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依旧宽松的货币政策
2021年6月,随着美联储FOMC议息会会议决议内容的公布,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继续维持。也是,敢加息吗?不敢,不然市场就“要挤水了,快逃”。再说了,FOMC作为货币政策生杀大权的掌握者,背负着调节通胀与就业的重任,现在任务还没完全实现呢,暂时还不能抛弃宽松货币政策。
结果美国6月CPI一出来,好家伙,同比上涨5.4%,这通胀快压不住了。这数字一出来,美联储提前加息的可能大大提高……可到底啥时候加息呢?
回溯疫情期间,受其影响,全球经济均受到一定冲击。美国作为老大哥,因之前对疫情的不重视,受到的冲击也不小。为刺激经济复苏,加大通胀与提高就业率就成了主要目标。
从制造业PMI及服务业商业活动PMI来看,国内经济复苏情况还是较好的,基于不断复苏的经济,美联储6月对实际GDP增速的预测值也从3月宣布的6.5%提高到了7.0%。

☉数据来源:Wind(数据已季调)
从CPI、PCE来看美国通胀状况,数值也达到了预期的,甚至胀过了头。从5月数据来看,不管是CPI、核心CPI还是核心PCE,都创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纪录。如5月份CPI、PCE的当月同比分别为5%、3.91%,远超通胀目标2%数值。

☉数据来源:Wind
这种印钞大放水操作导致的过度通胀,会使居民的消费物价与生活成本都变高,也会导致美元贬值,不利于境外资金流入。针对这一点,美联储也表态了,认为这种通胀只是一时的,通胀率将会在2022年-2023年期间降至约2%的水平,并将之前通胀目标2%调整为了一段时间内平均通胀为2%。
这种操作,也是不得不如此为之,不然通胀率超过目标得不到有力解释,加息控制通胀目前又还不能。像网友说的,这个时间点加息,不怕股市大跌就尽管来;而且还没说美国目前的失业率还没降到预期值呢。
从美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预计失业率降到预期值还需一段时间。2017年至2019年,美国每月就业率基本都在60%以上,但自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美国月度季调就业率基本在60%以下;2020年4月,失业登记人口也有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Wind(数据已季调)
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国内失业率从2020年4月的14.8%逐步下降至2021年6月的5.9%,距离3月美联储公布的2021年失业率预测值4.5%仍有较大距离。所以6月该数值的预测并没有调低,美国的就业率仍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
不过从上面的图表中,大家仔细看就可以发现非农职位空缺率在失业率较高的水平下,也在不断上升。这是什么问题?岗位空缺不招人吗?那倒不是,只能说是美国的福利太好了。
受疫情影响,为支持民众生活,美国给予了很多失业救济金补贴,多到一些岗位薪资都比不上,所以不用朝九晚五甚至996的工作就能领更多的钱,部分想躺平的人还是乖乖地继续躺着吧。不过随着各州陆续减少或退出大额失业补贴,这种结构性的市场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为了实现扩大就业,继续促进经济的复苏,防止突然加息带来的市场跳水,美联储6月还是坚持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于更进一步的计划,就等下一次的FOMC决议了。
还算成功的案例
因外部环境冲击导致经济需要复苏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中各种操作,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逆回购力度等,对美联储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了。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采取的宽松政策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后续的退出途径与时点也是可以借鉴的。其在提高物价、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又避免了恶性通胀。
因为虽然这次只是一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但耐不住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啊,虽谈不上跺一跺脚全球都要抖三抖,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的一些“个人”操作,要么带来的是全球的“共赢”,要么就是“狂风暴雨”。
所以或许我们可以看看,能不能从中预测出来此次美联储6月仍坚持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在什么时候退出,采取的路径等等,抓住先机,趋利避害,不成为“韭菜”。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总的来说,在美联储经过四轮量化宽松计划之后,危机冲击下的美国经济就逐步回归正轨了。
第一轮QE(量化宽松政策)在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间通过购买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机构债、长期国债资产实施,第二轮QE在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再次通过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实施,再分别自2012年9月、2012年12月起至就业好转为止,美国分别通过购买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元国债来实现第三、四轮QE。期间,美联储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长期维持低水平。

☉数据来源:Wind
所以虽然采取宽松量化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但也得分时间段进行,不能一下子大幅度刺激,不然有可能一下子过了头,脱离控制。
从效果上来看,随着货币的流动性及充裕性加强,2009年末至2012年底整体通胀平均值比金融危机后的低通胀水平更为适当,如CPI、PCE均值分别为2.3%、2.06%。从整个国民GDP、PMI以及就业率来看,均没有恶化甚至有所好转。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在经济与就业改善后,就是QE退出的时间点了,从美联储首次提出缩减QE至正式实施,经历了7个月的时间。自2014年底至2018年末,如前面图中所示的利率变化,美联储逐步进行了加息的操作,收紧了货币流动性。时间点分别是2015年12月、2016年12月、2017年3月与6月、2017年12月、2018年的3月、6月、9月与12月,加息程度基本都是25BP。而资产负债表,则是到了2019年8月才正式停止了缩表计划。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几乎用了4年时间来操作量化宽松政策,从筹划收紧至停止加息与缩表,用了近5年时间。所以金融危机的力量还是不可小觑啊。
坚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利与弊
以上算是比较巧妙的操作。实际上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调节工具,何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需要转向,都是配合着一国甚至整个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化所决定的。如果一着不慎,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在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同时,导致一大堆弊端出现。
就说说采取货币宽松政策的初衷,是冲着提高物价与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并提高就业率去的吧。但不一定所有国家都能恰当运用,如委内瑞拉,如今恶性通胀是怎么造成的?以为一味地印刷钞票,扩大市场流动性,促进居民消费,就能刺激经济增长了,还是缺乏理论指导与经验。
除了提到的通胀结果外,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带来其他的利与弊,比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再如资产价格的波动。
之所以提到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收入与财富分配造成影响,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考虑。一个是收入组成假说,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少部分家庭的收入才是依靠钱生钱,比如包租公、各类资深投资者,手握雄厚的资产,只需要将其投入市场,就能坐等财源涌进。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资本回报的提高,故更有益于依靠资本获得收入的有钱人。
二是金融分割假说,也就是相对那些不投资理财的人,经常在金融市场中“混”的人更容易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在金融市场上长时间混得好的,大部分也都是资金充裕者。
其三是资产组合假说,也就是贫困的人会拥有更多的现金,富人则会投资更多的资产,从而收益更多。

上述三种理论都认为宽松货币政策加剧收入与财富不平等。
当然,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缩小贫富差距也是有理论支持的,比如宽松货币政策下通胀上升与利率下降更有利于相对缺少财富的债务人,再如底层人民受经济波动冲击更大,宽松政策会带来就业机会及收入的增加,都是能够缩减贫富差距的。
但就像《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中提到的,目前美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为了避免贫富差距再扩大带来的动荡问题,美联储也得考虑如何采取措施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

☉数据来源:世界财富与收入数据库(WID.world)
至于资产价格变动也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中易引起争论的点。2014年有研究提到低利率会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低利息易导致不负责任的贷款,引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次级贷款所导致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现在美国购房首付款20%,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已经降到了3%以下。如此宽松的条件下,出现之前我们在《经济下行,房价大涨的国家》里提到的房价一年上涨10%以上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等等,感觉哪里好像似曾相识……
所以虽然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资产价格上升如股价上涨有利于企业资金的流动与获取,刺激经济,但也极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鹰派的态度后,需谨防后续政策收紧的动荡
虽然目前美联储仍坚持宽松货币政策,但从会议透露的一些信息来看,更倾向收缩货币政策的鹰派态度开始压住鸽派观点,释放相关的市场信息。
其一,美国不断减小财政刺激力度预示了其对经济复苏的自信。美国2021年疫情间致力于经济修复的财政刺激计划力度不断减小,3月31号拜登表示基建预算预计为2.3万亿美元,至5月21号减至1.7万亿美元,至6月9号进一步减为1.25万亿美元。仅3个月,预算就几乎减少了一半,而美国财政支出减少后将面临政策趋向稳健或收缩。
其二,在6月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对经济、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整体上调高了对2021年国内GDP及通胀水平的预期。
如3月份,美联储预测2021年国内实际GDP增速、PCE物价指数增幅分别为6.5%、2.4%,但随着新冠疫情控制逐步取得成效、通胀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复苏,6月份美联储以上两预测值分别改为了7.0%、3.4%。
在这乐观态度下,美联储表示将会缩减购债,也对加息操作出了一定的预示。早在4月时,部分美联储官员就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经过6月的FOMC会议,美联储正式承认了开始讨论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
至于加息,多位美联储官员认为该时点不会再是3月预测的2024年,18名发布预期的官员中72%预计会在2023年加息;另有7人认为首次加息会在2022年。
可见,美联储已将降低货币流动性,收紧货币政策宽松性纳入了计划范围。
但需要注意,作为“中心经济体”,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将给其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一定波动,也会使新兴经济市场又一次承压。
关于其国内金融市场波动,财政刺激计划这事就导致了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波动。随着预算缩水,市场整体对美国经济前景预期有所下修,如10年美债收益率在宣布预算缩减前后的时间点有不小幅度下降。

☉数据来源:Wind
再看看6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的鹰派态度,加息预期的提前使得美国三大股市指数都有所下跌。比如16号信息透露后,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三者均分别从上一日的4246.59、14072.86、34299.33点跌至4223.70 、14039.68、34033.67。
除了对美国金融市场造成波动外,未来其货币政策转向将给新兴经济市场带来很大的外部压力。随着美国政策收紧,美元升值将导致新兴经济市场资金大量流向收益率更高的美元市场,减少其国内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其还会造成黄金、原油等资产价格的下跌,对新兴经济市场造成不小的动荡。
如由于我国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会随一篮子货币波动,在2015年-2019年美国的加息缩表操作期间,美元波动通过外汇市场引起了人民币剧烈波动,人民币快速贬值,我国市场承受了巨大的资本流出压力。
在未来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向中,一些相对脆弱的新兴经济体更要额外注意了,如经济金融风险显著的土耳其与阿根廷,再如疫情形势严峻的印度与巴西。同时投资者要认真关注美国的各种操作,不然有可能会有一波不小的损失;当然,看准时点,提前反应,也会从中收益一波。
文章用图:《入侵华尔街》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Tp4gkAsFB6IsVv5oZaMM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