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之间的关系

我想了半天怎么熬鸡汤,想着想着,想起来之前看张坤写的季度报告里有一段,原文我忘记了,说的是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之间的关系,大概意思就是:

做投资,如果想着几天能不能赚钱,那就是在玩博彩。投资得时间越长,赚钱的概率就越高。

这话没什么新鲜的,但是我灵机一动,把它夸张一下,发明了一套“子孙投资法”。就是买入之前,先想好了,这笔钱这辈子是不会再卖了,而是要留着传给子子子孙孙。

以这种心态买,买入的时候就应该更审慎,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后悔。这时候可以有三类选择:

1. 买宽基指数基金。我心里A股的四大核心指数是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科创50,主板和新兴板块都有,大公司和成长性两不误。宽基指数的好处,就是它自带优胜劣汰机制,适合长期持有,就算有些公司退市了,指数也会通过成分股调整把它淘汰掉。

2. 买主动基金,找几个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帮着管理。

3. 买能看准又看好的股票。比如你看好茅台,可以,虽然现在价格高点,但是咱是打算传给子孙的,别人看的是5年,咱看的是50年,时间拉得够长,业绩就有更大的空间,那自然可以对估值有更宽松的容忍。

这个方法唯一的问题,就是采取了第3条路,还买了不好的公司,最后公司越来越烂。不好的公司未必是看走眼,很可能是现在很好,将来衰败了。一辈子的事儿,任谁都看不出来,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分散化来解决。

买入后的波动,也跟咱们没关系了,那是儿孙的事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样一来,投资就变得非常纯粹,就是去想哪个标的值得我长期持有,也不用忧虑明天是涨还是跌,哪个板块该卖还是买,自此一身轻,每天乐无边。

实际生活里,我们虽然做不到这么极致,但拉长期限去考虑,寻找长期的确定性,总是比在短期波动里搏斗要容易得多。就像巴菲特说你不想持有一家公司十年,也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也是这个道理。

今天再说个小科普吧,快手公布了上市后首份年报,2020年亏损1166亿。

如果真的亏这么多,那下巴都要惊掉了,这个数字并不是真正的亏损,主要来源于一项叫做“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性价值变动”。

可转换、可赎回,是优先股投资人的两个权利。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股价大涨,那投资人可以把优先股转成普通股,卖掉获利。如果公司经营得不好,那投资人可以要求赎回优先股,收取固定的利息。这个设计就很类似A股的可转债。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这类优先股会被计入负债,而且要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

什么意思呢?比如公司发了100亿的优先股,计入负债,就相当于公司欠了投资人100亿元要还。

等到公司上市的时候,IPO一定价,股价涨了,优先股因为可以转股,价值也会增大,假设股价上市后涨到3倍,它的价值就变成了300亿,那公司就相当于欠了投资人300亿没还。这多欠出来的200亿,就在利润表上记为亏损。

这200亿并不会真的需要公司来还,优先股持有人会选择转股,这时候就相当于拿对公司的债权出资,负债就变成了权益。公司并不需要还钱,但是转股后会稀释原股东的权益,就是早期融资付出的代价。

境外上市的公司,用这种优先股做融资很常见,小米、美团都用过,他们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也都是爆出了巨额亏损,是一个道理。

在分析境外中概股的业绩时,一般都是看经调整的业绩,就是把非经营性的损益都剔除,这样才能看出来主业的发展情况。比如快手剔除后,2020年净亏损就是79.5亿,比1166亿就少多了。

大部分境外上市的中概股,都会同时披露经调整的业绩,在年报里可以看。在计算PE、PB这些估值的时候,最好也都采用经调整的业绩来比较,不然很可能带来估值偏差。比如京东,按现在业绩算,PE只有17倍,看着很便宜,但这期净利润高,主要是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带来的市值波动,如果按调整后的净利润算,PE就差不多四五十倍,也就看着没有那么便宜了。

这和A股财报里的非经常性损益有点像,也是把一次性的损益项目剔除掉,集中反映主业的情况。看A股的财报,一般也都需要关注下,如果净利润都是非经常性项目贡献的,那说明公司的主业并没有真实的增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I6dCoBV1ay3u_6SCZ3Vu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