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平安的投资策略?

2023年5月15日,有幸和几位大V老师一起参加了雪球调研团,在深圳的中国平安总部,拜会了慕名已久的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先生和董事会办公室、集团品牌宣传部、投资者关系等部门的领导。

沟通的内容比较多,其他老师也应该会陆续发表高见,我就不方方面面去详述了。本文的重点,是中国平安的投资者很多年来一直都非常关心的投资策略问题,其他方面大家如果有需要探讨的,也可在文后留言,我会尽量详细回复。

十几年来,我已经不记得看到过多少次投资者在投资策略上,向中国平安的高管进行探讨、问询了。很多人总觉得以中国平安的人力、财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完全可以去买入一些优秀的高成长企业,譬如要是十几年前买了贵州茅台,其收益会远远高于现在。

这种思维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巴菲特这座丰碑作为参照,其年化20%左右的回报率,是明显超出中国平安的(下图为中国平安过去十年的投资收益数据)

图片

但中美两国在监管措施和会计准则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伯克希尔哈撒韦可以将80%的投资集中在权益资产方面,而中国平安则是在固收类和债券方面的投资超过了80%。

图片

可以说,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有保险业务的投资公司,而中国平安则是一家有投资业务的保险公司。这种定位上的差异,决定了后者不会去追求前者那么高的投资收益,更不会去承受前者所面临的收益大幅波动的风险。

投资者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就如同去买入股票型基金,愿意承受较大的波动,也希望能够得到较大的回报。而买中国平安保单的人,则像是在买债券型基金,以当前的低利率环境,3.5%~4%的年回报率大家就可以满意,但前提是必须要保证如期兑付。

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孰优孰劣?这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投资产品,适合不同风险要求的资金,没必要也不可能分得出高低。但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股票型基金的总规模为26068.74亿,债券型基金的总规模则达到了74669.78亿,比前者高出了接近两倍,可见喜欢低风险、稳回报的资金,还是大多数。

所以,中国平安的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是5%,只要超过这个标准,它的投资即算成功。如前图所展示,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中国平安3项投资收益率指标全都超过了5%,对公司来说,投资目标是圆满达成的。

当然,很多投资者还是希望投资回报率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越高越好,经常提到的3个标的,是沪深300指数基金、贵州茅台和四大行的股票。

但很多时候,大家容易在事后用后视镜看问题,真是设身处地的时候,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考虑到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些收益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和普通投资者的理解也是相差甚远。

譬如说沪深300指数,截止到2023年5月19日收盘价是3944点,要知道沪深300的年度最高点位,2021年到过5930,2015年到过5380,2007年到过5891,算起来过去2年、过去8年、过去16年,无论从哪个时间段来看,沪深300指数都是大跌的。

投资指数基金是巴菲特所倡导的,但他说的是美股,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在A股,我们还找不到那种,十数年时间里都能稳定上升的规模化指数。

再看贵州茅台,这是众所周知的大牛股,股价走势就不必多提了。但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角度来看,一般只有在持股20%-50%之间才会采用权益法,低于20%和高于50%是用成本法入账的。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平安不能持有贵州茅台20%以上的股本(考虑到贵州茅台超过2万亿的体量,这个门槛太高,对平安的总投资资金的占比来说也太大了),即便贵州茅台的股价大涨,也只能用原来的购买成本入账。真正能创造利润增量的,是贵州茅台宣布派发的股息。但由于贵州茅台的市盈率长期都维持在较高的位置,其股息率一直都处于较低的位置(2023年5月约为1.5%左右),这是明显大幅低于中国平安的投资假设的。

对中国平安来说,买入什么样的股票,在经营安全的前提下,最重要的因子就是分红。长期持续高分红,这才是保险企业所需要的真金白银。

很多人也希望中国平安,能够加大在国有大型银行上的投资比例。从前文的介绍上来看,四大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高分红特点,确实都是非常符合中国平安要求的。但2018年1月份,当时的银监会出台过一个《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里面对各类资金购买银行股权进行了明确要求。

其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参股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股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

这就是投资银行股权的“一参一控”规定,中国平安控股平安银行是众所周知的,另外的“一参”则是购买了大量的工商银行H股。目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的工商银行H股超过300亿股,是中国平安最重要的投资之一。但其他国内商业银行方面,平安就不能再大举买入,只能去买境外的汇丰银行了。

综合来看,由于保险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监管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和指引等因素,中国平安这样的险资在投资方面,是有很多特殊考量的。长久期、高分红和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是它们的关注重点,这和我们普通投资者大不一样。并不是收益高就一定是好投资,关键是要和自己的产品匹配,做到负债端和投资端的有效平衡,这才足够“保险”。

年初以来,由于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大量资金开始买入理财类保单,这可能会成为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资金走向。低风险投资看起来没有那么令人兴奋,但这种可靠、稳定的回报,永远是资金配置的最基础部分,不可或缺。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能够在几十年里稳定地做到5%的投资收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至少中国平安2亿多名客户肯定是满意的,这是最重要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L6GVbgXjnxosCnFPdbkJQ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平安,似乎不太平安。

1

平安跌落

“全球最赚钱的保险公司”之一,离万亿市值越来越远了。

就在五天前,中国平安的盘中股价来到40.36元,创下5年内新低。到现在,股价也还在41元左右徘徊。

这个价格,相比于此前的最高点90.84元,跌去50%以上,已经腰斩。

遥想2020年11月,中国平安的市值一度攀上1.7万亿,仅次于工行和建行。但从那以后,中国平安的股价一路下跌,截至今日(8月15日)收盘,中国平安A股的市值为7520亿,较巅峰时刻缩水了——

9500多亿。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图源亿牛网

不到两年时间,一个比亚迪蒸发没了。

面对中国平安的股价坠落,不同人的境遇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很早就离场了。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下半年,有2037家机构投资者持有中国平安。但到了今年6月底,这一数字已经降到417家——

减少了近80%。

前十大股东中,陆股通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减持,汇金公司、证金公司也进行了减持。最猛的是中国平安单一最大股东卜蜂集团,据长江商报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到2021年6月,卜蜂集团就累计套现超过260亿元。

此外,坚定持有中国平安13年的“铁粉”李驰,也在去年7月宣布清仓,悄然离去。

一众散户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在2020年末,中国平安的股东人数是70.05万户,但到了2022年一季度,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21.05万户——

一年多时间增加了50万户。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图源东方财富

他们也许是听了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想着逆势抄一把底,谁也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接盘侠。也难怪网友调侃他们是——

巴菲特的心,巴韭特的命。

2

保险,不好卖了

万亿平安,何以至此?

这个问题的答案,得从平安的财报中寻找。

翻看中国平安2021年财报,这是一份不太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

按照财报里的解释,净利润下降主要受公司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

2021年,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权益法损益调整金额合计为432亿元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主业。年报还显示,报告期内,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37.2%。

平安是做保险起家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给平安其他业务板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毫不夸张地说,寿险业务是整个平安集团的经济基石。

核心业务的数据下滑意味着,平安的基本盘正在松动。

一个更明显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底,平安寿险的代理人数量为60.03万人,比2020年底的102.38万人——

减少了42.35万人。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而且,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310.76亿,下降了27.6%。代理人减少了,它们的月收入还下降了0.6%。

这背后的趋势是,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保险行业过去那种靠着人海战术驱动的模式,已经很难持续了。

面临这个情况的,不止平安一家。

根据科技金融在线的统计,截至2021年末,A股五大上市险企公布的保险销售代理人数合计约259.66万人,较上年末的426.67万人相比——

减少了167万人

也就是说,仅过去一年时间,五大险企的保险代理人就减少了近四成。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与此同时,2021年五大险企的退保金却合计高达1595.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3.44亿元,增幅为12.2%。退保金最多的,正是中国平安,一年的退保金高达529.31亿元——

同比大幅攀升43.4%。

退保金增多,意味着险企将面临更大的现金流压力。

如今,摆在平安和整个保险行业面前的,是一道历史的坎。

3

中国最大“隐形地主”的担忧

中国最大的保险企业之一,这可能是很多人对平安的唯一印象。

但少有人知道,平安还是地产界的“隐形大佬”。早在2015年,万科的郁亮就曾感慨——

最近一年来拿地最多的,不是我们,而是平安。

郁亮的说法并不夸张,自2014年以来,平安已经成为土地市场上最神秘而强大的一股力量。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被动,平安显得极为主动。它不仅有自己的市场和土地研判团队,会主动跟踪土地,而且还会主动寻找房企合作拿地。

2015年,数位地产界大佬齐聚一堂。北派万通冯仑、华远任志强、SOHO潘石屹;浙系绿城宋卫平;闽系旭辉林中,粤系碧桂园杨国强、万科郁亮;渝派协信吴旭;海派绿地张玉良。一众大佬谈笑风生。

将他们召集在一起的,正是平安董事长马明哲。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强大号召力的背后,是平安对头部房企的深度布局。克而瑞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8月,平安就持股了7家重点房企。

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与平安涉及股权合作的房企至少超过20家。碧桂园、旭辉、华夏幸福、融创、朗诗、绿地、招商蛇口、金地、保利、华润、绿城、九龙仓、协信等多家头部房企背后,都有平安的影子。

平安跌落神坛!中国最大的“地主”,也顶不住了?

▲图源:摩斯地产整理

若将它持有的上市房企股份和自身拥有的不动产相加,平安的地产版图更加辽阔,深不可测。从这个意义上看,平安才是中国地产圈的“隐形一哥”。

过去数年,集齐所有金融牌照的平安,手握大量低成本甚至负成本的保险浮存金,通过联合拿地、合作开发、控股房企等方式,在地产圈搅动风云,收获颇丰。

根据深蓝财经的梳理,2019年、2020年,平安的投资净收益分别为774.97亿元、1247.01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重为51.87%、87.14%。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来源于投资地产的收益。

但也许平安也没料到,风向的转变来得如此迅疾。曾经让它盆满钵满的房地产,如今已是烫手的山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华夏幸福。在2021年财报中,因计提了华夏幸福432亿元的减值准备,平安全年利润骤降近三成。

除此之外,网易清流工作室梳理发现,平安险资参股的招商平安,有至少两笔对恒大的借款被违约,平安险资旗下的平安不动产,也对蓝光发展有多笔借款未能收回。

更关键的是,多年以来,平安旗下的平安不动产、平安信托、平安汇通、平安证券等多个渠道对外投资房地产业,还与不同的房企合资设立开发公司。在房企暴雷频频的当下,这里边的风险,可想而知。

从体量来看,平安的资产超过10万亿、营收超过万亿、利润超过千亿,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但即便是这样的巨无霸,在历史的进程面前,也一样要低下头颅。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平安一年狂减42万代理人 净利润下降了29%》,险联社,2022

2、《中国平安受累“地产金主”市值蒸发万亿 马明哲深陷主辅业转型困局亟待突围》,长江商报,2022

3、《保险越来越难卖了?五大险企去年退保1595亿元 超167万代理人逃离》,科技金融在线,2022

4、《“最大隐形地主”中国平安,房地产风险敞口几何?》,网易清流工作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AokCfncp5pZ4nIyBo3Huw

营运利润逆势增长10%,中国平安价值亟待重估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4月29日,五一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国平安发布2022年一季报。

数据显示,尽管受经济环境影响,投资端有所承压,平安集团2022年一季度依旧实现归母营运利润430.47亿元,同比增长10%,远超市场预期。

借助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中国平安一季度个人用户数、客均合同均保持增长,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96.78亿元,同比增长16.0%;财产险保费规模增长10.3%,达到730.18亿元;银行净利润增长26.8%,达到128.5亿元。

同时,寿险的“渠道+产品”改革成果显现,代理人渠道坚定向“三高”队伍高质量转型,绩优队伍规模稳定,“保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已经超过1/3,增额终身寿险盛世金越、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等创新类产品和服务甫一推出便受到市场好评,有效带动平安获客及黏客。

稳健: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0%,个人客户数超2.23亿 

今年前3个月,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430.47亿元,同比增长10%;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58亿元,同比下降24.1%。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96.78亿元,同比增长16.0%;财险业务收入达730.18亿元,同比增长10.3%;银行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128.5亿元,同比上升26.8%。 

相比净利润,营运利润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通常来说营运利润可更清晰客观地反映公司当期业务表现及趋势。

在金融机构的战略中,综合金融是一种追求差异化的选择。随着市场竞争逐渐演变为一种成本竞争,只有靠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要求,企业也才能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进入2022年,面对疫情卷土重来、资本市场动荡、行业周期波动、地缘政治恶化等不利局面,中国平安一季度归母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达10%,超过市场预期,实现稳健增长。在这背后,平安对综合金融深度布局的坚持功不可没。

客户经营也是综合金融的成效。借助客户关系管理(CRM),发现现有客户的多种需求,进而为满足其需求,而向其销售多种相关服务或产品,能够有效保持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

受益于此,中国平安一季度个人客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3月31日,平安个人客户数超2.23亿,较年初增长0.7%;客均合同数2.94个,较年初增长1.0%;互联网用户量超6.57亿,较年初增长1.6%;年活跃用户量超3.45亿。 

增长:财险保费增长10.3%,银行净利润逆势增长26.8%

2022年第一季度,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730.18亿元,同比增长10.3%,因车险综改周期性影响消除,保费增速表现恢复正常;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6.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赔付支出上涨。实际上,平安产险通过强化业务管理与风险筛选,整体风险依旧可控,业务品质保持良好。

“平安好车主”作为中国最大的用车服务APP,截至2022年3月末,注册用户已突破1.53亿,累计绑车车辆超9700万。针对国内受疫情影响地区,平安产险发挥线上优势,开通车险理赔绿色通道,推广“零接触”特色服务,家用车理赔案件中“一键理赔”功能使用率达91.1%。此外,为提升小微企业在疫情下的抗风险能力,平安产险上线“快易免”理赔服务,减免小额案件单证,赢得市场好评。

2022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62.1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净利润128.5亿元,同比增长26.8%;收入成本比低至26.2%,处于历史最低位。

在当下银行贷款端利率承压的差环比出现了提升。

其中,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代理保险实现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46%。这背后是因为平安银行了打造一支懂保险的“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三高新财富队伍,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金融资产配置服务。

这便又是上文提到的综合金融的一大成果了。

在投资方面,截至2022年3月31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4.1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6%。2022年第一季度,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3.3%,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2.3%。

这主要是由于权益市场波动幅度加大,沪深300指数一季度下跌逾14%,中国平安权益投资面临压力;利率整体处于低位,不利于险资固收投资收益。

改革:寿险“渠道+产品”改革成效出现,盛世金越获市场好评

中国寿险业经历10余年的高速发展,近年开始进入转型调整期。平安于2019年底率先行业开启“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数字化加持的寿险改革,历时3年,改革成效正逐步显现。

围绕客户差异化的保险需求,中国平安依托医疗生态圈优势,持续加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不断优化”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和”保险+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保险服务。

今年一季度,中国平安相继推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布”盛世金越终身寿险”及”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体系,充分带动寿险获客及黏客。

据了解,作为一款增额终身寿险,盛世金越具备安全确定、持续增长、按需掌控和应急有备四大特点,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客户。该款产品保险利益确定,长期收益达3.5%,在当前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产品。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10大场景服务,通过智能管家、线上终身管家、家庭医生、N个专家顾问触达客户,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家养老一站式服务平台,配合严密的服务监督体系,为客户带来差异化的极致体验。

此外,中国平安通过医疗健康服务带动了寿险客户数量增长,提升寿险客户黏性。目前,平安寿险近30%的新增客户来自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占比逐步提升。同时,平安通过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客户的黏性与价值,近30%的平安寿险客户使用了医疗健康服务,占比不断上升;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客户的客均保费、客均加保率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服务客户的1.4倍、2.4倍,客户价值贡献显著。

尽管经营数据仍有待改善,一季报显示,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125.89亿元,同比下降33.7%。但这主要是由于改革仍在进行中,代理人队伍结构优化等非一日之功。

奥纬咨询分析,尽管中国寿险行业短期面临增长疲软,但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积累和保险意识的提升,这些潜力将在未来30年中逐步释放,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身险市场保费规模或将达到45万亿元,相当于目前的近10倍预期增量。中国也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身险市场。

寿险改革将是推动中国平安继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再造一个新平安

在2021年的年报致辞中,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强调了“一个平安”,并表示在2022年,平安集团要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经营之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运用全球领先的基础科技,赋能“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场景,竭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助力开辟增长新路径。

从1988年成立到2022年,平安经历了三个完整“十年”。第一个十年,平安搭建起体制机制平台,探索现代保险道路;第二个十年,专注于保险经营发展,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平安强化综合金融实践,开始探索“金融+科技”。

第四个十年,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推进金融+医疗,探索“HMO+家庭健康+O2O”模式,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联合健康是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由Richard T. Burke于1977年1月创立,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公司主要经营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业务,链接保险与医药服务,两者协同互补,打造医药保险业务闭环。

作为美股医疗保险板块市值一哥,联合健康完美诠释了十年十倍的资本传奇。从2009年开始至今,公司股价已经保持连续14年上涨,累计涨幅超过23倍。与之类似,中国平安也经历了十年十倍的传奇,2010年,中国平安的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2021年,中国平安的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保险公司。

联合健康上周公布今年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14%,达到801.49亿美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占比约60%,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占比约40%;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50.2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在“保险+医疗健康生态”创新业务模式的助力下,联合健康筑就了更高的护城河,而这套模式的壁垒还在持续加深。

纵观中国险企,中国平安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闭环,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反哺金融主业,无疑是最接近实现健康管理服务全流程应用以及与保险产业链融合共赢的公司。

在供给端,中国平安通过平安好医生作为线上入口,并积极布局优质线下医疗资源,入主新方正集团,与深圳龙华区政府签约,合作运营“平安龙华医院”,提供“到线”(平安好医生)、“到店”(全国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到家”(180多项个性服务)的“三到”的有温度服务。

在需求与支付端,中国平安现已覆盖超2.23亿个人客户,有效代表需求与支付方撬动市场,做好健康、医疗、养老的服务。就医疗体系来说,平安现有超过2000多名自己的医生,还有覆盖150余家百强医院和专科名院,其中全国百强医院覆盖99%,与超三分之一的全球前100医院开展合作,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高效解决问题的实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健康保险公司,联合健康目前的市值接近5000亿美元。中国平安与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在正确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平安的未来值得期待。

2022年一季度年报是不错的成绩单,内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会更加凸显,推动各项业务协同发展,为自身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强大的保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wpS0ZlYbjupT9Gvd2wbiQ

中国平安“接盘”华夏幸福?平安人寿成为第一大股东,竟然是这个原因!

 

华夏幸福的债务危机,在持续大半年后仍未得到解决,而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寿,由于参与处理债务,持股比例超过控股股东华夏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9月9日,流动性紧张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暨第一大股东变更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称,金融机构于2021年8月23日至2021年9月8日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强制处置华夏幸福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持有的3519.43万股公司股份,占华夏幸福当前总股本39.13亿股的0.90%,此次权益变动后,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变更为24.92%,低于平安人寿及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

 

中国平安“接盘”华夏幸福?平安人寿成为第一大股东,竟然是这个原因!

 

截至目前,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华夏幸福25.19%的股份。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鼎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银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从25.82%减少至24.92%。这也意味着平安系成为华夏幸福第一大股东

 

截至9日收盘,华夏幸福报4.15元/股,目前总市值162亿,年内下跌67%;而中国平安目前股价51.62元,总市值9436亿,年内跌幅也达到38%。

 

 

不过,公告亦显示,公司认定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华夏控股作为公司控股股东、王文学作为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理由为:公司目前的华夏控股推荐和提名的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多数,同时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已出具《说明函》,说明其无意愿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平安亦未向华夏幸福派驻高级管理人员。

 

9日晚间,平安人寿也回应称,根据华夏幸福的相关公告,虽然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发生变化,但华夏幸福的实际控制人保持不变。平安人寿不是华夏幸福的实际控制人,作为华夏幸福的财务投资者的性质保持不变,公司也将继续积极参与债委会的相关工作。

 

9月3日晚,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信用环境叠加多轮疫情影响,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近期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新增未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的债务本息金额64.12亿元。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合计878.99亿元。

 

华夏幸福的债务还影响到了中国平安。同日晚间,中国平安披露半年报,显示集团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0.05亿元,同比下降15.5%。

 

就业绩下滑,中国平安称,主要受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其他权益调整金额359亿元的影响,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208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61亿元。

 

平安集团联席CEO姚波表示,上半年集团已对华夏幸福这笔投资进行审慎的风险计提,整体拨备已占风险敞口60%以上。

 中国平安“接盘”华夏幸福?平安人寿成为第一大股东,竟然是这个原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w5Oc_brMJc-KOT7q5IUKg

平安计提了华夏幸福

今天,中国平安召开了年中业绩会。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母营业利润818亿,同比增长一成。归母净利润580亿,同比下降15.5%。

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因为平安对华夏幸福的相关投资资产,进行了共359亿元的减值计提等调整。这导致税后归母净利润骤降:

208个小目标。

今年3月,环京霸主华夏幸福债务暴雷,年内面临千亿负债到期。当月,平安集团宣称对华夏幸福的风险敞口为540亿。上半年减值了359亿后,平安说会根据化债进展情况,继续评估是否继续进行计提拨备。

上半年,华夏幸福亏损95亿元,截止七月底累计到期未偿还债务本息合计高达815亿元。

6月到8月,每月市场上都有华夏幸福化债方案即将公布的消息流传,但至今没有公布。据说华夏幸福内部已经改了口风,说这是件长期的事。

去年年底,中国平安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平安高层就确定了要陆续计提减值的计划。但那场会议公布的坏账数据要比540亿,高得多。

不久后,平安一些板块的员工发现,2020年年终奖大幅减少,甚至取消了。

一位平安不动产的朋友告诉子姨,板块被惩罚扣奖金,可能是由于集团认为,不动产当初对投资华夏幸福所做的风险提示不够。

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平安两次出手共用180亿拿下了华夏幸福25%的股份。双方签订了严苛的对赌协议,形成了分别以王文学和吴向东为首的双总部格局。

但因为雄安变故、环京限购和疫情,这笔世纪投资可能是中国房地产业非常失败的一笔。

今天,平安宣称高度重视华夏幸福带来的投资风险,已组织集团内相关部门及子公司进行自查自纠,展开全面整改工作,完善投资决策流程,进一步优化投资资产集中度限制额度。

子姨了解到,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最初由平安不动产一位A类干部级投资经理,内部提交了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方案。但这份方案在平安不动产板块就被:

毙掉了。

朋友说,河北没有什么购买力,对于环京霸主的未来,一位入门级别的投资经理就能下判断。

之后,这位投资高层,又向集团投资板块提交了该方案。平安首席投资官,也未对该笔投资做最终决策。

2017年,这家年净利润上千亿、市值近万亿的全牌照金融巨头的总舵手马明哲,长时间呆在位于香港的平安海外办公室。员工经常能见到,老马和平安海外董事长童恺走在一起。

最终,老马拍板同意了这次投资。

老马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货币金融学博士,他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劳动人事处干部做起,1994年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

1994年11月,原化工部副部长李子彬被调往深圳担任市长。几个月后,深圳市领导班子换届,李市长还缺一位强力的,分管财政和联系金融机构等工作的副市长。他的第一人选就是马明哲。

4月初,李市长将刚刚升任平安保险董事长的老马,请到了办公室。两人交谈了一个多小时,老马还是难以抉择。

老马离开时,身穿的蓝衬衫整个后背已经湿透了。第二天,老马一早就跑来市长办公室,婉拒了李子彬,他说爱人不同意,妈妈也说副市长工作各方面协调量很大:

你嘴笨,干不了,把平安保险公司干好,就不错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Sq-5AW_qcx5-kVYYByR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