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会议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要在以毫秒为“计价单位”的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分一杯羹,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的彭博终端,进入2000年代之后,屡屡被竞争对手揶揄为“老古董”,可迄今仍然一枝独秀,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归根到底,在离交易最近的地方,对稳定性与效率性的要求极为严苛。以至于话语权的交替中,一批又一批交易员与研究员,最终都成为了保守派——对一款软件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是对它背后提供服务者基因的投票。
你很难想象,一个半路出家的跨界者,能在一两代人手中接过整个金融圈的信任票。除非——时代变了,一项新的技术演化为时代巨潮,让人无法置身事外。
当时当下,随着一些显著迹象的逐步蔓延,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链接工作、学习甚至是个人兴趣的接口已不经意间发生了嬗变,因为腾讯会议、Zoom们在一个特定时空里的应运而生,2020年之后,我们都成了“在线会议一代”
曾几何时对于外来物种要求尤其严苛的金融行业,这次也似乎失去了抵抗能力,主动加入了这一进程。天时地利人和交汇一起,于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这么发生了。
 
01
一次“标志性事件”
 
彭博终端目前看仍稳如磐石,只是更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基本盘,已经张开了缝隙。这个裂缝,是从传统电话会议——这个真正的行业“古董”一侧传导开来。
对熟悉财报电话会议系统的金融人来说,想必都对那套物理系统深有感触:
被称为八爪鱼的键盘拨号设备,会议参与者进行需要专业的转换设备和投屏设备;会议参与人数一旦增多,就需要专业的会服人员和Call Center 24小时待命;如果分析师人在旅途,高铁或出租车上的信号一旦不稳定,随时掉线也是家常便饭。
 
在线会议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财报会是公司与投资者交流的重要场合,相比一般的会议,需要能够承载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完成线上接入,同时还需要确保这些参会者在会中互动体验的一致性和流畅性;整个财报会议需要支持不同的通讯方式的接入,同时实现会议环境极高的安全性。
通过一款产品召开覆盖全球范围的财报会议,从技术层面来讲,与传统C端面对的挑战已不再是一个量级。对任何在线会议服务提供者来说,这都是一场大考。而腾讯会议说,我要试一试:
就在8月17日,腾讯发布2022年Q2财报,并召开2022年Q2财报业绩报告会。多数人的关注点显然都在报表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是腾讯首次通过腾讯会议网络研讨会(Webinar),对一场财报会进行全程支持,涉及实时直播与多方互动等全部内容环节。
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成了第一波尝鲜者,亲历了一次不同以往的参会体验。
通过承包自家中期财报会,腾讯会议成了第一个吃财报会螃蟹的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次不容忽视的在线会议的标志性事件:
在“在线会议一代”应运而生两年多之后,终于有一款流行产品,开始从C端爆款产品光环中走出,主动走向更深的企业应用场景,向产业最高门槛——金融场景——寻求专业维度的验证。
这让我们想到iPhone还没有出现的的那个时候:在iPhone没有问世前,诺基亚和键盘机就是一切,无论那个时代的通信方式看上去有多么不便。之后,随着iPhone出现,移动通信模式发生了革新,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也应运而生。
这一次一锤定音的不再是乔布斯这样一位天才,而是特殊时期不期而至后,从中关村到硅谷,从陆家嘴到华尔街,从学校到工厂,甚至是从小超市到奢侈品商店,当大部分人都能从腾讯会议或Zoom们的在线会议系统中获得“补足型”、“替代性”工作学习效率之后,一个时代的生产关系范式也就在集体无意识的合力下改弦易辙了。
当然,平心而论,这样的变革远未到终局之时。毕竟需求侧的随风倾倒,仍需供给侧的有效承接。
根据我们的业内调查,在这起事件之前,腾讯会议几乎已经成为广大卖方、买方研究员的标配,广泛用以调研、路演活动(欢迎各位读者对此进行草根调研核实)。另据公开检索发现,早在2020年,腾讯会议就已经开始在B端、G端,向广交会和联合国大会等更高规格要求的场景服务。
这些现象背后的基本事实,才是这次标志性事件的内核实质:超越传统电话服务体验,顺其自然地广泛渗透到金融行业从业者中,腾讯云遍布全球的2800+加速节点这种看不到的硬指标只是“标配”, 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过去两年每年对于3亿场会议的支持过程中,所最终迭代出的每年2万个功能指标。
很显然,“在线会议一代”向金融领域的蔓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一个更加需要深度捕获的问题随之而来:
从创新这一第一性出发,腾讯会议做对了什么
02
“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种创新范式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能够在外部看得到的,通常都不是正确答案,那只是现象;现象内里的本质,是我们读懂任何一个标志性事件的应有之义。
关于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框架,一直被各界视为经典范本。腾讯会议从发迹到崛起,再到成为互联网科技领域屈指可数的现象级产品,亦在这一窠臼之中:
首先,它是一家企业渐进创新过程中的内生结果。
从QQ,微信到腾讯会议,腾讯的创新内核保持了一致性,是腾讯产品基因的时代化延展,满足了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需求。天地万物皆有根,企业如是,产品也如是,腾讯做出这样的产品,并不是一个偶然。
这离不开腾讯在音视频技术的长期实践。从本世纪初腾讯开始在QQ中集成语音聊天功能开始,腾讯投入研发音视频技术至少有20年的历史。
在会议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其中代表业界前沿趋势的腾讯天籁音频技术,更智能地识别人声、音乐和环境噪声,可对超过300种噪声进行消除,并基于个性化语音增强能力,保留主讲人声音,进一步减少会议干扰。这些音视频通信技术汇入了云服务的潮流,最终成为腾讯云to B成长的压舱石。
其次,腾讯会议内生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模式属于一种“革命性”变化。
在交通方式的变革中,更高速安全的交通方式提升了人类生产的效率,飞机和高铁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超大城市的出现;在可见的未来,自动驾驶和城市空中交通还将进一步减少人类通勤时间;
而随着线上会议的出现,现在看上去理所应当,耗时且昂贵的商务航班有了新的替补方案了:北大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了一份关于在线会议的发展报告,在他们的评估中,腾讯会议发布不到半年时间节约的直接社会成本超过了700亿元人民币。无论是从效率,还是可持续发展上来说,在线会议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价值方向。
与汽车,铁路,飞机出现一样,腾讯会议正在改变人类行为模式。这是范式的转变。
最后,腾讯会议的出现,让从零到一的新经济模式成为可能。
随着VR、AR等硬件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在线会议将摆脱传统的人力密集和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型,开发出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的线上经济模型:
虚拟办公室也将成为现实:即使每个人都在办公室工作,他们也可能处在多个城市或不同办公空间。
以腾讯会议为代表的在线会议这一新生代创新技术,某种意义上与关注度更高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等量齐观,它们都正在引发新一轮互联网科技创新活动,新的商业增量由此诞生。
事实上,这类关键性创新产品,总会有三生万物的逻辑:
从技术创新层面,将能够带动现实产业的繁荣,而商业模式层面,又将深入服务全新的商业场景。这类产品的技术构成和用户场景,均具备融合创新的特质。
如是,一重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事物萌芽之后,那些我们此前从未设想过的系列商业图景,正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发生、成长。
 
03 
“库兹韦尔效应” 
 
奇点大学创始人兼校长库兹韦尔,最著名的个人成就之一,被叫做“库兹韦尔定律”,也被成为“库兹韦尔效应”。
在他的观点中,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向外扩充。人类正处于加速变化的浪尖上,这超过了我们历史的任何时刻。
他说,更多的、更加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将会出现。如果你发明了一套更好的工具,然后你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更快地开发出更新更好的工具,加速到各个场景的应用。
真正的渐进式创新,都具备库兹韦尔效应的特点,腾讯会议就是这样一个案例。DAU破千万、最快破亿,10万台云主机扩容,3亿场会议等诸多里程碑背后的客观逻辑在于:
第一,视频会议软件的网络效应极强。
2020年初腾讯会议100天内迭代20多个版本,在不同圈层人群中自动高速扩散,来自微信和企业微信的海量使用者的主动反馈,使其网络效应迅速扩大。实际上,早于金融领域,通过开放API接口深入业务场景,腾讯会议已在医疗、企服、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实践落地。
比如,在教育行业,腾讯会议通过输出音视频能力和API接口,以“三个课堂”的形式打通了课程安排、课中互动、课后沉淀等教学全流程。如我们所知,当前腾讯会议已经被众多中小学用于在线教育,并被300多所高校采用。
而在医疗行业,腾讯会议也已初步解决了远程医疗、医师培训的需求,通过开放API接口与GE合作,让基层技师只需点击“预约会议”,就能“召唤”专家远程指导。数据显示,腾讯会议支持的 GE“技影随行”服务,已经在全国约20家县级医院投入使用。
第二,腾讯会议作为一种软件产品,足够低的边际成本决定了其足够高的商业化前景。
在过去三年中,腾讯会议已经完成从零到一的这一步;考虑到腾讯会议的边际成本之低,从1到N这一步并非难事。海外同行Zoom在2022年实现了74%的毛利率,34%的净利率。
也就是说,从长远看,腾讯会议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
第三,从产品逻辑看,腾讯会议符合“第一性”的极简之美。
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曾透露,腾讯会议产品孵化期是一个非常小的团队,只有7.5个人,后台开发也只有1.5个人。
能够用两个月时间搭建整个腾讯会议的后台体系,意味着背后核心技术准备的水到渠成:腾讯云原生的一系列技术组件,包括基础设施、比如存储层、逻辑层、接入层,大量快速的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后端的开销,使得腾讯会议的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腾讯会议的业务逻辑,保障整个业务的推出,也方便了后期的扩容。
于是才有了腾讯会议8天扩容10万台云主机,这一创造了中国云计算历史记录的事件。为了保证极简的用户使用习惯,到现在腾讯会议的界面也仅有四个按钮。
04
结语
 
IDC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概有5000万间会议室,真正上了视频会议的会议室还不到1%。到2024年,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在线会议市场占比将近40%。
30年前,我们还在追赶寻呼机的时髦;20年前,我们手写稿件;15年前,我们还饶有兴致的玩着键盘机……而这曾经看似理所当然的一切,在今天已然模糊起来。
在线会议,去中心化办公,甚至是“三维”式商业,却在展现出新的势能。而这,正是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关注、正视在线会议这一次“标志性事件”的真正原因与价值。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78xUNP0j13k0PemRXMXpA

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2022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备受关注,腾讯的二季度财报出来了。
8月17日晚间,腾讯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腾讯营收1340亿元,同比下滑3%,略低于有的机构预期,是腾讯自2004年上市以来首次二季度下滑。净利润186亿元,同比下滑56%;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Non-IFRS),更反映主业经营的净利润281亿元,同比下滑17%。
腾讯二季度在积极降本增效,非国际财务标准下的净利润较上个季度跌幅收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下降 21%至人民币79亿元,此外自研上云三年累计节省成本30亿元,这也算是腾讯财报的一大亮点。腾讯二季度净利润(Non-IFRS)同比下跌17 %,较上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23%跌幅收窄。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在腾讯主要业务板块中,现在越来越重视发展和实体经济相关。二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实现收入422.08亿元,占比达到32%,已经和游戏带来的收入旗鼓相当。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双引擎”驱动业务结构愈发稳固,并加速与实体经济逐步“互融互惠”。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公司将聚焦于提升业务效率并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包括在广受欢迎的视频号中推出信息流广告,同时持续通过研发推动创新。他还强调,公司约半数的收入来源于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与网络广告,这些业务直接助力并得益于整体经济活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为公司带来收入增长机会。
财报测算,二季度人均月薪8.29万,较一季度下降900元
腾讯的薪酬还是备受网友们关注,根据腾讯财报相关数据,有测算腾讯二季度员工人均薪酬相比一季度下降了900元。
根据腾讯公司财报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有员工110715名员工,三月底员工为116213名员工,3个月员工减少5498名员工。
根据数据和测算,腾讯公司中期员工总薪酬567.79亿元,去年同期443.88亿元,而二季度薪酬为275.5亿元,员工人均月薪8.29万元,较一季度月薪下降900元。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主动退出非核心业务
盈利出现改善
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腾讯业绩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下滑。今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二季度出现罕见的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一季度,二季度腾讯净利润同比跌幅也出现收窄。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腾讯在二季度财报中表示,主动退出非核心业务,收紧营销开支,削减运营费用,使公司在收入承压的情况下实现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盈利环比增长。展望未来,公司将聚焦于提升业务效率并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包括于广受欢迎的视频号中推出信息流广告,同时持续通过研发推动创新。
财报显示,腾讯2022年第二季度社交网络收入增长1%至人民币292亿元,反映了视频号直播服务及数字内容订购服务的收入增长,而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的收入减少。7月份微信视频号上线了“视频号小店”服务,进一步完善了电商及直播带货功能,同时还对信息流广告功能进行了内测。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二季度微信月活用户增至12.99亿
二季度微信月活用户还在继续保持增长,达到12.99亿,同比增长3.8%。腾讯表示,微信生态内的数字化工具带动了大量就业、创业,2021年微信生态衍生的就业机会达到4618万个,同比增长25.4%。
为减轻疫情下小微、个体商户的经营压力,微信支付不断丰富降费让利措施。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微信支付在支付服务手续费方面已累计让利约30亿,惠及小微商家超过2000万。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视频号

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视频号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基于人工智能推荐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400%,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2022年第二季举办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直播演唱会,每场均吸引千万级用户观看。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微信支付

商业支付金额于2022年4月放缓至低个位数同比增长,但同比增速于2022年6月恢复至百分之十几。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企业微信

聚焦高质量的收入增长,优先专注自研产品同时减少亏损项目。由于我们优化收入结构并降低成本,企业服务毛利率环比提升。

本土游戏业迎来政策暖风
但面临过渡性挑战
财报显示,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下降4%至人民币318亿元。就单个游戏而言,《和平精英》、《穿越火线手游》及《DnF》等若干现有游戏收入呈季节性下降、新推出的《重返帝国》的初始收入贡献及《英雄联盟手游》的收入增长。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今年4月,游戏版号时隔8个月开始重新发放,但在四轮审批信息中,腾讯还未有任何新游戏获批。腾讯对此表示,本土游戏行业正面临过渡性的挑战,包括大型游戏发布数量下降、用户消费减少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会优先专注于提升技术能力并巩固玩家参与度方面的领先地位。
此外,腾讯网络广告继续受累互联网服务、教育及金融领域需求,上季网络广告收入下降18%至186.38亿元。腾讯表示,广告业务于4、5月受冲击较大,部分被合并搜狗所带来的广告收入所抵销。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下降17%至161亿元,主要原因为广告需求疲软、广告竞投量低迷,使得eCPM 下滑;媒体广告收入下降25%至25亿元,受腾讯视频及腾讯新闻的广告收入下滑影响。
腾讯企业服务毛利水平持续改善
健康可持续战略初见成效
在此前公布的一季报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下降1%至422亿元,占总营收的31.5%。腾讯表示,受到4、5月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短暂抑制了商业支付活动,拖累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增速放缓,而企业服务收入按年略有下降,原因是腾讯缩减亏损项目。
2018年“930”组织架构调整后,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首度现身财报,其后该收入占比一路提升,2019年1季度的从25%提升到2021年以来的30%以上,由此可见To B业务已逐步成长为公司收入支柱,并在“健康可持续战略”推动下,稳步提升收入“健康度”。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第二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7%达到150.1亿元,技术能力提升也带动相关业务在二季度加速上云,包括QQ、视频号、腾讯会议等腾讯自研业务。截至2022年6月30日,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7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继续加码研发
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超1516亿元
腾讯继续加码研发投入,二季度研发投入达150.1亿元,同比增长17%。上半年腾讯研发投入达到304亿元,同比增长26%。2019年以来,腾讯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累计超过1516亿元。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截至8月17日,腾讯控股收于303.2港元,市值2.92万亿港元。从年内485港元的高点至今,跌幅近38%。

​历史罕见!腾讯降薪了?员工11万,人均下降900元!二季度净利润显著下滑,却有这个亮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JehXL3udFX76W1bVeljag

腾讯2022二季净利润下滑56%

 

家境殷实的腾讯,都开始不顾外界形象“大瘦身”,创业者还在犹豫什么?

 

作者丨铅笔道编辑部
今天,腾讯发布二季度财报,净利润186亿元,同比下滑56%,直接被腰斩;与一季度相比,环比下滑了20%——形势看起来很紧迫。
 
近期,外界能明显地感觉到:腾讯正不顾形象地猛瘦身,流露出刀架脖子的危机感。最为明显的是业务上。近4个月来,一连下架9款产品,QQ堂、搜狗地图、企鹅电竞……8月16日,运营7年的看点APP也宣布关闭。
 
同时自年初以来,媒体便频频传出:腾讯各业务线正大幅裁员,部分业务比例达30%。在舆论的旋涡中,仿佛腾讯正四处潜伏危机。
 
其实不然。铅笔道通过分析财报发现:真相流露出来的是另一层信息。尽管腾讯Q2净利润腰斩明显,但主营业务受经济下行影响不大。
 
首先,传言中的“大裁员”并未实际发生。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腾讯累计有110715名雇员,较一季度仅减少5498名,下降仅5%。从一般行政开支看(含人力成本),第二季度支出仅环比下滑2%。由此可见,腾讯实际裁员幅度很小。
 
其次,腾讯净利润下滑56%,也与主营业务无关,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其他收益净额”——通俗地说,是受腾讯股权投资业绩影响。今年二季度,腾讯“其他收益净额”仅44亿,而去年二季度为208亿,今年一季度为131亿。
 
8月16日,有消息称“腾讯正考虑美团股份的全部或大部分”,与财务顾问已经接触几个月有余。虽腾讯事后回复“不予置评”,但铅笔道认为:该消息极有可能为真,并且更有可能的是,腾讯原计划二季度出售美团股份,以保住Q2业绩。
 
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交易并未在二季度完成。据公开资料显示,腾讯持有美团约17%股份,市值超过240亿美元。只要交易正常发生,腾讯完全有能力稳住Q2业绩。
 
由此可见,“股权投资”已成了腾讯业绩的最佳“调控工具”:只是该工具在二季度失灵。
 
长期来看,腾讯主营业务跑得比较扎实:收入1340亿,同比下滑仅3%。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网络广告业务”,同比下滑18%。但这一点,腾讯通过缩减预算基本完成补救:今年二季度,腾讯将销售与市场开支砍掉了21%。
 
经济下行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告市场。今年二季度,同样以广告为重要收入的分众发布财报,收入同比下滑48.8%。
 
综上可见,腾讯的“猛瘦身”是一种主动行为,而非业绩下滑后的“被动瘦身”——这给创业者带来怎样的启发?在经济下行周期里,老板要敢于壮士断腕。
 
据铅笔道发现,踩刹车是今年创业者的主旋律,这里面有3波企业:第一波是今年1月,属于极少数的大赢家;第二波是今年4月,90%以上的企业在这个时候“急刹车”;第三波是当断不断的“其它企业”,未来结局大概率很惨。
 
即便是腾讯这样的公司,也是属于“第二波企业”。据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腾讯瘦身的决心并不坚定,采取的方针是:实施成本控制,调整部分核心业务。而到了第二季度,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主动退出非核心业务,收紧营销开支和运营费用。
 
基于以上背景,才有了腾讯“4个月下架9款产品”的行动。从产品清单来看,这9款产品属于“垂死业务”,它们具备几个特征:1、赛道已经进入成熟期;2、各自垂直领域,已经出现难以追赶的竞争对手。
 
腾讯是一家成立24年的公司,旗下有着诸多垂死产品,犹如暮年老人,归期已经临近,只差一个“拔管日”:在疫情长期不确定性的未来,腾讯选择此刻动手。
 
这种果敢值得创业者学习:一旦判定业务长期失去复苏可能,不如立刻砍掉。腾讯是一个年净利超过2000亿的公司,余粮颇丰,尚且理性如此。而大多创业者连“富农”都算不上,在形势严峻的当下,如果还在“刹车”问题上犹豫不决,实为眼下大忌。
 
我们观察,创业者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对过往投入的恋恋不舍。认为一旦关停,过往精力全部白费,难以从心底里接受失败,认为再坚持一会,依然有好转可能性;
 
二,对团队的难以割舍,不忍优秀团队离自己而去,甚至不忍向团队陈述真相。
 
而腾讯树立了一个较好的样本。作为创业者,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应当严格执行纪律:收入缩减了多少,业务就砍掉多少。以腾讯为例,收入同比下滑20%,预算就砍掉21%。
 
家境殷实的腾讯,都开始不顾外界形象“大瘦身”,创业者还在犹豫什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WS4-rz_u-kT4WaTK-SJIw

海康的低谷期

 
海康威视自高位以来跌幅已超50%,市值缩水超3000亿元,公募二季度仓位直接砍仓40%,但业绩发布后依然大跌。
数据上其实并没有这么差,上半年收入依然增长9.9%,在整个宏观大环境疲软的情况下,主营业务净利润下滑9.25%,完全在可接受范围。要知道消费电子领域ToC占比高的基本都是30%以上的下滑,比如华为,再比如过几天要发布季报的手机厂。
中报下滑比较明显是国内业务,其中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增速直接转负,中小企业事业群增速也放缓明显。一方面是过去一年G端收入的基数太高,而本年度政府端的重心在疫情防控,对海康的业务造成了短期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集体压缩费用。
海外业务的增速保持双位数增长,主要产品及服务增长18.89%,创新业务增速25.62%,但市场一直最大的担忧是海外限制问题悬而未决。
总的来说,密集型的利空已经提前反馈到盘面,只要宏观大环境扭转,海康业绩立马出拐点。
01.G端短暂下滑
全球安防领域前50强企业中有16家是中国企业,市场份额高达62%,其中海康一家就占据了25%。
海康上半年营业收入372.58亿元,同比增长9.9%,净利润57.59亿元,同比下滑11.14%,毛利率小幅下滑至43.14%。
公司产品以摄像头为主,摄像头类产品贡献了公司近80%的收入,以及81.49%的毛利,而上半年这块收入增速仅为5.21%。
摄像头下游主要是面向政府,城市交通摄像头安装、更换、升级等,往大了说是智慧城市、交通智能化、消防智能化。近十年以来,海康产品毛利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可见在G端已经建立了绝对的竞争力。
从事业部的收入情况来看,公共服务事业部(PBG)收入69.75亿元,同比下滑1.40%;企事业事业群(EBG)收入68.31亿元,同比增长2.58%;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收入62.86亿元,同比增长3.97%。
海康的低谷期
数据来源:2021、2022半年报
PBG这块业务在疫情之前的增速一直是4%左右,疫情后增速明显加快,至2021年上半年增速为29.31%。本期下滑一方面是基数高,另一方面是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几个主要城市几乎停牌,而G端的重心也一直在疫情防控上,下半年随着疫情的好转,这部分收入有望恢复增长。
另外,检测仪器、热成像设备以及机器人业务,主要也是受疫情影响,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而本期需求放缓也是正常,但从数据上来看,增速依然乐观。
中报智能家居增长4.74%;机器人业务增长44.75%;热成像业务增长32.21%;汽车电子业务增长49.23%,除了C端为主的智能家居业务放缓至个位数增长以外,其余都保持较高的双位数增长。
02.费用支出加大
 
上半年整体大环境相对疲软,分众传媒业绩腰斩也充分说明各家都在压缩费用支出,其中砍得最狠的便是销售费用,其次是管理费用。包括头部互联网公司二季度报发布后,也会看到各家的”三费”缩减情况。
海康本期的三费支出不仅没减少,反而在大幅长,上半年管理费用增长36.28%;研发费用增长20.56%;销售费用增长8.25%。
管理费用增加原因是规模扩张以及人员增加,研发费用增加是加大了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46.75亿元,占比提升至12.55%,海康近三年以来研发占比一直在10%以上,而且研发费用全额费用化。
海康目前的业务除了摄像头以外,已经涉及到机器人、汽车、以及云端数据平台,对于一家科技型企业来说,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是必要的。
03.云业务护城河
 
云业务是一个很重的话题,不仅是重资产投资,也是未来数字化基础设施很重要的一环。
对于大多数厂商来说,这是一个有门槛的产业,首先是前期的数据中心投入较大,其次是技术研发高,而头部厂商的集中度也相对较高,海外是谷歌、亚马逊、微软,国内集中度较高的是阿里、腾讯、华为,而在政务端海康最大的优势是多年服务G端的经验。
Ai的算法学习本质上是积累数据的过程,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设备收集数据,而海康每年销售硬件设备型号就高达27000多种,业务遍布155个国家,这就意味着海康手里掌握着巨大的数据。
当然云还有一个最大的门槛是准入,因为数据安全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务数据安全,不是随便一个厂商就能服务G端客户的。
 
综合来看,海康在摄像头行业的地位已经稳健,业绩的低谷期只是暂时的,未来数字化时代,智慧城市、智慧农村的增量空间是确定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adkpdUOqBKMiCuwAsaEhA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消费需求疲弱,上半年多数上市乳企营收同比下滑,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业绩预亏,只有少数企业取得增长。经营压力加大下,多家中小乳企加快了上市节奏,借希望通过IPO上市融资方式解决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

近日,麦趣尔、庄园牧场、均瑶健康、贝因美、皇氏集团等多家乳企相继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红周刊》统计发现,就目前披露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多数上市乳企营收同比下滑,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业绩预亏,只有少数企业取得增长。与业绩相对应的是,年初至今,多数乳企公司的股价呈现出下滑趋势。

尽管上市乳企业绩增速放缓、股价低迷,但2022年依然有超过10家乳企在蒙牛、伊利两大巨头眼皮底下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击。7月5日,网红乳企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认养一头牛”)预先披露招股书,拟在沪市主板挂牌上市。同月,四闯IPO的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菊乐股份”)也再次提交招股书。此外,包括君乐宝、宜品、温氏乳业等在内的乳企也相继启动IPO方案。

多名业内人士对《红周刊》表示,上半年乳企业绩不振主要受原料涨价成本增加、消费疲软、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投资者对乳业板块投资热情不高。至于地方乳企扎堆IPO这一情况,也是因竞争环境的加剧让中小乳企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若能成功上市融资,不仅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且也能提升公司抵御风险能力,当然,也不排除存在某些企业管理层有通过上市来套现离场的想法。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乳企半年报业绩陆续出炉

2022上半年,在疫情持续、人口出生率下跌,以及市场竞争激烈、消费不振的大背景下,很多上市乳企并未收获理想的业绩。据《红周刊》统计,目前A股、港股已披露正式半年报或提前发布业绩预告的12家上市乳企中,有两家公司由盈转亏,5家A股公司及3家港股公司出现净利下滑,仅有2家公司实现了业绩增长。

先从2家业绩由盈转亏的企业来看,因检出“丙二醇”而深陷舆论旋涡的网红奶企麦趣尔上半年出现了亏损。根据其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30亿元~1.9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35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红周刊》统计发现,2012年~2021年,麦趣尔合计实现利润才1.25亿元,这意味着仅今年上半年就将其前10年辛苦挣的净利全部亏损殆尽。

麦趣尔将此次亏损的原因解释为受丙二醇事件的影响。公告称,公司已停止纯牛奶生产,并下架、封存、召回纯牛奶产品。

一鸣食品凭借“乳品+烘焙”的模式在浙江、江苏等地的连锁店遍地开花,但这家被誉为“鲜奶吧之王”也难逃亏损的命运。其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

一鸣食品将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解释为,上半年直营门店数量同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疫情影响,公司所在经营地区门店客流下降明显,交通枢纽门店和学校类型门店客流严重下降,致使产品销售情况受到较大不利影响,公司直营门店亏损增加明显。

再从净利下滑的企业来看,佳禾食品、均瑶健康、庄园牧场、三元股份、阳光乳业等5家A股上市公司净利均出现了下滑。其中,庄园牧场净利润预计约800万元~1100万元,比上年同期大降64.99%~51.87%;均瑶健康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在2791.27万元~3085.09万元之间,同比下滑61.01%~64.73%;三元股份预计净利润为8787万元~9987万元,同比减少31.54%~39.77%;阳光乳业预计2022年1~6月归属净利润盈利5400万元~6100万元,同比上年变动-10.46%~1.14%。

此外,港股上市的澳优、优然牧业等公司业绩也难言乐观。譬如,澳优公告显示,上半年澳优收入约为33.5亿元~35亿元,同比减少18.0%~21.6%,净利润约为9500万元~1.6亿元,同比减少73.1%~84.0%;优然牧业预计中期纯利约1.683亿元~2.338亿元,同比减少75%~82%……

对于乳企今年上半年业绩普遍下滑情况,某券商分析师对《红周刊》表示,一是牧草价格上涨,成本端上行;二是需求端消费疲软,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上涨,导致消费低迷,打折促销的力度明显高于去年,导致毛利率降低;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同质化问题严重,导致产品销量下滑。

“在各方资本继续投入和加持下,行业供给继续增加,供给平衡被打破,供给过剩,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对《红周刊》表示,乳业的行业红利期已过,躺赢时代不复存在,市场占有率不再是共同增长而是此消彼长,企业只能挖空心思拼运营,与友商拼价格、拼投资、拼创新、拼投入,诸如总总,造成了整体成本的上升。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消费下行致股价暂时承压

2022年,对于上市乳企来说可谓是遇上了“水逆”之年,乳业股年初至今平均下跌近20%。据Choice数据,截至8月10日,在A股上市的30家乳企中,有27家公司年内出现下跌,仅有3家实现上涨。

具体来看,在下跌的27只股票中,品渥食品、熊猫乳品两只股票跌幅超过了40%,李子园、新乳业、妙可蓝多、燕塘乳业等5只股票跌幅超过30%,一鸣食品、西部牧业、维维股份、三元股份等8只股票跌幅超过20%,伊利股份、均瑶健康、麦趣尔、光明乳业等8只股票跌幅超过10%,其余4家跌幅在10%以内。

对于乳企股价的整体下行,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红周刊》表示,消费大类的主要行业,业绩增速都出现了一定的压力,原因主要是疫情的反复,对于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业绩承压,进而反映在股价上。

在股价上涨的公司中,阳光乳业、皇氏集团年内股价涨幅均超过了75%,前者阳光乳业是5月20日刚上市的新股,上市初期的连续涨停让其股价表现惊人。而后者皇氏集团股价的上涨很可能与其接连不断放出利好消息有关:2022年1月22日,皇氏集团宣布引入君乐宝为公司战投,紧接着股价大涨;4月27日,皇氏集团披露一季报净利同比暴增1387.7%;5月16日,公司又披露“航天菌种”将被利用到公司产品之中;6月14日,皇氏集团涉足光伏产业消息不胫而走;8月3日,又放出未来5年推动建设10个万头牧场的消息。

不管怎样,A股乳企市值两极分化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剔除温氏股份等相关概念股不算,A股市场中,市值超过千亿的仅有伊利股份一家,其以2301亿元市值成为A股乳企当之无愧的霸主,而妙可蓝多、光明乳业则分别以188亿元、166亿元的市值位列第二梯队,新乳业以接近百亿的市值位列第三梯队,剩下的乳企市值均未超过百亿。

港股乳企年内股价表现与A股如出一辙。《红周刊》选取了8家港股上市的主要乳企,截至8月10日,除了龙腾国际控股、雅士利国际上涨外,澳优、蒙牛乳业、优然牧业等6家公司股价均出现10%~40%下跌。市值上,蒙牛乳业以1357亿港元的市值成为港股乳企“霸主”,中国飞鹤以623亿港元位居第二,其余6家市值均为超过百亿港元。

对于当前上市乳企股价年内普遍承压情况,杨畅认为,随着疫情逐步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部分疫情管控措施的刚性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未来消费向上修复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乳制品作为刚性需求,在经济向上修复的过程中,行业景气度将会很快得到恢复。”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为提升自身竞争力

中小乳企扎堆IPO

与上市乳企股价表现不佳相反,年内中小区域型乳企上市的热情却是依然高涨。据统计,除了阳光乳业已经在今年5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外,还有13家乳企也相继启动上市计划。

除了君乐宝、菊乐股份、认养一头牛在7月份披露上市计划外,今年1月,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内蒙古骑士乳业正式宣布转板北交所;黑龙江老牌乳企完达山乳业已完成IPO会计服务和法律服务招标采购,并于2022年1月完成6.6%股权的挂牌转让,以“优化股权结构”。有分析认为,此举就是为了推动完达山尽快上市。

今年3月,中国第五大奶牛牧场运营商澳亚集团招股书在港交所披露,拟将募资用于扩张牧场群等;6月,羊奶粉企业宜品乳业召开了IPO战略研讨会,此外,还有花花牛、越秀辉山、温氏乳业等企业也都在冲刺IPO的路上。

实际上,这并不是乳企的第一波上市热潮,在此前的2021年,李子园、优然牧业就分别登陆了A股和港股,而在2020年,科拓生物、均瑶健康、品渥食品、熊猫乳品、一鸣食品为代表的众多乳制品上下游企业也扎堆登陆资本市场。

虽然如此,但相比之下,今年高达14家乳企扎堆上市的现象在乳业历史上还是较为罕见的。乳业分析师宋亮对《红周刊》表示,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产、新业务投放等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上市不但可以让部分乳企通过融资来缓解流动性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上市优化原有股东结构和股权关系,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实现企业管理层的高效运作。当然,还有一些企业上市的重要原因是管理层为实现变现、让企业有更好的估值,以便套利走人。

“成本上升、竞争加剧,都需要乳企具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进行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区域型乳企实力相对较弱,上市融资就是必然的选择。”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对《红周刊》表示,另外,疫情时期非上市乳企相比已上市乳企抵御风险能力有明显不足,若能上市,对提升乳企特别是区域性乳企的竞争力是具有正面效果的。

“得奶源者得天下”早已成为行业共识。《红周刊》梳理相关公司的招股书发现,在目前冲击IPO的乳企中,IPO的募资除了主要用于投建生产基地、扩充产能、营销网络建设及补充资金外,还纷纷加码上游奶源建设。譬如,骑士乳业拟募集资金约2.61亿元,用于子公司奶牛养殖项目;认养一头牛拟募集资金18.51亿元,其中,9.77亿元用于海勃日戈智慧牧场建设项目;菊乐股份拟募集资金13.63亿元,其中3.39亿元用于古浪县菊乐牧业奶牛养殖项目。

这一现象显然与近年来奶源争夺战不谋而合。据了解,蒙牛将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原奶企业收入旗下,伊利则将赛科星、中地乳业纳入囊中。2019年7月,新希望乳业出资7.09亿元入股现代牧业,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北京三元收购首农畜牧46.37%的股权;2020年8月,新希望乳业宣布斥资17亿元收购宁夏寰美乳业股权;同年9月,飞鹤耗资26.4亿元拿下了东北地区的原生态牧业。

宋亮表示,过去十年间,国内散养户和中小牧场相继退出,与之伴随的是中国奶牛存栏数量的急剧下降。“大乳企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奶源,能够进一步保证奶源的质量和数量,并有效降低成本,正在冲击IPO的中小乳企则通过布局下游牧场,如果能顺利上市,不仅能够更好地整合其他牧场,还可以在下游乳企合作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提升竞争力,中小乳企扎堆IPO

乳业“两超多强”格局已形成

上市可以快速筹集资金壮大规模,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截至目前,年内14家拟上市的乳企,仅有阳光乳业一家能够成功上市,还有几家乳企在上市途中多次受挫。

譬如,被誉为“IPO钉子户”的菊乐股份早在2017年就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但因分公司出纳挪用公司巨额资金收到证监会警示函,在2018年3月撤回材料,IPO审查遭终止。2019年7月,该公司第二次开启IPO征程,但随后因出纳挪用资金事件、货币资金披露不实等问题遭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而再次终止。2020年6月11日,菊乐股份在证监会官网披露了更新版本的招股书,拟赴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同样未能如愿。

2022年7月1日,菊乐股份转战深交所主板,在最新提交的招股书中,菊乐食品称,原分公司出纳挪用资金事项为员工以侵占资产为目的所进行的舞弊行为,该公司发现问题后已报警处理,且在事后已及时追回全部挪用资金,未造成财产损失。菊乐股份能否成功上岸,目前仍是个未知数。

完达山亦是如此,近20年来一直都在冲击IPO,但均以失败告终。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完达山首次传出上市消息,并在此后3年里完成第一次上市辅导。2003年,完达山完成过会,即将迈入A股大门时,却因董事长撤换导致无法报送材料而致IPO搁浅。2007年,完达山再次冲刺A股的计划传出,但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市场蒙上阴影,完达山上市又受挫。此后,又传出多个负面消息,上市再次搁置。

2019年,完达山提出了“双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收入100亿、上市后市值超100亿的目标,之后公司再一次锁定上市进程。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贵曾在2021年4月举行的上市推进会上提出,推进完达山上市是提升管理能力、规范治理行为的必经过程,力争实现2022年上市目标。就目前推进的进度看,完达山20年IPO梦能否如愿,难度仍不小。

而欲成“羊奶第一股”的红星美羚更是在今年5月直接梦碎资本市场。根据深交所5月6日公告,2018年12月,红星美羚实控人王宝印协调供应商黄某某等7人向经销商殷某某等8人提供1400万元借款,并使用财务人员个人账户作为中转,经销商将该借款用于采购红星美羚产品。深交所方面对管理层居间协调借款的商业逻辑、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是否实现真实销售等表示质疑。也是基于上述事宜存疑等,深交所终止了对红星美羚的IPO审核。

红星美羚上市之路是颇为坎坷的。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红星美羚曾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6月,公司正式申请创业板上市,历时4年多的IPO之旅梦碎后,红星美羚更是发布《公开信》讲述自己的坎坷历程。其在《公开信》中表示,仅在会审核期间,公司就经历了2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收入专项核查、3次IT审计,“没想到企业上市竟然比唐僧取经还难。”

宋亮认为,无论是网红乳企还是区域乳企,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目前中国乳业市场已经处于阶段性饱和的状况下,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综合优势太明显,乳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大浪淘沙,即使上市也不能解决产能落后、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的老问题,那些缺乏创新的中小乳企将逐步被淘汰出局。

东吴证券研报也显示,2021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分别以25.8%、22.8%的市占率位列行业前两位,而光明乳业、君乐宝、飞鹤、三元、新乳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个位数,双寡头格局稳固,马太效应明显。

在王赤坤看来,目前,整个乳企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中后期,行业将到达完全成熟阶段,供给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消费需求不再增加;市场饱和,市场规模不再扩大,市场处于存量阶段;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双寡头竞争格局明朗。等未来达到成熟阶段后,行业发展红利消失,大家只能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下拼杀。

未来智库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已经形成以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为全国性乳企代表的两超多强的竞争局面。区域性乳企主要包括光明乳业、新乳业等,地方性乳业主要包括燕塘乳业、天润乳业、完达山乳业等。从集中度来看,中国乳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竞争优势明显。部分经营不善的小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U0vNTg9hUSd1ggdggT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