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uWzrFo6VJ31bYuH0-M23A
标签: 医药
“3年酵素”、“2年排毒养颜”保健出了肠道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MC)是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大于60岁。主要有腹胀、便秘及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结肠黑变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腹胀、便秘及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部分患者有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偶见水肿性结肠狭窄。较多伴发结肠癌、腺瘤和息肉。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
保健出了肠道黑变病的典型案例
杭州63岁王奶奶吃3年酵素肠道像黑麟蛇皮
杭州63岁王奶奶,便秘多年,3年前开始吃酵素,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出现黑变病。消息来自钱江晚报,该消息迅速上了热搜。实际上官媒、医学文学早就有很多关于乱吃“治疗便秘类保健品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报道,只是没有引起普通民众的重视。
2015年温州日报报道:便秘就吃芦荟胶囊,9成结肠黑变病。这主要是其中“蒽醌类”物质惹的祸。蒽醌类物质对肠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可刺激肠蠕动,便秘的患者口服后可暂时性解决便秘的问题,但会形成依赖性。刚开始有效,服用时间久后就失效,停药会导致更严重的便秘,且一般服用2-3年后,都会导致结肠黑变病。
52岁阿姨花10万多买保健品排毒清便,结果便秘更严重,还得了结肠黑变病。
来自医学文献的报道:便秘患者乱服泻药致结肠黑变病案例——医师在线,叶晶
最近半年做肠镜陆续碰到几位因长期便秘没有正规治疗,自行乱服泻药导致结肠黑变病患者。以下患者肠镜最为典型。病例1:女,62岁,10余年前已明显出现反复排便困难,但基本上仍维持平均每周1~2次。近1个月,患者自觉排便困难加大。诉1年前开始服用“xx清胶囊”后,起初便秘症状可缓解,但近期症状却有加重。该胶囊中有一种成分是芦荟,有通便的作用。此患者后来做肠镜,镜下可见全结肠大量色素沉着。(结肠黑变病,图1)病例2:男,72岁,因长期便秘自行服用中成药“牛黄xx丸”通便。这次是常规入院,管床医生得知患者便秘日久,便让他做了个肠镜。患者长期服用的这个中成药含有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结肠镜下可见黑变病(图2);病例3:女,54岁,因长期便秘,间断服用中药“番泻叶”通便治疗,因症状不缓解而前来做肠镜。番泻叶是中药中经典的刺激性泻药,但有经验的中医应知道番泻叶是不能用于治疗慢性便秘的,特别是长期服用。本患者自行长期间断服用半年后,镜下亦与前两位患者情况差不多(图3)。
相关论文85篇都观察到了滥用排毒、泻药与结肠黑变病高度相关。
蒽醌类物质是肠道黑变病的主要原因
常见泻药的种类及常见含蒽醌类物质的中药
这类泻药主要是刺激肠道蠕动,推动粪便的排出,代表药有番泻叶、大黄、蓖麻油、芦荟。其特点是起效快,有效率高,因此,深得患者的喜欢。主要来源为中药及植物提取物,其主要功效成分为蒽醌类物质,不良反应大,且停药后便秘加重,不易长期使用;
常见的含蒽醌类的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芦荟、雷公藤、番泻叶、丹参、紫草、黄精、塔黄…….
常见含蒽醌类的中成药:大黄附子丸,润肠丸,麻仁丸,一清胶囊,排毒养颜胶囊、芦荟胶囊等
这类泻药具有吸水性,服药后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从而使肠道内的容量增加,体积增大,刺激肠蠕动,代表药物有硫酸镁、山梨醇、半乳糖、乳果糖。其中乳果糖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个缓泻剂,相对于第一类刺激性泻药,安全性较高,但作用不如第一类立竿见影,需要配合大量饮水,患者依从性不高。因此,以赚钱为目的商业炒作,“排毒养颜、减肥清肠”,多采用第一类植物成分,有更大的故事空间,更容易洗脑,诱骗无医药学知识的普通民众上当受骗;
乳果糖是目前最常用的“高渗性泻药”,天然不存在,为化学合成品。口服后,不被小肠吸收,形成高渗透压,导致肠道水分增加,刺激肠壁蠕动,缓解腹泻。由于乳果糖在结肠可被细菌分解产生H+,使结肠pH值由pH7-8,下降为pH6,因此,虽然它是目前比较安全的泻药,但也不建议长期使用。
乳果糖导致的腹泻,与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比较相似。乳糖来自于牛奶,为大自然存在的物质,乳糖口服后,首先在小肠分泌的乳糖酶将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通过细胞的主动转运而吸收。葡萄糖主要为机体提供能量,而半乳糖以糖苷键结合于神经酰胺上,形成半乳糖脑苷脂,从而参与大脑的发育。婴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乳糖对婴儿期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在中国婴幼儿中“乳糖酶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发病率极高,可达46.9%-70.0%,乳糖酶缺乏不能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也会导致与乳果糖一样的高渗透压,刺激肠壁,形成高渗性腹泻,如若不引起重视可导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长期危害。
虽然用低乳糖奶粉可以解决婴儿乳糖不耐受问题,但乳糖对婴儿神经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可以尝试使用:乳糖酶,帮助宝宝耐受乳制品。
口服或者灌肠以后,可包于粪块外,使之易于通过肠道,减少肠道水分的吸收,促进肠道的蠕动,代表的药物有甘油、石蜡油、花生油、豆油、香油、蜂蜜、开塞露等”。该类药物主要以直肠给药为主,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及心理感受,一般只用于急性便秘。
主要是含多糖类或纤维素类的,在肠道内可以吸收水分,膨胀成润滑性凝胶,其来源主要为水果蔬菜中的纤维素,是一类安全的润肠通便类物质。但由于其作用缓慢温和,通常不用于便秘的治疗,而主要用于预防便秘及保护肠道健康。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维生素、矿物质,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成长所需的六大营养素。纤维素被世卫组织认定为第七大营养素,这是一类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物质的总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建议为:每人每天摄入量在25g-35g之间。根据我国目前的饮食习惯,成人每日摄入量约14-17g左右。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体积大,可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其中的水份不容易被吸收。另一方面,膳食纤维在大肠内经细菌发酵,直接吸收纤维中的水份,使大便变软,产生通便作用。
膳食纤维分为难溶性纤维素和水溶性纤维素两大类。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难溶性纤维素,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而果胶和树胶等属于水溶性纤维素。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粮谷的麸皮和糠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水果和洋白菜、甜菜、苜蓿、豌豆、蚕豆等蔬菜含有较多的果胶。
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黏性,能在肠道中大量吸收水分,使粪便保持柔软状态。且水溶性纤维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又被称为“益生元”,有利于肠道的健康生态 。聚葡萄糖、低脂果胶、高脂果胶、苹果果胶、柚皮果胶、蓝莓果胶、菠萝果胶等。还有比如: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乳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琼脂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都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
在饮食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充水溶性纤维素,作为膳食营养补充剂。我自己营养用的梅芹茶、莓樱茶,都含有水溶性纤维素7-10g。
酵素的真相
为什么食用三年酵素养出肠道黑变病
酵素大家非常的熟悉但其实很陌生的所谓“保健品”。其实大家可能根本不了解酵素,而是被“打着日本元素的养生洗了脑”。现在满世界的都是酵素,各类酵素的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大多数的酵素都打着减肥、清理肠道的功能,在搜索引擎里输入“酵素”,找到了约170万个相关结果。其中有询问哪个品牌好的,有教如何在家自己做酵素的,还有宣传酵素有各种功效的。仅贴吧里就有近16万个讨论的帖子,热闹地分享服用各种酵素的减肥成果,并把这种产品标榜为“破解人类健康的密码”。那么事实上,酵素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酵素”是个日语词汇,先被引进台湾,辗转进入大陆。它的真实的含义是——“酶”。酶是大多数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各种酶的缺乏往往都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
但是,一定要知道,不同的酶,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乳糖酶”,如果缺乏就会“乳糖不耐受,导致腹泻,营养不良”,但并非所有的酶都是越多越好的,比如“半乳糖苷酶”,活性增高就是衰老的表现。
扪心自问下自己,你花钱吃进去的“酵素——酶”,到底是什么酶呢?商家告诉过你吗?也许花钱买了个“衰老”。
第二个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是: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进入胃后,会被胃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吸收,这些酶根本不可能“以酶的形式”进入到你的血液及人体中。因此,如果你吃了“真正的酵素”,那么恭喜你,至少你是安全的,虽然花大价钱吃了一些营养价值不如“鸡蛋”的食品,但至少不会得“结肠黑变病”。
为什么杭州王奶奶吃了三年酵素会得“结肠黑变病”?不是酵素的问题,如果真的是酵素,那应该是“安全无效”的,为了获得消费者迅速能感受的效果,王奶奶吃的酵素里一定添加“蒽醌类药物”,它们是最隐蔽也是见效最快的物质,由于它们存在于芦荟这类看上去很友好的植物中,很容易让人相信,添加了芦荟、决明子等中草药,是安全有效、且养生的。酵素本身没有减肥、通便的作用,但蒽醌有这样的作用,虽然蒽醌减肥,减去的只是因为腹泻导致的水分丢失,不是减去了脂肪,但体重秤上的数字下降,还是会迷惑很多人。曾经风靡中国的减肥茶等,就是这个套路。
酵素目前依然很火,不会因为几篇科普文章就走出人们的生活。巨大的利益驱动,造就了很多“灵魂大师”,他们具有让人走火入魔的能力,最容易受骗上当的是老年人。看到这篇文章的年轻人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就是一个失败的女儿,我能够让我爸爸晚期肿瘤活了15年,但我败在了“泻药”上,我爸爸背着我买了很贵的“护肠的中药”,结果是泻药,导致腹泻、低血钾。泻药是我永远的痛。看到“杭州王奶奶服用酵素导致结肠黑变病”,尽管很忙,我还是抽空写点什么,希望年轻人保护好我们的爸爸妈妈。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
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JWrcGSIHj8TU6USx5cnpw
“巨大的丑闻和中国医生的耻辱”,“肿瘤门”事件风云再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JvlanU5Pfxd0Kdu2M8u5g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医生胆子太大了
上海的陆医生,真是胆大包天的超过我的想象,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我原以为,陆医生只是想要钱罢了,所以胡乱诊治以及推荐患者去接受无效的NK治疗。
但是万万想不到,陆医生推荐的NK公司:上海嘉慷公司竟然是个骗子公司,越来越多的证据指明:陆医生和该公司对患者的诊疗行为涉及诈骗。
因为他们给患者输注的可以肯定不可能是NK细胞,而只是含有维生素C的盐水罢了。陆医生,这么没有底线的事你都敢干,真是中国医生的耻辱。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仅对方的员工自己承认老板说输的就是维生素C营养液,并且有无数线索表明输的不是NK细胞,证据如下:(都在患者家属贴出的卫健委的调查报告中)
1、 NK治疗需要预先抽血50-100ml做分离和培养,这位患者从未被抽这些血。该公司在卫健委的调查笔录上号称抽了18ml血,用于基因检测、CTC循环和NK治疗,但实际上,利用这18ml血做NK治疗,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2、 卫健委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的受审查的成员第一次口供就承认这不是NK治疗,而是含有维生素的营养液。
3、 该公司人员声称:所有的NK治疗,都不做记录。
4、 在事情暴露后,该公司员工第一时间删除了微信聊天、通话记录和电脑里所有的数据资料。这不是做贼心虚是什么。
5、 该公司实际负责人徐以兵拥有绿卡,出事后就一直呆在美国,不敢回国做进一步的解释。
6、 曾经有业内人士指出,有照片可以判断,NK细胞治疗的颜色并不是患者输注的液体颜色,完全不相符合。
所有这一切,只要正常智商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该公司并没有给患者输NK细胞,纯粹是一个骗子公司。
医生和不法公司联手收患者7.5万后给患者输注盐水,这如果不是诈骗,我真想不出别的来形容,这真是巨大的丑闻。我想问问,陆医生,你怎么敢这么干?不怕法律么?钱就这么不够用么?
真是疯狂的行为。有谁会相信你将患者推荐给诈骗公司,并且和公司没有利益瓜葛,查查银行流水就知道了。
陆医生,你会瑟瑟发抖么?人正才能无愧于心,才能昂然挺胸,不怕艰难险阻。你能么?
现在一切都很魔幻,几乎所有合格的肿瘤内科医生都知道陆医生的五药联合治疗是错的,属于胡乱治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陆医生和nk公司一定有利益关系。
但是,患者家属维权就这么艰难。
幸好,今天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上海警方受理了患者家属的材料,很有可能立案调查上海嘉慷公司的诈骗行为,我希望能够成功。
这样的事其实切身关系每一个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转发,因为你们的关注和转发,就是一种态度,表示对医疗不良行为的愤怒,也是真正能够促进医疗风气改良的方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wjLwkuZN9Nn3Af8fK2Vjg
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
来源 | 财经大健康(CaijingHealth)
作者 | 信娜
编辑 | 王小
“支架的型号不全,没法给病人做手术,只能等过段时间有支架了再放。”这是一位江西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在2021年碰到的最为棘手的场景。
这也是各地医院陆续出现的共性问题。自2021年初,心脏支架国家集采落地以后,“我们经常碰到心脏支架型号不全的情况”。安徽某三甲医院一位主任医生说。
共有10个品种的心脏支架、八家企业中标国家集采,也就是获得了全国公立医院80%的心脏支架市场份额。中标价从均价约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
然而,国家集采之后,上述安徽三甲医院几个月来一直面对的局面却是,一种心脏支架的型号用完了,反复给配送企业打电话,最后得到的结果还是,“没货,补不了,再等等”。
北京的医院也出现心脏支架缺货。北京某三甲医院医保相关负责人提到,集采之前,心脏支架的各种规格都非常全,想用哪个品牌,一系列型号的产品都有。现在的情况是,临床医生反映,经常出现支架型号不全的情况,进口品牌支架尤为突出。
无论南方、北方,突然供货不足,是国家集采出了问题,还是这八家企业觉得这个市场不香? 不能让病人等,医生只得自己想办法
“只要医院里有什么型号的支架,就用什么型号,现在都是这么操作。”一位广东省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发现,心脏支架基本供不了货,为了保证手术正常进行,医院只好采购此前没用过的支架,“相当于只要在国家集采名单里的支架,我们都进货”。
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一个产品,医生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才能熟悉操作。“否则做手术时,像生手,可能会增加手术的时间和风险。”上述广东心内科主任医生说。
同样,一位江西的同行碰到的情况也是,几例心脏介入手术里,总会碰上心脏支架型号不全。如果现有的不同型号支架实在无法派上用场,只能让病人先回家,等支架到货了,再来医院。
也不能总让病人等着,医生们只得想办法。遇到可行的情况,医生会将两个不同型号的支架搭在一起,变成所需要的更长的支架,植入病人体内。
医院一般都会提前配备不同型号的心脏支架。此前医院少了哪种型号的支架,只要打个电话,立马就有人送过来。上述广东心内科医生所在的三甲医院,心内科至少备了100多条支架,以满足不同情况需求。
有时候,同一医院当天的病人需要的可能都是同一个型号的支架,因此每个型号多准备一些,才有能力应对类似的突发情况。
“现在供货厂家有时干脆都不搭理我们。”上述安徽主任医生说,最捉襟见肘的时候,几个厂家的同一型号的心脏支架都用完了,“一个品牌的心脏支架用没了,另一个品牌还能顶上,如果两个厂家的货都没了,只能到处催,等下一次补货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时甚至要相隔半个月到一个月之久”。
上述江西医生和各地同行交流时,发现这是共性问题。一位北京的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直言,“缺货的情况持续很久,我们也和医院反映过,医保局也到医院了解过情况。” 图源 | pexels
作为集采的主导方,医保部门正在寻求解决方案。
一位天津医保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一次内部讨论中提到,每个月会对生产企业供货量、一二级配送企业配送量、医院实际使用量等做动态统计分析,最后可能会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价格降下来,企业没有动力了?
上万元的心脏支架一锤下来降到700多元,医生们的直观是,来做手术的人确实变多了。
上述江西医生的体会是,如果说去年一个月做50台手术,今年可能就要做70台。
河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上述内部讨论会上提到,心脏支架采购量增大。在河南一些大型医院前三个月的支架用量,已经超过去年一年的用量。
印度实行冠脉支架价格的限价后,其冠脉支架的总使用量曾提高12%,其中急诊中的使用量增加了61%。
“有的厂家直接通知我们,下半年就不供货了。”上述江西医生说。
厂家底气足,是因为有些品牌的支架早完成了全年自己的集采量。这次国家集采一共采购107万根合金心脏支架,这个量是根据去年中国心脏支架使用量150万个计算出来的,大概是去年使用总量的70%。
集采的规则是,如果医院报送需求的产品在中标范围,那么该产品意向采购量会全部计入中标产品的协议采购量。
如果医院需求的产品没在中标的10个品种内,那么医院的意向采购量中,至少10%的量要配给第一名中标产品,约90%由医院自选其他中标产品。
也就是医院需求量的80%,必须要在中标品牌中选,剩余20%医院可自由选择品牌。
上述江西医生所在医院,首选集采的品牌中医生之前用过的,更为熟悉的心脏支架,一般有三四种。一旦其中一家供应不上货,另外两家就得增加供货量,结果中选企业都很早完成了当年集采约定的供货量。
于是,一边是医院要增加支架采购量,另一边的厂家,有些却已早早完成集采约定的供应量。最终,心脏支架缺货了。
在上述广东心内科主任医生看来,有的心脏支架品牌完成当年的配额量后,“厂家就更没动力去做这件事儿了”。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医保相关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生产企业在完成约定的集采量以后,由于价格低利润薄,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再补货,这样医院就可能出现断货或者型号不全。
另外,集采10个中标品种中,有一些新品牌,“有一些品牌我们之前没用过,需要适应。没用过也就意味着没有历史用量,相对应的就没有给我们配额”。上述江西医生分析。
还有,之前不锈钢支架也用量颇大。2019年占心脏支架使用总量的34%,2020年1月—8月,使用量仍占到30%。不锈钢支架的优势是价格低。
当集采将合金支架价格压下来后,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提到,很多以前选择不锈钢支架的病人转而选用合金支架,这也会使集采中标的合金支架使用量增加。
有一些常用的心脏支架品牌实际上有能力供货,可遗憾的是没有被纳入集采。虽然还有20%的需求量,医院可以选用中标之外的品牌,然而,医院一般不会“冒险”采购。
“我们医院没有采购集采外的支架。”上述江西医生直言,集采外的心脏支架价格高,患者会质疑,医生是不是为了挣钱,故意不给用便宜的支架。
获选的八家企业供货压力由此也变大。《财经·大健康》询问两家供货厂家,但对方拒绝接受采访。
被快递耽误的手术
《财经·大健康》在调查中发现,医院心脏支架频现短缺,配送问题也是一个高频词。
向医院配送产品,有的厂家是统一配送,有的由中间经销商配送。国家集采后,产品的利润薄了,经销商被挤走,交由配送平台统一配送。
直白地说,快递送货出了问题。国信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曾提到,集采以后,渠道环节受到冲击最大,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上述广东三甲医院医生听说的配送价格是,一个支架配送费20元,“可能价格太低了,大家都没动力去做”。
国信证券分析,最终中标价预计低于多数产品此前出厂价,渠道部分经销商利润空间在较大程度上被挤压,主要转变为剩余物流配送角色。
一位心脏支架代理经销商今年退出了,因为“利润太薄,做不下去”。
天津医保采购中心曾调查过心脏支架短缺现象,发现2021年,集采一共签了107万根支架,到5月,各省采购量已经超过40万根。医保部门从生产企业手里拿到的一些数据显示,已经向市场中下发的心脏支架的量有八九十万根。
从这几个数字来看,生产厂家已经把货发出去了,也就是说,彼时在市场上流通着的支架已有40万根。
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提到,现在配送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原来会有更多配送企业,把心脏支架产品送到医院手上。医院日常使用多少,需要哪些型号的产品,这些配送企业都会提前为各个医院整理好并按型号配送。
“以前支架的中间利润还是可以的,这个价格包含了配送服务的功效,货如果最终没有到医院手里,这个价格是有变化的。”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说。
然而,集采以后,整体的价格降下来,利润缩水,这些企业的配送服务,就不像以前那么用心。这时候,一般都是医院自己牵头统计需要的型号和数量,再与配送企业联系送货。
从心脏支架采购的相关文件,到几次领导座谈会均已提出,要由生产企业选定的配送企业保证耗材供应。
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了解到,现在的一些情况是,厂家把货发到一批配送商手上,一级配送商没有及时转给二级配送,还有可能是转给了与医院合作的平台配送商。后者没有及时把货发出去。
不过,医生还是有疑问。上述广东心内科医生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很多做心脏支架代理的人都拿不到货。他从一位当地代理商了解到,和厂家预定了500或者1000个支架,最后只能给100个。
到底是厂家供货积极性低,还是哪个配送环节出了问题?
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说,会每个月跟踪数据统计,最终发现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不管是货压在哪一级配送商手里,还是生产企业没有生产供应足够的量,都会督促他们,保证供应。
(向雪对本文亦有贡献)
多位医生都向《财经·大健康》表达了与家属、患者沟通时的压力,“我们实话说,支架没货了”,但有时患者、家属会质疑,是不是现在支架太便宜了,医生不愿意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GGJVlAb1GZRFxLBjzZM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