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来源 | 陈柏龄的酱油台(ID:soychen01)

作者 | 陈柏龄

责任编辑 | 包不同

 

这可能是一篇能够改变你生命体验的文章,约5500字,希望你能静下心,花15分钟把它读完。以下是正文: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回忆你的童年。

 

幼儿园的时候,你觉得一个下午都很慢很慢。
小学时代,一个学期似乎像一辈子,你望也望不到头。那时候一周都会觉得很久。
中学时代,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缓缓走,你感觉自己永远长不到18岁。

 

到了大学,时间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开始飞奔,你明白童年已然远去,但中年似乎也依然遥远。

 

工作之后,时间仿佛按上了加速键。20之后便是30,30之后便是40。有时候你感觉老年近在咫尺。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我和我幼时的小伙伴)
这么多年下来,
你看着咿呀学话的幼儿变得能说会道,
你看着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成熟稳重,
你看着叱咤风云的中年人转眼白发苍苍。

 

儿时伙伴发来婚礼的邀请,
你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前。
婚礼上,你看着十年后的他,觉得陌生。
你感到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吞噬了你们这毫无交集的十年时光。

 

当我们越长大,
时间好像流逝地越快,
我们乘坐着一个不断提速的时光列车。
小时候,10分钟,
足够你从操场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
足够你在校园的角落玩上五六轮的滑梯,
足够你和同学们打闹很久很久。
成年后,发一次呆,
一个小时、
一个上午、
一整天就疏忽而过。

 

转眼就是一年,甚至十年。
时间好像只属于童年时代,
不再属于已经长大或者即将老去的我们。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对于「长大后时间变得越来越快」这件事情,网络上有一种解释
5岁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了1/5。
10岁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了1/10。
20岁的时候,过多一年,记忆便只增加1/20。
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
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可能等你60岁的的时候,
过一年记忆只增加1/60,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上面这种说法初看之下很有道理,但我不太认同。上面这种解释显得悲观又绝望。而且并没有找到时间变快的本质原因。
不瞒各位,从小学开始,我就琢磨着如何让时间慢下来。在和时间搏斗的过程中,慢慢地,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我不经意地把「对抗时间加速」的想法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我收到的反馈是,他们被刷新了三观,重塑了对时间的认知。
我的想法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毫无新奇之处。
我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逃离人生中的熟悉区域,创造人生中的新鲜区域!创造新的记忆点!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我的幼儿园时代)
在我看来,时间变快的根本原因是:
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周、
每一月、甚至每一年,
都没有任何的记忆点!
我们不停地在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现在,闭上眼回忆一下,过去一年,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还有多少?
如果你在过去的一年里,
没有做过任何新鲜的事情,
没有经历过强烈的差异化体验,
你会觉得过去的一年过得特别的快。
因为你留下的记忆点很少。
认真去想一想吧。
在学生时代,我们在疯狂地学习新的知识,不停地应对新的压力,面对新的考试。从学生角色过渡到打工人身份,我们需要学习新技能、适应陌生环境、应对新挑战,这些不断出现的新事物让我们印象深刻,让时间变得缓慢。
而工作两三年之后,大多数人已经熟练掌握了工作技能大部分的技能,新鲜感也早已经消退。生活也似乎如此,慢慢归于平淡。
一旦工作和生活停留在舒适圈,
没有新鲜或者富有挑战的事进入,
时间,就会从这里悄悄开始加速。
一旦工作和生活丧失了记忆点,
时间,就会从这里悄悄开始加速。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有人做过研究,同样一辆24小时往返的车,大多数人会感知到去程的时间比回程的时间要长的多。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为了降低工作量,经常会把相类似的信息归类到一起。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里,我们尽量不坐回头车。
当我们回忆过去的事情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往往是第一次的体验,或者是「具有强烈差异化的体验」。
这些具有强烈差异化的体验越多,我们的记忆就会越充沛,我们感知到的时间就会变得越长,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越加充实。
帕斯捷尔纳克曾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这些瞬间可能是:旅行,高考,初吻,初夜,婚礼,失恋,重大疾病,创业,背叛,亲朋的死亡等等。某些瞬间是自己无法避免无法掌控充满痛苦的的,某些瞬间是自己可以创造可以掌控充满愉悦的。
这些瞬间会延长你的时间,延长我的生命。
如果你有足够长的人生体验,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够记得最清晰的,甚至到死亡记忆依然能够回忆起来的,不过是那么几个瞬间。
如何去获得这些充满记忆点的瞬间?
——我的核心思路是逃离人生中的熟悉区域,不断建立人生中的新鲜区域。
下面我将多年总结的对抗时间的加速方法分享给你,极其有效。在实操上,我们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来建立人生中的新鲜区域,对抗时间的加速。按照效用顺序排列,分别是:
最低层级:做具有复利效应的小事。
中间层级:接触新鲜的事物。
最高层级:经历痛苦的体验,极致的挑战。
最低层级,是阅读一本书,学习一门课程,或接受有效用的新的信息,写一篇略有挑战性的文章。这样的体验记忆会伴随着你几个月至几年。这个层级的经历,对延长感知时间的效用没有那么大,但好处在于成本低、可以积少成多,而且在整个人生经历中,能够形成巨大的复利效应。人生中的新鲜区域会在一次次的微小行为被建立起来,形成一张对抗时间加速的巨网。
第二层级,是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换一个新的住所,学习一个新的技能,进行一份新的工作,认识一批新的朋友,建立一次新的亲密关系。这样的体验记忆会伴随着你至少几年至十几年。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大多数人生而不自由,即使明白这种做法的效用,恐怕也无力每日精进。我愿意分享给那些曾经面临过人生重大选择的人,他们会更明白这件事情的价值。
最高层级,是经历极端痛苦、极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一次巨大的失败,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一次创业,一个极限的运动挑战,甚至是一场朋友的背叛。这样的体验记忆会伴随着你10年甚至是一辈子。但这种做法且不说成本极高,在发生几率上也常常可遇而不可求。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如果把「能够对抗时间加速」的事件按照效用进行量化,并进行排序。以下是我的排序顺序,你也可以写下你的。
这是我自己「对抗时间」的技能树。
1.对抗时间的最低层级:
         做具有复利效应的小事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我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做「对抗时间系数」。0.1代表着你做的这件事情,至少能够在你的记忆里停留1个月。0.3则是3个月,1则是1年,以此类推。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下限,而非上限。
一本书停留在你的记忆里的时间通常会是几周至几个月,但如果某本书对你特别有用,这本书对你的影响可能会长达十年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比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充满了战栗感。这本书关乎于你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如何感受人生的幸福、如何优化自己的能力、如何控制周围的环境。
这本书点亮了我生命中许多灰暗的时刻,也引导我人生中的诸多选择和价值判断,每次做出这些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几年前,我在一个五线城市的偏僻酒店里阅读这本书的场景。前一个瞬间的我,托着烛火,照亮了后一个瞬间的我。我人生中的新鲜区域就在一个个重大选择中被逐渐发掘和照亮。
写一篇优质的文章也是一件能对抗时间的事情。文章有可能在10年后还能影响到别人。从而反过来再影响你自己。2010年我在豆瓣上写了一篇书评,今年3月有读者看完后给我感谢和祝福,真是意外之喜。这件事情,也成为我人生中新的一个记忆点。再次延长了我对2010年的时间感知。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这一层级的体验记忆很微小,但能够累加。这个层级的单独经历对延长感知时间的效用没有那么大,通常只能持续几天至几个月,但好处在于成本低、可以积少成多,而且常常能有意外之喜。在整个人生经历中,这一层级的事件,能够形成巨大的复利效应,从而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人生中的新鲜区域会在一次次的微小行为被建立起来。
2.对抗时间的第二层级:
         接触新的事物、进入陌生的领域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旅行能够延长对时间的感知。在我小学时代,我的父母带我环游了大半个中国,从福州一路往上,无锡、杭州、上海、北京、天津、成都、重庆、武汉……西湖、东方明珠、故宫、长城、丰都鬼城、九寨沟、长江、黄河……这一次的旅行不仅在空间上扩宽了我对中国的认知,而且在时间上延长了我的童年。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优秀的住宿体验也能延长我对时间的感知。具有差异化的五星级酒店带来的新奇感和异地感是普通酒店无法比拟的。广州的四季、西安的W、北京的瑜舍都曾带给我深刻的记忆。
消费主义的优势在这一刻被凸显出来,你只需要花费1-2k的价格,就能够享受一个城市里最好的地段、最好的风景、最舒适的服务,以及非常放松的心情。这一刻,你购买的不仅仅是当下的享受,还有回忆里差异化的体验感。这样的感觉可能可以延续很多年。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与认知高于自己的人进行一场交流,也能够延缓时间的加速。这两年,我遇到过不少认知维度高于我的人,每一次,我都会被刷新世界观。每一次我都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复盘我过去的所有经历。这是我这几年人生最精彩的体验之一。
每一场重塑认知的交流,让我观察人生的角度变多了,记忆点变得更加清晰,从而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在这一层级,建立一份新的亲密关系是最能够让你感知到时间停滞的事件。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你迎来了一位生命中的同行者,你们会一同经历许多的事情,生命中的旧风景也会因为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在亲密关系中,你不仅在和一位知己互动,你也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你自己的内心——你的渴望、你的与众不同、你的软弱和你的坚强。你会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俯瞰你自己。
一份新的工作、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更换一次住所、哪怕是对房子进行一次全新的装修,都能对抗时间的加速。这样的体验记忆会伴随着你至少几年至十几年。
这一层级的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大多数人生而不自由,即使明白这种做法的效用,恐怕也无力每日精进。我愿意分享给那些曾经面临过人生重大选择的人,他们会更明白这件事情的价值。
3.对抗时间的最高层级:
       经历痛苦的体验,极致的挑战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在这一层级,你所经历的大部分事情是具有挑战性的,你可能会处于极端痛苦和焦虑的情绪之中。无论是挑战还是这些负面情绪,都能够延长你对时间的感知。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经历过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有:从公务员队伍辞职,线下对100个陌生人进行免费教学,创办自己的健身馆,出版书籍,带领学员去参加比赛,建立自己的护具品牌,做健身行业论坛等等。

 

以书籍出版为例,这对于几年前的我来说算是一件颇有挑战性的事情。为了优化两本书的阅读体验,我花了4年的业余时间不断打磨,写废了10倍的文字量,拍摄了上千张的图片,制作了一百多张手绘图,买了市面上所有能够买到的大众健身读物和运动学书籍作为写作参考。我还自费让我的品牌设计师帮我设计了十几版书籍封面。
为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经常会在一个章节中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和细节。为了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我又会把之前写出的很多内容删除,改成更加简洁的语言,显得不那么啰嗦。为了让书的图片和文字更具有解释力,我和编辑、插画师每次都要发送上百个视频来和对方沟通。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我在写作的时候经常要切换成小白视角,去想象:一个小白在阅读此处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体验?这个地方能不能修改得更容易理解一些?那个地方能不能写得更简洁一些?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吗?
所以,我为它愤怒过,为它哭泣过,为它通宵了无数个日夜,为它见证过无数个城市的凌晨4点。
1000多个日日夜夜殚精竭虑,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焦虑。我能够想起来很多很多的细节,以至于回忆总是太过漫长。
创业的过程也是如此,你要经常性地面对新问题、新人和新业务。有些问题你完全没有头绪,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不甚明了,但作为第一负责人的你却需要直面它们。陈春花说「管理者永远都在处理问题,解决完问题就是下一个问题,永远没有止境。优秀的管理者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让创业的过程变成了一场没有止境的通关游戏。漫长得像一辈子。

 

「漫长得像一辈子」——当我问起周围的创业者对于过去几年时间的感知时,这是大部分人给我的答案。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这一层级的经历大多充满挑战性和痛苦,因此多数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样的体验记忆会伴随着你10年甚至是一辈子。但这种做法且不说成本极高,在发生几率上也常常可遇而不可求。

 

许多人因惧怕痛苦而不敢面对挑战。但从「对抗时间」的角度来看,痛苦也可以是人生中一种特殊的奖励,一剂应对时间流失的良药。

 

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敢于去面对一些人生中看起来颇为困难的挑战。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写到这里,文章差不多要结束了。
这是一篇思考了很久,也酝酿了很久的文章。
我希望带给世界正面的影响。
我希望周围的人因为我的坚定而变得坚定。
很久以前,我就看清楚自己或许只能和多数人一样过着卑微的日子,但我却希望自己能高贵地过着这卑微的生活。
这高贵并不源自体面的生活,而是源自侠义的肝胆、自由的灵魂和一颗孜孜不倦永远也不愿意麻木卑贱活着的心。
所以,我要和时间不停地搏斗。
我要自己能够清醒地面对世界和享受世界。
我要不断地建立人生的新鲜区域,对抗时间的加速。
我要让一生活出不止一生。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抗时间的加速
这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我把它分享给你。
你可以把它分享给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sZRjpKHgizsDzuae2bAqQ

如何实现降维打击?思维方式的4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只能靠上个层次的思考去解决。

 

也就是说,”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只有跳到比这个问题更高的维度,才能寻找到答案。

 

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升级自己的维度和层次,从而形成一种”抽离感“,让自己看着自己在”行动“,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

 

 

下文来自:人民论坛网

 

近两年有个词很火,叫“降维打击”,大概意思是,用高级生物去打低级世界的生物,一打一个准。

 

要想跳出生活的困境,突破自己,就需要这样的降维打击。

 

 

1

如何实现降维打击?

 

 

举个例子,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有时再怎么出招,再怎么加快速度也没办法通过难关。

 

这个时候,就只能通过升级各种进攻武器,用高级的装备去打装备低级的敌人,才能顺利通关。

 

游戏,也是现实生活的隐喻。

 

当你用低维度的视角去看某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

 

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思维层次的差别就是高度之差,而高度之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差异。

 

因此,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站在更高的认知维度上理解一件事情,感知周围的变化,人生才能加速升级。

 

2

思维层次分4层

你在哪一层?

 

 

第一层:抱怨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们的错!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首先会将其归因为环境的不好。

 

比如:

 

工作不顺利,是因为同事们太奇葩…

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没有好的晋升机制…

 

总之,处于现在的这个困局,是所有人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甚至是时代的问题,就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寻找解决办法,也都是顺着“改变周围的环境”的路径去思考。比如频频跳槽,比如哀怨同事。这类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喜欢抱怨,你跟他接触的时候负能量满满。

 

这样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死死地被困在了“环境”这个最底层,从而给自己带来了诸多困难。

 

 

第二层:行动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觉得可能是自己做的不够多才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他们相信,只要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但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一定都能被解决吗?

 

世界上有些事情,像“麻”。虽然乱,但是只要你投入极大的意志力去行动,花功夫一点点地去理,总能够理得清的,这是努力的意义。

 

但更多的事情,像“水”。

 

一盆很脏很浑的水,你花再大的力气也不能把它洗干净。所以只能等,时间一长,杂质一沉淀,水自然就清了。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捕捉水变清的那一刻的感受力。

 

所以,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还需要方向力,感受力,耐力,判断力……也就是综合的“能力”。

 

 

第三层:战术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

 

他们明白,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是条捷径。

 

不过,处于这个理解层次的人会发现,即使有一身的技能,也会在处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陷入焦虑和迷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选择错了问题。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

 

第四层:选择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这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

 

选择什么,首先基于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其次是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

 

最后是规条,也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这就像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规则。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条行为准则「我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背后其实是源于两条价值观:「说道做到=诚信」而「诚信>一切」

 

规条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做出选择,不用每次都思考、讨论、互相权衡比较…

 

 

3

大格局的背后,

是顶级的思维层次

 

有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

 

你未来的人生就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格局”。

 

当你和别人拼手段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拼格局了。

 

有的人,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常常自满自足、浅尝辄止;有的人,思想抵达“通透层”,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坚守为人处世的原则,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站在问题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拥有大格局的人,在人群中会自然散发不一样的气质,谦恭却有内涵,温和却有力量。

 

他们从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中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眼界的宽度以及胸怀的广度。

 

人生这盘棋局,全由格局决定。
有怎样的格局,就有怎样的结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xvNW7_PospkKiFXFuN7A

详解让无数人顿悟的熵增定律

作者:模型君

来源:思维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留熵增定律。

说这句话的人叫吴国盛,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系主任。

虽然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难道不是牛顿的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

笔者也很迷惑,但是吴教授能说出这番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不管对与不对,都可见熵增定律的分量。

无独有偶,吴军也说过类似的话。

如果地球毁灭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让其他文明知道我们曾有过这个文明呢?

吴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三个公式:

1+1=2(代表了数学文明)

E=mc²(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S=-∑ P ln P(熵的定义)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爱丁顿爵士也曾说:“我认为,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可能有不对;如果你的宇宙理论与观测相矛盾,嗯,观测的人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注:爱丁顿说自己是除爱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懂相对论的科学家,虽然看起来有点能吹,但应该也挺牛。

最近大热的电影《信条》,诺兰大神的新作,也引用了“熵”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把熵增作为时间之失,用逆熵来穿越时空。

好多人走出影院大呼没有看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开“熵”的秘密。

01

为什么熵增定律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因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

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生命里又包含着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

非生命:比如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

▲场库《宇宙的未来》

生命与个人:比如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

只有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都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生命与群体:比如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臃肿,员工会变得官僚化,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下降;封闭的国家会被世界淘汰。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一个定律来解释——熵增定律。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后一章也如此解释自律。

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记得也曾有人问过模型君“人为什么要自律”的问题,我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现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02

什么是熵增定律

定义: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体从A地拿到B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能量并没有被100%的转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

从这里你就可以推出,恒星终将熄灭,生命终将消失,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沦为熵。

这个状态,也被称为热寂。

那么什么是熵增定律呢?

就是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

但这是针对整个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针对地球,针对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企业,针对某一个人,则要加上两个限制条件——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

生命也如此。

03

如何对抗熵增,实现超越

熵增定律被称为最让人沮丧的定律。

它不仅预示了宇宙终将归于热寂,生命终将消失。

而且,从小的方面来说:

它左右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规律,让组织变得臃肿,缺乏效率和创新;

它左右着个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安于懒散、难以坚持、难以自律……

那么这还有办法可解吗?

从定义来说,熵增的条件有两个: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熵减。

听起来好抽象,怎么理解?

也许我们可以从生命里得到启示,整个生命的发展就是一部负熵的历史。

当我们人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艰辛与精彩共存的史诗。

我们的始祖是一种“蛋白质+RNA”的聚合体,科学家将她命名为LUCA。

LUCA通过吸收能量来大量复制,但是问题来了,宇宙的熵总的来说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减熵会导致环境的急剧熵增。

环境恶化,LUCA无奈只能进化,变得更高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DNA聚合体诞生了。

DNA比RNA更稳定,也更加智能。但是这样一来,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质更多,导致环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体被逼着向单细胞演化,同样,环境的熵增再次增加,于是单细胞又向更高级的多细胞进化,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诞生了。

又因为孤立系统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所以多细胞开始移动,并且产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等。

从此,生命走上了智能的进化之路。

这一过程,也被王东岳老爷子称为递弱代偿。

即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加剧环境的熵增,于是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生命为了生存,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必须变得更加智能……

好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生命在减熵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证能量的供给。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结合体;到多细胞生物。

第二,努力开放系统。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飞行能力。

第三,努力变得更加智能。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和能量,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就有很大一对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熵的耗散。

这三点正好是企业和个人的进化要件。

一、企业

1、主动做功

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

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成熟,员工就会慢慢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臃肿,制度会腐旧脱节。

所以,作为leader你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各自为战,回归创业初期时的热情。

记住,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张王牌,任何时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2、开放系统

关于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耗散结构,它给我们带去了一丝希望。

什么是耗散结构?它有三个特征:

①开放性

怎么理解?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

注:熵有三种,物质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对论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但是为了理解,这里我们把它分开。

比如你每天的新陈代谢,比如你通过锻炼减去一身的赘肉,比如你看一本好书。

基于此,企业也可以得到启示。

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

比如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比如先进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华为就是最推崇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爷子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辑。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与此同时,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②远离平衡态

这怎么理解?

你可以理解为,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但是这种结构却更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你要远离这种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了,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结构。

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进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会非常困难。

解决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这方面模型君见过最牛逼的是韩都衣舍,他们采取小团队模式,每个团队2-3人,包括设计师、页面制作专员、货品管理专员。

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通过分成、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

最后无能的员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变得更加强大。

③非线性

怎么理解非线性?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与此相关的实验有贝纳尔对流)

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你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你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同样企业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线性的,总有一天,你一个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比如亚马逊,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失败最多的企业了,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因为他们不断在赌“每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

图片

二、个人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在企业里运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没关系,熵增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你个人的发展。

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就拿生活来说,每天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涌来,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之后我们要想恢复到有秩序的状态,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价才行。

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生活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就是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熵增状态,被无数的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过、烦躁、焦虑,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混乱,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心理学叫这,情绪颗粒度。

再比如专注这件事,好像高中之后我们就很难专注了。原因是因为,大脑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会要做这个,一会要做那个,一会这种情感,一会那种情感。

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堆积在一起,就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

类似的还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懒散等等,都是因为事情总趋于熵增。

如果我们不主动投入能量做熵减,生活就会脱离我们的掌控。

那要怎么办呢?解决办法仍然是:

1、主动做功

你不能等到生活脱离了你的掌控,才后知后觉的介入。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绪,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绪,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未来大学里学到一招,叫做清空干扰。

把当下所有情绪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们都记在一个备忘录里,你可以叫它追踪系统,然后脑子里永远都只装3件事。

比如,模型君今天的3件事是写文章、看书、建立写作系统。

其他的还有洗衣服、取快递、清理微信收藏等各种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踪系统里。

如果还有一些突发的情绪,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尴尬的事,都统统丢进去。或者突发的事,比如某人发来的微信消息,你感觉不是一两分钟就能解决,也丢进去。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首先你的大脑里永远只会有3件最重要的事,不会东搞搞西搞搞。

而且你还放心,因为你已经把事情记下来了,你不用为此担心,做完之后你会有时间来处理的。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大脑是一片浆糊,怎么办呢?

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乱度。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极其痛苦,我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有的地方要反复改。

痛苦着痛苦着,突然「熵增定律」闯进了我的脑海,让知识变得有序的过程不正是熵减的过程吗?

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虽然很痛苦,但还是得主动去做这件事。

2、开放系统

这里也用耗散结构来分析,但是前面企业里讲了,所以这里略讲一下。

①开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过去的熵?

比如打翻的牛奶,腐旧的认知,回不去的人。

什么是拥抱新的明天?

比如去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

②远离平衡态

我们极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试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舒适圈”。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了,想必你已经掉进平衡态了。

比如我写作两年了,写作水平很大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 ,这就是平衡态,这是不好的。

你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③非线性

非线性,其实就是复利效应。

也许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来杯水车薪,学习、生活都没有改变多少。

但是请不要灰心,继续坚持熵减,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点努力,就会开启你开挂的人生。

3、智能化

最后,还想谈一点,也是所有熵减方法里面最强大的一个东西。

它不仅适合任何组织的进化,也契合我们个人的进化。

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生命的演化里面的第三点——智能化。

整个生命的减熵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得智能的历史。

为什么生物非得需要智能化呢?难道外力做功和开放系统都不足够我们生存的吗?

模型君不敢说100%需要智能化,但是从生命的演化来看,似乎都是在朝着这条路发展。

因为一旦你熵减了,那么你的环境就会加剧熵增,也就是说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强的减熵能力。

这种更强的减熵能力从何而来呢?显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开放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RNA聚合体会进化成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进化成有限生殖,进化成猿人,进化成智人,进化成今天的我们。

这种智能化的过程是必然的。

只是我们非常有幸,也许在某个外太空,是类似海豚这样的生物具有智慧。

这个过程,王东岳老爷子将其整合为一个哲学概念——递弱代偿。

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很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生存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的原因,因为环境熵增了。」

好了,现在我们懂了,减熵的终极方向是智能化。那么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什么是信息熵?它被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

在你变得越来越智能的过程中,就获取了更多信息,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所以熵减少。

前面提到熵有两种,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其实这两种熵是可以用公式做等号的,因为获取信息需要能量。

1bit 信息熵=kln2(J/K)热力学熵

当你信息有局限的时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产生更多的熵。

比如做同一套试卷,学霸跟学渣做题所需的时间和能量肯定是不同的,学霸一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学渣可能做了三四个小时还做不完。

比如炼钢厂,小炼钢厂要花很多时间和能量,而且材料利用率低,而大企业因为掌握更多信息,不仅耗能更少,效率也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企业家都博览群书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话: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可以看看“超智能体”的这个视频,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智能的作用。以下视频来源于超智能体

▲来自超智能体智能充当的角色,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减少大量的瞎几把做功。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维度俯视世界,光做功和开放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在信息上,上升一个维度,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有了模型一直在做的事——眼界和认知。
如果你想在此生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让自己变得更智能吧。

04关于熵增你还应知道
一、熵增无好坏之分
看起来,整篇文章都在避免怎么熵增,似乎熵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但是须知道,对于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个法则,没有好坏之分。
好坏只是人为在道德上的定性,这个定性对于宇宙来说,毫无意义。
二、无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来,事物从有序到无序是必然事件。其实不是,它只是一个概念事件。
中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微观原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所以如果一个房间里面只有几个原子,那么这几个原子是完全可以全部聚在房间的一边的。
但如果一个房间里有10^1000个原子,那么这些原子聚在同一边的情况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有那么一瞬聚在了一起,下一秒也还是会回到混乱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熵增是必然的。
就好比我们把脸前的空气吹走,下一秒就一定会有其他空气填充进来一来。
三、意义是针对参考系而言的
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说:“看完这篇文章后,瞬间觉得人生活着没有意义。”
我的看法是:意义是针对参考系而言的。
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的存在确实没有意义;但对于人类而言,你的存在就有意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0TV6ow9bD7uViekfUrIw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大部分时候,你看有些人厉害,过得比别人好比别人优秀,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多牛逼,而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差了。

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

很多人都在找成长的捷径,但很少人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干点事儿。

就像有些关注公众号的同学,老喜欢问我买哪支股票可以赚钱,怎么搞期货可以暴富。我说你这种心态,你问我的时候就输了,基本上这种心态就决定了你是属于被收割那批人。

很多人都知道其实成长并没有什么不二法门,无非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努力,多做点反人性的事,但他们总无法说服自己这样去做,知行不合一基本上是大部分人痛苦的原因。

对于99%的人来说,不是要去追求更多的知道,而是把你知道的大道理,一个个付诸实践。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但有几个人能在自己的领域反复坚持操练一万个小时?

我最佩服的几类人之一,就是一件外人看起来简单的事,坚持做,最后往往都能做出点成绩来。这种专注到极致的能力,是非常多人所缺乏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专注就成了一种更稀缺的能力。

杭州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浙大西溪校区旁边有一个卖烧饼的店铺,老板几十年如一日就干一件事:卖烧饼。结果有多厉害呢,在杭州买了好几套房,开着宝马来卖烧饼。这算不上大成就,但我想问,有几个号称名校毕业的同学,能靠自己本事在杭州搞几套房?这就是简单和专注的力量,大家都应该学一学。

再比如,有很多人问我写公众号怎么写才有人看,怎么做到专业的领域在短短一年内也能频繁10w+?我说其实也没有太多诀窍,只是我这一年没干别的,就在写公众号,写了一两百万字而已。我就想看看,我只做这一件很多人眼里觉得简单甚至不屑的事,到底能带来什么变化。事实证明,变化是惊人的。

还有很多人总喜欢把目光投向不能改变的外生变量上,比如你肯定能听到总有人说中国社会已经阶层固化了,上升异常困难,出身决定了你的命运。然后这些人也就很怀疑自我奋斗的作用了,甚至不奋斗了。更有甚者对于“屌丝奋斗”还嗤之以鼻,说,有啥用,还不是敌不过一个拆迁户。

去他娘的这些观点。

你要是不是奋斗,社会阶层不但不能上升,恐怕还要下降。出身你是不能决定的,国家的大环境你是不能决定的,别人有个好爸爸你也是不能决定的,你天天盯着这些你不能左右的因素感叹有毛用!

但你可以决定你一天24小时怎么用啊!你在感叹生不逢时房价太高屌丝无出头之日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踏踏实实跑收入了。等到别人三年后凑齐首付买房的时候,可能你还是个只知道抱怨的屌丝。

这种心态千万是要不得的,任何时代,个人奋斗都不能少。不在乎社会阶层的跃迁,在乎你能不能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比过去和现在更美好一点。

你去观察,社会上一定会充斥着大量上面描述的这些人。他们天天想着找捷径,懂了一堆大道理就是不行动,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醒来走原路。他们总在讨论社会环境的不公和时代的问题,但很少有勇气去革自己的命。不要说革自己的命,稍微做点不舒服的事,都痛苦得直叫唤。

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任何时代都会有。房价不高的时代,也有大量这样的人群。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众生相。芸芸众生,而众生皆苦。

很多人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偶尔打一下鸡血,三分钟后继续颓废和丧。每天都想着征程是星辰大海,但都倒在了离出发只有一百米的地方。

这样的人太多了,你只需要坚持做得比他们好一点点,你就很容易胜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牛逼,而是你的对手太差了。

还在一言不合就抱怨上了985也一无所有,感叹别人有个好爹,有个富帅男票/白富美女票吗?还在一言不合就耍忧郁装文艺抱怨房价太高吗?想端正态度,调试心理,真正走上人生巅峰吗?

别瞎想了!瞎想能解决问题,这世界早就成乌托邦了,共产主义也不用我们去奋斗了!

看看银行卡余额,然后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半年内收入增长30%,比如三个月学会iOS开发编程,比如花十万把创业点子落地看看反馈效果……从此再也没时间担心自己是不是一无所有,会不会注孤生,我爱的人不爱我这种无聊问题了。

最后送给大家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see in the worl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qWRdsnbsarDNeD58q-5Fg

有没有什么办法解锁超常的专注力?

后台日常有不少小伙伴咨询博主怎么做到一边上班一边写这么多的。

其实之前已经回答过好多次了,主要是看得多、写得多,再加上这些年溜达的地方也多,写得比较快,写这玩意没大家想象得那么耗时。而且我打字快,状态好一分钟能打两百字,大家有时候看我发微博多,其实一条微博只用一分钟,十条微博也就不到十分钟。

不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今天说的这玩意,你们看完不一定立刻get到它的好处,说不定和我一样,过了好多年,才发现这玩意是真不错。

先问下,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类似的问题:

1、从学生开始,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涣散;

2、脑子里似乎有无数的想法,但是想倒出来的时候却抓不到头绪;

3、精神上总是觉得很疲惫,缺乏动机去做复杂而且需要大量投入的事。

事实上上边的这几样,大家都差不多,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正常人能持续集中四五十分钟,过了这段时间就开始乱想。

少数人能集中好几个小时,这类人往往干啥都不难,毕竟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情的本质都是“投入时间数”,如果同时参加工作,别人三年里投入了四五倍正常人的注意力,做得比其他人好也正常。

我们刚才用“投入时间”来简化这个问题,其实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专注力,有人坐在桌子面前看书一分钟发呆三分钟,一天下来可能效果都没法跟别人一个小时比,可以理解为“核心投入”。

也有少数人注意力连五分钟都集中不了,可能有ADHD(注意力缺陷),也就是有些人脑子里搭错线了,注意力根本没法长时间集中,用了很多年自责自己是不是不够刻苦?为啥一事无成?其实可能问题不在自己主观能动性上,这类人越使劲集中,越是集中不了,也是没办法的事。

而且大家可能没注意到,“疲劳”这种事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疲劳,而是“乏味”,这一点我自己非常有感触,往往干活一整天非常疲劳了,但是打起游戏来又觉得生龙活虎一个顶俩。

更极端的,海豹突击队训练的时候,以惨绝人寰而著称,比如48小时高强度 训练并且不眠不休等等,想想就崩溃了,不过他们的教官不断地强调,身体是不会疲劳的,疲劳的是你的大脑,你觉得你实在是跑不下去了,如果逼一下,还能跑十公里,各国训练特种部队都是这么练的。

有个英国皇家空勤团的上校退役后写了一本书,他说他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就发生在入选空勤团的时候,当时经过两天两夜的高负重急行军,绝大部分人熬不住在中途退出,他们几个熬过来的人也精疲力尽,每一步都是挪着往前走。

好在已经看见了停在终点的吉普车,车上就是将来的领导,这辆车要把挺过这轮考验的所有士兵拉走,他们也就是真正的SAS成员了。

等他接近这辆车的时候,这辆车又沿路往前边开了一段,这一段不是两百米,而是十英里(差不多16公里),身心极度崩溃和力竭的状态下,这哥们又往前走了十英里。

这段经历让他永远也没法彻底原谅这个领导,每次想起来,当时的痛苦就不断地涌出,不过发现身体的极限确实非常非常高,这个认识后来救了他好几次。

也就是说,大脑是有“阈值”的,跑一会儿步,大脑觉得不能再跑了,太累;看一会儿书,大脑说别看了,已经塞得很满了。你如果不听,它就分泌大量的压力相关激素,让你痛苦,看谁能抗得过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所理解的自己的“极限”,其实是大脑自己给划了一条线,是它不想努力了。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人体的“痛苦”有两种:

一种是身体的告警,警告你不要弄死你自己,比如你去摸电门,被电了一下,非常痛苦,这种痛苦的本质就是告警,防止你反复摸;

还有一种,就是大脑单纯捣乱,你的脑子不想让你干正经事,没啥原因,就是不想,嫌麻烦,希望维持低功耗,不愿意改变,改变对大脑来说非常抗拒。它一旦开始抗拒就要释放压力相关激素,让你难受寂寞孤独冷,你又拿它没办法。

此外还有很多毛病,想早点睡,脑子里乱七八糟各种念头翻来覆去;

要上台讲几句,反复跟自己说别紧张,越提醒越紧张;

总想用各种刺激性信息把脑子塞满,刷起某音某手就停不下来;

从这几年的研究来看,人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大脑,大脑里杂乱无序地念头跑来跑去,就跟一个混乱的集市似的。

我们负责理性的区域只是大脑这栋楼里的一个租户,还有一堆烂人也住在这栋楼里,这也是为啥我们脑子一会儿理性,一会儿又有病,一会儿冷静,一会儿狂躁,往往干完一件傻事,开始纳闷自己为啥那么做,问题是下次还犯蠢。

再加上这些年各种信息跟洪流似的往脑子里灌,而大脑又喜欢这种短促的欢乐内容,问题是吸收太多这类问题又容易导致注意力进一步涣散。

不少人变得跟吸毒似的,短促欢乐的短视频提高了兴奋阈值,正常的内容已经没法满足自己,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而且有些人的脑子明显比正常人敏感得多,相同的环境,有人可以专心做事,但是有些人死活没法入定,可见大脑的差距,不仅是智商,更多的是“专注力”,“稳定性”,“抗干扰性”。

那有啥办法,能让大脑更加健康更加不容易烦躁延长注意力呢?

还真有,就是冥想。

这玩意我很早就听说了,印象很不好,感觉不是正经人干的事,干这事的都不是正经人。

不过后来是从达利欧那里看到他聊这事,就是桥水那个,他的有些文章写得特别好,他说他和乔布斯是同龄人,他们的共同爱好就是搞冥想,冥想让人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拥有更加平静、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他的文章我没少看(那本《原则》其实写的一般,在他的文章里算中等偏下水平),从那以后才开始关注这事。

有没有什么办法解锁超常的专注力?(非广告)

再后来,看文章说,哈佛大学那边研究结果显示,冥想八周就可以让大脑产生明显变化,负责情绪和记忆的区域肉眼可见地变厚。

而且冥想可以有效降低皮质醇。

皮质醇这玩意我之前讲过,那个《贫穷的本质》作者自己去抽血测试过,穷人的血液里这玩意水平很高,这东西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暴躁,抑郁,情绪低落,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想想自己听说别人在你背后说你会话,丢钱了,别人涨工资你没涨,家里漏水了,这几种情况下的情绪,一部分就是皮质醇在作怪。

有些人平时血液里这种激素浓度就很高,日常情绪低落,啥也不想干,干啥都消极,啥都没心思,反而食欲特别好,所以胖子普遍皮质醇也高。消极的人往往也干不成啥事,更消极,恶性循环。

这几年已经有严格的对比实验证实冥想训练可以降低皮质醇的水平,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而且也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大脑的很多机能跟肌肉差不多,也存在消耗之后“力竭”和“疲劳”的问题,比如你今天为了减肥付出了巨大的决心和意志,可能其他事都干不动了。

好消息是既然大脑跟肌肉一样,就可以跟肌肉一样通过强化训练,肌肉可以越练劲越大,大脑也可以越练越专注。

而且人体是两套系统,慢系统和快系统。

快系统说的是大家日常的一些动作,或者说例行的一些事物,不需要消耗注意力和意志力,比如吃饭时候你甚至可以刷某音也不用担心不会用筷子。这种状态类似你步行向前溜达,能耗低,也不需要刻意使劲。

但是如果你需要减肥或者学习新东西,这就要“慢系统”了,需要付出格外的精力,需要意志力和专注力,这两种力类似游戏里的魔法条,短时间维持一下还行,时间长了基本维持不住,而且有冷却时间。有点接近那种竭力的百米跑,累得够呛,持续不了多久,完事还得歇半天。

如果一个技能冷却太长,那基本没法用了,有些人逼自己一把之后好长时间自暴自弃,也是这个原因,意志力和专注力耗尽后进入冷却阶段,技能暂时释放,整个人也就废了。

这些年的研究发现,长期冥想明显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加快技能冷却,技能冷却快,能用的次数就多,玩过王者荣耀的小伙伴都知道。

既然发现这玩意这么严肃,我也就慢慢开始搞上了。

操作特别简单,就是你随便找个姿势(最好是坐直,防止入睡),闭上眼,别睡着,最好啥也别想,但是啥都不想容易走神,你就得用别的什么东西填满脑子,喜马拉雅山上的和尚们最早开始研究自己的呼吸,也就是用心盯着自己嘴唇往上到鼻子的三角区域,如果走神就拉回来继续盯着,等到了高阶状态,开始慢慢盯全身各个部分。

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如果思绪溜走,就拉回来,反复这么训练,慢慢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我敢说刘慈欣没少研究这玩意,他的《三体》里好多地方都有这玩意的痕迹,比如那个数学家去庙里待着,老和尚让他用别的东西把脑子填满,明显就有冥想痕迹,最明显的还是“面壁者”,这玩意说的就是达摩坐在一面石墙下冥想了九年。

我一开始练这玩意是为了午睡时间快速入睡,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发现有点变化,以前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难超过一个小时,开始冥想后集中注意力时间越来越长。

而且冥想的关键是排除杂念,控制思绪,这样来训练大脑,一开始冥想时间比较短,慢慢地可以越来越长,顶级高手可以做到跟死了似的。

我以前入定持续不了多久,现在二十分钟没啥问题,直接的效果就是,经常做起事来四五个小时就好像一瞬间就过去了,完全无视外界的干扰,干啥事都快,而且睡眠时间也变短了,现在每天睡五六个小时就够了,每天林林总总冥想加起来也能有一个小时,冥想本来就可以代替一部分睡眠。

最关键的是,你不可能随时随地睡一觉,但是却可以随时随地冥想一会儿,哪怕一分钟呢,都有效果。

去年有段时间改变了饮食习惯,中午不咋睡觉了,也就不冥想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明显出了问题,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烦躁。

然后重新开始拾起这个习惯,每天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状态又开始恢复了,每次冥想完,一睁眼,感觉整个世界都变清亮了。

尾声

今天说的这些东西吧,大家倒也不一定立刻有感触,我从第一次听说这玩意到实践中间也隔了好些年,现在整体受益很深。大家如果要是之前并没有了解过这玩意,今天听我说完,再留意下,就能发现这是绝大部分大佬们的习惯,迟早有一天也会你也会尝试几次,然后就停不下来。

而且这玩意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我今天聊的,连个入门都谈不上,我只能是说点自己感受深的东西,如果大家谁要是想试试,就可以一边试一边学,慢慢感受,类似重新认识你自己。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auZXEKcf9rkGwo9OWaI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