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搞好应试教育,以后孩子实在没才华,至少可以凭品性去当官,我不是在说笑话!

(作者简介:长风大野,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有4篇文章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有几十篇文章选入中小学生辅助读本。有几十篇文章被选作高考中考试题或模拟试题。著有《草木童心》《独自远行》《老爸,我想把这个世界整明白》《时光的盛宴》《涂满阳光的村事》《末日解剖》等16部书。)

 

01、

新视角、新思考

最近,机缘巧合,让我零距离与一群处级、厅级干部呆在一起。
对这样的人群,最初我的态度是避而远之。
在我的印象中,人一旦做了领导,多少有点老气横秋的“霸气”,不怎么好打交道。我避开他们,就想图个清静,没结交的意愿。
可因为各类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我居然慢慢跟他们有了一些交往。这时再看这群人,也就有了一些新视角和新思考。
 
02、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童
其一,我觉得这群人是最能适应集体的人,不管是单位的中层干部、还是领导班子里一把手或副手,一到这里集训,很快能转变角色,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分子,没有人想过要搞特殊化。
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所有的集体活动,都积极参与。无论划归哪个组,都会毫不犹豫听组长的安排,为这个组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绝不容许自己拖小组的后腿,让小组丢分失利。
在搞户外拓展训练时,我甚至有些恍惚。我不觉得这群人有四五十岁了,有的甚至接近退休年龄。
我感觉这群人还是孩童,鹤发童心。
教练要求每个人模仿的动作和话语,都充满了童稚的喜感,或者说,滑稽感,可没有人拒绝。不但不拒绝,还乐在其中。
没有人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参与度和专注度都高得骇人。嗨到高潮,两鬓苍苍的人,居然一个个快乐得像幼儿园尖叫的小朋友,以致“乐不思蜀”,要吃中饭了,都舍不得解散。真让人感慨唏嘘。
我想,若是在单位,让他们的下属们见了,怕是惊得连下巴都要掉下来吧?
哎,事实上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每个人都扮演自己的角色,谁愿意每天都活在虚假的面孔之下?
骨子里的集体主义。于群体中找到生命的喜悦,找到人生的归属感,应该是这群人的本质特征吧?
 
 03、
只有服从权威的人,
才可能将自己变成权威
其二,这其实是一群最听话的人。能够被提拔人,都是权威意识很强的人。他们小时候听家长的话,后来听老师的话,参加工作了,听领导的话。
他们一直是家长眼中的乖乖仔,老师眼中的本分学生,领导眼中的忠厚老实人。
这类人,领导用起来特别顺手放心。这类人虽然提拔可能不是最快的,但该到提拔的时候,领导也会乐见其成。所以,这类人一般能够顺风顺水,跟着岁月、年序和资历,一级一级往上走。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比一般的同龄者更忠诚,更听话。领导叫他们干啥就干啥,哪怕一肚子委屈和不情愿,但出于对权威的尊敬,他们也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并且还不会把“不情愿”表露在脸上,免得事情干好了,领导看了自己那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心里不舒服。从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你可以说他们情商高,也可以说他们有胸怀,有格局,包容心强。
而且,这群人不管做多大的领导,内心都保持权威意识,就算没有权威,也要在人群中制造出一个新权威来,比如现在的班主任。
离开了单位,离开了领导,现在班主任的话就是“圣旨”。
按说班主任其实对这群人是毫无约束力的。大家心里都知道,只要不闹腾得实在不像话,班主任以及背后学校,绝不会因一点小事而为难这群人到中年的学员。
学员们之所以把班主任当权威,百分之九十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权威,以便让心灵更安宁,行动更方便(对这类人来说,被安排比主动自我安排,日子更容易打发些),这是一种潜意识活动。
只有百分之十的原因,是班主任掌握了一些可能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假想权力。
按现在的话说,这自然也是一群最讲政治的人。他们也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一群人,最容易遵循现有权力和资源分配的社会制度,最容易将上面的政策贯彻到底。

(一美妈在后台发了一张她家玻璃的冰花图,送给廖同学的,很美。我转发到平台,供大家欣赏。)

 

 04、
道德水准最高的从业者
其三,我党录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群人不一定非要比他们的同龄下属更有才干,但这群人的平均道德水准,肯定比他们的同龄下属要稍高。(嗯,短暂相处,我发现里面有好些能说会写的人。但并不说明,他们的同龄下属,就比他们的才干差。)
如果把他们看作一个官僚团队的话,他们的道德水准甚至比我见过的任何一个团队都要高得多。
这些天,我在各种场合,见过他们的团结、友爱、诚信、热情、谦逊、宽容、互帮互助。以致我多次心生小感动,小欢喜,小温馨。
你们能相信吗?为了给南疆一个女战士拉票,全班学员居然自发自觉在群里连续六天不停给她投票,就因为她是班上一个学员的女儿。当然,这只是我众多感动的一个小项。
(说起这个,我突然想给很多年前的朋友打个广告,他设计的作品,需要投票,挺棒的。诸君若有意,帮我圆一回人间情份吧。呵呵,不好意思啦。)
说官员的道德水准高,估计很多人都会发笑。
有人会说,如果他们的道德水准高,上面还要打苍蝇打老虎干嘛?
这是他们所处的位子决定的啊。
我只能这么说,如果官员也算一种职业的话,你不可能再找出另一种从业者,比他们的道德水准更高。你能设想一下,把中国的处级以上干部,全部换成另一种职业的从业者,会是个什么样子?
士兵?警察?教师?工人?农民?或者,文人、学者、教授?
这些从业者,凭着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若去顶替中国的处级以上干部,不说才能,就说品质,估计都够呛。
其实不奇怪,如果我国的用人制度,真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那么这九州的河山,又如何撑起来?又如何强起来?
所以说,我国的用人制度,基本上还是能把较适合这些位子的人给选拔出来。至少在道德上,他们比另一拨人坚持得更久一些。说实话,这群人,即便去坐牢,都比别的囚犯更守纪律一些。这个,我是调查过了的。
我不是说他们处在现有的位置,还保持比别的从业者更高的道德水准。我是说,若让别的从业者替换他们,道德水准保证会比他们垮得快得多。(所以,权力永远得关在笼子里。)
 05、
向前向上是幸福之源
其四,这是一群乐观向上、热心为公、很想进步的人。
我为什么这么说?就看他们填的“班干部意向表”“班集体服务意向表”就知道了。虽然集训期很短,但很多人仍积极面对,大多数人都愿意并希望能当班干部,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结交大家,服务大家。
很显然,在这里当班干部,没有实际利益。最多是在以后的履历上加一条:曾是这个培训班的班干部。只是一种个人荣誉而已。听起来不错,但对他们以后的提拔,没有什么关联。
但既然身处人群,只要有冒尖出头的机会,有些人就不会放过。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吧。
我虽然做不到,但我并不排斥这样的人。人要有一点向上的精气神,不能都像我这般佛系。
要说呢,人生其实啥意义都没有,但拥有一颗向上向前的心,会让人生之路变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这样,幸福和快乐,也就会多一些。
这也是我常说的目标意识,没有目标的人,很难找到幸福和快乐。
 06、
应试教育的主要目标你一定不知道
美妈们一定纳闷,这帮官僚如何如何,跟我的公号有什么关系?
跟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当然有!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人都是应试教育最好的成品。
如果鸡妈们以为应试教育只是为了给孩子们灌输知识,提高孩子们的智商,以便他们以后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成名成家。那绝对是对应试教育理解不透彻。
我早说过,给孩子们灌输知识是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目标。
应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文明社会的合格产品。通过12年反复不停的训练,让一代代人的头脑对现行的社会制度产生“膝跳反应”,从一个个野蛮的“类人猿”变成一个个现代社会的“生物机器人”: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纪律。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一句话,应试教育就是把一只只“猴子”纳入现有的社会体系和文明轨道。
所以,很多人文科学明明没有标准答案,但学校一定要做出一个标准答案来,不仅仅是为了简化评分,更是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权威意识。
就是说,你是否能把这项知识理解透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得服从标准答案,服从老师,服从学校。
以便你走上社会后,服从领导,服从权威。
社会越发展,推动文明前进的,越是少数社会精英。芸芸众生嘛,我不怕你变傻,反正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傻到连一份平常的工作都做不好,连日常的科技产品都不会使用。我怕的是你不安分守己,成为社会的乱源。
反过来说,人类的知识已多如繁星,如果你家孩子想成为突破文明之壁、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精英,那么18岁前只满足于应试教育规定的那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的。
07、
至少可以自保
也正因为这样,我一再声明,应试教育最大的任务就是对孩子们品质品格的锤炼,让他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让他们乖乖接受文明的枷锁,还不能悲观忧郁。
戴着枷锁,还要阳光开朗,一心想成为最烂灿夺目的舞者。
能自觉接受枷锁,在文明的规则下自主前行,并且一骑绝尘,那自然是极好的。
若是不能主动,那也要被动服从,绝不可以胡作非为,在文明的重重规则中,信马由缰。
应试教育就是为了不让孩子们放任自流。什么快乐教育,什么遵循天性,那都是鬼扯!人类的天性是什么?是类人猿的行为方式啊,我们这个社会还能接受么?一旦自由过了火,孩子们就毁了,整个家庭在后半程,就会变得异常艰辛。
只有把孩子们训得服服帖帖。心中有敬畏,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友爱他人。喜欢人群,喜欢社会,能在集体生活中如鱼得水,喜欢不停地集聚人脉。
这样的年轻人,哪怕没有什么创造性才华,以后他只要听领导的话,按长官意志行事说话,一辈子不行差踏错,按部就班,顺位而上,混到四五十岁,在乡里县里,做个科级干部,在市里省里,做个处级干部,在京城,做个厅级干部,都是较顺当稳妥的事情。换成在各级企事业单位或公司,同样可以做一名中层领导。孩子们若能如此,不说光耀门楣,但至少能衣食无忧,让父母安心吧?

 

08、
好品性是社会的定海神针
这样一群人,其实也是文明社会的基石。说是定海神针,也不为过。社会和国家要的就是应试教育后被淬火了的品性:忠诚、服从、遵循、坚韧、包容、积极、热情、向上……这些都是凝聚人心、凝聚社会的核心品质。(若不是最后十天,他们实在太闹腾了,我对他们的评价可能会更好
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个曾认真对付过高考的学子,无论考起了大学或没考起大学,无论考在了哪个大学,都不算失败。
换句话说,从考场下来的人,就没有败者。十年寒窗,宝剑锋从磨砺出,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你获得的就不会比任何人少。
那为什么人家考上了985,而我们没有?无非是因为我们的智商比他们稍差一些罢了。
侥幸的是,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扁平化了,需要很高智商的工作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工作,有良好的品质就足够胜任。
正因为如此,北清出来的人,也有可能去卖猪肉、做保安,而各类杂牌大学的毕业生,凭着被中高考磨砺出的优秀品质,很多人也可以成为科长、处长、厅长。
说到底,六年学业,智力稍低者很可能付出得更多,受的磨难更多。虽然考的大学不及高智商者,可谁知道在暗处,酬勤的天道,早就在品性上补给他们了呢?
噫!美妈们,我这么说,你们的焦虑是不是减轻了不少?
呵呵,是的,就凭被应试教育训练好的这些品性,你家的孩子,若不想做其它什么,可以顺应时流,在岁月的年序里,做好一名任劳任怨的干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drAy-EnU58EQ_uWCEn-7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