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考,很多家长在问高中的升学率个招生人数信息,今天小编整理后,发给大家,以期有助。


以下是各个区的市重点高中升学率及招生人数
杨浦区

静安区

黄浦区

长宁+虹口区

徐汇区

浦东新区

宝山区

普陀区

其他各区

优质区重点

—————–
以上数据,供大家参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YlHbhQdOylPSdb7trXvAw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临近中考,很多家长在问高中的升学率个招生人数信息,今天小编整理后,发给大家,以期有助。


以下是各个区的市重点高中升学率及招生人数
杨浦区

静安区

黄浦区

长宁+虹口区

徐汇区

浦东新区

宝山区

普陀区

其他各区

优质区重点

—————–
以上数据,供大家参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YlHbhQdOylPSdb7trXvAw
每个初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中学,最好是市重点。
但你知道上海的市重点录取概率是多少吗?在一届的同龄人中有多少人能够有资格进入理想学校?
更重要的是,考上市重点就能进入名牌大学了吗?市重点的升学比率是多少呢?
2018年上海中招报名人数约7.1万,而近年来中考的整体录取率均控制在97%左右(包含三校)。事实上,只有不到68%的孩子可以进入各级高中(市/区重点、普高、民办高中),剩下的只能去三校(中专、职校、技校)。而即使是那68%的读高中的学生,也只有26%多点能进市重点,剩下的大半在区重点和普高。
最终进入“王冠上的明珠”四校的,只有区区1600人。

2019年上海共有242所高中,各区的高中数量分别如下:

说明:
1.表中“市重点”包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享受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政策”两类学校。
2.委属学校包括四校和上实、上师大附中六所。虽然他们中也有部分会在中考的某区招生,但是按性质来说,他们其实不属于任何区,所以计划单列。
3.此处统计的只是学校数量,和中考招生政策并未完全匹配。比如复附青浦虽在青浦,却只在零志愿招生。而格致奉贤虽算黄浦的学校,但同样在奉贤也有招生。
4.上海市向明中学(浦江校区)上海市第二中学(梅陇校区)上海市格致中学(奉贤校区)随本部计入统计。
了解了中考的整体淘汰率,也了解了各区的具体情况,总的来说能够考到区前20%就有希望进市重点了。
可问题是,进了市重点就万事大吉了吗?就能“一只脚踏进交复大门了吗”?
即使进入市重点,也不要高兴太早,毕竟上海现在市重点共有69所,也分三六九等。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在2018年高考,有学生考上交复(不含医学院)的高中寥寥无几。我们以综评批次为例,2018年全市245所高中,仅有64所高中有学生通过综评录取交复。而这64所高中里,有39所录取人数尚不足10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校+七宝这五所学校的录取人数便已经占了交复总招生人数的接近半数!

而录取人数前20的学校,更是占了总招生人数的85.2%!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能考进交大复旦,那只有进了这些学校才有希望。那上述学校在中考时招生人数仅占中考总人数的10.9%。培养出一半以上交复生源的四校及七宝在招生人数更是不足2.6%人!

光从数据上来看,中考要进入上海顶尖名校的概率,和高考进入北清复交的概率相近。
但中考最可怕之处在于,作为考生人生中的第一次分流,细微的差别,对于未来发展道路的影响都是巨大且难以挽回的。

高考的时候,考生也许因一分之差从交大掉到同济。但是未来走上社会之后,交大的学生就一定比同济发展得更好吗?当然不是!
但中考,如果考生同样以一分之差,从顶尖市重点掉到了普通市重点,或者从市重点掉到了区重点,那未来发展的道路,可能就此改写。
全市的市重点,如果光看一本率/自招达线率可能都有70%以上,但对于顶尖市重点来说,这个一本率中的学生都是进入交复同财的;但对于一般的市重点来说,虽然学生也都上了自招线,但录取的多以非211高校为主。相近的数字,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说高考的筛选就像是走楼梯,一格一格的往下走;那中考的筛选就好比滑滑梯,一分之差可能就直接从三楼掉到二楼。
对初三孩子来说,中考的这一步,是不该走错也绝不能走错的!进入高中后还有更多可能等着你!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8875330
经历过前天线下“割韭”升学咨询讲座后,一叶先生深思了很多问题。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慕溪的魔都慢生活”公众号中昨日也提到了鸡娃和育娃,对此我很认同她的看法。
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依旧存在,也让走体制内的家长不得不舍弃一些理想化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无奈。
在中国,在所有人的观念中,考上大学是一件光宗耀祖,高大上之事。考大学算是人生第二次投胎了。
尤其是对于在边远地区的人们。但是考上学真的能改变人生命运吗?也许只有农村和小城市走出来的大学生,依靠学历留在了大城市。让他们从此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但对于大城市的本土学生呢?他们更多的是延续父母的阶层而生活着。
所以,对于我们上海户籍学生而言,考大学,也许就真的是考上一个学校而已。为什么浦东和闵行鸡?因为这两个区的新上海人最多。他们是通过考改变命运,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因为考不上大学而被打回原形。
为什么中心城区的家长不普遍那么焦虑,鸡血?(即便有也是被现在自媒体教育鸡血风带起来的)
因为他们有房有钱有产业,他们不需要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给孩子留一套上千万的房,或一个公司,一份产业,足够孩子一生无忧。
要知道1000万,假设一名大学生工作后几十年平均年收入12万,需要不吃不喝足足80年才能攒到。因此,当你想明白了,就会发现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大家注意,这里我用的是好大学,不是大学。因为好大学(985和211)和大学(普通一二本)的差别,仅在应聘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区别。那有钱就可以不上大学了吗?一叶先生认为大学一定要想办法去上的,因为在那里的经历,获得的交际圈,老师和同学交往,甚至处事观念,会影响你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格局。一旦交友不慎,爹妈留给的房子和钱财再多,也许短时间里就被败光了。
昨天讲座里,讲师提到上海中考的高中录取率不足50%,不止一次提到将有一半孩子是上不了高中。他那是为了制造焦虑,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叶先生了解到的上海高中录取率大概在82%-85%左右,因为有很大一数量的学生因为户籍和积分原因,是不能报考高中的,但他们也被计算在内。大家可以看看身边的上海户籍的孩子,只要不学坏,几乎没有谁考不上高中?
对于上海户籍的孩子,应该考虑的是考上什么高中。四校,八大,市重点,区重点,还是普高?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只要能考上高中,85%以上的概率是可以上大学的。所以,上大学对于上海户籍的孩子而言,根本不是难事,也没有必要那么焦虑。至少家长和孩子都走点心,高中就进了。
但是2022年新中考政策出台后,招生通道出现了变化。可能考上高中不那么难,但考上市重点还是要有点技巧金额策略的。
只要进市重点,就意味着你只要不是后20%,大概率是可以去一二本高校的。所以,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市重点才应该是你们K12中最重要的目标。
一直来,有人总是很酸酸地说,只要自己强大,去区重点和普高,高考一样可以碾压市重学生,扭转乾坤。但是一叶以我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大家。这种论断太天真。到了高中,高中老师教学决定一切。爹妈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去市重点和区重点的差别还是特别大的。如果你的娃不是在初三前能达到高考上本科的能力,到了普通高中,可能三年下来只有退步到大专与高职的份。
因此,家长们你们别无选择。市重点和努力冲击一本,才是K12体制内道路上的最重要一环。
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存在,也让幼升小和小升初环节的择区和择校变得更加重要。(一叶老帖说了很多次,这里不再重复。)
最近新中考政策出台后,很多人喜欢去研究分配给哪个学校有多少名额。但是这些对你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假定200人的学校,给了20个名额,你考不进前20名,那名额和你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还有很多人喜欢去研究学校自招名额,而以此排名学校档次。这种更蠢。
自招根本没有标准可言,也没有人说只看成绩。举个例子,我那个朋友孩子,考到教育强区一模前1%,目前依旧没有得到四校的召唤。
要知道今年还是大比例自招的旧中考政策。那大家想想,明年的一模前列还有什么用吗?真可能就只是模拟考而已。
其实,无论你们怎么去听讲座,怎么去研究政策,研究学校档次,考试又不是你们家长和机构去考,而是孩子自己。
对于一个真正的学霸,他不会在乎在哪里上学,他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初心,他不会因为升学压力多大而放弃。哪怕在菜中,最菜的那种,只要能中考+综评考到区第一名,就能去上海中学。而我可以肯定进去后不会被碾压。
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有人说,如果进不去民办,就准备四年把娃交给某思或某机构。
一叶先生认为这种想法太天真,太愚蠢。监管越发严格,机构难度逐渐在降低,进度也在逐步减缓。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的扔给机构,那你的孩子最浪费是时间,并不能换来好的成绩。未来一段时间,检查违规机构一定是教育监管的重点。进度不快,即成补差。
虽然一叶曾经也撰文写过,鸡娃之余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尤其家庭幸福远比孩子的成绩来得更重要。但是今天还是啰嗦了一回。没办法,昨天被不良讲师笑晕乎了。
还是那句话,1500/每小时的咨询,并不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的建议。作为家长,还是应该从孩子自身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地选择升学途径。
所以,上海升学形势远没有不良自媒体吹的那么严峻。请别太焦虑,也自信一些。路,是需要孩子自己一步步去脚踏实地走的。
另外,请问大家你们知道上海高中均分成绩最好的是哪几个区吗?据一叶先生了解,2020年上海高考均分第一是徐汇区,第二是长宁区。说明啥?只要能上高中,高考结局就难说了。徐汇能理解,竞争一直都很大。但是长宁好生源初中和高中都被挑走了,还能做到第二说明啥?均分也许虽然不能代表什么,但均分起码能代表一些普遍潜在因素,值得我们去思考。
这里特别提醒一下,传闻中北京周末要安排学校上素质课。这个没有官方宣布,请不要以讹传讹。至少现在或未来一段时间,在上海不会执行。请大家不要传谣了。
另外,黄牛和割韭菜讲座,是如今教育升学两大毒瘤。
千万别找黄牛办事,请看下图,血淋淋的教训。
文章最后发一个群里家长发给我的另一个升学(韭菜)讲座广告截图:
再请大家看看群里见过世面家长(都是过来人)的反应,我又一次笑晕了。
浦东?又是浦东?也对,浦东新上海人多,怕掉阶层,舍得给孩子花钱,所以焦虑的家长也多。让他去黄浦和长宁试试,超过十个人报名就服他。
700!夫妻档1400!比前日一叶先生参加的还贵!前天好歹人家也是机构,有合法经营资格。这家也真敢要钱!请问收入纳税吗?请问有教育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吗?
为什么是备孕家长到五年级家长为讲座目标?
因为这个韭菜生长周期足够长。一茬又一茬,更因为经历过小升初和中考的家长就不好骗了。为什么谢绝同行?因为怕说穿帮。
至于“韩某人”?一叶目开2年多,四百余贴,一叶先生教育从业二十余年,还真不知道这个韩某人是哪跟葱!我只听到过韩国人。哈哈。
省去烦恼?呵呵,估计去了以后会更烦恼。
为什么现在不给地址?是不是怕没教育部门批准的教育咨询资质(广告公司不具备资质)而被举报?700元,咱们心疼钱,连做卧底的心都没有。
再来一张图,也是群内家长给的:
写这种帖子也不怕误人子弟?家长们,借读需要什么条件?借读四年后有什么后遗症?估计你们根本不会懂真正问题所在。
借读,如果没有人被劝退,让出学籍,谁给你们转正?不能转正,就无法享受儿子初中待遇自招。不但如此,还会影响中考平时分何综合评定分数。还要面临被借读校和学籍校家长举报的风险(借读流程是否合规,学籍校和借读校是否跨区?)这些也就算了。借读,你以为就不会被监管了?我悄悄地告诉你,官方已经开始关注此类问题了。借读家长请祈求吧,希望你们四年中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突然想起来了,这位“老法师”不就是在后台咨询一叶关于共建的那位吗?当属了解了,一个帖子2000均浏览量的自媒体经营者,也能配和均浏览量20000的一叶去谈合作?咱们团队可是科班出身。所以,一叶先生没有回答直接拉黑了,一叶只和公益团队合作。如果能把讲座咨询费全都捐给水滴筹,一叶愿意扫榻相迎。
既然说到共建,那就说说共建对借读生最大的杀伤力。有因共建名额不够进不去的学生挤着借读名额,即使有名额让出,你觉得校方会优先谁?大家都懂,这样借读生还能指望转正吗?
家长们,如果这都看不懂就真没救了。这才是最大的借读风险。成绩好也没用,共建生,教师子弟通道生,名单不公布的!奉劝各位,千万不要走借读路,你不是学校自己人,四年后有你们后悔的。借读是没爹没娘的那种买卖。
所以还请请谨慎看待这种不负责任的教育自媒体咨询,弄不好自掘坟墓。他们盯着的只是昂贵的咨询费。反正可以不负责任乱说。
(上述截图来自交流群内家长提供,一叶不屑去了解无关人员的背景。就事谈事。请所有人不用去打听是谁,也无需告诉我反应。咱们不给他们蹭流量,毕竟咱们流量足。另外,毕竟现在利用教育咨询割韭菜得多了去了。一个个都点名太累。总之说到这儿,还有人愿意奉献钱包,那咱们也就真无能为力了)
另外一个是慕溪管管刚开的公众号,上面的内容陆续丰富,会涉及生活和教育很多方面,鸡娃之余,家长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爱好与生活的。这个“慕溪的魔都慢生活”未来也将加入到“升学微答问”活动,和摩天崖一起为升学家长答疑。
本篇是「学校字典」联合「G大成长论」推出上海各区教育数据分析系列文章第二篇。
第一篇杨浦区的分析文章在这里,同时今天的二条放了「G大成长论」的杨浦区分析文章,欢迎稍后点击阅读。
房源数据来源链家网,数据处理由「学校字典」和「G大成长论」共同完成;
我们各自有一些独特的数据,会在合作系列中一起分享给大家;
全文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内容很干,建议留出足够时间慢慢看,也可以直接先看下文的结论。
全文包括黄浦区的:
1、行政区介绍
2、各学区成交量价
3、全量小初分析:热度、口碑、市场、溢价、入学紧张度
4、高中高考水平
5、中考竞争压力
6、如何分析学区房入学年限要求
我们会先放出总结,方便大家理解内容和文中图表,当然,如果你对数据有其他理解,也可以通过后台留言分享给我们。
关于黄浦的几个观察总结
1、“贵·富”黄浦:单价高、面积大,不适合刚需家庭选择,因此换手率低。
2、行政区面积小,学校密集,各校对口小区数量较少;因此各校学区房成交结构易受对口小区属性影响(比如对口地段小区都是高端品质小区;对口地段可成交房屋较少等)
3、黄浦的小学/初中热度在2020年有一些超出认知的变化,我们用两个指数进行说明,建议直接下滑至【图:小学/初中热度指数】自行阅读。
4、黄浦高中数量多,但高中质量不算顶尖: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一半能考上“一本”;只有大同中学勉强有一半的学生能考上“双一流”。
5、受大量“中考移民”影响,黄浦中考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轻松了:头部高中大多“高进低出”;黄浦本土考生要和大量“精英移民”争抢统招名额。
然后我们开始对黄浦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常规思路,我们先来看黄浦区整体的情况及特点,用数据来看看黄浦是否和大众认知一致。
行政区介绍
黄浦的建国前小区占比是上海16区中最高的,这意味着黄浦有着较大的“旧改”压力,而这些建国前的小区现在大多不能交易。
从2000年起,黄浦的新建小区大多以150㎡甚至200㎡的大面积户型为主,起步面积大多不低于90㎡,这导致黄浦的成交结构非常特殊。
黄浦很贵,贵到断层式第一。

黄浦的“贵”和黄浦的“富”相呼应,人均GDP同样是上海断层第一。
受高单价影响,黄浦成交总价500万内的房源占比是上海16区中最少的,只有53%(上海平均86%);
一千万以上的房源成交占比15%,是上海唯一一个千万房源占比高于10%的行政区,可见黄浦的“贵”不仅体现在单价上,还体现在大面积品质房的数量上。
我们将“<60㎡”定义为挂户口,“60-90㎡”定义为刚需上车,“>90㎡”定义为品质自住;来看看黄浦的二手房成交占比。

很明显,黄浦在上海16区中最不适合刚需群体选择。
在套均价和套均面积上的表现也是如此:
“总价高”、“面积大”

总价高、面积大、建国前老房子多,导致黄浦的换手率非常低(换手率=成交量/住宅总数)。

作为上海面积最小的行政区,黄浦的住宅数量同样是最少的,因此成交量也垫底,我们直接从成交量涨幅来看黄浦的二手房市场表现。

2017、18年市场相对萎靡,成交量较低,主动权更多掌握在买方手中。
2019年开始回暖,成交量明显上涨,市场相对均衡(属于量涨价跌的健康市场);
2020年受疫情、新政等影响,成交量比较疯狂,主动权已经转移到了卖方手中;
2021年1月网签破4.4万套(上海二手房只有2015.12、2016.1/3/8四个月出现过破4万网签的情况),正因如此上海在1月22日紧急发布了“房地产调控新政”。
“贵·富”黄浦看上去门槛高,实际成交表现也是如此,在均衡市场的2019年,黄浦的成交量涨幅是垫底的。
出人意料的是卖方市场的2020年,黄浦成交量涨幅排上海第一:
一方面来自优质学区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2020年在沪买品质住宅的群体增多,而黄浦的品质住宅占比本身就比较高。
总的来说,市场均衡时,人们往往不会想到在黄浦置业,或者对黄浦有强回避心态(单价高、房子老等印象)。
但是到卖方市场,黄浦的性价比一下子出来了,导致单价和成交量双双上涨。
“贵·富”黄浦的学校密度是全上海最高的,“教育强区”的名号也比较深入人心,在2020年市场相对失衡的情况下,黄浦各学区市场表现到底如何呢?
各学区成交情况
先附一张全黄浦教育地图:

再来看看2017年-2020年4年黄浦各小学学区房成交量、成交价排名情况。

黄浦一共32所公办小学,其中有4所学校(光明小学、北京东路小学、复兴中路二小、四川南路小学)成交量非常低,数据不具备参考价值,因此剔除不展示。
3所标记“※”的学校(卢三、淮海中路小学、巨鹿路一小)划片范围内的房源以高品质自住为主。
高成交量的大多是“小面积自住为主,学区属性相对较弱”的几个学校:
海华(普小重初)、卢湾实验(二梯靠后)、徽三(二梯靠后)、师专附小(二梯靠后)、中山学校、新凌小学。
黄浦各小学的成交量价很难直接和学校热度或能力挂钩,这是因为学校对口范围的房子成交数量太少,或者对口都是高品质小区。
想反应学校热度,还是需要从换手率或换手率的变化来看。

从上图中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到:
1、作为黄浦招牌双学区的上外黄外,近4年换手率持续上涨;
2、低价的二梯队学区(师专附小、徽三、卢湾实验)因为满足刚需群体的需求,近4年换手率同样持续上涨;
3、受新政影响,对口初中相对较弱或初中水平略有下滑的组合,2020年换手率涨幅较低(蓬二、曹光彪)
为了真实地反应2020年黄浦学区情况,我们把“2020年的同比增幅”作为数据指标;
将八大数据维度分为“关注指数”和“市场指数”两类,为大家还原2020年黄浦所有公办小学、初中的真实表现及对比情况。
关注指数:“在售房屋线上浏览人数”、“在售房屋关注总数”、“在售房屋被咨询次数”、“在售房屋线下看房次数”;
市场指数:“网签总量”、“网签单价”、“换手率”、“学位溢价率”;
换手率:成交量÷住宅总数;
学位溢价率:<60㎡房子的成交单价对比该校学区均价的溢出率;
将两个指数以十字坐标图呈现,能得到四种类型:
①关注高-市场热(右上角第一象限)
②关注低-市场热(左上角第二象限)
③关注低-市场冷(左下角第三象限)
④关注高-市场冷(右下角第四象限)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同类型间的不同数据表现,大家或许能够得到一些自己的结论。
小学热度指数

简单给大家举几个栗子:
1、上海市实验小学作为黄浦比较低调的一梯队小学,对口初中敬业,虽然没有大同格致那么出名,但同样不弱;
因对口地段小、对口小区少,因此入学年限低,能够满足很多考虑公办学区较晚的家长需求;反应在数据上非常直观,关注指数黄浦最高。
2、师专附小是黄浦二梯末的一所小学,2020年对口初中换成了大境初中,对口初中变好;
加上对口地段小区价格不高,适合低价刚需群体,市场指数黄浦最高。
3、对口格致初中的曹光彪小学因地段在人广,价格高、可交易的房子少;
曹光彪对口的格致初近几年略有下滑,有不复黄浦第一公办初中的倾向,作为唯一生源校的曹光彪关注度同样出现了下滑,没有出现在热度指数双高的第一象限。
大家可以找找自己关注的学校,进行对比分析。
初中热度指数

同样来看初中:
1、向明高中近几年的高考成绩有明显上升,作为嫡系初中,向明初的关注指数位于黄浦区高位。
2、中山学校的初中部是近几年受到了黄浦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家长反馈中考成绩也有了一定上涨,在热度指数双高的第一象限。
3、清华中学生源小学都比较一般,但对口小区都是高品质小区,才表现出“关注高-市场冷”的现象。
最后我们来聊点看上去和“学区房”关联不大,但其实非常影响“孩子升学路线”的高中高考表现和中考环境。
关注学区的家长们一定要记住:
脱离区域教育环境直接对比学校,都是“耍流氓”。
能全市排名的只有高中,因为竞争环境一致;
上海中考是分区录取的,各区的高中数量、高中水平、中考竞争环境、录取率差距非常大,所以跨区比小学或初中不太有意义。
黄浦高中情况
黄浦有9所区属市重点高中:大同(老八大)、格致(老八大)、格致奉贤、向明、向明浦江、大境、敬业、卢湾、光明;
4所区重点高中(市十、五爱、市八、储能);
4所一般高中。

作为市重点高中数量和占比都是上海最高的行政区,黄浦的“高中质量”却一直被质疑。
老八大(大同、格致)2020年高考表现不算特别突出:
格致在S、A档(类比985)表现略好一些,而大同整体比格致强;这和近几年的口碑一致,格致从2020年开始热度上也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在后面的数据中也会着重点出。
向明没有之前人们传说的那么弱,依然和第四名的大境拉开了比较大的差距,同时也没有被两所八大甩开太远的距离。
以上三校中大同中位数勉强可以到上海大学级别的B档(类比211),而格致、向明的中位数要掉到上师大级别的C档(头部一本)去了。
往下肩部的三校:大境、敬业、卢高;
这三校高招的表现比较接近,中位数在D档(尾部一本),其中大境去年表现相当出色,是黄浦前六名高中里面低进高出的一所(性价比高)。
黄浦中段的高中:市十、五爱、光明、市八,其中位数都要到E档(二本)了。

整体来看,黄浦的高中教育中,考取“一本”的比例在全市相对较高,也就是CD档(C档是全市高考前1/3的孩子,而D档是全市高考前1/2的孩子),这也是说黄浦适合普娃的原因。

黄浦“双一流”的表现的确略有对不起家长们常说的“教育强区”的名号,这其实是受黄浦的中考环境影响。
黄浦中考环境
对上海中考略有了解的人可能都听说过“中考移民”:中考前通过回“户籍地中考”进行跨区中考,就是为了享受区内市重点高中的倾斜。
“中考移民”就是黄浦先起的风气。
明显具有优势的市重点高中数量,使得黄浦区非常受欢迎。
黄浦中考环境吸纳了大量以浦东为主的中考移民,承受了大量“精英移民”的黄浦现在高中性价比并不算高,头部高中有明显“高进低出”的现象。
我们统计了2020年上海各区高中的招生计划数,再与各区当年的中考人数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各区考生考取高中的压力。

从图中能够发现,黄浦的整体高中考取率其实并不高。
虽然我们说黄浦适合普娃,但大量的中考移民使得黄浦普娃中考时要和“精英移民”争统招名额(跨区中考不享受名额分配),也就是“1-15平行志愿”段的竞争压力比较大。
最后的最后,用一张图尝试回答各位家长非常关心的公办校年限或者摇民办是否能回去的问题。
需要明确,这个问题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算是教育局也会直接答复不知道今年或未来的情况,因此我们用数据角度来进行现状的精准描述:
学位紧张度=2017-2020成交量÷在校生
换手率=2017-2020成交量÷住宅总数
黄浦学位紧张度&换手率


学校字典团队
研究上海学区3年+:储备上海全量1684所公办小学、初中信息;
对整体房产市场、学区政策,各区学区概况等有系统化储备;
根据家庭需求,定制学区置业方案:提供从择区、择校,到买房的全流程服务;
服务1000+个学区家庭,开办线上、线下讲座近100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qlA38RCaDg9WqHPStpNA
如有更多一模参考人数最新消息
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留言分享
↓ ↓ ↓
附:2020上海各区官方中考人数统计
声明:以下各区中考人数来源于各区教育局官方公示文件;一模人数来源于家长统计,非官方发布,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Aftqs_dUEn4oVxs4vZX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