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作者 | 锅盖斯基

◎来源 | 老斯基财经(laosijicj)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人没毛病,药没毛病,究竟哪里出了毛病?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一年前,朵朵被诊断为性早熟。
按照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的说法,她现在10岁,身高144cm,如果不进行干预,只能长到153cm。
为了打生长激素,朵朵妈妈一周内跑了当地三家三甲医院。
三次诊疗过程简单迅速,无一例外建议朵朵尽快打生长激素针。
打针一年后,朵朵妈妈又带朵朵到了外地一家三甲医院,诊断结果却是朵朵并没有达到性早熟的标准,不需要打针。
然而性激素抑制针,朵朵已经打了一年,不可能停针了,只能继续打下去。
而且抑制针抑制住了发育,现在还要配上生长激素针,否则之前的针全部白打。
还能有什么办法?针还得继续打,而且是“双打”。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2019年暑假,戏精斯基带他儿子去测骨龄,据说还是省内比较有名的专家。
专家看了骨龄说,要打针。
戏精斯基默默算了一笔账,走了。现在,他儿子小学毕业,已经超过170cm。
要是当初那针打下去了,戏精斯基宁可相信是药干的,也不愿意相信自家基因可以如此优秀。
不然几十万的支出怎么解释?
戏精斯基说,这年头,打这玩意的太多了。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斯基见识少,还以为这玩意只有特殊儿童才用得上。
斯基孤陋寡闻也就算了,但美帝的思维这么跟不上趟,斯基就有点瞧不上了。
2003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才批准让身材异常矮小但身体健康的儿童打“增高针”。
异常!异常!异常!
重要的内容重复三遍。
他们还同时警告,这种针只适用于美国儿童中占1.2%比例的最矮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想长得更高的正常儿童。
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帝,哪里懂得中国家长的焦虑。
只有中国人才懂中国人。
戏精斯基带着儿子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就来了句“为什么不早点来?”
这话问得那叫一个恰到好处,谁也没逼你打针,但又比拿枪顶着你,还叫人难受。
就像《我不是药神》台词里说的:
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
得亏戏精斯基关键时刻稳住了智商,否则就要拍下钱包说,给我家孩子来一针!
只要摊上娃的事,有些家长的智商确实会很感人。
有位身高不到160cm的妈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吃了亏,为了让自己更高一点,她做了截骨手术。
对,就是把腿上的骨头敲断再接回去那种。
折腾了一番,自己长高了2cm。
有了儿子之后,她就想趁年纪小赶紧打增高针。
到医院,她就说:
医生,我们是来打那种长高针的,你给我们开点就好了。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增高针,就是所谓的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是一种肽类激素,可以促进动物和人的发育以及细胞的增殖。临床上生长激素被用于治疗儿童生长迟缓和成人的生长激素不足,近年来,还流行用来防衰老。
这些解释一点毛病都没有。
有件事大家恐怕不一定知道,国内的增高针都被走私到海外了。
什么概念?
在斯基有限的见识里,只有海外药走私到国内的,还没听说过有中国药走私到海外的。
这事虽然违法,但还挺值得得瑟一下的。
能被走私,说明这药便宜,有疗效。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前面说了,近年来流行用生长激素防衰老,这事主要是美帝的论文干的。
虽然论文警告说不当使用也有可能导致副作用,比如男性化、心脏病并发症、猝死。
但为了美,美国人的智商也可以下线,富豪、高级白领、运动员都想防衰老。
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售价不及美国产品1/3的中国生长激素成品,开始吸引买家的注意。
这类走私案后来还揪出了一个中国版“药神”——金磊。
金磊这名字,斯基相信大家都没怎么听说过,但不妨碍这人牛逼地存在着。
他是国产“增高针”第一人,把国产价格拉到了进口增高针的1/4。
当时走私案中双方联系的邮箱所有人指向了金磊,但据金磊解释,邮箱不是他本人在实际使用,而是经销商和员工在用。
好了,斯基并不想破这起走私案,只想借此说说金磊和他的金赛药业的封神之处。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所以药是没问题的,但要看到用在什么人身上。
生长激素是矮小症的福音,但过量使用,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斯基直接给大家上一段资料。
生长激素(HGH)如果过量使用持续太久,会产生肢端肥大症,以局部骨骼过度生长为特征,导致额头、下巴突出与手指、脚趾过度肥厚的症状。生长激素分泌型的肿瘤好发于四、五十岁,鲜少在儿童身上发生,不过儿童一旦罹患这型肿瘤,将会过度长高,形成所谓的“巨人症”。
新华社《新华视点》前两天发了一篇报道——《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这篇报道发出之后,没怎么在“知乎”发酵,在“微博”发酵,倒是在“雪球”上发酵了。
股东们很激动,逮着记者一顿骂呀。
记者太无良了,为了低位吸筹,故意打压上市公司。
以后矮小症不敢打针了,记者负责么?
《新华视点》是冒牌货,不是新华社的。
股东鸡冻,斯基也不是不能理解。
斯基就说金赛药业吧,因为他家拿下了国内70%以上的市场。
金赛药业属于上市公司长春高新(000661.SZ),从去年业绩来看,金赛药业给上市公司贡献了90%以上的净利润。
到今年7月30日,冲着增高针拿着 “长春高新”股票的有13.18万股民。
再看一组数据:
2021年4月30日,长春高新的股东户数只有6.258万,到7月30日,股东户数就达到了13.18万。
2020年6月30日,机构持仓还有1164家,占流通股的近61%;到了今年6月30日,就只剩下314家了,占流通股已经不到20%。
再来看看股价,去年6月8日收盘,长春高新的股价到达了巅峰683.78元,到了今年8月6日就剩下278.04元了。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这把玩得多666,剩下13.18万接盘侠,到哪说理去?
不得抓住《新华视点》不放么。
今年5月,作为创始人金磊也减持套现了近40亿人民币,毕竟人家有10亿的个人所得税要交。
没错,个人所得税10亿,斯基一辈子都见不到这么多钱。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其实吧,股东们也不必这么紧张,人家《新华视点》的报道里一直在强调“滥用”这个词,没说金赛药业的“增高针”有毛病。
增高针这玩意即便不滥用,市场空间也还是很大的。
斯基给股东们保守地算算啊。
在国内有个标准:
只有3%以下的人才符合注射生长激素的要求。
全国大概有在校小学生1个亿,3%就是300万人符合;哪怕按美国标准的1.7%,也有170万人符合。
按生长激素年一年人均打针4.27万元估算,金赛药业2020年58.03亿元收入来看,也就覆盖了13.6万人左右,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不过一年4万多的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钱,何况一打就是几年。
显然,很多人等不及。
家长焦虑身高,上市公司焦虑市值。
一焦虑,做出什么事都不难理解了。
增高针滥用这事吧,《新华视点》还真不是第一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2016年5月,叶义言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号上声明:
早在两年前,因自己反对被控股方控制的贝诺医院对儿童滥用生长激素,已经被医院强行辞退,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长沙贝诺医院。
叶义言是谁?
叶义言是一名儿科教授,从湖南湘雅医院退休后创办了长沙贝诺医院。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声明中提到的医院控股方就是上市公司长春高新。
这些药企的医药代表为“套牢”医生提出“终身提成”这一招数。
只要是第一个给患者开生长激素的医生,以后该患者终身使用生长激素产生的费用,厂家都按比例给该医生发提成。
按照这个招数,医生说服了一个患者打增高针,就等于占领了一个山头啊。
如果医生不排斥这种情况,那么谁能拿下这些医生,无疑就掌握了财富密码。
这也是在“增高针”领域,进口药没干过长春高新的原因。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这里面的金矿啊,斯基想都不敢想。
斯基又想拿金赛药业的财务数据出来溜溜。
2020年,金赛药业收入58.03亿元,净利润27.6亿元。
销售费用虽然没单列,但整个长春高新的销售费用是25.82亿元。
而整个长春高新的销售重心其实都在金赛药业,这是谁说的呢?是他们自己在2020年报里说的。
 
目前金赛药业儿科、非儿科市场营销团队及配套服务人员3000人左右;
百克生物疫苗销售推广团队100人左右;
华康药业医疗和otc营销团队100人左右;
高新地产销售团队30人左右。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也就是说,金赛药业的收入几乎是一半留给了利润,一半留给了销售。
金赛药业,简直是长春高新的摇钱树。
长春高新1997年发行市值是7亿元,到2020年巅峰时期到过2000亿元。
所以啊,长春国资的投资眼光比合肥还早。
但眼光归眼光,野心归野心。
去年长春国资和金磊换股重组时,还搞了一出对赌协议。
承诺金赛药业 2019 年度、2020 年度、2021 年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15.58 亿元、19.48 亿元、23.2 亿元。
要知道,金赛药业2016 年度实现净利润不过 4.96 亿元。
可能从海外回来的金磊曾经的确想圆中国孩子的长高梦,不过如今的他,可能也不想当什么救世主,只想赚钱。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文章最后,放上叶义言教授的一句话:
 
资本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你不能说哪一块钱比另一块钱更干净。但在医疗领域,不能以商业目的作为唯一目标。
他们不是什么救世主,只是想赚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kNsdjKR96GuvB2jeNCVPg

赵本山都得佩服增高针

 
俗话说得好:
 
娘高高一个,爹矮矮一窝。
 
 01 
 
斯基很惭愧,
 
我就是那个“爹矮矮一窝”的爹。
 
自从儿子进入长个子关键期以来,
 
斯基老婆那些天天讨论如何变美的小姐妹群里,开始充斥着各种关于孩子如何长高的消息。
 
她还天天给我轰炸各种链接:
 
《震惊,孩子长不高,是做错了这5件事》
 
《千万注意!孩子不吃这几样东西,小心以后长不高》
 
《父母对于孩子的身高,谁的影响较大?》
好家伙,这第三个链接绝对是针对我的。
 

媳妇儿,咱能别这么焦虑吗?

 

我能不焦虑吗?儿子长不高,小心以后找不着老婆!都赖你!

 

瞧你这话说的,我不也找着了吗?还找了个这么好看的!

 

别贫了,有这功夫,你倒是也想想办法!

 

 02 
老婆大人布置的任务咱也不敢违抗,毕竟孩子身高的事情,我也参股50%,怎么说也至少有一半的责任。
 
赵本山都得佩服增高针
但是斯基办事遵循一个原则,凡事得有理有据,网上的偏方咱就别乱相信了。
 
到处打听了一番,还真让我找到了比较靠谱的,听说有家医院有位专家专治长不高。
 
斯基不敢怠慢,起了个大早去排号。
 
看来对孩子的身高焦虑的人不少,斯基好歹是抢到一个号,但是后面那一大排的人只能改日再来了,毕竟专家门诊也是不能无限加号的。
 
一早取的号,吃完晚饭终于轮到了,测完骨龄,专家一顿数落:
 

你咋来得这么晚?你家孩子骨龄都超正常年龄2年了,有长不高的风险。

后面仔细一询问,打增高针这一套下来少说得花上十几二十万。
 
无奈,看在房贷车贷的面子上,只好作罢。
 
 03 
距离斯基操心孩子长高的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儿子也自己长高了不少,都快忘了这档子事了,没想到增高针倒是越来越火了。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
 
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这么一说,这增高针倒是颇有当年本山大叔卖拐的架势,不管你瘸不瘸,都能给你忽悠瘸了。
 
不过,卖增高针可比卖拐容易多了:
 
设立一个专门的增高门诊,包装一下专家,测测骨龄,下下危机预判。
 
医生一说需要打,咱也不敢质疑呐,你说是啥就是啥吧。
 

黄金长高干预期就这么几年,现在不打更待何时?犹豫就会败北!

这焦虑感一下就上来了。
 
这还没完,到时候上个市,还能收割一波,怎么看这都是一门好生意。
 
这不,2020年,长春高新(000661.SZ)的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生长素业务收入58亿元、净利润27.6亿元,分别占公司总收入、总利润的67.7%、90.6%,生长素业务的营收占了大头。
赵本山都得佩服增高针
但是,利用家长的焦虑,只管赚钱,不管对错,终将是会被反噬的。
 04 
现在的孩子不光成绩要卷,身高也得卷。
 

赵本山都得佩服增高针

家长们希望自己家的宝贝在任何方面都得高人一等,对孩子的担忧和关注也总是创造新高度:
 
四十年前,人们惊呼武侠小说会毁掉下一代;
 
三十年前,人们惊呼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们惊呼互联网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人们惊呼游戏会毁掉下一代。
 
有些人恨不得对任何阻碍孩子发展的东西,都扣上一个“精神鸦片”的帽子。
 
这么看来,下一个风口应该是,如何治疗未成年孩子家长的焦虑。
 
当然,生长激素被滥用,家长们自己也得反思一下,咋的就让不良商家抓住了把柄?
 
有些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度,都有点近乎病态了,甚至还有家长为了孩子成绩能好一点,给他们吃药。(详情见:《为了高考,他们偷偷让孩子吸毒》
 
或许,你也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家长让孩子退出游戏,放下手机去做作业,自己却在一旁刷短视频,一个接一个,不亦乐乎。孩子如果质疑家长玩手机,家长定会美其名曰,我看的是有用的东西,讲做人道理的。定睛一看,原来是在看砖家熬鸡汤。
 
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要求很多,对自己却要求很少,恨不得孩子能弥补自己之前所有的遗憾。

 

希望孩子以后长得比我高,成绩比我好,将来赚得比我多更好。

前阵子还有很多网友说,以后孩子不上补习班,也不能玩游戏,不知道能干嘛。
 
最近斯基没少看这奥运会,倒是觉得带着孩子一起运动挺好的:
 
多运动有利于长个,对孩子的身高也可以少担忧一点;
 
妈妈跟着一起运动,皮肤能更好,还能少花点冤枉钱去美容院;
 
爸爸跟着一起运动,少去喝酒,少吹牛,股票还能少亏点。
 
全家一起打打球,跑跑步,关系还能更和谐一点。 
 
赵本山都得佩服增高针
嗐,不说了,重仓体育产业去了。

 

来源:老司机野驶(ID:lsjyeshi)作者戏精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6veYZ7j4KlKimmzJv5mgw

谁是国产疫苗之王?

谁是国产疫苗之王?

     从创始人背景、研发投入力度、新冠疫苗布局及研发管线4个角度对比来看,康希诺生物是疫苗公司中的最强王者,智飞生物紧随其后。

来源 | 投个机

新冠病毒让疫苗走上时代的舞台,也孕育了资本市场暴富神话,美股疫苗公司Moderna一年10倍,A股的康希诺生物、智飞生物也大放异彩。

但当下A股,疫苗股囊括了康希诺生物(688185.SH)、智飞生物(300102.SZ)、康泰生物(300601.SZ)、沃森生物(300142.SZ)、康华生物(300841.SZ)、万泰生物(603392.SH)、百克生物(688276.SH)等,即将上市的还有艾美疫苗、艾棣维欣等,如此多的疫苗股,哪个才是最强王者?

本文从创始人背景、研发投入、新冠疫苗布局及研发管线4个角度聊一聊我的看法。

01 创始人背景大PK

A股疫苗股公司的创始人有明显的代际划分,第一代老板多为防疫站出身,或为销售,或为站长,学历普遍不高。

 

如智飞生物创始人蒋仁生,出身广西农村,学历只有大专水平,最高的职位也不过是做到了家乡防疫站的副站长。

 

康泰生物创始人杜伟民,曾任职于江西省卫生防疫站,做过狂犬疫苗造假公司长春长生的销售经理,学历为暨南大学高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医学背景较弱。

 

沃森生物创始人李云春,本科学历,做过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医学背景略胜智飞、康泰一筹。

 

康华生物创始人王振滔,温州鞋厂老板出身,至今旗下还有一家叫奥康国际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41亿,上市年头接近10年,混成这样,可见老本行的运营能力不太好。

 

万泰生物创始人钟睒睒,最有名的身份便是农夫山泉的老板,医学背景可见一斑。

 

第二代创始人普遍学历较高,本身就是医学科学家出身,有丰富的疫苗研发经验,如康希诺生物的创始人宇学峰,微生物博士学历,历任国际疫苗巨头赛诺菲全球开发总监。其他几个联合创始人,也多为国际著名医学院博士学历,在诸多医药巨头中身兼研发要职。

 

艾棣维欣创始人王宾,1991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于1994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世界首次DNA疫苗临床试验,发表了150余篇有关疫苗及免疫学的同行评审期刊。

 

将视野从疫苗公司挪到其他创新药行业,大量小型创新药公司的创始人与康希诺生物相同,多毕业于国际名牌医学院,拥有国际医药大厂研发经验。

 

从行业特性上看,疫苗与创新药企业相同,是科学研发型企业,创始人的研发实力将对公司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未来,中国疫苗公司的创业门槛必将对草根英雄关上大门。

 

由于创始人医学背景的不同,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产生明显分化。

 

02 研发投入大PK

 

疫苗公司产品为王,谁率先研发出重磅疫苗,谁便能获得超额利润,如沃森生物最先上市13价肺炎疫苗,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此款重磅疫苗的公司,上市之后,沃森生物业绩暴增。

 

更如康华生物,十余年专攻人二倍体狂犬疫苗,率先上市,将其推上了资本市场。

 

重磅疫苗的研发需要时间,更需要金钱,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代疫苗公司创始人中不乏有王振滔和钟睒睒这样的实业家。

 

因此,展望未来,谁舍得投入研发,谁研发投入金额大,谁就有望掌握更多的重磅疫苗,能赚下更多的钱,由此实现正向循环,不断做大做强。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道理,但不同公司的老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我们从研发投入绝对金额和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等2项指标来筛选哪家疫苗公司更有前途。

 

先看研发投入金额。

 

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最多的疫苗公司是智飞生物的4.8亿,康希诺生物4.3亿,沃森、康泰、万泰普遍在3亿左右,康华、艾美和艾棣维欣研发投入金额较小。

谁是国产疫苗之王?

                                          

只看绝对金额可能埋没潜力股,如艾棣维欣没有上市产品,也未登陆资本市场,拼研发自然比不过其他对手。

 

康华生物有人二倍体狂苗重磅疫苗,但绝对金额历年都不太高。

 

康希诺生物从投入金额上看,低了智飞生物一头,但康希诺在新冠疫苗之前,基本没有疫苗产品上市,因此,能有此等魄力也是绝无仅有了。

 

故,我们再从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来对比下哪家公司更重视研发。

 

谁是国产疫苗之王?

 

从比例上看,万泰生物领先一筹,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达到13.4%,历年投入力度也都在10%以上,结合3.14亿的投入金额,从比例及力度上看,在疫苗公司中都算是优秀。

 

沃森生物历年研发投入比例都高的惊人,但2020年下降到10.8%,主要是13价肺炎疫苗上市之后,营收暴增,故研发投入比例开始下降,结合3.16亿的绝对研发金额,也是舍得研发的企业。

 

康泰生物同沃森,不做详细介绍。

 

表中值得特别重视的公司有两个,一个是康希诺,由于营收金额过小,因此对比研发投入比例没有意义。另外一个是智飞生物,研发投入比例最低,是不是公司不重视研发?

 

智飞生物除了自研疫苗,还代理默沙东重磅的宫颈癌疫苗,卖的太火,智飞营收金额太大,以至于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过低。

 

虽然有理由解释智飞生物研发投入力度小的原因,但是,智飞生物通过代理+自研,实际上赚了不少利润,但从绝对研发投入金额来看,仅仅领先康希诺生物5000万,实在有点难看。

 

因此,智飞生物在研发金额上,不如康希诺重视。

 

03 新冠疫苗是个照妖镜

新冠病毒改变了人类生活,同样也改变了未来疫苗公司的生态。

 

在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康希诺的产品最先获批,智飞生物紧随其后,康泰、沃森等其他疫苗公司尚未获批。

 

此次新冠疫苗的研发,或是一面照妖镜,进度落后的企业,或在战略决策中落后对手,或研发实力较弱,无论是何种原因,当竞争对手的新冠疫苗产品开始赚取暴利时,自家产品还在临床试验,都是弱者的表现。

 

以艾美疫苗为例,该公司计划在港交所上市,刚刚披露的招股书公布了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度,看图:

 

谁是国产疫苗之王?

 

虽然艾美采用4条路线进行研发,但进度最快的新冠疫苗也仅仅处于临床1期,上市时间预计要到2022年第四季度,说句风凉话,等艾美的新冠疫苗上市时,黄花菜早就凉透了。

 

康华生物更是直接放弃了新冠疫苗的研发,一家疫苗公司主动放弃,这背后自然凸显实力的尴尬。

 

那些进度落后的公司,投资者该审视一下了。

04 研发管线大PK

 

净利润增长是推动股价上升的根本原因,结合疫苗公司产品为王,谁有爆款疫苗在手,谁的业绩就会迎来大爆发。

 

如沃森生物的13价肺炎疫苗在2020年上市销售,当年营收暴增162%!

 

再如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上市,重磅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即将获批,营收即将迎来爆发,股价也持续走强,2021年的涨幅已达到79%!

 

而康华生物,除了已上市的人二倍体狂犬疫苗,其他在研产品近两年无上市可能,股价持续低迷。

 

因此,梳理疫苗公司的研发管线,才是寻找黄金买点的重要抓手。通过管线对比,也能预见未来的疫苗之王。

 

先看智飞生物的研发管线:

 

根据智飞2020年的年报,目前约有15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去除早期临床的疫苗,未来2-3年上市的重磅疫苗有23价肺炎疫苗、人二倍体狂苗、四价流感疫苗和15价肺炎疫苗。

 

今年刚刚获批上市的重磅疫苗除了新冠疫苗,还有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群用),后者是智飞生物独家产品,预计2021年是自有产品业绩爆发年。

 

随后2022-2023年,还会有其他稍重磅、但有竞争对手的产品上市,也会给业绩添彩。

 

站在2年后的时间节点,重磅产品15价肺炎疫苗有望进入即将上市阶段,此产品将终结13价肺炎疫苗王者的地位,有望带来暴利。

 

因此,智飞生物在今年以及未来2-3年都处于业绩增长阶段,不愧为市值最大的疫苗股。

 

再看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只需1针,竞争力强劲,预计今年将产生暴利,同时,重磅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也有望今年获批,2021和2022年将是业绩爆发年。

 

从产品角度看,康希诺2021年股价强劲的表现,不难看出,康希诺正处于爆发前夜!

 

除了这两款重磅产品外,其他在研产品进度多处于临床1期,离上市较远,不足以支撑股价。

 

再看康泰生物,在研产品中,13价肺炎疫苗有望年内获批上市,是继沃森生物之后的第二家国产13价肺炎疫苗,预计业绩暴增时间节点在2022年一季度。

 

除13价肺炎疫苗外,人二倍体狂苗也有望年内上市,是继康华生物之后的另一家二倍体狂苗,业绩爆发时点或在2022年二季度;

 

此外,四价流脑结合疫苗也即将进入审批阶段,上市时间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业绩爆发或在2023年初。

 

有3款重磅产品即将上市,康泰生物的业绩大爆发正在路上。

 

沃森生物方面,已上市的13价肺炎疫苗正处于放量期,但康泰生物的13价获批之后,增速或被康泰分流,加上13价预期已被市场充分计提,因此,13价难以持续支撑沃森业绩爆发。

 

在研管线中,二价宫颈癌疫苗处于审批阶段,虽然预期2年内上市,但万泰生物的二价宫颈癌也已上市,加上二价产品不如4价和9价宫颈癌疫苗,预计二价宫颈癌无法促使沃森生物业绩大爆发。

 

处于临床后期的4价流脑结合疫苗和4价流感疫苗同样面临多家竞争对手,因此,无法推动业绩大爆发。

 

由此来看,沃森生物业绩大爆发时间节点已过,未来业绩增速将趋缓。

 

万泰生物方面,9价宫颈癌疫苗已进入临床3期,预计3年左右能获批,那时将成为首家国产9价宫颈癌疫苗,业绩将迎来大爆发!

 

康华生物在研产品进度处于早期阶段,还没到探讨业绩爆发的时间节点。

 

从管线上看,业绩即将大爆发的疫苗公司分别有康希诺生物、康泰生物和智飞生物。

 

05 总结

 

从创始人背景、研发投入力度、新冠疫苗布局及研发管线4个角度对比来看,康希诺生物是疫苗公司中的最强王者,智飞生物紧随其后。

 

其他疫苗企业,或多或少存在明显缺点,只能按照重磅产品上市节点进行阶段性投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M2wMlVw6QxHSSx7s6KeSg

抽脂手术死亡背后,腐烂的不止是脂肪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632篇原创

 

0

 

写在前面,本篇作者是毛大夫。

 

毛大夫是我的朋友,医学博士,现在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当外科医生。

 

有这篇文章是因为,就前几天,有一个女孩因为吸脂手术去世了。

 

所以毛大夫在高密度手术的间隙抽出时间写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从毛大夫的视角来叙述。

 

“我”,是毛大夫。

 

1

 

我上学的时候,有位外科教授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

 

 “做手术是修理一个器官,但治病看的是病人整体。只会做手术、不会治病的结果,就是手术很成功,可是人没了。”

 

“手术很成功,可是人没了”,这句话过于黑色幽默,以至于这些年我始终把它当做自己行医的座右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只盯着局部,而要看全局。

 

本是一个玩笑话,是教育我们这些医学领域的后生们学会前辈们面对疾病和患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并不需要真的发生。

 

但最近的一起新闻,却让我又想起了这句话。

 

手术很成功,但人没了。

 

这起很多人都看见了:

 

浙江杭州的一位“网红”小冉女士,今年5月2日在当地的一家名为“华颜医疗美容医院”的医美机构接受了吸脂手术。手术本身很顺利,但手术后没多久,小冉就出现了全身性的多发性疼痛且不断加重。仅仅2天后,小冉就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并皮肤大面积溃烂,遂进入杭州绿城医院ICU抢救,后转入浙医二附院进一步治疗。

 

这起时间中最让人惊悚的一幕就发生在小冉转院之时——根据小冉家人的描述,转院过程中的小冉“前胸到肚子皮肤大面积溃烂、浮肿”——虽然其后小冉被转入了杭州绿城医院ICU抢救,后转入浙医二附院进一步治疗。其后两个月期间还接受了两次手术,但最终还是因为感染过重不幸去世,年仅33岁。

 

一般来说,作为一种美容塑型手术,吸脂手术让人付出的代价应该是金钱,而不是生命。为什么明明吸的是脂肪,最后却把命“吸”没了。

 

“手术很成功,可是人没了”,这样的事情,显然不应该发生在小冉身上,但也好像并不只发生在小冉身上。

 

所有人在选择医美的时候,都会面临这种风险。

 

2

 

小冉所接受的手术,名为“腰腹部抽脂修复+双上臂抽脂+自体脂肪隆胸”。

 

手术名称听起来挺复杂,但简而言之,就是把腰腹部和双上臂这样容易显胖部位的脂肪抽取出来,“挪”到胸部。

 

人体的脂肪依照堆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两种。

 

其中,内脏脂肪可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等方法减少,皮下脂肪则相对难消除。

 

所以抽脂手术的目的,就是通过抽取一些顽固的皮下脂肪,对体型曲线进行改善。

 

这并非小冉第一次接受抽脂手术。

 

几年前,小冉就有过一次抽脂手术的经验,并且很成功。

 

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能正是因为太成功了,导致对抽脂的盲目信任。

 

人生就是这样。

 

我当年高考分高,学了医。

 

我那些高考分没我高的同学,学了计算机。

 

我当时赢了,现在看,我输的一塌糊涂。

 

或许只有到50岁的时候,我才能找回自信。

 

但我这个加班,可能活不到50岁。

 

嗨,我们还是说案子。

 

就手术分级来讲,吸脂手术并非是一个“大手术”,但不是大手术并非意味着抽脂手术没什么风险。

 

作为一种需要静脉全麻的手术,抽脂手术容易出现的风险,包括麻醉相关药物可能引起的呼吸抑制、恶性心律失常,以及手术本身的创伤所导致的脂肪栓塞、出血、感染等。

 

除此之外,抽脂手术还可能存在局部过度、血管损伤导致皮肤坏死,抽吸不均匀让术后的皮肤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可能。

 

即使手术顺利完成,抽脂手术后的求美者也还有几个关卡要闯。

 

第一道关卡是感染。

 

抽脂手术引起感染的原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手术的创面大、剥脱的皮肤脂肪层面积多是一个原因,脂肪组织本身营养丰富、容易滋养细菌也是一个原因。

 

同时,抽脂后原本脂肪所在的空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空腔,所以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压迫,求美者要穿弹力衣裤、绑绷带等。如果不按照要求加压,就可能出现积血,成为滋生细菌的温床。

 

这些原因让抽脂术后皮下的剥离面成为一个巨大的细菌培养皿,所以抽脂这个“简单”的手术不仅需要手术本身很成功——手术者有一定的手术技巧,术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手术的附带损伤必须很小——术后的护理和预防也十分关键,一个疏漏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比如,如果手术后抽脂部位如果出现持续的红肿热痛,需要警惕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可能,需要时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清创治疗。如果患者术后3天可能发热,皮肤出现血性大疱,那就意味着可能发展成坏死性筋膜炎,此时皮肤会出现大片坏死、恶臭,随着坏死组织迅速扩散,可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甚至死亡。

 

防感染这件事情,在医院是大事儿,需要大量的成本。

 

但私人美容医院,未必会投入这么多成本。

 

同样的钱,明显投广告才更合适。

 

不幸的是,小冉也正是倒在了感染这个手术后的第一关上。

 

3

 

在浙医二附院提供给小冉家属的诊断证明书上,那个带走她年轻生命的疾病叫做“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这是一种进展迅速且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在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疯狂繁殖的细菌,能够一层一层地破坏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造成皮肤和肢体的广泛感染和糜烂。

 

听起来特别瘆得慌。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年代便有记述,彼时它有一个更加古朴,却也更加直观、更加骇人的名字,噬肉菌感染病(Flesh-eating disease),疯狂繁殖的细菌像看不见的噬人魔鬼,一层层地将皮肤、筋膜和肌肉吞吃掉,哎场面确实难看。

 

坏死性筋膜炎是需氧性和厌氧性细菌协同作用的结果。

 

在全身或局部组织的免疫屏障出现损害后,多种细菌的“混成部队”就会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其中需氧菌先消耗组织中的氧气,创造出适宜厌氧菌生存繁殖的少氧环境。随后,细菌感染会沿着筋膜组织迅速广泛地潜行蔓延,从局部到全身、从表浅到深处。它可以发生于任何侵入性的手术,甚至是像吸脂这样的小手术。

 

因此,其他的医美手术在理论上也有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

 

如果只是开始腐烂,其实也能治,也不难。

 

难的是,这个病非常狡猾。

 

在早期阶段,患者基本上没有症状,顶多只有轻微的局部体征和症状。即使局部出现一些红斑和水肿,但也很难与普通的皮肤感染鉴别。只有当感染持续蔓延,患者的疼痛逐渐加重直至剧痛难忍之时,才可能会告诉我们这不是普通的感染,需要医生的高度警惕和关注。

 

如果这个时候,发现小冉的疼痛超出了正常程度的医生能够给予更多的检查和关注,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置——发病24小时内进行清创,清除掉感染坏死的组织,并在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出来之前,根据经验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

 

那么小冉的生命或许不会那么猝然逝去。

 

只可惜,从华颜医疗美容医院的护理记录单上可以看到,吸脂术后小冉先是出现了腹部疼痛,后蔓延至胸部和骶尾部。

 

或许美容医院的医生以为她只是普通的术后伤口疼痛,只是给予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来止痛。 

 

胡乱止痛,是不专业的行为。

 

因为痛是一种问题的暴露。

 

疼痛了一段时间后的小冉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不那么疼了,或许这时美容医院的医生放心地走了,但小冉的生命也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感染的细菌不断扩散,也不断深入,直至侵入血管,在营养比脂肪更加丰富的血液中加速疯狂繁殖,随之而来的就是回天乏力的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到后面,就真的救不过来了。

 

很多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中,都提到了小冉在浙医二院ICU治疗的两个月里,经历过两次“全身杀菌手术”。

 

这个称呼其实并不准确,所谓的“全身杀菌手术”应该是大范围的清创手术:把感染区域的皮肤翻起来,清除掉因为感染化脓、溃烂的组织,然后把伤口敞开晾着。

 

由于感染的细菌中有大量的厌氧性细菌,所以清创后全身的大面积伤口并不能缝合甚至遮挡,因为那样会反而创造让细菌疯狂生长的低氧性环境,伤口只能这么敞着,给她抗生素和营养药物,等待她的身体“扛”过最凶险的感染期。

 

但很显然,她最终并没能“扛”过去。

 

而且,这一“扛”就是两个月,无法想象这两个月里她是什么样的状态。

 

她或许很疼,因为全身的溃烂和伤口,她或许也没那么疼,因为细菌和手术几乎已经破坏掉了所有皮下的感觉神经,我们无从得知这两个月里她是否有过片刻的清醒以及在这片刻的清醒中她会想些什么,但我们能确定的是,镇静剂持续泵入下的无意识才是她可能得到的最“幸福”状态。

 

然而,这一切本不应该发生——死亡率高达80%的坏死性筋膜炎,早在无菌手术和抗生素诞生以后就已经很难遇见,昔日希波克拉底时代令人闻风丧胆的“噬肉菌感染病”,能够有机会在人体上肆虐的几率不到10万分之一。

 

在无菌术普及的当下,这样的严重感染发生在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身上,实属不该。

 

简直是离谱。

 

这是人祸。

 

4

 

人祸是往往是一系列悲剧的放大器、也是一个蹩脚的导演,能够把一些原本可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隐患放大,并最终带到不可收拾的不归路上。

 

在小冉的故事里,这个隐患就是吸脂手术的并发症。

 

虽然表面上正是并发症带走了她的生命,但并发症不可怕,正规医院手术也有并发症,在北上广那些名气如雷贯耳的顶级大医院里,也时常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名气越大的医院手术并发症反而可能更多,因为这些医院做得往往是其他医院不敢做的高难度手术,手术越难,并发症反而越多、越凶险。

 

所以他们经验丰富。

 

但正规医院、好的医院与那些不靠谱医疗机构的差距,不在于手术后医生向上天祈祷并发症不出现在自己病人的身上,而是往往在于如何预防并发症,以及并发症发生以后的事情上。

 

以预防手术感染这个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为例,在正规的医疗机构中,是由手术医生、护理、麻醉以及医院感染防控部门通力合作来预防的——手术器械是否符合灭菌要求?消毒铺单是否过关?医生和护士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手术间和换药室是否达到院感要求?配套的麻醉和抢救设施是否到位?有没有完整的保护体系?

 

这些需要钱,但更需要医生的经验。

 

见功夫的地方在于医生对并发症的警惕性和意识上。

 

很多医生之所以牛,并不只是在于手术做得好,更在于能够术前、术中、术后对很多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存在近乎本能的直觉和意识。

 

而这种直觉或意识不可能是天生的,只能是在知识的新老传承中学来,并在无数次半夜三更的突发意外和病情骤变中练就出来。

 

但是很可惜,这一点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医美整形机构中都很难看到。

 

因为他们不是医院。

 

他们是,销售机构。

 

让他们用医院标准保护病人生命。

 

他们可能都笑了。

 

很多整形机构的医生,整形手术能够做得很漂亮,但可能对于手术后的并发症处置一窍不通。有些所谓的“医生”开刀注射玩的很溜,可一遇到并发症就麻了,既无从判断,更不会治疗。

 

正规医院里,日常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教学。

 

教学不只在于新老医护人员之间的“传、帮、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正规医院是以“不出事”为核心指导原则的。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所有人都要一损俱损,大佬们有责任也有意识教好年轻人,因为一旦年轻人犯了低级错误,自己也要跟着倒霉。

 

但市场上的很多整形机构里可不是这样,手术的本事是看家的秘法,不可能随意示人,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可能大佬们自己都没整明白,怎么教你呢?

 

所以哪怕这些人与我一样有行医执照、穿着一样的白大衣、也被人一样地叫做“医生”,我也很难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算作真正的医生。

 

优秀的从来不只是一个医生,而是一整套体系。

 

只靠医生一个人,没有体系和设备保证,就是神仙也没用。

 

我所在的医院地处北京的繁华地段,常年接各大私立整形医美机构的“派单”,这些机构一旦患者发生自己无法处置的大问题,就会二话不说立刻用救护车送至附近的大医院。

 

甚至有段时间,一看到带有某几家机构的车辆停在我们的急诊门口,就能大致猜到是什么病情,时至今日,即使我已不在急诊,仍会一些眼熟的医美机构心有余悸。

 

不过,我一直以为,我在急诊与这些医美机构的“亲密接触”已经够震撼了,直到有一天,我与一些整形机构医生的交流中,得知了另一个让我吃惊的事实。

 

某种意义上,这些医美机构在谋财害命。

 

5

 

很多整形机构里所谓的“医生”,压根不是真正的医生。

 

据相关方面统计,2年前,2019年我国医美机构已超6万家,但有资质的机构仅1万多家。

 

有资质的从业人员约50万,其中执业医师不到10%。

 

这是2年前的数据,到了今年,这个数字只会更离谱,不信你看看医美股。

 

一般来说,正规科班出身的整形外科医师需要6~8年左右的培养周期,但这个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更追不上年均增长速度20%、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整形机构所带来的人才需求量。

 

“造人”的速度追不上用人的速度,解决方案就只有两个——要么从别的领域挖人、要么干脆非法行医。

 

挖人并不复杂,钱给够了就行。

 

作为发展最快,也是挣钱最快的医疗领域之一,医美、整形每年都在吸引着大批其他专科的医生“转行下海”。

 

很多整形医生表面上是正儿八经的大牌医学院出身,但当年他/她所学的专业可能压根不是整形美容,只是在某一天进入了这个领域后,在某个速成班学习了几天就被机构包装成知名医学院乃至知名医院的医生给人开刀。

 

没想到把,给你开刀的医生是有证的医生,已属于“难得”,甚至你就不要期待他是真正科班出身的整形医生了——有可能他前一天还是一个给人切痔疮的肛肠科医生,明天就撸起白大衣的袖子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医美大军中,给你开起了眼角、抽起了脂肪、聊起了鼻综合。

 

小心把你的脸当屁股给做了。

 

更夸张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医生,在医美的市场上也是十足的“抢手货”——整形美容行业的人才缺乏已经不是新鲜事,转行医生根本填不平每年递增 20% 的医美市场规模。

 

这个行业太快,大家都把握不住。

 

根据艾瑞咨询《2020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19 年全国有近 2000 家医美机构超范围经营,占全体合法机构高达 15%,有 8 万多家经营机构涉嫌犯法。

 

我国而据中国整形美容医师协会近年的数据,目前我国实际从业的医美医师非法执业人数已超 10 万以上。

 

作为过去10余年间扩张最为迅速也是发展红利最多的医疗领域,除了从业者鱼龙混杂以外,医没=美市场的很多逻辑甚至画风都与其他的医疗领域截然不同。

 

有整形机构的同行告诉我,那些我在医院里每天经历的事情——早交班、病情交接、病例汇报、文献学习——在很多整形机构里统统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时髦”的概念:盈利率、GMW、周转率、客单价、复购率、个人包装、流量运营。

 

要不是明确地说道了是某某整形机构,我甚至以为这是一家互联网直播电商平台。

 

要不是法律拦着,他们直播手术的事情肯定干得出来。

 

除了迥然不同的日常画风,很多整形机构中医生的地位也与医院中截然不同,或许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医美机构会像医院一样是以医生为核心主导的,但事实上,很多医美机构里,真正说得算的可能不是医生,而是整形咨询师。

 

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医美咨询师能够带来大量客户和经济效益,在医美机构的话语权也会随之放大。

 

整形咨询师的核心工作是贩卖焦虑

 

贩卖焦虑一直是一项好生意,尤其是贩卖身材焦虑。

 

有些卖的太好的人都直接进去了,例如郭美美老师卖减肥药实现监狱回马枪。

 

以抽脂手术为例,可能咨询师不会告诉你抽脂在减肥的层面上没什么卵用——因为一次抽脂手术至多只能减掉3、5斤的脂肪——但他们却有本事让你觉得你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是这3、5斤的脂肪造成的。

 

咨询师的工作是拉新,拉新来的客源自然需要转化,负责转化的“工具人”就是医生。有时候,当一个咨询师手握的客源多到一定地步,甚至医生也会在咨询师的要求下妥协。

 

或许外人会以为整形机构正常的拉新、转化逻辑应该是“医生擅长做什么手术,所以吸引来什么样的求美者”,但实际上,真正的逻辑可能是“顾客是有什么需求的求美者,咨询师就把医生包装成擅长做这个手术的模样”。

 

说白了就是手里塞了锤子,工作就是钉钉子。

 

那可不就是乱来吗?

 

至于手术能不能做得好、做了有没有可能出事,就不是咨询师需要关心的问题了,因为有时候对于整形机构和咨询师来说,客源流失是远比手术并发症要严重得多的问题。

 

当然了,我相信市场中终归是有好的整形医生、好的整形机构的,但目前整形行业面对的问题不是一些好医生、好机构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规范、没有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体系的问题。

 

如果这两个缺位不解决,单纯依赖好医生、好机构不仅不能改变整个行业,到头来被改变的可能是这些医生和机构自己。

 

因为钱是王八蛋。

 

但长得真好看。

 

6

 

这个新闻出来以后,我想来想去,实在想不明白抽脂图什么。

 

我知道,很多人以为抽脂是减肥手术,其实不是,一次抽脂也就2000~3000ml,撑死3、5斤的减重。

 

根据新闻的报道,小冉女士并不胖。

 

如果你不胖,那么抽脂没什么意义,因为你不需要减掉这几斤。

 

但如果你很胖,那么抽脂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抽掉这几斤体重也没有什么卵用。

 

唯一能想到的意义,可能就是一些整形咨询师们忽悠的话术——给你的脂肪挪挪位置。

 

荒唐,荒唐,荒唐。

 

表面上杀死小冉的是意识和技艺不到位的医生,实际上杀死她的是那个一开始劝说她接受这场本不该进行手术的整形咨询师。

 

那些真正需要减肥的人,需要的是正规的营养医学治疗。

 

正规三甲医院都有营养科,营养科除了给医院营养不良的病人做营养支持指导,也能做营养减肥。

 

因为肥胖也是“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营养不良,甚至很多三甲医院的营养科都会不定期做各种营养研究,你可以直接参与,医生帮你配餐,花不了什么钱。

 

值得一提的是,7月15日的时候,杭州市卫健委7月15日发布关于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医疗事故初步调查情况的通报。

 

通报指出,“经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估,这是一起医疗事故,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存在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承担全部责任,并已作出赔偿。同时,西湖区卫健局对涉事医院做出警告和罚款的处罚,责成其停业整改,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将做出进一步处理。”

 

看这个处理结论,你可能以为涉事整形机构已经为小冉的去世付出了代价——全责赔款,停业整改、招牌砸掉。

 

确实是,这个处理做的非常好。

 

但现实中,在这个医美整形行业突飞猛进的时代都不是个事儿。

 

砸掉的招牌立马就能换一块,原班人马换块招牌重装上阵,赔掉的钱也会有很多跟小冉一样的少男少女替他们补上。

 

有钱赚,这些算什么呢?

 

大家都不在乎。

 

真正在乎的人,已经不能说话了。

 

不是吗。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_MvU4XhXOTHclnf9LK_z0A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过去很多年,恒瑞医药都是A股的“医药一哥”,上市21年一度创造过160倍的辉煌战绩。投资者们谈论到它,往往最后的结论是择机上车、死拿就对了。
但当下情况有变,“医药一哥”的霸主地位已被迈瑞抢走,恒瑞股价跌跌不休,半年时间一度大跌35%,蒸发市值2300亿元。当前价格跟2020年3月、2019年10月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然而,同一批被市场公认的医药白马则不知涨了多少,少则50%翻倍,多则翻倍,乃至几倍的都有。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股价走势图,来源:Wind)
恒瑞逆势大跌这么多,市场究竟在担心什么?又在交易什么逻辑呢?
01

暴跌逻辑
市值大跌,无非有两个层面的因素,一个是基本面,一个是估值,前者往往决定着后者的表现。基本面的表现不仅是当前,更有可能是市场在预期未来基本面的边际转差。
一季度,恒瑞营收69.3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14.97亿元,同比增长13.77%。这个成绩表现相对过往其实是不合格的,因为去年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营收和利润受到较大冲击,基数较低。要知道,在疫情之前的9年间(2011-2019年)的增速处在20%-43%之间,唯有2013年和2016年稍低于20%。
恒瑞净利润表现不及预期,主要逻辑是研发费用大增,研发费用达到13.16亿元,同比增长62.3%。恒瑞一个季度的研发费用比2017年以前每年的费用还要高得多。对于创新药龙头而言,研发投入加大,一方面说明公司有战略前瞻性,为未来业绩做铺垫。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的创新药的大背景竞争非常激烈,不得不投入高研发才能维持业绩的增长。要知道,2020年,光是抗肿瘤药物的IND申请获批便高达355个。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研发费用高速增长,来源:Wind)
恒瑞面临新生代药企的激烈竞争,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康方生物等一大批优秀药企。恒瑞不得已加大研发,才能与之抗衡,但盈利能力会受损。2017-2020及2021Q1,净利率分别为23.8%、23.32%、22.87%、22.75%、21.59%。净利率保持逐渐下滑态势,而这几年正是恒瑞加大研发的时候。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核心财务指标,来源:Wind)
而器械龙头迈瑞不一样,同期净利率分别为23.28%、27.09%、28.3%、31.67%、29.68%。盈利能力一个向逐级下,一个逐级向上,股价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恒瑞当前面临的最大短板在于国际化太差。自从2009开始在海外做创新药临床,是目前还没有上市的。高端制剂出口除了环磷酰胺,其他18个产品都没有形成预期销售。
这从销售收入上也能看出端倪。2020年,国外收入仅7.58亿元,占比总营收277.35亿,区区只占2.7%。一家超级创新药龙头,海外战略毫无建树,国内面临集采和没有PD-1量级的大单品承接的大背景下,恒瑞面临业绩增长的压力。
但恒瑞也明显感受到了桎梏。根据4月30日机构的调研纪要显示,恒瑞决心要走向世界了,fast-follow提前、国家化提速。但是海外临床成本是国内的5-10倍,按照百济的烧钱速度,恒瑞每年20-30%的营收增长根本不太能够覆盖如此之大的研发投入。看看国际化做的成功的百济,过去5年累计亏损230亿,烧钱无止境啊……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百济神州净利润表现,来源:Wind)
按照过去的股权激励,2020-2022年,恒瑞净利润考核指标要达到18.64%。另外,恒瑞决心要国际化,同时财务处理上非常干净,要保持研发的全部费用化。不可能三角出现了,恒瑞未来的确定性并没有之前那么好,这是投资者必须要面临的现实。
未来几年,可以预期恒瑞的业绩增速会下降,估值就得相应下滑,逐步向40-50倍靠拢。当前,恒瑞PE为62倍,未来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PE走势图,来源:Wind)
过去,恒瑞表现足够优秀,也给股东们创造过足够的回报率。但当下,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恒瑞面临的困境。不能简单的认为过去每年能给我们带来30%的复合回报,未来一定还能够达到,事实上投资并没有那么简单。
02

生命周期
通常而言,每个行业存在发展周期理论,所处阶段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逐渐下大台阶,很多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陷入深深的存量竞争之中。就连前些年发展迅猛的互联网行业,也无不意外出现了流量见顶,逐步向“传统行业”靠齐的节奏。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中国医药行业,总体处在成长期阶段,而创新药还处于成长期早期,整个成长期会非常长,乃至可以长达数10年。因为医疗未被满足的需求一直存在,细分领域总存在创新研发的必要。
2015年-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137亿美元增长到1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9%,远超于全球的平均增速。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2016年,中国全年批准的新药才7个,现在翻了好几倍。数据还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累计上市了200种创新药,其中80%来自外资创新药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越来越多,2020年批准上市53款创新药,国产新药已经高达21个,占比40%,远超过去的年份。
之前,中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但2015年医药改革之后,中国创新药已经起步,正在走向first-in-class,从跟随者走向并行者,但还没有达到引领者的高度。
总之,中国创新药行业还处于朝阳成长阶段,并且长时间内都将处在这个阶段。但企业的生命周期却不一样,恒瑞已经走过了成长期,开始逐步迈入成熟期。
然而恒瑞强劲的竞争对手却处在不一样的生命周期之中。康方生物、荣昌生物处于生命周期第一阶段,而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而恒瑞则更老一些,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如日中天,进入了中年危机时段。
未来,康方会重复信达的精彩,信达会重复恒瑞的故事,但恒瑞呢,也会进一步发展,但速度慢下来了。
2019年,在PD-1/PD-L1的国家医保谈判中,信达生物以64%的降幅成为首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产品,PD-1正式步入10万/年时代。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2020年,一共有7家PD-1/PD-L1参与医保谈判,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和君实生物的PD-1以平均降价78%的代价全部纳入医保,涉及病种包括肺癌、肝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
经过此轮医保谈判,PD-1/PD-L1年治疗费用大幅降低到约5万/年的时代。短短两年时间“天价”PD-1/PD-L1以降价80%折扣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从未有过一款创新产品以如此快的降速惠及患者。
今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截止上半年底,参与谈判的还是原来的4家,大多新增了适应症。其中,信达新增1L NSQ-NSCLC、1L SQ-NSCLC和1L HCC,百济新增1L NSQ-NSCLC、1L SQ-NSCLC、2L HCC,都是大适应症,而君实生物仅有3个小适应症,且非独家适应症。尤其是百济和信达对于恒瑞的发起了非常大的挑战。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今年的PD-1谈判对于4家企业而言将会是一场恶战,对于恒瑞压力颇大。
国产第二梯队的产品,很有可能在2022年获批,参与明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另外,4个进口PD-1/PD-L1也有多个新增适应症获批,2022年再次角逐国家医保谈判。
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的PD-1国家医保谈判将更加惨烈,不论是竞争的企业数量还是大适应症的数量均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
今年,将会是PD-1最后的红利期。恒瑞在接下来的这一轮又一轮的恶战中,并不占优,且面临大幅降价的困扰,后续恒瑞没有类似PD-1的大单品接龙,业绩增速将会下一个台阶。为什么恒瑞现在就在暴跌,主要逻辑之一就是市场已经在反应这个悲观预期。
除此之外,恒瑞还面临一个超级利空。7月8日,CDE发布了一个新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原文说了这么一段: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这会打压恒瑞me too跟随模式。未来,创新药企转向百济神州模式,靠拢first in classhe 和best in classhe,也会推动创新药具备国际竞争力,大规模出海。
显然,恒瑞迈入了中年危机。
03

尾声
中国创新药还处在黄金成长时代,但优秀的恒瑞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成熟生命周期。未来,恒瑞将面临百济、信达、康方等一大批新生态代药企的激烈竞争。尤其是CDE新政之后,恒瑞还面临不小的生存危机。
7月9日,18年元老级人物的周云曙因身体原因辞去董事长、总经理职务,而创始人孙飘扬再次挂帅出征。或许,63岁的飘总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
最后,祝福恒瑞。但投资者也应该清晰的意识到,过去非常高的回报率在恒瑞身上已经不现实了。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AQmY-40QiyXjTzImOwyg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