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论文强调,该研究的重症率仅能代表相对健康或一般情况较好的奥密克戎感染者。

昨天(18日),中疾控周报(CCDC weekly)上线了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和马昕领衔的国内首个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大型真实世界病例研究,披露了上海本轮疫情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预案研究:上海3.22-5.3疫情中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的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临床特征、核酸转阴时间影响因素、及其进展为肺炎或重症的危险因素随访调查】

本项研究纳入的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中,一共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高危组重症率为0.238%(22/9260),非高危组重症率为0%(0/24556)。

今天,多家媒体以《马昕张文宏领衔!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揭示奥密克戎重症进展率》、《这些人群奥密克戎重症率为零!上海大样本数据首次披露研究成果》等为题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报道,在社交媒体圈引发热议,质疑者汹汹(可参见本文后续插图)。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张文宏在这篇研究中究竟讲了些什么。

一、非高危组重症率为零,哪些人群算非高危?

首先要搞清楚,被纳入此项研究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是有前置条件——

即无不稳定基础疾病的非重症感染者,论文中的原话是“所有感染者均无基础疾病、或者虽然有基础疾病但处于稳定期。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有高血压,但控制得很好,这就算。

根据这样一个入组条件,本研究一共纳入了33816名样本。然后,研究者根据《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在入院初始将这些患者分成了三组:

1、高危因素组(9260名)

高危组的定义为:①年龄大于60岁;②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肺部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③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换句话说,只需要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就会被纳入高危组。

如前所述,最终,本组9260名感染者中一共有22人进展为重症。

2、非高危因素组(24556名)

这24556名感染者最终无一人进展为重症。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乏力以及发热,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为7天;平均核酸转阴为6天,其中高龄、合并症、存在初始症状会延长核酸转阴时间,而接种过两剂及以上的疫苗会缩短核酸转阴时间。

综上,本研究中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上图为网络截图,不代表本文观点

 

对于这一结论,研究者指出:本研究中的低重症进展率与研究纳入的人群有关。研究纳入的都是初始表现为非重症的患者,他们均无不稳定基础疾病,且合并其他脏器症状的数量很少超过两种。因此,该研究的重症率仅能代表相对健康或一般情况较好的奥密克戎感染者。

二、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相对无法定植或损害肺部

近期,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2021IF:53.44)发表了一篇基于美国南加州凯撒永久医疗系统(Kaiser Permanente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大样本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关于奥密克戎感染疾病严重程度的真实世界研究。

该研究纳入分析了从2021年12月15日至2022年1月17日首次确诊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N=222688)与同期确诊的Delta变异株感染病例(N=23305),其中Omicron感染集中在20-39岁的成年人中。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入院率、因新发呼吸道症状入院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率、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这五个观察指标评估Omicron变异株与Delta变异株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

结论是:与Delta感染者相比,Omicron感染者住院率下降41%,ICU住院率比例下降50%,机械通气率下降64%,死亡率下降79%。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上图为网络截图,不代表本文观点】

 

而对上海这33816名例感染者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的大幅下降,引起的症状更轻,和原始毒株相比,“感染”与“肺炎”的关系也不再密切,因此可能导致危险肺炎和呼吸窘迫的病例更少。

具体来说,根据研究人员对33816名感染者中的708名疑似肺炎病例进行胸部CT扫描后的结果,最终确诊了99例肺炎病例。若假定CT检查前的初诊准确率为100%,那感染后总体的肺炎发生率则为0.29%。其中,73%的肺炎病例来自高危因素组。

论文同时指出,虽然肺炎比例不高,且多集中在风险人群,但若感染总数上升,非风险人群也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此次研究中的肺炎病例,还有11.1%小于40岁,最小的为22岁,而在这些年轻的肺炎患者中,72.7%没有基础疾病,且只有1人未接种疫苗。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年轻、接种疫苗、没有潜在疾病可以作为发展为严重疾病的保护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能提供100%的肺炎保护。

三、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找出脆弱人群并实施精准性防控

自2022年2月末上海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以来,截止6月17日,上海已有本土确诊病例5810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91499例(未核减)。研究者认为,此次上海疫情中的非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重症率及预后分析对于未来防疫决策有着重要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群是高危人群?本项研究发现,相比于未进展为重症的感染者,进展到重症的感染者平均年龄偏大(75.8岁vs 60岁)、未接种疫苗比例(54.5% vs 24.2%)更高。换句话说,奥密克戎重症化主要集中在高龄、未接种疫苗以及罹患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这三类人群中。

相应的,“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应该识别轻症患者,找出脆弱人群,对脆弱人群实施精准性防控,以降低脆弱人群的病死率,将奥密克戎的伤害降到更低。”本文的研究团队表示,上海本轮疫情中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人群占了总感染人群的95%以上。

今天晚些时候,张文宏所在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官方微信公众号以《识别轻症患者,找出脆弱人群,降低奥密克戎伤害》为题,对本项研究进行了解读。文末这样提示此次发表的数据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脆弱人群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疫苗的充分覆盖、在流行期对脆弱人群的特殊保护做到位、以及争取脆弱人群在感染后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药物治疗等,就有可能显著地持续降低脆弱人群的重症率与病死率。一旦把医疗资源在脆弱人群中充分精准聚焦,同时给非脆弱人群适度的基础医疗支持,医疗资源的充沛度就会大幅度得以优化和提升,非新冠疾病的诊疗也不会因为新冠暴发而被挤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BzsXM1P1rDdSyT7PJho8g

信息学奥赛(NOIP)初赛学习方法推荐

首先声明:本帖针对初学者,本帖只是列出一个大概的框架,不属于自学方法,有条件有能力,请找一位好老师来教,多跟前辈交流经验。(否则多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悲剧!)

一、初赛内容

初赛偏重于基础知识。

1. 一部分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部分,内容多而杂,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不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背,而是平时多积累,有意识的去记忆,留下印象。内容会包括计算机的特征(硬件和软件)、网络的特征和基本概念、信息的输入输出、信息的表示和处理、新兴应用等。

2. 另一部分是数学内容

范围很广,永远不知道会考到哪一部分的知识点,但试卷包括两道数学题,所以不能忽视。比较重要的大概包括排列、组合、辗转相除法、容斥原理等。

3.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会考基本类型(整型、长整型、浮点型、字符等)和数组。比较容易在初赛中出现的数据类型有树、栈、队列等。树:二叉树

、完全树等;栈:先进后出特点;队列:先进先出特点。

4. 最后一部分是程序完成(也就是算法)。

这部分完全是靠你的做题基础,没有捷径,只能靠你平时多做题,掌握简单算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较常见的实用算法:

1. 模拟算法 2. 贪心方法 3. 数论算法 4. 图论算法

5. 动态规划(分析:背包问题) 6. 分治算法

7. 搜索算法(fx:暴搜—枚举、打表、加剪枝(剪枝以排序、可行性剪枝和暴力剪枝为主。))

更具体的算法总结,还是去买相关算法书籍来看,再有就是多刷题练手。

二、初赛试卷形式

1、选择题: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试题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与原理、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普及组为20道单选题,提高组为10道单选题和10道不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与答案完全一致才得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2、问题求解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试题给出一个叙述较为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一个合适的算法,并推算出问题的解。答案以字符串方式给出,考生给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字符串相同,则得分;否则不得分。

3、程序阅读理解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题目给出一段程序(没有关于程序功能的说明),有时也会给出程序的输入,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该段程序给出程序的输出。输出以字符串的形式给出,如果与标准答案一致,则得分;否则不得分。

4、程序完善题:共2题,每题14分,共28分。题目给出一段关于程序功能的文字说明,然后给出一段程序代码,在代码中略去了若干个语句并在这些位置给出空格,要求考生根据程序的功能说明和代码的上下文,填出被略去的语句。填对的,则得分;否则不得分

作者:清北OI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2846381
来源:知乎

别焦虑了,这才是中国各行业的工资真相

来源DT财经(ID:DTcaijing)
作者:待涨薪的DT君
数据:董道力
编辑唐也钦、郑晓慧、菜乙己、张晨阳
设计郑舒雅

毕业季,找工作成为许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想要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工作并不容易,人们往往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的就业前景、公司状况、工作氛围……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offer开出的价钱是否到位。

鉴于网上常常出现类似“应届生年入三十万只是打包白菜价”“金融互联网遍地月薪3万”的内容,给不少人带来年龄焦虑和就业焦虑——

我们决定参考国家统计局数据,从宏观方面理性分析,看看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工资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希望能给广大年轻人一些更贴近全景现实的信息参考。

2021年各行业工资情况

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的工资数据。这里的工资数据指单位支出的劳动报酬,包含津贴、加班费等各类型收入,也包括稅和各种金,基本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税前年收入。

那么,2021年大家的平均工资到底如何呢?

先看整体数字。2021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是10.7万元,而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只有6.3万元。(非私营单位指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等单位,而私营单位指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换算成税前月收入,你可能会更有体感。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每月税前工资是8916元,私营单位则是5250元。遍地月入过万,是年轻人对“打工”的最大误解。

分行业来看,不管是在私营还是非私营单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都是最高的,这也符合大家近年来的普遍认知。

别焦虑了,这才是中国各行业的工资真相

在各类单位中,非私营单位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最高,能达到20.1万元,相当于每月税前平均工资1.68万。

但是,一个高点,并不是就业市场的全部。对比查看各行业的工资后,DT财经有这样几个发现:

1、并不是进入金融和互联网,就能坐收高工资。虽然大家都在一个领域,说出来也是同行,但非私营和私营单位间的收入差距可不小。

2、近年来,但凡提及高薪,必绕不开信息、金融和科技,但其实“卫生和社会工作”待遇也相当不错,非私营和私营单位的待遇都仅次于前述三大经典高薪行业。

3、按照私营、非私营和分行业来计算,进入统计的共有37类工作。在这37类工作中,只有5类工作平均月工资超过1万(年平均工资超过12万);有11类工作平均月工资不足5千(年平均工资不足6万)。

除了互联网和金融,
还有哪些行业薪资成长快?

在择业时,年轻人常常会收到来自前辈们的教导,不要只图眼前的钱,得多关注未来的成长性。在我们朴素的理解中,个人努力当然重要,成长性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行业整体的发展。

仅从工资来看,哪些行业近年来的成长性更佳呢?

DT财经整理计算了各行业2017年至2021年平均工资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以看到:

在非私营单位中,2021年工资和近5年工资成长性都高于平均水平的,除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种我们都知道的风口行业,还有“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样看起来挺传统的行业。

非私营单位中,还有的行业薪资较高,但主要是靠吃老本,近5年来工资成长性比较一般,“金融业”、“教育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都属于这一范畴。

别焦虑了,这才是中国各行业的工资真相

在私营单位中,各行业的表现则有些不同。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卫生和社会工作”依然是近年来最好的行业队列,工资高,成长性也强;“金融业”私营单位也表现格外突出。

此外,私营单位中的“制造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进入高工资高成长行列。对照行业发展本身,制造、能源和物流都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基石行业。

除了北京上海,
哪里的工资水平更高?

逃离北上广深去二三线城市,还是挤破脑袋留在一线城市,是不少打工人纠结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到不同地域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我们进行了计算排名。

可以看到,非私营单位中,工资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西藏,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列第5至7位。而在私营单位中,北京工资依旧牢占榜首,紧随其后的高薪地区被长三角和珠三角包揽——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些地区的机会与活力。

别焦虑了,这才是中国各行业的工资真相

同样地,我们也计算比较了各地区的工资成长性(2016-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

非私营单位中,除了高工资、高成长的北京和上海,以及高工资、成长性一般的天津和西藏,其他地区的表现较为集中。

不过,各地区相互比照,也有一些差别,比如说,浙江、广东、江苏,青海、宁夏、重庆、云南和福建,你不一定能找到比肩北京、上海的高薪工作,但它们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涨幅,到手的工资会一年比一年多,相对来说是北京和上海就业机会的“平替”。

而与天津和西藏类似的地区还有贵州、四川和山东,你或许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一份工资还不错的工作,但成长性可能不大,比较稳定。

别焦虑了,这才是中国各行业的工资真相

如果你选择进入私营单位,那么地区的选择与非私营单位有所不同。

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5个地区外,安徽、湖南、四川、新疆也进入了第一象限,工资的绝对值和成长性都高于全国中位数。

位于第二象限的天津、重庆等地区,虽然工资高,但增速慢。天津私营单位的工资年均增长只有1.14%,远低于全国中位数。

位于第四象限的湖北、山西等地区的私营单位,虽然年均工资可能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

写在最后

收入焦虑如今更加普遍了。从刚毕业到社会中坚,对于工作的最大焦虑都在于收入;收入几千时觉得抬头遍地月入过万,自己不行;年入三十万,看着同辈佼佼者百万年薪,自己还是不行……

我们希望从各个角度来厘清一个相对更加贴近真实全景的收入世界:月入过万不那么容易,大多数人都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

我们也理解,这种收入焦虑很多时候来自于比较和观照。

英国经济心理学家克里斯•博伊斯等学者提出了“收入等级”的概念:大多数人判断自己薪资水平时,不会考虑薪资本身价值,更多受到这个薪资的“收入等级”所影响。而所谓“收入等级”是一个非常具象、微观的概念:它指代每个人心中,自己的收入在个人社交圈中排在什么位置——但没有人会把宏观的社会参照值(譬如“99%的中国人月收入低于1万”)作为比较对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更在意“比上”:与收入高于自己的人群的比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比下”所带来的心理安慰在“比上”所产生的焦虑感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一个事实是,行业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确实大,但高薪行业的周围比较效应更严重,压力与支出对应提升;高薪地区也会存在高物价、高房价的现象。因此,薪资的多少、涨幅的快慢,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的现象。

对于个人而言,工作有很多未知和可能性,生活也是。

收入当然重要,但幸福的生活,并不来源于收入。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WAgB7sVh-n3jHCejRKlBg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文/沧海一土狗

ps:2900字

引子

最近,全球最核心的议题就是美国的持续通胀——5月份美国的CPI同比增速飙升至8.6%,没有丝毫的见顶迹象。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于是,美联储不得不加快加息的步伐;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bp,把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调高至【1.5-1.75%】。

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来到了1.58%。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这只是实操层面的应对,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加息能遏制通胀

难道通胀不会自己消失吗?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种教条式的观念: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于是,我们会有一种很肤浅的想法:既然通胀来自于货币超发,那么,我们收紧货币就可以遏制通胀
然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通胀货币论混淆了通胀的远因和近因

这种混淆会带来一种极其幼稚的想法:如果熬夜(远因)诱发了组织癌变,那么,多睡觉(远因)就能把癌变控制住。
从简单的常识出发,我们都能搞清楚一点——我们需要给病人化疗,杀死癌细胞(近因)。

事实上,我们人类经常犯一个错误——某些领域的道理很明白,但换个领域就不会了。

下面我们的任务就是,借鉴生物学的范式,把远因和近因揉进持续通胀解释框架。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

不同通胀解释理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切入点的不同,有的在虚无缥缈的总需求,有的着眼于总供给,有的单独着眼于货币。

我们的切入点则是生产组,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分类的靶点找好了,下一个步骤就是构造分类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低产出企业,记为a,另一类是高产出企业,记为b

a类企业组织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产出低下,会制造一种微观上的失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也就是说,a类企业养了一堆不干活吃干饭的人。

b类企业则是正常企业,供给和需求是匹配的,并不会制造失衡。

做好分类之后,我们就能进行下一步的推理了(ps:实际上是进一步分类)。

如果经济体内,都是b类企业,市场是不会出现持续性通胀的,货币表现为中性;但是,如果a类企业大量滋生,市场会出现通胀螺旋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经济体内白拿钱吃干饭的人越来越多,物价当然会上涨,而且是持续上涨。

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就能找到持续通胀的具体机制(近因)了——a类企业越来越多

与其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不如说通胀是一种生产组织失衡。

货币宽松和持续通胀

那么,货币宽松是如何跟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失衡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a类企业独特的生存模式。

它们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僵尸企业。它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借到钱,让企业维持下去,即便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生产能力。

在政府面前,它们也很硬气:看,我有这么多雇员,你不救助我,就是大量的失业。

大量的雇员才是僵尸企业的真实资产!

所以,政府很容易被这种企业要挟到,默许他们的庞氏行为——借新还旧。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如上图所示,在整个链条上各种实体各取所需:

1、僵尸企业:存在下去;

2、金融机构:稳定的贷款客户;

3、职员:一份可以摸鱼的工作;

4、政府:就业指标好看;

这个机制唯一的马脚就是通胀

低利率环境下,搞资金池游戏,养一堆只吃饭不干活的人,结果一定是通胀愈演愈烈

从b类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工资增长得没有物价上涨得快。虽然他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没能享受同等的成果,因为他们被一群贼盗窃了!
所以,物价波动是一回事,持续通胀是另外一回事。

简单的物价波动的确是一个货币现象;但持续通胀不是,持续通胀是生产组织失衡,是一波人对另一波人系统性地盗窃,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如果物价上涨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是暂时的,那么,政府当然可以不管——等等就过去了(ps:譬如我们之前的猪肉通胀,那个是产业周期问题);但是,如果大量僵尸企业滋生,这就演化成一个政治问题了,一些人会强烈地感受到不公平

遏制持续通胀的办法

用“尸企业”、“统性的盗窃”、“不公平”这种词语来描述通胀,大家就不会那么肤浅地看待通胀了——不就是cpi同比8.6%么,有什么要紧的?

美国政府并不是要某个数字下来,而是,不得不去结束某种不公。

如果你不把美国的通胀当成其“严重的政治问题”,那么,你一定混淆了普通的物价波动和持续通胀

面对持续通胀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杀死这些僵尸企业。

既然这些僵尸企业没有什么自我造血能力,那么,切断它们的融资链条是一个十分直接的办法。

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办法就是两个:1、加息;2、缩表——系统性地抽贷。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如上图所示,美联储的期望是b类企业比a类企业更有韧性,且二者的韧性差距足够大,因为加息不但会杀死a类企业,还会误伤b类企业。
所以,表面上美国是在抑制总需求(ps:肤浅的通胀观),实际上是在做“供给侧改革”——通过加息消灭僵尸企业
这跟我们在2016年开始做的“三去一降一补”没什么本质区别,所针对的靶点都是企业
只不过美国人做的是化疗,我们做的是手术——对重点领域切割。
在这个分类框架下,我们就能很好地定义“经济软着陆”和“经济硬着陆”了。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如上图所示,通胀见顶的背后是【大量僵尸企业的消亡】,但是,杀死僵尸企业会有副作用。
我们还要评估其对正常企业的影响。如果正常企业所受影响较小,那么,经济只是小幅波动;如果正常企业受损较大,那么,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甚至萧条
最近,对美联储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一个最大的帽子就是:【贻误战机】。
事后来看,的确是加息加晚了,他们没能遏制住僵尸企业的扩张,通胀也就变得极其顽固(ps:俄乌冲突、中国的疫情只是外因,并非最核心因素)。

这病被美联储耽误了,后面得下猛药了。

结束语

事实上,美联储一直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在用正确的范式讨论问题。只不过他们也是政客,得受政治因素影响,所以,侥幸心理很重。

鲍威尔在谈论“暂时性通胀”的时候,他当然清楚“持续性通胀”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也清楚,把“暂时性通胀”当成“持续性通胀”去治,是一件很冒风险的事情,因为他要去对抗庞大的利益集团,失业率也必然会上升。所以,他需要积累【集体同意】。

他们希望去做抗击通胀的英雄,但不希望去预防通胀。预防通胀会被别人喷“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他们发现了早期肿瘤细胞,他们不想立马大动干戈,希望观察观察并把握正确的时机,可是病情突然加速,一切都失控了。

鲍威尔在发布会上说了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1、我们不寻求让人们失业;

2、并不是试图引发经济衰退;

这两句话也是这次发布会最重要的两句话,其他的都是市场已经知道的废话。

鲍威尔是律师出身,他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会有免责声明

他的实际意思是:通胀实在太严重了,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手段,我们会制造大量的失业,我们可能引发经济衰退,但这不是我们的本意

这是律师版本的对通胀——僵尸企业——的宣战宣言。

美国资本市场心领神会:长债可以不断地抄底,股票可以先洗洗睡一觉了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持续通胀的形成机制极其治理原理——兼论衰退风险

错误的范式只会让我们麻木,让我们把美国的通胀当成小事,让我们觉得这件事很容易搞定。

实际上,没有这么容易,这不是请客吃饭,这是两波人的战争。

哪里有什么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sPqmXcMHZ54VydrKi0m7g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编者按:当一个“反消费主义”的英语老师走进直播间做带货主播,当一家教育公司转型到直播带货行业却不投流,这就是董宇辉和他背后的新东方在线。
 
从上到下,这个团队有一种鲜明的价值观感召。在这里,人们反消费主义,也拒绝投机,他们希望在爆红与暴富之上,找到一个更高的价值。
本文转载自“剁椒TMT”(ID:ylwanjia),已获得授权,作者双而菲。文章所述观点不代表新榜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谁说主播就一定要让你买东西?”
短短一周,董宇辉因“脱口秀式”的双语直播带货和酷似“兵马俑”的脸型,一跃成为全网最有魅力的男人。东方甄选直播间粉丝数突破千万,新东方在线的股价涨了近6倍。
6月15日下午,我们在中关村e世界新东方的一间会议室里,跟董宇辉,以及东方甄选的团队聊了2个小时。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桌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坐在桌前的董宇辉刚刚吃完一碗泡面,平日里,他最常去的餐厅是肯德基和兰州拉面。
“消费是生活需求,怂恿大家过度消费是恶。”董宇辉说,这是他理解的,带货主播该把握的边界。
他背后的新东方在线,是直播带货界的“非主流选手”——不收坑位费、几乎只卖农产品。
新东方在线CEO孙东旭甚至不给团队和主播设置KPI。他说,精细化管理没有灵魂,缺少美感,“俞老师也没有提过这样的要求”。
当一个“反消费主义”的英语老师走进直播间,当一家教育公司转型到直播带货行业却不投流,奇迹发生了。
在直播带货行业,东方甄选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
从上到下,这个团队有一种鲜明的价值观感召。在这里,人们反消费主义,也拒绝投机,他们希望在爆红与暴富之上,找到一个更高的价值。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反消费主义”的董宇辉
董宇辉平时不怎么看直播,也不怎么消费。
他身上最贵的一件东西,是朋友三年前给他买的一台苹果手机,他不好意思让别人掏钱,就给人把钱转了过去。
后来,他发现还有比苹果更贵的手机,号称是英国皇室御用手机,“听说用那个手机,你出意外了,会有直升飞机来救你”。
但董宇辉愿意给周围的家人、朋友花钱,他说,从短暂的人生角度来讲,自己过好自己的七八十年就好了,但凡是受过教育的人,会想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一点,如果还能有些成就,用发明和技术推动人类进步,就更伟大了。
十天前,董宇辉还处在至暗时刻。凌晨一点,他按惯常时间上播,直播间一如往常,只有1000多人在线。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他从人间理想坠落星河,谈到李白杜甫,没有人理他。大家都在抢一个0元的空气炸锅,抢到的在炫耀,没抢到的在互相吵架,还有人在发奇奇怪怪的火星文。
他陷入郁闷,开始找自己的问题,是最近讲得没进步吗?是长得太丑招人讨厌?这是当过新东方老师都会有的思维定式,“只要课上学生不理你,肯定是你不行、课不行。”
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一个画面,那是半年前,新东方在线刚刚确定转型带货农产品,他尝试模仿别的主播,却总是不得其法。他曾想,自己还没离开,是不是公司不好意思赶他走?当时,他刚经历公司业务转型,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有无能的愤怒。
聪明、勤奋、皮实、乐观、自省,这是董宇辉的人生信条。
但在那个午夜,没人理会他的演说,只有评论区的争吵,他也只能不断重复:“我求你们别别吵了。”
“和我聊聊天吧,这么晚了,你们在干什么?”
后半夜的直播间里,有人说自己是酒店前台,有人说,自己凌晨3点刚开完车回家吃饭,有人说,4点就要出门支早餐摊……
他说,在直播间看到了众生相。
半年前,董宇辉曾下决定离开新东方在线,忙了一天、已经很疲累的孙老师(孙东旭)过来劝他,“你不能气性那么大,跟团队在一起等等看,走着走着就会有方向。”他边听边哭。
如今,他已经走上了流量的风口。这几天,至少有20个S级的综艺、上百个媒体找他,他的手机上密密麻麻地都是未接电话和尚未同意的微信好友。
“我们全村都疯了,到处传,村里出了个带货很牛的人。”董宇辉说:“除了我爸妈,他们都很淡定,还在给我发他们种地的短视频。”
董宇辉也还是董宇辉,经常在直播间里谈诗与远方时“忘了讲商品”,又经常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观众,不要被商品所定义,不要被广告所定义,要学会去享受生活。
近几天,杨天真、马天宇来到直播间做客,吉利汽车来到直播间打赏,董宇辉对此没什么兴趣,他说,不要给他打赏,不如去补贴贫困、受灾害的人们。
“你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团队吗?”我们问他。
“别再浪费公司资源了,大家都挺忙的。”董宇辉答。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不收坑位费,不谈KPI
前两天,东方甄选直播间因为“带货不要坑位费和大量样品”而上了热搜。
在大众看来,新东方在线不是在做直播,而是在做公益。
新东方在线CEO、东方甄选CEO孙东旭说,现实情况是,最初,东方甄选直播间销量少,就没资格收坑位费。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新东方在线CEO、东方甄选CEO孙东旭

他回忆,起初,因为俞老师,很多供应链纷纷来支持新东方在线转型。“刚开始建了个群,聊挺好,结果一共卖了3000块钱,还没来得及告别,对方已经退群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后来,当一场直播单品能卖30万的时候,他们也不收了。
“未来我们也不打算收坑位费。”孙东旭说:“东方甄选不是以GMV为导向的,是为产品和客户满意度导向的,收了坑位费就会影响选品决策。产品没有坑位费就不上架、产品凑合因为坑位费很高就上架,我们不会这么做。”
前天,智能电子琴“TheONE小花琴”首次登上东方甄选直播间,就卖了2800台。其背后公司音乐科技副总裁薄峰峰告诉剁椒TMT,在这波爆火之前,双方就确定了合作,当时看重的是东方甄选以内容驱动直播带货的独特定位。
相关人员透露,东方甄选团队确实没有坑位费,但对产品把关非常严格,他们和东方甄选团队是经过了多轮沟通和实际的考核,才拿到了这次直播机会。
不收坑位费的同时,东方甄选在爆火之前也没有花过一分钱买流量。
交个朋友刚刚起盘时,就曾对包括剁椒TMT在内的媒体表示,公司准备了充足的流量采买预算。快手的辛巴,也曾在快手豪掷千万元采买流量,而薇娅李佳琦的流量采买,更是从淘宝延伸到包括微信在内的全平台。
在大多数电商从业者的思维里,直播带货,光靠自然流量难以为继。
但孙东旭说,流量采买并不能给当时的东方甄选带来核心竞争力,他们的战略重点是做产品和品牌。做投流,他怕自己看不清,看不清用户真实的反馈。“如果当初投流,也可能就没有今天。”
俞敏洪选择孙东旭做东方甄选负责人时,曾调侃,“在我们公司,就你和我最有农民气质”。
在俞敏洪的形容中,农民气质并非是“土”,而是骨子里的“敢拼敢打”。
两年前,新东方在线经历“组织失灵”危机,孙东旭临危受命时,俞敏洪也这样说,“孙东旭去接了新东方在线后,跟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拼了拼了还要拼。要不就把自己拼到最好,要不就把自己拼到最后被老板开除,我觉得这种心态很好。”
当时,新东方由于“文科生”高层太多,使得公司科技缺乏,内部充满僵化和懒惰。一场高层大换洗之后,理工科出身的孙东旭脱颖而出。
他是一员猛将,多年在新东方,他从来不关注KPI,业绩却永远是最好的。
孙东旭觉得,精细化管理没有灵魂,缺少美感,他喜欢关注产品、业务逻辑和用户反馈,“老俞也是这种风格,不苛求结果,就做好本质”。
理论上,一个企业转型会有新的战略目标,接着层层分解变成KPI绩效目标。但东方甄选,并没有给团队成员,以及主播们明确的KPI。
包括董宇辉,也是一个没有KPI的员工。
“我经常说,董宇辉是个平庸的管理者,如果我特别在乎精细化管理,他早被我拿下了。我一直看中的是董宇辉身上的教学能力,现在确实发挥出了优势。”孙东旭说。
在我们看来,孙东旭口中所提到教学能力,不仅指“教好学生英语”,也不止于“满腹经纶”。
这几天,董宇辉在直播间带货鱼、大米、玉米时所提到的诗和远方,在社交平台流传甚广,其实就是在传达一个观念“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老教培人都知道,这是俞敏洪的人生信条,也是新东方的校训。
当年新东方为什么成功?农村出身、历经三次高考逆袭北大的俞敏洪,走访全国各地,给农村小朋友讲励志故事,鼓励他们考好的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多看外面的世界。那时候,大学生之间都传播,“不上新东方人生不完整”。
现在,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讲“当你背单词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少年,梦要你亲自来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未来可期,拼尽全力。”

这或许就是新东方直播的走红密码。除了“脱口秀+双语”,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教育低谷时选择转型农业,沿袭了新东方“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精神,另一方面,唤醒了曾经受到新东方激励的一代人,于是便有了“小时候在新东方上课,长大了在新东方直播间买米”,这是知识分子的同频共振。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不做MCN,我们是一家农业公司
正是这样的管理文化,新东方从上到下都有鲜明的价值观感召,助农是深入到核心员工骨髓里面的价值,这一点从俞敏洪到孙东旭,再到以董宇辉为首的10个主播,全都深信不疑。
眼看新东方在线的老师们接续“出圈”,东方甄选似乎像是抖音下一个明星级MCN机构,但孙东旭的回答令人惊讶:“我们不做MCN,走MCN的路线只会把路走窄。”
“我们的初心就是做农产品公司,这也是俞老师定的目标。留在这的人也不是想当带货主播,他们是对公司的农产品事业有向往、认可助农直播的一群人。”
董宇辉是助农直播最为积极的一员,他自称“农民的儿子”,每次跟随团队去农企考察,他都无比渴望和兴奋,在去天津探访生态鱼池时,他喝了养鱼的水,还吃了鱼食。

东方甄选另一名主播Yoyo则这样表达,“为什么我从老师转型主播,有一个平滑的心里过渡期,就是因为在助农,在帮助别人,这个目标甚至比考学成绩更宏大,真正做了才知道,不是说卖了一箱苹果,只帮助了一个果农的家庭,而是包括装苹果箱子的工厂工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

在孙东旭眼里,新东方在线坚定做农业公司,因此,从选品开始,注定聚焦在农产品。
过去半年的新东方在线转型,事实上是做了两件新的事,一是直播带货,一是农产品研发。
孙东旭却认为,他们只做了农业这一件事——用直播的形式做农业。“现在新东方在线的定位确实是左手农业科技公司,右手文化传播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是农业产品科技公司的品牌部分。”
最初,大众对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普遍印象是“贵”,俞敏洪直播首秀,15颗苹果价格高达128元。
这也是东方甄选第一次“翻车”,孙东旭被周围朋友们劈头盖脸地骂:“你怎么对农产品价格一点概念都没有!”
“当时我极力解释,新东方在线想做健康的农产品精品,结果被骂的更惨。”孙东旭说。新东方老师的思维定式再次出现——客户真诚反馈,就要赶紧改。
近半年的摸索之后,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定位逐步清晰:健康、美味、高性价比。
“谷贱伤农,我们不会刻意高毛利,也不会拼最低价,产品标的就是厂商指导价。”孙东旭说。
这次意外走红之后,新东方在线不会为了冲刺GMV增加更多品类,而是更加聚焦农产品,以及提供图书产品。
目前,东方甄选有大米、玉米、榴莲等3款自营产品。孙东旭透露,本月还会推出5款左右的自营品,每款产品从调研立项到最终生产,耗时长达两三个月。
东方甄选的图书、词典笔、电子琴等文化类产品,也都卖得很好。“卖书是因为新东方有文化基因,主播在讲书的同时,也会提到农产品。”孙东旭解释道。
同时,主播团队中也补充了非新东方员工的新鲜血液。
“我们有10个主播,并不是所有的主播之前都当过老师、英语好,筛选主播很重要的因素是,拥有有趣的灵魂。”孙东旭举例,yoyo、七七会乐器,杰西、东东会唱歌,顿顿擅长打网球,表明他热爱运动、健康……,和董宇辉一样,每一个主播风格都是不可复制的。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关于董宇辉出圈和新东方在线爆火,孙东旭想得很明白,这完全是社会的成就,无数人的无条件支持。既然得到了这么多宝贵、优质的社会资源,新东方在线就要回馈社会。
他们正在做一件事,和地方政府联动助农,且不掺合任何商业利益。“以前我们不太有能力去做,现在有了实力,会把助农的优先级排到最高。”孙东旭说。
这样的动作就是俞敏洪助农计划里的“大型农业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让农民转型,让青年农民愿意回到农村,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
我们跟东方甄选聊了2个小时:反消费主义、不做MCN
 
东方甄选还能火多久?
最近,在小红书有一篇高赞贴“人生30年没这么离谱过,我为什么不断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买大米?”
贴中提到:第一次进直播间,董宇辉说对我说:你后来吃过很多菜,但是那些菜都没有味道了,因为每次吃菜的时候,你得回答问题,得迎来送去,得敬酒,得谨小慎微,你吃的不自由,你后来回到家里头,就是这样的西红柿炒鸡蛋,麻婆豆腐,甚至是士豆丝儿,真香,越吃越舒服。”说到了我的心坎儿上,我买了一袋。
第二次点进直播间,他又在卖大米,他又对我说:“我想把天空大海给你,把大江大河给你,没办法,好的东西就是想慷慨的给你。”说到了我的心坎儿上,我又买了一袋。

今天第三次点进直播间,他还是在卖大米,他再次对我说:“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问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的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去品尝这样的大米。”说到了我的心坎儿上,我再买了一袋。

刚刚又点进直播间,他又在卖大米,我发誓再也不买了,但是他又对我说:“以前我做老师的时候,我会穿白t恤,或者西服外套讲课,这样孩子们会觉得我很重视这节课。即使现在我大脑不转其实很久了,但我上来之前还是做了 30个俯卧撑,你不要让我坐着了,我愿意站在这里,让你知道我在意你。”我又买,我真的累了啊。在知识付费的直播问,我付费了N袋大米……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如果放在三年前,东方甄选的路子走不通,因为算法是由人工决定的,抖音不推荐这种类型,走迎合大众口味推荐小姐姐、三秒反转的短视频、直播,但用户的精神越来越空虚,于是,抖音调整了算法,推更多知识类内容,东方甄选,是在夹缝中找到了活路。
当当网创始人、前CEO、现抖音头部主播李国庆提出了问题:现在,东方甄选旺流不旺财,千人场观的GPM差得太远。
所谓GPM,是在抖音获取流量的一个关键指标,是指平均每一千个观众下单的总金额,用来衡量直播间卖货能力。
“抖音算法推过去的人流全被浪费了,之后就不会给你推了。”李国庆建议,东方甄选改进自己的业绩指标,吸引抖音推流。
确实,我们在社交平台看到不少行业人士说,东方甄选“旺流不旺财”,未来在流量层面应该更加灵活。
孙东旭依旧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他说,作为CEO,他只看粉丝停留时长和购买粉丝占比等影响产品和品牌的数据。“即使再大的流量来了,我们还是会用内容来留住用户。”
从CEO到主播们,他们并不知道这波流量可以持续多久,更多想的是,如何把这一波流量安全的接住,进而,反哺农业。
俞敏洪对东方甄选的走红,似乎看得更淡。
他在自己的公号“老俞闲话”里写道:“做东方甄选很难说是一个战略。我一直说,事情做成了就是战略,做不成再大的战略也没用。所以,东方甄选最多就是在摸索一条出路,从情怀来说,我们坚持了做为社会带来好处的事情,做一件对的事情……
当然这也可能是一时的热闹,但我确实希望东方甄选能够从此打开局面,为新东方的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YqdFTvGD9zIBWAS-cGE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