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作者| 梵太

来源| 幕府山(ID:gh_a765908dc7ca)

听说各地把春节假期延长,为了控制疫情,大局我们都理解,也配合。但是有一些人却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去工作,命也不要了。

 

在生死面前,其他的都是小事,但是真有一件事比生死同样重要:赚钱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01

赚钱对于62.6%的人,真的太难了

 

2018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统计图景:非正规经济中的女性和男性》( 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tatistical picture)(第三版)。报告基于100多个国家的微观数据,对全球非正规经济的规模进行了统计描述。

 

数据显示:全球20亿人口从事非正规就业,占世界就业总人口的61.2%。

 

中国的数据显示:62.6%的人口从事非正规就业。

 

快递员、街头商贩、小吃摊点、搬运工、黑车司机、送餐员、临时工,都属于“非正规就业”。

 

这些人赚钱赚的都是辛苦钱,甚至是用身体健康赚钱、用生命换钱、用牺牲个人的人生赚钱。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2019年第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年,其中“中位数”是19882元/年。

 

即便这么低的收入标准,全国还是有50%的人没达到这个数。

 

02

钱有时比命重要

 

王尔德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一位网友出生于国家级贫困县,他说十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儿,脑袋被倒下来的土墙砸到,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说骨头碎了,做手术要几万块,他没钱,只能简单处理一下,回家等死。

 

有句话说得好:

 

“贫穷最悲哀的地方,是总觉得出什么事情,只能拿命挡,命比纸还贱。

 

有一天夜里,医院的急诊室冲进来两位农民工,一位用左手紧紧握住右手,鲜血直下。另一位拿着一个酒瓶,瓶里泡着半截手指。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医生说:“现在接还来得及,以后手指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他问:“要多少钱?

 

医生说:“三千左右吧。

 

他愣了一下,说:“那如果截掉呢?

 

医生说:“三百。

 

他果断地说:“截吧,不要了。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贫穷,竟能残忍剥夺一个人挽救肢体的能力。是他个人的无助,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哀。

 

03

不舍得治疗费,轻生离世

 

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48岁的他选择了自杀,因为10万元的手术费。

 

他常年在外打工,因为身体不舒服,才回家看病。结果被医院诊断是冠心病,术前检查听医生说要花10万元治疗费。

 

他害怕花钱拖累家人,心里承受不了,便悄无声息地离开。家人苦寻数天后,终于找到他,但人已离世。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10万元就要了一个人的性命,有种说不出的心酸。很多人受困于“穷”,生命也止步于“穷”。

 

有些人,拼尽全力去活着,可能才能过上正常家庭本该有的生活。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所有气力,更没资格生病。

 

睁开眼,上有老下有小,满眼望去都是依靠自己的人,如果不能赚钱,生命便会枯萎,你没穷过,哪能懂他们的辛苦。

 

04

不放弃生命中可以压榨出的任何一分钱

 

12月份的郑州,已经寒风刺骨,在一个工地里,有个父亲为了省钱,晚上睡在漏风的工棚里。

 

他的妻子和父母都去世了,唯一的儿子在老家,由哥嫂抚养,刚刚把上个月赚的钱汇过去。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谈到儿子,他落泪了。儿子考试得了第二名,但是他全然不知父亲是在这种情况下赚到的钱。

 

他说:

 

“我会努力,一定要让儿子好好读书,不能像我这样,一定要摆脱贫穷。

 

你说他这眼泪从何而来?是谈到儿子的成绩喜极而泣?还是受尽苦难的生活而悲伤落泪?

 

节假日对于他来说,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那些天不能工作,不能赚钱,孩子每天却要花销,作为一个父亲,别无选择。

 

05

一天都不能停止工作

 

重庆一位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卖糖葫芦一天可以赚20元钱。晚上十一点才回家,白水煮面条,或煮粥,这就是晚饭了。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20块钱对于你来说,还不够一杯咖啡的钱,可对于没有孩子赡养的独居老人来说,这就是一天的生活费。

 

风凉话可以说一筐,但是老人不能喝西北风活下去,实实在在需要生存,活下去才可以谈笑风生。

 

在家饿死,和出门染病而死,本质上都是死,区别不大。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这是一张路边拍下的照片,当时温度是零下两度。一年365天,这位大爷都会在马路边,用手动的推子理发。

 

这样理一次,3元钱。

 

无论风吹日晒,他以此为生,客人也是因为便宜而光顾,花钱的人和赚钱的人都一样,为了生活,这是他们共同的生存选择。

06

有人为了300块钱,真的会拼命

 

还记得去年八月的一条新闻,公交车即将启动,司机发现车尾有一位乘客跌跌撞撞想上车。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乘客摔倒了,又爬起,爬起来走了几步,又摔倒在地,这样摔了几次,才踉踉跄跄赶上公交车。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司机见状,赶紧把这位大姐扶上车,一问才知道,她是急着去上班。

 

大姐满脸通红,头都抬不起来,还在掉眼泪,司机就劝她:

 

“你这个样子还去上班?赶紧去医院看看吧。

 

大姐却一个劲儿地往车厢里走,一边走一边说:

 

“要去上班,不去就要扣掉300块全勤奖。

 

据大姐的家人介绍,她之前上完夜班后身体已经不适,在医院打针。为了300元全勤奖,她刚打完针就赶着去上班,没想到却差点出事。

 

新闻一出,很快就上了热搜,无数网友感慨泪目,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个字;成年人的心酸,只有自己才知道。

 

但其中也有这样的言论:

 

“真是要钱不要命,不就是300块吗?命都不要了?

 

“这就是穷人,目光短浅,为了300块连命都能拼掉。

 

看到这些言论,不能怪他们无知,只能说你没穷过,不懂穷人的事。不是就缺这300元,而是这300元赚得太不易了。

 

很多人为了几百块钱拼尽全力,并不是我们眼中的“傻”、“要钱不要命”,而是以自己卑微的生命当赌注,去抗衡生活的苦难和沉重。

 

07

幸福生活不在电视机里,更不在手机里

 

每天用手机了解世界,不但没有打开视野,反而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出现偏离。

 

其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互联网的“集聚效应”。

 

假设你朋友圈里有100个好友,每个人两年最多旅游一次,发个一周照片,这些人哪怕都是错开了,你也会在100周里,看到的全是旅游的照片。

 

朋友圈的这种错觉,会让你习惯性的以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光鲜靓丽,继而认为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

 

打开手机,屏幕上全是《精致的女孩就要对自己好一点》、《男生月入不超过2万能嫁吗?》、《学学毕业两年月入五万是如何做到的》的文章。

 

我们大概会觉得,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985、211是平均水平,月入过万稀松平常……如果有些人会为了几块钱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定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但事实上,我们14亿人有10亿没有坐过飞机;有5亿人从来没用过马桶;月收入超过5400元就打败了80%的人……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很多人觉得本科生遍地都是,一点都不值钱。

 

但数据显示,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40年累计的大学生总共只有1.15亿,其中一半是专科生,剩下的本科生也就只有5800万人。

 

看起来数量不少,但中国有整整14亿人口,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是8.86%,本科生只占4.43%。

 

数据告诉你,如果你拥有本科学历,你就碾压了95%的中国人!

 

问题是,中国不只有北上广深,中国人也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钱,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是真实的世界。

 

再加上大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没人为他们发声,他们自己奔波劳碌,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能力上网,于是一道看不见的墙,把他们隔绝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08

你不懂,赚不到钱,比死了还难受

 

还记得年初有位外卖小哥,凌晨4点骑行20多里冒雨送餐。

 

在寒风中,小哥全身湿透,却没想到联系不上顾客,回去的路上,电瓶车也没电了,无奈之下,只好推着车步行6公里回家。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寒冷的夜里,心灰意冷的他给顾客发了一条信息:

 

“谢谢你,让我彻底告别这一行。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很多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这个年过的细碎,春节过了一半,往年这几天是返程高峰,今年情况特殊,看着那些“不怕死的人”已经启程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但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只能原地待命,钱怎么办?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再扫一下盲,过半数(62.6%)劳动者,并没有所谓的休假,他们不工作一天,收入就少一天。

 

你们可以在家享受假期,不要用道德绑架其他开始出行的劳动者,如果你们是他们,早就心急如焚要出门了,谁不知道在家享福?

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8pXyJ6j6fY-Y0nJFtZA3A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是粥左罗的第390 期分享
作者 l 老雾
来源 | 雾满拦江(ID:lwwuwuwu)
今天聊聊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贫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
本文不煽情不鸡汤,只带你看看真实世界和人性背后的底层逻辑。
文章不长,希望你能静下心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01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并且更愿意相信“读书无用论”
麻省理工有对夫妻,再加上他们的一位同事,花了20年的时间,奔走于18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钱人可以光明正大的小气,穷人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方。
就因为这个发现,他们仨夺得了201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是惊心动魄的发现啊。
三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简述为以下几点。
第一: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比如,非洲有些农民,世界各种机构给他们资助,想让他们成为有产者,从贫困状态中走出来。
但他们拿到这些钱,咣叽一声,举办一个盛大葬礼,钱就没了。
第二:穷人比富人更大比例消费支出。
非洲有些穷人,拿到钱不是扩大生产,也不投在孩子教育方面,而是买电视来看。
问他们为啥不扩大生产,却要看电视,回答说: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还有很多种小额信贷,起初的目的也是扶贫的。
但有些人贷到钱之后,不是投入生产,而是购买奢侈品,手机啦包包啦什么的,结果债转债利滚利,很快形成个大黑洞,把自己套进去了。
第三:穷人不相信教育。
研究数据表明,教育是最靠谱的长线投资,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投入,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但穷人不信这个。
穷人认为,让孩子读书这事嘛,就跟摸彩票一个道理。
万一孩子读书好,这就等于摸到了大奖,全家就可以躺下啥也不干了,就等读书的孩子来养。
可万一孩子没有读书的天份,那这钱就白花了,还不如拿孩子当驴去拉磨,挣点是点。
所以穷人最喜欢宣扬读书无用论,无论多少人从教育中获得收益,他们也是视而不见。
说到底,他们不是不信,而是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短期欲望。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02
有钱人光明正大的小气
而穷人则小心翼翼的大方
第四:穷人不相信常识,会相信一些奇怪的东西。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非洲,劝说穷人给孩子免费注射疫苗,遭到果断拒绝。
因为村民不相信他们说的。等到孩子病了,再把孩子送到医院,花好大一笔钱救治。
相反,富人家的日子过得极是省心。
他们该打疫苗就打疫苗,该锻炼就锻炼,身体棒,吃嘛嘛香,精力充沛的做他们该做的事儿,不富没天理。
第五:穷人比富人更爱面子。
富人觉得自己的命值钱,你踹他两脚,骂他两句,他赶紧闪开。
你打了他他要进医院,他打了你他要去法院,这对富人来说都是亏钱的事儿,划不来。
富人拿面子换钱。
但穷兄弟气性大,容不得别人说他穷,哪怕你一个眼神扫过,对他都是一种冒犯。
这意味着穷人更频繁的发生社会冲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以应付人际冲突和诉讼。
这一条,就是有钱人光明正大的小气,而穷人则小心翼翼的大方。
 
第六:穷人缺乏耐性,需要大量的钱缓释他们心中的焦灼。
 
穷人的生活压力特别的大,承受着更高的皮质醇含量。
 
所以需要频繁的释放压力,吃吃吃,买买买。
 
穷人需要不时的凑点钱吃顿大餐,或是凑钱买奢侈品,犒劳犒劳自己。
 
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本来就没钱,还要花费时间精力在不赚钱的事情上,就更没心思赚钱了,就更赚不到钱。
 
赚不到钱就更焦虑,就需要更多的钱释放压力……
 
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03
决定一个人终极贫富的
在于他的信念
三位学者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了18个国家之后,得出个结论:
穷人要想脱困,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改变信念!
万万没想到,这都获得诺贝奖了,最后的解决方案,竟然是端上来一锅陈年老鸡汤。
有没有搞错?
当然没有。
三位学者能够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在于他们道破了贫富的本质。
世间人,不乏白手起家者,也不乏已经登上财富巅峰,又被人家割了韭菜打回原形的。
决定一个人终极贫富的,不在他爹是不是富一代,而在于他的信念。
什么是信念?
信念的第一个字,是你信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什么。
信念的第二个字,是你在心里念叨些什么,是你对什么有执念。
如果一个人,相信颓废的、混吃等死的人生,那么他心里念叨着的,无非不过是用最小的付出,占到这世界的最大便宜。
那么他对于投资啦教育啦这些长线的事情,一定是不感兴趣的。
因为这些事儿都意味着极大的成本付出,这不是他的菜,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他绝对不会干。
所以这类人的人生,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积累。
什么事都是浅尝辄止,只计算鼻子尖前的一小点利益,只要感觉还需要多付一点点,他就不干了。
而财富意味着长线的经营,这类人就注定赚不到长线的钱,必然陷入困窘。
这让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时惦念着多吃两口,多买个包包,以补偿自己那颗失落的心。
这也导致了他陷入到人生的恶性循环,连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帮不了你。
反之,如果一个人注意高质量的人生,追求天道智慧,追求知识与技能,他们就会以年为周期,专注人生投入。
这类人未必都会大富大贵,但绝不会沦为全社会救济的孤弱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念叨颓废,必是落拓无依。
你念叨努力,人生自然富足。
你的信念是什么,你的心里天天在念叨些什么,大概率就会得到些什么。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要颁给一锅看似是陈年老鸡汤的原因所在。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04
这个世界有一万种办法
让你的认知与财富相匹配
最后要说的是: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往往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足。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他的认知之时,世界有1万种法子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与财富相匹配为止。
而避免我们沦为孤绝境地的办法,永远只有一个:
那就是看准目标与方向,沉静的努力并持续。
简介:
雾满拦江,当代著名畅销书作家,腾讯中国十大原创自媒体人,心学讲武堂创始人,腾讯云中智库成员。已出版各类著作80余种,几千万字。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ID:lwwuwuwu)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hzh150t5PIWd7ivR5lsYA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作者 | 糖总总

来源 | 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

推荐人 | Spenser

标题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启发我们关于自身现金流管理的困惑。

更好的地方在于,这个问题其实来自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

对我们理解贫穷和财富的本质非常有用,建议花 5 分钟认真看完这个研究。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纳吉迪芙洛等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在贫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次奖项结果和历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首次;

其次,许多人其实持有不同的意见,因为班纳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像传统经济学一样注重数学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随机田野试验。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几位科学家用了近 20 年时间,深入非洲、东南亚等贫困地区,通过对比实验,深入研究了贫困的本质。

不过这也说明,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侧重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多读有营养的严肃科学内容。

班纳吉与迪弗洛有一本关于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作品《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本书已经被看做研究“贫穷”的巅峰之作,其实很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过这段时间才热了起来。

新的修订版书不厚,读起来也没有经济学的各种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读完,值得反思。

书里研究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却还要看电视?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为什么穷人不注意健康和锻炼?

说明一下,书中对穷人的定义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 0.99 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结论背后的洞察对自己生活的启发,而不是陷入无谓的生活水平之争(就像很多地方都在做这种浪费注意力的无畏争论一样)。

1

充满凶险的“贫困陷阱”: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贫困陷阱”

主要是看资本的作用对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贫困程度的影响,这里的资本包括人们存的钱,获得的资助等等。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这里要感谢李永乐老师视频里对这个图表的解释,是我拿来跟书一起理解觉得最有帮助的。尽力结合各方理解和自己的想法,把研究结果讲明白:

上图的横坐标是今天的收入,纵坐标是明天的收入。对角线是一条均衡线,上面的每个点代表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

班纳吉认为,实际的收入变化情况可能呈现出是另一条 S 形的线:

如果你有更多的资本,就可以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扩大生产,明天就会比今天更有钱;

即最初处于 B1 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高,就会移动到 B2、B3 点,最终到达 Q 点的富裕均衡点

而如果一个人很贫穷,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没有钱进行生产劳动,明天就会比今天更穷。

最初处于 A1 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低,就会移动到 A2、A3 点,最终到达N点的贫穷均衡点

这样,图中浅色“贫穷陷阱”范围内的人最终会变得越来越穷,深色“贫穷陷阱”范围的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富。

这样看,似乎只要给穷人资金去扩大生产就能解决问题。

但很明显,现实中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补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穷人还是很穷。

果壳的研究提出,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心中更符合实际情况模型,是这样的: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两个模型的区别是,模型的后半段都是一样的,争议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个模型,最穷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开销和生产成本后,也应该会变得越来越有钱,直到边际收益最终放缓而停止增长。

可是穷人为什么还是没有生产盈余投入来赚更多的钱?

几位学者在经过大量的随机田野试验(RCT)后,认为:

“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资料来源:果壳(sheldon)

三位学者发现了不少浪费资源和无端开销的现象:

比如,非洲的农民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钱去投入再生产,而是把很多积蓄用在购买电视机和葬礼上;

要不就是因为不愿意给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后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疗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就是: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即使赚到钱或者拿到钱都没有用,根本没有把获得的资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发展上,最终无法摆脱螺旋下滑的“贫穷陷阱”。

2

“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穷人会比富人更没有耐心

书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当多穷人虽然穷,相对而言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并不比富人低,甚至还会更高。

在这点上,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浪费钱的体会。

现在信贷如此容易,说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

关键是很多人贷款之后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去购买奢侈品:

一部苹果手机、一个LV的包、或者办一场豪华的婚礼,一不小心最后被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一步步难以脱身。

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穷人为什么会对奢侈品有这么大的渴望呢?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他们有一次去贫困的村子考察,发现许多儿童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但是许多家里都有电视机。

村子里的人说,他们会攒很久的钱,买一部电视机。

学者们感到奇怪: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更好提高生产力。

为什么宁可把钱用来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呢?

村子里的人说:“因为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班纳吉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

穷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质醇含量,并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冲动型决定。

因此,他们更需要频繁地释放压力,而生存环境注定他们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压方式;

因此只能在即时满足上去寻求高频低效的压力释放,比如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买一台电视机等等。

许多地区的穷人还有另外的一个共同点:特别爱面子。

比如会为了给死去的亲人办特别豪华的葬礼,就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点额外的钱,他们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这样,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因此长期投资、延迟回报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储蓄,比如教育和学习——

从认知和行动上,这些对于穷人家庭来说都是很难去作出选择的,因此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可是,每一个人要存钱,就是需要不断和自己的欲望斗争: 

要强制储蓄、戒烟、戒酒、戒糖,要抵制一顿又一顿美食的诱惑,也要忍住不买电视机、手机、奢侈品等等广告里说的“美好生活”。

这样的状态下,穷人每天也面临比富人更大的考验;

因为过于稀缺,或者觉得自己过于稀缺,所以面临的诱惑其实更多,更容易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应付眼前。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必须警惕一种难以跳脱的“稀缺的心态”:

因为稀缺是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泥潭,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忙于眼前的窘迫。

3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

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关于导致穷人容易陷入困境的几个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

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

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无论一个人多努力。

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况远远好过穷人,这是因为穷人没有钱做体检,没有时间健身,也不觉得锻炼身体有什么用。

每年,全球有500万人在5岁之前就会夭折,绝大多数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穷人。

比如,许多家长对教育的观念不正确——

他们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买彩票,成绩好特别难,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资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数据显示,教育反而是一种稳健的长期投资,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这才是为什么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消灭一个人的未来。

大家发现没有?

一个人关于钱的问题,背后是输入质量的问题,最终又都是人性的问题。

富人浪费钱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闻上挂失信被执行人的名人案例数不胜数;

这说明,凭运气赚的钱,都能凭本事输光,贫困陷阱的曲线永远是动态的。

稍微有点理财常识都应该知道,个人现金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这两点:

对风险的把控;

对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钱,是主要是为了抵抗风险。

没有这两点,一切生产、教育、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凶险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贫困陷阱;

可惜,学校不教给我们,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给我们,需要我们自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而强制储蓄,千万不要理解为降低生活质量。

用阿尔法书院学习顾问 Ion Buravcenco 的话来说:

降低生活质量反而容易让想要做的改变难以为继,寻找让自己又开心又能够坚持下去的方法才是对的。

 

花钱的前提是,思考这是否对自己长期真的有意义。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欢一件物品,适当地奖励自己无可厚非。

但试想,如果频繁地花钱为了得到某类物品,它对你而言是变得让人麻木了,还是让你幸福了呢?

忍不住反复要获得即时满足,不正是在花钱玩老虎机吗?

我真的需要买这件东西吗?

是即时满足还是延时满足?

我的这笔开销 ,是在让我往富裕均衡点去挪动,还是往贫穷均衡点挪动?

我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投资,还是有因为单纯爱面子导致的消费?

从今天开始,每一笔开销,都要认真问自己。

4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

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

学者们最后得出的脱贫解决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听起来很鸡汤:

 

要改变人的信念。

可“信念”这个词实在太大,很难让人马上开始行动。

心理的贫瘠,往往更难脱去。

但我们要往前走,就必须找到方法。

具体如何做?

还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这里我再推荐另一本书,张彤禾的《Factory Girls》,大家可以结合《贫穷的本质》来读。

大家可以看到,东莞这个城市是如何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缩影;

中国如何因为几千万的十几岁打工者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心脏;

以及大家每天在点的外卖收的快递,如何造就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乡流动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 400 块、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动对抗自己的处境的。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张彤禾(Leslie T. Chang),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

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丈夫彼得·海斯勒(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

这本书最初是一个新闻学教授推荐的,大家如果想看,最好找找原版。

记者写文章就是简单清晰,阅读难度也是适中,看得顺畅,内容也好,读完觉得太太在中国题材上的水准比先生更高。

张彤禾说过,刚开始去东莞采访的第一年,其实觉得心理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和这些工人有什么可以聊的呢?

结果是,她发现自己想错了。看看她采访打工女孩,她们回答的原话:

Bao Yongxiu: “My mother tells me to come home and get married, but if I marry now, before I have fully developed myself, I can only marry an ordinary worker, so I’m not in a rush.” 

Chen Ying: “When I went home for the new year, everyone said I had changed. They asked me, what did you do that you have changed so much? I told them that I studied and worked hard. If you tell them more, they won’t understand anyway.” 

Wu Chunming: “Even if I make a lot of money, it won’t satisfy me. Just to make money is not enough meaning in life.” 

这些女孩子给张彤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无比地希望得到教育机会: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因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背景都很差,父母也都没有文化。

这些年轻的小女孩非常聪明,有趣,勇敢而大方,存很多钱去上英语课,上计算机课,为了找更好的工作。

她们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工厂,关于中国,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这些女孩子,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去沉迷贫困陷阱,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毕竟,有太多外部环境因素让她们找借口了。

放弃和堕落,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些打工女孩,她们穷吗?我觉得一点都不。

真正的穷,是斗志的穷。

去拼,也不是花光口袋里的钱去赌一把。

而是,去拼上自己 100% 的斗志,远离那些对自己未来不重要的干扰。

这里我不是想用这些女孩子的故事来激励大家。

而是想说明,在选择自己的路并且勇敢走下去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样。

不能让别人,消灭自己的未来。

不能让别人,成为自己不走下去的借口。

张彤禾是华人移民,上几代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故事,在她写这本书之前都不是很清楚;

但她在书的后半部分写到,她并不觉得自己和这些女孩子有什么区别,越是了解她们,越是看到了世界,越是看到了自己:

“But suffering in silence is not how migrant worker see themselves. To come out from home and work in a factory is the hardest thing they have ever done. It is also an adventure. What keeps them in the city is not fear but pride. To return home early is to admit defeat. To go out and stay out – chuqu – is to change your fate. ”

离开自己原来的环境,就是离开自己的出厂设置。

还好之后如何设置,我们都可以自己决定。

“A story starts when a person leaves home.”

共勉。

糖总总:前央视媒体人、品牌和传播专家,连续内容和互联网教育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