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原创:智谷子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2021年的第一个月,我被咋咋呼呼的网络新闻告知:“万物暴涨的时代来临了”。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内心不慌是不可能的。我强装淡定打开了电视,这是最后的倔强了。

幸好,定心丸虽迟但到。央妈还是那么有爱:

“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这句话加粗加黑字号放大)

温和上涨,谢谢,打工人有被安慰到。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温和上涨的2021是怎么开篇的,我用心感受了一下。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尽管做足了心理建设,但踏进菜市场那一刻起我就输了……

前两天的大葱一斤8.5元,好家伙,今天变成了12块,涨得如此葱忙。菜摊上的张大妈叫我赶紧入手,不然以后过几天肯定要后悔。

张大妈诚不欺我,“我妈昨天买了四根葱,花了10元,我们一家人凝视那四根葱凝视了好久”“空心菜一把12.9元,我真的不知道还吃得起什么了”“尖椒9元一斤,螺丝椒12.99元一斤,茄子6元一斤,哭了”“ 小米辣50-70元一公斤,小葱20-30元一公斤,香菜30元一公斤”…… 云南信息报说的,不是我瞎编的。

2019年,大葱最低价4毛一斤;2020年,大葱涨到2.9元一斤时,大家都说夭寿啦吃不起啦;2021年的大葱发出了嘲弄的笑声:两年身价上升24倍,愚蠢的人类,真是对我们大葱的力量一无所知。

害,年少没听懂马云的“房价如葱价”,听懂已是买不起。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从1月20号至今6天时间里,发改委在官方公众号4次发文提到“保供稳价”,媒体说这是要剑指“蒜你狠”“向前葱”“姜你军”。希望这些农产品炒作大军能好好领会一下“温和上涨”的精神,不要搞事情。

平时在股市里当韭菜也就算了,到菜市场肯定不能再失去尊严、干出追涨大葱这种事,选洋葱做平价替代品,它不香吗?

有一说一,生活不加肉,它的确不香。

11月忘了抄底猪肉,猪肉杀了个回马枪,演绎了如此心动的曲线。上帝要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等着瞧吧,猪坚强!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猪哥也真够意思,自己身价涨了,不忘把呼羊唤牛,鸡犬升天。

羊肉批发价连涨了9周,突破75元/公斤,今年是寒冬,加上猪肉也不便宜,买羊肉的人反而比去年多了,这羊肉摊的李叔都换上一辆新的电动车。2016年,羊肉一度便宜到李叔想告老还乡。

羊贵妃一招得势,岂能善罢甘休。羊肉产能经过2016年的一番打击,如今才刚刚恢复,加上饲料、人力等成本持续上涨,比如,豆粕一吨涨了1000元,很多养殖户觉得利润太低,不想补栏,产能紧张的态势很难改变。山东德州一家羊肉屠宰企业,一天屠宰1500只,屠宰量增加了50%,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现在都得提前一个月下单才行。

以前大口吃肉的生活,它是那么滴遥远。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我粗略合算了一下,现在做饭不值得,成本都快赶超点外卖、上餐馆,我得抓紧吃外食的红利窗口期,冲鸭!为中国餐饮业做贡献鸭!不然再过几天店家们反应过来,我想贡献点力量可就难了。

尽管生活如此待我,我还是心存感恩的,今年的我毫不费劲就达到了“车厘子自由”了。

一年前“车厘子自由”还是衡量一线白领生活标准的重要指标,有些人光鲜亮丽,月入过万,入手一个价值两三千的包包,背地里却不敢在春节随心所欲买车厘子。现在春节临近,车厘子我是当饭吃。前两天无锡的一条新闻说,在进口车厘子内表面核酸检测阳性,看来这价格还得跌,逢低买入这我可在行,但同事说我“玩命呢”……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不过,双极分析师给出的一组数据很扎心就是了:

“2020年底,欧洲猪肉价格5.2元一斤,英国猪肉5.5元一斤,加拿大猪肉4.2元一斤,美国猪肉3.8元一斤。

我们用1/6的收入,吃着4倍价格的猪肉。

自由吃肉的权力,中间隔着的是24倍的经济鸿沟。”

行了憋说了。盲目对比会降低生活幸福感。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我也算是想通了,只要我不买菜,它涨了也与我无关,只要我的生活标准是以车厘子自由来衡量,那它就不降反升……如此轻奢的生活,从未有哪一刻这么触手可及。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岁末的大促销估计要就地消失了,反正不管有钱没钱,都得就地过年。

按我观察,小到小件家电,大到奢侈品、汽车,没一个愿意自降身价,说好的回馈新老客户呢?

小家电行业已经把涨价安排上了,并且很乐观地预计,都市青年们在春节期间肯定又会开始在家瞎捣鼓,养生壶、破壁机、烤箱、空气炸锅……这些低门槛的小家电又要迎来线上消费小高峰了。有券商统计,2020第四季度,生活电器、厨房电器均价同比提升21.37%、15.88%。

大家电也不赖。

半个月前我去线下门店看了一款冰箱,一直想等春节前降价,结果前几天导购大姐正式通知我,冰箱涨了300块了。

买个冰箱而已,怎么也买出了当初房价一天涨一次的既视感,至于吗?

大姐表示无奈,她们卖场已经收到了美的、格力、奥克斯、海信、TCL这些大品牌向经销商发出的涨价通知书,莫得办法。

品牌方的涨价通知书也很无奈地说,由于上游大宗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制造成本攀升。业内人士表示他们说的是良心话,童叟无欺,2020年家电主要原料产品涨幅多在40%以上,从空调压缩机、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到钢、铁、铜、稀土、塑料粒子等基础材料,以及其他生产原料和运营费用,都在大幅涨价。

所以消费者也只能无奈接受事实:2020年12月,线上市场中,彩电均价2569元,同比涨幅达27%;洗衣机均价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空调行业均价2947元,同比上升19.3%。

最近我们女同事还在合计要囤货化妆品。

虽然我保守猜测,大家囤的货用个三五年都用不完。不过,女孩子们还是很慌,据传国际大牌香奈儿的护肤品要在2月19日正式涨价,La Mer、雅诗兰黛、Tom Ford、Jo Malone和娇兰等高端美妆品牌也不甘落后,纷纷放风要涨价了。

去年双十一这些国际美妆品牌守着最后的骄傲,硬是搞出来一个“加量不加价”的招数。剁手党们还是得掏出一样的钱,但可以买到比以前多出好几瓶小样的量、好些赠品,双方满意。现在,国际巨头们已经不满足这点蝇头小利。

国产美妆你们可长点心吧,别把市场拱手让人啊,促销啊,占市场啊。化妆品的原材料价格已经跌下来了,赶紧的,搞快点,化妆品也要内循环。

打算求婚的小伙子也看过来了。

碎钻它不值钱,要买就买大的。本周传出消息,全球最大钻石供应商De Beers在2021年的首次交易中将价格提高了约5%,此次涨价主要涉及重量超过一克拉的钻石,这是过去10年钻石价格涨幅最大的一次。

但最让我对国产无语的是电动汽车。

特斯拉在开年就宣布国产Model Y降价15万,订购电话都被打爆了。但是这条鲶鱼好像刺激不动国产电动车市场,不降价也就算了,中国的电动车居然全面涨价,这不被特斯拉搞死都算命大了。

央视说,虽然目前正是销售淡季,但电动车确实在提价,很多店家表示已经收到了厂家的涨价通知。其中,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涨价幅度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其中四轮车涨价幅度较大。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同样还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和去年年初相比,电机、轮胎、车架涨幅为20%,塑料件涨幅为35%,电缆线涨价25%,电动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

最要命的汽车芯片被卡脖子,去年底就已经传出多地汽车厂缺芯片,不得不停产。这两天,日媒报道,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因为缺货,准备继续上调车用芯片价格,涨幅可能高达15%。这不,连德国经济部长都在请求台湾救救德国的汽车工业,增加对汽车芯片和传感器的供应。总之,整车的生产成本降不了。

行叭,大家都难,不要相互为难了。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以前说大宗商品涨价,大家都觉得与我无关。现在涨到了终端产品,才知道疼。

温和上涨,是钝刀割肉。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本来打算在被摁得死死的楼市找回一点自信,但生活总如你所愿,那未免也太枯燥了。

最近一线的房价莫名其妙火了起来,住建部你怎么看?

2020年12月,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买房买车,都市青年也就剩这点追求了,没成想也这么不易。

住建部感受到了市场的躁动,跑到了沪深调研,要求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但市场的钱就是太多,能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推动各类资产价格继续涨呗。

最近有能耐的都跑到了港股市场买买买,图它便宜,图它涨得好。

虽然今天恒生指数大跌,但“快手”打新火爆,半天就录得37.41倍超额认购,一些券商系统都被挤崩溃了。

没能耐就只能紧紧抱团白酒,图它酱香型科技,图它神话永不败。通胀到来的时候,买通胀概念的消费股,确实也是抗通胀的方式。

美国股市也热闹得很。据wind,现在几乎所有迹象都表明目前华尔街到处都是泡沫,比如“巴菲特指标”即美股总市值与GDP比值早已突破2000年科网泡沫时最高点,垃圾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位等等,虽然投资者心里门清,但在泡沫到来之前,投资者能做的只有继续买。

这样的钱赚起来总有点嫌命长的刺激感,实在不适合中老年人的心脏。

也别小看自己的命,现在连命都涨价了。

从1月31日起,旧定义的重疾险产品就要全部下架了,朋友圈的保险经纪人都在喊大家赶紧上车性价比更高的旧重疾,新产品要涨价了。

咱们中国人虽然996内卷得厉害,但论惜命还是不比别人差的,重疾险销售最近暴增。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中产要感谢楼市股市和保险,身家也获得了温和上涨。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这不得不让我疑惑,打工人们到底为谁打工?

打工挣来的钱要支付上涨的物价,商家说他们没挣到啥钱,钱都贡献给中上游的企业和经销商,上游说都要怪原材料供应商抬高价格,是他们拿走了大头的利润,原材料市场说是金融巨鳄们在兴风作浪炒作价格,巨鳄们说谁叫美联储一年就印了历史上所有美元总量的五分之一呢……敢情全球打工人们都给美联储打工了?

不管咋说,2020年也算是见识了美元霸权了:美联储在2020年的净利润达到了888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333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上缴利润885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336亿美元。

没有美联储释放的天量流动性,金融市场不可能从坑里爬出来。但今天金融市场这么膨胀,以后这个大场面要怎么收回来,不敢想。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这些热钱中国有可能把它拦在堤坝之外吗?那是不可能滴。

2020年12月,中国大陆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陡然上升,创出了2014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因为这一年人民币资产的赚钱效应明显,企业和居民都更愿意结汇,换成人民币。

这预示着中国的外汇占款将迎来大幅增加。

外汇占款,在2015年之前一直是中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因为2015年外汇占款大减,央行才搞出了“主动投放工具”。

明白了吗各位,就算中国央行不主动放水,这些热钱进来换成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还是会继续增强的。

所以,今天央行官员马骏的一篇讲话就建议:“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

不过,市场更在意这篇讲话透露出货币政策将转向的信号。

马骏说,“有些领域的泡沫已经显现。去年我国几个主要的股市指数都大幅上升,接近30%,在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出现如此牛市,不可能与货币无关。另外,近期上海、深圳等地房价涨得不少,这些都与流动性和杠杆率的变化有关……未来这种情况是否会加剧,取决于今年货币政策要不要进行适度转向。如果不转向,这些问题肯定会继续,会导致中长期更大的经济、金融风险。”

股市因此被吓得大跌。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那么,买了股票的打工人们,还要不要这个温和上涨的局面,真是个问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C6vwxGr-h0MN1B0VQWlFA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来源 | 深燃(shenrancaijing)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金玙璠
 
很难想象,都2021年了,一个人串场演多个广告的套路还存在。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在猿辅导、高途、清北网校、作业帮四个在线教育品牌的短视频广告里,出现了同一个女老师,她分别以从业数十年的英语老师、数学老师、专家等不同的身份,催促家长给孩子买课。
 
上一个用这种方式被我们记住的,还是那个在电视上假扮老中医卖药的女演员。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3年9个身份,上遍各大电视台的百变老中医
 
现在打开抖音、快手刷视频,时不时能刷到借贷类、教育类、游戏类的广告,剧情三俗、土味、狗血雷人,逃不出一夜暴富、手撕绿茶、后宫争宠、坏人遭报应的套路,你表示不能理解,如同不少网民在评论区的留言,“抖音、快手怎么不去拍电视剧”,但数据骗不了人,这类型广告的观看量和点赞数几乎都是以万次计。
 
套路广告得人心,于是,生产者穷极一切手段在前三秒钟吸引用户目光,在之后几十秒的时间里密集放置大量戏剧冲击和反转戏码,给够观众快感。有创作者告诉深燃,在信息流广告产业链上,广告代理商和视频制作商为了赚到足够多的钱,行业逐渐形成了看见爆款就抄的不良风气,文章开头提到的,同一批演员出现在不同品牌的广告里的情况并不少见。
 
雷同的广告片每天以几万、几十万的量级被复制生产出来,被推向主流APP的视频信息流里,帮助平台留住用户、做商业化。平台的态度则显得十分暧昧,“只要经过剪辑,不是完全相同的画面,平台的算法是不会判定为抄袭的。”一位视频创作者表示。
 
你我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秒观看,都伴随着钱落进口袋的声音。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短视频广告“土五类”
现在刷短视频、刷淘宝,几乎很难不注意到信息流广告——一边感叹土味,一边却点开津津有味的看下去,深燃也中了“圈套”。仔细对比发现,五大类客户偏爱土味又套路的广告类型。
 
第一个大类是游戏行业的广告。从PC时代浏览器右侧的游戏广告开始,宫廷变装、拯救美女的情节套路、人物形象就没变过,用户在评论区这样吐槽,“快俩月了还没升到庶妃”。玩家想像广告宣传中一样,换到好看的衣服、解锁剧情“睡”到皇帝,必须要变身氪金玩家,有网友在评论区提示,“里面根本不长这样,别下载”。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因为此类广告的套路太单一、槽点太多,吐槽不过来的用户干脆制作了“沙雕游戏广告合集”,合集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量都是15w起,评论数上万,可见网友们深有共鸣。
 
第二类是一直被批评,但一直很火热的金融类广告。“漂亮空姐看到老农有15万借条额度后答应在一起”的360借贷广告、“农民工飞机升舱”的京东金融广告就是被批评的典型。
 
京东金融的广告中,一位农民工打扮的人因母亲乘坐飞机时恶心呕吐,向空姐提出能否打开窗户或更换座位,被周围乘客嘲笑,反被空姐推销升舱服务,他因价格昂贵放弃升舱,但后排一男子随即拿起他的手机开通京东金融APP内的借贷服务,并称“这是你在京东金条上的备用金,可以随取随用”,却丝毫不提借贷的利息。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抖音上的借贷广告合集,以提醒大众提高警惕
 
雷同的套路不但出现在头部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产品广告里,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也深谙其道。股票类广告就更过分了,扮演者往往自诩“荐股大师”,账号简介信息中留有联系方式,背后隐藏的是一场“荐股骗局”。
 
第三大类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受益的在线教育类广告,其中包含3-7岁孩子的学前启蒙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兴趣班自我提升等。这类广告的套路,除了上述同一个演员代言至少四个品牌的情况,还会煽动焦虑情绪,且引导更加直接,往往在剧情末尾就加入注册环节。这类广告火到什么程度呢?深燃刷了半小时的抖音极速版,已经被引导“报名”了不下5个培训班。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第四大类广告,统称为网络服务行业,玩法是借改编的剧情为APP拉新或增加日活。在2019年年初红极一时的头条系番茄小说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其将已有的小说版权,改编成短视频吸引用户观看,并引导下载APP,宫斗、霸道总裁、盗墓、穿越、恐怖以及去年火爆的赘婿题材,早就是它玩剩下的套路。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最后一类是导购类广告,直接售卖商品,化妆品、日用品、食品居多。这一类广告在淘宝APP上的存在感最强。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这类型广告内容多是真人演绎的剧情广告,剧情以绿茶、小三、闺蜜抢男友、忘不掉前任等为主,妆容、演技浮夸,故事情节总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然后引导用户购买商品,例如服饰、口红、洗面奶等。低俗的套路和画风却吸引了不少大品牌投放,有用户直接评论,“链接是正品吗?”
 
“这些广告套路和平台本身的视频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一家MCN的运营负责人齐硕对深燃分析,抖音上很多颜值达人就是依靠运镜换装视频的互相模仿快速涨粉的,快手上的剧情类视频内容更受偏爱。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得套路者得流量
一夜暴富、手撕绿茶、后宫争宠、坏人遭报应的剧情广告,数据是惊人的,但套路是廉价的,类似的视频,一个3人视频制作团队一天能拍出三十条,甚至更多。
 
“我们每天产出的视频数量不定,要看客户需求,产量最高时一天可以生产出70条视频,目前日常的产量在30条左右。”短视频广告制作商负责人徐昊介绍。
 
当然,效果不一。他告诉深燃,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点击量和转化效果不达标,这支广告会被弃用,客户会立刻关停投放计划。“原创越来越难了”,徐昊说,2019年是他们的巅峰时期,能做到两条视频里爆一条,但现在做十条也不一定能爆一条
 
爆款的套路难不难?徐昊知道同处在短视频信息流里,一条广告只有比常规的视频画面更吸睛、剧情更有爆点,才能吸引用户驻足、点击、完成转化。短视频创作者孙悦也认为,“很简单”,就是AIDA公式:快速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促成购买。
 
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最为关键,短视频时长不足一分钟,很难有完整的剧情,前三秒足够吸睛,才可以留住用户。孙悦总结道,可以用打架、骂人、跳河、逗小猫这些剧情,但还不够,需要有反转。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他随口举例,比如,爸爸打孩子很常见,但孩子打爸爸就比较有冲突,再用反转做剧情延伸;再比如,一名女性上了公交车后,突然一屁股坐到一名男性的大腿上,对方问你是谁,女生就道歉说,“看手机看迷糊了”,对方问她在看什么,女生就直接道出APP的名字。“这是一个典型的短视频广告剧情,可以根据平台调性做得更下沉一些。”孙悦说。
 
当然,广告是否成为爆款还有很多影响元素,比如选用豪车、直升机、赛车、教堂、游艇这类不常见的道具;BGM如果有氛围感,能让用户暂时失去时间意识。徐昊的经验是,“上述因素都能做到的话,能轻而易举地让观众把视频看完,只有看完、看懂了视频,用户才有可能被转化”。
 
在打造爆款时,还有一个偏玄学的概念叫“起量演员”。有些演员天生自带流量,比如上述教育广告里的老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她扮演名师毫无违和感,骗过了无数学生和家长。但这种演员非常稀缺,报价也非常高,深燃了解到,在北京,一般演员的拍摄费用是1000元一天,起量演员一天的费用接近万元
 
一方面,视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几乎每过一段时间,主流短视频平台就会换一批流行的主题,而创造流行趋势的方式,就是“互相借鉴”,抄袭爆款也就成了行业里心照不宣的秘密。“这个行业就是这样,抄来抄去的,哪类剧情起量了,所有做信息流广告的就都赶着去模仿,再做修改和‘升级’。”一位短视频创作者可可感叹道。
 
不止一位创作者认为,在短视频平台目前的内容环境和广告分发机制之下,吃亏的反而是原创。徐昊就很苦恼,他多次向平台申诉维权未果。“起量素材的抄袭者,流量效果反而更好,且几乎不会被平台封杀,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一个视频素材的效果好,广告代理商就会让视频制作商复拍多套,剪辑之后同时投放,看哪个起量快,大家都会这样做。”齐硕称。平台自然会对视频素材进行审核,但下有对策,齐硕告诉深燃,只要不是完全相同的画面,平台的算法并不会判定为抄袭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曾经月入四五百万
如今只能赚零花钱
短视频信息流广告随着抖音、快手的兴起而生,背后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广告市场,有业内人士曾用“捡钱”形容行业的暴利。
 
暴利之下,衍生出了一条产业链,这个链条上有广告主、代理商、视频制作商(创作者),背后主流的合作模式有三:第一种是广告主与创作者直接合作,第二种是广告主把任务下达给代理商,代理商再找视频创作者,创作者相当于丙方,第三种是通过快抖等平台进行撮合服务。
 
一个行业曾经有多暴利,红利期一过就会有多残酷,短视频广告制作这个行业也是如此。据从业者介绍,红利期时,一个制作团队只需要支付三个员工加一两个演员的日薪,就能从平台拿补贴、从广告主手中拿分成,一条广告提成十几万不是难事,踩上风口、深谙套路的公司甚至能一个月挣四五百万,毛利超过80%,高回报率让无数视频人、广告人前仆后继。
 
但现在,“短视频广告的制作门槛太低、需求量就那些,赚钱就难了。”可可告诉深燃,很多之前以传统宣传片为盈利点的视频公司涌进来发现,难以接受其中价格的落差。以前一条宣传片十几万,现在一条短视频广告成交价几百到小几千元不等,价格覆盖不了成本,只好靠提成过活,那就更加依赖爆款了。
 
坚持原创的团队则受限于产能,即使订单饱和,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利润率并不高。徐昊团队有全职导演40个,全职编剧10个,以及300多个兼职的非会员编剧。“行业以固定单价的视频采买为主,我们对外报价2500元一条的片子,成本是1500元左右,毛利控制在20%以内,利润比较低。”徐昊称。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慢慢的,不少视频制作公司活成了内容批发商,为了控制成本,就走批量生产的路子,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行业的抄袭之风。
 
短视频创作者的上一级是代理商,代理商按广告系统里的消耗收费,据徐昊介绍,行业平均水平是提成七到八个点,比如,一个消耗为1000万的片子,代理商能拿到70多万;视频创作者平均能拿到1.5%,也就是15万左右,最高能到3%。
 
“真正赚钱的是代理商,大部分视频制作商都是赚一点零花钱。”可可称,但这一行的代理商红利期也逐渐过去,起初成本很低、钱很好赚,现在随着快手、抖音都在重视平台的商业化,亲自下场做信息流生意的撮合商,代理商的利润空间也正在被逐步压缩。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品牌、平台各有算盘
乱象一时难休
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30%,达到182.1亿元;在线视频广告收入为132.1亿元,相比前一年同期的155.1亿元下降了14.9%。在视频广告市场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土味而套路的短视频信息流广告反而大行其道,是因为用户时间在短视频上。
 
品牌要靠短视频平台里的广告拉新提升业绩,抖音、快手、淘宝要挣广告费冲收入,可可认为,信息流广告的本质是从平台买流量。不管是越来越多品牌把广告投放倾斜到短视频平台的红利期,还是当短视频平台流量趋于饱和,行业竞争激烈,最大的受益者一直都是平台。
 
“头条系和腾讯的广点通,信息流广告收入比重很高,快手2020年也加大了商业化力度。”齐硕提到,电商模式已经十分成熟的淘宝,在信息流视频广告上却发力较晚。而微信在信息流广告上的对手一直是自己。“最初大金主才敢于投朋友圈广告,现在效果可预判,朋友圈广告也逐步被更多广告主接受,一些完全以售卖为目的的广告也越来越多。”
据深燃了解,信息流计费方式有多种:CPM按千次曝光量计费,这种方式现在用的比较少;CPC按点击计费;CPD按下载计费;现在平台还有OCPX功能,即设定一个目标转化成本,系统会智能投放优化,提高访问落地页、提交表单的效率,或降低下载成本。
 
短视频无脑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多?
总之,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平台没有动力去限制创意的模仿,对套路信息流广告态度暧昧也是有原因的。
 
“抖音上最初的信息流广告也很low,简单粗暴的情绪广告居多,但平台发展到现在,广告的套路也在进化,用户需要的是更真实、更有信服力的广告。”徐昊称。
 
眼下,广告主对套路广告的追逐,使得行业正在进入一场无序的战争,也让我们陷入无时无刻不被套路广告包围的境地。也许,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熟悉这类广告的套路、转化率越来越低以后,广告才能变得更走心。
 
*题图及部分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昊、孙悦、可可、齐硕为化名。
 
—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yk74JNDvC-NI0sWyFOHLA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所知,所以也一直想写篇关于饶毅的文章。但真正开写,才发觉要把饶毅丰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过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篇博客从起意动笔到完成历时一年多,也不过是择其一二,讲讲我眼中的饶毅。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闲人”饶毅:1998-2001

说实在的,1998年,刚刚听说和认识饶毅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当时,我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实验室忙得焦头烂额,除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花掉一半时间之外,还忙于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和基金申请,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经常写一些与他实验室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评论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文章引经据典、有时会很长,显然花了很多时间;他把这些文章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由于对饶毅有成见,他发来的杂文我一般都直接删掉、不会花时间阅读。所以,我对饶毅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不务正业、喜欢多管闲事。

因为对饶毅的第一印象不佳,对他要做的事情我也不感兴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发生在2001年。有一天,饶毅发来email,希望我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其核心是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创建十个针对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同时政府通过高强度的财政投入建立一个充沛的基金,用其利息对这些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运行和科研进行稳定支持。出发点虽好,但这一建议所需的费用在当时令人咋舌:仅仅维持这些研究所的运行就需要130亿人民币(16亿美元)稳定基金的支持。看到这个建议信后,我颇有意见,在当时科研经费还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提出百亿元的支持力度似乎异想天开、不负责任:为什么不先建立一个研究所作为试点?投巨资建立这么多研究所谁来负责、达不到预期效果怎么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学家会愿意全职回国工作?当时,我觉得饶毅的建议会带来不负责任的奢侈和浪费,甚至负面影响国内的科研发展。第二天,饶毅打电话来解释,我就很情绪化地把满腹不满一股脑倒出来。之后还嫌不够解气,专门打电话给包括王晓东在内的其他几个朋友,想抵制这个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付诸实施,其中的一个试点倒是在2004年起航:即王晓东、邓兴旺担任共同所长、饶毅担任副所长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虽然我在电话里冷嘲热讽,饶毅却颇有君子风度、一点都没有生气,而是一直耐心地给我解释他的道理:中国国力已然很强、经济飞速发展,但科技仍很落后,应该用生命科学的试点来带动全国科技进步。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这小子在狡辩。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贤人饶毅:2002-2005

其实,早在1995年,饶毅刚刚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取得tenure-track助理教授位置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的建设,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小的实验室。后来,他与鲁白、梅林一起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协助蒲慕明,直接参与了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创建,并为此承担了不少压力。这些事情,我听说过一些,觉得饶毅还算是个爱国的热心人,多少对他有了一点好印象。

真正让我改变对饶毅印象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在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偶尔听到了饶毅组织BIO2000课程的详情。原来,早在2000年,饶毅为了改变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教学落后的状况,联合上海生科院的吴家睿,一起提议、推动、创办了一门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性的研究生课程,取名BIO2000;该课程由饶毅邀请的二十多位海外优秀华人生物学家担任主讲教师,每位教师专程回国在北京和上海各讲授6节课,分别针对上海生命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当时非常及时,深受学生欢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里也许是最知名和最受欢迎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为了组织这门课,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实属不易!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2002-2005年这几年间。众所周知,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职场上奋斗着实不易;要拿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美国本土人难多了,而每升迁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便如此,最终还往往要面临着一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亚裔很难获得学术界的领导地位、也很难得到学术界更高层面的荣誉(recognition)。和千千万万的留美中国学者一样,饶毅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遗憾,尽管大家大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尽力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中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原因可能有四条:一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富足、知足常乐,不必追求其它;二是自己刚刚起步、还没有面临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三是不愿意花时间做这样一件尽管对大家都好但不知何时才能见效的事情;四是觉得呼吁美国主流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可能对自己不利(留下负面印象)。饶毅是我认识的华人中为数不多的认认真真花时间、花精力为维护华裔乃至亚裔科学家的权益而付诸实际行动的科学家。

2003年,饶毅写了一封长信给美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Molecular Biology),善意地提醒他们:在ASBMB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还很少有亚裔的领导,其主办的学术刊物中也缺乏亚裔主编和副主编。后来,Duke大学的王小凡教授作为华裔教授的杰出代表受聘JBC(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副主编,也成为JBC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副主编。王小凡的聘任也许与饶毅的呼吁不无关系。有意思的是:小凡恰好是另一位为了华人和亚裔利益不懈努力的热心科学家!小凡上任之后,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中国学者,包括推荐一批有水平的中国科学家出任JBC编委,用实际行动改善亚裔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样,饶毅也写信给拥有三万多名会员的美国神经科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指出该学会的上百个各种各样的领导位置上,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教授。结果该会在当年的理事会上紧急增补了NIH的鲁白进入干部遴选委员会(负责各级委员会的提名工作),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进入年会程序委员会(负责下一年年会演讲人的挑选工作)。

饶毅还用同样的方法给CELL主编Vivian Siegel写信,建议她增加亚裔科学家在Associate Editors里的比例、特别是鼓励她邀请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加盟Board of Associate Editors。果然,这一建议也得到了CELL的采纳,来自耶鲁大学的许田教授成为第一位来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中产生的Associate Editor。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应该说,饶毅在客观上帮助了一大批在美国的亚裔生物学家。我相信,在美国,因为饶毅所作所为而受益的亚裔科学家不在少数,可能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一些人可能还对饶毅印象不佳。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盟友饶毅:2005及以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饶毅的接触逐渐增多;了解加深,我在2005年前后意识到自己和饶毅在许许多多的原则问题上看法非常相似,包括对亚裔在美国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的问题、对中国国内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看法、对中国科研文化和学术界的看法、甚至包括一些政治观点。不知不觉之间,即便在全职回国前,我们已经开始联合做事。其中一个例子是2005年底在科罗拉多州Boulder举行的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hinese Biological Investigators Society)的年会上,饶毅和我作为辩论的同一方,针对是否存在亚裔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与另一方展开激烈讨论。我俩的共同观点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要对美国学术界和全社会大声疾呼、让大家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要利用所有的机会影响身边的科学家帮助我们一起改进亚裔的处境。当时,在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或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

从2005年开始,我也加入到以饶毅为代表的一批同仁的努力中来。每一次我外出讲学或开会,都会向美国同事和朋友们讲述亚裔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每次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待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我更是抓住机会陈述其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我负责接待来访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Tom Maniatis,我决定争取他的支持。在我的办公室里,我准备用30分钟与他讨论这一问题;刚刚对他讲述了5分钟,他就打断我的陈述并赞成道:“一公,你不需要说服我,亚裔的玻璃天花板太明显了!在七十年代末的哈佛大学已经有很多很多亚裔学生,可能百分之二十、三十,但是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每当我去参加系主任会议或高级领导的会议时,几乎找不到亚裔的影子!他们(指以前哈佛的亚裔学生)都去哪儿啦?!”随后的时间里Tom给我出了一些主意,关于如何应对亚裔玻璃天花板的事情;同时,他也非常赞成我们让美国同行意识到该问题严重性的做法,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在以饶毅为代表的一些同道的努力下,美国的一些学术团体、一大批教授专家开始意识到亚裔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学术成绩出色、经济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在职场面临难以升迁的困境。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普遍认识,让很多在美工作的华裔学者受益。2011年6月,在谢晓亮主持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我又遇见了Tom Maniatis教授,他告诉我,美国科学院已经意识到亚裔没有得到合理代表的问题,并已经由一些资深科学家成立了一个专门提名委员会(Special Nominating Committee),推动美国的亚裔优秀学者入选美国科学院。2012年,一批亚裔学者通过这个委员会顺利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也包括几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 

饶毅在2007年9月正式辞去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我在清华的实验室于2007年4月开始正式运行,次年辞去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学科的规划和人才引进。我们在2007-2010年的三年中联系密切,几乎每周都有不止一次的交流,甚至一天之内沟通几次。我们在原则性的问题和观点上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在操作层面上密切配合、尽力加强清华与北大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成为理念和事业上的盟友。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兄长饶毅 

2007-2010年,这期间也是我们两人回国后感觉最艰难的三年,在工作、生活中时时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会彼此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再找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坐坐、乐观地展望未来。饶毅和夫人吴瑛育有一女一子,2007年刚回国时,老大Elizabeth已上高中、跟着吴瑛留在芝加哥;老二David九岁半、上四年级,于是跟着饶毅回到北京、在北大附小读书。但对于九岁多的孩子而言,适应北京的环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2007年暑假饶毅请家教给David补习了三个月的语文,开学以后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压力一直很大,饶毅也很为此操心。大约在当年的感恩节前,饶毅给我发了一个释怀的短信,“语文64分,及格了!”。学习还算简单问题,适应环境对孩子更难些。David回国两年多之后,学校命题作文“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David毫不犹豫地写道,“那我就立即飞回芝加哥……”这种情形对钟爱儿子、希望儿子有中国人归属感的饶毅应该是非常苦恼的。听到这些令人揪心的事情,我也只能稍稍安慰一下饶毅。好在回国三年半之后,David真正开始喜欢北京、有了中国是家的感觉。 

我也常常向饶毅讲述自己的苦闷。我刚回国便面临很多质疑和不解,公共媒体也屡次把我推到风口浪尖、对我的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期间,饶毅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像兄长一样替我解释、回应恶意攻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改变了媒体的主流态度;这期间,也有个别头脑里“阶级斗争”观念强烈的同事奉劝饶毅不要帮我,不要有“妇人之仁”,免得施一公将来咸鱼翻身、成为对手。记得还有一次,我通过短信向饶毅诉说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自己的苦恼,几分钟后饶毅回了第一个短信“千万不要轻易撤,困难肯定很多,本来就是要克服才来的”。饶毅没等我回复就又发来第二个短信“如果要撤军,提前告诉,也许一道;当然最好不要,单枪匹马太难了”。看完第二个短信,我不禁笑出声来:不愧是自己的好朋友,同进共退!后来饶毅告诉我:他那样写是怕我冲动之下头脑发热做出过激反应、先稳住我再一起商量对策。其实,我也从来没想过撤退,只不过是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当时就已经感觉好多了。

我从小有点清高的毛病,很少会长期佩服一个人。但经过十多年的接触和了解,我从心里敬佩饶毅。首先是他的学问。尽管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去管那些和他“似乎不太相关”的事情,但他是我认识的在科研上最富有创新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维总是比普通科学家多想两个跨度、聚焦在一些重大的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上。他读很多原始文献,即便是出行也总是带上一本《自然》、《科学》或《自然-神经科学》阅读。其次是饶毅的为人,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饶毅,但十多年来我看到的是一个正直、智慧、敢言、有思想、有远见、心口一致、忠于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家。

饶毅说话或做事从来不会故意讨人喜欢,但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这些原则来做事,即使这意味着他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回国六年来,我对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早已见多不怪了,也逐渐理解为何有人在不同的场合会适当改变说话的角度,“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饶毅似乎不会改变语气和讲话方式,对所有人的态度总是不卑不亢。我相信,饶毅讲给博士生听的观点会原原本本地告诉同事、媒体、和领导。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饶毅在领导面前奉承拍马、也从未见过他对学生声色俱厉。饶毅总是用相对平稳的语调说出他信奉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观点。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老顽童饶毅

饶毅比我年长5岁,但他生性顽皮而天真、喜欢善意的恶作剧,颇有点老顽童的感觉。我知道很多让人捧腹的故事,但未经本人同意,还是少说为妙,这里只例举一二。大约在2009年深秋,我和饶毅应邀参加在京郊凤山举行的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年会。下午休息,我们一起登上了凤山山顶。山顶平台上,正有一位年轻女子和教练一起,背着滑翔伞,准备迎风跳出山崖享受滑翔的刺激和乐趣。可惜,风向突然变成顺风,她们只好等待。饶毅上前聊天,得知女子是第一次滑翔飞行,便调侃道(大意):“你不害怕吗?如果你逆风跳出悬崖的一瞬间风向突然变成顺风怎么办?那你不就摔下去了吗?不会摔坏吗?”他越说越来劲、女子越听越害怕,旁边一位魁梧男子明显忍无可忍,喝道,“你这人会不会讲话?!一边呆着去!”饶毅一点不着急、嘿嘿笑笑说,“我先替她把最坏的情况想到,她知道后就不会害怕了”男子越发生气……我赶紧过去拍拍饶毅的肩膀、让他少说两句。当然,女子和教练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滑翔伞飞翔!

两年前的一个假日,饶毅、David和我们全家一起到京郊度假村休息。周六上午,度假村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非常热闹。我与饶毅没聊几句,一转身他就不见了,竟然跑到参加婚礼的宾客中去高谈阔论了;我心里纳闷:你认识那些人?这么巧?!十几分钟后,饶毅又急急忙忙地跑回来了,而且脸上带着坏笑。我好奇:“怎么回事?”饶毅坦白:“我自称是新娘的舅舅,开始还好,后来被新娘的家人识破了!”唉,童心未泯啊!

既然是老顽童,那就时不时地会因为言语不逊在外面惹事儿。饶毅有时会公开取笑别人,有时则是用尖刻的语言奚落别人。别人有不满顶多是私底下骂骂发泄一下而已,饶毅骂人则常常是公开通过博客、似乎唯恐当事人和百姓大众听不到。个别时候他也会骂错、评论不准确,但他愿意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诸位可以到他的博客里赏鉴。说心里话,对他的博客文章我并不是一概赞同,每当觉得不妥时,我都替他捏把汗,忍不住提醒!但这就是天真耿直、而又自以为是的饶毅,他绝对不会在背后搬弄是非,而是什么话都摆在桌面上。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结束语 

王晓东对饶毅有一个我认为非常精准的评价:predictable!(可以预测!)的确,饶毅始终如一的品行、观念、和待人处事的方式让熟悉他的人很容易预测和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说心里话,过去三、四年,我几乎没有对任何一件饶毅做的事情感到过意外。 

回国六年来,我和饶毅在x原则问题上从来没有分歧,包括共同执笔在2010年9月为《科学》周刊撰写批评中国科研文化的评论文章(Editorial),但我们在具体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常有不同,也反映出我们性格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决定各自发挥所长、运用自己擅长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作用、促进科教发展。每每遇到我们共同关心的具体事情、遇到实际操作时,我们总是很在乎对方的观点,共同商议、达成共识,统一行动,比如共同建议并创立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及中心内部的运行。 

我相信我完全理解饶毅回国的赤子情怀,也理解饶毅的行事风格。我常常庆幸自己在一街之隔的北大有饶毅这样一位好朋友。今年上半年,一位中学同学把我高中毕业时援引巴金、写给他的临别赠言重新转给我:“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我想,我当时对友情的理解也许仅限于中学轶事、同学意气。现在,则是对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在中国,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这种感觉,很好!

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2013年12月9日 于清华园

投稿、约稿、转载授权敬请添加微信:dldxshangwu
品宣、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niu_xiao_an
◆◆◆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中国城市资本版图曝光!这3个城市遥遥领先!

河南官方不简单!

马云突然现身了,很感慨!

最后疯狂!美国对中企再下“黑手”!

激烈厮杀!中国万亿城市大变局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如果你觉得好看,就点一个“”吧!

中国留学生没了,“世界名校”的排名怕是不保了

作者:戈多

 

2021年,7所澳大利亚大学可能跌出“世界大学前100”的排行榜。/Pixabay

如果你以为大学排名只和学术能力挂钩,那就太天真了。事实上,搞学术向来都是一场漫无止境的烧钱游戏。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火爆,更是加剧了大学之间围绕资本的“军备竞赛”。

中国留学生没了,“世界名校”摇摇欲坠了。

 

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留学生被困国内,西方大学的“摇钱树”随之折断。

英国13所大学面临破产,损失高达190亿英镑;美国大学财务危机深重,靠减薪、裁员、推迟项目缓和危机;澳大利亚教育市场全线崩溃,被迫大幅度削减支出。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的中国留学生数量的锐减,把欧美各大高校推进了史无前例的“至暗时刻”。

 

更出乎意料的是,少了中国留学生,多所名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也坐不稳了。根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4日的报道,由于赴澳中国留学生的急剧减少,澳大利亚各所大学财政紧张,科研资金或被大幅削减,进而可能让7所大学跌出“世界大学前100”的排行榜。

少了中国留学生,多所西方大学深陷财政危机、运转失灵。/图虫创意

没错,你以为靠“学术能力”PK产生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因为中国留学生的撤退,露出了和资本的近亲关系,面临大规模洗牌。

 

事实上,大学排名早不只是“学术”的事儿了,它已然成为一门“产业”,且时刻牵动着政府决策、高校发展的神经。为了在世界排名上争得一席之地,西方大学无一例外地都被卷入了资本的军备竞赛——不管高校乐不乐意,从科研资金到基础设施,都需要疯狂砸钱。

 

中国留学生,便成了“世界大学排名”赛场外的“财神”。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6年就发出质疑:世界大学排名是否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弊大于利?

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已经成为学生们的择校圣经。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大学排名”的狂热信仰始终没有消退。它像是一场高烧,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行业持续发作。

中国留学生

西方大学的“天使投资人”

 

不夸张地说,欧美飞速发展的教育产业,靠中国学生撑起了半边天。

 

“中国留学生不返澳交学费,澳洲大学的新楼都盖不下去了”,疫情爆发以后,赴澳留学生急剧减少,澳洲各所大学的财政受到重创,实施中的建筑项目因为缺钱而停工。

《悉尼先驱晨报》的报道:疫情期间,大学财政低迷,学校建筑项目被迫搁置。

试问,中国留学生到底有多能“打”?在英语国家的一些大学课堂上,中国面孔已经占到了大多数。

 

BBC的调查显示,从2008年到2018年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从10万人增长到35万人。如今,在美国的3个留学生中,平均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学年,在英的中国留学生超过12.03万,约为第二大生源国印度学生数的五倍。

 

此外,中国留学生每年给英国贡献1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50.6亿元)的学费收入。这是什么概念呢?英国热门大学的总收入,有超过1/5都来自中国留学生的钱包。

 

英国热门大学的总收入,有超过1/5都来自中国留学生的钱包。/微博@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办公室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系,则是英语国家中最依赖中国留学生的。

 

2018年,澳洲“八大”高校中的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3/1的收入都来自国际留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为第一大金主。

 

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校长格雷格·克雷文表示,中国留学生为澳大利亚每年的教育创造了7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348亿元)的收入。

 

欧美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热情扩招,恰是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结果。

 

自2010年起,英国政府全面启动了针对高等教育的 “经费削减方案”——大学预算削减高达40%。过去10年间,大学的科研经费减少了12.8%。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过去十几年间,政府不断缩减用于高等教育的资金。

大学成了一个娘不亲爹不爱的“孩子”,被抛给了国际市场。

 

面对如此大的财政缺口,欧美大学只好通过扩招国际留学生、从留学生身上“薅羊毛”,来弥补公共经费的缺位。

 

然而,过度依赖国际学生给这些英语国家的大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隐患。一场疫情导致的留学生规模的缩小,就足以让这些大学深陷财政危机、运转失灵。

 

科研资金告急、高校教职岗位流失、政府补助迟迟申请不到……

 

伦敦帝国学院校长加斯特指出,政府把支持学术工作的责任都转移给了国际留学生,让高校的抗风险能力变得不堪一击。

 

当然,最为致命的是,当国际学生的学费变为高校科研资金的基础,学术的前途就变得风雨飘零。

一场疫情导致的留学生规模的缩小,就足以让这些大学深陷财政危机、运转失灵。/pexels

大学排名

一场资本的“军备竞赛”

 

高校科研资金不保,意味着名校们的世界排名可能也不保了。

 

不久前,英国《每日邮报》就担忧地写道:因为中国留学生数量的缩减,澳大利亚高校科研资金受到重创,进而可能会让7所名校掉出“世界大学前100”的排名。

 

如果你以为大学排名只和学术能力挂钩,那就太天真了。事实上,搞学术向来都是一场漫无止境的烧钱游戏。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火爆,更是加剧了大学之间围绕资本的“军备竞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的一项研究,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学,平均年收入都超过20亿美元。

的确,科研能力的前置条件就是砸钱。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要把钱烧在什么地方。加上科研项目周期之长、失败次数之多,一个项目,动辄就需要上百上千万的经费。

 

那么,如何能拉来更多的科研资助呢?

 

学校的声誉也至关重要。自我包装、搞好公关,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从而投入科研、提升学术能力。

 

那这些钱从哪来呢?除了小幅度提升本国学生的学费,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从海外拉来“不差钱”的留学生。因此,人口第一大国中国“首当其冲”。

 

关于世界大学排名如何把大学卷入“资本竞赛”,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逆袭”便是个好例子。

该校的招生主管威斯·瓦戈纳则指出,为了能在U.S. News的大学排名上获得更好的声誉,美国各所大学都开始致力于为自己打广告。

 

花上亿美元改善校园设施、掷重金建设超高水准的体育馆,不过是为了让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更具“吸引力”,从而引来更多的生源和经费赞助。

 

紧追着U.S. News大学排名的指标,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在7年时间内,成功上升了37个名次。

 

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策略”只是世界范围内高校的缩影。纵观全世界,那些“底子不错”的高校都难免被卷入“盖楼”、“拉赞助”的热潮里。

 

拔地而起的豪华教学楼、至尊图书馆、五星级厕所,以及各种高科技基础设施……各大高校争先恐后地打造“神仙校园”,一出手就是上亿美元,只是为了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注意。

 

在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群体普遍持有一种“金主”但非“爸爸”的自觉:每当大学新盖一栋楼,大家都会感叹一波——哇,这是拿我们高昂的学费和“挂科费”砸出来的。

莫纳什大学LBT教学楼,耗资2.25亿澳元。/微博@AC建筑创作

 

这话不假,留学生需要缴纳本国学生2到3倍的学费,每挂一门课便需要“重修”,也就是需要再支付平均超过4000澳元(约合人民币2万元)的重修费。

 

如今,欧美高校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不少大学为了抢学生,甚至在官网上配备了在线人工咨询和中英双语服务。如果不仔细看网址,热情的弹窗一出——“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呢?”,还以为自己误入了黑心留学中介公司。

 

世界大学排名的“暗箱操作”

 

过去十几年间,世界大学排行榜俨然成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风向标”。

 

中国有多少大学能够进入“世界百强”?国际排名上升or下降?出国留学选择什么大学?排行榜的变动,每年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

 

但大学排行榜,从来都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理中客”。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四大权威”大学排名榜来说,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上海交大排名”),它们背后都有商业机构的身影。

中国留学生没了,“世界名校”的排名怕是不保了

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知乎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全球第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排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最早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

 

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诞生于2003年,起初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编制发布,但自2009年起,商业公司——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接手了该排名的制定。

 

同样,2004年,由私人周刊《泰晤士高等教育》和国际教育咨询公司QS共同出版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也并非是“政府机构”或“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做出的评估。

QS,是一家英国的国际教育咨询公司。/QS官网

上海交大创办“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初衷,是为了给中国大学的发展做参考,以了解国内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咨询公司和媒体机构参与发布自己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暗箱操作”也开始悄悄潜入,进而让大学排名榜的客观性成谜。

 

虽然“QS”、“泰晤士”这些排行榜的各项指标明晰,但是调查方法、筛选过程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目前来看,四大世界大学排名都在强化西方中心——把英语学术期刊作为学术评价标准,不仅偏袒了英语国家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西方话语和价值观念。此外,这些榜单无一例外地注重理工科,轻视人文学科。

 

如果细看各个排行榜的指标,也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小的主观操作空间。

 

QS大学排行榜的指标。/QS官网

例如,QS 世界大学排名侧重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40%),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同行”有资格参与调查呢?

 

根据台湾国立大学的学者黃慕萱的研究,QS在选择参与者的时候,包含不小的“选择性偏差”——英联邦国家的问卷占所有问卷的32%,美国仅占10%,亚洲国家占12%。

 

这解释了为什么英国的QS排名偏好英国的大学,而来自美国的U.S. News排名偏好美国的大学。

 

英国大学,在QS上的名次要远高于在U.S. News上的排名。/QS

其次,该研究也指出,QS问卷的应答率不到1%,选择回复邮件、电话调查的往往是职级较低、空闲时间较多的学者,而非我们想象中的“学术大佬”,权威性固然存疑。

 

此外,考虑到这些排行榜的背后都是盈利机构,它们是否会为了利益而操纵结果?这种质疑也不是全无道理。

 

仍旧以QS为例,QS的商业模式包含承办研讨会、学术活动、出售QS Stars的大学评级服务等等。

 

根据2012年《纽约时报》的报道,爱尔兰的利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在购买QS Stars的评级授权服务后,摇身一变,成为“QS 5星级大学”。

 

然而,尽管围绕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争议不断,世界大学排名还是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了我们的择校信条。

B站上的“豪华宿舍”分享视频。/B站@-微醺月球-

这和整个留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息息相关。当你犹豫是否出国的时候,留学中介一定会向你亮出世界大学排行榜,告诉你面对世界名校,你无需望而生畏,只要“努力”就可斩获世界顶级大学的offer。

 

于是,世界大学排名的“迷思”在教育中介的传播下,再次遭到强化。

 

当世界大学排行榜成为政府决策、高校发展的参照系,当大学排行榜成为学生们的择校圣经,恐怕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在“排行榜”热潮中置身事外。

 

大学排行榜上的指标,成了高校头上的紧箍咒。

 

但这场疫情至少让我们看到,你以为财大气粗、自身实力够硬的西方大学,可能只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撤退,就开始囊中羞涩、排名一落千丈了。

 

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无需再把世界大学排名当作是“绝对真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6uLIAcMo7iQtNIh4l9g6A

被万亿级城市包围:江西,如何不被周边省份吸血?

作者:正解局

来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最近,各省市2020年GDP陆续公布,中国(本文章特指内地)GDP超万亿城市又添新成员。

 

福建泉州、江苏南通、陕西西安、福建福州、安徽合肥、山东济南正式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

 

这就让江西南昌显得有点尴尬了。

 

一个环南昌万亿级城市圈,已经形成。

 

江西老表,如何应对?

 

01

被万亿级城市包围

 

万亿级城市,是中国城市的标杆,亦是经济实力的象征。

 

截至目前,中国GDP超万亿的城市已经扩至22个。

 

它们迎来了自己的荣耀时刻,让南昌显得更加的落寞。

 

南昌周边,都是怪物级别的城市。

 

被万亿级城市包围:江西,如何不被周边省份吸血?

南昌周边的万亿级城市

 

自位于南昌北方的合肥开始,让我们按顺时针来看看这些城市:

 

合肥:最近几年,中国发展势头最猛的城市之一。2020年GDP突破10000亿。

 

杭州、宁波:浙江双子座。杭州不需要多作介绍,宁波的制造业很强,奥克斯、得力、方太、公牛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宁波的。

 

福州、泉州:都是2020年新晋的万亿级城市。一个是福建省会,一个是GDP连续22年位居福建省首位的经济大市,又上演了一出“相爱相杀”。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龙戏珠,广东省不愧是中国第一强省,竟然出了四个万亿级城市。

 

被万亿级城市包围:江西,如何不被周边省份吸血?

粤港澳大湾区

 

长沙:新晋网红城市,湖南卫视、茶颜悦色、文和友都是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武汉:去年疫情的“风暴眼”,2020年第一季度GDP猛跌40%,下半年迅速反弹,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由此可见,南昌周边环绕着11个万亿级城市。

 

巧合的是,与江西接壤的所有省份,都有一个或多个万亿级城市。

 

再看南昌,2020年GDP预计在5800亿左右,距离万亿还有很大的距离。

 

南昌,应该如何破局?

 

02

鸟无头不飞

 

不得不承认,南昌的现状,亦是江西的现状。

 

其实,江西的经济增速不算慢。

 

2019年,湖南、安徽和湖北的GDP分别是2001年的9.98倍、11.28倍和9.82倍。同期,江西省是11.37倍。

 

江西在过去20多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是高于邻近的三个类似省份的。

 

只是,江西的经济底子太薄,起点太低了。

 

正因为整体实力偏弱,江西没有足够的实力,造就出一个万亿级城市。

 

反过来,省会南昌的弱势,也导致江西的“存在感”比较低。

 

在中文互联网上,江西被戏称为“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

 

一个省份,要刷存在感,靠科技、产业,也靠美景、美食。最终,靠的还是城市。

 

作为人类文明的集合体,城市才是一个省、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名片。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区域发展需要龙头城市引领,区域形象需要顶尖城市代言。

 

省会南昌弱势,江西自然刷不出来存在感。

 

在这样一个强省会时代,南昌的弱势,显得更为突出。

 

出于对大城市病的担忧,中国政策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从历史看,北京、上海等政府制定或预测的人口控制目标不断被突破。

 

有关机构的研究表明,未来,我国的人口跟资源还会进一步向头部城市聚集。

 

这也是为什么各个省先后提出强省会战略的重要原因,很多省都把这项战略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建议中。

 

比如,山东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又如,广西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

 

被万亿级城市包围:江西,如何不被周边省份吸血?

新闻报道

 

再如,贵州省提出,支持贵阳做大,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

 

就连大搞平均主义的“苏大强”江苏,也多次提出要提高省会南京的首位度。

 

大城市,大者恒大。

 

在日益激烈的人口、产业、资源、政策竞争中,没有大城市的省份,就没有了领头羊,也将失去话语权。

 

由于缺乏强大的中心城市,江西与许多重大国家战略无缘。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自贸区。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举措,也是中央给地方发放的扶持政策。

 

自2013年8月份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中国自贸区数量已增至21个。

 

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先后拿到了入场券,唯独江西迟迟没有拿到。

 

未来,江西也许也会获批自贸区。

 

国家发展,规划先导。

 

如果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总是慢半拍,这对江西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03

以吸血对抗吸血

 

做大南昌,应该成为江西当下的选择。

 

如何做大?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靠内功,靠产业支撑。

 

像南昌周边的万亿级城市,特别是泉州、佛山、东莞这样的地级市,靠的就是实打实的产业。

 

即便是坐享政策红利的合肥,也有家电、电子、汽车在内的核心产业。

 

以前,南昌的支柱产业是满足衣食住行需求的现代针纺、绿色食品、建筑建材、传统汽车及零部件等。

 

如今,南昌工业主打的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材料、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LED、生物医药。

 

但这些产业,规模太小,知名度也不高,要支撑南昌迈向万亿级,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行政手段做加法。

 

如安徽,为了做大合肥,拆分地级巢湖市,使合肥市面积扩大40%,达1万平方公里,一日之间大大超过了隔壁的南京。

 

又如山东,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行政区划简单粗暴,立竿见影,既能扩容行政面积,带来大量的土地资源,又能增加人口和经济体量。

 

其实,2019年,江西就印发了《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南昌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今年,江西“十四五”规划提出,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推动南昌彰显省会担当,增强省会功能。

 

被万亿级城市包围:江西,如何不被周边省份吸血?

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

 

2019年12月,江西发布关于调整南昌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南昌市湾里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昌市新建区,同时设立南昌市红谷滩区。

 

现在看,步子还应该迈得更大一些。

 

关于做强省会,一直都有“吸血”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一省的政策、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一股脑地给了省会,必然会影响其他城市的发展。

 

做强省会,是吸其他城市的血。

 

这种观点,看起来没错,却忽视了两点:

 

其一,一省的政策、资源总是有限的,一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一省没有核心城市,意味着没有种子选手参与国家层面的竞争。争不到政策、资源,这对全省来说,是一大损失。

 

其二,一省投入的资源并非固定的,而是流动的。

 

如果说,人口、资源向中心城市流动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那么,即使南昌不吸血,环伺在南昌周边的万亿级城市也会吸血。

 

与其被其他城市得了便宜,不如让南昌来,至少还能留在省内。

 

这便是区域竞争的一大法则:用大城市对抗大城市,以吸血对抗吸血。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EmI6ewCs-MLHAIlVF94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