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我悟不到,快把给高层的锦囊掏出来!

极端高温像一把火,点燃了四川,烧干了8372万人的血汗,烤焦了48.6万平方千米的河山;

在这里,四川人民用尽力气,把最后一份电力送向东部;

送到泰山之巅,送到苏州河畔,送到黄浦江旁,送到钱江潮上,送到珠江浪头。

与此同时,

台风马鞍,从南海洋面上,裹挟着寒意席卷而来,刮进珠三角,刮到深圳龙岗,吹乱了任正非案头的演讲稿,上面每一页都写着“活下来”

我横看竖看,只看到了“裁员”、“降薪”、“收缩”

只看到了大企业想要活下来,上下游企业就要有的活不下来,员工就要有人活不下来!

能怎么办呢?一家公司能怎么办呢?一个人能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能盯住高层的智库和国师,看看他们接下来有什么办法!

国师,我悟不到,快把给高层的锦囊掏出来!

不是谁都能叫国师!

不是某泽平,不是某艺谋,不是靠大众赚钱的砖家,当然也不是我们这样的自媒体。

得是能参与决策,本身就在那个系统里的人,才能叫国师!

现在值得关注的国师是——刘元春

他是谁啊?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

更重要的,

他是经济50人论坛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其中一个成员是——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

论坛聚集了中国具有一流学术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研究的近50位著名经济学家,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高层经济决策的“智库”

说是高层的智库没毛病吧。

2020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刘元春等与会专家代表提交了书面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今年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刘元春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说是高层的国师没毛病吧,而且不要以为刘元春只能靠建言影响高层。

他是党员,正厅局级,前任校长蒋传海,履新的是哈尔滨市委常委、副市长。

他就是体制内又红又专的代表,人家就是高层!

国师,我悟不到,快把给高层的锦囊掏出来!

国师是怎么看现在的情况?

在8月19号,经济50人整理发表了他名为“价格疲软反映中国经济要高度重视需求端问题”的发言总结文章。

这篇文章里,他说:

7月份从消费、从投资、从价格水平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一个明显回落的过程,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疑虑。但更重要的是要解释清楚,目前这些数据回落的性质是什么?根源是什么?以及这些回落的趋势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

那回落的根源是什么呢?什么影响了中国内需?

他提出了五点:疫情、高温、房地产调整、地方财政困难、民间资本信心不足。

这些问题集中发生,导致上半年里零星的超常规冲击,形成了中期的一些趋势。

而文章最后对于怎么解决,给出了一个大的方向:把政策方向从供应侧转向需求侧,从地方转向中央,从常态化的复苏转向全面帮扶,同时在疫情防控和经济之间取得新平衡。

从现在高层剩余的政策空间来看:

降息已经导致人民币贬值到达新低;

减税降费的返还基本完成;

地方财政普遍困难;

疫情多点发散,防控成本居高不下。

能够用的大钱只剩下:专项债限额空间1.5万亿,和加大中央财政赤字率。

这些钱想要同时解决刘国师提到的5大问题,不太容易。

解决的方法可能也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在地产领域,另一位国师,国务院参事夏斌,直接说中国房市将从以投资品为主以消费品为主的方向发展。

这种模式的变化,我在关于“中房”和“美股”的直播里,和观众分享过,本质是税收制度设计的差异,导致房和股,在中美发展的不同。

住房转向消费品,不代表它没有投资价值,在美国,美房从1975年到现在,依然翻了近25倍。只是在美国税收制度下,美股的增值能力更强,翻了60倍,所以美房才不够有吸引力。

而且注意“为主”这个词,它说明了,未来的地产中依然存在投资品,只是更稀缺,更需要专业眼光。

国师,我悟不到,快把给高层的锦囊掏出来!

如果是长期跟踪国师们言论的人可能会发现,

国师是没有预料到7-8月的经济发展态势的。

刘国师在7月19日,依然说中国经济“远虑甚于近忧”,那个时候他不担心三季度的经济,担心的是三季度继续发力,会让四季度后继无力,所以要预留空间。

当晚,李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对话会”中发言: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就和他的观点相互印证,说明当时高层认可国师的意见。

只能说,现在高层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易经形容“大人物”在改革里,是虎变,是众望所归,一定会取得彪炳千秋的功业。

我们作为“小人物”,当然希望改革成功,当然希望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是在这个高层都走一步看一步的过程里,我们能做的只有紧紧盯住高层和国师的每一步。

毕竟我们也不是什么“公子”,掏不出国师给高层的锦囊妙计,只能靠悟了。

对于国内房地产的未来,目前来看是不会走日本路线、也不会走韩国路线,我们要一步到位走美国路线,这个路线是怎么样的?

就是把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投资品模式,转向以房产税为主的消费品模式,美国的房产税占地方政府收入的46%,而我们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收入的比例是44%。

也就是说几乎可以完美换轨!

在美国的房产税模式下,作为消费品的美房依然能在47年里翻25倍,也说明了,长远来看,房产税不会是房地产投资的终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8hrIB1iYEx7-NCT3a88dw

任正非说 “把寒气传给每个人”,华为的第四个“冬天”

一直以来,华为几乎被视为是中国企业的脊梁,从2019年开始,华为展示在国人面前的形象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美国打压”的英雄。三年前的5月21日,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的万字长文疯传网络,甚至比今天还要火。在当时的发言中,任正非的名言是“我们还是要非常感谢美国公司的,三十年来美国公司伴随着我们公司成长,做了很多贡献,教明白了我们怎么走路。”

任正非的见识、精神以及他所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企业家群像当中的表率。今年78岁的任老爷子,一言一行都具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一方面源自于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源自于华为这样的翘楚型企业所具有的示范和榜样效应。

这次,任正非如此悲观地公开发表观点,意味着什么,华为感受到了什么?

01

从理想主义到务实主义

任正非身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理想主义气质”。虽然其众多名言非常通俗接地气,但其浓烈的奋斗不屈的精神总能极大地唤醒人心,鼓舞斗志。比如说,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从泥坑里爬起来就是圣人,用乌龟精神超越龙飞船等等。这些价值观的背后,是任正非鲜明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底色。早在1997年,任正非甚至认为,“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

如果真的能实现任正非所理想的“自由王国”,摆脱对技术、人才、资金这三大客观因素的依赖,组织近乎可以成为自动自发的“永动机”。

但是,这一次,任正非说,要放弃“理想”,只求“活下去”。

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全球消费能力下降,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在文章中,令人胆颤心惊的话包括:

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现在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华为对未来过于乐观的预期情绪要降下来,‍‍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

任正非一再强调:目前我们要活下来,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8月24日,任正非的这篇讲话经“第一财经”全文转发之后,迅速引起巨大震动,乃至于“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成为一句流行语。

作为德高望重的企业家,任正非具有很强烈的旗帜意义。此文发出,从企业到个人,似乎都感受到了浓重的“寒意”,如果连华为这样财大气粗的企业都“放弃理想”只求活下去,那未来看来是真的只会一天比一天难。而且任正非的预期是从2023年到2025年,还有三年的漫长“寒冬”。

事实真的会那么残酷吗?华为真的已经到了苟且活下去的地步了吗?

02

大现金牛终端业务暴跌,华为过冬

这几年,华为的日子确实非常不好过。华为是一家很大程度上的国际化民营企业,其大部分业务面向全球,而更多的供应链采购同样来自于全球,所以华为更易受到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

8月12日,华为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8%;净利润150亿,净利润率5.0%,而在2021年上半年,华为的净利润为314亿,2022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直接腰斩。

从具体业务来看,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5%;终端业务收入为 1,0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5.3%。

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即华为给全球电信运营商客户提供系列产品、服务和商业解决方案,包括:无线网络与云核心网、固定网络、云与数据中心、服务与软件等。

今年4月,华为将消费者业务更名为终端业务,主要是指除了智能手机之外,包括更多匹配消费者全场景的产品,平板电脑、PC、可穿戴、家庭融合终端等智能设备和相应应用及服务。

企业业务则是利用AI、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支持数字化的ICT基础设施,为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交通汽车等各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

在华为的三大业务当中,终端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处于第二位,但下降极为严重,也是唯一下滑的业务,这其中大部分是源自美国对华为手机芯片“断供”造成的。而华为营收其中最大头部分的“运营商业务”同样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如果这一板块一旦再面临他国制裁,后果不堪设想。

在2019年之前,华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业务收入贡献一度超过50%,但目前已经降至33%左右。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分别为560万部和640万部,华为手机在全球的市场排名已滑落至前五之外。在未被制裁时,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最高时曾登顶第一,在国内更是连续多个季度出货量排名第一,但是自从芯片供应渠道被切断后,华为手机失去了上升的推力。

除终端业务之外,华为的其他业务保持增长态势。

企业业务中,华为云业务近年来增长迅速受到外界关注。华为云在2021年达到18%的市场份额,年增长率为67%。目前,华为云在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中国第二、全球前五,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并且在主流云厂商中增速最快。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华为近年来持续在研发上保持高投入,并招募全球天才少年,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426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6%,研发费用处于近十年最高位。

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目前,华为研发投入在全球企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

03

每一次任正非悲观之后

任正非的“冬天”,这已经是第四次。

2001年3月,任正非发表了震耳发聩的《华为的冬天》,文章一开始,任正非就说,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在当时,任老爷子同样呼吁他的同事们思考“活下去”的问题: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2000年互联网遭遇第一次泡沫的破灭。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的历史最高点5048一路跌到2002年的1114,整个股市市值蒸发了超过三分之二。不少明星公司市值断崖式下跌甚至关门歇业,一大批程序员失业转行,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苟延残喘活到了2004年。

在当时,虽然华为不属于互联网企业,但是外部环境的巨大动荡还是触动了任正非的神经,推人及己,对当时正处在“鲜花怒放”阶段的华为(2000年,华为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29亿元人民币,夺得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任正非提出了响亮的警告。

但在2000年之后的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全球化的高速发展。

2004年,任正非再次发出警告,“华为要注意冬天”。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而外部环境是,2005年7月份浮动汇率制度执行,中国的房价开始飞涨。

2008年底,任正非第三次提及“冬天”。他表示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紧接着宏观层面的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中国经济继续一路高歌猛进。

2016年底,任正非警告到,“金融危机可能即将到来,一定要降低超长期库存和超长期欠款。未来五年,华为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幸运的是,华为的消费者业务高速增长,到2020年4月份,华为全球手机市场份额达到了21.4%,超越三星的19.1%,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就已经表白,他老人家的“冬天论”也只是喊一喊“狼来了”。“老喊狼来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对华为来说什么时候那头要命的狼真的会来?这么多年以来,那种能让华为倒地不起的狼似乎还未出现。

所以也有人乐观地看待,每次冬天论后中国又会迎来一次新的机遇。

 

 

04

形势是不是糟糕要看很多因素

任正非的这次喊话,提到主要原因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加上疫情影响。”

黄奇帆在7月份的一次演讲中也认为,“受新冠疫情冲击、俄乌冲突、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严重受挫,全球性、系统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持续累积。而当前我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疫情以及与美国的贸易战以来,国内几乎所有企业都承压,甚至连光鲜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降本增效,节衣缩食。而且华为偏偏又面临技术制裁,近乎雪上加霜,所以相较于其他企业,华为的寒冬感也许会更强烈。

任正非发表如此“严酷”的讲话,笔者认为,用意有两点,第一是继续警醒华为自身,在战略上更趋稳健甚至于收缩,所有华为人要降低期望,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要知道,华为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依然有150亿,差不多一天赚1.7亿,这一业绩估计超过了国内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但是,对华为来说,净利润缩减了一半,低于预期,心理落差巨大,而且未来不确定性增大。

任正非发此文的第二目的,我们猜测或许是希望政策层面出台更多的有利措施,甚至于希望政府可以给予整个社会面、企业界更大力度的刺激和扶持。

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要看政策层面的导向。过往可见的案例是,如果政府有针对性地扶持某些行业,则该领域大概率会高速增长;再比如说,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之下,政府作为重要的决策者和投资人,接下来会采取多么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下一轮周期之内,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会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都让中国经济在宏观层面有较大的可回旋余地。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中国的执政智慧,也是历史的使命和所有人民的期望。所以在接下来的三五年内,如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多方面深层次恢复经济,中国的形势应该并不会出现最悲观的情况。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ImLRFfIvRYSyEuYNY7Jgw

未来十年,要习惯“活下去”

未来十年,要习惯“活下去”

 

昨天华为任正非的内部讲话流出,很多爆观点。

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倒是先传递到每一只股票了。

截至今天收盘,两市大盘4421家股票下跌,仅424家保持红盘。而与大哥华为最接近的电子半导体计算机等板块跌幅居前。

任正非讲话的要点,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大家细品:

1)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未来3-5年都不可能好转,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2)从追求Topline到Bottomline. 现金流和利润比收入更加重要。

3)要讲现实,不能再讲故事忽悠人。

4)盲目投资和边缘业务要收缩或关闭。

5)彻底放弃部分市场。

6)目前要活下来,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要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

这些观点,比起经济学家的宏大叙事和不得不保持的某种正确,更加贴近市场实际,也更客观地反应了企业经营面临的最新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和企业家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

所以为什么今天股票会崩?

今年初股票调整以来,狭义流动性持续保持宽松,这给了股票反弹的重要支撑。结构上,成长炒得更凶。这得益于流动性不差与周期表现相对不佳。

经济基本面不乐观其实大家都清楚,这是股票大盘最近表现震荡偏弱的核心原因。

但成长却并不弱。大家似乎认为,经济衰退影响更多的是周期股。成长嘛,只要有钱,大家就扎堆炒,衰不衰退没人care.

任正非的一席话,犹如一记耳光,狠狠扇醒了只看估值不看业绩的成长炒作逻辑。

任总的话一出,大家才明白,哦,想到会差,但没想会这么差!

不要说十年,三到五年的成长预期坍塌了,那很多成长股的估值,也就是个海市蜃楼,需要打个骨折。

成长股对利率敏感,靠估值撑着股价,这是大逻辑,但这个逻辑必须建立在稳定的业绩增长预期上。即便没有利润,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必不可少。

现在倒好,老大哥跑出来说,不要看着收入规模了,要看利润和现金流。还说3-5年的关键是活下来,十年都不会好。

那这等于什么?

等于支撑高估值的乐观预期全面坍塌。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创业板跌幅远超主板的原因。

 

未来十年,要习惯“活下去”

 

当然,任正非和华为不代表所有成长股。但华为的地位,足以让他们的判断,影响整个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跳出股市范畴,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中长期判断,我个人也相对认同任正非的判断。

战争,通胀,疫情防控,这些因素都是短中期全球经济增长的利空。

而逆全球化,不同阵营的博弈对抗,人口老龄化,贫富分化加剧等又是中长期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阻碍。

我们这代人,似乎习惯了经济的高增长。经济增长一放缓,感官上就变得十分难受。这种难受也是合理和真实的。

只是,人们不得不习惯这种难受。

经济规律的潮向,周期的车轮,将不容任何力量的改变,滚滚往前。

如果说普通人应该如何做,我认为任正非已经给出了一份完美的答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0o8i0D8v5IGlvL9NAcE4g

60亿的货,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卖就卖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魔幻!60亿的货,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卖就卖了,潜规则令人发指…….
8月秦皇岛港出了件奇事。
 
有个公司收到秦皇岛外代物流的通知,说是公司存放在港口的铜精矿已经没了,公司一听就急了,刚刚做完盘库、监货,当时货都在,怎么没多久就没了?
于是赶紧跑到秦皇岛港口一问清楚,到了才发现,跟自己有同样情况的公司有13家,丢的货都是铜精矿,加一起有将近30万吨,价值60亿。
这可是一大笔钱,这13个公司不急眼才怪,当晚,港口、货代公司、货主和一个叫刘宇的人,大家凑在一起开会,这一开会就出了不少问题,按照货主们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
1、这13家公司都买了铜精矿,堆在秦皇岛港口,他们都委托秦皇岛外代物流、秦皇岛外轮代理这俩公司办理报关、仓储、货权保管这些事,如果需要发货的话,需要货主通知书、货代公司确认后再发货;
2、之所以这些货都没了,就是因为货代公司没按流程走,刘宇说“基本上是打电话给货代公司就可以放货“,这就是典型的“无单放货”,一个没有货权的人把货物处理了,据说这也是行业潜规则,刘宇承认了,秦皇岛外代物流在现场未予否认;
3、为啥刘宇的话那么管用呢?
据说此人以前在一个铜企负责采购,后来出来单干,专做铜精矿原料的贸易生意,目前在这个细分市场的交易量还算可观,去年名下公司的贸易量在100万吨左右,而全国的总贸易量大概在2000万吨左右。
正因为在贸易市场山混的风生水起,所以据说在秦皇岛港口的铜精矿莫不要经他手,跟货代公司的关系可想而知,打个电话就放货完全可能,货代公司为啥这么相信他呢?可能对他的实力有谜之信任吧。
4、这60亿的矿都运哪了呢?
刘宇也不否认,提货方都是自己的公司。
60亿的货,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卖就卖了,只能赶紧报案吧。
能不能收回这些货或者赔款,只能看案件进展了,但圈内人基本都认为难度很大,为啥呢?
 
因为这个刘宇的资金紧张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是咋回事呢?
魔幻!60亿的货,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卖就卖了,潜规则令人发指…….
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以用“滚烫”来形容,原油持续飙涨,铜、铝、镍、锂等大宗商品也掀起了涨价潮,这里面获利最多的就是号称全球“大宗商品之王”的嘉能可,这公司一般人不熟悉,总部在瑞士,做原油贸易起家,超过雀巢和瑞银,是瑞士最大的公司。
做大宗商品,离不开中国,嘉能可的铜精矿在中国规模不小,他在国内找了很多代理商,刘宇的葫芦岛瑞升商贸就是其中之一,代理商的业务就是把嘉能可的矿卖给国内的买家,中间商挣差价。
因为傍上了嘉能可这条大腿,所以刘宇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很有话语权。
6月的时候,瑞升跟嘉能可说,我这有买家要货,赶紧运2万吨来。
嘉能可立刻装货发船,7月份的时候,这2万吨货到了秦皇岛,按说这时候瑞升得开证,就是向银行提出开立信用证,这是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但是瑞升却没开证,不给钱嘉能可就不卸货,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把这船货拉到青岛卖给别人了。
按说这生意虽有波折也算做完了,但嘉能可“大宗之王”的名声可不是混来的,2万吨都结算不了,那瑞升这资金链肯定成问题啊,自己还有6、7万吨铜精矿放在秦皇岛,瑞升也都没有开证,那咋办呢?
啥也不说,赶紧转运,而且立刻拉黑了瑞升,拉黑还不算,还发了个朋友圈,跟《金融时报》说,“这公司已经没钱了,我是不会再和他做生意了”。
跟着他玩的一堆小弟也纷纷留言说,“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发现商品不翼而飞了,银行门你们也长点心,别和他们玩了”。
纸里包不住火了,于是有了13家货主齐聚秦皇岛讨说法的场景。
这些货主大部分都是国企,其中有两家还是2个月前铝融资暴雷的受害者,这是咋回事呢?
当时有个公司拿三万多吨铝锭做质押,融了6亿,发贷公司后来去仓库盘货,发现仓库里的铝锭明显不足,差的太多了,这公司也是老油条,二话不说,立刻开始把这些铝锭运到了自己的仓库,这动静可就大了,你把货都运走了,其他货主就急了,跑去一看,根本提不到货,立刻报警,于是几十亿的融资骗局暴雷。
这手法其实很常见,有的是虚构货物,有的是重复质押,反正都为了骗更多钱,比如你有一万吨铝锭,你和管仓库的一串通,能开出好多张仓单来,这仓单能干啥呢?能找银行做仓单质押融资,本来只能找一家,现在开10张、20张,找不同银行贷款,银行之间也不通气,所以这样的案件非常普遍,当年的上海钢贸案、青岛港有色金属案都是一个套路。
魔幻!60亿的货,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卖就卖了,潜规则令人发指…….
刘宇这次也是要重复这个套路吗?
这路子他走不通,因为2020年起,他的公司就资金链紧绷,圈内猜测其资金缺口超过10亿元。至于为啥会有这么大的缺口,是经营不善还是刻意掏空公司,现在不得而知。
总之,他有这样的名声,银行也得多个心眼了。
那他的自救之路是什么呢?空手套白狼。
在面对13家货主的质询会上,刘宇是这么说的,他自认为是行业老手,预判铜价会上涨,于是在6月份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单边做多投资,但买入不久,铜价便大幅下跌,最后被强行平仓、割肉,损失惨重。
可能在他的计划里,铜价在2020年3月起走出一波翻倍行情,在盘整了1年之后,随着经济复苏,铜价应该在走出一波大行情,如果铜价大幅上涨,那他的资金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但想要挣得多,就得本金大,靠自己是不行了,但他知道卖给那13家公司的铜精矿值多少钱,靠着和货代公司的关系,他把这些矿又卖了一次。
如果他在赚了大钱之后再把这些矿补上,就跟4s店的员工开着客户的车出去跑滴滴挣外快一样人不知鬼不觉,但事与愿违。
从沪铜行情看,今年6月10日开始大跌,至7月15日创出新低53310元/吨,一个多月累计下跌26.5%。
所以刘宇自己也说,这次转卖货物后,无法再把货物填补回来,导致暴雷。
总之,这案子他跑不了,结果也好不了。上海钢贸案中有10人自杀、300多人入狱、700多人被通缉,导致的坏账规模近100亿美元,之后类似的案件层出不穷,唐山钢贸、青岛港、铝铜镍,各种金属都不放过,这是为啥呢?
主要还是因为大宗商品融资中只凭信用而没有控货,融资的实质性资产只是以仓单形式存在的一个文件,在守信用的人看来自无问题,但难免有人动歪脑筋,很多案件都是在盘仓时无意中引爆的,经济不振,啥事都该多个心眼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IYZYIVBWlFmK-ayFDtYuA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东篱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前两年热度最高的新茶饮赛道今年来哀鸿遍野:奈雪的茶几次跨越食品安全底线、茶颜悦色在起家根据地长沙大规模闭店、喜茶降价告别30元时代、奈雪之外的“新茶饮第二股”迟迟没有出现……抛开如今已卷成“红海”的新茶饮,资本又寻到了“新欢”——新茶饮供应链企业。

新茶饮供应链最新的一条IPO消息当属给喜茶、蜜雪冰城提供纸袋包装的南王科技,有消息称南王科技已正式向深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并在8月10日上会审核。

 

(南王科技的纸袋产品/图源网络)

在此之前,新茶饮供应链中已有多家企业IPO或申请上市,包括给元气森林做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给星巴克、奈雪提供饮品辅料的德馨食品、给农夫山泉、奈雪做原料果汁、鲜果的田野股份以及做纸杯的恒鑫生活等,南王科技在这支队伍里排行“老七”。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上市的最佳时机?

一家成规模的新茶饮品牌,其供应商往往多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奈雪的茶2021年光是草莓单品供应商数量就超过了20家。相较于新茶饮,为它们提供刚需材料的供应链企业大都产品单一,规模也不大,就像是新茶饮企业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能量不大却不可或缺。

随着前两年新茶饮企业的急速成长,供应链企业的发展也跟着步入了快车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赚的钱更多了。

例如,2019-2021年,田野股份的营收分别为2.90亿元、2.66亿元和4.59亿元,净利润从2432万元攀升至6517万元;同样的,靠卖纸杯和吸管,恒鑫生活2019年至2021年净利润从7026.56万元增至8123.61万元,另据其招股书,公司2021年纸杯和塑料杯卖出高达21亿只,一年进账7个亿。

 

(图源网络)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带头挣钱的新茶饮正在肉眼可见地“向下走”。《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预测,未来2到3年内,新茶饮增速将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到15%,而在2017年至2022年,艾媒数据中心给出的数据是,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从575.1亿元扩张至2938.5亿元,翻了5倍。

部分头部茶饮品牌抓住了前两年的市场红利,借助资本的力量疯狂开店扩张。据《2022年中国餐饮经营研报》,2021年蜜雪冰城新增门店3846家,门店总数达到20000家;书亦烧仙草新增门店1953家,门店总数达到7000家;奈雪的茶新增门店326家;喜茶的门店数量也达到了897家,接近千店。

市场景气的时候大家也许都还能赚钱,但等到市场下行的时候,“喝不动”的新茶饮曾经开下的店便由资本转变为了负债,半年亏损超2.3亿元的奈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巨亏、没有“想象空间”的新茶饮转眼就在资本市场遇冷。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表明,截⾄2021年11⽉25⽇, 2021年新茶饮⾏业共发⽣融资32起,披露总⾦额超140 亿元,达到近10年顶峰。但进⼊2022年,新茶饮赛道上半年总计发生融资16起,融资金额约14亿元,相比于2021年融资金额和数量双降,资本热度整体降温。

为了自救,曾经主打高端市场的茶饮企业们盯上了平价市场。实际上,2021 年单价20元以下的茶饮分走了超90%的市场份额,其中10-15元单价对应的消费者群体占比最高,为57.3%,仅有6.4%的消费者能接受单价20元及以上的奶茶。

因此,以喜茶、奈雪为主的茶饮头部品牌,率先开启了价格战。1月7日,喜茶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了调整,其中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正式告别30元价格时代,并表示今年绝不涨价。随后,奈雪的茶也推出了售价9-19元的“轻松”系列,其中轻松美式咖啡和轻松金牡丹低至9元一杯,并承诺每月上新一款低价产品。

牵一发而动全身,前端产品降价压缩新茶饮企业盈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后端供应链成本压力的增加。而为新茶饮企业“输血”的供应链企业,却鲜少有议价权,面对强势的新茶饮巨头,供应链企业只得降价留客户,在成本大涨而价格下降的“两面夹击”下,供应链企业往后的日子恐怕会越来越不好过,因此有分析称,这两年或许就是新茶饮供应商IPO的最佳时间。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供应链企业的“大客户依赖症”

新茶饮供应链企业没有议价权的一大原因就是其严重的“大客户依赖症”,首先是其营收高度依赖新茶饮头部品牌。

以纸杯和塑料餐饮具供应商恒鑫生活为例,2019至2021年,以奈雪、茶百道等新茶饮头部品牌为首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75.22%、66.57%和61.16%。

田野股份的大客户依赖程度更是逐年递升,2019-2021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49.68%、44.61%和68.17%,新茶饮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也从4.20%飙升到了61.82%。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田野股份招股书)

其次,新茶饮供应链企业众多,产品品类单一且技术壁垒较小,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巨头面前,供应商习惯以低价留客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丽华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大多是以“最低价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本质是一种“豆芽菜模式”,不重视供应商关系、不重视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而是为了拿到最低价不断更换供应商,迫使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压低价格和成本,拼一场“低价战争”。

以南王科技为例,据其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公司主要产品环保纸袋售价由61.93元/百个降至47.72元/百个,累计降幅约为23%;食品包装售价也由10.41元/百个降至9.41元/百个。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南王科技的产品售价逐年下降)

而南王科技自身的原料价格如原纸采购价却呈逐年攀升之势,2019年至2021年由5873.58元/吨涨至6249.56元/吨。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南王科技的原纸采购价格上升)

对此,南王科技回应称是根据自身的产品定位,以积极的价格策略争取并维持在大客户的预期份额。而对南王科技而言,在成本上升的时候降低售价,其中的损失只能由自己来背,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其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19年的26.91%下降至了2021年的23.34%。此外,今年上半年,南王科技的营收相较往年的稳步增长出现反转,下滑了7%,归母净利润也下滑了5%。

然而,就算供应链企业们已经这么“卑微”了,“内卷”成风的新茶饮企业“卷”完爆品、价格后,还是向上游“卷”起了原材料和供应链。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当新茶饮“内卷”到供应链

自年初宣布调价后,今年6月9日,喜茶又发布“真奶”倡议,呼吁行业普及真奶,拒绝植脂末。

植脂末又称奶精,可以使奶茶口感更顺滑、奶香更明显,成本比鲜奶更低。而奶精所含有的氢化植物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喜茶的“真奶”倡议/图源网络)

“真奶”倡议一出,中低端奶茶品牌如蜜雪冰城、茶百道等接连“躺枪”,“奶精第一股”佳禾食品也站上了“风口浪尖”。去年6月,佳禾食品登陆上交所,其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68亿元、15.95亿元、18.36亿元,植脂末销售占其营业收入的85%以上。

事实上,喜茶自2012年诞生起就全面使用真奶,并率先将冷藏牛奶引入新茶饮行业。除了提高茶饮的原料水准,喜茶还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供应链建设,其爆款产品芋泥波波系列中使用的原料,便来自喜茶共建种植基地的槟榔芋原料。

蜜雪冰城对供应链的投入更早,在10年前便在上游建厂布局,其爆款柠檬水便源于在四川建设的柠檬种植基地。奈雪的草莓系列鲜果茶卖爆之后,也在云南买了块地打造成奈雪草莓专供基地,以降低草莓采购成本,更好把控草莓品质。

 

喜茶们跌倒,供应商吃饱
(新茶饮品牌供应链对比/浙商证券)

对于新茶饮企业而言,为追求规模性的成长必然需要构建标准化的供应链和产品制作体系,以优化提升产品品质和运营效率,降低被核心原料“卡脖子”的风险。而对于新茶饮上游供应商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下游新茶饮企业降维打击的挑战下,自建品牌走到前端或者加强研发投入打造技术壁垒,都是供应链企业可以尝试的未来方向。

比如饮品辅料供应商德馨食品已经在天猫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直接面向C端销售。肯德基调料供应商宝立食品也在去年收购了厨房阿芬75%股权,后者旗下品牌“空刻”意面是近两年的赛道黑马。

然而,不重视研发或许是很多供应链企业的通病。拟上市深交所创业板的南王科技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2.88%、2.91%和2.51%,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发明专利也只有5项,科技属性“羸弱”,恐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而与南王科技同属纸制品包装行业的艺虹股份上周刚被否决了上市申请,最大的争议便是其对大客户的依赖及其是否符合创业板的“三创四新”定位,这无疑给南王科技能否成功上市添了点悬念。

新茶饮市场上行的时候,供应链企业“薄利多销”的策略或许能让企业抓住机遇拿到更多订单,维持业绩增长,但当市场红利消失,新茶饮企业自身为了一点肥肉下场“肉搏”的时候,供应链企业还能坐着“喝汤”吗?资本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参考来源:
1、投中网:星巴克和喜茶的“兜底大佬”,要上市了
2、21世纪经济报:复盘2021新茶饮巨头上市元年:问题频发、市值大缩水,还能赚钱吗?
3、钛媒体:新茶饮“朋友圈”上市潮,喜茶、奈雪们托起N个IPO
4、金融界:消费供应链:新消费“第二春”
5、领航财经资讯网:南王科技:财务数据“打架”涉嫌造假 “三创四新”属性“羸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S4cDk5ChQLX3MV3163e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