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首先声明:本文可能存在一些让人反感的用语,比如弱智、傻逼之类的词语,不喜可止步于此!

相信前几天大家肯定看到一则信息:在十四亿中国人都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时间,索尼中国官方微博却宣布将在7月7号22:00整发布新机。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如果大家对时间比较敏感的话,那么或许就会知道索尼的恶心之处。

1937年7月7日夜里22点,日本以“一名日本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索尼的这种小动作怎么可能逃过大家的“火眼金睛”?

于是,索尼被迫“道歉”。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其实,傻子都知道,什么安排不周啊?它根本就是故意的!

谁TMD的会把新机发布安排在晚上10点的?

索尼难道不知道它的这种恶心的操作手法会被大家识破?

傻子都知道:它肯定是知道的。

既然它知道这种恶心的伎俩会被我们识破,为什么还要这么做?难道它不担心中国人抵制它的产品?

如果它有这个担心,它就不会这么做了。

为什么?

因为中国这么大,傻逼和弱智也异常的多。

我相信大家都会记得:NBA在香港问题上恶心中国,CCTV5都停播了NBA,结果一些傻逼球迷还是挤爆了球馆;耐克加入了抵制新疆棉花,然后耐克做了一场“折扣好货立即选购”的活动,在售卖之前就有33.7万傻逼预约,然后一秒售空……

说实话,我要是外国企业,我看到中国有这么多傻逼,我也会这么恶心你!

当然了,大家也知道,我是学理科的、搞技术的,不太愿意煽情,也不太擅长从意识形态方面写文。所以,我们今天还是给大家分析下日本的产业,然后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加快日本产业的没落速度。

说实话,这些年,日本产业在中国的冲击下,用“苟延残喘”是毫不为过的。

二战后,美苏争霸开始,美国和苏联在亚洲、欧洲进行了全面的争霸,其中日本和德国成为了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

为了减少争霸的成本,美国将大量产业转移到德国和日本!

这个大家能理解吧。

美国和苏联把德国一分为二,形成西德和东德,然后双方就在德国境内部署大量的军队、坦克、大炮等,那些武器装备不能都从美国生产然后再运到德国吧?要是那样,美国的代价也就太高了,会被苏联给拖垮的。

作为美苏争霸的前沿国家,美国将大量产业转移到德国和日本。

二战前,日本和德国本身就是工业强国,虽然战争摧毁了它们的经济,但是它们的工业基础还在——仍然拥有技术和大量的产业工人。

这个也能理解吧?

我是养螃蟹的,我有技术,也有管理模式和制度,还有一些已经帮我养殖了几十年的工人,虽然一场洪水让我彻底破产了,但是只要你给我提供足够的资金,那么我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二战后,美苏争霸,紧接着,美国便发动了朝鲜战争。

这里我们必须要纠正一件事:美国带领所谓的“16国联军”发动朝鲜战争是非法的。

当初,美国发动成立所谓的“联合国军”,在联合国投票的时候,苏联并没有参与投票,而根据《联合国宪章》,这种军事行动想要合法,必须要得到“所有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

大家注意是“同意票”,而不是弃权票,更不是缺席不投票!

事实上,美国拉着16国联军想要参加朝鲜战争,苏联代表故意缺席,没有参与投票。所以,美国成立的“联合国军”是非法的。

关于这点,联合国曾做出明确的说明:由安理会第84号决议授权成立的国际部队并不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这支部队并不是在秘书长的权力之下,而是在美国的统一指挥下……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美国带着所谓的“联合国军”对朝鲜发动了战争,需要海量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不能都从美国运过来吧?

于是,美国就对日本产业进行了扶持,不仅仅将大量技术免费转让给日本,而且为日本提供了大量资金。

正是因为朝鲜战争,让日本的经济在战后得到飞速的恢复。

比如,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的石川七郎说道:

朝鲜战争是上天对日本经济的恩赐。

日本战后的首任首相吉田茂后来回忆:

由于朝鲜战争的军需物资在日本订货,以及海外市场的全面繁荣,日本的商品输出有了飞跃的增加……

美国驻日大使 R·墨菲说道:

日本以惊人的速度把四个岛变成一大供应基地,没有这一招,朝鲜战争是打不下去的。日本国民像支援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一样努力生产。只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是纯粹的消耗,日本则是大大获益。日本电力70%、煤炭80%、海陆交通90%、100万人以上为朝战服务。丰田卡车满足了美军需用,摆脱了积压。

《第1财经日报》评论道:

日本通过充当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而成为朝鲜战争的受益者。在朝鲜战争“特需”的拉动下,日本经济迅速摆脱萧条。战争爆发仅4个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就超过战前水平。此外,日本在二战后被完全剥夺的军事工业在朝鲜战争中得以初步恢复。更重要的是,日本公司在战时引进了大量的美国技术。仅在美国国内交易所登记的知识产权转移就从1950年的27件,到1951年的101件,再到1952年的133件,逐年递增。更多的则是未登记的、由日本人超群的模仿能力而完成的“技术转移”。正是这些技术奠定了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起飞。

……

事实上,战后,日本经济不但得到快速恢复,而且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在美国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的,日本的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在1995年的时候,日本经济达到巅峰,GDP达到了美国的71%。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产业飞速发展,不断的占领世界市场。

我相信80年前出生的人都会知道曾经的日本有多么的厉害,当时什么电视剧、DVD、相机、收音机、汽车、游戏机、动漫等,全部都是日本的。

随着日本的逐渐强大,动摇了美国在经济上的利益,于是美国对日本动手了。

1985年,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兑美元升值。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简单的给大家解释一下。

可以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就是因为日本在美国的逼迫下签订了《广场协议》,这是公认的。

关于这点,中国官方也有明确的说明——当初,美国故技重施,想要逼迫人民币升值,被中国拒绝了。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然而,在网络上总有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或标新立异,非要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来显示自己好像有多牛逼一样。
这些人,你说他不学无术吧,又有点冤枉他。
他们经常拿出的主要“证据”是:当初签订《广场协议》的不仅仅有日本,还有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为什么就日本“失去了二十年”,其它国家却没有呢?
这些人没有搞明白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的日本是一个出口大国,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个时候让日元升值,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就会立刻下降一个大台阶。
相反,那时的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经济比日本要差很多,所以兑美元升值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少。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法国和英国兑美元升值促进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而不是压制。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
兑美元升值就等于商品涨价了,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大幅度涨价,那么销量必然要减少,这时美国的企业再生产同类商品就会有利可图,这样美国就能摆脱对日本的依赖。
由于美国逼迫日元升值,那么美国资本就会去投资日元。
美国资本拿着大量的美元换成日元,等着日元升值,然后再拿着日元兑换美元,这样就能大赚一笔。
简单的举个例子:假设100日元能换1美元,我拿1亿美元换了100亿日元。现在,美国逼迫日元升值,50日元能换1美元,这时我再拿着100亿日元兑换美元,就能兑换2亿美元,转手就赚1亿美元。
当然了,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缓慢升值的:日元从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开始升值,到1995年结束,正好是十年时间。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如果大家仔细看日本的GDP走势就会发现一个问题:1985年,日本被迫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开始逐渐升值,日本商品价格上涨,竞争力减弱,但是日本经济却开启了高速增长的模式。
日元升值的10年恰恰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这不是和“日元升值打击了日本经济”相互矛盾吗?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美国人不断投资日元,拿着美元不断的兑换日元等着升值,美国人换了大量的日元不会就一直放在手中吧?他们肯定要拿着大量日元做点什么的。

日元升值,日本商品的竞争力减弱,大量持有日元的美国人不会傻到再去投资制造业吧?所以,他们拿着大量日元去投资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从而推高了日本的股市和房价,形成了巨大的泡沫。

日元升值到尽头的时候,美国资本大量抛售股票和房产,大赚一笔。然后,再拿着大量的日元兑换成美元,又大赚一笔。

这等于美国人剪了日本两次“羊毛”。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当然了,这只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中国。

日元升值以后等于日本的商品价格变贵了,这给了中国一个天大的机会。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1985年日元被迫升值,制造业无法再在日本待下去了,于是开始向人工成本比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于是便有了“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然后,美国资本又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剪了东南亚国家的羊毛——美国资本在1998年制造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恶心的日本,我们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这次危机给了中国一个天大的机会!

于是,制造业再次发生转移,只不过这次转移的对象是——中国。

制造业来到中国以后,日本就彻底的完蛋了,因为中国的体量远远不是东南亚国家可比拟的。

中国从两方面对日本制造发动了攻击:

第一方面就是规模碾压

第二方面就是降维打击

什么叫做“规模碾压”?

列宁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生产的鞋子质量非常好,能穿五年。我生产的鞋子质量差点,只能穿1年。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数量来打败你!

你一双鞋穿5年,我一双鞋只能穿1年,但是如果我有5双鞋的话,那么我也可以穿5年。

这就是“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真正含义。

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对日本形成重大打击。随后,美国资本引爆东南亚经济危机,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

制造业虽然向中国转移了,但是核心的部分还在日本——日本并没有将核心的技术转移到其它国家。

这个时候,日本的制造业,还可以依靠质量生存。但是,中低端制造转移到中国以后,形势立刻就变了。

中国商品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有规模优势!

然后,中国就对日本发动了“规模碾压”——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依靠本国市场就足以碾压日本。

日本的鞋子质量好,能穿5年,但是一双要100元;中国的鞋子质量差,只能穿1年,但是一双只要10元。

100元只能买日本一双鞋,只能穿5年。但是,100元能买10双中国鞋子,能穿10年。你会如何选择?

这个世界追求品牌的人终究还是少数,更多的人追求的还是——实用。

你是武林高手,一个能打10个,我现在用100人群殴你,你瞬间就变成了“肉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扛得住中国的“规模碾压”,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的。

依靠规模,我们可以把一双袜子的利润降低至0.1元。

一双赚0.1元,10亿双的利润就是1亿,足够中国的企业生存了。但是,其它国家是没有办法这么做的。

那么,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呢?

上面我们所说的“规模碾压”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没有代差。

比如,冷兵器和热兵器就有代差——我拿着一挺机关枪,那么就算你有1万人拿着大刀的部队也未必能打得过我。

80年代的日本非常强大,很多技术都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已经做到了极致,你根本没有办法超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日本发动了降维打击。

比如,日本的电子电视剧制造工业已经登峰造极了,那么我们就发展晶体管电视机;日本的晶体管电视机制造工业已经登峰造极了,那么我们就发展集成电路电视机……

日本,在制造业上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辉煌的背后就是不思进取。

这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比如,我现在在公众号上写文,生存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你要我去搞视频,我是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目前的视频收入比较低;

第二,我更擅长写文,如果去搞视频的话,我要重新去学习如何制作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去搞视频的。

相反,如果现在你还想在公众号上有所发展的话,那么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市场”早已被人占领了)。但是,现在短视频还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你能把文字变成视频,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会高很多。

正是因为日本在传统制造上太过辉煌,所以它们必然要错过新技术。相反,中国在传统制造业上无法与日本竞争,所以我们必然会走“降维打击”的道路。

在中国规模碾压和降维打击下,我们看到:日本的电视完蛋了、冰箱完蛋了、相机完蛋了、游戏机完蛋了……

当然了,到目前为止,日本曾经积累下来的,还有一些东西依旧很坚强,比如日本的汽车。

但是,可以预料的是:日本汽车也必将完蛋,因为目前日本擅长的依旧是传统汽车制造,中国必然会在新能源汽车上对日本进行降维打击——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有名的品牌有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美国也就一个特斯拉,其它国家还没有听到多响亮的什么品牌。

日本已经没有未来!

关于这点,我非常认同金灿荣的分析:将来,日本也就是中国的零件供应商。

现在,中国还有一些“精日分子”,还有一些傻逼不关心和舔狗还在把索尼那些即将被淘汰的东西当成好东西,让索尼敢于公开的恶心我们,伤害我们的民族感情……

我希望,那些傻逼能醒醒。

同时,我更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加快对日本企业的“围剿”速度,彻底搞死日本剩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产业!

对于,日本这样恶心的国家,我们不能有任何同情心,必须要“痛打落水狗”。

—–全文到此为止。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amzmXsSDlg-EV0WnPcmqgg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今天讲一个毁三观的故事,关键这个故事还是真的。

【1】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日本是少子化、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毕竟发达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嘛,日本也一样。

【2】众所周知,日本对二战罪行的反思,是没有诚意的,靖国牲社还存在就是对亚洲人民最大的侮辱,这一点也是经常让中国人、韩国人反感、恶心的。

【3】但是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可能会从根源上消失,还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下面,故事开始:

2018年4月的时候,日本NHK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有趣的新闻,那就是在日本的宫崎县的学校里面,发生了让日本震惊的一幕。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日本年轻人爱躺平不生孩子,所以日本长期少子化,于是日本学校的生源就越来越少。

同时中国人对顶级教育资源的追求非常坚定,于是在日本九州宫崎县的高中里面,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当地高中学生90%是中国人,看图,画面感非常清楚。

学校的学生里,167名是中国人,只有16名是日本人。

每天学校早上开学的时候,日本校长就带着中国学生唱国歌。

唱中国国歌之前,日本校长会用不熟练的中文,充满敬意的大喊一声:“同学们,对中国人民深表敬意!”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但是校长不会对旁边人口稀少的日本学生说…甚至学校的官方语言都已经变成了汉语。

然后就开始唱《义勇军进行曲》: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随着嘹亮的歌声,和我们的红旗一起,在日本宫崎县上升起,旁边的日本学生非常尴尬,有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

当着这些日本学生的面,中国学生们唱出了: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日本学生听着非常尴尬,抵抗鬼子?那我是什么?

仔细看下图:左边的日本小哥眼神中有一种不甘的无奈。右边的日本小哥则完全放弃了,有一种“好吧,你们赢了!”的垂头丧气感觉。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偶尔有日本同学瞟一眼旁边的中国学生,也是战战兢兢地、谨小慎微。

因为旁边的中国学生,如同军队一样气势威武雄壮,国歌震天动地。

即使是在日本的国土上,也体现着一种犯我中华者,虽近必诛的霸气。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是的,这个学校是绝对的亲华土壤,如果有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可能会遭遇物理层面的天降正义来清除。

本来这个学校因为日本年轻人躺平,不仅不生三胎,连一胎都不生,已经快倒闭了,运营不下去了。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但是突然有一天,日章学园的校长灵光一闪,如果我不能为日本培养强大的精英人才,我这一身的教育才华不就浪费了吗?

我干脆就去替伟大的中国培养国家栋梁好了!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我找不到日本人教,但我可以教中国人啊?

于是对华招生就开始了,在中国长春市附属中学开始招生,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因为中国这边高考竞争压力大,而日本这边少子化危机严重,很多优质的大学都非常缺人,完美互补。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于是迅速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涌入了日本日章学园,成为了学校的主体人口。

因为日本实在是生育率太低了,所以导致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结果,那就是学校勤奋的中国人,全部都上了日本的重点大学,你没看错:升学率是百分百。

要淘汰学生,起码得有人多余,才能淘汰吧?

日本人都不够了,怎么淘汰?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淘汰,只是程度太低了。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结果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大军蜂拥而至,就好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开始分食“猎物资源”。

日方学校领导开心的笑了:我这生源,稳了,当地日本人就是从今天开始不生孩子,也无所谓了。反正用中国人替代就好了,宫崎县没有日本学生,太阳也照样升起。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不过偏右翼的日本人评论这件事,是一片哀嚎之声: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翻译:看到了看到了。不仅不唱日本国歌,唱的还是中国人民的国歌…这是世界上头一回吧?

目前日本人口什么情况?在2020年,日本出生872683人,日本总人口一亿多,现在出生人口只有八十万。

那么日本现在有多少华人?答案是一百万左右。

我在说具体一点,日本首都东京有多少中国人?2019数据是:21万中国人。

东京总人口是:1392 万左右,差不多是百分之一,你如果在东京街头随机抓一百个人,他们可不一定全是鬼子,里面起码有一个是中国人。

看起来不多?假如我们大城市一百个人里面,就有至少一个日本人,你怕不怕,你会觉得少吗?

当然说中国人全面占领了日本,那是日本右翼夸张了。但是就日本局部来说,华人确实已经很多了,部分小地区已经成为主体。

再回到日本宫崎县的这个学校,当NHK记者问校长,是否要加强对日本学生的招募,这个日本校长一脸不屑:就是我不需要你们了的表情。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其实不仅仅是部分日本学校里面中国人多,在某些领域,甚至还出现了这样一幕。

日本政客都是有自己选区的,可人口萎缩啊,于是日本政客就琢磨:这日本人投票也是票,中国人投票也是票啊!

如果赋予日本华人政治权利,而我是呼吁并实现这一政治结果的英雄政客,那他们肯定投票给我啊,我不就有选票了吗?你说妙不妙?

你如果从日本政客角度想想看,是有道理的!日本有一百万华人啊,如果这些人都有了政治权利,可以参与把握日本政局,不就多了一百万张选票吗?

所以这方面日本政客分裂了,一部分偏左的日本政客坚决支持华人参政,日本右翼则坚决抵制。

比如在2009年-2010年,日本民主党的建党公约中曾明确提出支持永住外国人获得地方参政权,当时的日本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与当时的首相鸠山由纪夫,都表示了大力支持日本华人参政。

最早这个事在2004年,就被日本党派提出来了,毕竟日本人口萎缩很久了,他们眼馋日本华人的选票啊。【注:华人是日本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甚至后来条件宽松到了,无需入籍,就可参政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投降吧日本右翼,外面遍地都是中国人

你细看新闻,你会发现:部分日本政客几乎就是步步为营在推进这个事,最终到2010年达到高潮,不过还是功亏一篑,给日本右翼势力斗下去了。

哎!我们差一点就可以控制日…不对,说错了,是差一点,日本华人的合法权益就完美了。

目前这个事还没有成功,主要是日本右翼势力也不小,但是部分日本政客没有放弃,一直在推进。

按照目前日本的生育率来看,日本人是把握不住日本政局的,日本偏左的政客推动华人参政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公知不是喜欢吹捧日本是亚洲民主典范吗?经常黑我们不是票选制度,我说我对国内票选没兴趣,但是我想去日本选一把过瘾啊。

日本选民不够,可以用外戚来…不对,说错了,是用中国人来凑嘛。

希望这个事日本左派可以步步为营推进成功,毕竟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一切也都符合日本法制。

希望我们中国人有一天,可以在日本合法的把靖国牲社给投票核平。

在2010年6月3日,因为外国人参政这个事扯皮,日本甚至还发生了这样滑稽的一幕:

援引观察者网报道:日本埼玉市议会讨论有关外国人参政问题,坚决反对外国人参政的议员吉田一郎,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模拟了一下外国人参政后议会会出现的场面。

这个议员用中国各地方言喊着:

“所有大宫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浦和帝国主义!”

“乡亲们同胞们!我们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他这个行为艺术讽刺的目的,和川宝有句名言很相似,特朗普曾经说:“如果我输掉大选,你们就得学中文了!”

这个日本议员的意思就是:如果让日本华人有权参政,那我们就等着变成日本省吧…类似这种感觉,但是我觉得他表现的太夸张了,我们中国不干涉外国内政啊。

当然,如果日本外国人参政法案通过,那中国人参与日本政局,也就不算干涉内政了。

都是家人了,还有什么隐私可言?你家就是我家。

当然,我家还是我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8tip0IRRDqycrI2KC-FcA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作者:纵横日本

来源:纵横日本(ID:zhrb2019)

有一个说法非常令人反感,就是无论说到什么现实问题,往往就会扯到“东亚”“中日韩”或者什么“儒家社会”“黄种人社会”,好像这几个国家真的很像,某个国家遇到的问题其它国家也一定逃不掉。

这其中最典型的恶心话语,就是那句“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进步谁是狗”。(进步这个词可以换成别的,比如平权、生娃等)

最近,内卷又被套用在了上述的话语体系中,即:从小“鸡娃”“虎妈”,全家拼命买学区房,参加各种课外补习,拿奖加分,最终上好大学——这一整套体系又成了某种“东亚社会的宿命”。

也不知道这种什么烂事都牵扯上日本的臭毛病是怎么养成的。

还是看一下,日本孩子是怎么成长的吧。

学习时间

2019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了最新的“全国学力、学习状况调查”。以下摘录部分内容。

这个问题是:你在家也会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吗?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在家里有学习计划的小学生,大概有71.5%,但是初中生,就只有50.6%了。

下一个问题:学校以外,周一到周五,你每天学习多长时间?包括上塾(补习班)的时间。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有36.6%的小学生,能够每天学习1小时以上不足2小时,23.9%的小学生能够每天学习30分以上不足1小时。

34.2%的初中生,每天学习1小时以上不足2小时,25.6%的初中生,能够每天学2小时以上不足3小时。

注意,日本小学生一般每天下午3点前就放学了,初中生如果不参加课外活动,一般下午4点也就放学了。

下一个问题:学校以外,周一到周五,你每天读书多长时间(必须是教科书或参考书,不是漫画等)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25.9%的日本小学生每天只能读10分钟以上不足30分钟的教科书,21.6%可以读1小时以内。

初中生就不一样了,34.7%的初中生放学后根本不读书……23.4%只能读30分钟以内。

再来看一些其它调查的数据。

这是2001年时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放学后,每天学习多长时间?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小学4-6年级:每天有16.4%的人根本不学,38%学半小时,29.4%学1小时。

初中生:19.9%根本不学,25.3%能学2小时

高中生:39.7%根本不学,23.8%能学1小时

专科学校等:46.6%根本不学……

大学,研究生:47.5%根本不学……

在休息日,日本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2014年日本文科省的调查:

小学6年级的孩子,休息日学习状况: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33.1%的小学6年级学生只学不到1小时,10.5%的干脆就不学。

这还能参加“小升初”吗?

初3的孩子,休息日学习状况: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26.9%学不足2小时,20.8%学不足1小时,还有11.1%根本不学……

这还能参加“中考”吗?

有人说,那日本孩子到了高3,总应该紧张起来了吧?

这是2005年时,日本国立教研所的调查数据,高3学生每天在放学后的学习时间: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39.3%的日本高3学生,放学后根本就不学习……

这还能参加“高考”吗?

或许正因如此,日本孩子都特别喜欢上学——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问题:去上学觉得开心吗?

85.8%的小学生和81.9%的初中生对此表示赞同。

日本孩子就没有升学压力吗?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日本有一种叫“塾”的机构,也就是课外补习班。有人说,这种塾的存在,象征着日本教育的残酷性。

那么,究竟有多少日本孩子上塾呢?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2017年,Benesse教研所调查结果,日本有33.7%的小学生,51.9%的初中生,23.9%的高中生会上塾。

为什么小学低,初中高,高中又低了呢?解释一下这个曲线的原因。

首先,日本几乎没有“小升初”,90%的日本小学生,会直接升入家附近的公立初中,这个过程是完全不需要考试的。只有大约8%的孩子会去考私立初中。

所以大部分日本小学生几乎无论学习成绩如何,最后能上的初中都差不多,也就没什么可内卷的了。

到了初中阶段,伴随着孩子自身行动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公交、自行车去更远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高中。日本的初升高比率接近99%,所以反而形成了日本教育中竞争最激烈的环节。

当然,再激烈也不过只有一半的初中生会上课外补习班。

到了高中阶段,由于日本上大学的人只有54%多,同时年轻生源减少,大学数量增加。导致日本高中生“只要想上大学,只要不挑大学,哪怕不学习,也能上大学”的现状。所以大家也就不学了。上塾的比例也直接暴跌。

再多说两句关于塾的话题。

日本曾经也经历过一段考试竞争激烈的年代,其原因就在于日本学校一直非常佛系,课外补习班为了能够吸引家长,就推出了各种模拟考试,帮助学生能够上到好高中。

1990年代,日本文科省发现了这一现象,就迅速制止了塾的这种做法,不允许举办相关的模拟考试。

在那个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有很多相关材料,摘录在此——

“围绕大学和高中的考试竞争,将很多孩子和父母卷入其中。过度的考试竞争,使得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剥夺了他们内心的‘余地’……孩子们因为过度的应试学习而折磨神经,本来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才能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都不能充分体验,精神无法富足。孩子们晚上很晚都要去补习班,这种情况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绝对不可取的。”

“从小就把孩子推向浮躁和利欲熏心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将危害日本的未来。直接受害者是儿童。他们不能为自己说话。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站在那些没有发言权的孩子的立场上。”

随着改革和时代变迁,到2015年时,日本高考的通过率高达93.3%,几乎所有人都能上大学。

但这也只不过是日本升学压力低的一方面。

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

其实读了上边的文章后,可能有些人会有疑问,日本上大学这么容易,可上大学的人为什么只有一半多,另外那些高中生干啥去了?

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进路相谈”,即日本孩子一般到了高2左右,学校和家长就会和孩子一起考虑未来的打算。是继续读大学呢?还是直接去工作呢?还是上一个专科学校,去学门方便就业的手艺呢?

2019年,日本全国高中PTA联合会发布了“高中生和家长的进路相关意识调查”。以下摘选调查内容。

首先是面对高中生的问题:高中毕业后,你打算?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72%的日本高中生想继续读大学,9.1%的人想去读专科学校,15%的高中生打算直接就职。

接下来继续用这个问题问家长: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只有57.2%的日本家长希望孩子继续读大学(这个数据就和最终大学入学率差不多了),10%的家长希望孩子直接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项:有23.6%的日本家长认为,只要是孩子希望的前途,选哪条路都可以。

再来看看日本家长都和孩子说什么话,这个问题是:关于未来,家长经常和你说什么?

日本高中生是这样回答的: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51.6%的高中生回答了“家长说‘做你喜欢的事,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38.7%回答了“好好学习”

35.5%回答了“你自己好好考虑吧”

29.8%回答了“你自己决定吧”

18.3%回答了“加油,不要放弃,你能做到的”

而说了“你至少应该上个大学”和“上个好大学”的家长,分别只有13.3%和11.7%。

再来看看家长这边的回答: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59.7%的家长说“做你喜欢的事,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50%的家长说“你自己好好考虑吧”

30%的家长说“你自己决定吧”

……

不知道那些养着“鸡娃”的“虎妈”们,看着这些日本父母和孩子的回答,心里怎么想?还会说“东亚三国手牵手”吗?

而能够让这些日本家长有底气不去逼孩子的,是日本社会的确收入相对比较平等,学历高低的收入差距,并没有那么显著和可怕。

2020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表明: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内卷?

高中毕业平均工资:29.5万

专科学校毕业平均工资:30.9万

高等专科、短期大学平均工资:34.5万

大学毕业平均工资:39.1万

研究生毕业平均工资:46.5万

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平均工资也不过只比高中学历多了17万日元,如果再算上参加工作时间长短不同,教育成本不同等因素,双方差距并不算多大。

我们在此前文章在日本干体力活为啥有尊严?中曾经分析过,日本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在全国来说都不算低,甚至制造业排到了第三名。这些行业吸纳了大量低学历劳动者,他们完全可以靠这份收入过上很体面的生活,并不比谁差。

此外,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日本孩子的日常,那就是身体素质。由于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力,以及良好的室外活动设施,日本孩子的身体素质相当不错,甚至可以用“强悍”来形容。参见我们此前的另一篇文章:中日儿童身体素质差距有多大?

祝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远离内卷。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9LjCokPIdUk9w9FUBXnwQ

别做金色之梦

来源:摩登中产(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

别做金色之梦

金色梦中,欲望潮声澎湃。

 

80年代,张召忠初到美国,去路边店买纪念品,碰到日本观光团商量,“这大楼不错,咱们买下来吧”。

 

局座听得耿耿于怀,多年后还在节目中吐槽,日本大妈太狂热。

 

1989年,“欧巴桑大队”成为日本年度流行语。当年假期,每天有4万大妈飞奔海外。

 

她们烫卷发,踩人字拖,到处疯抢名包香水,旁若无人插队喧哗。

 

她们无视禁烟标识,随意触摸博物馆藏品,并在教堂圣象前摆出V字手势。

 

梵蒂冈因此出台日本人静肃令,欧美媒体发文《素质低下的日本游客激增》。

 

无奈下,日本外务省制作了国外不文明行为警示视频,在飞机上反复播放。

 

没什么用。机场流行歌曲高声唱到:无敌的国民性不可一世,钱,有的是。

 

从1987年到1991年,日本经济连续51个月激增,消费声浪汇成洪钟大吕,无时无刻不轰鸣作响。

 

日本政府在1989年推出了消费税,但丝毫没能阻止人们花钱的欲望。

 

经济倒数的宫崎县,斥资2000多亿日元,建起世界最大的室内沙滩,哪怕3公里外就是真实海滩。

 

渔业大户千叶县,举债修建全球最顶级的室内滑雪场,哪怕当地无雪无山。

 

没人愁客源,日本1亿人口,全年滑雪人次却突破3亿。人们专挑夏天滑雪,没人租装备,自购最低配装备也要10万日元。

 

全民运动还包含高尔夫球。公司小职员都在办会员卡,嫌开车去辛苦,还催生了高尔夫代驾乃至直升机服务。

 

有厂商推出镶钻球杆三件套,售价1亿日元,3天内650套全部售罄。

 

比镶钻更贵的是一款纯金球杆,名曰“金色之梦”。

 

金色之梦仿佛悠长无期。

几年间,日本经济已仅次美国。

 

戴安娜王妃数次访日,面对身材矮小的天皇,身高1米79的她费力屈膝行礼。

 

10万民众涌上街头围观王妃。全日本女孩都在抢购王妃款波尔卡圆裙与垫肩夹克。

 

那几年,与日本女孩约会有通用法则:去餐厅消费不能少于5万日元,一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一个月要看三场偶像演唱会。

 

过一个平安夜至少要花40万日元。卡地亚经典戒指,蒂芙尼心形钻坠和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是平安夜标配礼物。

 

所有欲望都在肆意释放。下班后,白领女孩换上超短裙,去涩谷大街跳迪斯科。

 

乐声迷乱,她们身影窈窕如妖,LV与爱马仕皮包随意搭在错乱座椅上。

 

1991年热播的《东京爱情故事》,才第三集,女主就对男主说“我们上床吧”。

 

“你要抓紧我,只看着我,我可会跑的。”

 

那时,总有名车接女孩。

 

想在东京六本木吸引女孩搭车,丰田SOARER保底,奔驰最管用,宝马E32根本没人理。

 

大学生们因此热衷贷款买车,哪怕利息高达50%。

 

银行信用卡礼品从奶粉、玩具,一路升级为商场礼品券与高档化妆品。

 

日本第一批月光族诞生了。每个年轻人平均手握6张信用卡,全国个人金融消费暴增至1.7兆日元。

 

外面的世界乌云聚拢,内心的欲望潮声澎湃。

 

在风暴到来前,欲望已经决堤了。

 

 

风暴过境后,内心的欲望也干涸了。

 

巴黎街头不见了扫货日本客,高档餐厅只剩下政府订单,室内滑雪场客流骤减一半,票价连降3倍也无济于事。

 

没了金主,银座夜总会每晚12点准时打烊。下班后,陪酒女郎再无无豪车接送,只好坐地铁骑单车。

 

残存的高尔夫爱好者只能在家挥杆。1997年,《大众高尔夫》游戏卖出了213万套。

 

“清贫”成为全社会热词。作家中野孝次在《清贫思想》中反思,物欲横流的日本,错就错在忘记“节约才是美德”。

 

泡沫破裂第一年,日本百元店“大创”开业,随后以每天两家的速度扩张。

 

尾货超市“唐吉诃德”迅速崛起,人们爱它,因为那里商品“便宜得像白捡一样”。

 

一个原本生产西装的厂家,改做廉价休闲服。去广岛开门店时,老板柳井正担心冷场,还特地打了电视广告。

 

结果清晨6点,店外便排起长队。老板去电台劝说,“请大家不要来了,排队也进不了店”,顾客依旧踏破门槛。

 

几年后,门店改名优衣库,并于1999年成功上市。

 

柳井正曾漫步纽约街头,发现美国人穿着随便,几乎没有名牌。他发现,性价比与舒适度,才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追求。

 

繁华坍塌之后,村上春树迷上去二手店淘旧T恤。

 

一次,他在夏威夷用1美元淘了件印有托尼瀑布字样的T恤。

 

此后他灵感爆发,写出短篇小说《托尼瀑布》。

 

小说中,女主痴迷去巴黎和米兰扫货,衣柜内的名牌一天两换,全穿完也要两年。

 

一次,她开车去退名牌连衣裙,一路恋恋不舍神情恍惚,最终出了车祸。

 

丈夫办完葬礼后,把她所有名牌衣服都扔进了焚烧炉。

有些日子,烧着烧着就化成灰烬。

 

小说大获成功,那件二手T恤原主人,一位美国议员找上门,想请村上春树打一场高尔夫球。

 

村上春树拒绝:我这辈子最烦高尔夫球。

 

 

经历了潮起潮落,日本人在消费面前已平静无波。

 

出身豪门的女作家,翻修了外婆用过的爱马仕包。男友请她去家里做饭,她索性用爱马仕装萝卜和大米。

 

婚后,她去哪都提着这包。她说,仿佛提着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90年代初,尚有人撕掉优衣库包装,换上外国大牌购物袋。但几年后,无logo、无价签的无印良品就已席卷日本。

 

2008年开始,日本奢侈品市场增长率连年为负。

 

IT精英穿着99元短袖,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NHK主持一姐同样去711购物,大家各买各的,没人要签名。

 

每天操控数千亿日元的基金操盘手藤原敬之,晚餐也是去吉野家吃牛肉盖饭。

 

2013年他写本书《花钱的修养》,说消费如修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美学专家松浦弥太郎,四处推荐书籍《Cheap Chic》(廉价时尚),号召人们用很少的钱穿出品质感。

 

当年他在美国初见此书,对书名中的“cheap”困惑不解。彼时,日本正流行大牌,而美国人在追逐牛仔裤与帆布鞋。

 

多年后他明白,普遍富裕的社会,攀比已没意义,商品终究要回归使用本质。

 

日本经济的崩溃,已足够让各国警醒。而消费欲望的涨退,则是更宝贵的警示。

 

日本消费往事如今正映射着中国。

 

过去十余年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基建如火如荼,欧美惊叹中国互联网一日千里,亦惊叹中国人的扫货狂热。

 

人们奔走在繁华之中,野心太多,欲望太沉,以至焦躁不安。

 

几年前,中国年轻人尚如当年日本,热衷信用卡,部分人成为月光族甚至月欠族。

 

这几年,狂热褪去,年轻人已开始回归理性消费。

 

茶余饭后,已少闻大妈疯抢奢侈品轶事。商场灯光明亮的奢侈品店,更多人选择匆匆走过。

 

白领们脱下LV外套,换上低价却舒适的拖鞋。

 

八个月前,拼多多上市让人们听到五环外的潮汐。八个月后,波涛已在五环内涌动。

 

一年光景,北京成为拼多多新增用户最多的地方,天津成都紧随其后。

 

人们突然发现, 哪怕最新款手机,果粉们也不再只去高端明亮的专卖店购买,而直接在拼多多下单,理由是足够便宜。

 

十万名奔驰C系车主在拼多多上买了同款钥匙壳。奔驰与拼多多放在一起,在当下中国既魔幻又毫不违和。

 

更多人选择“回归理性”。这是欲望退潮后,世界的本来模样。

 

和日本当年出现优衣库与无印良品逻辑类似,我们生活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从物质到规则的变革。

 

学者称,世界已步入第四消费社会,人口减少与老龄化大势所趋,人们的消费观将趋于朴素和实用。

 

我们是幸运的,彻夜狂欢的长夜已经过去,后来者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更深刻地审视自己,拨开纠缠欲望的浮华。

 

愿金色之梦永不再来。

别做金色之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af95k7Jz96QSs1IJ9U4g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 陈言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拥抱变化”,这是走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时,首先看到的醒目标语。

4月21日至28日,2021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笔者在4月20日新闻媒体日先睹为快,进去参观了参展的日系整车企业的展示情况,采访了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

日企如何在中国拥抱变化,这是笔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世界汽车行业在发生哪些变化?从上海车展看,最重要的变化,是燃油车在迅速向新能源车转变。尽管在世界市场上燃油车依旧占据了绝对规模,但即便不是汽车专业记者,也嗅觉到了这种巨变:不论是2030年欧洲诸多市场将不得销售燃油车,还是中国大力推行的电动车研发及生产,一个新的时代——以电动为主的汽车时代行将到来。

日企在燃油车阶段保有世界最重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技术,但在电动车的生产方面却严重滞后。

日企在汽车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如何应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出现了哪些新的举动?如何从零部件的角度改变日企整车的生产研发?

笔者想通过上海车展管中窥豹。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上海车展会场中心的标语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日企保有燃油车生产的最高技术

日本自动车(汽车)工业会在2021年3月发表了这样一组数字——

2019年,世界汽车的总产量为9178.7万台。日本企业在日本国内生产量为832万台,其国内市场销量351万台(另外销售了从国外进口的本国品牌及外国品牌车,全年总销量为519万台),超过半数(481万台)的汽车从日本出口到了国外。日本汽车的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

日本在国外生产的汽车总量为1885.2万台(其中在亚洲为1085.0万台)。2009年跃进到1000万台以后,基本保持了稳步提升的态势,只是2019年在亚洲的销售略有下滑,产量也比2018年的1996.5万台少了111万台。简单计算一下,全世界一年生产的车中,日企占了三成左右。

如果把视点聚焦到日本国内市场,可以看到2019年日本的电动车销量约为2万台,插电混合动力车约1.7万台,燃料电池车707台,新能源车总量在3.8万台左右。如果将混合动力车加入进去的话,数量一下子会变得很大,达到147.5万台。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资料:日本自动车工业会主页

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日企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生产能力巨大;

第二是技术高超。有了这个条件,日本才能实现在国内生产,同时能够到国外生产比国内要多出许多的汽车来;

第三,日本混合动力车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均十分强大,但在世界市场主流的电动车方面,日本并不占优势。

到了2019年,日本的纯电动车销售总量不能破2万台,加上插电混合动力车1.7万台在内,总量为3.8万台,与当年全世界纯电、插电混合动力车的总销量220万台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里顺带说一下日企在中国的情况。2019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576万台,比2018年减少了8.2%,和2017年比总量上减少了300万台。但日企在中国获得了意外的发展。丰田比上一年增长9%,在华销售了162万台,本田比上一年增长了8.5%,销量为155万台,日产则比上一年减少0.1%,销售154万台。

在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下滑的情况下,日系能够上扬(日产因为总部出现重大经营事故,给在华营销带来了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其生产及销售能力在中国后来者居上,势头不减。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普锐斯的前景与日企在电动车上的不足

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国,日本在新型汽车的研发上不遗余力,混合动力车是研发的重要对象,也获得了极好的成绩。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PRIUS)。该车1995年开始推出概念车,1997年正式进入市场,除日本外还在中国、泰国生产过。刚刚开始销售时,笔者还在日本,周边的朋友有购买的都赞口不绝。每升油跑30公里的燃油效率,也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大学校长、演艺圈的人争相购买,不仅仅为了节省燃油,也是重视环保的一个表现。普锐斯在营销方面也确实做得非常优秀。

2017年1月,普锐斯在日本及世界的销量突破了1000万台,2018年在日本就销售了145万台,2019年保持在了142万台以上,是个非常成功的车型。

从价格看,在日本购买普锐斯大致为250万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为15万元,虽然比普通燃油车贵了一些,但价格并不离谱。

普锐斯曾经在中国组装,也想开拓中国市场,但一是车型较小,油电两套动力系统,电池的装载等让车内空间更窄,不适合中国消费者运送各种物品的需求。价格也和在日本不同,不在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日本企业在混合动力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以后,在充分保有电动车研发、生产及开拓市场技术的前提下,并未及时进入电动车市场,到2019年全年的电动车销量也依旧不能超过2万台。

是日本看不到电动车的市场前景吗?2019年纯电及插电混合动力车的全世界220万台的销量,真的让日企不动心吗?

和日本汽车专业人士有过几次交流,也多次讨论过这些问题。

日本汽车制造业中,在日本全就业人口中占到了8.1%,总数有542万人(日本自动车工业会,2021年3月),光制造方面就有91.2万人。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整车零部件顿时会少一半以上,模块化的组装非常容易。转型不是简单将产品做个调整,意味着91万人中至少半数左右的人失去现有的工作。无论谁做汽车行业的负责人、整车厂的老板,都不能轻易下这个决定。

从过去数年的设备投资看,日本全部设备投资中,汽车一直占五分之一以上,是最大的投资部门。最新的数字为2020年统计的投资金额总汇,这年记录的是2017年的投资状况数据,共投资15430亿日元,占了全部投资的22.6%。

日本的设备投资需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收回成本,电动车的投资也算在设备投资范围内。过去数年十几万亿日元的投资,需要有一个回收的时间,让日本不能轻易下决心在本国进行电动车投资。

但是,在国外的新投资可以做相关的调整。我们在上海车展看到,丰田、本田、日产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在展示重点上,电动车该是重中之重。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进一步推动汽车电动化

看日本汽车产业的话,感觉零部件方面日本企业已经在开始转型。

在上海车展上,日立安斯泰莫(Astemo)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僧伟利,对笔者谈了公司的成立、经营方面的新理念。日立安斯泰莫(Astemo)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1日,从占股看,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占66.6%的股份、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占33.4%。公司主要由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京滨、株式会社昭和以及日信工业株式会社四家企业合并而成。Astemo是“Advanced Sustainable Technology for Mobility”的首字母组合,寓意“通过可持续的先进技术创造安全、舒适的移动生活,为社会做贡献”。

每年车展笔者都会看日立汽车系统公司的出展情况,知道这是一家和日系整车厂有着极为紧密关系的企业。现在和本田系列的三家企业合并组成新公司后,是更多地为本田整车厂提供零部件,还是面向在华所有汽车企业做供应商?日立安斯泰莫企业传播部部长谢军对笔者说:“我们不仅为日系汽车企业提供零部件,还将更多地为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在内的所有在华汽车整车厂做供货商。”

中国在燃油车的生产方面,目前基本以合资为主,纯中国品牌的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上不占主导地位,但纯电动车不一样,在美国的特斯拉之外,中国品牌相当强劲,而且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有关技术在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中国企业在本土保有主动地位。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资料来源:搜狐网(202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破300万辆 特斯拉Model 3三连冠

中国市场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电气化、自动驾驶化、共享化、网联化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在中国共拥有22处生产基地,将致力于为中国的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僧伟利对笔者说。

从内容上看,该企业已经突破燃油车的零部件内容,在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车,在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要提供自己的技术及产品,开拓新的市场。

日立安斯泰莫在本届展会上展出了电动动力总成系统、先进底盘系统、自动驾驶/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以及摩托车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全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载电机控制器,以及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双目相机等。

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双目相机,则可提供从成像、图像处理到物体识别处理、车辆控制信号生成一体化的双目视觉解决方案,可实现ACC、AEB等ADAS功能,为安心、安全、舒适的驾驶提供可靠支持。

从这些内容看,零部件已经脱离了燃油车的局限,在向车辆互联网方向转变。僧伟利将其企业在生产研发上的重点归为“先进电动动力系统”及“集成的车辆运动控制”。虽然燃油车也需要相关的技术及产品,但这更是车辆互联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立安斯泰莫在上海车展推出了诸多的电动化零部件产品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燃油车的最关键模块是引擎,到了电动车时代最关键的模块为发动机

在上海车展的会场上,笔者还看到日东电工公司推出了其在三电系统方面的相关产品,包括电池中的透气膜、电机中的绝缘纸及电控中的绝缘导热材料等。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执行役员、东亚地区统括城胜义对笔者说,在车身轻量化以后,日东电工研发的铝合金专用增强贴等开始有了新的市场。汽车电动化对新材料提出了新问题,日东电工通过参加展会,及时获得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开发相关产品,为企业提供最新材料、产品。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东电工子公司日昌在上海车展上的展台

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汽车电动化以后,能够提供新产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及生产相关产品。日本汽车产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用了较大的精力去研发混合动力车,同时进行了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力及燃料电池车的研发,看起来目标分散,在进入2020年以后,世界潮流逐步统一到电动车以后,日本并没有立即追赶这个新潮流,但并不是日本汽车制造业不具有相关技术,不能生产纯电动车。

从日立安斯泰莫、日东电工的产品及研发能力看,今后为电动车提供相关产品的能力很大,只要整车厂决定加速纯电动车的生产,产业转型能够迅速跟上。

目前,日系汽车的电动车产量低、研发目标较分散,但零部件企业已经大踏步地向“先进电动动力系统”及“集成的车辆运动控制”迈进,也许用不了太多的时间,日系整车厂也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发力生产电动车。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 作者: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0egNDcKOfUtQVlCUp78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