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可能低估了开餐馆的难度

今天的分享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假如你今天失业了,决定不再求职,而是回老家创业。那么,你会选择做点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开个餐馆,开个便利店。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容易”。
就拿餐馆来说。租个店面,招几个员工,买点食材,直接就能开干。能有什么难度?
看上去,真的特别特别容易,容易到几乎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做到。
以至于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回老家开个饭店”。
但其实,一旦你的目的是想“做好”,经营一家餐饮品牌的难度,会大到我们这些外行人难以想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把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请到了刘润进化者栏目,向他深入地请教餐饮行业的方方面面。
巴奴毛肚火锅是我非常喜欢的品牌,几年前我在郑州第一次吃到,就觉得“真的是太好吃了”,从此成为巴奴的忠实用户。
而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网红品牌”,2001年就成立了。23年下来,巴奴也只开了113家门店,在速生速灭的餐饮行业里,并不算多。
据我所知,杜中兵还是国内最早一批提出“产品主义”概念的餐饮从业者。他和巴奴在产品上的投入和执着,令人敬佩。
今天,我就把杜中兵的回答,结合我的感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掺假
我问杜中兵,餐饮行业的“难”,它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杜中兵说,开好一家饭店的那些道理,说起来都真的特别简单:
安全、好吃、新鲜、服务好。
还有别的吗?没了,真的没了。还能有什么大道理?
但凡事就怕“做好”二字,并且餐饮行业的“做好”,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刻。
那些问题,就像一把把利剑,时刻悬在头顶,不能有一丝松懈。
我说,有点太抽象了,能不能举个例子。
杜中兵说,比如:掺假。
花椒、羊肉、毛肚、菠菜,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材,在市场上就能直接采购到,根本没什么难处,绝大部分饭店也都是这么做的。
要求高一些,想买到好的食材,也不难。只要肯花钱,哪有买不到的好食材?
但是当你对食材的要求变高时,掺假问题就一定会如影随形。
以花椒为例,巴奴用的是四川茂县花椒,虽然比普通花椒贵上不少,但用它炒制火锅底料时的口感,是其它花椒根本无法比拟的。

四川茂县花椒
不过,贵,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掺假”。
一小袋花椒拿来检验,几百颗,品质如何很好分辨。
但每次采购,那可是上千斤花椒,摞起来装满好几辆卡车。
1000斤茂县花椒里,掺上150斤便宜的、品质差的花椒,混在一起卖给你,怎么分辨?几乎没法分辨。
再比如羊肉,过去内蒙古的羊都是天然放养羊,但后来,当地为了提高效率、减少生态压力,饲料羊的比例开始逐渐增高。
屠宰过后,天然羊和饲料羊从外观上看,都是羊肉,根本没法区分,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吃出区别。
于是,就一定会有羊贩子将饲料羊混在天然羊里一起屠宰,以天然羊的价格出售。
这种情况,你管不管?
杜中兵说,一桌两桌,客人吃不出来。或许你就觉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事。
但是,只要你的目标是“做好”,那就一定要管。
可是,说得轻巧,怎么管?
一开始,巴奴采用的方法是“多抽查,多派人盯着”。
但最好的食材,本身就具有高溢价。不同等级的食材, 甚至能差出几倍的价格。
这意味着“掺假”这件事,利益实在太大。并且越好的食材,掺假的利益动机越高。
靠监督,那就是在“用有限的精力,去对抗无限的贪婪”,根本不可能看得住。
管、管不到;看,看不住。这还能怎么办?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最终,巴奴想到了一个办法:深入源头,找到那些符合巴奴价值观的、能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并和他们进行超长期的利益绑定。
比如羊肉,巴奴会绕过羊贩子,通过内蒙古当地的合作社,直接向牧民订购天然羊。
比如花椒,一方面通过主动召开供应商大会,向供应商传达巴奴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事后追责,一旦发现不诚信的供应商,立刻换掉。
杜中兵说,在这个过程里,价值观契合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价格。
光靠主动筛选也不够,一旦选定了靠谱的供应商,还要靠长期的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的利益与品牌商尽可能一致。
比如,花椒、羊肉毕竟是农牧产品,最终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
如果牧民遭遇天灾,或者花椒减产,巴奴会给牧民以补贴,以及用更高的价格收购花椒的方式,确保在灾年里,也不会让这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吃亏。
就这样,一方面,筛选出的供应商,从价值观上就深刻认同“这个事儿不能干”。
另一方面,用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也能意识到“这么干了会有经济损失”。
这样,合作才能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掺假的问题,才能得到抑制。
你看,表面上看,食材采购只是一个性价比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项目管理问题。
你必须用有效的流程,去对抗人性的幽暗。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新鲜
我问杜中兵,还有哪些难题,是我们这些不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能不能再举一个例子?
杜中兵说,再比如,新鲜。
自己做饭时候,做到新鲜特别特别容易。
小时候妈妈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的都是刚摘的菜、刚杀的鱼、刚宰的牛,新鲜极了。
并且,一次就买一天的量,根本没有变质风险。
但是,当这件事拿到餐饮行业中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杜中兵说,过去我们吃火锅,对时令蔬菜很熟悉,对各种冻肉、冻丸子也很熟悉。
但是对“鲜品”这件事,大家是极度不熟悉的。似乎很少在火锅店里见到“鲜品”的毛肚、鸭肠、鸭血。
为什么?因为做到它需要极高的成本、研发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巴奴的新鲜能做到什么程度?在我第一次吃巴奴时,就对它的两道招牌菜印象深刻。
第一道叫“井水黄豆芽”。
黄豆芽我们都很熟悉,拿一把黄豆用清水一泡,就能发出一大把。火锅店里放在盘子上,就能直接端上来。
这么简单的食材,还能怎么新鲜?
巴奴的黄豆芽,让我眼前一亮,它是一根根插在一个下面全是小孔的小筐里的。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豆芽,是直接运用活体水培技术,就在这个筐里“长出来”的。
上菜时,就连着这个筐,一起上给顾客,客人吃的时候,自己一根根把豆芽“摘下来”,然后直接扔进锅里。
换句话说,客人涮的,是10秒钟前刚刚摘下来的豆芽。对新鲜的追求,就到了这种程度。

井水黄豆芽
第二道叫“鲜鸭血”。
一般我们对火锅鸭血的印象,都是固体状、暗红色的“熟鸭血”。
但巴奴的鸭血,是鲜红色的“鲜鸭血”。是在屠宰场收集到鸭血后,运到另一个车间进行处理,再全程0-4°冷链,直接发货到门店。

鲜鸭血
只要你吃过一次就能明白,这两者的口感,确实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上的鲜美。
杜中兵说,在刚刚研发出鲜鸭血时,国内根本没有鲜鸭血相关的行业标准,更找不到具有资质的生产厂家。
所以在2016年时,这道广受顾客好评的招牌菜,一度因为缺乏相关标准,被监管部门要求下架过。
后来,是巴奴主动运用自己中央厨房的管理经验,去帮助供应商完善卫生标准,并推动在当地监管部门申请相关许可证。
最终,才让鲜鸭血正式成为一道被品牌、消费者、监管部门都认可的菜品。
你看,表面上看,让食材“新鲜”,只是一个库存管理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农业问题、一个工业问题、一个研发问题。
你必须深入到产业源头,探索出如何运用各种行业的前沿技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过的“新鲜”。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中央厨房

我接着问杜中兵,这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新鲜,巴奴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杜中兵说,答案其实只有三个词:中央厨房、花钱、老板真的想。
先看第一个词:中央厨房。
技术上的实现手法,是建中央厨房,目前巴奴在全中国有4座中央厨房。
通过中央厨房,向全国门店统一配送食材,以确保品质的新鲜和稳定。
但也因为巴奴的食材大多是鲜品,需要全程冷链运送,同时保质期极短,比如鲜鸭血,保质期只有3天。
什么概念?从这只鸭子被杀,到端上你的餐桌,全程不能超过3天,不然就会变质。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中央厨房处理调配,再运到门店,留给门店的销售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只有1天。
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只能销毁。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里有中央厨房的品牌,通常是“三天一配”。
但巴奴的要求,是强制“一天一配”。
也就是说,每天100多家巴奴门店里的食材,全部是当天早上从这4家中央厨房中运来。
为什么要这样?杜中兵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每家门店摸清自己的运营规律。
每天、每道菜到底需要多少的量,必须能够预估的足够清楚。
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了“一天一配”,在“新鲜”这件事上,才算做到了足够好。
我接着问,很多品牌都在建中央厨房,巴奴这个中央厨房难在哪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词:花钱。
沈帅波老师在他的得到课程《跟巴奴学供应链打造》中,曾说过一个让我有些令人惊讶的数字:
通常餐饮业一家中央厨房的投资额,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但巴奴在郑州的中央厨房,花了1.5亿人民币。
1000万到1.5亿,15倍的差距。

巴奴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这么贵?杜中兵说,因为这件事上,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花钱。
好的食材要砸钱、好的研发人员要砸钱、好的质量管理流程要花钱。
新鲜、好吃这件事,做到很难,是因为做到很贵。
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一个一百家门店出头的品牌,为什么不把资金放在门店扩张上,而是巨资花在中央厨房建设上?
杜中兵说,这就要说到第三个词了:老板真的想。
什么叫“老板真的想”?就是老板是不是从心里真的认为,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必须要做的,打一点马虎都不行的?
首先,一定要老板真的认同。
其次,他要说服公司上下全部都认同。
然后,他要让所有供应商全都认同。
最后,要把这种价值观告诉顾客,让顾客长期监督,倒逼整个团队时刻不忘。
沈帅波老师还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杜中兵在检查产品时,居然问负责豆芽的同事,为什么豆芽的长度不是一样的?
沈帅波当时非常震惊,我也很震惊,天啊,豆芽的长度一模一样?真的要严格到这个程度?是不是有点太吹毛求疵了?
不过杜中兵的道理是,活体水培的豆芽,直到上桌的那一刻都在一直长。如果不注意,根长的太长了,就会让顾客塞牙。
他说,如果你没有吃过普通豆芽,和活体水培豆芽的差距,就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些细微体感的区别。
杜中兵说,为什么要这么严?因为所有标准的源头,都是“老板是不是真的想做到”。
一旦老板懈怠了、那口气松了,整个团队的那口气就都散了。
杜中兵说,他在公司内部经常对伙伴们说一句话:
如果你打心里认同你是最好的餐厅,那最好的食材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走。
你看,表面上看,中央厨房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烧钱问题、一个价值观问题。
你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你认为对的事情,大笔资金砸下去,并且日复一日的坚持?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特色
每次和人聊到巴奴时,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巴奴与海底捞的关系。
在巴奴门店的门头上,写着这样两句话: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
巴奴的门头
很多人第一次去巴奴,包括我在内,看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笑:
你在说谁呢?
你倒是说说,谁服务过度了?是不是在暗指海底捞?
于是,我接着问杜中兵,这句标语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在门头写这样一句话?和海底捞有没有关系?
杜中兵非常坦诚,他说,在巴奴不断摸索品牌定位的过程中,确实受了海底捞的很大影响。
2008年左右,已经在河南安阳经营巴奴好几年的杜中兵,当时的“梦想”,只是有一天能把火锅店开到省会郑州。
于是,他带着团队到郑州去考察,第一次走进了那家叫“海底捞”的门店。
一进大门,杜中兵就感觉“被震住了”。
海底捞的那种氛围、那种服务态度、服务员脸上洋溢的热情,一切都是他理想中的样子。
杜中兵说,那天他在海底捞门店里整整待了4个小时,看到最后,甚至有点沮丧。
为什么会沮丧?
因为他在想,既然海底捞都做的这样好了,我还能有机会吗?我还有必要继续做火锅吗?
那天回来后,杜中兵觉得,服务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搞好服务。于是处处开始学海底捞。
海底捞送免费水果,巴奴也送免费水果。
海底捞送免费皮筋眼镜布,巴奴也送免费皮筋眼镜布。
海底捞舞面,巴奴也舞面。
到最后,除了做美甲、擦皮鞋这些没学,海底捞的所有服务项目,巴奴几乎全部都学去了。
就这么学了好几年,最终发现,海底捞的那些长处,根本学不来。
杜中兵感慨,真就像那本畅销书的书名那样:海底捞,你学不会。
到这里,杜中兵才发现,他或许走错了路。
对于海底捞这样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行业巨头,想学习海底捞的长处,在长处上击败巨头。已经不是“歧路”,简直是在走向“死路”。
那该怎么办?杜中兵开始大量和多次来巴奴的消费者访谈,一个个深挖,他们究竟是为什么来巴奴?
最终,一位顾客的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杜中兵:
来吃巴奴,不是因为你们家的服务好,而是因为你们家的菌汤好喝、毛肚好吃。
杜中兵感慨说,那一刻他知道了一件事:
很多时候,顾客其实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后来,在一些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梳理下,杜中兵将“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这句话,挂在了自己的门头上。
他说,一开始,对这件事还有一些“抗拒”。
他心想,我一家服务业品牌,门头上写着“服务不是我的特色”,这真的能行?真的不会把客户吓走?
但杜中兵说,最终效果,向他证明了一切。
从这句话真正挂上门头的那一天起,整个品牌上下,就有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不仅消费者喜欢,觉得“我确实就是冲着你这一口菌汤而来”。
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团队上下都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宝贵的战略资源该用在哪些地方。
如今,从商业理论的角度,我们知道,这种选择叫“差异化战略”,是波特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之一,通常是行业内的后来者,在挑战行业巨头时采用的方法。
但杜中兵说,巴奴的战略,不是事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先做了很多年,再事后梳理出来的。
你看,表面上看,做品牌的逻辑是“先找准定位,再集中发力”。
但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是做着做着,连你自己都迷失了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需要不断从客户利益出发,去反思、梳理、反求诸己。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服务
访谈的最后,我问杜中兵,虽然你说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但我还是想问问你,巴奴是怎么管理服务人员的?
杜中兵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用爱激发爱、用责任创造信任”。
为什么要用爱和责任,而不是用流程和规范?
杜中兵说,因为服务行业直接接触消费者,在这一两个小时的吃饭过程里,可能遇到的情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有消费者心情不好来吃火锅,吃着吃着突然嚎啕大哭,你怎么办?要不要安慰?怎么安慰?
有消费者带着孩子来吃火锅,小朋友在满是热锅的餐厅里上蹿下跳,家长都不管,你管不管?你怎么管?
有消费者说我是你们家十年老客户了,但今天这顿实在太难吃了,我要免单。你怎么回复?
你永远不可能用一张清单,列出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要求伙伴按照清单回答。
一位服务伙伴,不一定能把顾客拉进来吃饭,但是他有100种办法,可以把顾客赶走。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的管理,只能是发自真心的对员工好。
只有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发自真心的对顾客好。
怎么对员工好?杜中兵说,就举一个例子:巴奴员工的伙食。
在巴奴的每家门店,都是有专门的厨师为员工做员工餐的。
并且,员工吃到的所有食材,都和顾客吃的一样,是从中央厨房配送而来。
并且,门店伙伴每月都要给做员工餐的厨师打分,只要有10%的伙伴不满意,总部就会考虑换掉这位厨师。
杜中兵说,在巴奴的定位里,做员工餐的厨师其实是一位管理者,你是要用自己的厨艺,管理住门店伙伴的心。
听完以后,我真是长叹一口气,我觉得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其实要远远高过许多500强企业。
大公司的很多动作,一件事和哪些人确认,找哪位领导签字,都可以流程化。你只需要管理“过程”。
但餐饮行业,就像杜中兵所说,情况千变万化,你不可能管理过程。
那怎么办?
无法管理过程,那就只能管理人心。
你看,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学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心理学”问题。
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去真正激发人们心底里的“善意”。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前段时间,看到了营销专家小马宋老师说的一段话: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难,做起来却很简单,比如咨询行业。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比如餐饮行业。
小马宋老师做营销咨询、我做战略咨询,说起来算半个同行。所以我看着特别有感触。
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对。
咨询行业的“难”,主要在前期的知识与方法论积累。
一旦这个过程建立,咨询其实就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角度来说,咨询行业真的很简单。
但餐饮行业呢?相信你看完这篇文章,已经能有所感触。
和杜中兵聊完,我还有一句话,从心底里喷涌而出:
幸好当初选了咨询这个“简单”的行业,假如选了餐饮,没准现在已经倾家荡产了。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难处。每一项看起来的“容易”,背后都有想象不到的“麻烦”。
就拿餐饮行业来说,马马虎虎的做,开一家夫妻老婆土菜馆,或许不算太难。
但一旦你想开一家真正好的餐饮品牌,难度真的是超乎想象。
作为外行,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
觉得只有自己身处红海,其它行业全部都是蓝海。
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感谢杜中兵的分享。
也祝你,能对这个复杂世界,拥有一双洞察之眼

*文章为杜中兵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杜中兵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40篇原创文章

转自: 刘润 https://mp.weixin.qq.com/s/QA3X90zJ78yBtlvFunRC7Q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上岛咖啡,为何沦落至此?

沉浮之间,改卖中餐成了上岛咖啡最后的倔强。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在西式情调的咖啡馆里,吃着湖南小炒肉和毛血旺是种什么体验?

 

这样看似“离谱”的组合,正出现在主打高大上的“上岛咖啡”身上。曾几何时,上岛咖啡是城市小资和商务人士最青睐的消费场所之一,更是无数小镇青年心中的“白月光”,甚至构成了一代人对“上流社会”的最初印象。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上岛咖啡在大陆市场风靡的时候,星巴克和COSTA咖啡还未成气候,只能算作小弟。巅峰时期,上岛咖啡在全国开出3000多家店,比同期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店数量还要多,足见上岛咖啡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上岛咖啡,早已褪去一身光环。战略的连连失误,股东间的“狗血”内斗,将上岛咖啡瓦解的四分五裂,3000家门店迅速崩盘,江湖渐远。

 

为了活下去,再传出消息的上岛咖啡,已变成了卖中餐的平民化食堂。昔日高不可攀的门脸里,换成了大排档的灵魂,从木桶饭到大锅菜,从中式小炒到韩式火锅,其SKU竟然达到了600+,基本上除了咖啡什么都卖。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上岛咖啡门店在卖的产品并不统一。有的卖的是疙瘩汤、麻辣烫,有的卖的却是芥末鸭掌、臭鳜鱼,花活整的各有千秋。

 

从城市里最神秘的贵价咖啡店,到卖盖饭拌面的小吃部,心理落差不亚于从山大王沦为小喽啰,但在弱肉强食的商业法则里,这大概也是无奈下的“顺势而为”。

 

那么问题来了,由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上岛咖啡究竟是怎么沦落到这步田地的?

 

01
抓住市场空白进场
上岛咖啡走上神坛

 

和深思熟虑后的创业故事不同,上岛咖啡的爆红,来源于一次“机缘巧合”,更像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968年,一个叫陈文敏的台湾商人,来到日本神户探望朋友,叙旧之余,有人邀请其去上岛咖啡喝杯咖啡,舌尖萦绕的惊艳感,让陈文敏的脑中瞬间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或许是咖啡因带来的冲动,或许是迫切想要留住这份味道,陈文敏当场与上岛咖啡株式会社签订了协议,决定把上岛咖啡引进台湾。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陈文敏回到台湾后,立马注册了“上岛咖啡”的商标,并在台湾开起了上岛咖啡店。但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咖啡还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上岛咖啡在台湾不过开了20多家连锁店,生意不温不火,陈文敏非但没有发迹,还时不时被追债。

 

好在陈文敏等到了转机,随着大陆放开对台商的投资政策,陈文敏动了心思。为了筹集到足够的资金,陈文敏四处周旋,最终拉到了其他7个股东,顺利进军大陆市场。

 

这里有个插曲是,为了制衡陈文敏,7个股东占股55%,并推举其中一个叫游昌胜的股东出任合资公司董事长,陈文敏占股45%,出任总经理,负责具体经营。

 

为了能够尽快申请到商标,游昌胜委托自己在大陆的亲戚,于天津的工厂——广泰国际工贸,将“上岛”的商标给注册下来了。然而,游昌胜的安排,并没有获得陈文敏的同意,成为分裂的导火索,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1997年7月,陈文敏来到海南,在海口开出了第一家上岛咖啡店。当时,星巴克和COSTA咖啡还没有进入中国,大陆的咖啡厅完全是个空白市场,利用这个绝佳的“空档期”,上岛咖啡迅速崛起。

 

“咖啡+西餐”的模式,加上西方舶来品的名号,使得上岛咖啡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不断在消费市场引发疯狂追逐。

 

可以说,许多人第一次进入咖啡馆,踏进的就是上岛咖啡的门槛。仿欧式的装饰、圆拱形的门面、昂贵的水晶吊灯,以及硬皮菜单和白色咖啡杯,上岛咖啡在气质拿捏这块,堪称教科书级别。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眼见形势大好,陈文敏开启了“加盟模式”。由于“上岛咖啡”招牌响亮,全国各地的老板都拿着钱来加盟,希望分得一杯羹。

 

到2004年,上岛咖啡在全国开出了600多家门店,加上子品牌,整个集团在大陆的门店数量就达到了3000多家,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连锁加盟企业。

 

要知道,星巴克中国在2017年时,其门店数量才只有2936家,由此可见上岛咖啡的人气之旺,风光无限。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上岛咖啡会更上一层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02
狗血内斗两败俱伤
问题爆发江河日下

 

2005年,杭州上岛状告上海上岛商标侵权,彻底将“内斗”丑闻从台下摆到了明面上。

 

前面已经说过,上岛咖啡是合伙制生意,上岛咖啡越能赚钱,股东之间关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就越多。2000年时,由于意见不合等原因,股东之间决定“分家”,陈文敏分到了浙江、安徽等地,而游昌胜和其他股东,则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上岛”。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因为有着实操连锁店的经验,陈文敏迅速打开了杭州市场,短短2年时间,就开出了200多家的分店。且比起上海上岛,陈文敏的加盟费更低,加盟商自然倒戈相向,眼看对方生意越做越大,游昌胜坐不住了。

 

为了打击陈文敏,游昌胜不仅曝出杭州上岛造假,还以侵权为由,挨家投诉杭州加盟商,种种风波之下,杭州上岛损失连连。不甘坐以待毙的陈文敏,干脆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撤销“上岛商标”,企图让上海上岛的加盟商打乱阵脚,自己则置身事外隔岸观火。

 

之后便是漫长的拉锯战,双方因为“上岛”商标的事情你来我往,纠缠不休。上海上岛指出杭州上岛侵犯了自己的商标权,而陈文敏则反告游昌胜侵犯了自身的著作权与使用权,两人之间几乎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

 

最终的结果是,上海上岛失去了商标使用权,大批上海上岛咖啡加盟店倒闭,充值的会员卡无法消费,而其他加盟店又不认倒闭加盟店的会员卡,上岛咖啡的口碑一落千丈。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陈文敏看似获得了胜利,但因为疲于应诉,导致管理上的漏洞越来越多,加盟模式也饱受业内外诟病。简单来说,上岛咖啡的加盟模式,有点类似于南极人的“挂牌”操作。

 

缴纳完加盟费后,加盟商就可以自由开店了,对于加盟商的资质和考察,上岛咖啡一概不管,既没有技术支持,也没有员工服务指导,说白了就是无标准化的加盟体系,加盟商除了一块上岛咖啡的招牌,什么都只能摸石头过河。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不同的上岛咖啡加盟店,装修和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甚至有些门店为了提高利润,暗自偷工减料,卫生状况堪忧,极大地影响了消费体验。

 

辽宁卫视曾经曝光,有顾客在上岛咖啡内点了售价98元的人参乌龙茶,觉得茶水味道差,向店员反映时,店员却讥诮地表示:“这是为经济困难者准备”。放任式的加盟,其背后的隐患显而易见。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为了提升客价,上岛咖啡又加入了西式简餐,这本是一种新尝试,但后来餐食的比例不断增大,不再是之前情调和商务感的标杆,而是成了大杂烩,咖啡沦为配角,上岛咖啡的市场定位面目全非。

 

雪上加霜的是,在上岛咖啡内讧之际,星巴克等对手品牌不断攻城略地,上岛咖啡逐渐边缘化,3000家门店好似集体销声匿迹,渐渐泯然于众人。

 

在2020年中国现磨咖啡品牌市场份额占比数据中,上岛咖啡所占比重仅有1.4%,而星巴克则是36.4%,两者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反转。

 

明明拿着一手王炸好牌,上岛咖啡却输得一败涂地。

 

03
靠卖中餐艰难自救
落差之大令人嘘唏

 

悔之晚矣的上岛咖啡,并不是没想过挽回,然而,咖啡赛道的天早就变了。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制咖啡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整个咖啡市场正在进行高速扩容。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同时,中国咖啡规模预计将以27.2%的增长率上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图/艾媒咨询

 

庞大的市场,自然滋生了大量入局者。超过星巴克门店数量的瑞幸、一路绿灯且要上市的Tinmes、已实现千店连锁的平价下沉之王“幸运咖”……各路玩家虎视眈眈,都在使劲浑身解数,抢食更多的市场份额。

 

更有无数资本跨界来袭。中国邮政推出“邮局咖啡”,茶颜悦色推出“鸯央咖啡”,喜茶投资了精品咖啡品牌Seesaw,竞争越发白热化。

 

沉浮之间,改卖中餐成了上岛咖啡最后的倔强。事实上,早在2015年时,大部分上岛咖啡在经历重新洗牌,脱离总部管控后,纷纷选择上新中餐,无论是肥肠面、小龙虾,还是泡菜锅、开胃鱼,都能在上岛咖啡的门店里找到。

 

一些店面已然全面放弃了“贵价咖啡店”这层遮羞布。比如四川凉山的上岛咖啡,就把“美味中餐”的字样加在了招牌上,反倒是原来的“精品西餐”,被挡在了不起眼的拐角。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如果按照地域去搜索各个城市的上岛咖啡,会发现一件特别好笑的事情——江西的上岛咖啡,菜单打开可以说是辣椒开会;鞍山的小食拼盘中,居然有烤串混在炸虾和薯条之间;云南的上岛咖啡,酸辣口味的“泰式小火锅”始终处于C位。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大连上岛卖的芸豆蚬子面,真·当地人才会吃

 

各地加盟商还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做了调整。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上岛咖啡,主要面向30-40岁的消费者,门店布置和菜品相对来说更偏休闲简约。

 

而下沉市场的上岛咖啡则非常多元化,门店画风基本就是慢节奏小城安逸生活的写照。店内曾经为了方便商务人士谈事的卡座、包间,改头换面成了棋牌室、游戏厅,买套餐可以连吃带玩一下午。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格调下来后,上岛咖啡还真在“歧路”上获得了一线生机。“本土化”的操作让上岛咖啡成功地活了下来,消费者的反馈也是正面居多。

 

3000家门店销声匿迹,靠卖中餐艰难自救:昔日“咖啡大王”,为何沦落至此?

 

但咖啡品牌用中餐创造新的赢利点,也并非“坦途”。中餐品类比咖啡内容丰富的多,相应地,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多,把中餐设为长期提供的产品,挑战只会与日俱增,上岛咖啡能不能有翻身之日,还不好轻下结论。

 

熟悉的欧式Logo和黄色字体,恍惚之间,还是能够勾起消费者们记忆深处的悸动,但经久不散的油烟味道,又足以将人一秒拉回现实。

 

倘若上岛咖啡能够持续专注品牌自身,严格规定连锁加盟制度,股东之间的分权分利再规范些,或许时至今日,上岛咖啡还是巨头般的存在。

 

可惜,一切早已无法重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厨房人类《上岛咖啡是怎么没落的?》

2.大江湖解局《上岛咖啡大败局:股东“狗血”内斗,3000门店集体消失》

3.Vista看天下《最懂中餐的西餐厅,其实是它》

4.餐饮老板内参《“大败局”教科书:精品咖啡馆靠胡辣汤、油泼面艰难自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dDG1jeCwbt6D_uSnk8AAA

2022年还没结束,49.5万家餐企已经“阵亡”

关将至,餐饮业新一轮闭店潮却汹涌来袭,餐饮老板们该何去何从?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郑晓芸。
 
2022年已接近尾声,对餐饮行业而言,这是尤为艰难的一年。
 
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郑州、西安、贵阳等全国核心城市,几乎都遭遇疫情反复。消费力不足、堂食开开停停,各地餐饮生意举步维艰。
 
前几日,红餐网采访了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广州等地的一批餐饮老板(延伸阅读:寒冬中的餐饮老板:只剩半条命的时候,又遭了致命一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今年年底,餐饮业会爆发新一轮的关店潮,进入“至暗时刻”。
 
事实上,不用等到年底,恐怖的关店潮早已悄然来袭。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022年11月28日,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495457,仅仅上半年统计到的注销吊销数据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挣扎在生死存亡边缘的餐饮店。很多咬着牙熬过两年寒冬的门店,在疫情反复望不到头的今年,终究还是倒了下去。
撤店、结业、退市
新一轮“关店潮”,波及各大餐饮赛道
近日,“时萃咖啡十几家线下门店一夜全关”的消息引发热议。过去一路高歌猛进的时萃咖啡,曾创下2年融资5轮的佳绩,如今却也难逃闭店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而时萃咖啡的案例,也只是整个餐饮业面临的生存窘境的缩影。
 
红餐网梳理了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阵亡”的餐厅名录,发现汹涌的闭店潮,正波及茶饮、咖啡、火锅、快餐小吃、烘焙、酒馆等各大餐饮赛道。
 
连锁品牌、餐饮集团等资金雄厚,尚且闭店连连,势单力薄的小品牌、小门店,倒下的更是不尽其数。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以下,是今年以来有公开报道的各大餐饮赛道连锁品牌的闭店情况:
 
咖啡:
  • 曾拿到近亿元融资的时萃咖啡,十几家线下门店一夜全关,如今仅剩一家门店。
  • 踩中国不少风口的FishEye鱼眼咖啡,最后一家门店于7月15日关闭,转战线上。
  • 来自韩国的A Twosome Place途尚咖啡,关闭了中国地区最后3家门店。
  • 百胜中国旗下的咖啡品牌COFFii & JOY,终止在中国市场的运营。
  • 菲律宾餐饮集团快乐蜂宣布,结束其在中国的唐恩都乐咖啡业务,由于经营战略的调整,在北京经营着7家咖啡餐厅也都已终止运营。
茶饮:
  • 乐乐茶关闭在广州的最后一家门店,全面退出华南市场。
  • 周杰伦MV带火的麦吉machi machi,目前在国内仅剩一家直营店,其在日本的6家门店也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关闭。
  • 喜茶深圳全球首家手作店关闭;旗下子品牌喜小茶,也关闭了最后一家门店。
  • CoCo都可、快乐柠檬、伏小桃等茶饮品牌,季内均有数家门店关闭。
火锅:
  • 继2021年关闭近300家门店后,今年1月1日到5月中旬,海底捞再闭店68家。
  • 2021年上半年门店数曾突破800+的贤合庄火锅,今年以来关店加速,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门店数仅余400家左右。
  • 风靡一时的电台巷火锅关闭了在上海的直营店以及曾创下日排3000桌的旗舰店,在广州、深圳的门店目前也均已关闭。
烘焙:
  • 今年年初,22年老品牌宜芝多宣布旗下所有直营门店均已停止营业。
  • 台湾连锁烘焙品牌“85度C”全面退出武汉市场。
  •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连续9年亏损,门店总数从2013年的1052家萎缩至目前240余家。
  • 成立24年的南宁本土烘焙品牌蒂丽雪斯资金链断裂,持续闭店,陷入倒闭风波。
  • 网红烘焙店牛角村今年以来陆续关店,总部公司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董事长康健所持有的股权被冻结,旗下多家分、子公司已出现简易注销、经营异常等问题。
  • 虎头局渣打饼行关闭成都、重庆所有门店,退出部分区域市场。
快餐小吃:
  • 门店数曾一度达到800+的味千拉面,其2022年半年报显示,品牌门店数量缩减至669家,仅仅半年便关店68家。
  • 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除上海首店外,其余门店均为“暂停营业”状态。
  • 进入中国12年之久的美式汉堡品牌“卡乐星”,关闭上海所有门店。
  • 吉野家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 日料快餐品牌丸龟制面,近期宣布全面关闭内地门店。
酒馆:
  • 2022年上半,海伦司优化调整了百余家酒馆,关停了69家小酒馆;6月底至8月中旬,又陆续关闭了25家门店。

2022年还没结束,49.5万家餐企已经“阵亡”

△数据来源:红餐网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
 
大环境一年不如一年
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
 
2020年至今,受大环境影响,餐饮业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关店潮。而今年这一波集中关店,则呈现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是闭店数量多。2022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37.3万家,仅半年的注销数量就超过了2020全年。眼下疫情反复,大批门店更是很可能撑不过年关,基于此,到年底的餐企注销数据毫无疑问会更加触目惊心。
 
二是波及范围广。茶饮、咖啡、火锅、快餐小吃、烘焙等,不管是大热门的赛道,还是大刚需的赛道,都有不同程度的闭店。在这当中,茶饮、快餐小吃、火锅的闭店情况尤为严重。
 
三是众多知名品牌牵扯其中。包括海底捞、海伦司、贤合庄、时萃咖啡、乐乐茶等一批行业知名品牌都传出闭店消息,影响较大。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一波关店潮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环境一年不如一年,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
2020年、2021年的寒潮早已经让大部分餐企“伤筋动骨”,挺到2022年的已属不易,很多企业老板卖房、卖车、借贷,基本都是负债硬撑着,期望今年市场能有所好转。
 
结果今年以来,各地疫情仍持续反复,消费力也明显下降,市场回升大不如预期。至此,大批中小企业终于不堪重负,含泪出局。
 
正如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所说,熬了两年只剩半条命的时候,今年的寒意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最后的致命一击。
 
“2020年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些积蓄,也就克服过来了;2021年,很多人的积蓄见底了,开始负债,硬撑着;到了今年,很多公司已经把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一丁点的融资渠道都没了。
其次,食材、房租、人工等各项成本居高不下,经营压力“剧增”。
 
今年以来,国内物价先后在7月份和10月底发生两次大的涨价,导致餐饮企业在产品原材料上的支出比重增加,压力倍增。
房租和人工就更不用说了,二者向来只增不减,大环境下行的2022年也是如此。疫情反复,门店开开关关,不管是开门还是关门,房租和员工工资都得照给。
 
有餐饮老板向红餐网大吐苦水,今年以来门店收入微薄,他已经无力承担高额的租金、工资等支出,关店虽然也要面临装修、设备等损耗,但可以尽早抽身止损,提前转让或结束租约。他无奈地表示, 当初开店花了3个月,关店却只用了3天。

2022年还没结束,49.5万家餐企已经“阵亡”△图片来源:红餐网公众号后台留言截图

 

红餐网专栏作者王冬明表示,疫情对餐饮最大的考验就在于,这是一场持久的“资金消耗拉锯战”。对于支出和收入长时间不成正比的餐企来说,阵亡离场几乎是不可更改的宿命。
最后,不可否认,一些餐企关店也和自身竞争力不足有关。
 
成都豪虾传创始人蒋毅认为,疫情是这次闭店潮发生的外在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因素,真正的主因是,多数餐饮企业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确实,我们看到,不管是2020年、2021年,还是今年,市场上都有逆势增长的企业,从这点来看,闭店确实可以解读为自身的实力仍然不够强大。
 
当下,餐饮人的首要目标是:
争取活下去,争取明年不破产
正如蒋毅所说,疫情爆发这几年来,餐饮行业并不是受损最严重的行业,但餐饮行业的特殊性(民生行业),决定了它的波及面非常大。
 
“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人已经彻底退出了餐饮行业,还有很多人正走在退出的路上,看到满大街的铺面转让告示,这种行业性的悲观,让人十分难受。”
 
蒋毅直言,眼下的环境,宣告着2022年的餐饮业已经跌入冰窖,因为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下旬,是餐饮的淡季,即便是没有疫情,这也是餐饮生意一年之中最萎靡的阶段。因此,现在虽然距离2023年元旦还有一个多月,但餐饮行业的行情,其实已经彻底结束了。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很多企业都放弃了团建活动,甚至,很多餐厅已经放弃了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希望,这段时间成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转让的铺面,其中很多甚至都不要转让费。”
 
西安某知名快餐连锁品牌的高管也告诉红餐网,西安主街道长安路两边,贴着转让出租的餐饮门面已经有20%左右
 
看着这样汹涌的闭店潮,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2023年,餐饮行业的形势仍然不会太乐观,“行业全面复苏是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市场消费活跃度亦然,未来注定会是一场持久战。”
而当下,对餐饮人而言,首要目标是:争取活下去,争取不破产。

 

寒冬很长,希望在这次疫情之后,你我都是“剩者”,一起迎接终将到来的春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7MAQcuMJz4qp5hP9c90jQ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预制菜流血出局

预制菜的热潮奔涌而来,却面临一系列现实的难题。
作者丨李欣彤
来源 | 雪豹财经社(ID:txws_txws)
首店关门,门店大面积亏损,噩耗在舌尖英雄加盟商之间弥散,预制菜的风口转瞬即逝。
8月初,位于北京常营的舌尖英雄首家门店宣布歇业,从1月开业到撤店不过短短半年时间。紧接着,全国多个城市迎来关店潮。“洛阳、南阳等城市算是撤城,近期一共要关15家店,郑州只剩下1家。”河南省的一位区域代理告诉雪豹财经社,受不断被曝出的负面消息影响,最近一个月加盟商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作为陆正耀亲自操刀的明星项目,迎着风口而生的舌尖英雄仅飞了半年时间,就狠狠摔在地上。趣店创始人罗敏6月高调宣布进军预制菜,8月底就黯然退出,项目合同终止甚至批量裁员。关于是否有相应的调整方案,舌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对雪豹财经社表示,暂不作出任何回应。
C端预制菜市场在资本浪潮下被催生,看似光鲜,实则暗礁密布。被困在局中的加盟商们,有人亏本撤店、扔掉重负,有人苦苦煎熬,在踯躅前行中等待逆风翻盘。
 01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亏损
在互联网行业打拼多年的顾杰,对陆正耀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有创办神州租车和带领瑞幸咖啡赴美上市的事迹在前,顾杰相信,跟着大佬做生意总没错。
今年4月底,在考察了舌尖英雄和预制菜赛道一个月后,顾杰在北京东四环某大型社区盘下了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底商门店,一年房租15万元,算上交给舌尖英雄的加盟费、代理费、保证金、仓储管理费等,前期一共投入22万元。对于刚迈过35岁门槛、一心想创业的顾杰来说,这笔启动资金不是大问题,找到一个正处于风口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预制菜的未来并不明朗,但他坚信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梦想与成功的天梯。
“北京的大型社区有限,当时双井、合生汇周边的好位置已经被人抢走了,我不能再犹豫。”顾杰向雪豹财经社讲述自己开店前的情形。所有加盟商就像在赛跑,一边被舌尖英雄的人每天从早到晚催着签合同,一边自己疯狂找合适的铺面,要赶在其他人之前开业。
开业第一周,顾杰的店每天营业额能达到2000多元,一片欣欣向荣,他觉得自己押到了宝。“当时舌尖英雄在电梯间、抖音等渠道做了很多优惠推广活动,我有70%的订单来自线上,客单价150元左右。”
但好景不长。五一之后疫情反复,门店还得照常开,但周边居民几乎无人出来买菜,顾杰只能守了一个月的空店。到6月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他却发现品牌方悄悄停止了加盟,营销推广的力度也大不如前。
顾杰过去在互联网公司做过广告投放,他能理解品牌方。据他推测,舌尖英雄此前仅在北京核心商圈、社区投放的电梯广告和抖音广告,应该就有大几千万元。“广告就是这样,砸了钱未必能激起多大水花。”
道理顾杰都懂,但切实的痛楚已然波及自身:来自线上的订单缩水了90%,线下每天只有十几个人到店,而且更倾向购买引流产品——9.9元的宫保鸡丁和10.9元的糖醋里脊,平均客单价不足40元。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顾杰门店的引流广告

门店落地成本不低,水电费和营销费用不断花出去,换来的却是稀薄的流水和利润。和很多人一样,顾杰发现,被风口托起的预制菜赛道,似乎是一场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狂欢。
舌尖英雄在网络上的声量减弱,对加盟商李梁来说是致命打击。他的两家门店都在北京亦庄地区,前期投入成本近50万元。其中一家门店定位做即时零售,选址在亦庄区域的正中心,既不临近社区主干道,也不靠近核心商圈,全靠线上广告引流。
据他介绍,舌尖英雄品牌方在门店开业初期,会在周边3~5公里内投放抖音广告和小区电梯广告,帮助商家从线上引流。刚开业时,这家店单日流水约7000元,但品牌方给予的广告投放“福利”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到6月中旬单日流水已经下挫到1000元。进入8月以来,500元都成了坎。“不算房租成本,员工工资加上4台大冰箱的电费,每天就超过500块钱。”
把加盟舌尖英雄当副业来做的顾杰和李梁“家底儿”够厚,即使月月亏损,也还在承受范围内。但在北京南三环开店、全家上下就指着这一家店过活的秦萌,显然吃不消。
“正在办理撤店手续。”秦萌如今坐在门店的柜台前,眼里满是失望。她不愿过多谈及自家门店的经营状况,只是表示10万元是她给自己划定的亏损底线。秦萌告诉雪豹财经社,在舌尖英雄加盟商的群里,一口气加盟了十多家门店的北方某省会城市区域代理商正准备全部撤出,近100万元的加盟费全部打了水漂。
预制菜加盟就像一场奇幻的旅程,冒险入局者试图赌一个相对确定的未来,但这场赌局没有赢家。
 02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催熟
秦萌想不明白,为什么舌尖英雄还没跑通单店盈利模型,就开始放量加盟。在她看来,这是将试错成本直接转嫁到加盟商身上。“如果品牌先开20家直营门店,实现盈利后再开放加盟,不会是这个结果。”
李梁却喜欢这种“豪赌”,认为“这正是陆正耀的魅力所在”。他看好舌尖英雄,“就像神州租车和瑞幸咖啡,当年都是一边烧钱一边抢市场,最终上市之后都实现了盈利”。
预制菜to C市场具备高成长性和巨大的增量空间。据欧睿数据,2020年,国内预制菜C端销售额为66.9亿美元,仅为日本同期水平的29%、美国同期水平的15%。国信证券数据则显示,日本预制菜市场to B与to C的比例是6∶4,国内这一比例大概为8∶2。舌尖英雄作为陆正耀在餐饮行业的第三个创业项目,几乎复制了瑞幸早期的打法,通过价格补贴+跑马圈地的模式制造规模化优势。
为了吸引加盟商入局,舌尖英雄给予的补贴十分丰厚。只要加盟商线下发展一个新客户且购买超过15元,舌尖英雄就提供7~15元的现金补贴。北京等一线城市的补贴为15元,如果加盟商在两个月内找到2000个新客户,就可以拿到3万元补贴。
“我们当时为了薅品牌的羊毛,并没有真正做拉新和维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加盟商告诉雪豹财经社。他开业第一个月就拿到了3万元补贴,但拉来的新客户也是羊毛党,没有了补贴就不会再来店里复购。如今,舌尖英雄给加盟商的补贴已在缩减,最近两个月的金额只有2000~3000元。
在冷启动阶段,新客补贴结合低价的线上引流产品,对门店流水有明显助益。但一个月之后,新客再难挖掘,此时从线上被导流来的客户,就成为商家的拖累。
“舌尖英雄在抖音上卖的套餐是10.9元,但我们的进货价格是15元,每卖一单就亏4.1元。”上述加盟商向雪豹财经社透露,舌尖英雄的商品毛利率为25%,如果是享受全场5折优惠的新客户,相应的毛利率只有10%。
李梁依稀记得,舌尖英雄招商计划书上写着毛利率接近50%。后来他终于想明白,这是在所有的产品都是正价销售,且将补贴算进收入后测算出来的结果。但现实情况是,品牌方要求所有菜品都打7折销售。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舌尖英雄小程序菜品价格

烧钱教育市场,这是典型的陆正耀式商业思维方式,但在预制菜to C的这条路上很难跑通。
“面向B端的预制菜赛道已经跑了十几年,冷链物流非常成熟,转向C端之后,运输、仓储和消费场景完全不同。”一位拥有二十余年烧烤品类从业经验的创始人告诉雪豹财经社,B端业务走量,能把成本压缩到极致,但C端业务仅为了实现独立小包装,成本就至少高出2~3个百分点。
资本需要快速爆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转变却是缓慢的过程,舌尖英雄想要烧钱催熟市场,最终只会令加盟商们疲惫不堪。
此外,单店的盈利模式没能跑通,舌尖英雄难以形成店铺“铺天盖地”的规模效应。“此前媒体报道的6000家加盟店,真正落地的不到1/10,很多都是意向加盟客户,只交了1万元的意向金,没有签合同打款。”上述区域代理向雪豹财经社透露,截至目前,舌尖英雄在全国只剩300多家门店。
预制菜的热潮奔涌而来,却面临一系列现实的难题。如今潮水逐渐变冷,裸泳的加盟商们亟待自救。
 03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IP王朝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为了快速跑马圈地,舌尖英雄在成立之初设立了代理商模式,只要交20万元代理费,就可以取得一个地区的代理权,该地区加盟门店归代理商“负责”。
入局预制菜的加盟商大多是圈外人,没有餐饮从业经历,缺乏零售经验,也不具备经营线下门店的能力,只是把预制菜当作赚快钱的工具。再加上区域代理的不作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门店亏损和批量撤店。
“这是大浪淘沙的过程。除了品牌方的迷茫、疫情的冲击和入局者赚快钱的渴望,代理商制度也在加速舌尖英雄的倒塌。”开店4个月,李梁向区域代理商支付了上万元费用,但没有得到任何帮扶。
李梁自诩不是赚快钱的人,他经营多家工业品公司,加盟预制菜是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从入局时起,他就做好了两家店至少亏损一年的准备。如今,一起加盟的朋友接连退出,他来不及惋惜,就快速开启自救模式。
“舌尖英雄在产品线上做出了调整,也在批量更换新包装,但救市的作用微乎其微。”舌尖英雄的门头虽然还挂着,但李梁已经引入了一些新的预制菜品牌以及毛利更高的酒水品牌作为补充。这个月,他还自己印制了一批地推宣传单,也在和社区的宝妈群、团长等开展合作。
他所接触的一些外省市加盟商,为自救更是走起了野路子。
部分商家以7~8折的价格回收倒闭门店的货品,再加价卖给当地的洗浴、酒店、团餐等B端渠道,从中赚取差价。“毛利虽然低,但胜在量大,先把渠道养起来,以后时机合适,再重新找供应商。”
北京东三环的一家舌尖英雄门店在9月初关店,距离顾杰的店不到3公里。顾杰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跑过去,看着被搬空的门店和没来得及更换的门头,心里空落落的。但他决定再熬一熬,期待着自己能有不一样的结局。
8月,他开始和美团点评的员工学习如何运营线上店铺和管理评分,想在接下来的国庆、元旦、春节等餐饮行业旺季搏一搏。他相信只要深耕细作,认真养店,就能迎来一丝生机。
“门店刚开4个月,又赶上了疫情,实在不想过早给这家店‘判死刑’。”顾杰告诉雪豹财经社。他认为,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这家做预制菜的门店,而不是舌尖英雄。“等更多的预制菜公司进入北京市场,我会考虑换个品牌加盟。”
风口仍然是个充满魔力的词,似乎万千可能性浓缩于一处,以至于有人为它抛弃理性。但很少有人思考,大风起于何处,下一刻又将刮向何方?
陆正耀已另起炉灶,筹划推出新的咖啡品牌Cotti Coffee,试图复制一个瑞幸。市场传言称,舌尖英雄正在被“抛弃”。不得不留在场上的加盟商们安慰自己——陆正耀是想通过Cotti Coffee这一驾轻就熟的业务赚一笔快钱,来养活舌尖英雄。
李梁正是其中一个。他读过陆正耀的20年创业史,“就像神州租车,当时公司一度处于生死边缘,眼看就要资金链断裂,但每次都会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融资适时跟上”。
他相信陆正耀有这个本事,也相信预制菜的前景。这一次,他会赌赢吗?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欢|迎|联|系
想获得调研,请联系:w_tsou
想商务合作,请联系: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创业社群,请联系:Pencil-news
想进行市场合作,请联系:Pencil-news
章转载,请联系:Pencil-news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推|荐|阅|读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关|注|我|们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订单缩水90%,日流水不足500元:流血出局
喜欢的话,别忘了分享、点赞和在看哦!

连亏四个月,赚不回电费,预制菜经销商恐成“韭菜”?

来源 |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作者 | 习睿

王波应该是最早加入陆正耀的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的那批人。

 

今年3月,王波就在成都落地属于自己的预制菜门店。那时候,舌尖英雄才推向市场不到两个月。从缴纳意向金到选址、装修再到培训,王波前后只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63平方米的门店开在小区大门口,正对着两个小区大门。这是投资最多,回报也最大的网点类型。按照舌尖英雄官方PPT上的预估,王波一年能盈利75万元,每个月至少能赚6万元。

 

和陆正耀打造的上一个项目瑞幸咖啡前期的直营模式不同,舌尖英雄采用的是区域代理和经销商加盟的形式,想要成为舌尖英雄的经销商必须联系区域代理。除了缴纳保证金、销售支持费以及物流仓储费用外,经销商还需要向区域代理缴纳1-3万不等的加盟费用。

 

从缴纳各项费用到购买设备、货品再到预付租金,王波花了23万。他本来以为自己就要赶上预制菜的风口,大赚一笔,但四个月过去了,王波的门店一直在亏损。“哪怕4个月天天在家玩,都花不完二十多万吧”,王波自嘲道。

 

他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是赛道不行,还是舌尖科技的团队不行?亦或是门店运营方式不对?

 

和王波有着一样困惑的舌尖英雄经销商并不少,他们遍布在全国各个城市,天津、福州、苏州、北京、成都、上海、深圳…..

 

几个月过去了,他们有的选择关店,有的还在等待转机。

 

但等来盈利那天真的需要耐心。年轻人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预制菜,C端预制菜市场离爆发还有一段距离。一些经销商甚至开始怀疑,预制菜是不是个伪需求?

连亏四个月,赚不回电费,预制菜经销商恐成“韭菜”?

“四个月赚不回电费”

“瑞幸创始团队亲自操刀”,这一句话被放在了舌尖英雄合作伙伴计划PPT的首页。

 

冲着“瑞幸创始团队”,王波毫不犹豫掏出23万开店,他对预制菜并不了解,在他眼里,项目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谁干。

 

但这一切更像是王波的幻想,很快就跌回现实。看着每个月上千元的电费单,王波不再想着风口,而是怎么才能盈利。四个月,他甚至赚不回电费。

 

预制菜不需要后厨,但需要24小时冷冻保存。王波门店的两个展示柜,两个冷藏柜要24小时运转着,基本每个月的电费在1500元左右。

 

王波向Tech星球算了一笔账,门店两个员工的工资至少需要1万元,电费1500元,房租至少8000元,耗损800元。每个月门店的基础运营成本在2万元左右。每天营业额在300-1500元之间,以日均800元的营业额,毛利率50%计算,每个月的毛利为1.2万元。但这还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门店每天从早8点开到晚8点,还是亏损8000元。

 

这还是理想状态,“基本每天营业额就在200-300元,卖出不到十单”,王波向Tech星球袒露,就算营业额冲到四位数,也是赔本赚吆喝,“一般搞折扣、促销活动,营销额会上去,但毛利率只能在20%。”

 

从开店到现在,王波的门店一直都在亏损。而他告诉Tech星球,不止是他,全国大多数门店的经营状态都不太理想。“二线城市的房租、人力成本还要低一些,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只会更高。”

 

“我们经销商群里的大多数都在亏,每个城市的都有”,在福州开店的王星告诉Tech星球。王星自己也在亏损,但这都在他的预期内,“我至少能赚回房租,每个月就亏人力费用而已。”

 

在王星眼里,预制菜的前景要比其他项目更好,就算现在不太乐观,但他相信,只要总部发力,规模做大,他们自然就能分到蛋糕。

 

但经销商李建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他在深圳开店不到三个月就早早退场。

 

尽管每天有2000-3000元的营业额,但李建依然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他算了一下,只有每天都达到至少5000元的营业额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而现在门店客流还不如刚开业时半价促销时多。“线下需要靠总部线上宣传,我们自己运营发传单,建社群都没什么效果”,李建苦笑道。

 

尽管李建看好预制菜的赛道,但为了及时止损,李建只能放弃前期二十多万的投入,选择关店。“前期真的很难熬,毛利真的太低,大概在20%-30%”,李建告诉Tech星球。

连亏四个月,赚不回电费,预制菜经销商恐成“韭菜”?

拓店速度未达预期,舌尖英雄调整策略

舌尖英雄在每个城市都有区域代理,他们承担着门店拓展的任务。为了能更好地招商,以及熟悉开店流程,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们基本都需要自己投资一家门店。

 

轻资产的模式让舌尖英雄对拓店速度有了更大胆的预设。

 

实际上,据Tech星球了解,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中,部分是之前瑞幸咖啡的加盟商。他们大多在加盟瑞幸咖啡时有着不错的收益。尝过一次甜头的人,更容易相信好运会再次降临在自己身上。

 

舌尖英雄的深圳区代陈蓉之前就是瑞幸咖啡的加盟商。瑞幸咖啡的门店让她每个月能够进账4-5万元,而她自己投资的3家舌尖英雄预制菜门店也已经开业。

 

他们用自己过去成功的案例,来说服更多人加入舌尖英雄。

 

据《未来消费》报道,舌尖科技轮值CEO李颖波曾透露,截至今年1月底,上线不到一个月时间,舌尖科技在全国签约的加盟商已经达到2500家。从3月份开始,这些签约门店将陆续上线。而据《财经十一人》报道,截至4月1日,缴纳1万元加盟意向金的潜在加盟商就已经有6000多位。

 

快速开店、邀请代言人、用户5折补贴,套着模板走下去的舌尖英雄看起来在走向一条不会出错的路。

 

但上线半年,舌尖英雄的实际落地情况与预期似乎有着较大差距。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舌尖英雄的微信小程序上,截至7月31日,舌尖英雄自提门店的开店数量在540家左右。而这里面还包含区域代理们,以及舌尖科技员工自己投资的门店。因此,舌尖科技的实际门店数量应该在500家上下。

 

目前,舌尖英雄门店拓展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深圳等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主。这些城市的门店数量在15-30家之间。而众多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基本在1-2家之间。

 

半年500多家门店,这一拓展速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众多初创公司,但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舌尖英雄自身的预期。

 

有舌尖英雄区域代理向Tech星球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受疫情影响很大,所以现在的目标不是扩店, 是帮助门店生存和盈利。“我们原来之前是有KPI的,每个月要在负责的区域开出多少家门店,但现在总部就是想沉下来先好好做产品,拓店的脚步可以放慢一点,没有了强硬的指标。”

 

舌尖英雄内部工作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舌尖英雄也关注到部分门店盈利困难的情况,将会推出相应的措施,“总部在8月会把经销商的代表邀请到线下,跟他们把整个战略同步一下,包括8月份什么样的打法,怎么把这生意拉起来,都是有系统的安排。”

 

而在消费者端,舌尖英雄也未能掀起太高的热情。在一众社交平台上,舌尖英雄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在抖音上,舌尖英雄的账号不到4万粉丝。在周日的下午,舌尖英雄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只有十几人。

 

从快速拓店到以营利为重,上线半年时间的舌尖英雄放缓了脚步。

 

据Tech星球了解,舌尖科技公司内部也在近期有较大变动。有离职员工告诉Tech星球,舌尖科技在厦门总部的员工在近期有较大流失,部分管理层也已经离开舌尖科技。

 

也有舌尖英雄内部员工告诉Tech星球,厦门人员的流动是因为城市搬迁。“舌尖是有北京、厦门、天津三个总部,天津的总部大楼前段时间装修好,总部让厦门的员工集中到天津办公,所以有员工离开。”

 

实际上,在瑞幸咖啡之后,陆正耀的新创业项目从“趣小面”转向预制菜,舌尖科技并未花太多时间。2021年8月,舌尖科技才上线面食项目“趣小面”,11月,经营不达预期改名后,舌尖科技立马调整方向,从重庆小面转向预制菜赛道。

 

而从舌尖英雄的策略调整不难看出,舌尖英雄内部可能还未打磨出成熟的门店模型就推向市场。

连亏四个月,赚不回电费,预制菜经销商恐成“韭菜”?

预制菜的风还能吹多久?

 

趣店创始人罗敏的“野蛮”入局,让预制菜市场比往年更热闹。

 

7月17日,罗敏16个小时的直播让9500万人了解了预制菜,售出956万单商品。简单粗暴的烧钱营销补贴,让预制菜更加直接地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

 

在直播中,罗敏呼吁宝妈们加入趣店预制菜,并称只要在小区几百米的附近开一家预制菜门店,每天只需卖出50份菜,每月即可轻松赚大几千的收入。直播后的第二天,罗敏就在趣店预制菜发布会上表示,“要支持10万家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在罗敏的规划中,免费加盟的实体门店,今年年内要达到1万家,明年达到5万家,2024年达到20万家。

 

高调宣传、低价促销、快速扩张,趣店和舌尖英雄的入场方式如出一辙。

 

罗敏其实只是最高调的那个。冻品头部企业龙大美食,在今年已经全面铺开线下终端店;“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去年已经开放加盟渠道,目前已经有上千家加盟门店;西贝莜面村、海底捞等餐饮企业,也在两年前就推出预制菜。

 

近一两年,资本热钱早已涌向预制菜。2021年,就有王家渡食品、珍味小梅园、寻味狮、三餐有料等多家针对C端市场的预制菜品牌获得融资。IDG资本、美团龙珠、百度风投等资本都在预制菜赛道上押注。

 

供应端、资本端、渠道端都将苗头转向C端,他们恨不得将预制菜塞进每个家庭的冰箱里。而热闹是他们的,消费者对预制菜似乎带有天生的排斥。

 

“入场前我有心理准备,知道预制菜可能老百姓不太接受”,王波告诉Tech星球,但他没想到的是,“老百姓是一点都不接受。”

 

两个小区的居民加起来至少有5000人,平时的人流并不算少。但王波门店一天进店光顾的人只有十几人个,大多是冲着薅羊毛来尝鲜。“宫保鸡丁9.9特价的时候一天能卖个几十单”,王波告诉Tech星球。

 

“深圳这边的人对冻品有点排斥,觉得不新鲜”,李建告诉Tech星球,“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就是一定要买最新鲜最好的肉,恨不得牛刚宰就吃。”

 

王星也表示,舌尖英雄产品质量还可以,愿意尝试的年轻人复购率能在40%-50%,但难的是需要不断拉新客,不然仅靠老客无法维持。“这个市场还是需要时间被教育的,产品本身我觉得没问题。”

 

实际上,我国预制菜品牌大都以面向B端为主。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预制菜C端市场仅占比20%,B端市场占据80%。

 

市场并没有入局者憧憬得那么美好,如何教育市场,如何调和口味,如何保证品质,这些都是市场需要去回答的问题。而盈利还排在这些问题之后。

 

但这个道理,经销商们只有入场后才真的意识到。已经被套牢的他们要么亏损十几万退场,要么熬到消费者接受的那一天。

 

王波选择苦撑着。

 

为了压缩成本,他已经解雇了一名员工,自己亲自看店,“这样一个月能节约个五六千块。”

 

多位舌尖英雄门店老板都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赌预制菜的未来。尽管每个月亏损,但他们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是淡季,到11月份可能会好些,我还在观望”,王星对预制菜依然抱有期望。

 

已经是局中人的他们,除了坚定的看好赛道也没有了其他办法。

 

罗敏被外界视为是搅局者。从直播卖卖上亿元,到合作明星贾乃亮道歉并解约跟趣店的合作、撇清关系,罗敏的口碑急速下滑。靠校园贷起家的罗敏,让人质疑其入局预制菜的真实意图是为了“给加盟商放贷割韭菜”。从合作伙伴、加盟商到消费者,罗敏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但他可能没想到,那些被门店套牢的老板们却在对他招手。

 

“虽然是竞对,但只有更多人进来才能更快地教育市场”,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告诉Tech星球,“大家一块把市场做大,未来一定会有红利期的。”

 

“局中人”并不在意入局者的意图,他们需要的是更多人一起吹起华丽的泡沫,让这个风口更长久些。只要有人接盘,他们才有可能脱身。

 

舌尖英雄的经营情况或许可以表明,C端预制菜市场还处于非常早期,他们可能的结局是成为这场游戏里的第一批“炮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UPFSG0RhXk2yyjdAfK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