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机?权威解读来了!

文/叨叨姐、刀剑笑&小虎刀

围绕中国人口的诸多“悬念”今天上午正式揭晓。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会上,统计局长宁吉喆介绍了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的一些变化趋势。其中一些核心数据立即被媒体画了重点:

总人口14.1178亿,比2010年增加7206万,年平均增长率0.53%,比上个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07;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

但一些外媒继续围绕人口问题对中国唱衰。

英国金融时报之前所谓“中国人口出人意料下降”的报道已经不攻自破,但纽约时报在今天有关普查结果的报道中称,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增长缓慢是中国的“长期定时炸弹”。华盛顿邮报等其他一些媒体,也在标题中突出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将给中国带来“危机”。

那么,中国正在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吗?人口红利期还有多久?我们的生育政策需要调整了吗?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何时将会实施?

针对这些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多位权威学者。

01

NEWS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人口红利

正在消失?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仍未达峰值,保持稳定增长。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Q1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 

刘志军(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对西方媒体之前的臆测和唱衰,这次发布会算是辟了谣。简单一句话,围绕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的各种“危机”说,站不住脚。

无论总的人口规模还是过去十年的年度增长,总体上都是正常的,没有断崖式下降,也没有什么负增长。

这个发展形势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我国人均寿命延长,所以老龄化在增强,这是客观现实。二是我们在适时调整生育政策,比如放开二胎等,因此大家看到,14岁以下人口占比有所增长。两相对比,现在总体新生人口数量仍然多于死亡人口。因此总人口数继续保持增长。

至少从我国人口现状和短期发展形势来看,人口结构不会严重失衡。因此,正如宁吉喆局长在发布会上所说,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但同时,人口增长还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Q2

人口红利期还有多久?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了,经济学上讨论的一个刘易斯拐点,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已经出现。就是原来源自农村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现在过了拐点,以后不再是无限供给,我们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已在迅速滑坡。

中国一方面要适当对冲这种滑坡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一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腾笼换鸟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优化等等。

那么就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虽然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在中国迅速消失,我们能不能通过相关的结构优化增加一种人口素质红利?

从农民工的培训到整个社会人才的培养,再到整个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来提高素质,这也是值得非常看重的事情。其实国家已经在一些重点切入点上发力了,比如前不久有关部门强调的职业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提高人口素质红利需要做的事情。

02

NEWS

我们的生育政策需要调整了吗?

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

Q1

优化生育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人们的生育意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在不断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要全面放开生育,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即使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人口下降的趋势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是决定生育的基本力量,另外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很难在短期内变化。

我个人觉得,提振人们的生育意愿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除了生育政策以外还需要其他方面配套。现在有的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比如说延长女性产假,男性也放育儿假等,还需要完善配套设施,比如增加幼儿园数量,减轻抚养孩子的成本。

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在对待怀孕,或者带孩子的女性方面有限制,比如有单位招人要求女性在多长时间内不许恋爱、结婚,有的女性担心如果生孩子,会不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影响,所以从企业层面来讲,也应该做到不歧视女性。

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对女性有足够的人文关怀,尊重女性的基本权利,这样才能够营造对女性对孩子更友善的社会氛围。

Q2

放开生育会加大财政负担吗?

贾康:我觉得放开生育控制早就该做了。现在生育控制的就是体制内几千万户有生育能力的家庭,放开这方面的控制,对于扩大内需和对冲老龄化会有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这方面放开其实对于财政没有太大的影响。允许更多家庭有新生儿,带来的是这些新生儿伴随的我们国内内循环的消费潜力释放,实际上还会使财政多增加一些活钱,因为它使经济更活跃了,能够扩大内需,助长内循环。这样财政的税收还会更多。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举多得。

如果说以后鼓励生育,财政给些补贴,其实也是四两拨千斤,孩子出生以后对整个扩大内需,拉动内循环这方面的贡献,要明显地高于财政给的生育补贴。所以我觉得放开、鼓励生育,对财政来说还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

Q3

除了放开生育政策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举措提振生育意愿?

梁建章(北大光华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

我觉得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是起码的,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生或者生一个,只有一部分人生三个或四个,放开生育政策后,生三胎比生一胎的,生四胎的比不生的要多很多,这样才够。

针对这个全面放开,有年轻人认为这是割韭菜,我觉得这个不叫割韭菜,这是社会资源的倾斜,社会资源就这么点,从公平性角度来讲,生小孩多的家庭是不是应该享受一些优惠,有相当一部分人,如果给到足够支持,他愿意生两个甚至三个小孩,所以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怎样让社会资源更向多胎家庭倾斜?一个是给钱,给现金或者免税,还有教育方面减压,不要做教育方面的军备竞赛,另外房价也是,尤其对大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土地供应,给有小孩的家庭更多的补贴,跟新加坡一样。

03

NEWS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到底

有多严重?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宁吉喆称,“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Q1

人口老龄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挑战?

李长安: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实际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是消费。一般来讲,当人口结构发生很重大变化,特别是生育率下降,同时老龄化迅速上升的时候,那么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抑制是特别明显的。相对来讲,人口老龄化以后,人们的消费意愿会逐渐降低。

这个情况在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特别是老龄化特别严重的一些国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住房消费,老年人的购房意愿肯定比年轻人要低很多。

梁建章:一个是养老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创新活力的问题。

中国现在当然是创新力很旺盛,因为我们现在这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都是八十年代生人,那时候每年还生两千多万,到现在每年新出生人口是一千多万。未来的年轻人数量减半,对整个社会的活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未来的国际竞争可能就是创新力的竞争,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Q2

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何时将会实施? 

贾康: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延迟退休是一个必然选择,它在中国只能渐进地推行。

现在有关部门可能还在反复讨论,我觉得最大可能是首先推迟女性的退休门槛。然后,渐进式延迟退休必然会碰到更敏感的问题,比如具备一定条件后,60岁以上是不是可以推到62岁,再过几年,再推到65岁?

这时将会引发一些矛盾。有人说,按照原来的退休年龄预期,我退休后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让我多干几年,不高兴。但一些体制内人员可能认为延迟退休挺好的。

怎样更好地就延迟退休问题形成最大公约数,我深信有关部门一定会特别审慎地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研究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李长安:延迟退休最近确实引起比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些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国家现行的退休政策是解放没多久就制定的,当时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才不到50岁,那时制定的退休政策是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现在已经过去差不多70年时间,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了接近80岁。人均预计寿命的延长表明我们能够延长健康工作的时间。过去我们可能觉得五六十岁已经很老了,但是现在五六十岁属于还很健康的年龄。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龄大概是53岁左右,属于退休比较早的国家,所以延迟退休既符合国际潮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Q3

实施延迟退休后,年轻人的饭碗会不会被抢走?

李长安:对于这种担心,我个人认为,影响实际上是比较小的。

因为60到64岁的人口大概有7300多万,如果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话,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老年劳动力其实也就一两千万的样子。对于现在劳动力市场近9亿人的庞大规模而言,老年劳动力数量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老年人跟年轻人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同,技能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替代性不大。比如在以年轻人为主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领域,延迟退休带来的影响就不明显。

从国外的具体实践来看,在绝大多数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国家,老年劳动力与青年劳动力大都能够和睦相处,互相补充。比如在日本,老年人就业主要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aghTknKwVHqDeYo4PFu8w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4月中旬以来,印度连续多日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创下疫情爆发以来的全球最高纪录,且公共卫生专家判断,短期内增长趋势不会下降。

印度第二波疫情失控不仅是国民的巨大悲剧,对整个世界都将是一场灾难。

毕竟,这里不仅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冠疫情生产商,如果疫情失控,全球疫苗的供应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资金也在陆续逃离该国股市。

4月,海外机构投资者撤出的资金达到约1年来的最高水平,以主要股票为中心的抛售金额增加。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海外机构投资者在印度股市的资金流出超过965.9亿卢比。

印度纺织、原料药及疫苗等行业的出口贸易遭受了较大的冲击,这三大行业的订单已经流向中国。

很多跨国公司在印度的生产也已经暂停。比如本田在印度的汽车厂、摩托车厂已经停产,驻印度员工已有一半以上回到日本。

然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关于防控不利、防疫意识薄弱而导致反复传染、以及衍生出来的多重变异病毒都让人不禁发问:

印度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候还有多次聚众仪式?

难道权利和金钱在这个国家永远是高于生命的存在?

本期显微故事采访到了一群在印度生活的中国人,他们之中:

有的人至今留在印度,从他们所目睹的现状来看,官方公布的数据只是九牛一毛,今年12月份还会迎来一次新的感染高峰;

有的人逃回中国后,帮助印度人成了一名中国代购,专门代购血氧仪,然而之前委托他代购的客户近期得了新冠去世;

还有的人曾在印度开旅馆,去年就感觉到情况不妙而回到中国,如今和印度朋友的联系断断续续,不知大家的情况,报以悲观的态度。

在他们的讲述里,我们或许可以拼凑出印度疫情的起因、进展和现状。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来源 | 显微故事(xianweigushi) 

文 | 潜秋云、蜜斯桃、杨佳

编辑 | 一一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死亡人数远远不止公布的那些
经常有熟悉的朋友忽然从网络上“消失”了
Abhishek  男 35岁 印度某旅游公司负责人
疫情之前,我一直在新德里做中国来印度的旅游线路和接待,因为疫情缘故停工一年后,现在公司已经解散人员暂时关闭了。
目前整个印度经济都处于萧条状态,这让贫富差距因为疫情也进一步加大。
富人们纷纷选择移民,产业依旧前景看好,资产总额也仍然暴涨。大部分的穷人毫无依靠,是最需要政府帮助的对象。
4月5日,我和妻子趁疫情爆发前幸运的回到了南部的老家,一路上捂得严严实实,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水都没有喝过。
大量的民工聚集在新德里的火车站,或许其中不少就是病毒的潜伏携带者。
根据印度政府卫生部所公布的数据, 5月1日当天的新增病例则首次超过40万例,官方新闻报道每天有3000多人的死亡人数,简直如海啸般席卷。
但是我们都认为,死亡的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医疗系统崩溃而导致的氧气缺乏等医疗事故比比皆是,古吉拉特邦和北方邦的火葬场早已经不堪重负,没有地方火化,亲人就自己去烧掉。
现在新德里已经成为病毒肆虐最严谨的城市,其实在疫情暴发之初,莫迪政府试图控制住形势,但仍然失控。
从4月19日开始全面封锁后,很多得不到及时救治的人愤怒的认为是政府的无为,但疫情肆虐之下也只能相信政府。
居住在新德里的朋友经常会分享给我一些近况,医院和火葬场已经不堪重负,药品疫苗更是紧缺。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人们在印度公立医院门口排起长龙
他们的恐慌、悲伤和徒劳更令我感同身受:比如,之前经常在发抖音的朋友突然间沉默了,朋友圈里一段时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间消失了,就像是恍惚之间,厄运就不知道会降临到谁的头上。
实现群体免疫需要7成人口接受疫苗,印度14亿人口,如果想完成这样的工作恐怕需要十几年。
我看到这样的一条新闻:世卫组织首席专家公布印度疫情真实数据,4月下旬短短的三天中,增长了接近100万病例!
这意味着印度官方公布的2800万感染人口,实际上是7亿以上病例(包括已经痊愈的),约占总人口的55%,简直太可怕了。
拒绝中国的帮助,简直是件愚蠢的事情。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印度从武汉撤侨,从此印度对中国人开始有了偏见
生死关头,每一个命悬一线的民众都会成为赌气的筹码。我的母亲每天都在祈祷,还在新德里的妹妹不要被病毒感染到。
在疫情最严重的此刻,想回来的危险恐怕会更大。更何况还需要核酸检测,并且无法保证核酸检测足够及时。从预约、检测再到结果,很有可能收到检测结果就已经时间失效了。
更令人忧虑的是开斋节即将到来,购物者提前开始大规模的集会。民众对病毒的防范特别差,很多人都没有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的意识。这种行为即便历经了第二波疫情也屡禁不止。
据预测说,12月份左右很可能还会有第三波疫情袭来,如果明年六七月,公司能恢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这次真的是损失惨重,但也让我对生命有了不同的看法,生命简直太脆弱了。现在最期盼的就是疫情散去,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找我代购血氧仪的印度人得了新冠
“比起能买到药,我们更害怕的是没有药可卖”
老K  印度代购   29岁
这轮印度疫情爆发后,我从一名印度代购,变成中国代购,反向帮助印度人从淘宝购买“血氧仪”、“制氧机”。
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外企公司被调到印度工作,在那里接触到了仿制药,成为了一名印度代购。
印度生产仿制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有大量国际制药公司在这里建设药厂,还有许多特效药没有专利保护,所以药品价格便宜。
以《我不是药神》里提到的列卫为例,之前在印度我们的采购价为150元,单瓶运输需要300元成本,到国内可以卖到1500元,而2017年以前还没有纳入医保的格列卫价格在2万多元,所以靠着药品代购赚了不少钱。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在医疗资源紧缺时,政府优先给牛配备了血氧仪
去年国内疫情控制住后,我就赶紧回国了,毕竟钱再重要,也没有命重要是不?
今年3月开始,印度被爆出日新增有30万的时候,我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这次大量确诊的就是底层人民。
紧接着被爆出很多印度航班开始检测出病毒,陆续有国家开始熔断后,我的同行们陆续回国,甚至有人开玩笑为“大逃亡”,为了抢时间,有人跨越半个地球飞开曼再飞香港,再进入内地,每一次都要隔离。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停航公告
要知道,印度底层人民的免疫力非常强悍。印度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每个阶层有对应的权利。
比如,底层人民很难接受教育,也享受不了很好的医疗条件,因此经常生病,锻炼出了强悍的抵抗力,这也是为什么新冠在印度变异快、种类多、各国听之闻风丧胆。
而印度国内则“淡定”多了。
恰逢印度大选,印度国内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全方位进行防疫宣传,甚至国内许多新闻头条都还是大选的内容,只有社交网站上的求助才能让人想起,“每天30万人确诊”。
此外大量印度民众还不带口罩,加上许多人害怕去检测(他们觉得没检测出来就没病),所以相较于官方每天公布的数据,我知道可能情况更差一些,所以提醒了许多老买家囤货,怕重蹈去年许多人面临的“停药”风险。
后来航班熔断、印度封国,我们也尝试过联系航空公司包货机去运,但大量药厂停工,到后面市场药品价格已经变成2个小时一次报价了,但比起能买到药,我们更害怕的是没有药可卖。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代购同行的朋友圈截图
另一方面,因为印度公立医疗落后,私立医疗昂贵难以支持大规模的治疗,很多人得不到救治,所以部分合作过的印度人开始找我们代购血氧仪、制氧机。
最让我感到悲痛的是,之前合作过的一个供货人,前几周还在问我能不能买到制氧机,这几天就没有联系了,我用了各种方法联系他都没办法联系上。
后来通过共同的朋友才知道,对方确诊新冠去世了。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每天三十万,我一点都不意外

“我的邻居带着烂布当口罩,医生的口罩也带反了”

阿华  在印5年  从事餐饮民宿行业
最近看到印度疫情彻底爆发的消息,我一点也不意外。
除了莫迪狂热的印度教徒不顾风险聚众参加宗教仪式以外,我所居住的地方也丝毫没有防疫意识。
在疫情最严重的这段时间,我的邻居依然口遮一块烂布当口罩,随意去隔壁串门聊天。
每到疫情严重时临时封城几天,缓过来一点再度开放,然后又是大规模感染。但这次疫情还是让我很难过,因为在印度,能防疫其实是一种特权:
“保持社交距离”,说明你家要有足够大的地方;
“勤洗手”,说明你家必须有干净的自来水;
“能消毒”,说明你经济能力购买消毒液。
所以,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底层的印度人来说,这些教条丝毫起不到防疫的作用,防治新冠的大部分方法适合富人,而来自底层的穷人却什么都做不了。
我的朋友、住在隔壁的突突车司机,也在爆发季感染上了新冠。一家子十几口人住在一起,没有任何人防疫措施,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去检查。
公立医院完全排不上号,他不得不重金前往德里的私立医院。现在还在病床上,生死未卜。
还有就是印度当地对我们的偏见,也让国内的防疫医疗援助十分困难。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我开的中国人旅馆
我和我老公五年前来印度发展,在泰姬陵所在的城市阿格拉开了一间三层楼的小旅馆和中餐馆,专门做游客生意,原本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2020年中国疫情爆发,《印度斯坦报》刊登了国家将从武汉撤侨的消息,民众开始加大对中国人的敌意。
有些留学生更是被围堵、被称做“病毒”;政府也开始給在印的华人做健康监测,我之前生过病,对印度的医疗条件非常不放心,但是这次是强制的,不得不去。
我当时全副武装到医院一看,人群密集扎堆,只有一个医生戴口罩,还戴反了。当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在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印度,一旦疫情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唯一的一个医生 连口罩都带反了
很快印度从意大利传来一例,坊间开始传闻吃素食能抵御病毒。我“好心”的房东专门早上送土豆来給中国人防身;又有人说恒河水、牛粪能佑护,一群人扎堆去了恒河。
当时印度全国才有8例病患,但我觉得如果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政府健康车对中国人体检时,两个小伙计竟然要把她和老公藏起来,怕被检查出问题;抽血送检,全印度十几亿人只有一个实验室;全员戴口罩时周围人不戴,印度病例多了起来,大家又拿着手帕捂脸……
我在印度的朋友都“消失了”
图 | 疫情期间印度爆发游行,数百万的农民工戴着口罩徒步走回农村家中
如此哭笑不得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中国人居安思危的思想让我做出了大胆的决策,关掉店铺,直接回国。
去年三月,我们不顾众人的反对,飞回了疫情刚刚和缓的中国。回到昆明第三天,中国开始实行境外隔离政策。
回国之后,我还在和印度的生意伙伴、邻居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
每次一问,都是不好的消息:印度疫情越来越严重,但是当地人一点都不重视;朋友在德里刚刚扩建装修的店面也没了生意;自己的旅馆房东说几遍不住也要以半价续租。
现在我曾经关系不错的印度朋友也和我断了联系,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被感染,真心希望他们没事。

(ID:xianweigushi)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kCR5AZ1Cxhv0ME1XpP9iw

中国胃癌一线治疗迎来免疫时代!

文 | 菠萝

 

胃癌首个一线免疫治疗方案

 

胃癌是中国第二大常见癌症类型。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腌制食物摄入过量等原因,中国胃癌患者占了全球4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通常发现得晚,而且缺乏新药,中国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很高,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不到一年。

 

好消息是,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出现,加上胃癌预防筛查的普及,这个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2021年4月有个里程碑事件,就是美国FDA批准了纳武利尤单抗(O药)与化疗联用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的上消化道肿瘤,包括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食管腺癌。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的批准没有限定PD-L1和HER-2的表达情况。

 

这是FDA批准的首个胃癌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标志着胃癌一线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对于符合条件的胃癌患者,单独化疗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胃癌一线治疗迎来免疫时代!

此次获批背后的依据,是代号为CheckMate -649的大型III期试验。结果显示,在标准化疗方案中加入O药,HER2阴性的胃癌患者能显著获益。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D-L1表达阳性且CPS ≥5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O药+化疗的免疫组合组取得完胜。免疫组合的中位OS为14.4个月,而化疗组是11.1个月;免疫组合组的中位PFS为7.7个月,化疗组为6.0个月。

 

CPS(Combined Positive Score,综合阳性分数),是用来描述肿瘤样本表达PD-L1蛋白水平的一个指标。简单地说,CPS分数越高,说明肿瘤样本里表达PD-L1的细胞越多。

毫无疑问,PD-L1  CPS ≥5患者能从免疫组合疗法中获益。但这次为什么FDA没有限定呢?因为分析数据后,发现其他患者也可能获益。

 

单独分析PD-L1表达阳性且CPS ≥1的患者,免疫组合的中位OS为14.0个月,而单独化疗组为11.3个月。

 

即使看所有入组人群,不考虑PD-L1表达,免疫组合的中位OS依然是13.8个月,而单独化疗组11.6个月。

 

因此,PD-L1表达量看起来并不能准确预测免疫组合疗法的效果,各个人群都可能获益。正因为如此,FDA批准了泛胃癌人群的免疫组合疗法,这点和肺癌中免疫+化疗的组合类似。

最新的中国数据

 

我们最关心的是,中国患者能从中获益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胃癌和食管癌的异质性都特别高,中国和西方患者整体的生物学和临床的特性差别很大,无论是基因突变、免疫特性、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治疗响应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虽然免疫组合疗法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取得成功,它到底适不适合中国患者,是需要数据来证明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heckMate -649研究中专门招募了200多名中国的胃癌(包括胃食管连接部癌)患者,其中包含了中国常见的各种胃癌亚型。

 

在最近落幕的2021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消化道肿瘤大咖沈琳教授和来自中国的研究者们公布了中国患者的数据。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胃癌患者也能从免疫一线治疗中获益。

 

中国胃癌一线治疗迎来免疫时代!


患者生存曲线和国际研究的数据类似。无论是单独分析PD-L1  CPS≥5患者,PD-L1  CPS≥1患者,还是所有入组患者,在化疗中加入免疫药都带来了生存获益。

 

从下面曲线能看出,无论是曲线形状,还是比较一年生存率的话,各个亚组很接近。

 

  • PD-L1  CPS≥5患者一年生存率是61%
  • PD-L1  CPS≥1患者一年生存率是57%
  • 所有入组患者一年生存率是57%

 

都显著优于化疗的41%~43%。

 

中国胃癌一线治疗迎来免疫时代!

除此之外,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等关键数据,免疫组合疗法也都显著优于化疗。

 

随着这些数据的公布,我相信O药+化疗的联合方案在中国也会很快获批胃癌一线治疗,也很可能没有PD-L1表达量的要求。

 

因为CheckMate-649研究的优秀数据,近期发布的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指南中,免疫治疗也首次进入中国胃癌的一线用药推荐!

 

纵观这几年的中国晚期胃癌治疗指南,能明显看出。免疫治疗地位越来越高,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从三线治疗迅速升级到一线。

 

我相信,这只是个开始。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我们应该还能探索出更多的免疫治疗使用方法,无论是新的免疫药物,还是新的组合疗法。

 

而且不止是免疫治疗,胃癌还有很多新进展让人欣喜。

 

对于HER2阳性患者,有针对HER2的靶向药,包括新型的HER2抗体偶联药。就在这两天,美国FDA有条件批准了K药与曲妥珠单抗和化疗联用,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癌或胃食管连接部(GEJ)腺癌患者。

 

对FGFR2阳性患者,有针对FGFR2的抗体药物,对于CLDN18.2阳性患者,有针对CLDN18.2的抗体药和CAR-T细胞疗法等。

这些新型疗法在各自临床研究中都获得了成功,应该都会逐步上市。胃癌的精准医疗时代,已经到来。相信随着更多创新疗法的出现,越来越多胃癌将不再是绝症,而成为能长期共存的慢性病。

当然,我经常说预防>筛查>治疗。最希望的,还是大家都能规避风险因素,并做好筛查,尽量避免晚期胃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致敬生命!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新药背后的科学,不是药物宣传资料,更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疾病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2021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

[2] First-line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versu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CheckMate 649 Chinese subgroup analysis. AACR 2021

[3]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chemotherapy as first 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cancer/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first resultsof the CheckMate 649 study. ESMO 2020

[4]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refractory to, or intolerant of, at leasttwo previous chemotherapy regimens (ONO-4538-12, ATTRACTION-2): a randomised,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7 Dec2;390(10111):2461-2471.

[5] A phase 3 study of nivolumab in previously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ATTRACTION‑2): 2‑year update data. Gastric Cancer2019(19).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_rSAalAaBEr_2MPhlrOGQ

生娃的本质是赔率游戏

 

1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不是公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吗, 人口总数还在稳稳的涨。

 

明明很多城市年轻人都不谈恋爱不结婚或者丁克了,这个数据咋还这么猛。

 

之前我也想不通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家做保洁的阿姨,就曾经给我上过一课。

 

有一次她打扫完之后和我聊天,说明年要回老家准备再生一个孩子。

 

我下意识的问她,养得起吗?现在养孩子成本这么高。

 

她很疑惑的看着我,说他们那边现在啥东西国家都包了,为啥养不起?

 

我说你有学区房吗?

 

她更疑惑了,要学区房干嘛?现在老家的公立学校都招不到学生。

 

她给我说了个逻辑,现在在她们老家那边,孩子从看病到上学基本上国家都给包了,只要不追求所谓精致的养育,差不多养孩子花不了几个钱。

 

在她的科普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和意义。

 

比如结婚,比如生娃。

 

如果说生娃是一个赌博。

 

对于穷人来说,这是一个低胜率但是高赔率的游戏;

 

对于富人来说,这是一个高胜率低赔率的游戏。

 

而对于不把自己看成穷人,但肯定又不能说是富人的“中产”来说,这又是一个低胜率低赔率的游戏。

 

生娃对于穷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政策套利行为。

 

这个道理不复杂。

 

养娃最大的支出是教育支出。

 

但实际上,教育支出之所以成为很多家庭支出的大头,是因为学区房,课外培训的支出、私立学校以及出国留学。

 

在最广义的定义里,这些都可以称为“鸡娃支出”

 

如果去掉这些,一个人养娃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

 

我们国家现有的整个公立教育体系实际上非常完善。而且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和巨额补贴。

 

我一个朋友在某一线城市的顶级大学读书,寝室周边的房子已经涨到十万一平米, 他说这有可能是他这辈子的最高光时刻了,也许以后都住不上这么贵的地段了。

 

在整个社会物价飞涨的二十年里,大学寝室和大学食堂是那个非常异类的存在,以至于很多朋友为了这些福利而继续升学读硕士读博士。

 

而这仅仅是整个公立教育体系巨额补贴九牛里的一毛,不,是九牛里的毛尖尖。

 

从宿舍费,到食堂,到学杂费,背后都是强大的补贴。

 

这些补贴多数来自于税收。

 

这代表的是,即使你是不要孩子的丁克一族,你也是需要为整个公立教育体系买单的。

 

穷人并没有鸡娃的焦虑,也没有鸡娃的意愿。

 

多生一个,就是多一副筷子多一个碗的事情。

 

而养娃的大头支出——教育花费反而极少,当然准确的说并不少,是自己花的部分少,毕竟整个社会在为自己孩子的教育而买单、而付费。

 

生自己的孩子,薅别人交的税。

 

生一个就是薅一次羊毛,生两个就是薅两次。

 

生了就是赚,生多就是血赚。

 

在叙述为什么穷人养娃的赔率很高前,先给大家复习一下鸡娃的本质。

 

能够意识到需要鸡娃,能够产生焦虑,这本身是一种门槛。

 

鸡娃本身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的军备竞赛。

 

鸡娃本身更偏向于一种防守型的策略。

 

对于不掌握生产资料和核心资产的中产来说,滑坡的概率要比跃升的概率要大得多。

 

鸡娃就是要防止自己小孩再次陷入穷困循环的状态。

 

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核心资产,防守只能依赖过去自己“成功”的经验。

 

鸡娃这几年从一线都市蔓延到了三四线城市,因为教育普惠,很多高考不算“失败”的人当了家长。他们是高考独木桥的受益者,因为教育而改变了命运,对于教育的作用也盲目崇拜和放大。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鸡娃家庭多数是一娃家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哪怕这个孩子天生不喜欢读书,天生就是个学渣,家长也没有办法放弃。

 

无论是哪种原因,鸡娃是一种all in 的防守策略,all in 在一个孩子身上,all in 在教育上。

 

但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相比过去,其实是大大降低了。

 

一是学历通货膨胀了,这次人口普查数据也看到了。

 

二是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

 

存量赛道会加速内卷。

 

而教育普惠,学历还在通胀。

 

教育依然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改变的是穷人的命运。

 

对穷人来说,因为已经在底了,所以提升的空间是非常充沛的。

 

理论上只要自己的娃接受高等教育并成功毕业,即使再内卷,其实还是要比自己强的。

 

对于穷人来说,不需要孩子进福布斯,只要是工作比自己好,收入比自己多,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成功”了,扎心地说一句,穷人养孩子“回本”的概率非常大。

 

不是因为提升空间高,而是因为“本”太少。

 

如果运气稍好赶上红利和窗口,侥幸逆袭,进入互联网公司当了高管或者创业成功,整个家族直接就翻身了。

 

这就是所谓的赔率高。

 

说完赔率说胜率。

 

接下来我要说的事情可能有点暗黑。

 

教育这种事情其实比较玄学,在我们现行教育体系下,仍然保留了很多让寒门学子走入顶级高校大门的机会。

 

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本身难度并不高,即使教育再怎么普惠,它仍然设定了一定比率。

 

也就是说,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内卷游戏。

 

虽然我们觉得鸡娃不好,鸡娃的ROI太低,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因为鸡娃的存在,穷人进入顶级高校的机率确实是下降的。

 

有机会进顶级高校,有机会成为顶级打工人或者捧上铁饭碗,也有机会成为成功创业者,但是难度在加大。

 

这就是胜率低。

 

那最佳策略是什么?

 

是多生。

 

提高胜率的办法是多生。

 

股市赌狗都懂的一个道理是,如果要买一只低胜率高赔率的票,一是需要仓位少,二是多买几支这样的票。

 

即使要买高赔率的科技股,也不要只买一种,买点新能源,也得买点芯片股。

 

彩票赌狗表示强烈认同,六合彩当然要多填几个号码。

 

如果你看不懂,你玩过抽卡游戏吗?

 

抽卡越多,可能性就越大。

 

生孩子就是那张卡。

 

由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我们这里的假设只能是两个娃。

 

如果两娃都能成龙成凤,那当然最好;

 

如果两娃之中有一个孩子发展得还不错,那么两个娃还可以互相能够支持、互相提携,可以减少一些因为没有家世和姻亲而错失的资源助力的遗憾。

 

如果是两娃都没有逆袭但仍然是成熟的劳动力,同样不错,可以为家庭增收。

 

最差最差的情况是两娃都误入歧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麻烦。

 

但这种概率很低。

 

哪怕都进厂了,也不亏,因为实在是没得输。

 

大赢的概率很低,大输的概率同样很低。

 

生越多,胜率越大。

 

而提高胜率多生一胎因此产生的边际成本实际上是下降的。

 

生一胎时即使做了很多功课仍然是手忙脚乱,花了很多不必要的金钱和精力,但第二胎时很多家长就有了经验,心态上也放松了。

 

生娃尚且如此,育儿亦是同理,第二娃半价。

 

甚至哥哥/姐姐还可以带弟弟/妹妹玩,充当了免费的保姆。

 

所以如果仅仅考虑ROI,考虑回报率,多生娃是一个最优解。

 

对于富人来说,生娃的胜率就很高。

 

既然是内卷游戏,那么我就可以拿出很多资源和筹码压在牌桌上。

 

天分不够,那就请最好的家庭教师,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如果依然是学渣,那就把其他素质教育的技能点点满。

 

如果还是很渣,那就去那些需要烧钱的领域里搞,在这些领域拿个冠军是相对没有什么难度的。

 

因为没有人PK。

 

对于富人,并没有内卷的概念。

 

如果竞争激烈,就换一条赛道。所有赛道都激烈啊,那就创造一条新的赛道好了。

 

如果自己孩子真的是个废物,哪条赛道都跑不快,哪怕只有两个人的小众赛道还只能拿第二名,那么直接躺平就好了。

 

即使躺平,仍然要比多数底层的上限还要高。

 

对于富人来说,输的概率小,赢的概率大。

 

但赔率不高。富豪之子大概率并不如自己的成就高,富豪之所以是富豪也是因为时代红利。红利这个东西可遇不可得。

 

对于夹在穷人和富豪之间的所谓“中产”来说,生娃才需要纠结。

 

因为投入有点高,而胜率确实有点低。

 

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核心资产,在增量机会越来越少的形式下,如果要防止阶层滑坡,鸡娃看上去是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

 

鸡娃之所以叫做“鸡”,你在教育上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和精力,但你的娃并没有实现与之相匹配的成绩,不得不去打鸡血刺激娃。

 

鸡娃家长一般把教育当成了投资,而且是希冀把ROI拉到很高。

 

但可惜的是,ROI不可能高。

 

中产是一个伪概念,伪到不能再伪了。

 

你看看字面意义,中产至少应该有产吧,产是什么,可以制造被动收入,可以贡献现金流。

 

在多数人的眼里,一线城市拥有一套房算中产家庭了吧,但有没有想过,这套房只是消费品,并没有贡献任何现金流,所以是彻彻底底的无产家庭。

 

“自以为中产”家庭通常的画像是小镇青年通过考学来到大都市,然后得到了一个收入还不错的岗位,过着小布尔乔亚式的生活,上班星巴克,下班网约车,节假日去海边度个假。

 

无产,就只能靠工资、靠贩卖劳动时间来获得收入。那么,你本来应该赚钱的时间却投身于养娃、带娃、鸡娃这样的伟大事业当中,可以说是投资不菲。

 

然后是产出。

 

无产也就意味着你鸡娃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是有预算约束的。

 

当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的时候,你有可能就被动佛系了,因为盲目升级会把自己的生活也打穿到穷人状态。

 

即使你跟上了鸡娃竞赛,也未必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

 

所以你看,如果丢弃这些没意义的自我设限,专注于赔率游戏。

 

反而还能更加纯粹。

 

有时候放飞自我,是一种智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G5IeVrFeKuJUl6h9216ww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汉城  S博士

千呼万唤,2021年第一大悬念今天(5月11日)终于揭晓。

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第七次人口大普查的数据: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数为14亿1178万(不含港澳台籍)。 

鉴于2019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4亿零5万,所以外媒之前的臆测证实为子虚乌有——

中国人口没有出现1949年以来首次下降!

中国总人口更没有跌破14亿。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然而,随着数据的公布,带来忧虑和问题却只会更多、更明确、更具体。

第一,中国人口拐点是否已注定将提前到来?

第二,中国人口结构失衡,比如民族、性别、年龄是否已经积重难返?

结果就是,第三,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危机将会以何种方式呈现?

虽然,目前公布的数据只是大略情况,更详细的数据将会在今后陆续公布,但仅仅是有限的数据已经足以让我们窥豹一斑。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危机是否真得存在?

只看目前官方公布的总体数据,似乎人口危机离我们还很远着呢。

中国人口连续第二年突破14亿。

比如,根据新闻发布会给出的口径:中国人口总量,七普相对六普十年间增加了7206万;而六普相对五普,十年的增加数据为7390万。

两厢一对比,最近这个10年,中国人口也只不过少增加了184万,平均每年才18万多。

如果只看人口增加的总量,那么中国在过去五年中,紧锣密鼓出台放开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现在有人在呼吁放开三胎,简直纯属多余。

但是,如果加上最近5、6年单独年份的数据,心情绝对要沉重许多。

2019年,中国人口净增467万。而仅仅在5年前,中国一年净增数还两倍于此。

过去,中国危机感来源之一就是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下降的太快。

80后比70后少了500万人,

90后比80后少了3100万人,

00后比90后少了4100万人。

让人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点就在于此。

七普数据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因为,仅2020年一年,中国人口净增就达到了1173万。

要知道,过去十多年中国人口净增都只能在六、七百万挣扎。而2020年的净增数据是2019年的2.5倍,直接追上了1998年的水平。

人们可能不禁要问,多出来的几百万是哪里来的?

这么大的数据波动,当然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中国除了大口大普查之外,其它年份是采取抽测、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人口数,累积十年的统计偏差当然可以很大。

这反而凸显了大普查的重要性。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人加速用脚投票,奔向南方

七普还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

2000年-2010年,中国只有4个人口萎缩的省份,分别是贵州、重庆、四川、湖北,分别减少了49万人、166万人、193万人、227万人。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而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萎缩省份扩大到6个,变成了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十年间分别减少55万人、65万人、79万人、115万人、337万人、646万人。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资源型省份以及老东北工业基地是人口减少的重灾区,而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则从萎缩的名单上消失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早十年萎缩的省份,均位于南方。后十年萎缩的省份,均位于北方。

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2001年中国入世后,孔雀东南飞,大量西南片区的人口跑到沿海务工,导致当地人口流失。后来,重庆历史性地打通了全球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从沿海地区抢走了笔记本电脑之都的皇冠,一夜之间建立起了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成功完成了传统重工业基地的转型。成都凭借沿海般的营商环境,虎口夺食,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巨头落户,逐步闯入了中国前十大城市。贵阳抓住大数据的风口,以及中央扶贫的大腿,经济弄得有声有色。武汉强势崛起,重归中国芝加哥的风采。

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产业转移由沿海转移到内陆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地方充分发挥了长江这个黄金通道的价值,借助于上海、宁波等入海口的深水良港,全方位融入了全球产业体系当中。

家门口的工作越来越有吸引力,导致大量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回流至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

第二当南方城市想尽办法爬到产业链中下游的位置时,北方城市陷入对投资的路径依赖,多数停留在产业链上游、供应原材料的位置。

这一点,可以说是南北方经济模式的分野,极大决定了后来的历史性进程。2008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

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发酵,以煤炭、钢坯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入了下行周期。依赖传统资源和重工业的北方经济模式就是从那时被重挫。

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产业结构均比较单一,导致人口流失。

七普与六普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在大都市圈的历史性趋势下,中国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下边这张图片。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相比2019年各地统计的常住人口,2020年有16个省市区的数据变高了,15个省市区的数据变低了。

其中,四川减少8万,青海减少16万,辽宁减少93万,河北减少131万,内蒙古减少135万,云南减少137万,甘肃减少145万,江西减少147万,湖北减少152万,天津减少175万,山西减少237万,安徽减少263万,湖南减少273万,吉林减少284万,黑龙江减少566万。

人口统计,果然是一门充满了玄机的“学问”。

广东增加的最多,达到1080万,相当于一次普查,多出了一个千万级的超级城市。浙江其次,增加了607万。这个省份提出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达到7400万,也就是未来每年平均增长100万人口。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汉族人口比例继续下降

我在不久前的文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将公布,这有5大神预测》就预测了,汉族人口比例将进一步下探。

果不其然。

普查结果表明,当前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1953年,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为93.94%。

接下来十年,该比例有所上升。但是自从80年代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后,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就进入了稳步下降的通道。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1982年是93.32%。

1990年是91.96%。

2000年是91.59%。

2010年是91.51%。

2020年是91.11%。

相比上一次普查,下滑了0.40个百分点。

放全球来看,不同民族的信仰、族群心理、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主体民族的变化,往往会对一个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

很多人没有留意到,美国因为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十年前白人的数量就基本停止增长了。50个州的白人比例正在不断被稀释和下降,预测至2050年左右将低于50%。

未来少数族裔会历史性地构成美国人口的多数。

学者刘瑜指出:共和党的主要选民基础是白人、年龄偏大以及教育水平偏低的选民,他们在不断缩小。而民主党的主要选民基础非白人、年轻人以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在不断扩张。就长期后果而言,除非共和党大幅调整政纲,某种意义上它已经进入了衰亡期。

美国威尔逊中心研究员汪铮更是断言,民主党开始展现出具有在美国长期执政成为“天然执政党”的前景。

白人比例的下降,正在静悄悄地改变美国的政治走向,未来税收、福利政策、持枪等社会基石或许会迎来新的大调。

而汉族人口比例的下滑,对于中国局部地区来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传统家庭结构已被颠覆

当前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

这个数据相当令人震惊。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1990年,中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2010年为3.09人。

尽管家庭规模持续萎缩,但毕竟中国还是维持了典型的一家三口的结构。

现在,这个数值跌穿3了,那也意味着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完全被颠覆了。社会上的丁克家庭,一人家庭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一方面是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之后生育理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高昂的房价令人彻底佛系。

像中国前十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就占了全国人口的12%左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这些大城市里头,有多少人买得起三室一厅、四室一厅?

没有宽敞的生活空间,你让大城市的居民如何去生?

我们绝对不要小瞧家庭规模缩小之后的影响。

第一是国土安全。《外交》杂志认为,家庭规模的缩小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外交和国防战略。对于任何或将导致重大伤亡的行动,我们会比之前更加更加更加的慎重,从而限制了北京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安全政策选项。

第二是城市发展。中国向来存在着庞大的非正式社会关系,农村的熟人社会网络,会通过在先入城的亲朋好友而移植到城市当中,从而为身处下一个梯次的群体提供提供职业和创业机遇。“流动人口,通常依赖可信任的关系找工作和寄宿。如果人们失去这些广泛人脉,比如不能借住在城市亲戚的家里,或者乡下没有亲属帮忙照看孩子,中国城市化的引擎或将熄火。” 传统家庭的解体,会导致非正式社会关系的萎缩,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潜力。

第三是产业发展。我们的家具、汽车、电器等传统行业,其主流产品、主打产品都必须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人口结构失衡加速

中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龄社会”,而且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深度老龄化”的门槛。

七普数据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为1亿9064万,占比为13.50%。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属于老龄社会,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

中国人口结构过去以及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回落,老龄人口不断创造新高。

这都充分体现在七普数据中了。

65岁以上人口占比提升了5.44个百分点,而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了6.79个百分点。

“未富先老”的残酷现实,将会给年轻人带来极大的负担,也将对先行的医疗、社保等社会暴涨体系构成最严峻的挑战。

如果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那么问题将会被加速放大。

除了老龄化,还有性别比的问题。

从总体数据来看,中国性别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仅105.07处于接近合理的区间,而且相比2010年还有所降低。

但性别问题目前依然是一个魔鬼在细节。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简单加减就能得出男光棍人数大约3500万的数据。

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依然超过110,显示性别的改善任重道远。

未来中国恐怕不是要引进更多非洲留学生,而是要更多放开东南亚、俄罗斯新娘。

大普查数据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一句话,人口大普查的结果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十年的幸福。

虽然数据产生了一些紧迫感,但是在人口的流动和重组中,一些区域和产业,还是诞生了极大的机会。对此,智谷趋势会持续分析,敬请期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rWKctZ2fpu_cAh5BC6y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