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从一个朋友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评论:过去5年成功的企业,都做多了基尼系数。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创业伊始就“看多”基尼系数,但是从结果看,他们显然做多了基尼系数。
简单说就是很多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做多贫富差距。

先说说客观情况,我们的基尼系数从2015年开始,确实掉头向上了。

从各类新闻中你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趋势。
一方面,我们目前仍然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另一方面,著名的招商银行私人财富报告也告诉我们,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群,他们占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2006年只占到全部样本可投资资产比例的20%,2018年变成了32%。
统计局给出来的“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验证了这个趋势。
-
城镇居民:
2013 |
2019 |
|
20%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9895.9元 |
15549.4元 |
20%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57762.1元 | 91682.6元 |
-
农村居民:
2013 |
2019 |
|
20%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2877.9元 |
4262.6元 |
20%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21323.7元 | 36049.4元
|
财富是在两极分化的。

最简单的做多基尼系数的办法,就是东西往两头卖。
M型,如果两边越来越大,要么就是便宜货、要么就是奢侈品,都可以成功。
奢侈品火爆:

上周去SKP逛街,和购物中心行业尚未恢复原状比,逛奢侈品的人还真是多。
今年疫情期间,LV和香奈儿涨价之后,丝毫没有影响消费。

另外一端:
单个用户到现在年消费额还不到2000的拼多多,用户增长趋势显著超越了主打品牌和生活品质的天猫。
理论上说,目前的社区团购依然在按照做多基尼系数的方向在做。
从消费者角度说,等一天、团购、在少量低价SKU中寻机会出手,是典型的价格敏感性消费行为。

但是做多基尼系数,并不是做奢侈品、做低价商品这么简单。
过去这几年做多基尼系数还有一个方向:为高收入者提供“用钱换时间”的解决方案。
最直观的就是外卖。
我知道很多网友会质疑我——难道不是社畜才外卖么?难道不是因为懒才外卖么?
这就是真实的中国社会。
虽然大家在网上声讨996,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能够高频率使用外卖的人,其实是收入相对比较高的人群。
你仔细想想,只有时间成本高于外卖快递员的时间成本,才能让一个消费者持续高频购买外卖。外卖员的时薪是10几块钱,只有你的时间成本高于这个价格,才会长期持续点外卖。
否则,你就自己下楼了;消费者是有理智的,点买卖花掉的快递费,偶尔懒一次可以,懒好几年都是长期思考过后的结果。
我更详细地说一说。
外卖员作为一个纯粹的体力劳动,其工资水平和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有强关联。
这个好理解,如果做其他工作比外卖员高,那外卖员肯定去做其他工作。正因为外卖收入更高,让他们能够成为全职外卖员。
也就是说外卖员这个工作的收入属于相对稳定的参照系,如果你的收入高于这个参照系,你才可以高频地购买外卖。
虽然你是社畜,虽然你懒,但是你的收入在全社会的各类工作中——都是靠上的。
这从美团外卖的数据中也能读出来,其核心客户3000万,和中国的总人口相比,就是很少的那部分高收入人群。
外卖的成功,就是在赌高收入这部分人群会持续增长,收入水平会持续增加。
所以,这种给高收入人群——用钱买时间选择的生意,过去5年都成功了。
生鲜市场我经常聊,从这个角度上说,生鲜电商就是典型的用钱换时间的商业模式。
有的朋友经常把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和社区团购的老几位对比。
目前看他们卖的东西都是生鲜,但是一个做M型左侧,一个做M型右侧,是很不一样的商业模式。
在做多“基尼系数”这件事情上,两类生意都是做多同一件事。

-
十几块钱的雪糕;
-
30多的奶茶;
-
200多的蛋糕;
-
比常规薯片贵50%的薯片;
-
比可口可乐贵一倍的汽水。

-
有人粗暴地做多奢侈品和低价商品;
-
有人给有钱人提供解决方案;
-
有人稍微动了脑子——M型的中间层也需要呵护。
-
奢侈品对就业贡献实在太小,只做低价品中国的产业升级又要延后;
-
长期使用外卖的人越来越多,意味着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提升速度太慢;
-
M型中间层沉溺于一杯奶茶、一个蛋糕,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这不过是幻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KbpWjDv0jwLBZgZ3Bz3gg