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不要自律,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规律

作者: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本文来自: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flag 立了就倒;

想要读书、写作,总是坚持不下来;

想要早起跑步,但没几天就会放弃……

有人说,这是对自己不够狠,是对困难妥协了;还有人说,是不够自律,应该找人监督。于是很多人开始“抱团成长”,加入打卡社群,过着打鸡血的 21 天。


当然,情况并没有更好,因为一旦结束,就开始报复性反弹。比如本来想早起,结果直接躺平。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是哪儿出现了问题?想要有改变,什么是科学有效的方式? 我的观点是:


不要自律,要找到自己的规律。 

 

01

改变不靠意志力,而靠情绪

为什么 flag 立了就倒?为什么许多完美的计划难以执行?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有段时间我的目标是跑步。我的策略是一定要坚持每天早上起来,第一天跑 2 km,第二天跑 3 km,每天都这么坚持一点,往前够一点点。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跑 5 km 用时 20 分钟的人了。 

 

很不幸,第六天之后,我就再也不跑步了。 

 

后来系统地开始学心理学,我发现,人的改变不靠意志力,而是靠情绪。没有人能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隐喻,人体就是一个大象与骑象人。


大脑是骑象人,他虽然眼睛很好,方向很清晰,但他本身没有体力。


潜意识是大象,你真正的改变都是依靠大象来改变,而骑象人只能做指引。 

 

我的骑象人,可能第一天跑 2 km 的时候是骑着大象的,到第二天我想再提高,提高距离和配速的时候,我的大象就开始不愿意做了。


所以,我把目标调整成了“穿上跑鞋站到楼下”,愿意就跑一跑,不愿意就返回房间,只要站到楼下就算赢。 

 

有人可能会问,这真的有效吗? 有效。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前一天晚上和朋友喝酒,第二天实在是很难受,我就跟自己说要忍一忍,我的目标是穿上跑鞋站到楼下,根本就不需要跑。于是我逼自己穿了跑鞋站到楼下,被风一吹觉得还挺清醒,于是我在楼下转了一圈,走了 2 km,也很开心。 

 

人要形成习惯,千万不要得寸进尺。要好好的爱你的大象,让大象做最轻微的一步,然后让周围的环境去推动它。


而且第一天不管做得有多好,第二天重新回到原来的基准值,时间一长,大象慢慢会拧过来。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大部分改变没有实现,是因为一上来把目标定得很大。定大目标的时候你会很爽,但执行就会特别的糟糕。


比如,有人定的目标是每年陪家人旅行两次。这可能是个非常好的目标,但如果把它定成每个周五的晚上和家人打电话问问,周末要出去逛逛吗,会更容易实现。 

 

你要把你的目标缩小到不可能失败为止。

 

▲ 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02

千万不要把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

有人可能会说,你没坚持下来是因为你对自己要求不够高,而且像养成习惯这种事,光靠自律是不够的,应该和伙伴一起或找人监督。 

 

自律不好使,他律可以吗?

 

共读会的一位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曾参加过一个很火的“改变”训练营,目标是干掉懒和拖延。群里每天早上宣誓,中午开会,晚上卡点交作业,如果没有完成,整个团队就会因为你得不到荣誉排行。每天晚上最后一条微信消息一定是运营发来的灵魂之问:今天你打卡了吗? 在这样一个 360 度他律,处处抱团的社群,我的学员说,原本以为只要做到按时打卡,就可以开挂走上人生巅峰。 但事实上,她熬到了结营立马就退群了。


课程结束之后,她还问过同团队的人,真的更自律了吗?得到的回复是,一个月高强度的打卡反而让身体吃不消了,需要休息调整。 

 

加入打卡营的初心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有改变的动力,为什么最后没用,甚至有反作用? 因为它把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


短期来看,外在激励会推进绩效,长期来看,外在动机会降低内在动机。

 

▲ Photo by Wonderlane on Unsplash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群学生去玩拼图。

 

给第一批学生承诺,拼好可以得到 10 美金,第二批学生没有奖励。结果发现,用钱做外部激励的时候,第一批学生的成绩跟第二批学生的成绩都差不多。 

 

真正的实验在第二次,拼图游戏结束后,两批学生各自在房间里等待科学家宣布结束。在等待的这十分钟,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继续津津有味地拼着拼图,过程很享受。而一开始被告诉拼完之后有 10 美金的学生,全都停下来在房间里面等着拿钱。 

 

结论很明显,外在刺激虽然能够帮你快速的启动,但只要一停就再也不想动了。也就是说,外在动机会把内在改变动机完全淹没。 


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小朋友在三岁之前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可以聊,一旦他们开始上学以后,眼睛就暗淡下来,再也没有那么多问题了。为什么?因为学习从自我探索变成了被迫。 

 

打卡、罚钱、不换头像,加入一个互相伤害的小组织等等,是同样的道理。


当把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时间一长,只要停止互相监督,只要停止罚钱,马上就会停止一切动作,之前的习惯也会反弹。 所以,千万不要把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

 

03

如果无法避免,如何正确用外在动机激励?

不过,内在动机也有缺点,就是太慢。


而且,很多事的确不得不靠外部启动,比如上班,比如教孩子练钢琴。 

 

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策略吗? 如果外在激励不可避免,动机心理学家发现,下面三个方式不会破坏内在动机——有趣的,充满惊喜的,精神的激励。

 

我有个好朋友,以前是个“狂躁”的妈妈,她请了很昂贵的钢琴私教教她女儿弹钢琴,小朋友总是弹不好,她就天天骂,一骂她女儿就哭,两人闹得家里不得安生。 有一天妈妈听了这个理论以后,想明白一件事儿,她不再去纠正女儿的手型,而是在旁边放了个屏幕,录小朋友的手。


然后她拿着视频对女儿说,这是老师的手,这是你的手,你看看什么区别呢?女儿觉得很有趣,她对照视频,开始找自己哪个手型不对,她自己有了反馈。 慢慢地她们开始了第二个游戏。


妈妈说,你弹得越来越好了,这样好不好?宝宝你以后弹钢琴的时候咱穿得漂漂亮亮,像钢琴家一样。把这个曲子弹顺了以后,我就组织一个小型的音乐会,让楼上楼下的小伙伴都过来看你弹琴,你就穿那个好看的红格子晚礼服,我帮你把灯打上。 

 

小姑娘觉得这个画面太美了,女孩子都是爱美的,她很想试试看,于是在奋力的练钢琴。 你发现没有,这个妈妈很好的用视频和裙子激励女儿练琴,她的办法是给孩子描述一个美好画面,而不是单纯的用物质作为筹码交换。


她是通过有趣的外部奖励培养小朋友的内在动机,而不是简单的打骂恐吓。

 

▲ Photo by Boudewijn Huysmans on Unsplash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改变的想法很多,但结果很少?

 

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规律,一味用别人的思路自律。

你的大象老不乐意了,躺平不走。

你这个骑象人,被压在下面,气都喘不上来。


真正的改变,你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内在动机。


就穿好鞋子站在楼下,就让任务小到不可能失败为止,就拿着那些惊喜、有趣、精神的鼓励,一步步地哄着自己内在大象往前走。这就是每个人改变的规律。

最后,不管这个大象走多远,都绝对不得寸进尺,而是为他庆贺。

 

 

2022 年开始了,正如古典老师所说:“重要的不是遥远宏大的目标,不是路的尽头,而是开始走路。”
新的一年,祝愿已经在路上的你,都有力量面对每一个“不敢”。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QHS8ABlvcMXZhFNsXVmf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