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作   者:陈浩 徐瑞慧 唐滔 高宏

 

摘   要: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继下降造就了人口转型,给世界带来人口爆炸、人口红利、老龄化和少子化。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其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长方形,而且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 2035 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关键词:人口转型;老龄化;少子化;人口红利;生育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_F_rzmq661DQpHJHZ4fqg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原创:财主的阵地
来源:财主的阵地
 
 
 
打开这份人口数据普查的统计公报,数据专业不专业不好说,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但凡能从数据缝隙里扒拉出来一丝一毫的意义,在该段的结尾,都被特意地加上一句绝对“政治正确”的总结。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在正式人口普查公报中,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2020年出生婴儿数(如果公布每个年龄人口的情况的话,就是0岁人口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媒体公布了2020年出生人口数量,数据是1200万人
 
但,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根据统计公报的数据,2020年中国0-14岁儿童总人数为2.5338亿人,如果你加和2006年-2019年的中国出生人口(同样是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发现是:
2.2637亿人。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这就意味着,2020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应该是25338-22637=2700万人
 
这就尴尬了!
2700万与1200万,差1500万人口呢,中国总人口的1%还多,到底哪个数据才是对的?
 
另外,我才不告诉你,根据2021年2月8日由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量总共是1003.5万
 
根据最新普查数据中中国的总人口数量和2019年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人口数量,两者相减,2020年中国总人口增加了1173万人
 
假定局长大人公布的1200万的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出生人口1200万,总人口增加1173万,意味着2020年中国的死亡人口只有27万,相比2019年接近1千万的死亡人口,中国人口死亡率在2020年由上一年的7‰遽降为0.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上一年的3.4‰暴增至8.4‰。
 
看来,中国的2020年,不仅抗疫无比成功,而且在防治新冠疫情蔓延的过程中,生命科学也得到了量级的提升,死亡人口由千万规模遽降为十万规模,应该申请国际奖项!
 
你可能会说了,14亿人口的大国,一年中的意外事故死亡人数可能都远远超过27万,所以这不科学。
 
好吧,那我们退回来,斗胆假定一下,统计局局长说1200万人可能是口误,真实的数据是,2020年的疫情中,年轻人们都困在家里疯狂造人,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井喷,2700万人才是正确的数据。
 
同样结合刚才新增人口1173万人,这意味着中国2020年的死亡人口数量是2700-1173=1527万人
 
1527万人,相比2019年的998万人是暴增,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如果叠加疫情影响什么的,这个数据,可能算不上特别地离谱。
 
问题恰恰在于2700万新出生人口这个数据本身,在数据系列中显得异常突兀——这等于是说中国在连续N年的人口出生率稳定下降趋势中,突然在2020年暴增,人口出生量达到了1960年大灾荒之后的水平……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问题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全面放开呢,咋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即便从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感受来说,也是不靠谱的事情——不信,你看看你身边那些处于生育年龄的人群,有几家赶着在疫情这一年生孩子的?
 
2700万,1200万,1003.5万,都是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到底哪个才是真实数字?
 
想来想去,可能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算法有问题。虽然我认为是统计局搞错了,但我决定不同意自己的看法。
 
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怎么可能有问题?
要么是数学逻辑有问题,要么是我脑子有问题!
 
分析完了整体的出生人口数据和死亡人口数据,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调查公报,虽然权威而且充满了正能量,但我想要看的数据,却还是没有。
 
我要看什么数据?
 
当然就是更详细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了,包括了每一个年龄的总人数,男女比例,分布区域等等,这也是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人口普查公报中,都会明确告知的内容,我们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也是包含这些内容的。
 
但这一次并没有,只是公布了一个笼统的0-14岁人口、15-59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含65岁及以上人口的总数和比例)。
 
为什么我想要不同年龄人口的详细数据?
 
当然是用来估算中国的人口趋势了!
 
有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再考虑官方最新公布的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差不多就知道未来一年、两年、三年……中国的死亡人数是多少,然后再考虑每年新生婴儿的情况,就能差不多估算整个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人口趋势了。
 
好吧,没有就没有,咱只能看菜下碟看米下锅,根据统计局以前公布的年度数据,将中国的人口年龄分成3组:14岁及以下、15-64岁、65岁及以上,来查看他们的构成比例。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说明:上图中的数据,2020年以前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年鉴,2020年的数据则来自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
 
从这份人口数据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近年来迅速上升,而0-14岁儿童的人口占比却在下降……
 
哎,不对啊,统计局刚刚公布人口普查数据,明明说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于是,我就查看了一下数据,原来……
真搞不懂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
 
拿2001年到现在的数据来说,中国儿童(14岁及以下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一直都在下降,从24.2%一路降到了不足18%。
 
2016年,中国正式放开“二胎”生育,在上一波婴儿潮尾声的育龄妇女加持下,中国新出生的人口数量自2016-2019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反弹,虽然总量上并没有增加多少,但至少让中国的儿童人口占比在最近5年都维持在了18%的水平。
 
按照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的儿童占比甚至出现了0.15%的微弱回升,还不知道能不能持续(根据我个人推断,大概率持续不了),于是就成为了“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的证明。
 
这,这,这……
 
前面,是关键统计数据自相矛盾,却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
后面,是一个数据的微小波动,居然成了正能量满满的证据。
 
统计局,真够硬核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F_fllbRcI60uIUpYck4tg

形势一片大好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终于出炉了。热搜榜上49中的热搜迅速被各种人口普查结果挤到了第五位上。在14亿和14亿分之一之间选择哪个,大家还是非常拎得清。
 
乃悟仔细研究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用小学五年级学的加减乘除仔细算了算,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是人口总数和人口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人口1411778724人,比六普期间增长了大约7200万人。相当于过去十年间,我国平均人口新增720万左右。用统计局领导的话来说:
 
低速增长阶段。
 
但是,统计局表示,去年我国新生人口1200万。公安部户口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死亡人数为:
 
1000万。
 
这还只是公安部数据,不算那些已经移民/失踪等各种因素实际已经消失的人口数量。
 
也就是说,整个2020年,14.1亿的华夏大地:
 
其实就多了200万人口。
 
只有10年来年均增长人数的三分之一。很显然,我国人口巅峰已经不远了。在不远的未来,死亡交叉线也将在我国出现。
 
低人口增长的背后是低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为1.3。
 
这是什么概念呢?天天喊着少子化,民族都要完蛋的日本去年育龄总和生育率为:
 
1.36。
 
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事实上别说生孩子,年轻人连婚都不想结了。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均人口数从2010年的3.1人下降到了2.62人左右。这背后表明全国的鳏寡孤独人群正在增加。
 
根据这些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结婚对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去年结婚总对数为:
 
813万对。
 
对比2010年,这个数字下降了34%。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这813万对中,还有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是二婚。
 
扣除之后,实际只有600多万对是初婚。
 
乃悟算了算,这个速度计算,再过20年,中国年轻人已经基本不结婚了。不知道未来两居室和一居室的房子会不会好卖些。
 
当然,结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七普显示,我国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而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要比全国总的性别比还高。
 
从人口结构上看,10后和20后以后找对象,会比现在还困难。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比较容易找。比如辽宁和吉林。作为全国唯二男性少于女性的省份,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份。
 
各位小伙子明白该去哪里了吧?抓紧时间,说不定下个月赶上女友60大寿,还能送老伴件儿JK穿穿。
 
跟着初婚一起下跌的还有头胎比例。2019年全年头胎出生人数为593万对,占全年比重的:
 
40%。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2020年1200万婴儿中,只有480万是头胎。结婚的年轻人少了,结婚后还愿意生娃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现在养娃压力大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生的起,养不了是大多数家庭和夫妻要面临的焦虑。比如此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约有3亿多流动人口。
 
这3亿多流动人口背后,是多少个留守家庭,而无数留守家庭中,又有多少个留守儿童?
 
就算能跟在父母身边,还要考虑教育的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上广户口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最高,这个都在大家意料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是,许多边远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要高过内地省份。
 
比如青海、宁夏等地区,其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要高过:
 
河南、四川、江西、河北、江西、贵州、云南、安徽……
 
大家现在知道高考的分数都加到哪里去了吧?
 
对于统计数据,唯一保持乐观态度的,估计就是统计局的领导。他说,老龄化的到来,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机遇是啥呢:
 
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
 
不知道将来七十岁的郝大星在便利店当收银员,算不算银发经济。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MqIBJUNvAGpS7Ldmk-CPA

人口普查数据揭露的六个“残酷”事实

万众瞩目的人口普查数据一出,数据对不上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作为一个中国宏观数据的长期观察者,首先我要表示,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比较好。


而且事实上,任何用调查方式得出的数据,都必然有相当的偏差。此次公报里注明误差率小于万分之五,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要知道五普的误差率还在1.8%呢。

 

不过万分之五的误差率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14亿人会产生70万人的误差,这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除此之外,六普的时候查出中国有1300万的黑户,这些人这次有没有纳入?什么时候纳入?怎么纳入?其实数据背后都有很大的调节空间。

 

因此,网上盛传的抓住2020年出生数据对不上这一点做文章,意义其实并不是很大。

 

更何况,让号活着不好么?

 

倒不如让我们来看看,如果将这次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一些交叉比对,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和事实。

 

毕竟作为吃了三十年人口红利的大国,就算红利消失了,也应当要知道是怎么个消失法的,而下一步又会走向何方。无论是对做投资,还是做研究,抑或是做实业,这都至关重要。

 

1  

笑死,根本没那么多大学生

 

根据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十年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中国人比例增加了接近一倍,这当然是一个很惊人的进步,绝对是会让很多新兴市场人口大国艳羡不已的成绩。

 

然而10万人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只有15467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也就是说,十万人里还有85000人其实只有高中甚至更低的教育水平。如果再把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数排除,那么每十万人里就有超过六万人,只有初中或者小学文化水平。

 

再对照着腾讯的年报来看——“微信有12亿月活跃用户,QQ有6亿月活跃用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为什么中文网络世界的乌烟瘴气会那么明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网络暴民和喷子?为什么那些明明看起来非常失智的观点和文字,还有那么多的信奉者?

 

很简单,在中国,移动网络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普及的速度。

 

2

 

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城镇化运动可能已经结束了,但中国人口的流动并在继续。

 

根据公报,202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为63.89%,比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高了27个百分比,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数量。

 

由于全球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大约在70%-80%左右,因此事实上中国用接近30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国外百年的城镇化进程。

 

人口普查数据揭露的六个“残酷”事实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

 

也就是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没有城镇户口的。

除此之外,公报也公布了人口流动的情况。

 

“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 69.73%。”

 

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人有接近30%都不住在自己户口所在市,而有10%都不住在自己户口所在的省份。

 

可以说,前三十年的城镇化,是城市和人口的总量城镇化,是由城市外延的扩张、农村人进城以及小城镇的崛起共同带来的。

 

而未来三十年的城镇化,则将逐渐过渡到结构性的城镇化,是看哪些自身有吸引力的城市和城市群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口流入,最终形成中国的“东京湾”和“大伦敦地区”。

 

 

3

 

只有广东才是全村人的希望。

 

说到吸引人口流入,从那张各省份人口数比例的图表来看,广东属于一骑绝尘的那种——不但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人口优势在进一步拉大。

 

人口普查数据揭露的六个“残酷”事实

广东占全国的人口比重惊人的上升了1.14个百分点,是浙江、江苏和上海加起来的一倍。

 

从这一点上来看,长三角确实可能干不过珠三角。

 

4

 

中部地区正在被“吸干”?

 

广东和江浙人口大幅增长的另一面,是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人口全面负增长(还是见上图)。

 

这件事儿乍看还是挺匪夷所思的。毕竟这几个省和东北不一样,经济活力不错,人口底子也好,怎么会在这十年间出现人口负增长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在持续“吸血”周边的省份人口。

 

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多元的产业构成,让中部地区省份的人口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这十年出现了大幅流失。

 

不过未来会怎么样还真不好说,特别像安徽和湖北,崛起速度还是很快的。

 

5

 

东北突然成为全国男女最平等的地方。

 

公报中还有一张很有意思的表,是各地区人口性别的构成。

 

人口普查数据揭露的六个“残酷”事实

事实上,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也就是女性比男性多的省份只有2个,分别是辽宁和吉林,而黑龙江其实也紧随其后,是全国男女比例第三平等的地方。

而在他们的对面,广东是全国性别比例最失衡的地方,每100个女性对应着113个男性。

为什么经济越差的地方,男女比例越均衡呢?这和国外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男女越均衡不是背道而驰的么?

 

我想这背后的逻辑有两个:

 

一个是大量的东北男性为了生存压力迁移到了其他省份,而女性留守在当地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个就是彰显了东北的老龄化更加严重。因为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所以造成了“老头子都走了,老奶奶还活着”的局面。

 

6

 

之前的专家预计的到底有多离谱。

 

其实这次人口普查最为重要的,是狠狠地打了过去各种人口专家和国家课题组的脸,试列举一二:

 

2000年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开篇就估计“中国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接近16亿)会开始缓慢下降” ,并表示“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预计年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事实上,这两个结论都错很大。

 

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另外这个报告还预计“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事实证明,我们控制得太好了,比这个数量整整少了4千万。

2014年3月,《人口研究》上的论文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全面放开二胎:生了1个孩子的15-49岁妇女有1.52亿,60%-70%有生二孩意愿,全面放开二胎的话,将累计多出生9700万人,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生育率将达到4.5。

 

2016年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主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也有类似的测算,其对2017和2018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分别为2023.2万和2082.4万,高点甚至预测到2300万人。

 

这些分析其实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保持在1.5-1.8左右。而这次的普查结果,直接将这个数字打到了1.3。

 

这,大概是一切误判的起源。而这个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R1Q0Z8m5wPMv69bPoCB4A

人口危机?权威解读来了!

文/叨叨姐、刀剑笑&小虎刀

围绕中国人口的诸多“悬念”今天上午正式揭晓。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会上,统计局长宁吉喆介绍了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的一些变化趋势。其中一些核心数据立即被媒体画了重点:

总人口14.1178亿,比2010年增加7206万,年平均增长率0.53%,比上个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07;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

但一些外媒继续围绕人口问题对中国唱衰。

英国金融时报之前所谓“中国人口出人意料下降”的报道已经不攻自破,但纽约时报在今天有关普查结果的报道中称,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增长缓慢是中国的“长期定时炸弹”。华盛顿邮报等其他一些媒体,也在标题中突出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将给中国带来“危机”。

那么,中国正在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吗?人口红利期还有多久?我们的生育政策需要调整了吗?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何时将会实施?

针对这些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多位权威学者。

01

NEWS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人口红利

正在消失?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仍未达峰值,保持稳定增长。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Q1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 

刘志军(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对西方媒体之前的臆测和唱衰,这次发布会算是辟了谣。简单一句话,围绕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的各种“危机”说,站不住脚。

无论总的人口规模还是过去十年的年度增长,总体上都是正常的,没有断崖式下降,也没有什么负增长。

这个发展形势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我国人均寿命延长,所以老龄化在增强,这是客观现实。二是我们在适时调整生育政策,比如放开二胎等,因此大家看到,14岁以下人口占比有所增长。两相对比,现在总体新生人口数量仍然多于死亡人口。因此总人口数继续保持增长。

至少从我国人口现状和短期发展形势来看,人口结构不会严重失衡。因此,正如宁吉喆局长在发布会上所说,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但同时,人口增长还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Q2

人口红利期还有多久?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了,经济学上讨论的一个刘易斯拐点,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已经出现。就是原来源自农村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现在过了拐点,以后不再是无限供给,我们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已在迅速滑坡。

中国一方面要适当对冲这种滑坡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一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腾笼换鸟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优化等等。

那么就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虽然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在中国迅速消失,我们能不能通过相关的结构优化增加一种人口素质红利?

从农民工的培训到整个社会人才的培养,再到整个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来提高素质,这也是值得非常看重的事情。其实国家已经在一些重点切入点上发力了,比如前不久有关部门强调的职业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提高人口素质红利需要做的事情。

02

NEWS

我们的生育政策需要调整了吗?

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

Q1

优化生育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人们的生育意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在不断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要全面放开生育,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即使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人口下降的趋势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是决定生育的基本力量,另外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很难在短期内变化。

我个人觉得,提振人们的生育意愿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除了生育政策以外还需要其他方面配套。现在有的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比如说延长女性产假,男性也放育儿假等,还需要完善配套设施,比如增加幼儿园数量,减轻抚养孩子的成本。

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在对待怀孕,或者带孩子的女性方面有限制,比如有单位招人要求女性在多长时间内不许恋爱、结婚,有的女性担心如果生孩子,会不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影响,所以从企业层面来讲,也应该做到不歧视女性。

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对女性有足够的人文关怀,尊重女性的基本权利,这样才能够营造对女性对孩子更友善的社会氛围。

Q2

放开生育会加大财政负担吗?

贾康:我觉得放开生育控制早就该做了。现在生育控制的就是体制内几千万户有生育能力的家庭,放开这方面的控制,对于扩大内需和对冲老龄化会有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这方面放开其实对于财政没有太大的影响。允许更多家庭有新生儿,带来的是这些新生儿伴随的我们国内内循环的消费潜力释放,实际上还会使财政多增加一些活钱,因为它使经济更活跃了,能够扩大内需,助长内循环。这样财政的税收还会更多。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举多得。

如果说以后鼓励生育,财政给些补贴,其实也是四两拨千斤,孩子出生以后对整个扩大内需,拉动内循环这方面的贡献,要明显地高于财政给的生育补贴。所以我觉得放开、鼓励生育,对财政来说还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

Q3

除了放开生育政策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举措提振生育意愿?

梁建章(北大光华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

我觉得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是起码的,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生或者生一个,只有一部分人生三个或四个,放开生育政策后,生三胎比生一胎的,生四胎的比不生的要多很多,这样才够。

针对这个全面放开,有年轻人认为这是割韭菜,我觉得这个不叫割韭菜,这是社会资源的倾斜,社会资源就这么点,从公平性角度来讲,生小孩多的家庭是不是应该享受一些优惠,有相当一部分人,如果给到足够支持,他愿意生两个甚至三个小孩,所以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怎样让社会资源更向多胎家庭倾斜?一个是给钱,给现金或者免税,还有教育方面减压,不要做教育方面的军备竞赛,另外房价也是,尤其对大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土地供应,给有小孩的家庭更多的补贴,跟新加坡一样。

03

NEWS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到底

有多严重?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宁吉喆称,“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Q1

人口老龄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挑战?

李长安: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实际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是消费。一般来讲,当人口结构发生很重大变化,特别是生育率下降,同时老龄化迅速上升的时候,那么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抑制是特别明显的。相对来讲,人口老龄化以后,人们的消费意愿会逐渐降低。

这个情况在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特别是老龄化特别严重的一些国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住房消费,老年人的购房意愿肯定比年轻人要低很多。

梁建章:一个是养老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创新活力的问题。

中国现在当然是创新力很旺盛,因为我们现在这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都是八十年代生人,那时候每年还生两千多万,到现在每年新出生人口是一千多万。未来的年轻人数量减半,对整个社会的活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未来的国际竞争可能就是创新力的竞争,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Q2

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何时将会实施? 

贾康: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延迟退休是一个必然选择,它在中国只能渐进地推行。

现在有关部门可能还在反复讨论,我觉得最大可能是首先推迟女性的退休门槛。然后,渐进式延迟退休必然会碰到更敏感的问题,比如具备一定条件后,60岁以上是不是可以推到62岁,再过几年,再推到65岁?

这时将会引发一些矛盾。有人说,按照原来的退休年龄预期,我退休后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让我多干几年,不高兴。但一些体制内人员可能认为延迟退休挺好的。

怎样更好地就延迟退休问题形成最大公约数,我深信有关部门一定会特别审慎地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研究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李长安:延迟退休最近确实引起比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些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国家现行的退休政策是解放没多久就制定的,当时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才不到50岁,那时制定的退休政策是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现在已经过去差不多70年时间,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了接近80岁。人均预计寿命的延长表明我们能够延长健康工作的时间。过去我们可能觉得五六十岁已经很老了,但是现在五六十岁属于还很健康的年龄。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龄大概是53岁左右,属于退休比较早的国家,所以延迟退休既符合国际潮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Q3

实施延迟退休后,年轻人的饭碗会不会被抢走?

李长安:对于这种担心,我个人认为,影响实际上是比较小的。

因为60到64岁的人口大概有7300多万,如果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话,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老年劳动力其实也就一两千万的样子。对于现在劳动力市场近9亿人的庞大规模而言,老年劳动力数量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老年人跟年轻人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同,技能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替代性不大。比如在以年轻人为主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领域,延迟退休带来的影响就不明显。

从国外的具体实践来看,在绝大多数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国家,老年劳动力与青年劳动力大都能够和睦相处,互相补充。比如在日本,老年人就业主要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aghTknKwVHqDeYo4PFu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