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拐点何时到来?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巴菲特一句名言是:“当报春鸟开始鸣叫时,春天已经快要过去。”

 

中国平安(SH:601318)的拐点已非常接近的时刻,聪明资金已经开始了悄悄的买入,从2020年年底到现在,北上资金总共增持超一亿股中国平安,真金白银支付了接近60亿人民币,在外资眼中,中国平安的最终结局并不难猜,而资金体量巨大的北上长期投资者,左侧的布局已经悄悄开始。

本文以中国平安(SH:601318)为范本,剖析了寿险业的问题。在朱格拉周期从萧条到繁荣的转折时刻,全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当下,我们认为只有成功实现变革的公司,才能收获最甜美的成长果实。

 

 

01

寿险业的这几年

 

 

在过去的三四年时间,困扰寿险公司投资人的天问只有一个:全行业的保费增长什么时候回来?

 

2018年中国人寿的保费增长率,率先跌到个位数,随后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的保费增长率相继下降。近十年三家大型寿险公司的数据显示(如下图),2017年是保费增长的分水岭,彼时发生了什么?

 

中国平安:拐点何时到来?

图:保费增长率,来源:wind、锦缎研究院

 

保费增长乏力的底层逻辑其实早已有草蛇灰线。2016年12月监管倡导回归保障、“保险姓保”,这意味着过去投资属性更重的寿险面临一场供给侧升级——从面向投资的“低件均、高杠杆”,到现在面向保障的“高件均、低杠杆”。

 

保险业的方向是既定的,但过程却是曲折的。供给侧升级需要配套高质量的销售渠道,而过去全行业都在通过低门槛扩充代理人的“人海战术”销售保单。各家寿险公司的代理人动不动几十上百万人,优化结构时难免显得“船大难掉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掉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保险行业这几年的低迷:转型带来增长速率的下移,叠加彼时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疫情期间代理人无法展业的无奈状况,全行业开始加速“寻底”,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我们认为保险行业是存在长期价值的,因为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相比发达国家还有空间。但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长期价值,识别保险公司的价值,关键点在于必须看到新的增长方法论。种种行业演进的案例已经充分的表达了一句话:时代变了,公司要么顺势而变,要么淘汰。

 

汽车行业,特斯拉不仅打败美国四大汽车巨头,还打败全球汽车龙头丰田。它靠的是电动化,智能工厂和自动驾驶。医药行业,纯粹的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已经压过中国99%的不思进取的仿制药公司。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也没有例外,我国重疾险保单数已达3亿,渗透率43%(招商证券),用互联网行业的话讲——行业进入下半场。如无变革,如果不求跟上时代,旧有的寿险公司注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被后浪取代。我们将以中国平安为范本来谈谈寿险业的变革。

 

02

几个重要的阶段

 

只有极少数公司能穿越2个为期十年的朱格拉周期,其中最大的归因是,从筚路蓝缕到财富加身,心态不一样了,没有了穿越周期的准备:1、决心和勇气;2、为下一个时代做智力投入。

 

于此而言,中国平安绝对是“异类”,其寿险业务可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中国平安寿险的第一个阶段是“本土化”。中国保险业早期仅经营产险,平安创始人马明哲调研全球保险公司模式后,发现中国台湾将欧美寿险模式本土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和习俗,更适合在华人世界发展,于是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的模式,这是平安寿险从无到有的“本土化”阶段。 

 

中国平安:拐点何时到来?

图:马明哲,来源:网络

 

中国平安寿险的第二个阶段是“国际化”。此阶段破除了早期粗放的经营管理水平,全面对标国际顶尖公司。中国平安采用有名的“三外法则”——外体,聘请麦肯锡协助制定公司战略;外资,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汇丰银行等;外脑,“早期的亚洲保险教父”梁家驹、现在的联席CEO陈心颖。

 

时至今日,中国平安又走到了历史的岔路口,又到了一个新的时刻。

 

过去的商业模式,尤其是第一阶段引入的代理人模式,形成了“重规模轻品质、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全行业低增速时期的一个缩影。怎么解决问题?上文讲过“穿越周期的准备”:

 

决心和勇气。中国平安代理人优化势在必行,这是一个长期的、利刃向内的、淘汰低产能代理人的过程。用革命先烈的话讲,“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会必须付出代价。”2018Q3中国平安有143万代理人,2021Q1减少到98.6万。

 

为下一个时代做智力投入。中国平安每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1%,2019年就是100亿级别,而2019年整个保险行业的科技投入是319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平安占全行业保险科技投入的1/3左右,远超同行。即使是对比同期其它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国平安的研发投入也是很高的,美团84亿元,小米75亿元,拼多多39亿元,贝壳16亿元。 

 

中国平安:拐点何时到来?

图:保险行业科技投入,来源:中信建投

 

再往深处看,以科技为导向必须为科技匹配相应的权利,这样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上变革才是行得通的。所以,主管科技的陈心颖成为联席CEO,有丰富变革经验,号称“救火队长”的谢永林成为联席CEO。

 

我们认为中国平安通过代理人变革和智力投入,一边开飞机、一边换引擎,做好了穿越周期的准备。

 

03

那些具体的变革细节

 

经济学家熊彼特有个关于创新的理论,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在技术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框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发掘原料与半成品的新供应渠道,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中国平安:拐点何时到来?

图:熊彼特,来源:网络

 

中国平安寿险具体的变革措施,比如科技赋能(数字化),有温度的金融,场景营销等,都能与上述熊彼特的理论要点对应上。

 

首先,技术是一切的底层,基于百亿量级研发投入,中国平安的专利申请数已达到3.2万件,其中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都是全球第一,人工智能全球第三。得益于对技术的持续投入与产出,才有金融壹账通(NYSE:OCFT)、平安好医生(HK:01833)、平安医保科技等优质公司的涌现。

 

更重要的是,有了技术及技术的商业化,才谈得上为寿险提供科技赋能。中国平安推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革,对应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新的生产方式”,是一个造就代理人“铁军”的过程,具体的动作包含——数字化增员、数字化AskBob培训、数字化活动量管理、数字化营业部和“三好五星”评价体系。

 

意义在于,数字化改革把线下的活动,转化为能看得到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能更好的服务客户提升业绩。比如主管能通过平安口袋E APP看到代理人推了多少分计划书,客户档案做了多少份,问了Askbob多少问题。

 

如果大量计划书送出但没有签单,那就证明没抓住客户需求,可以很快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节约营业部经理90%的管理时间,提升95%营业部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整体业绩提升的目标,这是用数据驱动的新型生产方式。

 

有了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会造就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市场。

 

过去寿险满足客户的保险与金融的低频需求,如今在科技和医疗生态的加持下,更能用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医疗、健康、养老、生活等贯穿个人声明周期的高频需求,他们可以享受专属的“全科医生”、“养老管家”等,形成所谓“有温度的保险”。

 

也就是说,寿险行业发展模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从销售驱动逐步升级为”销售+服务”并重的模式,保险+健康管理正成为行业新标配。

 

具体而言,保险的定义从保障变为了服务——健康管理、医疗管理、慢病管理、重疾管理、养老管理等。而其中养老管理,对寿险行业来说是庞大的新市场:养老行业规模高达5.9万亿,每年增速为13%,也就是说每年多出七八千亿规模。

 

中国平安2021年上半年,发布了”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在保单有效期内,客户退休后即可申请入住社区,享受颐年城社区提供的高品质养老服务,其亮点在于:市区地段、完善的健康服务和各类金融服务(比如给子女的财富传承信托计划)

 

至此,你可能看的出来为什么代理人升级、寿险改革是那么的刻不容缓,各种新的业务、方法、理念和知识糅杂在一起,需要快速学习终身学习,低素质人群根本搞不掂。用中国平安的优才代理人傅之音的话讲:

 

“每天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有金融,有证券,保险,有各种各样的健康知识,我们现在有120种重疾,如果你跟我聊起来,我可以如数家珍的聊起来是什么情况。还有婚姻法、继承法、代持、股权、员工激励、员工关怀,我自己还喜欢学道德经、孙子兵法、大学、中庸,我有个特别大的客户,就是跟他聊大学成交的,从头到尾没怎么聊保险。”

 

为打造优质新产品和更好的满足需求,中国平安也在不遗余力的整合资源,比如今年4月底收购方正集团,与后者在医药医疗板块整合,加快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实现线上和线下打通,保险和医疗的打通。此处对应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发掘原料与半成品的新供应渠道”。

 

多年来坚持三高(高产能、高素质、高收入)队伍建设的朱美音营业部,有了寿险改革的制度保障更加如鱼得水,是中国平安的标杆营业部:团队96%以上是大专学历,73%以上是本科学历,人均件数在1.7-1.8左右,一直保持着冠军战绩。

 

以上关于中国平安做的种种尝试与结果,是我们把它作为寿险行业变革范本的原因,其医疗的延伸与科技的赋能,已经拿出了新的产品,覆盖了新的市场,并与平安综合金融的核心优势结合在一起。

 

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包含寿险、财险、银行、信托、证券、资管等业务,过去综合金融之间的交叉销售和多业务线协同,是其相对于其他保险公司来说独有的增长秘籍。而在科技的赋能下,中国平安的科技与综合金融融合又构筑了“丰富的场景+大量的用户+真实的交易数据”双向优化的飞轮,使得科技能力更强,金融效率更高。

 

今后,技术能力和金融科技生态不凸显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怎么和中国平安竞争?

 

要知道科技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一旦突破临界点,产生混合智能,往往会出现业绩的指数级提升。比如科技产业有个库兹韦尔定律——如果你发明了一套更好的工具,然后你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更快地开发出更新更好的工具,加速到各个场景的应用。

 

中国平安百亿级研发投入之下,诞生AI算法平台“赛飞”,赛飞为平安的寿险、产线、金融一账通等提供技术支持形成行业产品,然后在赋能自身的业务场景和行业其它公司的业务场景,对于中国平安来说,科技板块的跃升期应该不远了。

 

甚至我们还要问,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今后怎么和其它互联网保险公司去竞争?列一组数据:2021年2月17日,众安在线的市值1158亿港元,当时新华保险市值为1593亿元,已经没有数量级的差距。

 

我们认为整个保险行业估值处于历史的低点,但行业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那些推行变革的公司大概率会结出甜美的果实,不知道投资者怎么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jhv5wkK6z8lOJWtVmFEog

又一个大V跑了

大家好,我是海榕。

前几天有某私募基金经理 李驰清仓中国平安,今天 又有一个保险大v 撤离中国平安 ,某投资者社区 保险大V 东先生今天发帖说:为了避免心理学上的禀赋效应” ,避免自己越研究越会爱上这家公司,设定了“距离买入3.5年不涨就卖出”,17年12月与18年1月加仓的中国平安计划明天(7月2日)全数卖出 ,卖出的理由是目前看得清队伍底却看不清队伍上升的速率无法判断其未来三年增速。

 

中国平安1季度股价反弹,3月份开始股价不好,主要原因是从4月份开始 个人新保单下滑在30%左右,我开始还以为是 中国平安一家公司的原因 ,但是我查了一下 保险业整体数据 ,不止 中国平安一家是这种情况 ,是全行业寿险公司的下滑。

又一个大V跑了

(数据来源:慧保天下)

为什么老百姓今年2季度 不买保险了?

我想有三个原因:1.  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2.  1季度的时候 重疾险做了最近5年的最大改革 ,很多人 本来计划2季度投保的提前到1季度   3.  部分消费者 选择 走保险经纪公司投保,保险经纪平台的业务处于高增长中

任何行业都有周期,中国平安也有自己的问题,中国平安未来发展可以走两条路:

  1. 做中高端品牌 ,提高代理人的入职 门槛, 至少本科毕业起,中国平安有32张 金融牌照 ,可以做一站式金融产品销售.
  2. 对标美国的联合健康,建立丰富的医疗和养老 资源方面的储备 ,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

中国平安现在就是在往这条路,只是转型需要流血,平安还有一些业务落地不太好 ,互联网医疗方面应该投入重要资源和好大夫在线竞争,或者直接收购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每个人都只能赚认知范围内的钱,东先生和李驰长期跟踪 保险业,不会 轻易下卖出结论 ,当平安业务好转以后 ,他们肯定还会回来 。

再说说今天的市场:

  1. 证监会披露,贝莱德基金提交第一只国内公募基金的申请——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型基金。
  2.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蔚来披露,2021年第二季度累计交付21896辆汽车,其中6月累计交付8083辆,同比增长116.1%,环比增长20.4%。
  3. 美油8月合约升破75美元/桶关口,布油9月合约升破76美元/桶关口,均创2018年10月以来新高,利好中石油,中国海洋石油 ,化学ETF ,利空 东方雨虹,科顺股份 。东方雨虹是雨虹未来提供 防水 ,涂料、保温、砂浆的一站式服务 ,这个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高瓴资本看好的是这个, 顺股份的盈利预期是未来3年 产能保持40%左右的复合增速,满足公司百亿战略规划,国内卖方分析师给出的未来两年30%增长。

    又一个大V跑了

          (文件来源:2021年1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4. 今天市场很给面子 ,昨天点赞人数超200人,绿城带着万科和保利上涨 ,地产上涨本质还是预期驱动,基本面没有那么悲观,上周绿城股东大会老板吼一声,股价从底部上涨35% ,天万科股东大会老板 吼一声,万科希望给股东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派息每年的分红率基本上35%股息率在4%-5%之间, 今天股价立刻反弹,今天晚上 住建部出了一个消息 又加点油:加快完善住房制度 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文中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UW2Upz9mvcRyyhVAav6Xw

他们都在换仓

这两天,中国商业地产又发生了一个世纪交易。中国保险巨头平安人寿买下了新加坡凯德6个来福士广场的部分股权。

这6个来福士广场包括上海的两座,北京、宁波、成都和杭州的。平安虽然只拿下了六七成的股权,但总交易对价是:

330亿。

有钱人的世界,亿果然都是小目标。前不久黑石收购SOHO中国北京上海核心地段的“八大金刚”时,总交易对价也只有236亿,还是港元。所以平安这次的大手笔,应该是近年来最大的地产并购案了。

后台有读者问凯德卖资产,是不是要像老潘一样要跑路了。让子姨就这个案子说两句。子姨对商业地产没啥研究,因为中国商业地产就三个字:

不好做。

商业地产是重运营的重资产,缺乏长期且便宜的资金。哪怕是壕气如思聪他爹,在2017年断臂求生时,也是想着顺带把手里的77个酒店赶紧卖掉。

但凯德没有这样的烦恼。

凯德1994年进入中国。这家新加坡的上市公司,自毛大庆加盟之后,中国业务比重直线上升。

据子姨了解,现在凯德已经有接近一半的投资在中国,而凯德本次出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由于当地相关监管条件限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

凯德的中国资产很明显已经快要超过这条红线了。

原来中国在新加坡人看来,还是发展中国家。

此外,凯德对于资产退出的滚动时间有既定设置,大概在五到十年左右。

凯德开发商业地产的时候,一般先由全球范围的私募投资人进行资金投入,凯德再参股进行项目孵化。目前,凯德的资金规模超过了6000亿人民币。

加拿大的养老基金(CPPIB)就曾三次投资凯德在中国投来福士的基金。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CPPIB投了3.75亿美元,获得来福士中国投资伙伴三号基金25%的股权份额。这支基金主要参与上海的北外滩来福士和深圳来福士广场的投资。

6个来福士项目售出之后,CPPIB预计可以从这只基金获利42亿人民币。

类似来福士出售的案例,还有在2018年。凯德就向万科旗下的印力集团出售了中国20家购物中心,对价超过了80亿,占到当时凯德在中国购物中心规模的三分之一。

潘石屹卖SOHO的逻辑是要把资金转移到境外。但凯德卖来福士的逻辑不一样,他们并非要离开中国,而是换中国的其他仓位。

去年11月,凯德50亿买下了位于苏州、西安和杭州的五个产业园区。今年4月,他们又收购了一个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数据中心园区。这些新加坡人眼里全世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还是中国,但中国未来最挣钱的领域在:

产业园区、数据中心和城市更新。

这次和平安的收购案,双方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开始合计了。平安现在主要在康养和居家养老推出新产品,他们需要一线城市的凯德,作为他们的销售落地场景。

这次出售完成后,我打听了下,凯德手里还剩下几个来福士广场。这些资产,他们其实也还放在货架上。

对于平安人寿而言,接手的几个项目均是几个最优质的来福士项目,这也意味着平安又攻下了一个地产公司。

过去几年,平安人寿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幕后大鳄。它不仅是碧桂园、融创、绿地、华夏幸福、旭辉、朗诗等开发商的二股东,在招商蛇口、金地、保利、华润、绿城等多只地产股,也有持仓。

但对平安而言,买下来福士的意义可能并不止于此。

平安不动产在平安体系内一直薄弱。此前开发的PAFC MALL,一直不温不火,因此急需新的项目作为突破口。

随着老领导邹益民退休,新董事长鲁贵卿接任,平安建投和平安不动产在后续经营中,也将迎来新一轮的人事和业务合并的考验。

所以,这次交易,对平安来说,仍然只是一个开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Dm_oClWliqBINi0mP_cIw

平安的飞轮动了

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时,你会做什么?

 

平安的飞轮动了

 

开国伟人生命的最后24小时里花了2小时50分钟来读书。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学到老,活到老。

 

终身学习的概念大家已经听过很多。

 

今天咱们聊聊,抛开无法掌控的投胎技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明明小时候的考题跟人生诸多难题相比都不值一提,为什么当年第一名的背影显得这么遥不可及?

 

答案取决于两个事物发展的规律:万事开头难和量变产生质变。

 

打基础的时候,过程枯燥无味需要接受新事物,并且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这一过程阻挡了大部分人;量变累积产生质变是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当知识累积达到一定程度,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自我蜕变,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开。

 

学习是这样,企业发展也是这样,所以那些大型公司的成长速度往往会更快。

 

保险行业里也有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

 

如今,它在医疗健康上的布局已经走到了人们的想象之外。

 

平安的飞轮动了

 

从中国平安的一季度财报来看,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健。

 

平安的飞轮动了

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2.23亿元,同比增长4.5%。

 

其中保险主业持续向好,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5.4%,产险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5.2%。

 

保险主业的增长原因有很多:

 

一是代理人团队素质的提升,在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代理人总数零增长,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整体代理人的素质。

 

二是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年金产品和寿险的推广力度等,成功抓住了老龄化趋势和新中产崛起机遇。

 

这些几乎所有保险企业都在做,平安作为行业龙头,做得更好一些。2019年初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就提出要全面进行数据化经营,即提高数据共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经营管理的“先知、先觉、先行”,这两年数据化运营实施后带来的提速增效成果开始在业绩中显现。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就是平安全部的着力点,围绕着数据化经营,平安有着更为长远的考虑。

 

平安不一样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地方,是其在医疗健康生态圈上的爆发。

 

这个是平安重点打造的业务板块,同时也是“有温度的金融”最直接的体现,为了构建这个生态圈,平安付出了近十年的努力。

 

平安的飞轮动了

 

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个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看病全流程革命式的创新。

 

这个流程的第一步是平安好医生App(现更名为平安健康App)提供的在线看病服务。

 

我们可以把平安好医生看作是一家开在互联网上的医院。

 

实际上,平安好医生不仅有涵盖3000种疾病知识图谱的AI医生,还有超过1800多位驻司医生,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眼科专科中心、互联网肿瘤专科等专科中心。

 

经过医生线上诊断后,平安好医生可以为病人提供药物治疗方案,而且可以通过平安好医生线上医保买药,一小时到家,比外卖平台上的药店靠谱很多。

 

在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AI系统已经为11.1亿人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对于无法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或者需要进一步检查的病症,平安好医生会引导病人进行线下就医。

 

线下医院也是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头戏。

 

在这一环节,平安智慧医疗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平安的医生AI助手“AskBob医生站”斩获人工智能领域的多个世界级奖项,在心血管诊疗方面的专业度可以媲美三级医院住院医生水平。

 

平安的OCT智能眼部筛查系统,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检查,并获得智能筛查报告。

 

“AskBob医生站”联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发的鼻咽癌AI风险预测系统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患者5年内的鼻咽癌病情恶化风险。

 

通过与全球领先的医学健康企业、知名三甲医院等机构展开合作,平安智慧医疗还开发出了覆盖3000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模型及30多种全科常见病的用药推荐模型。

 

截至2021年3月末,平安智慧医疗已经累计覆盖161个城市,赋能超3.7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75万名医生。

 

在诊断之后,治疗之前,病人还要解决的是医药费支付问题。

 

这里平安医保科技提供的智慧医保解决方案,实现医保和商业保险协同支付。

 

让病人的看病成本最小化,让医院的管理成本最小化。

 

以上是病人最能直接体验的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在辅助医生之外,平安智慧医疗还承担着帮助政府部门实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医保支付制度智能化改革等重要任务,为此平安与各地医保局开展紧密合作。2021年第一季度,平安新中标了7个省级医保平台建设工程项目。

 

平安的飞轮动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平安是全牌照金融服务集团,为什么会把医疗健康生态作为核心战略来搞。

 

平安的飞轮动了

 

平安有一个口号,叫“有温度的金融”,我的理解是平安的金融服务以后会更加侧重于用户需求服务,群众需要什么,平安就提供什么金融服务。

 

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就很清晰了。

 

亚马逊贝佐斯有一个飞轮理论,即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实现各个业务环节的互相推动。

 

平安的飞轮动了

 

这个飞轮有个特点,就是刚开始转时特别费力,但是当飞轮转动起来的时候,会越来越省力,同时增长也就越来越快。

 

对于平安来说,医疗健康生态圈可以让平安更清晰地了解大众和个人的健康趋势,同时带来保险等金融服务流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增长可以为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更多研发资金,给医院和病人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更好的使用体验可以为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流量,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飞轮。

 

通过这个飞轮,平安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通过布局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重疾管理、养老管理等四大服务,全力以赴构建“有温度的保险”。以”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为例,平安人寿以“一名私人医生,健康、医疗、慢病、重疾四大服务场景”为基础,可以为客户提供提供私家医生、私人教练、门诊预约及陪诊、术后护理、重疾专案管理等12项核心亮点服务。

 

当然转动飞轮的过程并不容易,初期往往是转动飞轮最费力的时候,尤其是对于平安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平安一开始就采取了最重的运营模式,即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连接手段,自行主导对“医院-医生-药店-支付”全产业链的覆盖和整合。

 

这也就决定了,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不仅要改变平安自身,更要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永久性的革新,为了让这个飞轮动起来,平安每年将营业收入的1%用于创新科技的研发,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医疗生态圈的建设。

高额的成本和多年的研发形成了平安的护城河,也带来了初步成效,2020年疫情高峰期间,平安好医生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最正确的事往往也最困难,但只要持续地往前迈进,飞轮就会转得越来越快,未来十年,平安准备再投入一千亿进行医疗生态圈的建设。

 

当这个飞轮转动起来的时候,客户体验和流量结构都将产生质的飞跃,这个护城河也是平安未来最大的增长极。

 

凭借这个飞轮,平安终将成为一众险企心目中最美好的样子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6fNfs4HFR523877RdkeKw

令人惊喜的干货!

今年2月份,老裘曾经点评过中国平安,从保费收入、代理人和ROE等角度和大家简单聊了一下,原文链接如下:
肺腑之言!
当时有不少兄弟姐妹在留言区交流观点,看得出大家对平安的兴趣都是比较浓厚的。其中有一位兄弟,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详细阅读了平安的年报,并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经过其本人的同意后,今天我把他的原文分享出来,并给予一些补充和点评,从不同角度看一下中国平安。
以下为研究成果原文,红字部分为老裘给予的批注。
每次看中国平安的报表,都像走进了丛林。作为一个金融公司,报表就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加上中国平安是一个集团,业绩的呈现是一个整体来展示的,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接下来,我们分步介绍中国平安。
一、平安的历史
下面是一张平安的大事记,为了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只关注红框内的内容,因为关注其它大事记,反而让你迷惑。
1、成立于1988年:是有相当积累公司,总部位于广东深圳;
2、1994年引进外资股东:有外资股东,而且时间比较早,所以在公司治理和透明度方面,相对来说走在前沿;
3、2004和2007分别在H股和A股上市:属于多地上市公司;
4、2017年市值过万亿:当下为1.2万亿市值,这是公司的体量。(老裘注:经过上周五的上涨后,最新市值已经到1.32万亿)
令人惊喜的干货!
二、 中国平安是做什么业务的?
如果你去看平安的财报,你会感觉很有科技感,而且业务非常的复杂,你或许看到的是这个:
令人惊喜的干货!如果是看上面这个平安的介绍,你会不知道中国平安核心到底是做什么的,换个角度,从平安的利润来源看: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加总数不等于100%是因为有内部合并抵消。科技业务主要包含了: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家及其他公司等,统称为科技业务。
如果这样梳理,就知道中国平安的核心还是保险,而保险核心是寿险和健康险。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中国平安并不是100%持有以上这些公司的股份。除平安健康险持股为75%外,对于寿险、财产险和资产管理的持股大概在95%-100%之间,对于平安银行的持股比例为58%。
但是所有这些公司都是并表进入中国平安的财报,平安银行虽然从利润角度贡献小于20%,但是对于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最大(差不多占了50%),我们有必要展示一下平安的资产负债表,对其公司规模有个大概的认识: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单位为百万元
所以,持股58%的平安银行接近占了中国平安的一半的报表,这里需要从体量上有个认识。
那为什么读平安财报的时候,感觉平安非常有科技感,而且业务很复杂呢?那是因为中国平安是从保险起家,但是新环境下,中国平安需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强身健骨”,用平安自己的话就是“科技赋能金融”。
比如说,保险业务过程中,需要用到云和互联网手段进行推广和管理,使用AI对代理人进行面试筛选,通过互联网对代理人进行培训,利用大数据来提供智能助理等。
再比如说,陆金所的投顾服务,产险里面的车险与汽车之家的平台数据可以互通有无,寿险、健康险与平安医保科技必然可以互为服务。
所以如果读平安财报,会发现平安正在做非常多的东西,用科技武装自己,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
当然反过来,这些公司在与中国平安保险服务互为支持的同时,也是平安的投资标的,他们的成功也为平安的投资带来回报。
但是,从当下的“利润”贡献来说,这些科技公司基本贡献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不排除平安在这些公司中能够培育出行业的独角兽。
三、中国平安近期的业务如何?
平安的估值的确是个难题,从上面介绍知道平安的核心是保险,特别是寿险和健康险。
下面我主要讨论一下寿险。由于保险很难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判断,我们通过中国平安的两个核心数据——保费收入和新业务价值,来研究一下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利润的概念,因为保单的责任年限是多年的,比如今年签了一个寿险保单,不是今天就实现了所有的利润,而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在保单签约后,加上各种假设估算一个保单可以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剩余边际),然后这个利润需要在合同期内进行摊销。
令人惊喜的干货!
根据以上的公式,我们再看一下2018和2019年度的数字:
令人惊喜的干货!可以看出,剩余边际摊销贡献了主要的部分,大约在60%-70%。
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逻辑了,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于多方面,但是主要是企业过去保单估算利润的摊销,即去年签单今年看到结果,今年签单会影响到明年的利润。
也可以理解为中间有个池子,一边签单就是往池子里面加水,另一边是这个池子的水均匀流出来,而且池子里面的水越多,每年流出来的越多。所以,保险的利润有滞后的效应。
根据过往中国平安每月公布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我们能够计算出下面这张表: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数据持续更新中。
以上表中可以看出,每月寿险的保费收入大约占每月度总保费的50%-70%,均值在6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对以上数据进行一个图表分析,更容易看清楚走势,以下是基于过去5年零2个月,每月度总保费和寿险保费相对于上一年同一月份的增长情况。
令人惊喜的干货!
令人惊喜的干货!这两张无论是寿险保费,还是总保费,非常清晰的反应了一个趋势:2016年到2017年,增长率上升,但是从2017年到2018年,再到2019年,保费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在2020年前2个月,由于疫情,直接变成了负数。虽然疫情属于黑天鹅事件,但是如果整年的增长率延续了2017以后下降的趋势,即使没有疫情,也可能比2019年增长率低。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后面的每个月增长率都会低于2019年同期。
(老裘注:影响保费收入的关键因子是代理人,因为个险渠道就是代理人创造的。国内代理人数据在2015-2017年是特别好的,因为2015年8月,保监会取消了保险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保险公司把代理人招进来之后,自己培训一下,然后发张试卷给他,过了就可以向保监会报备,表示他有从业资格。这个难度是大幅下降的,因此过去几年代理人数量飞速增长。但是人的增长总有一个极限,行业从业人员如果达到1%的话,可能就是一个天花板,2018年我国有870万代理人,如果拿8亿城镇人口来做分母的话,这个比例已经是1.1%左右,因此国内保费的增速慢慢降下来将是大趋势。)
重要结论一:回想一下前面提到的,去年签的单子今年出价值,过往几年的保费收入的增长率逐年下降,可以预期未来的利润释放的增长率也会逐年下降。
保费收入是一个同步指标,还有一个领先指标,是新业务价值(NBV),下图是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增长率:
令人惊喜的干货!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2016年实施“偿二代”后,对新业务价值计算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使得该图出现扭曲,如果不是偿二代,预期2016年的数据会比呈现的数据低很多。
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内含价值在逐年上升的,但是新业务价值的增长率是逐年下降的,而且2018和2019下降的非常厉害。
如果预期2020的新签单的速度增速下滑比较大,可以预期内含价值不太会有特别大的增长,而且可能下降,这将会影响到未来的利润增速。
同时再看一下,2019年的新业务对剩余边际的贡献相对于2018年是负增长的。
令人惊喜的干货!
到目前为止,我们大概从底层业务数据定性的知道了,中国平安增速是下降的。由于利润波动的滞后性,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一两年还能保持增长,但是更长时间来看,增长率应该会出现大幅下降。
至于具体后面能不能再上升,需要取决于2020和接下来时间的新增保单的数量。
(老裘注:从2019年各家保险公司年报来看,在保险行业的关键数据里,体现成长性质的指标都偏弱,而体现价值性质的指标都比较稳健。)
四、股价的复盘
我们看到了业务下滑,那第二个问题来了,可以预期的增长速度下降,股价会不会跌?
我们先来做一个“马后炮式”的复盘:
令人惊喜的干货!
这里并不是要技术分析,而是指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过去十年间,先是2009年到2014年间横盘5年,然后2015年到2019五年是上涨,这里我们剔除了201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5年的整个市场波动。
那是因为前5年没有利润或者营收增长,而后5年有利润或者营收增长吗?我们看下图:
令人惊喜的干货!
其实从2010年开始,归母净利润一直是逐年递增的,只是前三年增速的增长率是下降的,2014年和2015年开始提升,且2015年到2019年的持续保持非常高的增速。
可能的解释就是前面的增速下降,大家预期下降,所以股价未上涨。但是2013年和2014年也是高增长,股价却没有动,而是从2015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动呢?难道大家2年后才意识到价值?
如果我们再添加下面的图,可能会找到一点思路: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截取了2010年4月30日开始的走势图和PE变化,因为2010年4月才发布的2009年年报,年报后的市盈率才是反应了上年的市盈率。
结合利润增长率和PE图可以看出,前5年的横盘期间,PE一直往下走,2015年之后,PE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样看的话,可能前面5年横盘是在消化之前的高估值,即利润增长、股价不变、PE估值逐年降低,从大概20多倍降低到10倍以内;而后面5年,利润增加、PE倍数大概保持在10倍左右,于是股价继续上升。
这个解释并不可能在当时可以前瞻性的预测到,但是这个过程,可能对今后的估值有参考作用。老裘注:一般看保险行业的估值,用得更多的是P/EV估值,即市值/内含价值;内含价值倍数的主要构成是两块,一块调整后净资产,还有一块是刚才兄弟提到的有效业务价值。
现在的PE估值倍数大概在8.5倍,如果对2019年的数据稍微做一些调整,剔除短期波动和一次性重大项目带来的影响,合理PE大概在10倍左右。
重要结论二:那么当下的估值和历史相比,特别是过去5年市场给平安的PE倍数,算是比较合理,既不高估,也不低估。
令人惊喜的干货!
五、其它的思考
1、寿险之外子公司的价值
之前有展示中国平安主要业务线的利润贡献比例,我们再回顾一下:
令人惊喜的干货!
首先是财产保险。可以参照一下2019年的财产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可以看出,主要为车险和非机动车辆保险:
令人惊喜的干货!
目前来说,中国平安在财产险的市场占有率为20.8,%,车险的市场占有率为23.7%。考虑到目前汽车销售市场出现负增长,车险的市场受市场空间限制,是直接受承压。财产险的部分,可以大概预期0增长。
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单独的披露财报,2019年的增长是来自于税务的调整,如下图。如果剔除税务的调整,大约有10%的增长,但是考虑到未来的车险市场受车市的影响,予以保守的估计更为合理。 
令人惊喜的干货!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摘自《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
其次是银行业务。对于平安银行的部分,因为平安银行归母净利润对中国平安的贡献率大概在10%,而且本身也为上市公司,有市场直接的报价,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市场对平安银行的估值倍数和中国平安的估值倍数相差是否大,即可知道平安银行可以对中国平安的贡献,我们可以采用毛估估的方法。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我们同样选取了2010年4月之后的数据。
根据上图可以观察到,平安银行过去PE倍数大概在6-9之间,比中国平安的PE倍数低(中国平安大约在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是平安银行每年创造的100亿利润,市场给予的平安银行的估值在600-900亿之间,但是如果平安银行把这个利润给中国平安,市场的估值在1000亿(100亿*10倍PE)左右。
为了保守起见,我们直接用平安银行的市值*中国平安的持股比例58%,就能够比较保守的估计了平安银行对于中国平安的价值贡献(因为中国平安的PE略高于平安银行)。
如此算来,2019年4月平安银行市值2480亿元,乘以0.58=1438亿元,即为对中国平安的价值。由于平安银行对中国平安的贡献率,如果不是直接购买平安银行的股票,以上的数据对于中国平安的估值是已经足够的了,下面我把平安银行的过去十年的核心数据贴出来仅供参考:
令人惊喜的干货!
最后是科技业务。这块主要为股权投资,除了汽车之家是中概股外,其它基本是不上市交易的,通过合并报表的方式进入中国平安财报的科技业务对于中国平安的利润贡献非常的小。但是从估值的角度,市场并未单独考虑这部分的价值,而且直接按照贡献的利润*中国平安的PE,那么这种估值模式大大低估了科技业务的公司。
但是由于这部分的价值并不容易可得,只能说该部分低估的非常厉害。
2、公司的投资情况
因为作为保险,手中持有大量的投资,如果投资出现问题,那么对于平安的价值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理解中国平安的资产状况,把平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中国平安的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如下图:
令人惊喜的干货!
注:因为不同报表的内容不同,为了能够实现相减,做了手动调整和合并。
当然,中国平安也主动披露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情况:
令人惊喜的干货!这两张表一对比,即可看出:
1)保险资金的投资为3.2万亿;
2)保险资金外的资产为1万亿,它包含了长期股权投资、各自公司的固定资产和保险投资外的子公司报表合并等;
3)债券投资额度为1.5万多亿。财报中有比较详细的敏感性分析,这里不赘述。但是从量上可以看到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债券市场,未来这个量还在上升。
如果考虑到未来的利率下行的倾向,对收益率影响还是蛮大。投资收益率如果下降100bp,对于利息的影响大概150亿左右(这里只考虑投资到期后再投资,而不是考虑短期的利率波动和久期影响)。
六、和行业内人的沟通
除了从财务报表收集到的信息,还需要去关注公司的产品和公司给大家的印象,这既是品牌和口碑,也是任何一个公司长期的立身之本。
我准备了三个问题,和行业内的人士做了沟通,特别是其它保险公司的人员对中国平安的看法,我问的问题是:
1)你印象中感觉这个公司总体好不好?哪方面?
2)你感觉中国平安的产品竞争力大概在市场中排什么地位,很差、中等还是有明显优势?你认为导致该竞争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
3)你感觉这家公司前景如何,或者说现在属于公司的什么期,发展早期、高速发展期、平台期还是衰退期?最主要原因?
没有办法直接展现大家的答案,总体的反馈是:
首先,公司规模和品牌在市场中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具体对公司的印象保持中性,主要是指公司文化氛围角度;
第二,公司产品价格是不便宜的,当然某种意义上也是竞争力的体现,培训各方面还是非常的专业,但是业务人员也是层次不齐;
最后,公司发展的阶段,大家是比较难给出判断,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反过来也说明偏干在市场上既不是如日中天,也不是明显有增长乏力的迹象或者因素。
总体来说,从市场空间来说,保险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但相对成熟市场,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寿险,欧美市场的渗透率5%-10%之间,目前中国市场只有约3%。
但是也不能简单的横向比较,就像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保有量很低,但是从2018年开始已经增长不动了。所以还是需要密切跟踪市场的情况,根据月度、季度和年度的保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的增长来判断比较靠谱。
研究成果原文到此结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NWuLP2Wvm0HmtwwJT4G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