为代表的轻食餐饮涌现,而拒绝脂肪的植物肉、植物奶也一度引发市场热议。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2019年5月,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当天收盘时上涨 163%。今年5月,瑞典网红燕麦奶品牌Oatly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值也达到120亿美元。
新一代年轻人与移动互联网的助推,吃货经济用更充实的价格带和场景迎来了新物种。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机会
如何做好长周期的生意

新物种的火爆,意味着老一辈品牌的黯淡。
从1990到2020的30年发展下,统一、康师傅、旺旺、达利等食品大佬,早已被冠以了品牌老化的标签;俏江南、湘鄂情等知名品牌陨落,就连海底捞的服务也开始被外界质疑。
又一个周期转折点,似乎悄然而至——这个产业,如何与周期做朋友?初创者还存在怎样的机会?
在那场100+投资机构到场的“美味中国”高峰论坛上,弘章资本发布了《美味中国投资地图白皮书》。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白皮书将美味领域分为餐饮、食品、调味品、新物种四大品类,15种细分赛道。通过分享每个赛道的行业总量、趋势、关键词、未来展望等,弘章资本将标的投资地图的核心要素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
针对如何在这个产业做好长周期的生意,大致概括为三点:
第一,连锁化。
连锁化是当下吃货经济的资本热门,最火爆的行业可能就是兰州拉面。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餐饮连锁化率大约为10%,而美国高达50%,这意味着餐饮连锁化在我国还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而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兰州拉面连锁店是个特别好的品类,中国线下有40万家面馆,其中20万家是兰州拉面。中国能开万家店的品类不多,兰州拉面是一个。 
当然,除了兰州拉面,还有不少品类存在万店基因。
翁怡诺就谈到,存在万店基因的品牌,一定不能够是一个非常区域性的口味生意。比如盐水鸭,每次只在南京想吃,一出南京就觉得味道不对了。
其次,这个品牌一定是非常有特点、差异化的供应链。像紫燕百味鸡、绝味,都非常具有口味记忆,能够跨区域发展。
然后,在基础的商业模式里,万店品类的操作不会太复杂,加盟商能够快速复制。这其实需要很强的赋能能力和供应链能力,造出差异化的商品,不断研发迭代。
总的来说,万店基因就意味着肯定要在街店模型上能够跑通,而且是规模化跑通——这要求连锁品牌在组织管理上是强管控,有标准体系和管理经验的体系;在产品价格带上,能够在产品升级的前提下做高性价比,在同价格带上要有产品优势。
这样的品类,可能是穿越吃货经济周期的一个新品类。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第二,供应链。
餐饮乃至整个吃货经济,目前的起势看流量,但生死看供应链。
在采访翁怡诺时,他就直言到,餐饮从手工业发展走向商业化,最终一定是往连锁化发展,因为底层的商业逻辑是你要做大规模的话,就要去复制。
这个过程中,流量端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有周期性的,一个好的业态如果能够活五年以上,还能保持流量热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大部分是先火一阵子,然后流量开始下降了,慢慢就不行了。
总体上在场景端都是次序会带来效益下降,但供应链端相对来说是恒定不变、可以不断精进的底子。所以说,靠流量场景端挣钱以外,还要持续创新供应链端的好产品,这才是能够做到更大体量规模的商业模式。
这个逻辑早有品牌开始践行。体重管理领域的鲨鱼菲特、SMEAL司缪,白酒行业的江小白,甚至方便速食领域的李子柒螺蛳粉,都在从原料、研发、生产基地出发,夯实后端供应链基础。
第三,资本化。
资本化是连锁化与供应链建设的必要结果。
过去中国有一个问题,餐饮业在证券化方面有一些天生的难处。由于A股市场之前的表现不好,所以监管层对餐饮有很多负面意见。
对于投资者来说很简单,为了获取回报。如果这个领域挣不到钱,资本怎么敢投?但现在,吃货经济崛起,包括餐饮在内的各领域商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香港市场在餐饮行业给展示市值不错,这使得国内规模以上餐饮企业有了新的资本故事,也会吸引资本开始关注这个4.6万亿的赛道。
第二,过去零散的连锁餐饮企业比较多,他们的瓶颈基本就是开到50家店就开不动了。当下一些基础品类出现了连锁创新,这使得资本开始系统性布局餐饮连锁。这是一个最好的起点时间。
而恰好,连锁化与重仓供应链建设的餐饮品牌们,在内卷的创业环境中愈加需要资本,尤其是具有供应链支撑和运营经验支撑的产业资本。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结语

在那场高峰论坛的最开始,翁怡诺其实就提到,他最怕看到很多商业计划书的第一页是“这是一个万亿市场”。
在10万亿的吃货经济中,放到具体的行业里,都没有那么多的万亿市场。他说,“实际我们看到很多生意的天花板比投资人想象得要低。”
比如我们常谈的2万亿酒市场,聚焦到低度酒,贝瑞甜心创始人唐慧敏就介绍到,这个行业规模大概在150-200亿,仅占到啤酒市场3%。
再大的规模,都是这些足够小的市场拼图而成,10万亿的吃货生意,并没有字面意思那么容易挣钱。
那么,如何在这些小切入口中寻找万店品类?如何实现这个品牌的供应链建设和成熟的连锁化?
不难看出,资本正在成为最终的核心竞争力。
抱歉,10万亿的吃货生意,没那么容易赚钱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tp1tGIgyUnGdF2qojHllw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来源 | 开菠萝财经(ID:kaiboluocaijing)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金玙璠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也没有多少明星,能逃得过火锅店“魔咒”。
 
从早年的薛之谦的上上谦,黄磊、孟非的黄粱一孟,任泉、李冰冰的热辣壹号,到后期跑男团成员(因综艺《奔跑吧,兄弟》而火起来的明星)几乎人手一家火锅店——陈赫的贤合庄、包贝尔的辣莊、郑恺的火凤祥和Angelababy的斗鎏火锅等,即使不少品牌已经处于倒闭或大量关店的状态,依旧有不少明星不是在开火锅店,就是在开火锅店的路上。
 
这不怪明星“没创意”,火锅这个赛道,的确非常适合明星群体。它是餐饮行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开店难度较小的赛道,同时,明星可以借用自己的光环给火锅店揽客,还可以甩手给第三方运营公司进行运作和招商,坐收加盟费分红和开业出场费……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些明星火锅店赚的就是加盟商的钱,算一笔账,即便一家加盟商支付加盟费30万,加盟数百家,就意味着数千万元的收入。
 
即使作为娱乐圈明星的头号副业,明星火锅店也难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魔咒。前期明星在各种渠道为自己的火锅生意站台,不管当时的消费者有多么捧场,只要店面或明星个人的负面新闻一出现,关于明星火锅店难吃、菜价贵、服务差等负面舆论,就会集中爆发,进而影响生意。
 
有消费者认明星,就有明星会继续开火锅店。但一位餐饮行业人士表示,这些明星店需要搞清楚的是,决定粘性的是客户体验,不能因为有流量就忽略餐饮行业的本质。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明星火锅店必翻车?
和普通餐饮品牌相比,明星火锅店在明星艺人的滤镜加持下,每次亮相必上热搜。第一次上热搜是开业,出道即巅峰,但下一次上热搜,总是离不开事故、争议、关店等“坏消息”。
 
最普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7月8日,“杜海涛合肥火锅店被责令停业”冲上微博热搜。当天下午,辣斗辣火锅发布致歉声明,随后杜海涛转发了该声明。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微博
 
据安徽商报报道,近日,当地监管部门陆续接到4起消费者投诉称,在合肥市某“辣斗辣”火锅店就餐时,发现火锅汤菜中有苍蝇,店员对消费者的诉求不予理会。该火锅店后因食品加工操作区设置不规范、蝇虫防消不到位被责令整改,且整改期间该店仍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在过往的公开报道中,明星杜海涛和吴昕曾宣称是“辣斗辣”火锅店的创办人。不过,据天眼查显示,“辣斗辣”品牌背后的成都辣斗辣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为袁钢和龙伯成,分别占股60%和40%。这是常见的“明星+专业团队”的运作模式。
 
食品安全是餐饮业的命脉,但类似问题在明星火锅店身上屡见不鲜。2017年有媒体曝光了哈尔滨一家鸭血加工厂用牛血兑水冒充鸭血,其产品直供明星包贝尔所开的辣莊火锅,但此前,该火锅店服务员称所销售的“鸭血”都是从四川空运,“一天一到”;2020年6月和9月,薛之谦旗下的上上谦火锅店的餐具包括(热水杯、调料碗和筷子)连续多次被检测出大肠菌群。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同样让人担忧的,还有这些明星火锅店的安全隐患。
 
2020年8月,陈赫的贤合庄长春新天地购物公园店发生锅底爆炸,导致食客手部脸部被烫伤;2021年4月,一位消费者在贤合庄杭州一家分店用餐时,被突然掉落的天花板吊顶石膏板砸中了头部和手臂,造成右臂骨折,其丈夫被天花板砸翻的火锅锅底烫伤。
 
明星火锅店的“不走心”还体现在装修风格上,不少火锅店曾被“正主”点名,涉嫌装修抄袭。
 
近日,杭州火锅品牌“灥喜锅”被指抄袭九毛九旗下火锅品牌“怂重庆火锅厂”,后者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发表图文,一一列举“抄袭”细节:心形蒜泥油碟、大盘鲜切黄牛肉都出现了同款,两家店内的装修、摆设、口号、冰激凌和茶包等,也高度雷同。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怂重庆火锅厂官微
 
灥喜锅首家杭州银泰门店开业时间为2021年5月,晚于怂重庆火锅厂在2020年开出的首店。公开资料显示,胡海泉为“灥喜锅”品牌联合创始人和股东。
 
2020年7月,演员郑恺带着妻子苗苗为自己新开的火凤祥鲜货火锅店宣传造势,两人婚后首次合体露面,立刻上了热搜。没想到,第二天火锅店又上了热搜,剧情与上述“灥喜锅”类似,成都一家名为“吼堂老火锅”的餐厅在微博发布了《致郑恺先生的一封信》,其中通过多图对比直指郑恺新开的“火凤祥”,从设计风格到装修方式都涉嫌抄袭自己。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吼堂老火锅官微
 
其实,翻看陈赫的贤合庄、邓家佳的HI辣火锅等明星店的评价可以发现,网友的吐槽多集中在量小、价贵、服务一般上。其中,消费者最难以接受的是高价格。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早在2017年,黄磊和孟非搭伙的“黄粱一孟”火锅就因价格昂贵被热议。根据网友当年晒出的菜单,传统老火锅锅底228元,鲜毛肚198元一份,和牛398元一份等。2018年12月,该店宣布闭店,消息一出,有网友称这与其价格太贵、生意不好有关。
 
“明星开餐饮能不能走点心?自带流量和名气还不好好做,不把粉丝当顾客。”几年前常去明星火锅店打卡的晓西,在屡次被高价收割后,对明星店的兴趣大减。
 
实际上,明星火锅店翻车事件舆论发酵后,明星老板们总是会在微博上转发品牌的道歉声明,并表示“立即整改,绝不姑息。”但晓西表示,消费者们更在乎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总是重复发生。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明星火锅店,赚的就是加盟费?
明星火锅店在大众视野里有两大关键词,开店、翻车……为何一边翻车,一边频繁开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开火锅店赚钱。
 
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影响一度让部分艺人无戏可拍,除了进直播间带货外,扎堆开餐饮店成为他们创收的途径。事实上,不少火锅店就是在2020年之后成立的。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制图 / 开菠萝财经
 
此外,“火锅行业容易复制,且标准化程度较高,在餐饮行业中,各项综合服务水平及用工成本较低,对厨艺要求不高,通常会作为明星跨界餐饮的首选。加上一二线城市年轻人聚会较多,火锅是热门选择。”某知名餐饮品牌经理士清告诉开菠萝财经。
 
在餐厅运营方面,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国内火锅市场的运营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团队。“明星们既不必在运营上投入过多心力,还能在短期内依托粉丝经济实现收支平衡。”
 
其中典型的操盘手就是“四川至膳”。这家公司曾与“巴蜀笑星”廖健合作,打造出“谭鸭血”这一品牌。之后,公司将这种“明星站台、至膳运营”的模式复制开来。陈赫的贤合庄、关晓彤的天然呆奶茶、黄晓明的烧江南等,都曾被报道背后有至膳的身影。
 
开菠萝财经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令粉丝们趋之若鹜的明星火锅店,在实际运营中主要瞄准的并非C端消费者,而是加盟商。换言之,高昂的加盟费是这些品牌盈利的大头。
 
当然,明星火锅店在各地加盟费不等。据市界报道,以在北京地区开一家贤合庄为例,首先要交55万加盟费、5万保证金,加上设计费、装修费、原料采购等,一家店开业前的投入金额在200万元左右。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市界
 
据悉,贤合庄现有700家加盟店,以每家平均40万加盟费计算,公司光加盟费一项就已经高达2.8亿元。另外,即便是加盟明星火锅店,明星也不是每一家店铺开业都会到场站台,邀请他们需要再支付不菲的出场费。
 
也因此,明星火锅店在首店开业前后,是明星“站台营业”的高峰期,吸引加盟商、快速扩张的意图不言自明。“快速扩张以后,有5家店以上就会成为连锁品牌,流通到资本市场中,品牌的溢价将会以倍数增长,不少店会趁着没有覆灭之前快速扩张。”士清称。
 
在明星火锅店的商业逻辑中,明星的个人影响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开业后,明星还需要在电视、屏幕和短视频平台中进行持续曝光。
 
2020年前后,陈赫的贤合庄和沙溢的辣叁成频频登上抖音热榜,相关话题播放量分别达12.5亿和13.1亿次,视频中各路明星、网红、KOL争相探店,互相站台。
 
在多重渠道的曝光下,陈赫的贤合庄用一年多时间在全国开了700多家门店,郑恺的火凤祥火锅在两个月间开了50家加盟店,并计划在2021年底开到180家;杜海涛的辣斗辣火锅2021年预计开业200家。
 
在朱丹蓬看来,快速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扩张,品牌就难以具有规模效应;如果高速扩张,管理跨度变大,又会加剧经营的风险。
 
明星开店风风火火,但站在加盟商视角,他们能“吃”到多少“明星效应”红利?又一定能赚钱吗?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不看好”。
 
面对招商人员“毛利率60%,一年回本”的话术,业内人士都知道,就连海底捞2019年的经营毛利率也才18.6%。而加盟明星火锅店除了加盟费,还要一笔成本,用来支付火锅底料、卤料等核心食材,以及锅碗瓢盆和营业用具。此外,还需要上交给总部2%的营业额流水作为管理费。由此可见,加盟商赚钱并不容易。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被玩坏的明星火锅店
从第一批明星火锅店发展至今,这个赛道就已和“翻车”字眼挂钩,随着挤进这个赛道的明星越来越多,消费者对这种模式不但新鲜感渐低,信任度也已大打折扣。有网友调侃,“明星火锅店”和“网红品牌”一样,已经被玩坏了。
 
朱丹蓬表示,从商业逻辑来讲,明星开店是利用自己的IP效应变现,选在自己最红的时候去变现,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如今很多明星在创办火锅品牌后,当起了“甩手掌柜”,自己没有精力参与运营,交由第三方管理。“老板”失去对品牌和门店的掌控力,可能是明星火锅品牌出事的核心原因。
 
一方面,依托明星光环,明星火锅店确实能在开业之初吸引大波流量,可一旦明星本人出现负面舆情,会殃及品牌及门店。同理,品牌及门店出现问题,也会对明星造成很大影响。
 
例如,据赢商网报道,7月2日,薛之谦参与投资的“上上谦”时尚火锅店关联公司——上海上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新增注销备案,目前上上谦在沪门店已从鼎盛时期的近十家门店收缩为两家门店。某餐饮从业人士称,“上上谦在沪一度火爆,由于薛之谦人设崩塌,品牌也受到波及。”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来源 / Unsplash
另一方面,若明星只在开业时短暂现身,粉丝见明星的心愿不能被满足,也会加大店铺运营的风险。“在店里见到明星,是很多粉丝最初去明星店消费的目的,即使菜品很贵,如果能见到明星,也可以为此买单。但一年都碰不到明星一次,凭什么东西卖这么贵,还不正宗?”晓西称。
 
士清表示,明星开火锅店,本质是用IP变现,图的是快速回本,而这与传统餐饮业更看重品牌价值相悖。据他观察,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餐饮品牌,会刻意避开与流量明星的捆绑。
 
朱丹蓬称,随着明星火锅店越来越多,明星引流的作用渐渐被稀释,想要真正做好一家店,品质、品牌和服务体系都缺一不可。
 
身处餐饮行业多年的士清认为,民以食为天,只要市场有需求,就一定会有明星尝鲜开火锅店,但消费者会越来越理智。
 
“自带流量的明星,能解决到店消费问题,但到店后的客户体验,需要专业的餐厅团队接力服务。餐厅环境、菜品搭配、优惠力度、服务体验等都是重要因素,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更容易被写进差评里。”士清称,明星店没有这种意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明星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士清、晓西为化名。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9o1CYlAt4ki3UemX0Yc0Q

张一鸣和马化腾抢餐桌

作者:彦飞

 

在餐饮新消费赛道上,腾讯和字节跳动正在频频落子。

 

7月8日,连锁餐饮品牌“和府捞面”宣布完成8亿元人民币E轮融资,参投方再次出现腾讯的身影。去年9月,腾讯曾作为领投方之一,参与和府捞面4.5亿元的D轮融资。

 

几乎在同一时间,字节跳动旗下的量子跃动入股湖南三发餐饮,持股超10%。后者的主要产品是“柠季”手打柠檬茶,目前开店20家,年内计划拓展到100家。

 

自2020年起,腾讯在餐饮赛道的投资明显增加。

 

2019年8月,腾讯入股喜茶;9月,加拿大咖啡品牌Tims获得腾讯上亿元投资,加速在华拓展市场;今年2月,Tims中国再次融资,红杉中国领投,腾讯继续增持。

 

除了大众化的面食和茶饮外,腾讯在相对冷门的品类也有所涉猎。

 

今年4月,腾讯入股卤味品牌“盛香亭”,投资约数千万元,估值接近10亿元。7月初又有媒体报道称,腾讯投资中式糕点连锁品牌“墨茉点心局”,但后者随后称消息不实。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也在餐饮领域加速布局,步子迈得比腾讯更大。

 

6月,字节跳动入股平价咖啡连锁品牌Manner。据《晚点LatePost》报道,今年3月Manner获得淡马锡投资,彼时估值13亿美元。

 

7月初,字节跳动又投资了老牌MCN孵化机构微念,后者当家花旦是著名美食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截至目前,李子柒在抖音上拥有5500万粉丝,快手粉丝同样超过1000万。

 

李子柒(图源:李子柒视频截图)
通过投资微念,字节跳动能够巩固与李子柒这一超级大V的合作关系,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李子柒螺蛳粉等网红食品的经营模式,为切入这一赛道做准备。
字节跳动进军餐饮新消费时间不短,但迟迟没能打开局面。
2019年9月,字节跳动子公司推出一款“随我小酒”,号称“江小白的价格,五粮液的品质”,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主打年轻人市场。
这款产品上市之初,字节系今日头条和抖音两大平台帮忙引流,皮皮虾社区甚至将其称为“官方限定款白酒”,扶持力度不小。
但在最初的喧嚣过后,随我小酒并没有站稳脚跟,销量波澜不惊,逐渐归于沉寂。目前,随我小酒已经从天猫、淘宝、京东等主要电商平台下架,相关新闻也停留在了2019年。
或许受到这次挫败的影响,2020年起,字节跳动开始尝试“曲线救国”,先后投资多家餐饮新消费品牌,覆盖火锅、酒饮、轻食、咖啡、茶饮等多个细分品类。
火锅是国内占比最高、增速最快的餐饮类别。2020年5月,火锅食材连锁超市“懒熊火锅”获得字节跳动的数千万元天使投资。7个月后,字节跳动又参与了懒熊火锅的A轮融资。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字节跳动入股健康即食品牌“鲨鱼菲特”,持股超11%,成为第一大机构股东。
饮品方面,2020年6月,字节跳动入股“因味茶”,后者曾获得京东5亿元投资,章泽天一度担任代言人;又在2021年3月投资苏打酒品牌“空卡”,再次涉足酒饮赛道。
除了自己做股东外,字节跳动还借道黑蚁资本,间接参与投资了元气森林、喜茶、江小白等多个热门项目。
黑蚁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何愚曾在字节跳动工作,负责战略投资业务;2017年,何愚自立门户后,黑蚁资本三度获得字节跳动注资,投资组合聚焦新消费,包括泡泡玛特、元气森林、喜茶、江小白、很久之前羊肉串等,战绩十分彪悍。
有了黑蚁资本担当投资捕手,再加上自身投资的Manner咖啡、懒熊火锅等,字节跳动在餐饮新消费板块的布局逐渐成型。
这些项目均处于初期投入阶段,无论是收入还是流量,尚不足以为带来显著贡献。但如果能够顺利抢下“餐桌”,字节跳动将在本地生活和电商板块获得更多支撑;同时也将获得新的投资出口,避免围绕游戏业务与腾讯死磕。
 

 

01

尽管腾讯刚刚追投了和府捞面,但在整个餐饮新消费赛道中,咖啡才是字节跳动与腾讯最有可能短兵相接的业务。
从字节跳动入股Manner咖啡的那一刻起,两大巨头的代理人战争已经悄悄打响。
6月16日,Manner咖啡宣布融资消息,字节跳动成为新投资人,彼时门店约为170家。第二天,背靠腾讯的Tims咖啡宣布在苏州开出国内第200家门店,并在当月底举行品牌推介会,颇有争抢舆论关注度的意味。
从品牌定位、产品价格和地域布局来看,两家公司也多有交集。
与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间”不同,Manner和Tims做的是所谓精品平价咖啡,饮品单价集中在15~30元区间。店面设计上,Manner采用街边小门脸模式,通常小于10平方米,不支持堂食;Tims也在中高端的旗舰店和常规店之外,推出了以外卖、外带为主的Tims Go。
图源:Manner咖啡官方微博
Manner咖啡从上海起步,逐步向苏州、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拓展。但上海一直是大本营,目前门店数量占比超过一半;Tims咖啡也把入华落脚点选在了上海,随后向华东、华南、西南等区域延展。
在相继获得腾讯和字节跳动的注资后,两家公司均开始加速全国布局。
据《全天候科技》援引投资人言论,Manner今年将加快开店,年底将达到400~500家。而Tims咖啡此前宣布,今年计划新开200家门店,与入华前两年的开店数量持平;未来几年将达到1500家。
Manner和Tims咖啡瞄准的是瑞幸跌倒之后,国内中低端咖啡市场的巨大空白。
一年前的财务造假丑闻让瑞幸遭受重创,管理层彻底洗牌,发展速度受到极大拖累。更致命的是,瑞幸基本丧失了继续融资的可能,只能靠自有资金支撑,很难重拾此前的烧钱打法。
相比之下,Manner和Tims咖啡分别获得字节跳动和腾讯的投资,还有众多一线风投的支持,弹药十分充足。在未来的直接对抗中,谁能更好地利用投资方的战略资源,谁就有机会占据上风。
对于咖啡这种高频消费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流量。此外,消费者为了减少排队时间,越来越喜欢线上下单、线下自提,也让流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腾讯体系内,要想用线上流量扶持线下生意,必须把小程序作为关键突破口。以喜茶为例,截至2020年底,“喜茶GO”微信小程序的会员超过3500万,线上下单占比高达81%。
Tims咖啡也把小程序作为线上运营重点,店面安排专人引导用户注册、领取卡券。截至目前,其微信小程序已有接近400万名会员,贡献了80%以上的销售额。
图源:Tims咖啡官方微博
字节系的流量大盘与腾讯处于伯仲之间,但由于缺少合适的输出和转发渠道,它如何帮助Manner咖啡获取流量仍待观察。
一个直观体现是,Manner咖啡很早就开通了微信小程序下单功能,但直至2021年初才开通了抖音蓝v账号,目前只有1100个粉丝,作品播放量寥寥无几。
两家网红咖啡的竞争,归根结底拼的是背后投资方的赋能水平。目前来看,腾讯凭借小程序的闭环流量玩法,牢牢占据主动;而字节跳动在入手Manner后,仍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它用好字节体系内的流量。

 

 

 

02

入局餐饮新消费,腾讯与字节跳动的路径相似,但背后逻辑有很大不同。
腾讯的基本盘是社交和游戏。尽管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已经见顶,但社交网络自身的成长性,以及游戏新类别、新IP的不断开发,都足以让腾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增长。
餐饮生意并未进入腾讯的战略视野,也无法与其核心业务产生联动。投资Tims咖啡、和府捞面这样的公司,一方面是获得一些财务回报,另一方面是继续检验流量输出的本领,看看能不能跑出来下一个瑞幸。
字节跳动则不然。投资餐饮新消费,将有助于实现张一鸣的本地生活野望。
张一鸣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0年12月,字节跳动成立“本地直营业务中心”,专门拓展本地生活业务,团队规模高达1万人,重点挖掘餐饮、文旅和生活服务。
字节跳动给这块业务设下了全年GMV达到200亿元的KPI。然而,今年3月,该业务仅仅实现约4000万元的GMV,与既定目标差了两个数量级。
字节系本地生活业务以抖音为核心,并不缺少内容和流量;扶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是,字节系长期做线上生意,对于线下生意如何运转缺乏第一手的经验和数据,也就没法对症下药。
通过投资Manner咖啡之类的业务,字节跳动将获得近距离观察线下生意的机会。
一方面,字节跳动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弄清楚线下消费的运转逻辑,包括单店和系统模型怎么跑,如何引流获客、达到盈亏平衡,以及数据是什么样。
另一方面,字节跳动还将获得多块“试验田”,尝试如何更好地把抖音等平台的流量,更有效率地传递到商家侧,提高转化效率。
在本地生活领域,字节跳动的最大对手是美团,而后者最强大的护城河就是庞大的线下数据积累。张一鸣实际上是在帮本地生活业务补课,以期尽快拉近与美团的差距。
这也意味着,在入股Manner咖啡后,字节跳动有可能较多地参与到公司经营中,而非像腾讯投资Tims咖啡那样,基本不参与日常管理,只提供线上资源支持。
在投资Manner咖啡后,字节跳动曾对媒体称这只是一笔财务投资。但考虑到字节跳动的庞大体量,Manner能够带来的投资回报意义很小,更多价值还是投石问路。
除此之外,扶持李子柒、懒熊火锅、鲨鱼菲特等网红品牌,有助于为抖音电商打造自己的标杆品类。
2020年6月,字节跳动正式成立了以电商命名的一级业务部门,以统筹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多个平台的电商业务运营。字节系电商自此加速。
尽管快手也在做电商,但它显然不是字节系的最大对手。因为任何市场在经历充分竞争后,必然形成7:2:1的格局,第一名拿走大部分蛋糕;只要快手无法在活跃用户量等指标上反超抖音,它做电商就几乎没有逆转的希望。
阿里、京东和拼多多才是字节系电商的真正对手。与前三者相比,张一鸣不缺用户、流量和钱,但在供给侧存在明显短板。
最大的差距之一是,三家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王牌品类:阿里的服装,京东的3C,拼多多的农产品。这种差异化最终被刻入品牌,转化为用户认知,并在收入结构上产生长期影响。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尚未培育出自己的王牌,而餐饮新消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餐饮的万亿级市场规模,能够为字节系电商提供足够宽广的想象空间;而李子柒酸辣粉的成功,也为字节跳动打了个样,指明了从网红到电商爆款的通路。
抖音网红是字节系做电商的独有资源,有机会建立真正的壁垒。此外,餐饮新消费赛道的玩家众多,但绝大多数体量较小;以字节跳动的财力,可以做到广撒网,即使投了1000个项目,最终只有1个成功,账也算得过来。

 

 

 

03

在切入餐饮新消费赛道之前,字节跳动的投资对象一直与其主业密切相关,希望通过吸纳外部团队和资源,快速补足业务短板。
例如,在发展早期,字节跳动投资了一系列媒体机构和社区,包括虎扑、华尔街见闻、新榜、每天读点故事、30秒懂车等,以及图虫网、东方IC等图片创作社区和版权库,在丰富今日头条内容供给的同时,降低头条号侵权风险,维护内容生态健康度。
抖音接棒后,字节跳动投资了风马牛传媒、泰洋川禾等一系列MCN机构,帮助抖音锁定大量明星和KOL资源;近期投资李子柒背后的微念,同样包含这一考量。
随着业务线向企业服务、教育和游戏拓展,字节跳动的投资重点也随之转移,开始迈出原有轨道。典型案例包括收购朝夕日历、石墨文档;2.5亿美元入股一起作业;40亿美元收购游戏开发商沐瞳科技等。
金额越来越大的“买买买”,让字节跳动在陌生赛道中建立桥头堡,坐上了牌桌。但跨界扩张的诸多问题也很快浮现出来。
例如,在线教育市场体量庞大,同时特别适合“流量+烧钱”的巨头打法,曾被张一鸣寄予厚望,原本有希望成为字节系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2021年以来,校外培训监管政策骤然收紧,全行业步入寒冬,字节系的大力教育也不例外。面对黯淡前景,张一鸣不可能继续完全押宝教育。
相比之下,游戏市场的监管压力较小,但字节跳动进入这一赛道,相当于直接进攻腾讯后院,难度可想而知。
据《深燃》报道,过去一年多,两家公司在游戏投资领域正面对抗,不仅导致人才成本水涨船高,也让潜在收购目标的溢价大幅飙升,资本泡沫已经出现。
此外,与腾讯相比,字节跳动在游戏研发、发行和渠道上都没有优势,即使开出更高加码,对于游戏厂商的吸引力可能都要略逊一筹,以投资拼市场事倍功半。
但在餐饮新消费方面,腾讯并无明显优势,动作也不多。这就为字节跳动提供了机会。
与教育、游戏相比,餐饮生意相对简单,上下游环节较少;在起步阶段,往往只会开出少数几家店面试错、磨合,这时候字节跳动的入股成本很低,如果发现苗头不好可以随时撤出,不容易陷入越投越亏、越亏越投的泥潭。
一旦跑通了单位经济模型,餐饮新消费品牌就可以在资本和流量的助推下,在全国迅速复制扩张。而规模的扩大,又能够进一步摊薄各个环节的成本,让整个生意加速运转。
比如,瑞幸爆出财务造假丑闻后,并没有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彻底崩塌,反而通过一系列收缩举措活了下来,隐然有重回赛场中央的势头。这其实从侧面证明了餐饮生意的投资价值。
但投资餐饮,难就难在无从识别哪些项目才是靠谱的。对于此前从未干过餐饮的张一鸣而言,这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在上一波新消费创业浪潮中,小恒水饺、黄太吉、雕爷牛腩等品牌一开始都是轰轰烈烈,经营数据相当不错,得到资本和媒体的热捧。
但随着店面的增加,新品牌在管理半径、成本管控、获客选址等方面的缺陷被急剧放大,最后基本都没跑出来。小恒水饺上一轮融资还停留在2016年,而黄太极和雕爷牛腩早已销声匿迹。
另外一些品牌却不声不响地成长了起来。比如蜜雪冰城,2007年开出首家冰激凌店,但直到2021年初,拿到高瓴资本和美团旗下龙珠资本的20亿元投资,才真正走入互联网圈的视野。
无论是实操经验还是行业认知,餐饮长期位于字节跳动的投资射程之外。即使没有腾讯竞争,但张一鸣要想做到落子精准、一击中的,显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uE7uG9Hq9NLRjiIX_USZQw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夏天到了,去年你嗑的CP可能已经凉凉,但是火出圈的低糖饮料,热度还在持续升温。

 

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低糖饮料,到底哪些值得一喝呢?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

 

关注「网易数读」,并回复“低糖”,我们为你揭秘不可不知的饮料套路。

 

“曾经的我你爱理不理,未来的我你高攀不起”。

 

虽然是个土味段子,但如今确实是海底捞的真实写照。如果你最近去海底捞约饭,点完过去常点的肥牛、鸭肠、黄喉、虾滑,看到账单数字时或许会吓一跳,怎么比以前贵了。

 

会这么想的其实不止你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在吐槽海底捞的消费高了不少:“在海底捞吃了 300 块跟啥都没吃一样”“自助小料 10 块一位,龙肉做的?”

 

翻阅海底捞近年来的财报,印证了大家的感觉果然没错,海底捞确实悄咪咪地涨价了。

 

 

打工人吃不起海底捞

 

 

餐饮界顶流海底捞的价格一直都是话题中心。“疫情期间海底捞涨价”的话题才下热搜没几天,“海底捞牛肉粒变素”又给火锅爱好者一记重击,让人纷纷哭喊“爷青结”。

 

海底捞到底涨没涨?涨了多少?它的全年业绩公告有最直接的答案。

 

我们在海底捞花的钱确实越来越多了。海底捞的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整体的顾客人均消费从 2019 年的 105.2 元上升至 2020 年的 110.1 元,人均消费增加 4.9 元。

 

4.9 元听起来并不多,但火锅作为多人餐饮活动,乘以人头数,一顿的钱也多了不少。再结合 2020 年海底捞公布的 2.5 亿客流量,就会发现,人均在海底捞上涨的消费就能为海底捞额外创造 12.25 亿的收益。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除了财报数据,海底捞的菜品价格更直接暴露了这家火锅店在涨价的事实。

 

对比 2020 年与 2021 年海底捞的菜单,多数菜品价格都有 1-3 元的上调。如半份椒香腰花由原先的 19 元涨到了 22 元,半份青笋由 10 元涨到了 12 元。

 

一个菜涨一点不容易发现,同样的菜吃下来,才发现比之前贵了,自然少不了被大家吐槽。通过统计微博平台、知乎平台关于海底捞涨价等相关话题的内容,可以看到大家对海底捞涨价的看法。

 

结果自然是反对涨价派占据多数。大家的想法也比较实际,主要考虑自己吃不吃得起。

 

认为涨价后的海底捞太贵,店内昂贵的土豆和米饭也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梗,“前后对比 60+ 的肉菜降了 4 块钱,每份米饭 5 元一碗,小料和锅底维持不变。降价的价格还不够两个料碗的钱,这波操作和割韭菜确实可以。”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海底捞味道如何也成了这波海底捞话题中的另一个热议焦点。在阅火锅无数的川渝人民心中,海底捞约等于“方便面水水在煮菜”。但也有食客直呼海底捞火锅 yyds ,食材新鲜,贴心服务可谓是懒人福音。

 

不过,也有网友理解涨价,认为疫情期间餐饮界都不好过,食物成本上涨,海底捞价格上涨是自然而然的。

 

涨价背后的利润焦虑

 

 

赞成海底捞涨价的网友提到了餐饮成本增加,这一点并非没有道理。

 

海底捞曾公开表示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随后又为平息公众怒火道歉,表示恢复原价。

 

海底捞的受疫情及成本上涨的影响有多大?这一点依然可以通过翻阅海底捞近几年的财报来得到。

 

2020 年,海底捞的净利润为 3.1 亿元,而 2019 年,这一数字是 23.47 亿元。受到疫情影响,海底捞当年利润出现断崖式下降,暴跌 86.8%,并不乐观。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净利润下滑近九成的不佳业绩,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市值暴跌。

 

最近四个月里,海底捞的市值跌穿 2000 亿港元,近乎腰斩。公司创始人张勇也失去了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的餐饮业普遍惨淡。海底捞的收入大头在于餐厅收入,占据总收入九成以上。由于疫情无法开张营业,2020 年上半年海底捞净亏损 9.65 亿元。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海底捞疯狂开店 544 家弥补前期亏损,全年餐厅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 7.2% ,总收入达到 286.14 亿元。

 

但与此同时,海底捞还面临着成本的显著增加。

 

海底捞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员工成本、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水电开支等。2020 年海底捞除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一项外,其余成本均有不同幅度上涨。

 

其中员工成本涨幅最大,相比 2019 年增长超 20%,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业务扩展导致员工人数增加、员工薪资提升;另一方面收入增速赶不上快速扩张带来的用人成本增速。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人民币等兑美元等外币升值,海底捞 2020 年海外业务盈利能力遭到创伤。根据海底捞业绩公告,2020 年,海底捞净外汇汇兑损失为 2.35 亿元,而 2019 年,海底捞在这一项上非但没有损失,还获得 0.9 亿元的收益。

 

为了吸引投资者,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底捞近年来着力孵化粥、饺子、土豆粉、米线、面食等不同类型的近 10 个中式快餐新品牌,比如“饭饭林”“秦小贤”“十八汆”等。

 

但不遂人意的是,这些子品牌市场影响力有限,并没有创造漂亮的业绩向资本市场证明海底捞的潜力。

 

新冠的来袭、成本的上升、创新的乏力,都在不断放大海底捞的焦虑情绪。对于这家广受关注的火锅店而言,涨价并不是什么好方法,但可能是目前增加利润最有效的方法。

 

 

海底捞没那么吸引人了

 

 

下跌的利润尚可通过涨价来补救,下跌的人气就没那么好修补了。

 

对于火锅行业来说,翻台率是衡量客流量的重要数据,翻台率表示餐桌重复使用率,翻台率越高,代表着限定的时间内接待客人越多。海底捞曾以门前长队和较高翻台率引以为傲。

 

但近年来,海底捞翻台率不断恶化,2017 年和 2018 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均为 5.0 次/天,2019 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下降到 4.8 次/天,到 2020 年,翻台率仅有 3.5 次/天。

 

根据国信证券测算,3 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可以认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1]。

 

2020 年翻台率的走低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但疫情好转后,海底捞并没有逆转下跌的翻台率。2021 年海底捞 3 月份的翻台率为 3.5 – 3.7 次, 4 月已经低于 3 次,市场表现不如预期 [2]。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另外,海底捞翻台率的走低与新开门店的分流不无关系 。

 

现阶段,海底捞主要以开新店来提高市场占有量,从而拉动整体增长。海底捞疯狂的扩张速度体现在不断飙升的门店数量上,2016 年海底捞全球仅有 176 家门店,到了2020 年,这个数字直接跃升到了 1298 家。

 

这其中有 544 家门店是在 2020 年新开业的。而在整体翻台率 3.5 的水平下,海底捞业绩公告显示同期新开门店的的翻台率仅为 2.8。

 

但疯狂扩张未必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海底捞不同门店间的竞争,以及新增门店普遍较低的翻台率,反而阻挡了海底捞的健康发展。

 

在现有的翻台率水平下,涨价是维护利润的必然之举,但涨价又会引发消费者新一轮的不满,让翻台率的衰减和人均消费的上升陷入恶性循环。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另一方面,海底捞的客流危机还来自于竞品的激烈竞争。

 

如今,火锅市场已成红海,大势的巴奴毛肚、小龙坎、呷哺呷哺、潮汕牛肉火锅、北京铜锅涮肉、椰子鸡、滇式火锅,都冲击着海底捞在火锅市场的地位。

 

在 NCBD 的行业调查报告中,2019 年巴奴的顾客满意度已经超过了海底捞,位居第一 [3]。

 

可预见的是,在消费者口味多元化的影响下,海底捞要想站稳火锅行业 C 位将越来越难。

 

面对涨价的海底捞,死忠“捞粉”的消费热情或许不会熄灭。但对于普通人,如果出现更物美价廉、服务还不错的火锅品牌,可能就会和海底捞说拜拜。

 

毕竟海底捞的锅底涨了,菜价涨了,我们的工资却一分没涨。

 

作者|DDLine

设计|杨波浪 士多啤梨 白气泡儿

数据|平凡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1] 国信证券. (2021). 中餐赛道标杆龙头,未来成长边界几何?.

[2]“沉陷”的海底捞 – 21世纪经济报道. M.21jingji.com. (2021). Retrieved 19 June 2021, from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10511/47cf290ae6b4d33d6c20bcfcd294009e_zaker.html.

[3] NCBD. (2019). 2019—2020中国火锅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VzvsyILNzh5CwgNlJWBUeA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01

海底捞变了么?

最近,不少创始人因发言过于耿直被躺枪。

 

前有钟薛高的林盛率性说出“爱要不要”,遭大众质疑,后有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股东大会上的言论被曝光,又被称为“雷人雷语”。

 

比如在问到海底捞是否会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张勇回答,“我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是不抱有希望的,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被问什么样的管理者能洞察人性,张勇回答,“洞察人性很难讲,比如消费者说海底捞不好吃,其实可能是嫌价格贵。我老婆说我回家晚,可能是我对她关心不够。如果我信我老婆的话,每天都在家待着,我相信我老婆会更讨厌我。”

 

被问“是否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回答,“大家神话海底捞了,我本人非常反感。你们要理性,投资要谨慎。我常常讲,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在开店问题上,张勇又说,“自己在扩张的时候很慌,以前店很少,他可以亲自管理,每个店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管理岗位的情况也都了如指掌。现在不行了,有些很严重的问题都不能及时发现。”

 

这话要是搁别人嘴里,准被认为是企业破产前兆,但来自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之口,却并不奇怪。

 

与一般企业家遮遮掩掩不同,张勇大方坦率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也是一种自信。

 

不可否认,海底捞最近确实颓势比较明显,首先体现在股价上,海底捞的股价确实垮了。

 

截至6月22日港股收盘,海底捞每股股价报37.65港元,总市值1995.45亿港元,这跟过去几年海底捞的股价形成明显反差,海底捞自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后,自当年10月29日的低点15.27港元一路暴涨,至2021年2月16日创出历史最高价85.8元,海底捞的涨幅高达257.58%,市值一度超4500亿港元,仅4个月,这家公司的市值蒸发超2400亿港元。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在财报上,海底捞2020年全年业绩公告显示,集团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年度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86.8%。其中,海底捞餐厅实现收入274.3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5.9%,低于2019年的96.3%。

 

自从上市以来,新店一度是海底捞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新开门店需要一定的成熟期,它在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能力要比老店差。而且随着新门店的增加,也会拉低餐饮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和单店翻台率。

 

这点从财报数据上也有直观显示,海底捞的翻台率已经连年下滑——2017年与2018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达到5次/天,2019年为4.8次/天,到了2020的全年翻台率已经降低至3.5次/天。

 

不少人仅仅因为股票二级市场的波动表现,给海底捞下了“生死判决书”,从海底捞和张勇个人的实际表现和行为来看,这些唱衰声音其实还是有失偏颇。

 

02

张勇其人

2013年,张勇在某个论坛上讲起曾经的创业史:

 

“我不会熬汤、不会炒料,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店址选得也不好。但我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可想而知,味道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赶紧给人点好,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

 

刚开的时候,不知道窍门,经常做错;为了让人家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结果,客人虽然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愿意来。”

 

如今,海底捞一家火锅品牌,却成了不少互联网巨头学习的热门对象,比如小米创始人雷军,不仅要求高管体验海底捞,还要在服务上向海底捞学习;华为也指定要求公司高管多吃几顿火锅学习经验。

 

这些大佬为何这么热衷学习海底捞?还和张勇身上的那股质朴感、真诚感密切相关。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1971年出生在四川简阳农业大县县城的张勇,是在5家人共住的一个大杂院里长大的。张勇的家境在那个大院里属于一般,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一个奶奶。 

 

张勇的童年正好赶上中国物资最匮乏的时期。因此,贫穷成了张勇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敌人,有关物质贫乏的回忆几乎构成张勇儿时记忆的主体。正因为如此,“双手改变命运”才变成张勇和海底捞的人生目标。 

 

张勇曾说过,海底捞不是靠一些小聪明,或者什么市场营销去获得成功的,靠的是勤奋、诚实、正直和善良。

 

太过精明、太过算计的人,未必能做出什么好的产品。几年前,以海底捞的管理为主题,市场上还出过不少专门的书。在一线冲锋这么多年,张勇对火锅的认识算是清醒且理智,这些年来,一向直言快语的他经常承认过自己的不足与行业的难处:

 

第一,火锅不同于其他餐饮,每个人在吃火锅的时候都是半个大厨,用什么调料,搭配什么,都由顾客自己决定;

 

第二,自己干火锅是外行,没有实际经验,既然如此就要从其他方面突围,弯道超车。

 

因此,在地点、价钱和环境差不多的情况下,张勇对服务投入了更多思考,海底捞几乎能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

 

去年在接受采访时,张勇又说了大实话:餐饮行业是一个碎片化的行业,因为很少有人在一家餐厅吃一辈子。像微信,不光中国人要用,美国的华人,还有美国的朋友也要用微信。但是谁在你家永远吃一道菜?由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碎片化的行业特征,餐饮业就很难形成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怎么去应对呢?张勇给出的办法是组织结构变革。要大家一起讨论,按流程制度去做,生意就能做大做好。

 

海底捞的过人之处,就是把不容易标准化的前端服务做到了很高的质量,去年海底捞开了500多家新店,每家店100员工,有5万新员工,500多新店经理和5万多新员工,如何融入海底捞文化,对管理层是新的考验和挑战。

 

如今,张勇直言认为市场把海底捞和他神化了,“2015年之后进入快车道,带来了表面繁荣。现在遇到困难,我负责地告诉大家,如果这次我侥幸过关,我能把这些店重新整合好,未来类似的困难还会发生。”

 

“因为当我整合好这1000多家店之后,还会继续扩张,但我们不会因为现在的情况而对管理上进行大的调整。”

 

可以看到,张勇从来没有躲避问题,回顾在海底捞过去的发展过程,企业进退也是常事。“进一步、退半步,在海底捞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是常态,在今后依然是常态”。

 

落到张勇个人也是一样,“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

 

可以说,企业的重心稳、文化在、根基稳,能让海底捞的地位暂时不会被动摇。但更进一步说,海底捞能否回到曾经的高点,穿越周期,依然需要张勇拿出更实效的行动和创新。

 

03

海底捞依然是老大哥

即使市值下滑,海底捞依然还是稳坐一哥地位。从中国烹饪协会近期发布的《2020年餐饮企业百强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显示,海底捞排名已从第三升至第二,首次超越金拱门(麦当劳)。1994年至今,将近30岁的海底捞依然有着诸多的底气。

 

餐饮产品的口感总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海底捞难吃,有的人觉得海底捞好吃,这并不能将品牌一棍子打死。就像张勇所说,“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只不过是有些企业强调口味的宣传,我们不重视而已。看报表,我们的营销费用是零。”

 

实际上,餐饮业更关键的两个核心能力,第一是供应链,第二是管理,对于这两者,海底捞依然有着十足的底气。

 

首先是在供应链资源积累上,新品牌显然比不上有多年积累的老品牌。

 

火锅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实则相当高的领域,太多想要叫嚣海底捞的品牌,最终还是难逃行业的本质问题。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比如近年来不少明星扎堆开火锅店,从陈赫的贤和庄火锅开始,明星们的餐饮副业几乎贯穿了整个2020年:6月,孙艺洲的烧烤品牌“灶门坎”开业,开业仪式就邀请了自己的好兄弟陈赫;7月,郑恺的火锅品牌“火凤祥”正式开业,但食品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也始终饱受诟病,不少明星的火锅店也传出倒闭消息,原因还是败在了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上。

 

海底捞自有低成本供应链,性价比出了名的低。在餐饮行业,门店扩张,翻台率下降是必然趋势,这也是必然要承担的代价。但对于24小时营业的海底捞来说,它的翻台率依然还是远超过餐饮企业的一般水平:今年三月份,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为3.5-3.7次/天,远超过中国火锅业态整体的翻台率的2.3次/天。

 

再说管理,海底捞突出的优势,就是在长期经营历史中形成的品牌(无形资产)力,这种强大的背书能力也是其他火锅品牌无法短期赶超的。

 

不得不说,海底捞依然是一个组织文化非常鲜明的企业,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以及长期坚持的价值观,更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基本优势。

 

或许就是张勇这种精神,家大业大的海底捞已经做出不少尝试,内部员工创业孵化出五花八门的副牌——乔乔的粉、秦小贤、捞派有面儿、十八汆、佰麸私房面、孟小将、骆大嫂、饭饭林、制茶乐园、新秦派面馆……

 

对应的品类,就是当下热门市场广阔的中式快餐、小吃和茶饮,比如海底捞新出了小龙虾,还有9.9块的奶茶自助,正因为海底捞的底子深厚,所以才更不怕折腾。张勇曾说,“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愿意等员工在逆境中自我成长。

 

总体来看,海底捞的赚钱能力还是餐饮界的扛把子。经营十年以来,不管是营收、利润、还是翻台率等数据依然能打,即使近些年爆出一些负面新闻和舆论,长远来看,对于海底捞的管理提升都有鞭策助力。

 

就如同张勇所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认清自己的问题及时修正之后,海底捞的潜能依然相当广阔。

 

 参考资料:

《海底捞张勇“直言直语”背后的潜台词》,财经故事荟;

《让海底捞这锅汤多烧一会》,钱皓频道

《海底捞,你装,你接着装》,格隆汇APP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jmJ3bB1VwgSFHO-TCb_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