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人居然敢说真话!

与朋友聊天,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企业的问题是企业家的精气神被打没了。

一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例,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就像知乎网友的回答所讲,什么都试过了,还是不行,然后只能裁员过冬了。

来源知

二是:深感民众被误导把矛头都指向了私营企业,称其为贬义色彩的资本家;忽视了它们可能才是对普通人相对更开放更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的企业。

而与之相对应的庞然大物,则是打不过就加入,于是更多人跑去竞争考公。

作为中国市值第一的互联网企业,腾讯2021年收入5600亿

农行营收轻松超腾讯

前面是前途不明,后面是人人喊打,这便是当下的局面。

这些事情的后果就是:

1.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马化腾迷茫了。

图片我已经朋友求证,为真实。

(有趣的是:这一条朋友圈,绝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可能是Pony发的,觉得他不会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所感,哪怕只是引用。更有趣的是:他所引用的这篇文章已经打不开了)

2.新锐的线下连锁酒馆的董事长躺平了。

3.线下门店遍布的名创优品创始人无奈了。

4.携程创始人梁建章被沉默了

为了让这篇文章能够发表,更多被沉默的人的截图,我也只能让它在此沉默了。

于是,各行各业不约而同地在沉默中给出了自己的答卷:裁员。

几天之内的裁员新闻清单都有长长的一串

如果企业家的精神没了,再鼓舞创业就失去了内核。毕竟,如果千里马最终要被拉去屠宰场,那么谁会在比赛里拼尽全力跑在前头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千万不要让企业家觉得:不如苟活着,躺平。

Lonely Planet

2022年5月25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WjcpAf-HslB4yTOdh7_7A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中文好像越来越年轻。

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很多的新词,比如暴风吸入跺jiojio绝绝子,比如一些莫名其妙的首字母缩写,死成了S,钱打成Q,还有脸成了L。

又比如,最近很喜欢把阳性患者叫做小羊人,女性叫母羊,老人叫老羊,阳性的那座楼就成了羊窝。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新词层出不穷,语言与时俱进,捉羊不过是开个玩笑,这些当然都知道。但眼睁睁看着流行词翻滚汹涌,中文互联网换了人间,总有那么一瞬间猛然觉得:

2022年,简体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1、

中文越来越低幼。

现在有一种风气,是全员主动去接受低龄化、巨婴化的用词和语法。

最近的疫情里,防疫人员说成了大白,阳性成了两脚羊,上海成了生煎包。好好的一句“上海加油”,却又成了“大白来羊窝抓羊,小羊人乖乖毕业,生煎包加油加油”。

一时间,什么都成了抄作业,什么都成了开卷考。

我讨厌这种低龄化的表达,讨厌这种思想的退化,讨厌低龄化表达加剧的思想的退化。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你看裁员这个词太没人情味,不如就叫毕业;抑郁这个词太低情商了,不如就叫玉玉症;你看火灾消防员太烫嘴,不如就叫蓝朋友吧;企业家这个词太没意思,不如就叫马爸爸。
好像什么事都是过家家。
我总觉得,一些很严肃的地方,一些很严肃的事情,不该被这么戏谑的低龄化表达,不该把他人的苦难,变成幼儿园小朋友的打闹。
这么多年,我们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语言和思想原本很有力量,原本是那样的铁骨铮铮,荡气回肠。
2、
中文越来越敏感。
 
之前也说过这个事。其实我理解歧义,理解敏感,可是我不太理解动不动就高潮。
就在我完成《现在的屏蔽词真让人懵了个逼》之后不久,某个平台上就将“▢”代替杀字,成为了新一代的屏蔽词顶流。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这个符号虽然是为了屏蔽而诞生的,但它十分像另一个字——口。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R-18的内容,开始走向了十八禁的方向。
比如:大杀四方变成了“大口四方”,杀人如麻变成了“口人如麻”,电影《杀死比尔》变成了《口死比尔》。
幸好电影的主人公是女的,才没让电影走向同性之爱的方向。
但一身是胆的赵云无辜躺枪了:他在长坂坡口了个七进七出。
就连我最崇拜的李白也变成了:十步口一人,千里不留行。
那么问题来了,“故意口人罪”到底应该死刑立即执行,还是拘留半个月?这个问题恐怕罗翔老师也得想上几天。
 
很多像“杀”这样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敏感,但越来越不让乱说,结果反倒是越来越乱说。
3、
中文越来越失去创造力了。
奶茶好喝?绝绝子!电影好看?绝绝子!游戏很秀?绝绝子!
蛋糕难吃?绝绝子!网剧垃圾?绝绝子!操作很差?绝绝子!
发现了吗?不管好的坏的,统统可以用绝绝子。无语也是绝绝子,惊叹也是绝绝子,高兴是绝绝子,难过也是绝绝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电影,里面的国王几乎将所有的词都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医生只能告诉患者:“你的疾病监测结果是:阿拉迪恩,但情况还是很阿拉迪恩的,所以你需要阿拉迪恩。”
更可怕的是无所不在又烂俗的谐音梗,以各种刁钻的角度轰炸你的信息流。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当他们说笔芯的时候,我不在乎,因为我只比心;
 
后来他们说沙雕和雨女无瓜,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巴拉巴拉小魔仙;
 
后来他们说集美们,giegie,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直播;
 
后来当他们开始满嘴的修勾、贵物,我不在乎,因为我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最后当他们只会说老六、二臂、栓Q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在乎了,所有人都被同化在这失去创造力的文字茧房中了。
所以我们生活的时代:歌词越来越口水化,文学越来越网络化,诗歌越来越浅显化,大众词汇越来越庸俗化……
世上总是劣币驱逐良币。
 
当什么都可以绝绝子的时候,当人人都愿意绝绝子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成语绝句了。
4、
中文的废话越来越多了。
最近有些自称“当代语言艺术家”的人,堪称中文的谋杀者。
这些人张嘴就是:咱就是说,属于是,一整个大动作,无语住了,狠狠,整个就是,笑不活了……
有人给这种文字起了个名字:鬼打墙文学。
但相比这个,我更在意另一件事:到底是谁在创作这些文字垃圾,让我们上网说话越来越费劲啊?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普通人失恋也就是:我失恋了。
放到他们嘴里就是:家人们,咱就是说今天就是纯纯心肌梗塞一整个EMO住的状态,整一个就是王八退房憋不住了属于是,咱也就是说他非要驾鹤西去撒手人寰咱也没办法纯纯大无语,从今往后姐就是女王的自信大动作了。
对此我只能表示:咱就是说,我一整个无语住的大动作了,哎家人们,纯纯属于是什么?仓颉钱玄同哭不活了。
文字本质上就是智力的剩余,废话本质上就是思想的懒惰。
一篇《滕王阁序》质上就是一个天才的苦吟,一夜之间,凭空多出十几个成语,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杰地灵,萍水相逢。
李白从宫廷到山野,漂泊一生,感慨一生,写了那么多年,我们说亲情才有了天伦之乐,说说爱情有刻骨铭心,说豪迈可以用一掷千金。
 
我怀念那个贾岛推敲的年代,怀念那个“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年代,怀念那个张口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年代。
 
那个年代,很多人愿意做文字的囚徒,是思想的诗人。
5、
中文已死,或许是真的。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我经常在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这样了。
直到看到一期《圆桌派》,看到姜文说,我们手里拿的iPhone手机,是一个老人做的。很多名牌,也是老人在设计。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年轻人推崇的东西,都是老年人创造、引领的。
我才突然有点明白了。
 
中文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死在了太年轻,死在了很多成年人越来越低龄,死在了我们越来越接受这种低龄。
 
但它,本不该这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ZKMemoSIDtKBKOI6orVsQ

认真说一说消费,我爱这个欲望满满的时代

几年前,我有过一个很有名的论调,「决定一个人地位的不是取决于你能消费什么,而是取决于你能生产什么」。
 
这句话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被无数人转载引用。
 
 
但是很多人在用的时候,忘记了我的本意,我的原意是指对个体而言,生产比消费更重要,创造价值者更容易成为社会的上层。
 
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消费不重要吗?当然很重要。
 
我拿疫情来说吧,疫情这件事,整个改变了我的食物观。
 
我这个人吧,由于对健康的追求,最近几年几乎不吃外食了,都是在家吃饭,平时微博上也经常分享我的饭菜,所以平时家里是一直囤菜、囤肉的,疫情期间,对我的影响几乎没有。
 
 
真正改变的是我的心态,可以说,疫情这几个月,虽然中间也有过解封的日子,但是,我一次也没有吃过红烧肉这种硬菜,尽管我的冰箱里有近100斤的肉。
 
因为我发现,在可能封控的情况下,你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你有100斤肉,但是一顿拿出来3、4斤做一次红烧肉,会觉得很奢侈,会觉得这是很浪费的一件事。不怕大家笑话,我原来囤的两条12斤的三文鱼,本来天天吃,最多一个月就吃完了。现在两个月了,只吃了一条鱼的四分之一。
 
而且我发现,一旦冰箱里的食材过了一个临界点,比如肉低于50斤,你就会非常焦虑。
 
真的到了解封的时候,你也不会去痛痛快快吃肉,而是赶紧去囤物资,因为你很怕什么时候再封上。
 
我彻底明白了一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件事就是这样,你的囤货再多,你也是担心坐吃山空的,只有物流非常通畅,应有尽有,你才敢放开肚皮吃。
 
 
这点很像消费,就是你的存款尽管很多,但是,如果现金流不是很充裕,其实你是不敢消费的,而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你不但敢消费,而且敢于贷款消费,敢用未来的钱消费,但是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就是守着金山你也会降低消费水平。
 
 
所以,你说社会中消费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消费其实代表了一件事,大部分消费者的现金流是正的。
 
而一旦全社会都开始降低消费需求,全部都集中在最低层次的食品消费,那么面临的就是其他全部的消费需求极度萎缩。
 
 
匮乏这种事是会传染的,一旦你觉得匮乏,尤其是基本条件的匮乏,很多需求都会降低,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连生理和安全的需求都没有,很多人都会放弃其他需求,甚至恋爱这种需求都会靠后。饱暖才思淫欲嘛,担心饱暖哪还有那么多欲望。
 
 
以往大家都批判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但是比消费主义更可怕的是不消费主义,是欲望的萎缩和躺平。
 
 
前两天看到一个消息,一个人讲她的消费状况,两个月花了11.4。
  认真说一说消费,我爱这个欲望满满的时代
 
消费是一个链条,生产同样是一个链条,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当人开始没有了后面几个层次的需求时,消费的链条就没有了,生产的链条同样也没有存在的基础了。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说,总会有人消费的,特别是年轻的人会这样想。
 
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的,我自己做过投资,也大小创业过几年,生意这件事,说白了嘛,一买一卖嘛,有买才有卖。没有经营过可能很难明白,但只要运营过一个企业就会知道,不用说所有的人都不买你的东西,只要你开始流失10%的消费者,你就会发现一件事,你的成本陡然上升了,你的生意,开始变得不那么赚钱了,甚至开始亏损了,而这时候,尽管很多人前期可能赚到很多钱,但是眼看这种亏损或者可能的亏损,不少人就会选择放弃。
 
不要觉得少数企业的退出,剩下的企业就赚钱了,更多的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劣化,那人家消费者,直接把这个消费需求掐掉了,不消费了。比如我有一个做高端餐饮的朋友,他的店在损失了一部分客人以后就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尽管还是有不少食客来,但是客单价已经低了,很多贵的菜的消费量已经下去了,接下来就出现了问题,几个后厨师傅的待遇保证不了,高端食材的备货拿捏不准,所以他已经打算闭店了,他的同行也有头铁不闭店的,开始做一些低端的菜式,结果是啥,回头客直接不来了。
 
只有财经媒体作家,还有没有什么经验的学者,才会说,伟大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这就是完全的因果倒置,匮乏只会造成人做出更短期更功利的决策,很多长期主义者,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伟大,而是因为他们其实是最不匮乏的。
 
 
大家看我每天还有心情码字,其实是因为我做的自媒体这个行业,其实是最不受线下影响的,甚至因为大家都在家,反而收入更加提高了,除了偶尔抢抢菜,心态其实还是放松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繁荣是滚雪球,萧条也是滚雪球,雪球一旦滚起来,不管你伟大不伟大。
 
比真正的匮乏,更可怕的是匮乏的心理,要根治匮乏,其实只有一种办法,发钱,字面意义上的发钱。
 
 
我曾经在《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中说过,很多人认为发钱没有用,其实能直接解决问题的就是直接发钱,当人们手中有了更多的钱,他才敢去消费,才敢去追求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以外的消费,很多行业才会提振。
我这样说不是道德高尚,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生意人的自私,我的事业,其实从长期来说,都是建立在用户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有钱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有钱,有钱消费。
 
我真的爱这个欲望满满的时代。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7pjkNsH8X46ZiQGUCgTAw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大部分人活得不如一瓶酒。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5月16日,阿里拍卖平台上线一瓶“汉帝茅台酒”,起拍价3999万元。搞得斯基酒窖里的82年拉菲都不香了。

 

在斯基看来,这起拍价定得有点保守,哪怕把单位换成“亿”,老百姓也能接受。

 

反正都是买不起。

 

就冲这个起拍价,斯基就想说,人家才是真的不坑穷人。

 

前两天,Gucci和Adidas推出售价11100元的联名款雨伞,这把伞的特点就是不防水。当然奢侈品就是奢侈品,有些方面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如果想要防水版的,加3000块钱就行了。

 

巴黎世家也出了一款破鞋。那种破,怎么形容呢,反正从垃圾箱里翻出来的,都不一定有它破。

 

上次看到类似图片,是警方发布出来寻找尸源的。

 

大家觉得这价格很良心,至少不坑穷人。斯基觉得,大家恐怕对年轻人的消费力有所误解,月薪3000买上万块奢侈品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他们觉得自己不背LV,对不起那栋自己出入的,价值上亿的写字楼。所以很多人借了网贷也要买。

 

像汉帝茅台酒这样的,反正怎么折腾也是买不起的,也就死心了,那才是奢侈品界的良心。

 

这个汉帝茅台酒的送拍机构叫中致酒谱,一开始想得挺周到,只要缴纳2000元保证金或关注他们家店铺就能参与竞拍。

 

反正这起拍价,也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但它没想到的是,总有一帮穷人瞎捣乱、瞎起哄,把价格拍到了99.999999亿元。

 

 

这么不按常理出牌,大家还怎么玩?这场拍卖也就叫停了。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人家想的是,咱们土豪玩的游戏,你们来瞎凑啥热闹,图啥呢?

 

这款酒5月17日要重新上线拍卖,拍卖的保证金提高到了5万元,也没有了“关注就能竞拍”的资格。

 

直接取消了普通人玩的资格。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今天下午差不多5点的时候,斯基看了一下,就一个人报名了,剩下的3.35万人全是围观吃瓜的,而昨天出价都有4036次。

 

生姜斯基看着“报名1人”四个字,替人家担心,要是出不起3999万,那5万可就没了。生姜斯基不知道的是,每次大头斯基写稿让大家打赏,头一个打赏的都是他自己。

 

斯基觉得,这汉帝茅台比巴黎世家厚道,一万二说到底还是给了年轻人做梦的空间。

 

3999万元,则简单粗暴地告诉年轻人:

 

别做梦了。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虽说汉帝茅台和破鞋都是限量版,但还是有区别的。一万二限量100双,月薪3000的年轻人都想抢个货等待升值,再不济也就损失4个月工资。

 

而1992年出生的汉帝茅台是限量10瓶,90年代末的时候,它的身价就到了百万级别。

 

百万在当年算什么级别?这么说吧,当年还是“万元户”的年代。

 

所以汉帝茅台真的打一开始就没想过刮穷鬼的钱,有些冤大头偏要往上贴,那也没办法。

 

有些人看新闻只看标题,觉得从现在开始囤一点茅台,30年后就能成为千万富翁。连汉帝茅台也只能摊手说:

 

怪我咯。

当然了,像这种东西流不流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这玩意儿值那么多钱。

 

以前就有懂行的人说过:

 

中国艺术品拍卖中,超过1000万的交易有一半是最终没有付款的,拍卖只是为了制造一个虚拟的价格而已。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为啥做那么大一局,就为了敲定一个价格呢?

 

这事嘛,懂的都懂。一是方便一个人用高的价格卖给另一个人,一是方便做抵押。

 

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咱这破玩意儿真的值这么多钱,这背后没啥猫腻。

 

之前,河南一农民将手中的字画,用15万的价格卖给与一家著名博物馆有“亲密”关系的收藏家。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2012年让一家拍卖公司拍卖,价格抬到了9000万元。

 

其实那就是一次假拍,作品还是在收藏家手上。

 

后来,这位收藏家说自己不忍心看着国家宝物流失,所以卖给了那家博物馆。当时在外人看来,可能还是贱卖,但实际上的交易价格也比入手时的15万元高得多。

 

有些游戏注定只有富人才玩得转,普通人在边上吃吃瓜就好了。

 

就像汉帝茅台到了富人手上,哪怕里面装的是水,也能榨出黄金来;但到了普通人手里,里面装的真是酒,也就是砸手里的命。

 

一句话,里面装的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到了谁手上。

 

这种事放到拍卖上是这样,放到职业上也一样。

 

年轻人千万别觉着有些人题个字很值钱,就拼命地练书法;觉着有些人学金融能进华尔街当投行,就一窝蜂地选金融专业。

 

有些价值,不是职业给的,是身份给的。

 

很多老干部都愿意混书法圈,斯基年轻的时候太天真,总觉得有些老干部水平也不咋滴,为啥还老想着给自己办个展啥的。

 

等想明白这里面的道道,斯基已经过了能参加国考的年纪。

 

原来,河南省有个领导叫王有杰,老是说自己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书法爱好者。

 

人家还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出版了《王有杰书法集》。

 

在位时,人家一平方尺的书法值上千元。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这领导后来落马了,一家拍卖行很不识趣地拍卖了一幅他的书法作品,起拍价30元。

 

结果,没人竞拍。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这种玩法,也不只我们这里有,其他地方玩得也很溜。

 

拜登当上总统后,他的二儿子就成为了全职艺术家,还筹备私人画展。

 

一幅画的价格最高可以到50万美元,差不多300多万人民币。美国人就很直白地表示:

 

如果亨特·拜登不是现任总统的儿子,他的作品不会卖这个价。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这二儿子差不多是在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画画的,当时他刚从吸毒和酗酒中走出来。

 

他还美曰其名:

 

在艺术中找到了慰藉。

老外这一块自己玩得溜,所以把咱们一些大人物的小心思也拿捏得死死的。

 

之前,华尔街就有个“子女计划”,就是聘用“二代”更快地在内地招揽生意。

 

所以别看很多二代都有华尔街投行的履历,就觉得学金融特光鲜。

 

斯基奉劝你一句,别被表面文章给骗了,人家光鲜大部分不是因为专业,而是因为身份。就跟拜登他儿子似的,老子都当总统了,把瘾君子包装为“大艺术家”,有啥难度?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别说总统了,在一些地方,拉上存款5个亿,就能喜提一个支行行长了。

 

前阵子,内蒙古赤峰的林西农商银行在自己公号上,公示了5名“资源型人才”入围名单,其中2名90后,3名95后,最小的仅24岁,有3人笔试不及格。

 

这些入围人员在进入体检环节前,10天时间要存够不低于1000万存款。

 

你看,这就在告诉你,啥叫资源型人才?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这个社会总是在用很隐晦的方式,反复跟咱们输出一个很朴实的道理。但大部分人明白这个道理,就到斯基这把年纪了。

 

所以年轻人想要听大实话,就听听张朝阳这句:

 

年轻人不要努力过头,太过于拼搏的话,也是有伤害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6ydxMIZDEU5m3HexbIWrQ

厌倦职场,年轻人逃向“低配版”财富自由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邹帅
编辑 | 唐亚华
 
财务自由难实现,一些年轻人已经转向了FIRE生活。
 
FIRE生活,全称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中文释义就是“财务自由,提前退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变革运动,FIRE生活起源于美国,有一套公认的法则,就是提早存一笔钱,考虑到未知的风险和通货膨胀等因素,需要攒够年支出的25倍,然后靠每年4%的理财收益,也就是被动收入支撑生活。这笔钱就是FIRE生活的“启动资金”。
 
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低配版的财富自由。实际上,FIRE生活的一个基础条件是尽可能地减少物欲,这和财富自由的不限制消费存在本质区别。瘦FIRE、胖FIRE、咖啡师FIRE是FIRE生活里的几个主要形式,在攒够一笔钱的前提条件下,分别对应着过得拮据、过得富余、偶尔做做兼职。
 
在当下的职业环境中,不少年轻人很难想象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后,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攒一笔“赎身费”,以便在对职场失望的时候随时撤退,是一个盼头。
 
有人早早实现了FIRE生活,每天过着低物欲的极简生活,不再操心职场的琐事,潜心投入到个人爱好中去;也有人FIRE的同时开始焦躁不安,急于回到职场,在切实的工作中寻找价值。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从理财和投资里获得的用以支撑自己FIRE生活的被动收入,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此外,生病、意外、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也不得不被考虑进去,虽然25倍已经是一个能基本抵御风险的计算方式,但仍有人感到不安。
 
FIRE生活,听起来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它真的简单吗?
 
 

厌倦职场,年轻人逃向“低配版”财富自由

FIRE践行中:
胖FIRE很难,瘦FIRE勉勉强强
标准的FIRE生活是这样的:不工作,自由支配时间,读书、写字、种花、运动,没有来自工作的压力和烦恼,一身轻松早早入睡。
 
30岁的冬晴过了两年FIRE生活,她告诉深燃,目前她算是瘦FIRE。瘦FIRE,又称穷FIRE,指财务水平可以覆盖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支出,但不能满足太高的物欲。与之对应的胖FIRE,又称富FIRE,能过得相对轻松一些,不必节衣缩食,也不必为被动收入的浮动而焦虑。
 
冬晴就是按照通行的FIRE生活公式来规划自己的资产的。“我一年的支出在30万左右,目前的资产差不多也是30万的25倍,此外还有一些理财收益,所以被动收入相对稳定。”她表示,自己本来就是没什么太大消费欲望的人,不太买奢侈品,也不爱在网上买买买。“FIRE之后的消费降级,就是省掉了差旅、交通、应酬和房租。我搬回上海的家里,和爸妈一起住了。”
 
大概十年前,冬晴开始创业,所以达到FIRE生活的基础财富门槛不算太难。“我创业的时候运气比较好,积蓄积累到刚刚够用的时候,行业情况变差,那是一个契机,我就想干脆不干了,做下去也是亏钱。”
 
她形容自己是意外走上了FIRE生活这条路,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喝茶、做饭和玩游戏。冬晴表示,由于本来就不爱消费,所以FIRE生活里基本就是日常生活的支出,加上买书和买游戏,算是为自己的爱好付费,但这一部分的开销也微乎其微。
 
和冬晴一样走上FIRE生活之路的人,大多也是同样的经历。攒钱、辞职、恢复自由身。Aliee也FIRE了3年,她形容自己的生活就是种种花、每周读一本书、画一幅画、看三部电影,平时还会学小语种自我提高。过往的创业经历让她有所储蓄,加上消费欲比较低,现在的被动收入足以让她不工作,停下来专心打理自己的生活。
 
厌倦职场,年轻人逃向“低配版”财富自由
还有网友分享,实现FIRE生活两年内,每年只买5件以下的衣服,背包就是帆布袋,每年趁打折买两次护肤品。她表示,自己和爱人基本可以存下税后收入的70%左右,加上有理财和记账的习惯,两个人算是胖FIRE。
 
过上FIRE生活的人身上都有很多共同点,其中一个就是极低的物欲。据FIRE生活的践行者分享,物欲不仅仅代表不买消费品,不渴望奢侈品、豪车、别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低消费,比如用步行和公共交通代替打车,不喝奶茶咖啡等。在避免不了的朋友社交中,也要尽量节省,选择便宜的餐馆,减少约会次数,或者自己买菜做饭。
 
另一个共同点是,能坚持一段时间FIRE生活的人,至少都有一个爱好。冬晴的计划之一就是开一家养老院,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提供帮助。“FIRE生活和躺平完全不一样。FIRE生活只是不工作了,把自己的时间完全交给爱好和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和她一样,其他实现FIRE的年轻人,也是从日复一日的职场生活里脱离出来,一头扎进自己的爱好里,画画、陶艺、学语言、养花,还有人只是在家发发呆、读读书,偶尔跑去湖边喂喂鸭子。
 
“FIRE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有盼头了。还有就是FIRE的重点不在于财富,而是在于自由。”冬晴说,FIRE生活和精英人士们提前退休的区别,在于财富上。因为FIRE生活对于财务的要求只有最低的标准,“按照年支出的25倍,攒够500万可以过,但是心态强大、物欲又低,少攒点钱也可以过。”她觉得,FIRE生活不是财务自由,而是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精神、心态、选择上的自由,就是过上了所谓的创造性的人生。”
 
总的来说,FIRE生活的底层逻辑就是物欲低、不工作、攒够本金。除了瘦FIRE,还有人选择更保守的咖啡师FIRE,不是真的去做咖啡师,而是做像咖啡师一样可以兼职的工作,能在本金的基础上增加可支配的流动收入。
 
从很多践行者的角度来看,只要物欲低,FIRE生活不算难实现。但是,年纪轻轻过上了FIRE生活,财富积累一定有限,所以也只能选择瘦FIRE或咖啡师FIRE,“因为如果真的有资本过上胖FIRE的生活,那好像也没什么必要降低物欲了。”冬晴说。
 
 

厌倦职场,年轻人逃向“低配版”财富自由

FIRE计划中:
攒够25万,争取29岁实现FIRE
相比FIRE生活的践行者,如今更多年轻人还处于观望和计划的阶段。豆瓣FIRE生活小组、FIRE生活(穷版)小组、不富不穷FIRE小组聚集了不少正在规划FIRE生活的人,他们大多把完成FIRE生活的时间设定在5-10年内,目标年龄以35-45岁居多。他们的思路也大体一致,按照年支出25倍来算,先总结并计算自己当下的开销,分析哪里可以刨除或者做降级,然后计算出FIRE生活里的基本生活开销,倒推出自己应该攒多少钱。
 
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基本相似。当职场环境越来越内卷,厌倦职场的年轻人开始怀疑:一定要工作才能生活吗?或者,工作带来的机械生活是我想要的吗?带着这些疑问,FIRE生活给了他们提前退休的可能性。
 
木瑶的计划比较“激进”,她今年27岁,准备在29岁生日那天存款达到25万,然后辞职实现咖啡师FIRE生活。距离目标日还有18个月,她算了一笔账:吃饭1000元/月、房租3000元/月、心理咨询费用1200元/月、健身房3000元/月、约会费用1000元/月,她月薪1.7万元,扣除这些每月剩7800元,18个月可以攒14多万,再加上绩效和年终以及存款,29岁生日之前基本可以达成23万元的目标,剩下的2万元就当作留给自己奋斗的空间。
 
她告诉深燃,对于未来的FIRE生活,她已经有了基本的规划。“我考虑了景德镇、阿那亚、三亚、鹤岗、大理和昆明几个地方。因为我准备咖啡师FIRE,还是得做点工作,在三亚可以吹着海风送外卖,同时还能锻炼身体。选择景德镇是因为我喜欢陶艺,想去景德镇系统地学习。”做了一番功课之后,木瑶初步决定去景德镇实现自己的陶艺理想。
 
前段时间,木瑶还去了景德镇旅游。“我都看好房子了,那个地方有个院子,可以养鸡,每天给它吃点稻谷,也有活动的地方。去了之后我会先花3个月到9个月的时间学一些陶瓷制作的工艺,还要去学木工,然后把陶瓷和木工结合起来,做一些创作。”
 
决定朝FIRE生活的方向努力也不是一时兴起。木瑶在互联网行业从业多年,也曾熬夜到凌晨四点写方案,也经历过升职加薪的高光时刻。抛开这些成就感不谈,木瑶的压力很大,也厌倦了复杂的职场环境,后来还患上了心理疾病。“我之前读《瓦尔登湖》的时候,就非常羡慕梭罗描述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对于木瑶来说,FIRE生活是一个可进可退的选择。“好的情况当然是一辈子FIRE,不用回来打工,但是如果我过得不太好想回到职场,我过往的从业经历也能让我找到不错的工作。”
 
制定下FIRE生活目标的年轻人,不都是像木瑶一样计划做咖啡师FIRE,也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几年之内可以攒够“启动资金”,彻底不用工作。有34岁的网友分享,自己计划2年内FIRE。为了降低成本,她决定回到老家实现FIRE生活,买菜做饭等支出微乎其微,淘宝购物每个月限制在200元以内,算下来一年只花1.7万元。
 
在冬晴看来,FIRE生活这个概念的界定本就不够清晰,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理解,也完全有撤退和进攻的空间。“咖啡师FIRE、啃老、爱人赚钱我不赚钱等等,这些可能严格意义上都不算FIRE,但是网上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在过FIRE生活。我觉得没有问题,因为这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教条,FIRE生活也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厌倦职场,年轻人逃向“低配版”财富自由

FIRE生活,适合所有人吗?
从FIRE生活的几个必备条件来看,显然它并不适合所有人。
 
财务基础是第一道坎。按照年支出的25倍来算,如果一个月只负担吃喝的开销,月支出3000元,那就是要攒够90万元。假设一个25岁,月薪一万元左右的年轻人想要攒够这笔“赎身费”,每个月攒3000元,也得攒到50岁。如果想在35岁实现FIRE生活,一个月就要攒7500元,是月薪的四分之三。这对于还要负担房租和基本生活开支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难完成。
 
降低物欲也不容易。从FIRE生活践行者的经历来看,他们大多是本就不热衷于消费,对房子和车也没有渴望,或者是已经有房可住。所以,不能对抗物欲的人进入FIRE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践行者们也发现了FIRE生活里的矛盾。冬晴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陷入虚无。“很多人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者是不想工作,只是想摆脱当下的状态而选择FIRE,这样很容易越来越颓废。”换言之,她认为,FIRE生活的前提是想好了要去过什么生活,而不是我不要过现在的生活。“如果没有一个爱好,或者是一个想追求的人生目标,那三十几岁就不工作了,也是会逐渐开始怀疑人生的。”
 
重庆的冷锋是一名创业者,他的计划是60岁实现FIRE生活。他将自己的计划讲与别人听,无一例外,对方的反馈都是:60岁那不就是退休吗?对此,他向深燃解释自己的理由,“我理解的FIRE不是财务自由,也不是不工作,而是通过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和生活经验,让自己积累一笔有底气FIRE的存款。”简单来说,想在30岁左右实现FIRE生活的人目标是不依赖工作收入,而他60岁实现FIRE生活的目标是不靠子女。
 
他计算,每个月存5000元,持续30年,按照年收益3%来算,30年后可以存够300万。这300万元可以给他和爱人带来每个月9000元的零花钱,“这9000块钱足以让我们俩不靠小孩来赡养,因为到时候他混成什么样、能不能指望得上,我还不清楚呢。”
 
不想陷入虚无,也是冷锋选择不过早进入FIRE生活的原因。他觉得,工作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不仅是谋生手段,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现在就算可以攒够钱,跑去草原放放羊,过那种与世无争的FIRE生活,长久下来我也会焦灼的。”
 
也有网友分享,FIRE一年之后,还是选择回到职场。原因很简单,FIRE生活对于自律程度要求很高,“对于一个自律不足的人而言,FIRE就是慢性自杀。”该网友讲述,在FIRE的一年里,他要么就是玩手机,要么就是网购,自驾游也没能让他充实起来,如此反复的颓废生活很容易让人怀疑人生价值。他形容FIRE一年回到职场的感觉是“焕然一新”。
 
精神世界很难满足,人生价值需要依托工作和社会来体现,这些都是阻碍年轻人们真正进入FIRE生活的原因,也是FIRE生活践行者们面临的问题。此外,看似稳定的财务方面,也有暗涌的危机。
 
冬晴深有体会,虽然她的存款以及被动收入在瘦FIRE里面已经是很好的水平了,但她也经常会感到慌张。“这段时间股市跌得很厉害,哪怕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要看长远利益。但是当我看到账户里的数字越来越小的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住的焦虑。”对比FIRE之前,冬晴表示,自己那时候不会考虑每个月花了多少钱,“因为一直在工作,肯定是一直有收入的,这个收入是主动的,不像现在是被动收入,这完全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
 
不难理解冬晴的焦虑。FIRE生活在财务上的要求,包括一笔启动资金和固定的理财等被动收入。前者,势必会受到工作收入水平、职业环境等的影响,碰上裁员等突发状况,计划就要被迫打乱。后者,则更容易受到投资环境的影响。另外,制定FIRE计划的时候单身,年轻力壮,但如果日后做出了婚育的选择,或遇到如生病或其他不可预测的特殊花费,FIRE也就变成了短暂停留的乌托邦。
 
所以,在践行者们看来,钱反倒是FIRE生活里最简单的一个环节,难的是你要有高度自律的生活习惯、能坚持下去的兴趣爱好、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定力,以及不需要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具备以上要素,才能舒服自在地过FIRE生活。
 
“目前的财务水平,其实是可以支撑我过一辈子FIRE生活的。”冬晴解释,只要投资相对稳定,在这方面她还不愁。“不过我将来还是想开个养老院,让自己的FIRE生活更充实更有价值。”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冬晴、Aliee、木瑶、冷锋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o8Fs_w2JnzUM0ABjfN_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