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

今天继续讲一讲中美阿拉斯加会谈。

1  中美关系夫妻论终结

杨主任在会谈里说出那句让十四亿人都沸腾的的话:“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这句话如果从1901年辛丑会谈开始算,整个中华民族等了120年。

但是如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开始算,我们等了100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杨主任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人民说出这样的话,有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

中共一大旧址

首先,这句话意味着中美关系夫妻论的终结!

过去,很多人总喜欢把中美关系比喻成夫妻关系,即使中美关系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也总是很乐观地表示——中美关系如同夫妻,即使短暂出点问题,也差不到哪里去!

夫妻论代表着对另一方的依赖,需要一起搭伴过日子。这种心态应该说在特朗普时代被美方充分利用,美方觉得可以用脱钩(离婚)来威胁我们,于是动辄运用各种脱钩手段来对我们进行极限施压,希望逼迫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本次对话,中方清晰地向美方传递了一个平视美方的观点:你要与中方合作,首先就是要相互尊重与平等协商,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不畏惧脱钩甚至变成敌对关系!

“你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很明显,这些很直白的措辞已经表明中方已经不把美方定义为夫妻关系!

应该说,中方对中美关系定位的重大调整给美方造成了极大冲击,猝不及防之下,美方显得慌乱而不知所措。因为美方发现,过去其最有利的筹码(离婚)突然变得无足轻重。

按: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特朗普先生,如果不是他将“渣男”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能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人对美国心存幻想!

2  旗帜鲜明地否定美国

本次会议还有一个被舆论忽略了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信息,在本次会谈中,杨主任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对美国主导的意识形态、国际秩序与规则做了全面否定!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认美国的价值就是国际价值,不承认美国说的就是国际舆论,不承认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

在本次会谈之后,我们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将这句话表述得更为清晰直白——

“美国及其几个所谓盟友代表不了国际社会。实际上,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承认美国就是国际社会,不承认美国的价值就是国际价值,不承认美国说的就是国际舆论,不承认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

这个表态是非同寻常的!

首先,这个“绝大多数国家” 肯定包括中国在内,所以,这段话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表述:

——中国不承认美国就是国际社会!

——中国不承认美国价值就是国际价值!

——中国不承认美国说的就是国际舆论!

——中国不承认(以美国为首)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

最为关键的是,以上中国所有的不承认都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这段描述是啥意思?

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很多地区都拥有巨大的利益,而这些利益都包裹在舆论、意识形态(国际价值)、国际规则的外衣之下,现在中国公开宣称要把这一切全盘否定!

这是最犀利的反击!

你美国要把刀叉伸进我们的盘子里(干涉我们内政),我们也会去触动你的全球利益!

你美国要联合盟友来群殴中国,我们也可以联合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跟你斗!

过去因为中美是“夫妻”,所以我们一直在顾全大局,即使美国干涉我国内政也很克制地在管控冲突;但是未来我们不会单方面克制,我们也会把刀叉伸进你的盘子里,也会团结大多数国家与你斗争!

这个世界永远是搞建设比较难,搞破坏更容易。真把中国逼急了,在全球事务中针对美国处处使绊子,搞破坏——

凡是美国支持的我们都反对;

凡是美国反对的我们都支持;

美国能应付这样的局面吗?

当然,目前中国只是向美国表明一种态度,态度要转化为行动取决于美国的反应。但是即便是一种“态度”,对美国的冲击也是震撼性的,因为如果我们用大白话来描述,相当于我们指着美国佬的鼻子扔下两句狠话——

要离婚?请便!

离婚后做朋友还是敌人?你看着办!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绝不是中国随随便便说的一种含蓄的外交辞令,中国真要全面否定美国的意识形态、舆论、国际规则是有把握能获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在中国严厉警告之后,还要一意孤行,未来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我们都有相当的底气。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

(来源:环球网)

这是文斗,是在联合国框架下的斗争。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美国如果撇开联合国搞单边制裁,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有可能成立一个反对者联盟的。

毕竟,天下苦美久矣!

3  平视世界

在本次中美战略对话中,中方还清晰地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信号。

早在3月6日,大领导就做过同样的表态——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这个表态当然非常激动人心,毕竟从辛丑年开始,中华民族为这句话等待了120年。

现在问题来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靠吹出来、喊出来、谈出来的吗?

不是!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靠斗出来的。

以实力为依托斗出来的!

所以,中国要让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真正认同“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就必须与它们斗争!

所以,当中国领导人喊出“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国家已经下定了为此而斗争的决心。

最近几年大家总爱说一句话,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这句话在本次中美战略对话之后就可以说已经过时了,因为,斗争已经开始了。

4  与欧盟斗争

阿拉斯加中美战略对话就是与美国斗,中美战略对话之后就开始与欧盟斗!

最近欧盟跟随美国之后,宣布对我新疆4个官员以及一个实体(新疆建设兵团公安局)实施所谓的“制裁”。本来这次制裁纯粹是象征性的,对制裁对象也没啥实质性影响(冻结境外财产以及旅行限制)。

但是制裁的行为却很恶劣,因为它们制裁的理由完全是基于谎言以及虚假的信息(比如新疆强制劳动的问题,在我们国内看来简直荒谬得可笑),特别是欧盟属于首次出台反华制裁,所以,必须给欧盟以严厉的回击!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

(来源:新京报)

欧盟制裁我们4人1机构,我们反手就加倍奉还制裁10人4机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制裁措施相比欧盟更为严厉。

“相关人员及其家属被禁止入境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他们及其关联企业、机构也已被限制同中国进行往来。”

很明显,本次欧盟被制裁的10人与4机构喜提蓬佩奥的待遇。不仅被限制进入中国境内,而且其本人与亲属关联的企业与机构也被禁止与中国往来。

换句话说,所有希望与中国做生意的欧盟企业因为中国的制裁令都会立刻切断被制裁人员与亲属的联系!

这个损失就大了。

去年中国与欧盟签署投资协定,这个协议一旦生效,那么对于欧盟企业就意味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投资中国市场的机会,没有哪家企业愿意为了几个被制裁的反华小丑而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

今年我们制裁蓬佩奥之后,按道理以蓬佩奥曾经担任过国务卿的资历,离职之后一定会有各大企业争相聘请,年薪至少上百万。

结果因为中国制裁令没有任何大企业愿意聘请蓬佩奥,逼着他最后去了一个二流的智库机构担任行政管理职务(大致就是办公室主任这类),年薪也只有8万美元。

所以,本次中国制裁欧盟10人以及4机构不但是非常严厉的手段,同时也可以震慑一票喜欢挑起反华议题来捞取政治资本的政客——真把中国惹急了,你们就只能看着对华友好人士吃肉喝汤,你们就只能喝西北风!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来源:京报网)

这是很直白的警告欧盟国家了。

3月23日,中国政府火力全开,不仅对欧盟进行制裁,还召见英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来源:环球网

 

对于中国强硬态度,法国终于忍不住跳出来指手画脚,可惜,法国这次是一脚踢到铁板上。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来源:环球网)

 

这就对了!

这次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步调一致对中国主权严重干涉,对于西方国家这波攻势不但一定要坚决顶回去,而且还要严厉反击。毕竟,如果放任西方国家把刀叉伸到我们盘子里挑衅,中国还谈什么“平视这个世界”?

5  以实力赢得尊重

那么,中国目前对西方国家采取强硬的态度会导致中西方关系全面恶化吗?

我觉得不会。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首先,西方人基本特性就是畏威而不怀德,中国在维护自身主权问题上态度越强硬,其实越有利于让中国赢得真正的尊重;其次,中国目前崛起的势头十分明显,中国消费市场即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与中国关系搞得太僵,对于西方国家的企业而言就是拱手将中国市场让给别人,这是任何西方国家的企业都无法忍受的。

说白一点,你有足够的实力,并且有维护自身利益坚决斗争的决心,才能赢得西方国家对于你“平视这个世界”地位的认同。

所以,在中美战略对话之后,眼见着中国态度异常强硬,前期追随美国对中国内政进行指手画脚的日本变得忧心忡忡。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

(来源:腾讯网)

日本舆论的担忧不仅仅是因为日美联合声明发布之后,被中国痛骂一顿,更为重要的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不但根本就搞不定中国,而且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

原创 | 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来源:环球网)

你看看,杨主任指着美国佬鼻子教训一通之后,情况也没有变得更糟嘛!

不仅美国如此,对于日本更是如此!

大家还记得上周我们外交部指着日本鼻子痛骂的措辞吗?

“日本为满足阻遏中国崛起复兴的一己之私,甘愿仰人鼻息,充当美国的战略附庸,不惜背信弃义,破坏中日关系;不惜引狼入室,出卖本地区整体利益。这种做法令人不耻,不得人心。”

这段话差不多就是骂日本是一条美国人的狗了,但是日本为此与中国翻脸了吗?

没有!

不但没有翻脸,还有“改过自新”的表态。

引述一段新闻。

3月22日,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协定的核准,成为率先批准协定的国家。此外,泰国也已经批准协定。RCEP所有成员国均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批准协定,推动协定于明年1月1日生效。

注意这段新闻描述——RCEP所有成员国均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批准协定”,这个所有成员国当然就包括日本。

也就是说,中国指着日本骂你就是一条美国人的狗之后,日本还讨好地向中国表态,将在今年年底前批准这个中国最重视的协定,推动协定于明年11日生效。

是不是很有意思?

总而言之,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是历史的转折点,从这一刻开始,中国或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之上,开始为“中国可以平视这个世界”而斗争。

这或许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诞辰之际,给这个国家最丰厚的一份献礼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cUYsLTh5PSeKEWRxAyhKg

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之间的关系

我想了半天怎么熬鸡汤,想着想着,想起来之前看张坤写的季度报告里有一段,原文我忘记了,说的是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之间的关系,大概意思就是:

做投资,如果想着几天能不能赚钱,那就是在玩博彩。投资得时间越长,赚钱的概率就越高。

这话没什么新鲜的,但是我灵机一动,把它夸张一下,发明了一套“子孙投资法”。就是买入之前,先想好了,这笔钱这辈子是不会再卖了,而是要留着传给子子子孙孙。

以这种心态买,买入的时候就应该更审慎,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后悔。这时候可以有三类选择:

1. 买宽基指数基金。我心里A股的四大核心指数是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科创50,主板和新兴板块都有,大公司和成长性两不误。宽基指数的好处,就是它自带优胜劣汰机制,适合长期持有,就算有些公司退市了,指数也会通过成分股调整把它淘汰掉。

2. 买主动基金,找几个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帮着管理。

3. 买能看准又看好的股票。比如你看好茅台,可以,虽然现在价格高点,但是咱是打算传给子孙的,别人看的是5年,咱看的是50年,时间拉得够长,业绩就有更大的空间,那自然可以对估值有更宽松的容忍。

这个方法唯一的问题,就是采取了第3条路,还买了不好的公司,最后公司越来越烂。不好的公司未必是看走眼,很可能是现在很好,将来衰败了。一辈子的事儿,任谁都看不出来,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分散化来解决。

买入后的波动,也跟咱们没关系了,那是儿孙的事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样一来,投资就变得非常纯粹,就是去想哪个标的值得我长期持有,也不用忧虑明天是涨还是跌,哪个板块该卖还是买,自此一身轻,每天乐无边。

实际生活里,我们虽然做不到这么极致,但拉长期限去考虑,寻找长期的确定性,总是比在短期波动里搏斗要容易得多。就像巴菲特说你不想持有一家公司十年,也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也是这个道理。

今天再说个小科普吧,快手公布了上市后首份年报,2020年亏损1166亿。

如果真的亏这么多,那下巴都要惊掉了,这个数字并不是真正的亏损,主要来源于一项叫做“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性价值变动”。

可转换、可赎回,是优先股投资人的两个权利。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股价大涨,那投资人可以把优先股转成普通股,卖掉获利。如果公司经营得不好,那投资人可以要求赎回优先股,收取固定的利息。这个设计就很类似A股的可转债。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这类优先股会被计入负债,而且要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

什么意思呢?比如公司发了100亿的优先股,计入负债,就相当于公司欠了投资人100亿元要还。

等到公司上市的时候,IPO一定价,股价涨了,优先股因为可以转股,价值也会增大,假设股价上市后涨到3倍,它的价值就变成了300亿,那公司就相当于欠了投资人300亿没还。这多欠出来的200亿,就在利润表上记为亏损。

这200亿并不会真的需要公司来还,优先股持有人会选择转股,这时候就相当于拿对公司的债权出资,负债就变成了权益。公司并不需要还钱,但是转股后会稀释原股东的权益,就是早期融资付出的代价。

境外上市的公司,用这种优先股做融资很常见,小米、美团都用过,他们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也都是爆出了巨额亏损,是一个道理。

在分析境外中概股的业绩时,一般都是看经调整的业绩,就是把非经营性的损益都剔除,这样才能看出来主业的发展情况。比如快手剔除后,2020年净亏损就是79.5亿,比1166亿就少多了。

大部分境外上市的中概股,都会同时披露经调整的业绩,在年报里可以看。在计算PE、PB这些估值的时候,最好也都采用经调整的业绩来比较,不然很可能带来估值偏差。比如京东,按现在业绩算,PE只有17倍,看着很便宜,但这期净利润高,主要是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带来的市值波动,如果按调整后的净利润算,PE就差不多四五十倍,也就看着没有那么便宜了。

这和A股财报里的非经常性损益有点像,也是把一次性的损益项目剔除掉,集中反映主业的情况。看A股的财报,一般也都需要关注下,如果净利润都是非经常性项目贡献的,那说明公司的主业并没有真实的增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I6dCoBV1ay3u_6SCZ3VuQ

中美从没有过蜜月

 
最看不上的一种人,就跟弃妇似的,天天嘟嘟囔囔,感慨以前的美好岁月,痛苦于如今的江河日下。
这类人当中,最让人鄙视的,是那种把国家关系私人化,把大国描述成琼瑶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你侬我侬,充满了爱恨情仇,讲真,太low,没法看。
国家之间最关键几件事,其实就是利益(又分为长期和短期利益),威胁度(也分为现实威胁和长远威胁),信任度(这个也是存在的,人们会根据长期博弈中以往的行为制定下一步的策略)。政治家不会拿着自己的国家的利益去做慈善,每一个动作都有利益诉求,看不懂这个很容易陷入小学生看电视的效果,不断地问妈妈剧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现实世界里,绝对好人和坏人都比较少,关键是屁股和阵营,比如沙俄出了名的不讲理,但是在他的斯拉夫兄弟们看来,这个大哥是唯一的指望;英国谁都欺负,对谁都没义务,唯独对比利时,英国为了比利时甚至卷入了世界大战,因为比利时是英国在欧洲的大门,它不得不这么做。
而美国这个国家,在过去两百年中整体也是奉行这个逻辑,不过相对体面一些,很少干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碰上伤天害理的事,能不做就不做,能让利也让点。
当然了,需要做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咱们经常说我们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不是充话费送的,美国横跨两洋的领土那更不是赠品,也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甚至现在的美元、军事、政治地位,也是军人们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美国建国以来基本上就没停止过各种对外对内战争。

1

 中美第一波合作

跟中国的关系就更是这样了,我在《那个基辛格到底是干啥的?》就讲清楚了中美建交的历史渊源。
中美的这一波合作始于1971年左右,当时整个西方国家都准备好要跟中国合作了,加拿大1970年就跳出来承认了北京政府。1971年的一次联合国大会表决中,美国提了一个试图保住台湾在联合国地位的法案,遭到了整个北约盟友的反对。后来中国加入联合国那次投票,整个北约也都是赞成的,大家已经准备好做买卖了。所以我一直说,利益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在这个背景下,“反G”几十年的尼克松被迫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地位。那些年中国尽管点背,不过有些成就还是举世瞩目的,比如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一战成名,美国在战后也不像之前那样轻视这个国家了。而且在1964年核试验成功,1967年氢弹实验成功,1970年火箭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后,中国的影响力尽管没法跟美苏相比,但已经非常非常大了。
 
再加上当时中苏已决裂,这个背景下,尼克松开始思考中国的地位,觉得如能拉拢中国,就可牵制苏联。
 
他准备重新安排一种新“均势”,说把世界划分为五大力量,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将来这五大力量要保持均势。所以必须得尽快“解冻中美关系”,“减轻美国压力,增加世界平衡”。
 
所以尼克松和基辛格商量。基辛格一开始觉得匪夷所思,但这个想法本身非常契合基辛格在哲学上的“多极”和“均势”理论,最后一拍即合,准备把中国从苏联那里拉拢出来,搞个新“均势”,这样更稳定,说不定能把棋走活。
这才有了那次“基辛格秘密访华”,而且那篇文章里讲得很清楚,秘密访华不是为了躲开苏联,是为了躲开美国国务院的官僚们,包括当时的国务卿,因为美国并不是铁板一块。
美国看着是一个国家,其实内部又分成无数股各种势力,比如石油集团对中国就很无感,军火集团也一般,跨国公司除了facebook其他的都比较喜欢中国,因为他们赚到了,各种集团受益点不一样,想法自然不一样。这就好像我当初如果跑国外不回来了,想法肯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利益是最具说服力的,屁股比脑袋更加顽固。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是这样,核心就是利益和威胁度之间反复微调。
比如1978年到苏联解体,当时美国和日本不遗余力地武装中国,甚至提供直升机,这是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在当时却稀松平常,因为那时候用得着中国在东线牵制苏联,甚至用得着中国在越南打击苏东集团的气焰,所以卖点先进武器也就无所谓了。

2

 第二波

但是苏联解体后,中美在军事战略上的关系已经崩了,美国不再需要中国巨大的军力了,对华援助也就慢慢不提了,甚至有段时间,美国那边开始反思基辛格的错误,认为美国不需要中国就可以把苏联拖垮,不该把中国拉到资本主义阵营里来。
所以从苏联解体到加入世贸那些年,差不多是整个90年代,中国跟美国的关系非常非常淡,甚至发生了空袭大使馆的事,匪夷所思,要知道,大使馆下边的那块地相当于人家的领土,往大使馆投炸弹,跟把炮弹射到鸭绿江这边没差别,基本是宣战了。
同期还有93年的银河号,96年台海危机,直到99年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有人说美国在试探中国。
问题是试探啥?中国是不是越王勾践?如果是越王勾践还让加入世贸不有病嘛?
说白了,美国根本不在乎,既不在乎两国关系,又不在乎你什么感受,有空撩你一下,看看你有脾气没。
后来的世贸谈判也差不多,美国有一帮人是很希望中国加入世贸的,比如高盛他们这样的跨国财团,道理也不复杂,高盛手里有钱,喜欢投资新兴市场,那些巨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新兴市场发掘阿里和腾讯或者其他能源巨头,他们要的不是涨停板,他们要的是十倍百倍收益。
也有一伙人从一开始就不想让中国跟美国走得太近,比如军工系,毕竟苏联垮了后美国还得有敌人,不然他们的买卖没法做了。他们双方的角力,最后汇总到克林顿那里,克林顿的态度是加入也行,不加入也没事,不过中国得放开很多关键领域作为条件。
多说一句,1999年高盛花了500万美金买了阿里巴巴 50%的股份,在2003年互联网泡沫的时候给抛了,赚了2000万,如果持有到现在,大概是4000000%的收益,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1999年,李嘉诚儿子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向腾讯投资了220万美元,获得了其20%的股份。这些股份如果到今天那就是7390亿港元,约价值946亿美元。但是,2001年左右李泽楷便把这些股份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了南非的MIH集团。小李净赚1040万美元,但完美错过了946亿。
他们都看出来了中国有潜力,会有几个涨停板,但没看出来中国会一飞冲天,他们用过往的经验理解,中国和拉美一样,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自爆于中等收入陷阱。 
而且高盛那时候最喜欢的并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有多喜欢呢?在很多年里,高盛的年会都在莫斯科开,而且那时候他们对中国的定位是生产国,对俄罗斯的定位是消费国,消费国当然比生产国重要。这不是我说的,那个高盛总裁布兰克梵的原话,直到2008年他们还这么认为。“金砖四国”这个词就是高盛经济学家提的,现在已经基本不提了,他们当时没意识到这四个国家根本不是一回事。
后来克林顿智囊团的人写文章,说克林顿当时对中国加入世贸的真实态度确实是无所谓,当时正在挖掘东南亚的潜力,已经打电话给谈判队说聊不在一起别聊了,后来朱总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这才有了世贸总协定。加入世贸后,东南沿海的代工制造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机遇。
不过中美之间真正关系稳定也就十来年,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很忙,另一方面中国确实对美国没威胁,美国当时看中国的态度跟个长工似的,生产点低端袜子,那时候郎咸平很激动,在黑板上画了个“微笑曲线”,说看看,设计和销售这样的赚钱部分都让美国人赚了,拜托,这玩意大学生都能听明白的道理,国家会不懂?
只是懂了也没办法,这玩意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就好像你在惠州工厂做产线小哥,羡慕投行年入几百万的大佬,这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事吗?弄不好得两代人,你回去生几个娃,选一个好好培养,下一代进名校,说不定可以实现你的目标了。
而美国当初有恃无恐,也是因为他们知道这玩意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而且中国的顶级人才被吸收到了美国,中国只做一些低端产业。想升级往往需要国内市场深度发展,也就是大家都有了强大的购买力才行,问题是购买力和成本是一体两面,购买力上升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
等中国人工成本上来了,跨国企业会拔地而起,去别的国家溜达,中国瞬间崩溃,教科书上又多了一个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有啥可担心的?章家敦的一部分理论也是这个逻辑,他也是等着中国收入上升后工业一转移,中国就会陷入动荡,他那一套很长时间里在西方非常受待见。大家要记住这个人,我现在已经不知道这人的真面目了,深入敌后的红色特工?两面三刀的伪君子?或者是深藏不露的面壁者。
中美从没有过蜜月
那十年一般被称为“蜜月期”,这个称呼很尴尬,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去一个大公司承包了一块鱼塘,你进公司后领导见了你一面,从那以后就去忙别的了,你在那段时间学到很多东西,然后你后来把那段时间称为“ 蜜月期”,你说奇不奇怪?
中国这边叫蜜月,美国那边叫“假朋友策略”,类似美苏当初为了对抗纳粹,顶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结成了联盟,他俩就是假朋友,等到战争一结束,迫不及待就翻脸了。而在英国人眼里,美国人又是他们的假朋友,当初“二战”结束要把美国赶回美洲,发现搞不定,反被美国捅了一刀,殖民地解体,世界货币也换成美元了,英国人只好悻悻躲回英伦三岛暗地里骂娘。
中美关系变差大概在2010年,急转直下,之前有不少人说是中国民族主义把美国吓到了,这就是琼瑶小说看多了,觉得美国跟里边的男主角一样是个土炮,敏感而多金,一出手就要承包鱼塘,而且要求女主角心里只能想自己,拜托,美国这样的大佬型国家还会在乎你的情绪?
人家只在乎赚钱和长期赚钱的地位。
中国在2010年左右已经明显出现了新的征兆,赶超美国尽管还有一截,不过竟然超过了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中国经济体内部也开始发生了化学变化,短短十年就出现了复杂的结构,从上到下焕然一新,上游的电力、能源、钢铁、有色、化工都成长显著,下游消费市场也蓬勃发展,早已不是单纯的代工厂,甚至开始驱逐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跨国企业,美国突然在中国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初的影子。
美国那边的智库们也都隐隐约约发现,中国跟南美国家不一样,不是那种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行爆掉的国家,他们一直以来多多少少受了章家敦的影响,觉得中国马上就要崩溃了。现在发现事情有点不对,中国不但不会崩,还要影响美国地位,进而长期赚钱,所以人家不满意了。

3

 事情开始起变化

而美国继承了英国的政策,对世界老二一直以来都充满了警惕,还好这已经不是19世纪了,以英国当年的脾气,直接拉上盟友打上门了,要知道,英国当初和荷兰、法国、俄国以及德国没完没了,打来打去,就是要把世界第二给压住,美国也跟欧盟、苏联、日本斗争了半个世纪,对这种事早就轻车熟路。
而且美国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美国本来以为把中国人才吸收走,不给中国提供最尖端技术,基本就可以锁住中国,但是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
如果把人才分为,S,A,B,C。普通人是B和C,牛逼人是A,顶级的是S,那美国吸收走的其实是A,S级的继续留在国内,因为只有中国这么大的上升空间才能容纳得下那些鲸鱼,咱们国内那些商界大佬去了美国的成就连中国一半都达不到,美国那边不给他们施展空间。美国那边主要是欢迎中国的科研人员,商业方面的很少有成就高的。

而且人才其实是动态的,当初跟随马云创业的那些人都是一顶一的?他们配得上如今的地位吗?我之前就说过这个逻辑,很多人并不牛逼,但是他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环境塑造人,后来变得特别牛逼。反过来讲,再牛逼的人,一直处在一个不尴不尬、不上不下的状态,照样给他熬废了。
其实美国弄错了一个大问题,技术和别的东西都是次要的,市场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有市场,其他的都好说,市场自己会培养人才,市场会产生分工和更加精细的结构,市场就是那个大海,有了大海,鱼虾就来了,鲨鱼也来了,然后鲸鱼也来了。
至于什么企业管理技巧,组织方式,这些东西都没法封锁,比如华为的内部管理方式其实就是IBM手把手教的,再叠加我国自己的内核。
中国很多公司看着是中国,其实学的是美国,但是再深入一些,发现还是一个中国内核,比如华为就是这样,之前有人说“华为是一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公司”,其实全美国没有一个公司像华为那么玩的,包括IBM,所以华为内核里还有一个内核。
管理套路只要有一个公司学会了,全社会就学会了,马云说要给全社会培养多少人来着,也没瞎说,中国很多小地方快递站,也是一线城市快递员回去搞的,经验是会扩散的。
而且中国政府也是有为政府,容易赚钱行业都归国有,用税务补贴基建;把最优秀的人才都赶到了市场里,各自突围。俄罗斯这一点就走歪了,他们顶级的头脑全去钻油了,越混越悲催。
如果说中国注定没法像日本那样成为美国的“盟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主张,这一点跟日本不一样,日本有种“服从的美德”,美国说啥就是啥,让日元升值就升值,美国要制裁日本,日本也在那里等着任人宰割,日本那么强大的半导体业,硬是被美国活生生给切了下来,然后给了韩国,让日本处于原料端。
而且日本也没有野心,现在国土上还让美国驻扎着军队,几乎就是摆出了一幅“主子您还有啥不放心”的姿态,所以他俩之间形成了一种寡淡的同盟。很早就有日本学者指出,日本应该学习德国,主导亚洲地区的同盟,哪有世界老二天天想着讨好世界老大的?你能讨好吗?除非你自己把自己阉了,否则人家根本不会放过你。
而中国不可能接受这些摆布,美国对日本做的那些事,在中国这边基本没有能顺利操作下去的,包括台海、南海、体制、军力、太空计划、科技研发等方面,中国全部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基本不受美国控制,这让美国越来越难以接受。
而且中国铁了心的爬科技树,这对美国来说,基本相当于别人挑战英国当初的海上霸权,绝对不能接受。当初英国靠着海军收铸币税,现在美国靠着科技收,你发展起来了,必然会影响到美国,人家肯定不干了。
有不少小伙伴纳闷,美国现在领先那么多,中国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机会,当初英国基本垄断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是电力革命还是爆发于德国和美国;美国最早搞出来了互联网,现在来看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深耕比美国还要深。
技术研发只是一部分,最关键的是应用,或者说“卖出去”,进入市场循环,这一点中国这边有先天优势,政府可以推动下去,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先进性。
所以在奥巴马时期,中美之间已经就那样了,联系最紧的就是经贸关系,其他问题上冲突不断,一度还想把中国剔除到世贸之外。
到了川总上台,由于产业空心化导致的失业问题,民粹起来了,啥效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整体来说吧,中美其实一直都是在磕磕碰碰中往前行,既谈不上啥蜜月,暂时也不会出现什么更离谱的剧变,毕竟共同利益存在一天,双方就不可能彻底撕破脸,但是也好不到里哪去。

4

 未来在哪?

我找了下,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还真有一个研究,也就是下图:
中美从没有过蜜月
可以看出来,中美之间关系最好的就是基辛格访华之后到苏联解体之前,随后在小布什发动反恐战争后又有一小段时间还凑合,其他时候一直不咋地。
所以也不要太在意两国关系走低,今后很长时间里,可能一直都是这个状态,买卖还得做,但是政治上各种冲突也没法避免,尤其不能见面,电话聊会儿还行,一见面就要先相互声明立场,然后就容易吵架,这已经是常态了。
不过也没必要担心,现在全世界经济走进了一个大泥潭,一时半会走不出来,这个时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挑战,危险阶段要处处小心;
说机遇,是因为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美国想挑拨各方关系会非常难,因为抱团取暖是唯一的活路,谁都不会这个时候在经济上搞事。前几天说是欧盟制裁中国,后来一看,说是制裁了四个人,显然是欧盟迫于压力必须行动,但是实在是动力不足,最后选了个不花钱的办法。
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有经济,没科技,或者说科技力不足,这种情况需要的只是时间,而且正如美国20世纪一个冷战战略家说的那样,他说美国要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然后向周围扩散影响力,如今我们眼前的问题就是提升科技,关注民生,把这些问题不断优化迭代,根本没啥可担心的。
文末,再放张图吧,天知道我们这些年来经历了啥,既然之前那么难的路都走过来了,今后没有道理走不好。全文完,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中美从没有过蜜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j44F40lLmJ4Q7Sj0paC7Q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闵行、黄浦、虹口  4区

 

打从名额分配新政出来后,我们领着大家:
1.梳理了总的政策细则
2.盘点了全市16区的情况
3.3区到校名额详解:杨浦、松江、嘉定

 

话不多说,今天继续梳理4个区:徐汇、闵行、黄浦、虹口  

 

徐汇市重名额到校

 

徐汇4所区属市重,以2020招生总数为参考,计算出名额分配到区/校详情: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分配到校,是比重最大,也是大家必争的名额。
那么,徐汇有几所初中,来分这块大蛋糕?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初中招生细则,徐汇现有31所初中。

 

初中数量,小于4所市重给出的名额分配到校数量,也就是说:

 

徐汇每1所初中,

4个市重保底名额,

稳了!

 

现在,最难找的就是各区每所初中的考生人数,我们找来徐汇2020中考推优到校名单,而推优到校数量规则是:
 
单所初中推优名额=该初中考生人数*7%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由此倒推,可知每所初中考生人数,数据耕=更精准,大家放心看。

 

2020年中考,

徐汇有32所初中参加,

各自分到多少?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校内PK成功率最高达36.4%的初中,有2所:

 

宛平中学

龙苑中学

 

2所小体量公办:14人拿5个市重名额,真乃,名额分配大赢家!

 

不过,能有几个人笑到最后,还得过了最低控分线,见真章。

 

基本上,大部分民办都是2018&2019年当年,挑选生源的学校,这里一并计入,一窥2024徐汇中考名额分配格局:

 

以前:徐汇中考,必然是4大民办:华育+世外+西南模+西南位育,slay全场,震慑四方,这个纵队在上海首屈一指。

 

未来:从招生比重最大的名额分配来看,这4所民办目前就读7,8年级学生,无法享受到校名额;直到2024年(目前6年级),16区不分公民,全部是不挑生源学校。

 

届时,4大民办所面临的校内竞争:

 

考生多,名额到校总数多,同时校内PK最激烈、成功率最低!

 

大部分公办,以前总被四大民办秒杀;现在每家每户都拿到:合计人均5个以上名额

 

特别是:来自南模和位育的名额,含金量极高,每一所初中,妥妥地感受到了从天而降的喜悦!

 

闵行市重名额到校

 

闵行7所区属市重,以2020招生总数为参考,计算出名额分配到区/校详情: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不得不说,闵行的区属市重,绝对是16区里,成色最足的存在:
 

与四校匹敌:七宝中学

2所四校分校:华二紫竹、交附闵分

 
原本远在天边的高岭之花,现在伸手就能够到,普校做梦都要乐醒~
盘点初中数量,看看这些超级名额,“1校1个”够分不够分?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2021最新数据:闵行初中67所,七宝到校名额:205个;华二紫竹到校:72个,恭喜闵行所有初中:

 

2所牛校保底名额,

每1家都雨露均沾!

 

不过,交附闵分,因为只有50人名额,不够“1校1个”均分;另外市二梅陇也存在一样的问题,那么遇到不够分的情况,怎么解决?

 

来看官宣文件: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名额到校小于初中数,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分配到校计划。

 

因此,交附闵分+市二梅陇,因为总人数不够初中分,暂不计入闵行市重名额到校表: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2020,参加闵行中考的初中有57所,名额到校最亮眼的是:

 

小体量

民办双语学校

 

不过,这些双语学校学生,大部分是走体制外学习的路,不一定会来分这块蛋糕。

 

排除这一部分双语学校,校内PK最easy的学校有3所:

 

马桥复旦万科

古美学校

华漕学校

 

和徐汇一样的是,闵行3所超强民办:上宝、文来、文绮,也是校内PK难度比较大的学校。

 

继续看:黄浦。

 

黄浦市重名额到校

 

黄浦,新中考前就是“中考天堂”,这些天被赠送一个又一个称号:“躺赢区”、“我眼里的柠檬区”。
 
到底,黄浦会是最大赢家吗?
 
黄浦,目前有7所市重,大同、格致2所八大坐镇: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再看看黄浦的初中数量: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黄浦是16区考生人数最少的区之一,区里初中也极少,仅仅24所。

 

想想上一家闵行:同样7所市重名额,黄浦初中24所,闵行初中67所,这鲜明对比,只能说:黄浦好幸运!

 

初中少,市重名额多,黄浦考生自然而然,拿到了全部7校保底名额!

 

只看保底数量,暂且不论质量,黄浦考生,妥妥拿下名额到校16区NO.1的福利!(另有静安比肩,7校保底名额)

 

16区阳光普照最温暖的地方,会展现怎样令人艳羡的比例?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绝了绝了,最抓人眼球的一波数据:

 

清华中学:14人中考,10个市重名额71.4%的校内PK成功率!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大饼从天而降,只想对这些孩子说一句“使劲学,加油冲!”

 

黄浦的所有初中里,有一半都被打上橘调背景,要不是让大家易于区分,这整张表都该是橘调,因为黄浦校内PK成功率:

 

最高:71.4%

最低:24.7%

平均值:29.1%

 

黄浦的最低,是别区的最高;平均值也是高悬在上,狠甩其他区三条街:

 

7区校内PK成功率均值↓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黄浦,无论新老中考,看质量或数量,它都是上海升学压力最小的一个区,名副其实中考乐园!

 

 

虹口市重名额到校

 

虹口3所区属市重,以2020招生总数为参考,计算出名额分配到区/校详情: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虹口也是考生数最少的区之一,初中数量也少;2021最新数据:25所初中。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2020年,全区25所初中参加一模考,每所初中能分多少蛋糕?

 
七区市重到校名额推演:徐汇杨浦闵行黄浦,哪区后来居上?
虹口和黄浦初中规模相似,但区属市重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黄浦,反应到数据上,都被砍了一半:
 
排行榜最出众的:霍山学校,10人中考,4名额,成功率38%。
 
虹口民办,都是老中考叱咤风云的学校,但在新中考名额分配并不太占优。
考生多,名额多,竞争对手多,校内PK竞争激烈。
 
和徐汇、闵行的民办,一样的情况。
 
但是,大家别忘了:委属四校还有80%到区名额,区属市重还有40%的自招+裸考招生名额,等着牛娃们去争取!
 
在这里失去的“城池”,加把劲从别处夺回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yN1PYtd3cnM7vn2so_4qw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杨浦、松江、嘉定盘点

 

《2022中考名额分配细则》发布至今,已过三天。我们领着大家:

 

1.梳理了总的政策细则

2.盘点了全市16区的情况

 

那么最重要也是最让吃瓜群众至为关心的,还是一个终极话题:

 

“娃的学校到底能享多少阳光?”

 

那么今天就来解决:

 

“区属市重分配到校,

娃的学校会分到多少?”

 

3区市重名额到校详解

 

区属市重:学校多,招生规模大,大家关心的四校分校,八校,八校分校以及各区的市重点,都在这个行列。

 

这部分名额分配,更加“阳光普照”,也是大家最可能触碰,并迈入其中的好学校。

 

区属市重给出50%-65%的名额分配比例区间,本文全部采用60%作为演算。

杨浦

 

杨浦3所区属市重,以2020招生总数为参考,计算出名额分配到区/校详情: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大家记住三个关键数据。

 

三所市重点总招生:1102人。

分配到本区的名额:约9-17人

分配到本区初中的名额:约463人

 

分配到校,是比重最大,也是大家必争的名额。
那么,问题来了,杨浦有几所初中来分这块大蛋糕?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根据今天发布的2021小初招生细则,杨浦现有37所初中。

 

杨浦每1所初中,

都能拿到

至少3个市重保底名额,

全覆盖,稳了!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再细分看看,

2020年中考有39所初中,

各自分到多少?

 

点击可查看大图↓↓↓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校内PK成功率最高达50%的初中:体院附中,7人拿4个市重名额。很震惊?因为是特色初中,后面走体育特长的学生很多。那么这个就暂且不管。

 

东辽阳,十五中学,杨浦初,教院附中,切实感受到了阳光灿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色美景。

 

不过,这些学校的家长与孩子在开心大笑之后,一定要记住名额分配综评,最低控分线。春色虽美,却是很贵,切不可贪玩懒惰。

 

我们继续看嘉定。

 

嘉定

 

嘉定2所区属市重,以2020招生总数为参考,计算出名额分配到区/校详情: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嘉定2所市重,1所四校分校:交嘉。成色很足,含金量很高,24K的模样。
盘点初中数量,看看交嘉名额,“1校1个”够分不够分?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嘉定初中40所,交嘉到校名额:81个,妥妥够,还有余额!

 

刨来嘉定去年8年历史考,挖出每所初中考生的官方数据,全区36所初中参加,每所初中能分多少蛋糕?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交嘉名额最多的是:迎园中学、桃李园,都有足足4个名额!

 

学生多是双刃剑:好在名额分的多,弱在竞争对手多。

 

因此,分到名额绝对数最多的学校,却在成功比例里差了口气。

 

排行榜最出众的:嘉定少体校,和前面杨浦的体院附中性质一样,都是体育类初中,大多数走的是体育特长之路。

 

而后面的娄塘,散浜,华亭妥妥地感受到了从天而降的喜悦。

 

看完学校,我们再回到区与区的比较。

 

嘉定区属市重不多,成色很高。但是考生多,校内PK真的需要打足了精神。最高的校内PK成功率也不过是:11.2%;仅达上杨浦的平均值!

 

而上面的杨浦市重多名额多,区内考生少,校内PK平均成功率远远高于嘉定。

 

这是嘉定的特点,还是很多郊区都有这个特点?

 

我们来看看松江的情况:

 

松江

 

松江目前有2所市重:松二和松一,今年9月另有1所借址招生的上外云间高中,办学层次为市重点,我们一并计入。
 
松江市重名额分配到区/校详情: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松江3所市重,松二和八大比肩上外云间由上外出品,成色也是十足,闪闪发亮!
 
再看看松江的初中数量: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3所市重,招生名额不少,满足松江所有初中都能拿到“保底1名额”!

全区来看,赢得最大蛋糕的,又是哪所初中学校?

 

家门口进重点!百所初中校内盘点,胜券最大是哪校?

松江每所初中考生人数,来自2020年官宣的招生人数,也就是2024届中考生,所以考生总数较这两年有大额提升,高达上万人。虽是郊区,却是学生数大区。

 

反应到校内PK成功率,比例就比较低。

 

但是实质上并非如此。因为松江汇集了众多双语学校。虽说这些学校有到校名额,可是这些学生却是在计划走体制外学校学习的路。不一定要吃这块送到面前的蛋糕。

 

这里面,民办领科双语,就是这样的例子。

 

总体上,松江,高中重点成色高。但是初中学校众多,学生人数也多。去掉走体制外的学生,校内PK会好很多。

 

写在最后

 

四校分配大头:名额到区郊区名额成倍涨,郊区牛娃不再愁!

 

市重分配大头:名额到校,普校家家有名额,阳光普照梦里都在笑!

 

四校名额到区,惠及弱区,

市重名额到校,惠及弱校。

 

优质资源:均衡分给每个区,每所初中,每个学生。

强者不再恒强,弱者不再恒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op0KKqySdL_tHSDnNLu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