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作者:程浩

来源:远望资本iVision

大家好,我是浩哥。最近几年To C创业红利消失,很多人开始关注To B,特别很多从业者是从互联网的C端业务转去做To B。在这里我总结出,做To B业务最易犯的9类致命错误,希望能让大家在创业的路上少走弯路。

1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To B产品卖出只是开始,售后服务≠客户成功
第一类想强调的错误是,To B获客不易,企业决不能以做To C业务那样简单的售后服务形态,来处理To B业务。
To C业务是把东西卖出去了,消费者收到货。或者把APP上传到应用市场,用户下载安装后使用,就完成了价值交付。
但对To B来讲则不然,卖出去产品仅仅是一系列工作的开始。要实现产品价值,还有漫长的过程。首先你得把实施交付做好。有时候因为客户的认知有限或者IT水平有限,你还得手把手的教会对方怎么用。对于SaaS类产品,如果产品没有使用,明年就一定不会有续费和留存。大家知道B端获客周期长,获客成本高。能否维护好客户关系,让客户在下一年继续订阅产品,是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所以为了能够让客户续费,除了专业的交付服务,基本有一定规模的To B公司,还会有一个部门叫客户成功。这个部门就是要针对客户留存,展开维护工作。
比如产品售出后,作为客户成功部门,我一定会观察用户到底有没有使用产品,记录每天、每周、每月用了多少次。如果我发现客户平常每天登录5次,最近3天仅登录了1次。那客户成功部门立刻就会去了解客户发生了什么:

是不是遇到了一些挑战? 

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易用性做的不够? 

还是你们公司业务有了一些新变化?

客户成功部门必须要第一时间杀过去,要make sure客户把产品用起来。不管是提供咨询、服务,还是需要提供培训,必须要确保客户持续使用产品。
所以与To C完全不同,客户成功绝不是售后服务这么简单的事儿。对于To C端,售后服务就是退换货,如果用户卸载了你的APP,老实说你也没有太好的补救办法。只要消费者不到淘宝投诉、不到应用市场给产品差评,这个就OK了。
但对于To B产品尤其是SaaS类产品,都非常依赖于recurring revenue,就是客户留存带来的持续性收入,例如客户按年或季度付费。所以To B对于留存的重视程度,远比To C要高很多,要做的工作也重很多。
打一个类比来说,对于SaaS类产品收入的重要性,相当于一个APP的DAU的重要性,也等同于一个电商的GMV重要性。你的客户续费率高,收入留存好,说明你的产品做得好,产品有粘性,产品的迁移成本高,竞争对手打不进来。
一句话,能否留住客户是衡量SaaS类公司能否持续做大的关键指标。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2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难获真实需求,主观臆想易犯低级错误
第二类想强调的错误是,以To C心态做To B,往往会主观臆想用户的需求,这个错误更可怕。因为To C创业者,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就是核心用户。所以在定义用户需求中,不会犯特别低级的错误,例如我当年做迅雷,我自己就是核心下载用户。但对于To B来讲,大多数情况下创业者自己不是核心用户,你满足的是别人的需求,所以你对需求的把握天然就要远很多。
而且在To B业务流程里面,有些感觉反常的地方,其实还有他自身的合理性。因为To B业务的痛点经常是在工作场合的一个特定场景下产生的。这时候也很难通过传统的调研、观察的方法去获取。所以做To B业务,一定要在需求探索和客户访谈中多花几倍的精力,详细了解对方到底要什么,以及什么是最刚需的。否则你做出来的产品可能只是“你觉得”对方需要的。除此之外,To B还复杂在,To B客户的决策者和使用者还经常不是一类人。

3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决策人与使用人不同,难以两头讨好
To C往往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人,做To B一定要区分客户的决策者和使用者。
因为大多数企业软件,他的决策人跟使用人往往不是同一拨人。决策人通常是这项业务的负责人或者公司老板,使用人通常是他的下属。当然决策人也不是完全不用,可他用软件的频率肯定会比较低。例如一周看个报表,一个月看看进展。
所以如果你只搞定了部门负责人或老板是不行的。虽然老板是决策买单的人,但如果老板发现我下面的人根本用不起来,他以后绝不会续费。
因此这两拨人都要搞定,既要让老板买单肯定你产品的价值,又要让下面的人真正使用起来,让产品在客户的企业里创造价值。这就凸显了前面提及的客户成功部门的重要性。
还需要注意,决策人和使用人有时候利益是冲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钉钉。钉钉跟微信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区别,就是聊天中的【已读】。在钉钉上,老板在群里发的信息,他是知道谁看谁没看的。如果你是老板,你肯定需要这个功能;但如果去问员工,员工肯定不想要这种被监视的感觉。
还记得钉钉惹恼小学生被怒刷差评吗,也是典型决策人和使用人的冲突。所以对于To B端的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时到底该偏向哪头,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权衡。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4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缺乏耐心,To B创业注定周期长
做To C产品,有爆发性增长的机会。举个最简单例子:滴滴打车仅用3年就冲上了100亿美元市值。在大家惊叹之余,这个记录随后又被拼多多打破了。拼多多是3年就干到了300亿美元,而且现在不足5年时间,市值已超1000亿美元。
这种速度,只有在To C领域才能发生,在To B里面是不可能的(当然有特殊,后面讲)To B都是线性增长的。假若我今年做到了3000万收入,明年做5000万,后年做8000万,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十,就已经是很不错的To B企业了。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如上已提及,企业的真实需求的获取,To B就要长一些,那自然研发速度也就跟着慢下来;到了采购阶段,To B用户决策流程也会偏长,导致你的获客周期就会比较长;通常客单价越高的产品,客户决策周期越长;到了交付产品的时候,To B还有一个实施周期的问题。
所以To B的创业节奏相对于To C一定会慢很多,很少听到哪个To B公司3年就独角兽的,因此做To C的人转行去做To B,心态千万不能崩,不能急于求成。
当然获客周期和实施周期,对于To B来讲还算是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定制化。

5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项目制深坑,用标准化产品满足碎片化需求
碰到大的项目,很麻烦的一点是,对方会有很多定制化的需求。你只想提供标准化产品,人家大客户不买单。如果屈从做定制呢,面临的风险是,团队可能就全搭进去了。往往会从一个产品公司,变为项目制公司。对企业来说,虽然定制化服务也能挣钱,但很难实现规模化。
所以浩哥认为企业服务的核心壁垒是:要用标准化产品满足碎片化需求。
当然C端也有这个问题,微信的张小龙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全中国有1亿人在告诉我怎么做微信。其实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这种碎片化需求。但相比之下,C端的碎片化需求和标准化之间的冲突,并没有B端这么明显。
在B端,每个客户企业的业务流程,面临的经营环境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不同的。企业服务的竞争力核心,就是如何尽量用标品、尽量用产品化的方式,来解决用户不同的问题。产品化做的好,你实施可能就2星期;产品化做的不好,可能是2个月;如果产品化做的很烂,这事你得做半年。
这个对团队的消耗可是天壤之别,所以说产品化、标准化非常重要。在这里我引用好友神策数据桑文锋的一个观点:解决客户的问题,能用产品解决,就不要用服务解决,能用服务解决就不用咨询解决。咨询工作尽量服务化,服务工作尽量产品化。因为一旦你的模式越来越依赖于高阶的人力,企业一定很难规模化。
大家听懂了吧,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不要图省事直接把客户的需求当成一个“项目”做,而要把需求抽象为一个产品功能:想想用户提的这个需求是不是一个通用需求,或者哪类客户可能有同样的需求,甚至未来这个需求能不能独立包装成一个可收费的模块。你这样去做,性价比一下子就变高了,否则的话每个项目你都单独定制,你的公司慢慢就做成了项目制公司。
针对这点,浩哥想强调,所谓标准化不仅仅要体现在产品上,还要体现在销售上:一名真正好的销售,不仅仅要能把产品卖出去,让客户买一个很大的单。而是还要能够说服客户,在前期放弃或者推迟一些个性化需求。比如你会跟客户讲,您这个需求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研发有周期,产品上线可能半年之后了。咱们能不能先上线解决您最紧迫的问题?至于您刚提的这个需求,未来我们在2.0版本里给您做个免费升级。
这样才是好销售。而不是说客户什么需求,都尽量去满足。客户是高兴了,那产品经理和研发可就郁闷了。而且接了几个这样的项目,你的团队资源就全被消耗投入进去了。大家都在项目里,谁还有精力打磨标准化产品?这样的企业就会被销售牵着鼻子走,成为了项目制的公司,很难做强做大。
所以想做标准化产品,这不仅仅是产品经理、研发的任务,同时也是销售的任务。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Photo by Clark Tibbs on Unsplash

6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重产品,轻销售
谈及销售,这里要特别说一下,To C的人做To B业务,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重产品、轻销售。为什么这么讲?我过去讲过,To C创业公司的老板,都是首席产品经理;To B创业公司老板,都是首席销售。
以前做惯了首席产品经理,再去做To B服务,自然会重产品、轻销售——但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因为对To B业务来讲,最早的pilot customer都是CEO自己卖出去的。你如果只重视产品不重视销售,前期启动都很难。
还有一个影响在于,如果过于产品导向,你公司就难建立起来为客户服务的文化。大家知道阿里的文化,客户第一是排在首位的。其他互联网公司,很少有说客户第一的,为什么阿里这么说?因为阿里最开始就是一个To B公司。2007年11月,阿里最早于香港上市时,上市的主体就是B2B业务。所以阿里深知客户第一对To B业务的重要性。
如果产品和技术做老大,销售文化往往不够狼性。举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客户的一个需求,你认为不对时,是客户需求优先,还是你自己产品优先?因为不是销售背景出身,往往就不会以客户需求和客户服务为第一导向。这其实这不利于To B公司的发展。
我们远望资本,认为心目中的优秀的 To B团队,一定是销售和产品能力互补的团队。甚至希望一把手就是超级Sales。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拿美国来说,企业软件的老大都是销售出身。从创办甲骨文公司的Larry Ellison,到Salesforce的老大Marc Benioff,到Siebel 的创始人Thomas Siebel。
所以我们标准的To B创业公司CEO的画像就是8个字——行业老炮+超级销售。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7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To B是价值敏感,To C是价格敏感
对于做惯To C业务的人,搞To B上来就喜欢免费。免费行不行?不是完全不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To B免费不一定是好事。
我们之前也做To B端的采购,我跟大家分析一下心理。首先作为客户,我买你的软件,你告诉我免费。我第一个就会想,有没有陷阱,比如你把我的数据泄露出去赚钱,我会有这方面的担心。此外更主要的隐忧是,你给我免费,那你公司靠什么生存呢?
采购方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服务提供方哪天挂了,我好不容易实施完了,用上了你们的产品。结果没两个月,你们公司经营不善倒了。这对我打击太大了,我跟我老板没法交代。就像所有的硬件公司都会压榨他的供应链,但绝对不会希望供应链死掉的道理一样。
所以对于To B业务,我宁肯付费给你钱,但是要求你必须给我提供最好的服务,所以To B是价值敏感,To C是价格敏感。
什么叫价值敏感?假设我们公司采购HRM软件,我会跟人力总监说,你帮我找几套适合我们公司的产品。可能有A、B、C三套备选,然后通过试用对比后,我们会总结,每个产品有哪些功能,哪些功能对我们最有用,然后打分。根据评分,可能选出来了A。
大家听明白了?我们到这个时候,并没有考虑价格的问题。我只考虑价值,哪个产品对我公司最有价值。我绝对不会因为B、C年费比A少几万,就改为B或C,当然我也会让HR同事努力去把A谈到B、C的价格。
所以企业采购从来不是谁便宜我采购谁的,一定是谁对我最大价值采购谁,价格会放在第二位。这跟To C很不一样。To C对价格有相当大的敏感度。比如苹果的产品质量再好,但因为贵,必然会丧失一定的客户。

 

总结一下就是:To B对价值的敏感,远远高于对价格的敏感。

 

8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To B绝不能忽视组织能力的建设
To C人转型做To B还易掉的一个坑,是忽视团队建设和组织能力的打造。通常来讲:To B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比To C更高。在这里援引腾讯咨询李晓红的一个观点:To C的用户需求相对标准化,3-5个人的小团队如果能切准用户需求,就有机会做出爆款。所以To C业务的价值链比较短,通过产品就能完成用户价值的交付,因此团队就可以比较轻,对组织能力的要求相对而言没有那么高。
To B业务的价值链就长很多,首先做好产品本身就不容易,因为客户个性化需求多。其次光做好产品还不行,还需要销售、服务、客户成功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这就对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做To C业务要更注重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做To B业务要注重基于流程的执行力。需要打造围绕客户的端到端流程型组织,以保障服务品质和价值交付。
桑文锋在他新书《企业服务从 0 到 1》中也写道:产品要经历可用、可卖、规模化三个阶段。特别是规模化,最早买你产品的都是关系户,所以从服务几个客户扩展到大规模,也是考验你的组织能力。

9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To B:先服务大B还是小B?
对于很多初创企业,先服务大B还是小B,这是一道送命题。
大家知道,2015年是中国的To B元年。当时以纷享销客、销售易、Teambition为代表,切入点都是想做SME中小型企业。因为当时大家还是To C思维,追求用户数量,忽视了用户质量。特别这个阶段,很多投企业服务类项目的,都是之前投To C的VC,习惯了按客户数量给估值。
但很快这些做To B服务的“前浪”创业者们就发现,SME一是付费能力比较弱,二是死亡率高。特别是如果你的客户都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发现很多公司根本撑不过1年。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及过,To B产品SaaS类产品,都非常依赖于recurring revenue,就是客户留存带来的持续性收入。在前期的合作中你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促成了这个单,但如果只服务一年,那你有可能是亏损的。
所以当时这些做SME的To B企业活得都很艰难。很多人不禁反思:是不是在中国不能做SME?大家又都开始转型,针对政府和付费能力很强的传统企业做大B的生意。

做大B的好处是,客户方有钱,信誉比较高,可能拖一点账期,但不会不给你,同时对你的品牌有帮助。像现在很多在人工智能领域体量做得比较大的公司,它们的重要收入其实都是安防。安防基本上全是大B,都是政府买单,客单价都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但做大B的缺点就是个性化需求太多,通常越大的项目个性化需求越多,但创业公司看在钱的份上还得满足他,不然人家不买单或者不结款。但你要是满足了了他,连续接几个单后,你会发现有所有人都投入到项目中去了,就没人做产品了,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现在浩哥感受到了一些苗头,很多做To B的企业又开始重视做小B了。这要归功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民企老板们的IT水平提高了。很多管理人员,开始习惯于用手机,习惯了在微信(企业微信)或者钉钉上管理员工、阅读报表。
做小B的好处是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没有个性化定制。但是坏处也很明显,就是小B付费能力弱,因此你必须得把获客成本降下来,所以要做小B的生意首先要考虑通过已有的平台获客,可以是微信、企业微信,也可以是钉钉或者飞书。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用巧劲,要善用平台的流量红利,把获客成本降下来,同时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
所以做小B还是大B,各有利弊,也各有各的打法。

One More Thing

九卦 | To B肉多,坑也多
To B业务To C化
最后谈一点观察,希望对大家做To B业务有所启发。
浩哥发现这两年涌现了一些 To B的公司,他们的打法其实和To C的很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Zoom。Zoom的每日会议参与者,已经从去年12月的1000万人,飙升到了现在的每月3亿人。虽然这个数据不是DAU,但这样的增长速度和爆发性同样非常恐怖。
Zoom为什么能爆发?当然有疫情的原因,但是更本质的原因就是Zoom虽然是个To B产品,但他的打法和To C非常像 —— 例如产品直接下载即可使用、没有实施成本、也没什么销售成本。收费方面,采用Freemium模式,基本功能免费,靠增值服务收费。
而且Zoom的获客,还有一个很牛的,几乎所有的To B公司都没有的优势 —— 他们有天然的病毒式营销的属性。例如浩哥就给Zoom带来了很多客户。我是一年多前就开始用Zoom。因为做投资,我在北京,很多其他城市的项目,大老远让人跑一趟过来不合适。让我飞过去,我又有点懒。怎么办,咱们先Zoom一下。
我跟大家约Zoom会议的时候,对面的团队绝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使用。他们用过感觉不错,公司内就可以用起来,还会推荐其他人使用。大家听懂了吧?这就是病毒式获客,ToB也可以病毒式获客!
当然不是所有To B的项目都能To C化。这和To B的业务属性有关,Zoom是视频会议系统,足够通用、足够标准化、足够独立,同时还非常轻。客观讲大部分的To B的项目是不能To C化的,因为大部分项目还是会有获客周期,还是会有实施成本,会涉及到跟企业内部数据、内部流程的对接,甚至还有一些个性化需求,这些是很难用To C化的方法去操作的。
你作为一个To B的创业者,可以找一找你的业务里面,有没有一些类Zoom的打法能够借鉴,如果有的话,也许你就找到了一条快车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gGYo30bYv-8RND1syt_Og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开店是很多人的梦想。

 

去大城市打工几年,每天起早贪黑,攒够二三十万,然后回老家找个老实人结婚,再开个餐馆,开个饮品店,开个烘焙店,开个花店。

 

因为上班太苦了,老板太抠,规矩太多,人太冷漠,干着没前途。大家都想创业做个生意,从此一劳永逸。

 

弄个阿里巴巴、特斯拉、拼多多,说句话都能成为全网热点,全场最靓的仔。

 

但是太遥远。大多数人都有两样不会,这样不会,那样不会。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思来想去,只有开个店合适。

 

每天提着小包,抽着华子,滴溜到店里看一眼。下午约几个朋友打打小麻将,晚上吃吃火锅,逛逛澡堂子。生活好不惬意。

 

但真当你几十万投进去,选好了门店,装修好,招好员工才发现,哪有那么容易。

 

开业大酬宾,火得一B,晚上算账哭得一B。正常经营不打折,一整天也见不到几个人。

 

本以为选了个力所能及的项目,没想到遇到了隐藏大BOSS,难,太难了。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为什么开店这么困难?

 

1、开店成本高

 

很多人开店,都是看到别人做得有多好。

 

一家餐馆人流爆满,一盘菜卖40,你一算成本,二两肉,二两菜,再加几克盐巴佐料,加起来最多十块钱的成本。

 

老板净赚30块。

 

每天又这么多人,肯定赚发了。

 

除去房租、人工、损耗等等,也还能剩下不少。

 

但是,你这只是看到别人做得好的。

 

在你把店开起来之前,你首先就得被扒层皮。

 

像什么转让费、租金、装修费、设备材料费,但凡是位置好点的,一套下来没个几十万上百万是不行的,而且很多地方租金一交都是半年。

 

这要做完了,你还得准备备用金,至少半年的。

 

因为你不可能一开店就能做得好,至少要做好坚持半年不赚钱的准备。

 

即使你开个十来平的小店,卖早餐,卖奶茶,没个十来万也下不来。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2、选址坑太多

 

谁都知道,只要位置选得好,屎都有人来。

 

但是选址就是一玄学,没人说得清楚哪里就一定好,道理讲得一堆堆的,听起来特别有理,但你去开就是没客流。

 

你以为社区人多,流量大,大门口一定是好地段吧,但是白天没什么人,住这里的都是老人,花钱少,自己做饭,买东西坐几站公交也要去超市。

 

你以为街这边流量大,但是没商铺,那我退而求其次,选到街对面应该可能吧,租金还便宜,但你没发现,人就是不愿意去街对面。

 

你以为CBD人多,都是高端白领人士,但是晚上没生意。

 

遇到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的好地段吧,租金特么高得吓死你。

 

就问你租还是不租?

 

选址的门道多到,连有经验的人都要踩坑。连知名连锁品牌选址的成功率都不是很高。

 

3、幺蛾子一大堆

 

店开起来了,后面又是一堆麻烦事。

 

消防、物业、城管、环保、工商、职业打假人、小混混,轮流找你麻烦。

 

你要生意不好,可能这些事都没有。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一旦你生意爆火,眼红的人多了去了。

 

在这三五公里范围内,说不定你就把某位局长家小舅子的生意抢了,你想想他们怎么办。

 

让你体验一下多人运动。

 

纯小白直接开店,那就是1级小号挑战通关BOSS,一巴掌拍死你。

 

游戏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下要么有大神带,要么开挂。

 

4、加盟坑更多

 

加盟就是花钱找大神带,小氪金一把。

 

很多人也是看到这一点,于是包装一下自己,把自己当成大神。

 

比如打造一家样板店,鬼知道他是正常状态下把样板店做火的,还是运用了金钱的力量。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总之,偶尔一次包装成功的套路给你看,说不定连他自己复制自己的套路都没有。

 

还有找一位明星来合伙,这么有名的明星都来了,我们不会骗你的。

 

去百度随便一搜就知道加盟的骗子有多少。

 

把加盟被骗经历写成文章,用A4打印出来,一张一张连起来估计能绕地球几圈。

 

找到烂加盟项目,不但大腿抱不到,还要被“大神”割韭菜,加盟费、培训费、装修费、保证金、收入分成,各个环节都割你一笔。

 

你努力只能回个本,可大神躺着就住上了小别墅,开上了法拉利。

 

当然,真的大神也有,认真教你做店的人也有。但是很少,淹没在骗子堆里,没点经验分辨不出来。

 

总之,经验丰富的人开店都觉得难,更别提新手小白,开一个坑一个坑。

 

不然三年内倒闭的店为什么高达90%。

 

很多倒闭的不是因为市场环境不好,而且经营能力不足。

 

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也许开着就能赚钱,但是过一两年竞争对手多了,就被比下去了。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除了开店,还有哪些低成本创业方法?

 

有没有其他创业的办法,不用砸锅卖铁卖老婆,也能干的呢?

 

给大家介绍几种思路,你放心,没广告,也没项目推荐,只指方向,合不合适自行判断。

 

再说了,创业高风险,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一个项目不是适合所有人,张三能干的,李四不一定干得了。

 

1、网赚

 

我对网赚这个词一直有误解,认为是在网络上搞些黑灰产,卖卖小电影什么的,只能做个副业,赚不了多少钱。

 

我还是太年轻。

 

网赚包含非常广,凡是通过网络赚钱的都可以叫网赚。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比如早年注册个网站,靠百度联盟赚广告费;后来开个自媒体账号,写写文章靠广告分成赚钱,也是网赚;还有做微商,实际上也在网赚范畴。

 

已经有无数人通过网赚实现了财务自由。

 

网赚最大的特点就是投入成本低,我可以反复调整。只要发现一个方向不通,我立马可以去尝试另一方向,完全不用担心会损失。

 

做网赚本质是做流量生意,你把流量搞过来,另一端去找货,中间赚个差价。

 

无论你是卖货还是卖广告,都是赚的这个差价。

 

所以核心就是搞流量。

 

腾讯在这方面是极大成者,全中国的流量都被他搞去了,所以他才会这么值钱。

 

只要给一家公司注入流量,一家公司可能就做大了。

 

普通人要在网上搞流量,最容易的方法是跟风口。

 

跟对风口才能最低成本获取流量,才有足够的差价让你赚到钱。

 

早些年百度竞价1块钱就能获取一个精准客户,现在100块都不一定行,这里的差价一下就出来了。

 

差价决定这件事能不能做。

 

当下流量洼地在哪里,肯定是短视频。

 

做短视频哪儿都能做,在家做,做车上做,出去旅游也能做。

 

做好一个账号,然后有了流量,就可以卖货。

 

目前这种玩法的核心是“自媒体矩阵+微商管理”。

 

通过自媒体产生内容在各平台获取流量,然后在抖音、快手、微信里卖货。

 

这样卖货和开店有很大的不同,开店你一般只能卖一个品类的货,母婴店的只能卖母婴产品。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但是做短视频卖货,什么好卖,什么有利润就卖什么,美妆、母婴、养生、减肥、培训、零食,啥都能做。

 

全世界的货都能卖。

 

有了流量,每天睁眼就是收钱;

 

有了流量,卖啥都能赚钱;

 

有了流量,半辈子至少稳了。

 

当然,现在在百度、公众号里也许也能挖掘到一些低价流量,甚至是免费获取流量,但这样的方法就是秘不可宣了,全靠自己对一个平台的熟悉,然后利用平台的规则去产生新玩法。

 

你可能会说,你不会写文章,不会拍视频,怎么办?

 

网赚其实有很多不用写文章的玩法,比如做微商,天天和人聊天,加满几个号的人,和他们打好关系,建议信任感,你也不缺订单。

 

2、低成本“开店”的两种方法

 

如果你说你不会玩网上这一套,看着网上各种套路根本看不懂,只有走开店这一条路。

 

那我推荐你低成本“开店”,这个开店得打个引号,因为不是真的去租个商铺。

 

而是先去做开店预演,用低成本的方法把将来要踩的坑,都先踩一遍。

 

推荐两种方式:

 

第一:工作室起步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很多开店的生意,在家也能搞。比如做培训班、按摩理疗,烘焙、美容美发、美甲等等。

 

你不要怕没个门头顾客不愿意来,只要你的产品好,服务好,价格公道,有的是人愿意来买。

 

也不要担心别人找不到你的店,做这种都是靠老顾客的照顾。你可以建一个微信群,没事就在这里运营好他们,发发活动信息,聊聊天。关系好了他们自然会经常光顾你,还帮你介绍其他客人。

 

做工作室正是检验你经营能力、获客能力的时候。

 

你想想,如果你直接开店,也许选对一个好的位置,每天有顾客来光临,这是自然流量。

 

你会觉得经营一切正常,人在安逸的时候就容易麻痹。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周围会多出很多竞争对手,把你的自然流量给瓜分了。这时你就可能亏本了。

 

然而你却没有培养出能力主动去获取顾客,只能干着急。

 

如果你是工作室起步,根本没有自然流量。你就不得不主动去获客,培养自己这项能力。

 

一旦你生意跑顺了,现金流起来了,再考虑搬去好点的地方开个店。你有了获客能力,即使周围很多竞争对手来瓜分自然流量,你也能主动出击,把客户抓在自己手里。

 

第二:摆地摊

 

摆地摊的目的是练级打怪。

 

地摊相当于MVP(最简可行产品),意思是把你的想法用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式去验证,然后根据反馈,再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

 

和开店比起来,摆地摊几乎不需要成本。开局一辆三轮车,卖货全靠吆喝。

 

摆摊能磨练你哪些能力,我跟你说说。

 

01 和城管打交道的能力。

 

摆地摊都是被城管追着跑的,你都能把城管应付了,今后开店应付城管、食药监、环保、消防,那都是一样的套路。

 

02 选址的能力。

 

门店一租,你的命运就定在这里了。

 

装修、房租都给了,你总不能搬走吧。选错位置就只能选错了。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但是摆地摊不同,我可以随时换地方,这里不好卖,我换个地方去卖。

 

一两二回,就把一个区的人流点搞得一清二楚。

 

哪里每天有几只狗,有几双情侣路过都门儿清。

 

03 销售的能力。

 

门店有装修的加持,顾客的购买意愿本身就高。

 

假设顾客购买意愿达到10分才能成交。顾客在门店买的初始意愿是4分,那么在地摊上买就只有1分。

 

你在店只用花6分的销售能力就能把东西卖出去,而是地摊上要9分。

 

差9分你都能卖出去,开店差6分那不是很容易。

 

还有什么选品能力、抢摊儿能力等等,都是能通过摆地摊练出来的。

 

一旦出了问题,帆布一盖,油门一拧,溜了。

 

你想想,如果你若是连地摊都玩不转,凭什么觉得开店就行。

 

 

为什么看别人开店就爆火,自己干就血本无归?

总结

 

我不是要告诉大家怎么开店,这方面也许你比我更专业。

 

我只是想告诉你一种思维。

 

创业是个要求综合能力很强的工程,不要一上来就高投入、追求面子。

 

前期怎么简单怎么来,先做低成本、低风险的事情,把创业需要的每项能力都锻炼出来,然后有了效果再迭代优化,经过五六年,你一定能成功。

 

不是苏、龙、林、叶四大家族,没有掉落山崖捡外挂的运气,就要一级一级打怪。

 

有了这个思维,你比那些一开口就是改变世界的思想巨人,行动矮人,强了N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2f7Y8hiE-NU6uoEEz95kA

谈谈调研能力

旧文中其实提过很多次,调研能力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那么新人入职,如果暂时没有什么任务安排,做调研肯定是没错的。当然,调研不止是新人的事情。

其实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都是随时随地在调研,比如有的人出去买个奶茶也会问问奶茶小哥或小妹,最近生意好不好做,点评的优惠券转化行不行,外卖比例是多少,哪家平台外卖的订单多。

常见的调研分需求调研,竞品调研,技术调研。

需求调研,最常见的是调查问卷,或者访谈,类似前面你买个奶茶搭个讪问几句话也是访谈的一种。那么除此之外,互联网也是很好的调研平台。

1、搜索引擎

搜索指数=需求强度。

用户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调研内容,不同用户提出的问题越集中,需求强度越高。

2、百度知道,知乎,微博,贴吧等内容社区平台

搜索 某某品牌+垃圾,总能看到大量的吐槽声音,归纳整理,即为有价值的用户反馈调研。

搜索 某某品牌+竞品品牌,很多人做对比,归纳整理,即为有价值竞品调研。

3、榜单

做跨境电商的,天天盯着各种榜单看的。什么东西有爆款潜力,什么产品有强烈需求并且竞争不充分,成本售价差高,当然榜单不能给你所有信息,但至少是很重要的资源。

4、各种目标用户的群

以前我做统计的时候,很多需求是站长群里采集的。

当年李兴平每天都是在小游戏的玩家群里潜水,看玩家的各种吐槽。

我们做海外游戏发行,客服也是要经常泡在当地玩家的whatsapp群里的。

其实类似情况很多,从QQ群到微信群,各种群其实都是很好的信息反馈采集通道。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用户的吐槽呢,有个产品大佬说过,用户的意见要认真听,用户的建议不用理。

 

我希望从事产品运营的人,认真体会一下。

有些产品人员对用户提出的每个问题,每个建议都认真整理,认真采纳,其实最后发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是专业的产品设计者,用户不是,用户拍脑袋的建议99%是不靠谱的,绝大部分逻辑上是存在缺陷的,更不用说用户不懂风控的概念。

然后有些产品人员就陷入另一个极端,觉得反正用户提出来的点子都不靠谱,干脆一概不理,这就不对了,你要知道用户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这个你要理解的,然后用你的逻辑来梳理,寻求解决方案。这才能体现你的专业能力。

要理解用户,并去帮助他们,但不能被他们带着走。

那么技术调研单独说一下。

1、公开的技术资料

很多公司的技术大牛会参与一些架构师大会或者其他行业峰会,技术人员的分享比较实在,一般都是实战相关的东西,很多网上也有资料,看看巨头怎么做的。

2、优秀的开源代码

某个问题,别人开源代码怎么解决的,怎么处理的,很多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我说我以前通过discuz代码学过很多东西,当然我也是当年给他们提出优化建议最多的人之一(嗯,肯定不如高春辉多。)

3、别人的技术手册和接口文档

比如做开发者平台,有些接口处理怎么实现比较好,看看淘宝的开发者平台文档,看看微信的开发者平台文档,人家是怎么约定接口的,想想为什么这么约定,意义在哪里。这些官方资料其实就很有价值了。

4、操作中的细节体会

我以前总举的大翻页,淘宝翻页测试,就是一个调研案例,看看巨头怎么做的。

以前谷歌统计免费后,我跑去熟人站长那里测试一些牛逼的功能,也是想体会数据量大的情况下,谷歌的处理效率和相应方式。

这话说出来有些虚,有经验的程序员,可以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为了优化或风控做了哪些处理,以及原则是什么。

再说一个具体的,某些平台输入密码错几次后,会出现验证码。再错几次后会锁账号,这个原则就是典型的兼顾操作友好型和风控策略。

还有,如果一个社区,翻页只有上页,下页,末页,首页,而没有跳转到多少页的选择,如果你对效率优化有概念,大概能猜出来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什么。

5、通过前端代码分析窥探服务端

通过对前端代码的分析,去猜测后端处理的原则,比如我做广告平台,我的javascript 可能只需要向服务端传递a,b,c三个参数,我去看别人的前端js,发现还传递了其他参数,琢磨一下,可能就会理解,嗯,人家传递那些参数,是为了跟踪,或者是为了风控。

从前端参数的生成和传递,可以部分理解服务端的一些策略和原则。

说个应该已经过时的信息,百度搜索框的那些参数,目的是什么,隐藏的机会是什么,这个我不展开讲了,毕竟不想教人学坏,外面早些年就有聪明的人利用这个做了一些混淆百度服务端判断的事情获利。 为什么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为什么会利用这个,为什么能获利?

我上面说的还不是归因劫持,如果说归因劫持,那类似淘宝联盟这样的每年为归因劫持付出多少钱?光一个参数传递的分析,其实衍生的灰产就很大了。

6、技术社群

多认识一些高手真的没坏处,想当年我还做架构和运维管理的时候,很多时候,我搞不定的问题,就到朋友圈里请教大牛,还好很多高手给我面子。

别人的举手之劳,对你来说可能就是非常大的价值。老板用你是解决问题的,你自己解决问题,还是你找了一个高手解决问题,对老板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你苦思冥想不得的问题,也许别人一句话点拨就解决了。

但这里有个问题,你必须有足够的基础,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你对方案设计已经思考了足够多,有了充分的调研和认知,然后卡在某个关键环节上,你精确的描述问题逻辑因果和你的思考过程,然后别人给你点拨一下,你豁然开朗,这是你请教高手的正确姿势。

你说反正你不会,让人手把手从头教你,对不起,你给人家开工资么。

还有,不要轻易请教比你境界高太多的高手,因为他们所有建议方案的基本认知前提你是不具备的,这就尴尬了,人家也不可能从头给你讲,循序渐进,请教比自己厉害一个档次的,这样有共同交流基础,然后一点点提升自己。

最后,调研能力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对自身成长也好,对提升职场中的成就也好,乃至于创业或者发展新项目也好,其实都很重要很有价值的。

此外,优秀的调研能力,也有助于你生活中的重要决策,比如你投资决策,购房决策,购车决策,充分细致的调研,可以少踩坑,少被骗,以及有更好的投资回报机会。

这真的不只是职场而已。

我以前说过,很多业内大佬,创业新贵,真的是随时随地在调研,在机场贵宾厅上网都要看看人家默认导航网站是什么,上面有没有自己公司产品的链接。以前有个上市公司老板天天蹲在工厂门口和那些厂工厂妹们聊天搭讪,就是为了了解这些阶层的上网诉求。至于跨境电商创业者,分析各种分类销售榜单,分析竞品是日常工作。还有广告投手,那是天天盯着竞品投放做拆解分析的。

调研的核心思想就是,了解别人怎么想的,了解别人怎么做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利用的。


据说放只猫在封面可以提升点击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RTDDBhaSh_8ftZHzwUwhg

谈谈验证能力

这其实是 谈谈调研能力 的姊妹篇,当时想写成一篇的,觉得太长了,算了,分成两篇写。

 

调研是了解诉求,以及寻找可能的方案,而验证就是检验诉求及方案的可行性。

 

那么也是分几种场景。

 

包括前置验证和回溯验证。

 

前置验证,就是在进行项目的研发和运营之前,进行小范围验证。回溯验证时在运营过程中对一些想法,一些判断进行验证。

 

先说前置验证

 

1、核心诉求验证。

2、商业转化模型验证。

3、技术验证。

4、团队磨合验证。

 

1、核心诉求验证

 

典型如游戏的核心玩法,很多时候游戏只是做一个核心的打斗玩法场景,然后找核心玩家测试,看看接受度和期待程度,然后决定是否用这样的方式继续游戏,如果核心玩法未被接受,后面就不用做了。

 

那么其实远不止游戏,我劝退过不少创业者,想法很多,觉得自己需要一笔投资,做个大事情,那好,做过核心诉求验证么,怎么做,选择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点,你的核心目标用户群最关注的一个点,你去做一点尝试,然后拉群,拉微信群,小范围提供某个服务,手工也好,简单脚本也好,哪怕贴点钱外包也好,你看看用户如何接受这个诉求,如何回馈这个服务。

 

那很多创业者说,不行,用户不接受是因为我提供的服务不完整,我必须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做到位才能测试,这就属于入魔了。

 

很多创业团队没做过核心诉求验证,脑袋一热就起高楼,最后发现除了一群评论家和自媒体跑来找了点素材,没什么真实用户在用。

 

这里要说一下,验证和调研的区别是,调研是你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验证是你提供了最基本的需要,看看用户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反馈。

 

2、商业转化模型验证

 

其实游戏测试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转化模型验证,投一点点广告,跑个测试服,然后统计玩家的留存率,付费率,平均付费金额,玩家生命周期,算下来跑不正,继续优化调整;算下来跑正了,心理就有数了,再稍微做好一些后续的准备,就可以大规模推广和运营了。

 

那么上市公司跟谁学的一些报道里也提到了,他们也遇到过艰难时期,估值太高,资金消耗太快,当时公司很危险,那么就酝酿转型,但最开始也不知道做什么,开始小范围测试一些直销课程,结果几个月算下来,投入产出比好的惊人,模式跑通,开始铺量,最后铺出一个上市公司。

 

小范围模式跑通,和大规模成立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因果,但相关性还是很高的,很多人说不对啊,规模效应啊,小范围是负的,大规模也可能是正的。是的,有些商业模型,小范围验证是亏的,也是可以铺规模的,因为他们相信规模可以降低成本;但这个也是要测算的,前几年o2o火的时候,很多人对规模的成本效应过度乐观,最后团灭。

 

小规模验证也需要精益求精,比如营销素材的设计,比如目标人群的选择,否则你可能产品本来没问题,结果数据总跑不正。

 

验证一定要有数据目标,一定要坚持数据原则。有些时候觉得沉没成本太高,验证数据并不好,但总以为规模化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一意孤行,那验证也就失去了意义。

 

3、技术验证

 

我以前说过,压力测试在什么时候进行,产品上线前?核心功能完成时?错,是在数据结构设计的时候,压力测试就开始了。

 

对,代码一行没有写,就开始压力测试了,数据结构确立后,写个脚本建立几百万条测试数据,然后完成核心SQL和核心逻辑的代码,进行压测。

 

当时我做统计,做社群,都是数据结构和系统设计刚开始,就做压测,压测结果满意才开始动手写代码,其实这就是技术验证,验证这里的技术逻辑能不能支持业务诉求的考验。

 

那么不止压力测试,还包括其他。

 

以前在百度做日志分析,日志很大,代码逻辑不复杂,但一次跑通的概率并不高,可是跑一次要很久,很长时间,如果写完代码跑起来,等结果,多半是错误信息,那么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先做片段分析,核对结果,先保证代码业务逻辑是对的。

然后做断点输出,比如每执行1万条日志输出当前的状态和执行时间,然后观测执行的负载,通常会遭遇内存溢出的情况,大概就知道是执行了多少条会溢出,每1万条的执行时间是多少,然后想办法优化,优化的目标不是追求极致效率或极致资源节省,而是在已有资源可支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效率和资源的平衡。

 

其实也是 不断对核心负载做技术验证,然后不断调整,最后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进入正式部署,以及额外增加新的逻辑和能力。

 

先证明技术方案可行,然后才开始进入项目的研发,如果项目研发进度到相当程度了,才发现一些核心指标满足不了,再去重构,就头大了。

 

4、团队磨合验证

 

新的团队,新的管理者,能否具有足够的战斗力,挑战足够复杂的任务,可能也需要做个验证。比如先做一个独立小型的项目,考验团队的执行能力,项目管理方式,每个成员的特长和缺点。

 

有不少游戏创业团队都是先做一个轻游戏,磨合团队,验证团队执行成本,然后才会启动重量级产品。

 

前置验证,很重要的一点是提炼能力,你必须抓住核心点。抓住最关键的问题点,用最低的成本,去验证整体项目的可行性。

 

如果你提炼的不是核心,那么验证了也没意义,最后实践的时候还是会掉进坑里。

如果你提炼太多,面面俱到,觉得都是核心,那么验证成本过高,验证也就失去了意义。

 

小创业团队,务必早期做好必要的验证,再开始进行比较大的项目研发。而一些个体创业者,我也是不断强调过,从最小的范围开始验证模式,验证通过再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投入。从微信群开始,从朋友圈开始,验证你的产品,验证你的服务。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愿意接受你的产品和服务,你凭什么认为可以做出规模化的产品和服务?

 

下面说一下回溯验证。

 

1、验证预判。

2、验证反馈及问题猜测。

 

1、验证预判

 

产品上线前,你应该对一些上线后的数据特征有一定的预判。

 

产品人员,大概应该能预判用户的行为特征。

技术人员,应该能预判负载压力的构成和请求频次的构成。

运营人员,大概可以预判用户的反馈和交互的可能性。

 

那么上线后,要有针对性地做数据回溯,分析是否与预判一致,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这需要上线前就做好明确的数据准备,上线后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和日志信息进行追溯分析。

 

2、验证反馈及问题猜测。

 

产品上线后,往往会有人反馈比如卡了,慢了,各种问题,也有人会反馈产品使用中的一些特性被用于预料之外的场景,那么这时候,需要对这类反馈和问题做一个验证。是小范围的问题,还是大范围的问题;是一个极个别的诉求,还是一个相对普遍的诉求;

 

这往往需要额外增加一些监控手段,分析能力,进行验证。

 

那么技术上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偶发性的问题,比如1%的用户出现打不开,加载慢,但当你面对几百万用户提供服务,这1%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怎么办?可能确实一开始的设计没有做好足够的监控和分析,无法第一时间精确定位,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一些监控,一些日志的额外处理,代码中增加一些断点输出,把所有怀疑的可能性,都尽量做到有迹可循,那么经常性的回溯这些监控数据和监控日志,并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最终定位问题,解决问题。

 


 

大概就这样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UGP-3O3E6ac28riDWSUrg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经济增速放缓、银根紧缩、新冠肺炎疫情等让行业内不断有人唱衰——“创业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与四五年前群情激昂的“双创”大军相比,如今的创业者更多了一些思虑和警惕。
 
当然了,这些思虑和警惕,无外乎格局、心胸、视野,也即认知力。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创业也是如此。认知力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一家企业也只能在企业家的认知空间里成长。如果由此来审视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谁拥有高水平的认知力,谁就能脱颖而出。
 
古往今来,关于认知力有很多说法,但是偏重的方向大多都与创业没有强关系。不过,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吴世春却喜欢从创业的角度给认知力下定义:认知力即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

 

文 | 吴世春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
编辑 | 混沌大学
本文为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书摘,摘编自《心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力。一般而言,我们的学识、经历和经验会形成一个隧道,人对事物的所有认知和判断都会局限在这个隧道内,并且还会想当然地认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认知就会被顷刻颠覆。

 

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天鹅,没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在他们的认知中,这是存在了1000多年的“常识”,就是真理。但是,在踏上澳大利亚看到第一只黑天鹅的那一刻,欧洲人的认知崩塌了。

 

由此,“黑天鹅”成了欧洲人相互交流和往来信件中的常用语,喻指非常难以预料的、不同寻常的事物。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人能绕过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样子必然受到其主观认知形式的塑造,这就是著名的“黑天鹅理论”。

 

创业,就是创业者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自始至终,创业都在与不确定性为伍。

 

对创业者来说,只有练就“躲刀”“避炮”“防止掉坑”以及“掉坑后爬出坑”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未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 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但其实人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光彩和晦暗。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败绩归罪于运气和环境。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倡导,修身正心,知行合一。如果人的心不正,认知就不准确,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误判断。

 

通常我们会认为,朋友圈是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创业者认知力水平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在朋友圈中的表现得极为自负,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最好谨慎地看待他,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不过,自负≠吹牛。从某种角度看,“吹牛”是一个褒义词,它是年轻人的标签,我们年轻时都吹过“牛”,而且还为吹过的“牛”拼搏过,这样的“吹牛”,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梦想。

 

总的来说,认知自我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在创业中,认知自我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拥有哪些可以对创业活动产生帮助的能力和资源,知道自家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自己能创造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等。

 

我认识一位创业者,他从2005年开始做网络地图生意,但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是百度、腾讯、阿里等大公司的“菜”,他根本竞争不过它们——

 

这些大公司可以投入1000人专门做研发,而且不看重短期利润,把它当作一个基础设施、一个用户流量入口;但是创业公司肯定不能如此,创业公司重视短期利润,所以,当别人在不盈利的情况下还能投入1000人,且比我们做得更好时,这个生意就没办法做了,或者没有做下去的必要了。

 

认知自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标世界,找准自己的位置。

 

| 认识世界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创业者认知世界的渠道有很多,大到国际形势,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想知道,各种认知渠道都能为我们提供信息。

 

既然我们都有很多认知渠道,都能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那么为什么创业者在对世界、市场、竞争对手的认知上会存在明显的偏差?

 

答案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法有问题:

  

1.  过于相信行业报告

 

2019年年中,“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Meeker)发布了最新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报告长达333页,阐述了当年互联网行业发生的所有重要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在来年将会产生的影响。

 

这份报告的内容覆盖了很多领域,涉及美国市场互联网广告开销的增长情况、拉丁美洲数字服务的增长形势等。但令人疑惑的是,在如此翔实的报告中,却看不到多少关于抖音、今日头条等大热App的母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字节跳动”)的信息。

 

要知道,当时字节跳动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抖音、今日头条这些现象级产品给整个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变化,早已不容小觑。而玛丽·米克尔发布的这份立足于行业趋势,且长达333页的行业报告,缺少了这部分数据,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完整。

 

当然,这份报告可能自带立场,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互联网上花费30分钟能找到的所有行业报告,基本上都是公开信息。在此基础上,无论如何演化,也很难形成任何竞争优势。

 

所以说,在获取客户需求和市场规模的信息时,千万不要通过研究机构做好的行业报告得出结论。

 

受预算、时间的限制,研究机构通常只对市场做少量的抽样调查,然后再用得到的资料去推测行业总体的情况,这样得出的报告只能看出行业的模糊概况;要想判断和决策少出现甚至不出现偏差,我们必须亲自去做市场研究,得到关键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市场决策。

 

2. 片面的看问题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位盲人摸象,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大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牙,说大象又圆又滑,长得和棍子一样;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前两个人都不对,他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第四个人不小心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前边三个人都不对,大象是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做出判断,这种做法是非常可怕的。如果用于做商业判断,就很容易将企业推向“深渊”。

 

要想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最详实、最可靠、最接地气的一手信息,还需要与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交流,从他们口中获得真实的信息,这是最基本的认知态度。

 

因为每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自己的视觉偏差,只有广泛吸纳各方观点,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

 

3. 说多问少

 

如果经常和市场参与者交流,我们会发现,重点不是与他们交流,而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但可惜的是,在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中,做题能力的训练往往多于提问能力的训练。

 

所以,我觉得创业者们有必要持续与市场参与者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提问能力。

 

4. 没有提炼有效信息

 

当我们的付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对世界、市场的认知力水平会比很多人都高。但要注意的是,世界是一个庞大、复杂且又不断变化的体系,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握它。

 

所以,当我们的认知力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假设时,还需要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个假设,只有这样才能较为稳步的前进。

 

市场无时不在变化,今天得到的信息,明天就很有可能过时,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去尝试了解那些最新市场信息的拥有者。

 

5.  没有及时总结和复盘

 

对创业者而言,复盘无疑是头等大事。创业之初,可能没有方向,只有热情;没有战略,只有战术。创业期间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甚至创业失败,而这些大小不同的挫败是创业历程中的养分,更是市场送给创业者的礼物。越大的失败,往往能激起越大的成功。但前提是,创业者拥有克服挫败的决心与提升认知力的勇气。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大步向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及时总结复盘,越大体量的公司,越需要在前进中不时地“后头看”,从而发现细微之处的问题。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复盘更应该融入“血液”之中,从而帮助创业者适时地调整方向,使他在迷茫中逐渐看清前路,提升认知力。

 

复盘的过程不仅仅是记录的过程,还是总结自己犯过的错误、提升自己认知的过程。如果创业者、创业公司,或者发展企业没有及时总结和复盘,轻则不断掉“坑”,重则创业失败或者公司破产。

 

6. 缺乏与行业顶尖人物的交流

 

和拥有最新认知的人进行思想碰撞,不仅能够打开我们认知新世界的通道,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从而提高我们认知力,而且当我们感觉自己不是被“碾压”时,会得到一种反馈——我的认知力基本上已经可以支撑自己和他们在同一个层次、同一个水平上去交流了。

 

这个时候再去投资,我们的态度会相对比较笃定。就好像围棋选手,只有和棋坛中的顶级高手过过招,大家有输有赢,他才会真的觉得自己“上战场”是没有问题的。

 

人的认知力水平较低时,很难看到更高维度的世界,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要想打破这个魔咒,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行业内拥有顶尖认知或最新认知的人去交流,用外力打破,全力破解。

 

只有对自我和世界拥有清晰而准确的认知,创业者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价值链条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是否要走上创业之路?创“什么”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办?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内心就会给出答案。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认知的四大层次

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认知世界中,我们能看到多少、视角有多广,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力和认知边界。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认知偏差、认知局限,才有了认知力自下而上的4个不同层次,也就是下图“认知力的漏斗模型”: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自己视角内世界的一部分,对于视角外或者更高层次认知,我们几乎看不到。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和经营管理中,明明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仍然认为“自己已然知道”。在与很多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以下3句话:
第一句:“我们的产品或技术是当前最好的。” 不管产品怎么样,都会这么说。很少有人说自己的产品是排行第二或者其他什么的。
 
第二句:“我们的产品或技术没有竞争对手。”或者“相比其他企业,我们更有技术优势。”遗憾的是,当我们的团队在进行调查时,总会发现他们的竞争对手比比皆是,他们在技术上也没有绝对优势。
 
第三句:“我们的产品或技术是市场上最缺乏、最需要的。”每当听到这句话,我总会追问一句:“用户为什么一定要使用或购买你的产品?你的产品有什么具体的差异化表现?”但是我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模棱两可的说法或干脆沉默不语。
在我看来,这些创业者或许是因为沉浸在自己的领域太久,尤其是技术导向的创业者,他们偶尔也会读一些市场报道或专业演讲的相关信息,但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也未曾和客户直接接触,聆听客户的反馈,所以他们总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产品必然会解决用户的问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心外无物、认知不足的人,必受困于自己的见识和经验。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没意识到的问题,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创业需要持续前进,只有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才能去做弥补,从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认知力很容易向下兼容,却很难向上兼容。要想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层次并完成跃迁,很不容易。
首先,需要一定的认知力做支撑,我们必须知道得更多,视角才会更宽广,接触到的边界才会更大;其次,需要对外界足够敏感;最后,需要一种“空杯心态”,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始终对未知领域保持敬畏和好奇。
“空杯心态”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拥有“空杯心态”,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小成就。这是学习的起点。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觉得所知、所学有限,自己不知道得更多。最后他会发现,已知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平面下看不见的冰山。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所谓成长和精进,就是保持高度敏感,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部分,完成认知升级,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
 
归根结底,认知力就是我们基于种种复杂情况,综合做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判断。认知力水平越高,我们的判断就越接近事实。
 
投资和选择创业者的一个方向就是,看能不能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与此相关的世界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在我接触到的众多创业公司中,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比特航空”)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因为他们对自我和世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且能够完成逻辑自洽。
科比特航空的创始人卢致辉,原来是大疆无人机公司的创业团队成员之一。从这一点来讲,他做无人机就比别人更有机会。此外,虽然在无人机的赛道上,早已有大疆和其他无人机公司阵列在前,但卢致辉对公司的定位和瞄准的市场与竞争对手完全不同,他做的是应急指挥、森林防火、公安消防、城市规划等差异化市场,这是一块有巨大需求但是尚未被占领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他做的这个事情可以提升社会运转效率、为建设智慧城市做出贡献。同时,这也体现了阳明心学中强调的“致良知”,对社会有价值,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我们在一个领域钻研得足够深、足够久时,就进入了“专家”的层次,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更宽广的视角看待自己,笃信自己知道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的能力能覆盖到哪里。这就是认知的第三个层次——知道自己知道。
|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本能反应”。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这个层次后,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会内化成本能反应,不需要刻意地对事物做理性衡量、对比,我们也能做出很好的选择。
 
就像打太极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忘形”,做到物我两忘、心中没有招式的束缚。只有做到这样,在切磋时才能随心所欲,应物自然,达到一种空明虚无的境界。
 
当然,达到这种层次之后,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自己知道,而是一种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的无意识状态。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环境和机缘的刺激和激发,只有这样对事物的认知才能从懵懂到清晰。
 
不过,我们不一定非得追求这种高深的境界,其实也可以选择从输入到输出。比如,随时把自己的想法、感悟通过文件传输助手记录在微信里,包括出去讲课、做内部分享等,这些都是理清思路的一些办法,对哲学思维、认知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认知力的4个层次,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认知力其实就像那个巨大的漏斗。空间越小,机会越少,越容易受制于固有的下沉路线;越往上,空间越大,机会越多,越容易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知道自己知道”,最后到“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认知力升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无论创业者还是普通人,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之间艰难前行、螺旋上升,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但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它已经与外部更高维度的世界发生了强烈而迷人的共鸣。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构建思维框架,提升自我认知力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人与任何一头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到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

 

现实也确实如此。人只有将自己的认知力从低水平提升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够打破天花板,获得进步。

 

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力呢?

 

要想提升自己的认知力,除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首先还要从思维上有所转变,尤其是创业者,一定要构建以下四大思维框架。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 终局思维

 

终局思维就是逆向思维,从当下推演到未来,然后站在未来看现在,其核心是“以终为始”。

 

就是说,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或者决定一件事前,要想一下这件事情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什么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然后反推现在的行事路径,从而落实相应的行为和战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没有终局思维的人买股票,会习惯性地看当下市场行情的涨跌,会考虑明天会有什么小道消息,这样很容易被迷惑;而拥有终局思维的人买股票,会思考大家10年后的消费情况是怎样的,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公司还会继续发展壮大。然后进行反推,这样就很容易做出决定了。

 

很多创业者都喜欢问:现在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继续做下去有没有盈利空间……我想说的是,创业者如果不去思考企业的终局只关注当下格局,企业的发展将永远是在跟风,永远都在找方向,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永远都在赶下一个机会,即便企业现在艰难地活过3年,也很难再活3年了。

 

按照终局思维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在当下看起来合情合理,但从长远来看,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反之,创业者如果去思考企业的终局,大概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未来是什么样的,就会有很多非常清晰的路径,如此也就有了更强的战略驱动能力和解决长远问题的能力。

 

虽然战略未必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但它却能够解决未来的问题。

 

| 第一性原理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庞杂的信息。但是,如果所有信息都关注,就不能看到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性原理,是决定事物最本质的法则,其思维方式是要抽丝剥茧地找到一件事情最本质、第一重要的因素,并且始终把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位去处理。

 

对于创业者来说,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聚焦问题的核心,帮助创业者看到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让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不受现状和思维定式的约束,忽略细枝末节,不满足于简单解释,聚焦于问题的本质,快速找到破局点,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量思维

 

很多业内人士知道,趣学车和萌萌学车曾经是竞争对手。但由于萌萌学车的创始人张泽涛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最后公司破产清算。

 

互为竞争对手,如果是一般人看到对手破产,少不了调侃一番甚至落井下石,但令我意外的是,趣学车创始人刘老木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给张泽涛发了这样的微信消息:

 

“泽涛,看到你发出的破产公告,我很有感触,也很替你惋惜。上次见你,你给我的印象是踏实靠谱、非常勤奋的一个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产品型创业者。创业维艰,无所谓成败,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互联网驾校这个创业方向上,萌萌学车是我们的战友!我们为了改善驾驶培训行业,改变现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所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也能体会你肩上的这份责任感。”

 

一番话,英雄相惜的情意展露无遗。

 

或许也正是这种格局和情义,让张泽涛很快从创业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并加入趣学车和刘老木一同打磨产品。

 

张泽涛在加入趣学车之后,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于是请来业界非常出名的产品经理赵攀做自己的上级。“既然你比我强,那么你就来领导我。”这种合作的格局令人敬佩。

 

在我看来,优秀的创业者一定是有格局的人,不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和挖掘行业里的顶尖人物,通过人格魅力、公司机制吸引这些顶尖人物加入团队,还能创造让顶尖人物发挥最大价值的舞台。

 

蜜芽是中国最大的跨境母婴电商,其创始人刘楠曾说:“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之前我的心胸比较狭隘,认为‘我的是我的,最好你的也是我的’,这样是不对的。在突破认知边界时,你只有抱着‘我的是大家的,你的也是大家的’这样的心态,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成一种赋能式合作,才会有更多的人帮助你突破你的认知边界。”

 

为了不断地突破认知边界,刘楠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团队组建上,一番努力下,她几乎把乐淘、京东、好乐买等公司原来在跨境商务业务方面的牛人都挖了一遍。

 

对于创业者来说,与谁同行远比目的地更重要。只有拥有一群愿意与自己同行的伙伴,才有机会获得在黑暗中前进的勇气;只有懂得与他人分享创业蛋糕,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与自己同行,这块蛋糕才会越做越大。

 

| 模型思维

 

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不一样,经营重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刚开始最重要的是产品,要试错、要快速迭代;接下来是数据,考验运营能力;接下来是营收,产品要变现;再接下来是抵抗“巨头”,因为“巨头”可能会来打压我们,与我们一起抢夺市场份额,等等。当然,企业也会遇到一些贯穿始终的困难,比如团队建设。

 

因此,我觉得创业者必须具有模型思维,在创业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困难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创业团队的股权结构一定要合理设置;合伙人之间要相对互补;公众号和微博,创业第一天就要有,因为我们离不开“粉丝”的支持……

 

对创业者和企业来说,如何经营、管理,招式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思维模式更重要,只有搭建起模型思维的框架,才有可能突破现实的困境。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为什么从创业角度给认知力定义为“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要想做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方法有很多,但我想强调的一种方法是,搭建人际关系网。因为与认知力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接触,和那些处于各行业的顶尖人物打交道,我们会发现,与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是提升自我认知力的难得机会。

 

“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某个行业的趋势和机会,久居行业一线的顶尖人物往往能够比常人先感知到,他们可以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中做出较为精准的方向性判断,并将那些无益于思考的噪声意义过滤。

 

换句话说,我们从他们那里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精华,通过聆听他们对行业趋势的判断,我们会了解到一些新的机会和趋势,从而彻底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拥抱创业的无限可能。

 

那么创业者该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呢?

 

| 学会欣赏

 

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学会欣赏他人。

 

世界上有很多比我们优秀的人,以欣赏的姿态与这些人交流,以师待之,我们会获得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如果不是以欣赏的角度建立人际关系,就不太可能拥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当然,这种欣赏绝不是盲目崇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他可能在某个领域和行业确实比我们优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每个领域的认知和洞察都是正确的,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后重点要提醒的是,我说的行业顶尖人物,并不是指那些所谓的“专家”。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如果碰见那种号称观察行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却从未做出过正确的预测,也未能对行业的进步起到任何推动作用的“专家”,千万不要与他们过多交流,经常与他们沟通,反而容易让创业走向败局。

 

| 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信任,只有让别人信任我们,觉得我这个人很靠谱,才可能编织出牢不可破的人际关系网。

 

我在创办酷讯网时,经常和员工们进行交流、分享,输出我自己对创业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这种输出会让人觉得我拥有高水平的认知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也正是这个原因,玩蟹科技创始人叶凯曾在两次面临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的危机时刻来找我投资,帮助他度过创业中的至暗时刻。除了叶凯,几乎所有从酷讯网出来、后来走上创业道路的人,需要天使投资时想到的第一个人都会是我。

 

所以说,要想花花轿子人人抬,首先就要让别人觉得我们办事靠谱,有能力帮助他们成功,彼此成就。

 

| 学会让利

 

搭建持久的人际关系网,仅仅让别人觉得我们可靠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让利。

 

在和别人做生意时,如果能拿到七分甚至八分的利润,那么就拿六分好了,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为自己赢得好声誉,吸引更多的人来合作。

 

如果能拿七分利润,却偏要拿八分利润,甚至过河拆桥要拿九分利润,那么谁还会与我们合作?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利益、名誉等与他人分享。分享并不是说自己就少了,我们常说“舍得”,有“舍”才有“得”。例如,我们用个人品牌给靠谱的人背书,在背书结束之后,我们的个人品牌并不一定会因此受损,反倒是我们越愿意为其他人背书,个人品牌就越有价值。

 

人际关系网的搭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可能就像是在骑自行车,每一次前进,都需要拼尽全力往前蹬。慢慢地,在别人的助力下,就可以驾驶摩托车,此时只需要控制好方向、踩下油门便能一往无前。

 

当我们为别人做了很多事情之后,会获得别人的“回报”,可以自然而然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当我们的能力足够强、人际关系网也足够大时,不是自己推着事情走,反而是事情推着我们往前走。这便是足以改变每一位创业者命运的人际关系法则。

 

未来的商战注定发生在企业管理者认知力的战场上。想象力驱动认知力的升级,唯一能够限制公司体量的就是企业创始人的认知力水平。企业创始人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力,不断挑战自己,刷新自己对人、对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UKVMQ16U01WKHIC8jq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