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985废物小组”出现

2011年,一则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并非事实,随着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不少寒门学子在个人的努力下也考上了重点名校或其他985、211大学。

不过这虽然不支持“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但一些从“寒门”中奋发考上985的学子却又陷入了另一重困境,成为了所谓的“985废物”或者可以称之为“小镇做题家”。

2020年5月,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豆瓣小组悄然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近10万名的网友加入其中。

这个小组里的成员大多是来自小城镇或者农村的大学生,他们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经由“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渠道实现了“鲤鱼跃龙门”。

在高考中取得成功而进入了985、211名校一事上,他们身上彰显的是励志精神,然而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却陷入了迷茫与焦虑。

十几年的应试思维、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在大学不再适用,也没有了外部师长的压力迫使自身前进。

他们也不懂如何去获取甚至不知道大学里存在的众多的信息资源、发展机会。与美国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有所类似,凭借天赋与努力从混乱的社区中考入精英大学,但进入后却不懂如何与同学、教授进行交流,也不懂如何利用学校里的资源。

而不懂得利用资源,往往又驱动着这些“寒门学子”与城市同龄人之间“不平等的再生产”。

慢慢地,这些“985废物”曾拥有的“优等生”光环逐渐消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生并成长在大城市的同班同学、同校学生却有着更多的兴趣好爱与特长,能够在更多样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这些城里优秀的同学不仅有着更优秀的英语口语、社交能力、更强的经济支持,还有着更长远的、明确的规划;在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有家庭资源的支持。

而“985废物”们,在对比城市背景同龄人的状况下,往往会滋生“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的想法。既没有开阔的眼界、没有一开始就明确的、长远的计划,在踏入社会后也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长辈指点而处处碰壁。

众多难以转化的情绪时常让他们自嘲为“Five(废物)”、“小镇做题家”;“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与资源的青年学子”就是这个群体的缩影。

于是,在这个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为宗旨的“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数不尽的言论展现了“小镇做题家”的失败经历,借以抒发焦虑的情绪,抱团取暖、相互指引以寻求慰籍。

与60、70年代的前辈相比,这些“小镇”青年学子已然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接受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高,但显然,城市的学子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也在增多且更为优质,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鸿沟仍存在。

可以说,这是一个努力争取教育公平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教育公平难以争取的时代。

有点小矛盾的焦虑群体

从对小镇做题家的形象刻画研究来看,他们是积极向上的一个,但同时又充满着焦虑迷茫,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从自我画像上来看,小镇做题家拥有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许多小镇做题家从“寒门”中经过近12年的努力学习才进入985、211大学,自身的成长史就是积极奋斗、改变命运的写照。近12年的时间也在他们身上刻下了积极奋取的精神,努力改变命运的理念一直印刻在他们心中多年。

不过,进入985、211大学后,这些在高考金榜题名中获得优越感、自豪感的小镇做题家们更多地面临着名校光环下的现实挫败感。校园里遍布着如同自己一般、甚至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太多优秀的同龄人让他们滋生着“只会做题”、“资源与视野受限”的感慨,衍生出无法解决的迷茫与失落感。

且由于缺乏视野与资源,小镇做题家也很难在大学初期就能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一群体在进行个人规划时,容易短视化、片面化以及功利化。虽然有时也会关注自身的人生爱好与兴趣,但最后往往习惯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指标衡量自身的成功与否。

与有明确目标的城里同龄人相比,他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发优势”。且在感到迷茫的同时容易向社会因素所妥协,又在妥协中陷入自我怀疑。

于是,虽然怀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但在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受视野与资源限制后,小镇做题家就会陷入自我迷茫的阶段。

另外,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文凭社会”中,原本这些小镇做题家就想通过获得知名大学的文凭证书来获得更高地位的工作,取得更多的收入,向上流动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通过高考进入知名大学获得文凭,似乎就能拿到高收入、高地位的敲门砖。

但现实却是在大学生遍布的社会中,小镇做题家除了拥有基本的经济支持外,家庭能提供的文化资本、资源支持几乎为零。他们并没有强硬的家庭资源、有益的长辈指点,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与努力似乎也追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与父母辈相比,只是换了一个时代与工作环境打工而已。

可以说,小镇做题家一边怀揣着拥有高文凭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在城市中获得认同感、安全感的想法,一边又害怕“996猝死”、“中年失业”带来的恐慌与压力,最终导致的理想与现实不匹配让小镇做题家自我感觉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与发展,引发了更大的焦虑感与无力感。

而在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环境中,小镇做题家群体所在家庭也大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小镇做题家的心理失衡,加剧他们的焦虑、恐慌、无力感。

社会在背后的“推力”

从时代背景来看,小镇做题家正处于一个整体向上流动的社会。然而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包括小镇做题家在内的年轻人势必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描述过,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整体处于一种通过努力以改变自身阶层地位、获得富裕生活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氛围下,“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在数以万计的美国人脑海中,想要暴富获得成功的欲望无疑给当时的年轻人施加了许多压力。

但在向上流动群体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向上流动的通道却又几乎被“堵死”,视野与资源的限制将中下层的青年群体固化在了原有阶层。

国外一纪录片——《人生七年》就彰显了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2019年,拍摄历时近55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最后一季正式播出,也意味着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历程几乎被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从他们每隔7年的成长记录中可以看到,阶层分化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精英阶层的孩子从私立中学到顶尖大学,最后取得了成功的事业,继而给其后代又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中产阶层的孩子则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迷茫徘徊、寻找人生的意义上;而工人阶层的孩子,基本也延续了父辈生活,进入循环圈中。

当然,也有来自农村的尼克成功实现了阶层跨越,进入了顶尖大学,获得更高地位的工作。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可以看出,虽然的确会有人实现社会阶层的成功跨越,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父辈的阶层或只是更好了一些而已。

而目前,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但已有的、难突破的社会分层固化现象难免不会打击到小镇做题家的信心。

归根到底,阶层的固化还在于小镇做题家本身视野与资源受限,难以突破限制而实现阶层流动,最后只能停留在原有阶层。

早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中就显示了,为孩子报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比例占据了18.05%,农村家庭仅为6.14%。

另外,大多数农业户家庭并未做过“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等事项,在文化资本上的交流与投入力度也不大。

从孩童时代起,城市家庭中的孩童能接触到的文化资本更充分,视野更开阔,目标更清晰。所以大多数小镇做题家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发优势,进入社会后,资源获取差距进一步加大,冲击了小镇做题家所做的努力,造成小镇做题家的“堕落”。

而这个时代存在的下流社会则为“废物”们的“堕落”提供了“归所”。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描述过“下流社会”的特征:收入低下,生活的热情、学习的意愿、消费的欲望等也低下,他们似乎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国内的小镇做题家自嘲为“985废物”,又何尝不是心情低迷、信心受挫的一个写照?倘若真想成为一个废物,下流社会的存在似乎也为他们提供了“港湾”。

在自嘲中继续前行

不过,自嘲归自嘲,在“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集聚的小镇做题家并非真的想成为废物,只是借以抒发郁闷、低迷的情绪,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法,从而继续轻装前行而已。

要看到,小镇做题家自嘲背后反而是一种“良性心理防御机制”,是尝试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

虽然受阶层影响,小镇做题家的视野、资源并不开阔或者充足,但是他们自身努力而成的资本不一定比城里同龄人差。

近12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固化了思维,但也让他们养成了自有的学习模式,一些模式能运用到工作中,助力高效地安排时间、完成任务。

如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项目需要按照进度规划划分为多个阶段,一些问题需要应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些都可以用近12年养成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

且通过整群抽样,一些研究表示部分小镇做题家更关注集体性价值取向与生存需求,更关注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想法,除了收入也会关注舒适度的需求。

故而小镇做题家本身并非一无可取,相反其身上有独有的、与外界资源因素无关的特质。

而且从整个社会群体来看,能从小镇走向大城市,进入985、211已然是不错的成果。

全国高等院校共3012所,而其中211大学(含985大学在内)不足150所。所以能从数百万考生中考上211、985大学已经是自身具备优秀学习能力的有力证明。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数据来源:中国网

曾经《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一文中述说了进入985、211后的自卑与迷茫,引发了热议。

但也要看到,在一些人眼里,即使是小镇做题家,也比他们拥有的出路要广得多,就像呼应这一篇发帖而作的另一个帖子所描述的,“能上985,211明明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在如今大学生泛滥的社会,985、211毕业的学生更能接触到门槛更高、地位更高的企业。

故而与许多人相比,小镇做题家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了。在后续的向上流动中,个人的努力已很难去创造性地破坏一个稳定社会下逐步形成的整个阶层分化与固化,最终还得要依靠群体、社会的力量。

而大学、社会或政府力量能做的除了扩容——即推进更多的农村、小镇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外,还可以关注文化资本与文化赋能方面。

很多小镇做题家除了受到不可改变的家庭原生背景限制外,其后续的长远发展也受到了文化资本与视野匮乏的影响。而缩短文化差距,增强小镇做题家的文化积累却是可以后天改变的。

不过,虽然目前的社会改革、教育改革已在致力于打造更公平的流动渠道,打破阶层流动的桎梏正在进行,但要意识到城乡融合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教育、文化、资源间的差距填补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或许,小镇做题家目前能做的也还就是继续在自嘲中寻找安慰与解决方式,继续前进了吧。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李秀玫,付宇,侯劭勋.“小镇做题家”的群体性焦虑及其来源[J].当代青年研究,2022(01):90-96.

张文静. “小镇做题家”何以成为“985废物”[N]. 中国科学报,2021-12-30(006).

林辰.“失败展览”:小镇做题家网络空间新型社交模式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1,7(20):82-85.

“下流”的社会:寒门子弟能否挤入“上流”社会[J].记者观察,2016(12):34-35.

学历焦虑何以成为一种集体困扰-中青在线

http://news.cyol.com/app/2021-01/04/content_18907079.htm

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9-9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1.0106.

“小镇做题家”跌入了沉迷学霸人设的陷阱-中青在线

http://news.cyol.com/app/2020-06/17/content_18663977.htm

高考改革︱“小镇做题家”的“励志故事”和“悲惨世界”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09/01/content_DW9Vxeu3.html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 在校生2.91亿人_新闻中心_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txt/2022-03/01/content_78078120.htm

“小镇做题家”缘何引发热议–教育–人民网

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702/c1053-31767840.html

“小镇做题家”:跳出“自己”看自己,这特别棒

http://yn.people.com.cn/n2/2020/0911/c378440-34285572.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onnho8FhFABPwdcGx803w

80后中产返贫路线

作者:过蝈8433

来源: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01

穿不起的优衣库

前几天的新闻说,优衣库关门133家。作为优衣库粉,我早在2019年夏写过一篇文章《疯狂的优衣库,失落的Forever21》。彼时人们在优衣库疯抢Kaws的联名UT。当年,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软银孙正义,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大富豪。

也就三年,优衣库危机重重。近些年国潮、新消费崛起,外来品牌的日子都不好过。

但优衣库更大的危机在于——它的客户群已经逐渐“穿不起”它了。

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他们跟我一样大多是80后中年人,对国潮不太懂,有自己青睐忠诚的品牌,比如华为、surface。他们的回复是:“你还买优衣库?我顶多618、双11打折买一些!”

他们在我眼中可是一线大城市中产人士了,随身也不乏几个大牌傍身的,连他们居然也说穿不起优衣库了?有朋友说出其中的秘密,优衣库从2020年疫情后就开始涨价了,品质也没以前好,和网购一比又没有性价比优势。然后她跟我分享了一类网购——预售!

在她的分享下,我也关注起“店铺预售”,看了大跌眼睛,图片都是美轮美奂的,从下单到发货早则15天迟则三个月。价格真心低,同样一个淘宝款式能有多种不同价格,预售款的价格极可能是现货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当然预售也不一定都是低价,其中一家价格不菲的淘宝女装店,已经做成上市企业了。
 
现在卖衣服都搞期货啊!万物的尽头是金融。被她点拨后,我稍稍研究了一下。我问朋友,价格相差巨大,东西能一样吗?朋友说,当然不一样,面料版型都有差别。具体差多少,得看你的淘宝经验值,也得凭运气。
 
预售女装这个商业模式还蛮有趣的,大部分店铺都极度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设计是淘宝“爆款”,免去设计研发成本;图片是别人家的,免去了模特和拍照的成本;货,是拿了订单再去做的,免了库存和压货的风险;只用一招低价吸引流量,其他成本能减则减。

不知道这种模式算不算侵犯版权,女装一直是“卷王”。我一边浏览,一边因为价格低图片漂亮,也随手下了几单,发货排期已经排到6月份了。心里还不免有些哀伤,想想自己应该也是能被定义为“中产”的,怎么现在都成为网购“低端用户”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符合“优衣库”的客户定位,大城市小中产、崇尚舒适简约、一家三口的衣服都能在这里买。

优衣库,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期崛起的品牌。一直以“基本款”著称,其产品理念LIFE WEAR——服适人生,强调“衣为人用”的原则。据说,优衣库当年都没有Logo,因为它只被当作中产阶级的“内搭”。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最巅峰的时候,很多日本中产买优衣库的T恤衬衫来搭配Burberry的风衣。当年优衣库的设计师怕Logo太抢眼,抢了大牌风头索性都不放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但我辈中产,还没等来买得起Burberry风衣,优衣库已经先买不起了!

 

02

M型和K型社会

说穿不起优衣库只是一丝自嘲,背后深层的含义是——消费信心不足。本来中年人的消费就抠抠搜搜,既有房贷,又有吞金兽;既要给父母养老,还要被股市楼市信托理财各类收割。对中年人来说,消费升级大概就是去去盒马、山姆和Costco,曾经有过的大牌皮包还不如去换几门兴趣课程。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大前研一曾提出一个概念叫“M型社会”,描述了日本社会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大前研一写道:“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

我读《M型社会》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09年前后。彼时2008年经济危机刚过,全世界被中国拯救。国内经济蒸蒸日上,GDP年均增速都在8%以上。我们80后初入职场,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虽然现在说80后是混得最惨的一批人,但那时候还是满怀希望的,大家都咬紧牙关、背负远超薪资的贷款买房子置业。

那时候不流行“精致穷”,也没那么多“花呗”小贷借钱给你消费,大家为还房贷从泡面吃到泡饭,也毫无怨言。现在看,买房大概率是80后一生中最英明的选择了。那时还不流行“中产”这样的标签,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认定自己的。

当然中国“中产”的标准是非常模糊的。2021年胡润研究院定义的新中产阶级标准出炉,资产达到300万则可以称得上是中产阶级,年收入20万是最低标准。按这个标准,生活在包邮区的绝大多数市民都是“中产”,但资产大部分是房产,每个月收入要还贷,也没那么敢消费。

我国GDP增速从8%陆续降到5%,期间经历这么多年也是很不容易的。增速下滑,表面看是数字,背后则是个体生活的辛酸。近些年,尤其是疫情后,国内有人提出“K型社会”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少数富人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不断往上走;大部分中产失去竞争力,随着资源、要素重新分配,逐渐沦落到中下阶层。

美国五大湖铁锈地带的白人恨我们,认为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可谁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被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的人民抢走饭碗呢?

其实不论是“M型”还是“K型”,都指向了同一点——我们的中产层正在塌陷。

有些人把中产塌陷、“K型社会”归罪于新冠疫情。我觉得也不是,GDP增速从8%到5%,经济换档变速、除旧革新,有些行业是必然要面临转型阵痛的。

以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房地产若一直是地方经济的“路径依赖”,这绝对是不健康的、不长久的,但转型、探索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成本。企业、职能、岗位也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一句“转型”说来轻松,但光探索出一个方向可能就要好些年,等到盈利又要好几年。

而且“转型”多来自老板高层的决策,我辈80后打工人,无非是中层执行者,不都成了转型要优化的“代价”吗?

“转型”的沙,落在个人头上,也都变成了一座山。

03

中产返贫路线

最近几年,我观察了一下身边,中产返贫不外乎以下几条路径:

1. 降薪裁员

以房地产为例,外人以为都是普遍高薪,其实高薪的也就是大公司高管、明星职业经理人、甚至“里应外合”的炒家。收入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大部分老老实实的员工,不过是高周转上的螺丝钉,折算到单位时间也不能算高薪。

富裕的时候没有雨露均沾,爆雷的时刻却要一视同仁。更不幸的是,还有不少地产人工资投了公司理财爆雷、买自家公司期房烂尾。昨天还是打工人,今天已是维权者。

昨天世界五百强,今天坑你没商量。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特别长的行业,“大甲方”房企的爆雷媒体还比较关注,很多产业链中下游的供应商,早已经悄无声息地死去。有些供应商本身也是巨无霸,比如被恒大拖死的南通六建,目前正面临破产重组,2021年还跻身于中国500强榜中,曾承建过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巨头都在陨落,员工又走向何处?

4月25日,央行召集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AMC机构举行了专题会议,为房企纾困,首批12家纾困房企包括世茂、恒大、奥园、融创、富力等。政策也在纠偏,也不过是定向输血,能输到什么地步也未知。

前段时间还有天量“法拍房”“断供潮”的说法,虽然陈述有点夸大,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某北京、深圳、杭州等一线大城市的互联网中年中层,前几年高薪加股票年薪百万,信心膨胀购买千万大平层,背负巨额贷款,现在被公司裁员了,还不起月供。有些版本还充满细节,比如“老婆刚怀二胎”等增加情感色彩。

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广,只是地点不一、数字不同,但面貌几乎都是互联网大厂、中年中层。互联网更残忍的地方在于,他们只裁员不降薪,要裁也是一锅端。互联网企业增长快、扩张猛,在最短的时间、招最多的人、干最“风口”的事儿。

风口散了,整条线也就散了。条线之间难以兼容,换岗也困难。并且降薪不利于保留优秀员工,于是一锅端地裁。逻辑听听很清晰,但也没什么人情味儿了。

传统行业增长没那么快,扩张也没那么猛,很多时候用降薪来代替裁员,抠抠嗖嗖活一天是一天。前几年房地产势头好,房企也要去“传统”,跟着互联网学。其他没怎么学,大面积裁员率先学到了。

人到中年,传统挺好。因为一不小心,你已经就会成为了那个“代价”。

2. 个人创业

我朋友在上海开广告公司,也是服务众多品牌房企的。本来行情就不好,催款回款艰难,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疫情期间,请款的材料、发票都无法快递,导致甲方回款也缓慢,现金流十分紧张。往年金三银四正是一家公司最忙的时候,全年的项目量都是这个时间决定的。

上海因疫情停滞,他的客户又多在外地,也不找上海的公司投标了。还有外地客户,因上海公司无法正常与会,终止了合同。这下相当于整个2022年都荒废了。底下六七十个员工,工资还得发,租金、财税又能免得了多少。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自拍照:一夜白头的,原来并不只有伍子胥啊。

我朋友的创业已经算成功了,资产也早已超越了“小中产”,他都如此焦虑。那些小商小贩、餐饮老板、理发店老板、面包房老板、健身房老板等等呢?……

3. 股市基金炒房

我是一介打工人,虽然没有老板的烦恼,但也很郁闷。股市失守3000点,十几年了,来来回回还在3000点上拉锯。可我的真金白银早已灰飞烟灭。投资这种事情也是很诡异的。到处都跟你说着“认知”啊,“赛道”啊,“风口”啊,你好像啥都懂一点,赚钱吃肉的时候也有过,但其实都是浮云。到了熊市,更像爱上了“渣男”,明明遍体鳞伤依旧不肯分手。自认“价值投资”,但终究只是韭菜。

不过身为房地产人士,我觉得最惨的是买错房子。毕竟股市要么捂着回本,再不行就割肉,还有流动性。买错房子,下跌不说,一点流动性也没有,环京的房价几近腰斩,无人接盘。日本有一个“负动产”的概念,就是房价下跌到覆盖不了当初的负债了。在国内有些地区城市,可能“负动产”的时代也已经到来。

04

政策要给信心与曙光

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三年里,几轮疫情又加剧了中产塌陷。现在大城市家庭都是高负债、低储蓄,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抗风险能力非常低下。

我们80后早些年都目睹过父辈的国企下岗潮,对失业是很恐惧的。其实90年代下岗潮,父辈们是没有负债的,房子是分配的。当时社会转型也有大量岗位,“糊口”并不难。但现在的失业,面临的不只是吃饭问题,还有负债问题,情况只有比90年代更复杂。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但往年能吸纳大量毕业生的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都正值寒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考研考公,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在“体制”才能带给人们安全感。

可哪来那么多“体制”性的岗位?绝大部分的就业不还是靠着中小型民企吗?政策严、疫情难,民企又哪里来足够的冗余资源,可以用空间换时间的?就更别说小本经营的小公司、私人业主、个体户了。

虽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刺激政策,但我觉得力度不够,前几天的降息都被调侃为利空,就因为力度太小。再比如贷款延期,延期是不够的,很多人都失业了、没收入了,延期有用吗?这时候银行就该针对房贷打折减免,和业主一起共担风险!

北京针对朝阳区辖区内的每家企业停业累计最高可赔十万,服务型企业员工,保险每人每天可赔100元,最高赔偿期21天!

北京的这个政策,我们长三角是不是也能实行呢?就算不发真金白银,每人每家发点超市券、消费券、电商券也好,全市通用,既能纾解小企业的危困,也能缓解居民生活压力。

发钱发券是权宜之计,更长远的,希望政策还是首先能好好照顾“老板们”。对我们打工人来说,有企业家才有企业,有企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有生活。有人吃肉,大部分人才能跟着喝汤。企业家都喝汤,员工只能喝西北风。

至于,是不是拥有“中产”这个标签,有没有塌陷一点也不重要,这只是一些说法、概念。重要的是,无论是金字塔中上层的企业家,还是中底层的我们,都要看到信心和希望。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sWfTxCg0tVifqpmm3bQCg

周红处长火了 媳妇用凡学 实力坑处长婆婆

周红处长火了 媳妇用凡学 实力坑处长婆婆
原创:余躱
来源:余躱花园
2022年4月30日晚7点多,一名微信ID为Livia的女子,在朋友圈晒出婆婆寄来的过节海鲜大礼包,透露出满满的幸福感。偏偏,她的幸福和别人正遭受的苦难,是那么不相称。
周红处长火了 媳妇用凡学 实力坑处长婆婆
Livia略带娇羞的说:“谢谢婆婆寄来的米其林餐厅海鲜,螃蟹还是活的。恭喜婆婆第一季度GDP全国增速第二好成绩(吃人嘴短)。坚持宅家抗疫,就是缺个冰柜,还对海鲜过敏。”
Livia晒出的海鲜,有黄鱼、米鱼、大鲳鱼、冻虾和鲜活的红鲟等。很显然,Livia虽然暂时不知身在何处,但是处在某种特殊宅家状态。面对朋友的点赞与问询,Livia统一回复道:“不是外地寄的,快递没通……上海送过来的。”
“快递没通”,坐实了Livia的确是在某个处于静默状态的地区;而从“上海送过来的”就更离奇了,目前上海处于何种状态大家有目共睹。
周红处长火了 媳妇用凡学 实力坑处长婆婆
Livia的好友小白杨问道:“图九你婆婆?”
Livia骄傲地回复小白杨:“嗯,今天在新闻上。”
我们从Livia提供的图片看到,她的婆婆,赫然是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周红。周处长万万没想到,媳妇的能耐这么大,能让她比新闻上更出名。
周红处长火了 媳妇用凡学 实力坑处长婆婆
Livia提到:“恭喜婆婆第一季度GDP全国增速第二好成绩。”那么这个成绩是不是真实的呢?通过查表得知,江西省2022年一季度GDP与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速为6.90%,仅次于新疆的7.00%。这种枯燥乏味的数据,一般很少有人关注,由此证明Livia的婆婆为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周红的真实性很大。
从Livia娇羞地说,“恭喜婆婆第一季度GDP全国增速第二好成绩(吃人嘴短)”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俏皮活泼的女子,婆媳关系很不错。
而拥有米其林海鲜大礼包后,Livia俏皮地说,“坚持宅家抗疫,就是缺个冰柜,还对海鲜过敏”,这种文体叫“凡尔赛文学”,前段时间非常火。
凡尔赛文学,也称“凡学”,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
深谙凡尔赛文学的人,被戏称为“凡尔赛人”。大家说说,身处静默状态的Livia,拥有婆婆送来的鲜活海鲜大礼包,却通过看似不满的方式,委婉表达自己幸福优越生活的Livia,是不是凡尔赛人?
周红处长火了 媳妇用凡学 实力坑处长婆婆
Livia的凡尔赛文学曝光后,迅速在网络热传。有网友评论道:“这个情商怎么去做领导儿媳妇的?是不是高级黑?”
不管是不是高级黑,Livia已经把婆婆周红彻底带火了,大家纷纷表示:“坑爹的、坑妈的、坑老公的、坑爷的、坑舅的都有了,坑婆婆的终于姗姗来迟。”
有人把Livia这次在疫情中的高调炫富,与故宫大G事件类比。2020年1月17日,女司机高某驾驶一辆奔驰大G,肆无忌惮开进神圣的故宫拍照炫耀称:“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引发一波人肉热潮,后来故宫博物院院长向公众道歉。
Livia处在静默状态中高调晒出婆婆送来的海鲜大礼包,说明婆婆周红处长为了媳妇的优越生活,用自己的关系网搞了特权。Livia不但害了婆婆,还害了婆婆的关系网。目前该事件正在发酵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8y2njLBfs3Eg07oO97FSw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昨天凌晨,看了场球赛,NBA东部半决赛,波士顿凯尔特人对密尔沃基雄鹿。

这么一场重要比赛,不仅是商业价值。在世界最顶尖的运动员眼里,求胜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但就是这场比赛,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波士顿凯尔特人的当家球星,杰伦布朗是一位穆斯林,而现在正值伊斯兰教斋月。相传这是真主安拉将古兰经下降给穆罕默德圣人的月份。

因为它在穆斯林心中如此神圣,所以在斋月持续的30天里,教徒白天不能吃任何东西,连谁都不能喝,因此斋月也叫“禁月”。

对普通人而言,这三十天恐怕肠胃比较难熬。可对于一个每天高强度运动的职业球员来说,对身体的消耗可想而知,瘦个五六斤是肯定有的。

果不其然,昨天的比赛里,要扛着球队前进的布朗完全不在状态,浑身上下没有力气,得了十来分,命中率只有三成。

我特别好奇大家怎么看这事,于是就去社区看了一下评论。

 

1

果然,大多数人表示无法理解。首先是金钱这块,今年是合同谈判的关键年,在季后赛这种舞台,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水平,损失的美金估计要千万起步。

还有人说布朗傻,你要是怕人说,完全可以自己偷偷吃点东西,又没人会发现。信教和赚钱完全可以两不误啊?

更多的评论则是:“我认为杰伦布朗完全没有团队意识,他在用自己的‘自私’,伤害集体的努力,这种人应该被孤立。”

而他是这么回应的:“斋月很特别,它在很多方面拯救了我的人生,有些事情就是要大于篮球。”对此,凯尔特人全队上下、甚至美国的狂热球迷,也没人对其指责。

我想,恐怕布朗为美国出战(事实上,美国球员对俱乐部荣誉感比国家队更强),也会坚持斋月禁食。而放在某些国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得到认可的。

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于信仰重要性的不同认知。在我们看来,这真的挺傻的,你为一个不能证明存在的东西,去放弃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值吗?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不去评判。但有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信仰更易让人产生敬畏,而有敬畏之心的人,你更容易信赖他,至少他的发誓是有代价的。

有个伊朗高分电影叫《一次别离》,一条主线讲的是两个价值观迥异的家庭间,因一系列无法调和的误会,上升到彼此仇恨,最终对簿公堂。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在故事的结尾,男主人面对保姆的诬告,找不出任何证据来反驳。于是让保姆对神发誓自己没有说谎。结果这个一穷二白的保姆,宁可放弃一大笔赔款去坐牢,也不愿意对神说谎。

无论是生活还是电影,在有真实信仰的教徒心里,“发誓”是一件非比寻常的事,尽管没有人监督你。可这个誓言比荣耀、幸福、财富,甚至性命都重要。

在《天国王朝》末尾,男主面对萨拉丁的浩荡大军,准备带着耶路撒冷全城老百姓赴死抵抗、他坚信萨拉丁会屠城,因为曾经的十字军就把耶路撒冷给屠了。

结果萨拉丁走过来告诉他:我是萨拉丁,我对天发誓,不会屠城。结果这男主就真的让全城人停止抵抗,放萨拉丁进来,萨拉丁还真就没杀一个人,甚至在缴纳赎金后,让人恢复自由身。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这不是电影,这是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而翻开《二十四史》,反而是张献忠这种人的天下。我打不过你的时候,跟你赌咒发誓,等我能打过你,扭头杀你全家。除了暴力优势,什么都不信。

 

2

在绝对实力是唯一规则的面前,人与人之间无法互信。有人分析,为什么死刑要株连九族、打完仗要屠城,因为当你实力被超过的时候,别人也会来灭你,那不如先下手为强,不给你翻身的机会。

信仰是律法的补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其对社会最大的价值就是创造“互信”,自称有信仰的人未必真的虔诚,但敢说没信仰的人,一定要离得远远的。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这里的信仰不是必须信某种宗教,但应该是“有神论”的,这个“神”不是一般意义理解的,具象化的、用来参拜的偶像,或者什么魔法、奇迹、传说,它代表着人类用理性无法解释的未知部分。

 

毫无疑问,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由已知和未知构成的。

 

有次在饭局上,秦晖老师谈起这个话题,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当时有点意外,这么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居然是“有神论”者。随后,秦老师说:因为科学再怎么发展,也总会有无法消灭的未知。

当我们遇到未知时,首先诉诸于理性,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科学。当科学解释了部分未知,这部分未知就成为了已知。而依然无法解释的那部分,就归结到“有神论”的领域。

 

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一些哲学家为了反天主教廷的需要,将科学和“有神论”对立。后来人们发现,两者不冲突,因为分工不同。科学负责将未知变为已知,但人类理性永远存在局限,科学无法消灭未知。

 

于是,那永远存在的未知,就归到了“有神论”范畴。而且人们发现,“有神论”和个人自由是如此的互补,使人既能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又不至于道德沦丧、不择手段。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看不见的因果,比看得见的要更多)

“有神论”之所以起到了如此强大的约束力,是因为它给未知中,最让人恐惧的“死亡和因果”,提供了解决方案。人根据长期的经验,制定了道德和戒律。并认为只要遵循这些原则,就不易触犯未知中的因果惩罚。

 

这就是信仰的本质。于个人而言,你为它付出了自律,同时它也给你安全感。于集体而言,它建立了互信,强化了规则和秩序。

当然,这时有人会说,这个“道德和戒律”不是人设定的吗?没错,但这种规则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连马克思都对“自然而生的秩序”予以肯定。当它符合、甚至高于世俗道德,这种信仰就可以被保留下来。否则就是邪教,所以信仰当然有邪恶的。

以上就是我对信仰的理解,它必须是贯穿死亡和因果的,才能让人真正敬畏,产生广泛的约束力。它得是“有神论”的,而且这个神必须是唯一的、代表未知的、不可具象的,不能用于偶像崇拜和交易的。

 

3

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信仰。所以,很多道德教条,约束力只能局限在少数道德感强的人中,而不能形成广泛约束力,比如儒家文化。

“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一种信仰吗?你会发现即使天天学它、背它,可能在马路上捡个一块钱,能淡定地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如果是100万呢?你的信仰还会存在吗?

但是对于一个贯穿了“死亡和因果”的信仰而言,如果人真的信死后有天堂地狱、善恶终有报。别说100万,就是100亿的利益,当他想到可能遭受的痛苦时,那些钱都会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放弃“无神论”我才发现:信仰是最高级的理性!

所以你会看到,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考儒生、讲儒家,结果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们,行事起来却完全是弱肉强食那一套。不包含对“死亡和因果”的敬畏,形成不了真正的信仰。

我20岁以前就是“无神论”者,因为我相信凭借我的努力和聪明,抓住能看得见的事物,就能让生活充满确定性,只相信我看得见、能证明的,这就是傲慢和偏执。

后来,经历了各种事我才发现。原来“确定”和能看得见的东西,是生活中只占了极少的部分,而绝大部分是你“无法确定”和看不见。你真的不知道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因此,我开始敬畏未知,相信冥冥中存在着我不知道,却真实存在的规则和因果。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我能唯一做的,就是不要去做那些亘古以来就公认恶劣的事情。即使利益显而易见,可风险你是看不见的。

不做那些事,不是因为利益的筹码不够,而是万一真的有地狱天堂,那点收益,和损失相比就完全不够看。慢慢的,我就变成了一个“有神论者”。但也发现,大部分人的行为模式,还是不敬畏未知的。

有次我就问一位历史老师,我说波兰在苏联解体以后,像带鱼这样的人结局都咋样了,老师想了想说,波兰是个天主教国家,没有这么无耻的人。

确实,但凡连岳、叶某、远方XX这样的人有一点信仰,他们都不会在金钱面前,毫无敬畏之心。无论说多少谎言,和自己以前的言论反差多么大,都完全无所谓。

他们的理解就是:有了钱就不会有恐惧。什么“死亡和因果”、什么神和未知,我通通不信,只有实力和看得见的东西,才是我所能信服的。这样的人就犯了“七宗罪”里的第一罪——傲慢。

为什么傲慢、偏执是七宗罪里面的第一罪,因为七宗罪里面的其他罪都是对人的犯罪,而傲慢,是对“神”的犯罪。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到,自以为什么都不需要敬畏,只相信力量和现实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犯下了最重的罪孽。

很多人即使听见这些话,恐怕也只是会嘲笑:你看,他居然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像我这样聪明,懂得追求看得见的东西,过上人上人的日子。

这些人确实会因此获得更多“机会”,可是当他预料不到的事情来临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做的一切都有代价,他能来得及反悔吗?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少吗?权倾天下的刘瑾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遭受千刀万剐吗?

就算这样的人幸运地入土为安,没有遭受任何报应。可如果人死了以后真的有轮回呢?你的子女后代要替你偿债呢?

一想到这些,作恶的收益就没那么可观了,因为收益看得见,风险却无法预估!作为一个风险厌恶者,我宁愿相信因果。

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傻,恰恰是最高级的理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yv-3Yt2MD0Xdvd0PQHxng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从谭秦东到王思聪,从鸿茅药酒到以岭药业

4月27,王思聪的微博被彻底封号了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从谭秦东到王思聪,从鸿茅药酒到以岭药业,从跨省追捕到微博封号

从删除评论,到禁言,再到封号,从此,大家估计再也看不王校长指点江山了

从发布言质疑以岭药业,到4月19日被禁言,再到4月27日帐号被封,不到十天时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着实罕见。可以看出,思聪的言论,已经超出了操盘者的容忍范围

可以说,对王思聪禁言封号,应该不是微博的决定,微博只是一个执行者

因为,和其他媒体平台一样,微博需要话题,需要流量,需要业绩考核。现在王校长亲自下场开撕,自带流量,而且不是什么政治话题,对微博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KPI一下就有着落了。然而不到一天,王校长帐号就被禁言,再过几天,就直接封号了

这对一家商业公司来说,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有更高的决策层介入了,微博变成了执行层

王思聪,手撕一家上市公司,然后丧失一个4000万粉丝的大号。

如果用一个团队来运营,得付出多少财力,人力,才能撑起一个4000万的大号。然后,因为老大一句话,号被封了,多少兄弟的饭碗,就被砸了。还好,这只是王校长自己的个人号。

上一个,以一几之力手撕一家上市公司的,是谭秦东。

其结局,大家也知道了。跨省追捕、进看守所、得精神病、道歉。

百度百科里是这样介绍的:

谭秦东,男,2010年中南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师资格证书和临床执业证书。

2017年12月,谭秦东发了个题为《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涉事企业以他恶意抹黑造成自身14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报警后。

2018年1月,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他跨省抓捕

2018年4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2018年4月17日18时许,谭秦东取保候审后,从凉城县看守所走出来。

2018年5月11日,谭秦东突发精神疾病。治疗两天后,病情稍许稳定,但血压较高,偶尔还会说胡话。2018年5月17日,谭秦东发道歉声明;同日17时,鸿茅药酒公司在发布声明说,接受谭秦东本人所做的致歉声明,并撤回报案及侵权诉讼。

注: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从谭秦东到王思聪,从鸿茅药酒到以岭药业,从跨省追捕到微博封号

别忘了,如果没有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谭秦东的结局可能更惨

在医药圈和媒体圈,其悲惨遭遇都引起巨大的同情,在社会上也引起巨大的反响。但那又如何,现在精神状态还没恢复正常。

付出如此巨大代价,他收获了什么,可能是一些人的同情吧

然而有什么用?

那些同情他的人,可给过他一分钱,去局里探望过他?

古人说,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每一家上市公司,背后是多少人的饭碗,关系到多少人的就业,背后又是多少个家庭,还关系到地方的钱袋子。

而且,他们可都是当地的扛把子,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

你上来就说人家的东西没用,把别人饭碗给砸了,那别人不得跟你拼命

这已经不是对错之争了,是利益之争,是生死之争,利益受损的人,不会坐以待毙

一定给狠狠的反击

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你以为是个医学问题,实际上是个经济问题,而且说不定能上升到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

还是小王他爸,老王说得好:可以说自己好,但不能说别人不好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从谭秦东到王思聪,从鸿茅药酒到以岭药业,从跨省追捕到微博封号

大家看看上图,河北本来就没有几家拿得出手的上市公司,以岭药业排名第4

你现在去动人家的钱袋子,人家不和你拼命?何况,你也拿不出说得过去的证据

平时老板扣我们几百块的奖金,我们都恨得要死,这可是几百亿,上千亿的财富,弄不好,会出人命的。

 

那你会说,这东西到底有效没效

我说,肯定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了,只要国家允许他上市销售,就说明了国家的态度

至于效果怎么样,反正有人说有用,有人说没用,那让想用的人去用,不想用的人别用,就可以了

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不能有太多道德洁癖,而且,很多东西说不清道不明

有人愿意花几万块去吃保健品,你跑去跟别人说不值得不科学,锻炼才是对身体最好,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你自己不买就算了呗

有人愿意买20多块的莲花清瘟,你跑来说不科学,是不是也有毛病,人家吃好还是不好,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你跑到西方那里去跟他们说,你们信上帝不科学,世界是物质的,根本没有上帝这回事,看人家会不会打断你的腿

你冒犯了人家,你挡了人家的财路

然后你跑到中国,对一群信仰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说,你这个不科学

你以为你是谁,你知不知道自己冒犯了多少人

操盘者根本不在乎中医西医,红酒白酒,啤酒药酒,只要能带税收、就业、GDP,只要能带来钱,就能搞,只要你的东西不要有太多副作用,就能搞

如果操盘者有太多的道德洁癖,那么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都得抓起来

谁没有打过擦边球,谁没请人吃个饭,喝个茶

即使你有原罪,也是可以忽略的,关键是现在,你交税了吗,带动就业了吗,增加当地GDP了吧

长江水清澈, 灌溉万顷良田,养活数亿人口

黄河水九曲十八湾,全是浊水,还经常洪水泛滥,但也养活数亿人口

那要不要把黄河给拆了

背后都是利益,都是经济,都是权利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不可为也

 

可以说自己好,但不要说别人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sKotg-zULA-na7Im-0n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