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邓新华,

抑制资产交易,人们的储蓄渠道受限,会使得生活用品的涨价压力更大。

当货币闸门打开时,就已经是通货膨胀了,不要等到万物皆涨再说通货膨胀。
外国央行放水惹的事,我们还帮他们扛通胀,这太亏了。

涨价潮正从生产原料蔓延到生活用品。

卫生纸涨价,就连废纸都在涨价。不涨不行,因为从2020年12月份到今年3月份,进口木浆的价格涨幅已经超过了55%,最高已经达到了70%。
可口可乐、宝洁都表示要涨价。就连年轻人刚刚爱上的奶茶,也涨价了。杨枝甘露、黄金椰椰乌龙、1L水果茶等招牌产品价格均上调2元。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美国也是如此。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消费者预计汽油价格将上涨9.18%,食品价格上涨5.79%,医疗费用上涨9.13%,大学教育价格上涨5.93%,房租上涨9.49%!

万物皆涨,老百姓怎么办?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全球央行的折腾早已标好代价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网红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说,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

这倒是实话。现在猪肉价格已经跌到十几块钱。4月份,PPI(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 Index)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但CPI同比增速只有0.9%,猪肉价格下跌立了大功。
但几年前,任泽平说,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所以要放宽货币。任泽平跟猪干上了啊。
不知任泽平有没有意识到,他前几年建议的货币宽松,正是今天万物皆涨的原因之一。当然,去年疫情以来,中国的放水,和美国、欧洲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但全球放水下,中国难免输入通胀。
其实,全球央行行长,基本跟任泽平的思路一样,以为“通货紧缩”时放放水,“通货膨胀”时收紧一下,就是“科学调控”了。 
上一段中,我为什么给通货膨胀打上引号呢?因为,现在流行的通货膨胀的定义,根本就是缺乏解释力的。
主流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定义为物价普遍上涨。实际上,物价普遍上涨只是结果,而且这个结果相当滞后。例如,今年的万物皆涨,原因是去年的大放水。上游的水库早就开闸了,央行却在下游测水位,说:“还没通胀。”所以,把通货膨胀定义为物价普遍上涨,显然不能准确描述真实的经济过程。
通货膨胀的“膨胀”两个字,指的就是貌似增加、实际未增加,是虚假的增加。央行印钞,其实相当于在每张钞票上乘以一个数,这就是貌似增加了货币、但实际并未增加。

所以,当货币闸门打开时,就已经是通货膨胀了。不要等到万物皆涨再说通货膨胀。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所以,聪明的你,想必已经看明白了,全球央行所奉行的“科学调控”,实际上并无科学可言。因为就连流行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都是极具误导性的。 
有一句俗套的话,叫“命运给你的馈赠,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倒是非常适合全球央行的“科学调控”。
全球央行放水的时候,好像真的在“拯救”经济的样子,许多投机者还从泡沫中赚大钱。但,全球央行放给你的水,也是“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今年人们就看到了去年全球放水的标价。
只不过,全球放水的代价,后果总是老百姓承受。政客则捞取“拯救经济”的美名,好像他们真的驯服了经济规律似的。其实,他们只是把今天的代价挪到明天、把既得利益者的代价挪到普通老百姓头上而已。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不必再帮外国人扛通胀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除了普通老百姓,现在股市中对涨价也有一种恐惧。

一种流行的担心是:万物涨价可能引发美联储回收货币,从而带崩资产价格。前一段时间美国国债收益率大涨,人们认为这反映了“通胀”预期,使美联储提前收水。
但是,美国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仍很脆弱,美国4月失业率升至6.1%,这种情况下,按美联储的性格,它敢紧缩?最多放慢放水的步伐而已。前些天,美国财长耶伦大妈刚刚说过应该加息,股市立马大跌,耶大妈马上就收回自己的话。
所以,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人们恐怕还得承受万物皆涨的代价。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物价涨10%,那也是很痛苦的。工资又赶不上物价涨幅,损失感会很强烈。目前,也只有猪能给人安慰了。
面对大涨价,各种奇怪的心态、言论都有。
例如钢铁原料大涨价,某协会说,这是市场失灵,要干预。
全球央行放水,原料涨价,说明市场对放水潮做出了正确的反应,这怎么是市场失灵?全球央行的锅,又要甩给市场?
面对生活用品大涨价,有一些网友杀气腾腾地说:“抓一批人!看他们还敢不敢涨价。”
抓人能遏制涨价吗?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企业涨价,也是没办法,因为原材料在涨价。某通讯电子企业的女士会说:“我做工厂十几年了,印象中没有这么涨过,不是一个品类涨,是大部分品类都在涨;不是涨3、5个点,而是10%、20%的涨。”
不要以为涨价使企业牟取暴利。实际上,涨价潮往往伴随倒闭潮。原材料大涨,已经使一些小企业倒闭了。如果再用抓人来遏制生活用品涨价,那么,小企业更没活路了,供给会更加减少,那只会催生黑市。
当然,我们市场经济国家,法理上也不能因为别人涨价就抓别人,对吧? 
政府也可以采取很多顺应经济规律的措施,来遏制涨价潮。
最关键的当然是增加供给。
政府勒紧自己的裤带,老百姓受通胀的影响就要小一点。最近,中国政府把部分税收优惠延长到2023年12月31日,这就是鼓励供给的有效措施。还应该继续加大税收优惠,减少对企业的干预。而在美国,拜登要增加企业边际税率,还大搞环保,他显然是做反了。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还应该解除资产交易的束缚。
抑制资产交易,人们的储蓄渠道受限,会使得生活用品的涨价压力更大。
同时应该放开民间金融,润滑民间交易,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原材料涨价的难关。

央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计“通胀”持续升温,而且给出了一些应对措施。遗憾的是,这个报告缺失了很重要的一条:人民币兑换市场化。
4月份,中国出口1.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环比增长10.1%,比2019年同期增长31.6%;进口1.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2%,环比下降2.2%,比2019年同期增长18.4%;贸易顺差2765亿元,同比减少12.4%。
进口增速上升更快,这是好现象,但四月份仍然有贸易顺差2765亿元。
目前中国还有3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这其实是在帮外国人扛通胀。外国央行放水惹的事,我们还帮他们扛通胀,这太亏了。
此时其实应该停止央行的结售汇制度,降低关税,鼓励民间购汇用于进口。多买进外国原材料、商品,最好变成逆差,有利于平抑国内物价。
当然有人说,美国不卖芯片给中国企业,怎么办?首先,美国也不是停止一切芯片贸易;其次,买芯片受限,可以买其他的。总之,不能白帮人扛通胀。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普通老百姓怎样减少损失?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可以说,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缺乏财经知识,很难避免通胀损失。我常看到很多人说:“哎,反正钱在贬值,不如吃掉喝掉玩算了。”这确实是普通人的悲哀。

有一些财经知识的网友,可以多投资优质资产,减少损失。其实房子本来是抗通胀的优质资产,但现在由于各种受限,资产质量下降很多。尽管万物皆涨,但许多人还是指望政府把房价摁住,等他们来买,所以,房子的各种调控短期内可能还会趋严。

最近财政部又在研究房地产税试点了。投资者需要费更多心力去寻找房子以外的优质资产。

涨价!断供!又有一批人被逼到了绝路!

此外,还要多关注老年人。
物价高涨,老年人看着“棺材本”缩水,会焦急。各种金融骗子会登场,利用老年人保住“棺材本”的急切心理设局。以前的每次涨价潮,都会发生大量的金融骗局。

如果你家有父母、且父母有较多存款的,你应该帮你父母多看着点,以免他们被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51_8ZjhQiUTicWgkkeOig

疯狂的涨价潮

这个涨法,几十年未见。

作者|周瑞华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正在有单不接,因为这个生意,他们做不起了。

疯狂的涨价潮

涨!涨!涨!

看着桌上的100多份涨价通知函,杭州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王先生很郁闷。

从去年7月开始,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不断发来调价函,从石膏板、板材、管材、线材到商砼(混凝土)、轻钢龙骨等,无一例外地要求涨价,而且不止一次。

疯狂的涨价潮

这让他很为难。年前已经与客户签了的单子,本来满打满算能赚个10%,现在材料全部涨价,成本都收不回来。但这个亏损,只能他自己承担。

和他一样焦虑的大有人在。

“疯狂,真是疯狂。”一家食用油企业的高管在谈到当下原材料价格刹不住地涨价时,忍不住连用了两个“疯狂”。

他所在的食用油行业,两种主要油料——豆油和菜油都高度依赖进口,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价格都在翻倍地上涨。

豆油价格从去年最低4000元/吨涨到了4月的近万元每吨,仅4月就上涨2.29%;菜油去年5-6月时最低价格为7000元/吨,到现在也已涨到了12000元/吨左右。

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牧场里,奶牛每天吃着和原来一样的玉米、进口苜蓿、青贮和豆粕等饲料,但老板每天却要为一头牛多付出10元餐费成本。

东莞一家年生产5亿个铁罐的企业,今年开工发现,生产用的铁料单价从5000多元/吨涨到了9000多元/吨,仅这一项,成本就上升了20%。

在一些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传导到了消费端。

今年以来,美的、奥克斯等家电企业已连续发出空调、洗衣机等商品的涨价通知,涨幅在5%-10%不等。

疯狂的涨价潮

食用油、轮胎、纸巾更是全线涨价。

连快消巨头宝洁也宣布,今年9月起上调纸尿裤、卫生纸等日用品价格。

“这是我在宝洁33年来,原材料涨幅最大的一次。”近日,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乔恩-莫勒在宣布涨价时无奈地表示。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趋向复苏,多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使大宗商品需求回升,铜、铁矿石、纸浆、原油、白糖、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根据证券时报报道,截至今年3月,57种主要大宗商品中,30种商品涨幅超过10%,原油、聚合MDI、阔叶橡胶等11种商品涨幅超过30%,纯苯年内涨幅更是超过50%。

被称为“工业筋骨”的铜,价格从2020年3月的35000元/吨,一度突破了70000元/吨,创历史新高。虽然后来又跌回6万元左右每吨,截至发稿,又即将突破75000元/吨。

铁矿石是钢铁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5月6日普氏铁矿石指数涨至202.65美元/吨,历史上首次突破200美元大关。

……

一位家电行业人士说:“这是近十几年来最异常的一次涨价!”

疯狂的涨价潮

暴涨背后

“一天赚了一个季度的钱。”

今年2月,北京大兴区一家废铜收购站老板靠卖废铜,利润飙升了20倍。

2月3日起,铜价迎来快速上涨,2月底已经突破7万元/吨大关,为9年来历史新高。铜价的上涨也拉动了废铜价格的持续攀升。

疯狂的涨价潮▲图片来源:Mining.com

铜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力、建筑和新能源等行业,从日常家用的空调、电视机,再到高压输电等,都离不开铜。我国的制造业和建筑业消耗了全球约一半的铜。

从2021年2月3日起,铜价开始抑制不住地疯涨,2月底涨到每吨7万元,破历史新高。

是什么刺激了铜价的飙升?

在铜价开始飙升的这天,大洋彼岸的美国公布了一则消息:

美国众议院以218票对212票的投票结果,批准了拜登政府的1.9万亿美元经济救济法案。其中有一条,鼓励可持续技术和基础设施项目。

而铜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设施”。

5G基建、充电桩、特高压、轨道交通等新基建建设,以及今年以来各国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发展风电和光电等绿色能源,提升终端领域电气化,都离不开铜。

数据显示,光电和风电设备对铜的使用率是传统发电系统的8-12倍;一辆传统汽车的用铜量为23千克,而新能源汽车的用铜量为83千克,是传统汽车的4倍。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铜的这轮涨价成为必然,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高盛4月份发布主题为“铜是新石油”的报告,报告称如果发展绿色技术,到2030年铜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最多将增加900%,也就是870万吨。

但从供应端来看,铜市场目前还没有为需求的增加做好准备。

疯狂的涨价潮▲数据来源:USGS,东方证券研究所

由于疫情加剧,全球主要的两个产铜国——智利和秘鲁的铜产量还在持续下滑。

地处南美的智利和秘鲁,为全球贡献了近40%的铜,但自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南美疫情愈发严重,罢工、防疫封锁等措施,都严重影响了铜的产量。

高盛预计,到2030年,铜长期供应缺口将达到820万吨:

“如果不增加铜和其他关键金属的使用,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的趋势就不会发生。”

受影响的不只是铜的需求。

原油是塑料、钢铁等化工类产品的原材料,2004年4月,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到每桶不到20美元,随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石油减产协议。

在需求加速恢复的情况下,原油减产超预期推动了原油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上塑料、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以油为例。美国农业部3月最新报告显示,2020/21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为6959万吨,产出水平处于近5年均值以下。虽预估均值有所增加,但库存消费比为7.87%,而近五年平均值为10%,仍处于较低水平。

疯狂的涨价潮▲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此外,我国一部分原材料受政策因素影响,供给出现缺口,推动了价格的飙升。

以造纸业为例,2020年我国进口废纸量为823.2万吨,占我国废纸产量20%左右。2020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落地实施,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这意味着,2021年起废纸浆将出现20%的缺口。而由于我国废纸回收率仅为50%,提升缓慢,短期内这个缺口将难以填补。

而且,“废固进口”不仅限制进口废纸,还波及废金属、废塑料的进口,导致这些原材料短期内出现短缺。

疯狂的涨价潮

涨价还是硬扛?

今年4月,广东一家玻璃深加工工厂的车间,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也没有机器的轰鸣,冷冷清清。

春夏是玻璃销售旺季,往年到了这个时候,车间里昼夜灯火通明,工人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今年以来,公司只能零星接到一些小订单,没有批量大单,车间无法开工。

“下游客户都在观望。”该公司负责人说,玻璃价格从2020年最低1200元/吨涨到2400多元/吨,价格翻了一番,下单的客户少了很多。

和这家玻璃加工厂被动“减产”不同,更多的企业则选择主动削减产能,有单也不接。

“卖一件食用油就亏几十块钱,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有企业反映。

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弱,很难独自消化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一些中小企业只能限量出售,客户要1000件货,只发100件货。

“原材料价格暴涨,已接的订单基本都亏了,现在就是在硬扛,新订单更是不敢接了。”前述家装公司的老板对此深有体会。

他经营的装修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材料成本占经营成本的50%-60%,原材料价格上涨10%-20%,净利润就基本没有了。

疯狂的涨价潮

今年3月起,TCL、海信、美的、志高等家电企业,在家电行业的淡季集体宣布涨价,涨幅在10%-15%不等。

食用油也出现大幅涨价,超市里一桶40斤装的金龙鱼食用油,4月份之前的价格是110元,到5月份,就涨到了170元。

为了应对原材料涨价,大企业纷纷对产品涨价,小企业提到涨价却瑟瑟发抖。

“不敢提价太多,提价的结果是需求下滑,相当于把市场份额让给了竞争对手。”一家食用油厂商负责人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可能会经历一轮洗牌:

这些中小企业不敢接的订单,有可能都流向头部企业。这些头部企业在上游原材料经销商面前,更有议价能力。也有一些头部企业凭借自身实力与规模,可以与供货商签订长期价格协议,锁定合同价格,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有分析指出,这一轮原材料涨价,其实变相推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加速了供应链、制造链以及产业链的份额向龙头行业快速集中。

“每一次大宗商品巨大波动的时候,都是大厂做大市场份额的时候。”一位分析师表示。

疯狂的涨价潮

出路何在

在东莞一家包装产业园里,聚集了十几家包装企业。

这些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自2020年8月市场需求反弹以来,上游纸价也加快了提价的频率,这些处在中游的纸制品企业,就成了左右为难的“夹心层”。

我国纸业上游集中度高,原材料集中在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博汇、华泰、中顺洁柔等几家龙头企业手中,行业高度集中给了这些头部企业很大的提价空间,而中游纸品企业面对提价,只有接受的份儿。

这些企业也试图通过提价,往下游释放一部分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但很快遇到了阻力——行业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只要提涨价,客户就跑了。

“企业还想经营下去,必须有订单。”一家造纸厂的采购经理说。

这些夹在中间进退维艰的纸制品公司,选择聚在这个产业园里,抱团取暖,整合资源。从2018年的那轮纸价上涨后,已经陆续有10多家纸制品企业进驻产业园,一起探索各种应对涨价压力的方法。

比如,一些企业把工厂两两合并,从而分摊掉一部分成本压力。产业园也在探索打造产业集群,将企业集中起来,共同向上游采购原材料,提高议价能力。

不过,他们也都明白,这只是应对涨价的权宜之计。根本的出路,还是要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自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来,深圳一家电路板企业开始优化产品结构。由于低端电路板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约占40%,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较大,公司降低了这部分产品的产量,同时加大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电路板产能。

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的同时,企业还在效率上做文章。

位于山东兖州的宏河纸业,在它打造的智能立体仓库里,每天生产的4000多吨成品纸,在入库指令的指示下,自动找到合适的巷道,缓缓进入蜂巢式立体仓库,到达相应的货位。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全靠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能力完成,提升了运营效率不说,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政府层面也早已注意到涨价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帮助企业应对挑战。

中小企业常年勤劳苦做,为绝大多数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方便老百姓的起居及衣食住行,是产业经济的垫脚石。但他们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还在融资、公共资源分享、社会关注等方面相对处于边缘末端:

一有大的市场波动与风险,发挥着经济毛细血管作用的中小微企业,往往最先失血,最不容易被补血。即便处于困境,也不会像一些占据大量社会资源的大企业那样,在遇到困难时被关注与重视,甚至紧急救援。

就眼下而言,较为迫切的也是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压力,渡过难关,别让挺过了去年疫情的他们,倒在今年的原材料涨价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747Nm9PApllO2jFoQhXig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作者:财主家没有余粮啦
来源:财主家的余粮(ID:CaizhuFinance)
 

我们都知道,自2020年3月份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在疯狂印钞。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看,从2020年初的4.14万亿美元。变到现在的7.33万亿美元,印了3.2万亿,相当于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44%,都是过去一年买出来的;

从广义货币M2供应量来看,从2020年初的15.3万亿美元,变成如今的19.2万亿美元,相当于这个世界上历史以来的所有美元里,有1/5都是今年印出来的。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印了这么多美元,美国不出现通胀,那才是见鬼了呢!

 

根据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史的研究,印钞增加之后,物价的通货膨胀一般在12个月之后,才会开始出现明显抬升。

 

不过,今年有点特殊。

 

特殊的地方在于,以往央行印钱,都是额外贷款给商业银行,或者购买金融市场上的债券,这个钱再通过股票或者债券到企业那里,然后再通过工资等方式,才走到普通居民那里变成购买力,这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会有一些滞后的情况。

 

然而,今年的情况是,美联储是印钞购买政府国债,然后,美国政府,转手就把现金直接转移支付给美国企业和个人,可谓是购买力直达人民群众。

 

所以,美国2020年的第一场通胀,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

 

除了疫情导致美国物价2020年3/4/5月份出现下跌之外,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月份就开始持续反弹,8月份物价就重新回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到了2020年12月,干脆直接跳涨1个百分点。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接下来的2021年上半年,将会是美国通货膨胀的持续飙升期。

 

美国要通胀了,有人就总结说:

随着美国通胀水平的抬升,中国也必将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

 

这个想法当然是靠谱的,逻辑上也对,但其影响到底有多大,却很值得探究一下。

 

在这里,我们不扯通胀的概念、定义是否合理完善,这里所说的通胀,就就是指政府所定义的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如果真的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如何传导到国内来。

 

首先,在美帝政府的发钱关怀之下,美国人民的收入蹭蹭蹭的增加,而且主要过去的9个月时间里,美国人民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于美国政府的发钱。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不工作就凭空得到这么多钱,美国人民当然要买买买、买买买。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虽然有钱了买买买,可以想象的是,美国人民不会一天吃10顿饭,也不会买了汽油屯在自己家里,更不会一天理发3次,他们肯定会把钱主要给用于购买汽车、电器、家具、珠宝、电子及体育用品在内的耐用消费品。

 

所以,美国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在疫情之后迅速恢复,并且增速达到历史最高,而正是这种积极的购买,让中国众多的出口企业的订单供不应求。

 

然而,美国诸如食品饮料服装汽油等非耐用消费品的增速,其实和往常年份差不多,服务类的消费更是因为疫情而大幅缩减,迄今也远远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

 

所以,美国爆发通胀,一定是首先体现在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上。

 

对美国人是耐用消费品,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来说,差不多就转换成了企业生产的原料、大宗商品的价格——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生产价格指数(PPI),因为各种生产原料和大宗商品,基本都是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商品,不管对美国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来说,原料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应该都相差不多。

 

我们可以猜想,假定中国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和美国的PPI一定是非常接近的。

 

这个猜测当然是对的,下面就是1996年迄今25年中美的PPI同比数据,基本同步。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所以,美国人的买买买,所造成的的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确实会传导到中国。

 

当然,美联储的疯狂印钞和美国政府的疯狂发钱,可以想象,也一定会造成日常消费品价格一定程度的抬升。

比如说,食品饮料企业为了不降低自己的真实收益,面对有钱的消费者,肯定会选择提价——但这个,应该就很难传导到国内了。

 

为什么呢?

 

在一个社会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有句话说得很让人恼火,但确实是事实:

穷人有钱才会造成通胀,富人有钱,只会让资产价格上涨!

 

美国人是因为政府给他们发钱了,有了额外的钱,所以食品饮料服装类的企业,为了利润,可以提高价格,他们也能够接受提高价格。但,如果一个社会里,绝大部分人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这个时候你去提价,恐怕很难行得通。

 

这里有一张图,显示了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居民的收入整体上增幅很小,经营收入的贡献,甚至变成了负值,虽然也有一小部分政府的转移支付,但与美国失业人员每周都能得到政府600美元现金,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中国的社会生产能力并不缺,只要你有钱,各种物资应有尽有,只是大部分老百姓收入没有上来,所以这些消费品的提价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简单说,美国普通人是因为有了政府发钱买买买,所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注定会上涨;但中国居民并没有这部分收入,而且大部分中国的日常消费品,都是只在国内贸易流通,根本不会涉及到外部价格,所以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估计很难传导到中国来。

 

即使美国的日常消费品通胀,通过各种拐弯抹角的途径,能传导过来,那也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关于美国印钞发钱所造成的通胀,到底能不能传导到中国来,简单总结:

1)美国是美元做货币,因为各种国际贸易的生产原料和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所以美国的PPI价格上涨,一定会传导到中国;

2)中国境内使用人民币做货币,绝大多数日常消费品的价格,都是非国际贸易商品,政府也没有给民众普遍发钱,居民收入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加,只要人民币不像美国一样狂印,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就很难传导到中国。

 

说到底,中国的通胀,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货币政策和生产能力的匹配问题,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容易受到美国的影响,美国打个喷嚏,中国就要患一场感冒的时代,早已经成了过去式。

美国印钞,所以中国通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美国的QE印钞,中国一直在跟随美国步伐,扩大货币供应,所以2008年之后美国和中国的通胀,不管是PPI还是CPI,两者都基本是同步的。

 

但是,2020年的疫情爆发以来,在美联储疯狂印钞降息,美国政府拼命发钱的时候,我们的央行和政府一直稳坐钓鱼台,并没有跟随西方国家大肆扩张货币,只是在社会融资规模上放松了一把,与此同时还把利率给抬升了……

虽然说,因为PPI的上涨最终还是会传导到一部分消费品领域,而且最近粮食价格也出现了上涨,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通胀,也马上就要来了——但,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美国的输入

要知道,从1949年算起,我们可是已经独立自主71年了!

 

不过,我在这里大胆推测:

2021年的通货膨胀,美国会比中国更严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5uBU66GPgW04qckOFxVUw

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个月底要召开的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将要研讨经济工作。

短期的经济增长是不用担忧的,但新的忧虑正在出现,也就是外部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出现激烈的变化(见本公号文章《静悄悄的大变化》),输入型通胀正在成为决策层担忧的问题。

从近期几次高层会议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有多重要:

时间 会议 内容
3月15日 国常会 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影响,科学把握国内经济运行同比和环比态势,深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实施政策预调微调,尤其要做好促就业、稳物价等工作,稳定市场预期。
3月25日 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 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带来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快,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就业压力较大、部分行业恢复较慢等问题。
4月8日 金融委第五十次会议 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4月11日 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上述四次会议的表述来看,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具体,前期仅仅是提出了“稳物价”,要求密切跟踪研判,昨天的会议则直接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即“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

可以预期,月底的zzj会议也会涉及这一问题,相应的政策会陆续来临。

但这一轮的价格上涨与全球金融危机后那几年的物价上涨明显不一样,那一轮物价上涨,中国本身就是龙头。

四万亿刺激政策和疯狂的投资拉高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火爆,大宗商品市场有强大的中国需求支撑。

这一轮驱动力主要来自海外,国内的基建和房地产都没有那么热,国内的终端需求是不足的。

这也是国内对通胀问题产生分歧的主要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中国国内的基建和地产不起,上游的涨价不会太强。

另一个不同点是,现在面临政策打架的情况。上游涨价的行业基本上是能源和原材料行业,比如石油、煤炭、钢铁、有色等等。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PPI数据也可以看出,仅仅3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7.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5.6%,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7.1%。

但是,这些行业也恰恰是碳排放巨大的行业,甚至是主要行业。他们面临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向低碳转型,比如钢铁要压降产量(关于钢铁相关税收改革的传言见圈内),再比如,一些智囊已经在呼吁为了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要停批煤电项目。

现在,上游的各行业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奔向碳达峰,纷纷宣布本行业比国家目标2030年提前的达峰年份,比如钢铁行业2025年碳达峰、汽车行业2028年碳达峰,在这样的热潮之下,似乎忘记了价格问题。

碳达峰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在短期海外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供给侧还要给很大的压力,供需矛盾会进一步激化,价格会加速上涨。

所以,昨天的座谈会提出的“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这会不会影响到最近在上游行业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比如压降钢铁的产量,会不会缓一缓再做?

另外,在2017年左右“去产能”曾也带来煤炭、钢铁价格飙升,发改委采取了许多措施应对,这些应对措施会否拿出来用一用?

一季度,市场的主题是如何应对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对此市场有不同的看法(见本公号文章《激烈的分歧》),但美国的刺激政策并没有停步,拜登正在推出新的基建计划。

美国的疫苗普及率在迅速提高,经济还在加速复苏。所以,海外市场的通胀预期会逐渐转变为真实的通胀,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宏观政策正由去年的如何恢复经济为主旨,转变为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带来的全方面的影响,这势必会对宏观政策带来影响。

过去,中国已经出现过多轮输入型通胀,宏观部门也积累了许多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前沿君本文试图分析之前的措施,以前瞻下一步政策方向。

1,

那年的应对

中国应对输入型通胀,最集中的一年是在2011年,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初,中国也面临严峻的输入型通胀的问题。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输入型通胀”这几个字从总理的口中说出,并且作为解释当时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其实与现在这轮的输入型通胀相比,那时并不能完全怪罪于海外,毕竟中国才是全球经济恢复的龙头,中国的四万亿刺激政策大幅拉高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

在回答wsj记者的提问时,温对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涨主要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粮食价格,“前几个月,世界粮价上涨15%”,另外是石油价格,“油价高企,每桶超过100美元”。

因此,他指出:

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难以控制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全球粮食价格、石油价格的定价权都在海外,中国的需求虽然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但中国并未掌握定价权,中国也难以控制这些价格上涨。

所以在应对方法上,短期其实很难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

在其他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也面临类似的困境,比如铁矿石的上涨推动了中国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上涨,但是中国铁矿石对海外的依赖性太强,国内不可能弥补这个缺口,必须靠进口。进口就必须接受海外的价格。

虽然去年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但是内循环也解决不了中国在能源等许多大宗领域依赖海外的局面,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非常高,这是无法在短期,甚至长期也无法解决。

所以,对于物价问题,温的回答是从三个方面来应对:

对于物价,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管好通胀预期的。首先,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保障供给;第二,加强流通,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这个薄弱环节;第三,主要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场。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做到底。

这里面除了第三点之外,前面两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办好自己的事”,也即通过稳固自己国内的农业生产,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因为粮食价格是CPI的主要构成。

中国的主粮自给率一直超高,国际市场的价格当时影响并不是太大,但是大豆等部分品种则几乎完全受制于海外市场。

现在距2011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主要的大宗商品依赖于海外市场、定价权在海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每一轮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其实都会带来输入型通胀的问题。

在温任内,不仅仅是2011年,在2008年年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失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从加强粮食生产、健全储备体系到把握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等提出了九个方面的措施。这里面也包括大宗商品的问题:

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

也就是说,针对大宗商品主要是做好监测和预警,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倒是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去产能”如火如荼推动了中国国内的煤炭、钢铁价格的暴涨。政府提出去产能目标,市场就囤货,价格就大幅上涨。

为了抑制上游价格上涨,发改委可以说费尽脑筋,2016年和2017年,多次召开上游行业的各类会议,研讨价格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推动煤炭和发电企业签订长期协议、直接限定价格并要求涨价报发改委、恢复全年作业时间为330个工作日、扩大煤炭生产等。

这些措施部分带有一定的行政管制色彩,其效果仍有待商榷。

昨天的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提出了“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如果这一轮上游价格上涨过猛、过快,仍不排除相关部门再次采取类似的措施,进行干预。

但另外一个新情况是,现在的政策打架的情况比较明显。海外需求旺盛,原材料价格上涨,但国内为了满足碳中和的目标,上游原材料行业的供给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供给会被抑制,这会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那么,下一个问题,诸如钢铁压降产量的行动是不是需要放缓一些执行?再比如,在对传统行业的碳排放目标上,需不需要也在今年放松一些?这需要紧密观察,目前还没有放缓的迹象。相关动向前沿君也会在圈内追踪。

2012年,国内有许多研究输入型通胀的文章发表,前沿君查询到其中一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基于状况空间模型的检验》,作者为谢志超和邓翔。

这篇文章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传导途径 影响评价
农产品 压力加大
工业原材料 金融危机后显著增大
金属价格 压力较小
原油价格 压力较小

对于上述结论,前沿君也不完全认同,比如原油价格,至少现在对中国国内的PPI影响很大,这会影响到工业生产许多行业的成本。同样,部分金属价格也会影响很大。

但是,按照这个分析思路可以找到应对的办法。

比如,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大,那么就要紧抓国内的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这是去年以来就一直在做的事。去年,粮食最低收购价也结束了多年的下调,今年农业部对粮食生产也提出了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量化目标。

再比如,铁矿石对国内钢材价格影响大,而钢材对建筑、汽车等行业带来传导。虽然无法控制国外的铁矿石价格,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政策调节,减少钢铁的出口。

最近有传言称,有考虑调整钢铁的出口退税。圈内也早已转了这个消息。

当然,相对来说,这都是一些短期的市场调节的政策,这些还需要十分细致地研究。从中长期来看,做强中国的上游行业十分重要,这需要让上游的央企国企不仅仅立足于国内市场,而是要成为全球巨头,在全球调配资源。

但现在,中国上游行业在国内都是一霸,但走不出去。在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后,全球资源价格高企,中国上游企业却亏损严重。

因为没有预料到后来全球经济趋势性下行、欧债危机的爆发,仍是按高速增长的模式去预测未来的市场,高点时在海外买买买。

中国上游行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全球的巨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政策配合,比如资本项的开放,以及放开民营和外资的竞争,激活体制机制。这是后话。

2,

另一种传导

 

对于输入型通胀问题,国际上同样有许多讨论,主要是源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许多国家出现了通胀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的“滞涨”状态。

许多研究者将原因归结为输入型通胀,即石油价格给他们国家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但是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并不一定同意这个观点,他称, “对于通胀的一个常见解释是说通胀是从国外输入,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如果它是正确的话,为什么不同国家的通胀率这样不同?70 年代初期,日本和英国的通胀率每年在 30%以上,而美国的通胀率在10%左右,德国不到5%。”

当时,同样在国际油价上涨的冲击下,各国的通胀率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下面一个小节会进行分析,先来看中国的情况。

2000年以后,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对通货膨胀的管理,2000年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上世纪八九十年的20%以上的通货膨胀。

如下图所示,2000年以后,中国5%以上的通货膨胀总共有4次:

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

第一次是2004年7年,达到5.3%,当年发生了铁本事件,投资过热。在行政和经济各类手段齐下之后,物价迅速回落。

第二次和第三次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这两次都维持了一年时间,问题较为严重。上文第一小节所讲述的情况就是这个阶段。

最近的一次在2020年1月达到5.4%,主要是受国内猪周期的影响,很快就掉下去了。

要保持物价的平稳,显然需要一套完备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框架体系,对输入型通胀的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看待2000年以来的四轮通胀,哪些是输入型通胀因素引起?传导途径又有什么不一样?前沿君制作了一个示意图:

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并不限于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在广义上还包括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带来资产价格上涨。

其主要体现是热钱流入,股市和和房价上涨。2007年那轮的股价上涨,以及房价多年的持续上涨也有这样的因素。

20年前,中国的资本项还有严格的管制,正式流入的渠道很少,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大量的热钱涌入。

因为汇率机制的灵活性缺失,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也不健全,中国国内的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外汇占款”项目,货币被动超发严重,带来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热钱对国内资产价格和物价带来的影响,2003年央行创设了央票工具,用来回收市场上多余的流动性。

到了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大放水来袭,中国既面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又面临大量热钱流入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

于是小川发明了“池子论”,也就是把海外流入的多余的货币锁起来,不让它影响国内市场。

这个概念一时引起热议,其实小川的任内恰逢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汇率改革滞后,他任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筑池子,避免热钱流入影响国内物价。

现在面临的情况又有些类似,美国大放水,人民币趋势性升值,海外的资金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

但与当时不一样的是,现在资本项下的通道多了起来,从QFIIRQFII到各种“通”,海外资金可以较方便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包括债市、股市。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乐于见到海外资金的流入,这几年每年债市1万亿人民币流入,股市5000亿人民币流入,这对于海外资金占比过低的中国市场来说,是个补充。

但是最近的担忧声也在加大。在3月2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郭sq,“最近有些担心说,资本流入和资产泡沫有可能导致输入性的通货膨胀,您觉得这些担忧有没有理由?”

他回答说:

中国经济目前还是恢复性增长,我们的资产价格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其他国家相比利差比较大,外国资本流入是必然的。

但是到目前来看,规模和速度还是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我们也在继续研究怎么采取更有效的办法,一方面鼓励资本要素跨境流动,越来越开放。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造成国内金融市场太大的波动,我们有信心把这个工作做好。

这个回答比较中性,承认资金流入是必然现象,鼓励资本跨境流动,但是同时也表示在继续研究更有效办法,不至于让国内金融市场太大波动。

不过,这个“波动”应该主要不是指当前流入带来波动,而是要预防未来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资金可能出现回流带来的市场压力。

在2011年那次记者会上,温在回答输入型通胀时也专门谈到了汇率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应对输入型通胀的有效工具。他说:

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浮动的弹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这种升值还是渐进的,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就业,我们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显然,他并不太主张升值来应对输入型通胀的问题,而是更多考虑企业承受力和出口的问题。

升值虽然可以扩大进口,减缓国内物价压力,但是升值也会带来资金流入加大,引起资产价格上涨,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虽然最近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放缓,但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市场各方的讨论都非常多,意见不一。出身央行外管局的管涛提出了他的政策建议:

预计2021年是“增加汇率弹性+扩大资本流出+调控资本流入”的外汇政策组合。其中,在“宽进严出”的现行资本流动管理框架下,“扩流出”的改革尤为引人关注。

他认为,在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矛盾不在于“促平衡”而在于“扩流出”。

同样,另外一位出身央行调统司的盛松成也提出了其政策建议:

为了避免类似的政策困境再现,当前应高度关注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做好相应的政策储备。包括对部分短期外资收取无息准备金、对银行非存款外汇负债收取“宏观审慎税”等。

他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困境:

据估算,2020年短期投机资本净流入约800亿美元,与2010年规模相当。2010年短期投机资本的持续流入造成2011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过热,财政部发行债券回收流动性,又导致更高的利率,吸引更多短期投机资本。

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银行贷款额度、提高准备金率、限制投资过热的行业、对某些产品实施价格控制等措施。

与管涛的观点类似,他也建议扩流出:

不仅需要限制流入的措施,还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扩大资本流出渠道

这与此前外管局资本项管理司司长叶海生发表的文章提出的政策方向一致,他文章透露外管局在研究有序放宽个人资本项下业务限制等政策。

而近期经常项下换汇也已经出台了一些便利化的政策,这也是扩流出的一个细微体现。

可以预料,如果对于海外资金流入的担忧进一步加大,不排除在汇率和资本项管制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政策出台,需要紧密关注政策走向。

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

3,

未来政策前瞻

无论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型,还是热钱流入带来的资金输入型,其背后都无一例外来自海外的宽松政策,宽松政策是根本原因,疫情恢复期供需失衡起到助推作用。

所以,源头还是在全球金融治理的困境。未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也会继续成为中美对话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今年1月份的达沃斯论坛的特别致辞中,中方提出的“这个时代面临的四大课题”中,第一点就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但是这不会有效,美国的刺激政策不会考虑对外部的影响,除非这些政策反噬到美国。在1.9万亿的刺激计划之后,新的刺激计划正在到来。

但比外部更重要的是国内的货币政策问题。

上文提到弗里德曼对输入型通胀的质疑。2011年,尚在央行货币政策司二司担任副研究员的伍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 输入型通胀与货币政策应对:兼议汇率的作用》一文中,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面对油价上涨的通胀反应差异巨大?

他的研究结论是:

外部价格冲击对各国都产生了影响,但其冲击强度以及持续时间长度似乎更取决于国内货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国际冲击如何,控制好国内通胀的最重要因素似乎依然是管理好国内货币总量。

在当前稳定宏观杠杆率,且高层再三提出关注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易紧难松。(与货币政策的相关详细分析见圈内:五道口金融论坛,汪tao问了那场分论坛的每一个首席,今年会加息吗?

除对货币政策带来影响外,其他政策可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针对不同行业受影响和冲击的程度,有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调节,精细化应对。不同产业面临的政策差异很大,需要具体研究。

同时,办好自己的事,尽量不让国内涨价因素叠加输入型通胀,导致涨价更为激烈。这包括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稳定生猪供应,放缓上游行业的供给侧调整等。

另一方面,做好应对热钱进入增多和未来快速流出的预案,防范外部风险的冲击。房地产市场已经在采取措施,部分地方被约谈、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等,未来这方面肯定不会放松,要严防房价全面上涨预期形成。

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市场的判断一直有很大分歧。

有一些卖方喊出了大宗商品9年牛市的口号,但如果没有中国基建和房地产的拉动,而且全球仍面临科技创新乏力、老龄化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等各种问题,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仍堪忧。

所以,即使当前有美国这个火车头在不断地刺激和拉动全球需求,但是这只是在疫情复苏初期,需求恢复加速,但全球远远没有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需求端乏力会抑制大宗商品市场的上涨潜力,如果美国开始收紧货币,市场形势又将大变。

中国 3月份PPI上涨达到4.4%,确实不低,但是CPI目前还只有0.4%,中国刚刚度过了猪周期,仅仅靠PPI向CPI传导涨价,这个过程较漫长,而且力度有限。

所以,当前的政策还要边打边看,而不是一下子就将防输入型通胀放在首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jlQye7PSR0MqNKuMvKMEw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原创:智谷子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2021年的第一个月,我被咋咋呼呼的网络新闻告知:“万物暴涨的时代来临了”。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内心不慌是不可能的。我强装淡定打开了电视,这是最后的倔强了。

幸好,定心丸虽迟但到。央妈还是那么有爱:

“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这句话加粗加黑字号放大)

温和上涨,谢谢,打工人有被安慰到。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温和上涨的2021是怎么开篇的,我用心感受了一下。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尽管做足了心理建设,但踏进菜市场那一刻起我就输了……

前两天的大葱一斤8.5元,好家伙,今天变成了12块,涨得如此葱忙。菜摊上的张大妈叫我赶紧入手,不然以后过几天肯定要后悔。

张大妈诚不欺我,“我妈昨天买了四根葱,花了10元,我们一家人凝视那四根葱凝视了好久”“空心菜一把12.9元,我真的不知道还吃得起什么了”“尖椒9元一斤,螺丝椒12.99元一斤,茄子6元一斤,哭了”“ 小米辣50-70元一公斤,小葱20-30元一公斤,香菜30元一公斤”…… 云南信息报说的,不是我瞎编的。

2019年,大葱最低价4毛一斤;2020年,大葱涨到2.9元一斤时,大家都说夭寿啦吃不起啦;2021年的大葱发出了嘲弄的笑声:两年身价上升24倍,愚蠢的人类,真是对我们大葱的力量一无所知。

害,年少没听懂马云的“房价如葱价”,听懂已是买不起。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从1月20号至今6天时间里,发改委在官方公众号4次发文提到“保供稳价”,媒体说这是要剑指“蒜你狠”“向前葱”“姜你军”。希望这些农产品炒作大军能好好领会一下“温和上涨”的精神,不要搞事情。

平时在股市里当韭菜也就算了,到菜市场肯定不能再失去尊严、干出追涨大葱这种事,选洋葱做平价替代品,它不香吗?

有一说一,生活不加肉,它的确不香。

11月忘了抄底猪肉,猪肉杀了个回马枪,演绎了如此心动的曲线。上帝要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等着瞧吧,猪坚强!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猪哥也真够意思,自己身价涨了,不忘把呼羊唤牛,鸡犬升天。

羊肉批发价连涨了9周,突破75元/公斤,今年是寒冬,加上猪肉也不便宜,买羊肉的人反而比去年多了,这羊肉摊的李叔都换上一辆新的电动车。2016年,羊肉一度便宜到李叔想告老还乡。

羊贵妃一招得势,岂能善罢甘休。羊肉产能经过2016年的一番打击,如今才刚刚恢复,加上饲料、人力等成本持续上涨,比如,豆粕一吨涨了1000元,很多养殖户觉得利润太低,不想补栏,产能紧张的态势很难改变。山东德州一家羊肉屠宰企业,一天屠宰1500只,屠宰量增加了50%,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现在都得提前一个月下单才行。

以前大口吃肉的生活,它是那么滴遥远。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我粗略合算了一下,现在做饭不值得,成本都快赶超点外卖、上餐馆,我得抓紧吃外食的红利窗口期,冲鸭!为中国餐饮业做贡献鸭!不然再过几天店家们反应过来,我想贡献点力量可就难了。

尽管生活如此待我,我还是心存感恩的,今年的我毫不费劲就达到了“车厘子自由”了。

一年前“车厘子自由”还是衡量一线白领生活标准的重要指标,有些人光鲜亮丽,月入过万,入手一个价值两三千的包包,背地里却不敢在春节随心所欲买车厘子。现在春节临近,车厘子我是当饭吃。前两天无锡的一条新闻说,在进口车厘子内表面核酸检测阳性,看来这价格还得跌,逢低买入这我可在行,但同事说我“玩命呢”……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不过,双极分析师给出的一组数据很扎心就是了:

“2020年底,欧洲猪肉价格5.2元一斤,英国猪肉5.5元一斤,加拿大猪肉4.2元一斤,美国猪肉3.8元一斤。

我们用1/6的收入,吃着4倍价格的猪肉。

自由吃肉的权力,中间隔着的是24倍的经济鸿沟。”

行了憋说了。盲目对比会降低生活幸福感。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我也算是想通了,只要我不买菜,它涨了也与我无关,只要我的生活标准是以车厘子自由来衡量,那它就不降反升……如此轻奢的生活,从未有哪一刻这么触手可及。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岁末的大促销估计要就地消失了,反正不管有钱没钱,都得就地过年。

按我观察,小到小件家电,大到奢侈品、汽车,没一个愿意自降身价,说好的回馈新老客户呢?

小家电行业已经把涨价安排上了,并且很乐观地预计,都市青年们在春节期间肯定又会开始在家瞎捣鼓,养生壶、破壁机、烤箱、空气炸锅……这些低门槛的小家电又要迎来线上消费小高峰了。有券商统计,2020第四季度,生活电器、厨房电器均价同比提升21.37%、15.88%。

大家电也不赖。

半个月前我去线下门店看了一款冰箱,一直想等春节前降价,结果前几天导购大姐正式通知我,冰箱涨了300块了。

买个冰箱而已,怎么也买出了当初房价一天涨一次的既视感,至于吗?

大姐表示无奈,她们卖场已经收到了美的、格力、奥克斯、海信、TCL这些大品牌向经销商发出的涨价通知书,莫得办法。

品牌方的涨价通知书也很无奈地说,由于上游大宗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制造成本攀升。业内人士表示他们说的是良心话,童叟无欺,2020年家电主要原料产品涨幅多在40%以上,从空调压缩机、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到钢、铁、铜、稀土、塑料粒子等基础材料,以及其他生产原料和运营费用,都在大幅涨价。

所以消费者也只能无奈接受事实:2020年12月,线上市场中,彩电均价2569元,同比涨幅达27%;洗衣机均价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空调行业均价2947元,同比上升19.3%。

最近我们女同事还在合计要囤货化妆品。

虽然我保守猜测,大家囤的货用个三五年都用不完。不过,女孩子们还是很慌,据传国际大牌香奈儿的护肤品要在2月19日正式涨价,La Mer、雅诗兰黛、Tom Ford、Jo Malone和娇兰等高端美妆品牌也不甘落后,纷纷放风要涨价了。

去年双十一这些国际美妆品牌守着最后的骄傲,硬是搞出来一个“加量不加价”的招数。剁手党们还是得掏出一样的钱,但可以买到比以前多出好几瓶小样的量、好些赠品,双方满意。现在,国际巨头们已经不满足这点蝇头小利。

国产美妆你们可长点心吧,别把市场拱手让人啊,促销啊,占市场啊。化妆品的原材料价格已经跌下来了,赶紧的,搞快点,化妆品也要内循环。

打算求婚的小伙子也看过来了。

碎钻它不值钱,要买就买大的。本周传出消息,全球最大钻石供应商De Beers在2021年的首次交易中将价格提高了约5%,此次涨价主要涉及重量超过一克拉的钻石,这是过去10年钻石价格涨幅最大的一次。

但最让我对国产无语的是电动汽车。

特斯拉在开年就宣布国产Model Y降价15万,订购电话都被打爆了。但是这条鲶鱼好像刺激不动国产电动车市场,不降价也就算了,中国的电动车居然全面涨价,这不被特斯拉搞死都算命大了。

央视说,虽然目前正是销售淡季,但电动车确实在提价,很多店家表示已经收到了厂家的涨价通知。其中,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涨价幅度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其中四轮车涨价幅度较大。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同样还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和去年年初相比,电机、轮胎、车架涨幅为20%,塑料件涨幅为35%,电缆线涨价25%,电动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

最要命的汽车芯片被卡脖子,去年底就已经传出多地汽车厂缺芯片,不得不停产。这两天,日媒报道,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因为缺货,准备继续上调车用芯片价格,涨幅可能高达15%。这不,连德国经济部长都在请求台湾救救德国的汽车工业,增加对汽车芯片和传感器的供应。总之,整车的生产成本降不了。

行叭,大家都难,不要相互为难了。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以前说大宗商品涨价,大家都觉得与我无关。现在涨到了终端产品,才知道疼。

温和上涨,是钝刀割肉。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本来打算在被摁得死死的楼市找回一点自信,但生活总如你所愿,那未免也太枯燥了。

最近一线的房价莫名其妙火了起来,住建部你怎么看?

2020年12月,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买房买车,都市青年也就剩这点追求了,没成想也这么不易。

住建部感受到了市场的躁动,跑到了沪深调研,要求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但市场的钱就是太多,能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推动各类资产价格继续涨呗。

最近有能耐的都跑到了港股市场买买买,图它便宜,图它涨得好。

虽然今天恒生指数大跌,但“快手”打新火爆,半天就录得37.41倍超额认购,一些券商系统都被挤崩溃了。

没能耐就只能紧紧抱团白酒,图它酱香型科技,图它神话永不败。通胀到来的时候,买通胀概念的消费股,确实也是抗通胀的方式。

美国股市也热闹得很。据wind,现在几乎所有迹象都表明目前华尔街到处都是泡沫,比如“巴菲特指标”即美股总市值与GDP比值早已突破2000年科网泡沫时最高点,垃圾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位等等,虽然投资者心里门清,但在泡沫到来之前,投资者能做的只有继续买。

这样的钱赚起来总有点嫌命长的刺激感,实在不适合中老年人的心脏。

也别小看自己的命,现在连命都涨价了。

从1月31日起,旧定义的重疾险产品就要全部下架了,朋友圈的保险经纪人都在喊大家赶紧上车性价比更高的旧重疾,新产品要涨价了。

咱们中国人虽然996内卷得厉害,但论惜命还是不比别人差的,重疾险销售最近暴增。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中产要感谢楼市股市和保险,身家也获得了温和上涨。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这不得不让我疑惑,打工人们到底为谁打工?

打工挣来的钱要支付上涨的物价,商家说他们没挣到啥钱,钱都贡献给中上游的企业和经销商,上游说都要怪原材料供应商抬高价格,是他们拿走了大头的利润,原材料市场说是金融巨鳄们在兴风作浪炒作价格,巨鳄们说谁叫美联储一年就印了历史上所有美元总量的五分之一呢……敢情全球打工人们都给美联储打工了?

不管咋说,2020年也算是见识了美元霸权了:美联储在2020年的净利润达到了888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333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上缴利润885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336亿美元。

没有美联储释放的天量流动性,金融市场不可能从坑里爬出来。但今天金融市场这么膨胀,以后这个大场面要怎么收回来,不敢想。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这些热钱中国有可能把它拦在堤坝之外吗?那是不可能滴。

2020年12月,中国大陆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陡然上升,创出了2014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因为这一年人民币资产的赚钱效应明显,企业和居民都更愿意结汇,换成人民币。

这预示着中国的外汇占款将迎来大幅增加。

外汇占款,在2015年之前一直是中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因为2015年外汇占款大减,央行才搞出了“主动投放工具”。

明白了吗各位,就算中国央行不主动放水,这些热钱进来换成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还是会继续增强的。

所以,今天央行官员马骏的一篇讲话就建议:“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

不过,市场更在意这篇讲话透露出货币政策将转向的信号。

马骏说,“有些领域的泡沫已经显现。去年我国几个主要的股市指数都大幅上升,接近30%,在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出现如此牛市,不可能与货币无关。另外,近期上海、深圳等地房价涨得不少,这些都与流动性和杠杆率的变化有关……未来这种情况是否会加剧,取决于今年货币政策要不要进行适度转向。如果不转向,这些问题肯定会继续,会导致中长期更大的经济、金融风险。”

股市因此被吓得大跌。

万物皆涨?打工人坐不住了

那么,买了股票的打工人们,还要不要这个温和上涨的局面,真是个问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C6vwxGr-h0MN1B0VQWl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