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盼望着,盼望着,双十一的脚步近了,我已经听到了万千带货主播们,那魔鬼的步伐。

以李佳琦、薇娅等一众主播为首,在各大电商平台推波助澜下,这场一年一度的剁手盛会,气氛搞得比过年还隆重。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佳琦Oh my God。

他的一句“所有女生”出口,就仿佛吹响了抢购的号角,三秒钟后就要有人的钱包被掏空。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很多网友都表示,看这些头部网红直播时,钱包里的钱有自己的想法。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看这种购物直播,就像是一场疯狂的冒险,但凡进去的人都会丧失理智。

有人不信邪,想进去围观一下,结果听着主播倒数报库存,就莫名被不断跳动的数字激起了斗志,拿出饭圈女孩抢演唱会门票的劲头奋勇厮杀,最终骄傲地捧回了8瓶辣椒酱。

第二天醒来,看着手机里的订单四顾茫然: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会有8瓶辣椒酱?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而网红主播们,还只是盛大的网络购物狂欢中的一环。

就算躲过了“李佳琦们”的安利,后面还有更多的考验在等着你。

比如,淘宝为了吸引流量推出的盖楼活动,越盖越上头,无数人为了几毛钱红包,争得面红耳赤: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拼多多无孔不入的红包玩法,为了让更多人点进去,最近已经学会了编故事: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还比如,商家打着“促销让利”、“史上最低折扣”和“薅羊毛必备”旗号,放出的各种复杂优惠算法,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网友都感慨,这简直是继高考数学之后,遇上最难的一道题。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然而,套路越来越多,折扣却越来越少。

精明的商家学会了用“优惠券定金连击”来遮掩自己根本没降价的事实,却苦了算数算到头秃的顾客。

算来算去,最后大多数人往往选择两手一摊:管他的,胡X买吧。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双十一搞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画风。

购物狂欢结束,商家们偃旗息鼓,回去数钱。

而参与了狂欢的人们,则看着手机发呆:好像我当初网购就是为了省钱,为啥我越网购,越是没钱?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这个灵魂质问的答案,肯定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冲动消费来解释。

为了避免小伙伴们被买买买的欲望冲昏头脑,我推荐大家在下单前,来看看这部BBC出品的影片冷静一下——《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这部纪录片一共三集,总结起来很简单,就讲了三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买东西?

是谁让我们一直买?

他们怎么做到的?

第一集,围绕着所有商家心照不宣的一个“行业潜规则”展开,那就是:计划报废。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计划报废,说白了,就是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

灯泡本来能用一年,强行缩短到半年;电池本来能用两年,强行缩短到一年半,以此类推。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想一想,为什么苹果手机越来越卡、电池越来越不耐用?还不是为了让消费者赶紧买新的。

为什么手机后盖被设计得严丝合缝?当然是为了不让我们自己拆开改装。

这都是典型的“计划报废”例子。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虽然知道了是商家故意的,但知道了也没啥用啊。

既然他们把产品做得这么容易报废,那到时候还是得买,逃不过。

其实,除了缩短使用周期,片中还介绍了一种计划报废的伎俩——鼓吹一次性消费。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家具家居以前在人们眼中是相当耐用的产品,一辈子都不用换,甚至可以传世。

但自从宜家这样的商家主推“时尚家居”的概念,家里的沙发桌椅在人们眼里就变得像衣服一样,可以过季就换。

连家具都被一次性的概念侵蚀了,还有什么领域能幸存?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其实仔细想想,一次性洗脸巾,真的有必要吗?一次性桌布,真的比棉布好用吗?“当季流行”家具,真的值得入手吗?

很多使用周期短的商品,本来没必要买。记住这一点,能躲过很大一部分的消费陷阱。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而片中的第二集,则主要围绕“贩卖焦虑”的问题展开。

这一集中列举的商品,基本都是那种原本没多大用处,商家凭空创造出了一个需求,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的类型。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声称能减缓焦虑、延缓衰老的各种治疗方法: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打着保健旗号,号称能“预防多种疾病”的维他命水: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任天堂的益智小游戏,声称能测出玩家脑龄,然后让玩家继续玩游戏降低脑龄,产生返老还童的快感: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健康问题,当然应该向医生问诊;而像避免衰老,甚至“返老还童”这种现代医学都完成不了的事,难道吃个保健品就能做到?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人们还是会被这些产品的宣传吸引,抱着“试一下也不亏,万一有效果呢”的想法,钱就花出去了。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而第三集讲述的概念,就更有意思了,叫“儿童消费心理”。

儿童,是商家眼中最完美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是“我喜欢这个,我要买,现在就要”。

买完了,往往还会捧着自己心爱的东西,拿着喇叭出去给左邻右舍炫耀,还得上网发个帖子晒一晒,给品牌免费打广告,这种消费者,商家怎能不爱?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这一集,就是通过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商家是怎么把我们这些成年人,一步步变成儿童的。

比如,最为商家广泛应用的“授权制”,内核就是儿童消费心理。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道理很简单:孩子们喜欢小猪佩奇,所以不管什么产品上印个佩奇,他们都愿意买单。

这个规律对成年人也同样适用,看看市场上动漫、游戏周边有多畅销就知道了。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制造各种场景,激发成年人的童心。

像迪士尼乐园、动漫展会、二次元聚会,都是能让成年人理直气壮做小孩、想要买啥就买啥的地方。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比如,利用各种游戏机制,刺激成年人消费。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即使长大了也不会改变,只是被隐藏得更深了而已。

像我们熟悉的养成游戏、抽卡元素、好友排名比拼等等,都是利用了这种消费心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游戏机制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顺带一提,淘宝的盖楼积分,也是游戏机制应用的一种现实案例。

这么说,你就理解我们被这种“儿童消费心理”操控得有多深了吧?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不看这个纪录片恐怕还意识不到,社会已经不知不觉间被消费主义占领,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巨大商场。

买买买,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本能。

特别是以前用现金的时候,我们买东西还能意识到自己是在给钱,现在不是刷卡就是扫码,钱花出去都没有一点痛感。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不知道小伙伴们意识到没有,买东西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只不过,花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这是因为,让你的消费过程变得更便捷、更无痛、更多更快更强,几乎是所有商家的共谋。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总之,这部纪录片从多个角度解答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疑问:我的钱哪去了?

知道了这些商家的秘密,再去面对双十一这种促销噱头,或许能唤回我们的一丝理性。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别忘了,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节,本身也是一个人造节日。

十年前,这一天还只是个单纯又无辜的光棍节呢。我们这些单身狗,好不容易有个专属节日,结果转瞬间就被抢走了,变成了买买买的狂欢。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不过,我每次冲动购物前,都会想起这部《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有时候,根据片中的内容一分析,发现这是典型的消费陷阱,就瞬间缩回了下单的手;

但如果思考完了,发现自己还是想买,那就果断下单,不用担心明天会后悔。

剁?不剁?想保住手的话,速速点开

现在,我将这部“防剁手专用纪录片”安利给大家,希望你们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战”双十一,和以后更多的促销活动。

我们的购买欲不应该被商家支配,理性消费,才是掌握生活主动权的最佳方式。

同学们,我就帮你们到这里了,明天剁不剁手,自己看着办~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文 | 罗喉 · 主播 | 晏娇

我的朋友圈最近很热闹。
 
一个老同学,因为欠太多钱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也就是说,她成了一名“老赖”。
 
她迅速地在大学同学的小圈子里“火”了起来。大家的八卦天性发作,都在打听:干什么了,欠了多少钱?
 
还有同学说,如果是家里出了事,实在困难借了钱还不上,大家就一起出出力。
 
然而他的好意没有派上用场。
 
一个朋友对我说,这位老同学是为了自己的五星级酒店、某品牌神仙水、名牌包包……在短短两三年内先后刷爆了花呗和8张信用卡,还欠着借呗的钱。
 
身边能借的人也被她借了个遍,现在看到她都躲着走。
 
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消费模式终于走到尽头,最近被追债的找到她父母家门口,听说她妈妈当场就气得厥了过去。
 
朋友最后叹了口气:又是超前消费,你说是不是没有信用卡就不会有这事了?
 
我回他:难道你忘了信用卡出现之前还有高利贷这种东西?
 
伤人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欲望。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从“月光”到“月欠”:
我们都中了“买买买”的毒
 
许多年轻人都处在一种“欲壑难填”的状态里。
 
新版篮球鞋复刻很好看,大牌冬季新款可以来一套,某果马上要出新耳机了,某女明星的新色号口红好美……
 
什么都想买,买了就很爽,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心声。
 
这是消费主义最成功的洗脑:把消费和愉悦感联系在一起,让人丧失通过创造价值寻找快乐的能力。
 
商家铺天盖地的软文把人生价值和消费价值关联起来:
 
精致女性一定要有一个名牌包包;
没有一支大牌口红就不算女人;
一块名表才是男性魅力的最佳体现;
……
 
越来越多的人被消费主义洗脑,相信人生价值等于消费价值,“你买了什么你就是什么”:穿了高定就是上流社会的人,开上豪车就成功离开平民阶层。
 
多少消费陷阱,借精致之名,过度消费,一路摧毁当代青年的生活。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老家有个哥哥,月薪3000,家里为了给他结婚买房花光了积蓄,但他还想要一辆车,50万的那种。
 
因为:“一个老爷们儿,没有车多没面子?
 
“那贷的款是不是有点多,还得过来吗?
 
“嗨,怎么还不是还啊,车先开上,先花钱再挣钱嘛!
 
理直气壮的语气让我恍惚间觉得他可能月薪3万。
 
后来听说,他为了买车欠了好多债,每个月的工资只够还利息。老婆因此跟他闹离婚,他妈妈一把年纪只好去打零工,给他还贷款。
 
他的这种状态,让我想起一个词:“无产中产阶级”。
指的就是像无产阶级一样没有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钱;但同时又积极用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要求自己的群体。
 
他们最大的错觉就是,以为花了足够的钱,就真的进入了中产阶级,即使收入还没达到中产阶级的最低门槛。
 
买来的只是中产阶级的幻觉,和真实无比的信用卡账单。
 
2018年的一个报告中说,中国年轻人年度消费能力为1.5万亿美元。90后平均人负债12.79万,目前可以说是负债最多的一代人。
 
目前中国有高达756亿信用卡欠款已逾期半年,年轻人有67%还不起信用卡的钱,56%沦为“赤贫”状态,甚至不惜走上网贷这条不归路。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消费主义就是困住年轻人的枷锁,超前消费把人变成了欲望的奴隶。
 
最后变成:人,生而自由,却迷失在买买买中。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花更多的钱,
买更多的焦虑
 
网上有一句很出名的话: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同样,也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得博学。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赞数最多的那个答案是:“因为生活的苦躺着就来了,学习的苦却要主动去吃。
 
实际上,有些人既不想吃学习的苦,也不想吃生活的苦。焦虑由此而生。
 
为了缓解焦虑,他们花费大把金钱,办健身卡,买书,以为这样就能一个月瘦身20斤,学富五车如高晓松,最后在付费的那一瞬间获得全部满足感。
 
卡办下来的第一个星期去健身房逛逛,在跑步机上跑五分钟,然后洗个热水澡回家。两个星期后,健身房已经被抛之脑后。
 
买回来的书看完了序言,就被束之高阁,过两天连书名都会忘记。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鸡汤博主们说,年轻人要努力呀,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然后年轻人真的逼了自己一把,才发现自己被忽悠瘸了。
 
因为他们只逼自己付了钱。
 
感觉钱交了,知识就是我的了,课放在账户里,有效期很长,就更懒得去看了。
 
身边有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要从今天开始学XX,然后报了名,买了书,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开启副业创收,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不到一周,纷纷打回原型,该打游戏的打游戏,该看电视剧的看电视剧。
 
因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安慰剂效应”。
 
意思就是人们在大脑中想象自己做一件事,即使没有完成,也会有一种完成了的感觉。
 
比如你在楼下办的那张健身卡,虽然减肥之路一步未走,但大脑已经在付钱的时候爽过了,它会默默告诉你任务已完成,于是就没什么动力继续了;
 
又比如从当当网买了一堆书,虽然一本也没看,但快递小哥把书送到你手中,再拆开它的时候,大脑已经有一种全部看完的满足感。
 
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幻觉。
 
但这世界上没有一种知识,不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学习知识的过程永远不那么愉快,这一点无法改变。
 
于是我们希望用那一瞬间的快感缓解焦虑,却发现焦虑更严重了。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没有暴富的命,

却得了暴富的病

我那个借贷买车的哥哥说:“等我挣到能买车的钱,还要多等好几年,为什么不先买先享受?反正钱总会挣到。
 
这可能是大多数赞同“及时行乐”的人的心声。等待太过漫长,不如先快乐了再说。
 
有个词叫“现实偏见”:将对未来的收益看作是代价,过高地估计当下的利益
 
我们以为提前消费,换来的是当下的巨大收获。把未来看得太轻,把现在看得太重。
 
另一方面,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工资增涨幅度是呈几何倍递增的,会越来越有钱,然而这终究是种错觉。
 
大多数人,都是没有100万的存款,却有着100万的安全感。
 
记得有个街头随机采访:“30岁的人应该能有多少存款?
 
很多人随口回答,“100多万吧,200万”、“至少100万吧。”、“100万!肯定要有的。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实际上呢,有几个人可以在30岁的时候存下100万?我马上就30岁了,连100万的零头都没看见。
知乎上年入百万的“中产”太多了,以至于人们觉得100万不难挣。
 
但根据胡润财富榜的统计,如果你可以每年挣100万,你就是全中国排名前0.25%的那一小撮人了。
 
你还觉得挣100万不难吗?
 
我们每个人的挣钱能力是有上限的,透支未来,终究会没有未来。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还记得有个小故事。
 
一个每天都需要早起扫落叶的小和尚,很为那些飘落满地的树叶头疼,希望有什么办法能让他轻松一点。
 
另外一个和尚跑过来出主意:“你可以把树上快掉的叶子都摇下来,一次性扫完,这样就可以隔几天扫一次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把每棵树都摇晃了一遍,然后把落叶都打扫干净。他想着,总算可以休息几天了。
 
结果第二天睡起来,跑到院子里一看就傻了眼:树叶照常落下,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
 
我们的人生就像那座院子里的落叶,不能提前打扫明天的落叶,就像不能提前过2020年。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延迟的收获,往往最美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让一群儿童独自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面放着一颗棉花糖,如果坚持15分钟不吃,那么15分钟之后就可以获得两颗。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够了时间。而这些能克制住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更优秀的那群人。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好处。
 
延迟满足,是幸福和成功不可获缺的因素。
 
比如说不超前消费,把挣到的一部分钱攒起来。
 
说实话,年轻人攒钱不丢人。至少当“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的时候,攒下的钱可以让你拥有抵御意外的能力。
前段时间因出演《致命女人》广受好评的华裔演员刘玉玲,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聊起父亲对她的告诫。
 

我努力赚钱存钱,为自己建立了一个‘fuck you’money 。

 

这样,当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有底气的甩手走人,对折磨我的老板说,姐有钱,去你的吧!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所以,当你把钱都花在了大牌包包、手表、口红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
 
假如有一天老板性骚扰,两手空空负债累累的你,拿什么把那只咸猪手从自己身上拍下去?
 
如果有一天父母生病了,不能丢下工作的你,有钱给父母请个护工吗?
攒钱吧,它是你从容生活的底气,对抗危机的勇气,以及面对不公平时不妥协不退让的堡垒。
 
李诞在《奇葩说》里提出一个观点:
 
原始人类是采集农业,他们想吃果子伸手摘上就吃,这叫及时行乐,但是他们被淘汰了。
 
而生存下来的是我们这些压抑欲望的不快乐的人,春播秋收,期间要等几个月的时间。
 
你看,就连人类的生存延续都是由于“延迟满足”战胜了“即时行乐”。
 
克制住一时的欲望,放弃近在咫尺的诱惑,才有可能获得长远利益。
 
从今天起,每个月攒一点钱,看完一本书,好好听完一节课,那些看似痛苦的事带给你的快乐才最多。
 
就像西瓜冰镇一会儿更好吃,酒多酿几年更美味一样。
 
点个【在看】吧,祝我们都能学会“延迟满足”。
十点君说

“及时行乐”可能是对“活在当下”的最大误解。有很多人,只着眼于既得利益,沉浸在资源掠夺和灯红酒绿的快感之中,狂欢之后的“宿醉”却折磨着他们的精神,可能永无宁息之日。

被“及时行乐”毁掉的年轻人

-作者-

罗喉,十点原创作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新女性成长文化平台,和300万小伙伴一起陪伴学习,向上成长,转载请联系授权。

-主播-

晏娇,喜欢用声音陪伴你们,用我的解读,和你相伴!微信号:songxi8464。

实习编辑:罗喉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

牛肉,可谓是世界上食用量最大的肉类了,

虽说猪肉也势均力敌,但毕竟始终走进不了中东地区。

华人对牛肉的喜爱也是爱牛若渴,

似乎没有一只牛可以活着走出中国食客的包厢。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而说到牛肉,比华人更激动的可能是澳洲人,

华人见牛垂涎三尺,澳人闻牛满是自豪。

的确,作为世界畜牧业巨头,澳大利亚出产的牛肉“留香万世”,

任何一种牛肉,只要扣上“澳大利亚”的帽子,

就能卖贵一个小数点。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目前,在中国,在这个猪肉价格比人肉还要贵的时代,

中国对澳洲牛肉的需求量也达到了顶峰。

据报道,中国对澳洲牛肉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比去年增长了73%,

中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牛肉出口市场。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万古不变的定律,

市场一大,东西必假。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出口到中国的牛肉已经被玩坏到什么程度了,

那些中国餐馆里的牛排,超市货架上的牛肉,贴着“澳洲牛肉”包装的多卖十倍价格的进口肉,

真的货真价实吗?

如果你去购买这些“澳洲牛排”,那么恭喜你,

你有50%的几率可以购买到正品牛肉!刺不刺激!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中国进口澳洲牛排?一半是假的!

牛肉、牛排是中国食客非常喜爱的食物,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也是阳刚男子汉的标配,

而大口吃肉,指的就是吃牛肉,而不是吃基围虾。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在各类牛肉中,最享有盛名、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莫过于澳洲牛肉、澳洲牛排了,

似乎一看到澳洲两个字,消费者就会想到牛奶或牛排1,

澳洲,真的已经成为牛产品的代名词。

然而市场越丰满,交易越混乱,
这些牛肉牛排,有多少货真价实呢?

据《ABC》报道,50%就不错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ABC News:中国市场对澳洲牛肉表现饥渴,但是,每两块进入中国市场的澳洲牛排,就有一块是假的。

据澳大利亚广播电台《ABC》报道,

中国市场上一些所谓的“澳洲牛排”可真的一点也不澳洲,

普华永道(PwC)对中国市场上的澳洲牛肉调查显示,

这些人们用高昂价格购买回家的澳洲牛肉,

每2公斤内就有1公斤是假货。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普华永道农业综合企业负责人克雷格·赫拉格蒂(Craig Heraghty)表示,

要精确地统计这些肉类欺诈的确切数字非常困难。

他说,

“根据我们与客户交谈的客户的信息,根据大陆的分销商以及与为中国市场服务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这个估计,这可能是一个低估的估计。

也就是说,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中国市场的澳洲牛排,

都是假货!

而澳洲Beefledger公司得到的牛肉数据更加吓人。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总部位于布里斯班的Beefledger公司的创始人Warwick Powell表示,

为中国市场上的“澳洲牛肉”乱象感到非常担忧。

他表示,

中国的业内人士正在形成这样一种观点,

即出售了10公斤所谓的进口牛肉,

只有1公斤是“货真价实”的。 

Powell表示:“这些肉可能是猪肉、鸭脯肉或马肉。”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只听过合成牛肉,注水牛肉,但再怎么说这也是牛肉啊,

好好的牛肉怎么能变成了猪肉、鸭脯肉或是马肉呢?

这又是什么黑科技?

你看,这文化人啊,就容易把事情想复杂,

怎样在牛肉中混入鸭脯肉和猪肉呢?

用胶水粘呗!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传说中的澳洲牛排,是拼出来的

在许多的饭店中,你都不难发现,

许多打着“澳洲牛肉”旗号的牛肉都能在同类产品中卖出出众的价格。

比如,你看这个菜单,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随随便便加上“澳洲”前缀,

一份牛肉卖到268人民币,

儿童套餐也能卖到138人民币,

澳洲牛肉在牛肉界的地位实至名归。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于是乎,现在中国的很多西餐厅,都打着澳洲牛排的名号赚钱。

这些商家号称他们售卖的澳洲牛排,

原装进口、物美价廉。

然而,一旦有利可图,就必然有一些商家唯利是图。

有这样一个中国商家,

他家的“澳洲牛排”太物美,太价廉了,

才买72人民币一块…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比小编在澳洲本地买都要便宜。

难道现在国内的商家都开始做慈善了?

爱心回馈广大消费者不求回报?

当然不是!

经过相关部门的查访,这些售价72rmb的牛排,

成本价不过十几块!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有人拿这些牛排去做了检测,结果却在牛排中检测出鸭肉成分?!

这难道是跨物种三角恋吗?当然不是,

这些这么便宜的澳洲牛排,

都是拿胶水粘的!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牛肉上有明显的粘胶痕迹

“胶水牛排”在国内也是见怪不怪了,

大家只要随便去售卖食品添加剂的商店打听一下,

老板分分钟就会给你介绍多种经济实惠又好用的“胶水”,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并且还能如数家珍的向你安利每一款的优点,

比食品系的教授还专业…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据说这些“胶水”非常厉害,

不仅可以锁住肉的水分,

而且还会让肉质更加的鲜嫩可口。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澳洲一些供货商指责中国牛肉混有鸭脯肉和猪肉了吗?

其实操作非常简单,

只是粘上去而已,

就像你在小学时代做的手工一样…

首先,需要把食品添加剂溶解于冷水中,

据说这些粉末有一股,过期奶粉的味道…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然后将溶解倒入到打浆机进行高速搅拌,制成“胶水”;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之后就是将肉块与“胶水”进行充分的混合;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再之后,将混合物倒入到容器中,排出空气,

此时会产生一股酸奶的味道…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将这些混合物包入保鲜膜中,

进行定型6小时,再冷冻一晚上;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大概一晚之后,“胶水肉”就算制作成功了;

可以将它切片;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煎成牛排;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当当当!以假乱真的“胶水牛排”就诞生了!

就连餐饮大佬都尝不出区别!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这通操作就问你服不服,猪肉、鸭脯肉、马肉,无论什么肉,

只要是红肉,都能摇身一变成了“澳洲牛排”!

鸡鸭鹅马都要来沾牛的光,

买到这样的便宜澳洲牛排,你说不好是亏了还是赚了…

然而,更可怕的是,不止是中国市场就这样的乱象,

连澳大利亚也一样。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澳洲胶水牛排成问题

如果说国内的“胶水牛排”还会受到谴责和抵制的话,

澳洲的“胶水牛排”,

可是光明正大的合法产品!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没错,你在超市或肉店买到的土生土长的澳洲牛排,

就很有可能是澳洲人“土生土长”粘出来的…

为此,澳大利亚食品安全局还发明了一个新名词,

叫“Meat Glue”(合成肉)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据说,

“合成肉”,早已是澳洲行业内的潜规则!

多年以来,

澳媒一直尝试披露这个行业潜规则,

然而这一现象并没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在澳洲的肉类市场上,

依旧存在合成肉!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而且很多人对这种肉还不了解,

甚至以为自己平时在超市或肉店买的高级肉排,

都是纯真的肉排!

殊不知,

市场上的部分肉排,

都是用次品肉块+肉胶合成的!

“合成肉”,比“注水肉”,还要坑人!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澳媒报道:肉胶让便宜的肉块,变成高大上的牛排)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澳媒报道:肉胶:制作牛排的“行业机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澳媒报道:肉胶到底是个什么鬼?

那么澳洲的“合成肉”又是怎么制作的呢?

其实和中国相比换汤不换药,

他们用了一种叫做“谷氨胺转胺”(Transglutaminase)的化学物质…

“谷氨胺转胺”有着强烈的肉片粘合的作用,

保证粘上去切都切不下来!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之前,澳洲七号台在一档节目——“Today tonight”中,

就曝光了“合成牛排”制作的全过程…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视频中,

七号台的记者为了做实验,

从超市里买来了最常见、也相对比较便宜的牛肉块,

在肉块上均匀的撒上肉胶粉,

把肉搓揉在一起,

并用保鲜膜包裹起来,

压缩掉多余的空气,让每块肉紧密地挨着…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静置5到6个小时之后,

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

原本一个个小肉块,在肉胶的作用下,

竟然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肉条!

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整肉!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戳一戳、捏一捏,

手感还特别的好~

Q弹Q弹的~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要不是知道是用肉胶合成的,

估计会被视为“上等的澳洲牛肉”吧~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话说这种“合成肉”,

不但手感好,

貌似口感也不差~

把合成肉放油锅里煎一煎,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再放上真正的牛排肉做对比,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7号台的记者表示,

合成肉vs真正牛排,

口感竟然,毫无差别?

厉害了我的哥,你这样真的对得起死去的牛吗,

如果在牛肉中混入鸭肉、猪肉、马肉,

那么一头牛就没能死得其所,

那它算不算冤死呢…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即便这样的肉在澳大利亚合法,小伙伴们想必也更愿意食用“死得其所”的牛排吧?

那么如何区分货真价实的牛排和“胶水牛肉”呢?

其实也不难…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擦亮眼睛,别被蒙骗

“爱烹牛排(apbeef)”就曾经深入研究了区分纯肉和胶水肉的方法,

其实很简单,其实很自然。

只要在购买时稍作注意,

就不会购买到胶水牛排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胶水牛排、胶水牛肉并不是不可食用的,

它们是安全的,是可食用的,

自1960年代,英美各国开始使用重组技术,

至今已相当醇熟。

所以,依照下列方法,就算辨认出家中牛肉是胶水牛肉也不要激动,

它们一样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吃得不爽罢了…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1、形状

原切牛排基本不可能是规则形状,

因为没有一头牛是按照立体几何去长大的。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图源:爱烹牛肉(apbeef)

我们上面也提到了胶水牛肉的拼接过程,

那么这么圆的牛排是怎么出来的呢?

是的,就是放在塑料袋里拧出来的…

拧成了圆柱状,切出来的牛肉片必然很圆润啊…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2、纹路

原切牛排的纹路是连续的、清晰的,

中间很少会有断层。

但是拼接牛排就不一样了,

纹路明暗不一,并且有多处明显断层,

毕竟是混在一起拧出来的,

当然没有自然艺术感…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3、价格

72块钱一块澳洲上等牛排,你就别想着它是原切牛肉了,

要是这样卖下去,商家早就破产了…

正常的好一点的牛里脊应该是400块/KG以上,

当然价格会有浮动,

但是过于便宜的牛排,还是别买了吧…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另外,在下面几张图中,也有一些判断牛肉真假的方法,

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咯!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图源:爱烹牛肉(apbeef)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图源:爱烹牛肉(apbeef)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澳大利亚的牛肉世界闻名,

近期,中国对澳洲牛肉的需求也日益庞大,

越庞大的市场就有越多的空子,

据澳洲报道,

中国进口10kg澳洲牛肉中,只有1kg货真价实,

这个数字让人着实心中一寒。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看完都吐了!

然而,澳洲本地的“胶水牛肉”也成为让人头疼的“乱象”,

并且据说还合法。

小伙伴们在购买牛肉时要擦亮眼睛,

追求原切牛肉要从细节着手,

别买到合成肉啦~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图片来源:unsplash

♣ 作者|张盼

♠ 来源|桃李邦(ID:ZPEDU100)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最近好多朋友咨询我筹备做教育培训机构的事情,这个话题相当宽泛,最近做了一点点深度思考,把以前写过的文章整理归类,也加入了很多近来的思考内容,以及我在教育培训行业工作和创业接近10年的感悟,遂整理成此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字字句句皆是本人肺腑之言。

做教育培训机构就是开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人才,说直接点就是你有没有组建团队、管理团队、带领团队的能力。开学校硬件性的东西 so easy ,花钱就能解决,但是有些问题是花钱解决不了的,在教育培训行业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此刻在我的心里汹涌澎湃如浪潮,今天在此给大家做一分享。

开一家培训机构,首先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考虑自身的行业管理素质、资金实力,其次要考虑到校区的运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你做一家培训机构, 这个和做一家公司是一模一样的。在宏观层面做思考,首先你要思考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品牌的教育培训机构。如下图所示: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其次在办学宏观层面一定要思考方向问题,方向选错了,再多努力也是白费。教育行业现在逐渐越来越成熟和细分。

请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宏观战略失误,投资多少钱基本都是打水漂,连个波纹也看不见。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当你把以上宏观层面问题想明白了,也就是说你解决了战略层面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要解决战术层面的问题。

现在需要明白这些知识:选址、消防、装修、工商教委审批。这些东西都是客观流程,就是花钱的事情,至于办证在当地自己搞或者节约时间找代办公司就能搞定。今天我重点分享的不止这些,我重点分享一下你筹备阶段需要思考的六个关键点。我先分享一下我做的这张图: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我给教育培训行业很多朋友分享过自己的这个运营闭环理论:

招生是钱, 教学是命,服务是根,续班是本,口碑是品牌,介绍是裂变

简单的背后是极致的浓缩,这个图看似简单,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是庞大的系统性工作。我在每一次培训讲课的时候一再强调“系统”这个关键词,因为系统是校区运营铁打的营盘。

很多时候看到一些校长和教育投资人想法很好,做得也辛苦,就是没有实现想要的结果。其原因在于用“开环”而不是“闭环”的方式去做事。严格的依赖系统去实现目标,就是用闭环的方式,不依赖系统,就是开环的方式。所有创办成功的培训学校都实现了商业模式的闭环,较少依赖运气;而大部分失败的培训学校都没有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偶然性很大。绝大多数的教育投资人都希望赚更多的钱,但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其实要做的是构建培训学校运营商业闭环,不断迭代升级,所以能持续赚大钱的教育投资者是极少数。

现在我分享一下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需要注意的6大关键点,搞清楚此6大关键点,相当于你避开了6个很大的坑。

6个关键点分别是:

  1. 加盟还是自创品牌(借力)

  2. 选址(地利)

  3. 招生宣传(市场推广)

  4. 招聘(人力资源)

  5. 课程产品定位 (教学研发)

  6. 财务问题(预收款管理)

在这里把这6大关键点逐一分析如下:

加盟品牌 or 自创品牌:加盟本质上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生意

这个可以酌情分阶段性运作,加盟的合约期一般是3—5年。

如果你想加盟的话,希望你三思而后行。需要课程体系的话现在这个特别多,加盟主要是想借力别人的品牌和经营管理经验支持。

加盟是一个生意,本质上和其它生意没什么不同,都需要加盟者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解决问题,不是拿到品牌授权坐享其成的。千万不要以为加盟一个品牌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做生意就是一种资源变现的方式,加盟者只是品牌在地方上的一个渠道,没有资源,没有经验加盟都是缴智商税,失败率非常之大。

建议你去加盟网站上搜索查看,充斥着大量的教育加盟品牌,常见的关键词如下:零经验 、保姆式扶持 、轻松做老板、一年回本、教育创业致富…… 我想说的是谁信这些谁傻X,如果这个教育项目这么简单易复制,这么赚钱,人家为啥要把赚钱机会让给你呀。加盟成功率80%在教育投资人自身,打铁需要自身硬。

所有的加盟优势90%都有忽悠成分,一个加盟者首先要看你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是所谓加盟品牌的优势,因为加盟品牌,只要掏钱几乎谁都能拿到,所以这东西不能算优势。

加盟本质上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生意,一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行业专业知识的人懵懵懂懂用自己那点血汗钱来加盟,最后赔的一塌糊涂,非常愚蠢。

加盟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稂莠不齐。以前做判断需要拿着放大镜,现在需要拿着显微镜,一不小心就看走眼 。

你思考一下 学大、新东方、学而思 那么厉害 为什么没有拓展到三四线城市 ,还包括你们的区县。因为教育的核心是老师和教学产品 , 老师是最核心的。教育行业是人力密集型的一个行业,而且更有趣的是这是一个既重视过程体验又重视教育结果输出的行业,更奇葩的教育行业的产品属于虚拟,客户和用户是分离状态。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行业是一个非常重的服务行业,教学运营是核心,品牌口碑建设是关键。

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长尾的市场,前5头部公司的市场份额目前也仅仅占5%左右,这说明了教育行业市场格局是“大市场,小作坊”。

所以一旦选择加盟的话要衡量自身的资源优势,我见过很多品牌加盟校在地方上做到一定规模基本上都成地方军阀割据自立,脱离总部,改旗易帜了。有点商业头脑的教育投资人最后做自己的品牌,反过来又去做招商加盟。这个现象在教育行业已经屡见不鲜了,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教育行业好几个连锁教育品牌就是这种关系。

教育培训加盟这个行业在国内发展了20来年,目前标准化运营还不是特别成熟。强如教育巨头新东方早年也尝试过加盟,后来也是浅尝辄止。

在教育这个“慢”行业,加盟模式的好处是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快速规模化。在投入相当的情况下,加盟模式的扩张效率往往能够高于直营数倍。但管理与品控的高难度,却也带来了大量问题。

教育行业发展至今,“直营创收,加盟圈地”已经成为被许多教育品牌验证过的发展模式。

而对于加盟者来说,在缺少行业资源与运营经验的情况下,加盟是一个降低门槛、提高成功率的可行方案。总部对场地选择、销售、课程内容,运营管理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对一家新建的加盟店能否顺利起步影响巨大。

从具体的合作方式上看,不同的品牌间也存在细微的差别。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教育加盟合约可以被粗略的划分为买卖关系与上下级关系。

  • 买卖关系:加盟商以加盟费的形式购买品牌使用权,以及对应的“管理+教学+营销标准化解决方案”。品牌方不对加盟店的运营管理做过多约束,且不参与分成;

  • 上下级关系:除提供品牌使用权和解决方案外,品牌方还会对加盟店进行持股或对营收分红,而这一模式也对品牌方所提供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盟模式走到今天,仍有很多局限性。加盟一个成熟的品牌,在创业初期的确能对招生、宣传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由于教育行业的门槛较低,品牌商提供给加盟商的支持实际非常有限,甚至很多情况下变为了单纯“卖牌子”。

可快速扩张的加盟模式,更适合产品而非服务。如餐饮、零售等行业的产品质量由品牌方控制,有着强大统一标准的供应链,加盟者本质上只是渠道商。但教培行业更重服务,而服务的核心是教师,过低的标准化程度,必然导致质量的参差不齐。

建校初期需付出大量固定成本,招生不畅会极大地影响加盟店的现金流状况。对加盟店的经营辅助过少,几乎是教育加盟的普遍现象。许多投资失败的加盟商都认为,品牌方的支持不足,让加盟店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教育加盟负面事件频发:高速扩张是一把双刃剑。一入加盟深似海,从此总部是路人。

忠告一句:如果你懂运营管理 ,只需要找个好产品体系,真的没有必要去花加盟费这个冤枉钱。如果你不懂运营管理,你一个外行花加盟费就当缴纳学费了。

同时这个还和地域有一定关系,一二线城市家长重视品牌也重视师资教学。三四线家长对品牌漠不关心,相比而言更看重师资教学和性价比。这就是很多地头蛇机构在地方上做的风生水起的原因,很多大品牌去了地方不受待见,出现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情况。

现在很多加盟总部只给你一个品牌授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你身处三四线地区对于你的发展实际上没有什么帮助,有时候可以说是华而不实。

不管加盟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机构,一定要去总部实地考察,看资质,一定要选择直营校不少于10——20所的培训品牌,一定要看看总部直营校的真实财务数据,一定要去三四家已经加盟的校区走访一遍,谨小慎微。

现在很多教育加盟项目没有实体直营校,卖品牌授权来圈钱,后期没有任何实际运营支持,这个需要万分小心。

加盟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为了更快的扩张以及增强市场影响力,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教育培训品牌是接受加盟的。对于教育投资者来说,你只需要支付加盟费,就能拥有品牌的使用权,包括课程体系,教材,师资培训以及宣传资料等。当然这一套下来价格不菲,根据品牌的价值,从十万到百万级别的都有,包含的内容也千差万别。有些机构为了吸引加盟,给出的加盟费门槛很低,但是后期的管理支持,师资培训,宣传物料等都是需要再额外花钱的。所以在签订加盟合同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所支付的费用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估算一下后期还需要多少投入。

很多品牌刚做加盟时间不久,没有足够的加盟输出经验,给到的加盟支持很有限,经常出现交加盟费后就不管了,之前各种美好的承诺和宣传基本落空,有的支持方案假大空不落地,最终还得靠投资人自己。所以我们经常遇到加盟商和品牌方开撕的事情,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自营品牌相对比较省钱,但是不省事。如果自己决定创立一个品牌,那你同样也要衡量自身资源,制作CIS系统,用什么教材,如何搭建教研体系,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包装产品,商标广告的设计等都非常费心。每一项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这些七七八八加起来费用超过加盟费也是常有的事。自营的费用不好估算,丰俭由人。

选址:对于线下机构,主要生源都来源于周边3—5公里

根据项目不同,对地址要求也不一样。例如早教少儿英语类的一般都集中在商场,大型社区。课外辅导托班都集中在中小学幼儿园附近。选址非常重要,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调查周边的社区、学校、商业、交通。

现在国家政策明文规定不允许在3层以上楼层办学,办学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有些地方要求是500平方米),消防必须合格。只有这样后期才有申请办学许可证的资格。选址也决定运营成本,如果选在一个人气不错的商场,入驻费和房租肯定都不会太低,相对后期宣传起来会更容易,因为商场本身自带人流量,来咨询的人也会多,品牌传播速度会更快。

如果选在小社区周边或者人气很一般的商业体,房租会相对便宜,但是后期的市场宣传会非常吃力,可能需要花额外的费用去做市场宣传。

另外别去脑补招商会或新闻里报道的教育培训市场份额有多少万亿,就算一桌满汉全席,你也就只有一个胃。对于做线下机构的你,主要生源都来源于周边3—5公里。

招聘:教育机构的招聘必须全年常态化,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招聘是一项比招生难N倍的事情,千万不要以为招聘很简单,发一个招聘简介,有大批人来面试。如果你没有在行业内的一些人脉积累,招到优秀且合适的员工概率非常小。有行业经验的boss还可以通过同事朋友介绍吸引来一些人,没有的只能靠社会招聘。社会招聘成功率相对低。我之前认识一个投资人,一个月内面试了三四十个人,但是最终没有一个留下来的,当时他心里有多绝望不用说你应该也能猜到吧。

教育行业是人力密集型的行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对人的依赖性,一所学校能否高速发展,始于在筹备期能否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所以开业筹备期,招聘>招生,组建团队,培训团队是重中之重。

常见四种有效招聘渠道:

  • 熟人介绍

  • 网络招聘(智联、58、Boss直聘或当地人才网)

  • 校园招聘

  • 猎头or中介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机构的招聘必须全年常态化,必须每个月都有人来面试,这一点必须给负责招聘邀约人员下指标。什么时候可以不用招聘了呢?除非你想金盆洗手, 不打算经营了,那么你可以停止招聘。特别是课程顾问和市场团队 超编10—30%很有必要,因为这两个岗位流动大、培养速度慢。必须在这这两个岗位上形成动态平衡,严格考核标准,优胜劣汰。教育培训学校永远不怕人多,只怕没有绩效混日子的人多。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招聘是非常重要且很专业的事情,现在的基层工作群体是90后,再过四五年是00后为主,管理方式和70、80后大不一样,你面试的流程、面试的谈话技巧,薪酬体系、员工培训,员工管理…… 你都需要缜密的考虑,尽可能将其流程标准化化。

市场:招生市场是修路行为,费用一定要花在刀刃上,时时刻刻思考ROI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前期筹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招生宣传了。依靠传统的招生方式例如发宣传单,直接打陌生电话招生越来越困难。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禁止在学校门口发传单宣传了,城管管制,每到放学的时候会有保安在学校门口管制。

政府对电话销售也开始管制,我有同事告诉我有大机构已经取消了电话营销这条销售渠道,转向线上营销和地铁广告。但是小机构哪有那么多钱做百度推广、去烧网络广告啊,一条最普通的微信公众号广告随随便便也要四五千了,有没有效果还没法预测。

因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招生团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招生主管因地因时制定市场推广和销售活动方案。这对人的要求就更高了。

培训学校本质上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应该有他的市场部,不然和外界是断档了,你的教学产品和服务不能快速的传递到目标客户群体中去,缺乏生源的后果很严重,校区的运营将难以为继,濒临倒闭或者跑路。

现在我谈谈自己关于校区的市场营销推广一点点思考,我自己本身就在校区工作过6年,其中4年做销售,2年做市场,我以前跟随公司启动过20多家新校区,对于新校区的市场拓展我是非常熟悉的,我的观点如下:

 线上:

  1. 一年之内的初创校区,请把精力放线下;

  2. 如果有投入,就量力而行做个当地朋友圈或者抖音视频广告,注册个微信公众号日常维护各种家长社群转发传播就OK,算是整体的品牌传播配套;

  3. 在某个区域,有一两家校区的,做好SEO就可以了,没必要投竞价烧钱;

  4. 需要做产出的话,好好的琢磨透当地百度贴吧、朋友圈、微信社群营销,免费实用、简单、有效、低成本,高产出!

线下:

有不少投资人和校长朋友在问初创学校怎么招生的,一般我都会告诉他“做好方圆3~5公里地推”。手上没货的时候,渠道合作就是零;产品没验证过的话,品牌宣传也是零。

初创校区少去碰电梯广告和户外广告,烧钱,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产出,那个事情是有一定客户基数可以做。很多大品牌机构做各种户外广告,以品牌露出为最终目的,初创机构应该是每一分钱投入都要计算产出,创造现金流,先“小米加步枪”蚕食市场。

目前教育机构招生的主流方式 :地推 、社群 、异业合作渠道

刚刚起步的教育机构基本都会选择地推,因为这是积累种子客户成本低,见效最快的方式。校区有一定规模之后地推也必不可少,刷品牌存在感最好的方式。

市场费用一定要花在刀刃上,开源节流,时时刻刻思考ROI。

课程产品市场定位:没有明确定位的课程产品=地摊货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一定要做地区客户需求分析和调研,不要盲目的设置课程。选定课程之后,做区域竞品分析,一定要给自己的机构和课程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教育市场那么大,你不可能什么都做,把所有客户都当作你的菜,这真的不太现实。中国市场那么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即可。

现在我用洗发水品类举例,请仔细思考: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每一个品牌的洗发水都有一个自己清晰的市场定位,同理我们培训机构的课程产品也是一样的。

有些教育项目目标客户群体其实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广。比如早教一般宣传的是0-6岁,但是真正学员大多集中在1.5岁到2.5岁,3岁后小朋友上幼儿园了基本上就没有时间继续上早教了,都去学英语画画跳舞乐高去了。还有少儿英语一般宣传的是3-12岁,其实学员大多是集中在3-9岁年龄段,上小学三四年级了都改学应试补习类的,即使学英语也会学和教材同步的课程,而不是少儿英语类偏重兴趣,口语类的。还有一些素质教育类课程,学员年龄均集中在3—9岁,10岁以上孩子除非个人兴趣特别浓厚或者以后打算走艺术专业道路, 一般才会坚持继续学美术、钢琴、舞蹈…… 90%基本会在10岁以后放弃素质教育,选择文化课学习培训。

咱们的国情决定了普通家庭孩子学素质教育的出路没有学好文化课考大学出路广。高考是大多数家庭孩子的一个龙门,很多家庭孩子准备努力跳过去。

财务问题 (预收款管理):预收账款是负债,等同于向家长的无息借款

财务是很多投资人忽视的部分,你一定不会相信现在很多机构连账都不清楚。绝大多数人看好这个行业是因为现金流好,都只看到家长报名时总课程价是几千上万,旺季的时候校区每个月能收好几十万,但是那些都只是预收账款。在财务里,预收账款是负债。在学生没有把课上完之前,那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收入。在培训行业,真正的收入来自耗课(课消),而不是收了家长多少钱,家长交的这些钱你需要服务半年甚至一年,好不容易报了名不按时来上课你也没办法,后面如果家长要退费你还得把钱乖乖退给人家。教育培训现金流是很好,但是如果不懂怎么样利用现金流,放在手里的预收款也是不断贬值的。

今天我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血淋淋的现实例子,当年我和朋友一起做的培训机构最后朋友跑路了,关于这情况我曾经有所预料,但是没有想到后果如此严重。

那时候我们赶上了风口,刚刚走上社会没经验的大学生在地方上办学第一年流水做了100万,150平的校区,一个暑假班收30万。那时候平生以来第一次见这么多钱,内心有点膨胀了。那时我和朋友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运营管理、团队打造、课消…… 这些概念。那时候我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们那里做得还不对,具体也说不出一个一二三,那时候没有一个明确概念。

随着办学的继续推进,第二年我坚持做全职市场团队打造,那时候在三四线城市简直是所向披靡,我觉得市场和营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随后我们隐藏的问题也来了,因为都是兼职老师,我们管理不善,引起一部分家长退费。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进到校区账上的钱如果没有及时上完课,后期教学服务跟不上,钱给家长是可以退回去。前期的预收费只是暂时在校区账上留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校区的营收。意识到这一点之后 我和朋友为这事情讨论了一周多,他拒绝使用全职老师,大搞特搞兼职名师。因此三个月以后我主动退出了。

我走的时候对他说了句: 竖子不足与谋! 可能那时候我们都比较年轻气盛,彼此的合作创业也非常草莽,当时我们的校区连工商注册都没有。

2018年初,朋友给我打电话,说算算账发现一年流水有不少钱,可是自己兜里就是没有钱。他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课消的问题,向我借钱给老师发工资。我拒绝了,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无底洞。最后的结局是朋友跑路了,这一事件也上了我们当地新闻和电视台。

培训机构的财务真的是一门大学问,课消【确认营收】非常关键。

总结:市场永远是内行赚外行钱,仅在信息不对称下才有利益空间去操作

凡事盛极必衰,教育培训机构同样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校区每一段时期的经营方向要有所调整。

如何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培训行业开始容易结束难,很多机构招生不理想,继续坚持下去很难有突破,想关门都关不起。因为预收款都花光了,而课还没有上完,即使关门也无力承担退费款项,只能选择跑路。这几年从新闻上看到培训机构老板跑路的消息也越来越多,比如最近韦博英语倒闭跑路事件,大批学员退费无门。每个来做教育培训的人,都是有一些教育情怀的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没有人会选此下策。政策高压之下,运营成本上涨,管理不善,招生不畅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当你在办学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仅只有上面这些,比如合伙人的离开,核心员工的流失,家长的投诉,消防问题,办学资质,被竞争对手恶意诋毁或者举报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内心去面对。

那既然这么麻烦,是不是不值得去尝试呢?

也不是!做教育培训这行,成就感是特别高的。你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口碑,重视教学效果外化。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家长满意支持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惬意,感觉自己在行善布道。教育培训的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1—2年,度过初期草莽阶段,步入正轨,收益相对来说在20%左右没有任何问题。

投资有风险,开培训机构需谨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精细化运营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行业里历练过,特别是在大机构做到高管以及其他行业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创业者进来成功率相对都比较高,那些什么都不了解,有点闲钱头脑一热冲进来的外行人大多数都在煎熬着。

很多行业外看赏心悦目,内看满目疮痍。想做好某个行业,重要的两个词是“沉淀”和“认知”,市场规律永远是内行人赚外行人的钱,只有在信息不对称下才有更多利益空间去操作。

本文到此终结,以上就是我对筹备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些思考,更多的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想进入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朋友,如有不恰当之处还望海涵。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桃李邦(ID:ZPEDU100)”,作者张盼,一枚靠谱且厚道的K12教育市场品牌运营人。

房子卖不掉、月供还不起,炒房客的“中年危机”来了

产售出无望、新工作杳无音信,徐坚强选择了“断供”。

“你等会儿,我先去切两片生姜,一说到这事儿我就燥得很,抓头挠皮,得往脑门上贴两块姜。”

徐坚强(化名)称,在焦躁失眠的这几个月里,生姜和风油精是他提神醒脑的最佳伙伴。

房子卖不掉、月供还不起,炒房客的“中年危机”来了

2018年7月,徐坚强正式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员,此前,他是一名培训机构的特级培训师,专门为江浙一带的中小外贸企业老板做“高端培训”,包括外贸整合营销、企业管理技能、市场开发拓展、跨境电商培训等等,平均每月收入超过二十万。

然而,今年的市场环境让徐坚强的“金领”生活走到了尾声,“以前我们最多的客户就是一些暴富的地方小外贸企业老板,稀里糊涂成功了,赚了点钱来镀镀金、探探资源,出手阔绰,买课都是全包,还经常请我去他们公司单独授课,但是今年小外贸企业太难做,到处都是倒闭的‘江南皮革厂’。”

失业对徐坚强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失去了用于偿还名下四套新增房产贷款的最可靠收入来源,“2017年年初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跑了几趟外地,陆陆续续投资了四套房产,用了各种形式的贷款,连本带息总共贷了1100多万,平均每个月大概还十万的样子。”

原本,十万的新增房贷只占徐坚强每月收入的30%,不会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开支,“我在杭州上海南京还有几套房子在租,每个月能收到六七万的租金,还有一些个人的投资在外面,一个月也能有四五万的回报,但是没了工作,这些也就刚好够还上新的贷款,关键是我之前还有两套房的贷款还没有还清,还有两个孩子、四个老人要养,现在压力巨大,每天早上起来看着一地的头发发愁。”

11月初,在持有的名下房产售出无望、新工作杳无音信的情况下,徐坚强选择对其在安徽购置的一套新房“断供”,同时,也做好了对其在山东购置的新房“断供”的准备。

01

“跌就算了,还卖不出去”

“如果有办法,谁愿意那么多钱打水漂啊?一套房的首付就是上百万,断供一套就是亏个首付,你知道么,就这么几个月,什么抑郁症心脏病高血压感觉我都快憋出来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我又不是什么英雄。”徐坚强称,银行打来电话确认的时候,他的“心在滴血”。

断供,即指房贷贷款人不再向银行支付每月所需缴纳的贷款本息,而原本贷款人贷款购买的房子则归银行处置,一般来说,银行会委托法院对该物业进行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归还银行欠款,如果清偿欠款后还有剩余会归还贷款人,如果不够清偿欠款,则银行还会查封贷款人的其他资产。

在决定断供之前,徐坚强尝试了各种方式缓解现金流的困境,包括将在租的几套名下房产挂出交易、与贷款银行协商进行其他资产的抵押贷款等,但最终都无法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很多房子我都降价几十万的挂出去卖,到现在也没有一套能成交的,看房的人倒是多,真想买的没几个,中介和我说,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差,卖房的越来越多,买房的越来越少,要么就是再降价,要么就再等一等。”徐坚强表示,此前压根没想到市场会冷到这个地步。

以徐坚强在上海的一套房产为例,是位于上海静安区的85平米小户型,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是备受关注的“硬通货”,周边小区房源挂牌价格均在750万左右,而他的价格已经挂到了不到690万,“已经比高点的时候降了一百多万了,再让我降是不可能了,我宁愿不要那几套外省的新房,这是一线城市,长远来看,我觉得还有空间。”

记者统计上海中原地产、贝壳找房等中介机构的数据发现,上海楼市在2018年进入了长期地位徘徊的冷冻期,二手房成交量、成交均价均处于历史低位。上海二手房指数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则显示,上海二手房指数已经连接11个月环比下行,11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为1.3万套,与2016年同期相比近腰斩。

不仅是上海,徐坚强称,其名下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房产今年大多以跌为主,仅有位于三线城市的两处房产仍处在缓慢的上涨中,且其涨价与当地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

在一轮又一轮的房产调控政策下,一二线城市的楼市过山车纷纷踩下刹车甚至挂上倒挡,中国社科院12月发布的《中国住房需求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405次,同比2017年上涨近80%,创下历史记录。

与调控的谷峰对应,一二线楼市在下半年一路下滑,社科院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房价增速同比显著下滑,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增长自从2018年3月下降到-1.12%后,基本全部保持负的增长率,二线城市同比增速也由2017年11月的22%逐渐降低到2018年7月的-3%。

楼市的遇冷使得“买涨不买跌”的购房者观望情绪愈发浓厚,多家中介机构给出的交易数据均显示,由于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的下滑趋势,全国重点城市的带看量、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同时,购房者的平均成交周期出现显著拉长,例如,上海链家的客源成交周期相比低点已经拉长超过21天,周期涨幅达到83%。

02

断供案例增加

与徐坚强不同,尽管同样面临稳定收入骤降的问题,在杭州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担任高级客户经理的周铭还没有下定断供的决心。“一断供,不但首付没了,房子也没了,之前的房贷相当于白还了,我和妻子都很不舍得,我倒还好,妻子压力特别大。”

2016年底,尽管名下已经有了三套房产,但禁不住家中老人的百般劝说,周铭和妻子一起在厦门再次投资了两套住宅,“妻子本来就是厦门人,老人在厦门的买房名额也一直在,当时厦门的房价又一直涨,两家人一咬牙,决定拿出所有积蓄再投资两套。”

然而,妻子的失业、自身的降薪以及厦门楼市的遇冷,使得周铭不得不考虑舍弃其中一套房子,“今年8月的时候,妻子所在的P2P公司倒闭了,出来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也自身难保,算上基本工资和应该有的业务提成,大概工资能拿到去年的一半,这都是乐观的,关键是厦门的房价也跌起来看不到头。”

2017年3月,厦门出台了“最严限购令”,对厦门户籍、外籍户口买房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厦门楼市出现转折。记者统计了国家统计局近年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表发现,厦门二手房价自2017年4月开始,已经连续下跌20个月。

周铭所买的一套集美区住宅在今年10月跌破了其购买价格,这击碎了周铭的最后心理防线,“每隔一段时间中介就来告诉我,这个小区又降价了,隔壁业主挂牌价又低了几万,有一次他发短信过来的时候,正好那个月的工资短信也发过来了,不到一万,整个人都要崩溃。”

与投资厦门住宅时的工资水平相比,周铭觉得自己几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2015年的大牛市,一个月十几万的收入也有过,2016年平均一个月也有三万多,2017年比较惨,大概是一万五到两万的水平,但是真没想到,现在惨到只能拿基本工资,我们公司还有一些新入行的直接被裁了,真不敢想明年会怎么样。”

周铭称,其所在的券商行业正在进入难熬的寒冬,中小型券商都面临着裁员降薪以保住利润的境地。记者计算对比了31家上市券商的2017年及2018年半年报数据发现,有9家券商员工数量同比下降,超过20家券商支付的职工薪酬同比下滑,其中国海证券下滑32%,国元证券、国金证券、浙商证券、西部证券、海通证券下滑比例均超过20%。

一些在经济转型中,率先感到寒意的行业正传出裁员、降薪的消息,经历转型阵痛。例如,仅12月单月,互联网行业就有美团、知乎、京东、斗鱼、ofo等企业被爆出裁员风波,此外,滴滴也传出员工年终奖减半、高管无年终奖的消息。

周铭妻子的P2P行业更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爆雷后成为了谈之色变的“雷区”,周铭称,因为在P2P公司的从业经历,为其妻子后续的求职带来了极大不便,“我妻子是做销售的,去应聘其他行业的公司,人家都觉得你这几年积累的客户资源被P2P坑完,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P2P很多失业的,好几个月的补偿金和工资拿不到。”

杭州民生银行一名个人信贷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今年年末,咨询断供的贷款人数量大幅增加,“大部分贷款人都是近几个月失业了,打电话过来问断供的事,如果是信誉比较好、我们评估觉得还有能力还贷的贷款人,在解释情况后,一般我们会做延期的处理,今年(断供)的数量比往年是要多,我们觉得有一些特殊性。”

03

追逐暴利成幻影

除了徐坚强、周铭这样因“中年危机”失去稳定收入而不得不断供的群体,P2P、比特币、股市、投资的失利也“套牢”了一批炒房客。

杭州我爱我家的一家门店经理齐飞告诉记者,在P2P爆雷的那段时间里,有不少投资客想让他帮忙寻找合适的买家,“炒房的人,基本上是以房养房的,用房子和收入加杠杆,每一笔收入到了手里马上就转成支出,资金链很紧凑,我的一个大客户,除了投资房产,还投了P2P,结果P2P这一环出了问题,钱拿不到,他的整个养房链条就垮了,负债越积越多。”

齐飞称,他的这个大客户目前把手里的五套房源全部交给他低价出售,其中有两套未还清贷款的房源需要他帮忙找到转按揭的靠谱人选,“虽然价格都比市价低很多,但是还是比较难出手,看更多加微信:zhanglin1866   转按揭的房子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纠纷很多,而且也比较难申请贷款,购房者一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房子,再有一两个月卖不出去的话,他就只能断供了。”

曾经的炒房太太团成员刘敏也对记者表示,虽然大部分炒房客尚未断供,但资金链都已经十分吃紧,“(太太团)老公一般都是江浙这边中小民企的老板,要么就是跑外贸的,今年的大环境差,又在搞贸易战,很多改行的、关门的,而且啊,我们(太太团)都是手里有钱闲不住的,什么比特币、P2P我们都搞了,现在都亏到只能吃老本了。”

刘敏称,其在2017年12月买入了六百万的莱特币,短短几天一度涨到一千多万,但如今只剩下一百多万。记者查阅火币网莱特币价格发现,2017年12月,莱特币由76美元暴涨至369美元,后又连续大跌,如今价格为不到30美元。

徐坚强也对记者称,在中美贸易战的火花下,江浙一带数量众多的小微外贸企业已经出现了不良反应,“尤其是做一些简单的机电零配件的厂子,还有一些做塑料加工、纺织的厂子,不少都停工了,这些厂子的老板,副业就是炒房投资,我发了断供的朋友圈,第二天就有不少小老板过来问我,断供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也考虑断供。”

2018年7月,美国连续公布了两轮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清单,江浙一带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营业务——机电音像产品、轻工纺织、家具寝具成为了加税名单中的重点,其中,两轮加税清单中纳入了累计1261.9亿美元的机电、音像设备,预计带来行业损失121.99亿美元。而根据杭州海关发布的数据,1-11月,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3.5%。

招商银行一位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浙江省这两年也一直在推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要从简单的加工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型,所以实际上做简单加工的小微外贸企业本身今年就面临很多挑战。”

不过,对于由此引发的断供,该业务经理坦言,“其实每年都有断供的人,今年比往年有一定的增加,逾期的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比例有所提高,主要和今年的经济形势有关系,但总体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更到不了之前外界传言的深圳‘断供潮’那种地步,我就是从深圳调过来的,房贷还是深圳各银行很看重的优质资产。”

11月,一篇题为《断供潮!深圳大量房子被七折拍卖!》的文章引发了热议,随后,相关部门进行辟谣称,法拍房数量大幅增加是由于年内加大司法网拍推广力度,网上录入拍卖房源数量增加,而非断供人数暴增。

前述民生银行个人信贷部业务经理表示,具体有没有出现断供潮,还要看各大银行年末统计的逾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量,但从业务层面来看,有断供意愿的炒房一族有所增加,而从近年住建部发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率来看,商业个人住房贷款及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良率也在逐年上升。

记者查阅住建部发布的2016年及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发现,2017年公积金贷款逾期总额为10.58亿元,同比上升34.6%,与此同时,发放的公积金贷款数量为9534.85亿元,同比下降了24.93%,也就是说,贷款发放数量减少的同时,逾期的数量在增加。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