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一个国家应该尊重这样的人

 

01
10 年前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 50 多岁的女人。
 
她是 30 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拉萨。
下了飞机,北京正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一个旅店里。
 
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
 
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
这是她 30 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
 
她只是说,100年之后,如果有人能够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柴静:一个国家应该尊重这样的人

 

 

02
5 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
 
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 1.5 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
 
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
 
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
他说,
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
 
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 1.5 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
 
权利如果不争取的话,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
 
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
 
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
 
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
 
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34 岁的律师。
 

柴静:一个国家应该尊重这样的人

03
去年我认识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
 
这个 60 多岁的男人,说起北京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
 
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巴巴的手绢,擦擦眼鼻。
这个人 18 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
 
他说他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
 
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 1982 年的宪法修正案。
审核这个节目时,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
 
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
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柴静:一个国家应该尊重这样的人

04
7 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
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接待人安排的路线。
 
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
 
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
这个老人就给了他 500 元钱。
 
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著。
这个人叫温家宝。
 

柴静:一个国家应该尊重这样的人

 

 

05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
只有一个国家,
 
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
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能够记录真实的人,
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
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
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
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IFBv3vliNNRsMoUMAJ_Ug

这届年轻人不吃苦?别闹了。

这届年轻人不吃苦?别闹了。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41篇原创

1

今天51劳动节,我在床上躺了一天,觉得自己找回了青春叛逆的自己。

到了晚上,我就开始心虚了,所以我打算聊一个与劳动和努力有关的话题。

文章很短,不耽误大家的正常时间管理和夜里的多人运动。

最近我一直听到一个很魔幻的论调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这么垮?这么不努力?

说的是很多年轻人上班疯狂划水摸鱼带薪拉屎,下班时恨不得灵车漂移去玩耍。

于是就有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了,太差了。

这个论调看得我笑出声。

果然年龄这东西是最没有门槛的,谁都可以有。

在我看来,当代年轻人不仅是能吃苦,而且是比前辈更加能吃苦。

我手下的年轻人们各个努力到让我都要逼着他们去休息的地步。

但他们也很聪明。

吃苦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儿。

苦就是苦,没有人闲着没事找苦吃,没事儿找事儿那是有病。

人做一件事都是有动机的,是要达成某一个目的的,没有目的的做事儿属于犯傻。

吃苦也是如此。

吃苦的目的是通过努力来换取一定的回报,这个回报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在未来足以变现的技能,资源,经验,人脉。

所以吃苦本身是一笔交易,用自己的时间和努力付出换取一定的回报的交易。

既然是交易,那一定讲究等价交换,没有人愿意做赔钱买卖。

倘若衡量吃苦后的回报不够,那么为什么要去吃这个苦?要做这个赔本买卖?

一切为了爱?

吃没有意义的苦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说现在的年轻人非常聪明,他们看透了这个事情的本质,想明白了天平两端的比值,所以会主动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年轻人肯吃苦吗?

吃苦从来不是问题。

只要你给到足够合理待遇,足够清晰的未来,肉眼可见的饼,当代年轻人不是一般的能干。

为什么与我共事的年轻人这么能吃苦?

因为我从来钱给够,而且职业规划路径清晰,年轻人的付出理应收获回报。

于此同时,我在让别人吃苦的时候,自己从来也是冲在第一线的。

我认可的是【跟我一起上】,而不是【给我往前冲】。

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

如果达成不了一致,那恳切交谈,好聚好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互相尊重就可以。

所以当说年轻人不能吃苦的时候,同时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年轻人为你吃苦,你能提供什么等价交换?

很多所谓的年轻人不能吃苦,其实想说的是。

这些年轻人怎么不好骗了呀?怎么画饼不听了呀?

你看,这难道不是说明社会在进步嘛。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9MR50HelHj_s1ir0h0fAw

2020年上海市高中学校“提前招生录取”方案

2020年上海市高中学校“提前招生录取”方案

格致中学 大同中学 向明中学 大境中学 光明中学
敬业中学 卢湾高级中学 格致中学 (奉贤校区) 向明中学 (浦江校区) 南洋模范中学
位育中学 市二中学 南洋中学 市二中学 (梅陇校区) 延安中学
市三女中 复旦中学 育才中学 市西中学 华东模范中学
曹杨二中 晋元高级中学 宜川中学 新中高级中学 市北中学
回民中学 六十中学 复兴高级中学 华师大一附中 北郊高级中学
控江中学 杨浦高级中学 同济一附中 七宝中学 闵行中学
行知中学 吴淞中学 上大附中 嘉定一中 进才中学
建平中学 洋泾中学 南汇中学 川沙中学 金山中学
华师大三附中 松江二中 松江一中 青浦高级中学 朱家角中学
奉贤中学 崇明中学 上海中学 上师大附中 华师大二附中
复旦附中 交大附中 实验学校 交大附中 (嘉定分校) 上海中学东校
华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上师大附中 (闵行分校) 交大附中 (闵行分校) 复旦附中 (青浦分校)
市八中学 曹杨中学 甘泉外国语中学 华东政法大学 附属中学 北蔡高级中学
同济二附中 上理工附中 嘉定二中 东昌中学 徐汇中学
枫泾中学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

头图|IC photo,2020年4月,广东深圳,南山区白石洲片区改造工作进行中,最后的城中村,图为农民房被新建的高层住宅包围

 

“没有什么比正确地回答了错误的问题更加危险。”(彼得·德鲁克,无考证)

 

大疫之下,全球经济断崖式下跌,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压力增加,深圳豪宅却被“秒光”,引发房价上涨的担忧。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如何整治深圳楼市被爆炒的问题?

 

深圳监管部门雷霆出击,重点整治房产中介恶意炒作、哄抬房价,收取“喝茶费”、“更名费”,要求下架虚高房源信息,打击新房市场“捂盘惜售”、抱团涨价,暂停部分项目网签,重点监控网红楼盘。

 

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却是一个错误的提问。

 

错误的提问,偏离了方向,模糊了本质,正确的答案让问题更加糟糕。

 

最近十多年,中国实施了100多次楼市调控,但房价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

 

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一直是错误的,导致没能认清楼市的本质,本质问题与解决方法南辕北辙,房价与预期则背道而驰。

 

本文继《深圳,怎么了?》《深圳,怎么办?》后,再从土地供需的角度,探索深圳楼市及城市的“根问题”;指出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推动深圳向“幂律型社会”演进。

 

01. 楼市的根问题:土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深圳楼市的根问题是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

 

很多人将深圳高房价归咎于人多地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343.8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预计总人口为2000万),土地面积为1996.85平方公里。

 

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密度为6730人/平方公里,远大于北京的1313、广州的2059和上海的3830。

 

人们由此推断深圳高房价的合理性,导出解决方案是深圳扩容,将惠州或东莞合并。

 

这同样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又是一个错误的提问。

 

深圳人口密度确实远大于北上广,这是土地供需紧张的基础。但不是问题的根本,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问题在于土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换言之,深圳不是没有土地,而是土地没有用在住房上。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过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为431.5万平米,位居103个城市中倒数第四,不到北京十分之一,上海5.8%。[1]

 

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

 

深圳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面积只有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低于北上广,仅比香港的8%高一点。

 

在2014-2018年的五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225万,新增住房供应仅约24万套。新增住房供应远远跟不上新增人口的规模,人为地制造了供需矛盾。更何况在新增供应住房中,豪宅和人才房的占比增加,加剧了商品房的紧缺。

 

深圳的土地,去哪儿了?

 

2015年,深圳市制定了《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规定:

 

一、到2020年深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变,即划出不少于974平方公里不可开发的土地,大约占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一半。

 

二、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图: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深圳制定了生态控制线和工业用地红线,合计1244平方公里,占深圳土地面积的62%,给了生态保护和工业使用。剩下的750多平方公里土地,由农田、居住、商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使用。

 

可以看出,深圳对工业、商服的土地供给要比住宅用地大方得多。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过去十年深圳各类土地成交面积,来源:证券时报·数据宝

 

证券时报·数据宝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万平,成交面积位居全国第82位;规划建筑面积3586万平,位居全国第52位。商服用地成交达到394.42万平,位居第67位;规划建筑面积1765.55万平,位居第41位。[1]

 

2019年12月,为了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深圳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这是什么概念?上海面积比深圳大两倍多,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也不到30平方公里。

 

生态用地和工业用地多,居住用地奇缺的结果是什么?

 

2019年10月,贝壳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显示,深圳住房自有率仅为23.7%,为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最低,远远低于香港的49%、广州的54.9%及全国的73.9%。[2]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大湾区城市住房自有率,来源:贝壳研究院

 

最近,央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96%,而深圳的住房自有率远远低于这一水平。

 

据广发证券估算,2016年底,深圳可上市流通的住房面积为1.52亿平方米,约166.6万套。其中商品住宅1.29亿平方米,138.5万套;可流通的保障房0.12亿平方米,15.1万套;可流通的个人自建房0.11亿平方米,约13万套。

 

以近3年每年4万套新房成交估算,全市商品住宅在150万套左右,覆盖人群500万~600万之间,大约为深圳目前实际管理人口2000万以上(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25%~30%。[1]

 

房源如此之少,大批年轻人只能租住在城中村。现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600万人租房,其中约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贝壳研究院估计1500万人在城中村居住)。

 

深圳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9.7平,低于广州的25平,距离东京都32.4平、纽约40平、旧金山46.5平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仅高于香港的15平。

 

土地供给严重失衡,导致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居住用地极度紧缺,供需矛盾尖锐,商品房价格暴涨,深圳成为中国内地房价最高的城市。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05年-2020年1月,北上广深二手房销售价格指数,来源:谷雨,房天下

 

另一边是工业用地及商业用地严重过剩,空置率持续攀升。

 

根据戴德梁行的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深圳商用办公楼的空置率上升至24.6%。深圳经济总量最大、最活跃的南山区的写字楼空置率上升至34.8%。前海写字楼空置率更是高达66%。[3]

 

今年还将迎来甲级写字楼的供应高峰,全年累计共有134万平方米的新增写字楼面积交付,且未来五年新增供应总计达507万平方米。

 

深圳办公楼空置率、空置率增速及租金下降速度均高于北上广。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20年一季度北上广深办公楼租金及空置率,数据来源:戴德梁行

 

今年一季度深圳办公楼空置率为24.6%,高于北京的13.8%、上海的21%、广州的5.2%;空置率增速深圳为2.6%,高于北京的0.4%、上海的1.4%、广州的-0.3%;办公楼租金深圳下降3%,降幅大于北京的1.3%、上海及广州的0.6%。[3]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深圳楼市的问题,根本上不是土地紧缺,而是土地供给造成的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大资本、房地产商、投资者正是看到深圳如此严重的供给矛盾,才敢于爆炒深圳楼市。深圳豪宅才会在大疫之下成为全国资金避险的标的。

 

02. 深圳城市的根问题:中产塌缩的幂律型城市

 

深圳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在削弱这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

 

我在《深圳,怎么办?》中,使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的“土地决定论”。他曾经在其著名的《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土地拥有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价格。”

 

如今,深圳的土地政策,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前途,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前途及千千万万家庭的生活。

 

失衡的土地供给,正在将深圳推入幂律型城市——财富两极分化,中产空心化,加剧阶层固化,晋升通道受阻。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深圳房屋供给结构呈“幂律型”,来源:智本社

 

深圳“多生态用地、多工业用地、少住宅用地”的土地供给,导致房屋结构呈“幂律型”:普通商品住房存量、增量少,城中村及工厂宿舍多;商品房自有率极低,租房居多,尤其是城中村租住多。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深圳全市住房总量为1065万套。按深圳2000万管理人口计算,1000万套存量房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但是,存量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这1065万套存量房中,城中村住房占了510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183万套,商品住房只有181万套,保障性住房只有43万套,还有单位自建房55万套,宾馆等其它93万套。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深圳存量房结构,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城中村住房和工业区配套宿舍合计为693万套,占比高达65%,为深圳最主要的居住房屋。商品住房占比只有17%,成为了稀缺品。

 

由于普通住宅用地供应不足,房屋自有率低,深圳居住模式多以租住为主。在这1065万套存量房中,出租房783万套,占比达73.5%。在783万套出租房中,城中村住宅出租房490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160万套,二者合计占比83%。

 

所以,有人说,深圳是一座在城中村中“漂泊的城市”。

 

城中村住宅属于小产权,工业区配套宿舍属于工业用地性质,产权受限,流通受阻,无法向商品房交易市场供给房源。深圳能入市流转的存量房(商品住房、单位自建房、)只有25%左右,导致大规模的存量房屋的流通率极低,只有0.6%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4%以上。[2]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幂律型城市,来源:智本社

 

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财富及社会结构。深圳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房屋供给结构呈现“幂律型”,房屋供给“幂律型”决定了城市的财富、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幂律型”。

 

最典型的现象是中产阶级塌缩,掉落到中低收入阶层。

 

深圳已经成为全国购房难度最大的城市。今年4月份深圳二手房均价为55386元一平,其中南山达8.6万一平,福田达7.78万一平。根据深圳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万元。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18年大湾区城市房价收入比,来源:贝壳研究院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30,高于香港的21、广州的14,是大湾区、乃至全国购房压力最大的城市。多数人在深圳一年的收入,无法购买一平米的普通住宅。从2015年开始,大多数深圳人的收入追不上房价。以当前深圳的房屋均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一个人需要连续工作100年,才有可能买得起一套普通住宅。

 

深圳的高房价已将大多数人拒在中产阶层的门外,同时也将部分中产打落到中低收入阶层之中。

 

再看精英基层。大规模的生态用地、工业用地、人才房以及高房价支持的金融资产,让富豪阶层、社会精英坐享房价升值、财富膨胀、产业投资红利的同时,还能享受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的红利。

 

高房价逼迫深圳正向幂律型社会的演进:阶级固化,财富分化,中产阶级坍缩,精英阶层财富膨胀,低收入基层规模庞大,晋升通道逐渐被关闭。

 

为什么强调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中产阶级的崛起,是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是一个国家政治及工业文明的象征。

 

二战后,全球中产阶级大爆炸性增长。大规模的产业工人、工程师、职业经理人、知识工作者,打破了财富阶级固化,晋升为中产阶级。

 

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占比从1950年的23.5%增长到2006年的50.2%,超过一半世界人口。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中产阶级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在7O%以上,发展为以中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

 

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支撑,是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及内需的主力军。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及财富实力,可以平衡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与经济良性循环。

 

中产阶级,容易毁于泡沫危机,尤其是房地产及债务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大量中产家庭破产。据斯坦福调研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产阶级在2008年金融危机里损失惨重,大约占到了总财产的四分之一。

 

房地产泡沫、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导致中产阶级坍缩,“集体向下沉沦”,富豪财富不降反增,贫富差距分化,橄榄型社会有向幂律型社会演变的趋势。

 

有人说,中产阶级购买房子,财富不是大规模增加吗?

 

我在《全球中产阶级:“纸牌屋”与“扫地出门”》一文中说过:“房子,是富人的财富,却是中产的债务‘纸牌屋’”。

 

中产的房产背面就是负债,负债是真实的,而财富只是纸面上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显示:房贷是家庭负债的基本构成。有负债的居民家庭中,76.8%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户均家庭住房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占家庭总负债的比重为75.9%。[4]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2019年城市二手房贷款成交比,来源:链家,贝壳研究院

 

深圳的购房杠杆率高于北上广。根据链家交易的数据,2018年深圳二手房买卖中贷款成交占比达到92.4%,高于北京的77.6%、上海的76.3%。深圳月供收入比达90%,居民杠杆率达82.3%,均高于北上广。

 

中产几乎将毕生的财富都集中到房产中,一旦房价崩盘,中产财富可能沦为负资产。若中产在疫情时期或房地产泡沫危机中失业,那么家庭债务风险则大幅度上升。

 

深圳的高房价将大多数人挡在中产大门之外,将一些中产打落到“高负债、低消费、低幸福指数”的生活环境中,推动这座城市向幂律型城市演变。

 

03. 深圳转型的根问题:以人为本的橄榄型社会  

 

幂律型社会最大的危害是阶层固化,晋升通道狭小,大量的人滞留在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掉入“贫困陷阱”。(详见《贫困陷阱:穷人翻身有多难?》)

 

在深圳,有这么两类人群:

 

一是龙华区“三和大神”(无贬义)。

 

在深圳龙华,有一群围绕着三和人才市场生存的临时工。这些90后青年通常干一两天活,日结两三百工资,然后在网吧消遣几天,吃着泡面,玩着游戏,睡在网吧。当工钱花完,又重新“出山”,干一两天活,拿到工资后再泡网吧。

 

他们的生活被锁定在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之中,高房价就是这把沉甸甸的铁锁。房子,是城市中产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不安情结,以及渴望改变命运的现实冲动。但是,一旦房价涨到让他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便失去了努力打拼的斗志,甚至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勇气。

 

二是南山区数字货币投机者(无贬义)。

 

在深圳南山区,你或许还遇见过另外一群90后青年。与“三和大神”不同,他们满怀激情与斗志,口若悬河,偶变投隙。他们是一群数字货币投机者。

 

深圳高房价将改变命运的标准拉升到相当的高度,这群青年不愿做产业工人,选择铤而走险,渴望像孙宇晨一夜暴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中产界定为知识白领、技术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其实,上个世纪大量中产诞生于产业工人,如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五大湖区的汽车工人、七八十年代香港黄大仙工业区的产业工人。

 

香港的中产始于狮子山下的黄大仙工业区。70年代,寮屋区居住着9万的低收入人群,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以及非原著居民。香港政府实施“抵垒政策”,吸引移民者到黄大仙工业区工作。

 

到1980年第三季度,黄大仙工业区工开设3634间工厂,雇用了91036名员工,绝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寮屋区。

 

1972年,香港政府出版的《一九七一年香港年报》显示:“香港似有日渐丰裕之社会,而中等阶级亦愈形庞大,其情形与其他先进国家无异。”[5]

 

在香港工业化浪潮中,他们坚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晋升为中产,实实在在的干出了不屈不挠的香港精神以及“东方明珠”的荣光。这群产业工人的中产梦,成为了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脚。(详见《香港往事 | 一人,一城》)

 

当时,位于香港九龙荔枝角的美孚新邨成为香港第一代中产的安家之所。有了房子,中产才算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不过,香港人的中产梦终结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少中产的房产沦为负资产。如今,香港的高房价阻隔了香港社会阶层的进阶。

 

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个具有中产代表性的“美孚新邨”。但是,深圳没有。深圳的中产还没成长起来,大量的产业工人还没真正认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房价已涨到让他们难以奢望的高度。

 

这两类青年在行为上可能比较极端但很有代表性。更多的人可能会因这座城市的房价而选择离开。

 

我担心,这次疫情会成为深圳人口流入的拐点,也可能成为深圳城市竞争力的拐点。虽然过去几年深圳一直是全国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人在逃离深圳:

 

2019年,深圳的城市新增人口只有41万,同比下降15万,少于广州的43.7万。

 

2019年,深圳移动网络用户数量断崖式下跌,从2018年的2904万下降到2518万,一年消失了424万用户。

 

从2008年到2018年,深圳小学生在校人数增长率达75.5%,远高于北上广。但是,2019年,深圳小学生招生人数居然出现负增长(-1.1%),幼儿园招生人数更是下跌7.1%。

 

今年疫情期间,在微信指数上,“逃离深圳”出现三次小高峰,以四月最甚,一批深漂正在转租、清退出租屋离开深圳。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逃离深圳”的微信指数,来源:微信指数,智本社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3月19日,还约有2500-3000万人农民工未返城。有研究认为,还有5000万农民工未返城。其中,深圳有多少?五一后,能否回来一部分?

 

这次疫情对深圳的冲击可能大于上海、广州及其它一线城市(北京受隔离政策的特殊性影响)。

 

大疫之下,外贸受阻,深圳支柱产业外贸、出口制造业及国际物流遭受冲击。深圳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110.6%,远高于远高于上海的89.2%、北京的81%和广州的42.3%。

 

外贸受阻,投资低效,内需似乎是唯一的增长动力。然而,深圳中产羸弱,中产消费被房价挤压,城市内需受到抑制。人均年度消费总额占人均GDP的比例仅为27%,远低于北京的41%、上海的39%、广州的44%。

 

庞大的中产阶级,可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美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70%。中国,尤其是深圳,中产消费不足,经济系统无法生成可持续增长的内循环及内生动力。

 

如何破局?

 

只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我们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去寻找答案。

 

我们回到原点,从深圳土地供给出发,提出好问题,再解决问题。

 

4月28日,深圳住建局领导表示,深圳有很多标本兼治的手段来解决房价问题,比如对高房价在交易环节征高税收,推出房地产税,“五限”(限购、限价、限贷、限售、限户型)调控措施及加大供应。

 

这些都是好答案,但是我们的问题是错的。正确地回答错误的问题,会使问题更加糟糕。比如,对新房限价,深圳新房比二手房低几万块一方,这反而吸引资金毫不犹豫地涌入抢购。这样越调控越扭曲。

 

深圳的根问题并不是高房价,而是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从这个正确的问题出发,答案好坏无非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方向问题。

 

这篇文章与《深圳,怎么办?》,在内容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为什么还要写?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即《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实施的最后一年。

 

如今面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最为关键的形势,深圳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强烈建议政府部门能够扭转十三五规划中的土地规划问题:

 

一、重新科学评估并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少于974平方公里)。

 

香港有23个郊野公园、15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合计约占香港总面积超过38%的土地,被冠以环保之名明确禁止开发。

 

香港政府试图开发大屿山岛给市民提供公屋,但是大地产商裹挟极端环保主义阻扰土地供应。这导致香港的土地开发率仅有3.7%,住宅用地占比只有6.8%。

 

深圳政府对生态控制线需要拿出科学的评估依据,如此才能更合理的支配土地资源,同时减少地产商、有产者与大量无产者之间的矛盾。

 

二、重新科学评估并确定工业用地红线(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270平方公里)。

 

30%的工业用地比重是否有科学依据?

 

当时划定30%的工业红线可能是按照工业产值比例计算的。根深圳统计局数据,2019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9%,与之匹配的是30%的工业用地比重。

 

问题在于,如今工业用地已经严重过剩,办公楼空置率持续走高,更何况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一直在下降。下一个五年计划,完全可以考虑下调工业用地比重。

 

三、试点土地要素改革,加大城中村的土地供应。

 

除了向生态控制线、工业用地红线要地,还要向城中村要地。

 

4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份表示:“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深圳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理应率先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激活庞大的城中村集体土地,才能为商品房提供大规模的土地供给。农村集体土地供给方向应该是普通商品房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而不是豪宅及高档商品房,如此反而加剧结构性矛盾。

 

2018年,深圳计划到2035年新增商品住房不少于70万套,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但是,70万套最多覆盖200多万人口,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接下来,深圳必须加大普通商品住宅的土地供给。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打破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促进土地供给多元化、市场化,让更多的中产有选择购房的机会。

 

四、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安居房、廉租房。

 

深圳还计划到2035年深圳的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不少于100万套,但是最多覆盖300万人。到2035年,深圳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可能只有15%,远远低于新加坡的85%,甚至低于香港的50%。

 

土地供给市场化,加大土地供应,土地交易自由竞争,让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由市场决定,逐渐打破过度调控,辅之以豪宅税等政策,同时加大保障房供应。

 

这就是从正确的问题出发,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详见《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深圳虽然土地财政依赖度低,但作为金融城市,容易出现支撑高房价以做大金融资产的倾向。目前的高房价,加剧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推高负债率,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深圳的根本性问题

图:橄榄型社会,来源:智本社

 

深圳的工业用地、人才房、城中村难以支撑“总部经济”和新兴产业。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知识白领、工程师、管理者及庞大的中产,才是深圳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而与之配套的不仅是工业用地、豪宅和人才房,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普通商品房、廉租房、安居房及医疗、教育等公共用品。

 

深圳,这座城市的转型,需要以“土地决定论”找问题,以“人才决定论”找答案:

 

从过去的“输血”逐渐转向“造血”,从“人口随产业走”转向“产业随人口走”,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培养人才,构建以人为本的橄榄型社会。

 

有人说,深圳承载着示范区和大湾区的政治重任,立足高远,着眼大局。但是,小平同志推动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戴得帽子太多走不动,“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产,是现代社会里一个开放的、容许凭个人努力而可以改变身份地位的社会制度与环境的象征;

 

是不靠背景后台、自力更生的成功人士,是拥护开放的、进步的、自由的思想的代表;

 

是一股以温和的、和平的、渐进的、改良主义的手段来争取社会改革的力量;

 

是社会上一种持平的、客观的、理性的声音等等。”[6]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96% 户均资产超300万,陈见南,证券时报;

[2] 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贝壳研究院;

[3] 2020年一季度深圳商办市场回顾与展望,戴德梁行研究院;

[4]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中国金融;

[5] 一九七一年香港年报,香港政府,香港:天天日报有限公司;

[6] 香港中产处境观察,吕大乐,王志铮,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感谢贝壳研究院、戴德梁行研究院、证券时报·数据宝等为本文提供研究及数据支持;另,本文观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2YOMlSazydPFbaqobcGkg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首先庆祝这个号历经三个月,终于回来了!
前几个月的日志都在“侯安扬看投资”上,大家点击上方的链接可以关注!
今天总结一下过去读过的书,有关于投资的。
 
我读书量比较大,关于投资的书从十几年前就接触,那时候市面上还没有今天这么多投资相关的书,当时能买的书都买了。
 
这些年下来,读过的投资的书至少是几百本。不过大量的书,价值不高,只有少量的书才值得一翻再翻,今天列一些。
我觉得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得自己的水平上去,才会知道什么书是值得深度阅读、一读再读。
我分为:投资技能类、企业管理类、人性相关。
 
大体上,重要程度是人性相关>企业管理>投资技能。很多投资大师,都是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刻,对世界的看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哲学成分浓厚了。
当然投资有不同流派,打板的未必需要这么辛苦的读这么多书。
一、投资技能类
第1本:《历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这个其实不算是书,而且网上有大量的收集和整理。我基本每年都会翻来看,常看常新。
我觉得2010年之后他给股东的信里面讲关于投资的东西明显少了,比较精华的是80-00年这段时间。
有很多人把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做了整理分类,最好不要看那种解读类的,我发现作者的水平没到巴菲特的高度,会让你理解有偏误。
有英语阅读能力的,尽量看原文。
第2本:《穷查理宝典》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芒格的演讲集,我也每年都看一遍,有些东西你有一定阅历了,再去看,感受很不一样。像讲误判心理学的那篇东西,最近疫情的事情,我就看到各种角色在否认现实,非常经典。
里面提的投资的东西比较零散,但是很值钱。像芒格提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来一轮浪潮,能挑到那种冲到浪尖的公司,一辈子挑到一家,就有足够多的钱了。
极具智慧,需要一读再读。
第3本:《怎样选择成长股》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费雪的书,对于成长股的挑选,有一些要点,我认为到今天都没过时。不过都是定性类的,没有具体实际操作指南,也不要把它当成操作指南就是。
巴菲特在70年代后,选的公司已经是越来越偏向优质公司,他自己说是受到费雪的影响,离开了格雷厄姆式的做法。
第4本:《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不是价值投资的,是曾经的股市之王利弗莫尔破产后写的书。而且整个投资体系,完全不是价值投资的做法,算是趋势投资的鼻祖。
对股价的看法,影响了数代人。
最后有一套复杂的股价表格图,是利弗莫尔在计算机时代前对股价的手录,亲身感知股价趋势的变化。
第5本:《击败庄家:21点的有利策略》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是索普写的,其实不是讲投资的,讲玩扑克的。但是里面有大量关于胜率、赔率的知识。
总得来说,要在胜率、赔率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去下注。
他是教授,后来做量化投资,个人经历非常传奇,在投资里有大量的数学知识运用,特别是概率论的知识。
如果没兴趣翻概率论的教材,这本是很不错的。
第6-8本:塔勒布的《黑天鹅》、《反脆弱》、《非对称风险》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如果你今年看这3本书,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3本书让我对风险的认知上升了非常非常多。
今年的疫情,近100年都没有过,也就是说地球上几乎是所有人都没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这种类型的风险,就是塔勒布说的“黑天鹅”。
在投资上,也有很多事情,是个人经验没法遍历的。这时候,要是出现了完全不懂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我今年投资体系的进化,因为疫情这事,把这块给补上了。
我觉得对投资收益有帮助的,是《反脆弱》这本书。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有些行业、有些公司战略,确实有反脆弱的做法。
我刚读的那会,甚至拿这个去审视不同的投资策略,发现原来投资策略也有这个问题。有些投资策略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一般人很难理解这点。
《非对称风险》这本,其实塔勒布抨击了一些政客做决策不用承担决策失败的风险,包括银行业赚钱是自己的、亏钱是国家的,也是这个问题。
第9本:达莫达兰的《估值》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应该是我推荐的书里,最教科书、最无聊的了。
我那会也是硬着头皮啃下来,对估值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也有一本简单版本的,也是这个作者写的。
像不同企业处在不同阶段时,估值方式就不同。很多人拿着一两个指标去套用,其实并不科学。这本书讲了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估值方式。
第10本:《炒股的智慧》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跟上面那本相反,这本书最容易入门的,我十多年前读的,当时印象很好,因为它给了投资领域一个比较大的框架。
其实我觉得我要是写这种类型的文章,能写的比这本书好,不过我职业不在于此,希望有人能把这个事情做了,算是投资者教育。

投资技能类的,就列这些吧。大量的都没列进来,像教材类的书,做价值投资肯定是少不了财务的知识;即使是做趋势投资的,也有仓位管理等相关的书可以,但这些都是相对小类别的。

二、企业管理类

我感觉我这几年对投资理解的进步,是跟读这类型的书、和经营企业自身体会关系特别大。

其实巴菲特给股东的信里有大量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但是没有经营企业的人,很难体会到里面的精妙。

我举个例子。巴菲特对家族企业评价非常高,对职业经理人制度评价一般,这个其实是企业治理的问题,家族企业更容易制定长期战略。如果你去看中国保险业的几家,你就会看到因为企业所有制的问题,能坚持长期战略的寥寥无几。

如果你没有亲身体会企业经营管理,巴菲特那几句话,对你就是废话而已。

但是,市面上以企业家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投资者太少了。有一个人是特别成功的,就是段永平。能把企业管理和投资一起做的,一旦走通了,就是大师级别的。

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到这个份上。

第11本:《任正非演讲集》

首推的就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演讲集。

网上有很多类似的书,我看的是它第一手的、按时间序列来整理的文档。网上很多书,都是拿着任正非的演讲抄来抄去、然后自己胡乱解释的。

华为从成立到现在,年化增速在30%多,就从一个小破公司到去年8000多亿营收的超级巨头。如果长期保持这个回报率(散户看不上的回报率),那就相当于华为成立时你就是它的股东了。

里面既有经营的哲学、也有执行层面的一些经验教训。而且我读的时候,我觉得华为集合了前人很多优秀的做法,规避很多潜在的教训。你可以大概的理解成1949年前的毛、改革开放后的邓的路线,中间没有文革等弯路。

我觉得任正非只做企业家简直是大材小用了。

第12-13本: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两本的作者是英特尔的CEO。

第一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印象深刻,特别是讲企业面临战略机遇时,要如何去面对。当年英特尔差点被日本人干掉,那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转型,格鲁夫带领着英特尔把业务重点放在处理器上,后来英特尔大辉煌。

第二本《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里面都是经营企业的理念和执行。比如他特别强调企业要在原材料阶段就发现问题,不要等产线把产品都搞出来了,再挑出问题。把问题放到越前期,企业的成本就越小。

第14-15本:韦尔奇的《赢》、《商业的本质》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两本书也是特别棒的企业管理要看的书,作者是前通用电气的CEO,韦尔奇,今年刚过世。

很多人不知道,今天阿里巴巴其实吸收了鼎盛时候通用电气的优点,当时是关民生把通用的文化给带来早期的阿里。

我研究阿里的时候,明显看到韦尔奇这本书的做法理念得到推广和贯彻。像他特别强调企业文化,好企业通常就有好的企业文化。这个东西很虚,我原来完全没感觉,这两年才发现它对企业是长期影响的。

第16本:稻盛和夫的《活法》系列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套我也归类到企业管理中,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之神。他的书我都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是故意把它弄成很多本,反正我这里算成一本吧。

里面有大量的篇幅,其实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发问:创办企业初心是为什么。有大量的自我反思,据说他受到王阳明哲学的影响很深。

我从他的书里学到一点,企业家要长期高度专注,你拿这条去过滤上市公司,发现没多少值得关注的。特别典型的反例就是乐视,什么热追什么。有反例存在,容易理解正面例子的份量。

第17本: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书是乔布斯推崇的为数不多的商业书籍,能被乔帮主看得上的,那肯定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

里面确实能学到很有用的企业经营知识。革命性的产品,很早期的时候都是充满着大量的缺点,比如性能不如老产品的好、价格过高等。但随着产品的迭代,它会显示出本来的面目,到某一天就进入取代老产品的阶段。

但企业要创新搞新产品,得企业的架构啊、流程啊,都得适应。所以巨头公司往往都做不到,因为它们的这些东西都是跟老的产品匹配的。

在投资上,千万不要因为产品、公司处在早期阶段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就乱加否定。企业、产品都跟人一样,需要成型的时间。这点其实很难做到,所以机会往往都是极少人拥有。

 

第18本: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这本书是非常棒的,但是读下来如果没有切身的教训,可能会很难知道它的价值。
它提了几点,其实不仅是做企业了,也可以放在做人的层面。像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大量的企业管理者都花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无效的应酬。占用大量的时间,对企业经营帮助甚微。
里面讲要科学决策,企业管理者不要做过多决策。如果做到这点,那你会感觉到这个企业好像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
我读了才知道,只有烂企业家才需要觉得自己英明神武,一个又一个的新点子。牛逼的企业家让企业转起来之后,企业大多都是常规事项。
这相当于把问题提前发现,提前解决了。就好比今年疫情的事,如果提前发现并科学决策,那就不需要这么惊心动魄的全民抗疫。
第19-20本: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剧变》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其实这两本不是企业管理的书,但是我读的时候,能明显发现芒格推崇戴蒙德的书,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企业好比自然环境中的物种,大环境变化,有些企业就容易被干掉,有些企业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
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讲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大洋洲等其他地区,而不是反过来,就是因为地理环境造就了农业先在新月沃地出现,技术传播东西向传播容易。
我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今天面临的疫情是一直持续的,那这个大环境改变,会重塑很多商业,像餐饮业真的是要大批关停了,不需要那么多店了。
这个事情在这些年,是真切发生了:移动互联网兴起,整个商业生态在重塑。如果理解了这点,对投资机会的敏感程度肯定是要高不少的。
而他最新的这本《剧变》,也非常应景:如果有突如其来的危机,应该怎么处理?他的书里,讲的都是国家危机,也适用于个人面对的危机。危机处理的第一条:是首先要承认危机。
三、人性相关
我越来越觉得,投资会放大人性,人性的好和坏都在资本市场得到放大。投资本事再好,理解企业再好,如果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那落到市场上也是一顿胡乱操作。
要追问到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赚钱、为了赌博般的心理?
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需要灵魂拷问。
其实最好能去看哲学类的、灵性类的。最后不过限于国内这两类书都特别不受欢迎,很难跟投资直接联系。像乔布斯推崇的《禅者的初心》,这个我觉得很有用,但我感觉大量的人不会这么看,会直接觉得它是宗教类的书籍。我列的少一点吧。
第21本:孔子《论语》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是中国人都应该背过里面的段落吧?
不过,我自己的经历,对里面的意思进一步理解,真的是步入中年的时候了,10年前完全没感觉。
最脍炙人口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正做到太难。每个人基本都过度自信,基本没有人不认为自己不会反思、反省的。真正做到这点,太少太少。
如果投资上能不停的去找自己的不足,那进步会飞快。这就是做人和投资最直接联系了。
这个是教做人的,我觉得中国传统智慧有大量的好东西(也有不少需要抛弃的糟粕),《论语》教做人的道理,是一辈子都要学的。
第22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名作了,他更有名的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这本书讲“如何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是个大课题,无数哲学家都在这里探讨。我不知道今天的教育如何,反正我从小地方出来,没人教我要读这种偏唯心主义的书。
这些都是出来工作了,有些感悟,才自己去找来读的,读着读着,会发现读得晚了,最好能在初高中就读了,或者大学期间也读过。
叔本华在这里说“思考是快乐的源泉”,我觉得投资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行为,我确实是在这里找到快乐,投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而且,我接触过的大佬,明显也表现出这种倾向,投资更多是让自己体会到发现世界、探究世界的目的,顺便把钱赚了,这种是很高的境界。
第23本:卡内基《人性的弱点》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巴菲特在20来岁的时候,参加过卡内基的课程。我看一个关于巴菲特的采访,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把这个课程的结业证书给裱起来。
他不把自己的什么大学毕业证裱起来,反而是把一门接近于心灵鸡汤的课程结业证书视为珍品,可见这件事对他人生的帮助。
《滚雪球》讲巴菲特的一生,他很早的时候是情商比较低的,但是卡内基的课教他如何跟别人打交道,教他如何做人。
《人性的弱点》,其实就是一本教做人的手册,比如:要主动的赞美他人,要先谈自己的错误……
你读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你会发现这些做法渗透在里面。
第24本: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作者是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对生命的感知异于常人。
他认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是生命所在,而且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认为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他这种处世态度,对投资特别适用。只要长期待在市场,总会碰上各种挑战,我们需要跟他那样面对挑战时,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第25本:《富兰克林自传》
 

值得收藏的投资精选书单

“美国三杰”之一,开国元勋,是芒格的偶像。
芒格的很多行为,明显是模仿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非常多的成就,他不仅是政治家而已。
诚实、理性……人类拥有的优秀品质,在富兰克林身上都能看到。
这本是他的自传,但是他自己为人谦逊,写得自己特别的平凡,从他落笔里面你感受不到气势磅礴、历史伟人的气息。而实际上他一点都不平凡,这也正是他谦虚这点的体现。
给乔布斯写传记的那个艾萨克森,也写过富兰克林的传记,两本一起看可能更有感触一些。富兰克林特别勤于思考,如果目的是为了投资赚钱来阅读、并得到他这些品质,那人生太幸福不过了。
金钱在这些品质面前,就是一滴水之于一片海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TF4czRCAYJ6tleLZzGl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