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拾遗物语

谁还不曾是少年,是无拘无束的风,是无边无际的海,是会下大雨的草原,是铺满星辰的天空。

——致敬曾经那个年少轻狂的你

1

《少年的你》真好看,

影厅里多次响起哽咽声。

片中有很多揪心的台词: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我喜欢一个人,我要给她最好的结局。”

但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是:

“你和我不会,但他们会,他们是少年。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2

小北为了帮助陈念“走出去”,

不惜伪装强奸犯,

不惜揽下杀人罪名。

年轻警官郑易认定小北是在顶罪,

但是中年警官老杨不太相信:

“真有人心甘情愿为另一个人顶罪吗?”

郑易回答说:

“你和我不会,但他们会,他们是少年。”

小北是个极其缺爱的人。

难得吃一次肉包子,

却还被亲妈辱骂殴打,

他13岁便出来独自生存,

过的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身上经常布满各种伤痕。

以前从来没人爱惜他,

直到遇到陈念,

才第一次有人问他“疼不疼”,

他在这个女孩身上,

看到了逃离阴沟的希望,

她成了他抬头可见的星空。

所以他要给她“最好的结局”:

“你问我疼不疼,我就愿意为你扛下几十年的牢狱之灾。”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3

同事问:“这是一部爱情片吗?”

我回答:“是爱情,但远远高于爱情。”

我觉得《少年的你》是近十年来,

最浪漫的一部属于少年人的电影。

当郑警官说出“你和我不会,但他们会,他们是少年”这句话时,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

就像是被一把来复枪,

嘭地一声击中了心脏。

是啊,

现在做事先问“值不值得”的我们,

现在做事先要“权衡利弊”的我们,

都曾是那个天真纯粹的小北,

都曾是那个奋不顾身的少年。

那时候我们做事情,

考虑的不是成本,

不是我赚了还是赔了,

不是我会赢还是我会输,

而是这件事本身我喜不喜欢,

我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喜欢、如果对得起良心,

那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可这个天真纯粹的少年,

都被长大的我们弄丢了。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4

初中的时候,

我有一次“顶罪”的经历。

那时候特别调皮捣蛋,

有一个周末的晚上,

我们五个男生突然心血来潮,

跑去附近农户家偷了一只鸡,

然后跑去一同学家大快朵颐,

他父母到沿海打工去了。

那时候我厨艺稍微好一点,

于是留在家里烧鸡,

他们都上街买菜去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

农户找上门来了,

然后连人带鸡把我拎到校长办公室。

校长自然是疾言厉色,

对我进行了一番“严刑拷打”,

但我就是一口咬定:

“这事就是我干的。”

“这事就是我一人干的。”

最后,学校给了我一个处分——记小过。

偷鸡这件事虽然极不光彩,

但顶罪这件事却让我无比骄傲。

现在只要初中同学聚会,

我就会说起这件事,

“你还记得我们偷鸡那件事吗?……”

心中那叫一个得意。

长大后有一次我问自己:

“现在遇到替人扛罪的事,你还会这样做吗?”

我想了好一会回答自己:

“应该是不会了吧。”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5

我在某青年报工作的时候,

有一位同事叫何潇。

她说了她的一段经历:

她读高中的时候就早恋了,

高考前填志愿的时候,

(那时候是先填志愿后高考)

她跟他相约一起去北京。

结果高考时他没发挥好,

最后被西安的院校录取了。

她在北京读大一的时候,

实在熬不过相思了,

于是选择了辍学,

准备复读一年,考到西安去。

她父母用尽了手段阻挠,

但她就是铁了心:“我一定要去西安。”

最后她也实现了愿望。

大学毕业之后,

他俩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

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到一起。

我们问她:“那你后悔重新高考吗?”

她斩钉截铁地说:“一点也不。”

2010年的时候,

有两个男生对她展开了追求。

一个她喜欢得多一点,但经济条件很一般;

一个她喜欢得少一点,但经济条件比较好。

最后她选择了后者。

当时她说了一句很感伤的话,

这句话至今留在我脑海里:

“人越长大,就越爱自己了。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少年的你》有一个情节特别打动我:

就是小北和陈念,

坐在一个破窑洞里,

一起美美地吃着方便面。

少年时代的爱情,真是美啊!

那时候喜欢一个人,

不会去看对方口袋有多少零花钱,

不会去关注对方身上穿的什么牌子,

不会去打听对方住着多大的房子,

不会去查对方的成绩是好还是坏,

…………

那时候喜欢一个人,

就是单单纯纯的喜欢。

那时候喜欢一个人,

从来不问值不值得,

都带着义无反顾的一腔孤勇。

但是长大之后我们变了,

变得越来越懒得谈恋爱了。

从狂追到放弃,

可能只是短短几天。

从恋爱到结束,

可能还长不过一部电视剧。

从搭讪到上床,

可能只需要一瓶劣质酒精。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我们也越来越难以爱上一个人了。

以前跟喜欢的人隔着100步,

她只要走1步,

你就会义无反顾走完剩下的99步。

现在不行了,

别人稍微露出一点后退的样子,

你立马就跑得没影了。

“算了算了,大家都别浪费时间了吧。”

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难以爱上一个人了?

“因为我们更爱自己,没有太多精力去爱别人了。

我们甚至在爱情里学会了算计,

这几天,李国庆和俞渝,

为了争夺当当的股权,

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兽爷有一句评论说得好:

“都这个时代了,

别扯那么多道德和主义,

都是利益。

只要利益关系在,

即使夫妻枕头底下都藏着枪,

也还能撑到2019年不离婚。”

这句话让人心里一疼。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6

我很喜欢歌手朴树。

他年少时做的那些事情,

真是让人敬佩啊!

央视导演组找他上春晚,

这是多少明星求都求不来的事啊,

但他竟然一口拒绝了:

“不想上,就是不想上。”

一个美国汽车品牌拍了个广告片,

想用朴树的一首歌,开价200万。

朴树回答就两字:“不行。”

经纪人问:“为什么啊?”

朴树说:“不喜欢这个品牌。”

公司求他:“再发一张专辑吧!”

朴树问:“为什么要做?”

张亚东:“可以赚钱啊。”

朴树问:“为什么要赚钱?”

…………

那时候的朴树多么骄傲啊。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但如此骄傲的朴树,

后来也一点点妥协了。

2016年,消失了十年的朴树,

突然出现在《跨界歌王》现场,

和王子文合唱了一首《那些花儿》。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来帮唱?”

他说:“因为我最近,需要一些钱……”

2018年,朴树参加了真人秀《奇遇人生》。

朴树真的没什么综艺细胞,

但他还是硬扛着参加了这个节目,

他在节目里真诚地坦白自己的不适合:

“你说想让我舒服,

其实我不舒服,

我没法自在,

这都不是我爱干的事。

我就想在房间里做瑜伽,

或者我坐在那我就呼吸,

因为我这人就是特沉闷的,

对我来说让我自在的事就是,

我一个人呆着。”

这些年,朴树真的变了很多很多。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2017年12月13日晚上,

《大事发声》录制现场,

朴树正在演唱《送别》。

当他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这一句时,

突然情绪崩溃失控。

先是歌声变得哽咽,

随即面容抽动,泣不成声,

接着他转过身去,捂脸大哭。

朴树说了这么一句话: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一条回去的路,

可最近发现根本没这条路,

即使有,也都不一样了,

所以要一直往前走。”

朴树想念那个干净清澈的少年,

可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我把那个少年弄丢了。”

我们都曾是朴树,

我们都曾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可我们都把那个少年弄丢了。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7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小文,

差一点让我掉下泪来:

今天我收拾屋子时,

发现了一个盒子。

打开一看,

发现里面有一堆小兵人的玩具,

有步兵、骑兵、炮兵……

一个小兵人跑到跟前问我:

“你知道我们司令去哪儿了吗?我们很久没有见过他了。”

我回答:“见过。”

小兵问:“那他还回来吗?”

我沉默不语。

小兵问:“请问他是牺牲了吗?”

我的心揪了一下,摇摇头说:

“不是,他只是长大了。”

差点忘了,我们都认识那个了不起的少年

8

《少年的你》有一个情节很打动我。

陈念问:“为什么打架?为什么过这样的日子?”

小北沉默了一会儿,回答:

“你太干净了,不会懂的。”

当时他正拿着陈念的课本,

视线停留在一句名言上: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年少的我们,

总是向往着抵达更高远的境界,

却不知道,

少年境界已是我们一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成年以后,

走的都是下坡路。

少年的我们,

不是“身在沟渠,仰望星空”,

而是“身在沟渠,你就是星空”。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

南京家长已疯

南京家长已疯

最近南京搞素质教育试点,又一轮减负。多好的事啊!

素质教育,减负,宣传了这么多年了,虽然也没见学生负担变轻了,素质提高了,倒是觉得家长各方面素质高了不少,挑选补习班的素质增强了,自己辅导功课的素质也提升了。

这回南京家长们经历的可不是小打小闹,以至于已有家长公然向有关部门投诉此减负政策,引起了轩然大波。先来看看这次的举措到底有些啥:

先是各种“不许”,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太好了,有了这些不许,别的我不知道,至少小孩开心了,母慈子孝了。

然后突击检查学校,甚至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违禁物品”——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

很好!让南京的小朋友们早一点知道“权威”的厉害,就算你是个小孩,你那柔弱无力的小肩膀上也不能背着承载了肮脏作业和考卷的书包!

接下来,抵制花里胡哨的课外辅导,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辅。

简直高兴到泪目,家长太幸福了,终于可以不用为那些看也看不懂的辅导书上鬼一样的难题而发愁了,只要会做配套教辅上的1+1=2,你也可以是学霸。

然后,减少课时,提前放学,下午3点已经可以坐在家里。

怎么,还来顿下午茶?简直梦寐以求啊!不出意外的话,每天都能坚持下午3点就回家开始练琴的孩子,以后参加中高考除了文化课不及格之外,专业艺术类学科应该能出类拔萃,顺利考上顶尖专业院校,这无疑又是给南京市民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

最后,说好和家长一起疯,结果学校自己先疯了,直接撂挑子给家长:你们的娃,你们在家自己努力吧。

好好好!南京家长空有一身武艺都不知道如何施展呢,正好!可以打通任督二脉趁机练习徒手把孩子培养进高中!

南京家长已疯

照这个趋势,有人猜测,南京市民的下一代有望成为率先进入世外桃源的第一批山顶洞人,而且是学过26个英文字母和百以内加减乘除的有文化山顶洞人。

为啥连二元一次方程都没学?对不起,减负了。

南京家长过去很多年里也疯,不过是另一种疯。江苏省作为中国高考第一大省,如果从太空中望向地球,可以看不到金字塔和万里长城,但却能看到江苏学子秉烛夜读时课桌上垒砌的模拟卷。压力大不大?真的大。家长崩溃不崩溃?真的崩溃。但这种崩溃,在中考与高考选拔机制暂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已经成为习惯。

而这一次南京家长的疯,在于迷茫的当下和更混沌的未来。学霸和学渣同乐,要学的和不学的同步,一派祥和,万寿无疆。

我的一个在南京开饭店的朋友,前几天都给我发来贺电:劳资盐水鸭都只卖半天,下午4点就关门,回家给娃复习,还要偷偷摸摸的,让娃别说出去。

万一被询问:“你课外辅导了?”“没…没有”……小孩第一次明白什么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一看南京妈妈们这么有生活,我又问了几个。

“这学期到现在,就没有一次正式的单元测验,连小测验都没有,回家作业20分钟就做完了,我都不知道孩子学了半天到底学的怎么样。

“不让带教辅去学校,每天在家做完,由家长拍照发给老师……”

“一学期只有期末有个考试,还不公布分数,呵呵呵。

“我们一年也不考试,期末给个复习范围,英语20个单词,语文20个看音。

“课表改了,作业记录本全收走了不让带回家,连教室里墙上用来装饰的英文单词也全撕了。

“书包很轻,天天没事干。

看到南京妈妈们四脚朝天乐不可支的样子,我酸了。

南京家长已疯

很难想象,当“运动式一刀切”深入学校,进入你们自己的小孩的教室和课堂,孩子们需要统一口径,消灭证据,从小被教会撒了多少谎。

“我没有作业”,“我们从来不考试”,“我不在课外补习”,“我下午3点就放学回家”,这些听起来很美的生活状态,发生在今天的南京,让人恍惚间觉得时光倒流了,也可能是时间快进了,我们到了另一个平行空间,在那里,语数外是什么鬼,不过是这逼仄生活的润滑剂,用来填补素质教育的空白而已。

“你们在家自己努力吧”,一句话,彻底把教育的大旗移交给了家长。

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我的一个读者告诉我,现在全班小朋友已经展开了揭发与自我揭发的热潮,“老师,他妈妈又给他偷偷做奥数题了”这类陌生又熟悉的话术居然进入了小学校园……

小学和初中的家长,面临这一浪接一浪的素质教育改革,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已经高兴得走火入魔。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南京家长已疯

如果大家一起做学渣,没什么不开心的啊。

只怕有些“学渣”不知怎么开了天眼又以绝对优势考进了重点高中,然后又以绝对优势考进了重点大学。

如果我没记错,2018年如火如荼“肃清”学鹅思之流,又如何?如今这般大规模校内“减负”,盛况不减当年,究竟在为谁拾柴?

那些真心乐不可支的南京家长可能忘了这件事:煞费苦心的“快乐教育”,可能就是为学渣打造的天堂。今天你闹着减负,明天升学考试会为了你而降低难度吗?还是高考会因为看你快乐而特招你?

有点心眼的家长,无不开始攒钱 投功德箱 报补习班。他们乐意?不,他们别无选择。

我们也清楚地记得,如今社会上如此火爆的补习热潮,应该正是从上一轮校内“减负”开始的。

那些连孩子作业做到8:30都要打电话举报学校和老师的家长们,如今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他们是南京市民里的栋梁,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推动力。你感谢他们吗?你知道这运动式的一刀切式的改革,将会培养出多少毫无竞争力的fei物吗?你知道当你那拥有快乐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进入高中后,将会面临怎样的未来吗?

馒头是一口一口吃,你现在要的快乐,是一种诡异的自我迷惑。人类从来都不是一个靠快乐前行的物种,所有精英也从不会在快乐中战胜他人从而保持胜出,一切能超越你轻松进入985的牛娃都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从下午3点就开始玩着长大的。即使你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牛娃,至少,请别挡别人的路。

砍掉作业,取消考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负责任,也并不制造快乐。任何事情过度反应都是一种倒退。

最近我劝你不要在南京家长面前吐槽作业太多和补习班题太难,在他们眼中,你过的日子起码还是正常的。曾经有一份很惨的生活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知道,原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减负,究竟减谁的负?

昨天一则关于南京的小学教育的新闻火遍了票圈。

大意就是教育部门下狠手了,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分班,然后突击检查学生书包,查有没有课外补习的卷子,严厉打击各种课外辅导班等等等等。

反正南京的老师懵逼了:这怎么教?家长也懵了:那我把孩子送学校去干啥去的?就是大龄儿童托管班嘛?

二元一次方程?这么难的东西怎么可以存在于课本上?删删删!

就在南京的家长一片哀嚎声中,z省的家长带着兔死狐悲的悲天悯人的目光,想笑又笑不出来。

结果今天就哭都哭不出来了。

z省教育厅出台了《z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看完以后,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不要开个私塾呢?因为这商机实在是太大了。摘抄了一些槽点满满的条款:

1.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各学科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由学校年级组统筹调控,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作业时长把握以班内中等程度学生为参照。凡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精选、先做、全批,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促进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

2.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关注学生差异,保障睡眠时间。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3.严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补课。
4.严控校内考试次数。
5.科学控制考试难度。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考试内容,不得以区分度为由增加考试难度。初中各学科期中、期末试卷整卷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0以上,中考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0—0.75,单个题型难度系数不宜低于0.40。2020年开始,省教育厅教研部门建立基于原数据库的中考试卷质量分析系统,真实掌握评判各地试卷难度情况。

6.改革考试命题内容和形式。中小学校和教研部门要创新试题形式,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禁止出现脱离实际的偏题怪题,禁止靠题量取胜、靠熟练取胜的机械刷题。

7.严禁发布考试成绩和排名。
8.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全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

9.实施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

10.严禁跨区域争抢优质生源。
11.实施家长素养提升工程。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办好网上浙江家长学校,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资源。5年内70%以上的中小学校建立数字家长学校。鼓励各地开设家长成长学院、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等,提升家长素养。
虽然是征求意见稿,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其实和最终定稿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我有一些疑问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1.不布置重复性作业。这个汉字不重复抄写,孩子怎么记?九九乘法口诀表不大量练习,孩子又怎么记?教师如果连合理的惩戒的权利都没有,只会表扬鼓励,孩子真的能成长进步?

2.家长签字作业可以不做了。那么请问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因为题目太多做不完还是故意磨洋工?

另外,是不是有歧视高中生的嫌疑?为什么高中生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难道高中生就该死么?

3.严禁补课,是说严禁补文化课。可是你唱歌跳舞下棋弹琴是不在这个行列里的。怎么我娃就喜欢数理化觉得学的不够为什么不能补?反而其他的爱好你要上课就是合理的?文艺体育方面技能的提高算素质教育,为什么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算素质教育?

4.还是那句话,为什么政策到了高中就戛然而止?为什么只有初中小学需要控制考试次数?而高中就可以放开?考虑过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承受能力么?

5.我们可以控制试卷的难度为0.7,请问孩子踏上社会,社会会不会把难度控制在0.7?

6.如何判别什么是偏题怪题?就靠题目难易程度么?难的算偏题怪题?问题是好的探究性试题也不容易啊,你怎么区分?在高考数学里放群论?在中考数学里放椭圆定义?这算创新还是偏题怪题还是超纲题?如果不想考熟练程度,那可以延长考试时间,把两个小时变成四个小时啊。

7.我就想问一句:咱大浙江是要取消高考了么?因为高考是要排名的,而且要根据排名来决定你最后的去向。但是在平时却不允许排名,怎么这是打算到高考的时候来个surprise么?

8.不是光看中考分数了,那么综合素质评定怎么保证客观公正?我想破脑袋也没想出个评分标准来,这也许是我进不了教育厅的直接原因吧——水平太烂。

9.公民同招,请问真的能做到公民同招嘛?会不会有学校留个口子暗戳戳地留一部分名额掐尖呢?为什么当年优质的公办资源要剥离出去搞国有民办初中?

10.请先解决一下镇海中学全省招生的问题。

11.我已经上了21年学了,我自认为我的各方面素质远远超过一般的中小学老师,请问是他们教我还是我教他们?

近些年,z省的教育被从头骂到尾。初中小学不去说有多少乱象,就说高考的规则复杂到需要专门出书做说明,而且很多家长根本搞不清楚到底该怎么选考科目,如何填报志愿等等,和以往3+2的年代相比,不是专业人士真的弄不清楚这些门道。那么这样的政策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遐想的空间?

教材改来改去,发的是一套,用的是另一套。印刷越来越精美,得奖越来越多,但是发下来就束之高阁,老教材才是上课的依据,那你编这些教材干啥?

竞赛么初中小学全砍完,到了高中又有联赛,没有竞赛没有加分,这苗子又该怎么挑?又该怎么阶段性地劝退那些不适合搞竞赛的孩子?就好像说最后你要给我把饺子包出来,但是之前我不教你怎么和面怎么剁馅,但是最后我就要饺子。

这叫蛮不讲理。

这样的形式上的减负,只会把老师搞懵圈,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实时监控教学质量;会把家长搞疯:高考还在,但是初中和小学就放羊了,想补课?政策不允许啊。。。

z省一直以来都是以出高端人才出名,中科院院士的人数名列前茅,所以大概是为了搞平衡,让其他省份追上来,所以才这样搞基础教育?真是大气啊。。。

真的,看完这些,我想我还是办个私塾靠谱,又解决了自己就业,又真的能为基础教育做点事。

重新理解写作:写作不靠状态和天赋,主要靠工序

前面的话:

前段时间,我去上哈克的卡牌课,有一个环节被问道:

你最不愿意放弃的三个能力是什么?

我拿到了6张牌,选来选去,拿起放下,最后留下来的三个,就有“写作的能力”。我深深吸一口气,回想起来——写作真的是一次次把我从生活里面拉出来的能力:

在百无聊赖的高中课上写的小说,在大学时代给恋人的封封长信,刚站在新东方讲台上,让自己在领域里一战成名的《单词演义》,突然听到老友的离开写的故事,后来的《拆墙》《可能》《跃迁》三部曲……

写作于我像是攀岩的人身上挂的安全绳——平时并不会紧绷,但一旦在生活里迷失,坠落,这根绳索总紧紧拽在我手里。

有时候大家会聊退休——唉,不上班你会干啥?我都会说,可以去喜欢的地方,可以写点儿故事。写作是件能做到死的职业。

写作是我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生角色,作为一个写了几本书的生涯规划师(职业病重抱歉),我不禁思考:

什么是好作者?他们都需要什么能力?这个时代的全职作家活得如何?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现在全民都在搞写作训练营是个什么情况?真的每个人都能会写作吗?

接下来我会陆陆续续写点儿关于写作的系列文章,在这里立了一个《重新理解写作》——简称 #重写# 的Flag,慢慢写吧。


我常想,一个好的作者,如何持续写出好东西?

有个事实无法否认;

几乎人人都有偶尔写个好段子的才气,当“半句话查理芒格”的智慧,但只有一部分人能写好文章,很少人能写好一本好书,然后更少的人在一本本写好书。

这里面肯定有规律。

1. 输入

怎么做?

以前我的想法是,保持输入,保持输入。

写作有点像压烩面,你要看很多很多资料,最后才能压出来一丢丢面条,我把这个叫做“知识压强”。

比如说,做一个知识付费课程,读资料和最后成文的比例,大概在20比1。一个12分钟的课程,每分钟240字,2880字的稿子,基本需要你读个5万字,也就是大半本书的量。

数量当然是重点,质量也很重要,一手资料的价值,远大于二手三手和百度百科。我认识的好作者,都在查论文、淘绝版经典书、看大部头教材,不太看畅销书。

2. 真问题

有了知识压强很重要,但这是在命题作文之下的写作。写作久了,你又会发现,比内容更重要的,是选题。

这就需要另一种输入,持续收到真问题,

好的作者,都有各种方式收获好问题。写公众号的天天看热搜,写大文章的看社会新闻,收集好故事,写大书的看年度报告,写某个专业领域的书籍的人,则会去做咨询,因为咨询能拿到一手的,真正的问题。

这些问题会倒逼你组织脑子里之前输入的信息,就像一张绷紧的平滑的网,丢进去几块大石头,这个网面开始有了高低起伏,重点难点,知识围绕问题向中间滑落。

下一步,你把这些高低起伏的点用个框架串联起来,这就是大纲。

这就是我常说的:写作就是把网状知识,用树状结构梳理,以线性表达

 3. 框架

那又怎么写大纲?

你需要去看大纲,看很多很多大纲。

请注意,我的嘴型,是看大纲,不是看目录。

目录的确有时会反映大纲,但常常也和大纲没有什么关系。知识类的大纲和目录还有点重合,如果是小说和网文,目录和大纲完全没关系。

作者写作不一定一开始就有目录,但一定是开头就有大纲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刷书的目录,反推他们的大纲,当你找到50本好的书的目录,尝试去逆推大纲,你对于自己该怎么做也有了想法了。

这部分的输入也就差不多了。

 好,现在你脑子里的东西,有抓关注的选题,有科学的回答了,还有个不错的结构来支撑,这是个好知识结构了。

 4. 温度

 但距离好文字还是不够。

好的文字有温度,有感情,有节奏,有音韵,有气质,这个部分是最难的。

 这不仅需要你快速理解然后说出来的智商,还需要你的人生经历,你的体会,你的喜乐,你的悲伤……之所以用了这么多“你的”,因为你也许读了很多别人的,相信我,没大用。

 文字的温度,就是要用你的时间做引子,用你的痛苦或快乐来发酵。

躲不过去。

 写《重塑心灵》的路易丝·海在她的第三本书开头说过一句特实在的话: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之后的5年后,我终于开始实践自己写过的技巧。”

 这是真的,没体验和实践也能写作,不过以前的文字是收集和表达,体验后的文字,是自己的智慧和命。

 这一点上,知识类的作者还相对容易,他们背靠专业,最好的状态是把专业知识讲得通俗简单有趣,霍金在整个《时间简史》里,决心只用一个数学公式,E=mc²。

 文学作者们要获得体验则更加难,作家严歌苓在《职业写作》的演讲里曾经讲过,她为了获得体验所做出的努力。

为了写《妈阁是座城》,她去澳门赌钱,赢一万然后输5万。为了写《陆犯焉识》,她一个人跑去青海做调研,一个个采访当年的劳改人员。

 但这样的历练也是值得的——体验下汪曾祺老先生在70岁的时候写的文字:

 凝视

她愿意我给她化妆,愿意我凝视她的脸。
我每天给她化妆,把她的脸看得很熟了,我给她打了底彩,揉了胭脂描了眉(描眉时得屏住气,否则就会画得一边高一边低。我把她的眉梢画得稍为扬起一点),勾了眼线,涂了口红(用小指尖抹匀),在下唇下淡淡地加了一点阴影。
在我给她化妆的时候,在我长久地凝视她的脸的时候,她很乖。

 

这样的文字刷过去好像一篇如何化妆的说明书,但要慢慢读,感觉就升起来。这是量子波动一分钟十万字读书法所不能理解的。

 安静、平实、没有华丽的字、成语,甚至没有比喻,但文字里流淌的爱意静好。

这不是文笔写到了,而是心体验到了。

 5. 根源

 输入、问题、大纲、文字背后的体验,一个好作者准备到这里,写一篇好文,一本好书就足够了。但要能持续创作,需要更加底层的动力。

 再往深了想,你会不得不发现,风格、节奏、趣味、文化都是有师承和来源的。

 余华给哈金写过一篇序——《一个作家的力量来自于从根部开始的写作》,意思是一个作家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紧紧抓住他熟悉的世界和文化根源,就像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湘西之于沈从文,拉丁美洲之于马尔克斯。这些都是老天爷给你的写作材料。

 顶级的作家,都需要一个在世界、时代的宏大视角,回答:我是谁?我们是谁?我在对谁说话?

 写作里有个术语叫做“对象感”,要找到写作对象,首先要找到的是自己的身份,身份背后,你站在哪个根源,要说什么?

 你是谁,代表谁,在向谁说话?

 找到知识、找到问题、逆推大纲、经历生活、找到源头,这是一个好的内容创作者的5道工序。不靠灵感、不靠天赋和状态。

 在我看来,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用着这种思路创作的——他是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平时接企业咨询。他用咨询来获得真问题并思考,通过讲课把这些思考结构化,通过写作把思想产品化,扩大影响力。他的书帮他获得更多的好咨询客户、好问题和持久的名气。咨询、讲课、写作循环做。

 德鲁克超级高产,写过近40本关于管理哲思的书,而最喜欢的却是《旁观者》,一本介绍自己生平的传记体小说,介绍那些让他成长改变的人——那里是他的师承、他的身份和他的根源。

 巧得很,前段时间和刘润在埃及旅游,路上聊到德鲁克的逻辑,他说他的方式是—咨询、写作、出书、讲课、旅行,5件事循环做,这种创作方式是德鲁克模式的现代版。因为写作除了出版,还有公众号的渠道,而旅行则是主动去体验更大世界。

 6. 写作不靠灵感、别省工序

 总之,写作这件事就像做饭、运营、项目管理、编程或盖房一样,有自己的工序和逻辑,工序做到了,味道就好。

 最近几年出书的人很多,却很少能看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作品,都是因为这5道工序,总有一些没有做到位:

 有的人沉迷自己的世界,缺乏真实问题,于是自说自话;有些抓到了好问题,缺乏一比三十的输入,最后失之深度;有的堆砌干货却无温度,还有一些人第一部惊艳,第二部平庸,我想也许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源。

 说来惭愧,我写的也烂。

 其实写好不难,一道道按照工序做好就行。写得好也不容易,一方面知识爆炸,新知迭出,学不过来、一方面心态浮躁,写一半看到人家篇篇10W﹢又羡慕,很难按照工序一步步走完。

 这是当代写作者的挑战,在快速变化的碎片化时代,如何抓住一个主题快速出文章,却不失深度、温度和延续性。

 当然,这个世界写作的方式有无数,我这也只是其中一种。

 但不管是哪种,专业的作者应该有这种共识,就是写作有自己的技术,工序,和源头。有需要储备的材料,有必做的功课。写不好,并不是缺了灵感,天赋,状态等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更多可能是工序没做到位。

 同仁堂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写东西也差不多。你非说这叫工匠精神也行。

在我看来,写作就像番茄炒蛋,材料够新鲜,工序能到位,火候要好,味道就不会差。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平台 CEO,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高管,著有畅销书《职得》。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前几天是我 47 岁生日,人老了的一个标志就是不爱过生日,还不如给自己和读者写一篇生日寄语更有仪式感。

很多人把“老”和“成熟”划等号,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而在我看来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接受三个“平凡” — 父母是平凡的,自己是平凡的,孩子是平凡的。

01
理解父母是平凡的

高考失利的那个暑假,天天在家里哭,父母在旁边数落。我被数落得恼羞成怒,突然冒出一句:“谁让你们没本事,不想想办法!”其实这句话非但没水平也没道理,因为我妈那时候是教育局的领导,她已经利用职权帮我查了分,结果并不是判错了,而是我就是考得太烂了!

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对父母的怨恨,也不过是为自己的无能找一个出口而已。只有接受父母是平凡的,才能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道理虽然是这么一回事,但是放下对父母的期待的确很难。去年我参加领导力大师 Dr. Marshall Goldsmith 的大师课。课上他问大家:“你不能接受自己父母什么?”我说我不能忍受我爸每次发微信都以惊叹号结束。他问我:“你爸多大岁数了?”我说:“81”。他反问:“你不能接受一个 81 岁的老头标点符号用的不对?”

话音一落,全场一百多人哄堂大笑。坐下来后我仔细想了想一个惊叹号到底招着我什么了?想想是因为我爸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而那个惊叹号总是把我拉回小时候被他吓得半死还大气不敢出的回忆。

其实,父母年轻的时候是平凡的年轻人,有他们的局限性和性格缺陷。然而,在他们的那个年代,以他们的所知,他们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 Photo by Alberto Casetta on Unsplash.

现在他们是平凡的老人,他们的局限性和性格缺陷非但不会改变,反而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放大,变得更加啰嗦,不讲道理,甚至有时不可理喻。

然而,和父母和解既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也是对自己的解脱,余生很长,我不想负重前行,更不想留有遗憾。我想和我平凡的父母,享受每一分钟。

02

接纳自己是平凡的

35 岁那年的冬天,有天下了班走在小区里,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句:“This is it!(就是这样!)” 我的人生看起来也就如此了,我不可能成为梦想中的主持人,更不可能成为马云那样的企业家。想到这儿,我突然有一种从高处往下坠落的绝望感。

在此之前,无论遇到什么挫败我都会告诉自己,我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早晚有一天我会从 nobody 变成 somebody。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还有的是时间”这句话已经离我渐行渐远了,同样渐行渐远的是想要成为 somebody 的梦想。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没戏了!

你知道人买彩票买的是什么?他买的其实不是彩票,而是兑奖前幻想的权利。只要中彩的号码还没有宣布,所有买了彩票的人都会抱着一线希望,幻想着自己中了彩能拿那钱干嘛。

而在 35 岁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彩票可能永远都不会中了。我注定就是一个平凡的人。

在此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我都在慢慢咀嚼这份苦涩的不甘,所谓的中年危机大概就是如此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just that little ‘extra’.

平凡和非凡的区别只是一点点的“额外”。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闹了半天,平凡和不平凡之间的距离不过就是多做的那一点,多学的那一些,多走的那一步。如果我每天都多做一点点,日拱一卒,时间长了我不就从平凡的“ordinary”变成不平凡的“extraordinary”了吗?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于是 37 岁那年,我开启了我的英雄之旅 — 去英国读了在职博士,毕业那年我 44 岁,辞去了百万年薪的外企工作开始夫妻创业。

正如我在《职得》书里写的,所谓英雄并不是不平凡的人,而是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努力。你我皆可成为英雄!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但奢望不是希望。想要一夜成名就是奢望,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变好就是希望。妄想症和正常人的区别也在于此。

所谓成熟,就是明白自己手里拿的不是彩票而是一张船票。

人生如渡,只有放下对自己的执念,接纳自己,才能平心静气的前行。

03

接受孩子是平凡的

有一项调查显示 90% 的父母都认为自己孩子的长相高于平均值。这在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积极幻想”。

的确,初为人母的都有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家孩子跟别人家的都不一样,就连我们家娃拉的屎都比别人家娃的更有型!虽然我是现在这副鬼样子,但是我孩子一定有个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我们拼命地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生怕他们的天赋异禀被自己耽误了。

我当然也不能免俗。但慢慢的,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发现儿子越来越像我俩,无论是身高体重智商性格,甚至走路的样子都惊人的像。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 Photo by Danielle MacInnes on Unsplash.

但即便是这样,我心里还是笃定地相信,我的孩子不一般。他还小,现在还看不出来,说不定以后就慢慢看出来他的不一般了。

结果呢?钢琴放弃了,游泳也没坚持,等他到了 15 岁,我才终于开始接受,他可能就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以他现在的成绩,考藤校连想都不要想!

哎,上次买彩票没中,这次又买了一张,还 TMD 没中!

我的沮丧和懊悔自然而然的演变成对儿子的唠叨,让他很烦。前几个月,他在一个夏令营的结业演讲中讲到:

我想跟在座的父母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勋章,不要总把自己的期望放在他们的身上’。

等他下来以后,一个美国妈妈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讲得很好,但是相信我,等你有了孩子就会理解,孩子就是你的勋章!”看来天下父母都一样,什么海淀妈妈,顺义妈妈,美国妈妈也一样!

生命中有些人就是来渡我们的,尤其是那些给我们带来烦恼的人。

我儿子就是来渡我的。我很清楚的知道,我如此不能接受他是一个平凡的孩子,还是因为接纳自己的功课还没有做到满分。

人生如渡,只有来时的船,没有归去的帆。最后与你风雨同舟的,只有自己。

父母也好,孩子也好,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能否真正的接纳自己。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 Photo by pixel2013 on Pixabay.

04

所以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呢?

我想要做到真正的接纳就离不开“同理心”。

带着同理心看自己的时候,我经常会对自己说:“你真的很努力了,你走的已经不是 extra(额外)一步了,无论生意做成啥样,都值得为自己喝彩!是,虽说出名要趁早,但真正有才华的人早晚都会露出的。最起码我找到了可以为之付出一辈子的事业。既然是一辈子的事儿,那急啥呢?路还长,时间还有的是,先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再不济,古有梵高,今有 Lin Gao,以后的事儿谁都难说。”

经常也有人问我:“可是高琳老师,你不是说要过不将就的人生吗?接受平凡,难道不就是向命运妥协吗?或者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相信我,这个问题我反复问过自己 N 多遍,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从小我就被我妈教育“压力就是动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自己还不够好”这个想法像小鞭子一样抽着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我。

然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接纳自己的平凡并不是妥协而是与自己和解。知道我既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自己认为的那么差,我就是我。

而也只有先和自己和解了,才能有长久的动力去改变。这种改变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理由 — 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当我说接纳自己的时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必然会在你想要的时间,给你想要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是值得被爱的。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 Photo by smallme4u on Pixabay.

所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做到了,我承认我还是会逼自己太紧,也还是会对儿子偶露狰狞。但是盼着自己成仙儿本身也是一种执念,如果我每天都涨那么一点点智慧,学会放下一点点,接纳自己和他人多一点点,早晚我也会成仙儿的。

心理治疗师会告诉你,包括在《共情的力量》书里也讲到“找到能接纳我们的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全然的接纳自己”。因为真正的疗愈只有在全然的接纳中才能发生。

呃,真心不是我想撒狗粮,但是于我而言,我老公 Hubert 是第一个全然接纳我的人,他接纳我的野心和缺乏耐心,也接纳我对自己的不接纳,他让我相信无论我是多么的不完美,我都是值得被爱的,这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被疗愈了。

尽管在外人眼里,我们俩之间,我是那个更星光灿烂的人,但我比谁都清楚,如果没有他,我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缺乏安全感的家伙。所以管别人说什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行!

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积了什么德,在 24 岁的时候遇到他,但我知道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If you have been blessed,bless others.” — 是的,既然我是如此的幸运,余生我会用尽全力帮助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他们故事里的英雄,这就是我一生的使命。

47岁的今天,我紧紧攥着手中的船票,带着感恩的心,渡人,渡己。

接受人生的三个平凡才是真正的成熟
▲ 站在旁边的不是我老公,是奇葩之王黄执中。

P.S. 35 岁的时候,我以为我再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现在其实也多多少少实现了。我没成为央视主持人,但却经常客串主持行业峰会,我没成为马云,但最起码创业了。所以,只要还活着,就还有的是时间……

真心祝福大家都好好活着,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